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奖励管理办法范文

创新奖励管理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奖励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奖励管理办法

第1篇:创新奖励管理办法范文

1.1立项

该院的科技项目大多属于自主立项。科技项目立项主要根据院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结合院业务发展需要及解决勘测设计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一与国家的产业鼓励政策和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开展引领型科技研究;二立足专业前沿,了解相关技术在国际、国内和行业中的发展水平,体现目前市场特色和先进性,根据市场需求开展领先型科技研究;三解决生产实践和工程中的难点和问题开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改善工艺,提高效率;四在提高工效、设计质量等方面做标准化、模块化,结合工程实际和三维设计开展,做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每年末申报下一年度的科技项目。项目实行项目经理(即负责人)负责制,立项经过严格的程序审批,由项目负责人提出立项申请(包括项目内容、所用关键技术、预期目标、成果、进度计划、人员分工、经费概算等),经其所在部门领导批准、院科技专责审核、分管部门的院领导批准。在所有项目中,经院科学技术委员会集体讨论选拔出一些有技术含量、有影响、有深度的项目作为院重点科技项目,形成一般项目和院级重点项目分级管理。项目立项时,要分析评估科研项目在技术、资金、人员配置、成本等方面存在的风险,使企业在较低的风险水平上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创新收益;与外单位合作开发的项目,要对合作单位进行尽职调查,签订合同,明确双方投资、分工、权利义务和研究成果产权归属,同时分析评估项目在技术、资金、人员配置、成本等方面存在的风险,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委托外单位承担的科研项目要进行招标,签订外包合同,明确研究成果的产权归属、研究进度和质量标准。

1.2实施过程

科技项目的管理分院、室两级管理。项目在进展过程中,一般项目主要由部门领导负责协调、督促、检查项目计划实施情况。安全技术部(科技主管部门)每季度对一般项目、每月对院级项目的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必要时请专家对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评审。

1.3结题评审

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将所有项目材料(如技术报告、图纸、软件编制说明书、软件测试报告、用户操作手册等)准备齐全、规范,报安全技术部科技主管,申请结题评审。(若因某些原因中途要取消所立项目,项目负责人应提出“科标业项目撤消申请”,说明其理由,经安全技术部科技专责审核、主管院领导批准后方可取消所立项目。)一般每年四季度集中进行结题评审。结题评审由安全技术部组织、院科学技术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对项目进行评审。评审先进行形式审查,然后再由相关专家仔细审阅,提出初步意见。最后开会讨论,由评审委员会给出最终评审意见。

1.4经费

科技项目的经费来源于上级补助的专项经费和院自筹科技经费。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暂时按项目计列。项目经费在评审委员会对项目进行评审时一并讨论确定。项目金为项目批准经费减去实耗成本,实耗成本指项目的直接耗用成本(不含人员的工资、“七金”)。项目金待项目完成、结题评审、项目所有材料完成归档后(评审结束一个月内)结算,由项目负责人负责分配到项目组每个成员。对于项目组中途取消的项目,其所发生的直接耗用成本即为该项目经费。

1.5奖励

评审时,评审委员会对所有项目根据创新性、应用性、效益性、推广性几个方面进行打分,评出优秀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并颁发奖金。科技进步奖每年评审一次,凡获院科学技术进步一、二等奖的成果可以推荐向院外申报更高级别的奖项。

1.6考核

科技项目纳入综合业绩考核,安全技术部每年对各部门科技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因主观因素未按期完成的,严格按照《全面考核管理办法》,扣部门考核分。

1.7保密

对于有创新、有突破的技术,及时确认是否申请专利或作为非专利技术、商业秘密进行管理。对于确认需要保护的技术及时申报专利、作为技术秘密保护的申请行业专利技术。为鼓励员工开展个人创新和知识产权创作活动,专利、专有技术的成果完成人均获得相应荣誉和奖励。

2科技项目管理经验

近几年,该院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专利、软件著作权、专有技术多方面零的突破。思考近年来科技管理工作,取得的经验有:

(1)院领导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科技管理机构、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完善;配置有经验的科技专责管理人员。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各项管理工作规范有序,科技组织和管理机构、机制健全,配置有经验的科技专责管理人员。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管理,出台了《全面考核管理办法》、《目标管理办法》、《经营业绩考核管理办法》、《专利及专有技术管理办法》、《科标业及科技论文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较完善的管理制度。

(2)科技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考核、有落实、有措施,科技管理规范、扎实有效;滚动制定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每年年初制定科技工作目标、指标和科技计划、完成措施,指标分解到部门,研发项目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责任落实到人。对科研项目与生产任务同等重视,同步安排。在众多立项的项目中,选拔一些有深度、有影响的项目作为院管重点项目,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每月按项目进展计划检查实施情况,并在月度例会上公布,纳入综合业绩考核,确保按计划完成。

(3)科技交流和技术合作为科技创新铺路搭桥。近两年,随着我院科技管理力度加大,我们不定期邀请西安通大专利有限责任公司专利专家来我院指导专利申请、著作权等有关知识产权申报方面的工作。使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明显加强,申报技巧和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4)加大科技创新奖励力度,调动了科技人员创新的工作热情近几年,我院修编了《专利及专有技术管理办法》、《科标业及科技论文管理规定》,加大了科技创新奖励力度,进一步调动了科技人员创新的工作热情。

3存在问题

虽然我院在勘测设计、科技创新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全国其他电力设计院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与综合能力不强,项目起点和研究平台低,缺少核心技术,在业务中起关键作用的专利很少;二是虽有大量工程技术人员,但研究型创新人才少,尤其缺乏专家型、大师级的复合型领军人才;三是科技创新动力不足,设计人员重生产、轻科技,没有形成生产、科研两条腿走路的有效机制。

4设想及建议

第2篇:创新奖励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新常态;劳动竞赛;企业转型

中图分类号:U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7)04-0062-02

马鞍山港口集团(以下简称马港集团)作为马鞍山市和皖东地区发展临江、临港经济的重要依托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正逐渐发展成为具备装卸存储、中转换装、运输组织、临港开发等功能,能提供现代物流、商贸服务等功能的区域性现代港口物流企业。近年来,马港集团工会积极适应新常态,带领职工扎实开展群众性劳动竞赛和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为职工搭建提高技能、展示风采的大舞台,有力地推动了企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集团公司荣获安徽省“劳动竞赛先进集体”称号。

1 激发内生动力,汇聚深化改革发展的共识,适应“新常态”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新常态,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宏观经济形势增速减缓,腹地经济不景气。面对经济新常态,如何适应、融入把握、服务新常态,如何围绕中心工作,体现作为。近年来,我们开展“我与企业共命运”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港口形势任务的宣传,唱响主旋律,教育引导职工正确看待当前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一步坚定对集团公司改革发展前景的信心,自觉把个人理想与港口转型发展结合起来,团结广大职工在推进企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企业社会价值提升的新征程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我们在开展劳动竞赛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实现了“四个转变”:一是劳动竞赛必须适应企业新的生产工作环境,在思想认识上实现了转变;二是劳动竞赛必须在竞赛内容方面进行扩展,在竞赛内容上实现了转变;三是劳动竞赛必须从“一阵风”向建立“长效机制”方向发展,在运作机制上实现了转变;四是劳动竞赛必须从单一的竞赛活动向提升全员综合素质和经济效益转变,在形式方法上实现了转变。

