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经济的趋势范文

数字经济的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经济的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经济的趋势

第1篇:数字经济的趋势范文

洁净室(区),悬浮粒子,置信上限

要:

本文分析了在洁净室(区)空气中悬浮粒子的测试中,对同一个洁净室选取不同个采样点后,所得95%的置信上限(即UCL值)差异显著的原因,并以中心极限定理证明了由于采样点少而整体不服从正态分布的情况,从而提出了以洁净室中每个采样点几次采样的UCL值来判定其是否达到洁净级别的方法。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ason for the distinct deviation of the demanding UCL(upper confidence limit),while different sample spots were selected in the same area during the calculation of airborne particles in clean room (area); by the center-limit theorem, testified the phenomena that the general result didn’t comply with the normal-status distribution regulation; brought forward the method to judge the clean level of clean area by repeating collections at every spot.

文: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6292-1996(以下简称国标),对医药工业洁净区(假设一个洁净区是由一个或多个洁净室组成)空气中悬浮粒子数的测试要求是:一个洁净室采样点数应不少于2点,总采样次数应不少于5次,并且计算该洁净室的95%置信上限(UCL)。在实际测试过程中,常会遇到室内环境不均匀、采样点少,致使UCL超标,而增加采样点UCL又能达到级别要求的情况,故笔者对悬浮粒子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

1.存在的问题

第2篇:数字经济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洋山港区;集疏运体系;“穿梭巴士”

国务院近日获批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上海自贸区”)正式设立,这是探索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模式,将有力地培育我国面向全球的竞争优势,积极打造我国经济的“升级版”。洋山港区域中的洋山保税港区作为上海自贸区的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其集疏运体现的建设与完善因此具有非常特殊的经济创新意义。

完善畅通的集疏运体系是港口赖以存在与发展的主要外部条件,也是决定港口腹地范围的重要因素,因此洋山港作为上海打造“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工程,已初步搭建起了多位一体的综合集疏运体系。但随着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逐年稳步增加,港区繁重的集疏运任务对尚不完善的集疏运体系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完善洋山港区的集疏运体系,除了继续提高公路运输能力外,更重要的还是大力发展海铁联运、水水中转、多式联运等模式,这是降低公路运输依赖、减轻东海大桥运输压力等的最直接方式,更是提高洋山深水港的效率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国际大港功能的最有效途径。

一、洋山港的基本概况

洋山港是世界最大的海岛型深水人工港,也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工程。港区位于上海外海,杭州湾口,距离芦潮港32公里,距国际远洋航道104公里,港区航道全长67公里,平均水深15米。港区包括大洋山、小洋山两个港口和洋山保税港区。

洋山港区除了洋山深水港外,还有配套的洋山保税港区。洋山深水港是上海港重要的中转集装箱码头。2011年洋山港出入船舶量首次突破万艘次。2012年,洋山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415.04万TEU,较2011年同比上升约8%。根据规划,到2020年,洋山港将布置集装箱船深水泊位50多个,设计年吞吐能力1500万TEU以上。

洋山保税港区则是中国大陆首个保税港区,是“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重要载体,也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和国内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洋山保税港区主要由小洋山港口区域、芦潮港陆上区域和连接洋山岛屿陆地的东海大桥组成,规划面积14.16平方公里,已封关运作面积8.14平方公里。洋山保税港区目前已引进企业670家,形成了富有洋山特色的产业高地。未来,洋山保税港区将建成为大宗商品产业基地,“陆岛联动”的国际中转集拼基地,以汽车零部件物流、电子产品物流、医疗产品物流等为特色的专业物流基地,以第三方物流为主的现代物流外包服务基地,以国际采购、配送、分拨、商品展示、保税仓储、期货保税交割等多层次业务为龙头的口岸业务增值基地。

二、洋山港区集疏运体系的现状分析

(一)港区腹地逐渐向长江中上游拓展

洋山港区的腹地目前仍以长三角区域为主,但向长江中上游地区拓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目前港区货流以到港集装箱为主,及部分保税区及周边加工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大型机械设备以及工业制成品等。根据统计,长三角地区的箱量占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比重达到85%~90%,其中,一半来自上海本地,另一半来自江苏和浙江。随着洋山港航线从原来单一的欧洲航线覆盖到全球各地,也为了借力洋山保税港区的政策优势,实现长江经济带的共赢发展,目前长江流域的20多个大口已陆续建立了与洋山港的合作关系,实现优势对接。近年来,长江沿岸七省二市的货物中转量持续增长,基本保持了20%左右的增速,箱量比例也增长到约5%。

(二)基本搭建起了多位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

洋山港区集疏运体系目前仍处于规划建设完善阶段,已初步搭建起了由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共同构成的多位一体的集装箱综合运输网络。

(三)海铁联运模式初步形成

洋山港区的海铁联运模式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整个港区集疏运体系中的比重仍不高,运输产品也在逐渐丰富中。根据上海铁路芦潮港集装箱中心站的数据,2012年,铁路吞吐量为53,856标箱,占港区集装箱总量的3.8%。其中,装运电解铜共计65批次、4707标箱、重量117,675吨,装运矿产品共计60批次、4360标箱、重量109,000吨,同比均大幅增长。商品种类除了大批量的铜、铬、铁、锌、铅等矿产品外,还陆续新增了镍铁等,平均每月运输量约10.47万吨。

(四)“穿梭巴士”发挥了重要的水运中转作用

由于长江航道与沿海的适航条件不同,内河船舶目前仍不能直达洋山港,洋山港区大量的需要通过不同航线和轮船公司船舶进行转运的集装箱必须在外高桥换“穿梭巴士”倒驳。定时、定航线、运距短、调控灵活的穿梭巴士极大地弥补了洋山港区水路集疏运体系的不足,对港区集装箱业务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2012年,洋山港和外高桥港共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252.9万标准箱。其中,“穿梭巴士”航线完成67.83万标准箱。穿梭巴士运输效能的提高也推动洋山港区水水中转比例由2011年的45.9%提升到了2012年的46.7%。

三、洋山港区集疏运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公路运输仍是最主要的运输方式

过度倚重公路运输的问题在洋山港区集疏运体系中表现得更为严重。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港的集装箱集疏运系统中,海运占51.33%,驳运占24.46%,铁路占1.75%,公路占14.73%,其他占7.73%;德国公路、水运和铁路运输的比例则为59.1:31.4:9.5①;新加坡港水水中转的比例也超过了90%。整个上海港公路、水路和铁路运输的运输比例约为62.5∶37.1∶0.4,而洋山港区的比例约为80:15:5。公路运输一支独大的问题非常突出。一方面,公路运输影响了集装箱的集疏运效率,公路集卡一车只能装载2个20英尺集装箱,运输成本也远高于水路和铁路运输。另一方面,公路运输还加重了城市道路的负担,加重了城市环境污染。

