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小学生的方法和经验范文

教育小学生的方法和经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小学生的方法和经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小学生的方法和经验

第1篇:教育小学生的方法和经验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29-01

数学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学好数学对于学生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数学主要是促进学生在幼年时期接受数学教育,进而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石,处于7~12岁年龄段的小学生是各项认知技能都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和人群.在这一年龄阶段,其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会随着其兴趣而得到不同的发展.教育和教学就是培养人和塑造人的一门科学,所以说,好的教育教学是会使得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增强的。

1.创新情境数学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情境来讲授知识能够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由情境可认启发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独特的想法与思路,这一过程既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也是展开合理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并积极主动地发表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从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培养起来了。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使用要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2.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小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本身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理论的讲解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也有很多小学生对数学课程有着厌学情绪,这时教师就要注意采用新鲜多样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还要注重将数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拉近数学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3.通过交互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合作能够形成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对其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通过交互式的合作,在学生之间能够对问题进行广泛讨论,也能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走曲径小路,观赏美景时就可以假设问题:对于曲折的小路,如何计算出它的长度?并号召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有的说用尺子,有的说用步测……通过学生之间交互式的合作讨论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这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型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势必会增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来实现,例如逆向思维的训练,有时会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产生更为简便高效的作用;联想思维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对全面思考问题具有很好的效果,联想能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

创新意识对个人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从小学阶段就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此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了研究探讨。笔者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包括情境时教学模式的采用、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交互式合作的方式以及实践活动的方式。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地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其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第2篇:教育小学生的方法和经验范文

关键词: 小学思想品德 体验教学 情境互动

体验是行为人通过本身实践获取对事物的认知的过程;基于这个概念,体验式教学则是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师通过多种情境教学,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体验和感知。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发展情感与能力。

在新时期小学教育改革中,体验式教学已成为一种新兴且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既涉及道德品质培养,又与生活息息相关,是完全区别于其他学科的课程。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尚未成熟,品德与生活课主要帮助学生提高认知事物的能力。这一阶段,学生往往对事物的认识只是表面的直观感觉。为更好地促进小学生扩大知识面和丰富生活经验,体验式教学是最有效的途径。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实践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情景、互动、实践等教学手段,才能正确指导学生在体验中实现本身理性和感性的认知和能力的提高。这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1.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以模拟生活内容为媒介,在小学与生活课堂上,营造生活化的氛围,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会。情境教学对于体验式教学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创设情境时应注意两个方面:

一方面,所创设情境要考虑小学生有限的认知范围,做到学生易于理解,激发学生对于情境内容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创设的情境要来源于生活。小学生多以生活经历获取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也是学生运用课堂知识的参考。教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将学科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并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媒介为学生创设最佳生活情境,如多媒体的重现功能等,充分体现体验式教学的优势所在。

2.发问式教学

学习是主动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研究过程,问题则是探索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将提问引入教学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体会。情境教学已经为体验式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氛围,而教师的发问式教学则可以强化教学效果。提出问题时应注意两方面:一是教师设置的问题要遵照小学生的学习特征,让小学生在易于理解的前提下,联想实际生活的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二是教师设置问题时要有序、有层次地渐进发问,以便正确引导学生由渐入深地理解,并逐步提高问题难度,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组织开展多样性的互动活动

多样性的活动始终都是受小学生欢迎的。活动是对真实生活的重现和映照。具体运用到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教师组织开展多样性活动,促进学生更好地积累经验,并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认知思考。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上,开展活动的形式要具有多样性,例如趣味游戏、小调查、小组合作等。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团体合作精神,以便更好地发挥活动的作用,从而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营造互动学习的良好氛围,更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4.参与实践,丰富经验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体验式教学是来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的教学模式,最终目标是不仅增强学生的主观意识,更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最终让学生正确利用课堂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的束缚,密切课堂学习和实践应用的联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得到升华和全面发展。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开展课外任务,另一方面,第二课堂的开设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以正确的德育思想为指导,引导学生走出去,充分体验外面的世界,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

