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经济的概念及特征范文

数字经济的概念及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经济的概念及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经济的概念及特征

第1篇:数字经济的概念及特征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文化创意产业;体验经济;美学经济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27-8122(2012)04-0071-03

一、引 言

2009年底,詹姆斯•卡梅隆再次以《阿凡达》骄人的票房,突破自己曾以《泰坦尼克号》创下且保持了12年之久全球票房第一的纪录。在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角逐中,《阿凡达》获得三项大奖,“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和“最佳视觉效果”。该片提供2D、3D和IMAX-3D三种制式,在中国国内,不仅出现了连夜排队抢票的景象,在一些没有IMAX-3D制式影院的城市,甚至出现了组团去附近城市只为看到效果最佳的《阿凡达》的“壮举”。这样的疯狂和痴迷,从现实的角度,展现了新媒体艺术的绝佳魅力。

新媒体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形态、状态,二是增强了信息传送的互动性和即时性,三是实现了高科技、多技术、多媒介的融合。

而新媒体艺术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载体,以现代艺术为内容,以大众传播科学理论为纲领,将信息通过媒介的传播技术将科学与艺术的高度融合,应用到文化、艺术、商业、教育和管理领域,并且,以此对文化艺术本身和文化产业产生重大影响。

二、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新媒体艺术元素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界定

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的生成主要来自以英国为首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文件,因此带上了浓重的地方色彩,各自的概念界定往往与其国家本身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认知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具有全球普遍认同意义的概念目前还未产生。我国近年来的官方文件,包括《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中,仍未采纳“文化创意产业”这一说法,而是保留了过去的称谓“文化产业”。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教授、澳大利亚创意与创新重点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和项目主管、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知名文化创意产业学者约翰•哈特利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着力描述一方面在于创意艺术,这主要表现在个人才能上,另一方面在于文化产业即质量因数,这两方面的结合。它是近些年来在新知识经济范围内的信息通讯技术,就是我们所说的新媒体技术的语境下,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中提供城市消费者交互式运用的概念[1]。

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领域领军人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当今全球化条件下,以新媒体传播方式为主导,以艺术文化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传播为支撑,以文化经济全面结合为自身特征的,国家、行业、技术领域交叉或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2]。以上二位国内外著名学者对文化创意产业区别文化产业的认识中,都强调了新媒体技术和网络等新传播方式这类要素的创意地位。

而各国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也不尽相同。英国将其分为13类,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品交易、工艺品、时装设计、电子出版、时尚、互动休闲软件、影视、音乐、表演、电视广播。 美国依旧版权分为4类:核心版权产业、交叉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边缘支撑产业。联合国则分为传媒、卡通、电影、娱乐、网络游戏、旅游、文化、网络信息、音乐、戏剧艺术、艺术博物馆等。

(二)新媒体艺术的概念

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认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为新媒体艺术最明显的特征。它的表现形式包括:影像及互动装置、虚拟装置、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动画动漫、影视广告、网络游戏、数码艺术设计、数字插画、CG静帧、数字特效、DV、数码摄影等。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非常多,但共通点就是被大众所接受的途径以及作品的直接互动,通过人的触摸、空间移动、声、光、电等的效果,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中。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联系、融入、互动、转化、展现这五个阶段。首先必须有人与装置之间的联系,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通过与系统和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艺术作品与人的意识之间的转化,最后展现出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效果。

将当代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较,其发展有着独特的时代背景。它已不再仅仅依赖个体艺术家的才华和灵感,而是依赖整个艺术创作体系、艺术传播过程及方式、艺术媒介手法与参与方式等的全面创新。图像时代、消费时代以及“数字化生存”是新媒体艺术发展的现实语境。

首先,图像成为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资源,对许多人来讲,甚至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科技时代的图像主要集中于用声、光、电为载体的多媒体种,而不再集中于平面中的图像、文字等这类静态印刷物中。“当代艺术及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听觉的感官艺术文化,而不再是平面的印刷文化,这已经是不容小觑的事实。”[3]

其次,当今世界消费主义的盛行,使得商品的价值已不只是其使用价值,人们消费商品,也可能是为了满足内心需要的符号消费、仪式消费等,消费也成为艺术活动的基本方式。艺术经纪人出现后,处于艺术家和群众之间,他们了解并熟悉艺术家,懂得艺术欣赏,自身又赋有很强的营销能力,清楚明白市场需求,最重要的是他们富有经验,可以通过消费的方式把艺术推向大众。

再次,MIT著名教授尼葛洛庞帝笔下的“数字化生存”时代已经日渐成熟,科技的发展引起传媒形式的变化,艺术的多媒体化以数量越来越多、类型越来越新颖的大众文化产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标志。通过媒介,文化艺术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效率更高。而且,媒介融入了艺术的创作的整个过程,真正可以成为艺术中的一部分。艺术传播与媒介技术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带来的语境的分离和重构,也让人们从根本上重新认识了艺术创作对生活的传统观念的反应。

(三)新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现象

当今,数字媒体就像是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动机,它以IT 技术和CG技术为核心,极大地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影视、动漫动画游戏研发、广告、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开发与信息产业、建筑、工业、服装等一系列的艺术设计、系统仿真、图像分析、虚拟装置等领域,并涉及到科技、艺术、文化、教育、营销、经营管理等诸多领域[4]。

首先,分解文化创意产业,可以看到新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分解为三组概念,即文化、创意和产业。第一,文化(包括艺术)传播借新技术革命下的新形态媒介,提高了传播效率,又增加了受众的审美感受,并通过“点击”、“复制”等形式,扩大了传播的接受范围和接受频次,增加了受众的“被卷入感”,从而,产生了新媒体艺术的最重要传播特点――交互性。第二,新媒体的使用使创作者的“创意”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因而,提高了作品“创意”的表现力。第三,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带来了受众的数量激增,创造了更多的文化消费需求,使文化具备成为一个产业,并保持盈利性的必要条件。

其次,考察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仍然可以看到新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电影电视广告是新媒体艺术介入较快较多,也是进入大众视野最多的领域;动漫和软件开发业运用新媒体艺术的虚拟现实和交互性更多,并且发展主要依赖新媒体技术的个性;随着人们生活中电子产品的增多、闲暇时间的减少以及阅读习惯和获取信息习惯的改变,数字出版的兴起和发展正在日益增加与新媒体艺术的融合;而旅游会展业,在近年来更加注重新媒体艺术要素的融入,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上海2010年世博会中,新媒体、声光电的运用给观众带来了大量的美感体验。

三、新媒体艺术之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复兴文化产业,保护文化遗产,提高文化商品的附加值

首先,与传统的文化产业相比,诞生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更加强调创意的重要性,创意是其核心,并表现出多样性而非同质化、分众消费等诸多特点。新媒体艺术开放、自由、复制成本低的特点,能够充分考虑到受众个体喜好以及内心需要的相异,在提高其自主选择权的同时,有利规避了文化产业过去成本高、风险大这一缺点,并通过技术含量和知识产权的技术保护,保障了文化商品的使用价值。

其次,文化遗产作为地区人群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中国的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27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数量丰富。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共4项,另外,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1175项。物质文化遗产易被破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易保留的特点决定了这两者都需要借助科学技术,而在继续承担文化艺术传播功能的过程中,同时使自身被保护和保留。新媒体艺术的虚拟现实功能以及数字化保存方式可以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贡献巨大力量,从而促进了文化的流传。

再次,新媒体艺术本身就是一种高附加值的文化商品,它将过去一味依赖创作者才华和名气或者物品历史的文化商品的价值,转嫁到技术带来的高附加值中,以可感互动的体验增加艺术文化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含金量,可以更加有力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新媒体是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载体,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技术手段,是提高创意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砝码。因此,融合新媒体技术与文化艺术要素的新媒体艺术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

