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经济的内涵范文

数字经济的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经济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经济的内涵

第1篇:数字经济的内涵范文

数字经济为全球经济带来新面貌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正处于新旧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底志济作为发展最迅速、创新最活跃、辐射最广泛的经济活动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新引擎。

我们欣慰地看到,数字经济拓展了经济发展的新空间,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新模式不断涌现,世界经济正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我们欣慰地看到,数字经济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扩大就业、惠民立民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们欣慰地看到,数字经济营造了更加协同、灵活、包容、开放的市场环境,对于缩小国家与地区间的差别,推动世界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大力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等,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据有关机构测算,2015年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达18.6万亿人民币,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浙江作为中国的网络大省,近年来加快了信息化发展步伐,做大做强信息产业,数字经济迅猛发展,浙江的发展实践也生动地折射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勃勃生机和活力。

主席今年9月在杭州G20工商峰会上指出,要把握数字经济的历史性机遇,提升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二十国集团还了《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呼吁加强沟通合作,推动数字经济的繁荣发展。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协力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

中国将从五方面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中国愿从五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发展以创新驱动为内核的数字经济。创新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应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引领作用,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技术赋能不断丰富数字经济内涵,催生新业态、孕育新产业,为数字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创新空间。我们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智能制造、普惠金融等,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我们应优化政策环境、厚植创新土壤,充分调动互联网企业、科研机构、社会各界的创新热情,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二是发展以协调包容为要义的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是最能体现协调性、包容性发展的经济形态之一。我们应推动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农村地区互联网建设步伐,降低应用成本,消弭数字鸿沟,实现国家协调发展、地区协同发展、城乡一体发展,让网络成为致富之路、幸福之路。我们应进一步完善跨境电子商务、数据跨境流动等领域的国际规则和标准,为各国平等参与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全球数字经济更加均衡、更加包容发展。

三是发展以开放合作为基础的数字经济。开放合作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应发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和基础性战略资源的重要作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动数据资源有序流动、开放共享,让数字价值充分释放。我们应推动制定平等的数字经济贸易规则,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形成覆盖全球、深度融合、互利共赢的数字市场。中国将大力实施双边、多边数字经济合作项目,深入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信息化合作。我们诚挚欢迎各国互联网企业和创业者在遵守中国法律的前提下,来华投资兴业,也希望各国市场向中国企业进一步开放,实现互利共赢的经济增长。

四是发展以安全可信为前提的数字经济。安全可信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命脉。我们应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建设安全可信的信息基础设施。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和利用,促进可信、稳定、可靠的互联网应用。我们应坚决打击侵犯个人隐私、侵害知识产权等各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加强打击网络犯罪司法协助,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安全保障。我们应探索建立适用数字经济发展的监管新模式,完善网络社会信用体系、网络空间证照体系,营造公平公正、健康有序、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五是发展以造福人民为宗旨的数字经济。让亿万人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是我们的根本目标。我们应加快互联网应用普及,帮助人们通过网络掌握知识、提升技能、就业创业,更多更好地享有互联网带来的好处。我们应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渠道,大力发展网络教育、远程医疗、网络文化,为人民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数字产品和服务。我们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帮助贫困人口过上更有尊严、更加体面的生活。中国正在实施网络扶贫行动计划,我们愿与世界各国分享经验做法,更好发挥数字经济在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2篇:数字经济的内涵范文

当今世界正在步入新一轮科技革命拓展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产业化进程加速推进,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和商业模式层出不穷,由此而产生的经济增长的新要素、新动力和新模式不断壮大,“新经济”浮出水面。

所谓“新经济”,其本质是由于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带动新的生产、交换、消费、分配活动,这些活动表现为人类生产方式进步和经济结构变迁、新经济模式对旧经济模式的替代。在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产业结构分化、经济增长动能亟待转换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新经济既是积极应对新产业革命挑战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的战略要求。

为了更理性地看待“新经济”、理解新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及其政策着力点,本刊“高端访谈”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研究员。

对“新经济”的基本认识

《新经济导刊》:“新经济”这个词本身并不新,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美国一直在提“新经济”。当时对“新经济”理解不同,甚至一种美好的观点认为新经济是在信息技术和全球化驱动下呈现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低财政赤字等特征的经济。但到2000年下半年以后,以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主导的“新经济”泡沫最终破灭,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黄群慧: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把互联网这种技术和制造业结合在一起。离开制造业,仅仅停留在科技发明和金融追逐而衍生出来的经济大多都会成为泡沫。如果说在上世纪末美国提“新经济”还为时过早,现在由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信息技术成本大幅度降低、信息技术已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并广泛地应用改变着社会经济生活,现在提“新经济”则是水到渠成。

现在新经济已不再是主要指美国的经济现象,而是指世界范围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所驱动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形态,其技术革命基础虽然还是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通信等信息技术为主,但还包括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无人驾驶汽车等智能制造技术,以及以纳米、石墨烯等新材料技术,氢能、燃料电池等清洁能源技术,基因组、干细胞、合成生物等生物技术。新经济既表现为基于这些新技术产生的各类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还表现为传统产业与新技术融合发展。

《新经济导刊》:具体而言,新经济具备哪些方面的基本特征?

黄群慧:新经济具有以下四方面特征。

第一,以信息技术突破应用为主导形成的物理技术、数字技术、生物技术相互渗透的新一轮科技和工业革命,构成了支持新经济发展的技术和产业基础。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驱动下,整个工业系统将逐步发生内涵丰富、多层次巨大变革。现在看来,这种变革表现为四个层:一是以高效能运算、超级宽带、激光粘结、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通用技术层面;二是在通用技术基础之上的以人工智能、数字制造、机器人、3D打印等为代表的制造技术层面;三是以柔性制造系统和可重构的生产系统为代表的各种集成技术系统层面;四是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层面,而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正是德国工业4.0的目标和要求。与德国工业4.0相对应,美国提出的工业互联网,就是把互联网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形成一个以智能制造为核心,能够实现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化转型的工业生产体系。

第二,信息(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流动性日益增强,逐步成为独立的生产投入,成为新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人类的社会活动与信息(数据)的产生、采集、传输、分析和利用直接相关,但以前这些信息或数据独立性和流动性弱。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突破发展,现在信息(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独立流动性日益增强,可以独立出来作为新生产要素。信息(数据)不仅逐步成为社会生产活动的独立投入产出要素,而且还可以借助信息物理系统(CPS)等大幅度提升边际效率贡献。正是信息(数据)作为新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一方面拉动了信息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发展,包括大数据、云技术、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终端、APP等这些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带来的大量投资会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供给要素的信息(数据)流动性和可获得性的大幅度提高,进一步引发大规模社会分工协作方式变化,协作的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协作方式变了,于是出现了共享经济、网络协同和众包合作等等,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源泉。

