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经济的发展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技术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也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家庭普及,给观众带来了更加逼真与生动的视觉感受。同时也给观众提供了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视频等电视节目,丰富了人们的日常娱乐消遣活动。而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其它通信领域发展,也逐渐成为电视系统的主流。
【关键词】数字电视技术 模拟电视 发展前景
1 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现状
1.1 数字电视简析
数字电视又称数码电视或数位电视,指从演播室到发射,传输,接受的环节都使用数字电视信号或对该系统所有的信号传播都是通过0,1数字串所构成的二进制数字流来传播的数字电视类型。数字电视节目丰富而充实,呈现的声像质量高,音像的效果也特别好,总之,与先前传统的模拟电视相比,具有极大地优越性。给观众带来的不仅是视觉,更是听觉的高端感受,五彩斑斓的色彩变幻,极具震撼力与逼真生动的完美声线,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多姿多彩的生活。与此同时,也为传输平台,消费电子,计算机三个平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聚焦平台。
1.2 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
中国的数字电视,自产生之日起,就与发达国家保持同步的水平,中央电视台从1995年就开始利用电视加密技术播出加密频道。并利用卫星向电视台传送了相关的加密频道,1996年开始通过卫星传输数字电视信号。目前,几乎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视,而且都上了卫星,发送的是数字信号。1998年,我国成功研制出了第一套高清晰度的电视系统,也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地面广播传播系统的国家。2003年电视设备的更新与升级成为市场的焦点,全国各地的有线数字广播开始进入实验阶段,企业争相进入有线电视运营业,抢占有线用户资源的先机。而科研机构和一些高新技术企业也开始研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与有线数字电视相关的技术配件。之后的两年里,我国大范围的有线数字电视开始投入使用,电视台设备更新速度也加快了。也在同时带动了相关通信行业的发展,数字电视的完整产业链基本上形成,数字电视在对节目的内容,信息服务等增值业务上有了较大的发展。直到2008年,高清电视技术在全国的主要城市普及,HDTV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数字电视给广播带来活力,在市场经济中又给广播电视开展增值业务提供了较好的手段,数字电视不仅拉动制造业,也在另一面促进了信息业的发展。并为广播电视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1.3 数字电视的竞争优势
(1)数字电视与传统的模拟电视相比,具有极大地竞争优势。数字电视的画面的清晰度更高,音频视频的播放更流畅,也更能抗击外界其它信号的干扰,应用开放式的中间件技术,能与互联网和计算机网络互联互通,实现各种设备的交叉式应用,更方便信号的接受,也增加了移动接受与数据增值的功能。观众还可以随时更换频道,实现了更便捷式的电视点播。数字电视技术的加密与解密功能,干扰与解绕功能,同时也保证了通信以及电视通信收费业务的隐私性。
(2)业务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服务手段更加丰富。有线数字电视有多方面的功能,不仅还可以继续支持传统的电视服务,更可以适应更加多样化的扩展业务。有线数字电视的接收形式也越来越广泛,不仅可以接收室内的固定接收,也可以接收室外的移动接收。而固定的接收模式可以提供标准清晰度的数字电视业务,高清晰度电视业务和声音广播等电视业务。而移动的接收模式可以提供数字电视业务和数据服务及多媒体等业务。
(3)更加节省频率资源。数字技术的引入使得有线数字系统更加能够抵抗无线信道的多径干扰,数字电视可以有自己的单频网,与传统的电视技术相比,大大地节省了频率资源。数字电视信号的强大的抗干扰性,使得邻频道电视成为了可能。节省了大量稀缺的且不可再生的视频资源。这样,人们可以搜索到更多的电视节目,看到更多频道的电视节目的丰富多样性。
(4)更大范围的网络覆盖与更有效的优化手段。与传统的模拟电视相比,有线电视覆盖所需的最小场强明显有所减小,在功率相同的条件下,有效电视的覆盖范围更大,从而,数字电视的效果与质量明显提高。由于有线电视采用单频网技术覆盖为电视技术的覆盖网打下了初步的规划与基础,这种情况下,可以更有效的对全面的覆盖网进行全面的优化。就我国的现状来看,大部分还是用的无线覆盖,它的弊端在于,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如自然灾害,战争等,两者相比来说,有线电视覆盖是更具有快速恢复电视覆盖能力的一种传输系统。所以,有线数字电视的优势多多。
2 数字电视的发展前景与未来趋势
在有线数字电视系统中,高清晰度是电视的基本业务之一,目前我国的传统模拟电视,仍然采用无线网络的覆盖,随着我国有关这方面的法规日渐完善,我国的传统的模拟电视将逐渐向现代化的数字电视方面过渡,而真正大面积的实现这个转化将需要一个长久的阶段,因此,在这个过渡阶段,要开展模拟电视与高清的数字电视的同步,为其后续发展做好铺垫。
数字电视能提供更多样化的娱乐、信息、服务、节目等服务,这之中不仅包括公共节目,也包括更加专业化的电视节目,是集通讯、多媒体与互联网于一体的并具有交互传递功能的传输系统,并可以用互联网向消费者提供交互式的数字媒体服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关数字电视的专业的器件与设备都相继出现,高清晰数字电视、互联网电视、大屏幕数字电视等专业的设备在给观众带来更多样化的视觉感受的同时,图像的质量,音频的流畅度以及清晰度等更加一流。有线电视数字化在有线电视体制的变革后,服务功能大大增强,在接收的方式上改变了传统的固定接收模式,既可以固定接收,也可以移动接收,并可以通过有效的网络优化,扩大电视覆盖领域与服务范围。
总之,数字电视越来越多受到人们的支持与认可。数字电视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娱乐活动,越来越多的电视频道,更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多样化的选择。数字电视取代传统的电视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必然会带动相关的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又一个飞跃。
参考文献
[1]赵玉虎.分析数字电视技术的现状与趋势[J].科技传播,2011(14).
[2]赫中武.浅谈数字电视技术的技术原理与未来的发展趋势[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0.
