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能源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截止2012年,河北省取得农村沼气项目中央资金159 029.7万元,其中农村户用沼气项目104 091.8万元,项目规模 1070 019户;农村沼气服务网点项目18 209.5万元,项目规模8415个;小型沼气工程项目(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项目)9 528.4万元,项目规模1075个;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26741万元,项目规模277处。在国家项目的辐射带动下,截止2012年,全省累计建设户用沼气310万户,各种沼气工程2000余处。通过实施农村沼气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能源效益、卫生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综合效益。
一是增加能源供应,促进农民增收节支。发展农村沼气,优化广大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结构,是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加优质能源供应、缓解国家能源压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是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降低农村传染病感染率。农户建沼气池配套进行改厕、改圈、改厨,彻底根除了农村“五乱”现象,阻断寄生虫的传播途径,明显降低了常见传染病感染率。建池农户使用沼气清洁能源做饭、照明,既改善了生活条件,又有效防止了诱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实现了庭院的美化、净化,农民的居住环境和卫生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三是保护生态环境,增强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使用沼气,解决了农户生活用能,使生态治理成果得到巩固。特别是在山区、坝上地区,生态治理效果尤为明显。
四是促进物质和精神文明双发展,社会效益明显。第一,增加了就业机会,河北省约有6.6万人从事沼气建设,其中1万多人取得了国家沼气生产工职业资格证书。农村妇女做饭用沼气,既有益于妇女的身心健康,也减轻了劳动强度,使广大妇女有时间从事其他劳动技能的学习和工作。
第二,促进了农村文明建设。搞好“三沼”综合利用,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广大农民学用科技的新时尚,使广大农民精神面貌得到改善。同时,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各级干部帮资金,帮技术,搞服务,受到农村群众一致好评,促进了农村和谐社会健康发展。
河北省农村沼气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中央补助标准偏低。由于人工费和建材价格上涨,建池成本大幅提高。如农村户用沼气项目,中央补助标准占总投资的比例由2003年的33.3%降低到23.6%。大中型沼气工程执行东部地区标准,中央补助最高仅有100万元,管网铺设没有资金,供户难度大。同是中央农村沼气工程补贴,环保系统补贴标准明显高于农业系统,且无供户要求。小型沼气工程规模小,补助标准过低。
(二)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不能足额到位。部分地方财政紧张,缺口大,无法落实或足额落实配套资金。另外,户用沼气建设涉及千家万户,宣传、建设、管理工作繁重,费工、耗时,行政成本高,而且检查审计频繁严格,组织者和承担者非常辛苦。农村沼气项目又不像其他项目,多年来缺乏配套的工作经费,部分地方认为干得越多搭钱越多,产生了畏难情绪,不愿意再承担项目。
(三)户用沼气推广难度逐年加大。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许多农村集并建社区、住宅楼房化,已不适合发展户用沼气;农村青年劳力外出打工,留守人员以老弱妇幼为主,没有技术和能力管理沼气池,导致不能正常使用;户用沼气日常管理繁琐,布局分散,不便于统一管理,煤、液化气、电等商品能源使用便捷广泛;养殖业由农户散养向规模化养殖转变,户用沼气发酵原料短缺。
二、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的有效举措
(一)提高中央补助标准,缩小东中西部中央投资差距。目前中央投资分为东中西部三个补助标准,但经济发展与区域分布并不都是完全一致的,大部分业主和农户的经济条件也没有太大的差距,甚至许多东部贫困市县还不如中西部省份,因此建议缩小中央资金补贴的区域差距。建议对河北给予中部地区补助标准,对贫困山区按相对较高的西部标准给予补助。针对沼气建设成本大幅提高的现实情况,建议加大单项工程补助标准,提高中央资金在项目总投资中的比重。
(二)落实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减轻基层和农户负担。随着建池成本的逐年提高,农户自筹比例加大,负担越来越重。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农户既盼望获得项目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又苦于资金不足,心有余而力不足。相关管理部门要做好前期动员,提高建设沼气项目积极性,并保障后期安全使用和协助维护,建议财政部门能够足额落实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使农村沼气这项公益事业真正惠及万户千家。
(三)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办法,为基层创造宽松的建设环境。应尽快对现行管理办法中制约项目建设发展的条款进行修改。如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议实行边 建后补;乡村服务网点项目增设县级或乡级(区域)服务站项目,并将其纳入农技推广体系;小型沼气工程应增加对供气管网的支持力度。调整项目申报和批复时间,建议项目上报时间不少于一个月,下达计划和投资时间不超过两个月。规范项目调整程序,将调整权限下放,由省发改和农业部门批复,报国家备案。
(四)出台沼气、沼肥使用环节扶持政策,确保持续发展。沼气建设的关键是使用,根本在于发挥效益。但国家只对沼气建设环节进行补助,对于沼气使用环节目前还没有资金补助。农户建池前积极性高,建后发现日常管理麻烦而放弃使用的现象越来越多。建议国家研究出台户用、大中型沼气使用环节补贴政策,调动农户和业主使用沼气的积极性,提高使用率和综合效益。
随着“xx”即将结束,“十三五”发展目标与纲领陆续出台。近日,据媒体报道,“十三五”期间低碳环保将是主线。与此同时,在冬奥会的助力下,张家口将建设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为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提供清洁能源,并在全国形成示范效应。上述利好事件下,预计我国新能源产业即将迎来爆发期。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指的是传统能源之外的、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与汽车新能源等。近年,在传统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新能源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十三五期间国家依旧“主打”低碳绿色,从产业角度来看,光伏、风电与核电等清洁发电产业将获得利好。
光伏是太阳能发电系统的简称,指的是可以将太阳能辐射转换为电能为用户供电的系统,分为并网与独立式,并网式具有成本低、环保等特点,正成为光伏行业主流。并网式发电又分为地面电站与分布式光伏,我国太阳能市场以地面电站为主,分布式光伏只占有20%市场。不过考虑到地面电站需要大量土地,我国东中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并不适用地面电站,因此分布式光伏近年被大力推广。
20xx年第一季度,我国并网式太阳能发电装机为1758万千瓦,为去年同期的4.4倍,西部地区地面光伏电站建设对其贡献巨大,而受融资、并网以及商业模式等因素困扰,我国分布式光伏进展缓慢。不过,光伏“十三五”规划即将出台,预计在政策影响下,光伏累计装机目标可能由最初的100GW进一步上调,分布式光伏难题将逐步解决。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陆地与海上可开发与利用风能共计10亿瓦,业界统计如果风能被全部开发,可以满足我国目前的用电需求。我国是全球风电装机增长速度最快、新增风电装机容量的国家,风电并网装机已达到7500余万千瓦。不过,作为世界风电第一大国,局部地区弃风的“生长痛”也困扰着业界。
