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的心理观范文

科学的心理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的心理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的心理观

第1篇:科学的心理观范文

作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史,人类的物理知识来源于生产实践和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观察,特别是通过物理实验进行的科学观察,观察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十分强调观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观察的条件,培养他们的观察举和良好的观察习惯,不断提高他们观察的敏锐性;深刻性和精确性,逐步形成较强的观察能力,在物理实验课上,据班杜拉观察理论中关于学习过程的理论,要教给学生的观察方法,并学会在观察中进行思考,以下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谈在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观察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培养的几点看法:

一、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在物理教学中可以结合课堂所学知识,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让学生课后去观察、思考。如“摩擦力”一节学过后,让学生注意自己的鞋底及自行车车胎,看看为什么它们外面都有凸凹不平的花纹。学了光学知识后,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毛玻璃黑板与穿衣镜的玻璃有何不同?要使学生意识到,物理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只有善于观察、思考,才会有新发现。同时,有意识地介绍一些科学家(如牛顿、法拉弟、伽利略、奥斯特等人)从不经意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发现真理的故事。以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地保持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初中学生观察能力比较弱,老师做演示实验时,注意力往往会被各式各样的仪器设备所吸引,不知道观察什么,因此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掌握观察要领,有目的、有主次、有步骤、有层次的观察,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

1.仪器观察

应首先从整体来观察,以便获得一个大体轮廓印象,对于常用的仪器仪表,如刻度尺、电流表、电压表等,应从该仪器测量什么量、用什么单位、刻度的最小分度、量程、零刻线以及精度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观察,以便准确掌握该仪器仪表在实验中的使用。

2.按程序观察

许多物理实验,不仅使用的仪器仪表多,操作步骤也多。因此,教师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实验的步骤和方法,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严格按照程序进行观察。例如,用液体压强计测量液体内部压强时,在金属还未浸入液体前,先用手指轻轻压金属盒的橡皮膜,让学生观察压强计上液柱的变化,然后把金属浸入液体内不同深度,让学生观察金属在不同尝试时和金属浸入液体内不同深度,让学生观察金属在不同深度时和金属盒有同一深度但处于不同方向时压强计液柱的变化情况。在实验中经常性地这样引导学生按程序进行细致而周密的观察,将会使他们的观察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第2篇:科学的心理观范文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现有的化学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新的教学观,优化教学过程,确立面向21世纪的新的教育理念,是新时代对未来的期待和要求,也是提高化学教学实效的关键。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的化学教学应如何进行变革?

一、更新课程理念,建立全新教学观

新的化学课程理念,强调每位学生都具有学习化学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新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而旧化学课程观念过于强调学科为中心,过于关注化学专业适应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建立全新的教学观,打破旧教学观、旧观念、旧模式,给予学生学科学习的吸引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学习充满生机活力。那么化学教学应如何树立新的教学观,构建新的教学理念呢?首先,教师要把自己融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中,追求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构成新观念,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形成新的课程观。其次,要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把教师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善于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探究、发现中接受新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以人为本”,它着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课堂教学是以人为主体的教育,要把学生的主体性做为施教的前提,这种课程观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特点。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始终是“以教为中心”,关注的是教的效果,而不是学生的个人发展,没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所以,本人认为,作为当代化学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教学方式,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自觉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富有个性地学习,真正使教学成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教育途径和手段。

三、培养探究精神,启动学生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对学生知识的构建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传统的教学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忽视学生的认知过程,只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学生只须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最终导致学生思维惰性的产生,而新的课程标准,不但重结论,而且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更加重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截然不同。它着眼于学生的学,强调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教师只是指导者和帮助者。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求,学生们通过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兴趣。附科学探究实例:怎样防止自行车棚锈蚀。

探究的问题

学校(或社区、乡村)内的自行车防雨棚采用了钢架结构,但使用不久就会生锈。为了使它有比较长的使用寿命,需要采取防锈措施。请同学们思考:怎样应用有关金属锈蚀的知识来防止自行车棚的钢架锈蚀呢?