[ 关键词 ] 数字电视 困境 出路
目前开通的数字电视,是一个系统,指的是一个从电视信写的采集、记录、处理、存储、播出、传输、接收,整个过程都经过数字技术处理的系统,它是从电视节目采集、制作、编辑、播出、传输、用户端接收、显示等全过程的数字化,换句话说就是系统所有过程信号全是由0,1组成的数字流。数字电视己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电视,而是能提供包括图像、数据、语音等全方位的服务,是3C融合的一个典范,是计算机、传输平台、消费电子3个环节的聚焦点。
数字电视的优点大致有三点:一是频道增多,由于数字电视的特殊播放原理,数字电视的频道比模拟电视节目要多得多,如果条件许可,可开通四五百套节目。二是图像更清晰,音质更高,能放出DVD效果。三是新功能让人眼花缭乱。与模拟电视相比,数字电视有许多新的功能。模拟电视只能收看电视节目,数字电视除收看电视节目外,条件许可情况下,还可进行文字录入、上网浏览、收发邮件、电视购物、远程教学、远程医疗、股票交易等。但是,数字电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困境。
一、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的困境分析
1.数字电视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剧烈
互联网越来越普及,互联网的服务面也越来越广。正如许多用户所说“数字电视上有的,互联网上都有,数字电视就没有必要了”。目前,许多青少年都不看电视,他们更关注互联网,数字电视对他们毫无吸引力。青少年是有线电视的潜在市场,难以想象如果所有青少年对数字电视毫无兴趣,那十年、二十年后,我国数字电视将面临着什么样的局面。
2.数字电视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目前全国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1971座,播出1787套广播节目和2334套电视节目。由于发展空间小、服务方式单一、盈利模式单一、过分依赖广告收入、缺少新的增长点、节目雷同等原因,影响了系统优势和整体力量的发挥。以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广播电视发展空间在缩小,另外,城市有线电视普及率已达90%以上,发展空间也在缩小。另外,有线电视现有用户群也是怨声载道。据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调查显示,过半受访市民认为数字电视“收费高,服务差”,甚至近1/4的用户准备停止缴费将不再使用有线电视。
3.数字电视受体制制约
由于受事业单位性质和政治属性的影响,我国广播电视体制长期处于条块分割的状态,使得数字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阻碍。在地方行政的指挥下,广电系统本身对数字电视的管理显得苍白无力,各地经济情况的千差万别也使得行政单位难以制定统一的实施方案。另外,广电系统长期形成的单一体制和政治属性,使得它在面临市场冲击时,在风险评估和经营模式等方面都缺乏经验的另一难题。体制问题是发展数字电视的另一难题。
4.数字电视缺乏资金现象严重
中国数字电视同时面临机遇与挑战,中国绝大多数有线电视公司缺乏资金对系统进行改造,消费者购买力相对比较低,高昂的数字电视机价格影响了数字电视的普及。单靠原来手中的频道资源来提高价格或加快数字电视用户的增加率,效果并不显著。从目前情形来看,单纯靠市场力量推广数字电视难以达到预期目的,难以在预期时间内关闭模拟电视系统。
二、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的出路探析
1.加强数字电视业务宣传
数字电视业务宣传工作要想取得成功,需注意下面几个方面:(1)相对优势,即数字电视相对于普通有线电视在清晰度、频道资源丰富性和交互性方面的优势。(2)相容性,数字电视是时尚生活的必备品,虽然机顶盒价格有点高,但是其多功能符合现在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并且国家和媒体都有补贴。(3)操作的简单性,即通过简单的讲解让家庭成员学会这一新产品的使用方法。另外,在宣传过程中,数字电视推广者还可以针对不同的群体任用不同的创新人,尽量从目标客户中选取人,提高沟通的可靠性。
2.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经营方式
原来免费的数字电视频道今后仍然免费,特需内容付费。无论通过赠送或者购买,用户得到机顶盒后,自动取得原先所有免费的频道,如果要加特别的频道,那就按照付费标准掏钱,新体验是需要付出新代价的,这个观念用户慢慢就会接受的。而且可以像中国移动推出套餐服务那样,数个及数十个频道打一个包,给予相应的优惠。
3.保证数字电视节目的丰富与优秀
数字电视的节目内容的展开和普及,是数字电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所以必须有大量优秀的节目和信息源,这也是大家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国家在这方面也投入了很大的力量,正在组织制定全国统一的节目库编目、检索格式标准,加快构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节目数据库。全国的节目可以互通,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避免了重复投资,且使制作质量有大幅度提高。节目分公共节目和收费节目,还包括一些特别服务信息,人们可充分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订制,使人们能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时间。
4.构筑数字电视服务营销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产业或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核心竞争力,但仅仅具备核心竞争力是不能使其在市场竞争中谋得竞争优势的,只有将核心竞争力的价值通过产业价值链传递到市场中,才能最终生成竞争优势。因此,谋求数字电视产业的竞争优势,必须从分析数字电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业价值链下手。因此,运营商展开市场服务营销成为构筑数字电视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
在数字电视时代,数字电视要走出困境,找到自己的出路,充分利用数字电视的平台,汇集全国或者全世界的优秀节目,最终走出困境,实现与传统电视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李亚京:数宇电视时代的距离[J].新闻与写作,2005(3)
【关键词】:滴灌自动化;农业生产;应用
【引言】:21 世纪以来随着工业与农业的发展,人口与经济的增长,世界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水资源紧缺已成世界性问题,发展节水灌溉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今,发达国家的农业灌溉技术已经基本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受财力、物力、智力等因素制约, 自动化灌溉水平难以在现阶段向发达国家靠齐[1],但是也形成了符合自身发展现状的自动化控制灌溉技术, 其中滴灌技术便是一种应用较为普遍的自动化控制灌溉技术。
1 我国农村自动化控制滴灌技术应用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灌溉方式发生了诸多改观, 符合我国发展现状的滴灌自动化控制技术层出不穷。在对各类滴灌技术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有的滴灌技术在精准控制方面表现较好,但是成本很高,不易维护;有的滴灌技术还停留在人力操作的层面上,虽然安装了自动化控制系统,但自动化效率还不高,基本上还需根据经验来确定灌溉次数和水量。
2 滴灌自动化控制的优点
2.1 实现了规范化管理,提高了人工管理效率
常规的膜下滴灌在灌溉时需人工开启阀门,从而因人为因素造成灌水时间、灌水均匀度达不到设计要求,节水增产效果不明显。使用自动化控制后,滴灌轮灌、施肥的命令由中央监控站通过网络对田间工作站和田间电磁阀进行控制,杜绝了人工灌溉、施肥的随意性,从而实现节水、降耗、增产、增效的目标。其次,用户在进行灌溉时,只需通过首部触摸屏或者手机短信就可以给中央控制发出操作指令,自动化控制系统协同各个部分完成灌溉任务。这样使人工管理定额由原来的2.5 ~ 3.3 hm2 提高到F在的15.0 ~ 20.0 hm2,人工管理定额提高了近6 倍,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人工管理费用降低50%左右。
2.2 提高各种作物的灌水均匀度
通过自动化中心控制室对田间电磁阀发出指令,按设计轮灌秩序进行灌溉,彻底解决了原滴灌采用人工控制球阀进行灌溉,不能严格按照设计轮灌,经常因人为开启球阀延长轮灌时间,造成轮灌周期得不到有效控制,作物因灌水不均匀而达不到最好的节水、增产效果。而自动化控制系统杜绝了人工开启阀门的随意性,使灌溉时间得以保证,灌溉水量得到有效控制,灌水均匀度可提高20%,水、肥均匀。
2.3 展示了先进的节水技术,增产节水、节本增效优势明显
自动化的控制滴灌系统因为提高了灌水均匀度,满足棉花生长对水分、肥料的需求,所以具有明显的增产节水、节本增效的优势。以南疆农一师三团棉花滴灌的自动化控制试验[2]分析:使用自动化控制后的籽棉单产平均增加315 kg/hm2, 增产5%左右;节水900 m3/hm2, 节水20% ~ 30%; 降低施肥成本10%,增效1 296.3 元/hm2。另外,北疆农八师一四九团的示范田在2007 年棉花苗期受灾的影响下[3],增产籽棉200 kg/hm2,同比仍增产4%。
3、前景
近年来.滴灌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西部各省都有所分布。特别是新疆发展迅速。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已推广10.7万hm2.这主要要归功于高科技管线技术、水肥连供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等的应用。高科技管线技术解决了原有滴灌技术易堵塞和出流率不均匀、滴灌设备使用寿命较短的问题。扫清了滴灌技术大范围推广应用的障碍:水肥连供技术等功能多样化带来的劳动力节约等。使滴灌技术的比较成本快速下降,原有投入成本高的劣势得到了一定弱化: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灌溉和施肥方式。使农业灌溉和施肥变得十分方便、精准快捷,并从野外作业走向了室内操作。当然,滴灌技术作为一种高投入的新兴技术目前所占的比重还比较低,从表1可看出。当前滴灌面积只占全球总灌溉面积的2名,在3种灌溉方式中比重最小,特别亚洲国家仅占O.5名.97.5茗的灌溉仍是效率最低、效果最差的渠灌。因此.加大滴灌技术推广力度、提高滴灌比重将是我国及众多亚洲国家未来灌
溉的发展方向,就我国而言。应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3.1以点带面,做好示范。
滴灌初始投入成本较高。每667m2投入千元左右。甚至更高。对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农民来说是不敢轻易尝试的。初始阶段政府必须通过示范园区、示范项目等进行引导。让农民切实看到滴灌技术的好处。并加以适当扶持。
3.2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和林果业先行,逐步推广应用。 在滴灌技术高成本的情况下。小麦、玉米等收益较低的大田作物推广应用
滴灌技术显然不合适宜,即使在以色列也未做到。滴灌技术首先应用于经济收益较高的温室大棚、林果业.通过滴灌技术的增产、减病优势。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益,然后,再向较低收益的大田经济作物等推广。
3.3缺水干旱地区为重点,国家重大投资项目强力推行。
缺水干旱地区水资源紧张。采用滴灌技术进行灌溉紧迫性强,比较优势明显,以干旱地区为重点.从水资源的供给能力、人们的接受意识、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都有利于滴灌技术的推厂应用;此外,从承担社会责任、倡导技术革新、推广先进技术、追求生态效益方面讲,国家投资的重大项目应该强力推行。
【参考文献】:
[1] 孙伟.中国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关键影响因素研究[D].黑龙江:东北农业大学,2012.
