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寄宿制学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寄宿学生的安全教育(如交通、防汛、防溺水、防火安全教育等),要在引导宣传上下功夫,要把工作落到实处,如:邀请派出所、司法局人员来校进行普法教育,邀请交警来校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等。利用多媒体教室播放安全教育宣传片让学生观看,利用校园广播网、国旗下讲话、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专题班会、周会课、黑板报、宣传橱窗、LED屏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与警示;在不同时期重点提示与引导学生,如:清明时节的防火教育、炎热季节的防溺水教育等,促使学生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强化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并在特定时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预案的演练,如防震、防火、防汛演练等等,进一步培养学生提高自我保护和安全防范意识与能力。另外,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由于学生人数多、在校时间长,彼此之间难免会发生小摩擦、磕碰行为。为此,一是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班会课、周会课及适当时间教育学生要求团结、知友情、讲礼貌、懂谦让。同时,严格要求班上同学之间发生矛盾不能化解时要及时上报老师,由老师来帮助裁决,避免矛盾激化;对学生之间的小矛盾因自行处理不当引发大的冲突的,要严肃处理。二是值班人员及教师发现并处理学生之间矛盾时要多从正面来教育引导,帮助他们化解矛盾,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之中去。
二、管理寝室,提升素质
为创造整洁、文明、舒适、优美、规范的生活住宿环境,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需要加大对寝室的管理。为加强对学生寝室的有效管理,在安排男、女生分开住宿的同时,在寝室的安排上,要定室、定床、定位、定人,把同一个班的寄宿生安排在同一间寝室;如果一个班有多个寝室时,力求使多个寝室连在一起;若出现混合寝室时,也最好让同年级的混在一起,并使混合寝室中的班数最少化,在混合寝室中,同一班的学生须固定在同一区域的床位。这样既方便班级活动安排,又便于值班人员夜间核查学生人数。另外,班主任加强对寝室的监管是十分必要的。通过选好寝室长,依托班干部,培养自律性,逐步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行为意识,如讲究卫生、洗衣晒被、整理内务、勤开窗户、节约水电、按时起居、爱护公物、相互尊重、团结一致等,以此来强化对学生寝室的有效管理。为进一步加强对寝室的管理,需要完善规章制度。可把寝室管理纳入班主任考核与班级考核内容中,作为评选优秀班主任、先进班集体的条件之一;制定《学生宿舍管理规定》《损坏公物赔偿规定》等,用规章制度来制约学生的言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为进一步提高农村初中寄宿生的整体素质,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疾病的发生,培养他们团结友爱、和谐共处、积极进取、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优良作风,要充分利用“优秀寝室”“文明寝室”“星级寝室”等评比活动,激发寄宿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进一步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三、以身作则,倡导奉献
在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求教师能静下心、坐得住,立师德、比奉献。校党支部要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小学教师八不准》等教育法律法规,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以开展“做品牌教师,树个人形象,促学校发展”,“争先创优”,“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教师素质提高年”等师德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广大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进一步促进广大教师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意识品行。在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因为许多工作都要求教师在八小时以外来做,且要认真负责、恪尽职守、不计报酬,所以在做好广大教师工作的前提下,还需要学校党政干部处处起带头作用,发扬奉献精神,在值班督导、早晚辅导、课外活动、夜间巡查等方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顾全大局。要反对功利行为,树立模范典型,通过身边典型人物先进事迹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和精神力量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进而增强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四、家校联合,共担职责
寄宿制学校初中学生在校时间长,且他们正在长身体、增智力的重要阶段,因此,学校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家长与监护人的督促、支持、理解与配合,共同承担教育学生的职责。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通过家访、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召开家长会、电话沟通等方式,加强家校联合,进一步了解、促进、激励学生。在家校联合方面,学校要为每个学生建一张家庭联系卡,把学生家庭住址、父母情况、联系电话及任课教师的电话等记录清楚。学校每学期要召开一次家长会,通报学生在校的情况,让家长参观学生的食宿、学习等环境,虚心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加强校内外沟通。同时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要做好家访工作,特别要抓好家长接送学生时的个别家访工作,密切家校联系。必要时与家长签订协议,如“防溺水教育协议”“交通安全教育协议”等,目的是要求家长培养学生在家时的安全意识与树立自身的监管义务意识,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五、开展活动,健康身心
对于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来说,学生食宿在校,因此空闲时间相对较多。为活跃学校氛围,丰富寄宿学生生活,学校应多开展有益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各种活动,如举办校运动会、单项体育比赛、趣味体育比赛、歌咏比赛、书画比赛、文艺晚会、学生辩论赛、读书演讲赛、各学科知识竞赛等,培养学生特长,促进个性发展。同时,学校还要组织开展敬老爱老活动,春游秋游活动,祭扫烈士墓,邀请老革命、老战士来校为师生国主义教育、革命优良传统讲座,并结合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节假日(如无烟日、禁毒日、交通安全日等)开展相应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知识面与应对能力,培养其适应社会能力与成为合格公民的意识。另外,学校还可组织学生参与到各村民小组中去宣传环保知识、防火知识等;倡导学生开展“节约零用钱,志愿献爱心”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班做个好成员”,培养学生养成发挥主体意识、弘扬奉献精神、体验道德教育、体会关爱他人的思想品格。
六、结语
关键词:小学管理;寄宿制学校;管理方法;教学创新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小学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推进,尤其是教学现代化的今天,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能给学校带来更扎实的教学基础。就目前的发展而言,小学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弊端,呈现滞后发展的态势。