我的假设

车棚钢架锈蚀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的方案

针对这些原因采取下列措施,可以防止车棚钢架锈蚀: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探究过程建议

1.查阅有关钢铁锈蚀原因和防护方法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初步考虑可以采取的防锈措施,整理成参考材料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2.考察学生车棚的防锈方法及其效果,向有经验的人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写成考察报告。

3.设计几种方案,根据某些指标比较这些方案的优缺点,然后确定一个比较好的方案。

几点说明

1.本课题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单独或以小组形式进行实地考察,结合成本核算和效果分析可行的方案。

2.如果没有适当的自行车棚,可选择类似的需要做防锈处理的农具棚、候车棚、露天铁架或者家用铁器等替代,并写出有关的研究报告。

第3篇:科学的心理观范文

1 物理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管理中的问题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以来,传统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发生不同视角的创新和突破,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新课程教学的深入.但是随着新课程教学的开展,不容忽视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特别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管理问题.研究当前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管理中的问题并探索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势在必行.

1.1 对课堂互动秩序管理不严谨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后,大部分教师本着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大量的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的环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但不容忽视的是课堂秩序管理面临着新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教师对互动时间把握不准.高中生本身自制力差 ,调查显示小组讨论过程超过三分钟,部分小组讨论的内容就会脱离课堂.部分教师对物理新课程要求理解不准,机械地认为小组讨论时间越长,问题探讨的更深入.其二,教师对学生自主发言缺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并不等同于在课堂上采取放羊式管理模式,对学生意见的尊重也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毫无点评的肯定与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讨应建立在教师正确引导的基础之上,如果以放任式管理代替开放式学习难免会导致课堂教学秩序的混乱.

1.2 对学生整体均衡发展关注不足

新课程下物理教学的发散性思维教学法、实验论证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形式毫无疑问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应用能力有重要意义.但部分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基础差异化表现的管理.对物理基础扎实,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新课程教学无异于如虎添翼,能够发掘学生的潜在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但对基础较差的同学而言,如果缺乏教师必要的知识引导和基础铺垫,往往对新课程教学方式不知所云,适应性差.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教师在开展自主学习时没有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忽视了因材施教,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指导不足.另一方面对物理实验现象缺乏必要的总结和理论解释,高中物理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特别是涉及到天体运动、磁场、电场等方面的知识时,如果死板地强调自主学习,可能会导致南辕北辙,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均衡发展.

1.3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不科学

物理新课程教学是我国素质教育大形势下的产物,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现有的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虽然基本实现了教学手段、教学思路、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和突破,但对学生素质的测评仍以卷面成绩为主.众所周知高中物理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对物理实验、现实应用的要求也很高.然而在现有的学生素质测评体系中并没有体现对物理实验、动手能力的考核.从总体上讲这无异于换汤不换药,考核内容必将会决定教师的教学方向和学生的学习重点.考核单一就会导致物理教学的单一.用新瓶装旧药的方式从本质上讲只是流于形式化的新课程教学,并不能从根本上实现教学路径的改革.

2 物理新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管理路径

物理教学涉及到很多物理实验,因此,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共同努力,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兴趣入手,正确引导学生逐渐喜欢上物理课.

2.1 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开展互动式学习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强调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对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力的塑造.在新课程教学下,高中物理教师应扮演好自己的引导者角色,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鼓励学生互动讨论、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应负责好对课堂秩序的管理,对讨论学习过程的监督.一方面,小组互动应在教师既定的问题下开展,并由教师限定时间,要求每个小组给出一个主观意见,以此督促小组讨论集中于课堂问题上.另一方面,对自主学习下学生给出的意见进行有区别的点评.对有创新、有思想的观点予以表扬,对无关问题,漫无边际的观点予以否定.从而构建鲜明的课堂评价体系.有助于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带着问题思考,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2 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整体的新课程适应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发掘个别学生的学科特长和学习潜力,更要强调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对基础不同的学生而言面临的是不同的挑战,教师也应在教学中区别对待,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可以按照学生的物理基础分为A、B、C三类,A类是自主学习能力强,对知识应用灵活的学生;B类是基础知识扎实,但思维拓展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C类是物理基础差,难以跟上自主教学步伐的学生.在设立课堂讨论小组时应将三类学生合理搭配,实现以优带劣,共同进步.同时教师在进行实验总结或课堂知识讲解时应全面考量班级整体的接受能力,避免出现学生两极分化现象.

