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建设指导意见范文

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建设指导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建设指导意见

第1篇:文化建设指导意见范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和市委*次全会提出的“社区党建全覆盖、社区建设实体化、社区管理网格化”的总体目标,最大程度地发挥政府投入的社会公共资源的效用,通过规范、有序地向社区开放公共设施,满足社区居民对体育、文化、教育的基本需求,更好地为市民群众服务。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有序组织、因地制宜、服务社区。本市企事业单位现有的体育、文化、教育设施资源,在确保设施拥有单位正常工作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尽可能向社区居民开放。市、区县政府加强统筹指导,有组织地实施社会公共设施资源开放共享,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街道(乡镇)根据本区域的实际情况,针对区域内居民的需求,负起相应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责任,落实相关的社会组织承担日常管理事务,推进社会化运作,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二、总体目标

围绕建设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的设施资源为载体,加大资源整合统筹力度,向社区居民开放,通过委托各类群众性活动团队进行市场化、社会化管理,提高资源共享利用水平,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对体育、文化和教育的需求。

三、实施范围

市、区属国有企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单位”)在自身工作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其所拥有的有关设施符合社区居民需要、符合安全标准的,必须向社区居民开放。

(一)体育设施

市、区县所属体育场馆,市民体质监测站,学校(含普通高校、中学、小学、中专、技校、职校等,下同)等单位的操场、球场、田径跑道等露天运动场所,要安排适当时段向社区居民免费开放。

(二)文化设施

市、区县所属的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包括行业博物馆)、档案馆、纪念馆等,以及其他单位的公益性文化设施,在规定时段内向市民免费开放,并在节假日延长开放时间。倡导各类影剧院定期、定时向市民开设公益场。条件许可的影剧院,要向学生、老人和低收入人群提供低价票和实施优惠服务。

(三)教育设施

对公办学校的阅览室(含电子阅览设施)、普通教室(含多媒体教室)、会场等教育设施,可根据社区实际需要,在与学校协商基础上,在正常教育教学活动以外的适当时间段,由社区会同学校组织实施开放。

与此同时,要鼓励其他体育、文化、教育设施的业主或经营者参与资源开放、共享工作,在一定时间段或非高峰时段以优惠方式向社区居民开放。

四、组织管理

(一)管理方式

为确保设施资源向社区开放的安全、有序、长效,各街道(乡镇)应在区县政府的统筹下,牵头组建由相关单位共同参加的社区体育、文化、教育设施资源开放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承担相应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责任。

体育、文化、教育设施资源开放共享的日常管理,可采取俱乐部、专业协会以及各类群众性活动团队形式的管理方式,由街道(乡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通过委托或组成各类文化、体育管理组织实施。管理组织与管委会协商后,可招募社区志愿者、聘用学校教师和专业人员担任设施开放期间的管理指导工作。社区体育、文化、教育管理指导员队伍的管理,按照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对参加活动的社区居民,可采用会员制等方式进行管理和指导。

管理组织可按照活动人数与活动场所容量相适应的原则接纳会员,发放定期的《会员卡》或《活动卡》。管理组织可向会员适当收取会费,用于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等。管理组织与会员要有协议约定,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二)职责分工

1、街道(乡镇)的主要职责。一是协调社区相关单位的体育、文化、教育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二是与相关单位签订向社区居民开放的管理协议,明确责任分工,建立责任制;三是加强对管理组织的管理,规范其运作;四是落实专人和措施,加强相应的管理和指导工作,教育居民爱护设施、注意安全、遵纪守法;五是调解相关纠纷,维护社区居民和相关单位的合法权益。

2、相关单位的主要职责。一是积极创造条件将符合社区居民需求、符合安全要求的体育、文化、教育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二是配合街道(乡镇)和管理组织共同做好安全保障、卫生保洁、秩序维护等工作;三是负责开放设施的日常维护;四是做好开放场地的标识,明确开放内容、形式、时间和相关要求。

3、管理组织的主要职责。一是在街道(乡镇)和管委会指导下,会同相关单位做好设施开放的日常管理;二是会同街道(乡镇)对管理指导人员和志愿者进行上岗培训,明确职责,规范行为;三是组织或聘请专业人员定期对设施进行卫生消毒、维护检修、安全检查,确保开放设施的安全卫生;四是加强对社区居民文明参与活动的宣传教育。