体验式教学作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对于小学生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德育与生活体验具有引导作用;小学生品德与生活课的体验教学是正确指导小学生通过个人的感悟和领会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进而开发学生的潜能,对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体验教学模式具有自主参与性、自身发展性、情感激发性等特点,是适用于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授课教师应在科学地遵循小学生情感变化和认知事物的规律的基础上,正确指导小学生在品德与生活课上充分开发潜能,达到自我情感体会和课堂知识的融合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戴志勤.润物细无声,育人于无痕――开展体验式教学,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2).

[2]倪建荣.小学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探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5).

[3]黄尧.浅谈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品德课中的运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0(10).

第3篇:教育小学生的方法和经验范文

关键词:思想品德;现状;对策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提高小学生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基本素质的核心与关键,其根本任务是为小学生提供系统化的公民品德教育,有助于帮助小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明确正确的政治方向,并形成科学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对小学生思想品德进行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

就目前来讲,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仍然面临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学校与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重视度不够

部分学校和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程度不够。受各学校之间升学率、升学指标的影响,各小学之间存在严重的竞争,导致有些学校口头上承认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意义,但实际工作中却把思想品德课置于虚有实无的地步。甚至还存在一些学校出现随意占用思想品德课程,以满足应试课程的课节不足,从而剥夺了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的权利。品德课程地位不突出,导致思想品德教学目标难以实施,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二)思想品德教师素养不足,专职思想品德教师缺乏

目前,部分学校对思想品德师资配置不够重视,缺乏专职的思想品德课教师,甚至出现一些兼职教师。有的学校虽然有专职的教师 但缺少专业知识,严重阻碍了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一些学校的思想品德任课教师师资队伍整体学历与素质偏低,无论是综合知识,还是专业知识都有待提高,大部分教师也没有做到与小学生建立起互相尊重、平等互动的良好师生关系,仍以高高在上的传授者姿态自居。对待一些小学生不良品德与行为的问题上,往往只是采取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法,不但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反而给小学生幼小的心灵上徒添了一层不良阴影。

(三)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方式方法对于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至关重要。一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多以传统的客体论、填鸭式的模式进行思想品德教学,使得小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接受位置。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绝大多数思想品德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比较认真,但是,其思想品德教学成效却不是很高,这是由于大多数思想品德任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过多地注重了抽象化的思想品德理论的传授,忽略了课改的纲要,也忽略了小学生生理、心理特征以及接受的程度和内化效果。一堂生动有趣的思想品德课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教学,在讲解课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敢于让学生多体验生活、多体验实际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针对思想品德课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观念引起重视

学校应将思想品德课放在与语文、数学等课程同等的教学地位,应选择有责任心、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专职思想品德课教师,而不应该把它当作一门副科,更不应该让没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思想品德课教师。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该课程的开展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与督导 强化学校领导对思想品德课的认识。教育主管部门要多组织学校间进行相互参观学习,通过相互学习,开展研讨,交流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 完善教学。

(二)提高教师的个人修养和能力,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格力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品德课老师要对自己所教的内容坚信,对自己宣传的人物崇敬,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影响学生,以自身做人之本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思想品德课老师还应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转变观念,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学校间的相互交流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课内和课外知识和经验。此外,思想品德课教师还应注意仪表、仪态,在仪表上要注重美观、自然、整洁,要大方得体在言谈举止上要从容大度,符合教师的基本要求。

(三)实现思想品德教学途径的多样化

一是积极发挥老师的模范、榜样作用。这样才可以让小学生从教师的身上看到、学到更多的良好品行,以此为学习、仿效的榜样,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隐性目的。其次,通过有效的评价发挥激励作用。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学习以及实践活动的评价时,教师更应关注学生们在过程中的表现,以此来进行客观、合理、有效的评价。