(二)港区对外快速干道体系极其薄弱

虽然公路运输是洋山港目前最重要的货物集散方式,但薄弱的对外快速干道体系却是制约洋山港开发进程的最主要瓶颈。洋山港区地处上海大陆地区的最尽端,是地理空间的边缘,交通网络的末端,目前港区陆域对外快速干道很少,仅有S2、G1501、S20和A30与市内高速路网沟通,并连接入长三角跨省市高速路网。而且,S2和A30都是收费道路,这提高了企业的运输成本,阻碍了企业的集聚和发展。粗略估算,洋山港区一个集装箱的运输成本比外高桥到相同目的地的费用约多大约450元,大大增加了临港地区企业的经营成本。港区虽与南奉公路、大叶公路和叶新公路、南芦公路、沪南公路等干道有沟通联系,但都有一定距离。公路通道容量有限,交通组织不尽合理,极大影响了洋山港区的集疏运效率,同时也加剧了城市道路拥堵,加重了公路CO2排放以及公路运输安全等问题。

(三)东海大桥的货物疏散压力较大

在洋山港区内部,大、小洋山港口与陆域的联通仅靠东海大桥一条通道。东海大桥承担了将抵达洋山集装箱码头的大部分公路、内河和铁路货物运输到陆域再进行集散的集疏运需求,每天集装箱卡车来回通行超过1万辆。大桥有限的通行能力严重制约了洋山港区的货物吞吐能力和腹地影响范围。

(四)铁路运输功能迫切需要提升

目前,铁路运输在洋山港区整个集疏运系统中几乎没有发挥作用,运输比重至今不超过5%,这导致了公路运输比重始终居高不下,同时也限制了海铁联运模式的发展。首先,由于洋山港区与芦潮港集装箱中心站分离,铁路集装箱货运至今还未直通洋山港区,洋山港区的海铁联运箱必须通过集装箱卡车从港口经东海大桥驳运,到达芦潮港铁路站完成装车。这期间产生的短驳费使得运输总费用高于周边港口,也增加了转运的时间。其次,芦潮港集装箱中心站的集疏运能力有限。中心站的年吞吐能力为180万标准箱,目前拥有四束八股铁路线,通过铁路芦潮线依次与浦东铁路、金山支线、沪杭线、沪宁线贯通并连接到全国铁路路网,开通线路包括至合肥、南昌、苏州等方向。但总体而言,铁路运输能力仍需要继续从增加铁路线路、范围、班次,及拓宽联运商品的种类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提升。

(五)“穿梭巴士”的中转能力受限

受内河航道条件的限制,洋山港区目前只能通过“穿梭巴士”来完成货物的水路集散。作为港区水水中转的一种最重要方式,穿梭巴士在实际运行中也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严重影响了洋山港区航运的时效性和经济性:一是综合运力较低,目前固定投入“穿梭巴士”业务运营的船舶只有13艘,总运力约为2656TEU;二是“穿梭巴士”的航速较慢,仅为11km/h,往返外高桥至洋山港两个港区之间的航行理论时间是18小时,但受运力限制,有时实际运行时间已延迟至72小时;三是只能承运海关监督状态下的进出口内支线中转箱、国际中转箱和空箱,承运流程也要符合海关监督运输的基本要求;四是承运范围有限,近期才开通了中国沿海、沿江港口通过内支线运到外高桥港区的保税转关货物,以及亚太国家和地区通过国际近洋航线运到外高桥港区的境外转口货物转运至洋山保税港区内海关监管仓库进行二次拆拼箱;五是“穿梭巴士”采取定时定班定航的模式,而港口到箱不均,使得船舶平均负载率低;六是“穿梭巴士”虽然收费较低,但仍额外增加了企业的运输成本。

四、完善洋山港区集疏运体系的建议

(一)大力提高集装箱公路运输的通过能力

今后一段时期内,公路运输仍将是洋山港区货运的主力,因此,最大限度地发掘和利用现有公路系统的运输能力,构筑快速干道网,是提升货物通达能力的最直接、有效途径。首先,可以在有条件的区域建立专用集装箱货运通道或货运车道,形成货运快速直达、区内重要区域客货分流的格局;在无条件地区可采用交通性干道划分出专门货运车道或专门货运车时段的方法,为集装箱运输创造条件。其次,应积极争取S2和A30高速公路的扩宽和取消收费。第三,加快S3高速公路的建设,可以改善区域南北向的交通环境。

(二)继续完善和深化海铁联运模式

根据相关规划,洋山港集装箱通过铁路疏运量在2020年占10%,2030年达20%。因此,首先必须加快完善洋山港区周边的铁路网络,建立浦东铁路-沪通铁路为地区内陆生产运输通道,推动沪乍铁路建设,以实现浦东铁路与江、浙两省铁路的沟通。其次,拓宽芦潮港铁路中心站的辐射范围,增加发车频度,着力提高口岸集装箱换装能力,适时进行大型集装箱装卸机械的采购和安装,增强车站的装卸能力,实现集装箱铁路运输与港口的“无缝”对接,并结合浦东铁路增加芦潮港支线与浦东铁路的北向联络线。第三,加强铁路与港口的无缝衔接,在现有芦潮港铁路编组站的基础上,积极考虑启动实施铁路上岛计划。第四,不断增加联运商品数量和种类,适当简化相关检验检疫和出证手续,推动海铁联运物流模式更加成熟化、模式化和稳定化。

(三)加快为洋山国际枢纽港配套的内河航道规划和建设

从长远来看,洋山港必须向国际航运中心的港口和全球著名枢纽港口看齐,大力发展四通八达的内河和海湾、近海集装箱运输体系,必须大力提高水水中转比例。首先,建设洋山港区水水中转专用码头,提高港口的生产作业效率。将需要换装的中转集装箱归集到专用码头进行换装,保证支线船舶的及时靠泊、及时装卸、保证船期,也便于对船舶实施统一调度、集中装卸、集中管理,确保码头生产管理井然有序。其次,积极鼓励和推动江海直达的水水中转模式,即洋山港区规划建设可直接沟通“长三角”内河运输网络的内河航运系统,加快江海直达船型的研发和推广,争取早日实现长江流域港口的集装箱直接运输至洋山深水码头,而无须在外高桥码头进行二次换装。第三,提升连接芦潮港港区的大芦线航道的等级,加深和拓宽航道。加快建设连接赵家沟和大芦线的大浦线航道的进程,改善航道通航条件。

(四)继续深挖“穿梭巴士”的运力

在目前条件下,“穿梭巴士”作为一种过渡方式,在减轻东海大桥运输压力、降低中转货物成本、提高洋山港的效率和辐射影响方面仍将继续发挥主力作用,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挖掘“穿梭巴士”的潜力,努力提高洋山港区与外高桥保税区间的货物运输效能。首先,增加“穿梭巴士”的班次,对短驳巴士的船型和运力进行标准化管理。其次,拓宽穿梭巴士承运业务的范围,从出口货物向进出口货物、从保税货物逐步向非保货物逐步拓展。第三,洋山港海事处应继续研究和推出类似“双向通航”、“双套靠泊”等的举措,大力提高洋山港泊位利用率。第四,深化和推广“穿梭巴士循环顶推项目”等研究项目,进一步提升穿梭巴士的运能。

