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培训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学分制;继续教育;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28-0076-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成立跨部门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统筹指导继续教育发展;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教育培训服务,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由此可见,面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国家层面已经把继续教育提高到新的高度。
目前,学分管理制度是教师培训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要以实施“国培计划”为契机,根据当地实际,制定教师培训规划,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从培训任务、机制建立、学分登记和政策保障等方面,对“建立严格的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提出明确要求。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规定:每个注册有效期内完成不少于国家规定的360个培训学时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等量学分,才能定期注册。
继续教育学分管理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有效促进教师在职业务提升,另一方面使教师面临新的艰巨任务。学分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让很多教师爱恨交加。如何有效解决学分制度建立和教学实施中的矛盾,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 我们面对学分背景下教师培训实施路径与策略进行了探索,在曾广耀院长主持的《学分制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施路径与策略研究》课题中,笔者作为成员之一,在课题组的统一安排下,对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学实效进行了相关的探索。
一、当前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的困局。
1. 校本培训形式单一,缺乏专业引领,教师动力不足。目前广大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山区学校,由于学校小学生少,师资配置也不多,本校相关学科的教师就更少, 同行交流的机会几乎没有。没有他人经验借鉴,校本研训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和人才引领。许多学校的校本培训,培训形式泛化,很难产生实际效果。同时,培训任务大多满足于完成上级任务,教师缺乏培训原动力,收益不多,效果不佳。尽管这些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有提高专业素质、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但是教师和学校的需求并没有在行动上最终促成教师培训成为现实。
2. 集中培训内容不系统,过程不够规范,大多流于形式。各级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在实施培训过程中,一般根据自身师资条件、教学资源和经验来开设培训课程,很少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培训内容和课程开设大多盲目跟风,随意安排培训课程,教学内容零散,无系统性可言。既缺乏总体规划又忽略了教师的长远发展,对教师的岗位自我发展方式关注不够,甚至使得教师因为参与集中培训学习而导致工作上忙乱不堪等等。这种流于形式的培训活动,无法真正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久而久之,会使学校的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3. 培训内容与教学现实相脱离,参训教师共鸣度不高。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中学,在学中研,与课程改革一起成长。这更要求中小学教师培训活动要关注教师在岗位上的自我提高和发展。大部分老师认为集中专题培训的困难首先是没有时间,其次是培训内容与实际脱节,对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关注不够,教学内容空泛,培训意义不大,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教师继续教育集中培训中存在的最大问题。由于培训内容与教师的教学日常工作现实相去甚远,教师参与培训的兴趣可想而知,没有人愿意学的内容,其共鸣程度也可想而知。
4. 培训组织涣散,纪律松散,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物质。目前集中培训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培训。虽然由于学分管理刚性要求,教师有完成学分硬性任务的需要,很多教师勉强参加各级集中培训,但是由于一些基层培训单位组织不力,教师为培训而培训。逃课现象普遍,听课纪律松散,课堂打瞌睡、讲笑话、接听电话的多。加上授课专家课前准备不充分,专家自身学术造诣不够,形成台上“演独角戏”的现象,教学无双边活动,学员参与度低,培训效果不明显,浪费时间和金钱。导致国家教育法规无法落到实处,广大教师对自身责任感到困惑。
5. 培训管理缺位,组织不严,缺少有效的质量评估机制。一些基层培训机构由于缺乏必需的制度管理或管理制度不严,工作责任心没有跟上,培训组织管理不力,尤其是对授课教师缺少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单凭上课专家自身约束,很难提高培训实效。即使是名副其实的专家,也并不清楚自己的教学是否得到学员的肯定,哪些方面需要弥补。况且有些所谓的专家,自身水平能力欠缺,任务观念重,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满堂灌,观念陈旧,无视一线教师需要,无视听课学员反馈。这样缺乏良好评价机制的培训活动,学员大多反映不佳。
二、本课题拟解决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项目培训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整合多媒体课件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任务是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但是整合什么,怎么整合,是绝大部分教师所面临的难题之一。目前正在全国推广的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卓有成效的范例。