关键词:大数据;中文字体设计;新特征;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已经步入了“大数据”时代,数据量不仅庞大,而且种类繁多,但价值密度较低,且处于动态变化中。在这个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对其进行准确分析和科学利用,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成为设计领域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从中文字体设计领域来看,在如今这个大数据形势下,我国中文字体设计领域出现了一系列诸如承载媒介的日趋多元化、表现形式及手法的多样化、体验的日趋丰富化等新的特征。因此,要求设计师们应当充分把握好大数据这一时代契机,明确当前我国中文字体设计现状,善于借鉴国内外优秀设计经验,不断创新,促进中文字体设计逐步朝着民族化、本土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1 “大数据”的内涵
所谓的“大数据”,也被称为“巨量资料”,主要指的是网络文本、图像、音视频等资源总体量巨大,难以采用常用软件等处理工具,于一定时间内迅速完成,也难以将其整合、加工为对用户具有巨大价值的资源。具体而言,大数据的大小会随时间的不断推移、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剧增。对于不同部门而言,满足大数据标准的规模数据集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其范围通常从几TB到数千TB。
根据国外一组统计结果显示,网络每天信息流通量即使采用1.68亿张的DVD,都难以存储完。电子邮件总量高达2940亿,每日博客、日志量在200万以上,网民所发照片量超出2.5亿张,Pandor音乐播放时长高达1870万小时。随着全球数据规模的持续拓展,数据爆炸时代已经到来。
2 大数据背景下中文字体设计的新特征
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而且体现着数据体量庞大、信息密度低、所需处理速度加快、数据多样化强等特点。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设计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信息更易掌握,若能够有效利用大数据优势,将会更精准地进行设计定位,协助创新设计。对于中文字体设计而言,在大数据背景下其表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
2.1 承载媒介的日趋多元化
在大数据时代,各种数字化媒体技术的应用广泛普及,中文字体设计的承载媒介也日趋多元化,实现视觉传达设计的可视化已经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大数据的介入赋予了设计师更丰富的表现方法,更灵活的承载媒介。诸如可视化网络、软件、视频影像、交互体验信息等等,这些都赋予了中文字体设计更多样化的形式和更广阔的发挥空间,促使中文字体设计开始出现了诸如动态化、多元化的新型表现形式。
2.2 表现形式及手法的多样化
在新时代下,中文字体设计的技术支持十分有力,这是任何一个时代都难以比拟的。不仅如此,大数据背景下巨大的资源优势也催生了当代艺术的繁荣发展,进一步拓展了中文字体设计的思维广度,引发了中文字体设计表现形式及手法的多样化发展。例如,借助于触摸、触感等互动性设计,利用肢体动作实现交互式设计体验,明确目标实现可视化网络活动等等,此类表现形式、手法都为中文字体设计创新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2.3 体验的日趋丰富化
大数据背景下,中文字体设计带给观众的体验越来越丰富,受众甚至可以产生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知觉体验,赋予了设计更立体化、全面化的吸引力。例如,随着动态技术的应用,中文字体设计开始朝着动态化方向发展,也开始进一步拓展其记忆、感知等多方面功能,不仅具有视觉、听觉双重刺激,而且呈现给大家更丰富、多层次的艺术审美。
3 大数据时代中文字体设计的未来趋势展望
对于文字而言,其本质在于记录情感,传情达意,也可将其视为一种表意符号。在如今这个大数据时展趋势下,设计者开始广泛、深入地寻求相同的文化立场下的语意传达。中文作为我国典型的文化符号,也在试图寻求新的国际语境。对设计师而言,中文字体设计问题仍有待研究、探索。在新环境下,数据时刻改变着当今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中文字体设计带来了挑战与机遇。未来,中文字体设计将进一步推陈出新,各种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也将更为深入。对于中文字体设计而言,迫切要求创新与变化。不仅如此,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中文字体设计的发展似乎成为一种国际化趋势,这不仅体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于中文字体设计的青睐,也体现在当前我国设计领域对国外优秀设计思路、方法的借鉴,如此种种都极大地促进了中文字体设计的持续发展。中文字体设计进一步拓展了中文在全球领域的影响力,催生了各种有别于以往的新型表现方式,进一步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性与互动性。虽然,国外很多设计师对于中文字体的尝试为我国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借鉴意义,但就中文自身而言,无论在表现方法上,还是表现形式方面,仍需要融入我国中文独特的构成与表达方法,不管对于技术难度,还是表现形式方面都仍待我国设计师进一步深入探索。
自我国中文字体设计的发展到如今,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漫长发展、探索、创新,也受到了传统文化观念的熏陶和影响。纵观我国传统中文字体与现代中文字体的发展情况不难看出,我们需要进一步拓展中文字体设计的研究的广度、深度。在全球这个大数据文化背景下,各种文化交流与融合不断加深,如何维持民族文化的特色,坚持走民族化、本土化、个性化的道路,成为设计人员不得不深刻思考的问题。纵观全球设计领域,各大国家的设计师们都将设计重点放在本国本民族字体研究方面,不断加以探索,赋予深刻的创意,为观者带来无限创意与强烈的视觉感染力,打造多变、丰富的视觉效果。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文汉字,更应当充分发挥其先天结字造型的优势,实现形、音、义的三位一体化设计。当然,我国现代优秀设计师对中文字体的设计也有很多成功的先例,这也为广大设计人员带来了无尽的动力。对于设计师而言,应更多地思考全球文化大融合这一形势,对如何实现中文字体设计中东西文化的碰撞、融会,加强沟通、交流,吸纳不同类型的观念、形式、手段,打破传统设计思路和模式,立足于当代大数据化的舞台,对中文字体设计创作途径加以拓展,除了满足字体的使用功能以外,善于创造新的生命力,打造出极具民族感、时代感的现代化中文字体设计作品。
4 结语
一个新时代到来带来的往往不仅是机遇,还带来诸多挑战。在如今这个大数据时代,设计师不仅需要快速学习和进步,以更好地把握潜在机遇。同时,及时掌握国内外最新设计动态,促进自身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这对于设计自身而言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张晓明.二十世纪中文字形结构研究[J].载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12(05):241-244.
