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划生育的历史范文

计划生育的历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划生育的历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划生育的历史

第1篇:计划生育的历史范文

关键词:人口信息质量管理制度理论依据现状对策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员频繁变迁,社会和经济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的有效管理及利用日益成为提高各种社会活动的功能和效率的重要手段。建立适应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求的人口计生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是适应社会需求,转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思路、运着机制,增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重要手段,更是准确把握人口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规律,推进人口计生事业全面发展的具体实践。

一、实施全员人口计生信息管理的背景和理论依据及实际意义

首先,建立人口计生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是信息时代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加快,流动人口逐年增多,人民群众的婚育观念和生育行为呈现多元化趋势,群众对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优质服务需求也不断增长,使得原有的静态管理体制的弊端和不足在实践过程中日益暴露出来,传统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已难以适应新时期工作的需要。在新形势下,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建设在不同领域的普及,而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就是推动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建立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为解决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

其次,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是践行科学发展观,转变政府职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客观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制定的,而人口问题又是制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要想达到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理想均衡,实现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的转变,必须把人的“体能、技能、智能”三者的合理调配,置于可以接受的状态之下。这就对人口的有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口管理涉及到人类的生产、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人力的开发以及人民群众生活的质量。以人为本,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全面、准确、及时把握人口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科学分析人口的总体情况、构成、分布、人口素质等人口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以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各项业务指标的运行情况,正确判断未来影响人口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规律,可以为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科学发展提供基础信息支撑,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依据,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当然,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对新时期稳定低生育水平,开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具有积极意义。 建立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的人口信息快速、动态采集机制,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管理,能够改进工作手段,整合业务流程,促进人口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与公安、民政、工商、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从而提高行政效率和决策水平,改善公共服务质量,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实现服务的优质化和人性化、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二、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特点、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贵州人口计生信息系统》(PIS)是贵州省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管理一个成功的典范,《贵州人口计生信息系统》等业务软件为其平台,按照“应用主导、完善体制、优化管理、资源共享”的发展思路,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采集、录入、及时变更人口信息,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人口数据库。通过数据库的查询、统计、汇总、分析等功能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动态管理。它既包括育龄妇女的生育、节育信息,也包括所有人口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户口性质、变动状态等信息。

全员人口信息管理具有信息全面、综合、互通、资源共享、信息呈现动态性等特点。信息采集的是所有人口信息,包括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录入的信息包括育龄妇女的各项信息,及全部家庭成员的基本信息和计划生育信息。《贵州人口计生信息系统》涵盖了人口基本信息、人口变动信息、育龄妇女婚姻状况、育龄妇女子女情况、妊娠信息、出生情况、独生子女光荣证情况、技术服务信息、利益导向信息、引导信息、流动人口信息、统计报表及汇总分析等功能,涉及了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业务。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上传到省地县三级人口计生部门,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和公安、卫生、教育、民政、工商等相关部门之间可能互通、共享人口信息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查询、掌握和运用。村级每月采集人口变动、出生、技术服务、流动人口、证件办理等方面的信息,并及时录入数据库,实现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

其次,全员人口信息管理具有服务性,它利用数据库的各项信息来服务人口计生业务工作,并结合人口理论来指导经常性工作;利用数据库的统计分析功能,对人口数据按照不同需要收集、整理、分类,并定期不定期地向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人口信息数据,服务经济社会;利用数据库存的报表统计功能,分析当前人口形式,指导下步人口计生工作。

全员人口信息管理是一个新生产物。20世纪90年代初,计生工作开始利用手工帐卡对育龄妇女的个案信息进行建档管理。乡村两级普遍建立了育龄妇女卡片和育龄群众生殖保健档案,这些信息是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的基础信息。手工台帐由于准确性差、效率低、漏洞多,而且基层工作人员工作负荷重,压力大,重复劳动多。为解决这些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各地先后开始尝试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建设并运行育龄妇女信息系统。由此,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开始进入探索、起步阶段。初步形成了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网络构架,育龄妇女信息系统等主要业务系统得到推广应用。1998年《贵州省育龄妇女信息系统》单机版(WIS)系统开始投入使用,全员人口个案信息全部录入系统,完成了计划生育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查询、分析、反馈和的信息化,实现了全省部分地区人口数据的省级集中管理,并通过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计生信息的共享。在运行过程中,针对WIS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漏洞,又开发了PIS2.0系统,对系统进行了加密,增强了信息的安全保障,简化了录入内容,减少了操作流程,扩展了原有功能,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灵活。

目前,信息化建设的大力推进,已逐步改变了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工作模式,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日益凸显,但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对全员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长期性缺乏足够认识,工作力度不够;缺乏与新职能拓展相适应的信息化支持系统;网络建设和硬件配备不够,信息共享程度低;信息化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等问题。又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计生工作基础、软件开发技术升级很慢等因素的影响,各乡(镇)、街道信息化建设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发展。

三、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信息化是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管理,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对人口、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提高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水平。实行动态化管理,数据准确,变更及时,从乡、县、市、省到国家的各级计生部门利用数据库均可以直接生成各类统计报表和各种需要的汇总资料,可以实时、有效监测人口计生各项指标的运行,并根据各项指标的运行情况来评价一个地方的工作绩效,或是某一政策的实施效果,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人口信息系统全面、实时的人口信息可以提供并预测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发展趋势及地区分布状况,为应对人口变化对教育、城市建设、卫生、人员就业、社会保障、环境、资源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信息,加大科学决策力度,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数据库开展人口预警分析,预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趋势,为各级党委政府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供可靠的数据,为综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全员人口信息管理,是对全员先进行实际信息的采集,然后进行信息录入,对流动人口实行动态的跟踪管理、全程服务机制。利用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将访视或生殖健康检查结果与原籍进行平台交流,并对需要回复的信息及时进行预警。促进了流出地和流入地之间快速、便捷、高效联系,加强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提高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率,对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贵州人口计生信息系统》PIS2.0 中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模块、机构管理模块等业务模块的综合运用,实现了人口信息的个案管理,实现了管理与服务流程的重组优化,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化。实施全员人口信息管理,不但降低了社会管理成本,还加强了职责部门间的工作交流与沟通,同时也达到导地交换,信息共享,实现了流动人口的异地管理、达到了对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优势互补,增强了工作的协调性,提高了管理服务质量,增强了公共服务能力。

四、加快推进全员人口信息动态管理的对策。

准确、全面、及时的信息是实施全员人口信息动态管理的基础,这些信息也是人口和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的基础,信息采集者和信息应用者的素质是基础中的基础,加快推进全员人口信息的管理,网络的软硬件建设水平是前提,计算机操作员的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综合素质是关键,严格的规章制度是保障。

加强网络建设,及时对计算机网络的软硬件进行更新换代。要进一步完善县级机关的计算机局域网建设,加强基层的信息化办公建设,充分保证各级计算机网络建设能够适应工作发展水平,紧跟时展步伐。硬件维护方面,要以主机房的硬件保障、更新为主,如PC及外设、网络设备、安全产品设备、主机系统等;软件维护方面,要以系统安全、数据备份、软件更新为主,包括系统及工具软件,应用软件以及针对人口信息化的应用需求所提供的咨询规划、系统集成、培训、运营维护等;网络建设方面,要进行整体远景规划、分布建设实施步骤、完善技术支持及服务。通过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进计算机网络建设。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系统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信息应用水平。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实施全员人口信息动态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当前虽然大多数人员参加了各种计算机操作知识的培训,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知识,但是跟人口信息化对人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精通或熟悉计算机知识及操作技术的人才还远远不够。这就需要加大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力度和普及力度,在一个县最少保证一季度对计算机操作人员培训一遍,有培训教材、培训制度和考试成绩,使系统各级人员都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会利用计算机指导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人的创造性和计算机应用的潜力。