(二)实现文化创意产业推广体验经济与美学经济的载体

首先,新媒体艺术是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一种叫“体验经济”的重要载体。“体验经济”即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所谓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平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从而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行为。众所周知,商品是客观存在即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而创造出的体验是会给人留下记忆的。与以往不同的是,商品、服务对消费者来说都是外在的,但体验是主观存在,即内在的,存在于个人心中,是个人在身体、感情、意识上参与所获得的。没有两个人的体验感受是完全一样的,因为体验是来自每个人的感受与商品之间的互动所得的感情[5]。在这里,大致总结了5种体验,娱乐体验、教育体验、情绪体验、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等。新媒体艺术交互、虚拟的特点增加了受众的被卷入感,例如在四维影院中我们亲身体验到虚拟现实技术借助声音、音乐、光线、电子影像、机械互动装置、遥控器等多种媒体相结合,打造出幻真的虚拟世界。新媒体艺术带来的体验是借助数字技术,通过虚拟现实,使消费者得到沉浸感、交互性和构想性。

其次,新媒体艺术的低门槛对于美学经济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美学经济指“立足于美学价值,通过向潜在消费群体提供审美服务产品(或将审美要素大量渗透到商品中),以提升商品的文化附加价值,使消费者获得审美愉悦为目的而获得利润的经济形态”[6]。美学经济的题中之义是强调艺术生活化,通过将美附着在能够更多接触到人们生活中的实用物品或商业服务,来推广美的体验,实现审美教育和审美享受的普及,从而达到文化艺术的“平民主义”,即平民美学。新媒体艺术使艺术生活化,艺术生活化是文化成为产业的基础。文化创意产业以商业形态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更公平、更包容的文化语境的构建契机,就是在这样一种转向中将高雅,高端文化推向边缘、消解它的光环的同时,也将它们的泛化促使形成更加公平的艺术文化共享空间,以便大众容易接受、理解这些艺术文化层面的享受,这无疑可以使社会文化更快更好地整体进步。

四、结 语

新媒体艺术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多种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意产业是中国可以尽快步入世界前列的产业类型[7]。我国在推动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对新媒体艺术予以了多方面的支持和重视。2005年国务院出台《推进试点单位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若干意见(试行)》,有力地推动了电视数字新媒体的发展。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规定,我国每个电视台每天必须播出超过10 分钟的动画片(省台要求30 分钟以上) ,其中60 %必须是国产片。国家火炬计划批复的全国唯一的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专业集聚区,成立于2005年12月31日,这是北京市首批认定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该基地还在2006年的首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光荣地被评为“最具投资价值的创意基地”。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加强对新媒体艺术的研究投入以及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并寻找实现新媒体艺术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更多可能模式。

参考文献:

[1] 金元浦.当代世界创意产业的概念及特征[J].电影艺术,2006(3).

[2]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92.

[3] 肖永亮.数字媒体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地位[J].现代传播,2005(5).

[4] 田忠利,付琳,龚小凡.关于数字新媒体艺术发展的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7(10).

[5] 金元浦.文化产业与体验经济[J].21世纪商业评论,2006(1).

[6] 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端融合[J].中关村,2010(11).

[7] 金元浦.新技术革命与文化产业[N].膝望新闻周刊,2004-05-24.

第2篇:数字经济的概念及特征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建设社区学院;成人非学历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10-0041-03

目前,中国有7.69亿从业人员,其中包括1.2亿左右需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每年还有数以千万计的新增劳动力和1.6亿老龄人口。[1]这些数字显示,广大民众对非学历教育的要求越发强烈,也越发呈现出多样性的需求特征。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从业人员接受非学历继续教育人数,要从现在的16600万人次增加到35000万人次。”在关于学习型社会建设问题上提出:“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问题上提出:“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教育培训服务,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成人非学历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如何正确认识并科学发展成人非学历教育,尤其使广大基层地市、乡镇与农村成人非学历教育得以科学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我国现有条件下,以基层电大在居民社区、企业园区与乡镇农村设立的数字化学习中心为基础建设社区学院,是科学发展成人非学历教育的可行性途径。

一、关于非学历教育及其主要下属概念的解释

非学历教育是一个与学历教育相对的概念,与学历教育不同,其下属概念较多,如根据教育层次的不同,可分为高等非学历教育、中等非学历教育与初级非学历教育等;根据教育领域的不同,可分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非学历教育、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非学历教育与企业工作人员非学历教育等;按教育对象年龄的不同,可分为未成年人非学历教育、成人非学历教育等。具体解释较多但大相径庭。本文主要探讨对象为成人的非学历教育,因此不涉及上述概念的详细解释,只解释“非学历教育”概念及其下属概念“成人非学历教育”。

(一)非学历教育

非学历教育是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学制以外的不授予学历证书的各类教育活动,具有学习时间较短、适用性强与内容更新快的特点,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自觉自愿活动。非学历教育具体指学历教育以外的,根据各种实际需求而进行的岗位培训、项目培训、专业技术培训、行业培训和各种行业及层次的继续教育。它是与以学习经历为标志的学历教育相对应的教育模式,在目前的社会教育体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与学历教育相比,非学历教育有明显的短期性、实用性和快捷性特点。非学历教育一般采取集中或分散学习的形式,针对实用性的内容,在短期内就能领会和掌握,不需与其他内容齐头并进,学习的知识集中而具体,是个体需要立即使用而进行的学习。近年来,随着社会快速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岗位流动加快,兼职人群快速增加以及各类生活、保健与休闲知识需求激增等,非学历教育形式与内容也呈多元发展的态度。总体上非学历教育目的既明确又具体,属于应用教育、目标教育和市场教育,它既有利于人们的立即应用,也有利于人们素质的提高。

(二)成人非学历教育

成人非学历教育具备上述非学历教育概念的性质和特点,需明确它的“成人”性质,在我国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社会背景下,它主要属于中学后教育体系,且可多次参加。它是我国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是终身教育观、终身学习观的重要体现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电大成人非学历教育的发展概况

(一)产生期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约十年间,我国非学历教育培训悄悄萌芽,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些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成立(主要是未成年人的图音体美教育),二是原来作为全日制教育补充的广播电视大学也开始开展以成人为主体的非学历教育。例如上海市电大从1986年底开始,广州市电大从1987年开始。1990年,全国电大非学历教育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初步总结了电大系统开展非学历教育的情况。但由于这一时期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基本未变,人们增加知识或提升技能的需求尚少,因而非学历教育培训还缺乏相对充分的空间,所以这一时期的非学历教育培训发展较慢。

(二)发展期

9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企业改制、全日制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等,各种社会和体制改革打破了长期以来的“铁饭碗”机制。为了能在择业和再就业时处于优势地位,人们提高技能和增加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各类教育培训开始受到人们的欢迎。90年代后期,各类新职业层出不穷,催生了大量培训需求,促使一些行业培训及其机构从大而全的发展模式向专而精的方向发展。其间的国内非学历教育培训呈快速发展态势,新东方教育培训机构是这一时期的代表。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规范了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同时使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得以拓展至更广阔的空间。电大系统也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继续壮大非学历教育。但其间人们对学历补偿教育的需求还很大,电大的主业还是学历教育,因而对如何建立根据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不同特点分类发展与管理的体制,并未作更多探索。

(三)初步繁荣期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成熟,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发达国家非学历教育理念――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开始影响我国并逐渐得到认同,其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是 1965 年法国著名教育思想家和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的终身教育概念及 1973 年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概念。[2] [3]人们意识到以突出精英教育、强调学历教育和文凭至上的传统教育形式限制了人与社会的发展,教育应成为人们生存与发展的终身需要。这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非学历教育培训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一时期,除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推进外,我国非学历教育培训也开始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主要表现为“四足鼎立”态势:1.民办教育培训机构非学历教育培训继续发展;2.各级各类职业院校非学历教育培训的发展;3.各行业自办培训机构的自主非学历教育培训;4.电大系统在学历教育空间相对缩小的情况下,更新办学观念,以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宗旨,充分发挥自身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优势,大力开拓发展空间。从2006年开始,以中央电大“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项目为龙头,发达地区的各级电大在基层社区设立了一些数字化学习中心,开展了一定规模的非学历教育培训。