[关键词]钻井技术油气勘探 油气开发 趋势
1现代钻井技术的发展
1.1深井和超深井钻井技术
深井和超深井的钻井技术是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重要的技术内容,当前我国西部和东部深层钻探工作都在逐步加强,深井和超深井的勘探开发比重也在不断扩大,河南油田在塔中油田及东部的泌阳凹陷就曾经布过深井,但是目前现有的钻井技术在我国复杂的地形地势环境中进行深井和超深井的钻探还不成熟,需要进一步的革新才能适应勘探开发的需求。
1.2特殊工艺水平井技术
特殊工艺水平井技术主要包括径向水平井、侧钻水平井和多分支水平井技术等。首先,径向水平井钻井技术要求在井下配备专门的钻井系统,
(女NMWD,DOWNLINK等井下动力钻具),通过应用高排量、高压射流的破岩方法,在旧井或者废弃井中径向打小井径的水平井,这种技术具有地面设备简单的特点;其次,侧钻水平井技术也是通过利用旧井和废弃井进行侧钻,来实现老油田、气田的开发;再次,多分支井钻井技术是指能够在同一井内侧钻多口分支水平井,实现对分散油气藏的有效开发,减少平台建设的成本。
1.3大位移井技术
目前理论界对大位移井的定义有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大位移井主要指的是定向井、水平井以及深井和超深井技术的综合体现,大位移井技术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最先进的钻井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在海上油田钻井中具有显著的效果,因为海上石油开发需要建立人工岛和钻井平台,投资成本大,大位移井技术的应用能够减少建设工程,节约成本。大位移井技术在小断块油气田中也具有应用上的极大优势。
我国的钻井技术在上述几个方面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还需要不断的进行研究和创新。
2油气资源开发的深入对钻井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油气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近年来油气资源的产能已经难以满足国内生产生活需求了,油气资源成为了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油气资源开发的深入展现出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一,油气资源的储量难以满足油气生产需求;其二,油气开发的条件和环境日益复杂,尤其是老油区出现越来越多的小断块,开发难度加大,河南油田的张店油田就是典型的例证。
为了满足国民经济的需求,近年来国家提出要加大对海洋石油和沙漠石油的勘探开发力度,如何实现对这些地区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钻井技术是关键,同时老油区的产能挖掘也要依靠钻井技术的进步。我国的西部地区和海洋区域,地理条件和环境复杂,进行油气资源开发依照现有的钻井技术还存在较大的难度,所以提高钻井技术是开展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先决条件。而根据评价结果来看,老油区仍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主要产油区,所以提高钻井技术水平,对老油区进行和深部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生产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也要关注降低成本、减小钻井污染等问题。根据我在尼日利亚的工作经验,环保尤为严格,通过污水处理、泥浆固化、岩屑的加工及回收,实现根本意义上的环境保护,对我们国家是个很好的借鉴。在此基础上提高钻井的整体水平,实现地下资源的有效可持续利用才是现代意义上的资源开发与利用。
3现代钻井技术和油气勘探开发的趋势
钻井技术在科学技术的带动促进下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在一些关键点上还需做出进一步的革新和完善。近年来,网络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钻井技术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也成为历史的必然,所以今后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钻井技术进行革新改造,以提高其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的效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提供有力的支持。
钻井技术自动化和智能化对提高发现油气层的效率、提高单井的产能、提高钻井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作用,自动化和智能化对形成高效的钻井系统具有重要作用,这将必然带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效益。随着油气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入,钻井难度逐渐加深,而对资源的高质量需求却在不断提高,所以对钻井技术进行革新是大势所趋,是适应勘探开发需求的必然趋势,也可以说钻井技术的发展与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是相互促进的。当前钻井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为剩余油的开采、采收率的提高以及油田开发效果的改善等方面都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的生产生活对油气资源的需求都在不断增加,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压力巨大,与此同时,我国的许多大油气产区都进入到了高含水阶段,开发难度极大,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然要在钻井技术上不断的进行革新,促进技术交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钻井技术。可以展望钻井技术会在今后帮助我们在勘探中发现更多的油气资源,将为我们在高难地区开发油气资源提供更可靠便利的技术支持,为油气资源的产能和效益提高做出更多的贡献。
关键词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政府管制;平行数据模型;外部性
中图分类号 C939.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3-0134-06
中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的1/4,缺水态势日益严峻;与此同时,水污染致使水资源匮乏的形势更加雪上加霜。因此在水资源管理中,建立一个面向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最优配置机制的需求日益凸现。但是在国内把水使用量和污水排放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试图建立满足可持续发展环境约束条件下的水量和水质两维度的水资源最优配置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来验证相关结论。
1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近几年已经成为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也有大量的研究文献[1~5]:Solow认为可持续发展是自然资源得到管理以维持未来的生产机会,Barbier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指自然资本存量不随时间而下降,Daly指出可持续发展是自然资源得以管理以维持资源服务的可持续产量,Pearce以经济学语言表达可持续发展定义是:“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应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Coomhs认为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政策除了要解决经济与环境问题外,还应当解决社会公平以及道德与文化问题。刘昌明认为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除了有“量”上的需求外,还有“质”方面的内容,目前在一定水质标准要求下的水资源量无法满足社会生产和经济需求。吴季松认为水环境状态的好坏主要是指江、河、湖、库等水体根据功能区划分对合理排污有否自净能力。刘伟和魏杰认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一定的生态区域内,必须保持一定量的空中水、地表水和地下水,而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必须具有涵养这些水源的能力,以保证所有生命依赖的水资源环境商品和服务的持续性和质量[6~8]。