对此,业界认为,解决弃风问题要追根溯源,理清上游规划环节,加强管理与科学规划,让风电发展和电网消纳均衡同步;建设远距离、大容量的电力输送通道,构建全国乃至更大范围的风电消纳市场。根据国家规划,风电十三五累计装机目标大概率将上调到250GW,风电行业有望破局。
核电采用核裂变的方式释放巨大能量发电,与光伏和风电相比,核电具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又不存在水电季节性等弊端,因而正成为我国重点推广的新能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现役核电机组数量达23台,从未发生过二级以上事故与事件;在建核电机组为26个,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在建机组质量受控。20xx年一季度我国核电发电量占比约为2.7%,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2%,这为我国核电产业发展带来想象空间。
随着沿海核电项目不断建设、内陆核电释放开启信号,预计至2030 年,国内核电总装机量将达到1.5~2亿千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将达到6%至8%。
目 录
第一章 项目总论
一、项目背景
二、项目简介
三、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四、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五、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第二章 项目建设单位介绍
第三章 市场分析
一、市场环境分析
二、市场现状及需求前景分析
三、市场需求预测
四、市场分析小结
第四章 产品介绍
一、产品简介
二、产品特点
第五章 技术工艺
一、技术方案介绍
二、技术路线
第六章 项目运营及发展规划
一、运营模式
二、组织架构
三、劳动定员
四、盈利模式
五、发展规划
第七章 项目选址
一、项目选址
二、项目建设地概况
第八章 工程建设方案
一、工程布局
二、设计依据
三、项目用地规划
四、用地规划指标
第九章 节能、节水
一、编制依据
二、节能措施
三、节水措施
第十章 环境保护
一、建设期环境影响分析与保护措施
二、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与保护措施
三、环境保护综合评价
第十一章 项目职业安全卫生与消防
一、安全卫生
(一)设计依据
(二)危险因素分析
(三)安全卫生措施
二、消防设计
(一)设计依据
(二)消防设计
(三)消防措施
(四)消防人员
第十二章 项目建设进度
一、项目实施各阶段
(一)前期工作
(二)资金筹集安排
(三)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
(四)施工准备
(五)土建施工
(六)竣工验收
二、项目实施进度表
第十三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范围
二、投资估算
(二)固定资产投资
三、资金筹措
第十四章 财务评价
一、基本假设
二、收入与成本费用估算
(一)收入与税费预测
(二)总成本预测
三、盈利能力分析
四、财务评价小结
第十五章 社会效益分析
第十六章 项目综合评价
一、项目可行性分析结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对能源的需求迅速增长。如何按照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开发我国农村新能源,即如何按照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完善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各项法律制度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循环经济对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的新要求
循环经济(recycoe economy)一词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 (closing materiaos cycoe)经济的简称。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疾品斗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的要求,我国农村传统能源消费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据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首次农村能源利用调查的结果,那时农村居民生活用能(炊事、取暖)以及农副产品加工(制茶、 烤烟叶等)主要靠烧薪柴和秸秆,年耗生物质能实物量高达6亿t,其中薪柴2.4~2.6亿t,经过20多年的发展(2000年全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调查),全国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耗总量达3.7亿t标准煤,其中薪柴占21.76%,秸秆占33.41%,煤炭占31.9%,电力占9.31%,成品油占2.04%,液化气、沼气等占1.58%。由此可见,我国农村新能源在农村能源消费的比例很低,而这种传统能源消费模式是一种低效的能源利用,导致了我国农村能源的极度浪费,不但耗费了有限的资源还造成了农村的环境污染。这与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发展节约型社会,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的的要求还相距甚远。而农村新能源主要包括沼气、太阳能、风力发电、微小水电、生物质能这几个方面,均属于洁净的、无污染的、可再生的能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现有的新型能源不但可以缓解我国整体的能源压力,还可以彻底改善我国广大农民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对于推进我国农村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能源消费模式优化升级具有积极的作用。农村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完全符合我国循环经济基本要求的。因此,加快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已经刻不容缓,将其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在一起,努力实现我国农村和谐健康发展。当然,由于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刚刚起步,其中遇到了很多的政策及技术问题。很多的措施具有不可操作性,对具体的实施细则缺少制度支持。所以,运用法律手段来规制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为其提供法律保障,无疑会提高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的效率,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存在的法律保障机制缺失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已于2006年、月1曰起生效。可以说,这一法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能源法已经从第一代迈向第二代,第二代能源法体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代际公正,同时还反映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正在积极寻求减少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该法规定了可再生能源总量目标制度,专项资金制度、经济刺激制度、市场开拓制度等基本法律制度,其中也涉及了农村新能源开发方面的相关规定,但是,在对农村新能源开发专项资金、法律监管、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