一、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
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项目是一项全球范围的教师培训项目, 它帮助全世界无论是职前还是在职的教育工作者学习如何更好的将信息技术和资源融入到他们的课堂教学中,以改进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中国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旨在鼓励在职各学科教师利用核心课程资源(培训教材和相应的配套光盘)来改进其课程结构和进行教学创新,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方法,将教学内容展现给未来的教师。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最大的不同是前者以任务为中心来促使学习者主动地学习知识,调整和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它的教育理念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上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所倡导的以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单元问题设计入手的教学内容、以教师讲授及自我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以重学习者合作精神的培养和以研究性学习方式为切入口的做法,都从根本上反映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规范、合理、合法地在教育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
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尤其强调规范、合理、合法、有效地在教育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该培训课程巧妙地整合了信息技术技能学习和在教学中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理念。其中的许多引导学员规范、合理、合法、有效地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观念、方法、途径本身对教师引导课堂里的学生在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具有示范、借鉴作用。
(一)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为实现其全球教学资源共享,一开始就要求每个学生在个人名下建立一个规范一致的文件夹,以便及时将文件归档。教师通过局域网实行实时监控与指导,作业随时保留在教师机的硬盘里,单元完成后,就集中上载到英特尔?未来教育中文网站。电脑自始至终担当教学管理,这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二)制作电子作品时,用规范的设计卡规划作品内容和页面布局,再选用适当的工具软件加工制作电子作品。在用演示工具软件制作电子作品时,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强调应首先关注演示的内容,确保演示的内容正确、完整之后,才利用工具软件提供的修饰功能对演示内容的外观进行美化加工,这样才有可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不该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软件的设计和高级功能上。例如,未来教育提倡利用Powerpoint中的大纲模式,合理把握作品的内容和外观。
(三)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的教学形式是多姿多彩灵活多样的,但是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的教学常规确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每个模块教学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与之相配套的计算机工具,教学步骤的具体实施也有分项目标和时间的严格控制,对学生的回家作业和学习效果也有一个量化了的标准。例如:申请注册网站要求学员记下用户名和密码;发电子邮件告诉学员不要忘了带上相应的材料;统一规范的“单元计划”Word模板;在“技术整合”、“学生学习”、“实施”、“学生评估和评价”四大模块的评价体系中“优、良、差”三种等次的细化标准都充分体现了英特尔?未来教育细致规范的特点。
三、对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未来教育面对和要求培训者掌握的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中的一小部分,具体来说主要是微软的office组件。如果把作为学习工具的现有的信息技术分为三个层面,那么第一层面是作为学习者个人收集信息的工具,如网上查询、电子通信等;第二层面学习者群体合作学习的工具,如作为表达个人和小组观点工具的多媒体演示文稿和网页等;第三层面是可以模仿―解释世界的各种模拟技术。现版本的未来教育技术部分未涉及第三层面,它没有无限制地扩展技术学习内容,而是清醒地在时代人“必须学会”和“可以学会”之间寻找平衡点,在学校物质的“应该具备条件”和“可能具备条件”之间寻找平衡点。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意味着我们的技术管理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培训既考虑现实可能性,又适当保持前瞻性。研究型课程对教师掌握技术的要求可以分层,如多媒体演示文稿可以列为“必修”,动画技术暂时列为“选修”。“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培训的另一个基本理念是使中小学教师掌握最常用、最易学的技术工具并深入挖掘其能用于教学的功能,不引导教师对复杂工具软件的追求,而是引导教师对技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进行思考,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未来教育关于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很清楚,“帮助教师们学会如何把计算机技术的威力转化为教学工具,用于吸引学生激励学生,最终把他们引向成功学习的境界。”因此学习者经常得到提示,“如何才能保证学生用软件制作多媒体时,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内容上”,如何用学生的身份去制作“学生演示文稿”等。未来教育还经常提醒受培训者注意许多易被忽视的东西,如,“如何防止你的学生访问含有不良内容的网站和与可能带来威胁的人员交往?”(6A―4)“如何才能帮助学生了解网站上提供的信息是否有用、真实、可靠呢?”(2―16)“当教室中的计算机没有连接 INTERNET时,如何使学生也能享用INTERNET资源。”(3―4)等等,其中不言而喻隐含着以学为中心的思想。