(五)加强信息管理网络建设

先进的港口集疏运体系信息化管理体系是国际枢纽大港的必要条件,也是提升港口服务效率的重要手段。一是作为贸易的重要环节,港口要想成为现代化物流的枢纽,必须进一步加强港口的信息化建设,协同电信、海关、商检、税务、工商、银行等部门拓展综合信息服务功能,有力地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面向港口产业的金融、保险、业的发展。二是港口的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可使港口的计算机系统直接同货主、物流及其他机构(如海关)的计算机系统进行通讯。如在兼容现有“穿梭巴士”信息调配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各种运输方式紧密衔接、合理分工、高效协调的信息化综合运输调度调配网络,统筹各种运输方式的速度、运力、通用性、连续性和机动性等技术性能,对环境和运输条件的适应度,投资、运输成本、运输能耗、固定资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等的经济指标,制定出成本最低、时间最短、最便捷的运输方案。三是建立国家级的信息服务平台。这是国际大港发展的必然趋势,鹿特丹等国际海港都已拥有了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信息应用范围包括运输指令、国际铁路运单、装运通知、装货清单、货物进出门情况等,以增加港区服务效率的极大提高。

第3篇:数字经济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数字媒体;视觉传达设计;设计语言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191-01

一、视觉传达设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技术、理念与艺术之辩

计算机的简易操作性把人们带入“人人都是设计师”的时代,设计作品的层次差别很大,数字多媒体介入设计,合成时代到来,程式化的设计比比皆是,而视觉传达设计如何借助技术的优越性走的更远,保持自己独特鲜明的个性,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新生事物的出现,总是在发展和质疑中不断推进。如同 20 世纪末,计算机刚被应用于设计,许多设计师还在传统手工制作和数字化工作方式之间徘徊时,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计算机已成为设计不可或缺的伙伴,数字化的艺术形式频频出现,大大丰富了设计的表现形式。

技术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颠覆传统的设计方式,更重要的是设计理念的深入。视觉传达设计现如今呈现多学科交叉发展的局面,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设计实施提供了便捷的工具,使设计作品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从而使设计师有了更多思考创意的时间。但是数字媒体技术为我们带来优越性的同时,也使我们陷入技术依赖的怪圈,造成创意语言的缺失,技术带给我们视觉上的震撼,却难有回味的感觉。随着设计工具及过程的网络化,设计师对电脑的过度依赖,使得设计思维、创新意识、设计能力逐渐被弱化。有些人简单的认为只要学会软件就可以做设计了,其实不然,设计思维以及设计感觉的培养不是一簇而就的,它需要经过长时间、有计划的培养,软件技术仅是实现设计师思维理念的工具而已,当然,对工具的有效使用可以创造出更加精美的设计效果,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设计注重的是想法、创意、内涵,现在越来越多的设计师被技术支配,成为工具的奴役。在视觉传达设计的数字化进程中,现代的设计师应该思考如何利用现今的数字媒体技术把设计理念更好的表达出来,实现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二)设计作品个性特征的缺失

贡布里希认为当来自外界的刺激和我们的预期相符合时,信息量就小,反之不符合时,信息量就大,人注意力更容易集中;信息量的大小与新颖性成正比关系,信息传递中越新颖的目标越容易吸引注意力。我们正处于视觉信息泛滥的时代,个性化、差异化、新颖性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是信息有效传递的前提,随着网络资源的共享与便捷,以及对工具的依赖性,目前的设计作品同质化与程式化现象严重,缺乏独立创新的精神。

网络的普及,使人们没有了时空的限制,资源的共享使设计师在灵感的启迪上有了更多的共享,从而也使设计的地域差异越来越来小,许多设计师从网络中直接下载素材使用或模仿他人的创作,丧失了主动创新的欲求,使得设计作品呈现大同小异的现象非常严重。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之所以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它的创意或者表现手法上的新颖性。数字时代,技术的支持极大的解放了设计师地工作量,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设计的创新上,创造出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设计作品,从而适应新时代人们不断求新求异的需求,体现出时代的创新理念和诉求。

二、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

挥之不去的数字化趋势。数字媒介的发展和兴起,是现代数字科技,社会经济,人文环境共同进步发展的必然结果。数字媒介是借助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借助现代数字图像,影像,网络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媒介。其融汇了多种传播技术,使信息传播可以在更多元的方式下实现。社会文化形态的进步,也促使数字媒介得以快速发展,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使数字媒介有了存在的依托和成长的可能,经济实力的增长使其得到快速的发展。数字技术以及数字多媒体设计等新型高科技综合手段,使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打破了以往平面的、静态的宣传效果,以个性化的和强烈的视觉刺激效果,快速而多变地传递着各类信息。这种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代设计必然的大趋势,它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迫使我们树立正确的视觉传达设计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方法。数字化成为当代设计挥之不去的发展趋势。

视觉传达设计包含众多设计领域,而本文是从整体上来探讨视觉传达设计在数字媒体环境下的发展,虽然对动态文字设计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研究,但是由于该方面理论分析有限,未能进行比较深入透彻的挖掘,因此这也是今后的研究工作中不断努力的方向。

第4篇:数字经济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投融资模式 北京数字出版产业基地 硅谷模式 中关村多层次投融资模式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中央财经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210034070)的阶段性成果。

一、硅谷科技园区投融资模式研究

(一)创业投资企业集聚,稳定、多样化的资金来源渠道

2013年底, 在全美900多家本土创业投资机构中, 硅谷地区就有200 多家, 其管理的创业基金占全国创业基金总额的25%。美国的创业投资者所拥有的创业资本基本来源渠道很多,主要有养老金基金、保险公司和银行、基金和大学、富裕家庭和个人、公司、外资投资者投入的资金。最后这些来自各个渠道的资本最终汇聚到由风险资本家管理的风险投资机构,由他们来寻找具有市场前景的投资项目并进行具体的投资运作。风险资本家和创业者的投资构成了硅谷融资体系的基石。

(二)成熟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

风险资本家对成长中的企业提供的是阶段性的融资,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资本运作促进企业的成长并从中获得巨额的投资利润,因此,有效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是风险资本投资的前提。硅谷的风险投资机构可以通过IPO退出、股权回购、企业并购以及公司清算等方式获得投资回报,实现风险资本的退出。

(三)成熟的投资机制

硅谷的风险投资公司在和风险企业的合作中,经常采用股权性投资机制,通过组合投资、分散投资等方式,针对风险企业的种子阶段、启动阶段、成长发展阶段、管理收购和管理出售阶段进行具体的投资运作,还直接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管理,为其提供各种各样的专业,促进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成熟的投资机制是一个风险投资项目取得成功的保障,如何利用手中的资本、管理智慧和专业的人才在很好地规避风险的同时,促进风险企业的壮大是每一个成功的风险投资管理者必过的一关。