第4篇:教育小学生的方法和经验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 ;朗读能力;培养

阅读是小学生了解自然与社会、获得知识和经验的主要方式,是搞高小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打开小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教育家们发现,儿童的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指出:“让学生变聪明,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阅读、阅读、再阅读。”可以说,阅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

语言知识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日复一日的点滴积累。只有当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学生才会从容地坐在书本面前,细细地品读,深入地思考。因此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那么将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将从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多种措施,激发兴趣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研究表明,进行朗读训练后,两个月内,学生朗读水平提高显著,到四个月后学生兴趣有所降低,到六个月后学生在掌握了朗读技巧后兴趣又有所回升。因此对学生实施朗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尽量避免学生朗读兴趣的波动或淡化,集思广义,积极创新,根据实际情况拓宽思路,挖掘训练中的多重效应,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持续发展。

二、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给学生以遵循。因此,教师范读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再加上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当然,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

三、注重“评读“,读中求新

小学生的朗读水平还不高,但他们也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可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让学生评一评其他同学的朗读,我们听到的更多是“读得很好”、“读得不够好”这样的泛泛而谈,这远远达不到我们让学生“评读”的目的。为此,在课题研究中,我通过学生朗读能力评价策略的研究,通过《学生朗读水平评价表》的拟定与实施,引导学生从朗读基础、朗读技巧、朗读节奏以及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内涵等方面进行评读,效果不错。

四、立足理解,品读感悟

第5篇:教育小学生的方法和经验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多媒体技术 教学有效性

数学是发展人的思维提高人的智慧的工具。小学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格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打造智慧课堂,以动态生成为载体,以合作探究为动力,促进学生自我发展。通过影音文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小学生的生活,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所以利用信息技术聚焦智慧课堂,张扬学生的个性,直观感受数学魅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一、导入阶段的多媒体使用

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很多老师的共识,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教学 环境,是每一名老师都十分想做的事。多媒体正好可以帮助老师实现这个愿望,尤其是在导入阶段,能够恰当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氛围。导入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新课教学的前奏,如同一首交响乐的序曲,有酝酿学生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悬念是一种心理机智,它是小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强烈而持续的刺激小学生的大脑皮层。悬念导入就是用小学生认知冲突的方法设疑、以学生强烈关切心情为特点的导入新课。以悬念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思考,使小学生产生探索问题“奥妙”所在的神秘感,从而激发小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小学生带着这愉快与好奇的心情去听课,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比如《图形的平移与对称》教学时,教师在新课前,利用多媒体,将各种图形播放给学生看。如果将这些图形用手工画,既浪费时间也无法保证准确性。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则可以取代老师的手工,直观、生动、形象。

二、教学难点的多媒体直观呈现

数学是小学生生活常识的系统化,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让学生体验“学数学,其乐无穷;用数学,无处不在;爱数学,终身受益”。数学教学与生活密切相关,联系生活进行数学教学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利用多媒体再现生活场景,给学生的学习提供重要场景。比如,老师把数学知识设计成小品,讲《多边形的面积计算》的内容时,我给学生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春风轻佛,草地碧绿,两个小朋友一起在公园的小径上漫步,原来他们是来放风筝,他们的风筝都是多边形的。动画配合演示,学生在直观演示下,理解了多边形的涵义,接着提出新的知识点:这个风筝要用多少纸张,需要多大的面积呢,学生活动进行得非常自然。

三、公式推导的多媒体动态演示

小学数学教学是一种艺术,需要教师不断探索。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感悟数学的智慧与美。教师要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阳光,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天地,彰显智慧的舞台。动态事物总是很容易被儿童接受,教材的编排上应用了很多的插图,目的也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总比不上动态演示的效果,尤其是图形的变换以及公式的推导方面,应用多媒体更是具有很大的优势。比如《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我利用作图工具将教材中描述的圆柱体积推导的内容进行动态的演示,切拼过程鲜明形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可以在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中进行应用,将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注意事项

