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范文

新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

第1篇:新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零售业态 需求 赢利模式 创新

零售业态是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进行相应的要素组合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我国的零售业态可分为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电视购物、邮政、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电话购物等17种。零售业态是零售企业适应市场经济日趋激烈的竞争产物,是物竞其类、适者生存法则在商品流通领域的表现。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现状如何?应如何发展?本文将作具体的分析。

一、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现状分析

1.零售传统业态―――百货公司已失去了第一业态的位置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 百货公司销售业绩大幅下滑,从经营业态看,2004年末百货商店产业活动单位数在综合零售业中的比重仅为29.4%。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新型业态开始大量出现,并且在零售市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百货店独霸我国的零售市场局面已不存在。同时百货商店在零售业中的比重呈现西高东低的态势,说明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百货商店依旧占据着主导地位,业态发展也相对滞后,业态多样化进程相对较慢。

百货公司的衰落主要是由于:(1)超市、大卖场掠走了综合百货中服务含量少的快速消费品,超市、大卖场贴近百姓生活,销量大、成本低,特别适合挑选性低、服务含量少的快速消费品。为此顾客原来在综合百货购买肥皂、牙膏、洗发水等,转而到超市、大卖场购买。(2)大型专业卖场挤掉了综合百货众多硬百货商品。专业大卖场经营家具、装潢材料、灯具、家用电器、药品等,由于经营专业、品种齐全、数量较大、价格便宜,挑选方便,又吸引了一大批顾客。综合百货为此减少了众多硬百货的经营。(3)专业店、专卖店影响了综合百货较多软百货商品。专业店、专卖店的大量开设,吸引了顾客购买服装、鞋帽、包袋等,抢走了综合百货中部分软百货市场。

2.以连锁方式发展的超市业态成为主力业态

近十年来,超市始终保持在30%以上的增幅上发展。如国际上的“沃尔玛”、“家乐福”等超市连锁企业以及国内的上海“华联”和“联华”超市集团企业,其所实现的销售额与营利额都是其他业态的企业所无法相比的。如果从业态的整体发展上,国内外连锁超市的销售额增幅都是最高的。有数据表明,在综合零售中,超级市场(包括大型超市和仓储会员店)的销售额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店铺数增长较快,单店销售规模持续提升。2004年超级市场产业活动单位1.7万个,占综合零售的17.1%;从业人数79.1万人,占33.7%;销售额2621亿元,占40.3%。同时超市也向多形式发展(如大卖场、大型超市、专业超市、社区超市、便民超市等),也使零售业态更加丰富多彩。

3.便利店、折扣店在我国有较大发展空间

便利店的发展趋势便利店是以满足青少年、上班族、单身家庭等消费为主的零售业态,便利店面积一般为100平方米左右,主要经营便利性食品,如面包、方便面、报纸、流行杂志等,辐射面300米~500米。方便店的功能定位是满足顾客即时消费的要求,主要经营快速消费品。据中国连锁协会统计,2004年零售连锁企业30强中,便利店的销售额和店铺数比上年增长41.6%和18.2%,主要原因有:(1)工业化使得城市人口越发密集。消费者消费习惯出现变化,消费者对个性化、便利的需求渐渐产生。(2)经济的发展。按照国际惯例和实践经验,人均GDP3000美元是便利店的诞生土壤。我国不少大城市人均GDP已超3000美元,人们消费方式和意识改变,夜生活开始丰富,而且一部分人对价格不太敏感而对方便很重视。于是方便店应运而生。其最鲜明特征就是便利性。

折扣店是以廉价或折价销售生活用品、 服装及其他工业用品并采取自我服务的方式的零售业态, 这两种业态可以迎合我国消费者的便捷&节俭消费心理“适合我国的消费水平”同时又很好地满足了消费者追求物美价廉、少花钱买名牌的消费习惯,是与我国市场状况恰当衔接的业态。

4.大型购物中心与大卖场的出现意味着零售业态已出现综合化、组合化的发展趋势

大型购物中心是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旅游、社交与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综合服务体,是一种区域商业中心。 现在大型购物中心已经成为欧美国家和发达地区的主流业态。在我国,很多地区现已具备这种业态生存所需要的因素。主要包括:

第一,经济因素。我国GDP年增长率10%以上,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均GDP已达4000美元,全国居民储蓄存款额达10万亿元以上,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休闲与购物相结合的“一站式”消费需求必将迅速成长。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已经不是单纯购物,而需要更多娱乐等其他因素在一起的消费模式。消费者开始追求高品位高层次高享受。因此更增加了人们对大型购物中心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的需求。

第二,交通状况改善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目前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城市,交通体系比较发达,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居民向郊区延伸,我国某些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72.4%,迎合大型购物中心在选址上的要求。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增多,为郊区MALL的开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 有数据表明,2003年~2006年是中国私家车膨胀的时期,人们的外出半径将达到60公里~130公里。私家车已经成为相当一批人的代步工具,使得人们到郊区购物、娱乐、休闲一站式消费成为可能。

第三,都市计划观念的引进的影响。我国从国外引进“使用分区管制”的观念,将土地使用分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的“使用分区”,又将每一种分区内建筑物的使用业种加以规范,使得大型的商业空间(如百货公司、购物中心)开始出现。

第四,零售手风琴理论体现。在零售手风琴理论中,认为零售业态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商品品种由综合化到专业化再到综合化的循环反复的过程,每次循环不是过去的重复,而是赋予新的内涵,从而出现不同的零售业态。按照这一理论,美国零售业态的发展历程可看作是:杂货店(综合化)――专业店(专业化)――百货商店(综合化)――便利店(专业化)――购物中心(综合化)。我国的零售业态发展历程也呈现了零售手风琴理论的发展态势。

5.无店铺零售模式已悄然进入都市人的日常生活

无店铺零售业态是指不通过店铺销售,由厂家或商家直接将商品递送给消费者的零售业态。我国当前主要的无店铺零售业态主要为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和电话购物等5种。当前无店铺零售模式已具有一定的挑战传统商业模式的能力。有资料显示,中国最大网上零售商之一的“当当网”,2005年总销售额为1.2亿元人民币,其中网上销售占8000万元,整体业务的毛利率为25%。2006年上半年,该公司的总销售额已超过1亿元,是去年同期的1.8倍,全年可实现2.4亿元的销售目标。据eBay易趣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邵亦波介绍,目前每天有300万人在eBay易趣上购物,有3.5万个商品成交。据统计,eBay易趣上的卖家每5分钟卖出一幅国画、每4分钟卖出一个名牌打火机、每3分钟卖出一块手表、每1分钟卖出一张邮票收藏品、每1分钟卖出一部手机、每30秒卖出一双运动鞋、每30秒卖出一件首饰、每10秒卖出一件T恤。

无店铺零售业态发展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表现在:(1)地段不受制约性。相对于传统有形店铺而言,对于门店选址、地段、商业网点资源都不受限制。(2)经营成本的节省。借助日益发展的网络技术,无店铺零售通常先订货后采购,能够省却从生产到销售过程中的许多环节交易成本,带来消费者、商家双赢的局面。(3)风险较小。对于个人来说,网上商店等无店铺零售业态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运转比较灵活,即使遇到风险,也有船小好掉头的优势。(4)适应了网络时代人们便捷购物的需求。北京了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6年底,中国网民人数已达1.37亿,占人口总数的10.5%.此数据也显示,中国网民上网人数首次突破人口总数10%. 此外,报告也指出,中国网民中通过手机上网的人数已达1700万人.网民数和宽带上网人数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以年轻人为主,乐于尝试各种新的购物方式,并希望得到更加方便、更加快捷的购物方式。(5)网上支付手段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购物支付。(6)无店铺销售还有一个很大特点――可以对产品进行非常详细的介绍。不管是电视还是网络,都可以对一个产品进行多角度的详细介绍,这是商铺这些传统渠道做不了的。

但同时无店铺销售模式仍存在致命缺陷:(1)物流发展的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较为滞后,无店铺销售需要较高物流配送功能。(2)网上支付问题未能有效解决,现金交易及邮汇较多,电子货币应用及其安全性有待提高。(3)商业信用的缺失。不少企业与个人为谋求短期利益,无商业道德,信用缺失。(4)消费者受传统消费习惯、消费心理等影响,大多数顾客购买商品还是相信眼见为实,尤其是在挑选大件物品的时候,都喜欢货比三家,而对无店铺销售的商品质量和货款支付的可靠性有一定顾虑。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16.7%的网民经常访问购物网站;32.5%的网民有时访问购物网站;37.8%的网民在最近一年中有过网上购物的经历。网民选择网上购物的主要原因是节省时间、节约费用、操作方便和寻找稀有商品。网上购物中排前列的商品依次是书刊、电脑及相关产品、音像器材及制品、生活、家居用品及服 务和通讯产品。在支付手段上,采用货到付款方式的占24.4%;采用网上支付的占37.9%;采用邮局汇款的占18.9%;采用银行汇款的占18.1%。该信息也充分表明了无店铺销售良好的现状及有潜力的发展前景。