实行规范运作,健全信息化建设工作制度。规章制度是信息规范运作的保障。要按照国家《县乡两级育龄妇女信息系统(WIS)管理规范》和《基层育龄妇女信息系统引导工作规范》以及省人口计生委信息化规范建设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建立落实各项信息管理制度,如:以服务信息为主的乡、村两级和服务机构月变更、月反馈的机制,实现育龄妇女信息双向良性互动;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数据信息化管理以及服务站所与人口计生委信息的共享;建立微机室管理制度、网络中心机房管理制度、信息备份制度、工作日志制度、技术资料管理制度、病毒防范管理制度、微机操作员岗位职责、网络信息安全保密系统工作制度、网络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多媒体培训教室管理制度、微机信息引导服务项目、信息保密制度等。

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入库数据信息质量。数据质量是人口信息网络的生命,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的持续推进依赖于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录入,要通过检查、评估和考核,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落实。要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人及其工作职责,落实采集信息签字制度、数据核查制度、信息录入制度、统计上报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同时,落实奖扶平台工作制度,建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信息库;落实流动人换信息分析制度、信息交换上报制度、流入及流出信息反馈制度和信息交换登网制度;落实对育龄人口优质服务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如妇科病的筛查档案、0-7岁领证独生子女健康检查档案、出生缺陷干预档案、新婚夫妇的培训档案、避孕药具的发放档案等。

第2篇:计划生育的历史范文

一、重视听说训练系统性,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

人机听说检测是基于平时听说训练基础上的综合性考查题目,要求学生根据相应的语音提示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相应的回答,是融听、说、读等为一体的考查项目。按照训练的系统性要求,从日常教学中主动抓紧抓实,能使得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听说训练中,应结合考查要求和课程知识体系实施有步骤和层次性地推进,让学生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掌握味语言运用规律性。在训练指导过程中,一方面,按照课程章节体系和学生学习难点,确定重音、连读、失去爆破、同化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按照教学课时数和周数进行灵活运用;另一方面,精选听力素材,按照每周试听不少于3次和每周表达交流不少于2次的要求,有针对性训练,找出学生容易出错误的地方,帮助他们在有的放矢地重点训练过程中获得识记和运用。通过训练的系统性来引导学生主动尝试,更能激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

通过这样系统性训练,能有效发现学生在听说中的问题,便于他们针对问题进行调整运用。例如,在八年级下册Unit 5 Good manners的“Reading When in Rome”教学时,可利用录音播放的形式展示Jenny和Daniel的对话,建议学生围绕“Which information do you listen from their dialogue?”写出相关答案信息,并要求他们予以表达。以此为例,可在教学时段内,针对有关“The foreign different culture”搜集相应的听力素材,在晨读课上进行试听,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表述要点,进一步深化理解感知。

二、创设听说运用情景化,增强学生表达综合性

通过情景化的方式活化教学内容,既能使得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还能够让他们在听说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主动修正不足。情景化模式运用能使得学生的认知过程更具有层次性,便于学生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情景化模式运用,能使得课程内容由静态向动态展示转化,让学生不再局限于教材文本的呈现。在实践指导中,多结合学习内容任务,围绕创设相似的情景来丰富学习过程,一方面,通过计算机信息输入相关的学习内容,并创设一定的情境背景,让学生有针对性结合学习内容予以听说;另一方面,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多样化,建议学生筛选有效的信息点,依据问题进行有针对性表达。在此基础上,多利用自习课,鼓励学生在认知试听播放录音素材的基础上,主动调整学习思维方法。

情景化的训练,能让学生有更多自我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在过程交流中获得认知体验。例如,在八年级上册Unit 5 Wild animals的“Reading A Giant pandas”的阅读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试听文章表达主题内容外,还可利用计算机设备播放大熊猫的叫声、啃竹等声音,要求学生就“What do you listen from the sound?”和“How do we should do for the wild giant panda?”等进行表述,以此来帮助他们在聆听的过程中积累相应的表达素材,将听觉转换为主动表达,进一步加深理解感知。

三、突出题型练习模拟性,提高学生主动适应力

人机对话训练离不开模拟,让学生在与考场相似的情境中主动尝试和实践运用,能使得他们在适应考场紧张氛围的过程中更好灵活运用。模拟考试应在初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后每周一次进行训练,让学生在反复试听的过程中获得认知灵感。

第3篇:计划生育的历史范文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国近代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再次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作为数学教师,要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进行研究,更好地实施生活化教学方式,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双重促进作用。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主要包含如下几个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对于何谓生活教育,陶行知作出如下概念界定:“生活教育即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它是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原有以及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对于生活教育和传统教育方式有哪些区别,陶行知(1934)在其发表的《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一文中进行这样的论述:传统教育是一种吃人的教育方式:教学生自己吃自己,教学生吃别人。而生活教育与之恰巧相反,生活教育不教学生自己吃自己,生活教育也不教学生吃别人。陶行知之所以会提出上述观点,是与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发展至今,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则拥有了全新的意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让教育更加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更关注人的个性发展。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影响下,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必要在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方式。

 

二、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呼唤生活化教学方式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数学课堂教学和学生对于生活化教学方式的需求现状,于2015年4月期间对3~6年级的400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发放400份,回收400份,有效问卷398份,问卷有效率为99.5%。具体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1)部分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远离生活。调查表明:在398名被调查的学生当中,23.1%的人表示数学授课教师经常会在课堂中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34.2%的人表示数学授课教师偶尔会在课堂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42.7%的人表示数学授课教师从不在课堂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总体来看,数学教师在课堂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的频率并不高,很多数学教师从不会在课堂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

 

(2)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高。目前数学教师采用的是一种混合式教学方式,在这种混合式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如何呢?调查表明:在398名被调查的学生当中,31.4%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对数学学习感兴趣,24.9%的学生表示自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程度一般,43.7%的学生表示对数学学习并不感兴趣。总体来看,在当前教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程度并不是很高,且有待提高。

 

(3)学生期待生活化教学方式。调查表明:在398名被调查的学生当中,91.9%的学生表示自己非常希望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8.1%的学生表示自己不希望数学教师在课堂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总体来说,绝大部分学生非常希望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在访谈中有学生表示:“如果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那就太有趣了,我相信自己也会越来越喜欢数学学习。”有学生表示:“我已经习惯了数学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生活化教学方式我并不是很能接受。”虽然有部分学生并不赞同数学教师在课堂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但是这部分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大部分学生非常期待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有效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数学课堂中的具体运用策略

 

从上述问卷调查,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结论: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不高,他们非常希望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多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影响下,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采用如下生活化教学方式。

 