关键词:教师培训;隐性课程;“国培计划”
随着“国培计划”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职后培训项目的实施方式也有了显著的改变。然而,在改革过程中,教师培训隐性课程的作用相对于显性课程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
一、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杰克逊于1968年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显性课程通常是指学校课程,是明确的、事先编制的课程。隐性课程则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共同构成学校课程的全貌――实际课程。[1]隐性课程作为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与显性课程一起构成了教师培训课程体系。隐性课程所负载的信息包含有三种不同层次的教育环境的信息。这三种不同层次的教育环境分别是:物质―空间类教育环境、组织―制度类教育环境与文化―心理类教育环境。物质―空间类的隐性课程负载着以学校建筑、校园规划、班级设置等为主的物质与空间环境的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趣、情感;组织―制度类的隐性课程,负载着以学校组织方式、课程分配、学校评价、校纪班规等为主的组织与制度环境的信息,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c行为规范;文化―心理类隐性课程负载着以社会期望(包括教师期望、家庭期望)、师生交流、教育语言、心理环境等为主的文化与心理环境的信息,深刻长久地影响学生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信仰信念与态度风格。[2]
隐性课程广泛存在于与教师培训相关的方方面面,它主要通过暗示、感染等间接方式影响学员,并且对其心理层面产生影响。黄晓颖认为,隐性课程的积极功能主要体现在导向功能,扩充、强化、互补显性课程功能和培植兴趣功能等方面,并指出由于隐性课程影响的复杂性,它既有积极功能,也有消极功能。[3]正是由于这些原因,隐性课程对教师培训的意义不容忽视。优质的隐性课程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动机;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氛围;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团结。
有针对性的开发与利用隐性课程,通过与显性课程的互补和优化,将学习主体、外部因素及其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调动多方面的积极因素,创设“三大教育环境”,实施综合教育,是提升教师培训质量的一条路径。
二、教师培训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现状
自2010年始,新疆地区“国培计划”项目已实施五年,对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笔者主要从物质―空间类教育环境、组织―制度类教育环境与文化―心理类教育环境三方面进行描述。
1.物质―空间类教育环境
校园环境、住宿环境和教室布置作为物质―空间类要素,作为长期稳定存在的隐性环境要素,对学员的培训过程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新疆地区“国培计划”项目的实施,在提升物质―空间类教学软硬件设施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了物理空间类隐性课程的信息承载功能。培训院校为参训班级安排固定的教室,悬挂装饰画,制作门标及横幅,并将学员创作的愿景或规划、学员行动学习成果固定在教室的墙上,为的是营造一种稳定温馨的学习氛围。
此外,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与变革也对教师培训的物质―空间类教育环境形成了一系列的影响。微课、慕课以手机终端为载体的社交软件辅助着教师培训的教学、管理和服务。教师指导学员制作微课,管理人员使用手机软件各类通知信息,并传送报道培训的实时动态。培训院校建立网络研修社区,进行线上交流、研讨和学习,建立学员培训电子档案,持续关注学员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和个人成长变化。现代教育技术下的物质―空间类教育环境动态影像推动了教师培训工作团队不断挖掘隐性课程的新载体、新形式,从而设计动态的规划。
2.组织―制度类教育环境
教师培训的组织―制度类隐性课程,主要指以制度安排的形式存在于教育情境中的隐性信息,包括管理制度和活动组织等。课程设置、时间安排、教学管理和学员管理等以制度的形式存在于教学情景中。
教师培训中,教学与管理理念的更新以组织―制度的形式体现并落实。一是根据各学段各学科教师培训的特点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课程设置中,设置基于“参与式培训方式”、基于实践的课程。二是根据培训项目的要求,兼顾学段与学科特色,组织开展微课比赛、讲课比赛、优秀课例展示、优秀培训方案评比、演讲大赛、儿童舞蹈创编大赛、幼儿园玩教具制作比赛等“国培新起点”系列活动,总结有益经验,凝练优秀培训成果,提高培训成效,搭建学员之间互助交流的平台,丰富学员的培训文化生活。三是在坚持刚性原则的基础上,实施柔化的教学管理和学员管理。班主任在管理学员的同时积极为学员提供服务。四是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开展课上互动与课下的交流与研修,建立网络研修社区,丰富课上课下活动。
3.文化―心理类教育环境
心理文化因素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上,人际关系又大致包括教师与学员的人际关系、管理人员与学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和学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影响学员情感的重要因素。授课教师与学员在课堂上的互动程度、教师对学员的帮助意愿和教师的交际能力是教师与学员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人员的组织管理能力、对待学员的态度以及为学员提供的服务构成了管理人员与学员的人际关系。学员之间的课堂与课后交流、班级的归属感和合作竞争意识又是构成学员之间关系的三个重要方面。
