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加强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独立学院持续稳定发展。
目前影响独立学院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不论安全、生活、心理等问题,引发的事端的事例时有发生。这说明学校管理还存在着许多的薄弱因素。独立学院已经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团体,社会上的许多矛盾也与高校挂钩,进而反应到高校里来。独立学院的改革、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环境。对辅导员来说,只要涉及到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方面都是辅导员的工作范畴,辅导员是学生日常生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思想政治教育是独立学院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基础。高度重视辅
(二)有利于加强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时期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在适应青年学生个性特点的同时,也要符合当代社会改革的需求,要以新颖的方式来结合实际内容,用吸引学生的方式来让学生乐于接受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锻炼的机会,并克服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形式一成不变、内容单一等因素造成学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现代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前所学习的东西并不是专业老师在课堂上能全部解决的,需要大量的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而辅导员的工作就是要合理的利用课余时间,满足学生的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需求。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要以辅导员为依托,在感情上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产生亲近感、认同感和信任感,这样才能有助于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有利于推进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独立学院辅导员直接负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各项管理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在发展过程中,当前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特别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导致辅导员队伍无法向职业化方向发展。因此,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在其发展过程中更加不容忽视。所以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促进辅导员工作的高效创新,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保证。
二、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结构不合理。
一是辅导员配备。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的配备问题近几年颇受学者关注。按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专职辅导员总体上要按照1:200的比例进行配备,但从目前陕立学院辅导员配备来看,除几个别学院能严格执行这一标准外,绝大多数独立学院的辅导员配备都超过这个比例,有的学院达到1:300的配备比例。二是年龄结构。陕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年轻化,辅导员队伍中20-25岁的占13.70%,26-30岁的占67.41%,31-35岁的占16.30%,36岁以上的只占2.59%,队伍年轻有活力,但是工作经验缺乏,对重要事情把控不准,不利于辅导员工作的开展。
(二)素质不齐。
独立学院近年来也有意识地对辅导员的学历及学科结构进行调整,如部分独立学院 2013 年人才招聘计划中对招聘辅导员岗位进行学科限制,必须是“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学历要求是“本科及以上”。 在现实工作中各院校的辅导员岗位亟需人才,但相关专业的优秀本科毕业生或硕士毕业生不愿从事辅导员工作,进而造成辅导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另外,独立学院辅导员科研水平也比较低。
(三)流失严重。
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已成为当前制约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发展的瓶颈,无法实现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需要。离职的辅导员大都在岗位工作了2年以上,其中不乏一些系部学生工作负责人、分团委书记等工作经验相当丰富的人员,对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带来很大影响,也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传帮带。陕立学院辅导员队伍中在岗时间满四年及以上的较少,在岗时间2-3年的居多,入职1年的辅导员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辅导员队伍在岗时间总体偏低,流失严重。
三、加强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培养制度。
独立学院的辅导员大多为本科的学历,具有对本科学生较为了解,与学生之间较易沟通等优势,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刚刚毕业的年轻辅导员工作经验缺乏、理论知识欠缺等给学生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独立学院除了在选聘上严把入口关外,还要加强对选聘上岗的辅导员进行科学培训,建立和完善独立学院辅导员培养制度,进一步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
(二)健全激励机制。
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的工作面较广,事务琐碎,很容易出现工作倦怠的情况。现代管理理论指出,激励机制是实现管理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方式,一套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激发并维持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陕立学院来讲,加强辅导员队伍激励机制建设,构建科学有效的辅导员队伍激励机制,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爱岗敬业精神,这一工作迫在眉睫。独立学院在制定辅导员队伍激励机制之前应做充分的调研,找出辅导员的真正所需,同时考虑辅导员的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制定多元化的激励方案,以保障独立学院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持续性,提升辅导员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感,提高辅导员的爱岗敬业精神。
(三)做好辅导员职业发展规划,明确辅导员发展前景。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当今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挑战,对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地辅导员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为了适应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需要,辅导员职业发展规划道路的探索在不断的调整,辅导员在得到认可的同时也要为自身职业做好规划。
关键词:基本功;大赛;辅导员;队伍建设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维护学校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高校学生层次趋于多元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愈发艰巨。怎样打造一支思想稳定、业务精湛、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强的辅导员队伍,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已经成为高校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现阶段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辅导员职业意识薄弱
尽管我们经常会听到关于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各种呼声,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辅导员往往只是把工作视为职业生涯中的过渡站,而非终生从事的事业。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这一方面是由于高校目前的机制体制导致的,因为客观上高校更倾向于科研教学工作,常常注重抓重大科研课题和教学成果;另一方面是由于对于辅导员工作的考量,一时难以通过量化的指标予以体现,没有一个良好的评价体系评价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诸如辅导员职称评聘、职级晋升、待遇提高等方面的客观原因,导致辅导员缺乏献身于辅导员事业的主观决心。
2.辅导员专业素质较低
在选拔辅导员的时候,有些高校往往更注重辅导员的思想素质、组织协调能力和责任心,而忽视了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导致了辅导员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较高,但专业知识和技能却普遍缺乏。许多高校开展经常性的辅导员岗前培训,却很少开展以岗位专业为背景的、分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整体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专业素质的再提升。
3.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清
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辅导员不仅肩负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党团建设等工作,而且还担负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课外活动指导等多项职责,同时还承担着高校内部的一些管理工作和相关学生管理部门不能充分履行的学生事务管理职责,可谓“千根线,一根针”。过多、过杂的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客观上使人们形成了辅导员就是一般行政管理人员的认识偏差。大量、长期从事纷杂的学生管理工作,导致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仅仅停留在低层次、低水平上,不能适应新时期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
4.辅导员队伍存在不稳定性