一、小学寄宿制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背景的不断转化,教育也迎来了特定的机遇与挑战,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小学寄宿制学校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但是,管理工作仍存在较大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是工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知道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较为复杂且关系到学生的生活安全等方面,因此管理、财务、后勤、相关院校等环节缺一不可,且需要进行紧密的合作,但是部分学校管理运行工作不健全,使得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脱节甚至是滞后,这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学问题,也阻碍了学校的发展。其次,在管理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部分学校人员紧缺,面对繁琐的管理问题,工作人员只能疲劳应对,加之,管理分工不明确造成的职能重叠和职位空缺,都让管理工作陷入困境。最后,办学质量良莠不齐,也给寄宿制学校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难题。
二、小学寄宿制学校管理的核心原则
在开展小学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一定的教育管理原则,遵循科学的管理理念,把握学校发展的总体方向,实现科学管理目标。
(一)教育为先原则
在开展小学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过程中,首先要遵循教育为先原则,一切工作的开展,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争取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为学生以后的深入学习和多元发展奠定基础。在教育为先理念的指引下,管理教师要在纷繁复杂的管理工作中找到重点,通过有效的管理,切实提升学校教育水平。
(二)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在开展小学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小学生由于年龄和家庭特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每天都大部分时间待在学校,更加需要学校的呵护与关爱。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管理教师在开展管理工作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学生的诉求,提升管理的科学性,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提升管理的总体水平。
三、小学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面临的新特点
(一)学生具有复杂性
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多元性。在现代劳动力流动格局下,部分学生的家长都在外打工,学生住在学校里,由于缺少亲情的呵护,很多学生容易出现极端表现。另外,小学生由于受教育条件不同,素质也会有较大差距。从经济条件来看,不同学生之间也会有较大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展小学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也存在一定难度。
(二)工作具有较强的体系性
小学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体系性,管理工作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基于此,构建现代管理体系,对于提升管理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寄宿制学校管理体系中,教师承担着比较重的管理任务,既要统筹协调教育工作,同时也要承担诸多工作,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准矛盾点,提升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体系性。
(三)工作受现代网络影响较大
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开始对社会方方面面都产生深刻的影响。小学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也受到了网络的冲击和影响。不管是小学的学生还是教师,都受到网络多样思潮的影响,管理工作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如何在网络时代保障教育发展方向的正确性,是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四、创新小学寄宿制学校管理的策略
(一)强化教学管理
在开展小学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时候,要将教学管理作为工作中心,着力提升教学水平,在进行决策和相关工作过程中,要充分整合教学资源,优化配置教师结构,提升教学的总体水平,同时也要兼顾平衡性。由于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较为薄弱,在这样的情况下,更需创新工作理念,要努力做到教育的平衡,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为学生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管理
在小学寄宿制学校管理实践中,必须注重网络管理的重要性,尽可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管理的科学性和体系性,提高管理效率。在管理过程中,现代很多小学也建立起了自己的网络系统,要强化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一方面利用网络丰富管理体系,同时也要利用网络提高管理的总体效率。管理教师在强化自身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同时,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提高学生的信息化利用能力,实现小学寄宿制学校的科学化管理。
(三)学校要着力做好培训工作
小学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具有复杂性,对于具体工作,很多工作都需要管理教师去落实。基于此,学校要想提升班主任管理水平,就必须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帮助管理教师准确领悟学校管理精神,精准落实学校决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一方面,让有先进管理经验的外校老师来学校开展座谈和培训,提高教师水平,同时也要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学习。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寄宿制学校管理不是一个孤立性的工作,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管理体系中,寻求有效的管理方式与方法,是开展好小学教育工作的保障。基于此,要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在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和教育特点的基础上,找到最科学、合理的寄宿制学校管理方式,实现现代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世平.浅谈山区寄宿制管理———洛河小学寄宿制管理经验[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5(21):37-38.