(1)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专门立法之缺失。有关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立法调整,主要来自于《可再生能源法》和部门规章。在立法形式上,只有一部《可再生能源法》,而且该部法只有相当抽象的33条规定,这些规定亦大多是有关制度框架的规定,需要有相应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加以具体化,否则它所规定的制度就会被悬置。 显然,可再生能源法对农村新能源开发只是抽象笼统的规定,主要以鼓励为主。而我国对于农村新能源中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能源没有专门立法,同时,地方行政法规与专门法律的配套机制几乎空白。如何建立地方法律规章和政府决策之间的协调机制,完善地方规章的具体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农村各种新能源在开发利用中不但具有普遍性还具有各自的特殊性。所以,针对新能源及各地方的不同状况,制定一套系统完整的农村新能源法律体制,使基本法与具有地方特色的行政法规规章协调一致的运作,这就需要国家的专门立法。
(2)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专项资金制度之法律缺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第24条规定,国家财政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以下活动(一)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标准制定和示范工程。 (二)农村,牧区生活用能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三)偏远地区和海岛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系统建设。(四)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勘查、评价和相关信息系统建设。 (五)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设备的本地化生产。虽然法律列举了专项资金的具体用途,但是对于我国农村新能源资金在其中所占的具体比例不明确。可再生能源法要求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设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分摊制度无法涵盖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项目的补贴,这样的规定过于笼统,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在各个地区的分配比例没有详细的数据规定,由此可能导致地方财政资金供给的不稳定。并且,专项资金从划拨到地方政府的支配没有系统和规范的法律程序。如果对农村新能源建设的专项资金没有具体的分摊和使用制度,完全有可能使专项资金变成了地方财政的公共资金。这样便无法保证农村新能源建设具体项目的真正实现,使新建的新能源开发项目趋于夭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3)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监管机制的法律缺失。《可再生能源法》第5条规定,由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对全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实施统一管理,国务院科技、农业、水利、国土资源、建设、环境保护、林业、海洋、气象等有关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管理能源工作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 负责有关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管理工作。合理的监管体系对农村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如何规范政府机构在农村新能源建设的具体行为,这就需要专门的监管部门行使职权。但是在我国现行的与新能源相关法律中并未明确农村新能源建设中具体的监管部门,未明确有关部门在农村新能源建设方面各自的职责范围,也未明确具体的执法机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机构改革,能源主管部门被裁撤,相应的能源管理基本上完全丧失,加之政府对农村新能源建设管理和监督力量严重不足。在对项目的具体考察和验收的过程中没有相关的监管体制,政府在其中扮演了多重角色,致使监管职能悬置。
(4)我国农村新能源产业法律规范的缺失。尽管我国在某些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水平较高,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例如生物质能,从总体上看,大多数生物质能源生产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一方面充满希望,一方面目前还很弱小,产业化和商业化程度比较低,缺乏自我持续发展的能力。 相对而言,我国农村新能源产业更是弱小,除了国家和政府对农村新能源开发资金和技术投入力度不够以外,由于我国农村新能源产业自身发展的盲目性与市场微观调整的不稳定性,使农村新能源产业发展成本过大,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如何规范农村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还需要相关法律制度的严格规制。对于企业的市场化介入,法律须有明确规定的技术和资金标准,如果没有具体法律制度的合理规范,新能源产业的各项信贷制度、管理制度就无法律保障,同时会对农村新能源产业发展整体投资环境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无法保证农村新能源产业按照我国现实国情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完善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法律保障机制的构想
(1)加强我国农村新能源建设专门立法。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农村新能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的特点各不相同。因此,可再生能源法律制度只能对农村新能源建设的具体措施作出原则性的规定。如果只依靠国家的长期规划来规范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秩序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有效的利用农村丰富的可再生资源,这就需要国务院各个部委以及地方政府适时出台配套的行政法规、规章、技术规范以及相应的规划和计划。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符合本地农村特色的规章制度,以细化和补充《可再生能源法》中确定的各项法律制度,制定农村新能源专业法律制度及相关制度的协调机制。在遵循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对于局部地区农村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适当的进行地方行政性法律规章制度的创新,保持制定的法律法规符合地方实际需求。另外,在社会整体意识的影响下,中国能源法生态化的公众意识也较薄弱,忽视能源环境问题的存在,只关心与个人经济相关的供应问题,这与环境保护法最初遭遇的公共意识淡薄如出一辙。 所以,加强我国农村的能源生态化意识宣传,无论是政策的鼓励还是法律制度的设立,都是非常重要的。