无店铺的发展可采用新技术,降低交易成本,具有价格优势,促进商家与消费者的双赢;提供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甚至定制,吸引顾客的购买;加大信息,减少商家与客户间的信息不对称;通过第三方企业和个体的监督,提高商家的信用等。

6.外资零售企业的加入加剧了零售业态的竞争

外资进入国内零售市场的步伐加快。普查资料显示,到2004年底,外商投资零售业法人单位在中国已发展到1669家,占全部零售业法人企业的0.5%。在外资零售企业中,港澳台商投资零售企业占40.4%,外商投资企业占59.6%。外资产业活动单位6312个,其澳台商投资零售企业占42.3%,外商投资企业占57.7%。据统计,2004年底沃尔玛在我国已建立大型连锁店40多家,还在深圳建立了亚洲国际配送中心;家乐福在我国已建立50多家连锁店,目前正向西部地区和华南地区扩张。世界零售50强中的麦德龙、伊藤洋华堂、欧尚、百安居、大荣、马莎等十数家零售巨头已进入中国,且多数进入者已度过了公认5年左右的磨合期,进入快速扩张阶段。国际零售巨头首创并发展了超市、购物广场、仓储商店、折扣店、便利店及邻里店等业态,不断依据消费需求的变化,对已有业态进行改良创新。

由此可见,我国零售业态已呈现主力业态显凸,多业态并存,相互渗透与融合的多元化发展的态势。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表明,2004年末,我国零售业共有法人企业35.3万个,其中内资企业占99.5%,外资企业占0.5%。从经营业态看,在综合零售中,百货商店占39.3%,超级市场占14.8%,其他综合零售占45.9%,彻底改变了过去经营模式比较单一的状况,形成了多层次、开放式的业态竞争发展新格局。

主要原因在于:(1)零售企业的经营活动均受有限的商圈内各种因素的制约,即使是再有竞争力的业态也难于排除其他业态的存在,这是由于非主流业态或多或少的具有自身的竞争优势所决定的。(2)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居民消费习惯差异很大,消费群体的分层化,偏好的多样性、消费行为的多元化特征也决定了我国零售业态多元化的趋势将长期存在。(3)超级市场、专卖店、便利店等多种零售业态得到了迅速发展,零售业态种类逐渐丰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以及新的科学技术的出现和普及,新的零售业态还将不断出现。

随着零售业态的多元化发展,各种零售业态的竞争将会加剧,零售企业如何在竞争环境中获取竞争优势与良好的效益,选择适合于各零售企业发展的策略是关键。

二、我国零售业态未来的发展策略分析

1.零售企业应以战略的眼光选择业态

当今的零售业在市场中面对的是最终消费者,以提供高质的商品和满意的服务获取消费者的忠诚。面对众多的消费者,其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复杂化,如人们对各业态购物选择的要求,如购物重要的物品选择大百货、购物中心、大卖场,一般的物品关注购物的便利性。零售商全线出击已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成功的零售企业应是选择有效的突破方向,即某一目标消费群作为服务对象,以相应的商品和服务满足其需求。即零售企业应做好市场调研(零售环境分析包括行业状况、竞争状况、市场机会、消费者购买需求、文化习俗等的分析)、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市场定位的战略营销工作,在市场中确定自己的位置。选择哪些目标顾客群及经营的定位,将决定了零售企业业态及如何经营。围绕这一战略方能进行其它要素的规划和设计,包括地理定位、商品组织筹划、价格策略、服务方针以及技术保障等。

2.零售企业发展应由城市商业中心向城市社区或郊区转移,由大城市一级市场向中小城市二、三级市场的转移

随着大城市商业中心零售业态竞争剧烈化和饱和化,市场机会已逐步减少,而城市社区或郊区及中小城市仍存在着较大的市场机会。为获取更合理的利润,零售企业应加快新市场的开拓,选择不同业态由城市商业中心向社区转移,由大城市一级市场向中小城市二、三级市场的转移。

3.零售企业应加大对商品零售方式创新

为了更准确地满足企业目标市场的需要,零售企业应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相应调整商品结构,形成商品经营重点与特色,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加大对零售方式的创新才能更好地吸引消费者。

(1)调整商品结构形成商品经营特色,确立主营商品,将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如超市经营重点已发生变化,诸如“生鲜加强型”超市、“食品加强型”超市等出现。

(2)现代零售业应具有高科技的特征,以提高自身素质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采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改善了其内部资源的配置状况和外部的联系,便于管理的各项指标的计算,敏感发现市场变化,提高了零售业的市场适应和拓展能力。

4.零售企业盈利模式的转变

零售企业要积极转变赢利模式,由先前的“向厂家要利润”转变为“通过优化供应链、提升品牌赚取溢价”。随着零售企业由一级市场向二、三级市场扩张,由区域向全国的发展,全球化的采购,建立完善的高水平、高效率的配送体系,物流成本的控制将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零售企业应探索适合企业自身的供应链系统和配送模式,如自建、采用与供应链上游企业或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建设配送中心、租用第三方的物流配送设施,或干脆将企业所有配送业务外包给战略性合作伙伴等,在制造商、供应商、销售商之间优化库存在时间、空间、品种结构上的分布,加快和迅速抢占物流环节的制高点,将是零售企业能否持续发展、转换赢利模式的关键。

同时零售企业应具有品牌意识,提高企业的信誉,以创商业企业品牌带动商品销售,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增强对目标顾客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我国零售业态的已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各零售业态的健康和谐发展,将有赖于零售企业的战略意识及正确的竞争策略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孙天福:零售业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上海商业2006,5

[2]包红霞:我国零售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内蒙古统计2005.3

[3]李刚:我国零售业态发展趋势初探[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年第八期

[4]无店铺零售挑战传统百货,省略,2007~1~4

第2篇:新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范文

西方的零售业发展比我国要早和快,对零售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也比我们深入。目前,在西方有许多有关零售业发展的理论框架可解释零售业态发展的历史和未来趋势。尽管没有一个单独的理论能够解释零售业态发展的所有规律,但至少揭示了零售业态发展的某一方面的规律。从整体上可以将西方的零售业态发展理论分为两种:零售业态发展的循环理论和进化理论。

一、零售业态发展的循环论

循环论的支持者认为,零售业态以循环的形式向前发展。循环论又包括以下三种理论:

1.车轮理论 零售业态发展的车轮理论是由哈佛商学院的零售学权威麦克内尔教授首先提出来的。这一理论认为:创新型零售商在开始进入市场时总是以低价格、低毛利和低定位为特点和优势,从而在与业内原有零售商的竞争中取得优势。而随着这一业态的进一步发展,它们会不断购进新的昂贵设备,不断增加新的服务,从而不断提高其经营成本,逐步转化为高成本、高价格和高毛利的传统零售商,并最终发展为衰退型的零售商,同时又为新的零售业态留下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而新的业态也以同样的模式发展。

对于这一模式最常见的例子就是百货业的发展。百货公司刚出现时,由于它的低价格和高度便利性而倍受消费者欢迎,从而在与小型零售商的竞争中占得先机,成为几十年来占统治地位的业态。而时至今日,百货商店却在与超级市场的折扣商店的较量中处于下风。

2.生命周期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零售业态具有象人一样的生命现象,即存在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而在每一不同阶段,零售业态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生命周期理论将零售业态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①创新阶段。在此阶段,出现新型的零售业态,由于新型的零售业态的许多特点都与传统的零售业态不同,因此,新型业态具有差别优势。企业的投资回报率、销售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都迅速提高。②加速发展阶段。由于新型的零售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因此有大批模仿者开始效法,而最早进入市场的新型的零售商也开始进行地区扩张。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市场占有率和收益率达到最高水平。③成熟阶段。在此阶段,更新型的零售业态进入市场,原有业态失去朝气和生命力,市场占有率和收益率降低。成熟期可能持续很长时间,处于此阶段的业态可以进行创新以维持中等赢利水平,从而避免被市场淘汰。④衰退阶段。市场范围明显萎缩,反应迟钝,最终退出市场。