(四)硅谷科技银行的设立

硅谷银行与风险投资关系密切。首先,主要的业务是为风险投资机构所投资的企业提供商业银行服务;其次,通常会将网点设在风险投资项目附近,为风险投资机构提供直接的银行服务,以便为其提供及时服务;再次,在风险投资基金中直接投资,成为他们的股东或合伙人,在彼此之间建立更坚实的合作基础;最后,建立风险投资咨询顾问委员会,确保与风险投资的密切联系,与风险投资共同编织一个关系网络,在其中大家可以共享信息、开展更深层的合作,共同支持初创公司的发展。

二、对北京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投融资模式建设的启示

(一)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北京数字出版基地投应针对当前国内存在的投融资体制性的缺陷进行创新性探索,联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相关部委、北京市政府探究促进投融资发展的政策,如建设科技银行的政策支持,企业信用体系试点的建设,专门支持中小型企业投融资的金融机构及金融体系的建设,知识产权评价交易体制的建设,企业债券融资制度的建设,相关的税收支持政策、金融政策、资本市场制度的探索,从而为北京数字出版基地投融资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建立科技银行作为投融资的主体

建设北京数字出版基地科技银行作为投融资的主体。在机制建设上可以实行“政府+银行+中介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创投”的模式,前期以国家及各级政府的专项资金为引导资金,并且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推动商业银行对中小型高新企业的贷款体系的成熟,由保险公司承担一定的投资风险,中介担保公司和创业投资公司联合组织专家团体对受资助企业进行专业评审,并且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为其提供经营管理的指导,投融资政策的咨询服务,为企业介绍资质、水平过硬的咨询公司、会计事务所等,进行全方面的引导和服务,从而降低投资风险,促进创业型高新企业的发展。

(三)健全企业信用体系

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是投融资体系建立的基础,只有建立了良好的企业信用评级制度、检测制度、以及失信的应对措施,才能建立完善的投融资体系。北京数字出版基地应联合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以及信用评价机构建立起中小企业信用档案机制、企业借贷款信用评级制度,从而树立园区的信用体制威信,引导企业对信用的认知度以及信用意识的提高,为投融资体系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

(四)完善的投融资服务体系

构建完善的投融资服务体系包括构建为中小型高新创业企业投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成立具有专业知识背景和完善市场运作机制的创业投资企业,建立提供科技企业信贷服务的银行体系,构建完善的风险投资企业评估体制以及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建立提供金融政策咨询的服务公司等,从而为投融资体系的建设提供全面高效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岳虹辰.从美国硅谷的经验看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4):14-17

第5篇:数字经济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 电子化 数字化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7-0013-02

一、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现状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演进创造了条件。数字图书馆就是对有高度价值的图像、文本、语言、音响、影像、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组织、规范性的加工,进行高质量保存和管理,实施知识增值,并提供在广域网上高速横向跨库连接的电子存取服务。同时还包括知识产权、存取权限、数据安全管理等范畴。因此,准确地说,数字图书馆是超大规模的、可以跨库检索的海量数字化信息资源库。[1]由此可以看出,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较,数字图书馆有着明显的优势和现实意义,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图书文献资源保存、管理、传播、使用的传统方式和增值模式,强化我国图书文献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

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新模式阶段,即人们一般意识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鼓励创造新知识和在经济中传播新技术手段以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知识经济是计算机产业、通信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汇集物;数字图书馆是知识经济的主要基础设施和必要条件。建设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是科教兴国,发展知识经济的当务之急,也是发展文化产业,建立新经济增长点的内在要求。数字图书馆是知识经济的主要基础设施和必要条件,它对于知识经济起到全方位架构的作用。

20世纪末期,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以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把人类社会带入到高科技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在大力发展知识经济过程中作出了努力,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在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方面我们已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化,不仅给图书馆业带来一场革命,而且也为文化传播打开了新的电子时代的大门。[2]数字图书馆也是高科技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必要条件。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数字图书馆所收藏的各类信息对于知识经济的整个过程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图书馆的数字化馆藏凭借高新信息技术,可以方便、经济、迅速地传播和为人们所利用,从而有效地实现图书馆馆藏的知识价值,不断地激发人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推动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因此可以说,数字图书馆是今后经济和文化的载体和催化剂。

二、图书馆电子化、数字化发展趋势分析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全球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资料收集地藏有大量的各种信息,其中有不少信息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人类知识的瑰宝,如何更好的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让这些信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当前从事图书馆管理研究实践人员需要不断探究的重大课题。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是各种资源有效利用的最重要的基础。但是它们又是更新极快的工具,只是这些工具还无法真正解决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寻找一种合理的方法,来实现数字图书馆工程的技术架构。基于Internet互联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数字图书馆以一种新的基础设施和知识环境的虚拟形态展示在世人面前。它通过集成和利用最新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数字内容,建成超大规模、可扩展的、可互操作的知识库群,将有效实现图书馆工程的技术构架。

信息时代的来临,催生了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及其发展,这将推动传统图书馆发根本性变革,因此,数字图书馆的产生是顺应时展潮流的,它产生的意义将是深远的。数字图书馆不仅仅是现有图书馆的数字化,而是人类所有信息知识文献数字化。它是一个全球性的、分布式的大型知识仓库。数字图书馆作为一个建立在因特网之上最现代化的“图书信息库”,已经在我国取得较高水平建设的成就。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其核心与基础,通常表现为国家的、文化的、巨型数字化文献信息数据库系统。因此,数字化信息资源是经过无数次的整合产生新的使用价值,可以方便的根据用户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而这个特点是传统文献资源所不具备的。所以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处理、传播与应用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源泉。它将决定图书馆成为具有什么特色和内容价值的数字化图书馆,并以此占领因特网这个新兴意识形态阵地。因为,在因特网上每个数字图书馆都可能成为信息资源中心,而这个中心必须建立具备各自信息资源个性特征的对象数据库,这样才能体现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价值,才能凸显数字化图书馆在网上重要地位。

我国图书馆数量多、分布广、资源丰富,许多馆都有自己的特色资源,但由于文献资源、资金、设备及技术力量分散,难以形成较大的规模;加上不同的技术要求和标准,不同的文献整理深度,则难以保证数字化、信息化的质量,在资源共享时就会出现障碍。[3]那么要顺畅地实现馆藏资源的有效共享,进而实现其经济价值,就需构建图书馆馆藏的数字化、电子化体系。如景德镇市图书馆凭借其丰富的陶瓷文献馆藏资源,为全国的陶瓷产业提供强大的文献保障服务和智力支持,使不断面世的各类陶瓷著作得以长久保存和流传,景德镇图书馆将在“十二五”期间为打造一所全国唯—的陶瓷特色图书馆而不懈努力。其中,面向读者免费开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这一举措受到普遍欢迎。在“以知识为本”的现代社会中,知识已经成为与人力、资本并重的战略性资源。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上的差异。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知识的“获取——处理——传递——应用”这一完整过程进行引导约束,促进知识的生产和流动,使知识在生产中实现增值,从而达到提高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的直接目标,并最终造就人才大国的持续优势。为此,景德镇市图书馆着力研究图书馆电子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客观分析,科学统筹,努力为全市人民提供完善的知识服务。