为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搭建交流平台,教师的培训工作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一是积极组织各班级开展团队文化建设及素质拓展训练,搭建起学科专家、班主任与学员交流沟通的平台,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促进班级的凝聚力。二是对各班级的学员分小组进行管理,并鼓励学员在课余时间进行经验的交流分享;同时学校项目管理人员组织开展各类活动,搭建小组、班级、项目的学员之间的交流平台。三是开展人文关怀,在学员生日时,学科专家、班主任及其他学员一起在生日当天为学员送祝福。四是鼓励学员在微信群、QQ群、课前半小时展示个人研修成果、交流分享学科教学和管理经验,讨论确认小组学习目标,为同伴间的交流和学习创设环境。此外,在培训时,为学员发放文化衫,可以让学员尽快地融入学校中、培训中。
三、教师培训隐性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反思
目前,对教师培训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尚处于摸索阶段,在发挥隐性课程的培训功能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利用的重视程度较低
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对隐性课程了解的深入,隐性课程的开发已经逐渐进入教师培训管理者们的视野,但是这种理解还是极具模糊性的,还没能真正地进入大规模创建的阶段,只是在物质―空间类教育环境、组织―制度类教育环境与文化―心理类教育环境三个层面进行了初步的开发和利用。管理人员和教师在开展培训工作时,都会有意或无意地给自己的行为添加隐性课程的元素,但是缺乏系统性的联系,缺乏从整体上对隐性课程开发的规划,缺少长期进行隐性课程开发和利用的制度性设定。
2.对隐性课程开发力度不够
目前,隐性课程在以下两个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发掘:一是物质―空间类教育环境中,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师培训中的动态支持上还需进行进一步的挖掘。现代教育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其动态调整的基础上,隐性课程的开发也是持续的、动态的。二是深度挖掘文化―心理类教育环境,尤其是学员互动层面的隐性课程有待进一步挖掘。学员作为成人,有其特定成长环境的丰富的经验积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与教师的关系”[4]。学员作为价值观、人生观比较成熟的个体,使得学员之间的影响变得非常普遍和有价值。学员群体内在的各种形式规范,是他们选择与教师进行互动的方式和规范的潜在依据,“充分认识和发挥学生的各种非正式群体的作用,也是调整、引导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5]。开发利用互动层面的隐性课程资源,在立足于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充分抓住学员之间的互动是非常有必要且有效的。
3.对隐性课程利用率有待提高
隐性课程资源多种多样、非常丰富,在空间分布上也无处不在。对隐性课程的利用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和管理者没有意识到一部分隐性课程,所以也就谈不到利用的问题。二是面对多种多样的隐性课程,在开发实践中,教师和管理者缺乏对这些资源的甄别。因此,根据不同的培训目标择优筛选,开发具有价值的隐性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三是教师和管理者根据培训目标,甄选出适宜的隐性课程,但是使用时没能有效利用。
综上所述,对于教师培训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的三个方面,培训院校和机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为提升教师培训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开端。但是,由于尚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因此还需进一步的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张 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10.
[2]陈 满,帅 斌.隐性课程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探微――隐性课程建设相关理论系列研究之一[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8):46.
[3]黄晓颖.对外汉语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开发[J].汉语学习,2011(1): 82.
[4]何玉海.课程改革中隐性课程的作用不容忽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4):34-36.
[5]冯惠敏,黄明东,甘 雯.隐性课程设计及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4(1):16-18.
俞 菁(1989―),女,新疆趼衬酒肴耍助教,文学硕士,新疆师范大学教师,研究方向:汉语教学。
七坊中学 ·张海梅
2015年8月15日至19日,我参加了为期五天的白沙县骨干教师培训,此次培训共有100名教师参加,县教育局邀请了香港中文大学黄显华教授主讲,学习内容为《学习。课程与教学》。五天的学习,我收获很大,黄教授别开生面的教学风格,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的开始,黄教授首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你们来进修要带备哪三种东西?在经过了一番思索后,我们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每一个培训者的答案都不尽相同,但都有共同的地方,大家都是带着一点困惑的心理,一份热情的态度,一颗求知的心态来参加培训。我明白黄教授给我们提出了这个问题,其实是希望我们大家都抱着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认真完成这五天的培训任务。黄教授的课很特别,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与大家分享:
一、用活动启发教学。
在第二节课前,黄教授让我们都站立起来,做了一个身体动作:双手掌心相握举过头顶,伸出一个习惯的拇指朝上;双臂交叉放在胸前,习惯左臂还是右臂摆放的位置。做完这两个动作后,再变换不同的位置。他以这样简单的动作告诉我们:习惯或行为的改变要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换一个姿势反思,就是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自己做的事是否合理。不要总觉得自己是对的,有不对的地方可以改变。在第三节课前,黄教授又让我们做了一个"单脚站立,睁眼与闭眼"的游戏。我有一个很奇怪的发现,睁开眼睛单站立时,我们可以坚持一分钟以上,闭上眼睛单脚站立时,我们的身体会站立不稳,很快就坚持不住了。黄教授让我们思考,讨论,然后回答他这是为什么。学员的回答都很好,有说关注点的问题,意念的问题,有说平衡点与参照物的问题,有的联系到教学中,师生之间的配合上,脚和眼的配合,才能完成教学任务。黄教授的用游戏活动启发教学的方法,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