(1)基于谈话的生活化教学方式运用。用谈话的方式在数学课堂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常用的课堂教学方式,这种运用方式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也不谋而合。【案例】执教“认识方向”的时候,这样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一定有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生活经验,哪位同学可以说说你们是如何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问题提出之后,很快就有同学举手回答说:“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东方,太阳落山的地方是西方。明确这一点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基本常识进行方向判断。”听到这名同学的回答,其他同学也纷纷称是。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方式,同学们不仅增添数学学习的兴趣,也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更好地应用于生活当中,何乐而不为呢?基于谈话的生活化教学方式实施起来较为简单,只要数学教师精心预设,课上有的放矢地执行即可以。具体的教学实践表明:基于谈话的生活化教学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2)基于多媒体的生活化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的出现似乎天生就是为生活化教学服务的,有了多媒体之后,原本无法实现的生活化教学方式也可以轻易实现。【案例】执教“认识人民币”的时候,课堂导入阶段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生活化教学。视频呈现内容:过年了,长辈们开始发红包,小朋友们都非常开心。但打开红包之后,却没有人认识红包里到底有多少钱,这可难住小朋友们。视频播放完毕之后,我微笑着问:“同学们,你们认识人民币吗?”问题提出之后,很多同学都表示认识。基于同学们的这种积极表现,教师用多媒体呈现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要求学生辨认。看到多媒体上熟悉的人民币,同学们集集体之智慧快速认完了所有人民币。看到学生的表现,我也感到非常开心。于是说:“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好,但我发现仍然有部分同学不认识人民币。接下来学习的新课内容就是认识人民币,我会在本课中教授一些大家还没有掌握的知识——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听到这样说,同学们的学习兴致似乎更高。基于多媒体进行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它的运用可以给同学们营造一个更好的、更加直观的生活化情境,同学们可以在这个生活化情境的影响下高效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

 

(3)基于角色扮演的生活化教学方式运用。角色扮演是同学们非常喜爱的一种活动方式,利用角色扮演也可以很好地实现生活化教学。数学教材中可以有效利用角色扮演的内容并不是很多,但如果可以科学、合理、适时地运用,同样可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成效。【案例】执教“千克和克”的时候,在课堂导入阶段,与一名同学一起进行这样一个角色扮演:一名顾客去菜场买菜,不料却和摊主发生争执。原来,摊主错将白菜的价格写成1千克0.3元。而事实是,白菜的价格是500克0.3元。在结账时摊主发现了错误,想向顾客多收钱,但是顾客却不干了,指着牌子说:“明明标好的价格,为什么现在要变卦呢?”角色扮演结束之后,同学们似乎还沉浸在刚才的生活情境中。此时,我说道:“同学们,通过刚才这一生活事件,你们觉得搞清楚千克与克是不是非常重要呢?”问题抛出之后,很容易激发同学们学习新课的兴趣。除了在新课导入阶段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践行生活化教学方式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中、课后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生活化角色扮演活动,让同学们边表演、边体验,更好地体验生活中所蕴含的各种数学知识。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也很有帮助。

 

(4)基于儿歌的生活化教学方式运用。儿歌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为了激发学生生活的体验,适当的时候也可以结合儿歌在数学课堂中践行生活化教学方式。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方式是别致新颖的,也是同学们所普遍喜爱的。【案例】执教“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我说道:“同学们,你们一定非常喜欢唱儿歌吧?老师今天和你们一起唱一首儿歌,看你们会不会。”话毕之后,我唱道:“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在唱的同时,同学们也大声跟唱。唱完之后,我说道:“你们谁可以用字母将这首儿歌中的数字进行替换呢?”听到我这样说,同学们经过短暂的思考,很快就有同学回答说:“可以这样用字母进行替换:A只蛤蟆一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扑通A声,跳下水。2A只蛤蟆两张嘴,4A只眼睛,8A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受到这名同学的启发,很多同学成功地完成了字母替换。基于儿歌的生活化教学方式,可以让同学们在学习儿歌的同时,更好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这样的做法,不仅有效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也有效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数学课堂中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方式,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四种,本文所述只是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在数学课堂中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还需要注意把握如下几点问题。第一,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应灵活变通。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论,但是该理论中的有些知识与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并未完全契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取其精华,让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更好地服务于数学课堂教学。第二,数学教师应注重生活素材的积累。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观点,是数学教师在课堂中最应该吸取的教育理念。为了更好地在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教学之余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与课堂教学相关的生活素材,进而将这些生活素材有效运用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第三,数学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传统教学方式并未真正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了更好地在数学课堂中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实施生活化教学,数学教师必须改变自身的传统教学观念,尽量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这不仅是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践行,对于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也是非常有利的。

 

五、结束语

第4篇:计划生育的历史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中职教育;现代信息技术

0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已正式进入信息化时代。将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育行业,有助于帮助教育行业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信息化时代,中职教育必须正确面对当前时代提出的挑战和问题,及时抓住教育模式革新的机遇,利用信息化时代的促进作用,帮助中职教育完成由低效率向高效率的转变。中职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了解和掌握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意义与新特征,将中职教育与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相结合,提升中职教师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1信息化教学概念

信息化时代是现代信息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入生活的一个重要时期,主要特征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生活工作相结合。信息化时代是当前教育发展和完善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保障[1]。教育经济及生活方式的变化,要求人们寻找一种新的能够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关键生产力,而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便是当前教育生产力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可提高我国教育行业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信息化时代,生活方式的转变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息息相关,人们工作效率的提高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密不可分。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相结合,是当前中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即信息化教育,有利于提升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2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为了适应信息化教学发展,必须分析中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合理分配信息化教学资源。调查研究发现,当前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分析中,绝大多数中职教师都具备较高的信息收集能力,具有一定的互联网应用技术能力。但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中职教育融合,中职教师的认知普遍较低,严重缺乏信息化教学意识,主要表现为信息加工能力薄弱、信息处理与应用能力较差等。绝大多数中职院校比较重视培养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往往忽视教师科研能力的考核与要求,导致教师科研能力不足,严重缺乏教学理论研究,相关教学理念更新不及时,难以及时更新信息理论,从而导致较多教师无法完成教学任务,难以将信息技术等作为工具,实现教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此外,信息化教学设备应用与课程设计不完善,一些中职教师很难通过信息化技术系统设计课程,无法统筹安排课程教学目标和评价指标,未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实现信息化教学资源和专业课程的契合。

3信息化教育背景下中职教师面临的挑战

信息化教育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是人们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转变的重要阶段,但信息化教育带来转变的同时提出了许多挑战和问题。

3.1信息化教育本身的挑战

新事物产生是一个盘旋上升的过程,前途光明,但道路曲折。当信息化教育被提出时,便注定了其要克服重重挑战和考验,成为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推动力[2]。信息化教育的发展面临的是传统教育模式。互联网信息技术进入教育行业时,人们对其准确性无太多质疑,但安全问题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信息化教育面临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挑战。

3.2信息化教育带来的挑战

信息化教育带来的挑战由互联网属性决定。一部分教师不了解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人员更替提出了一定挑战。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基础设施要求更高。例如,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对中职教育而言,需要在传统教育设备的基础上,增加投影仪、电子设备、计算机等与现代信息技术相关的一系列设备,同时,提高对中职教师的要求,即中职教师需要全面掌握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

4中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策略

根据当前中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面临的挑战,笔者整理了一系列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策略,以便提升中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4.1完善基础设施

教师的个人素质是影响信息化时代进步的重要因素。相对于传统教育方式,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较为新颖,应用于中职教育时,需要教育人员掌握新的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掌握教育工作的主动权,促进中职教育效率的提升。基础设施一直是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基础,只有完善现代互联网基础设施,才能发挥信息化时代对中职教育的重要促进作用,提升中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因此,学校需要拥有专项采购资金,通过一系列设备采购工作,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中职教师的能力[3]。