2.3 建立新课程教学适用的学生考评体系

第4篇:科学的心理观范文

关键词:自信心 有效动力 成功的关键 自主 自信 自强 自立

范德比尔特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这说明自信心是成才的重要条件,它在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已被社会各界人士所接受。而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数学认知能力、数学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信念,它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任务的选择、接受和学习状态的准备;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绪调节和坚持。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应以学生为主体,多方面地注重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具体措施如下: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据教育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同时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明白,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建立学生自信心的必备条件。实践也证明,当孩子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他们的自信心就较强,他们就有不怕失败的心理,就有自由发挥、充分交流的机会,就有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自信心是学生向新的目标,新的成绩前进的动力,随着新成绩的取得,又会形成向更高目标进取的内驱力,从而形成发展进步的良性循环。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如果学生遇到了困难,教师不应面露焦虑,一定能想出来”等关心的话语来鼓励他们。这样,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一定会孕育出自信与创新的种子。[1]

二、设计有弹性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问题由学生完成,使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实施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不同水平的数学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在学习了乘法计算之后,可以安排如下的活动:某花店有若干种标明价格的鲜花,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题目,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如5枝百合需要多少钱?20元钱可以买哪些花?三八节到了,你打算用30元钱给妈妈买怎样的一束花?等等。这样的设计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并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和发展,也进一步表现了他们各自的创造力,同时,自信心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培养。[2]

三、运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自信心与他的成功成正比,成功越多,自信心越强;挫折越多,自信心越弱。针对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呈现: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后,让学生说说听后的感想。以这样的方式呈现,既生动有趣,又蕴含新知,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了。再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把7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几个,还余几个?”这时,可以采用实物演示,指名一个学生分苹果给其他两个同学,然后请全班说说分的方法和结果,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呈现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分苹果这一活动对学生来说非常简单,他们都愿意来表现自己。[3]

四、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

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于模仿和记忆,应该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数学。在这些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培养和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还可以适当提供开放性的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拓展探索的空间。

五、采用多样性的评价方式

学生判断能力较弱,老师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这在小学低年级尤其明显,学生需要从老师给予的肯定性评价中确立自信心。我认为,课堂教学不仅应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而且更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培养有能力、有自信的人。因此,数学中的评价方式也应注重多样性。他们的自信心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笑容、肯定评价形成了期待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我们为何不满足他呢?

总之,面向新世纪的挑战,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依据学生个性、心理特点,找到适合建立和增强学生自信心的途径,把自信与希望、善良与宽厚播种在学生的心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结合《新课程标准》和儿童的自身特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多种教学方法,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01期76页

第5篇:科学的心理观范文

一、新教材内容体系的改变

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正文简短,图、活动、案例增多,很多知识点到为止,内容非常突出时代信息,许多新内容教师没有接触过,这对我们教师来说是变相地加重了负担。设计的探索活动灵活新颖,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程多,一些活动需花费很长时间,一节课很难讲完,往往按设计把试验做了,但后面的内容难以进行完,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并且有些探索活动没有现成的答案。答案开放性过大,这对我们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讲哪些、讲多少、讲多深、怎么讲,很难把握。

在这种形式下,作为一线教师在业务上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使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提高,跟上新课程的时代步伐,进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落实。备课时要加强集体备课、统一要求、集体讨论,按单元进行课时备课,对每一节课要讲的内容统筹安排(讲多少、讲哪些、讲多深、怎么讲)。并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搜集相关地理教材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丰富相关知识点,发动学生观察现实生活和搜集相关材料。对于实验课等花费时间长这一点,在课前就对学生说明该实验的目的,操作过程,提前准备,如“沙尘暴的成因和风沙灾害的防治”。这样既不耽误时间,又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流畅性。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而教师则是地理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因此,在组织整个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放下“师”的权威架子,要以学生学习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心理,真正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与想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游戏、讨论、探究、实验、观察、调查、信息搜集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解释,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证据和共同探究的策略,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寻求合理的答案。另一方面,拓展学生学习地理的时间和空间,把获取的地理知识信息的渠道延伸到课外,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使用教材的转变