研究水问题必然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概念――外部性。按外部性对承受者是有益还是有害的标准划分,外部性可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负外部性是指发出方给承受者带来的是负社会成本的经济活动。Bator指出,水资源污染是一种“有害的”公共物品,这种公共物品具有“不可减少”的性质,即某个人增加对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有效消费[9]。Head列出了水资源作为公共物品的两个性质:供给的普遍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10],因为任何个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的满意水平。
由于水资源因自然和人为因素而造成的脆弱性表现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因此,减少该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要从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入手,本文强调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协调发展,一方面强调提高使用效率,使有限的水资源尽可能多地创造社会财富;另一方面要强调公平性,即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要兼顾代内和代际的公平分配[11]。因此,当有交互影响因子时,研究最优配置问题就要在水量水平和水质水平两个层面上,考虑如何限制各用户子系统利用水资源水平满足终点约束和河道内流量需求的约束。
2 水资源最优配置模型
Marian L. Weber于2001年曾经模拟沿着一个河流、有一定约束的地表水资源和污染权的最优分配问题[12],但其缺陷其一是忽略了浅层地下水资源在最优规划中的重要作用问题,而事实上,对于一条河流而言,地表水径流量和河床附近的浅层地下水资源是一体的,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其二是忽略了政府管制在水资源分配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即自始至终通过监管来对用水户的取用水和排放水采取相应的限制、从而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约束。罗慧等人认为在转型期的水权制度创新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创新主体问题,在中国行政手段配置水资源、水权主体模糊、民间用水组织不发育的条件下,政府由于既是水公共事务的提供者,又是水权权属的管理者,所以是最有效的水权代表。在市场经济中,面对着多变的经济形势的影响,针对人的有限理性,水资源配置以及水权改革必须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只有发挥政府组织的指导作用,才可以在有限理性基础上达到最经济的目标。因此,本文在Weber等人研究基础上进行拓展,引入政府管制函数r(i)∈[0,1],来保障私人转移水不会损伤第三者权益,并表示对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约束和管制程度。管制从水量和水质两方面来发挥作用,比如针对水量的管制水平,r(i)表示该点的水量消费的控制程度;比如可以反映政府人(如环保部门等)对企业污水直接排放的约束和监管,反映企业污水直接排放难易程度;r(i)直接会对下游产生负外部效应,比如由于水权交易改变了原有水文条件;影响了地下水的补给;改变了水生和陆生生物系统,改变了水质和水温;造成居民的集中,加速城市扩展;河水矿化和污染;鱼产量降低等。r可以表示企业将其污水直接排放的难易程度,r越小越难排放,r(i)=0表示由于政府人(环保部门等)的约束和管制,企业不能将其污水直接排放;而r(i)=1表示政府管制没有产生任何约束力,企业排污没有任何阻力存在。同时也引入相应的拉格朗日乘子λ3(i)[13]。
本文按照位于沿河的水用户离水源地距离的远近,把水用户编号为i=1,…,n,离水源地距离越远,其n值越大。假定水量不是随机的,v0表示位于水源的水量,v(i)表示在第i个位置可被该点水用户利用的水量,c(i)表示实际消耗水量,可被转移交易和实际消耗的水量分别表示为s(i)和c(i)。则被用户i所实际消费水量为: 这里Ri是一个外生的回流参数,表示排污量与实际用水量的比率。沿着河流任一位置节点的可供利用水量演变依照一阶差分方程为 。
假设q(i)表示沿着某一河段的水用户i在取水处的水质水平,e(i)表示用户i实际排放污水量,r(i)表示政府管制的影响作用。那么用户i和i+1之间水质水平的微分函数为:
对用户i而言,在任何取水处的整体水质水平是:
同样假设在节点i的水质和水量的一个增加能增加河流在节点i的同化能力,所以 上递增且严格凹的。
罗慧等人认为,水资源分配问题受两大因素的限制:第一是终点约束,保证某一段河流最下游水用户所必须被保证的最小水量v和水质q,这些约束通过在政府管制与企业之间的监管、契约和谈判等来完成。第二是沿河每一个节点的河道内流量需求IFN (Instream Flow Need)约束,即必须沿河保留的水质和水量v~和q~,IFN约束可以具体被表述为[14]:
假设2:用户i的利益函数可以被写成: 。每个节点的水用户的利益依赖于实际消费量、实际排污量及转移他处的水量和水质,低水平的水量和水质可能增加转移成本、为满足IFN约束而不得不增加的社会成本,因此,假设利益函数Bi在c、e、v、q、r上递增且严格凹的。
基于上述假设,研究如何通过解决控制问题,来最优配置水资源问题。假设沿河水用户的实际用水和实际排放污水导致的总利益为:
公式(11)和公式(12)表明主要变量即拉格朗日乘子μ1和μ2的值及其演化,并决定了水量和排污水的最优价格途径,也即影子价格,指当社会经济处于最优状况时,能够反映社会劳动消耗、资源稀缺程度和对最终产品供求状况的价格[16]。公式(11)的左边显示向下游用户减少一个单位水流量造成的成本,等于分配给用户i的一个额外单位水的净边际利润时,此时能达到最优。该式的第一项表示消费一个额外单位的水量产生的边际利润,而第二项表示对用户i而言由于水量减少而产生的、由于政府管制而发生的为满足水质约束而增长的成本,第三项表示对用户i的水量的IFN约束的价值。同样地,公式(12)表示对下游用户减少一个单位水质的影子成本等于排放的净边际利润时,此时能达到最优。公式(13)和(14)表明拉格朗日乘子μ1和μ2的演化,反映这样的事实,上游的投入使用对所有的下游用户通过状态变量v(i)、q(i)和r(i)产生负外部性。通过提炼这4个方程的数学特征,说明沿着河流从上游向下游,由于沿着河流水量及水质污染物的累积效应,邻近水用户之间的外部效应是递增的,越到下游地区越明显。进一步分析其数学特征,可以得到其隐含的假设,得到:企业实际取水量c与负外部性Δμ显著正相关;可供取用的水量v与负外部性Δμ呈负相关;企业实际排污水量e与Δμ正相关;水质水平q与负外部性Δμ呈负相关;政府管制的影响作用力与Δμ正相关。这为本文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提供研究假设。
3 水资源最优配置的实证分析
3.1 实证研究数据的调查和收集
本文关注的中国陕北黄土高原,水资源十分匮乏,人均水资源量为789m3,仅为全国人均量的31%左右;同时随着陕北黄土高原成为国家级能源密集型化工基地,水质也逐渐恶化。实证调查就选取了能够代表陕北黄土高原特色背景、具有能源重化工背景的Y河(因保密原因,Y河匿名),调查对象就是沿河流域的相关企业,这些企业直接利用Y河的水资源进行生产活动同时对Y河水质和水量产生直接和互动的影响。根据本文实证研究的整体思路,整体选用实地调查、专家访谈和资料搜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实地调查中,先进行了试调查(Pilot Survey),获得最终的实地调查提纲,为正式调查及调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正式调查中,质量控制是关键,采用及时审核、复访等方法来确保真实性和可靠性,对于存在问题的,基本上都进行了补充或者重新调查,从调查的过程控制、有效性判断和分析结果来看,数据质量基本得到保证。
由于这些实地调查基本上属于封闭或者半封闭式,要想了解更加深入的信息和资料,就必须进行进一步的专家访谈和资料搜集。通过向统计、水利、环保及气象等相关部门搜集资料,获得以下统计数据:Y河源头、所选区域河流和下游的水量和水质;各个调查样本企业和源头点之间的距离(精确到m),以便确定上、中、下游的不同位置;各个调查样本企业取水横截面的河流水量和水质监测值;沿Y河流域的统计区间降雨状况等等。还通过向16位专家访谈获得其评价的政府管制的影响评价值。
调查的内容紧紧围绕上述模型所隐含的假设,主要调查和了解沿着Y河的被调查企业基本信息,企业用水现状,主要包括企业目前用水得到保障的情况、目前用水的水质情况调查、企业2002-2003年每个季度的实际用水量、相应时期的实际污水排放量、企业是否愿意承担治理污水的费用以及目前的治污成本、企业被规定的用水定额等相关情况。其中关于水质水平,本文根据2002年6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的24个基本项目指标,也根据专家推荐和所搜集的数据,在确定水质的指标上,主要选取了4类指标: 溶解氧DO, 生化耗氧量BOD, 氨氮NH3-N, 化学耗氧量COD。