2 把握第一要务,汇聚推动发展的力量,创造新突破

(1)围绕当期生产开展竞赛。马港集团从研究解决生产经营与建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环节的难题出发,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职工劳动竞赛活动。每项活动均明确了时间进度、竞赛质量等有关要求,凝聚全体职工的智慧和力量为马港发展添砖加瓦。港务一公司通过散货生产劳动竞赛,不断改进水渣装船质量,提高职工服务意识,满足了客户需求。港务三公司针对件杂货种特点,每季度开展“优胜班组”竞赛评比活动,确保了钢材进出口顺畅。

(2)围绕班组建设开展竞赛。班组升级达标竞赛是提升班组工作水平的一项有效措施。自2009年以来,工会就对班组升级达标工作进行了科学规划,制定了《班组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明确了合格班组、优秀班组、模范班组、工人先锋号等四档班组升级条件和标准,实行了一整套的检查、考核、验收的程序和办法,积极引导班组创先争优。据统计,我港参加升级达标竞赛的班组100%,做到了全覆盖。2015年,通过了23个工人先锋号、模范班组、优秀班组升级达标考核验收,同时在众多的优秀班组当中,评选出5个班组建设优胜班组,进一步放大先进班组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

(3)围绕安全生产开展竞赛。安全生产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工会紧密配合行政充分利用《马港集团报》、企业网站、办公OA系统以及横幅、宣传画、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宣传安全生产方针、政策,以及安全生产、环保、消防等方面的知识,组织开展了“安康杯”竞赛、“清剿火患”、“反三违、三检查、三清除”、“反习惯性违章”等系列活动。我们在活动中注重引导和保障,由集团公司分管领导与各基层单位主要领导每年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实施了各种应急救援预案及二级响应预案,并不定期的进行演练;常年邀请长航派出所消防干警来港进行消防知识培训讲座,指导开展消防演习。工会重点开展了“安康杯”竞赛活动,并以点带面,普遍铺开。近年来,马港集团先后荣获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马鞍山市“平安港口”、长航系统AAAA级消防安全单位等称号。通过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实现了“三标一体化”。

(4)围绕质量目标开展竞赛。为积极引导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质量管理,共同担负起“质量兴港”责任,工会联合职能部门开展了QC小组竞赛活动。

各基层单位从实际出发,以活动方便、易出成果为原则,成立QC小组,重点围绕企业的质量方针目标和现场生产中存在的难题及困难,按照PDCA循环的工作程序开展活动。通过全员质量管理活动的开展,马港集团近年来共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2个、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2个;评出56个“设备技术创新奖”、26个QC成果奖,相继获得安徽省“质量奖”、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和马鞍山“市长质量奖”。

3 突出以人为本,培植企业转型发展的根基,彰显新成果

集团工会按照集团“总量控制,提升素质,优化结构,满足需求”的方针,以提升岗位操作能力为重点,突出宣传推广一线工人先进操作法,加人才队伍建设,为推进职工素质工程落地发挥了工会大学校作用。

(1)举办职工职业技能大赛。2008年,工会根据 “名师高徒”活动总体部署,率先在门机、桥吊等电动机械岗位举办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通过理论和实践环节的严格考核,评选产生“十佳岗位能手”。根据多年经验的积累,目前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由单一走向多样,参赛的岗位工种包括电动机械、内燃机械、电工维修及船舶轮机,逐步涵盖了港口主要生产工种,实现了一年一个轮次,一年一个促进。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活动搭建了集团公司、二级单位、基层班组三级竞赛平台,形成了统一部署,舆论引导,过程控制,逐级表彰的大赛格局,构成了主办与承办相结合,专业指导与职能部门对接的赛务方式,为职工提供了一个技能展示有平台、技能提升有机会、技能拔尖有实惠的活动氛围,涌现出了一大批理论知识过硬、实际操作技术拔尖的人才。近年来,通过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活动,集团公司共有1人被评为马鞍山市首席技师、4人晋升为高级技师,45人晋升为技师,100余人取得高级工任职资格。职工高技能人才梯队逐步形成。

(2)开展职代会提案及建议征集活动。职代会提案和职工合理化建议活动作为一项群众性经济创新工程,在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工会每年实施职工代表提案及职工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不断地总结和分析,使提案建议征集活动逐渐成为工会工作的有力抓手。各基层单位紧紧围绕重点生产任务,将合理化建议活动的工作重心下移,以班组为切入点,积极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持续发展献计献策。港务三公司杜绍刚提出的“对叉车变速箱冷却油管的连接方式和材质进行改革”的建议得到采纳后,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保证了集装箱拆装箱需要。其本人被授予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

(3)开展班组长管理技能培训。马港集团将班组创新建设作为重点,以提高班组长综合素质为目标,遵循“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常年开展班组长岗位技能培训工作。自2009年以来,每年开办一期为期一个月班组长培训班,至今共开办了六期班组长培训班,参训班组长培训参与率100%,共计4500余人次。在培训的基础上,工会还通过征集学习心得、举办班组建设经验交流、参观考察等活动,进一步促进培训学习成果的转化,充分发挥班组长在劳动竞赛和技术创新工作中的“兵头将尾”作用。

4 建立创新机制,激发职工热情,展示新风采

马港集团积极做好引智工作,与安徽工业大学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成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和港口物流联合中心;以现场为中心,加强设备的管理工作,实施设备三级保障及监督管理办法;结合集团公司车组管理需要,推出了设备创新奖励政策,每年评选“设备管理创新奖”,并给予重奖。今年,出台了《科技创新激励制度》、《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形成创新管理常态化管理。

马港集团组织开展劳动竞赛和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均采取自下而上、逐级评审的措施,既注重精神鼓励,也注重物质奖励;既注重阶段性表彰,也注重同评模选先相融合,体现了对职工创造性劳动成果的尊重。先进集体和个人不但获得表彰奖励,还将其成绩纳入人力资源管理的个人发展通道和绩效考核中,获得晋级晋升资格,起到了鼓舞个人影响周边的效果,并营造宣传先进典型,营造服务转型发展氛围。近年来,集团公司在各类创先争优和“工人先锋号”创建活动中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引领和示范效应得到进一步放大。仅2015年,2人被授予马鞍山市“五一劳动奖章”,6人被授予全国“交通技术能手”,8人被授予马鞍山市“技术能手”等称号,16人获得晋升技师职业资格,营造了职工比技能、比服务、创一流的浓厚氛围。他们的先进事迹在报纸、电台等媒体先后进行报道,激发了职工爱岗敬I,学先进、赶先进的热情。

参考文献:

[1],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

[2]本书编写组,中国工会十六大重要文件资料汇编,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

第3篇:创新奖励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学习型企业 实践 探索

杭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老国有企业,从60年代建厂到80年展,从90年代转制到集团公司,在跌宕起伏中前进。1996年至2011年间,产值、利税年年创历史记录,职工收入年年上升。回顾历程,靠市场站稳脚跟,靠创新促进发展,学习型企业的实践和探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学习型组织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基本内涵和要求有三点,即实质、关键和根本要求。实质就是要在组织内确立一种理念,营造一种氛围,形成一种机制;关键就是把职工教育作为组织管理的先进形式贯穿于企业改革、生产、经营、发展的各时期、各环节、各方面;根本要求是使企业各级领导、各类职工逐步实现全员、全面、全程的学习培训,使企业及企业内部的各个层级、各类单位逐步成为学习培训、交流沟通、共享知识、密切协作的最佳组织形式。

1990年彼得?圣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学习型组织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即“创造”、“持续创造”、“创新创造”。创新创造的源泉就是“学习”、“持续学习”。学习型企业的效果最终反映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益、综合竞争的实力与全面发展的后劲上。

二、学习型企业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企业提出了持续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六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并努力实践之。

1.在领导认识方面

公司领导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职业教育法》、《劳动法》、《浙江省职工教育条例》、《杭州市职工教育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组织实施职工教育的法定职责,并根据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制订了相应的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程序》、《职工培训暂行规定》、《技术工人培训暂行规定》、《职工外出培训规定》、《专业技术人员绩效管理实施办法》、《职工职业发展管理办法》、《内部培训师管理办法》等规定。公司二级管理层领导能够带头学习,争做学习型的企业领导。

2.在发展目标方面

公司有明确的发展战略目标和鲜明的企业文化标示。公司制订了“十一五”“十二五”人才资源开发规划,以提高人才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激发人才活力,增强人才凝聚力。为实现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齿轮传动装置先进制造基地、“十二五”再造一个杭齿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公司的企业文化标示是“忠诚、奉献、团结、第一”。公司每年都有适应公司和职工实际需要的职工教育规划,并且全部列入公司总的发展规划、计划之中。上述中的公司发展战略目标、文化标识和职工教育规划、计划都是经过职工代表讨论,共同形成的。

3.在运行机制方面

(1)建立健全实施职工教育、组织职工学习的领导机构和相应的工作机构。明确公司人力资源部是职工教育培训的主管部门,根据不同的教育培训对象和内容,实行分工负责的职工教育培训实施方法。党委工作部主办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人力资源部主办技术工人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知识、技术业务培训;质量部、综保部主办安全、质量等方面内容的培训;科协、工会、团委各群众组织配合完成职工教育培训;各分厂、部门承担并实施职工的各项培训。

(2)建立健全有利于职工持续学习及团队学习的组织形式和学习系统。党政工高层领导每周半天集中学习,中层领导每月两个半天的分组集中学习,职工每周一小时的班组学习。并通过办学习班、专题讲座、技术比武、拜师学艺等方法,利用《今日杭齿报》、《杭齿工运》、闭路电视、广播、黑板报等宣传教育媒体等,使学习落到实处。

(3)建立健全全员学习、团队学习的激励约束制度和政策措施。一是企业新产品开发奖励机制。它由技术中心牵头,面对全公司科技开发人员,以开发新产品为主要方向,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对申报的新产品,经评审确定,并投入生产和营销之后,按产值或利润计奖。未投入生产和营销的按成果等级计奖。二是科技成果和双革四新成果奖励机制。它依托公司科学技术协会的“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由科协牵头,面对全公司管理和操作人员,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应用,达到工艺改进、质量改进、操作技能改进、老产品改进和装备技术改进为方向,每年对申报的项目进行专家评审,并按不同的评定等级给予奖励。三是合理化建议活动。依托公司工会的“合理化建议活动”,由工会牵头,面对全公司员工,以降成本、增效率、促发展为宗旨,以“短平快”为要求,献计献策,群策群力,并对每个合理化建议进行分析、分类,落实到相关部门,反馈到建议人。对其中可以实施并出效益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合理化建议5103条,已经实施1376条,创造效益(包括节约成本)上千万元。四是公司每年开展中青年专业技术带头人和职业技能带头人评选活动,科协和工会分别牵头,人力资源部参与评选,评上人选享受500元/月津贴。每半年考核一次,如不符合带头人标准,立即解聘;每五年召开科技大会,表彰奖励科技创新奖,奖金总额每次高达500万元;每年设立岗位成才奖励,按不同的学习内容与结果,予以奖励和表扬;对具有专业技术资格(职业技能)并受聘者,享受专业技术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薪点工资和聘用津贴;按月度和年度进行合格职工达标、经济责任制、班组验收、职工绩效评估等考核管理等等,从而逐步实现学习与工作相融合、学习成果与待遇相关联,育人与用人相统一的激励约束机制。

第4篇:创新奖励管理办法范文

公司长期致力于山楂叶总黄酮和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和技术开发和产品升级。开发研制的新药有山楂叶总黄酮冻干粉针剂、胶囊和滴丸,并已申报了国家专利。通过技术研发和专利实施,促进了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公司在科技研发过程中,始终将专利技术实施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通过实施积极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升级和科技成果转化。

多年来,我们通过建立健全专利工作机构,充实专利工作人员,落实专利工作经费,确立专利保护工作制度,将公司的专利保护工作纳入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一、专利工作机构

山西金甲药业有限公司是绛县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从企业建立之初,我们就将依托科技进步,带动企业整体实力上升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为了规范企业的科技研发行为,我们先后制定了企业科技创新奖励办法、企业突出技术人才奖励办法、企业人才库建设方案、企业科研开发经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

我们针对公司科技研发工作的实际,成立了公司的专利管理机构——山西金甲药业有限公司科技研发管理中心。并从企业内部择优选拔了一批素质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的人员充实到该中心。科技研发中心设主任一名(副总经理待遇),其主要职责是全面统筹协调公司内部的科技研发工作和专利管理工作。下设研发管理部和专利工作部,各设部长一名。其中,专利工作部专门负责公司专利法规宣贯、专利申报、专利推广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设专利申报科和知识产权保护科,各设科长一名。专利申报科负责公司在科技研发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产权的收集、整理和归纳工作,并负责将形成的科技成果申报专利。知识产权保护科负责公司已形成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重点是专利涉及法律的相关事务。

二、经费配置

公司在日常工作中,始终将专利工作当作保护知识产权的一项重要工作。除了在人员和队伍上予以重点保障以外,还在资金上给予了重点扶持。特别是在公司科技成果研发、科技成果申报乃至专利保护工作方面,更是重点予以资金扶持。自一九九八年以来,公司在专利工作方面的资金投入达到了近三百万元。

三、专利工作制度建设方面

针对当前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的实际情况,公司专门制定了一系列专利工作制度。从专利研发、专利申报、成果转化到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均有相关的规章制度。特别是针对公司所获知识产权的特点,专门制定了保密项。制度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公司专利保护工作的进展。