新课程地理教材只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资源平台,因为各地区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并且所有的教材都是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下编写的,所以,教师应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更加重了这个特性。教材中安排了各种形式的活动,并且高中地理学习内容与其它学科学习内容不同步,从而严重妨碍了学生对有些自然地理过程的正确理解。如风的形成、黄赤交角、自然环境演变过程等等,对教师来说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学生普遍感到地理难学。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课堂小结,每学一个单元也要进行小结,及时对所学知识梳理归纳。在教学过程中把课程标准分解,刚开始要求放低些,让学生尝试到成功,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另一方面不要急于把现成的知识硬灌给学生,而要善于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联系新旧知识和学科间的知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知识探求新的知识。针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我们要辩证地加强活动教学与其它教学形式的相互关系,使各种教学形式相互补充和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于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活动不宜指手划脚,横加干涉,全盘否定,但也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不分对错。教师应在目标导向、动机激发、情景创设、方法指导、疑难解答、反馈指点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我们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对其内容进行调整,创设新的教学情景,完成对知识的重新建构,甚至可以替换教科书中的案例,自选教学素材,自行设计教学过程,积极开发地理课程资源,特别是身边的校本课程资源,使其更有利于活动的开展。

第6篇:科学的心理观范文

一、教学设计环节的变革

1.变“条块设计”为“系统设计”

(1)教学设计的理念――系统观

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堂是一个生态系统,即由教师、学生、教学媒介以及环境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四项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犹如一条“食物链”,教学设计必须全面地考虑四项因素在系统中的作用,用系统的观点审视整个教学过程,从单纯设计教学媒介(主要是教科书)转向多维的立体设计,变“条块设计”为“系统设计”。

(2)教学设计的原则――动态和开放

在课堂生态系统中,变化是永恒的。一方面,教师、学生是发展的;另一方面,教学媒介、教学调控也是丰富多彩的。教学媒介不局限于教科书,教学调控不仅仅是师对生,因此,教学系统具有非静止、不封闭的特点。与之相适应,教学设计应遵循动态与开放的原则。体现动态与开放的原则,教师要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选择出最佳方案,以实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3)教学设计的重点――互动交往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以“交往互动”为特征的教学中,要求教师与学生能有更多的沟通。在教学设计系统观的视野中,教学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其中形成的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2.变“设计教程”为“设计学程”

(1)教学设计的旨归――规划学生的学程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要将设计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身上来,引导学生习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同时,教师也要对教材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进行改革,形成教与学的和谐,实现教与学的互长。

(2)教学设计的施行――“预设”加“生成”

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无论多么完善的教学设计都会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变化、调整、丰富。原先预设的规划会在师生的交往互动中生成和发展出许多新问题、新认识和新成果。伴随教学情境的变化,面临教学设计未曾预料、也无法预料的“课堂意外事件”,因而,教学过程的推进,必须“预设”加“生成”。教学不全盘舍弃设计框架,又能及时纳入新的信息,让课堂真正成为教师生成教育智慧的场所。

(3)教学设计的拓展――纳入学生的经验

现代课程观认为,学生的直接经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具有独特精神世界的学生,教师规划“学程”不能无视、忽视个性的存在。因此,教学设计需要开放地纳入学生的探究历程,成功与失败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不断超越教科书等基础教学媒介,培植课堂新的生长点。

3.变“知识目标”核心为“多元目标”整合

新课程强调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定位教学目标,不仅要确立知识目标,还要确立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依托于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创设适宜的土壤,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课堂管理环节的变革

1.课堂管理方式由“控制”转为“交流与沟通”

(1)约束不应是唯一的调控方式

传统观念里,课堂管理被认为是应对性的,即寻求应对学生“变故”的对策。强调以纪律作保障,运行预定的课堂程序,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一些教师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试图控制学生的行为,一些教师沉溺于约束学生,忽略了有利于实现控制的教学准备,结果产生了更多的控制问题。这种课堂管理的前提与归宿是控制学生,而不是为教与学创设条件,必定遭到学生的抵制,甚至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约束不应是唯一的调控方式。

(2)交流与沟通,建立师生认同感

新的教学观认为,课堂应是一种积极的师生交往过程,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进行交流与合作。因此,课堂管理必须将注意力从应对性惩戒策略转向前瞻性的或预防性的策略。这时,课堂管理被诠释为“创造和维持教与学行为产生的环境所必要的规则和程序”。课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交流和沟通是有效管理的必要条件,是有效管理的明显特征。教师如果在课堂管理中不能妥善地与学生进行和谐沟通,不仅会影响其师生关系,而且会使课堂目标难以实现。因为沟通与交流能够使教师与学生形成一种共同的关注,促进课堂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减少课堂中的矛盾与冲突,激发实施课堂活动和达成课堂目标的内在动力,产生一种整体感和认同感。