对Y河流域符合研究对象假设的红石峡至河口的河段进行分析,在这一河段分布着依赖Y河河水进行生产生活、没有旁支水系的大小企业50余家,经过初步筛选(建厂时间短于两年的除外),主要选取其中40个沿Y河的红石峡至河口段沿岸企业进行大规模调查。此次调查于2004年8月-12月进行,为期四个月,参加调查的人员主要包括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榆林市气象局和榆林市水利局有关同志,主要采用一对一的调查和访谈,将其分发给各个企业,共分发40份问卷,回收38份,经过初步统计分析得到有效问卷35份,满足大样本数量的需求。详细收集了两个年度的各季度的观测值,这样35个节点、8个季度的共280个数据作为混合样本(Pooled sample),采用计量经济分析软件―Eviews软件。根据本研究特点,能够很好分析这种不同截面、不同时间序列的关系,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之一就是平行数据模型(Panel Data),又称时序与截面混合数据(pooled time series and cross-section data)模型,是能够同时反映研究对象在时间和截面单元两个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及不同时间、不同单元特征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这样就比只利用截面数据或只利用时间序列数据模型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从而有效弥补了总样本数量上的不足[17]。
通过对企业的实际调查获得了企业的实际用水量c(i),企业的实际排水量e(i),而v(i)就是Y河地表径流的流量大小,q(i)是取水点的水质水平,但在调查分析过程中,为简化起见,等同于企业的排水点的水质水平。在确定水质的指标上,主要选取了四类指标: 溶解氧DO,生化耗氧量BOD, 氨氮NH3-N,化学耗氧量COD。但在实际的问卷中, 氨氮这项指标的填写相对比较完整,因此本文水质指标主要用氨氮的值。r(i)的值主要用了16位访谈专家所给出的政府管制影响值,采取不同权重加权的方法,得到对应的值。Δμ2(i)的表征值本文采用了该企业的治污成本费用与该企业的固定资产的比值,以反映不同规模的企业消除其排污所造成负外部性影响的大小。
3.2 对数据的经济计量分析
本文具体采用了panel data模型中固定效应(fixed effect)模型,为了控制横截面样本中变量的相关性和时间序列样本中的自相关性,本文采取了SUR的加权估计方法。SUR代表同时对截面单元异方差性和同期相关性进行修正的GLS(广义最小二乘法)估计[18]。回归的结果见表1。企业实际取水量c的系数为1.376 2,符号为正,与排污权或者水质水平相关的外部性Δμ正相关,系数是显著的,T-检验为23.034 7,P值为0.000 0(如果小于0.05,那么说明就是通过检验),通过检验;Y河流域可供取用的水量的系数为-0.375 1,符号为负,T-检验为-42.001 4,P值为0.000 0,说明可供取用的水量v与水质水平造成的负外部性Δμ呈负相关;企业实际排污水量e的系数为0.448 1,符号为正,与Δμ正相关,T-检验为8.149 7,P值为0.000 0,通过检验;水质水平q的系数为-0.003 5,符号为负,说明排污影响的水质水平q与造成的负外部性Δμ呈负相关,T-检验为-0.334 01,P值为0.738 7,没有通过检验;政府管制的影响作用系数为0.474 4,符号为正,T-检验为36.565 8,P值为0.000,说明政府管制影响力与Δμ正相关。表1 Panel data 回归结果
表2表示截距项随着i的增加,不断增加,说明沿着河流从上游向下游,由于沿着河流的水量以及水质污染物的累积效应,邻近水用户之间的外部效应随着i增加而增加,越到下游地区越明显。表2 各节点用户的截距
通过panel data模型中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说明由于沿河流用水企业排污造成水质变化而对下游产生的负外部性,除了水质水平变量外,其余均与本文构建环境约束条件下水资源交易模型中的自变元显著相关,水质水平q上没有通过检验,说明本次调查所收集取水点的q值,与模型中所需排水点水质水平q是有差异的,如果能够分清和获得同一节点的不同意义上水质水平q的值,结果应该相对比较理想。实证分析结果与模型分析结论基本一致。
4 结论及建议
本文在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满足可持续发展环境约束条件的水资源最优配置模型,计算出在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约束条件下、达到最优时,得到决定水量权和污染权的最优价格途径,以及在此环境约束下、达到最优时,向下游用户减少一个单位水流量和对下游用户减少一个单位水质水平造成的社会成本,基于理论分析,寻找其数学特征,得到隐含假设。接着选取了陕北黄土高原的Y河为研究背景,通过实际调查获得相关数据,并通过Panel Data平行数据模型的固定效应的变截距模型进行了经济计量分析,验证了假设,得出相关结论:证明了水量消费量、排放量与外部性Δμ呈正相关,而与河流域可供取用的水量、水质水平以及政府管制的作用大小与外部性Δμ呈负相关。这个研究结果对于解决中国实际水资源最优配置以及减少负外部性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长期以来,中国关于水资源环境保护的政策之所以难以落实,主要在于各地不能正确理解水作为稀缺自然资本的市场价值,更难以通过水权交易市场来有效配置资源。为实现有效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本文通过分析说明制定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约束条件十分重要,在制定可操作的标准时,有三种建议做法可供选择:① 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河流性质及用途,制定每一段河段的最小生态用水量需求,以此作为水资源最优配置的限制。此种做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能够确保既定标准不被破坏,但可能会由于有关部门缺乏充分信息而无法把握尺度,且很难根据需求变动而实时调整,往往最小生态用水量很难达到最优;② 将最小生态用水量水资源赋予特定管理单位,允许其参与到水资源交易市场当中,如政府“环保团体”或者其他非营利组织。然而无论将该水资源赋予谁,都存在许多问题并会影响效率,若赋予政府可能会出现利益团体逐利现象或者人寻租行为;③ 借鉴国外做法,可建立作为水资源交易平台的水银行,承担保护最小生态用水量的责任,每年年末水银行根据来年的估计水量以及最小生态用水量需求程度,制定出相应的水价,从而保障最小生态用水量需求。由于水资源的补源往往是不规律的,随着供水需求的增加和一些不确定因素(干旱和洪涝),水价值突变(水体受污染等),市场的风险比较大,因此,政府环保部门在确定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约束条件时也需要及时调整。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由于沿着河流从上游向下游的水量以及水质污染物的累积效应,邻近水用户之间的负外部性是递增的,越到下游地区越明显,上游的投入使用对所有的下游用户通过以下状态变量产生负外部性。这就说明改善源头区和上游区的水生态环境成了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而在中国,源头区和上游区又恰恰是贫困落后的地区,相应地缺少资金进行水环境的治理和改善,位于中、下游的东部地区深受断流和污染之害而经济又相对发达,他们也是愿意为优良的水资源支付更高费用。目前,传统的以行政命令方式为主的水资源配置机制功效越来越有限,建议政府建立一种机制来鼓励组织和个人参与水环境建设,特别是地方政府之间,位于源头、上游地区的水环境保护和改善和位于下、中游地区的用水之间建立水资源环境生态相互补偿金机制,比如通过财政补偿体系和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的模式进行补偿,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目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Solow R. On the Intergenerational Alloc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J]. Scanda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86, (88): 141~149.
[2]Barbie E B,Markandya A. The Conditions for Achieving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0, (34) : 659~669.
[3]Daly H E. The Economics of The Steady Stat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4, (64): 15~21.
[4]Pearce D.W.,Atkinson G.D.. Capital Theory and the Measure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 indicator of weak sustainability[J]. Ecological Economy,1993,(8): 8~103.
[5]Coomhs H.C.The Return to Scarcity: Strategies for an Economic Futur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3~100.
[6]刘昌明. 二十一世纪中国水资源若干问题的讨论[J].水利水电技术,2002,(1):15~19.[Liu Changming. Discussions on Several Water Resources in China in 21 Century[J].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2002,(1):15~19.]