五、安全保障

(一)以街道(乡镇)为主体,积极组织为参与开放共享设施活动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对开展活动时段发生的因设施和管理等原因引发的人身伤害事故,由保险公司赔偿经济损失。由区县政府采取招标方式确定承保的保险公司,保险费用主要由政府承担。

同时,管理组织也可为参加活动的社区居民集体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二)由管理组织会同相关单位落实开放场所的安全警示标识和安全告示,指导活动者自觉遵守活动项目规则,明确损坏赔偿等规定;严禁传染病患者和无行为责任能力者进入相关单位。

(三)由管理组织会同相关单位组织专业人员在每次开放前,对设施进行例行检查,确保设施安全可靠。

(四)由街道(乡镇)会同管理组织安排专职保安人员和社区民警对开放场所进行治安巡查,对故意扰乱公共秩序和损害设施行为,要及时予以制止,并对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

六、经费补贴

(一)补贴对象

将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的相关单位、承担日常管理和指导事务的管理组织。

(二)补贴内容

1、管理费用。指管理组织在设施开放中承担管理和指导事务所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办公经费、招募志愿者费用、聘用专业人员费用、管理人员津贴、误餐费等费用,以及相关单位配合管理人员的费用。

2、物耗补偿。指设施资源开放期间的基本运行经费,包括水、

电、煤等费用和设施运转维护等费用。

3、维修费用。指向社区居民开放共享的设施资源的维修费用。

(三)补贴方式

管理费用以及必要的人员劳务费用,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由街道(乡镇)支付给承担日常管理和指导事务的管理组织。

对物耗补偿和维修费用的补贴: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原则上在年度部门预算中统筹安排解决;经费自理的事业单位和企业,直接给予相应补贴,资金由街道(乡镇)承担,对财力困难的街道(乡镇),由所在区县政府帮助。

(四)补贴标准

由街道(乡镇)根据设施开放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量,与相关设施开放单位和管理组织协商确定。

七、具体要求

区县政府和市体育、文化、教育部门应结合行业和区域特点,按系统进行指导,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并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结合,将体育、文化、教育设施资源向社区开放纳入社区共建、共议、共治的范围加以落实。

第2篇:文化建设指导意见范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加强建设社区文化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指导,深入落实到社区物质、行为、制度、精神文化建设的具体方面,探究创新更有效的社区文化建设途径,为社区居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坚固提供良好文化氛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社区,促进社区更好更快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社区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脚点之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核,社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部分,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区层面的落实需要依赖社区文化建设。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文化建设途径,积极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活动,增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同,增强凝聚力,使社区文化更加全面、系统,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同,提高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主动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

(二)推动社区建设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区是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由血缘和业缘等关系联系的社区居民是社区的血液。随着经济的加快发展,贫富差距、老龄化的加剧等显著社区生活矛盾的激化愈来愈威胁到社区的稳定。社区建设迫在眉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符合当今社区建设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为社区和谐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为培育“四有”公民提供良好环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做到社会的长治久安、稳步前进。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可能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区文化价值主体一致

广大人民群众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造者,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享受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主体是人。社区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是由社区成员创造同时不断实践传承的,社区文化的价值主体同样是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区文化的价值主体的一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前提,能更好的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有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区文化建设。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区文化的价值取向交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作为最根本的价值取向,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社区文化以和谐互助、团结友爱、以人为本等社区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为价值取向,积极发挥社区文化的价值导向、凝聚、辐射与推动功能,引导成员的行为心理,使成员团结合作,共同进取,营造良好文化环境,推动社区和谐稳定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面向全社会,包含社区发展要求,与社区文化建设内容交融。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区文化建设强调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根本性一致,为更好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区文化建设创造了条件[2]。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符合社区文化建设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具体要求符合社区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需要。社区只有建立在法治范围内的民主、平等、公正的各个层面的管理制度,创造自由、平等、文明、和谐的办公、生活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并提高每个社区成员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修养,才能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创新,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符合社区发展需要,促使社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中创新发展,探索出符合社会发展的新型发展方式。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确立主导地位 发挥价值导向作用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区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整合社区各方面的力量以及各类资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要求、基本内容全面渗透、完整融入、有效贯通到社区文化活动和社区文化环境的建设之中,尤其是全面渗透、完整融入、有效贯穿到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形成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社区特色的社区文化。同时保持开放心态,既尊重差异,兼容并包,又自觉抵制腐败落后思想;积极吸取精华,祛除糟粕,加强交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引导作用,使社区文化建设充满活力,丰富多彩,建设自由、民主、和谐,爱国、友善的社区文化环境。