第3篇:数字经济的内涵范文

一、知识经济的时代意义

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从我们所看到的不少资料表明:人们在强调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时,主要是区别于物质、资本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物质经济和资本经济而言的。与依靠物资和资本等这样一些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相区别,现代经济的增长则越来越依赖于其中的知识含量的增长。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其功效已远远高于人、财、物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所有创造价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因此知识经济的提法可以说正是针对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创造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言的。但不能由此就认为知识经济仅仅是区别于所谓的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其一,人类经济时代的划分有自然经济、工业经济,但没有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的提法。其二,一个经济时代的划分重要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用什么生产,这里包含一个重大的区别,即一定社会的主导生产工具及由此形成的产业,这显然不是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所能反映的。而知识经济不但从知识在生产中的核心作用表明自身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主导经济增长的知识性产业已经形成。对此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要求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列入生产要素函数中。因此OECD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是揭示了知识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并准确地反映了知识经济的现实。所以,我们从经济时代的角度来认识知识经济,才能切实地反映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历史性变化和人类社会已进入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这一伟大现实。我们认为知识经济是继自然经济、工业经济在人类财富创造形式上的崭新时代。我们称之为知识经济的,就必须使这种称谓有相应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这需要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显然不是目前报刊上所反映出的一些旨在映证知识经济的提法,而应是论证知识经济何以可能的理论基础,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二、知识经济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冲击

知识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冲击首先是基础理论。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必然要合理解释和反映这种社会经济生活的新本质,从而在更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上构建指导人类新的经济实践的经济学。事实证明,经济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已经初步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着这种新经济的冲击。尤其突出的是贝克尔的人力资本论、发展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及一些管理性经济学科,这不断地加大着部门经济学科和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分离。我们已经看到了知识经济的现实,但我们用以解决问题的理论并非建立在这种现实基础之上。这便是旧理论无所作为的必然。纵观人类社会全部的经济活动无外乎这样两个内容,其一是社会财富的创造问题,其二是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这里我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第一个问题,形成这一问题的核心内容是一定社会的财富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财富的增长?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集中地形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即价值理论以及增长理论。我们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一定社会所追求的新的社会财富是什么,如何创造出来,不能不看到,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总是受制于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从古代社会的钱物积累表现出的社会财富,及与之相应的注重农牧和战争掠夺的财富增长形式,到威廉·配第实质性地揭示出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财富创造中“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的劳动成果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所认可的社会财富。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萌芽的到来,重商主义坚定地认为商业贸易创造价值、增进社会财富。事实上商业贸易只是转移现实的社会财富,并不能在根本上创造新的社会财富。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类经济的核心,揭示了生产创造价值这一人类社会财富增长的实质。在资本主义进入典型机器大工业化生产条件下,马克思完善和发展了劳动价值学说(尤其是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财富增殖的剩余价值学说)。这些理论集中说明的是在一定经济时代里新的社会财富的形成是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自然经济时代,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人的劳动力,劳动也主要是人的体力劳动;工业经济时期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先进的机械力,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力劳动成为社会财富基本的创造形式。新增加的社会财富完全是表现为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价值的大小及其得到社会认可的多少都直接地决定于生产它们所使用的技术的先进性。这使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价值论典型地表现为价值的技术决定论。当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反映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创造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新的生产方式中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首先,在现代化的企业生产中,人们认识到外在于劳动过程的知识性的管理也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学界也提出了管理是创造价值的第四个要素。而管理正是随着人们对企业自身性质认识不断深化所形成的知识和信息,管理人员正是运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服务于生产过程而现实地增加产品的价值。美国德尔福集团甚至提出企业知识管理,认为这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指出“虽然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是公司将发现,它们在知识经济中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参考消息》1998年4月26日)

其次,在市场自由竞争中企业所投入非生产性领域的大量广告费、赞助费及各类社会投入,都不是用于直接生产领域,按劳动价值理论是不会创造价值的。现在恐怕没有企业界的朋友会否认这方面投入的丰厚回报,在这些非生产性领域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处于自由竞争市场中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知识和信息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对商品无论在价值大小以及实现多少上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第三,现在主要让我们来看使工业经济时代跃升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美国人不无自豪地指出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最大的新的经济增长源,约占近年美国经济增长的40%。如果你对这个数字还缺乏敏感的认识,那么你对这组数字肯定会感兴趣:一个发展才十几年但已拥有资产2000亿美元的微软电脑公司和已经发展一百多年才拥有400亿美元资产的通用汽车公司,后者曾是美国工业经济时代的象征之一。微软所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给你直接可以消费的面包、汽车或实实在在的钢铁。它提供给社会的只有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和载满了能满足你对知识管理需要的各种软件,这里几乎没有办法用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最高级的知识在这里直接转化为最大的价值,过时的知识在这里也一文不值。同样的编程人员、同样的工作强度,但可能所创造的价值相差悬殊。这里价值形成的唯一基础是以其知识含量的高低来比较的。其他如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光电子产业等等高新产业中,知识是与他们所能创造价值的大小、所能实现价值的多少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也许仅仅因为一个连字符的遗漏而使数十亿美元化为乌有,也许仅仅因为一个新的配方而价值倍增。在这里已完全失去了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实现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财富已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这不但突破着旧的社会财富观,而且直接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

综上所述,知识正自在地存在于当今源源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新的社会财富中,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学的基本范畴的内涵及基本理论。正如我们分析的,一定经济时代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总是最深刻地反映着一定经济时代的社会生产的实质,并通过这个实质使一定时代的社会生产方式向更高级转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一切都是财富,一切都不是财富,对新增社会财富的考察必须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商品的价值主要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的大小体现出在劳动时间多少上的竞争,那么知识时代的商品价值则主要是指在无差别人类劳动中所蕴含的知识和信息,价值的大小体现在劳动中对知识和信息的竞争。我们创造的新财富是未知的,但我们通过当前的劳动却现实地改变着已经形成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在这个循环上升的怪圈里,由于人们在现实消费需求中所消耗的社会财富总是有限的,因此大量的社会财富是以空的数字指标表明社会生产的创造能力,由于形成新的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是唯一的,因此对一定生产方式下新形成价值的那种核心要素的竞争便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实质。而这种核心要素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也就是对新增的社会财富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从这个意义上看,OECD定义的最后一句,不无道理。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时代相适应建立起来的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亟待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说明知识经济是存在的,使知识经济有合理的理论基础,把我们看到的现实和我们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知识经济对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改变必然意味着传统经济学的增长理论、货币理论、周期理论及其他一些理论都必须重构

知识经济正以其在现实中的迅猛发展向我们展示出现代经济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增长形式,使传统经济学理论所揭示的内涵式增长、外延式增长、规模经济增长、投入产出等增长理论都表现出严重不足。

首先,知识在现代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已彻底改变了传统人、财、物要素配置所带来的增长。

其次,知识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它投入和参与生产的形式完全不同于传统要素,并形成新兴的主导产业。