在大多数高校里,辅导员如果在岗位上工作三到四年,就已经成为“老辅导员”了,他们有的转岗,有的直接跳槽,而高校为了维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往往不得不大量重新选拔“新辅导员”来充实队伍。这就导致在岗的辅导员从自身发展和前途考虑,不能、不愿也不敢潜心本职工作。辅导员作为一种“临时职业”的观念在高校教师、学生甚至部分领导干部当中已根深蒂固。不稳定,就会人心涣散,失去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就谈不上队伍的整体战斗力。这已经成为许多高校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建设的一大难题和影响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
二、以辅导员基本功大赛引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意义
笔者认为,通过辅导员基本功大赛活动的有效开展,能够有效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的发展,推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辅导员的业务能力将普遍提升
围绕辅导员基本功大赛所开展的一系列具体活动,能有效地促进辅导员提升业务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践中笔者发现,为了参加辅导员基本功大赛活动,许多辅导员主动参加职业规划课程、心理咨询课程等相关技能培训活动,自觉提升个人业务能力,促进了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普遍提升,能够更好地推动辅导员科学、有效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
2.辅导员的工作交流将日趋完善
在辅导员基本功大赛活动中,通过组织辅导员开展参观优秀工作日记、交流读书心得、召开辅导员沙龙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不仅丰富了辅导员之间的工作交流形式,也增进了辅导员互相学习工作经验、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效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将有效拓展
在辅导员基本功大赛的推动下,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将得到有效拓展。比如通过辅导员博客比赛活动,能够有效推动辅导员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工作进程。在笔者所在学校,通过辅导员博客比赛活动,辅导员全都开通了网络博客,他们定期发表文章,及时和学生进行思想沟通,真正打造出网络思想教育的新阵地。同时像微信、微博、飞信等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新媒体也成为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极大地拉近了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4.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将极大提高
通过组织开展辅导员基本功大赛活动,辅导员主动学习理论知识的意识将明显增强,通过定期组织开展理论交流活动,辅导员个人的理论水平也将得到极大提高。在笔者所在学校,通过组织辅导员基本功大赛活动,辅导员论文数量和质量都逐年提升,辅导员主动参与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也显著提高。
三、辅导员基本功大赛的主要措施
笔者所在学校连续三年开展辅导员基本功大赛活动,创造性地设计了许多活动载体,在此列举一些在辅导员基本功大赛中喜闻乐见、效果显著的活动形式,希望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有所启发。
1.考一考业务知识――提升辅导员业务能力
辅导员具备较高的业务知识水平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为此通过组织开展辅导员基础理论知识考试,考查并锻炼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工作时所应具备的知识储备。内容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基础理论、高等教育法规、高校党团知识、学校相关政策、业务常用信息、公文写作及活动方案撰写等基础业务知识。同时,学校通过组织开展辅导员对学生信息辨识比赛,考查并锻炼辅导员对所带班级学生情况的熟悉掌握程度。通过这些形式的活动,有效地提升了辅导员的业务能力,增强了辅导员的爱岗敬业精神。
2.谈一谈工作感悟――增进辅导员之间的工作交流
经常性的工作经验交流能够有效地推动辅导员的各项工作,学校可以通过“辅导员沙龙”这一平台,全年定期组织辅导员开展工作感悟、工作经验和工作技巧交流活动。同时组织开展辅导员工作感悟大赛活动,深入挖掘辅导员工作中的宝贵经验和工作技巧,形成对高校学生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工作方式、方法。学校还可以将由辅导员撰写的优秀工作感悟及工作交流材料汇编成册,形成学生工作规范和工作技巧手册,有效指导全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
3.晒一晒工作日记――展示辅导员工作记录
工作日记是辅导员对日常事务进行记录、梳理的重要载体,是指导学生成长、记录学生思想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学校通过开展辅导员工作日记比赛,展示优秀的辅导员工作笔记,增进辅导员工作之间的了解,传播辅导员工作中较好的做法和工作技巧。活动中,通过评选优秀工作笔记、优秀谈心记录等形式,进一步鼓舞广大辅导员做好工作笔记和谈心记录的热情。
4.比一比读书心得――提高辅导员的理论修养
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离不开良好的读书氛围,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向“学生(教师)推荐一本好书”活动,在学校网站开设读书心得活动专栏,定期刊发辅导员的读书心得,鼓励辅导员通过多读书、读好书提高自身理论修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活动中,可以通过评选优秀读书心得等形式,鼓励辅导员积极参与。同时,将辅导员的读书心得向学生推荐,形成师生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四、组织辅导员基本功大赛的注意事项
辅导员基本功大赛是做好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益尝试,是促进辅导员整体素质提升、规划辅导员队伍中长期发展、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举措。但是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如果仅仅从活动的形式和载体出发,而忽视活动的内容和本质意义,必将导致活动的片面性,缺乏感染力,难以达到预期的活动目标。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注重活动的形式、内容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具体目标和任务的结合。
1.将辅导员职业发展规划与辅导员基本功大赛活动相结合
如何做好辅导员职业发展规划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这是由于辅导员自身的职业发展直接关系到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如何构建合理的辅导员梯队建设,也是关系到辅导员队伍稳定的重要因素。为此,在设计辅导员基本功大赛的活动过程中,应努力将辅导员职业发展规划与之相结合,规范辅导员队伍建设路径,拓展辅导员职业发展模式,促进辅导员队伍的稳定。
2.将辅导员培训工作与辅导员基本功大赛活动相结合
开展辅导员培训工作是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措施,但是以往许多高校的辅导员培训工作多以“专家宣讲式”为主,由学校邀请行业专家对辅导员进行专业培训,效果不明显,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影响甚微。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取由学生工作队伍一线教师进行工作述评的方式开展培训活动,促进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的直观理解和把握。同时,也可以采取“以赛代训”“以考代训”的方式开展辅导员培训活动,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更加贴近辅导员工作实际,从效果上真正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
3.将辅导员日常工作与辅导员基本功大赛活动相结合
在开展辅导员基本功大赛的活动中,应注重把辅导员的日常工作融入其中,把能否提高辅导员日常工作水平作为评价辅导员参与活动的重要指标,不断丰富辅导员的工作方法,不断增强辅导员开展学生思想教育的手段,不断提高辅导员为学生服务的能力。对于在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定期进行“包装”宣传,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作用。
4.将辅导员考评工作与辅导员基本功大赛活动相结合
【关键词】民办高校 辅导员 队伍建设
一、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问题分析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民办高校由初期的扩大规模阶段过渡到当下稳定规模、内涵发展阶段,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目标也应有由仅仅抓安全、管住学生不出事上升到为“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服务,管理方式由放任自流转型为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管理。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以下两大突出问题:
(一)队伍不稳定
很多老师把民办学校的工作当成过渡性工作,一边工作一边谋求别的出路,只要有机会,就跳槽,民办高校教师存在巨大的流动性。
在民办学校内部,相对于任课教师,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低。在调查中发现,民办高校辅导员最关心的问题,是外界对“辅导员”这一职业及地位的肯定,这个问题高于辅导员自身对待遇、升学、晋升的需要。因此,辅导员相对于专任教师、管理干部的流失率更大。
(二)辅导员职业能力整体水平低
《能力标准》明确了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九个方面、三个等级职业功能的工作内容、能力要求、相关理论和知识要求。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功能的现况是:
九项职业功能发挥不均衡,日常事务管理占据了大块。其他八项职业功能没有得到学校领导的充分重视,辅导员自身也因日常事务管理牵扯精力过多,无暇他顾。
知识结构单一、知识内容老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养缺乏。高校里面没有“辅导员”这个专业,因此辅导员所具备的知识以所学的专业知识为主,加之参加工作后,缺乏岗位培训,知识更新慢,既对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处于迷茫期、“三观”形成期的大学生方向引领无力,也对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缺乏洞察力,难以满足复杂化、多样化的学生工作需求,。
学术研究意识薄弱,缺乏科研能力。辅导员队伍不稳定、队伍年轻化,工作经验的积累和传承出现断层,既缺乏科研带头人的引领,辅导员自身学术研究意识也薄弱,辅导员队伍整体学术研究能力欠缺。
二、原因分析
(一)思想不重视
人人都可以做学生管理工作,人人都可以做好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的工作处于学校教学和管理边缘地位,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可言,和学历、职称、专业关系都不大,只要管住学生不出事,“安全员”、“学生事务员”的工作人人都可以做,人人都可以做好。
(二)制度不健全
系统培养机制缺乏。民办学校对辅导员重使用、轻培养,培养目标模糊,具体操作中缺乏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虽然举办一些校内的辅导员培训,但大多数都是经验介绍,随意性很大,缺乏系统性、理论性,对辅导员缺乏吸引力、引导性,往往流于形式。
发展机制的“双重待遇”导致边缘化。《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现实的情况是,辅导员如果走教师系列,评职称,一没有课时量,二没有科研成果;如果走管理干部系列,没有那么多的党政管理干部岗位。