在第三节中,黄教授还设计了一个砌4纸活动:每人有四张纸,过程是把自己手头上的纸给别人,目的是使同组所有人的四张纸都可以砌成一个和别人相同的正四方,便完成任务。过程中不能发声,只能把纸给别人,不可拿去别人的纸,不可用眼神,面部表情,手指等肢体动作示意其他组员你自己希望有哪张纸。活动一开始,我们便迅速打开信封,拿出了不同形状的纸片拼接,开始不敢发声,大家只是默默地传递纸片,可是砌起来的正方形总是和别人的不一样,后来谁都忍不住互相以手势示意自己还缺了哪张纸,最终才得以完成。黄教授是想通过这个砌四纸的活动告诉我们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在学习当中,如果没有合作与交流,就不能充分地学习。合作的同时看别人需要什么给别人什么,还要留意自己的需求,考虑到整体的需求。黄教授喻教于乐,在活动中学习的方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活动中学习,能使人身心愉悦,兴趣盎然。
二。用直观的图画,生动的故事启发教学
在课堂的学习中,黄教授给我们印发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图画和故事资料。如在讲解"怎样让学生更投入学习?你觉得自己的教学方法是不是一个好的方法?"时,他分别用了"牛和树""牛吃草"的故事和图片。"为什么要拉牛上树""怎样拉牛上树",除了"拉"这一办法,还有别的办法吗?如何反思我们的教学目的和学生们的学习目的。这都是我们需要共同探讨的。"牛和草的故事"则告诉我们,要给牛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不能在"牛"还没有产出奶之前拼命给他们施压,使奶牛失去了爱吃草的天性。教学过程就如同给牛吃草的过程,良好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我们无需花大量时间去"称牛",而要用心去"养牛".
刘潮平
一、前言
数学课程标准是数学教材编写、教师教学、教学评价和考核的依据。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全面理解课程标准,是做好数学教学的前提,只有深刻地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才能更好地驾驭教材内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培训应以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视学习和实践对理解课程标准的作用,要注意结合教材中的案例,并以此为依托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和体会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体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活动,要注意使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展自学和交流活动,为提高课程理念具体化能力促进教师自我发展机制的逐步建立奠定基础。因此,培训应以理解掌握数学课程理念,把握课程标准对具体教学内容在教学实施中的要求,理解掌握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以及四个教学内容领域的知识扩展等为目的。
二、培训内容、形式和考核办法
培训内容以教材为篮本,参加培训的教师要认真学好教材内容,特别是要把第二、三、四、五章作为重点,难点主要在对数学课程理念和数学学习的核心概念的理解上。为帮助教师学好本门课程,要根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开设共计20个课时的四个专题讲座,讲座内容为:
1、数学课程理念是数学课程标准的灵魂——解读课程理念。帮助教师理解理念,把握课程标准的主线。
2、数学学习的四个核心概念及教学对策——理解掌握数学学习中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等四个核心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学生核心概念的教学对策。
3、“三维课程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要解读“三维课程目标”对于数学课程就是具体反映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细化的目标领域,对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要理解掌握。
4、提高理念具体化能力是教师自我发展机制的内容——培训要为教师专业化建立自我发展机制奠定基础,使教师明确教学努力的方向。
培训形式采用教师自学教材、组织学习交流活动、组织讲座培训、组织实践研讨活动等方式进行培训。组织讲座培训由责任教师承担,组织学习交流活动和实践研讨活动由各校负责,责任教师参与指导,同时各校抓好教师自学工作。
考核采取填写考核记录表,完成学习报告和教学总结或教学反思,由责任教师和各校考核组分别完成考核内容的办法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可获得教师继续教育5学分。
三、培训保障
1、培训讲座和教师下校指导经费由师训费统一开支。预计1000元左右。各校要承担组织学习交流和实践研讨的费用。
---心得体会
8月7-9日山东省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培训会议在潍坊中学报告厅召开,来自全省的各级特校校长、骨干教师等600人进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培训.现总结如下:
一、改变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观.
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学会生活是“新课标”赋予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教师就应该“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淡化能力强调整合”,孕育着这样的理念“尊重差异、育人为本、关注需求、服务生活”,一切美好的事物才能从外部走向内部,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培训中,专家从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建议、生活语文、数学、生活适应与美术等进行了培训,并结合学生实际,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就智障学生学习发展的策略进行了研讨.