四、近年来专利工作取得的成绩

第5篇:创新奖励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教学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的成效。2008年由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也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因此,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医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大力开展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医学院校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扬州大学是一所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以机制为保障,以基金为平台,以项目为抓手,以竞赛为导向,以普及为目标”的工作思路,大大促进了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医学院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我院围绕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主线,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四级联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及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等方面采取了全方位的建设措施。经过近几年的努力,逐步构建了适合医学生学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加强医学生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的纲领性文件,是高校育人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打造具有扬州大学特色的本科教育,我校于2014年开始了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根据医学教育的特点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在坚持教学改革和创新传统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强化创新实践教学及设立创新学分等多种措施,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1整合和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由多种课程构成的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我们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和优化。重点是将临床医学专业相关的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三大课程群重新进行分类整合,新的课程模块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及专业特色课程。其中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由临床医学导论、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医学伦理学、预防医学、医学科研方法和循证医学七门课程组成[1]。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些课程的开设从第一学年开始,贯通于本科5年之间的10个学期。如临床医学导论和医学文献检索在课程群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可以在第1至第3学期基础医学阶段开课,其次是医学统计学、预防医学、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学,安排在第4至第5个学期开课,而医学科研方法和循证医学均需以医学专业知识和其他医学方法学知识为基础,所以在第6学期及以后开课。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的构建,使所有的学生在接受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医学专业课程培养的基础上,得到系统的医学方法学课程的培训,从而实现医学研究与临床工作中各种问题与医学科研方法和技术的对接,通过综合运用医学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多门课程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1.2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我校在2010年培养方案修订时即将各门课程内的实践内容单列为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极大地提高了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在2014年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继续秉承增加实践教学课时这一理念,适当压缩授课的总学时,特别是理论课学时,继续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数,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用于开展课外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后,实践教学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比例近30%,大大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时间和机会。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上,在原有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继续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的比例,并着重提高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等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果,加强过程考核,不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1.3实施创新学分制度,切实提升医学生创新能力

在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规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所必须获得的总学分。除了在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外,学校还实施创新成果奖励学分制度。学生获得的创新奖励学分可作为任选课的学分,也可作为超修学分。创新成果的认定范围包括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市级以上学术会议获奖论文,在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得的奖励,发明创造获得的市级以上科技奖励或国家专利,研究成果或发明创造被社会有关部门采用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每项创新成果可获得奖励1-3个学分,多项创新成果奖励的学分可以累加。学生根据教务处的要求填报奖励学分申请表并提供创新成果的证明材料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创新学分制度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高等医学教育并不仅局限于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学习,也不受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限制,学生还具有发挥其创造力的发展空间,激发了自身的创新意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要获得创新奖励学分,必须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才能获得相关的创新成果。

2依托“国家-省-校-院(系)”四级科技创新训练项目体系,培养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为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从2007年起教育部在全国高校启动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随后,各地方及各高校也陆续推出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江苏省教育厅也出台了相关文件,规定从2007年起每年在省属高校中遴选1000个大学生开展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扬州大学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学校相继出台了《扬州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试行)》、《扬州大学关于“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管理规定》、《扬州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扬州大学关于实行学生创新成果奖励学分的暂行规定》、《扬州大学“挑战杯”竞赛奖励办法(试行)》、《扬州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奖励办法》等文件,构建起国家、省、校配套衔接的制度保障体系,使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有章可循,有力促进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为了加大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扶持,学校从2004年起即开始设立了扬州大学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同时,学校还对获准立项的国家级、省级创新计划训练项目,按照1∶1配套经费资助,对获准立项不资助的国家级、省级项目亦参照同等级别项目进行配套资助。我院在国家、省及校级科技创新项目基础上颁布并实施了《扬州大学医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及《扬州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开展探索性实验的暂行规定》,以基础医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开设了院级大学生探索性实验训练项目[2]。探索性实验项目每学年开展一次,首先是面向学院教师征集大学生探索性实验项目,项目可以来源于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可以是实验课程的改革项目。学生根据自愿的原则,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参加相关的实验项目。学生的选拔和推荐由院学工处和指导老师共同进行。学生的选择主要考虑到项目的实施需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尽可能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故原则上选择二年级及以上、学有余力、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每个项目由3-4名学生共同参与。项目的实施周期一般为一年。项目实施结束后需要撰写结题报告,并由主持人进行结题汇报[2]。院级探索性实验项目的开展为校级、省级及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启动校级、省级及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的申报工作,并将其中的优秀探索性实验项目优先推荐为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报送学校进行省级及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的遴选。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我院逐步形成了国家、省、校、院(系)四级相结合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联动机制,成为我院医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扎实载体。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是推动医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有力抓手,通过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可以为医学生建立一个很好的平台,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有效地转化为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完成过程强调的是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创新性及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医学生自主地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

3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为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助力

本科生导师制是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的一种教育制度,是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聘请具有较高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的学生管理和教育指导[3]。近年来,在借鉴国外高校教育模式和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国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为首的一些本科院校也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扬州大学早在2000年即开始在部分学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我院也制定并颁布了《扬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细则》,率先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进行了本科生导师制的试点[4]。临床医学专业吴登云实验班是我院教学改革试点班级,该班级的学生是通过自愿报名,结合学业成绩、英文测试及综合素质考核等进行了层层选拔。根据导师制实施细则,在吴登云实验班中我们从入校第1学年起实施全程本科生导师制。首先在全院教师中进行本科生导师的遴选,要求导师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师德高尚,关心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其次要求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具有中、高级职称,同时还需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及较强的科研能力,对科研业绩突出或具有科研项目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教师予以政策倾斜,优先担任本科生导师。师生之间采用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挑选自己敬佩的导师,导师再对入选的学生进行面试后决定是否接受。为了保证导师制的质量,规定一名导师只能带教2名学生。导师的职责主要内容有:思想引导、选课指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科研训练或临床技能指导、社会实践指导、创新能力培养、论文报告会指导、就业指导等[4]。同时强调,本科生导师需针对学生的兴趣特点,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导师可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和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科研课题研究,组织科研课题研讨会,吸收学生充当科研助手,促使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导师制的实施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助力。在医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导师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新生入学后大一阶段,导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以及对临床医学专业产生热爱和兴趣,同时用高年级本科生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方面取得的成绩来激发其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并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够进入导师所在的课题组观看其所从事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到大二阶段,医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导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科研课题的需要,让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组进行基本实验技术方法的训练。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导师还可以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探索性实验项目,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资料检索和文献查询,就某一方面的科研问题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设计及申报。到大三阶段,学生在科研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及技能的积累,可以结合申报的科技创新项目正式开展项目的研究工作,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导师制实施后,吴登云实验班的学生有近50%的学生能够参与导师的课题组,获得院级探索性实验项目立项的课题组成员均有吴登云实验班的学生,校级、省级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资助中吴登云实验班的学生占多数。导师制为学院扎实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有利于科技创新项目的选苗和培养,使学生在学术科技创新中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4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成效与思考