三、目前我国非学历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终身教育和学习尚未被社会广泛认识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国正作为令世界瞩目的大国全面崛起。为实现软硬实力的协调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和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三大战略目标。但在我国,目前终身教育和学习仅在京、沪、江浙等发达地区得到最基本的认同和实施,例如北京的社区学院已成立,社区教育已开展,基本经费得到保障。而在广大经济欠发达地区,非学历教育培训尚未得到真正重视,社区教育尚未开展,多数人不知社区学院为何物,更毋谈经费来源。

(二)覆盖不广、辐射不深,未能真正面对广大民众

上述我国非学历教育培训的“四足鼎立”也反映了 “四足”条块各自为政的局面。条块分割的弊端十分明显:1.覆盖不广、辐射不深,不能集聚优质社会教学资源,未能形成遍布城乡的教学网络,未能真正面对广大民众,不能方便快捷地为广大民众的学习提供支持,尚基本处于为特定人群服务的状态;2.缺乏有效监督,易违背教育培训的本意,往往为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教学质量。

(三)缺乏规范运行的保障

规范运行最重要的保障是政策及法律。相对学历教育而言,目前关于非学历教育的具体政策较模糊,一直都各自为政。针对国家组织的各类证书考试的培训机构资质鱼龙混杂。规范运行的另一重要保障是经费。目前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学养教”,导致教学对象覆盖不广、包容与开放度不够。这导致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游击队”办学现象屡见不鲜,不仅会造成学生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对非学历教育事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四、以数字化学习中心为基础建设社区学院,是科学发展成人非学历教育的可行途径

(一)以数字化学习中心为基础建设社区学院,有良好的组织基础和资源集聚能力

“数字化学习中心”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是面向社会大众提供数字化学习的终身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中心从2006年开始,由各地各级电大在一些基层社区建立,已有固定的教学场地和教学硬件设备,更重要的是,为这些学习中心提供支撑和支持服务的是经过30多年发展的强大的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学系统,该系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卫星、电视、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等为主要载体,能集聚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并输送到广大基层、农村、边疆、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共享,促进教育公平以及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满足全民终身学习及其多样化需要。此外,数字化学习中心的群众基础也比较好,例如广西北海电大的3个数字化学习中心,自2008年建立到2011年秋,已开展10期成人非学历教育,学员约2000人。但因缺乏地方政府的经费投入,更大规模的成人非学历教育就此搁浅。

(二)社区学院开展成人非学历教育具有明显的管理机制优势

电大是系统办学,教学管理体制是垂直的,从中央电大到省级电大再到地市县电大,整个管理系统比较封闭,电大的数字化学习中心亦如此。但如果以数字化学习中心为基础建设社区学院,社区学院由地方办学与管理,由地方政府建立一个全面统筹与协调的社区教育发展的领导机构,形成各部门协调运作机制,社区学院能得到地方政府较全面的管理服务,成人非学历教育就会因此获得较规范的管理和有序发展。例如萧山社区学院的具体做法是:由政府统筹与电大建立共享的互动管理体制;发挥电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加快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发挥电大的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搭建市民终身学习的教育平台;发挥社区教育网络优势为电大开辟新的发展空间,这主要表现在利用社区教育提升电大的社会形象;利用社区教育拓展电大的办学空间;利用社区教育扩大电大的招生范围。在共享共嬴机制建立和运行的基础上,该合作模式取得了可喜成果,为社区学院依托电大办学进行了积极探索。

(三)社区学院能够普及真正意义的大众化教育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从统计数字上看已进入大众化阶段,2010年毛入学率为26.5%,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与浙江等,毛入学率已接近60%,已较接近美国等发达国家。但我国相当多的后发展、欠发达地区的毛入学率仍偏低,如贵州2010年只有13.8%,广西只有19.2%。而且,全日制高校基本属于职前学历教育,职后教育及非学历教育少有涉及,究其实质,仍属于精英教育。因此,大量职后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的需求须通过社区学院来真正实施。社区学院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学习资源的优质集聚枢纽功能及学习时间的充分自由优势,将能做到大众化教育真正意义上的普及。

参考文献:

[1] 杨志坚.国家开放大学的历史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2011(07).

第3篇:数字经济的概念及特征范文

关键词:智能电网 产业趋势 新能源

中图分类号:T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b)-0031-01

1 智能电网概述

智能电网是新兴的技术和产业概念,到目前为止,各国不同机构对智能电网给与了各种不同的定义。例如,美国电科院(EPRI)认为智能电网是由多个自动化的输电和配电系统构成以协调、有效和可靠的方式运作。其拥有三大特点,一是电力市场和企业的需求能过快速的响应;二是实现安全可靠灵活的信息流是运用了现代通信技术,为用户提供可靠、经济的电力服务;三是具有快速诊断、消除故障的自愈功能。欧洲技术论坛对智能电网的定义是,智能电网是集创新工具和技术、产品与服务于一体,利用高级感应、通信和控制技术,为客服的终端装置及设备提供发电、输电和配电一条龙服务,它实现了与客户的双向交换,从而提供更多信息选择、更大的能量 输出、更高的需要参与率及能源效率。

在我国对智能电网有所认识的是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国家电网认为应以特高压为骨干的,且具有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等特点的,同时各级电网之间可以相互协调发展的为统一智能电网。而南方电网认为当前智能电网的定义还处在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中,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概念涵盖了提高电网科技含量,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提高点味甘供电可靠性,促进节能减排,促进新能源的利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等内容,是一项社会联动的系统工程,最终实现电网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因此,我们认为,智能电网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设备技术、控制方法、传感测量技术以及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从而来实现电网的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的目标。

2 智能电网的主要功能

传统电网与智能电网相比较,它们之间的优点和特征都有所不同。从功能上来看,智能电网的主要功能包括:(1)鼓励电力用户参与电力生产和进行选择性消费。提供充分的实时电价信息和多样化用电方案,促使用户主动选择电能消费方式,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实时调整。(2)最大限度兼容各类分布式发电和储能,使分布式电源和集中式大型电源相互补充。(3)支持电力市场化。允许灵活进行定时间范围的预定电力交易、实时电力交易等。(4)满足电能质量需要,提供多种的质量—价格方案。(5)优化电网运营。以电网的智能化和资产管理软件深度集成为基础,使电力资源和设备得到最有效的利用。(6)抵御外界攻击。具有快速恢复能力,能够识别外界恶意攻击并加以抵御,确保供电安全。

3 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现状

3.1 国外发展现状

智能电网将为新能源产业技术和传统的电网技术带来巨大地改变,这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同时很多的国家都以建立智能电网为目标、行动路线和投资的计划。目前,智能电网研究较为成熟的主要是美国。为升级其日益老化的电网,在提升电网可靠性、安全性,并提高用电方效率,降低用电成本,美国于本世纪初较早提出了智能电网的概念。迄今,美国智能电网建设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根据2009年的美国经济刺激法案,美国能源部确定了两个专项投资计划,分别为“智能电网投资拨款计划”及“智能电网示范计划”,投资额分别为33.75亿美元和6.15亿美元。受此推动,2010年美国的智能电网项目的数量大幅增长,总投资额超过100亿美元。与美国之前的智能电网建设工作相比较,美国近年来的智能电网项目呈现几个特点:第一,绝大多数项目都得到了政府新兴产业研究的资金支持。第二,用户侧和配网侧建设速度提速,并成为新的发展重点。第三,跨电力价值链环节综合集成项目成为主要的投资方向。第四,围绕电力价值链多个环节的并发建设成为重要的项目类型。