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是早已被证明了的,但我们也要注意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多弊端出现,比如有人为了省事,把很多不必要的内容都存在多媒体中,甚至把板书的内容都用多媒体呈现,这样就给人一种累赘的感觉,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另外,注意多媒体的使用时机,不要不管教学内容如何,学生的基础如何,而盲目大量使用多媒体,把课堂变成一节视频欣赏课。注意生活场景的再现,让学生在多媒体中感受到生活和数学是一体的,数学知识就是融合在生活中,拉近学生和知识之间的距离,减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

教育信息技术能否有效应用是教育信息化成败的关键,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选择有效地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实施者是老师,只有深入的研究过哪几个因素影响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才能更好地为教师创设高效的外部和内部学习环境,进而实现教育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

参考文献:

[1]范艳.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法分析[J].现代阅读.2013(12).

第6篇:教育小学生的方法和经验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误区及对策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指出,学生应该“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发展个性,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而的读书之法为:“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用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彪悍,所向无前。”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注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并教授其好的读书方法,可以使语文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一、提高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效率的几点对策

1.对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进行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名人读书的故事,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或者对自己的读书方法和经验进行介绍,通过榜样激励以身作则的方法,结合小学生具有向师性特点,来激发小学生对于课外阅读方面的兴趣,从而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开设了相关兴趣启发课,在对学生的读书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下,通过介绍相关名人传记,典故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多读多看。

2.对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引导

教师可以通过对小学生课外阅读进行引导,有计划的对课堂教学时间内容的不足进行有效补偿。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穿插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如作者事迹或者格言警句等,以此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行课外阅读引导有力地将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上,并引导学生主观自觉地去进行课外阅读,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课外阅读的吸引力,激发了他们对于课外知识的渴望。而教师通过课堂上风趣灵活的补充,实现了将课外阅读渗透进课堂教学的良好目标。

3.运用科学教学方法

古语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而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小学语文教育中想要达到好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效果,教师还应该在激发其兴趣的基础上进一步教授学生“会读”课外书,即教给学生正确月的课外书籍的方法。而对正确阅读方法的教授,是一把由教师交给学生,用来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

4.保证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书籍质量和阅读环境

学校和学生家长应该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机会,保证学生得到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提高学生课外读书籍的质量。

5.提高家长认识

由于目前一部分的家长对于孩子课外阅读重要性认识不足,就造成了一些小学生课外月的书记质量不高的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等方式向学生家长宣传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作用和带来的的好处,使学生家长应该观念。同时教师可以多鼓励家长带孩子去书店或者图书馆购买和月的合适的图书,选择内容健康,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书籍,最好能做到学生的课外月的书籍类型多样,涵盖知识面广。对于古诗,儿歌,童话和寓言小说、历史故事、科普知识等方面,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籍都应涉及,这样有利于小学生扩展阅读面,增长知识。这是家长给孩子创造的良好阅读环境。

6.学校积极创造条件

学校应该通过多方面来筹集经费,加强学校图书室的建设,将此建设作为重要的学校建设项目之一。应该做到最大限度上将学校现有图书室的图书充分利用起来,通过长期开展的图书借阅活动来帮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校还应该将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纳入教师的教学计划,要求教师在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7.建立班级读书角

各班班主任应该积极动员班级力量,以加强全班同学课外阅读量为目标,本着“共同学习,一起进步”的原则,建立属于班级的课外月的图书角。图书角通过每人购买一本书的形式建立起来,可以保证班上每位同学都能够有一本质量好,知识广的课外阅读材料,学生通过互相传阅,相互学习的方式,保证了学习的经济性,拉动了学习的互也解决了一些同学读书量不够,读完手头自己的书就无书可读的难题。