面对当前的特殊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课标解读指出特殊教育教师迫切需要一套能为他们明确方向的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设计思路中提出:在“总目标”之下,设“倾听与说话”“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和习作”“综合性学习”五个学习领域,并按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学段分别提出课程目标与内容,体现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这种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的课程目标让老师们更加明确不管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还是课程目标与内容,都是紧紧围绕着“生活”二字展开的,真正突出了培智学校生活语文的课程中“生活性”的特点.
许家成教授的课程,喜欢通过提出问题,讲解内容,让我们学习内容的同时,能够思考,活跃我们的思维,许教授提出的问题,虽然我们都能够通俗的理解,但是用专业术语回答时,却是表达不出来,由此看出我们的理论支持还是很薄弱的.孙颖教授讲解了培智语文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包括:教学前的诊断与评估、课程计划阶段、教学阶段以及教学后的评估,其中涉及到很多的知识,对于讲述的一些知识我们也能够理解,但是通过孙教授结合实例,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在教学实际中,怎么会没有想到要这样做呢?有时候我们在教学后多反思,只有不断的思考,我们的专业能力才能进步.结合语文教学,将理论知识与案例结合,使我们能够更好的将知识与实际联系.孙教授通过讲解教学设计中的内容,了解根据学生的能力层次进行分层次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教学过程中应该怎么处理各种教学问题,最后结合教学视频,让我们更具体直观的了解,为我们自己设计教学设计打下基础.我觉得对语文教学的了解更进一步,也会思考如果是自己,我会怎么做?从中学到了一些有用的方法.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让学习的知识得以应用.
二、拓宽外延,夯实基础.
在程文捷教授发的《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被分成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目标,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被分成四个的目标,之前在我的教学中,我一直都是在仿照普通学校的三维目标,来制定学生的学习目标!
在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之课程目标中,我着重的看了第一学段(1-3年级)的目标.然后对照之前上过一年级的课,进行了一些反思. 在知识技能方面:学生们基本达到了它所说的目标.例如:认识常见的量、初步形成试图能力、能对事物做初步分类等等.在数学思考方面:第一次看到这个词的时候,我不太明白,对于培智生来说,什么是数学思考,他们能思考一些什么呢?看过以后才明白,其实所谓的数学思考,并不是说明明白白的告诉他们,你们思考一下,而是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形成一些认识.例如:能够通过10以内的数的学习,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形成数感、能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等等.在问题解决方面:看到问题解决这个目标时,我眼前一亮,终于为我之前在课堂上的做法找到依据了.一直教的都是生活数学,我一直在想,对于培智生来说,在数学课堂中,我到底要不要让他们去自己进行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让他们去发现简单的问题,并解决呢?因为这样的方法太普校式了,可能我们的学生是无法接受的吧.可是,我依然控制不住内心的想法.于是,我就想找机会尝试着让他们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终于在一年级上册的图形认识中,我找到了机会.我提前做好正方形的卡纸,上课后,每人发一个,让学生去摸一摸、数一数去发现一些正方形的特征.结果,学生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能力好的学生能发现它有四条边,这已经是一个不错的结果了.看到课程标准以后,培智的学生也是需要自己进行思考的.可能结果不会太好,但至少他们去动脑筋了!常听到一句话说“脑袋就是越用做灵活”,我们学生本来就不太聪明,再不让他们动脑筋,那岂不是会越来越不聪明嘛!最后的情感态度:其实这一点和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样的.都需要引导学生寻找乐趣、体验成功等等!