(3)交流与沟通,营造“支持型”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实施优质教学的前提和保障。以交流与沟通为主要方式的课堂管理,有助于打破“控制与服从”的程式、打破严肃与沉寂的气氛,让师生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以“控制与服从”为特征的课堂管理,容易造成一种“对抗型”的课堂气氛。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的个性被压抑,创造力被扼杀。以“交流与沟通”作基础的课堂管理,有利于营造一种“支持型”课堂气氛。在这种氛围中,教师信赖学生、宽容学生,学生则信任教师、尊重教师,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

2.课堂管理路径由“静态封闭”转为“动态开放”

(1)动态管理是生成式课堂的必然要求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和内化,教科书知识占绝对优势,几乎没有师生互动知识的产生。因而教师采用静态维持式管理就能很好地调控课堂。新课程背景下,教科书知识的比例相对较少,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比例较大,课堂是生成式的、发展性的。课堂管理中教师只有更多地采用“动态开放性”的调控方式,才能不断适应“生长着”的课堂。动态管理要特别注重情感体验和创新品质,要倾心于教学情境的设计和教学资源的组织,要创设一种师生彼此接受的民主、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并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探究态势。

(2)动态型管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课堂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种预设程序的实施,教师传授的内容、方法等都是先前设定的,课堂管理就是要避免教学过程远离预设的运行轨道;这种静态封闭的管理,必然会形成以教为中心的格局。以教师的教来组织教学,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与学的目的是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课堂管理应由调控“教情”转向调控“学情”,用教师的教来引导、帮助、校正学生的学。以学生的学为主线,动态影响其学习状态,强化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3)开放式管理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

以往的课堂过程,总是力求排斥一切干扰,防止“节外生枝”,以保证教学的顺利展开。这种封闭式的管理使课堂的“师传生受”变得“井然有序”,但也杜绝了创生的可能。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他们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有独特的“心理世界”,在课堂教学中难免要“旁生枝节”,要生发出许多的不确定因素,这时,教师应采取开放式管理,包容这些不可预见的因素,转化形成学生的即时创造。

3.课堂管理手段由“惩罚”转为“激励”

(1)激励手段的功效

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管理过程中,通常是倾向于“惩罚”,以此实现学生的顺从,达成课堂的控制。实践证明,这是极其低效的,常常会适得其反。其实,课堂学习作为一种十分复杂的脑力劳动,学生遇到各种不同的阻碍是不可避免的,常常也是事先难以预料的。适当激励的措施与行为,可尽量克服这些阻碍。激励和引导已经成为新课程理念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对于学生而言,激励是一种无穷无尽的资源,如果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学生的热情就会随之而生,并会体会到挑战的兴奋,活动的刺激和成功的喜悦。激励有助于学生树立信心、鼓足勇气、增强动力,使学生有成就感、归属感、认同感、自尊感。

(2)激励手段的运用

首先,要求教师就课堂目标与学生进行多回合、多层次的沟通,要向学生明确阐述课堂目标及其对学生的关联、价值与意义,使课堂目标融入学生的价值体系。其次,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目标的演变与抉择,积极支持学生为实现远期目标而努力。再次,教师要善待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向学生表达真诚帮助的意愿,鼓励学生在需要时与教师联系,并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教师要身体力行,成为学生的模范和表率。通过有效的激励,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学生朝着追求卓越表现的方向不断进步。

三、教学评价环节的变革

1.变评“教”为评“学”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如教师的言语表达是否流畅、教师的板书设计是否合理、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否具有感染力、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以及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评价是否得当等,表现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新课程改革,教育的根本目的发生了质的变化,提出了教育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基本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纯粹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促进者、指导者,学生则从单纯的学习者转变为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基于这种教学中心的转移,学生就成了教学评价的主体。

确立学生评价主体,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这样,评价的主要内容就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取结论等行为表现,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

强调评“学”为主,是要纠正过去过分倚重评“教”的不良倾向,但评“教”作为教学评价的组成部分,不应舍弃。因为评“教”有其独特的价值,即“以教促学”。评价教师的教学表现,就是要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组织并进行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兴趣等,即评价教师课堂行为对学生“学”的价值。