再次,同传统工业经济的规模相比较,依赖知识创造效益的增长正表现出同一产业的分散组合和不同行业间的技术融合,很难从规模化的投入和产出上进行分析。

最后,知识在当今社会新财富创造中的独特性和基础性,使我们对形成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并不能直接地从生产领域或某一产业中去寻求,增长的因素或动力也许是直接地存在于生产领域之外。知识经济条件下,也许真正导致增长的投入在一些非生产领域而并非生产领域。只有我们把上述问题研究清楚,我们才能找到知识经济条件下促进主导产业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作法。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曾明确指出主导产业对一个时代的经济起飞具有决定意义。曾因煤、铁为主导产业相互推动而促成战后经济奇迹的日本在这一方面更有心得,日本工业调查会总经理志村幸雄撰文指出:“信息通讯产业可以说是21世纪最典型的主导产业。如果说20世纪基本上是发动机和电动机占主导地位的‘动力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通信、广播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三位一体的‘信息的世纪’”。在这一问题上有的同志以产业升级很好地概括了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面临的机遇。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这样产业巨变的经济时代,最能代表知识经济特征的产业是主导产业但不可能是唯一的,甚至这一产业在根本上只是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其他产业提供生产手段。而各国在此基础上所可能形成的主导产业仍然是要和国际分工、本国经济现实相结合。知识经济向我们展现出不同于工业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和高效益,无疑有更深刻的增长方式在现实地发挥作用,这就使我们更要深入研究知识经济增长理论,理解现代经济增长的内涵和实质,在未来的发展中制定出更合理、更完善的增长政策和计划。并由此出发考察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人力、管理等等相关经济因素在新的经济状态中的运动规律,从而全面自在地把握知识经济的理论。

第4篇:数字经济的内涵范文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与档案管理的内容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教育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部门,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档案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档案资源的管理,也称档案实体管理;二是对档案中所包含信息的管理,称档案信息组织。

二、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一)档案管理中相应的标准、规范欠缺

档案管理中中须制定一系列的规范、标准,这些是档案信息化快速、有序、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管理规范包括电子档案相关要领定义、移交、整理、价值鉴定、存储、著录、安全性保证、原始性保证、检索途径、利用方式等;业务规范包括数字档案的术语标准、资源描述、数字档案的文件格式、元数据、对象数据格式标准等;技术规范包括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标准、软件系统工作平台技术标准、存储压缩格式、数字水印、加密算法等。但是现如今我国的相应标准和规范相对来说比较缺乏不健全或者与我国国情不相适应。因此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应积极制订和完善档案管理相关规范和标准。

(二)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现如今,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而且对相关人员的能力也有极大的要求。档案管理所面对的用户将不是传统意义上面对实实在在的用户,对用户的管理要求较高,目前的管理情况还需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知识经济条件下全新的管理服务模式,虽然有自己特殊的作用及优点,但对于用户来说需要一段时间来理解并认可这新的管理模式。在此过程中也要求用户掌握一定的技能,加强用户培训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传统载体档案的数字化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在现阶段,库存档案数字化仍是电子档案的主要数据来源,而庞大的库存档案数字化工作是电子档案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进行数字化扫描必须购置相应的扫描设备、计算机等硬件设备。二是扫描档案信息的工作量大,要短时期完成数字化转换工作,人力需求量很大,人力、财力问题将成为档案信息数字化面临的重大挑战。

三、知识经济下档案管理的方法

(一)提高档案管理者的专业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而在档案的管理工作中,对科学技术技术的应用主要是由档案管理人员来完成,在工作过程中档案管理者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直接影响着档案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因此,为了提高网络环境下档案管理的水平,不仅要加强对档案管理者的培训,同时也要注重科学知识技术的更新换代。档案管理者的专业素质,不仅包括对网络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包括对网络档案查找与信息分布。档案管理者需要与时俱进,紧跟时展潮流,学习先进科学知识,不断更新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

(二)注重档案设备配置的先进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逐渐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对档案设备的配置要求越来越高。实现档案设备配置不断地更新可以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档案管理者应在注重档案设备配置先进性的同时,加大对档案事业的投资力度,同时也还要加强档案事业的宣传,从而得到领导以及社会的广泛支持。

(三)加强对归档电子文件的研究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档案管理模式,主要是将档案信息转化为电子文件的信息形式,因此,为了确保网上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完成,应加强对归档电子文件的深入研究。通过对归档电子文件的深入研究,不仅保证了网上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同时也提高了网上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四)构建档案信息的组织模式

随着现代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普遍使用,为了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规模化,应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构建档案信息的组织模式,通过分布式的信息系统对档案信息进行管理与收集。在网上档案信息的管理工作中,档案信息的组织模式主要是以数字档案馆的形式存在的,因此,要想实现档案电子文件接收与传递的自动化,应注重网上档案的现代化管理,以及数字档案馆的发展趋势。

第5篇:数字经济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城市化;背景

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它更确切的提法应该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知识经济时代,由工业经济转入知识经济,要比二三百年前由农业经济转入工业经济具有更为重大和深远的意义,知识经济所引发的这场世界经济革命也远比当年的工业革命更伟大,影响更深刻、更广泛。

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了经济发展质量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基本规律来看,知识产业化的进程一直是国家兴衰的命脉所在。这一规律的含义是:在知识与经济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知识对经济的作用愈来愈大,经济的知识含量也愈来愈高,其最终的表现形式就是知识产业化。知识产业化,不仅给第一、二、三产业注入强大的活力,而且还导致出现了当今世界多极格局国际竞争的制高点——高技术产业,也可称为第四产业。

知识产业化推动第一产业实现质的飞跃。以农业、畜牧业、林业、渔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在传统工业社会里是亏损和补贴产业,虽然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业,但效益低下。知识的产业化,绿色革命的来临,出现了第二产业性质的大农业,兴起了第三产业性质的大旅游,第四产业性质的知识农业。如试管畜牧业、基因养殖业等等。

知识产业化推动第二产业不断升值。以工业、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在发达的工业社会已沦为“夕阳工业”,而在欠发达地区,发展第二产业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经阶段,经济高速增长与环境的毁灭性破坏使发展陷入了困境。知识产业化不断加大第二产业的科技含量、文化含量,促进了第二产业价值的爆炸性增长,缓解了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知识产业推动第三产业迅速成长。以信息业、服务业、商业、金融业和文化娱乐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是全球新兴的“朝阳工业”。由于知识产业化的巨大推动作用,在短时间内,已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提升了当代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质量、品位和规模。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新亮点,计算机产业电子元器件、计算机整机与外部设备、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的光纤、移动电话、卫星通信等电子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支柱,能够拉动城市经济增长和提升城市经济发展质量。