(2)完善农村新能源专项资金法律制度,明确农村新能源建设资金划拨程序。缺乏有效和足够的资金支持一直是农村新能源建设中的一大障碍,而农村新能源建设能否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可再生能源法要求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设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以各种形式和渠道给予资金支持。笔者认为:在中央财政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设立的专项资金里,应该包含农村新能源建设专项资金,按照各个地区的不同状况给予相应比例的分配。对于地方财政的支持,应明确规定固定比例的用于农村新能源建设的专项资金。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保证农村新能源建设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在投入相关专项资金之前,对农村新能源建设项目各个阶段的资金需求应该有专业人员和相关管理部门的考察和评估报告,对于发放资金的具体步骤,资金的各项用途和预期的结果都应该有相应的数据依据。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对农村新能源建设的重大项目进行预算,保证专项资金的合理和有效的使用,使专项资金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3)制定农村新能源建设法律监管制度,明确相应机构的监管职能。从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有关能源管理方面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情况来看,其主要职能是规划编制、产业指导、项目审批和价格监管,并不具备对各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活动依法进行监管管理的权利。对农村新能源建设的监管同样没有具体法律规范,对此我国应该建立并完善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监管机制。首先,赋予特定机构监管权利,确定监管人员的法律地位,配合相关环保部门实行统一监管,对农村新能源建设重点项目进行定期的考察和评估。其次,监管机构内部应该责任分工明确,积极听取各方面的合理意见,使监管制度及其政务公开化,对相关行政人员政绩的考核必须依法进行。最后,应该规范监管人员和执法人员的行为准则,加强农村新能源建设监管机构和执法机构的执行能力。对政府能源管理部门行政人员的职责疏忽造成的损失应予以追究。同时,采取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制度,通过舆论监督弥补监管机构的不足。对于任何犯罪行为的处理应积极联合检察院、法院等部门共同处理。
1998年4月,魏贤慧从部队转业回到了老家湖南省沅陵县。1999年11月,沅陵县正式批准成立了沅陵县农村能源技术服务站。刚刚从部队转业回来不久的魏贤慧便临危受命,走马上任当起了站长。当时县财政没有给予一分钱的扶持,魏贤慧是“一块牌子一个人”。但是在当过军人的魏贤慧的字典里,永远不会有“退缩”二字,他开始了白手起家、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艰苦创业。他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创立了“先发展后规范”的思路,依靠服务站自身的力量,采取内部股份制进行强行启动和工作推进,服务站从此便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
善于思考的魏贤慧敏锐地了解到,当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加强低碳技术创新是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低碳技术为主要代表的新兴技术产业将逐步取代传统高耗能产业,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这也是我国减缓日趋严重的能源、环境、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等巨大压力的重要途径。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用低的能源的消费、低的排放和低的污染来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的能源技术。
看准了这一点,魏贤慧决定大干一场。2000年3月,他果断地设法筹集资金68万元,开设了沅陵县第一个“节能新产品服务门市部”和第一个“可再生能源技术服务部”。服务部以开发和推广新节能低碳产品为主题,以推广农村能源技术、保护农业环境为宗旨,结合本县农村能源资源的特点和农村实际耗能情况,大力开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推广和服务工作。
魏贤慧进购了太阳能等各种节能新产品,从1999年11月份开始,就带领全站人员大力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当时人们对太阳能这一新的节能产品在认识上还存在障碍,用户不太敢相信太阳能。为此,魏贤慧带领全站人员一边加大对太阳能的宣传力度,一边要求全站员工首先从自己家里使用开始,带动周边用户接受并使用太阳能,同时不断完善售后服务体系。经过一系列努力,太阳能热水器终于在全县落了根,如今已成为沅陵一道亮丽的风景。
他组织进购了沼气器材、建池模具。沼气池的应用不仅使农民增加了收入,节省了开支,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面貌,而且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村种、养业的发展。
魏贤慧还引进了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空气源热泵技术是基于逆卡诺循环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种节能、环保制热技术。它不但能够有效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还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
[关键词]教学指挥中心 建设 应用 教学
为加强学院教学组织实施的科学管控和实时指挥,统筹协调教学活动,及时、准确调配教学资源,全面掌控教学情况,辅助科学决策,提高学院教学指挥、管理和保障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学院建设了教学指挥中心。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教学指挥中心建设以实现教学指挥与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实时化、信息化为目的,以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时、高效、科学为着眼点,以教学指挥管理平台的研发、推广及全面应用为核心,以低投入、高效益、重质量为目标,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框架内进行总体设计和规划,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建设、边建边用、逐步完善”的建设思路,全面推进学院教学指挥和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
学院教学指挥中心建设与应用遵循了以下原则:
(一)搞好需求论证,广泛征集方案
教学指挥中心不同于会议室、报告厅或展厅,其功能要通过大量设备和强大应用系统的支撑才能实现,它表面上看到的是一个不大的房间、几台投影、几十台电视、几个控制台和少量的控制设备,实际上涉及网络、监控、数字、视频、音频、存储、控制、压缩、生成、呈现和安全等多种先进技术的综合运用,且学院教学指挥、管理、保障工作的管控均要通过该中心实现,各方面教学情况信息均通过该中心获取。因此,学院组织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了深入的需求论证,下大力气弄清教学指挥中心具体要实现的功能和服务。
(二)注重整体规划,分步组织实施
教学指挥中心各种功能的实现,依赖程度最高的是后台教学指挥管理平台和教学监控系统,而教学指挥管理平台和教学监控系统是数字校园支撑平台的重要和核心组成部分。教学指挥管理平台的运行必须依托数字校园的基础平台(包括电子身份认证系统、数据安全存储与加密传输系统、用户权限分配管理系统、校园网络系统、网络公共服务系统、数据安全备份系统等),必须先构建数字校园的基础数据层(包括教学单位管理系统、课程管理系统、教员基本情况管理系统、学员基本情况管理系统、教学保障管理系统、人员身份卡管理系统等),同时要根据实现的功能研发多个教学应用系统。因此,要在数字化校园总体支撑平台的框架内进行教学指挥管理平台的规划,作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组成部分进行设计和开发。由于系统非常庞大、复杂,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考虑到学院经费投入能力,为充分发挥建设效益,采取分步研发和建设、边建边用的方法实施。
(三)应用先进技术,统一系统规范
结合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和设备构建整个系统。软件研发应用先进的开发平台和技术手段,适应技术升级和功能扩展的要求;开发和运行均基于目前最先进的技术,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5;系统开发和资源建设符合统一的技术规范和表征体系,注重开发工作的连续性和共享性,注意为后续系统的研发、推广留有规范的数据及控制接口;统一开发应用技术、数据存储格式、信号传输制式、互联接口模式、互通连接协议等技术指标。监控系统建设采用纯数字、高融合、易扩充、好维护和高质量,在全国“平安城市”工程广泛采用的IP监控技术。
(四)硬件软件并重,着力系统研发