三、实践策略
当前,民办高校由扩大规模转向内涵发展,着力于学生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此背景下,作为一线学生工作者――辅导员的稳定性和专业性应到引起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一)从思想上重视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
观念的转变是根本。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并不是平行发展的两条线,而是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学生德育工作既是学校安全稳定的基础,更是高校教育的首要之义、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辅导员的工作贯穿于高校招生、教学、科研、管理、就业的全过程,是其他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其重要性并不亚于其他工作。
只认识到辅导员的重要性还不够,还要认识到只有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才能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任。只有具备了高度的政治素养、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深厚的知识储备,才能够从容应对学生工作的新问题、新情况,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心理健康、职业生涯等方面的教育,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学校整体的学生工作水平才能提升上去。
(二)以制度建设来推动辅导员职业化进程
制度保障是关键,以制度建设来推动和保障辅导员职业化的进程、职业能力的提升,真正做到认识到位、政策到位、落实到位。
完善的培养机制。重视辅导员培养, “必须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把辅导员的培养纳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享受专任教师培养的同等待遇,进行经常性的培养”。
第一,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培训来完成。民办学校要制定系统化、常态化的辅导员培训机制。培训形式要多样化,过程要常态化,内容要系统化、多科学,既要建立学校自己的辅导员培训平台,又要参加校外的辅导员培训;既要有基本常识的培训,又要有专业技能的培训;既要有思政学科的培训,又要有其他学科专业知识的培训。要求辅导员获取相关的资格证书、结业证书,作为考核、晋升辅导员的量化标准。第二,设立辅导员培训专项经费,专款专用。第三,为辅导员在职考研、考博创造条件,定期选拔优秀辅导员进修,提升辅导员的学历水平。
明确的发展机制。对于民办学校的辅导员来说,职称评聘比转成专业教师、晋升职务更实际,既有利于民办学校的发展,也符合辅导员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前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如今高等教育事业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教育大众化,教育素质化,教育开放化。在这些转变的背后,出现了一些问题,对高校辅导员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使高校辅导员尽快适应目前的大众化教育模式,国家要大力建设高校辅导员队伍,针对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做出解决方案,从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大众化发展。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转向大众教育化模式,特点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逐渐增加,在这种教育模式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发生着变化,同时给高校关于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密切,无论学习还是生活,辅导员都对大学生带来直接的影响,对于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辅导员都会发挥着极大的引导作用,但是就目前形势来看,高校辅导员还不能完全适应新的教育模式,因此,建设一支强有力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如今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部分辅导员思想不稳定。
目前,一些辅导员的职业责任感欠缺,考虑个人利益比较多,在辅导员这一岗位上缺少工作热情以及奉献精神。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首先,辅导员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认识,体会不到该工作的重要性。其次,对于资质比较大的辅导员来说,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自身的专业得不到巩固,并且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会逐渐不适应辅导员这一工作,所以会考虑自己以后的出路,从而无心应对目前的工作。对于年轻的辅导员,老辅导员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导致他们对未来也感觉迷茫。然后,国家的一些相关政策还未出台,辅导员工作又与其他工作在各方面存在差距,导致辅导员内心不平衡,对工作更没有激情。
2.无法正确处理教育和管理的关系。
一些辅导员在工作中,往往把握不好教育和管理的关系。目前大多数的大学生对辅导员的印象就是“学院的管理者”。这种现象表明,辅导员在工作中常以管理者姿态教育学生,强制性的命令学生达到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有耐心,熟悉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存在问题,具有针对性地给予教育,否则如果不讲究教育形式,缺乏细致的教育态度,不仅起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反而会降低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3.高等教育大众化给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挑战。
高等教育大众化意味着高等教育对象数量增加,人数增加就意味着个体之间差异较大,这种现象造成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复杂。以往的高校教育费用由国家财政投入,对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国家财政已负担不起教育费用,因此高等教育收费机制是一项大的改革。高校收费力度的加大,对不同家庭、不同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会发生变化,因此辅导员有责任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帮助他们解决思想问题。教育大众化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自由支配,学习自主性提高,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在这一现象中,辅导员要做好引导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
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1.创新辅导员工作体制。
辅导员的选用应着重于从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等的硕士或者博士,因为他们可以将自己的所学应用到教育工作中,并取得好的教育效果。高校还可挑选本校的优秀毕业生作为辅导员,学校可以考虑给予他们免试升为本校的研究生,在做辅导员期间,学习研究生课程,这样学校在挑选辅导员时可靠性提高,另外既能提高辅导员队伍的能力,又提高了自身学历。除此之外,辅导员也可以考虑本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来担任。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相对来说会比较了解学生的思想,与学生的交流也比较顺利,因此教师提升至辅导员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和主力军,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重要意义。通过辅导员专业化,使高校辅导员成为“专家型”教师,在思想政治工作,就业工作,党建工作等方面发挥自己的专长,提高辅导员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从而改变辅导员的职业形象,提高辅导员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实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科学化、专业化和职业化。
3.改善辅导员队伍素质结构。
高校辅导员要立足于新时期,为了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第一,自身要拥有强大的思想政治素质。辅导员接触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的思想行为对学生都会产生影响。第二,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辅导员的形象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形象,必须有很高的道德素质。第三,博大的理论知识。辅导员对学生各方面的指导是以广泛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的。第四,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辅导员面对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的心理活动比较丰富,辅导员有积极给予引导。
4.创新辅导员工作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追求创新,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执行者,势必要创新工作理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背景下,辅导员要具有全球化意识,对学生实行国际化观念教育;掌握网络使用能力,不断学习新知识,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强化自身法制意识,教育学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重视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提高自身的敬业意识以及生活意识;创新服务观念,做学生生活学习中的良师益友。
五、总结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背景下,建设一支强有力的辅导员队伍是及其重要的。针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制定出应对措施,及时改善,从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发棠,王波,侯启海.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视野期待[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68-71.
[2]于成学.转型期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的期待视野[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5):94-96.
[3]杨俊杰,陈瑶,韩忠培.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的实证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4(8):6-7.