(二)完善文化基础设施 丰富活动形式

政府部门要重视社区文化设施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纳入政府的目标管理和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中,优化配置社区资源。引进社会力量,倡导与企业共建、共享的社区文化理念,鼓励企业和其它社会资金投入社区建设[3]。完善社区人才政策,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进行社区工作人员再培训,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加强经费支持,为社区建设提供物质支持,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4]。以系统观念和创新意识服务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了解居民真实需求,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抢占社区文化阵地,打造社区品牌,如读书会、文化艺术节等形式,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社区文化活动品味,使居民自觉树立平等、友爱理念,强化对社会公德的自觉认同,增强居民主人翁意识。

(三)创新宣传载体 强化舆论氛围

第3篇:文化建设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公路管理;核心价值;体现;践行

信念凝聚力量,理想推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过几代人艰辛探索不懈努力的结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高举的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华儿女奋发图强的共同理想。构建公路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就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职工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凝聚职工的力量。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

公路行业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部门和行业中的具体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和发展。因此,公路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始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体现的指导地位,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

构建公路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以科学发展观审视过去、规划未来,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转变观念,以科学发展观分析现实、查找问题,以科学发展观总结工作、完善制度,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有效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内化为职工的思想,外化成职工的行动,更好地指导公路事业发展的实践。

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职工的士气。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我们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形成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以改革创新为主的时代精神,是我国30年来改革开放的主旋律,体现着当代中国的精神风貌,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构建公路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就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引导职工正确认识我国历史和国情,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引导职工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时刻心系民族命运和国家发展;引导职工正确认识公路在社会发展中承载的历史责任,立足本职、刻苦学习、发奋工作,为公路事业发展献身;引导职工增强改革创新意识,自觉把对个人价值的追求融入民族振兴和国家发展的大局,把个人理想抱负化作奋发图强、创造业绩的实际行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路行业建设之中的融入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公路行业文化的指导思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路行业的核心价值观、公路行业精神及理念体系,使公路行业文化体现出鲜明的特色和社会主义的要求,保证公路行业文化的先进性。

对公路行业制度建设要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科学分析,操作性、可执行性强,得到广泛认同,切合公路行业实际,做到公路行业实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制度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基础,制度设计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公路行业管理也会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色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制度建设,融于管理创新,按照社会主义的要求,推动公路行业健康科学发展。

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干部职工的责任感和组织纪律性,保证公路行业各项规章制度得到落实,促进公路行业工作更加有序。还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注重对广大干部职工的人文关怀,促进公路行业人性化管理,帮助职工解决困难,实现职工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约束公路行业的各项生产活动,保证公路行业的生产活动符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符合广大职工的利益、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实践性,既需要大力倡导,更需努力践行。只有使之大众化、普遍化,变成国家、社会、公民个人的行为取向和价值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发挥凝聚共识、引领风尚、规范行为的作用。公路系统的工作和活动,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做到讲社会责任、讲社会效益,讲诚信守约,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形成“人人爱岗敬业,事事为单位发展奉献、单位为人人发展进步服务”的强大内在动力。公路交通行业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公路行业管理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干部职工立足岗位、无私奉献,恪守职业道德和社会行为规范,营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氛围大环境,使干部职工和服务对象充分理解、接受和感受核心价值观。

第4篇:文化建设指导意见范文

中国银保监会**监管分局:

为更好地推进我市银行业保险业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按照《中国银保监会黑龙江监管局办公室关于推进黑龙江省银行业保险业清廉金融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黑银保监办发 〔2020〕245号)和绥化银保监分局《关于转发推进省银行业保险业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绥银保监办发[2020]87号)文件要求,我公司总经理室高度重视,积极响应,现将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组织领导

成立清廉金融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如下: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各机构、各部门主要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综合管理部,刘亚桂同志为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公司清廉金融文化建设工作的部署与督导,各成员负责落实清廉金融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

二、工作要求

(一)积极主动作为,发挥主体作用

要求各机构、各部门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深刻认识推进清廉金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压实管党治党“两个责任”。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定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方案,明确目标、责任主体和工作时限。主动参与行业清廉金融文化建设各项活动,建言献策、共享资源。