德国是欧洲智能电网技术发展的典型代表。德国不断加速新能源的应用范围,令其无孔不入。例如,德国提出的新能源计划是,在每个家庭的房顶上,都装上太阳能发电装置,再在庭院里建一个小型风能发电站,用它们来满足每个家庭对电和热的全部需求。德国人之所以敢这样做,是因为在德国,一张无所不能的智能电网正在铺开。这张网建立起来之后,新能源的利用率几乎可以达到100%。

德国对智能电网有自己的认识,所谓建立智能网,也就是把所有能源产生的电量,都放在一张电网上进行传输,这张网就叫智能电网。但它又与普通电网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它应用了大量的IT技术,使其更像一张互联网,因此具有极强的互动性。

3.2 国内发展现状

在世界各国进行智能电网建设的同时,我国也在积极推进智能电网的发展。2009年5月21日,在2009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会议上,国家电网了“坚强智能电网”的研究成果,并了坚强智能电网计划(2010年至2020年),如表1所示。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坚强智能电网概念:坚强智能电网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网架为基础,以通信信息平台为支撑,具有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各个环节,覆盖所有电压等级,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的现代电网。

此外,国家电网还提出了“一特四大”的电网发展战略,即以大型能源基地为依托,建设由1000kW交流和±800kW直流构成的特高压电网,形成电力“高速公路”,促进大煤电、大水电、大核电、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的集约化开发,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同时,将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将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原有的输、配电基础设施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电网,它具有可充分满足用户对电力的需求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减小对环境的影响、保证电能质量和减少电网的电能损耗等多个优点实现对用户可靠、经济、清洁、互动的电力供应和增值服务。

参考文献

第4篇:数字经济的概念及特征范文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的现状,针对中小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知识管理的概念及意义

1、知识管理的概念

伴随着信息革命出现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它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知识及其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为主导的新型经济。知识经济与其他经济形态相比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必须不断地对发展战略、经营模式、管理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顺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全球掀起一场全新的管理革命,知识管理应运而生。知识管理是指通过对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的管理活动。知识管理的终极目的是在企业内促进知识共享,鼓励知识创新,实现知识增值,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2、知识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是以庞大的规模和集中的管理来更好地控制市场和原料供应,以此来获得较高的效率。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企业创新是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和提高竞争力水平的基本途径,而知识资源成为提高企业生产率和僧长财富的不可替代的企业创新的主要源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处在信息化、知识化的竞争环境中,其兴衰成败已不再单纯取决于企业拥有的物质资本,还在于知识和有效信息的积累和运用。

知识资源不同于传统企业管理中的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它具有复制性、非排他消费性并且在使用中不会引起边际报酬递减等特征。这些特征以及知识资源对经济增长所起的巨大作用将给现代企业管理提出新的课题。企业所面的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都将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伍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社会对企业核心资源的重要管理形式,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基础管理水平低下,缺乏知识管理的理念

企业基础管理水平低下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的一个难题。许多中小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一套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大多数企业是被动反应型的。由于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而在接受新概念和新信息方面显得比较迟钝,缺乏获取新知识的动力,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对知识管理的理念表现得非常陌生。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知识管理在中小企业的实践和运用。

2、企业信息化程度低,影响知识管理的有效开展

因为知识的存储和交流都需要信息技术提供保证,因而,知识管理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化建设的程度。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采集手段普遍落后,对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重视不够,导致一些企业对市场反应迟钝,灵敏度不高,丧失发展良机。随着信息行业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日益活跃,信息的流动频率大大加快,国际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以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化为标志的数字时代。而我国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严重滞后,这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知识管理的实施。

3、企业文化建设滞后,不利于知识在企业内的共享

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已引起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但中小企业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因此,在很多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氛围当中,个人出于职业安全及个人地位等方面的考虑.不愿将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与同事分享和交流,企业也没有明确提倡和强调要加强共享和交流,再加上制度建设滞后,往往导致个人知识不能转化为企业的知识。企业文化十分不利于知识在企业内的共享。很多企业甚至出现企业资源部门化,部门资源个人化,个人资源独享化,给企业的经营安全带来的很大隐患。

三、中小企业进行有效知识管理的策略分析

1、创建新型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是开展知识管理的重要保障。新型企业制度,要使经营管理者和员工的利益与命运紧紧与企业结为一体,鼓励企业知识的获取、共享、运用及存储,促进企业知识管理。同时,通过建立相关的制度鼓励员工将自己的隐性知识贡献出来,使涉及工作流程和方法的知识公开化,如通过网上办公、建立信息平台等,使企业员工能够在内部网络上获取、共享和交流新知识。总之,企业应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大力开展有利于知识管理的制度创新。:

2、推动企业信息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知识管理是信息革命带来的管理模式的变革,建立完善的信息科技系统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工作。企业要充分利用因特网,因特网给企业带来大量信息,创造无限商机,企业可以利用因特网进行海量电子商务。同时,注重建立企业信息部。要有专门的部门进行信息管理,加速企业的信息转化和共享。推动企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并拓展其功能,将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由于目前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仍处于很初级的阶段,政府和行业协会等有关部门要建立局域网,以促进企业间的知识共享。

3、建立利于知识交流与共享的企业丈化

创建学习型企业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知识管理流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即知识的生成和获取管理。知识生成和获取的方式是学习,企业应当通过营造一种鼓励学习的企业文化氛围,统一广大员工的学习目标,鼓励员工通过自我学习丰富个人的业务知识,进而增加组织的知识资本,促进知识在组织内顺畅的传播、共享、创新和应用。这种环境氛围的营造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的营造两方面。硬环境的营造包括建立起知识型企业的知识结构.完善企业的知识网络,建立起鼓励员工参与知识交流与共享机制和鼓励员工创新的各项企业制度。软环境的营造主要是要创找出一种鼓励学习鼓励知识交流与共享、崇尚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

第5篇:数字经济的概念及特征范文

一、新经济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所谓的新经济,指的是已经存在数年的两种广泛趋势:第一种是商业的全球化;第二种是信息技术革命。

新经济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新经济是指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化经济、新经济、生物经济、风险经济等等。狭义上讲,新经济是指美国于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在技术进步和全球化共同作用下所出现的一种相对于传统经济的新的经济形态,它与传统经济的本质区别就是在实现低通涨和低失业率较长期并存的情况下的经济持续增长。

新经济与其它经济形式相比,他主要有以下六个特征:

一是新经济对知识的需求性强。二是新经济有一定的创新性;三是新经济是全球化的经济;四是新经济是网络化的经济;五是新经济是科技化的经济;六是新经济是持续化的经济。

二、新经济时代所需人才的类型及素质

1、合作型人才。 在新经济时代,许多项目只有通过合作的方式才能实现共赢,信息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合作的组织,企业是链状供应,银行是网状服务,信息是网上共享,创新是网点协作,因此,新经济社会是一个人际关系高度社会化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需要更紧密的联系和协作,需要借助集体的力量和他人的力量,才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取得事业的成功。也就是说,在新经济环境中,要从事科研、发明、创造,或从事生产与经营,靠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竞争是工业社会的价值观,而新经济时代的价值观是合作。因此,合作型人才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的人才。

2、创新型人才。 创新是新经济时代的主题,新经济是创新化的经济,创新化经济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型的人才。第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电脑将取代一些机械性脑力劳动。计算机的应用,不再要求我们有强的记忆能力,而是要求具有综合的研究、判断、逻辑推理能力,高度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其次,新经济时代,产品的知识含量增加,逐步形成知识产品。知识产品的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不是设备和工具,而是人的知识的能力,特别是人的创造能力。

3、个性化人才。 个性化人才是创新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任何一个创新计划都体现出个性化的思想。在工业社会,生产是标准化、大规模生产,而在新经济社会,生产是非标准化,甚至可能是单件生产。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谁能设计出个性化的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新经济亦为个性化经济,他需要个性化的人才。所谓个性化人才,就是让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适合学什么,就让其学什么,适合干什么,就让其干什么。有哪一方面的兴趣与特长,就让其在哪一方面发展。人才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需求相复合,必须与所在组织的需求相吻合,这是个性化发展的基本前提。