三、应对图书馆数字化、电子化发展趋势的对策

1.编制标准化、规范化的图书馆信息化标准

信息时代,图书馆管理方式方法都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是顺应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图书馆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从图书馆学的角度看,要实现图书馆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需编制信息化专用标准,即机构代码标准(TTS/BZ-001)、书刊代码标准(TTS/BZ-002)、信息库标准(TTS/BZ-003)、地区标准(TTS/BZ-004)、统计代码标准(TTS/BZ-005)、信息主题分类标准(TTS/BZ-006)、借阅规则(TTS/BZ-007)、阅览须知(TTS/BZ-008)。在编制这些标准的时候,会感觉工作量大,但完成这项工作具有“一劳永逸”的效果,对未来图书馆管理工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编制图书馆信息化专用程序

随着Internet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图书馆已从封闭的环境走向无限广阔的信息空间,读者也由直接“走入”图书馆,变为“链接”电子网络间接走入虚拟的信息空间,如何出色地完成向读者提供良好的服务工作是当前图书馆电子化、数字化的终极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需精心编制以下管理程序:期刊管理程序(TTS/CX-001)、图书管理程序(TTS/CX-002)、报纸管理程序(TTS/CX-003)、开架阅览管理程序(TTS/CX-004)、阅览室管理程序(TTS/CX-005)、采购程序(TTS/CX-006)、信息处理程序(TTS/CX-007)、信息检索程序(TTS/CX-008)、馆际互借程序(TTS/CX-009)、资源共享程序(TTS/CX-010)、图书馆安全管理程序(TTS/CX-011)、图书馆文件管理程序(TTS/CX-012)、图书馆民主管理程序(TTS/CX-013)、图书馆临时工管理程序(TTS/CX-011)。有了这些程序的导向作用,一切均能“循规蹈矩”,“照章办事”,自然能事半功倍。

3.强化图书馆管理职能

在图书馆信息化、数字化的基本前提下,图书馆管理工作是指在IT硬件、软件和网络条件等均具备的环境下,对图书馆书刊文献资料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存储、建库、联网、检索、分析、统计、再加工、咨询、借阅服务等信息化全过程的职能分工。在图书馆信息化、数字化的大背景下,需对各项职能进一步强化,如信息处理的分工部门须承担图书馆电子馆藏的信息分类、标引、著录、加工、编辑、编译、扫描、全文录入、信息文摘、图表、图片、图纸压缩、书刊典藏、专题书目等任务;负责建设和完善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系统、信息库、编写工作程序、总结经验、专题研究等。

四、结束语

在图书馆趋于数字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以适应图书馆信息化、数字化构筑图书馆事业发展新的平台,高起点实行现代化集成管理,引导图书馆向高效率、现代化方向发展,从根本上提升图书馆整体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对促进图书馆业务创新,加快我国图书馆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宿长海,马文萍. 试分析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设[J].社科纵横,2000,6.

[2]黄奇.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信息产业发展.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6).

第6篇:数字经济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数字经济;服务业;服务业之谜;高质量发展

“服务业之谜”最早是由1967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的提出,他在美国服务业发展的研究中发现多个城市存在服务业生产率低的问题。随后1968年维克多·富克斯通过研究美国服务业就业时发现劳动生产率滞后是影响服务业发展最主要的原因,由此将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滞后问题称为鲍莫尔-富克斯假说。国内学者也对我国服务业进行了大量研究。程大中(2004)基于我国服务业检验了鲍莫尔-富克斯假说,得出了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相对滞后等结论。王俊(2008)验证了服务业技术进步滞后是导致就业增长的重要原因。宋健和郑江淮(2017)利用1984-2014年我国的省级面板数据重构了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证实了我国工业生产率相对上升导致服务业相对价格提高和就业份额提升。韩朝亮和符建华(2019)测算了我国各省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结果证明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逐年超过工业。张晨和左冰(2021)检验了我国29个省的旅游发展情况,并没有发现“鲍莫尔成本病”,认为劳动异质性阻断了社会劳动生产率正向带动旅游相对价格上涨。

数字经济背景下“服务业之谜”现状

(一)第三产业增加值显著增加

我国的服务业自改革开放才逐步开始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10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为182061.9亿元,2020年达到553976.8亿元,实现了快速增长。2010年以来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8%以上,总体发展趋势与我国经济发展保持高度一致。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看,2010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4.2%,2020年该占比增至54.5%,我国经济呈现一定的服务化趋势且增速较快。从服务业贡献率来看,2019年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为63.5%,是第二产业对GDP贡献率的近两倍,服务业逐渐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二)就业吸纳能力

从就业人口来看,服务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2020年服务业就业人数达35806万人,占就业人口总数的48%,服务业是吸收就业人口最多的产业。从就业人数增长率来看,近年来增速在5%上下浮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持续大于就业人数增长率,说明服务业仍有较大的吸纳就业潜力。

(三)劳动生产率滞后

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逐年增长,并且就业吸纳能力最强,但劳动生产率并未随之提高。2010年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为69140.93元/人,到2020年增长至154716.19元/人,增长近124%。从劳动增长率增速来看,我国第三产业劳动增长率总体上增长缓慢,近年来增速在7%上下波动并出现下降趋势,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数字经济与“服务业之谜”

(一)数字经济降低服务业生产成本

在数字经济出现之前,降低生产成本是通过最大程度的规模经济实现的,即生产大规模同质化、无差异的产品。规模经济生产过程中,企业对生产资料的使用、组织和人员的管理也是批量处理的,使得单位产品所消耗的资源降到最低。但规模经济并不是降低生产成本的唯一途径。信息技术以低成本的方式解决了生产中信息收集难、处理慢、范围小的问题,降低了多样化的生产成本,使得差异化生产效率提升形成范围经济。

(二)数字经济降低服务业交易成本

信息技术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促进产品多样性。信息技术影响的交易成本主要包括搜寻成本、信息成本和决策成本。数字经济降低搜寻成本是指消费者在线上搜索符合自己个性化需求的成本降低,同时企业精准地找到目标客户;信息技术降低了消费者和企业之间交换信息的成本,企业通过信息技术对消费者进行人物画像,生产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消费者在线上消费时可以通过各种平台了解产品信息,从而降低了决策成本。

(三)数字经济促进服务业范围经济

数字化技术运用到服务业中降低了服务产品的生产成本,更好的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形成了服务业的范围经济。同时,数字经济的到来降低了生产者的门槛,极大的拓宽了市场范围。生产者通过数字化平台在线上出售服务、产品,极大摆脱了固定资产投入的限制,例如直播带货的兴起大大丰富了服务业业态。