二.高素质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知识经济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不同,是以知识及其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为主导的新型经济。它的显著特征是:知识成为创造社会财富诸要素中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都要靠知识来装备和更新。知识经济的生命线是知识科学。研究证明,人类在最近30年所获得的知识约等于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而未来若干年内物质和知识还会在许多领域出现更为惊人的突破。预计到2050年,人类现今所掌握的知识届时将仅为知识总量的l%,知识、技术的更新速度是前所未有的。这将导致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周期缩短和技术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缩短。因此,是否具备掌握不断推陈出新的知识的能力,是否拥有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资源,是否能够真正形成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是否能实现社会的知识化,将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顺利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

实现社会的知识化,关键在于拥有高素质的人,并以崭新方式在更大范围内培养和交流人才。作为知识载体的“人”是实现社会知识化的核心所在,这里的“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而是具有极高素质的人。既要及时掌握不断更新的各种知识,又要具有积极、持续的创造力,甚至还要具备高度的精神文明。因此,未来社会对于学习和教育的重视和强调,将大大超过人们现有观念中对其重要性的认识。

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学习他人或前人在改造世界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知识),以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毋庸置疑的共识和约定俗成的做法。2l世纪,学习将具有全新的内涵,不仅学习的内容和范围将大大拓展,而且它的价值和功能也大大增强。

目前,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一种全新的文化景观正以方兴未艾之势发育成长。社会知识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实现社会知识化取决于能否形成一个崇尚知识、保护知识、尊重人才、保护人才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氛围。在未来的发展中,知识越来越显示出其决定性的先导作用。农业经济的资源或价值取向是劳动力和土地的占有;工业经济的资源或价值取向是自然资源和资金的占有。现在,知识作为最主要的和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源,不仅应得到合理的评价,而且应该理直气壮地介入分配。因此,我们必须树立起新的资源观。通过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用法律体系、机构设置、舆论导向和社会风气来保障知识成为分配的决定性要素,并引导社会价值取向的变革,推动社会的知识化。

三.改变了人类生存方式

马克思有句名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随时随地都置身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环境中,整个生存方式包括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社会阶层、日常生活等等,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的知识含量将极大地增长,而知识也会透过经济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互动过程,使人们从知识的视野观察周围的一切,从而展现出一幅崭新的世界图景。

美国媒体实验室创办人尼葛洛庞帝教授在《数字化生存》这本书中,很生动地描绘了计算机和网络带给人类的新空间,及其所引起的地球新秩序的建立,预言在数字化世界,传统的中央集权的生活观念将成为昨日黄花,因为数字化彻底打破了封闭,缩短了距离,无远不至,无高不达。

知识经济对人类生存方式的改变,是通过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来起作用的。当经济基础发生变革时,人们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调整或变革。知识经济对上层建筑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出来:

社会结构方面。知识经济是更个性化、更能体现价值规律的经济,它将加速社会的多元化,促进国家的法治架构;知识经济在本质上更重视科学、民主、平等,这就能推动政府行为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社会意识方面。知识经济将改变人们的观念、兴趣、风俗习惯、审美情趣、舆论导向,因此,关于知识经济的思想理论体系将逐步得以完善。

社会阶层方面。社会将根据人们的知识拥有情况进行新的分层。在知识经济社会中,财富、权力地位的状况与知识拥有的多少成正比。在一般工薪阶层中,白领的绝对数要大大超过蓝领,并形成新的产业主体。

日常生活领域。知识性消费将占主导地位。社会知识化将导致人们素质的普遍提高和道德水平的全面改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无孔不入的广泛传播,以及由此引起的人们文化修养的提高,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足,人性、人文精神、终极关怀等变得更加现实,更受人关注,工业经济时代的工具理性必将受到扬弃。

四.城市化的内涵发生了质的飞跃。

20世纪后50年中世界现代化方向发生了转折。传统现代化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核心,在20世纪50—70年代出现,发达工业化国家先后完成了现代化的第一阶段—传统工业化阶段。发展中国家纷纷投入现代化的洪流,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工业化国家传统现代化阶段的完成,科技革命和信息革命带来知识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高技术、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和创新等新事物,日益影响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居住在城市的人们纷纷向郊区和乡镇迁移,工业部门纷纷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或者向服务业和知识产业转移,工业化国家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发生转折,工业增加值比重和工业劳动力比重从过去的上升转为迅速下降,服务业和知识产业(信息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迅速上升,知识和信息对生产力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的贡献超过60%,使城市化的内涵的内容发生了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步士金. 适应城市化需要加强社区建设[J]. 理论前沿. 2002(10)

[2] 富燕妮,刘洁. 论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第6篇:数字经济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宏观经济;企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003-01 全球金融化危机之后,2011年6月—9月又爆发了美国和欧洲债务危机,现在正在发酵之中,希腊和西班牙再爆新危机,引发全球股市暴跌。为了应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企业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座标定位,创新自身的发展战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专家认为,企业在创新发展中要突出“七个注重”。

一、注重联合重组,走集团化之路

美欧债务危机后,世界经济出现了大洗牌、大调整、大重组、大转型的新动向。为此,企业要顺应大势,突出强强联合,在兼并重组上把自己做大,在优化结构上把自己做强,走集团化之路。世界500强全是集团化,大项目牵动,大集团引领,集群式发展,走集团化之路是必然化选择。今后要追求企业集团化,技术集成化,经营集约化。过去企业布局分散,单打独斗闯市场,今后要联合起来,转变观念放宽视角,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在联合竞争中做大做强,敢于走创新重组之路,黑龙江省有哈量、哈电集团都在与国外企业兼并重组中做出了样子,趟出了路子,应该好好总结推广。

二、注重转型升级,走科学发展之路

全国经济正在加快转型升级,这是“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必然选择。现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有几个导向,要由外延扩张型转向内涵增长型,由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重新塑造两个密集型企业。过去我们提倡“两个密集”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资源密集是为了深加工,劳动力密集是为了扩大就业。现在回头看这“两个密集”是粗放发展模式,资源密集型高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劳动力密集型缺乏科技创新竞争力。现在我国正面临资源和人口两个红利逐渐消失的局面,企业需要转向新的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科技创新,资本密集型高投入产出,这才能塑造高端企业。所以现在要提倡发展新式密集型企业,从资源密集、劳动密集的粗放增长,转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新增长模式。黑龙江有四大传统产业:能源、化工、食品和装备制造。今后要提倡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电子信息等产业,要向新型产业靠拢,完成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三、注重科技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市场认可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所以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企业群中最有成长周期和成长空间的企业,都是科技创新型企业。企业要加大技术创新研发的投入力度,组建高端人才集聚的研发队伍,研究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占领前沿市场份额,企业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获得长久的发展。这就要求企业树立新理念,从注重招商引资转向注重招才引智,投放财力加快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把企业打造成人才高地和资金洼地,依托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带动企业产品创新,赢得市场份额,增大利润空间,推动企业走创新驱动之路。