4、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指多种专业能力的复合,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复合,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复合。新经济时代很多创造活动是跨领域的,这种创造不可能依靠某种单一知识和单一技能来实现,它必须借助多种知识、多种技能的综合运用来完成。社会越发展,创造的复杂程度越高,高度复杂的创造需要高度发展的能力系统,也就是对知识面的要求越来越宽。在新经济社会就是应付许多日常工作也离不开综合能力。曾有学者阐述“单一能力时代已经结束了,只有具备综合能力的人,才能在现代竞争中获胜”。所以,复合型人才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同时也是企业的稀缺资源,企业要努力的培养这种资源。

三、新经济时代与人力资源管理

1、营造创新文化。 在新经济时代,创新和时尚已经成为这个时期的主题,企业的发展需要这种创新的理念来驱动。 企业应致力于创造一个激励型的、充满创新气氛的开放环境,以利于发明、创造和企业未来的技术研究与展望;提倡挑战性思维。挑战性思维鼓励广大员工对现实状态提出质疑,不断思考和创新,企业为此可能承担一定风险,但企业这种文化氛围和对待风险与失误的态度会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增强员工的竞争能力,并会以此吸引大批优秀人才;设立共同的目标。自身应设立可以激起人们奋斗精神、愿为事业共同努力的目标,包括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等,在这样的创新环境下,新经济的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2、实行柔性管理。 在新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是自身发展的关键,真正才华横溢的人才,往往是充满个性而难以驾驭的,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主动抛弃传统的管理方式,运用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依靠共同的信念、互动的心灵进行柔性管理,给员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和气氛,给他们更多的授权,让他们成为工作的主人,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欲,使潜能和天赋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第6篇:数字经济的概念及特征范文

关键词 故障诊断;状态检修;在线监测

中图分类号TM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7-0050-02

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能源科学不断的受到关注,带来的更新换代,电力系统也迅猛发展。特高压、超高压输、变电技术的发展,电网容量提高,覆盖面积的增加都是涌现的新科技成果,当然科技的提高,必须有硬件设施作为前提,电力系统的安全和稳定性就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故障的诊断是人们努力攻克的一面,在线监测,能够对初期故障进行解决,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及早解决安全隐患更是人们不断追求的技术关键。

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经济的运行,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两方面都要同时进行。在线监测通过监测故障系统的特性信号,为故障诊断、故障维修提供真实数据依据,故障诊断则对已经提取的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二者共同服务于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1 状态监测分析

1.1 状态监测内容与目的

从实践来看,对电力系统设备状态进行监测,实际上就是对电力装置及其系统的具体运行状态进行记录,并在此基础上实施类别分辨与状态评估,从而为电力设备及电力系统的维修与维护提供有效的基础。电力系统状态监测由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及特征提取、状态评估或故障诊断及分类三个基本步骤组成。

状态监测的目的,为设备、系统的运行具体状况积累的数据和资料,建立电力系统运行的详细记录;对设备及系统的运行状态是否安全稳定、是否异常,做出了有效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的记录,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登记,对于现在的系统故障征兆及其特征,进行判断故障的程度与性质;并对电力设备及其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严格的评估,之后再对评估结果实施分类操作,在逐渐形成一个体系化的标准之后,即可作为电力设备和电力系统状态维修与具体操作的重要依据。此外,电力状态监测过程中的分析评估结果,也要包括对设备状态异常进行一个估计以及对系统将要发生的变化,进行一个预测,并且不断提高监测系统对系统进行评估的水平,使其无限接近真实。

1.2 状态监测的核心技术

状态监测技术,包含三方面内容:信号收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

信号收集,获取设备、系统运行时的状态信息,收集电力设备、系统的电流、电压、频率和局部放电量、磁力线密度信号。这其中,由于表征系统、设备状态量的不容信号的不同特征,采用不同的对应的信号收集方法。常用的方法,包括一次性采样、定时采样、应用产生极其故障的信号突变采取自动采样,根据故障的诊断特殊需求,采取其他多样化的信号特殊采样方式。现今,通讯设备已经广泛的应用到电力领域。光纤的传输数字信号,已经可以比较好的抑制环境造成的干扰,使信号的质量更接近收集的原本信号。

数据传输,信号的处理系统,通常距离监测相对较远,所以,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干扰,并且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需要先行对数据的值进行模数转换和预处理,以及压缩打包处理,再经由通信的线路传输到了处理控制的中心。

数据处理,工控手段的数据处理的中心,在受到通信路径传输来的状态量的具体数据以后,根据不同的数学处理方法,对状态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数字化的信息技术以及智能技术,二者都应用到电力设备、系统监测系统进行数据处理,能够使电力设备的状态监测,变的更加真实、准确。

1.3 状态监测的发展方向

随着状态监测技术的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设备和系统将要纳入这项技术的范畴,保证更多设备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而传感器的技术发展,和计算机不断的更新换代,带来的技术发展,不断深度带动着监测技术的发展,状态监测能够监测到的状态将会越来越多设备能够允许进行处理的数据量也将增加。数据量的增加,常规的数据进行处理的方式将会遇到攻克的必要,智能状态的监测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是必要的,特别是在知识系统、神经网络技术、模糊逻辑等领域的应用。

另外,设备、系统的标准化的问题,也应该能够得到重视。为了加速状态监测系统的稳步发展,应该尽早的制定相关的状态监测技术标准,规范设备、系统的设计、安装、运行、调试以及维护。

2 故障诊断

2.1 电力系统、设备出现故障的种类

基于电力系统及相关设备运行故障发展中的差别,通常将电力系统中的故障分成瞬变故障型与缓变型故障两类。其中,瞬变型故障如相间短路,在电力系统运行故障诊断过程中,发展相对比较快。一般而言,继电保护设备应当在10ms~20ms范围内将这些故障问题处理好,为能够有效地避免造成巨大损失,在瞬变故障发生的时候,应当努力做好电力系统故障保护,以免事故及问题进一步扩大化,该种类型故障并非诊断与监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缓变型故障而言,它主要是从电力系统、电力设备运行过程中发现故障问题征兆,并一直发展至系统故障灾害的发生,由此可见,它实际上就是一种进程相对比较缓慢的故障类型。当发现系统故障征兆时,应当对系统故障问题进行准确定位,并对故障程度及发展进程进行实时监测,并在此基础上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以免系统故障进一步恶化或向不利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缓变型故障问题是可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重要对象。绝缘故障,电力设备、系统的主要故障,很多故障问题均与绝缘有着密切的关系;绝缘故障问题及电力设备中的绝缘环境、结构以及分布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电力设备及电力系统绝缘故障问题进行定位和诊断绝缘损坏情况时,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2.2 故障监测特征信号的选取

一种故障,由很多故障的特征量反映出来,而一个故障的特征量,又可能产生于多种故障的状态,故障的特征量选取以及提取,是故障诊断的难点问题。识别运行的电力设备故障的状态以及正常状态的时候,通常因为特征量的选取不恰当出现误诊或者漏诊,误诊的主要原因,是正常状态及故障状态特征参量,存在着交叠的区域,就是故障的特征量存在模糊性。因此,需要选取有着代表性和有效性的故障特征参量。

2.3 故障诊断的分析技术以及信息技术

故障诊断的分析,是分析致使电力设备、系统发生故障下的物理过程以及化学过程、故障因果关系。步骤为:对大量复杂的设备、系统状态特征量进行归纳、整理和降维简化,然后用识别技术进行识别故障的特征参数,最后对故障的性质、程度、类别、部位以及原因进行判定。

参考文献

[1]刘万顺.电力系统故障分析[J].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39-40.