关键词:发展前景;专业技能;职业化;荣誉度
1953年,清华大学试行了“双肩挑”制的政治辅导员制度,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几乎都设立了思想政治辅导员岗位并经历了从兼职辅导员到专职兼职相结合的模式。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辅导员岗位的学历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大部分院校辅导员岗位至少要求本科学历,而且要求有逐渐提升为硕士研究生学历的趋势,甚至部分名牌院校要求应聘人员毕业院校必须为“211”、“985”高校,因而辅导员队伍目前呈现出一种队伍年轻、学历高的局面。然而,学历层次的提高、队伍的年轻化仍然不能避免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近年来国家也非常重视思想政治队伍的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方针和高校班主任及辅导员制度的建设意见,思想政治工作从业者也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反思。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1.学历层次与专业能力不成正比
目前高校人才招聘模式的转变逐步提升了辅导员队伍的学历水平,基本为本科以上。然而,因思想政治专业的人才数量还不是非常充足,大多数高校在人才招聘时并没有严格限制必须为思想政治专业,而是以学历为起点放宽了专业限制,很多文科类的专业从事了思想政治辅导员这个职业。这就导致了一方面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学历层次提升,但是专业不对口,没有心理学、管理学背景,不利于工作的专业化开展;另一方面因专业不对口,开展工作后,很多人甚至丢掉了本专业,发展前景更加模糊,极大地浪费了教育资源。
2.学历层次与发展前景不匹配
高校行政职能以教学服务为主,管理模式仍处在事业单位改制转型期,人才流动与晋升方式都还在摸索过程中。思想政治辅导员在目前的模式下一般只有三条职业发展道路,即转岗担任专业教师、校内行政岗位调动和级别晋升、职称评定。第一,转岗担任教师在目前高校普遍要求博士学位的大环境下,从事思想政治工作者学历不够。第二,校内行政岗位调动对辅导员行业发展也并无益处,容易让思想政治工作没有一个稳定的工作传承和人才培养机制;而级别晋升在我国事业单位改制的整体格局下对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而言也非易事。第三,职称评定有局限。思想政治工作者因不担任实际教学,在目前职称评定制度下,科研成果和课时考核都无法达标,多数人止步于中级职称。
3.工作内容与岗位要求不匹配
思想政治辅导员的本职是在党的领导下,面向大学生开展党和国家的理论教育、班级事务管理、心理生活辅导等工作。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行政管理的各项工作,千条线万条线,都要穿过辅导员这个“针孔”去开展,结果辅导员成为了“保姆、收费员、报修员”等,而真正的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工作流于形式。这种局面的发展一方面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同时也让辅导员无法在青年学生中树立应有的威信,让学生形成辅导员比专业教师“低一头”的错觉,两种负面影响使辅导员的工作更加缺乏成就感。
4.专兼职结合的模式下,人员配备不达标
目前大多数高校人才缺乏,不能达到国家1:200的辅导员岗位设置要求,只能采取灵活模式,专兼职相结合,甚至不乏高校因为辅导员过少强制要求青年教师必须担任三至五年辅导员。然而,工作的实际告诉我们,专职辅导员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兼职辅导员则因还要担任教学任务难以兼顾工作。但是,仅靠专职辅导员,200名学生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的目标更是难以达到,导致应该紧抓的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出现了人员的断档,让学生戏言“辅导员难得一见”。
以上存在的问题导致了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人才流失严重,工作系统性难以传承,工作职业化、专业化难以维系,而仍在从事该职业的同志则无法获得工作认同感和成就感,对自身发展十分迷茫。人数配置与学生的失调也让这支本应在学生群体中起重要引导作用的队伍丢失了最重要的思想政治职能,让各种恶性事件在高校屡屡发生。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已经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解决,让思想政治辅导员制度不断完善,发挥其应有的育人作用。
二、强化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1.细化培训模式,提升队伍专业化程度
面对目前辅导员背景专业多样化的局面,必须大力建设辅导员队伍的长效培训机制,提升目前从业者的专业化技能水平。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和高校联合,邀请专家巡回开展内容丰富的培训讲座,进行校内、校际之间的交流;以高校为主体,对新入职辅导员进行岗前技能培训并在日常工作中定期举办座谈会、经验交流会、案例分析会等,不断打磨现有队伍的从业水平。除了以官方为主导开展的交流培训外,也要为辅导员提供更多走出去的机会,通过细化辅导员攻读学位规定,制定辅导员定期外出培训制度,鼓励辅导员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如心理学资格证书、就业指导资格证书,让大家术业有专攻,也更加有职业归属感,能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从而不断培养专家化的辅导员,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2.畅通发展渠道,扩大队伍职业化规模
辅导员队伍以高学历青年人居多,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十分关心。只有从发展渠道入手,畅通个人职业规划的道路,才能留住人才,提升这支队伍的整体水平,保证队伍职业化规模的发展。上文提到,目前高校辅导员进一步发展的途径有三条:转任专业教师、校内行政岗位变动或晋升行政级别、职称评定。转任专业教师和校内行政岗位变动都不利于留住人才,不利于保证队伍稳定化发展,因而必须从行政级别和职称评定两方面入手,改革人事制度,结合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制定专门的辅导员行政级别晋升标准和职称评定制度,不再以学术成果、课程量等内容来评定辅导员的工作成效。例如,国内部分高校目前已推行教授职称辅导员模式,既留住了人才,同时也推动了人才的职业化发展。
3.明确工作职责,细化队伍职业化方向
面对目前辅导员“杂事”过多、极大消耗了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时间的情况,我们必须从队伍职业化发展的方向考虑,明确岗位职责,从行动上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从辅导员自身岗位分工来说,我们可以考虑结合美国辅导员的发展经验,细化辅导员分工,改变现有的年级辅导员模式,设立心理辅导员、生活辅导员、就业辅导员、奖评资助辅导员等;同时从学校层面推行科学化管理模式,扩大学校行政办公室、教务处、财务处、后勤处等职能部门的管理层面,逐步推行直接面向学生的服务大厅办事模式,让辅导员从“保姆、收费员、保修员”的身份中脱离出来,真正深入开展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及时化解各种矛盾,恢复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本色。
4.提升职业荣誉度,保证队伍可持续发展
每个行业都需要相应的职业荣誉感和成就感,从而维持对职业的热情度。辅导员行业也不例外。长期以来辅导员定位的不准确导致高校学生对辅导员倍感亲切的同时,认为辅导员岗位要比专业教师“低级”一点,甚至学校内部也偶有这样的观点出现,这极大地挫伤了从业者的激情,也不利于队伍的稳定性,使多数辅导员处在时刻寻求转行机会的状态。因此,必须从提升职业荣誉度入手,首先保证辅导员行业的整体待遇与专业教师持平,其次给辅导员提供更多展现自己的平台,让青年学生认识到辅导员并不仅仅只是“家长里短”,也都“各怀绝技”。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及时树立典型,进行先进事迹表彰宣传,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得到社会的认可。
衡量一个大学的好坏不仅是看它向社会提供了多少专业过硬、实力超群的人才,更重要是看它向社会提供了多少热爱国家、热爱人民、品德高尚的公民。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推动其专家化、职业化的建设步伐,为我国的人才储备提供厚重的思想教育支持。
参考文献:
[1]林泰,彭庆红.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的特色及其发展[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6).
[2]梁金霞,徐丽丽.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推动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全国103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6).
[3]王栋.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养与“职业化”建设[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12).
[4]罗涤,姚木远.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状态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7(06).