四、注重品牌战略,占领高端市场

市场竞争分为两个阶段的升级过程:第一阶段是企业之间产品成本和价位的竞争,这是低档次的企业竞争。第二阶段是企业之间竞争品牌和服务,这是高档的企业竞争。企业要提前完成这种转变,进入高端的竞争阶段,在品牌和服务上做足文章,敢于在打造品牌上下功夫,加大广告投入力度,尤其在初期要耐得住寂寞,舍得巨额投入,注重培育企业的知名品牌,打造高端产品,瞄准高端人群,抢占高端市场,获得高效回报。

五、注重管理创新,打造企业文化软实力

在市场上企业产品的质量、价位、品牌竞争,是企业硬实力的竞争,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的竞争,软实力更有硬效益。企业文化的内涵很深刻,包括企业精神的提炼,企业哲学的归纳,发展战略的确定,员工理念的整合,给全体员工树立统一的价值观,整合员工的行动和理念,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所以企业的管理创新要向打造企业文化转型升级,对员工要以人为本,给予人性化关怀,调动人性、维护人权、发扬民主,发挥企业文化的磁场作用,对内增加凝聚力,对外增强竞争力。同时注重打造企业自身特色的文化,企业员工世代传承,在市场中保持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六、注重银企合作,提升融资能力

今后企业管理理念要从封闭式转成开放式,更加注重研究和金融业的合作,拓展发展的空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强则企业强。加强银企合作,改善金融环境,解决企业贷款难和贷款贵的问题,以此根治企业长期存在的贫血症。另外企业要更新理念,研究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减轻企业到银行贷款的压力,瞄准上市融资才能做大做强,借助股市融资加快自身发展。世界500强企业都是通过上市直接融资发展起来的。企业还可以在资本市场通过产权交易变现和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企业学会资本化运作,才能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弄潮儿。

七、注重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化企业

第7篇:数字经济的内涵范文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以计算机、移动电话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通信技术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必不可少的生产生活工具。现代通信的快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个人素质提升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1通信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1.1通信技术对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

首先,信息资源变成经济活动中重要的生产要素。数字化、信息化时代,信息资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资源的需要广布于社会各个经济部门和领域,信息以自身或者与其他商品结合构成新的商品。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促进原生产要素结构的重新调整,提高传统资源的使用效率,这符合信息社会低消耗、高产出的价值取向,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其次,现代通信技术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信息产业。信息产业代表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既:未来蓬勃发展的产业必须具备智力密集、低消耗、高增值、低污染等特点。信息产业促进了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并且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如2011年我国信息产业预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最后,现代通信技术可以促进生产活动的提高。通信技术通过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多生产要素的有效率和提高劳动力质量达到促进生产的目的。

1.2通信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间接作用

其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发展。通信技术除催生信息产业外,还可以通过自身优势提升及改造传统的第一、二产业并优化第三产业的服务水平,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发展机遇和内涵与活力。其二,优化空间组织的结构间接促进经济发展。优化后空间组织是实现经济的发展目标在组织结构上的保证,通信技术导致空间组织的结构变化以正方向为主,可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国民经济良性的发展。

2通信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

2.1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

建立在现代通信技术基础上的电子信息产业派生出庞大的产业链,包括:电子制造业、软件业和通信产业。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规模7.8万亿元,同比增长29.5%,其中软件产业收入1.3万亿元,增长31.3%。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6.9%,比上年加快11.6个百分点,高出工业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实现销售产值63395亿元,同比增长25.5%,对国民经济贡献日趋突出,全球产业地位更加稳固。2010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利润、投资增速分别高于工业平均水平1.2、4.3、21.7个百分点,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地位日趋突出。2010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从业人员880万人,比上年新增102万人,占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的1/10。电子信息产业正以先导产业和经济的重要组成带动我国经济全面、健康地发展。

2.2通信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通信产业通过提供电信、宽带和移动服务获得发展的动力,在通信产业的发展和布局中直接间接地促进经济的发展,通信产业从业人员庞大,这也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保障。2010年,全国电信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完成8988亿元,同比增长6.4%,增值电信业务收入2175亿元,同比增长15.7%,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上升到24.2%。总的来看虽然通信产业发展不及电子信息产业的速度,但在我国GDP中所占比重大,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力量。

2.3通信产业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

在2010年国务院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把信息产业发展作为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契机。正通过一系列强有力举措,真正将信息产业打造成为战略性的支撑产业。

3通信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对策

3.1发挥各种优势促进通信和信息产业的发展

我国发展信息和通信产业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是后发优势,我国虽然通信行业和信息产业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相对地讲也免去了探索的过程;其次是产业基础优势,我国已经形成了重大项目、基地园区的产业布局形态;再次是技术和人才优势,特别是近10年的努力我国相关产业具备了技术与人才的优势;最后是市场优势,我国人口众多蕴藏着巨大的通信和信息产品消费的市场。

3.2加快实现电信普及的工作

电信普及的核心就是对任何人提供无差别的且能负担得起的基本电信服务。我国的信息建设与电信普及的重点服务应着眼于农村地区的普及与扩散。消除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促进国民整体发展,进一步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机会,对经济发展起到拉动作用。

第8篇:数字经济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交互体验设计;体验经济;市场竞争力

1 背景

在我国制造业转型的时期,相关经济领域面临着诸多发展的瓶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从政策层面倡导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从而为文化艺术的产业化开辟了一个重要的产业领域。

2006年起,江苏各地相继制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政策与战略,大力发展文创产业。以南京为例:2012年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60亿元,占GDP比重5.1%,成为全省第一个超过5%的城市,标志着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该市的支柱产业。2013年增值达450亿,占GDP5。61%。在亚太文创产业协会公布的2013年度两岸城市文化竞争力排行榜上,南京位列北京、上海、杭州之后,名列第五。2014年文化产业增值已达GDP9%,全市文产企业由2012年的9678家增加到20000家,从业人员40万人。在国家“十一五”纲要下,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显然已成为突破相关经济瓶颈的新突破口,其中相应的文创产品与服务设计创新业已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内涵。

信息产业背景下,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与以文化传播为内容与服务的创新形式构成了传统产品设计的新兴应用领域。数字交互体验式的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即科技产品发展的未来方向,也是文化产业的市场新需求与增长点。

2 研究范畴

当前文创产业中,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设计创新活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市场领域中:第一,传统工艺美术领域中,以地方性的传统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作为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设计基本元素的再设计;第二,历史人文领域中,以地方性文化、习俗、节日等活动为主题,以此为内容,设计以民俗服务活动模式,及其活动衍生品的产品和服务设计;第三,自然、环境资源文创领域, 以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独有物质资源,结合健康、可持续发展等现代人文主题概念所策划的文化主题活动和服务模式设计和衍生品的设计开发;第四,动漫影视文化领域,以原创动漫及影视作品建立起的地方特有形象作为为商业推广元素,以此衍生出主题式的旅游资源、娱乐体验产品服务及衍生品的创新设计。第五,文博、科技场馆、展览展示成列品的衍生文创产品及文化传播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与设计。以上所列举的五个范畴在笔者《信息化语境下文创产品设计的新契机――文创产品交互体验设计浅谈》论文中有详细表述。