(四)产品多样性降低服务业生产率

数字经济降低服务业生产成本、交易成本从而促进范围经济,个性化的服务产品可以获得超高溢价。因此,数字经济带来的产品多样化提高服务业产品价格的同时也增加了直接或间接服务产品的价值贡献。同时,服务业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或间接的生产活动更加多样化而更为复杂,而以剔除价格计算的最终产出更难体现数字化对服务业赋能的价值。因此服务业出现劳动生产率滞后的现象。综上所述,数字化技术降低了服务业生产和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了产品差异化生产效率,形成了范围经济。但是随着服务业生产过程复杂化,更多的资源直接或间接地投入到生产中,进一步提高了服务业的价格水平,但统计数据无法准确衡量服务业价格中包含的价值,因而服务业生产率被低估。

数字经济驱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分析

由于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内容丰富,涉及到了服务业企业转型、业态创新、产业结构优化等,因此为了保障机理分析的完整性和逻辑性,本文将从微观层面行为转型-中观层面协同推进-宏观层面要素配置三个层次解析国民经济体系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本文微观经济主体为企业和消费者,主要聚焦于数字经济如何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以及消费者的消费方式,进而导致服务业增长动力发生革新性改变;中观层面以数字化服务业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协同各产业发展为主;数字经济将数据这一新要素纳入到宏观生产活动中,实现现代服务业协同实体经济创新并带来整体的效率提升。

(一)微观层面驱动微观主体行为转型

1.数字经济降低生产者生产成本,促进范围经济。数字经济时代生产方式更加丰富,如淘宝、京东等在线交易平台,极大降低了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成本。同时数字技术可以更精准的统计和预测消费者需求,厂商可以生产和销售更多种类的产品,实现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的转型。数字经济改变了传统服务业不可贸易的特性,利用互联网可以产生新型服务产品,例如在线知识服务就打破了传统教育行业的时空限制。2.数字经济降低消费者交易成本。数字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类消费平台的涌现,可以获得更加透明的商品信息,降低了决策和交易成本,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交易平台在任何时间购买到任何地方生产的商品,打破了传统贸易活动的时空限制。数字经济降低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壁垒,私人定制产品成为新的市场需求。数字经济与服务业融合进一步模糊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角色边界,生产者的长尾得到开拓,极大地丰富商品供给。

(二)中观层面推进实体经济升级、各产业协同发展

1.数字经济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目前我国服务业中劳动力密集、效率低的餐饮、零售等低端服务业占比高,而技术密集、创新快的计算机服务、科研等高端服务业占比低。数字经济依赖的ICT行业本质上是服务业,ICT行业的发展将推动服务业在整体行业和细分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结构优化。数字经济改变了传统服务业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极大提高了供需匹配的精准性,减少了生产、交易成本。2.数字经济推进服务业与实体经济融合。服务业与其他产业有紧密的前向和后向关系,与实体经济形成上下游关系。根据国民经济产业分类,通信设备、计算机和电子元件等行业属于中间投入品制造业,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属于最终需求型服务业。此外,现有产业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数字化技术作为中间投入品与实体经济进一步融合,数字产业进一步加强服务业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联性。3.数字经济促进产业创新升级。数字经济带来的创新生产模式、生产要素等给传统产业低效率、高成本的生产方式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为产业创新带来了发展机遇。数字产业技术创新最快、技术外溢作用最大,是未来带领产业创新的关键行业。数字技术运用到传统产业中,通过对数据的收集、运算和分析,改变了生产对于需求反应存在滞后性的问题,能更加精准的安排生产任务,实现低库存、高效率的生产方式。

(三)宏观层面改善要素配置效率

1.数字经济形成数据新要素增加投入。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活动中的关键生产要素,随着数字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逐渐成为继资本、劳动、技术外的第四大生产要素并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数据这一新要素具有无限增长和虚拟性的特征,是人类生产活动打破资源桎梏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要素。同时,数字化生产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数据,数据既是生产的投入品,也是生产的产成品,改变了传统的投入产出关系。2.数字经济促进要素配置和利用效率提高。数字化技术参与到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有效提高了市场信息透明度,数字技术将生产、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合,形成有效信息,能更好的指导生产者的资源配置。由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深度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其产生的网络效应、双边市场等使得经济活动更加复杂和多样,可能使得产出增长更加快速。

数字经济驱动服务业发展的方向及建议

(一)微观层面上充分发挥数字化平台作用,促进生产、消费升级

从前文数字经济对服务业微观主体行为转型的影响的理论分析已经得出,数字经济时代生产者行为从追求规模经济转变为追求范围经济,而消费者则是突破了传统服务业的时空限制。一要继续研发和引入最新的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生产模式和产品内容进行升级,实现多样性、私人定制化的发展策略。二要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传统服务业线上转移,打破传统服务业的地理限制。三是数字化平台的出现增加了消费者的信息渠道,企业要从整个产品价值链优化整合的角度来构建高透明度的数字化平台。

(二)中观层面上加强服务业数字化升级,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产业是中观经济的核心载体,实施数字化转型重塑国家产业的数字竞争力,是我国产业升级的关键一步。一是加快服务业中信息技术服务的升级,完善5G、数据中心等数字化基础设施。二是加快服务业数字化升级,提升生产、运输、交易等环节的数字化水平,提高服务业生产效率。三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加快科研教育、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数字化升级,进一步加深上下游产业链数字化渗透。

(三)宏观层面上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构建安全网络,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

健全的法律法规、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数字经济发展构建安全网络,为全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保障。一是治理体系数字化转型,政府与企业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同的先进治理结构,完善数字经济市场监管制度和政策。二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构建数字经济安全网络。三是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数字安全为前提,建立安全高效的数据保障制度,严格限制和监管企业获取和使用私人信息的权限和用途。

参考文献:

1.丁志帆.数字经济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现代经济探讨,2020(1)

2.陈临奇.数字经济时代对“服务业之谜”的再解释[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20

3.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特点、原因及影响—鲍莫尔-富克斯假说及其经验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4(2)

4.王俊.服务业就业增长之谜:对鲍穆尔-富克斯假说的再检验[J].人口与经济,2008(6)

5.宋建,郑江淮.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与服务业成本病—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7(2)

6.韩朝亮,符建华.中国服务业增长与鲍莫尔-富克斯假说的再检验—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

第7篇:数字经济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国有企业;经济发展;深远影响

数字化转型主要是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改造过程。在生产、管理、运营、营销方面上应用数字化,能够促进国有企业尽快实现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然而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也要认识到数字化转型在给国有企业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国有企业经济也将面临较大的挑战,因此,国企管理者需要积极地应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变化,提升国有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1.数字化转型对国有企业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1.1数字化转型给国有经济带来的机遇