第7篇:数字经济的概念及特征范文

关键词:包装设计;互联网;大数据

1电子商务模式下包装设计

O2O的全称为OnlineToOffline(在线离线/线上到线下),是指将传统实体商业模式的消费及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通过互联网所搭建的数字平台成为一个用过购物消费的虚拟场所,通过删除生产端和消费端中间的诸多经销环节,来降低大量的商务成本和时间成本,O2O的概念非常广泛,既可涉及线上,又可涉及线下,可以通称为O2O。当下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及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它所形成的线上终端销售模式对线下传统制造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电子商务逐渐被企业和消费者认识和接受,由于电子商务的展示平台是一个虚拟的数字平台,不再需要实体线下的商业展示环境,所以产品和商家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产品包装的需求也逐渐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在未来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将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将使包装设计与生产更加便捷化、个性化、多样化。在未来也许会出现以中小企业为主导的O2O包装平台,为众多商家及客户提供更为灵活,便捷,优质,满足个性化定制的包装服务。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加入,包装设计产品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产品包装物或者是保护物,此时的包装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属性。

1.1实体陈列与虚拟陈列

O2O模式对于线下实体经济的打压非常的巨大,其最直观的影响就是线下实体卖场的衰落。电子商务相交于传统线下实体经济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简化,改变商品流通渠道使得消费交易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并且通过删除零售商这一中间环节,使得商品直接从生产者直接流通到消费者手中。因而,包装设计不再具有绝对性的视觉吸引力优势。网络购物流程中,消费者可以通过产品的详细介绍以及图片、视频等网络信息对商品了解得极为透彻。对于产品包装设计而言也是如此,包装设计中所有关乎于视觉审美的环节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产品包装在卖场中具有可陈列性和可展示性。但是互联网技术所搭建的虚拟数字平台不再需要实体的展示陈列环境。许多商品通过网络销售平台来展示自身属性和优势。那么产品包装从实体陈列环境转战虚拟展示环境除了自身优质的设计外,必然也要借助数字虚拟化的增强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所搭建的一种逼真的视觉、听觉、动觉、触觉和动态等符合人类五感的虚拟环境,是把观者所捕捉到的真实画面,通过摄影摄像等设备,与计算机产生的虚拟画面进行即时性的无缝式结合,所生成一个由各种补充信息的增强画面。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契合逼真的叠加到同一个画面或空间,在观众所视的现实环境中叠加了一个虚拟的场景,呈现出效果真实的新环境。增强现实技术将显示真实存在的物体和虚拟物体以及用户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且还可以实现真实物体和虚拟物体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并将这一切都同步反映到虚拟的三维空间中,实现真正的虚实与人之间的立体联系,形成新奇有趣的交互体验。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需要跟踪定位技术、显示技术、界面和可视化技术等一系列新兴技术的支持,是多种网络虚拟化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延伸。跟踪定位技术与标定技术共同完成对位置与方位的识别和测量,并将测量数据提供给增强现实系统,达到被检测物在真实世界里的具置与虚拟环境中的位置相吻合,实现虚拟物体与客观显示环境的无缝结合。这种技术为包装的陈列环境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可以极大地减少实体包装的展示数量,从而极大地缓解了产品包装在生产制作,展示消耗以及运输等诸多环节所带来的成本压力。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更为便利和生动的消费体验。

1.2功能偏移与定制思维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未来的包装设计,其设计理念必然是让产品本身的设计品质回归到主体核心位置,产品本身的设计成为产品开发和销售的重点,传统销售模式以包装取胜的产品开发及销售流程关键环节发生转变,包装设计所节省的各项成本将会转移到产品本身的设计及开发之上。由于电子商务的物流特点,包装运输及储存的功能可能将被单独放大,由于实体卖场的缺失,包装设计的美观因素在设计中所占比重可能会有所下降。但是设计美观因素的弱化并不代表着个性化包装设计的空间缺失,以设计美感为主要表现的包装在高档以及定制类品牌产品中仍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千万不能忽视“定制思维”的重要性。美化作为设计环节中的进步因素,不能缺失。即便是同一个产品,其处于不同的环境或者面对不同的消费者都需要不同的具有针对性的包装来美化产品形象,已私人定制的方式做到千人千面。

1.3设计审美与文化积淀

未来包装设计在艺术呈现上来讲,包装设计人将不断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能够对接当下我国商品经济的理念及原则并通过现代化的表达方式进行文化创造或者改造。在具体的包装设计中,选用合理的设计手法能够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中适宜市场经济策略以及现代互联网时代的核心消费的理念原则的文化元素等进行提炼并且应用到包装设计中,是每个设计人都有待解决的专业问题。在包装设计中融入我国传统文化元素,既可以发扬传承传统文化,又能让当代设计充满深厚文化底蕴,让深埋于历史的民族精神和魅力获得崭新的舞台从而挖掘巨大的经济价值,使得工业化产品不再冷若冰霜毫无人气。互联网趋势下的消费诉求是多元化且无序的,互联网时代的产品及包装自然也就需要多元的文化来不断丰富自身来迎接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1.4个性化群体与自媒体营销

目前几乎所有的传统实体经济及产品由于互联网的到来而正处于激烈的市场冲击中,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企业及产品也纷纷谋求升级转型,相当一部分开辟以淘宝,微信等平台作为新的销售渠道。而产品包装设计也要相应的进行升级,使之更加符合企业需求。我们不难看出,在未来若干年后,从各个角度能够得出主要消费群体是1985年以后出生的人群,这类人群出生在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时期,享受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诸多成果,也是我国第一批接受电子计算机的人群,加之独生子女政策以及高校扩招政策,其群体特征为文化基础好,受教育程度高,成长环境相对开明与宽松,视野更加开阔,内在文化更加多元与丰富,审美要求上更加自我和主观。面对这样的消费主体,过于老气的传统设计风格,比较容易失去市场关注度,可适当加入流行元素,打造时效性包装。互联网的高速普及带动了自媒体的发展,自媒体营销成为一种新型的营销手段,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自媒体营销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原有直销理论体系及营销裂变的原理,通过网友及粉丝的口碑来实现产品的美化及宣传,这种自媒体式的宣传的覆盖率不可小视,且渠道平台广泛,微信朋友圈,微博,公众号,订阅号,甚至通过好友私信均可传播。产品包装实体成为了主要的线下宣传途径,除了与消费者进行良好的互动沟通,更是微平台的引流渠道,包装上添加二维码将会是大势所趋。

2大数据对包装市场的作用

缺少数据资源无以谈未来,缺少数据资源无以言发展。今天,掌握大数据已经成为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得数据者得天下,知己知彼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关键制胜点。大数据是指无法在限定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手段和器械工具进行收集、分类管理和分析的数据集合。这种数据集合通过新的处理模式能够为商业决策提供真实有效的凭证依据,同时能够成为市场探测仪来洞察市场内部环境及规律变化还可以作为一种高效的管理数据集合,优化管理能力及效率。是一种海量的、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无形信息资产。在商业环境中,大数据的商业价值是不可估量的。首先,通过大数据的获取及分析,商业及企业可以对数量庞大的消费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精准营销,其次,针对实行小规模高质量的小众精品模式的品牌企业,大数据可以作为方向探测仪来制定企业的转型。面临互联网压力之下必须转型的传统企业需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价值。包装设计以及产品包装产业作为工业化的实体经济产物,在面对未来大数据化的商业管理和运营机制下,也需要置身在大数据之中,做到与时俱进。

2.1平台信息承载与回馈

互联网销售平台,可以看作为一个数据化的商业行为集成。对于商家而言,每一个借助互联网所销售出去的商品,其详细信息都会被互联网的数据库所记录,通过这种记录数据,商家可以轻松地得到相关产品销售的各项数据,包括销量,消费者特点,销售区域化特点等等,商家可以通过记录在案的各项数据来对产品及产品包装进行有效优化和改进,也可以借助所掌握的数据制定下一步更为行之有效的产品营销策略。对于费者而言,消费者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各种网络设备随时随地的获取选定商品的各项详尽信息,在购买前可以通过网购评价,业界口碑,季度销量,售后评价等数据来对产品进行充分的了解。