[7]吴季松.水资源及其管理的研究与应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17.[Wu Jisong.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nd Their Managementtake sustainable using of water resources to guarante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 Beijing: China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Press,2000:17.]
[8]刘伟,魏杰.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124.[Liuwei, Weijie. Development Economics[M].Beijing: China Development Press, 2002: 124.]
[9]F M. Bator.The Anatomy of Market Failure[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LXX,1958,(8): 350~379.
[10]Head. Public Goods and Public Policy[J]. Public Finance,X,1962,(3):197~219.
[11]Luo Hui,Wan Difang, Liu Anlin. Dynamic Programming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environmental Resources on the Shaanbei Loess Plateau[R]. Proceedings of 200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2003: 459~464.
[12]Marian L Weber. Markets for Water Rights under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1, (42): 53~64.
[13]罗慧,王梅华,杜继稳.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中政府管制作用[J].水土保持通报,2005, 25(5):94~99.[Luohui, Wang Meihua, Dujiwen. The Functions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J]. 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5, 25(5):94~99.]
[14]罗慧,李良序,刘国斌等.水权准市场交易模型及市场均衡分析[J].水利学报, 2006,37(4):412~419.[Luohui, Li Liangxu, Liu Guobin et al. Study of Quasimarket Design and Its Market Equilibrium of Tradable Water Rights[J]. Shuili Xuebao, 2006,37(4):412~419.]
[15]D Leonard, N V Long. Optimal Control Theory and Static Optimization in Economics[M]. Cambridge,M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187~259.
[16]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60.[Feng Shangyou. Introduction of Sustainable Usage of Water Resources[M].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2: 160.]
[17]Balestra P, M Nerlove. Pooling CrossSection and TimeSeries Data in the Estimation of a Dynamic Economic Model: The Demand for Natural Gas[J]. Econometric, 1966,(34): 585~612.
[18]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1~214.[Yi Danhui. Data Anaysis and Application of Eviews[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 Press, 2002:201~214.]
Optimal Allocation Model and Its Empirical Research of Water
Resources under Environmental and Sustainable Constraints
LUO Hui WAN Difang2 DAI Jianhua3 LIU Guobin4 WANG Huimin5
(1.Shaanxi Provincial Meteorological Bureau, Xi'an Shaanxi 710015,China;2.Management School,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Shaanxi 710049,China; 3.Shanghai Meteorological Centre, Shanghai 200000,China;4.Institute of Sa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Yangling Shaanxi,712100,China;
5.Apprais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 and Engineering, Stat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012,China)
Abstract Based on analyses of related theories and Weber's model, this paper expands and constitutes an optimal allocation model about water flow and water pollution along a river aiming a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There are five variables, such a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the flow of water consumed, the flow of water available, the level of water quality and the amount of discharged polluted water and so on. Through the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the Instream Flow Need (IFN) of water quality and quantity are guaranteed. It calculates the relativity of all variables and the externalities of downstream users at the optimum solution. Then, it has an empirical research by collecting data of 35 enterprises along Y River on the Shaanbei Loess Plateau. Several methods are applied such as spot field investigation of actual consumption, questionnaires, social investigation of specialists, as well as collecting other data. One of the econometrical methods -panel data model i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pooled sample which including 280 specimen of all these data as well as testifying theoretic results.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including how to frame sustainable constraints, to compensate water ecosystem services in market between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water consumer and so on.
"天地通"的发展历程,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
1.信息时代的变化是以技术革新为主的变化,一项新技术的诞生,可以催生一个新的市场,同时也能淘汰一个旧的市场;
2.信息时代技术更新的脚步加快,技术的市场寿命大大缩短,如"天地通"的市场寿命只有不到7年时间;
3.固守一项新技术所造就的市场,在信息时代是无法进步的;
4.一个企业的长久发展离不开对新技术动向的研究。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的传呼市场。
传呼技术在世界上诞生已有50年的历史,但真正发展的时期,却是在80年代。这一时期世界发生了巨变,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快,同时也加快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的传呼技术引进是改革之后的1984年由上海率先实施的,几乎可以说中国的传呼技术是和世界同步进行的,但中国没有哪一家公司在引进后进行吸收,直到传呼技术已成昨日黄花才开始起步,在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有企业生产传呼机。
从技术角度来讲,传呼技术无疑已经落后了,数字移动电话技术,正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取代传呼技术。不仅是传呼技术被逐步取代,数字移动电话的发展势头大有超过有线电话的趋势,发达国家电话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于移动电话,而有线电话则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连接互联网。
中国的传呼企业很少有对技术进行前瞻性研究的,业界人士总是幼稚地认为,中国有12亿人口,有很大的传呼市场。的确,按人口来讲,若全国传呼机普及率达l0%这一世界低水平,中国的传呼市场就有1.2亿以上用户。但发展有一个时间和技术问题。中国的传呼市场在近一两年内停止不前是很现实的,部分沿海城市已经表现出来,如珠海,传呼用户已经从27万以上下降到15万以下,其它城市也即将发生类似的情况。这是因为:
l.数字移动电话在全球范围内高速发展,中国这一市场是各大移动电话公司所专注的,更低廉的手机及入网费巳经成为现实。
2.数字移动电话技术发展愈来愈科学,数字移动电话的功能愈来愈把传呼机的所有功能集于一身,并且有一些功能是传呼机所不能替代的,如自由收发EM等。也就是说,从功能上来讲,传呼机已完成了它被赋予的历史使命。
3.中国落后的农村市场对于传呼企业来说与其说是一个市场,不如说是一个梦想。众所周知,在一个电话未普及的农村市场谈论传呼机市场无疑是可笑的,农民不可能为了使用传呼机而跑到城镇去打电话。只有普及了电话的地区,传呼机才可能有市场。
4.广大农村市场完全有可能跳过有线电话发展阶段,直接进入移动电话时代,也就是说,传呼机不可能在中国广大的农村有较大的市场。这是因为移动电话布网相对广大的农村来说是一种更经济的方式,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CDMA技术肯定会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中国的山地多,很多农村村镇非常分散,比如,一个乡村离县城有80公里,但只有几户人家,如果为了给他们装上电话,需要穿山越岭铺设80公里线路,是很不经济的方式,但如果采用CDMA技术,一个县城架设几个发射站就可以覆盖整个地区,非常经济。中国西藏电话的发展史说明了这一点,在西藏,移动电话的发展已超过了有线电话的发展。一个落后的地方完全有可能跳过一些不必要的发展阶段。
5.从香港的传呼业发展史和移动电话业发展史来看,在移动电话技术普及化之前,传呼机用户量远高于移动电话用户量。香港传呼机用户量在1996年曾达到270万用户,但随着移动电话的迅速普及,传呼机用户量一泻千里,到目前不足60万用户,而且还在以每月1.5万的数量流失。而移动电话用户量到1999年4月份,已发展到了300多万用户,平均每2个港人就有一个拥有移动电话。香港传呼业的今天,很可能就是中国传呼业的明天。
关键词:高速公路;信息化;现代通信技术;应用发展;经验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highway, combined with the world highway development in China compared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cases, and find the way to the information highway, modernization, intelligent, the deficiencies, drawn out moder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n the use of the expressway development, which reflects the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on the road is the key, importance. Comprehensive worl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situation, specific to the actual condition of our country, so as to show our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o progress in the highway and brilliant, summarizing the experience, and learn lessons from the past, look to the China's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o the prospect of highway, and puts forward the author points of views.