教学指挥中心建设要在指挥中心、网管中心、监控场所安装和集成大量的硬件设备,同时要研发庞大的后台应用系统支撑平台软件。该工程的投资重点在硬件,而建设的难点和核心在软件。因此,必须软硬件建设并重,硬件建设上公开招标,确保质量;软件建设上,在立足自主研发的基础上,从数字化校园整体建设角度进行系统设计,逐个功能去研发和建设,每个系统的开发、试用、培训、推广、应用依次进行,边建设边使用,边完善边推广,提高建设效益。开发一个,试用一个;成熟一个,推广一个,为以后扩展功能和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建设应用并举,加大推广力度
教学指挥中心建设工程是一项教学工程,同时是一项信息化建设工程,该工程建设的效益和生命力主要来源于应用。而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必将对学院原有的教学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造成一定冲击,甚至会引起管理组织机构的重组和优化,这些都会成为教学指挥中心建设与应用的阻力。因此,学院领导高度重视,积极推动,建用并举,强力推广应用,真正发挥建设效益,提高教学指挥、管理、保障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二、实现主要功能
利用教学实时监控系统平台、教学指挥管理平台,以及两个大型应用平台的联合互动,在教学指挥中心主要实现以下综合功能。同时,教学指挥管理平台中各应用系统均具有相对独立、且互相关联的教学管理功能,这些功能在教学指挥中心的计算机上均可实现。
(一)一线教学实时监控
实时显示监控场所的教学情况,适时进行实况录像和回放;领导机关在指挥中心或办公室按优先级控制监控点的信息采集设备,进行网上监考、查课、听课。
(二)教学活动互动直播
指挥中心人员实时与各教室的教员、学员双向在线互动交流;将任一监控点组织的教学活动在全网范围内现场直播。
(三)动态信息全程跟踪
实时更新、动态显示教员、学员、学员队干部状态信息和车辆、勤务、场地保障信息等一线教学情况;动态刷新、实时显示教学计划、保障计划、课程、教学单位等信息。
(四)教学实施统筹调控
教学活动组织计划信息,统一调配教学资源;调整教学计划和相关保障计划;自动生成查课计划和调课通知;全面调控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及时处理教学事故及教学突发事件。
(五)课堂教学异地评价
具有查课等教学检查权限的领导、专家在任意一台上网计算机上,利用教学监控平台观看教员授课和学员听课情况后,直接利用教学评价系统实时异地对教学情况评价量分,适时汇总评价情况,进行教学讲评。
(六)综合信息查询统计
查询、统计、打印各种教学、管理和保障信息;自动统计教员、学员相关情况;输出适用各类型单位的教学实施和保障计划;高效管理教学文件资料;高速模糊查询教学信息资源。
(七)教学情况汇总分析
管理教学日志和教学检查情况登记;自动统计、分析教员授课、学员到课、学员队干部跟课情况;汇总各方面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建议;提供教学讲评用视频、文字和统计结果等素材。
(八)教学管理研究决策
依托教学指挥管理系统提供的各种教学组织、实施、管理、评价等信息,供领导机关现场分析教学形势(根据领导要求现场提供各种参考数据),从而实现科学决策。
(九)辅助信息互动显示
关键词:新能源,经济条件,房屋建筑,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new energy economy condition of the housing construction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rection and the artistic pursui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balance the variou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In order to alleviate the resources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with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nflict must adjust the housing construction structure of consumption, speed new energy of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technology study and research,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of the correct new energy building strategy plan, so as to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in provide to the people comfortable buildings environment while, save energy use.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new energy economy from many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ouse of the error and problems, grasp the new energy in func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ouses, so as to explore new energy economy in housing construction in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way, better realiz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ergy and building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btain mor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Key words: the new energy, the economic conditions, housing construction,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新能源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更好地实现低消耗、节能的目的而实行的一种经济适用、节能减排、环保绿色的方式,运用到房屋建筑中来,就要从地基的选定、材料的运用、建筑施工的取材等各方面考虑新能源的使用,实现房屋建筑在新能源经济条件下更健康、节能。
1.建筑新能源技术在房屋建筑中存在的问题
1.1用于保温的护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用于保温的护结构设计有粘土空心砖护、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护、加气混凝土护、内保温复合护、夹心复合护以及外保温复合护。这些护结构设计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不足之处,设计存在明显的不足,使建筑物的护全部或者部分在室外,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处于两个不同的温度环境中,温度的差异就会导致围护结构的不同变形[1]。
1.2高舒适度追求加剧能源的消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于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渴望得到恒温恒湿的居住环境,为了满足人们对于高舒适度的居住环境的要求,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来达到人们的目的,从而违背新能源建筑节能在房屋建筑领域的应用的目的。
1.3不合理建筑节能产品的滋生随着低能耗建筑节能等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很多产品应运而生,人们通过利用低能耗建筑节能理念来达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却忽略了投入产出的比例,造成资源的浪费。在生产建筑节能产品的时候,产品的作用已经远远低于所消耗的资源,虽然从资金方面看,可利用的资源在资金使用上比较低,但是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新能源的作用发挥。
2.新能源经济条件下房屋建筑的应用原理