4.2制定专属保障措施

制定保障措施是保证中职教育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也是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当前信息化教学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教师的综合信息技术能力与素养,保证中职教育教师水平和质量能够符合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促进信息化教学的进步。为此,中职院校需要成立以校长为主要负责人的强有力的信息化建设学习小组,为中职教师能力提升和各项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学校还需要制定相关制度,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真正落实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工作。例如,通过制度规定将教师信息化教学纳入绩效考核,作为一种绩效考核重要指标纳入教师信息化教学考核,提高中职教师参加教学培训、应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性与积极性[4]。

4.3确定中职教学培养内容

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对中职教师的信息化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信息获取能力、课程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培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写作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对于中职教师信息化能力培养,需要根据具体能力确定具体教学和培养内容,完成中职教师的针对性培养。例如,信息获取能力培养方面,需要确保教师能够依据教学需求,明确分析所需知识和信息,通过数据库和网络等,收集整理信息,同时,通过交流共享信息等途径,获取相关信息资源。这一能力的培养需要以基本的信息化教学设备与软件作为应用基础。

4.4规划教师培养方式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需要与教师自身相结合,确定并规划教学培养方式,完成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以“翻转课堂”教学理论应用为例,中职教师普遍存在认知不完善、知识掌握不牢固等问题,往往采用校本培训的方式,以节约相关培训成本,且有利于中职教师交流与沟通教学问题[5]。但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需要通过学校搭建的网络、教研平台等,寻求解决方法。此外,中职院校可以采取线上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中职教师的信息化能力,通过互联网和校园网等为教师提供培训内容,为中职教师提供实践教学机会,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密切结合。

第5篇:计划生育的历史范文

关键词:胜任力 胜任力模型 结构化面试

招聘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招聘那些能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具有高绩效潜能的优秀员工,做到人-职-组织匹配,已经成为企业的招聘工作的新重心。胜任力的研究为人力资源的招聘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切入点,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招聘过程中主要起到评价标准的作用,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招聘能帮助企业找到具有高绩效潜能的优秀员工,有助于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提高组织绩效,使招聘工作更趋于完善。

一、胜任力相关理论及在招聘中的作用

1.胜任力及胜任力模型

针对传统人才测量与甄选机制存在的缺陷,McClelland(1973)提出用胜任力(Competency)指标对工作绩效做出预测,他首次将胜任力定义为:与工作或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它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随后诸多中西方学者也纷纷提出了自己对胜任力的理解,相对来说,Spencer(1993)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他将胜任力定义为:与在一项工作或一定条件下参照标准有效的或优秀的绩效具有因果关系的个体潜在特征,包括五个层面: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

目前关于胜任力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共识:①以工作绩效为导向,甚至可以预测员工工作绩效;②与任务情景相联系,具有动态性;③能够区分业绩优秀者与普通者。只有满足以上特征,才认为是胜任力。

相比胜任力定义的众说纷纭,胜任力模型(Competency Model)的定义则统一得多,区别仅在于语言表述的详尽不同,是指为了完成某项工作或达成某一绩效目标,所要求个体具备的一系列不同胜任力的组合。胜任力模型是多维度、多层次、跨职业的。企业中不同层次的岗位、不同岗位系列所要求的胜任力内容和水平是不同的。因此,需要根据人-职-组织匹配的原则,对岗位胜任力要求做出层次安排,并考虑企业战略、文化特征、领导风格等对胜任力的要求。

自从McClelland与同行心理学家David Berlew合作成立McBer & Company管理咨询公司以来,全世界掀起了胜任力建模的热潮。胜任力模型目前已经被大量世界著名的公司或组织成功应用,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工具,列入招聘、绩效管理等多个人力资源模块中。

2. 传统招聘模式与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招聘模式比较

传统的招聘过程往往十分看重应聘者的知识、技能等外显特征,而没有专门针对难以测量的动机、价值观等内隐特征来挑选员工。这样就容易造成错误的选才,使企业付出沉重的代价。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招聘模式则可以帮助企业找到具有核心动机和特质的员工,这样既避免了招错人,又减少了企业的培训支出。尤其是对那些工作要求较为复杂的岗位挑选候选人,在应聘者外在基本条件相似的情况下,胜任力模型在预测优秀绩效方面的预测力要远远高于与任务相关的技能、智力或学历。由此而言,在招聘过程中更应采用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招聘模式,注重对员工胜任力的考察。

传统招聘模式和基于胜任力的招聘模式的详细比较如表1:

二、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结构化面试方法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结构化面试是在招聘面试环节根据应聘岗位要求的胜任力,遵循固定的程序,采用专门的题库、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选拔高绩效人才的测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对应聘者谁更可能在工作中取得成功进行预测。与传统面试相比,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结构化面试准确性更高。目前,最主要的两种结构化面试方法是行为面试法和情景面试法。

1.行为面试法

行为面试法是通过挖掘应聘者过去的经历来预测其未来工作绩效的一种较为准确和有效的面试方法。其假设是:过去的行为是预测未来行为的最好指标。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不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大的变化,特别是遇到类似的情景时,人的行为倾向于重复过去的方式。很多时候,行为模式会在类似的情景出现时与过去保持一致性。行为面试的简化步骤如下:

行为面试的目标是准确判断应聘者所具备的胜任力程度,评估基准是该岗位的胜任力模型。行为面试要围绕某一岗位胜任力维度来提问和追问,提问的切入点是与岗位胜任力相关联的直接、必然联系的具体事件、业绩与行为,在提问和追问中通常要用到STAR模型。STAR分别是Situation、Target、Action、Result这四个单词首字母的缩写,代表了行为面试时提问的四个方向,是对应聘者所回答的行为事件的具体性进行考察的框架。

 对S提问,可以了解行为事件发生的背景,知道这件事情的难度水平;

 对T提问,可以了解这件事的动机和目标,对应聘者做事的愿望有了一定了解,也更有利于我们了解其接下来行为与这一目标和动机的一致性;

 对A提问,可以了解应聘者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所采取的一些具体行动,这些行动在说服对方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 对R提问,可以了解这件事的结果如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反馈。

判断行为面试回答的关键标准有三个:一是阐述明确。要注意非行为特征的描述。二是阐述完整。要注意事件描述完整性(符合STAR要求)。三是证据确凿。要注意是否得到判断其胜任力程度的足够证据。通常下面的问题可以帮助面试官判断获得的信息是否足够:

 是否已经了解应聘者所说的环境?他采取了什么行动?后果是什么?

 是否已经获得了主要的细节,比如大致的日期、数量、参与的人员等。

 是否已经能够想象出应聘者如何做事的?

 是否能想象,如果应聘者上岗后,能否做出符合岗位胜任力要求的事情来?