(二)排点业务,强化廉洁教育

各机构、各部门要定期排查各类重点业务廉洁风险,有针对性地运用廉洁教育、完善制度、强化监督等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不廉洁行为发生。

三、活动总结

(一)开展清廉金融文化建设宣传与培训

在全辖范围内开展清廉金融文化建设宣传,重点对销售、理赔两个部门各岗位和流程存在的廉政风险进行排查,与关键岗位员工签订《廉洁自律承诺书》。加强员工思想教育,引导树立健康的职业观,带头抵制酒桌文化,坚守从业底线。

(二)开展保险中介“亲清”关系专项自查

全员排查、落实监管部门与被监管机构“亲”“清”关系各项要求,主要负责人带头签订“亲清”关系承诺书,在全辖范围内开展保险中介股东或实际控股人 “亲清”关系专项自查工作,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将“围猎”监管干部列入员工的禁止性行为。

(三)开展员工经商办企业清理工作

第5篇:文化建设指导意见范文

随着公司88家县级供电企业的理顺农电用工管理工作的顺利完成,员工的工作热情、积极性、凝聚力处在历史以来的最好状态,为公司推进县级供电企业与地区局工作的全面接轨,实现一体化管理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推进县级供电企业文化落地,将促进县级供电企业员工落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南网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框架相承接,将南网文化理念的要求固化为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全方位提高管理水平和干部员工整体素质。

万家灯火 南网情深

推进县级供电企业文化落地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需要,实现企业战略落地的必然要求,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南网文化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它要求企业员工以诚信为重点,加强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在工作中爱岗敬业、做人诚信,为人友善。因此,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推动县级供电企业文化落地,以供电所为重点开展班组文化建设,通过提高班组安全、服务效能,促进学习互助、建设幸福团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

“万家灯火、南网情深”是南方电网公司核心价值观,是其在战略转型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理念,从四个维度体现了南方电网公司对客户、员工、利益相关者以及社会的关注和深情。只有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理念传递到最基层,得到营销服务和安全生产最前沿的县级供电企业干部员工的认同,成为南网人共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公司战略落地、一体化管理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此外,推进县级供电企业文化落地还能有效缩小县级供电企业领导干部、员工在安全生产、营销服务、对制度的刚性执行等方面存在的差距,缩小与公司核心价值观、南网精神及文化理念的要求之间的差距。切实解决近年来,县级供电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存在的“短板”,减少甚至杜绝安全管理中的人身伤亡事故,经营管理中不规范行为、法律纠纷案件多发及率高等问题。以完善制度、执行制度为重点,加速安全文化、服务文化、廉洁文化、法治文化在县级供电企业的落地,将提高县级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优质服务等规范化水平,促进垂直管理的实现。

在员工中深植南网文化

以转变观念和思维模式、推动文化落地为目标,通过创新文化主题活动,开展多形式宣贯南网文化理念,加深员工对南网文化的理解,增强县级供电企业干部员工的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形成正确统一的价值观,提高县级供电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并最终体现为各层面、各单位工作逐渐接近与达到南网文化要求的标准。

南网文化理念正式后,公司启动“宣贯南网文化、传递幸福能量”主题宣讲,以县级供电企业文化融合为重点,精心选拔宣讲团成员,以南网文化理念、幸福南网建设、员工辅导计划等为要点,结合县级供电企业实际和特点,融入案例、故事设计课程内容,全面、准确、生动地诠释南网文化。同时,将南网文化培训纳入全员必修课程,结合各单位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多种形式的宣讲,引导县级供电企业干部深入掌握南网文化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提升全体员工的南网文化知晓率。

确立每年举办一个主题文化活动。在活动形式方面,综合采用故事征集、创意比赛、经验交流会等。活动立意方面,立足公司实际,针对自身的现实问题,制定特色主题。活动组织方面,以趣味性、激励性、竞争性为主,激发全员参与热情。2014年,举办“创先路・班组文化秀”展示活动,各班组、供电所以生动活泼、员工喜闻乐见的文艺表现形式(小品、快板、情景剧等),展示他们创建安全型、服务型、幸福型班组文化的成效,大力弘扬南网文化、凝聚员工力量、鼓舞创先士气,营造了良好氛围。通过将南网文化理念的宣贯贯穿于主题文化活动中,将南网文化核心价值传达给每位员工,潜移默化地影响与改变员工的思维模式,引导员工把自我价值的追求与企业的价值观统一起来,实现价值观的整合,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和竞争力。