由于文化因素本身的非物质属性、使其在文创产品设计表现方式上局限,而在文化内涵的表达及设计实践中,以传统的产品设计方式往往无法表达文创产品核心价值,物质层面局限于外观属性或者视觉艺术模仿创新上;而对于非物质性的文化内容与艺术内涵也只停留在文化语义学层面的挖掘和产品服务实践的创新上。这并不能够满足当今信息化及互联网产业背景下的市场需要和用户的真实的体验需求。以文化内涵为体验核心的产品创新更需要借用信息交互设计的方式,重塑其文化内涵的服务性体验并以体验经济的方式提升其商业价值。

3 文创产品与体验经济

文创产品区别于我们一般概念上的产品,除了产品本身所具有的使用功能价值意外,更具备情感层面的体验功能价值,满足用户的基本本能层面的需求外,更注重在使用过程中满足用户的情感层面甚至更高级的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例如一本相册,从使用角度来说,可以满足用户分类与存储相片的需求,而当它放满相片后对于用户来所已不仅仅是本影集这么简单了,它承载可用户不同时期的各种回忆。每一张照片对于用户来说就是一个故事。由例如一杯廉价的咖啡更多认同为是消费饮品,而当出现在“星巴克”连锁店里,当用户购买消费时,出了消费饮品,更多的消费的是品牌与品牌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价值认同感。

所以从这一角度说,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设计即更多的是以物质产品为基本载体承载的价值认同、历史文化、民俗习惯、民间智慧及特定背景语境等核心内容体验的文化内涵。那么文化创意产品的这些非物质体验特征如何变为具有价值的产品,用户可以为此心甘情愿的买单,从而创造市场价值? 举个例子,自己冲泡咖啡的成本约5元。但在经典的咖啡屋里,伴随着古典轻柔音乐和名家名画装饰,亲眼看着一杯手工咖啡从磨制到冲泡,在弥漫着浓郁咖啡香味的吧台前与专业咖啡师的互动,一杯咖啡的价格可能超过30元,出门前也许你会外带一些咖啡豆100元,为了自助体验一回这样的乐趣,回去后还会购买各种冲泡工具100元。这种体验你也会认为物有所值。手工咖啡体验的例子说明,一个简单的需求行为,在通过不断提升该需求体验的同时,创造出了同时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和价值。

这里我们引入一个经济学概念――体验经济。体验本身是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他意识中产生的一种美好感觉。它本身不是一种经济产出,不能完全以清点的方式来量化,因而也不能像其他工作那样创造出可以触摸的物品。但当我们通过一种特定的设计方法――交互设计,把体验变成产品或者产品服务,消费者愿意购买,并可以在特定的环境或者平台上交易时。那么这一系列的行为就变成了经济行为。 产生了价值。 因此就有了一个新的经济学概念体验经济。

4 信息交互设计的竞争力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背景下,用信息交互设计方法,以信息化和数字技术手段设计文创产品和服务的体验设计,是科技发展驱动下的文化创意产品的体验经济模式创新,是文化产业市场提升竞争力。区别于传统的文创产品和服务形式,其竞争能力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互动参与体验的竞争力。利用信息交互设计的方法设计以体验特征为核心的文化创新产品与服务,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与参与度。即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对非物质性的文化内容和内涵加以设计,并以互动性的体验方式,让用户在过程中身心体智状态完全沉浸与满足于与文创产品提供的内涵之间互动作用的结果中,并全程参与其中。

差异化体验的竞争力,文化创意类产品的价值输出物――体验的需求要素是突出每个用户的个性化感受,而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行业背景、认知程度有所不同,这就造成了每个用户的体验感的不可替代性,这种感受是个性化的,在人与人之间、体验与体验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没有哪两个人能够得到完全相同的体验径历。

映像化体验的竞争力,任何一次体验都会给用户留下印象深刻及记忆和映像,几天、几年、甚至终生。一次数字化虚拟现实(VR)体验的主题公园之旅、一次增强现实(AR)的与文物亲密接触、通过跨平台的终端设备在家体验环球探险等,都会让体验者对体验的回忆超越体验本身。

科技驱动体验的竞争力,信息交互设计下的文创产品与服务,用户体验的方式依据信息内容特征,分析目标用户在此特征影响下的认知与交互行为特点,因人而异地设计具体的用户体验方式,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与设备实现文化内涵的数字化互动体验,更加能吸引年轻用户对于非物质化文化内容的注意力,有利于社会文化价值的延续及传承。

互动参与体验、差异化体验、映像化体验、科技驱动体验构成了信息交互设计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的主要竞争力。这一范畴内的产品涵盖今天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xi文博、科技场馆的信息化背景下的文创产品与服务的解决方案、

5 设计作品实践

实例1――秦淮灯彩交互体验设计实践(图1)。

南京秦淮灯彩因此也被列入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东吴一直传承至今。很少人知晓其精致玲珑,粉嫩绚丽的背后所凝聚的千年间的民间智慧与民俗内涵,一盏花灯需经过劈蔑、染纸、裁剪、扎花瓣、裱糊、做骨架、安装等多道复杂的工序,历经一年的制作。才能成纸到灯彩的蜕变。

该作品以灯彩手工艺和互动体验,以信息交互体验设计的方式,通过数字化的记录和采集,概述了灯彩艺术的发展历史、工艺、寓意,并结合文化和民俗内涵,用户通过亲自体验操作的形式了解了灯彩从选材到制作的工艺、从历史延续关系了解了今天的各式灯样的历史传承及文化寓意及内涵。从灯彩文化了解了民俗文化及历史传承的地域性生活习俗。从不同的认知角度找到了对灯彩文化的价值认同感, 提升了体验者的兴趣,和对传统价值的认同。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可以逐渐缓解文化传承问题,以及挖掘灯彩自身的文化价值,同时为灯彩手工艺提炼新的产品创新与商业模式的创新。一方面从文化价值体验的角度解决灯彩手工艺的非遗传承普遍面临的大众传播与代际传承的问题。增加灯彩手工艺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社会认同。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媒体之间的互动体验。另一方面从体检经济角度,利用现在物联网时代的技术,实现一种体验式的文化的推广,除了用户对灯彩手工艺的认知以外,从而产生了市场的经济价值。为秦淮灯彩带来了更多的市场机会。

实例2――古琴斫琴、减字谱的交互体验设计实践(图2)。

该设计实践以古琴的非物质文化属性为文创产品设计的切入点,选择以“天工斫韵”为主题,在详细分析整理古琴斫琴技艺、减字记谱发及指法技巧等非物质特征的基础上,采用信息交互设计的手段与方法,以交互体验装置的形式提出了数字化背景下,以古琴为内容的数字化采集、保存、利用、展示及产品化的可能性。并在对古琴自古沿袭下来复杂的斫琴工艺与独特的记谱规则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现有数字化技术与全新设计开发的交互装置与交互方式,结合软硬件的以装置艺术的形式展示古琴精密的琴身结构、精妙的记谱方式与精湛的斫琴技艺。该例详见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古琴斫琴、减字谱的交互体验设计实践》