下表为美国的零售业态的生命周期。

3.综合化与专业化循环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在零售业态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商品种类由综合化到专业化,再到综合化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说,商品系列从注重深度,再到注重宽度的循环往复过程。按照这一理论,可以将美国的零售业发展分为五个阶段:①杂货店时期——综合化;②专业店时期——专业化;③百货店时期——综合化;④方便店时期——专业化;⑤商业街、购物中心时期——综合化。

从世界零售业总的发展趋势来看,60年代,零售业界采取综合型营运,因此,百货公司、大型综合零售势力高涨;70年代,零售业则进入专门化的发展阶段,专门店、连锁店、超市、便利店、自助家庭用品中心、DIY等业态相继发展;进入80年代,大型购物中心等在世界范围内兴起;而90年代则朝细分化发展,单品店、生活题材馆、无店铺销售、效外大型专门店、产地直销及家庭购物等兴起。因此,世界范围内零售业的发展轨迹也表明了这种综合化与专业化的循环趋势。

二、零售业态发展的进化论

在西方,零售业态发展的进化论主要包含两种理论,即辨证过程论和自然选择论。

1.辩证过程论 这一理论由美国的吉斯特首先提出,得到马罗尼克和沃克的支持。该理论主要来自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与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思想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该理论认为,任何观念,就其本性而言,均会导致对其本身的否定,起初提出观念,称之为“正”,对它的否定称之为“反”,其结果称之为“合”,又称之为“正”,从而又开始新的辩证过程。例如,百货商店是高价格、高毛利、低周转率的零售业态,而其对立面——折扣商店,则以低价格、低毛利、高周转率为特点。而随着零售业的发展,这两种相反特点的融合形成新的零售业态:折扣百货商店,如Kmart和Wal-Mart等。

2.自然选择论 此理论以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为基础,认为零售业态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只有那些能够适应消费者需求,社会、文化和法律环境变化的零售商才能生存下来。例如,二战以后,在美国发生了城市人口向郊区转移的情况,原来的百货商店由于都开设在市中心而发生经营困难。为应付这一变化,百货商店进行革新,在店内开设专门店,并在郊区的购物中心开设分支机构。又如,近年来,由于妇女参加工作的人数增加,一些零售商为迎合这一变化而开设了以职业女性为目标市场的女性用品专门店等。

三、启示

以上这些理论也许并不完全正确,但却给与我们很多启示。这些启示对于面临激烈竞争的我国国营商业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1.准确定位 从以上理论可以看出,零售商的定位对于经营的成败非常重要。目前我国的零售业态呈百花齐放之势。但每一种业态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和优缺点,都有自己的目标顾客和经营管理方式。因此,企业在进行业态定位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愿望,更要考虑所处的环境、不同业态的要求以及自己的能力。

第3篇:新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零售业态;经营模式;发展路径

一、引言

中国在新型城镇化战略下改革已收到良好的效果,我国城镇化水平向更高水平迈进,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也有了增加,消费各部分占比更加趋于合理化水平,居民有了更高的消费意愿。当今市场环境中买方在交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也决定了买房需求很大程度的影响着零售业发展的态势。零售商赢取市场始终以消费者为先,在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市场条件。所以,当前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对零售业态格局和经营模式提出了新的发展课题。

二、当前黑龙江省零售业态发展现状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零售业总额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黑龙江省零售业业态则呈现更加多样化,商业更加步入现代化的轨道。根据黑龙江省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6205.7亿元,同比增长13.8%。增幅高于同类平均水平约0.6个百分点。2013年,全省城镇消费品市场实现5435.2亿元,同比增长13.7%,其中,城区零售业态总额和乡村消费品市场均实现了同等水平的增长,分别是4356.1亿元和770.5亿元;乡村消费品市场高于城区消费品市场0.5个百分点。各类消费品中对增长率较高贡献的有汽车、化工类产品、衣服鞋帽及针纺织品、食品饮料及烟酒、各类药品、家用电器、日用品类等。

连锁模式经营为拉动零售业态增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零售业态体制机制存在着丰富多样的类型。卖方市场已经不再是我省商品市场的特点,当今的市场是以消费者为主体的买方市场,国有国营已经退出了全省流通市场,取而代之的是集团、连锁、超市、仓买、专卖店、会员店、购物中心等多种形式,这些零售业态中70%以上都实现了产权制度改革,并拥有了现代化的组织构架和业态构经营模式。全省有年销售额约为30亿元的各类连锁经营企业有40家,零售额占全省社会消费品的2.5%,连锁店铺1100个。具体来看,5000平方米以上大型综合超市15个,营业面积近12万平方米。我省已经形成了中央红、哈客隆、波斯特、同泰、东方饺子王等一批有影响和有一定规模的连锁企业。

三、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分析

消费者选择产品方式以满足自身需求,通过对商品探寻、购买与使用以及评价完成消费者行为的全过程,还包括商品用后感受和带来的效用等方面内容。从2013年开始,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增速有所减慢,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消费者的经济水平有所降低,同时他们的购买力也有所降低,最终导致他们的消费信心在不断降低;其次,黑龙江省所在区域内一些专卖店的辐射能力增强,布局增加,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零售企业的发展,抢走了一定比例的消费者。伴随电商的迅速发展成熟,使得大量网络销售平台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其主要通过一种新型的购物体验以及较低的价格来吸引消费者,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传统零售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购开始发展成消费者的时尚。

四、基于消费者行为的黑龙江省零售业态发展趋势分析

伴随大量全球知名的网络销售系统的问世,例如当当、淘宝等等,我们的生活习惯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人们开始趋向于通过网络进行购物,而不再愿意亲自到实体店采购,在电商愈发成熟的当今社会中,传统零售业能否得到健康持续发展,已经引起业界人士的高度重视,毋庸置疑,电商对传统零售业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冲击

黑龙江省零售业业态经历了四个阶段,当前正处在寻求差异化的关键时期。以消费者的视角,商场的专业化程度越高给于消费者的满意程度相应也越高,而且到目前为止生活用品、孕婴用品、皮衣、家电产品等零售业态的营业额逐年增加;专卖店以迅速占领市场为自身的主要目的维护了零售企业及产品的良好品牌与形象,同时也收获了较高的经营成果。超市的分工专业化发展也是零售业态的演化方向。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促使零售业态的营销目标趋向准确化,例如零售业的发展中,部分非高档商品将被分流出来,进而让位给专卖店与超市;高毛利且周转快的商品比重增加,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逐渐走上集约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其次部分百货店还将会以大众消费作为目标市场,更进一步转变自身竞争方式,转向大型综合超市方向发展。因此多种业态会根据本行业及销售对象进行目标市场的细分,进而形成自身特点,准确的定位,有利于零售企业更好地拓展销售空间,提高服务抢占有利市场地位。因此,零售业态的连锁经营方式将朝着多行业的方向延伸,零售业态的演变多元化已经成为现在的趋势,各零售业态还向出版行业、药材业以及保健品行业等方向扩展业务,部分企业还出现连锁经营和直销方式共同推进的发展趋势。加上各地区大连锁企业间的渗透、控股、收购或合并现象的并存,使得连锁企业相互合作进而共同开发不同区域市场的趋势。

五、网购热潮下黑龙江省零售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路径探究

网购热潮下我省零售业应借助自身优势,锁定目标客户,借助五大路径实现零售业态的新型发展模式。

1.借助网络平台,零售商既可以销售经销商的产品,也可以打造零售商独自的品牌,利用淘宝、天猫、QQ等网络进行营销。随着电商的发展,很多大型零售商也参与了网络购物,诸如苏宁、京东、国美等B2C网站。主流B2C购物网站的加入,加速了电商发展,不仅将网购商品种类无线扩展,还将平台对外开放,这些B2C网站不再是独立商城而是与天猫、QQ等购物网站越来越类似。传统零售业“借台”发展,促进了传统零售业与电商的融合,加快了我国零售业的发展。

2.零售业的发展新思路应积极同大型零售企业相结合同大型零售企业“搭台”合作,大型零售企业“搭台”运作模式共有两类:一类是搭建综合型网络商城平台,即经营各类百货商品,商品种类可超过大型百货超市的实体门店;另一类是打造垂直型网络商城平台,即发展某一个或某一类商品,如母婴店、药妆店、时尚店等。在国外,“沃尔玛”拥有独立的运营官网,在线业务同时向其他零售商或供应商开放。正是由于“沃尔玛”物流仓储的有限性,该网站实际上是一个拥有成千上万商品的一个“虚拟仓库”,很多商品保存在第三方供应商或零售商那里。因此,“沃尔玛”所陈列的商品不仅包括自己的门店,还包括其他供应商或零售商的商品。