南网文化贯彻到班组

抓好顶层设计,明确指导意见和步骤。结合地域特点和县级供电企业实际,传承“万家灯火、南网情深”为核心的南网文化,以供电所为突破口,加强文化建设,提升供电所管理水平,通过文化转化促进员工行为转变。特别要使供电所所长从思想和行动上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适应南网一体化要求。编制《贵州电网公司深化班组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班组文化建设指引》,明确班组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主要任务等,引导各班组知道班组文化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解决文化能信、能看、能用、能推。分三年以示范、推广、提升三步系统推进班组文化建设。2013年为班组文化建设示范年,积极探索班组文化建设的方法、路径和模式,形成27个公司班组文化示范点。2014年为班组文化建设推广年,结合前期班组的创建成果和经验,制定推广计划,分层次、分阶段进行复制推广。形成公司班组文化示范点40个,形成南网、省公司、地区局三级班组文化示范点梯队。2015年为班组文化建设提升年,总结提炼班组文化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将符合班组实际、支撑核心业务、彰显班组特色的文化建设和管理模式固化为南网文化的一部分,持续改进和提升。

第6篇:文化建设指导意见范文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1121-02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医药文化,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灵魂和根基。中医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发生发展流传演变的过程中无不渗透着中医药文化的气息,也正是中医药文化所贯穿并延续了中医药的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与时俱进、自成一家的完备体系。

传统中医药文化起源于歧黄时代,《黄帝内经》就是第一部以文字记载问答形式的医书,近现代的中医药文化研究则缘起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在医学领域的拓展,如冯友兰的《先秦道家思想与医学的关系》。然而,受一定因素的影响,中医药文化并未被作为特定对象来进行系统考察,也迟迟未被正式提出。

诚然,中医药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作为内在因素是中医药文化发展研究的根本动力和迫切需求。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热潮更为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发展迎来了蓬勃生机,与此同时,中医药文化研究在中医药学术界渐次开花结果。中医药文化概念的正式提出和全面的研究与应用,滥觞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主要标志如下:①1993年8月,由陕西中医学院和西安医科大学牵头举办的我国首次以“中医药文化”命名的学术研讨会,并正式出版了《中医药文化研讨会论文集》(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张文教授主编,陕西科技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②1994年4月,由陕西中医学院承办的“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医史文献暨医古文学术研讨会”上,“中医药文化”的概念得到初步确认;③1996年8月,由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献分会和医古文研究会主办的“首届海峡两岸中医药文献、医古文、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中医药文化分会”作为独立的学术团体正式宣告成立。由此开端,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每年举办一次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每次出版一部中医药文化学术论文集。

随着中医药文化概念的提出和有关学术会议的召开、有关研究机构的成立,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应用便如雨后春笋,迅速开展起来。通过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和以内涵研究为核心的不断深化,在体系建设、院校教育、研究机构、中医药企事业单位中医药文化建设、中医药民俗文化以及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等方面的工作不断落实和加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对原《医古文知识》杂志进行改造,于2006年3月开创了我国第一份,也是至今唯一的一份以“中医药文化”为专名的学术期刊《中医药文化》,每年发表大量中医药文化研究论文,打造了中医药文化学术争鸣的主阵地。

大量的中医药文化方面的学术著作、科普文献不断涌现,如《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中医与文化漫谈》、《中医文化溯源》、《中国医学文化史》、《中医文化研究(三卷本)》、《中医与传统文化》、《中医文化论丛》、《中医哲学基础》、《中医药文化选粹》、《中医药文化基础》、《中医药文化传播丛书-黄帝内经养生堂》、《中医体质与饮食调理》等等。

不容忽视的是,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仍远远落后于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的研究现状,有鉴于此,政府逐年加大中医药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和推出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特色优势发挥的政策支持。简列如下:《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中医药事业“十二五”规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等。