一、新课和背景下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不足
1.请专家开讲座,或组织教师观看新课程典型课教学案例和点评,在内容上是新课程的,而培训方法上参训教师还是处于被动地位。讲座者滔滔不绝满堂灌,听讲者心动但无行动;典型课教学生动多彩,听课者却望课兴叹。这种培训以教为主,没有足够关注参训者的已有经验、创造性和行动能力,实际上仍属于“输血”型,而非“造血”型,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
2.采用“参与式”培训形式,组织参训教师合作研讨,往往半途而废。由于参训教师习惯于听“专家”讲座,普遍不积极参与;培训者自己没有接受过参与式培训,或没有组织参与式培训的能力和自信;缺乏参与式培训资源等原因,当参训教师发言不积极,或出现冷场时,培训者就用自己的讲授来维持课堂秩序,走回“教师讲,学生听、记”的老路。
3.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模式,经常不得而终。“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模式主张“先问题,后学习”,其前提是参训者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提出问题。但广大的参训教师由于工作负担重,没有多少时间用于学习,因而对培训教材内容不熟悉。同时,许多教师形成了“培训就是听课、考试”的定势思维,没有养成反思和分析的习惯,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由大屏幕代替黑板,幻灯代替投影仪,电脑(鼠标、键盘)代替粉笔。多媒体应是集声音、图像、动作、文本等于一体的教学手段,可以刺激参训教师的多种感官,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但许多培训课上,大屏幕呈现的只是培训者的标题“板书”和原来可抄在黑板上(或口述)的知识要点。尽管出现一些图片,但多是静止的画面,缺少动画、视频、声频等,效果不理想。看来培训手段现代化绝不代表培训者教学思想的现代化。
5.“菜单式”培训形似本非,貌合神离。采用“菜单式”培训模式,要从课程改革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激发参训教师的内在动机,针对不同参训教师的需要实施培训;要经过开放性选题阶段。但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人力、物力,乡镇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配合,教师主体性的发挥等因素,制约了“菜单选题”的可行性、真实性、典型性、代表性。在教师培训教材上,目前,教师培训机构自主性不足,统一订购、材现象仍然存在;面对人数众多的参训者,教师培训机构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执行只能统一。这些原因,使得“菜单”单调,难调众口。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培训应该注意的要点
1.创造条件,让一线教师参加较高水平的培训。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专家的引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保证,他们对新课程理论和实施方法把握准确,他们研究、解决的是十分重要的理论形成和导向问题。但这一切广大一线教师,尤其是条件落后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常常无缘涉及。他们接受的是最基层的培训,其效果是一般化的。所以,领导部门要创造条件,让一线教师有机会参加多种形式的、较高水平的培训,要在培训经费、培训形式、组织实施等方面给予可靠的保证,使培训的次数、覆盖面、档次、效果得到全面提高。
2.重视培训中的实践指导。
第一,在培训过程中,教师接受了许多理论知识,学到了许多教学方法,但到了教学实践中,仍然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如果培训过程注重实践指导,进行教学演示,教师将会在头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自主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和管理自我的学习。通过培训,教师对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教学指导的具体步骤有了系统的了解,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中可能出现机械的,程序化、模式化的势态。培训者如果在培训过程中设置具体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让接受培训的教师领略到活学活用,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科学开发自主学习的若干不同变式,就会使广大教师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指导,看到自主学习的生机与活力,为今后的教学实践和反思奠定成功的基础。
第二,培训大多是以学理论、听经验介绍、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而接受培训的教师往往缺少尝试练习。我们在一次新教材校本培训中,根据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知识,让教师设计课型,轮流展示,然后大家讨论,提出改进意见,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这就启发我们,培训过程应是一个互动提高的过程。
第三,要对接受培训教师的教学跟踪指导。经过培训后,教师学到了理论,掌握了方法,进行了尝试,必将给新课程改革,给教学工作带来蓬勃生机。但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里的一项重要实践,在不断深化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所以培训工作要建立长效机制,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跟踪指导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培训人员应通过巡回指导,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和教师建立联系机制,让专家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重视新课程培训后的再培训工作。
培训是否有实效还要看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是否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而要做好这项工作,学校需要在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中做好工作。
校本教研工作的核心形式主要包括自我反思、问伴互助、专业引领。自我反思是教师把读书和学习作为工作的必需,养成在研究状态下的职业生活方式。同时在新课程背景下,只有教师间的全作与互助,才能形成改革的力量。在教研活动中,骨干教师的组织、带动、示范、指导能起到较好的引领作用。这样的校本教研活动,不但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而且可以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弥补培训工作的缺失。
新课标的贯彻实施,意味着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需求,以适应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改革。新的形势下,体育教师应该掌握的不单单是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有边缘学科的必备知识。体育与健康的新标准给体育教学及其改革带来新的动力,给体育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革带来更大的空间,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单一、学生产生精神疲劳和厌倦情绪的境况,要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环境下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显然,目前的体育教师素质状况难以满足这些新要求。