3.大型零售企业或商业服务企业可凭借自由品牌优势、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将产品价值链不断向上游延伸,扩展产业链,整合商品资源,发展批发业务。

4.提高零售业态实体店的物流配送能力。相对于各个不同区域的商品紧缺情况而言,消费者对零售企业的物流配送效率非常敏感,若消费者对商品不满意还可进行及时的货物更换,因此零售企业的物流配送能力将成为吸引“回头客”的重要因素之一。零售业态要想抢占有利的市场份额,就需要提高物流的配送能力,积极建立专业、规范以及高效率的零售仓储与配送物流队伍,确保让零售商从事核心业务,提高物流的配送效率,减少商品运输的在途时间,促进零售业态实现良好发展。

5.零售企业应积极为顾客营造良好的购物环境,有效识别潜在的顾客,充分利用多种分销渠道模式与目标受众进行线上线下交流,联营、经销、直销、或特许经营等方式都可以实现零售终端共享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杨晶晶.传统与电商模式融合视角下我国零售业发展路径探析[J].电子商务,2015(15).

[2]陆林平.电商对传统百货业的冲击及其对策研究[J].探索带,2015,(498):231-232.

第4篇:新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零售业 影响因素 新老业态并存

1、国外零售业演变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

欧美国家对于零售业的演变与发展,提出了许多观点与理论。有典型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

自然选择论(进化理论)

由美国的吉斯特提出。他指出各种零售组织可以看作是不同的经济“物种”,都面对着由顾客、竞争者和变化的技术所组成的环境。我们可以将自然选择理论移植到零售业得变化中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一些种类的零售组织的成功和另一些种类的零售组织的失败[1].

辩证发展理论

由托马斯•马罗尼克和布鲁斯•沃克共同提出的。该理论借用黑格尔的“正反合原理”来解释零售业态的演变与发展过程的理论。就是将现有的零售业态看作是“正”,那么“反”就是代表现有零售业态的对立业态,“合”则代表两个对立业态的结合体。

手风琴理论(零售手风琴假说)

在1963年由布兰德于提出的。该理论认为,零售经营方式提供的商品组合由宽变窄,再逐渐由窄变宽,就像拉手风琴一样,在整个零售业发展历史过程中,存在着具有主导地位的经营方式交替出现的现象。在一个历史时期内,由单个公司经营商品的“专业化发展”方式成为主导经营方式;而发展到另一时期时,可能由“专业化”向单个公司经营商品的“多元化发展”方式成为主导经营方式[2]。

零售轮转理论(车轮理论)

由美国哈佛大学的麦克奈尔教授提出的。该理论认为零售业态的发展像车轮一样,该理论认为,某种业态以低价格、低利润、高市场竞争力进入市场,取得成功后,随着竞争者不断增加,该业态会渐渐地向高服务设施、高成本、高价格方向发展;当另一种新业态又以低价格、低利润进入市场,并替代原有的业态,就像“车轮”转动一样不断反复循环,使零售业态不断地演变与发展。但是,这种理论也存在缺陷,比如该理论无法解释或无法普遍应用于所有的零售企业的发展,没有解释影响零售业演变的所有原因。

2、国内零售业演变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

需求决定零售业的演变观点

该观点认为广大消费者的需求现状与发展变化情况,是促使零售业态演变与发展的客观依据。王红认为,需求的发展变化是零售业态的客观依据。我们发现各种零售业态的演变都是围绕着顾客的需求这一中心进行的。所以,零售方式的创新都不能主观臆断,都要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其约束条件主要有: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购买力与收入状况[3]。

零售业态演变的新老业态并存发展观点

该观点认为新的零售经营模式先采取低端廉价商品进入市场,在发展成熟后开始向经营高端商品、主流消费者和提供更高附加值的服务转化。但由于零售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一种旧业态遭到新业态的冲击时,旧业态并不可能完全退出市场,此时新旧业态形成了并存的局面。

营销方式促进零售业态演变的观点

该观点认为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引起零售营销方式的变革,而为了适应新的零售企业营销方式,必然引发零售业态的变革。

3、国内外零售业演变理论科学性的评价

国外有些零售业演变理论对零售业演变规律的认识,以及对相应客观现象的解释,仍然存在不科学、不完善、不准确的方面。

第一,“零售轮转理论”的缺陷。它对零售业演变过程的描述与国内外零售业的演变客观现实还存在一定差别。包括美国、日本、中国等国家的购物中心、便利店等业态的现实创新与发展过程看,都是首先面向中、高收入阶层,以高价格进入市场的,并不符合理论中创新型零售业态都是以低价格开始进入市场的情况。

第二,“手风琴理论”的缺陷。从国内外大量的现实情况看,很难找到完全符合这一理论的现实发展案例。我国零售业态的演变与发展十分迅速,按照“手风琴理论”,我国以突出“专业化”为特色的“超级市场”主导业态阶段发展。但是却形成了传统的百货商场业态与新型的超级市场、购物中心、专业店、专卖店、等业态并存、繁荣发展的格局,该理论无法解释我国零售业态发展的现实情况。

4、国内外零售业演变理论的借鉴

虽然国内外有关于零售业演变理论还存在着许多不科学、不成熟的地方,但也有些研究成果,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主要有以下重要借鉴。

第一,对零售业演变一般规律的认识借鉴。“自然选择”的观点给我们的借鉴是:在探讨零售业演变一般规律时,必须要认识地分析影响零售业态演变与发展的客观环境。零售业态的演变与发展不是随意的,而是与客观环境密切相关的,一定的客观环境决定了一定的零售业态的演变与发展,而客观环境的变化也会迫使一些不符合客观环境要求的零售业态退出市场。

第二,对促进零售业态特性形成规律的借鉴。西方学者提出的“辩证发展理论”为我们研究零售业态特征的形成规律有很好的借鉴。我国零售市场上存在的同类业态之间、甚至不同业态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这种竞争还会对我国的各类业态进行市场考验,也会对我国现有的零售业态有不断的“扬弃”与“创新”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我国零售业态的市场竞争力,保持我国零售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对零售业演变过程中企业内部因素的借鉴。在零售业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中,零售企业的内部因素也是一个绝对不可忽视的因素。我国学者在影响零售业的外部环境与因素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同时,也在促使零售业态演变的内部因素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

参考文献:

[1]R.R.Gist.MarketingandSoeiety:AeoneePtualIntroductionNewYOrk:Holt Rinehart andWinston,1971.

第5篇:新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零售业得到迅速发展。200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7595.2亿元,比去年增长10.1%,是改革开放前的24倍,剔除价格因素,年平均递增10%以上。未来几年,我国零售业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还将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一.零售业对上游产业的主导地位将进一步加强。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600种重要商品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从1998年开始已经不再有供不应求的商品,今年上半年86%的商品供过于求,其余的商品供求平衡。很明显,我国经济已由过去的供给约束型转为需求约束型,零售业已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起点,成为启动市场,满足需求,促进生产的助推器。未来几年,随着我国推进流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零售业对上游产业的决定作用将更加突出。

二.连锁经营将走零售企业居主导地位的经营方式。连锁经营自九十年代在我国出现以来,发展迅猛,已成为零售业各业态普遍采用的经营方式。根据连锁经营“十五”规划的要求,到“十五”期末,连锁企业的销售额将达到7000亿元,年递增约35%,占社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零售额的比重将达到20%左右。

三.企业间联合、兼并、重组步伐加快。从2000年以来,国内零售业先后出现了多起购并案,如王府井与东安集团联手成立了北京王府井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华联与北京西单、超市发的跨区域组合,华润收购万佳、百惠等。未来几年,兼并重组和企业间联合,将成为零售业力口快规模扩张和跨地区发展的主要方式。

四.零售业态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大型综合超市和仓储式商品迎合人们“一站式”购物需求,且又以产品丰富、价格低廉的优势占据相当的竞争力,将成为内外资企业竞争的焦点。百货店将向细分化、个性化发展,传统百货店市场份额将逐渐萎缩,购物中心将在未来几年内有较大发展。

五.新兴零售业态促进了现代物流业发展。近年来,国内零售业不断发展、整合,大大提高了经营化程度,促进了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内部的物流水平也将大大提高。