激发国有经济增长的动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消费的效率和形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数字化转型从多方面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拉动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式,拥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很多国家都将数字经济提高到了较高的战略地位,政府部门也相继制定了相关数字化转型的激励政策,能够为国有企业开拓良好的市场环境,大大的拉动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同时,数字化转型能够提高投资的活跃度,在建设数字经济的过程中,在研发前沿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于需要投入较大量的资金,数字经济的预期收益会增加投资的数额,提高资本的流通速度。为国企经济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在科学技术水平日益提升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数字化转型能够突破时空上的限制,使得国际经济交流变得更加密切,加快了经贸往来交易的速度,能有为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较大的空间。能够提升国有企业的管理效能:企业在保持持续的规划、运转和调整中实现既定的目标,获得收益和成长。数字经济的出现,为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遇。通过现代技术的革新,能够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智能化、科学化、现代化。

1.2数字化转型给国有企业经济带来的挑战

跨行业、跨区域的发展:在数字化转型经济背景下,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方式和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化转型可以说是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的一个分水岭,一方面传统国有企业会面临被替代、被淘汰的经营风险,由于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够提供比传统国有企业更优的服务和商品,因此对于传统国有企业经济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例如现代市场经济中能够提供甚至优于传统经济中企业提供商品和服务,给传统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发展挑战。从现阶段市场经济形式来看,传统实体经济的消费额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信息服务业、咨询行业也处在被替代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中经济融合、跨界业也加快了竞争格局的变化,在传统经济市场背景下企业探索的相关领域也不同,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较大的发展机遇。例如谷歌、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在无人驾驶、导航、地图开发等领域的研发,也提高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国有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信息传统的安全性和及时性: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机遇与风险是并存的,国有企业只有通过准确的信息来对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判断,对机遇和风险进行合理的把控。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也对国企辨别。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有关国企的负面信息传播的速度会变快,因此国有企业就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维护自身企业的形象。与传统渠道传递信息一点对多点的模式相比,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传播信息具备多维度、多点的特征,因此传播负面信息的速度也较快,因此国有企业必须有较大的应对能力。同时,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失真、虚假的信息,对判断和分析经济环境的能力起到了负面性的影响,开发互联网环境中涉及到大量复杂的信息,也存在着一些不真实的信息。信息失真、扭曲严重影响企业对经营环境的正确性分析,会导致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发生偏差。延缓了获取信息的及时性,不能紧紧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

2.数字化转型下国有企业经营的难题

缺乏对数字化转型的正确性认识:数字化转型既是对技术进行的更新,也是全方位对经营理念、战略、组织和营运进行的变革,主要是从全局的方面来谋划。现阶段很多国有企业有着比较强烈的数字化转型意愿,但是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和战略目标并不是很清晰,主要将重点放在了如何在生产端引入相关信息系统,并没有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来进行综合性的谋划,高层管理者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没能达成共识。同时,数字化转型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是一项系统复杂的任务,对国有企业提出了人才培养、业务能力建设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新的要求,一部分国有企业并没有重塑组织和完善相关制度,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没有明确部门之间的权利和职责,激励奖罚制度和考核制度也不够完善。数据资产应用范围不广泛:数字化转型从实际上来看是国有企业对数据资产不断积累、应用的过程,在数字化转型的经济背景下,国有企业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如何对数据价值的合理利用、加工。现阶段对数据应用方面,很多一部分国有企业还处在感知阶段,并没有进入到行动阶段,尚未形成一个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全流程的工业数据链;在内部各个业务系统中散落着分布不同数据资源,在过程控制层和底层设备层之间不能进行及时的沟通,引发了“数据孤岛”的问题出现;融合外部数据的能力不高,不能对数据的更新与分布进行全面、及时地感知。目前由于受到数据的质量、规模、种类方面的限制,一部分国有企业应用数据还处在起步阶段,在风险控制、精准营销方面还缺乏广泛的应用,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缺乏从决策性和预测性的分析,不能都会数据资产的潜在价值进行合理的挖掘。缺乏数字核心技术和第三方服务:传统产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会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也会面临供给数字核心技术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在战略架构设计、咨询和数据运营等任务方面缺乏应该有的承担能力。同时由于市场上的大数据、软件和云计算服务商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也就加大了国有企业选择的难度。明显的数字鸿沟:传统国有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会存在比较突出的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很多国有企业并不具备较高的数字化水平,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基础相对薄弱,虽然对数字化转型有着比较强烈的意愿,但是有时会受到资金、人力方面的限制,这就会严重影响数字化转型的进度。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互联网的建设在功能完整性、行业覆盖面、模型组建系统性等方面还不够先进,在行业内还存在着较大的数字鸿沟。

3.国有企业应对数字化转型的对策

转变生产经营管理思维:一方面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要提高员工对数字化的认识,现阶段有一部分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认为通过数字技术就能够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对数字化转型的正确性认识,因此就需要对数字化转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下,技术与人才的合理搭配是比较重要的,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并不能盲目地追求先进技术,不能简单地认为数字转型就是机器代替人工,而是要综合考虑到人工和机器相互配合,调动起员工在更新产品、日常管理等方面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国企管理者也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产品服务,重视消费者体验,培养国企员工社会责任意识,在消费者中树立良好的国企社会形象,带动消费者消费。鼓励员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提出大胆创新的改革理念,并积极吸取员工提出的合理化意见,在数字化转型中提升员工的归属感。提高国企的生产经营能力:一方面对风险和创新进行正确的衡量。数字化转型对国有企业的交易结构、运作结构和成本结构带来的较大的创新和改变,使得传统国有企业从原来以服务和生产为核心体系向数据和信息为核心体系转变,因此,在转变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风险,国有企业要对这些风险进行正确的衡量。另一方面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国有企业决策者应该具备较强应用数字思维的能力,创新性数字化思维可以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能够积极应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挑战。建设高效的数字技术供给体系:国有企业在数值化转型的经济背景下,需要建设一个数字经济创新平台,提升自身技术创新水平,特别是提高基础理论研究创新水平和原创创新技术水平,加大对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研究力度。对全球平台和人才资源进行整合,加大与全球科研机构进行紧密合作,推进融合性创新和数字技术原创性研发。制定任务明确、目标清晰的数字化转型策略:国有企业设定数字化转型战略目标不能采用传统的方法,要组织企业员工、管理层和董事会召开座谈会,聘请新兴数字技术能力较强的人参与数字技术的研究工作。在选择数字转型路径的过程中,国有企业要选择自上而下的局部尝试和顶层规划并行的方法,在发生局部突出的时候,要坚持“客户优先”的基本原则,积极采纳客户提供的合理解决方案。国有企业可以应用联合项目组的方法,来制定出一个统一高效的数字化转型推进机制。强化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方面的支持:对政府服务进行优化,提升政策的精准度,对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进行统筹研究,对土地、人才、金融和财税方面的政策力量进行整合,全面推动国有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同时在取得财税支持上,需要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统筹,加大对各级财政资金的引导力度,这样可以为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国有企业需要探索成立传统产业数字化发展基金,推动各级政府产业基金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数字经济发展相关投资子基金;积极落实数字经济领域的相关惠企政策,确保落地见效。