8.利用网络拓展阅读空间

近年来网络资源以其涵盖量大,操作方便被广大教师和家长所接受。由于网上的信息资源非常丰富,因此在当前不少学校和家庭普遍缺乏课外阅读书籍的情况下,学校可以通过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的优势来鼓励教师帮助小学生增加课外月的量,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按照教学要求和阅读计划来搜寻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和图画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专题阅读,以此拓展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空间。同时因为有教师的监督,还可以避免网络上不良信息对学生幼小的心灵侵害,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与此同时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应该注意对学生网络的教育引导,规范其上网的时间和阅读范围,在及时督促与控制的基础上确保网络阅读资源为学生所用,真正做到有利于学生成长。

二、结论

当今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是竞争的根本。由此对学生学习中的阅读信息量,阅读学习方法和阅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成长的重要阶段,广泛的课外阅读有利于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有利于其思维的锻炼发展和其人格的成长完善。在学校教育中对小学生课外阅读重视的加强,不仅体现了新课程中对语文教学要求的变化,更体现出我国语文教育实施和素质教育观念的结合。是我国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而教师通过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做到了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小学生书籍质量和阅读量的目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小学生课外阅读一定会在量的积累上产生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潘亚聪.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实践探索. 语文教学通讯, 2009,(09)

[2] 余文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拱宸桥小学课外阅读考级的初步成效[J]. 语文教学通讯, 2009,(06)

[3] 胡晓旺.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J].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09,(16)

第7篇:教育小学生的方法和经验范文

关键词:小学;德育管理;教育事业

一、小学教学中德育管理的重要性

1.德育又被称为道德教育,是将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德育管理工作是学校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对教育内容进行系统的规划和管理,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为小学生提供了物质基础,还为我国教育事业提供了制度保障。当前小学教育注重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德育作为教育工作的基础,对塑造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积淀的国家,传承着道德教育的灵魂,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它运用简洁的文字对德育进行概括,传递社会对人才思想的基本要求。时代在变,但对思想道德的建设却从未停止过,思想道德教育仍然是社会建设的核心。当今社会我国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思想建设的基础,对小学生进行德育,一方面促进了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我国的整体教学质量。

二、小学德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目标太过抽象,缺乏重视力度

德育是一个抽象的课题,没有实际的教学范畴与管理模式。在传统的教学中,学校和教师比较注重小学生的智育,常常忽视了道德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建设的重要性。一部分学校和教师认为小学德育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实际意义,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小学德育管理工作趋于表面化,在出现一些负面消息时缺乏重视力度,严重影响了小学德育工作的进度。

2.德育内容缺乏科学性

加强德育教学其实是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性格和思维模式还未形成,加强德育不仅可以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但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学校在教育中只是照搬以前的教学内容,将养成教育作为德育教学的全部内容,使得德育内容缺乏科学性,导致教学效率与质量下降。

3.教学方法过于成人化

在我国德育由于没有严格的管理模式与教学方法,导致其内容过于成人化。在小学德育课堂上,学校不能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教学内容,很多的德育内容比较大、比较空泛,再加上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以口头讲解为主,德育本身比较抽象,这种教学方法让小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德育教学的内容,严重影响了小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4.管理意识薄弱,缺乏创新精神

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网络开始被广泛地运用到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尽管德育管理工作中也运用了新的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但由于缺乏创新精神与管理意识,导致一些负面信息影响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致使德育工作实施难度加大。

三、做好小学德育管理工作的对策

1.加强管理意识,制定清晰的管理方案

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由于缺乏管理意识导致德育教学内容混乱,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德育管理工作,相关部门和教师要加强对教育工作者的管理意识,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改和创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管理方案,明确管理内容,将现代化的思想和管理方式融入德育管理工作中,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小学德育管理工作的成效性。

2.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

作为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和文化教育都是教学工作的基础。为了更好地提高我国德育教学质量,学校应该加强专业人员培养,定期开展教师德育课程评讲,加强和有关师范院校的合作力度,让专业的德育教师到学校实习,为学校选择优秀的德育管理人才的同时,加强德育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3.学习借鉴,增加管理经验