2.变“标准化”评价为“个性化”评价

课堂教学是丰富的、复杂的活动,教师的教学也各具特点,有着极强的个性,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知识水平,结合个性特点,发挥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展现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因此,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是多元的,多角度的,不应该拘泥于某种固定的评价标准,不应“一刀切”,应给被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留有一定的发挥个人特长的空间。

3.变“量化”评价为“质性”评价

就课堂教学而言,有些方面可以量化,有些方面不可以量化,因此,应加强质性评价,引入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表现性评价、情境测验、行为观察等质性评价方法。质性评价的出现,并不是对量化评价的简单否定,应充分发挥每种评价方法的特点和优势,把定性、定量评价统筹于一身,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

4.变“终结式”评价为“全程式”评价

应以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全程式”评价代替只关注结果的“终结式”评价。将评价活动置于日常教学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纳入教学工作与日常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应针对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一个章节或一个教学模板进行评价,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进行全过程跟踪评析,然后对其课堂教学作出完整的评价。应注意教师和学生平时的课堂教学评价积累,建立个人档案袋,允许被评价者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并发表意见。

总之,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更新理念、转变方式,切实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以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第7篇:科学的心理观范文

一教师的思想观念存在一些误区

作为教师应该注意到各个方面的细节问题,至少对每节课的课型首先要了然于胸,这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个方面,许多老师可能会认为,每一个章节该是什么课型,教参或者教案中写得很清楚,不用自己再想,其实不然,不经过我们认真整合和思考的课型很可能存在很大的缺陷。总的来讲物理课型可分为基本概念学习课,基本规律探究课(实验课) ,知识的应用课(习题课或技术应用课) ,物理思想和方法的渗透等等。每个老师对物理课型的分类可能都能说上来,但在讲课时却又很容易忽视它以至于上课时目标不明确讲课时自己稀里糊涂,如高中物理选修3—5的第一节课探究碰撞中的守恒量,按课型来讲我们应该把它归为实验课,所以有的老师就按实验课的一般思路来讲,实验目的,器材,原理,步骤,数据分析,结论,误差分析等,这样讲这个实验没什么问题,但作为教师一定要明白我们不是为了实验而实验的,我们是为了探寻其中所蕴含的物理规律,这节课其实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动量守恒定律是怎样得出的,是前人通过大量实验达到的一种共识,这节探究实验其实就是本章的物理规律得出的实验基础,课本这样设计是尊重物理规律得出的历史事实,而不是像以前的教材直接有动量定理和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出来,让学生产生一种误解,认为动量守恒定律就是由一些公式规律的简单推导。新课程这样设置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物理规律的来龙去脉,对他的本质有更清楚的认识,但在实际上课时往往又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因为有的教师其实并不理解课本这样编写的初衷,只知道在课时上又增加了一节,探究课讲课时又要多用一节课,而且这个探究课不止是做了一个实验。结果在讲课时罗列了一个又一个的实验,可能把每个实验都讲的很透彻,很到位,但忽略了这节课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验,而是为了探寻物理规律的初衷。我认为有些课型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联系,作为教师要能够恰当的处理好它们之间联系。

二.物理规律课和规律应用课界定的误区

我们讲课时有时之所以感觉要讲的东西太多了讲不完,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很可能就是课型分的不是很清楚,把一些知识和规律应用的习题课上成规律课,把方法当知识讲,结果让学生.让自己都觉得规律太多结论太多要么记不住,要么记的似是而非。例如高二安培表和欧姆表的改装这个内容应该是比较重要的,但课改后把它只是作为一节内容的一段文字来描述,并不是说明这个内容变的不重要了,要求降低了。应该说这是一节比较重要的课,以前很多老师很容易把这节课当作新的物理规律课来上,结果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实际上它只是欧姆定律的应用而已,电流表和电压表只是一个可读的电阻,不能让学生死搬硬背,以为又多了一个新的规律,新课改后的人教版教材把安培表和欧姆表的改装作为欧姆定律应用的一个方面才作为一小段文字出现,就是为了避开我们把它作为新的规律讲增加学生的负担,但在教学中还是有个别老师把它当成新的规律讲,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实这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几道典型的习题就可以解决了,不必再记忆新的规律,只需掌握方法就行了,说起来可能有些老师认为差别不大,但实际上区别很大的,一个是机械的脑力劳动,一个是灵活的智力开发,是一种能力的提升!但愿我们一线教师能明白编者的意图。