下面笔者用具体例子来说明一下行为面试的问题设计。假如考查“成就导向”这一胜任力维度,可以这样提问:请你结合经历,分享一个你最近一年工作(或社会实践)中最有成就感的工作事例。应聘者回答后,还可以追问:那是什么样的任务?什么地方比较困难?你为什么要接这个任务?接受任务后你是如何来做的?接下来你又做了什么?任务的完成情况如何?等。

行为面试法的应用,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第一,提问应聘者过去发生过的事情,避免使用理论/假设问题。例如,可以提问:请举例详细说明,你如何帮助下属尽快进步的?而不能够提问:你认为作为一个领导应该如何帮助下属尽快地成长起来?第二,提问过程中要关注细节,并就细节展开追问。追问的细节,一定是要应聘者只有亲自做过才能说得上来,不是看别人做过就可以说出来的。第三,要把前后的细节进行相互对比验证,从而判断应聘者叙述的真实性,并在此基础上判断应聘者的素质是否达到了岗位胜任力要求。第四,面试官在应聘者回答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对于重要的和关键的语句、描述、数字等要记录下来,成为后边追问和验证的依据。

2.情景面试法

情景面试法首先会给应聘者呈现所应聘工作可能遇到的一个情景,然后了解应聘者在这些假设的情景中如何行动。其假设是:人的意图和设想是未来行为的有效预测指标。

和行为面试法不同的是,行为面试法提问的是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所以每种情况出现后,应聘者如何去做的,答案有唯一性(不是正确答案的唯一,而是应聘者到底怎么去处理的,做法有唯一性)。但情景面试不同,由于是假设情况,所以怎么去面对这些情况,可能会有多种选择。在准备情景面试的问题时,对于可能会出现的情况,面试官应事先有所准备,这样才能在应聘者做出不同回答时,继续追问下去。

情景面试法问题的设计也是基于岗位要求的胜任力而开发的,可以是对这个岗位在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或冲突的抽象和概括,或是工作所需的某种胜任力的体现。典型的题目有:

 如果出现了什么样的情况,你该怎么办?

 假如你的同事因为某件事误解了你,你会如何处理?

 如果你知道你的上级做出的某项决定是错误的,这个决定可能会给公司或团队带来很大损失,但他一意孤行,你怎么办?

情景面试法的应用,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第一,情景问题的设计,最好来自于应聘岗位本身会面临的矛盾、问题和冲突,并且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可能性有很多。不同的解决方法背后,能看出应聘者处理问题的基本思路。第二,情景提出之后,针对应聘者的回答,应该有一系列跟进的问题。例如追问:你为什么会这么看?为什么会用这种方法等。这就要求面试官事先对应聘者的可能选择和回答有所准备与设计,这样当应聘者做出某一选择时,面试官可以马上跟进相应的下一个问题,而不至于出现问不下去的情况。第三,应聘者回答时,一定要关注他整体思路的连贯性、逻辑的严密性。第四,必要时,可以让应聘者举出他过去遇到类似情况的例子,结合行为面试法,对应聘者的回答做出判断。第五,需要强调的是,招聘过程中,仅凭一个或多个问题的回答,是不能对应聘者的胜任力作出绝对化判断的,一定要通过多个问题的相互验证来把握应聘者是否符合岗位要求。

三、结构化面试中的艺术

前面提到的行为面试法和情景面试法是两种最常用的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结构化面试方法。然而,面试方法的正确并不能保证能招到合适的人。为了提高面试的效度,还可以采用以下提问法,增强面试的艺术性,真正做到“题有意,意无形”。

1.投射提问

投射提问又名隐蔽式提问,指提问的问题尽量不要表明面试官的提问要点。例如,对应聘者职业发展定位的考察,既可以问,你希望自己在5年或10年之后,职业上发展到什么程度?也可以问,你希望自己5年或10年之后的生活是怎样的?虽然这两个问题本质没有区别,但后边的问题隐蔽了问题的指向性。

面试官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设计投射提问的问题:一、在问题表达上,尽量不出现需要考察的要点;二、从其他人看起来与要考察的点没有关系,但实际上有内在逻辑的问题入手;三、采用诱导性问题,使应聘者难以察觉面试官的真正意图。

2.封堵式提问

当应聘者可能有多个回答,而有的回答和我们考察的点无关时,就需要把那些可能出现的回答封住。使用封堵式提问技巧,主要目的是使应聘者在回答时,不要偏离面试官考察的要点,不会出现应聘者回避回答的情况。

对于面试官来说,想要更好地应用封堵提问的技巧,需要对问题问出之后,应聘者可能会从哪几个角度回答、可能出现哪些不同的回答有一定的预测,并针对这些不同的回答,决定是否把某些和我们要考察的内容无关的选项提前封上,不让应聘者做出选择。如果某些选项不好直接封上,可以这样提问:假如不存在你说的那种情况,或者说不让你做出那样的选择,你会怎么办?

3.乱序提问

乱序提问就是把所要提问的问题混起来,在面试过程中交叉问出,让应聘者无法清晰地了解每个问题背后的思路,从而无法做出非真实的回答。

在开始使用乱序提问时,要特别注意:因为问题是打乱了问,当某些问题没问完,有意转向其他问题时,一定要记住过一会转回来。当觉得这一点上缺乏把握时,不妨在面试过程中做些记录,提醒自己还有几个题没有问完。

四、结构化面试中还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面试中的细节与推理

面试中应聘者表现出来的细节,也是很反映一个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的,细节观察实际上是和推理过程联系在一起的。通常可以从动作、表达方式、眼神、穿着、身体姿态等细节方面观察应聘者。

2.面试过程应始终保持警惕,避免心理误区

常见心理误区有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等。为了避免心理误区,面试官对于要考察应聘者哪方面的胜任力一定要有清醒的意识,从而在问题设计上,始终围绕设定的主线进行。另外要做好应聘者的考查记录,特别是他们的回答要点。面试中还要合理安排时间,避免疲劳面试。

3.不要在面试中过度炫耀自己

面试官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在面试中自己成了发言的主角。要杜绝这种情况,有几种方法:一是面试官在面试过程中要不断提醒自己,这不是炫耀的场合,而是对眼前的候选人进行判断的过程。其次,面试官之间应相互提醒,当出现某一面试官夸夸其谈的情况后,其他人应给予有效的提醒。三是在程序设计上,先列出问题的清单,让面试官在这些问题基础上去发问,这样能比较有效控制面试官的思路不会过于发散。

4.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

无论是外部招聘,还是内部招聘,在面试的程序上,面试官都应当严格控制;同时在用人标准上也应当按照岗位胜任力模型要求,不能有所偏好。

总之,一个好的面试官,首先应有良好的个人品德及修养,了解公司情况及岗位胜任要求,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知识面,并且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和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在面试中应能熟练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公正、客观地评价应聘者。

参考文献:

[1] David C. McClelland. 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3, (28): 1-14

[2] Lyle M. Spencer, Sige M. Spencer. Comptence at Work: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Inc, 1993

[3] 李旭丹, 吴文艳.员工招募与甄选[M].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2009

[4] 田效勋, 等.过去预测未来:行为面试法[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5] 薛琴, 宋成一.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BEI面试选拔新技术[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 2: 189-194

第6篇:计划生育的历史范文

近些年来,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受到档案管理手段滞后、档案管理意识薄弱、档案管理人员的缺乏等方面的影响,使得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也受到一定的阻碍,对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解决当前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

1.当前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困境

1.1档案管理手段滞后

一直以来,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手段对档案管理水平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之下,需要对档案管理手段进行及时的更新和完善,这样才能满足当今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发展[1]。但是,就当今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手段来分析,依旧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管理手段过于陈旧,不利于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的持续进行,尤其是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下,传统的管理手段已无法满足当今的发展需求。