2.1新能源节能技术的设计原则新能源在房屋建筑的应用首先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其次根据低能耗建筑节能住宅在技术组成上的分类和薄弱环节,在建筑节能设计上应该针对外墙、外窗和屋面作为重点来进行低能耗建筑节能设计,达到低能耗目的。条件满足之后就要充分考虑地域条件、气候因素和生活习惯、作息方式等,通过针对性的设计来考虑新能源的实际应用,达到高效率低造价的效果。
2.2新能源的经济技术组成新能源经济条件下的房屋建筑,可以从外墙系统、屋面系统和外窗系统三个方面来探究。新能源运用在在屋面上,主要控制的就是屋面的保温隔热和防水两个方面,通过控制屋面在保温隔热和防水两个方面的协调功能,使防水材料在保温的同时防水,主要措施为屋面绿化、坡屋面设计、采用架空通风屋面的改装等方式来达到屋面保温隔热效果;采取良好的气密性、保温隔热性、抗风性能等新能源,减少传热量、减少渗透量以及减少太阳的辐射实现新能源的有效利用[2]。
3. 低能耗建筑节能技术在工业建筑领域的应用
3.1建立建筑节能设计的整体观新能源在房屋建筑中应用非常广泛,节能住宅、低能耗住宅、被动太阳能住宅和零供暖住宅在许多地方推广。建筑节能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工艺、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动力、电气、技术经济等专业的通力协作,在整体目标指导下各专业制定本专业的分目标及相应节能措施。各专业设计相互影响、扬长避短,既分工又合作,形成资源的最佳整合。譬如,在建筑这样一栋办公建筑大楼,其中基本建筑情况为条式幕墙建筑,建筑面积约17200,窗墙比分别为:南0.61,北0.46,东0.70,西0.66,天窗0.1。其中空调系统运行方式全年采暖空调能耗为0.59GJ/,人员逐时在室率,照明使用率,其它用电设备使用情况等都有具体的设计,当设计建筑外墙、屋面和外窗传热系数分别达到0.8W/•K、0.5W/•K和2.5W/•K,外窗遮阳系数达到0.6时,可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在这样的基础上,制造详细的节能方案,就需要电力、机械、土木、工程建设、物理、化学等专业型人才汇集,通过智力资源的整合、全盘的综合考虑,节能构造设计如下:外墙采用XPS25+20空气层外挂石材外墙外保温系统;幕墙采用Low-E中空玻璃+断热铝合金窗框;屋面采用XPS25倒置式保温方式[3];天窗采用Low-E中空玻璃+断热铝合金窗框。这样的节能设置不是单单依靠某一个人的能力所及的,而是整体资源的优化,实现最大化的设计标准。因此,整体设计是节能设计的首选,那种不管项目设计的总体目标和本专业定位,盲目追求本专业的“最优”,各专业组合杂乱无章、其整体效果可想而知。
3.2全盘考虑精准化精打细算是实现资金最大化的有效方式,在房屋建筑的管理上,结合新能源的应用,建立精打细算的造价预算管理,做一个精算师。综合对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的成本预算,包括开工、施工、完工等各个阶段,制定可行的资源计划,对人力、设备、材料、能源、设施及其他各种资源等进行估算,包括初步项目成本估算、技术设计后的成本估算(预算)和详细设计的成本估算(最终估算)等几种不同精度的项目成本估算。尤其是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成本估算更要精准,对开工阶段编制预算、施工阶段落实预算、工程竣工阶段编制决算都有全盘的考虑,精确地估算项目总成本,并将其分摊到项目的各项具体活动和各个具体项目阶段上,通过造价预算实现成本管理。使用总预算确定的方法、进行预算分解和调整的方法、预算投入时间安排的方法及详细预算的方法,也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去进行这些工作。
3.2发展新能源房屋建筑新能源在房屋建筑上,主要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和各种智能服务设施的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体现着“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以“人”为核心、以科技为动力,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人生活得更舒适、安全、方便。不仅仅可为人们提供舒适、便利的环境,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节能功效[4]。例如在节能住宅方面,一般情况下至少有15cm厚的保温层,能源消耗为65kwh/a;低能耗住宅,一般情况下保温层厚度处于20~25cm之间,能源消耗不超过30kwh/a; 被动太阳能住宅,一般情况下保温层厚度在30cm以上,采暖能源消耗不超过15kwh/a;零供暖住宅,在被动房的基础上,通过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比如利用太阳能收集器来主动采集能力,达到零供暖的住宅。
4.结论
新能源技术在我国处于初始阶段,在房屋建筑领域推行新能源建筑节能技术仍然存在各种问题,譬如认识不够、观念不新、技术力度不够,各种相关政策还相对不完善,并且缺乏沟通交流的平台等不足之处随之显现。在以后的新能源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的道路上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新能源经济条件下房屋建设的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马明辉;叶传海;冯峰;;尹崇华;;新能源经济的社会福利数学模型及分析;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2]陶绶章;住宅建筑设计经济指标的评价;包头钢铁学院学报;1982年01期
[3]孟宪海;柏松建立全国统一的住宅设计建造标准对策分析;建筑经济;1998年第12期
关键词:电动车;充电枪;唤醒;低功耗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5.261
1 引言
目前的国标充电枪的检测装置制作方法一般是采用单片机加辅助电路来实现,这样就需要对单片机编写程序、调试程序,相对于单片机电路,由纯硬件实现的充电检测模块具有可靠性高、成本低、电路简单等特点,同时由于充电检测模块的实时性、微安级的低功耗要求,使用单片机加辅助电路的方式很难做到。本设计采用比较器电路对国标充电枪的输入端CC/CC2电阻进行辨别,每种比较电路检测一种充电枪输入端CC/CC2电阻,根据插入不同的国标充电枪对应的比较器电路输出相应的信号,然后对输出信号进行相“与”处理后经D触发器输出具有保持功能的唤醒信号,对车辆系统进行唤醒,使其执行相应的充电功能。利用JJM1-12V继电器和电阻对国标充电枪输入端CC/CC2电阻进行复制后输出,避免了国标充电检测模块和其他装置同时使用国标充电枪输入端CC/CC2电阻信号引起的相互干扰问题。
2 硬件构架
通过对新能源电动车充电国标GB/T 18487.1-2015的分析,采用比较器、D触发器、继电器等电子元器件设计了一款充电检测模块,把充电检测模块连接在电动车车辆插座和整车控制器之间,充电检测模块可以自动检测供电设备的充电枪是否插入到车辆插座中,当充电检测模块检测到供电设备的充电枪插入车辆插座中时,对整车控制器输出充电信号,唤醒整车控制器控制车载充电器进行充电,充电完成时,整车控制器告知充电检测模块充电完成,充电检测模块取消充电信号。整车控制器随后进入低功耗状态。充电检测模块电路原理图主要包括比较辨别单元,继电器复制充电枪的输入端CC/CC2电阻单元,D触发器置位、复位保持功能单元和电源4部分。如图1所示。
CC为供电设备交流充电枪插入电动车车辆插座的输入电阻信号、CC’为充电检测模块对供电设备交流充电枪输入电阻信号进行隔离后的电阻复制输出信号;CC2为供电设备直流充电枪插入电动车车辆插座的输入电阻信号、CC2’为充电检测模块对供电设备直流充电枪输入电阻信号进行隔离后的电阻复制输出信号。
3 主要功能模块电路设计
3.1 比较器辨别单元
比较器辨别单元是充电检测模块的核心部分,主要进行充电枪类型的辨别,在交流充电枪或直流充电枪插入车辆插座时对充电枪类型进行辨识,当交流充电枪插入时进一步对交流充电枪的充电电缆容量进行识别,对各种充电枪比较器辨别电路输出信号进行“与”处理,实现无论插入那种充电枪都能输出一个唤醒信号;比较器辨别单元电路原理图如下图2所示。
3.2 继电器复制充电枪的输入端CC/CC2电阻单元
继电器复制充电枪的输入端CC/CC2电阻单元主要实现对充电枪输入端电阻的复制输出;继电器复制充电枪的输入端CC/CC2电阻单元电路原理图如图3所示。
3.3 D触发器制作具有置位、复位保持功能单元
使用D触发器制作具有置位、复位保持功能单元,使之输出的唤醒信号能实现对车辆系统的唤醒,并在接收到车辆系统的充电完成信号后取消唤醒信号;D触发器制作具有置位、复位保持功能单元电路原理图如图4所示。
4 结束语
由比较器、D触发器、LDO降压电源芯片等纯硬件电路构成充电检测模块,相比采用单片机加辅助电路实现的国标充电信号检测模块具有电路简单、可靠性高、成本低、功耗低等特点。实现了对国标充电枪插入车辆充电座的检测,并辨别出了交流充电或直流充电方式,采用交流充电方式时还能进一步辨别出充电电缆的容量。消除了充电枪插入充电座过程中由于抖动引起的重复唤醒车辆系统问题;对处于睡眠状态的车辆系统提供唤醒信号,并在接收到车辆系统的充电完成信号时取消唤醒信号,保证了车辆系统再次进入睡眠状态,经测试达到了微安级功耗要求。
参考文献:
[1]桑林,徐洪海,管翔.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接口控制导引电路试验设计木[J].电测与仪表,2013(02):112-115.
[2]王清品,罗印升,宋伟.电动汽车充电桩充电管理系统设计[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6(03):57-60.
[3]马宇坤,郭艳萍,翟世欢,周能辉.纯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硬件设计[J].汽车工程师,2014(12):30-33.
[4]张红涛,孙佳,张玲.电动汽车设计之整车低压工作原理介绍.汽车电器,2016(10)4-10.
[5]王若飞,高文根,牛明强.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参数设计与仿真研究[J].汽车实用技术,2016(04):94-97.
关键词:医院,智能化,综合布线系统,安全防范系统,护理对讲系统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新医院,以及医院改扩建工程,医院智能化系统设计相对于其他类公建智能化系统有自己非常独特的特点,本文根据JGJ312-2013《医疗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就北京某医院新扩建工程简述医院智能化系统设计。
2 工程概况
建设地点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车道沟10号,总建筑32888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6086m2,地下建筑面积6802m2,建筑主要功能为:医疗卫生综合体,主要包括:门诊、急诊急救、手术中心、重症监护、病房、后勤保障及院内生活用房等。
3通信系统及网络综合布线系统
本工程为一座现代化的医疗建筑,建立一套投资合理、高效、先进的开放型布线系统,可满足医院内部数据、与外部大数据连通、影像科图像传输、远程会诊信息大容量、高速传输的潜在需求。
根据JGJ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第21.3.1条,本工程按甲级智能建筑标准设置综合布线系统,综合布线系统为E级(6类,250MHz)。
通信及干线:本工程音通信将达到700门的通信容量,为了使整个系统有足够的冗余度,能适应发展的要求,所以设计1000门容量的程控交换机为全医院使用。
考虑弱电进线施工方便,故弱电间进线间位置设计原则应尽可能靠近建筑物外部线缆引入区,结合市政条件,建筑专业布局及给排水暖通室外管线条件,弱电进线间设计在新建病房以及综合楼南侧(图1)。
我们需要考虑整个院区的信息中心(弱电总机房)的位置,信息中心上方严禁有水源,所以信息中心设置在二层新建病房以及综合楼南侧,在中心供应打包区的正下方,这样的设计思路是因为信息中心上方严禁有水源防止渗水损坏电气设备,且信息中心宜设置在主楼首层以上,四层以下(图2)。
弱电进线通过地下一层弱电进线间经综合布线桥架和光缆桥架(具体规格分别为CT:600x200、CT:100x100)沿弱电竖井进入二层信息中心,信息中心详细布置施工一般由专业厂家进行深化设计,设计院负责预留土建条件。
下面我们需要考虑弱电竖井的设计,根据《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14.2.3条目综合布线系统缆线长度的划分。
(1)综合布线系统输片缆线与建筑物主干缆线及建筑群主干线缆之和所构成信道的总长度不应大于2000m。
(2)建筑物或建筑群配线设备之间(FD与BD、FD与CD、BD与BD、BD与CD之间)组成的信道出现4个连接器件时,主干缆线的长度不应小于15m。
(3)配线子系统相关缆线长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信道的缆线不应大于100m(包括90m水平缆线,最长10m的跳线和设备缆线); 2)永久链路的水平缆线不应大于90m; 3)工作区设备缆线,电信间配线设备的跳线和设备缆线之和不应大于10m,当大于10m时,水平缆线长度(90m)应适当减少; 4)楼层配线设备(FD)跳线,设备缆线及工作区设备缆线各自的长度不应大于5m; 5)配线电缆或光缆长度不应超过90m,在能保证链路传输性能时,水平光缆距离可适当加长。
(4)配线设备(BD)和(CD),跳线不应大于20m,设备缆线不应大于30m。
如上所述,我们在建筑物南侧 中侧,北侧各设置一套弱电竖井,根据《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14.6.2条目弱电井的面积不应小于5m2,如覆盖的信息插座超过400个时,应适当增加面积。
各竖井详图3所示。
为了给施工预留条件,方便施工,每段主干桥架之间预留50mm-100mm空隙,机柜采用U19标准尺寸,要在设备机柜面前留够足够大的位置,这样设计是为了施工、检修方便,且弱电竖井内竖向主干桥架留洞位置应详细与结构专业核对,以防与结构梁冲突。
弱电点位设计原则(参考JGJ312-2013《医疗建筑电气设计规范》11.0.4表1)。
(1)门诊部:每个诊室设置1个语音、2个内网点位(其中一个内网点位为叫号系统服务);放射科诊室应为影像传输系统预留而外光纤点位;候诊区及走廊设置足够多无线上网AP点位,并在候诊区设置有线电视点位;办公室一个工位设置1个语音、2个内网点位,办公室内适量设置外网点位。
(2)挂号部:每个工位设置1个语音、1个内网点位。
(3)医技部:大型医疗设备房间因根据设备布置设置网络数据点位,放射科设备应设置光纤点位为影像传输系统服务。
(4)住院部:每个病床在旁边距地0.3m处设置语音点位,医疗带上设置数据点位,并根据家具摆放位置设置电视等弱电点位,VIP病房宜加密设置。
(5)公共区域(患者走廊、医生走廊):无线上网AP点全覆盖。
4安全防范系统
根据JGJ312-2013《医疗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第13.0.1:医疗建筑宜设置公共安全系统。
安全防范系统主要分为视频安防系统、紧急报警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电子巡查系统。
(1)视频安防系统大致分为数字转模拟系统与纯数字系统,随着当今科技的迅速发展,数字转模拟系统已逐步淘汰,故此工程采用纯数字系统。
全院区安防中心主机设置在一层与消防控制室,消防控制室如图4。
安防主干桥架为CT:400x200 经弱电竖井主干桥架延伸到全楼宇,水平桥架采用CT:200x100(图5)。
现场摄像机的设置原则: 1)彩色枪式摄像机:在地下三层车库车道、室外停车场出入口设置,不间断工作; 2)彩色半球摄像机:在每层楼梯间出入口、电梯厅处设置摄像机、走廊、医生办公区、病房走道,不间断工作; 3)全球形摄像机:在地下食堂、住院部大厅、急诊急救入口、门诊部门等候区设置,不间断工作; 4)电梯轿厢专用摄像机:对电梯内人员实时监控,并在电梯桥厢配置楼层显示器,桥厢内图像信号上准确实时叠加显示电梯所处楼层及电梯走向的信息; 5)室外摄像机:在建筑设置室外摄像机,对建筑物周边围墙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工作。
(2)紧急报警系统。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导致“医闹”事件时有发生,紧急报警系统在医院智能化系统中里变得必不可缺。
紧急报警系统主机采用总线型防盗报警主机,设置在一层消防控制室,各类探测器通过总线和防区扩展模块接到主机,主机采用壁挂式安装在控制室的墙上,明装于标准86底盒上,底边距地1400mm,控制键盘用于防区设置、布防、撤防等操作,放置在操作台上,与主机之间通过RVV4x1.5套SC20管路连接(图6)。
防区扩展模块安装于弱电井内的安防层箱内,现场报警器主要设置在护士站、挂号、收费、取药窗口等人流密集场所。
(3)入侵报警系统。
在病案室、血库、重要及贵重药品库、放射污染区、封闭区周界、财务室、收费处等设置入侵报警系统。
(4)出入口管理系统。
根据医院的特殊使用功能及安全防范要求,除了对重点区域,如重症监护区、手术区及中心供应区等门的控制,还应对医生走廊与患者走廊之间的门做门禁控制,将患者与医生人流区分开,对医院的正常工作起到重要作用。
出入口管理系统主机设置在一层消防控制室,经安防桥架延伸到全楼宇(图7)。
(5)门禁主要组成。
每门禁点主要由控制器、读卡器、电控锁、出门按钮、门磁开关及电源组成。读卡器采用感应式,以感应卡为通行证,通过门磁感应器,控制门的开/关,同时管理主机将门开/关的时间、状态、门地址记录在管理机硬盘中予以保存(图8,9)。
系统能独立运行,并能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视频监视系统、紧急报警系统联动。当发生火灾时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控制,确保释放建筑物内的消防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处的出入口控制装置。
(6)电子巡查系统。
用于电子巡查管理,动态管理医院内电子巡查和监管,并在发生意外情况时及时报警。主要针对保安、维护等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系统以每个楼层为独立单元作为电子巡查路线的安排,设定适当楼梯间作为电子巡查的起始点,设计成拓扑型的电子巡查路线,并以适当位置的电梯间为巡查的终点,涉及到每个公用区域,减少重复路线的出现,对重点机房进行电子巡查,保证电子巡查的有效合理性。