三实验探究课和概念讲授课中的误区

新课改的教学中强调科学探究,但探究式教学不是处处适用,对于一些概念的教学有些是不适合上成探究课的,那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增加孩子们的负担。但也不是说凡是物理规律都要上成探究课。如高中物理选修3———5中,关于黑体辐射实验规律的教学中,我曾听到有老师讲课时曾提到,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进行探究:黑体辐射实验规律?在教学目标中,这需要探究吗?在这里只需要结合生活现象把科学史实和结论告诉他们,有这方面兴趣的可以激励他们将来继续深造和研究即可,不必停留过多的时间,不能看到规律就探究,就问那么多为什么,让学生回答。

四.关于新课和复习课中的误区

物理的学习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练习,无论是概念,规律,还是解题方法和分析问题思路的培养都离不开练习,但过分的注重练习也会让我们走进误区,再讲新课时,为了让学生多练,对于一些概念和规律草率地得出结论后,就急于让学生练习,习题的练习过多过难的现象时常发生,认为学生只有多练,多见一些习题才能提高成绩,其实不然如果学生对物理现象概念规律和方法没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下,完全依靠习题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成绩可能在短暂时间内有效,长期如此,反而会起到反作用,学生可能会成为做题的机器,所以在新课学习时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循序渐进。防止不分层次不适当地提高练习要求,特别是不应以高考应试为标准,搞一次到位的大运动量练习,在新课教学中不能像复习课一样就力求练的全面,到位。另外在复习课中也不能像新课一样,把所有的知识在重讲一边,像记流水账一样把新课的内容重新复述一遍,只不过速度快一些而已,复习课要对复习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通过知识的整理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复习课要有鲜明的针对性,要根据目标突出主线和重点。复习课要有必要的例题(或讲评)和训练,但要适量,不能搞题海战术;课堂结构上,讲、练、评三者要有合理的比例。复习课要在重点内容上设置情境,调动兴趣,发展能力。

以上是我在新课改后的物理教学中对课型界定方面的一些粗浅的看法,我认为课型定位的准确与否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建议各学校在集体备课时先把课型定位准确,使每个老师做到心中有数!

第8篇:科学的心理观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创新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步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变化越来越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都在进行着创新,学生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主体,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并且学习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一、创新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我国在近些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指出,数学课堂中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只是数学学习课堂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必要的时候将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即可。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就需要对观念进行创新,在课堂中转变角色,认识到自己并不是课堂中的主体,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将学生学习的兴趣给激发起来,积极的回答问题,然后将自己的真实想法给表现出来,课堂中不能只有老师一人在发言,应该听到每个学生的声音,从而让学生将课堂主体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数学课堂中,每一个问题都不是只有一种解决思路,一种解决办法,因此,就需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比如,在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计算”时,教师只需要将图形转换的思想渗透给学生,然后就可以让学生自由的创新和发挥,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计算。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分别是20厘米,16厘米,20厘米,16厘米,那么如果将20厘米作为底边,那么高就是12厘米,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创新出来了几种解决方法:12乘以20等于240厘米;12加上20然后乘以2等于64;20加上16乘以2等于72,。然后老师只需要对这些计算方法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学生因为刚才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那么就可以意识到哪种方法才是正确的方法。

二、创设情景,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的激发出来

要想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教师就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出适当的情景,让学生进入到场景中来,在学习的时候,还能感受到快乐和放松。教师需要牢记的是,情景服务于数学教学,因此要依据所要教的内容来创设,创设情景时不需要拘泥于外在的表现形式,只需要将数学的实质给突出进来,以学习的内容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在创设情景的时候还要紧密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从而在熟悉的生活中探寻和发现数学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的进行观察、猜测、交流和反思,在活动中对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进行逐步的体会,这样就会加深记忆,同时获得所要介绍的基本知识。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创新精神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指出了教师应该将帮助学生自主探索和培养创新精神作为数学课堂的重点。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的动手实践,并且互相的合作和交流,学生只有不断的自主探索,积极的合作,才能够加深理解到的数学知识的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应用进去,这样就给学生的讨论、评价、倾听提供了一个平台,在互相的交流和操作中互相的学习和进步,同时,学会团结写作的精神。为了对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进行培养,那么教师就应该坚持三不精神,也就是学生如果能够自己说出来,那么教师就不要说;如果学生能够自己学会,那么教师就不需要教;如果学生可以自己做出来,那么教师就不需要教。