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激发了医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从大一第二学期就进入了导师的课题组进行见习,参与课题组的学术活动,并在学长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科研方法培训。到大二阶段,多数学生自发组成科研小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文献的检索和阅读,并开始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大三阶段已经能够独立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近5年来我院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数逐年提高,据不完全统计,申报的院级探索性实验项目获得立项85项,校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获立项153项,省级科技创新项目获立项35项,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立项11项,600余名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参与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并受益。随着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的增加,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数也逐年增多,近5年共计有30余篇以本科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在SCI等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同时借助于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平台,部分项目的成果被遴选为“挑战杯”大赛作品并入围,学院多次获得扬州大学“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优胜杯,其中一项作品代表学院参加了全国“挑战杯”竞赛获得二等奖,实现了我院课外科技作品全国大赛奖项零的突破。近3年来,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考研录取率维持在45%左右,这些学生绝大多数都有主持或参加了一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训练经历。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坚持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相关保障制度做起,与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开展及导师制的实施相结合,将教学、科研及创新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锻炼其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为创新型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卓越医学人才。

作者:郑 英 史宏灿 陈轶群 王正兵 龚卫娟 单位:扬州大学医学院教学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安力彬,于双成,刘晓冬.基于培养医学创新能力的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构建[J].医学与哲学,2013,34(2A):47-49.

[2]傅奕,龚卫娟,季明春,等.开展大学生探索性实验项目优化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3):61-62.

第6篇:创新奖励管理办法范文

一、以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支撑,有力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及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

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以攻克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为目标,我局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如:国营林泉电机厂的企业产品全数字化设计科技攻关项目、太阳能级多晶硅中试项目、20-30吨液压挖掘机关键部件即液压及电子控制系统技术攻关、西南工具有限公司研制的双链可弯曲刮板输送机系列项目、贵州首朗高亮LED照明设备产业化攻关、年产100吨的纳米改性SPUA道路标线涂料产品项目、“老干妈”系列产品瓶盖封胶材料、贵州信邦一类新药人参皂甙-rd注射液的研制开发、贵州远程制药的中药六类新药妇炎迪凝胶剂的临床研究等。另外,我局还完成了《*市*-2015现代中药产业发展规划》,为我市现代中药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有力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加大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支持力度。继前年首次建设和认定17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去年继续建设和认定了“贵州高科铜合金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等18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年新建的18家工程技术中心共投入3000多万元科研经费,承担国家、省、市科技项目40项。这些工程技术中心的建立,在全市科技创新活动中起到了良好的带动示范作用,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二是启动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为构建企业创新体制,努力探索企业创新机制,我市于今年首次启动了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目前,已出台评定管理办法,评定了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红林机械有限公司、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等1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并以此为契机,重点培养一批具有行业竞争优势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引导和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首次设立我市“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积极扶持和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投入500万元,实施了“基于CAN/LIN网络的汽车车身控制系统”、“高纯度单宁酸系列产品产业化生产”、“汽车挡风用黑底浆料的制备”等13项科技计划项目。为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对我市产业和产品结构整体优化,带动和促进全市经济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等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是按照《*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规定,对省、市有关部门、单位推荐的科技项目进行了认真的评审,共评出*年度*市科学技术奖共47项。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26项。继续实施最高科技创新奖评选工作,贵州同济堂有限公司的“仙灵骨葆胶囊升级换代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我市*年度最高科技创新奖。并于今年1月16号成功召开了“*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重奖了荣获*年度*市最高科技创新奖、科学技术奖的创新团队、单位和个人。

三、不断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产学研结合力度进一步加强

一是加强了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科技创新作用进一步突显。加强与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依托我市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与日本东邦大学药品制造实验室等合作建成了*•国际生物材料及产业化公共实验室。现在,该实验室研发的蛋白质生长因子样品已在以色列试销。该实验室还与益康药业、益佰药业及恒霸药业就研发合作进行了深入洽谈,达成了长期合作的共识。目前,实验室正全力攻克生产100克蛋白质生长因子的技术能力,*年将实现产值三千万的目标;建立了由刘平生等三位知名留美生物学博士领军的*•国际生命科学实验室,已承担国家一类新药“神经生长因子”的产业化关键工业技术的优化研究。下一步还将组建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实验室、反相高通量药物筛选实验室,在基因学研究及应用、疾病的遗传与诊断治疗、中草药药物筛选等方面开展研究攻关,提升我市生物技术、中药现代化产业的高科技含量。在我市科技大厦内开展研发工作的中药固体制剂国家工程中心*民族药研究室,现已有9项新药取得了科技成果并成功进行了产业化转让。

二是加强产学研结合。与贵州大学、*医学院、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进行科技合作、项目对接,成立了贵州大学*研究院。*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8项,这些项目覆盖我市19家企业的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循环经济、中药现代化等方面。这一批产学研项目的实施,有力提升了我市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推进了科技成果转化。

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积极扶持我市重点龙头企业,组织实施了“树莓原浆加工技术中试研究”、“贵州名酒夹心巧克力的研发”、“大型沼气池建设的研究”等17个龙头企业项目及畜牧专项。

投入300多万元实施了蔬菜产业现代农业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市水果产业化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永乐乡果蔬产业现代农业示范点建设等一批现代农业重大科技项目,推进了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有关要求,我局发挥科技部门优势,在乌当区羊昌镇羊昌村和花溪区小碧乡马寨村两个示范点启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工作。

五、关注民生,不断加大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

针对我市“两湖一库”治理工作,组织重大科技攻关。召开了“两湖一库”污染治理科技攻关专家座谈会及《“两湖一库”污染治理科技攻关预研究》项目评审会,对“两湖一库”富营养化防治、蓝藻治理和湖库沉积物污染治理等重点难点项目进行三大领域和十项子课题的调研和紧急立项。

围绕医疗卫生及社会发展领域的热点难点课题,组织实施了“*市人口基因检测科学社会工程”等10项医疗卫生基础研究项目。

为规范食品行业的生产行为和食品市场秩序,全面提高我市食品安全科技水平,对我市食品生产企业进行HACCP体系认证宣传。支持5家企业顺利通过HACCP认证审核。

六、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县域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不断加强,对区域科技发展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新建了乌当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全市已建成的县级生产力达到了8家,全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生产力促进中心协助贵州科邦科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获国家科技部科技型技术创新基金引导基金100万元,*成智重工科技有限公司获国家科技部科技型技术创新基金引导基金100万元。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新增投资*柏丝特有限公司“拟除虫菊脂中间体产业化”等3个项目,新增投资金额1072万元。新增担保贵州成智重工科技有限公司“集成模块化的粉碎预磨工作站”等15个项目,新增担保金额6830万元;*评估论证中心完成重大科技项目评估30项,积极协助省、市科技厅(局)包装的“高速重载列车关键部件技术开发”、“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丝、钢绞线用钢及钢制品技术开发”两个项目申请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获支持资金4865万元。