1.2档案管理意识薄弱

当前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中,由于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使得很多档案管理人员未能有效的认识到档案管理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2]。另外,一些档案管理人员,对计划生育的档案管理工作过于形式化,缺乏实际性的管理,整体管理意识薄弱。

1.3档案管理人员的缺乏

计划生育实施档案管理需要有综合素质较高的管理人员作为支持,但是,当前管理人员市场人才极为缺乏,大多数管理人员都是专业技术过硬,而管理观念却薄弱,而且,从事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人员大多数都是大龄女同事来承担,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更缺乏提升自身素质的思想观念,从而影响到计划生育的档案管理水平。

2.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困境的几点改进措施

2.1改进和完善档案管理手段

通过以上对当前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困境分析,档案管理手段的滞后直接影响到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对此,作者建议应对档案管理手段进行改进和完善[3]。首先,应对当前档案管理手段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并不断的提升档案管理技术水平,改进传统档案管理存在的缺陷。其次,加强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快速发展之下,应充分的引入计算机技术,将计算机作为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对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全面提升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另外,应定期对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硬件设备进行更新升级,提升计算机系统的运行效率,将计算机技术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更好的为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服务。

2.2强化人员管理意识

思想观念对人的意识影响极大,正如以上所提到的,在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也使得人员对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缺乏重视性,对此,应不断的强化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4]。首先,应加强计划生育档案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工作,不仅要让相关领导对档案管理重视起来,更要提升员工的管理意识,转变思想观念,打破传统思想观念的约束,加强计划生育的档案管理工作。其次,要为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可以通过采取奖罚措施,对档案管理工作处理较好的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工作处理误差较大的工作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惩罚,不仅对员工的管理工作起到约束的作用,更能提高员工档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对档案管理的重视,从而有效的提升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质量。

2.3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

针对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应对在岗的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人员展开定期的培训,不仅要给管理人员提供一定的学习机会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更要培养他们自主的去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不断的提升自身素质才能确保为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做出一定的贡献。其次,定期开展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人员交流会议,交流主题主要以当前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以及未来档案管理的发展等内容为主,并加强管理人员之间素质交流,促进管理人员之间的相互学习,更有利于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起到互补学习的作用。再次,为管理人员的自学给予大力的支持,例如,购置一些教学书籍、视频等相关资料,并将其发放给管理人员,鼓励人员不断的提升自身素质,加强自我深造,为提高计划生育档案管理质量而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档案管理水平和技能。

第7篇:计划生育的历史范文

论文关键词: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外语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3

一、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了解一门语言所传载的文化就无法真正掌握该语言,因此,语言教学应与文化学习紧密联系,通过对文化的了解来掌握语言,通过对语言的学习来了解文化。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化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只有清楚地了解两种文化的共性和个性,才能进行有效的语言交际。人类生活各个方面无不受文化影响,这就需要去探索研究不同的文化内涵,了解文化差异所在、树立文化差异的意识,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完成。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外语能力,外语能力的表现就是如何在交际场合中正确运用和发挥自己的语言能力,成功地完成交际任务。跨文化交际意识要求学生对其他社会文化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很难在短时间内养成,因为文化所涵盖的内容极其丰富。在学生养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后,这种意识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有很大的帮助。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地说,就是把所学的语言知识与社会的文化习惯和思想观念结合起来,根据具体环境和对方思想、情感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话语,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在英语教学的最初阶段,教师就必须重视让学生了解国外文化背景,首先让他们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产生一定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原则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采取适当的原则方法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渗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的原则

1.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流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与学生的专业相关的文化会更吸引学生、文化教学结合语言交流实践,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2.阶段性原则。阶段性原则要求文化内容的导入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语言掌握层次和水平来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学生的英语学习会由当初的被动艰难上升到积极主动地享受学习。

3.适度性原则。适度性原则主要是指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适度。教师对文化内容的讲解要有选择,主张“实用为主,够用为度”。文化内容本身就广而杂,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的积累。

(二)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方法

1.加强文化背景的讲解。在讲解过程中,必须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从而最大限度地传达语言载体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

2.创设对话的文化环境。在日常对话中,学生最容易出现语用错误。这不仅因为对话涉及交际用语的规范使用以及礼仪习俗,更由于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语言形式的选用总是受到时间、地点、话题、交际双方的情感、个性、社会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的制约。因此,成功的对话课,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该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

3.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互联网是辅助英语教学的有效手段。国际互联网是人类至今最大的信息库,储有最丰富的各类资料。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参与国际交流,查询各种学习资料和信息,更好地促进其语言学习。

4.组织课外文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多读以文化为导向的报刊、书籍,还可以号召学生举办多种形式的英语活动,如开展一些包括英语晚会、英语歌曲演唱比赛、英语戏剧、小品表演、英语知识有奖问答等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竞赛和游戏,创办以文化为主题的英语角等。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必然会加深其对英语语言文化的理解,体验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三、跨文化交际对学生外语能力的促进作用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能力的组成部分,张后尘指出,我国英语教学应通过文化意识的培养达到文化理解,强调的是能力,文化教育的定位是以文化知识为起点,文化意识为桥梁,文化理解为归宿。因此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过程中要将知识与理解结合起来,才有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

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因为,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语言能力与文化能力是相辅相成。因此学习语言,就必须掌握文化背景,熟悉文化模式和准则。

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成功交际的人才,因此教学不应局限于语言体系本身。文化、交际、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社会体制、科学技术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准则、风俗习惯、社会地位和处事方式等。同时,文化的方方面面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语言的运用。这就要求外语教师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注重在外语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导入交际文化。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大量介绍外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同时在课堂中,适当地引入把一些适应潮流的新闻报道,这样能够激励学习者的兴趣和热情,而且弥补课本教材内容的滞后性的不足。

四、结语

人类生活各个方面无不受文化影响,我们需要去探索研究不同的文化内涵,了解文化差异所在、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强化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交际中采取相应的适当策略,从而达到最理想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国民.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8篇:计划生育的历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生活化 理论阐释

[作者简介]焦勇(1976- ),男,江苏徐州人,徐州医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徐州 22100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059-0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不是简单地回归日常生活,需要从理论层面进行科学解读,只有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才能形成正确的目标、内容、路径、方法,才能增强实效。目前,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主要有马克思的全面生活理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观、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这些理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但这些理论大都是哲学理论,并不直接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为全面深入地探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通过辨析这些理论,探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从而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

一、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阐释

(一)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

生活世界学说最早由胡塞尔提出,是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概括来讲,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具有多种含义,主要包括特殊生活世界、科学世界、普遍生活世界和原生活世界。