2.2包装信息承载与回馈

信息承载与回馈对产品以及品牌的数据化评估外,对于包装设计而言,其包装本身所承载的产品信息也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来详尽获取。在传统包装中,各项产品数据繁多,企业和商家为了向消费者展示自身的产品背后的企业文化,理念和形象,添加过多的笔墨在包装上,使得包装信息繁杂,又难以表述到位,又导致附着在包装之上展示面的信息大大的影响到了包装的视觉审美。这一切的原因都来自于信息传达渠道的单一性和在浏览此类包装时,必须满足产品包装与消费者零距离的条件的直面性。大数据的到来使得信息传递和承载的平台多样,商家传递信息和受众获取信息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包装与消费者能否亲密接触,都不能对信息的传递带来任何约束及障碍。大数据平台的出现,分担了产品信息的传递渠道,使得包装得到了减负。可以腾出更大的空间来实现曾经因为信息占用而不得不委曲求全的其他方面的提高。既然互联网对传统实体经济的冲击不可避免,对于产品包装设计而言,其设计思路及理念也应当表现出与传统思路理念的差异与更新。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将导致产品包装中面面俱到的各个方面进行分类合并,甚至某些信息及功能会离开产品包装的本体,通过其他渠道来进行呈现和传达。包装设计终将要回归到简朴、实用以及理性的道路上去。

3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策略的转型和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政策的加强,我国包装行业也越来越重视包装设计生产、资源环境与互联网的关系。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生产资源和时效性,包装设计材料的轻量化、可降解成为很多企业产品营销的一个重要概念。当下包装设计行业还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包装行业的良性发展必须附着于良性的商品经济发展和健全的网络环境,所以从宏观上来看,延伸包装产业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合理的互联网模式以及大数据化是当下包装的主要出路。

作者:高彦彬 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蔡红飞.2004年中国包装工业全面解读及深入分析[J].中国包装,2005(06).

第8篇:数字经济的概念及特征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 财务管理模式 创新 建议

财务管理在企业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需要对企业生产中的一系列财务关系、财务活动进行管理,保证企业的财务健康。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潮中,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来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服务,始终跟上时代的发展,为企业受益提供保障。

一、 知识经济时代的概念及特征

知识经济在现阶段尚没有统一的概念,在多数的研究中将其认定为将信息与知识进行运用于生产和分配当中,使其发挥经济效益的经济形势。相对于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来说,知识经济是将知识资源当做基础,将工业经济进行进一步深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人的精神层面也发生改变,不再囿于对物质的依赖,更多地向知识依赖方面转化。其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知识为基础

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要求就是以知识为发展基础,区别于物质基础的经济形态。农业和工业经济多依赖于能源和劳动力等,而知识经济则是对信息、科学和技术产生需求,发挥知识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巨大作用。知识始终是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并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进步,两者的关系日益密切。

(二)以创新为本质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最本质的要求,要始终把握创新性的主旋律才能实现经济的变革与发展。劳动者要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武装之下进行相应的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知识经济的全面成长是需要高新科技作为支撑的,要加大创新部门的建设和资金投入,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把握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本质。

(三)以信息革命为关键

知识经济依托的是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将信息和知识作为主要的生产资源,因而要实现知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以信息革命作为制胜关键。智能化生产的实现必须以信息共享作为依托。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化是信息革命的重要组成,它们为知识的高效利用提供基础,因而信息革命在知识经济时代始终占据关键地位。

二、 知识经济时代对财务管理创新的要求

(一)财务管理理念的创新

财务管理的创新要从转变观念做起,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可克服管理短视,树立与知识经济时代相契合的管理理念。首先要从培养优秀的财务人员做起,重视人才的开发和有效利用,调整知识结构,维护人才流动秩序。其次财务管理者要注意规避风险与把握商机并举,将企业资源合理利用,撬动财务杠杆,实现利润最大化,保障企业的竞争优势。第三,企业在进行利益考评时要将目光放得长远且全面,增加知识层面的投入力度,考虑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次的积累和培养,以期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创新能力。在这种创新理念的指导下,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变革就迈出了重要一步。

(二)财务管理内容的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对财务管理的内容也产生影响,使其发生质的改变,不再囿于有形资产的管理,而是将无形资产作为重点。这从经济的发展阶段可见一斑,农业经济必然依赖土地促进经济增长,工业经济则依赖设备、资金等,而知识经济则将商标、专利、信息等无形资产提到重要位置。以微软公司为例,其无形资产的保有量较三大汽车公司的总量还要大。同时还要将人力资源纳入无形资产的范畴,不能忽略人力可以带来的经济效益。因而在进行财务管理创新时,要将所有的无形资产统筹考虑,将其作为主要创新变革的内容,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要求。

(三)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

经济活动的开展对速度、质量、全面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信息的传递和决策的形成往往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完成,经济活动空间的一再缩小呼唤财务管理模式的进一步创新,因此,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必将形成。设置结构合理的财务管理机构,最大程度地提升信息接收的灵敏度,使管理更加高效。摒弃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结构,全员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接受科学的财务管理知识。财务管理人员利用好信息时代的各种财务软件,加强学习,用简单易行的财务管理程序来实现科学高效管理。统一的报表分析、统一的程序编制将大大节约人力成本,提升工作效率,防止腐败现象的出现,这些都是管理模式创新带来的积极影响。因而必须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积极开展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

三、 在知识经济时代开展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建议

(一)提升财务管理者的创新能力

对知识资源的高效利用是需要理论与实践作为基础的,通过深入的研究,将物质资本顺利转化为知识资本。这对企业的课题研究水平有较高要求,不但要对资本的构成要素深入了解,还要明确资本的计量方法,会合理估算知识资本的价值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是这一系列要求的达成者,他们要满足财务管理创新在技术性、专业性及前瞻性方面的要求,着重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创新管理的新形势。企业的财务管理者面对的不再是单一的有形资产,更多的是企业的无形资产,需要管理者用扎实的财务管理知识和与时俱进的管理方法来应对需求。进行创新性的企业管理时要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综合把握,明确业务拓展范围,对企业的经营活动风险性开展评估,而只有高质量的财务管理人才才能对企业的商业前景给出正确判断,因而企业要格外重视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管理者要注重企业知识资本的管理,创新管理方式,使其更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财务管理者的自身价值也在管理活动中得以实现。

(二)创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设定

企业的财务管理涉及到关系种类较多,有与投资人之间的关系、与监管部门的关系、与债权人的关系等,在诸多关系中,知识经济时代比较偏重的是企业和员工之间的财务关系。人才的能动性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如何将人才所拥有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因而企业应采取措施激发出员工的创造性。具体的方法为设立人才选拔制度和企业奖励制度,以人的管理为基础来进行财务管理,协调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财务关系。要以企业总体目标为中心,对管理目标进行创新性的设定,为企业总目标的实现服务。企业的财务目标必须与社会经济相结合,并根据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加以深化。时代的变更使资本范围进一步扩大,资产结构也发生改变,利益主体的地位得以提升。企业的各要素所有权突破股东的限制,加入经营者、员工、债权人等利益主体,企业不能忽视他们在企业经济增长中的能动作用,这就需要重新进行财务管理目标的设定,将各个元素纳入考量,从而全面创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设定。

(三)采用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

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网络技术的运用,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网络操作技术培训,通过网络和软件来进行投资风险的评估,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使财务管理人员的技术化办公水平得以提升。在拥有扎实的财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网络技术知识的学习,涉猎先进的财务管理知识和方法,具备出具财务管理策略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互联网对于企业的管理方式有很大冲击,刺激了全新管理模式的出现,其中集中式的财务管理方法是比较实用的。用计算机和网络手段,对商务资源进行整合,大力开发与互联网条件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工作方法和财务软件。集中式的管理将基层员工与企业高层联系起来,使虚拟结算成为可能,根据市场迅速出具决策,从而大大提升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