七、圆满完成国家科技部对我市科技进步考核工作

07年是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年,国家科技部对*-*年度全国市、县、区科技进步情况进行考核。科技进步考核工作是加强地方科技工作的抓手,是调动市、县、区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性,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发挥科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作用的一大契机。为此,我局将科技进步考核工作作为年度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加强领导。明确了分工,成立各对口检查督促小组,建立稳定的工作队伍,各小组深入各区县检查指导,促进了各地迎检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二是进一步修改完善相关管理办法、指标体系,使工作不断完善与规范;三是提高工作绩效,加强交流和宣传,扩大影响;四是加强调研,继续开拓工作思路,丰富工作内容。现在,我市及10个区市县已全部通过全国市、县、区科技进步考核。其中,*市和我市下属的五个区被科技部评定为科技进步考核的先进市、区。

八、对外科技合作力度进一步加大

成功举办了**(国际)循环经济与新材料发展论坛,来自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就循环经济与新材料领域的重大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成功举办了全国十三城市科技局长(主任)联席会议在*召开。长春、大连、广州、南宁、昆明、成都、西安、兰州、哈尔滨、沈阳、重庆、武汉、*等13个城市科技局长(主任)及有关处室的负责同志共计3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与科技管理创新”这一主题,分别从大力推进科技管理创新、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如何创新体制机制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科技支撑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广泛交流。三是认真贯彻落实关于省、市关于建设以*为龙头的城市经济圈的有关精神,深化和具体实践泛珠江三角的“9+2”区域联盟,整合广州-*两地科技资源,促进两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与广州市科技局签订了《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市科学技术局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协议》,并就具体合作内容达成了共识。

九、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

以金筑英才工程为龙头,充分发挥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人才培养作用,通过培训与培养相结合的形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以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中心*民族药研究室、*•中国地质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为平台为载体,举办了现代中药研发人才培训班和循环经济高级人才研修班,培养市级专业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60人,取得了良好效果;二是开展医卫专业技术培训。在深圳举办了“*市金筑科技英才工程培训班”,邀请了深圳市人民医院多位专家、领导,深圳市职业技术学院专家集中授课;三是全面铺开农业科技扶贫培训各项工作。采取多形式开展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培训涉及18个乡镇和20个贫困村,共完成培训班80期,培训10000人。

第7篇:创新奖励管理办法范文

智能电网建设对科技团队管理的要求

自2009年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投运后,国家电网公司加快了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建设推进步伐,并将我国智能电网建设规划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规划试点阶段(2009—2010年),重点开展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开展各环节试点工作;第二阶段为全面建设阶段(2011—2015年),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和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第三阶段是引领提升阶段(2016—2020年),全面建成统一坚强智能电网,使电网的资源配置能力、安全水平、运行效率,以及电网与电源、用户之间的互动性显著提高。

目前,我国的智能电网发展正处于第二阶段。纵观世界各国及我国智能发展进程,当前智能电网建设呈现出以下特点:(1)要求高。智能电网旨在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统一坚强智能电网,这一建设目标决定了智能电网建设的高度。(2)技术难度大。从当前世界各国和我国智能电网研究来看,要实现智能电网发展的目标还需要攻克很多关键技术和设备难题。(3)试点推进。由于目前智能电网建设在世界范围内尚处于研究阶段,因此我国在智能电网建设中采取试点推进的原则,智能电网试点项目存在更多的探索性和试验性。

正是基于以上特点,智能电网建设对科技团队的管理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首先,要有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团队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主导地位,科技创新团队是否由最优秀的人才组成是决定该团队创新研发能力大小的关键要素,智能电网建设需要富有创造力的科技创新团队。

其次,要有明确的创新发展目标。目标是创新的动力和方向,没有明确的创新发展目标,科技创新团队就是无头苍蝇。智能电网是科技集成应用的综合体,需要在多个方面取得技术突破和创新,智能电网建设需要科技创新团队结合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攻关课题。

再次,要有健全的统筹推进机制。智能电网建设涉及电力、电子、信息化等多个专业知识,需要科技创新团队、企业、科研机构等多个层面的共同参与,建立跨专业、跨层面的统筹推进机制是提高智能电网建设进程的关键。

然后,要有规范的管理流程。智能电网建设是一项持续的长期工作,特别是作为试点的智能电网建设项目,必须具备可复制性,其建设过程和建设结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有规范的管理流程以指导智能电网建设的持续发展。

最后,要有充足的资金来源保障。科技创新具有试验性,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体现科技创新的价值。

科技团队创新管理的实践和应用

青山湖科技城是杭州现有的5家国家级孵化器之一,其目标定位是中国自主创新的“示范区”、长三角产业发展的“智库”、浙江省海洋经济带的“枢纽”、杭州市产业升级的“触媒”、临安市经济发展的“引擎”,是代表全国科研高新技术水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是浙江省两家智能电网综合工程试点单位之一、浙江省首家由县级供电企业牵头实施的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项目总投资1.9亿,工程建设周期为2011-2013年,由清洁能源接入、储能系统、优质电力园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在内的16个子项目组成。作为该项目的实施单位——临安市供电局,结合企业实际和项目定位,不断探索智能电网建设和科技创新管理方面的新举措、新方法,重点在科技创新团队管理、课题管理、机制建设、基础管理、资金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与实践。

创新团队管理方面

(1)严把准入关。在创新团队成员的选择上,打破了指定团队成员的做法,通过在全局范围内开展公开选拔、竞聘的方式,择优录用专业技能高、综合素质好、积极性高的成员,实现了科技创新由部分管理人员参与到全局所有人员积极参与的转变。成立了智能电网建设科研技术小组,组建了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建设工程项目团队、技术监督团队、QC团队、状态检修团队、ERP/PMS团队等科技团队,全局39名来自不同岗位、不同部门的青年骨干力量通过应聘加入到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16个子项目的科技攻关团队中,充分挖掘了企业内部员工科技创新优势,调动了企业员工主动参与科技创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积极性,保证了创新团队的专业性和先进性。

(2)严把培养关。在科技创新团队培养上,一方面通过举办临电大讲堂、管理人员培训、班组长培训、学历进修等方式积极拓宽员工视野,提升员工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团队攻关水平;另一方面,充分借助“培训中心”和“劳模工作室”两个培训平台,建立“周期学习制”和“交叉学习制”两种学习交流机制,积极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获取先进专业知识和交流典型经验的平台渠道,助推科技人才能力提升。在科技攻关中,切实挖掘、锻炼并培养了一批新人,在项目攻关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成为了项目建设的后备军或主力军,建立完善了科技创新人才梯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持续动力。

(3)严把考核关。在科技创新团队的考核管理上,通过开展技术比武、技能竞赛等活动,通过“团队项目激励”和“团队成员激励”两种激励办法,对获得较高荣誉的科技成果和取得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分别实施奖励。建立了团队成员“淘汰更新”机制,对在科技团队中无贡献的成员进行淘汰,并及时吸纳新生力量补充团队新鲜血液,保证了科技创新团队的积极性和先进性。