在如上所述一系列政策的支撑和推动作用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为职能部门,积极引导并响应中医药文化发展的需求,组织开办大量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历时三年的“中医中药中国行”(2007――2009),是一项全国性的大型中医中药科普宣传活动,紧随其后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2010――2013)继往开来,深化主题-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优秀文化、共享健康和谐,走“面向基层、服务农村、惠及百姓”的路线。建立“中医中药中国行”专题网站,并开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网“中医药文化”专栏。

2005年启动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2011年制定《“十二五”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工作方案》和《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标准》。截止2013年10月,已批准成立16个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5个建设单位。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2010年“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2011年《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在历届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和各省市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工作的基础之上,于2009年6月组织评选出30位“国医大师”,促进了中医药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2009年6月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在各地尤其是中医医院、中医药博物馆广泛建立科学研究与教育实践基地,开展中医药文化的科研和展播工作。2011年开始建立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信息库,组织选聘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至今已举办四期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培训班,建构了中医药文化事业的人才支撑力量。

2012年5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选评推出“首届全国优秀中医药文化科普图书”15种。2012年8月则特别创设了以“中医文化学”为名的中医药文化学科(培育)。

第7篇:文化建设指导意见范文

__集团__煤电公司安监局长__

__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中国__集团公司的二级企业,是一个以煤为主、煤电铝运一体化综合经营的国有大型工业企业。近年来,我们牢固树立中央企业安全责任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安全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监局、中煤集团公司的安全工作部署,以"两杜绝一控制(杜绝重大事故和瓦斯、煤尘事故,有效控制零打碎敲事故)"为安全生产目标,以"抓好三个建设(系统建设、班组建设、安全文化建设)、开展四项活动(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上标准岗、干标准活、干部不违章指挥、工人不违章作业活动、安全承诺活动、安全教育活动)、推行一项管理(精细化管理)"为安全工作主线,把区队班组建设作为基层管理的重点,把加强现场管理和规范作业行为作为基础工作的重点,积极在改善安全环境和规范职工行为上下功夫,不断探索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途径和方法,努力争创本质安全型企业,取得了一定成效,煤炭生产连续五年消灭一次死亡2人以上事故,20__年原煤百万吨死亡率为0.26。现将我公司具体做法汇报如下:

一、认真贯彻《指导意见》,不断强化制度建设

安全管理制度是依法治企、严格管理、强化"双基"的根本。我们按照国家七部委局《关于加强国有重点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指导意见》和国家总局"八个加强、八个提高"的要求,逐项开展对标检查,不断强化制度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规范了企业管理行为。一是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我们从05年开始,对已经通过认证的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卫生三个体系进行全面整合,将安全、生产的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管理体系,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公司标准化管理体系于07年1月1日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共制定管理标准288个、技术标准56个、工作标准554个。二是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坚持把落实"两制"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先后三次进行修订和完善,共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6830个、岗位责任制7250个,明确了各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和各部门的业务保安责任。三是健全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体系。为规范应急预案管理,我们制定和完善了公司及所属二级单位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公司编制和综合应急预案及煤矿瓦斯煤尘爆炸事故、煤矿火灾事故等专项预案8个,各单位编制各类应急预案78个。四是建立管理人员下井及带班等制度。公司给各级管理人员下达下井(基层)硬性考核指标,制定管理人员下现场、反"三违"、事故联责处理、干部安全述职、领导带班下井等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强化了现场安全管理。

二、加大系统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安全环/,!/境

完善可靠的安全生产系统是有效防范重大事故的基本保障。我们坚持把"一通三防"、采掘系统、机电运输作为系统建设的重点,加大资金投入,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对井下各大生产系统进行优化和改造,努力为职工营造本质安全、稳定可靠的安全环境和生产条件,提高了安全生产水平。近三年,公司共完成系统改造工程和重点整治项目100多项,完成煤炭生产安全费用1.81亿元。一是坚持科技兴安,把完善安全生产系统作为技术攻关和改造的重点,加大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推广应用力度,逐步解决制约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提高了矿井整体安全水平。近年来,公司先后在五对井筒建立井壁附加应变自动监测系统,在四个矿全部安装安全生产监测系统,成功开发研制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矿井高效防火抑尘新材料,共完成主副井加固、注浆系统改造、通风系统改造等大型技术改造项目120余项。二是坚持安全高效,对制约生产的关键环节进行优化,对影响安全的生产工艺进行改造,对增加工人劳动强度的瓶颈进行治理,进一步提升了生产系统的安全保障程度。目前,综采、综放、轻放产量已占公司总产量的95.68%,先后完成电牵引采煤机推广、综放端头液压支架研制、煤巷锚网锚索支护新技术和钢筋树脂等强锚杆应用等项目。三是加大投入力度,从改造矿井系统和改善安全环境入手,选用生产效率高、安全性能好的装备,提高关键设备的可靠性,保障了系统安全。近年来,公司共更换非阻燃胶带2.58万米,井下运输胶带全部实现阻燃化,井下主运皮带运输机实现地面可视化集中控制;各矿井下24kg轨道更换为30kg轨道共5.8万米。