随着教育改革的实施,为了有效地提高小学德育管理工作质量,学校应加强管理力度和学习力度,增加小学与小学间的合作交流,吸取对方优秀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手段,摒弃落后的思想,不断地对自身的德育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同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学习其他国家优秀的小学德育管理理念和经验,为我国的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小学德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基础,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漫长的创新改革过程,为了更好地将德育管理工作做好,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坚持不懈,不断地完善德育管理体系,在提高德育工作水平的同时,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达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第8篇:教育小学生的方法和经验范文

一、争取领导重视,保障工作顺利进行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任组长,大队辅导员等德育相关人员为组员,积极争取各方面领导支持,确立了以少先队为主阵地,大中队辅导员、队干部为骨干力量的德育工作体系,分片包干,层层落实,为有力地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挥组织作用,加强德育教育

学校少先队组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不断地加强德育教育工作。

1.加强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和道德教育水平,通过组织学习、“青年岗位能手”评比及开展“我为学生做楷模”活动,使思想教育能自然、有效、持久地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

2.以入队为契机,积极进行少先队教育,开办少年团校,向学生介绍少先队、共青团及党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鼓励学生积极上进,入队以后,加强队知识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榜样模范教育,树立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为其他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3.经常结合节假日、纪念日等开展各种有教育意义的主题班队会和社会实践活动。如,清明节组织学生去祭扫烈士墓,青年节举办环城赛、爬山比赛,儿童节举办联欢会、文艺汇演、书画展示,七·一开展“党在我心中”主题班队会、征文、赛诗会,建军节慰问军烈属、到军营参观,教师节开展尊师重教活动,国庆节开展大型庆祝活动。平时亦能开展主题鲜明的少先队活动,如,今年我校少先队组织开展的“红领巾心向党”主题活动,“传承经典文化、书香校园”读书活动,“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培养“四好”少年活动,开展征文、演讲等等。种种活动促进了学生的交流,提高了他们的能力,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为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打下了基础。

三、利用自身优势,全面拓展工作领域

首先,聘请社会的公安干警、武警官兵作为校外辅导员,聘请派出所所长任法制副校长,经常为学生做专题报告,加强学生的安全观念、法制观念。另外,雏鹰假日小队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我校的雏鹰假日小队能积极地开展各项活动,提高少先队员的身心素质。其次,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倡导校园文明新风,弘扬良好的道德规范,抵制各种不良习气,净化校园环境。除此之外,我校还成立了心理咨询室。

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管自律

第9篇:教育小学生的方法和经验范文

关键词:创新能力 心智成长 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具有的积极作用已为现代教育所公认,而创新能力的形成又是伴随着学生的心智成长形成并逐渐发展起来的。本文试着站在一个教育者的立场上来探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或引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其心智成长的一部分。

一、小学生美术教育过程中创新能力水平状态分析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小学生在自己的课本上随意作画,或精心给课文配插图,往往还口中念念有词,尽管我们有时听不懂他的故事,也看不太懂他的作品,但却能感觉到他们美术上的兴趣,能感觉到他们独特的美术创造能力。这说明美术创新能力存在于每个人的大脑深处,它随着儿童的诞生而出现,随着儿童心智的成长而发展,[1]且年龄不同,儿童的美术创新能力也不同。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将小学生的美术能力分为三个阶段,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和小学高年级,分别对小学生在这三个阶段表现出来的美术创新能力状态做一分析:

1、小学低年级(小学一、二年级):

这一时期,是小学生手的运动机能和绘画能力同时发展的阶段。学生的大脑中已经有了物体的形象感,手的运动机能在增强,开始表现自己所想的内容,从开始单纯的对物体外观形象的表现发展到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表现。他们常常夸张地画出物体的主要部分,忽视或干脆省去了他们认为不重要的部分。要表现一个动作,常常把这个动作表现的非常夸张,比如为了表示用手摘苹果,就夸张地将胳膊画长、画粗或者是随意移动胳膊的位置。