创新课题选择方面

一是开放式选题。在课题选择上,不设定课题的范围、大小、专业、主题等要素,完全根据生产经营管理实际,由科技创新团队自主提出攻关课题,自行设定创新方向,自行组织实施课题,保证了课题选择来自工作、创新成果应用于工作。同时,充分利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QC、合理化建议、群创项目等渠道,广泛搜集员工意见建议,丰富创新实施平台。

二是竞争性管理。在课题管理上,实行课题年初申报、过程指导和年终评比,对年初各攻关小组上报的课题进行统一评审和筛选,评定重点课题,调整淘汰无关课题;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主管部门每月对课题进展情况进行督办和指导,对毫无进展或进展困难的课题进行适当调整;在年终评比中,对优秀成果进行奖励。

统筹推进机制建设方面

(1)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成立了由省公司、市局和县局主要领导成员组成的项目推进机构,建立了由局领导、项目负责人、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广泛参与的月度例会和技术协调会机制,建立项目联络月报制度与上级专业部门紧密联系和沟通,开发智能电网网络交流平台,编制智能电网周刊,及时沟通协调系统上下、专业之间、团队之间的关系和问题。

(2)建立学习调研机制。由各科技创新团队提出各子项目年度调研需求,智能电网协调组对需求进行统一协调并排定年度调研计划,统一监督调研进展。2012年临安市供电局各科技创新团队共外出调研12次,累计90余人次,拓宽了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眼界和思路,吸取了大量的先进经验。

(3)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创新思路,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方式,主动借脑,加强与科研院校、专业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与中国电科院、国网电科院、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程学院、英大传媒等建立了合作关系,为智能电网研究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4)建立竞争激励机制。不仅在科技创新团队成员选拨、课题管理上采取开放竞争的方式,还建立了科技创新团队与团队之间横向对比、团队自身纵向对比的竞争机制,促进团队之间比学敢拼,促进团队自身的不断进步。同时,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对取得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干部选拨、技能评定、薪酬待遇等方面的激励,有效提供员工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方面

(1)建立完善规划体系。积极开展科技规划工作,与中国电科院合作编制我局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并在该规划的指导下编制了智能电网规划和青山湖科技城电力专项规划,成为指引临安电力“十二五”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有效引领了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

(2)建立完善标准制度体系。制定《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科技项目后评估管理办法》,规范科技项目全过程管理,建立科技项目后评估常态机制,对于技术经济价值较高、先进实用的成果进行推广应用。修订《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制定《科技论文、专利成果奖励办法》,建立了适合县局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促进了科技创新管理的常态化、规范化发展。

(3)建立完善项目管理体系。由智能电网建设领导小组牵头,各科技创新团队具体负责,从项目立项审批到验收投产各环节加强管理,严格项目审批手续办理和过程资料台账管理,确保各项目实施规范有序、资料详实;同时,加强项目的闭环管理,确保所有课题均有立项、有实施、有成果、有应用、有评估、有反馈、有完善。

资金来源保障方面

(1)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强与省公司、市局的沟通,将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项目列入省公司重点项目,积极争取省公司投资8600余万元。

(2)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积极开展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减免税收工作,争取科技成果转化获得财税政策支持,2012年高新技术企业复评通过获得200万元免税;深入理解浙江省科技创新管理相关政策,积极争取科技创新奖励,近两年获得省、市、县三级科技创新类奖励近200万元;积极争取政府对智能电网建设的参与和支持,临安市政府投资的风光互补路灯项目已建成投产。

(3)积极争取社会和企业用户投资。积极做好智能电网技术研究工作,主动为客户提供光伏发电、清洁能源接入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和系统内的沟通协调工作,争取社会和企业用户投资融入智能电网建设,目前已有近3000万元的企业用户资金投资智能小区、储能系统、清洁能源接入等项目。

成效分析

自2009年青山湖科技城落户临安以来,临安市供电局即开始谋划建设青山湖科技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并积极研究探索科技团队管理的新模式。至今,科技团队创新管理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研究和应用已历时三年有余,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方法,在科技人才管理和智能电网项目推进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丰富。通过科技创新团队开放式竞争性选拨,挖掘锻炼了一批新人,为员工成长成才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通过科技创新团队间的沟通协调、外出调研、合作交流等为员工提供了学习知识、开拓眼界、拓宽思路的多元化平台;竞争激励机制的有效实施体现了人才能效的阶梯分布,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第8篇:创新奖励管理办法范文

一、我县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1、信息的缺乏,技术相对滞后。原因之一是小企业信息渠道不畅、质量不高。企业管理层对科技信息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原因之二是缺乏科技人才,不知从何处得到科技信息,也缺乏鉴别技术信息的能力。园区72家企业,员工三千多人,科技人才不足百分之七。人才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对科技创新信息的吸收和转化。原因之三是技术市场发育迟缓,缺乏对企业有针对性的有效实用技术。使小企业技术搜索和获取成本过高、过难。原因之四是科技创新信息渠道不够通畅。工信局、科技局、商务局、财政局、人社局以及开发区管委会等都是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直接管理、服务部门。中小企业要从众多的部门中了解和掌握政府支持中小企业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 相关政策较为困难,各相关单位对企业服务有待加强。

2、融资难问题仍普遍存在。民间融资在企业融资中占有重要比重。调查显示,企业获得民间融资的主要方式按其获得资金的多少依次为“民间借贷”、“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民间票据融资”和“内部集资”。企业融资以短期、超短期融资为主。融资难问题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一是制约了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在融资成本高企的背景下,企业融入资金规模受到严重制约,特别是对于长期融资更为慎重,从而对企业扩大再生产形成障碍。二是增大了企业生产经营负担。有时企业在销售收入大幅增长情况下,经营利润反而出现一定程度下降,很难将有限的财力投入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

3、政策支持的力度不足。自金融危机以来,各级政府的扶持政策频密,然而,无论是担保基金、技改扶持亦或是各种补贴,大部分都被大、中型企业甚至是明星企业收入囊中。但是对于数量巨大的小微企业,专门的政策专注比较少,范围比较小。就我县而言申请成为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只有欧通一家。

4、社会对中小企业的偏见。社会普遍对中小企业重视不够,然而许多成功经营的事例表明:小企业、小公司一样有生存的空间,一样有潜在的实力,能够做优做强并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推进我县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对策思考

1、优化人才培养与引进措施,完善人才社会保障体系

(1)从政府方面制定特别人才引进计划。①制定企业年度紧缺人才特别引进政策,完善人才引进配套措施。第一,建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制定企业年度紧缺人才引进计划。由财政、科技创新专项基金、中小企业三方共同出资,建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鼓励高新科技人才等作为兼职人员来企工作,对企业紧缺人才实施特别引进政策。第二,完善人才引进的配套政策,稳定引进人才。 制定紧缺人才特别引进计划配套实施方案,该方案包括住房、配偶工作、子女入学以及个人职称等问题的实施细则,同时在住房、职称评定、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优惠。②通过间接的人才引进战略,建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库。制定间接人才引进考核方案,考核入围的考生,一律进入中小企业人才库,先进入指定中小企业工作1-2年,工作期满,考核优秀的,可享受当年的特别人才引进计划的优惠政策。如参加当年的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招考,给予加分的政策照顾。如考核不合格,签订合同失效, 考生须重新择业。