特殊生活世界是社会中的每个人为了生活所构成的自我世界。特殊生活世界针对个体而存在,因为每个人生活的环境不同,行为习俗不同,体现的价值不同,所以每个人的生活世界都不同。科学世界也属于生活世界,在胡塞尔的理论思想中有两种不同的科学世界:第一种是绝对化和理念化的纯粹科学世界,第二种是可以被感知的主观科学世界,是科学技术改造和影响的生活世界,这两种世界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绝对化、理念化。胡塞尔赞同可以被感知的科学世界,反对丧失生活意义的理性化科学世界。他总结历史发展经验,认为任何科学成果都要体现在生活世界本身上,都要体现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因此科学世界是人类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是符合人类发展,可感知的生活世界。普遍生活世界是面向我们的唯一实在的直观对象的总体,是能够通过知觉被感知的、被经验到的世界。胡塞尔对此进行了如下论述:“难道我们不能转向生活世界――我们大家在生活中作为我们大家的世界意识到,但并没有以某种方式将它变成普遍的主题,而始终只是被呈现给我们日常的、眼前的,我们的个别的或普遍的职业目的和职业兴趣的生活世界吗?”①胡塞尔认为我们应该用毫不加饰的态度去认识人们纯粹的普遍生活世界,并按照它的存在方式,按照它原有的相对性与变动性去认知了解,抛去任何所谓普遍理论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由此可以看出,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包含普通的日常生活世界,但这种生活世界不是科学追求的普遍理论,不是理念的逻辑构成物,是客观存在的生活世界。原生活世界是胡塞尔最终要回到的生活世界,是纯粹先验现象的生活世界,是最初的起源世界。综上来看,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既是先验的,又是主体性的,还是原发建构性的,从而是超越历史恒久性的结构。

(二)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阐释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观虽然有先验性特点,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通过对特殊生活世界、科学世界、普遍生活世界和原生活世界的理解,可以看出,他的生活世界理论的核心是回到原生活世界,即回到人类的本性、人类社会的本质中去,这是真正的生活世界观。特殊生活世界、科学世界、普遍生活世界都要体现出原生活世界的核心理念,体现出生活世界的真正价值,必须祛除本源生活世界外的遮蔽,从而回到或把握真正的生活世界。对照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必须祛除形式化、工具化的遮蔽,摆脱简单的说教,摆脱毫无创造的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而言,是要帮助人们在学习知识、适应社会的同时,帮助他们思考和认识生活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引导人们对意义生活的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不是简单地回归日常生活,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祛除理念化的观点,寻求有意义的生活,满足人的充分发展,实现人的价值和意义,是生活事实和生活意义的高度统一。

由此可见,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是一致的。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要求个人通过特殊生活世界、科学世界、普遍生活世界,最终回到原生活世界,即有意义、有价值的本源生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恰恰就在于帮助个人实现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本性和价值,适应社会生活,促进个人发展,实现个人价值。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样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树立了目标。

二、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阐释

(一)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

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秉承了实践理性传统,是在胡塞尔的基础上吸收了维特根斯坦、米德等人的思想而形成的。他以“交往行动理论”为根基,认为人类日常生活是从符号互动中产生,必须从社会理论和行动理论来理解生活世界。他认为生活世界包括三大结构部分:文化、社会和个人。他说:“我把文化称之为知识储存,当交往参与者相互关于一个世界上的某种事物获得理解时,他们就按照知识储存来加以解释。我把社会称之为合法的秩序,交往参与者通过这些合法的秩序,把他们的成员调节为社会集团,并从而巩固联合。我把个性理解为使一个主体在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方面具有的权限,就是说,使一个主体能够参与理解过程,并从而能论断自己的同一性。”②深入理解,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的三大结构具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沟通的作用,促进人类生活世界文化知识的继承与发展;二是社会组织作用,促进社会组织的整合和统一;三是个体社会化作用,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发展。

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交互主体性的世界。他批判了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所追求的纯粹境域是一种先验的乌托邦,只有刨除其虚幻,才能使生活世界成为充满前见的原发境域,才能把先验主体变成交互主体,才能把生活世界概念从认识论转变为本体论和方法论,才能整合理论与实践,使生活世界理性化成为可能。哈贝马斯在胡塞尔的基础上,把实践的内涵纳入到生活世界,并把理论的功能放置于现实环境中,为生活世界注入实践和文化的内涵,唤起人们对日常交往的深层意识,脱离先验的框架,获得与先验理念一致的精神生活。另外,他还把先验哲学的生活世界转变为日常生活语境下的生活世界,将“生活世界”的构成境域由先验主体移至人的日常交往实践。哈贝马斯不仅强调“生活世界”是由个体的能力以及直观的知识所构成,而且更为强调“生活世界”是由社会实践和直观知识构成的。因而,“生活世界”不应仅仅理解为先验的主体所构造出来的视域的总和,表现为一个由单独的主体走向交互的主体的过程。③至此,生活世界学说,经过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改造,敞开了融入马克思实践理论的大门。

(二)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阐释

综上,可以看出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提供了哲学基础。第一,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为统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理智与行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纯的说教,应该以人的生活世界为落脚点,也不是单纯的国家意识形态教育,应该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实现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和谐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摆脱教条化的模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实践性、人学性相统一,真正有效地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涵是国家或社会为维护其利益、促进人与社会共同发展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向社会成员教育、灌输、引导国家或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内容包括国家意识形态与社会、个体之间发生的各种认知、情感、评价、意愿的总和。在这一点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涵与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的灌木丛理论天然地耦合在一起。第三,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三个结构――文化、社会和个人,通过语言、劳动和实践,建立一个交互主体性世界。群体和个体的生活融合在生活世界的结构中,并共同影响着生活世界的总体化。当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表现为一个由单独的主体走向交互的主体的过程时,恰恰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由此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目的、内容、过程、作用等方面也趋于一致。同时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还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运行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具体的方法。

三、马克思的全面生活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阐释

(一)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

马克思的全面生活理论主要以马克思实践论为基础。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所独有的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各种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述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④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论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生活是人们对各类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实践过程中,不仅要发生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而且还要发生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变换的过程,因为人是在社会中存在的人,人在同自然界发生关系的同时,人与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实践包含三种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这三种关系又构成了人类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以高度集中的形式概况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这三大领域正是由于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而形成的。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基础,具有根本的决定作用。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中,物质生产实践的方式制约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人类通过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不仅改造了自然,改造了自我,更是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因此,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也正是通过社会的实践改造,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

总之,马克思不仅揭示了生活的创造本性、实践本质,也揭示了生活的全面、系统内容;马克思不仅揭示了认识生活的根本方法,并且从存在论层面揭示了哲学与生活的深层关联。⑤

(二)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阐释

全面生活理论告诉我们实践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础,人类一切社会活动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因此我们要从实践出发去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本质。实践决定了人类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实践活动之一,核心内容是调整人的基本社会关系,尤其是思想社会关系。这为我们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容、价值、功能等实践表现,从而为探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提供了的理论依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之所以存在,其哲学根基在于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人的发展完善的需要不仅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本体论的依据,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生活化的要求。人是进行实践活动的人,实践活动从一般意义上讲泛指所有的人类活动,从狭义看是指日常生活中人的种种行为表现,是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人的实践活动与人的生活具有同质性。这种同质性,使生活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法离开的真实根基。⑥由此可见,实践论不仅为我们探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奠定了理论基础,还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方法理论依据。

通过剖析胡塞尔、哈贝马斯和马克思关于生活世界的理论,为我们探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奠定了理论基础。虽然三位哲学家对生活世界的理解有许多不同,但是就人与社会、人与生活来看观点还是一致的,生活就是个人在社会中生存、发展而开展的各种活动,生活世界是人类现实世界与抽象世界(目标世界)的总和。从哲学角度解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应立足于生活世界,以现实生活为依托,同时又高于现实生活,实现现实生活与意义生活的统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应突破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条化、形式化的弊端,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本质规定,这样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符合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本质要求。

[注释]

①(德)埃德蒙多・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60.

②(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2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189.

③傅永军,张志平.生活世界学说:哈贝马斯的批评与改造[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11.