回归生活,对应用价值进行体验: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学到的只是抽象的数学知识,要想对这些抽象的知识进行熟练的掌握,就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合理的应用这些数学知识,在对周围事物进行了解的时候,要多采用一些数学观点和方法,并且要自己来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比如,教学实践课中有量一量,那么就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渗透,比如让学生将自己一步的距离量出来,或者去学校的操场上去量,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由结合,互相合作,在测量的时候采用不同的方式。

四、结语

要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就需要深入的理解新课程理念,将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对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和改变。本文通过创新观念,转变角色、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创新和自主探索能力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第9篇:科学的心理观范文

关键词:高中;学校管理;创新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效地推进了学校的发展,而对于高中学校来说,它是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性人才的过渡阶段,高中学校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随着社会进步的速度加快,高中学校要想取得更加良好的发展,那么就要进行管理上的创新,只有不断开展创新,才能促进高中学校各方面又快又好的发展。下面本文就新时期下如何促进高中学校管理的创新进行了分析。

一、不断地进行高中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

管理制度是学校管理工作开展的有力依据,因此,在高中学校管理中要实现管理的创新,那么首先就要对高中学校管理制度进行新。高中学校管理制度创新,就要不断加强对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管理制度的引进,将先进的管理制度与理念与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寻找一条更加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管理制度。其次,在高中学校管理中,要将管理权力层层下放,做到明确分工,将学校管理工作更加细致而全面地下放到学校各个职能部门,使得各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促进各个部门最大化地完成其职责。另外,在高中学校管理中,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配置,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进行有效地区分,真正实现按劳所得,促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高中学校管理中,要加强对合理的考评机制的建立,以合理的激励措施来保证学校管理的不断创新。

二、加强对高中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视,学校管理工作中加强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确立

实现高中学校管理的创新,就要从思想上加强对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视。由于高中学校学生面临着高考这一人生大考,因此,长期以来,高中学校的开作重点都放在的升学率的问题上,而忽视了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忽视了学校管理工作对升学率和教学质量的影响。在高中学校管理工作中,要加强对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是针对人而开展的工作,因此,管理工作的开展要实现以人为本,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全面地运用到学校管理中来。另外,要全面地对学校管理工作进行分析与认识,管理并不是单纯地进行行政命令,而应该是结合学校发展特点与特色,从自身出发,更好地深入了解教师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促进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从而高中学校得到可持续发展。同时,以人为本理念也要运用到高中实际教学管理中去,将高中生培养成个性独立的个体,允许学生个性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三、做好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安全管理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校园安全管理不仅仅是对学生安全的管理,同时也包括对教职人员安全的管理。近年来,随着校园安全事件的频发,学校安全管理一度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的人格特点虽然已经比较成熟,但是也容易发生偏激,因此,在高中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要注重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树立,严格杜绝学生打架事件的发生,学校要加强对学生间各种安全隐患的消除;另外,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师生关系的管理与引导,在高中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尊重,要加强对教师正确的教学理念与管理理念的树立,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防止师生之间不和谐事件的发生,在保障教职员工利益的同时也要确保学生利益,从而不断加强对学校安全管理的开展,以更好地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安全、良好的环境。

四、实现学校管理的师生共同参与,推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我们说管理的对象是人,而在高中学校中,教师与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更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与学生共同促进了学校的构成,因此,实现高中学校的管理,其实就是对教师与学生的管理,他们才是学校的主人,所以,在高中学校管理工作中,要促进学校管理师生共同参与的实现,真正实现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对于事物的发展有着一些自己的想法,甚至有些方面的想法会非常独特,因此,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学校管理人员也可以更加清楚地知道学生的真实想法。让一线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来,可以使得教师更加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从而可以间接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管理工作的师生共同参与,可以更好地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师生可以集思广益,为提升学校管理水平而不懈努力,同时也可以加强对教师与学生促进学校发展使命感的激发,从而更好地促进学校健康、有序的发展,真正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