四、结束语

总之,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要始终与时代相契合,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下不断进行创新,建成合理的财务管理体系,使企业在完善的财务管理的协助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颖瑜.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创新[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第9篇:数字经济的概念及特征范文

关键词:网络安全;防火墙技术;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21-02

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不仅使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更加方便快捷、丰富多彩,同时也在国防、电信、经济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我们在充分享受网络优越性的同时,也应看到,计算机网络虽然性能很强大,但也存在其容易受到攻击的方面。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已经十分严重,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维护网络的安全运行。

一、网络安全的概念及特征

(一)网络安全的概念

网络安全是指通过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使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系统连续运行,网络正常服务,从而确保网络数据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

(二)网络安全的特征

网络安全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

保密性:信息不随便泄露给授权用户之外的他人或被他人利用的特性。

完整性:数据未经授权不能进行改变的特性。即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修改、不被破坏和丢失的特性。

可用性:当需要时能否存取所需网络安全解决措施的信息。

控制性:对信息的传播及内容具有控制能力。

可审性:出现安全问题时提供依据与手段。

虽然网络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其安全却被我们忽视。网络安全性差就会给我们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我们应该关于网络安全进行能更多的探讨和研究。

二、网络安全问题现状分析

(一)网络安全的严峻形势

计算机网络所建立的信息通道,使全世界对信息的交流、共享更加方便、快捷,从而大大助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网络信息安全也面临着威胁,网络安全逐渐成为影响社会与经济正常发展的关键要素。

美国联邦调查局公布的数字显示,美国每年因网络安全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75亿美元,而全世界平均每20秒钟就发生一起Internet计算机侵入事件。在我国,由于黑客入侵、计算机病毒的原因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正如CEAC主任高骐在接受采访时说:“目前,我国的网络系统还比较脆弱,需要构筑我们自己的数字‘长城’来保卫网络的安全。”[1]

(二)威胁网络安全的方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威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方式和手段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目前网络中存在的安全威胁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影响计算机正常使用并且能进行扩展的计算机指令或代码。计算机病毒主要是通过复制、传送数据包以及运行程序等操作进行传播,在日常的生活中,硬盘、光盘和网络等都是传播计算机病毒的途径。

2、木马程序

木马程序的全称叫特洛伊木马,是指潜伏在电脑中,受外部用户控制以窃取本机信息或者控制权的程序,英文叫做“Trojan horse”。木马程序的危害在于多数有恶意企图,例如占用系统资源,降低电脑效能,危害本机信息安全(盗取QQ帐号、游戏帐号甚至银行帐号),将本机作为工具来攻击其他设备等。

3、拒绝服务攻击

拒绝服务攻击就是攻击者采取办法使合法用户不能进行正常的网络服务,阻止合法用户对网络资源的访问,以实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攻击者进行拒绝服务攻击,实际上是要实现两种效果:一是迫使服务器的缓冲区满,不接收新的请求;二是使用IP欺骗,迫使服务器把合法用户的连接复位,影响合法用户的连接。

4、黑客攻击

黑客攻击是黑客破解或破坏某个程序、系统及网络安全,或者破解某系统或网络以提醒该系统所有者的系统安全漏洞的过程。黑客攻击手段可分为非破坏性攻击和破坏性攻击两类:非破坏性攻击一般是为了扰乱系统的运行,并不盗窃系统资料,通常采用拒绝服务攻击或信息炸弹;破坏性攻击是以侵入他人电脑系统、盗窃系统保密信息、破坏目标系统的数据为目的。网络黑客技术的发展已经严重威胁网络的安全。[2]

5、软件漏洞

软件开发者开发软件时的疏忽,或者是编程语言的局限性,使其自身的设计和结构始终会出现问题,而这些漏洞会被计算机病毒和恶意程序所利用,这就使计算机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一旦连接入互联网,危险就悄然而至。缓冲区溢出就是一种常见的软件漏洞。

(三)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

造成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严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计算机系统自身的缺陷,也有我们在使用和维护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疏忽。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因素:

1、网络系统安全性差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差是由计算机网络自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也是其无法摆脱的缺点,这也决定了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中,网络安全性未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和改善。怎样在让计算机网络技术更好更快发展的同时使其更加安全,是一个长期困惑我们的难题,也是未来需要我们继续探索的重要难题。

2、计算机网络系统自身的问题

网络系统在稳定性和可扩充性方面存在问题:

(1)由于设计的系统不规范、不合理以及缺乏安全性考虑,计算机网络的稳定性较差。正如网络安全专家、CEAC首席讲师周谷所说,“中国的网络安全最大的隐患是因为计算机系统有3个先天缺陷:使用外国的CPU芯片,使用外国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使用外国网管软件。这就造成了我国的网络很大程度上收到外国网络的影响。

(2)网络硬件存在缺陷。比如服务器和网卡,其设计欠缺周密,这些导致网络的安全性能差。

3、网络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措施缺乏

据调查,信息网络用户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知识,管理人员缺乏培训,缺少安全预警信息是信息网络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大多数用户都使用了防火墙和防病毒产品,但其他类型安全产品的使用率几乎都低于20%。许多站点在防火墙配置上无意中扩大访问权限,却忽视了这些权限可能会被某些人员滥用。管理制度不健全,网络的管理和维护也不到位,也造成了网络安全问题的严重化。

三、提高网络安全的策略

(一)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多数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都和缺乏安全防范意识有直接关系,所以较强的网络安全意识是保证网络安全的重要前提。当前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网络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给我们的经济以及社会各方面造成巨大损失,引起人们对网络安全的极大关注。因而,从思想上提高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内部网络治理人员以及使用人员的安全意识,是网络安全工作的第一任务。

(二)严格网络管理

并不是每一个网站都是安全的,但是需要提出的是,现在相当一部分用户在积极享用网络服务的时候,只注重使用方便,却忽视了安全问题,这种做法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目前我们搞好网络安全的重点,首先是要严格落实平时的网络管理,将日常网络管理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当中;其次,还要加强对计算机网络操作岗位的人员管理,对他们进行深入的网络安全教育和相关法律学习,并经常进行检查和组织学习;此外,还要尽快建立反击网络病毒和反击黑客的应急部门,培养一批掌握相关知识和技术的人才。

(三)积极采取防范措施

1、网络防火墙技术

网络防火墙技术是一种网络安全保护手段,是网络通信时执行的一种访问控制尺度,通过控制入、出一个网络的权限,并迫使所有的连接都经过检查,从而防止外部网络用户以非法手段通过外部网络进入内部网络,访问内部资源,以达到保护内部网络操作环境和设备之目的。虽然防火墙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但它是当前保护网络免受袭击的有效手段,对保障网络安全起到很大的作用。[3]

2、安全加密技术

安全加密技术是利用技术手段将重要的数据进行加密传送,在到达终点后再对其进行解密,这是最常用的安全保密手段,也是电子商务采取的主要安全保密措施。加密技术的出现使基于Internet上的电子交易系统成为了可能,为全球电子商务提供了保证,无论是对称加密还是非对称加密技术都对维护电子交易的安全发挥了很大作用,因而仍是当前电子交易安全措施的主流。[4]未来,我们也应对此进行改进,使其更加完善,发挥更强的功效。

四、结语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网络安全会显得更加重要,必将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然而,网络安全是一个涉及科技、法律等诸方面的多学科话题。因此,要达到充分维护网络安全的目的,必须对其进行长期而深入的研究,从多处着手,建立一个完善而又科学的网络安全维护体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并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策略,建立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为社会和经济的长足进步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余志松.浅谈网络安全的技术控制\[J\].科技资讯,2007,(6):6-7.

\[2\]王淑琴,海丽军.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