这时的小学生对物体的感受是完全形象化的,没有完整的空间概念,不能正确地掌握上下、前后、高低等空间概念在绘画中的表现方式,对比例的估计能力也没有形成,让他对绘画表现出理性、表现出创意是困难的,即使是完全的模仿他也做不到。因此,这个时期的小学生的绘画作品经常出现一些没有远近、没有前后、没有大小的随意排列的图形,且它们都被放在一条地平线上,没有遮挡也没有重叠,即使是墙壁背面那些看不见的东西,他也要画出来,且认为这样是天经地义的。所以说,这个时期孩子的观察事物的方法还缺乏理性地分析和比较能力,他画的不是自己看见的东西,而是他想像中的东西,他是凭感觉来画画,将印象深的部分主观夸大,充满了创造的冲动。这一时期,小学生的创造力不是体现在他的绘画成品上,而是体现在他的毫无羁绊的想象中,是培养小学生画画的“黄金时期”。

2、小学中年级(小学三、四年级):

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大,知识的丰富,观察事物和认识事物的能力的也在不断发展,对物体的形状已经基本掌握,画面不再是图形的随意排列,有了“相像”的要求。这个时期,小学生开始注意表现对象的特征和动态,能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画熟悉的人和熟悉的生活环境,画面的内容十分广泛,但仍然是常常以想象代替观察,多数还是平面造型,不能表达出立体感和空间感,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和比例关系。而后,他们会慢慢开始关心透视和比例,开始要求自己的画儿与现实事物“相像”,更加向写实方向发展,这样,小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越来越少了,画面的儿童情趣也越来越少了。

这一时期,许多家长往往急于求成,常常让孩子临摹某一画家现成的画儿,并以孩子临摹得像与不像来评价,这样做的结果不但妨碍孩子想象力的发挥,也影响了孩子创新能力的发展。因为临摹可以锻炼小学生眼观和手画的协调机能,但用不着动脑子,照抄的是现成的画面,那是画家经过自己观察、概括、提炼后产生的形象,是人家的创造,不是学生自己的东西,就像抄书永远不能代替作文一样。[2]因此,单纯临摹可能开始见效很快,但这是以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代价的。

3、小学高年级(小学五、六年级):

这一时期,学生逐渐进入了少年阶段,心理上渐渐失去了儿童的天真,在绘画的形状、颜色上更加要求真实,要求“像”的欲望更加强烈,初步有了立体、空间的感觉,追求在平面上通过合理的空间透视关系,真实地描摹现实中的形象。“写实”变成了他们追求的目标,“像”与“不像”成为他们自己的评价标准,渐渐地,他们中的一些人因为受到美术技能的特别训练,发现要做到与现实中的形象“像”这一点并不是很难,但是,要想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并将这种“思想”画出来要受到诸多限制,而他们能够接受这种限制。但是他们中的另一些人却恰恰相反,他们不愿意接受这种限制,又画不到“像”的程度,他们苦恼,将原因归咎于自己“没有美术天份”,当失败的经验不断地被强调、被反复时,他们便开始丧失信心。这时候,一部分人中断了美术学习。

总之,在小学的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存在着差异,小学低年级学生会因为自己的美术作品受到褒扬,而理解为自己具备了美术天分,从而产生绘画的兴趣,同时,美术中体现出的创造能力甚至美术的表现方式的被认可则处于次要地位。因此,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兴趣而引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则显得十分重要。随着学生们心智水平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中的语言能力、逻辑能力、运算能力等不断地被强化,想象能力、美术能力不断地被弱化,被淡化,甚至被遗忘,学生们在美术中体现出的想象力、创造力又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从小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设计出适合不同年龄的小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引发策略,提升小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是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二、小学生美术教育过程中的创造能力引发策略