第6篇:新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零售业态;变迁;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零售商业取得了长足进展,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各种零售业态的导入、变迁与整合给中国流通经济注入了非凡的活力,但在业态变迁过程中也存在不少弊端与误区。本文利用制度经济学的工具,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零售业态变迁的特色予以概括,并就加入WTO以后零售业态的合理变迁与创新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中国零售业态变迁的路径及其发展趋势

“变迁”是制度经济学的概念,往往指两种制度的替代、交易或转换,笔者不妨将这一概念借鉴到零售业态的调整与转换上来,所谓业态变迁是指对构成业态的商品、价格、环境、服务等要素组合所作的边际调整。

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70年代末,反映计划经济要求的大中型百货商场加小型零售专业商店在中国一统天下,业态结构相对固化。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大型百货商店在数量及规模上不断发展壮大、繁荣扩张,创下了“百货商店”业态的神话。但由于过分强调单体规模扩张,忽视了业态本身的边际调整与创新,到1995年一些大型百货商店的销售额、利润增速开始趋缓,个别企业开始出现负增长,标志着百货商店业态的早熟,并预示着该业态衰退期即将到来。在这一阶段,中国零售业态变迁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新型业态开始导入,逐步衍生、发展,并日益成为传统业态的巨大威胁。其中最突出的是超级市场迅速发展,并表现出极强的竞争力和威慑力。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中国零售业态的变迁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传统百货商店举步维艰,渐入歧途。其次,新业态“百花齐放”,连锁超市独领。在外资零售业的下,超级市场、专卖店、购物中心等新业态相互角逐,并不断蚕食着传统百货业的原有领地,其中连锁超市发展最为迅猛。1999年,全国117家销售额过5000万元以上的超市,总销售额达612亿元,比1998年增长50%,远远超过商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已成为零售业中发展最快的业态。

在中国的零售市场上,百货店等传统业态仍占有一席之地,从一定程度上看,仍然居于主流业态地位。但从发展趋势来看,大型综合超市等新业态将全面赶超百货商店等传统业态,进入重组、扩张、创新的新时期。随着零售市场开放力度逐步加大,中国食品零售业的传统业态将逐渐退出舞台;粮店、大中副食品店、杂货店,大部分将被食品超市所替代;小型副食品店、个体食品店将为便利店替代;农贸市场、菜场逐渐被标准生解食品超市和大型综合超市所替代。百货商店目前的业态组合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及时调整经营方略,进行业态转型。据专家估计,今后5-10年,便利店、大型综合超市和仓储式超市将成为连锁经营的主流业态,专业超市、商业街购物中心等新业态将得以大发展。企业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和消费者对购买成本最小化的选择,从客观上刺激了业态的变迁与创新。随着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不久的将来,这种赶超现象会快速蔓延,到时,连锁超市尤其是大型综合超市将会全面赶超传统业态,成为中国零售业的第一主力业态,随着外资零售业的大规模进入,中国将提前进入早熟的后超级市场,即大型综合超市成为主导业态的阶段。

二、中国零售业态变迁的特征

1958年美国零售学权威梅尔科尔姆·P·麦克奈尔教授提出了“零售之轮”假说,他认为,“低成本、低毛利、低价格”的竞争优势始终驱动着零售之轮使新型零售业态不断替代旧的零售业态。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新型业态的发展,基本是按照这一路径发展起来的。1996年日本的中西正雄教授提出了“新零售之轮”,该理论揭示了“低成本、低毛利、低价格”不是业态变迁与创新的唯一原动力,任何层面上的竞争优势,都有可能催化新业态的产生。改革开放23年来,尤其是最近10年,我国对国外的所有主要零售业态几乎都作了尝试,在西方国家几十年才能发展成熟的业态一股脑儿都进入了中国零售市场。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效应还很不显著,零售业态的发展与变迁并不完全遵循世界零售业态变化的一般规律,在存在局部一致性的同时具有极强的中国特色。

1、新型零售业态的导入没有阶段性。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后起性。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零售业态,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几乎在同一历史阶段涌入中国零售市场,彼此同台竞技,原有的时空层次被完全掩盖,其结果只会是多种业态相互混战,在浅层次上多元并存,低效率运营。

2、业态变迁的原动力并非竞争优势。很多企业为了摆脱困难或者出于对高收益的追求不断嫁接新型业态形式,而无丝毫技术革新,新业态原本的竞争优势无从体现。个别企业频繁地进行业态转型,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另外,我国经济的运行带有较强的行政干预特色,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国内市场没有建立起来,过度的政府行为往往会使零售业态的发展变迁偏离内在的路径。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大型百货商场的超常规膨胀,是完全违背客观规律的,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背道而驰,从而把百货业推向了作茧自缚的境地。

3、业态定位空心化。近10年来,我国一些新型业态的导入基本上按照“依葫芦画瓢”的方式进行,其结果貌合神离。就超级市场而言,除商品大类结构、品种、数量没有太大差别之外,国内超市与外资超市的营业额、客流量、人效、地效等的差距十分明显。零售业态的变迁与创新,并非仅仅是业态形式的变化,而是市场细分及营销组合不断调整的结果。目前,外资零售商的进入主要凭借资本和技术优势,一旦完成“本土化”战略转变之后,国内超市的本土优势将不复存在,如果不及时进行定位,将遭受致命打击。如我国连锁超市的档次定位非常模糊,几乎所有的连锁超市都是面向全部消费者,没有形成一定的档次,这在超级市场发展初期是可以理解的。但随着超市不断普及,不同收入的消费者对业态组合的具体要求将发生变化。像我国上海、北京、深圳等发达地区的超市定位在中档的过分集中,缺乏“优质高价”和“价廉物美”的超市。

4、优化业态制度环境。业态创新的原动力在于企业和顾客对各自收益最大化的追求,但这两个层面上的原动力必须基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环境。我国不少零售企业穿着新业态的外衣,但却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也很难对其既定的业态进行适时、合理的边际调整。这主要由于我国一些零售企业法人主体地位空缺,不具备独立的市场地位。如一些连锁超市公司的投资主体是已经上市了的国有商业公司,母体公司效益大幅下滑从而稀释了新业态公司的高额投资回报,新业态与母体公司传统业态在战略决策、机构设置、人事安排、营销策划方面经常产生冲突,使新业态的客观优势无法发挥,导致资源大量闲置。另外,政府对业态的创新不能因势利导,现行的制度环境不能保证业态创新获得较高收益,企业和顾客的原动力没有得到有效激发。 三、加入WTO以后零售业态合理变迁的应对措施

我国政府承诺,加入WTO以后,将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逐步开放除个别商品外的零售市场,对外商设立合营公司的数量、地域、股权比例和设立方式的限制,也逐步取消。DAN但,外商零售的销售总额只占全国消费品市场份额的2.5%,外资零售企业数只占全国零售企业总数的1/1000,网点数比重更低,大约1/100000,中国零售企业的回旋空间还较大,就业态而言,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好充分准备。

1、提高零售业态的市场适应力。一个零售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既决定于企业的内在竞争力,又取决于企业所选择的主力业态的市场适应力。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必须遵循WTO框架下的三个基本原则:透明度;最惠国;国民待遇。这三项原则就确保所有成员国企业之间的竞争都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在此条件下,零售业态首先必须提高市场适应力才能具备竞争优势。市场适应力的提高在于不超越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的业态要素组合的边际调整。在此调整过程中,企业既不能死守传统业态固步自封,也不能人为超前转换业态。政府部门应努力变革制度安排,从而增强业态的创新与扩张欲望。

2、优化零售业态结构。我国传统的零售业态结构非常单一,随着零售业逐步对外开放,新型业态不断涌入,业态结构日趋多元化。“入世”以后,一些跨国零售商将以朝阳业态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在同一规则下运作,在给国内零售企业带来显著示范效应的同时,也加速了业态结构优化的进程,传统业态如不加快步伐进行调整、转换,将会走向穷途末路。加入WTO以后,中国零售业态结构受到的冲击,新业态要大于传统业态。面对WTO应相机抉择,对不同业态实施差异化策略。