加强中学体育教师培训在新形势下具有全新的意义。对体育教师的培训不仅有助于青年教师的培养,使他们在师德、教学、综合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而且有利于校本教材的研发工作,同时,通过培训还有利于教师间的业务交流,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中学体育教师教学及培训现状分析
1.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体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学体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教学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尝试并认同,在新的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了显著提高。同时,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调动。但体育教师存在的问题也多有凸显。
(1)教师角色彰显与职责的缺位
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思想根深蒂固,教师还没有对新课程改革从内容到形式彻底吃透,教师职责出现缺位和“四多四少”现象,即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社会责任多重视学生个体需要少;强调教师地位多重视师生合作少;强调教师教学能力多重视育人的职业责任少;强调劳动的传递性多重视教与学的创造性少。
(2)对新课改存有疑虑与片面认识
部分体育教师片面认识新课改精神,认为课程改革只是课堂活跃、完善教学内容的“换汤不换药”的教学方法的变化而已;对新课改的理念与价值认识模糊,对新课改的效果持有怀疑态度,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单方面修正教学方法,忽视整体学生素质的提高,忽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3)轻理论修养重技能演示
一些体育教师只满足自己的教学技能与演示,忽略理论的学习与提高,不愿意参加课改培训,只停顿在现有的水平,自诩“一刀鲜吃遍天”,不重视教学水平的提高,难以与新课改的精神相匹配,甚至与“课程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相脱离,无法满足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开展教学活动。
2.中学体育教师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根据课程改革需要不断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一是培训保障有力,不同程度构建了培训组织体系,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精心挑选有较强针对性的培训内容。二是培训师资强干,选配的讲课教师包括邀请国家课标核心组的成员、省以及大市教研室的教研员、中学一线的高级以上教师、以及高校的教授、博士等。三是形式多样,培训方式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参与性和研究性。但同时发现目前体育教师的培训还存在许多问题。
(1)可操作性较差
不管是“内培”还是“外培”,普遍存在着只注重新课改理论和理念的学习与提高,缺乏针对“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的操作性强的实践环节的传授,受培教师培训结束仍感到一头雾水,难以收到培训效果。
(2)培训形式单调
大多数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主要采取试用期培训、职务培训、基本功培训、骨干培训四种培训形式。第一种培训主要是在本校内或校外进修模式,后三种培训主要靠本省或市内的教师进修学院、教育学院或地方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培训过程多是在教室里传授理论专业知识。单调的培训形式无法达到学习知识与提高动手能力的目的。
(3)培训管理薄弱
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难以形成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教学活动,没有有的放矢地针对教师的薄弱环节开展培训,往往只注重形式。有的教师只是报名,并没有参加培训听课,照样拿到培训结业证。有的通过发放信函邀请教师自愿参加培训活动,有的培训活动其实就是为了赚钱。培训活动流于形式,是在“走过场”,对培训没有做到有效的管理。
三、中学体育教师培训的模式与措施
1.中学体育教师的培训要求
一是系统性培训要求。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应构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建立健全机构、设施。二是时代性与开放性的培训要求。在培训中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倡导新理念,传授新知识,介绍新经验。三是因地制宜的培训要求。要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增强有效性。四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培训要求。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既要坚持理论学习,又要进行实践操作,理论联系实践。同时,培训教材的编写要有科学性、前瞻性,要实用、高效地提高体育教师基本素养和教研能力。
2.中学体育教师的培训形式
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可采用校本培训、集中培训和现代远程培训三种形式来进行。考虑到具体情况,笔者认为最好以校本培训为重点,现代远程培训为基础,集中培训为辅助,三种培训形式合理搭配,做到科学协调。每种培训形式都要明确培训目标、内容、任务及方法等,以提高教师的体育教学能力为培训重点,以培养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主要培训目的。
3.中学体育教师的培训重点与措施
2012年,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下发了《关于组织遴选第二批“国培计划”教师远程培训机构的通知》。下面以我部成功进行的“国培计划”远程培训机构资质申报(小学体育)为例,试论“国培计划”中小学体育教师远程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其配套系列教材的编写特色。
一、培训专家团队
培训专家团队由大学教师、教研员、中学教师和教材出版者联合组成。首席专家陈雁飞教授带领的团队在完成2008~2009年国培计划的基础上,对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900名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进行了培训。专家团队部分成员在陈雁飞教授的带领下,自2004年以来承担了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绿色耕耘、市级骨干及学科带头人、迎奥运全员培训等项目。培训专家团队还承担了拉萨市体育教师、鄂尔多斯体育教师、呼和浩特市教师等培训任务,对来自全国29个省市2万余名音体美教师进行了高端培训,积累了丰富的培训经验,塑造了一定的培训品牌。
二、培训理念和培训目标
根据“国培计划”有关“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和“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相关文件,在总结前期“国培计划”培训经验的基础上,确定“国培计划”小学体育教师示范性项目远程培训理念和培训目标(表1)。
三、培训课程内容
围绕新修订的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针对义务教育体育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按需施训。培训重点包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理念及方案介绍,修订后的体育学科课程标准结构与内容解读,新课标案例分析,新课程培训的设计与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方法等。根据培训目标的要求和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培训设置了核心引领模块、专业指导模块、线上交流模块、实践操作模块四个模块,共计50学时(表2)。
四、培训系列教材的编写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