实例3 ――南都六朝汇景图(图3)。

六朝古都南京,自汉起先后有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等朝代在此建都。此外明朝、民国也建都于此。朝代的繁荣与兴衰,都留在南京这座古城的记忆中。南京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故朱南壬[1]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南京六朝博物馆是在六朝宫阙城垣遗址挖掘原址上设计建造的,自2014 年开馆以来,展陈的核心主题就是从“城”、“人”、“事”、“美”的角度全面展示六朝历史文化。然而由于近两千年的侵蚀及战乱等原因,历代地面历史遗迹大多无迹可寻,可用于陈列展示的文物类实物展品也屈指可数。同时由于大量的具有非物质属性的历史人文内容,无法用实物的形式呈现。以数字交互展示方式更为合适。如何运用这一手段突破陈设的局限,丰富展示的内容与形式,成为了该馆的当务之急。基于以上的实际需求,笔者团队与该馆合作,实验性的尝试在分析、整合展示内容、准确定位参观者需求与行为、合理规划用户体验方式后,利用位置反馈的数字交互设计方式完成了一系列展示内容的交互设计与设计呈现,增加了参观者与展示内容的互动体验性。

从现今所熟知的南京市区地图入手。首先看到六朝博物馆目前位置及周边情况,接着,用户通过“视窗”看到该位置古代的宫阙城墙东西角的建筑特征。地理位置重合,古今建筑比较,并与周边空间位置信息相互参照,信息之间产生关联性,会明显的增强对信息的认知度。

移动与位置的反馈,即位移产生动态变化的位置信息,从而控制反馈。以鼠标的设计为例:操作鼠标在桌面的移动,产生距离、速度、频率等的变化,很自然会建立起与屏幕上光标位置变化的关联和隐射性,沉浸于这样的隐射关系中,进而准确操作电脑。这是在人机(HCI)关系中,所建立的基本的认知关系。基于此规则,当用户推移“视窗”向左、向右或者向上、向下移动,“视窗”内显示虚拟地图的局部画面向相反方向移动;同样会产生自然的沉浸感,建立“视窗移动到哪里,即可以看见哪里”的沉浸感。以上两个方面的设计都基于用户的认知行为特点、具备很强的交互体验性,从而提升了《南都六朝绘景图》设计作品的用户体验。实现了我们的设计目标,即增加参观者了解六朝人文地貌内容的互动体验性。该例详见论《位置反馈的交互体验设计方法与实践――以为例》。

6 结语

文化产业是体验经济时代的产业形式的一种,而信息交互设计是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全新的交互体验产品设计思路与方法。其核心目标即是开发具有良好用户(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体验的产品与服务。文化创意类的产品和服务是体验经济时代满足用户文化精神体验需求的具体形式,是应该具备交互体验特征的产品。能够与用户或观众形成交互体验的文创产品设计、文化环境设计(展览)、文创服务的创新甚至是艺术创作的作品才能具有深入的用户体参与度与良好的用户体验感,形成与用户之间情感上的沟通,满足用户精神层面的自我价值实现。这有利于文化信息迅速有效的传播。

信息交互设计下的文创产品与服务所具有的交互与体验性,可基于信息科学与技术手段实现体验性,也可基于传统的使用方式和用户的认知行为过程实现这一体验,既自然方式的或人文背景的互动过程设计。因此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开展科技与文化、传统技艺、文化遗产与(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用户体验结合的信息设计实践研究,对于文化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开发是具有创新性的。以历史文化、民间习俗、节日庆典、传统手工艺等文化遗产为内容,加以信息技术和手段为基础的文创产品与服务设计开发,符合文创产业创新的时代要求,有利于传统社会文化、艺术、民间智慧的传播。符合用户的消费习惯的改变方向,有利于迅速高效、大面积普及性的被广大百姓主动接受和主动消费。 通过市场行为主动的推动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播、保护和传承,是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必然之路。

参考文献:

[1] 刘彦.位置反馈的交互体验设计方法与实践――以《南都六朝汇景图》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6(165):121-125.

[2] 刘彦.信息化语境下文创产品设计的新契机――文创产品交互体验设计浅谈[J].工业设计,2015(12):088-089.

第9篇:数字经济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 文化传播;影视产业;影视;前瞻

在我国,影视产业是一个步入正轨的新兴产业,在新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它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文化产业格局的优化升级,在不久的未来,必将成为新兴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以影视产业为代表的文化传播产业是我国的一项长期规划,它的落实能够实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伟大目标。面对文化传播产业的深入推进,我国影视发展也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主要探讨在此前提下的影视发展前瞻。

一、文化传播的内涵及其影响力

(一)文化传播产业内涵

文化传播产业这一概念,是法兰克福学派在批判“文化传播工业”中获得,并由此形成了关于“通俗文化传播”和“大众文化传播”的学术研究系统。在西方进行工业革命时,由于文化传播因素的介入产生了“文化传播工业”一说,有些学者对此持文化传播悲观主义的看法,阿多诺和霍克海默(1944)认为:“现在,文化传播已经商品化了,任人买卖,文化传播和工业本是对立的两面,但现代资本主义民主将二者一起互解。”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文化传播从工业逐渐转化为产业,人们更多地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伯纳德·米亚基(1989:9-12)认为:“把工业化和新技术引入文化传播产业中,确实导致了商品化趋势,但同时也带来了令人兴奋的新趋势与创新。”[1]

文化传播是一种兼具文化传播形态和经济形态,通俗来说,可以解释为依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传播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二)文化传播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必然性

1.文化传播产业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该内容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全面是指空间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内部各个方面的关系彼此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可持续是指时间的延续,强调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2]

文化传播产业开发具有多层次、无污染、可持续的特点,此开发取材永不枯竭,每一次都被赋予了新的文化传播内涵,使得原有文化传播资源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稳步增加,其发展很少带来污染与浪费,符合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新时期的国际社会,以文化传播为内核的竞争风潮暗涌,软文化传播、软实力对外交格局、世界经济产生不容小觑的影响,文化传播产业成为各国综合国力中最独特最难以复制和替代的可持续力量。因而,文化传播产业为支柱产业既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时代竞争的必然趋势。

2.文化传播产业能够实现产业格局的优化升级

随着经济格局的调整,我国着眼于大力发展对消费者提供最终服务和对生产者(包括三个产业的生产者)提供中间服务的部门的第三产业。文化传播产业正是我国长期以来发展第三产业中最为薄弱和后进的环节,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当代国际竞争、经济发展以高新技术、先进文化传播为支撑,国际社会逐步走向以科技进步、人才优势和文化传播创新的比较优势参与分工的时代,文化传播产业为支柱产业也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紧迫任务。新兴的文化传播产业的发展能够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深化产业调整、整合各项资源、提供更多工作岗位,因而将对我国国际竞争、产业升级和优化产生重大促进作用。