本系统选用在线报警方式,于消防控制室内设置系统主机一台。巡更点与门禁点合用。由保安人员按照规定时间与路线到达各个巡更点,巡更完毕后,利用巡更棒,向系统主机上传巡更信息。
5护理对讲系统
系统主机多设置在病房区护士站,后台信号接至医院HIS系统,计算机软件通过护士站主机RS485接口控制对讲系统各种功能,主机与病房内对讲分机连线采用总线制,既“手拉手”式连接,值得注意的是,最好把卫生间内防水分机放置在线路末端,这样做的目的是卫生间防水分机容易损坏,放置在末端后,即使呼叫分机出现故障也不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正常使用。
本系统主机与分机间布线采用三芯铜芯聚氯乙烯绝缘电线,型号为RVV,规格为3X1.0平方毫米(注:其中两芯线为主机到分机的连线,另一芯线为广播或输液报警功能时供电用线)。由于本系统工作电压为36V安全电压,故单独布线。 如与弱电线路平行布线时,线间距离不小于15mm。 如与强电线路平行布线时,线间距离不小于200mm(图10~12)。
6结语
随着医院建筑的不断发展,为了能更好的实现方便,快捷,以人为本等需求,医院智能化的水平将会越来越高,这需要设计人员在进行智能化的设计时不仅考虑满足现阶段的需求,还能做到兼顾未来的发展。本文从工程实例出发,简述了医疗建筑的智能化系统包含的主要内容,望和广大设计人员共同努力,更好的适应智能化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JGJ 312-2013医疗建筑电气设计规范[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S].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一、五年前信息管理员自身能力状况
五年前,我区约有70名信息管理员,一所学校一般有1名信息管理员,大的学校有2~3名信息管理员,总体上存在两个问题:(1)专业不对口。信息管理员中,计算机相关专业约占20%,另外80%都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很多信息管理员最初甚至只会打字、浏览网页,这给前期的培养工作带来很大难度。(2)年龄偏大。年龄构成中21~30岁者约占20%,31~40岁者约占30%,41~50岁者约占40%,其他约为10%。由于专业不对口,年龄构成不合理,因此这个团队的前期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两年培训计划
五年前,教育城域网建设刚好提上议事日程,除了硬件设备要按部就班地规划和布建外,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信息管理员的培养。前期我们就针对信息管理员的状况制订了专门的培训方案。内容主要是网络基础知识,但是纯理论的内容几乎没有,完全是操作性很强的内容,例如网线制作,路由器、交换机的简单配置,设备联网等,每次一个专题,2~3个小时,每月进行一次。通过两年的培训,信息管理员无论动手操作能力还是管理水平,都有大幅提升。
三、分片区管理
全区各学校分为上、中、下三段,地理位置上、中、下段也基本上反映了信息管理员自身水平现状。根据这个实际状况,将全区信息管理员按地理位置分为5个片区,每个片区设置负责人一名,主要负责在各自片区每月组织一次片区信息管理员学习交流活动。要求每次学习交流活动必须有一个主题,有活动记录,活动结束后还必须写活动简报,介绍学习交流活动情况和进行经验总结等。分片区管理模式便于对信息管理员管理,更有助于分层次、分梯度地组织相关培训,而不是全部统一目标培训,培训更具针对性、目标性和实效性。这样的管理模式有专门的经费保障,而且片区负责人和信息管理员每年都有评优等激励措施,如优秀片区负责人和优秀信息管理员等评优活动。
四、持证上岗
为使全区学校教师充分利用教育城域网网络教学资源,促进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推动教育现代化、均衡化,实现我区“建基础教育强区,筑职业教育高地”的目标,以点带面,对全区学校信息管理员进行选拔、培训及考核,对考核合格者颁发教育城域网信息管理员资格证书。通过考前培训学习,最后组织考试,70余名信息管理员中有50多人成功通过考核,获得资格认证,成为正式信息管理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持证上岗。后期每3年组织一次培训考试,凡通过考核者也颁发资格证书,达到持证上岗的目标。
五、自身能力建设
学校信息管理员在基层学校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工作内容主要分几块:中心机房、微机室、功能室、校园网等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教育教学和科研。
设备管理与维护需要有过硬的微机、服务器管理与维护能力,如日常故障诊断,操作系统安装,常用软件安装与管理。涉及服务器管理的,例如Web,FTP,Email等服务器,更需要对服务器及应用相当了解和熟悉。服务器的架设,后期日常管理与维护,如Web网站更新、后台管理、日常维护等,需要管理员掌握的技能技术很多,而且还要能够娴熟应用。微机室、功能室相关设备维护与软件操作运用也是最基本的技能要求。校园网同样需要管理员除具备基本常识,如网络基础知识,还要有动手能力,如网络规划、组建网络和网络维护等。这部分还涉及路由器、交换机的配置与管理,既要有理论深度,又要能实践操作。信息管理员应该清楚校园网架构涉及的所有网络硬件设备和物理链路的布建情况,了解路由器、交换机等的详细配置,IP地址分配以及VLAN等划分情况。要清楚一级服务器配置和应用功能分类,并掌握整个网络的运行状态。信息管理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1)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能力。出错信息、日志记录、指示灯等信息都会从不同侧面提示导致故障的可能原因,对故障现象观察越细致、越全面,排除故障的几率就越大。(2)使用工具软件和辅助设备的能力。能使用一些必要的网络管理软件和网络故障诊断软件,了解一些攻击防御软件,能够利用辅助设备来监控和维护网络,迅速判断问题所在。(3)协作能力。规模大的学校有几名信息管理员,举办大型活动可能需要多人协作完成,就需要信息管理员协同合作完成工作。(4)自我提升的能力。由于网络技术不断更新,需要继续学习的内容非常多,最好订阅一些相关的专业报纸杂志,加入一些知名网络论坛,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便应对新问题、新情况。同时建议管理员考取微软MCSE、思科或者华为的网络工程师认证,并获得相关证书,做一名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动手能力的信息管理员。
关于教育教学和科研方面,信息管理员一般都是教师出身,而且本身在教学一线,教育教学基本不存在问题,只是科研能力稍显薄弱。因为搞技术的人哪怕发现问题,也解决了问题,但仍不愿意去总结经验,更不愿意动手写下来。这个问题和我们的引导不到位有关,我们总是强调网络通畅,校园设施设备完好,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就是没有说科研要达到的程度,需要在此方面加强指导和培训。信息管理员也要根据自身实际状况,加强对感兴趣或热点问题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如可以参与一些区级课题、市级课题甚至国家级课题的研究。
六、未来发展
信息管理员未来的发展应根据自己的特长、需求、期望来考虑,大致有以下几个方向可供选择:(1)向专家型方向发展,不断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研究,注重培养自己的特长,成为本领域名副其实的专家;(2)走管理路线,可以兼做技术和管理,全面负责学校的信息化工作,同时兼任技术顾问;(3)做教育教学名师,向教育教学方向发展,潜心研究教材,认真听课,悉心授课,阅览专业教育教学杂志等,培育一届又一届的优秀学生。无论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信息管理员都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全面了解教育教学新技术,注重教育教学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例如电子白板、电子书包等相关技术和设备,而且以后还会有更多更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
学校信息管理员自身能力建设是个漫长的过程,跟培养其他学科教师一样,也有两方面的因素—管理团队的指引和管理员自身的勤奋好学,尤其需要管理员自身不断努力,朝着自己预定的目标不断奋进。
参考文献
[1] 秦吉远.学校网络管理员的成功之路[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Z1):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