4.结语

第8篇:数字经济的趋势范文

关键词电力;调度;自动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TM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2-0138-01

目前,电力企业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化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电力企业的实际工作当中,并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其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率,还能够使电力资源得到合理的应用;由此可见,自动化系统在电力调度中使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生产效率、合理分配资源的关键性手段。

1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功能

在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中,自动化调度被广泛的应用在其中,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与计算机网路系统以及通讯系统是一致的,它们都符合相关的国际和工业发展的标准中使用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功能较为齐全,控制比较具体,主要的调度功能包括:采集数据信息的处理、电力调配、统计计算、电力预警、控制以及电力数据库管理等。调度总站作为整个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核心部分,其能够实现整体的自动化监控以及检测,通过电网的运行状态,确保电力网路至始至终处于最佳的工作作业状态,进而实现对电网的自动化控制以及自动化检测,提高电力企业电力自动化控制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

1)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监控。在电力调度自动化作业的过程中,电力系统的控制是其的基础工作,是实现电力调度系统科学合理的调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监测环节主要是对所采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采集、预警以及显示,当电力调度系统出现不正常的情况或者发生故障时,调度系统能够及时的识别以及预警,并且能够及时的进行相应的自保模式,这就大大的降低了企业事故的发生,减少企业的财产损失。于此同时,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通过事故的收集显示并加以报警,向相关的工作人员发出电力预警以及其运行的状态的信息,给相应的管理人员提供决策判断的依据。而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控制的功能主要通过人与机械的共同作业,实现自动化的控制,完成各个作业环节的作业提供保护措施的操作以及控制,为电力调度系统提供有力的保障。

2)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科学的调度。保证安全、提高带能质量以及满足备用电能容量是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前提条件,而有功功率的平衡以及网路损失是影响电力系统的两大制约性因素,低耗能、高效率是其发展的主要目标,实现电力资源的合理分配、经济分配,保证人们的正常生活以及工作用电。在实际的操作调度工作中,要充分的利用自动化系统的优势,遵循其运行的原则,避开其约束条件,在给定的系统作业模式中以及保证自动化系统模式的作业频率的基础上,降低企业的耗能成本,将系统的有功负荷合理的分配到各个可控制的作业环节中,实现电力自动化调度的准确度以及可靠度,进一步提高电力企业的社会经济利益。

3)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发电运行控制。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工作过程中,同时计算机网路对自动发电作业进行控制,是一项非常重要不可忽视的环节。其通过自动化调度监视计算机、远程终端、发电分配装置、发电机自动化装置以及通信渠道等组成内部封闭的控制系统,同各国采集系统监测数据的信息以及用电情况,对发电作业进行全面的系统监控测、分析以及控制,保证发电量与用电的需求相一致,最大限度的减少电力资源的浪费,提高发电的生产效率。

2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主要是由多家有专业认证的研发机构以及相关电力企业共同研究,并且得到人们的肯定,被广泛的应用在实际的调度作业中。其相关的研发项目主要包括有:CC-2000系统、SD-6000系统、OPEN-2000系统、节能发电调度技术、海量信息处理技术、可视化电力调度技术等,在研发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开放式的系统结构设计理念,应用合理的研究技术,利用事件的相互作用以及密切联合的思想,设计出具有高效益控制调度自动化系统[1]。而通讯机、服务器、显示屏、系统控制时钟、浏览服务器等是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各个环节的工作都是不可忽略的,在整个系统的运转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确保电力调度系统的基础上,提高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率以及经济效益。

3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发展的趋势

1)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数字化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普及,人们把发展的目标全都转向数字化的发展方向,其主要的数字化信息包括有:信息数字化、通信数字化、决策数字化以及管理数字化等,具体内容如以下:①信息数字化:是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电网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其在工作过程中将信息信号转化为数字信息,给人们直观的数字统计,直观明了;②通信数字化:指在变电站和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相关集控中实现数字化的通信,实现快速、流畅、安全以及可靠的信息传递;③决策数字化:其具有强大的分析以及决策能力,能够实现经济调度、稳定控制以及紧急事故控制方的数字化控制;为电力企业提供可靠安全的运行状态;④管控力数字化:管理数字化的系统中主要包括生产设备以及生产运行的基础性的数据的建设,实现电力调度自动化控制的数字化监测和控制。

2)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智能化发展趋势。在电力调度自动化智能化的操作过程中,其将数据信息图形将电网作业中数字采用灵活的、生动的、动画的形式将其展现出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其有效的整合调整数据集图形,并且利用电力系统的稳态、动态以及暂态三种运行状态信息,通过计算对采集信息的技术进行显示,调动人脑的识别意识,为实现电力自动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其通过计算机图形显示技术进行显示,充分发挥人脑的模糊识别功能,为调度自动化系统提供强有力的保障[2]。

3)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集成化发展趋势。在电力调度自动化操作过程中,集成化对于保障电网安全、可靠、经济的运行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以及作用,经济化以及集成化是当代电子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的特点。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其发展方向逐渐的向信息化、数字化、规范化、智能化以及集成化的方向发展。电力调度集成化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调度数据的整合以及实现自动化逐渐的向智能化、规范化的调度运行,实现市场经济高效益的发展趋势。

总而言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背景下,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发展趋势愈来愈被人们所关注。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是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唯有采取科学方法,才能够有效的提高电力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第9篇:数字经济的趋势范文

从8.1%数字本身来看,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印证了大家对中国经济的担忧,例如:《华尔街日报》和英国《金融时报》近期都在讨论,在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情况下,属于中国的“派对”是否已经结束。国内的一些学者和机构也危言耸听地预判中国实体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要求放松调控,释放流动性,重启以房地产和汽车等为主导的“4万亿2.0”的刺激政策,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

从一个层面看,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数据确实可谓惊险:工业增加值增速下滑,一些地方财政收入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前两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5.2%,一些地方新增房地产投资下滑明显,进出口增速更是回落到个位数,这对于长期以来习惯于“大数字”的中国而言,的确很不习惯。

然而,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没有渲染的那么糟糕:“三驾马车”除了进出口增速回落明显外,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0.9%,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092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3.5%,消费保持14%以上的正常增速。如果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在国际国内环境极其复杂的形势下,GDP能够取得8.1%的增长实属不易,这个数字不仅远远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增速,也高于印度6.4%的增长,当然也高于今年7.5%的增长目标。而且,从统计局公布的各产业的具体数据,包括发电量等看,8.1%的增速绝非一个难看得不可接受的数字。

最后,从今年经济增长的趋势看,一季度可以说是全年宏观经济最不确定、最困难的阶段。从前三个月的环比数据看,无论是财政收入的增长,还是进出口数据,或是PMI指数,环比复苏的态势都比较明显,宏观经济数据在一季度见底是个大概率事件。随着“两会”之后一些政策的落实和微调,宏观经济回升的预期是乐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