(2)从企业方面发挥本土人才优势,服务中小企业。①鼓励本土人才供职于中小企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大型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到中小企业去工作或兼职,特别是到民营中小企业去工作 或自主创业。②实施科技特派员计划。结合省实施的科技特派员计划,建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专家咨询组,制定中小企业科技咨询以及科技创新指导的工作计划,定期开展企业科技创新指导与咨询工作,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进行诊断,以提高科技创新成功率。

(3)各科技创新有关部门打造开放优势平台,培养储备人才。借助各高校良好的办学条件,建立示范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中小企业 员工提供岗位、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培训;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人才储备,也可为全市有创业意愿的人员提供培训。

2、加快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建设,拓宽中小企业科技新融资渠道

(1)强化政策支持。设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制定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管理办法,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资助。借鉴银行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的成功经验,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其他银行,进驻产业园区,建立以金融与科技两要素高度融合的一体化、专业化的渠道和平台。

(2)完善科技创新信用担保体系。①建立各类信用担保机构,提供融资担保服务。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注入,鼓励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和风险投资有限公司,为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提供贷款担保;通过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引导社会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②建立贷款担保补偿机制。建立中小企业 贷款担保补偿机制,对担保机构当年形成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损失,在追索程序终结后,给予适当补偿。

(3)选点试行“创新券”计划。在中小企业选点,发行“创新券”。具体由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新兴产业引导资金、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以及县区财政配套资金等转化  为“有价证券”即“创新券”,以无偿资助形式向企业发放,其中创新券的发放要求企业按不低于四分之一的比例进行资金配套,且创新券使用的有效期不超过2年,逾期不可兑现。

3、加快多层次的科技创新联盟,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1)深化产学研合作。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与高校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平台,借助高校的科研优势,建成一批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共同研制创新产品,实现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借助企业科协这个平台,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探索“人才培养前置化”模式,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项目考评办法,对产学研合作 项目进行考核,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纳入考核范围。

(2)充分借助现有孵化器的作用,不断强化孵化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投融资平台等为重点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提高创新效率,打造创新集群。

(3)建立企业间的技术创新联盟。借助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平台 以优势产业为龙头,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积极构建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共性技术平台,形成中小企业间、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间的技术创新联盟;为集群内的各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技术发展、产品检测服务、加强集群内企业之间 的协作与互动。鼓励中小企业主动出击,积极寻找优势平台,与之建立合作研发机构,实施科技创新策略。

4、建立科技创新评价机制,实施科技创新奖励

(1)建立科技创新能力和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定期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经费使用情况及效率进行评价,制定奖励、补偿以及处罚措施,对于人为因素造成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失误的,除追回已投资经费外,还应对该企业进行相应的处罚,取消今后创新项目申报资格。制定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以创新能 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财务效益为定量评价指标。

(2)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建立科技创新的物资与精神激励措施。鼓励个人、高校、科研所和企业设立科技型公司、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对申报成功的,经认定,给予奖励和运营经费补贴,允许将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参与投资;鼓励创建新型研发机构和研发基地,对新开办的研 发机构和研发基地给予一定的开办经费补贴,对于技术创新联盟,给予研发经费补贴;对企业研发的新产品,经鉴定 后给予免税减免优惠政策;对于知识产权“零”突破企业首件发明专利给予个人奖励;通过股权方式,奖励科技型领 军人才和团队。

5、优化服务环境,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

第9篇:创新奖励管理办法范文

一、强化思路引领,提高工作的系统性

谋划思路是基础。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战略任务,系统考虑、长远规划,把促进企业转型发展、科学发展作为提高员工素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确保收到实效。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唐山矿业公司以“全员技能提升工程”为主线,以体系、机制、制度建设为保证,以总体推进、整体提升为目标,积极谋划加强员工队伍建设、促进公司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构建形成了以“三大工作体系”、“五支队伍建设”、“五项重点活动”为基本框架的员工队伍建设工作新格局,提高了工作的系统性。“三大工作体系”,即宣教导向工作体系、培训提升工作体系、制度保障体系;“五支队伍建设”,即中层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一般管理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班队长队伍建设、操作员工队伍建设、青年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五项重点活动”,即全员“学练比”活动、“高师带高徒”活动、“青工专项技能竞赛”活动、“树文明新风、塑文明形象”评比活动、“准军事化管理提升年”活动。

二、强化功能发挥,提高工作的主动性

发挥功能是关键。构建各种体系不是目的,充分发挥体系的功能才是最终目的。唐山矿业公司充分发挥宣教导向、培训提升、制度保障三大体系的功能,有力地提高了工作的主动性。一是注重发挥宣教导向工作体系的功能,增强员工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主要是健全员工思想调研常态机制、形势任务教育常态机制、舆情动态反馈机制等三项工作机制。二是注重发挥培训提升工作体系的功能,提升员工岗位技能和创新、创效能力。主要是坚持安全培训“六个一”和技术培训“三个一”工作制度,同时开展专项培训,先后开办了班队长培训班、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实用技能培训班和“六大专题讲座”,聘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授课,实现了专项培训的高层次和专业化,对实际工作起到了提示、校正与指导作用。三是注重发挥制度保障体系的功能,提高工作的规范性。对于管技人员,创建了公司党建工作研究会,建立了每周政工工作协调会及学习制度、支部书记信息通报工作制度。对于班队长队伍,建立了班队长选拔任用管理办法,细化了班队长的选拔任用、定员与调整、日常管理等相关内容。对于操作员工,制定了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奖励办法、劳动模范选拔推荐及管理实施办法,建立了“技能等级津贴”等项制度。对于青年后备人才,公司先后制定实施了区科后备人才选拔培养制度、挂职锻炼工作制度等工作制度。各项工作制度的建立实施,激发了各类人员进取向上的热情,营造了团队提升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措施落实,提高工作的针对性

落实措施是保证。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工作思路需要通过措施落实来实现。唐山矿业公司通过加强各种培养措施和责任的落实,为员工队伍素质提高搭建了有效平台。一是以提升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为重点,加强中层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以倡导集体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为重点,建立了区科决策监督、评估工作机制;积极组织开展优秀学习型党支部、学习型领导班子评选活动,先后选树了一批先进典型。二是以提升执行力和岗位素质为重点,加强一般管技人员队伍建设。坚持落实管技人员绩效考核制度,考核结果按月通报。在全体政工人员中开展了“提素质、争先进、促转型”竞赛活动。三是以提升安全把关能力为重点,加强班队长队伍建设。坚持每两年对班队长轮训一次,坚持班队长活动日制度,坚持班队长安全结构工资分配制度。四是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强操作员工队伍建设。五是以加强锻炼和定向培养为重点,加强青年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公司采取挂职锻炼、上班队长岗、岗位轮换、交叉任职等形式,实施综合管理,采取多种形式丰富青年后备人员的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提高他们的现场管理能力和水平。

四、强化激励推进,提高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