[5]卢吉超.社会转型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所谓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我们看来,不但要求专业知识扎实、技能精准熟练,更要求思想品德优秀。就像一位企业负责人说的:“一个高职毕业生进入企业,如果职业技能不过关,对接岗位时间不会超过三个月;如果职业道德不合格,对接岗位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所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必须坚持德育为先,培养有道德的人。
如何培养有道德的合格从业者,一直是各个学校努力探索的问题。我院也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积极探索。
根据,“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自律从何而来呢?正是从他律转化而来的。社会对人们提出道德要求,为人们自觉认识,并在行为中自觉践履,才形成了现实道德。自律对发动道德行为固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实际生活经验昭示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趋利和自利意识加剧,决定个体行为选择的最重要因素往往是外在的约束力量,特别是对内在自觉性差的个体更是如此。而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从整体上看,其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引领的能力较差。
基于对高职院校教育任务和培养对象的分析,基于对道德理论的认识,我们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坚持制度先行。制度与道德关系密切:“制度与道德原本就有着亲缘关系,起源上同根同源,内容上相互渗透,功能上相互支撑,特点相异而又义理相通。”我们注重发挥制度传导道德规范、促进行为养成的作用,通过制度所内含的伦理精神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使学生在“依从”基础上,经过反复的道德实践,逐渐养成理想的道德品格。
首先,我们根据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如 《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方案》《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案》等。这些制度在确保学校管理工作正常运转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向师生传达学院在育人过程中的道德规范要求,让师生知晓学校倡导、鼓励、支持什么,个人应向哪个方向努力。如《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方案》将辅导员具体细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身心健康教育辅导员、就业指导辅导员三种类型,并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的八项岗位职责,其中有: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掌握学生动态,及时给以教育、疏导等。这就明确界定不同类型辅导员的工作内涵,为辅导员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又如,为了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学院以《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方案》为依据,开展了一系列旨在提升辅导员队伍综合素质和工作执行力的活动,如辅导员“精彩一课”大赛活动等。这些活动成为提升辅导员队伍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再如,按照学院《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大纲》的要求,以灵活的方式、方法,对学生有效进行日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本系学生管理工作的现实情况,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并把经验和理论成果运用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去;等等。这样的制度,方向是明确的,师生也易于明白。
其次,制度建立后,我们能不折不扣地去执行这些制度。道德的制度的执行,有利于强化德育实践。通过严格而又明确的制度,让教师明确如何开展道德教育,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从而弃恶扬善,健康发展。如《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大纲(辅导员版)》,规定:对学生在校的不同阶段,辅导员要对其进行不同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说来,第一学期是适应教育,第二学期是法纪教育,第三学期是思想道德教育,第四学期是“三观”教育,第五学期是就业指导教育,第六学期是社会化教育。一个主题下,又有若干次级主题。如“法纪教育”这一主题下,就包括了“让法律为你保驾护航”“化解矛盾靠沟通”“明确义务,担起责任”等次级主题。这一大纲还对每个主题的实施时间、目标和要求、主要内容、学时以及评价考核作出了规定。拿“诚信――最有价值的美德”这一次级主题来说,实施如表1所示。
这样的德育工作管理机制,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需要,便于学院实施。
最后,借助评价机制检测德育的效果,保证德育目标的实现。在教学实践中,德育实效性的检测是复杂的,也是不容易的。然而,借助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我们可以用相对公平、公正的标准,对德育的实效性进行必要的检测,以发现问题,修正不足,最终实现德育目标。如《教学系学生常规教育管理工作量化考核方案》中,对“基础管理”中的“系风学风”的考评依据和测评标准为:教学系注重培育“洁净、文明、求知、进取”的教室文化,所属固定教室没有脏乱差现象(0.25分);教学系所属学生仪表仪态大方得体,符合大学生身份和校园文化的要求,没有违规吸烟现象(0.25分);等等。如此一来,教室文化与学生的仪表仪态的好坏就表现在分数上,分数低的就说明存在着问题,要努力改进。
以制度引领学院德育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首先,制度要健全、完备。要将对学生的一切道德要求,以制度的形式加以确认,并建立配套的相关制度保证制度的执行。
其次,要保证制度本身的道德,最主要的是要公平、正义。制度的公平、正义一个基本的要求是能保证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最大限度地实现平等。道德的制度通过赞扬或表彰道德行为,禁止和处罚非道德行为,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指导人们作出道德行为的选择。
第三,制度的制定过程需要民主参与。制度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遵守,关键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主体的意志。对于面向学生的制度,如果没有学生的民主参与,只是教师高高在上,一厢情愿地制定,很难保证是符合学生需要的,学生对它也肯定是抵触的。只有学生参与,学生才会认可;只有学生认可,学生才不会视制度为单纯的外在的束缚,制度才会深入学生内心。
最后,制度的价值取向要以人为本。制度的确有管理功能,但制度的价值,归根结底不是约束、限制人,而是发展人。人是通过制度社会化,并过道德生活的。如果学校制度仅是为了防范学生别出事、控制学生别惹事,那么这个制度就是太平制度,是培养不出完全的人的。制度只有激发起学生的生命的活力,向上的动力,这个制度才是育人的制度。
关键词:江苏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对策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中明确提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近年来,无论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还是广大一线辅导员自身,都对高校专职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江苏省作为高等教育大省也就高校专职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作了很多努力,积累了经验,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一、江苏高校专职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已有成果
1.建立政策保障体系,构建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新格局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重要保证。只有得到必要的职业保障,辅导员队伍才会稳定,广大辅导员才会有献身事业的激情和动力。江苏省教育厅积极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从多方面着手建立政策保障体系,构建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新格局。为鼓励一部分有志于从事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优秀辅导员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道路,成为辅导员队伍骨干,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江苏省教育厅印发了《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从辅导员角色定位、工作职责、岗位配备,到选聘、考核、职业发展,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养和发展提供政策保障。省教育厅和高等学校还根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要求,制定辅导员职称评审标准和实施细则,实行指标单列、序列单列、评聘单列。在评聘中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的特点,在重视辅导员的理论素养、科研能力的同时,主要考核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绩,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2.建立培训培养体系,拓展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新空间
自中央16号文件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出台以来,省教育厅设立高校辅导员培养培训专项经费,制定辅导员培训规划,对全省高校辅导员骨干进行专业化培训培养。依托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三个辅导员培训基地(2011年又增设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大学、扬州大学、南通大学四个辅导员培训基地),承担全省高等学校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骨干培训、专题培训,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培养体系,逐步形成了职前培养体系、职后培训体系、在职研修体系,拓展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新空间。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并有计划地安排辅导员进行脱产、半脱产或在职培训进修,选拔优秀辅导员定向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江苏各高校也制定了辅导员专业化培训规划,整合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对辅导员进行专业化培养。比如南京医科大学开设了辅导员“菜单式”课程选学,实施辅导员培训“三年规划”,在全体辅导员坚持学习马列课、专业课以及心理学课的基础上,针对各自的学科背景,开展辅导员课程选学,优化辅导员学科知识结构。苏州大学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建立和完善了学习培训平台、交流提高平台、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平台,以及工作引导“四大平台”,坚持精育原则,积极实施专业化培养。[1]
3.建立理论研究体系,开创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新局面
新时期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和工作职责决定了辅导员工作必须走管理实践和教学科研相结合的道路,传统的仅仅靠经验开展工作的作法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时代要求高校辅导员既是管理行家,更要具有科研能力并及时总结研究工作经验,努力使之升华为相应的理论成果,进而更好地来指导工作实践。[2]多年来,江苏省教育厅着力建立高校辅导员工作理论研究体系,专门安排一定的科研项目和基金,并在省级课题评审和经费上给与支持,省教育厅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每年列出专项支持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同时要求学校积极支持、鼓励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开展科学研究,承担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开创了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新局面。