美国儿童艺术课程的创始人玛丽.罗杰斯说:“艺术教育真正的价值,并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提高孩子的心智,培养不同的思维方式。”那么,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怎样才能使小学生的绘画能力的培养更符合其心智的成长并引发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1、美术课要在“玩”中学,让“玩”别出心裁。

当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高,手和脑的协调能力还不太强的时期,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是引发学生美术创作中的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我们知道,当孩子们在愉快的环境中玩耍时,他们的思维是发散的、活跃的、没有逻辑的,也是最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为了能够顺利地玩儿,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将以往的经验应用到他们“玩”的各类活动中;为了能够玩儿得好,他们会主动探索自己认为新奇的东西;为了玩儿得与众不同,他们还会积极地创造出一些“新点子”甚至是“坏点子”。通过这些活动,来形成自己的经验,建立起自己的认知体系,而这恰恰是引发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虽然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经验仍显不足,但其创造性思维的流动性、弹性和深入性是没有问题的,是有保证的。

“玩色彩”课程就是基于这一思想而创设的,它的实践性很强,充满了乐趣。具体操作是:让学生们在没有任何限制的情况下,随心所欲地组合、创造自己认为美丽的图画。学生们会不断调整自己的想法来组合成各种各样“怪异”的画面,对小学生来说,每一幅“怪异”的画面都是一件完美的创造性作品。配色不合理也无所谓,因为在学生们眼里,色彩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这时,思维因为没有知识的干扰而显得异常活跃,创造力因为没有受到规范和限制而得到了保留。当黑与白在学生的描画中成了生动的运动员,当红和绿在学生的缠绕中成了独特的发饰,一件伟大的艺术品就此诞生了,一切都变得那么有趣而精彩。学生们在玩中获得的学习兴趣,构成了他们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与他们的心智成长相伴而生,引领着他们自觉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2、让“想象”天马行空

训练发散思维,采用“一问多思”、“一个题目多种表现”等方法,让学生们展开自由联想甚至是 “胡思乱想”。通常的教学程序是这样的:老师先给定一个题目,比如画出“由一个三角、两个圆、两条直线”构成的美术作品,学生会怀着一颗好奇的心自由地联想,在这样的训练中,孩子的心理是放松的,心情是愉快的,思维也由此而变得活跃且富有创造力。也可以采用 “一个题目多种表现”的方法来教学。如画“风”,向学生提出设问:“大风吹来时,你会看到什么情景”,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将各自的想法画下来。这时,学生们就会发现风吹的情景是有多种多样的:可以画成树干弯弯的;可以画成树叶飘落的;可以画帽子飞了;可以画海水波浪翻滚……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画,这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画,比起让学生单纯的临摹和凭印象来画,内容自由了,形式自由了,学生们会联想了,画儿也就具有了创造性。所以说,自由联想是一切创新的表象特征。它“不像传统教育那样,要求人们遵从概念到概念的线形思维,而是按照大脑思维的结构进行思维的发散,这就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

3、让“原创性日记画”丰富多彩。小学生自由地、随意地把当天的经历、见闻、感受,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在纸上,表现在日记里,构成了学生们的“原创性日记画”。“原创性日记画”可以使孩子享受到随意表达的和乐趣,满足了他爱涂画的天性,不仅对他养成观察分析事情的良好习惯,增强想象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还可以通过自由表露自己的感受和情愿,获得身心和谐,构成健全完善人格。

总之,小学生美术教育过程中创新能力的体现是一个左右脑协作的过程――它需要大脑在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之间不断转化,从新的、旧的、被遗忘的信息中产生一个全新的、最佳的结果,这个过程很不容易,每一次引发、每一种努力、每一个挫折,都会将学生们的的思维建构向前迈进一小步,都会将学生们的心智朝成熟的方向推进一小节,直到他们开始以全新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

参考文献:

[1]陈铁梅.初中生心智发展状态下的美术创造力引发策略.北京《艺术教育》,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