传统百货店要重塑核心竞争力,加速业态要素组合调整。从长期看,新型业态必然替代百货店,就如同百货店替代杂货店一样,是符合经济发展的。从短期看,传统百货店仍然具备特定的业态优势,拥有特定的消费群体,由于其业态发展时间长,业态要素组合相对比较稳定,在3-5年内受外资百货店的冲击可能不会太大。国内百货店应尽快提高商品能级、造市集客能级和盈利能级。实力较强的可向大型购物中心发展,探索百货连锁经营,实力较弱的中、小型百货商店可考虑向其他新型业态转型。普通超级市场要立足社区,稳定市场份额。我国大中城市500-1000平方米左右的普通超级市场竞争度较高,3年以内所受冲击不会很大,这一业态企业应以稳定市场份额为目标,努力提高服务水平,降低成本。至于便利店,加入WTO以后,其主要对策应是提高服务档次,整合服务功能。严格地说,我国目前的便利店其实只是小型超市,真正意义上的便利店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但是这些小型超市由于房租低廉或免交房租,大大降低了流通费用,加上运营机制灵活,可以通过提高服务水平、改善购物环境、整合服务功能,在很短时间内培养起较高的市场竞争力,与外资便利店抗衡。

以上论述的主要是一些面临WTO冲击较小的业态的应对措施。结合其他国家对外开放的经验,像大型综合超市、专业性大卖场、仓储式超市、大型专业超市等新型业态企业所受的冲击则很大,往往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目前,许多国际知名零售商已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并大展攻势,经营初具规模。“入世”以后国际商业资本的势头将更加迅猛,国内的大型综合超市将很难与其正面交锋,而专业性大卖场、大型专业超市由于起步较晚,更无法招架。对于选择这些业态的零售企业当务之急是重组业务流程,加强供应链管理,优化物流系统,降低流通成本,构筑竞争优势。同时要防止急躁情绪,形式上与国际接轨并不很难,关键在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3、积极发展无店铺经营,强化流通管理与商务的整合。我国不少企业在发展无店铺销售的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个误区:似乎只要建立一个网站或开发一个管理软件,就能降低流通成本,事实上,如果没有将电子商务与流通管理有机整合,其结果将适得其反。我国发展无店铺销售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一份调查显示,到2005年中国将有超过1/5的人口成为电子商务的交易主体。加入WTO以后,中国的零售企业应该利用基于连锁经营和特许经营的零售为网上商店提供物流服务,对网上商品进行合理定位,强化物流管理与电子商务模式的有机结合,寻找传统企业与电子商务的最佳结合点,努力提高机技术的效率,合理应用BPR及ERP软件,切实提高流通速度,加快零售资本周转,最大限度降低流通成本,才能不断增强业态创新的内在动力。

四、加入WTO以后中国零售业态的创新方略

业态创新是指以全新的业态要素组合替代原有的业态要素组合,其原动力在于业态创新的纯收益,当某个个人、企业甚至政府部门发现一种业态出现不均衡并且预期创新业态的纯收益为正值时,创新主体将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对预期收益为正值的几种创新方案予以选择,从而导致创新业态的出现。加入WTO以后,中国零售业态的创新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实施积极的业态组织政策,进行业态战略布局创新。建立既具规模又富于活力的竞争机制是优化客观业态环境的基础,目前,我国政府在制定行业组织政策时,应以避免恶性竞争,追求规模经济为主要目标。在发达地区,一方面,通过优势超市兼并劣势超市,减少超市数量,提高市场集中度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实施超市联合与重组,组建跨地区的大型超市公司,减少内部摩擦,实现有效竞争。在落后地区,政府可采取一定直接管制政策,直接控制大中型超市的数量,鼓励中小型连锁超市的发展。“十五”期间,北京为防止盲目发展和恶性竞争,将加强对零售业的规划与调控,创新战略布局,据北京市商委透露:二环路以内近期不再新发展大型百货店;新开营业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场只能布局在市级商业中心和大型多功能购物中心内;营业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仓储商场只能布局在三环路以外的商业中心;新开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与相邻大型超市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4000米。这一规划也借鉴了国外经验,值得其它地区和借鉴。

2、实施S&B战略。所谓S&B(Scrap and Build)战略,是指企业为了重新调整某地区或商圈内商店的组织和结构,以建立高效、快速的销售网络,从而裁撤、重建某一种店铺或某一处店铺以及将店铺集中于某一地区或商圈的基本目标与对策。我国业态的发展有着极强的自增惯性,只顾盲目投资,较少考虑裁撤与重建。根据国际经验,一般地,开店后10至15年,会产生冗店,因此10年以上的老店需要进行自查,考虑是否该裁撤,另外企业要不定期至少3~5年对自己进行评估,降低市场风险。S&B战略的动因一般在于:成本合理化;消费者市场发生变化;业态间或企业间合作关系的改变;、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人民生活收入需求弹性不断变化,企业必须经常审视自己的业态类型以及店铺的发展情况,及时实施裁撤与重建战略。

3、加快各种业态的分化、重组。我国零售市场的格局一头是大型综合超市、大卖场,实力强、管理水平高不断强大,另一头是便利店、专卖店,因小而专、便而利也十分稳定,而中间规模的超市、商场则日益下滑。政府应积极鼓励两极企业实行分化、组合,组建特大型零售集团,实行多业态经营,降低业态风险。特大型零售集团应具备大型百货、大型购物广场、大型综合超市等多种业态,从而使得集团公司在不同层面上占有零售消费者和享有更广泛的零售份额。各种业态应有各自的特点,但又必须具备极强的统一的扩张计划,将各种业态与连锁业制或特许业制高度整合,在全国范围甚至全球范围内开设百货连锁店、超级市场连锁店或便利连锁店,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国零售市场的集中度。2000年,我国最大零售业上海联华超市公司的销售额111亿元,而世界最大零售业沃尔玛的销售达1900亿美元,两者大相径庭。如果不尽快扩大企业规模,将难与国际零售业“航空母舰”抗衡。

第7篇:新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零售业;经营理念;连锁经营;应对策略

一、引言

零售业是第三产业的主体,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晴雨表。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的结构转型期,零售业在产业结构转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 国内的零售企业只有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国家制定相应政策加大对中小零售企业的扶持力度, 优化管理结构并注重关系营销, 开辟小城镇和农村新市场, 才能与外资抗衡并取得长远的发展。

二、正文

1.中国零售业发展的现状

(1)经营规模偏小, 采购能力较低。我国现阶段的本土零售业巨头在经营规模上和国际零售业巨头相比, 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我国最大的零售企业百联集团一年的零售额是720多亿人民币, 而沃尔玛一年的零售额是3 000多亿美元。截至2006年1月31日, 中国零售30强店铺总数为16 665个, 而沃尔玛一家的全球店铺数就相当于中国30强总和的二分之一, 而中国30强的销售额加起来, 却只有沃尔玛的五分之一。不仅企业整体的销售额有限, 而且单店的销售规模也有限。联华超市的单店平均销售额都在1 000万元多一点, 虽然沃尔玛在中国才刚刚起步, 但单店的销售额都在1亿元左右。可见, 中国零售企业与跨国零售企业之间的规模差距仍然很大。

(2)零售业的业态多元,竞争加剧。零售业态是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进行相应的要素组合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为了适应不同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求和习惯,国内零售业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其业态基本俱全。按照零售店铺的结构特点,根据其经营方式、商品结构、服务功能,以及选址、商圈、规模、店堂设施、目标顾客和有无固定营业场所等因素,零售业态被划分为百货店、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大型综合型超市、仓储式商店、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家居建材店等17种业态。这些业态都各有优势,他们或以快取胜,或以创造便利为特色,或以低价位为法宝,分别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不同消费习惯,以此来占据各自市场份额,试图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当然,这也更加剧了整个零售业的竞争。

2.中国零售业存在的问题

(1)零售业态布局结构不合理, 发展不完善。

①零售业态布局不合理。零售业态是指针对消费者的特定需要, 按照一定的战略目标, 有选择地运用商品经营结构、店铺位置、店铺规模、价格政策、销售方式、销售服务等经营手段, 提供销售和服务的类型化经营形态。业态的发展是零售业永恒的主题。现代的零售商业必须要研究好业态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才不至于落伍或被淘汰。而在我国, 现今已改变了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业态形式, 多种业态并存发展, 但业态布局不合理、结果失调的现象仍然存在。具体表现为大城市大型商场超常规发展, 传统商业中心重复建设, 新型业态发展滞后, 网点数量不多, 规模普遍偏小, 超级市场的规模优势和低价特征难以体现。加上经营方式陈旧, 管理方式落后, 使得小型零售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