3.文化传播产业对和谐社会具有促进作用

文化传播产业是一种新兴的发展模式,它使文化传播开发兼有文化传播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市场的商品属性。文化传播产业不仅具有产业的竞争力,也是体现了精神文化传播的控制力。文化传播产业对维护社会安全,实现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文化传播产业在国家内部通过建立主流文化传播意识形态的合法地位和统治地位,以传媒手段实现舆论的正确导向。在国际社会通过自有的文化传播要素抵制不良思想、有害文化的入侵,保障国家与社会的长治久安,为早日实现和谐社会提供稳定的思想环境。

二、我国影视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影视产业发展现状

“电影的改革是什么?和全国一样,首先必须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就是从计划经济的旧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转轨。改革的目的是什么?解放民族电影的生产力,使民族电影继续繁荣和发展。”[3]我国影视产业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和文化传播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影视市场发展迅速,但我国影视产业无论从管理运营到市场专业化运作同世界上其他成熟的影视市场相比,都还相去甚远。随着我国城市化社区化的不断发展,影视产业化也展露出逐步深化的格局,影视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也将出现新变化。

(二)我国影视产业存在的问题

1.盗版侵权行为屡禁不绝

目前我国传统流行影视产业占据行业主流,数字影视、网络影视后来居上,但都普遍遇到最大的问题——作品侵权盗版。据统计,中国内地影片销售在不到十年间下滑90%。我国传统影视很难遇到“好时候”,市面上最多的影片是盗版影片,网站上下载的数字电影是盗版数字影视。可以说,从在线影视的出现,到无线影视的崛起,都充斥着盗版侵权行为。影视产业由此患上长期难愈的“牛皮癣”。这种恶性的市场环境,使影视缺乏最基本的产业规则与持续发展模式,面对违法侵权毫无头绪,比赔款还贵,找不到彻底解决的方法,这中现状从根本上刺伤了从业者的心,使问题更加恶化。

2.影视发展结构性不合理广泛存在

影视产业,尤其是电影产业,往往存在票价虚高、审核难通过、市场无序等问题,一些所谓“大片”为了达到钳制票房的目的,买通影院全面“铺货”,导致一些小成本电影或竞争对手的电影排不上场次,造成对同期上映电影的垄断,制约了影视产业的多样化发展。影院环境也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软硬件设备达标的影院存在缺口,许多影院载荷能力有限,一年排映影片数量少,展映效果差,造成了消费者不愿去影院消费,乐于看盗版的问题。在影片的拍摄审核中,一部片子要经过长期的审核运作,期间充满变数,令从业者心怀忐忑,牢骚满腹。

三、未来影视发展的前瞻及矛盾解决策略

(一)影视产业多项整合趋势明显

电影不但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项产业,美国电影业的运作方式和艺术观念符合电影由产业向艺术进化的规律的。[4]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数字影视和网络影视发展迅猛,并在短短数年间将传统的产业价值链模式完全颠覆,可以预测未来流行影视产业内的各种组织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同时产业间横向和纵向的合作也会更紧密。

影视公司作为影视产品的主要提供者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和产业规模,同其他非主流的影视制作商,例如视频网站和个人的合作将愈加紧密,这也就造成了影视公司之间、提供增值服务的供应商之间合并整合的发展趋势。未来的影视产业将整合更多行业资源优势,通过大力开展增值业务,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创造巨大的价值利润空间。

(二)建立长效机制,激发影视活力,解决版权问题

侵权盗版问题现阶段比较严重,虽然网络盗版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广影视,但造成了制片方高投资、低收益,最终亏本,扰乱了正常的市场运营,严重影响了我国影视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针对我国影视市场的盗版严重的现状,如果能在全球化、市场化的大框架下,建立起长效的秩序和体制,同时,切实加大惩处力度,切实有效地推进反盗版反侵权活动的开展运行,那么影视创作就可以得到实实在在的保障,获得投资者非常大的资金注入。影视创作的蓬勃发展,也能带动影视市场的良性发展,因而,我国影视产业化发展需要有一整套从立法到打击盗版具体的措施和活动,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而非“空架子”的体系,做到在产业链上分配利益,从而推动产业向前的发展带动影视人才的后续培养。

(三)最终产品价值将由消费者体验所决定

影视产业与市场经济紧密联系,然而传统流行影视产业链距离消费者很远,需要花费巨额资金投入到流通、零售到整个销售的过程,并且最终的效果却是不确定的。数字影视、网络影视的后来居上,使得影视销售不需要很多的市场营销费用就可以推广一首歌,并且经过较短周期就可让消费者进行收听或者购买。例如,网络微电影等就是通过这一平台走红全国,小成本博得了大收益。可以说,与时俱进的网络销售宣传模式比传统影视产品的发行更容易、快捷,它大大缩减了生产与流通成本,彻底改变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由此可以预测,今后消费者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应掌握更多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定制影视产品,消费者的喜好、想法、选择将赋予流行影视产品最有效的市场价值。未来的影视产业尤其是数字影视产业将会在进一步淘汰换新的基础上,更理性地依据消费者的需求,将最终的价值交由消费者的体验所决定,而不再是简单的影视销量所决定。

(四)重视影视格调,提升影视品质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各个国家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往越来越密切,相互之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也愈来愈耀眼。中国影视发展遇到百年难得的开放时期,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艺思潮对我国文艺的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目前阶段,我国影视种类空前丰富,内容也五花八门,既有弘扬真善美的高雅影视,也有解释隐秘模糊情感的独特影视,还有超越尺度、打着影视旗号的低俗“影视”。例如,后现代主义宣扬“当代影视可以乱搞”“影视无”等否定基础主义、本质主义。更有些导演将血腥、暴力、违背伦常看作影视灵感和影视表现形式,裸地叫卖着他们的“影视”。他们没有正确地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是选择盲目迷信,无度释放,他们将人性中所有丑恶的东西无限放大,再次加工成,在客观和主观上纵容了极端自由主义,彻底背离我国的社会道德体系。这些“影视”没有灵魂,极其丑陋,完全背离了影视不断创造新兴之美的初衷和本源,因此亟须整改与协调,从根本上提升影视的品质与格调,塑造健康良性的发展状态。

四、结 语

面对大力提倡文化传播产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要立足支柱性产业的战略定位,按照支柱性产业的发展要求,以文化传播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前提,着眼于全球化的市场发展趋势,为我国影视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并以之为动力不断深化创新,早日迈入成熟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美]大卫·赫斯蒙德夫.文化产业[M].周蔚华,金元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17-19.

[2] 李连仲.我党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充分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N].经济日报, 2005-02-21.

[3] 袁小平.关于电影体制改革的畅想[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