④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第9篇:计划生育的历史范文

一、教育管理规范化

1.组织建制军事化

以寝室为单位八人一班,三个一排,一层为一连建制,民主选举班长、排长和连长。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建立了模拟“连排建制”和集中住宿的管理体制,并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成立了班排连长制,加强了寄宿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班、排、连长实行竞争上岗制,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也有效地增强了寄宿生的组织、指挥和管理能力。把更多的时间还给了学生,把更多的空间留给了学生。

2.内务管理细节化

公寓楼学生宿舍8人标准配备,设施齐全,舒适温馨。学生铺位、衣柜、脸盆、毛巾、牙杯编号统一;脸盆、牙刷、牙膏、毛巾、沐浴露、香皂等生活用品位置统一;鞋类摆放按“皮、棉、布、凉、拖鞋顺序,鞋跟向外、鞋带扣置于鞋内”的标准于床底下画线摆放统一;被子按“豆腐块”标准折叠,铺面平整无折皱,方向规格统一。

3.学习辅导温暖化

学习管理上,根据晚自修作息时间安排,寄宿生以“班”为单位指定地点分组集体自习,每天安排两位教师值班辅导功课。在自习过程中,开展纪律评比和“手拉手,一帮一”学习互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息管理上,将一天时间(除上课时间外)分成晨、午、晚三个时段,拟定了细致的作息时间规程表,同时安排专人管理评比。规律化的作息时间管理,培养了寄宿生规律生活作息习惯,保障了学生体质健康。

4.安全管理严格化

首先,在设施上各楼梯口安装铁拉门,各楼层、各寝室装有隐形防护网、消防设施。其次,公寓楼管理处拟定了详细的《寄宿生安全管理细则》,包括外出申报批准制度、“三长(班长、排长、连长)负责制”“每天‘四点(晨练点名、就餐点名、晚自习点名、就寝点名)”的行政、教师、学生“三层监管”模式。同时,寄宿生在周一返校、周五离校实行签名制度,并通过短信告知家长孩子返校离校情况,让家长放心,确保学生路上安全。公寓楼食堂和超市签订了采购协议,学校食堂所需的油、米、食物从这家超市定点采购,并对每一批次购进的所有食品进行抽样检查,并留样备份,记录在册,确保食物的绝对安全和可逆向追踪。要求食堂全体工作人员持健康证上岗,并每年进行例行体检。

二、生活管理家庭化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此,在寄宿生活管理上,为寄宿生创设“家庭化”生活环境,在愉快、和谐、温馨的氛围中学习成长生活,是我们寄宿管理的出发点。

1.生活用品统一免费提供

多方集资,免费为全体寄宿生提供被褥、床单、枕头、草席、毛巾、牙杯、牙膏、衣柜、脸盆等系列日常生活用具,切实减轻了学生家庭负担,让家长省心安心放心。

2.实行个人餐制度

学校特聘营养师根据学生发育的营养需求和口味喜好,每周拟定和更换食谱,均衡搭配鸡蛋、牛奶、蔬菜、鱼肉和水果等,做到既营养科学又花样丰富。逢年过节,食堂还给学生加餐,并结合“冬至”“新年”等传统节日开展滚汤圆、包饺子活动,营造节日气氛,让孩子真真切切感受到家的温暖。

3.开通免费“亲情视频电话”

设立亲情视频电话室,开通五部程控电话和两台网络电脑,免费提供学生视频电话服务,让学生在校期间每周定期和家长通话或视频见面一次。亲情视频电话,有效缓解了孩子“想家思亲”心理,搭建了家长和学生以及学校的沟通平台。我们充分利用“校讯通”,将学校、学生动态实时以短信方式告知家长,搭建家校沟通空中平台,使学生及家长切实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关爱。

4.特困生生活补助减免

公寓楼制定了特困生生活费减免制度和生活费收支公开制度。针对低保户、特困户的特困生群体,学校每月给予生活费减免。同时,对寄宿生的生活费收支情况每月定时公开,让家长学生审核。

5.关爱心理健康

注重调节学生因离开家庭后的内心失落心理。除了每周开通免费亲情视频电话联系家长之外,学校安排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定期对全体寄宿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问卷调查、个别心理辅导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我们还开展了“同唱生日歌”等趣味活动,通过家校配合,补偿孩子因寄宿而产生的亲情缺失,最大限度地带给寄宿生心理慰藉,确保让每个寄宿生都有健康心理。

三、活动管理特色化

寄宿生活不是只让学生吃、住、学在公寓楼,更要关注学生“吃、住、学”的质量,要让学生吃得好、住得好、学习好。为此,学校精心策划了各类特色化活动,营造书香校园、营造健体氛围、寝室文化建设等,丰富寄宿生的校园寄宿文化生活,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1.广泛开展兴趣小组活动

以丰富学生寄宿课余生活为出发点,兴趣小组活动采取定时间(每周二、三晚)、定项目(手工、绘画、书法、棋类)、定指导教师、定活动地点、定参加对象举措。同时,周一、周四晚组织观看寓教于乐的电视节目。通过兴趣小组活动和观看电视节目相结合,丰富寄宿生业余生活。

2.开展主题竞赛活动

通过安全演练、内务比赛等主题竞赛活动,丰富寄宿生活,培养自理、自主、自律能力,树立自强意识。每学期以“班”(寝室)为单位全员参与开展叠被子大赛,设个人能手奖和团体“内务整理先进班”荣誉称号。竞赛活动不仅提高了寄宿生的内务整理水平,同时增进了集体荣誉感。这一赛事已成为公寓楼保留项目。

3.开展“同唱生日歌”活动

学校坚持每月开展一次“同唱生日歌”活动。公寓楼生管组收集建立学生生日信息,把在同一个月出生的寄宿生集中一起,共同过生日:同唱生日歌、同许三个愿、同吹生日蜡烛、同切生日蛋糕、同享蛋糕美味,让全体寄宿生感受到来自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关爱,感受到不是家庭胜似家庭的温暖。

四、评价机制多样化

教师对学生的良好的评价关系到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教师的评价对寄宿学生起着导向作用,师生评价过程是两者情感碰撞的过程,是激励学生学习,进行合理导向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调控,激发热情,主动投入学习活动的催化剂。因此,生管教师在寄宿生管理中恰当地运用评价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门艺术。

1.多种方式评价寄宿生

不仅通过主题竞赛活动给予学生激励评价,还拟定了“六好”文明宿舍评比条例。评比结果进行“周评、月评、学期评”,即每周定时公布上榜,每月评出“星级文明班队”,每学期评出优秀文明班队、优秀寄宿生管理干部、优秀寄宿生。同时,公寓楼还就寄宿生的学习进步、兴趣小组活动开展专项评比。我们不仅颁奖状,还发奖品。

2.多种方式评价生活管理教师

公寓楼还通过学生信箱、寄宿生座谈会、家长会、师生问卷等途径,针对寄宿生在校的吃、住、学习、活动等方面广泛听取寄宿生意见,了解寄宿生需求,让寄宿生对学生公寓楼的管理、生活指导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

3.家长参与评价学校

邀请家长参观公寓楼、同吃一顿饭、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家长的意见建议,满足家长合理化要求,不断提高服务家长的水平。通过师生双向互评,听取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建议,让我校的“准军事化管理”更加精细,促进寄宿生育人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