Keywords: highways; and Information;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experience
中图分类号:U412.36+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高速公路的发展历程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应运而生,客观来讲,高速公路是市场经济蓬勃发展重要产物之一。首先,经济发展,世界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的建设,人口的聚集,迫切需要有快捷的公路高速联通,便于交流。其次,汽车成为了人们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汽车技术的进步,对高速公路的基础设施,速度保障有了更高的要求。
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国家开始准备修建高速公路,自从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高速公路取得了辉煌的发展。其中尤其以欧美为代表。从二十世纪初,美国的汽车技术飞速发展,汽车的保有量急剧增长,逐渐进入了“汽车化社会”从1939年开始,议会讨论决定并制定了称作“州际国防公路网”的高速公路建设计划。到目前为止,美国已建设完成以州际高速公路为中心,高速公路总长度达到88000公里,在世界高速公路网上雄踞首位。
中国高速公路的发展远远要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是我国高速公路的一个发展特点。自从建国以来,高速公路的建设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但却是步履维艰,在坎坷中前行。自从1984年开始的沈阳大连高速公路开工伊始,到1988年10月31日,我国沪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中国内地正是结束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局面。到2010年底,我国的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超7.4万公里、位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经济还不够发达,地形复杂,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相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想要让高速公路发挥规模效益,将现代通信技术运用到高速公路的建设发展中,已经越发迫切。
二、现代通信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跃式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适用高速公路建设的现代通信技术逐渐得到完善与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高速公路采用了通信网络中的卫星定位系统,数字地图技术,以及公路数据库技术和GIS通信技术并将这些现代先进的通信技术运用到高速公路的建设,运营,管理,维护中来,并由此逐渐研讨出适合推进高速公路智能化的主流技,将各种现代通信技术的融合运用,从而来推动我国高速公路的智能化,现代化的飞速跨越式发展。
通过将现代通信技术中的卫星定位系统,数字地图技术运用到现代高速公路中来,保持了高速公路各管理部门之间的通讯快捷顺畅,并将高速公路的内部各部门和外界密切的联系起来。作为交通专用的通信网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交通信息的传输载体,现代通信技术为各种网络服务和高速公路中重要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速公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覆盖国土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高速公路网正在迅速形成,现代通信技术在公路通信系统中已经开始由单一内部通信环境开始扩散向外部广阔的区域通信过渡。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在高速公路的建设发展中,传统的通信技术已经开始捉襟见肘,已经逐渐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需要,因此,由现代通信技术为载体,进行细致精确的网络规划,科学设计,为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全面进入信息化,迅速实现智能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现代通信技术与高速公路应用发展与融合
(一)卫星定位技术。
卫星定位技术在高速公路的建设中有着非常广泛的作用。例如,在高速公路的建设时,对于野外勘探,桥梁的定点或者是对汽车的监控等用到了卫星定位技术,可以说,卫星定位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方面是很广泛的。
(二)数字地图技术。
在这个数字时代,大量的现代化的处理方式都与数字有关,可以说,数字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符号。在这一点上,我国国内与国外的发展史不同的,因为在国外,数字地图已经非常完善,而且形成全国的网络式的分布,对于在高速公路上的人来说非常具有指导性,相反,在国内,我们的数字地图还不完善,突出表现在没有全国统一的数字地图,大多是个人的自主研发,生产,相较于国外,数字地图的指向就大大减弱了。
(三)公路数据库与技术。
在我国公路数据库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公路实际上的发展的需求,我们通常说的GIS通信技术是适用于地理空间的数据的计算机系统中,而我国的高速公路具有线性的地理特征,这一点使得GIS技术在高速公路的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
一、发展水利开发与乡村旅游的优势
乡村旅游实则是低碳经济下,借助生态资源的优势,重温和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产业方式,是一种非资源消耗性产业,是朝阳产业。说到生态资源,我国江河湖泊众多,水利资源丰富,由水资源还延伸出湿地、灌区、桥梁景观,以及水利人文资源。这些资源在顺应自然、科学合理开发后,对当地乡村经济发展与振兴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开展水利旅游也有多重意义,其一,亲水是一种传统。探究人类文明史,人们是逐水而居,依水发展绵延生息。古往今来,名人骚客写下无数咏水诗篇,他们寄情山水,托水寓义,以山水抒发多种情怀,可以说水利资源旅游自古有之,现在推广只是它的延续和发展。其二,可以更好地让大家了解水利。一座大桥、一座大坝的兴建,无不讲述着当时的经济发展、执政理念、工程施工水平,是一个水利工程发展史,游客的实地观看,可以强烈感受到浩大的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其三,游憩功能。水是流动的,水是包容的,有水涵养,动植物和谐相处,一派田园风光。人们到了这里,身心得到舒缓,疲惫、焦虑、压力抛之脑后,这些地方既是天然氧吧,也是疗养胜地。其四,带动相关产业。由于水资源的开发,可以衍生出休闲、美食体验、冲浪、沙地城堡、踏浪滑沙等多种行业,既可以完善产业链、调整水产业结构,又能增加乡村收入,拉动当地经济。其五,抓好保护工作。开发水利资源,离不开保护这个词,要高举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旗帜,围绕水生态修复、水源区保护、水工程维护,抓好水资源管理和运营。在此过程中,结合防洪、河道疏浚、生态修复、资源整治等工作,以改善乡村居住环境,涵养水资源,优化生态环境,提高乡村可持续和谐发展。
二、数字传媒技术助力水利旅游经济
数字传媒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软件、网络通信及声光电等技术,综合处理声音、文字、图像及图形等媒体信息,将抽象的信息具象化,变成能管理、可感知和能交互的技术。现在一部智能手机在互联网的加持下,通过微信、微博,利用抖音、快手、火山等小视频、小程序,将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人们联结在一起,一张图片、一个信息,可以吸引几十万的网民围观,吸引人们的眼球,这些都是广告宣传所急需的。该书指出,数字传媒技术能够为观光客提供多元而丰富的信息,向游人提供便捷的交流互动平台,人们旅游获取信息和交流已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实现资源信息的互通共享。该书作者也提醒水利旅游开发者,要重视数字传媒技术的运用。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的路径要与视频、动漫、投影、网络及计算机等数字传媒技术结合,通过现代设计艺术和大众传播媒介将数字信息传播技术应用到乡村旅游规划机构、乡村旅游开发运营管理等领域,数字传媒技术与水利旅游开发及乡村旅游的融合能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在开发水利资源与运营中,要利用大众喜爱的自媒体微博、抖音、短视频等媒介,向人们提供各种积极向上的娱乐空间。将一栋栋极具水乡特色的民居场景,清澈的鱼塘边大人和孩子的欢乐嬉戏,周末和节假日,游人到水乡小镇赏花、看果、品果、拍照等图像广而告之,让潜在的目标游客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水乡美景,激发游客的内生动力。乡村水旅游的愉悦感、满足感、舒适感,身处其中的参与和互动情趣,微分享悠然自得和妙趣横生,使旅游生活更加有趣和生动。当然,数字传媒还能提供加强的模拟功能,能够精准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利用三维立体和平面设计等技术设计出水乡旖旎绚丽的世界,创造出许多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蓝图。总之,可以借鉴数字传媒技术广泛应用到文化传播、出版及信息传递、电子商务、虚拟现实及创意设计等领域中的成熟技术和独创手法,为水利资源旅游与开发助力。
三、数字传媒技术在水利旅游开发与乡村旅游中的应用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