三、加强现场和班组建设,增强安全管控能力

班组是现场作业的主体,是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我们坚持把加强班组建设作为有效控制零打碎敲事故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不断规范班组基础工作,积极推进精细化管理,深入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和上标准岗、干标准活、干部不违章指挥、工人不违章作业活动,增强了生产现场的管理和控制能力。一是加强班组和班组长的管理。建立健全12项班组管理制度,构建四级班组管理网络,严把班组长的准入关、培训关和任用关,强化班组长的安全量化考核,把考核的结果与个人任用、收入挂钩,提高了他们抓好安全生产的责任心和主动性。二是深入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坚持把安全质量标准化作为安全工作的基

础,以严把毫米关的精神,推行动态达标,认真贯彻执行新标准,及时修订标准化实施细则和考核办法,从严检查验收,加大奖罚力度,对季度检查验收前3名的矿井予以奖励,提高了现场管理和安全质量标准化水平,公司保持安全质量标准化公司称号,四矿达到一级标准化矿井。三是深入开展"上标准岗、干标准活,干部不违章指挥、工人不违章作业"活动。把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作业规程转化为工作程序,对所有工作程序实行规范化管理,进行流程再造,规范每个职工的作业行为,把上标准岗、干标准活贯穿于安全生产的全过程,"三违"行为明显减少。四是积极推进精细化管理。出台精细化管理指导意见,逐步制定各岗位工种作业程序化标准,引导职工按标准程序化作业,约束了职工的不规范作业行为。各矿共制定218个工种的作业标准、84个岗位的程序化和精细化作业标准。五是加强现场调度指挥。推进数字化矿井建设,强化公司和矿两级调度指挥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安全生产监测监控自动化,建成了数据、视频安全生产信息网络系统,所有矿井全部安装了安全监测系统,并与中煤集团、江苏省局联网,实现了安全生产工况环境的全面、实时、有效监控,调度管理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不断提高职工安全素质

第8篇:文化建设指导意见范文

按市委办《信息晨报》领导批示,市文化局安排专人于10月19日-20日深入县、三区及部分乡镇,就目前我市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我市农村文化阵地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村文化建设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认真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提升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为内容,以促进“三个文明建设”为目的,使我市广大农村文化建设有了长足进步。乡镇文化站逐步健全,文化干部队伍相对稳定,群众文化活动日趋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全市33个乡镇有乡镇文化站30个,每个文化站至少有1名专(兼)职文化干部,一半以上的乡镇文化站有图书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10个乡镇有影剧院,全市共有小型演出队伍82个,农村电影放映队16个,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全市近500个行政村,有村级活动室310个,占62%(其中xx区村级活动室建设达到100%,个别行政村,村级活动室条件、规模都相当不错)。全市创建“杜鹃花工程”省级标准点1个(xx镇);省级点5个,双百工程点2个;乡镇文化站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以节日文化活动为抓手,努力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各乡镇每年两节期间都要组织1-2场联欢晚会、歌咏比赛、文艺调演等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乡镇版权所有文化站还配合当地政府的中心工作,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形式,宣传党的政策,教育广大群众。xxxx县的xx镇一个体业余演出队,赶排了一台配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大戏《母亲的呼唤》,感人至深。目前,正计划在全县农村巡回演出。除此之外,各乡镇文化站还与科委、科协配合,每年都要举办1-2期农村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文化骨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科教兴农。

二、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农村文化建设是个大阵地、大群体、大工程。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使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个文明建设”同步推进,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村文化建设如何跟上时代的节奏,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不断满足农村群众对文化的新要求,是我们需要冷静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问题。综合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情况,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文化基础设施匮乏。全市30个乡镇文化站中多数文化站办公面积狭小,图书阅览共用,缺少室内、室外活动场地,没有配套音响、电视、乐器等文化娱乐设施,图书数量少,质量差,科技含量低,直接影响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和图书作用的发挥。