②零售业态组织化程度低, 运作不规范, 各业态优势难以发挥。我国零售业态从超级市场、百货店向便利店、专业店、大型综合城市、家居市场发展。发展确实迅速, 数量猛增, 但大多数搞单点经营,即传统的“大而全, 小而全”的经营, 整体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规范化运作的经营管理体制, 这严重阻碍了我国零售业连锁经营的发展。在中小城市及农村, 零售业态组织化程度低, 运作不规范的表现尤为突出。有人认为超市就是开价售货, 几家商店统一了店名、服装、标识就是连锁, 许多地方的连锁店表面连锁而实质仍是单店操作, 各自为政, 很少做到真正统一配送、核算、管理。

(2)品牌建设滞后, 配送水平较低。我国许多零售企业对自有品牌开发策略不重视, 宣传力度不到位, 导致使用自有品牌的商品品种太少。同时由于自有品牌大部分被应用到商品价值低、质量差异不明显的商品上, 使得自有品牌认知度很低, 无形中削弱了自有品牌的影响力。大多数零售企业选择商店名称作为自有品牌名称, 使自有品牌名称太过于单一, 一旦自有品牌产品出现问题时很容易损害企业的整体声誉, 同时种类不同的商品共用一个自有品牌名称容易使品牌定位模糊;使得投入的资金有限而利用不均衡。

我国零售企业的配送中心不仅面积小, 而且物流配送的信息管理不完善。很多企业仍采用手工操作, 即使有些引入了信息技术, 也都局限于内部存货管理和顾客结算, 没有上升到供应链和客户关系管理。

(3)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不仅没有商法,就连目前大力倡导的连锁、特许经营等都没有相关的法律,这给零售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甚至是致命性的。外资零售企业的雄厚实力和惊人的发展速度,在中国使国内零售企业面临着一个不公平的竞争环境,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相关法律和政府的支持,但目前在零售业方面,中国并没有一部针对性比较强的法律。

3.发展中国零售业的对策

(1)“农村包围城市”,发挥本土企业的优势。沃尔玛在很多年前从美国一个小镇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走向了全球。正是这样稳扎稳打地市场策略和决策,使得沃尔玛建立了属于自己的零售王国。而目前我国零售业把主要对象一直放在城市,却无暇顾及相对来说还处在成长期的二三线城市和乡镇。国外零售巨头由于“水土不服”等环境因素,在一定阶段只能选择在大城市建立其销售商铺,难以深入下去。国内零售企业应该完善现有的战略和市场定位,重新审视自身所处的环境和优势,树立长远的眼光,将未来的中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占得先机。

(2)发展连锁经营,走规模化之路。最早的连锁经营诞生在美国。经过这一百多年的发展和更新,连锁经营已经成为零售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形式。一方面连锁经营因其进货量大,可以有效地增加与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从而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另一方面通过连锁经营的方式,可以扩充网点,增大零售企业的销售覆盖面,提高市场占有率。传统企业的扩张会有很大的风险,新建企业的存活率仅为20%,而以连锁经营方式新建企业的成功率在95%以上。

三、结语

我国零售业的发展速度之快,可以用惊人两字来形容。国外零售业150年的商业历程,我国只用了10多年;西方历经8次零售革命形成的零售业态结构,这几年也悉数出现在我国。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 国内的零售企业只有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国家制定相应政策加大对中小零售企业的扶持力度, 优化管理结构并注重关系营销, 开辟小城镇和农村新市场, 才能与外资抗衡并取得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逢谷,陈惠琴,胡清友.企业统计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2]万寿桥.企业统计市场化定位的目标取向[J] .统计研究, 2002.

第8篇:新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中小城市 零售业 发展 优势

一、引语

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给中小城市商业零售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中小城市商业零售业在资源整合的整体推进下,突破现有的经营业态,融入新的经营技巧,在构建与大城市零售连锁的大背景下,积极寻求零售业发展的空间。通过切合实际的市场调查,整合经营资源求发展,中小城市发展商业零售业的环境逐步优化,生产,批发,销售,物流,消费者需求等各个环节都形成了中小城市商业零售业发展的有利因素,突显出中小城市零售业发展的潜在优势。

二、中小城市零售市场的竞争比较缓和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空间壮大,我国中小城市零售业的发展逐步形成规模,尤其是一些外资零售业依旧将主要投资目光放在大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的商业零售业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饱和状态。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就会放松对中小城市的商业零售业的渗透,许多零售商包括一些连锁的零售产业,在充分考虑开店成本、风险识别以及在地区文化上的掌控力度等,存在更多的犹豫和实际操作的困难,中小城市的商业零售业没有大型零售、批发生产企业的加入,在竞争优势上显得更有力量。在中小城市发展商业零售业,通过多方连锁、以小聚多、以多聚众的经营方式,形成整体的竞争合力,在市场竞争相对缓和的大背景下,中小城市自身的潜在力量,可以开展自由连锁经营,形成共同进货,集中下订单的方式,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发展模式,同时,在这种竞争局势下,中小城市商业零售业的发展,可以在解决就业问题、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形成持续稳定的发展空间。

三、中小城市有低成本发展零售业的空间

相对与大城市而言,中小城市在劳动资源的应用上可以实现低成本的更大利润空间。在中小城市发展商业零售业,在充分考虑当地资源优势,包括人力资源、劳动力资源、员工培训等方面都能起到很到的促进。尤其是中小城市劳动力相对低廉,可以因地制宜,实现低成本的扩张。中小城市的就业机会较少,企业如果经营的好,人员流动性就比较小,从而可以降低人员的培训的成本。从业人员的稳定,用人方面的低成本,可以促使企业经营稳定的发展。特别是对于一些大型连锁零售经营企业,在积极融入加盟店的基础上,依靠规模经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追求,这些都得益于中小城市在降低成本的有利条件之上的。通过完善的物流配送、价格需求等多种手段,中小城市商业零售业的独有优势可以充分的展示出来。譬如在在食品企业进行连锁配货上,中小城市的商业零售业也可以享受到会员制的优越待遇,中小城市共同来生产自由品牌,以绿色食品为例,把中小城市庞大的蔬菜的批发市场,从蔬菜批发市场拿来蔬菜以后,进行不同店的需求的加工,在这样因地制宜的基础上,更好实现中下城市零售业发展的低成本运营。

四、中小城市零售业发展有较大上升空间

在中小城市,商业零售业越来越受到顾客的欢迎,顾客可以通过多渠道享受到零售业发展带来的便捷和快乐,因此,中小城市零售业具有相对固定的客户比较多,尤其是在结合地方特色,包括地域特点、文化特色等一些优势的渗入,许多客户都喜欢在固定的商场或者零售店购买,形成了一定的习惯,基于这些固定的客户群,中小城市商业零售业的发展具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可以从商品引进、服务水平、资源共享等所方面形成售后服务的跟进,为忠实客户提供更好的零售需求。同时,由于中小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尤其是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城镇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更多的中小城市居民形成大聚居的格局,零售业的发展正好能满足中小城市居民的购物需求和生活的具体需要,在市场空间上凸显出前所未有的商机。居民消费水平提高,需要城市提供安全、便利的消费服务,使超市、便利店等新兴的零售业态可以在中小城市得到较快发展。加之现代物流流通网络的建立和发展,农村市场的日渐完善,为中小城市零售业发展的功能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成为发展新型零售业态的有力亮点。

五、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影响

国家推进小城镇城市化的发展政策,给中小城市零售商业带来了生机。居民消费水平提高,需要城市提供安全、便利的消费服务,使超市、便利店等新兴的零售业态可以在中小城市得到较快发展。2005年2月,商务部启动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希望通过这一工程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对于有关项目,政府通过贴息、补助等形式予以扶持。发展新型零售业态有利于中小城市城市化的功能改善,是城市功能的一个亮点。

六、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政府对中小城市商业零售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优惠和支持政策,零售业的发展具有宽阔的前景。在加宽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中小城市零售业的发展也必将有更大的收获,在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营能力的基础上,构建中小城市在战略发展意图、战略结构调整、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等多方面的体系,必将全面推进中小城市商业零售业发展的逐步完善和成熟。

参考文献:

[1]潘红梅.我国零售商业竞争新态势的观察与分析[J].企业经济,2008,(03).