二、江苏高校专职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中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1.专业化培养的知识体系尚未形成,影响了专业化培养质量
目前江苏省已建设了省级辅导员的专门培训基地6个,对新辅导员进行上岗培训和在职辅导员的短期集中专业培训,但由于专业知识体系建设的滞后,使得辅导员仅仅能对本职工作有个简单初步地了解,而对其所需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管理科学、职业规划等专业知识要么浅尝辄止,要么零零碎碎不成体系。专业知识体系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坚实基础。由于江苏乃至全国还没有建立针对辅导员工作领域的一套专门的知识体系,从而影响了高校专职辅导员专业化培养质量。辅导员专业化专业知识体系应包括基础性和应用性两个部分,基础性部分包括理论、政治学、社会学、心理素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知识,应用性部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与服务、学生事务管理等技能。[3]
2.辅导员的职业标准体系尚未建立,制约了专业化发展进程
所谓“专业化”,是指某项工作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专业人员,专门从事并且不断提高的一个过程。辅导员的专业化是指经过专门的教育和培训的人员走上辅导员岗位,并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要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就要建立职业标准体系,即要求辅导员工作是一个独立的、自成体系的职业领域,从业者要树立不同于其他职能岗位,体现辅导员职责和使命的职业意识;要有明确的辅导员职能定位、岗位职责以及行为规范准则;还要建立高标准、严要求的辅导员职业准入机制、资格认证体系、考核体系等为主要内容的辅导员的职业标准体系。目前,江苏省还没有建立辅导员的职业标准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江苏高校专职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3.辅导员工作学科化建设尚未明确,限制了专业化建设步伐
辅导员工作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要求其应具备较宽的知识面、较牢固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学识水平。而从目前情况来看,辅导员工作虽然包含了很多学科,但目前很多人认为辅导员工作不是一门专业。实际上辅导员工作涉及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政治学等方面,应该说其中任何一门都是一项专业的学科,辅导员工作包含这么多学科而不能成为科学的专业学科,这是因为辅导员工作虽然包含很多学科但它却只是各个学科的单纯罗列叠加。[4]要让它成为一门科学的专业学科,既要有学科的支撑更主要的还应有科学的内部机理而不只是简单的各门学科的罗列叠加。这就需要更多研究辅导员工作的专家对辅导员工作进行更多的深入研究,推进辅导员工作学科化建设,建立起辅导员工作这门学科的理论体系。当前,江苏省尚未建立明确辅导员工作学科化建设目标,限制了高校专职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步伐。只有把辅导员工作成为一门科学的专业学科来建设,辅导员工作才会在理论上得到承认,也只有当辅导员工作成为一门科学的专业学科,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实现才会有根本的保障和理论依据。
三、江苏高校专职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1.加快专业化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提升专业化培养水平
高校专职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专业化的培养,这是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根本。江苏作为教育大省,要通过系统的专业化教育,培养出一批专门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硕士、博士,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的来源、学历与素质问题,实现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专业化教育必须配套专业化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在安排系统学习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要根据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需要,设置不同的研究方向,认真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融合创新,以加强全省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建设为契机,加强专业化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结合辅导员一线的工作实际,提升学科地位,创新学科内涵,使学习者在专业的基础上达到精益求精,学有所长,真正打造一支专家型的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
2.明确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理念和导向,提高专业化发展速度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冯刚认为:辅导员的专业化不是指全体辅导员的专业化,而是指专业化培养的队伍建设理念和导向。从时间上讲,是指辅导员在从事相应工作阶段的专业化;从对象上讲,是指骨干队伍的专业化。因此,学生工作管理部门要通过制定政策,选拔、鼓励一批优秀人才长期从事或终生从事辅导员工作,专职辅导员承担辅导员工作要按照专业化的要求来接受培养、培训,并且按照专业化的要求来完成工作。要完成这一任务,务必尽快明确辅导员专业化培养理念和导向。笔者认为,高校专职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专门的工作领域。这体现了工作职能的专业化,如果辅导员不能把自己的工作内容、领域和其它工作分开,那么就无法证明自己的工作是专业化的工作。二是要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辅导员工作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否则就不可能形成专业。辅导员的技能包括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学业指导、生活辅导、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活动。三是要形成专门的服务理念和职业伦理。辅导员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在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职业道德等方面都要有明确的要求,这是专业化的职业素养。四是要建立过硬的专业团队。要以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为纽带,建立辅导员专业团队,促进辅导员业务工作的研究、培训、培养、交流,加快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速度。
3.设立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辅导员)专业,提供专业化建设保障
在我国高校设立辅导员专业,是解决我国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条件的一个有效途径。据了解,我国高校还没有专门的辅导员专业。和辅导员专业最相近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虽然具备了本科、硕士和博士多层次的培养能力,但由于没有明确是为高校学生工作培养人才,所以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没有突出该职业的特征和要求。江苏省应以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结合辅导员工作的内容、性质和特点,在高等学校设立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辅导员)专业,培养专门的辅导员工作人才。同志在2000年召开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各级领导干部和政工干部都要努力认识和掌握它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应像高等教育中的其它学科和专业一样,设置相关专业,建立一套完整的学科体系,构建完整的知识系统,制定自己的专业标准,按照专业要求培养学生。[5]只有建立相应的学科点,加强对辅导员工作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的科学研究,进一步总结和提升对辅导员工作规律的认识,从而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辅导员工作新型理论框架和工作模式,才能有效推进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为江苏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付佳.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发展状况调研报告――以江苏省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8).
[2] 魏小鹏.着力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高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
[3] 冯刚.论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7,(11).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业化; 发展; 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4-0119-03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不仅有助于为解决当前辅导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理清思路,确立辅导员队伍发展的目标,明确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还有助于探索改进的措施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指辅导员作为一种稳定可长期从事的职业,并且可在本岗位中不断提高个人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获得相应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满足,以实现自我发展为最终目的的整个过程。
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密不可分,辅导员队伍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大学生教育与管理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冲击的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至关重要。
1.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地区间经济发展失衡,不断涌现出更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加大以及社会上诸多的不良风气的干扰和影响,导致一些大学生出现思想偏激、政治信仰迷茫、人生理想信念不坚定、责任缺失、诚信危机、价值取向扭曲、心理承受力脆弱、缺乏团队协作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何加强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建设,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角度出发,紧跟党的脚步,紧密联系社会时事,分析问题本质根源,来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起正确的价值观。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是要建设一支专业化水平高、业务精通、思想过硬、纪律严格、作风正派的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能否提高和加强的关键。大力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既有利于加强改进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能力,又有利于提高辅导员对大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方法。
2.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辅导员自身成长发展的客观要求