2、农村文化队伍不健全,素质不高。全市30个乡镇文化站仅20个文化站是定编定员的专职文化干部,其余10个乡镇文化站人员都是兼职,造成了文化队伍不健全,不稳定的局面。文化干部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在组织指导群众文化活动中影响着职能作用的发挥。

3、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经济形势的好坏直接制约着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现多数乡镇都是“吃饭”财政,缺少对农村文化建设计划性、合理性、前瞻性、可持续性的资金投入,硬件缺乏。群众文化活动缺少应有资金支持,使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受制。

4、文化活动不足。就调研的整个情况来看,农村文化活动的数量不多,仅局限在节日,而日常及农闲时节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成为断层,且种类少、形式单一,层面不宽,质量不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渴求,以至于除电视外,只能在扑克、麻将桌寻找寄托。

5、整体发展不平衡。由于各乡镇经济情况不同,领导认识的差异,基础条件的不均,文化干部素质的优劣使各乡镇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农村文化建设属于自由式发展,缺乏指导性,整体性、标准化的发展要求,这种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1、提高认识,增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在认真观照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版权所有设的实际,纵观世界发展趋势,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提出的科学命题。因此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不深,对于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处理不当,对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农村文化建设当作可有可无,把精神文明建设和全民素质的提高置之不顾的现象,这既违背以人为本的科学思想,又使工作陷入被动,以至表现出对基层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支持不力,挫伤了文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农村文化活动不丰富,不活跃。各级、各部门应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理解思想内涵,真正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各项工作中的统领地位,切实处理好“三个文明”一起抓的关系,以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注意发挥农村文化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使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

2(夯实基础,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

[2002]7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基层文化建设的领导和各项保障措施的落实,要加快推进基层文化设施、队伍、活动的步伐,用先进文化占领城乡阵地。基础设施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硬件保证。全市30个乡镇文化站中部分文化站还停留在只有办公地点,而无活动室、无图书室、无活动器材的尴尬境地,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人员的问题也是困扰基层文化站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应尽快解决文化干部的编制问题,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稳定文化干部队伍。各乡镇应严格按照[2002]7号文件和皖政办[2002]57号文件的要求,积极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努力达到基层文化设施、人员、经费、活动的四落实。

第9篇:文化建设指导意见范文

[中图分类号] R19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296-01

中医与京剧、书法、武术并称“四大国粹”,中医药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上有着重大影响,深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热爱和欢迎。作为基层中医医院可根据群众的需求,结合本地实际和业务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增强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推动中医药的业务不断发展,巩固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成果和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工作成果,掀起中医药事业发展热潮,以利提升中医药业务技术水平,开创中医药工作新的局面,同时造福社会。基层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药工作的基础和动力,在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底子簿、基础差、起步晚,这项工作的开展有一些难点和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组织保障,政策引领,明确重点,统筹兼顾 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医院须成立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院长亲自挂帅,由专人具体负责,根据《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评审标准》的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具体计划和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针对继往进展慢、内容少、投入低、特色差、措施弱等情况,强调“三个重点”,做到“四个坚持”。“三个重点是”:培育医院核心、完善医院行为规范,优化医院环境形象;“四个坚持”是:一是坚持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二是坚持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结合,努力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三是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从现状、人员、资金、设备、程序、范围、方式方法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四是坚持紧紧围绕医院业务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医院管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等工作水平的提高。

2 多措并举,扩大宣传,营造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几千年来人民群众在认识生命、维护健康和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形成了天地一体、天人合一、天地人和、和而不同的思想基础、整体观、系统论、辨证论治的指导原则和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的核心价值。从实践来看,中医药文化建设关系到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关系到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到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理解与支持,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健康和幸福。中医医院是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更应当从传承发展中医文化的高度,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基层中医医院可以结合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和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在各级主管部门的强力支持下,扩大宣传,加大中医药文化建设力度,以中医药政策、理论、技术、演变、特色、成果等为内容,院内采取图板、视频、讲座、带教、参观、自学、培训等形式,院外采取城乡义诊、电视专题、知识竞赛、对口支援、理论培训、技术推广、发送资料等形式,丰富内容,形式多样,长期宣教,力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