第9篇:新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范文

一、问题提出

在我国,大型购物中心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上海作为典型代表之一,无论在规模还是数量上,都位于全国前列。因此,研究上海大型购物中心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借鉴性意义。同时从文献来看,国内关于大型购物中心休闲体验的研究文献较少,主要集中于购物中心的空间设计、客户满意度等方面,而对于上海大型购物中心的研究更为缺乏。综上,有必要对上海大型购物中心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总结,为转型中的购物中心发展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与成功借鉴。

二、“大型购物中心”的概念界定

大型购物中心起源于国外的“Shopping Mall”,在我国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与标准。早期中国的购物中心是在百货商店的基础上,加入餐饮、娱乐元素而组成的。从文献资料来看,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的新国家标准《零售业态分类》(GB/T18106一2004)的定义是:“购物中心是多种零售店铺、服务设施集中在由企业有计划的开发、管理、运营的一个建筑物内或一个区域内,向消费者提供综合的商业集合体。”而上海市地方标准《零售业态规范》(DB31/T260一2001)也对大型购物中心做了界定:“在一个大型建筑体(群)内,由企业有计划地开发、拥有、管理运营的各类零售业态、服务设施的集合体”。

国外大型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起源较早,对于其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各国对于购物中心的定义都不尽相同、各有侧重。国际Shopping Mall 协会的定义是:“Shopping Mall系由开发商规划、建设、统一管理的商业设施,拥有大型的主力店、多元化商品街和宽广的停车场,能满足消费者的购买需求与日常活动的商业场所。”

本文中涉及的“购物中心”与国内外相关定义并没有本质区别,在对购物中心的管理体制、服务内容、设施等方面的界定具有一致性。但结合中国国情,国内大型购物中心在建筑体量、服务范围等方面无法与国际接轨,因此本文所说的购物中心的商业面积主要分布在15万平方米以下。

三、上海大型购物中心的发展阶段

通过实地考察调研,笔者对目前上海已开业的购物中心进行归纳总结,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36家购物中心(见表1)。从历年的开业数量以及发展状态来看,上海市购物中心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萌芽期、快速发展期以及转型期。

(一)萌芽阶段(1995-2003)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上海购物中心进入萌芽发展阶段,购物中心数量较少,共12间, 其中还存在百货商店和大型综合超市形式的购物中心,如百联八佰伴商城、七宝乐购购物中心等。这一时期的购物中心主要以满足大众购物需求为主,购物中心的面积大约在10万平米左右,主要业态分布于零售与餐饮业。

(二)快速发展阶段(2004-2012)

从2004年开始,在大量资金投入的推动下,上海购物中心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到2008年为止,短短4年时间,上海新开业购物中心数量达13家之多。据《2005上海商业发展报告》,上海市购物中心的超常规发展仅仅是拉开了一轮高速增长的序幕,预计在未来几年其数量还会增加2-3倍。同时,在这一时期, 购物中心的平均面积达18.5万平方米,与萌芽期相比,建筑体量明显增大。

(三)转型阶段――体验式购物中心发展(2013-至今)

截止到2013年,根据戴德梁行华东区研究部的数据显示,上海购物中心总量已达到 110 多个,可见上海传统的购物中心模式已趋于成熟,在新的大众需求下,上海购物中心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急需转型升级。在这一阶段,购物中心的功能不再仅仅是零售,更多的是提供餐饮、娱乐等休闲服务。2013年上海新开6家大型购物中心(见表2), 与传统的购物中心相比,这6家购物中心的主题与特色更为鲜明,精准定位目标人群,引入艺术展览、儿童游乐场等新兴休闲娱乐活动,为购物中心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上海大型购物中心基本特征分析

目前,上海市大型购物中心正处于转型阶段,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发展中,上海购物中心形成了一些基本特点,笔者通过对36家上海购物中心的基本信息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出已开业的上海购物中心的基本特征。

(一)建筑体量增大

从建筑面积来看,36家购物中心中,在10万平方米以下的共4家,在10万平方米~15万平方米的共21家,15万平方米~20万平方米的有1家;20万平方米~25万平方米的有4家;25万平方米以上的有6家。而在2008年以前,超过25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仅有1家,由此可见上海购物中心的建筑体量在不断扩大。当然,这一特点也是与国外购物中心的发展趋势相统一的,近几年来, 美洲、中东以及亚洲其他国家的大型购物中心规模都在20-60万平方米之间,并且也存在扩大发展的趋势。

(二)区域分布范围扩大

上海的大型购物中心目前仍集中分布于市区:从表1可以看出,已开大型购物中心分布于中心市区及内环线以内。分布区域主要有:徐家汇、南京西路、淮海中路、南京东路和浦东陆家嘴;周边区域包括联洋、虹桥、曹家渡、五角场等商圈。但在未来,郊区及远郊区将成为主要区位选择地。一方面是由于市区土地供给的稀缺而促使发展商被迫把眼光瞄向郊区,另一方面也是快速的郊区化进程和郊区卫星城镇发展的拉力共同拉动的结果。

(三)内部业态多元化

大型购物中心内部的业态布局一般有零售、餐饮、休闲娱乐等,传统百货由零售占主导,休闲娱乐业态比例占18%;普通购物中心的业态组合丰富多样,休闲娱乐业态比例占35% 。但是对比2013 年新开业的6家购物中心业态分布,零售比重都在50%左右,餐饮与休闲娱乐的比重超过40%。由此可见,上海大型购物中心的业态布局趋于多元化,打破了传统零售业独大的局面,餐饮及休闲娱乐板块得到重视与提升,这也符合转型期大众休闲娱乐的需求。

(四)休闲娱乐设施配备单一

与国外体验式购物中心相比,上海购物中心缺乏完备的休闲娱乐配套设施。上海购物中心内仅配套电影院、KTV 、剧院、健身房等,缺乏大型的主题乐园以及运动场所。 一方面,上海的体验式购物中心处于刚刚起步发展阶段,发展不成熟;另一方面,购物中心规模体量较小,无法承受大型的休闲娱乐设施。

五、上海大型购物中心的发展趋势分析

通过以上特征分析,可以看出上海购物中心正在慢慢与国际接轨,无论是体量规模还是业态布局等方面,都在朝着规模化、多元化的道路发展,在未来上海购物中心将呈现出层级化鲜明的发展趋势。

(一)以零售业态为主的大型社区商业购物中心向郊区发展

随着城市的扩容、经济的发展,人们居住范围的扩大,原有的一两个商业中心区模式已经无法适应,这就需要多个区域板块来分担中心商业区的作用,将集中消费转化为随时消费,这不仅需要区域商业中心支持,更需要社区商业配套支持。

因此,随着城市居民住宅郊区化发展的趋势,社区商业购物中心将日益兴起,满足居民随时消费的需求。购物中心将不再仅仅集中于市中心区域,分布范围将拓宽至上海外环以外的地区,目标定位于周边社区居民,满足邻近日常的消费需求。

(二)体验式购物中心成为新趋势并于城市中心发展

目前,上海在2013年上半年就有6家新的购物中心开业,通过表2可以看出,这些新开业的大型购物中心不再是传统的购物中心,而是一种新模式的体验式购物中心,这也将成为上海购物中心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据仲量联行的一份《中国电子商务:网购成为消费新势力》的报告称:“虽然不能保证每个购物中心都有成功的“魔法子弹”,但如果购物中心多提供一些网络无法提供的购物体验,例如娱乐类的电影院、KTV,生活类的健身馆、沙龙和 SPA,以及户外餐饮和咖啡店等餐饮类业态,将对顾客有更多的吸引力。”由于体验的不可替代性,增强了购物中心的抗风险性,因此上海购物中心的体验式模式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购物中心将成为上海都市休闲旅游产品之一

在未来,上海城市中心的购物中心将成为上海的旅游地标,不再仅满足上海本地居民的消费需求,而将被打造成都市旅游产品呈现给大众。购物中心的风格与业态布局将得到进一步调整与提升。 第一,购物中心主题鲜明,目标明确。在表2中可以发现,2013年开业的6家购物中心都拥有各自鲜明的特征与主打特色。K11定位为艺术类购物中心,IAPM目标客户锁定夜游族、白领与外资管理者,而静安嘉里中心更是主打轻奢品牌,引进国内没有的年轻设计师品牌,打造小众路线。 第二,艺术文化类活动众多。艺术与商业的结合可以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感官体验,也会加深消费者对商场的个性印象。静安嘉里中心内是比利时雕塑家ArneQuinze的大型装置艺术“风”,IAPM 则在二楼电梯口放置了英国艺术家 Robert Bradford 用废弃玩具拼接制作而成的艺术品“重生的犀牛”。第三,配备相应的体验式服务。体验不仅仅是艺术与休闲娱乐方面的感受,更深入到顾客在商场的每一分钟,每一角落内。例如在K11 的 B1 公共区域有一个阅读角,顾客可以在那里休息和翻阅杂志,旁边还有免费的手机充电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