近些年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招录情况来看,招录的多为硕士毕业生中学习成绩优异、个人能力突出的学生干部。从辅导员自身发展角度来看,这些优秀人才一方面希望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和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希望自身职业的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同。走职业化发展道路,能吸引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加入到辅导员这个行业,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为提高辅导员的职业美誉度而奋斗,把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之路不断向前推进。辅导员的职业化是辅导员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全体辅导员要持续的接受专业理论、职业技能的学习培训,主动更新专业知识。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明确职业标准规范,建立专业的培训体系,才会为辅导员自身发展搭建平台,有助于提高辅导员自身的素质和提升辅导员的工作能力,进一步完成自身的成长。
3.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只重视知识方面的智育培养及分数的提升,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在这种思想的不断强化下,学生的个性被压制、创造力被忽视。时代的迅猛发展促成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特别是非智力因素下的个人的综合能力成为衡量人才的新的标准。因此,推动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只有形成“职业化”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才能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要求下,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增强对实际工作中第一手材料的总结归纳,形成针对性强、具有实效性和可推广性的研究成果,提升专业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掘学生的个人能力,使得学生在社会中更具竞争力。因此,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地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需要提升的基本内功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大学生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价值观的多元化。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加之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从小被家长重重保护,个性特点突出、自理能力不强、自律意识差、多心理问题的独生子女成了校园里学生主体。这种情况下辅导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的复杂多样,工作难度明显加大。因此,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过程中,为如何应对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成了严峻问题,辅导员自身需要提升的基本内功主要有以下几点:
1.提升辅导员的职业素质
目前被高校选拔担任辅导员工作的多数为同期入校工作的优秀人才或是担任过主要学生干部的优秀硕士毕业生。基本上都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及较强组织能力,并且在所学专业上也具有一定的水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辅导员对工作性的认同偏差及职业倦怠等问题的出现,使得他们难以将刚开始投身于辅导员工作时所具有的个人优势保持下去。为了减缓辅导员职业素质的下滑,应在刚进入辅导员职业角色时,在其本身所具有的事业心、热情度、责任心的基础之上加以引导和培养。作为一名职业化的高校学生工作者来说,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个人终身所要从事的事业与学校的发展相结合,加强职业忠诚的教育,提高对辅导员这个职业的认同感和职业自信心,成为优秀的德育工作者。不断提升个人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观是提高辅导员队伍水平的重要内容。
2.提高辅导员的职业知识水平
高校辅导员主要担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的管理工作,工作内容和工作层面都十分的广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包括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生的日常管理的工作主要是学生在校期间除正常教学管理以外的一切管理工作,其中包括了班级行政事务的管理,档案管理,奖贷困补,学风建设的管理,学生的党务管理工作等。从这些方面不难看出辅导员在学生大部分的在校时间里,都将给予学生专业性的指导工作、实践经验、个人能力为一身。集服务水平、工作态度、方式方法为一体。而在高校辅导员队伍里,参加过思想政治教育或是专项性教育管理理论等系统培训过的只有寥寥几人,其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教育体制改革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不完全具备从事学生专项教育指导、管理、职业性咨询、辅导等相关工作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基本工作方法。所以提高辅导员的职业水平是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保障。
3.提高辅导员自身的职业能力专业化基础
辅导员自身的职业能力主要体现在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学习研究能力等方面。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团结学生,规范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提高学生的凝聚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合力。辅导员经常要与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良好的沟通,恰到好处的语言表达是沟通协调方面的能力表现。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可以让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融洽,游刃有余地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处理学生之间的问题。高校辅导员长期以来都是“老带新”模式,多以经验性和事物性贯穿整个辅导员工作之中。辅导员应善于分析研究不同环境背景下的学生特点,及时归纳总结,不断积累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从表象上深层次挖掘内因,开展调查研究,学习掌握预测未来动向,用新视角、新思维、新理念研究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加强辅导员的学习能力水平,提高辅导员的自身职业能力是新时期辅导员职业化的必备要求和基础。
三、建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对策路径
高校要高度重视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要把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建设工作提升到与高校办学质量及师资队伍建设一样重要的地位。从学校的各个方面给予全面的支持,提供条件,使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能够常态化,构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1.严格辅导员选拔机制
高校在辅导员的选拔工作上多数采取的是能力上的测试,为了严格辅导员的选拔机制,要细化辅导员的选拔标准,全方位的考核,要求具有坚定鲜明的政治立场、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个人能力考核上应加入心理素质能力、个人性格分析等内容,考察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的反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表现。建立一支具备高学历、思想教育能力强、专业素质过硬、组织沟通能力有效、科研调查能动手能力强的辅导员队伍。让入选者从职业生涯的起步时便具有较强的能力和职业效能感。并按照其相关的所有专业或是其擅长的领域分配岗位,使其能够对所从事的工作真的感兴趣,悉心钻研工作方法,积极努力工作,避免为了工作而工作、对辅导员职业全无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情况发生。
2.试行专项辅导员工作机制
改变国内大部分现有的管理学生模式,将原来辅导员全面抓学生工作变为每个辅导员只需在自己专长领域发挥作用,突出辅导员的个人能力,体现出工作的专业性。改变原有工作模式上的分工不明确,专业化程度不高,专业提升滞后的现状。因此,可以先试行专业分工明确的专项辅导员制度。根据工作内容不同,细化辅导员分工,分设不同专项岗位,明确岗位职责,突出专业化辅导员的工作特色。这样设置后,辅导员重新回归到学生处管理,成立专门的专项辅导员办公室或指导中心,加强内部分工,加强专业方向的培训,让学生工作更具专业化,使辅导员从繁重的事务中剥离出来,由原来的样样通样样都不精的全能辅导员发展成为专家型辅导员。
3.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培养机制常态化
了解自我、发挥潜能、实现人生价值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因此,辅导员对自我的正确评估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剖析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能力以及价值取向找出优势和不足,是否在这一领域上会有所发展。在确立了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目标后,要行之有效的去逐步实施,而且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之下注意收集和利用相关的信息,为下一步的职业发展准备。辅导员更需要的是不断研究学生工作的规律与特点,加强自身专业素养,参加职业方面的培训及学术研究,成为专向特长的领域人才。另外,辅导员要及时的总结和调整在职业发展时出现的种种情况,保证职业发展目标的相对稳定性。高校可组织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还可对辅导员进行方向性培养,按辅导员个人发展目标及学校岗位需求进行合理的规划,根据所在岗位的不同,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和培养目标,分批分层次的进行深造,建立良性循环,不仅可以保证辅导员职业化的推进速度和专业性上的梯队建设,还帮助辅导员实现人生价值和职业发展规划目标。
4.建立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保障机制
为了走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道路,必须建立完善一系列的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保障机制。高校在职称评定时应在考虑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基础上,建立一整套与职业化辅导员工作特点相适应的评审体系,将辅导员与普通教师与行政干部的标准区别开来,同时,要加大对辅导员工作的肯定度和表彰力度,对优秀辅导员进行物质奖励。在校园内营造重视辅导员队伍的舆论氛围,在科研及职业能力培养上给予政策及经费上的倾斜与鼓励,不断提升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同时要利用好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有利因素,落实各项政策待遇,提高辅导员补助的专项津贴的投放,改善现有办公条件,适当调整晋升发展条件。通过科学的保障制度设计,切实解决一线辅导员的后顾之忧,提振士气,稳定队伍,加速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
参考文献
[1] 傅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与专业化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6):50-51.
[2] 陈根廷.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6):61.
[4]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2006-09-01].http:///20060801/3202145.shtml.
[5] 廖金枝.高校辅导员群体素质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6] 谢小玉.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趋势下的职业倦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7] 朱正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66-167.
关键词:辅导员;自我效能感;队伍建设;职业枯竭
职业枯竭,也称职业倦怠或心理枯竭,是指一种在工作重压下身心疲惫的状态,是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往往伴随职业者心理上的不健康状态,包括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悲观沮丧等,在人际关系上,常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在心理和身体上都刻意与他人保持距离,并由于自身情感资源的干涸,而无力关怀他人。职业枯竭是一种情绪性耗竭的症状,这种症状最容易在工作情境中出现,当工作本身对个人的能力、精力以及资源过度要求,从而导致工作者感到情绪枯竭、精疲力尽时,职业枯竭现象就产生了。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枯竭的表现
高校辅导员就整体而言积极向上、自信健康,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安全稳定发挥着重大作用。然而,近几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逐渐呈现出不稳定的现象,人员流失现象较严重,一些在职的辅导员工作状态已经表现出自我效能感不足的职业倦怠特征:
1.情绪衰竭。情绪衰竭被认为是职业倦怠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处于情绪衰竭的辅导员常常表现出疲劳感,即有一种情绪资源耗尽的感觉,常感到焦虑、紧张、孤独、情感压抑。由于情绪衰竭常伴有紧张感、挫折感的发生,所以辅导员会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无法致力于工作,从而缺乏活力和工作热情,并对生活和前景感到冷漠、悲观。
2.去个性化。去个性化的特征是视其服务对象为物,辅导员对待学生或同事倾向于冷漠,减少接触或拒绝接纳学生;将学生工作视为没有感情的事物对待,对学生产生麻木、冷淡的态度。
3.个人成就感低落。个人成就感低落指辅导员倾向于对自己产生负面评价,感觉无助以及自尊心下降。感觉到工作中不再有什么值得去做,无法给学生的生活带来更大变化,而他们的职业所带来的诸如金钱、社会认可等回报也少之又少时,就产生了较强的自卑感。当较低的成就感与前两种职业倦怠的感觉混合在一起时,它们就会大大减少辅导员工作的驱动力,最终导致工作能力衰退,丧失成就感,以消极的态度来评价自己,很少把辅导员工作作为终身的理想职业。
二、高校辅导员产生职业枯竭的原因
1.工作的持续不变性造成对工作的新鲜度、好奇心、探索欲减低。高校辅导员刚进入职业队伍时充满了对工作的热情和自信,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最初带来满足感的工作渐渐褪色、趋于平淡,意识到理想并不等于现实,致使一些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的热情和兴趣降低了,好奇心和探索欲减弱了。职业心理常处于亚健康状态,工作效率也逐渐降低。
2.工作内容多,持续承受压力,对于职业的兴趣下降。辅导员职业是典型的助人职业,辅导员是从事学生工作的基层干部,是学生工作第一线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承担了各种各样的职责。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身兼数职。“千条线一根针”,要求辅导员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现在辅导员与学生的师生比越来越高。辅导员在繁重的事务下往往超负荷运转。而学生工作具有时间连续性和空间广延性的特点,随时都有事情发生,随处都有事务关照,工作时需要身心的极大投入。
3.社会认可度与辅导员真正付出的差距。辅导员的工作成效和个人信心的树立依靠社会认可度,但往往辅导员付出的努力与所得到的社会认可度不一致。高校同龄教师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并不断提高学历,而辅导员在有限的时间内除了进行日常处理工作外,还要深入学生中与学生交心谈心,时间、精力的大量投入与个人需要的不满足及其与其他任课教师横向比较的心理差距,使辅导员队伍产生心理失衡。
4.辅导员个体素质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一些带着较高目标标和期望、满怀热情进入职业领域的人更容易体验到职业倦怠。高校辅导员的成就动机一般比较高,一部分辅导员将真实世界中的个人形象同理想中的形象等同起来,对自己产生了一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竭尽全力甚至超过自己的能力扮演着社会期待的完美的形象,而这种由高度紧张和高度焦虑维持的理想行为,必然带来身心的超负荷运转,从而加速职业倦怠的产生。工作压力越高,则工作应激反应越低,职业倦怠的严重程度也越高。
三、高校辅导员预防职业枯竭的措施
1.培养和提升自我效能感,消除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由著名行为学习与社会认知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提出,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高校辅导员自我效感就是辅导员对教育工作和自身教育能力与影响力的判断与感受。一个人自我效能感的强弱主要受个人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个体情绪反应和生理状态、情景条件等五方面的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强弱将影响主体工作绩效的好坏。
首先,自我效能感能有效调节辅导员的认知过程。通过培养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增强辅导员对自己实现目标的能力的信心,在设定目标时构造成功者的剧情,消除畏难情绪,从而为随后的行动提供积极的指导和支持。
其次,自我效能感能有效调节辅导员的行为动机。通过培养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可以改善辅导员的认知体系和行为预期,促使他们大胆按照对未来的设想设置有价值的目标,并策划行动方案。
第三,自我效能感能增强辅导员的情绪调节能力。通过培养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可以促使辅导员合理评估自己的自控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避免面临问题和处理事件时立即紧张焦虑进而产生消极想像、消极判断和消极回避行为。
第四,自我效能感能有效调节辅导员的选择过程。通过培养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可以促使辅导员正确评估自己所处的环境,并提高自己在这个环境当中的胜任力、价值感和兴趣。当在工作受挫时肯定自己的选择,避免轻率做出跳槽换工作的消极决定,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2.学校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应提供等更多的服务保障。
(1)建立健全辅导员培养、管理、发展机制,激发辅导员活力。建立和完善辅导员的培养制度,设立培养专项经费,切实像培养业务学术骨干那样,花大力气培养辅导员;建立完善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加强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对他们履行职责提出严格的要求;建立完善辅导员队伍发展机制,为辅导员开辟出口。要为辅导员的发展搭建平台,让更多优秀人才在这个岗位上有所作为,真正做到政策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
(2)推进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整体素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升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发挥辅导员自主性,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促进其从经验型辅导员向研究型辅导员发展,使专业成熟程度不断提高,真正成为既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研究者也是实践者。
(3)明确岗位职责,进行科学的定位,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高校要树立辅导员也是专业从业人员的思想,彻底改变辅导员是学生事务“勤杂人员”的现状,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科学的定位,制定岗位说明,划定工作范围,强化工作职责,分清工作主次,把辅导员的工作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进行合理的分工,避免辅导员“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使辅导员从繁重的非本职工作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改变辅导员只重管理和服务,轻引导和思想教育的现状,确保他们把主要工作时间和精力用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用在研究和掌握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上,深入到学生中间,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实际,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实做细,防止或减少因角色困惑而引发的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
3.强化心理干预措施,提高辅导员应对压力的能力。组织高校辅导员参加心理知识的培训,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技能,从而提高个体的心理调适能力。心理调适技能主要包括归因训练、应激训练、情绪转移等。归因训练可以提高个体内控能力,帮助个体把事情发生的原因归结为本身可以控制的因素,以激发个体的工作热情;应激训练可以改变个体面对问题的应对态度,采取积极的应对手段,提高个体在工作中表达见解和主张的积极性,从而降低因逃避问题而产生的工作倦怠;情绪转移可以使个体迅速走出情绪低谷,以适当的方式(如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进行合理的情感宣泄和压力缓解,使个体的心理处于正常的可控状态。建立、健全辅导员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与心理救助的机制和机构,在职业倦怠尚未出现或初现端倪的时候,就施以贴心的关注,提供相应的抚慰,而对于某些依靠自身力量实在无法摆脱和治愈职业倦怠的辅导员,则及时给予系统而科学的心理诊疗课程和康复训练,最终帮助其迅速走出职业阴霾,重建职业自信,重拾职业乐趣。
高校辅导员是一个素质较高的群体,他们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较强的能力素质,良好的文化素养,这些都决定了他们具有强烈的成就需要,潜在的成就动力。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要特别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的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为每个辅导员提供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防止职业倦怠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孙敏,王志坚.以改革创特色着力构建生物科学人才培养创新体系[J].决策管理.2008.(21):2.
[2]罗涤.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状况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7,(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