[2]高慧芳.寄宿制小学管理之我见[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33-134.
[3]庞恩学.对小学寄宿制管理的思考[J].小作家选刊,2017(1):273.
[4]赵淑春.浅谈小学寄宿制管理[J].小作家选刊,2017(1):269.
义务教育阶段是一个学生的人生关键期,尤其是寄宿在学校的学生,他们是这个阶段孩子殊的群体,处于“心理断乳期”,心智与人格都尚不够健全、缺乏基本的自主生活能力,在进入寝室集体生活后,大多数孩子都会出现学校适应问题,尤其是在生活过程中对校园文化的适应问题,在农村寄宿学校中的学生此问题更为突出。所以,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学生校园文化适应与否,对其今后人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学生校园文化适应的类型
寄宿制学校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环境,不仅承担着学校教育的职责,也承担着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职责。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寄宿校园文化的适应程度,直接影响着其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从适应的角度剖析学生的学校文化适应,包括积极适应和消极适应。
(一)积极适应
所谓积极适应是指,在寄宿制学校的教育环境下,学生能够在教育工作者的引导下,依据环境的变化积极主动地去调整自己以达到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的状态。积极适应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寄宿制学校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的积极适应,让每一个学生在寄宿制学校中都能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消极适应
所谓消极适应是指,学生无法自身环境的变化或是适应程度相对消极。消极适应包括两种状态:一是适应不足,即学生始终无法应对这种变化过程及结果;二是适应过度,即个体丧失主体性,毫无主见地全盘接受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结果。无论是适应不足还是适应过度,都不利于学生的成绩提高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寄宿制学校这个特殊的教育环境里,培养学生的积极适应能力,不仅关乎“现在”,更关乎其“未来”。促进学生的积极适应,使个体在不适应中保持积极进取的过程与状态,自强不息,努力奋斗是一种宝贵的人格,更是一种积极的适应生活状态。“教是为了不教”,成功的教育应使师生双方都处于积极适应的状态,学生建构自己的主体性,教师建构自己的主导性,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导向积极的适应。
三、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校园文化适应的对策
(一)强化校园文化体系的建设
寄宿制学校对学生意义重大,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圣地,也是学生生活和娱乐的场所,为提高学生的自我适应能力,丰富其课外活动,为其营造一个温馨、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完善的校园文化体系至关重要。良好温馨的校园文化与学习环境不仅有助于寄宿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学校的建设与管理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注重“养成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品格、高尚情操的形成,强化校园文化体系的建设对于学生文化的养成适应更为关键。
(二)重视生活教师队伍建设
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应极其重视对寄宿制学校教师的岗位训练,提升寄宿制学校教师职业素养。要想有效提高寄宿学生的校园文化适应能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大势所趋。生活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充当着学生家长的角色,充分地关心爱护学生,让学生在一个温馨、快乐、积极的环境中生活学习,是寄宿制学生积极适应校园文化生活的关键所在。因此,寄宿制学校必须配备专业的生活教师,在配备专业教师的同时,更应不断地加强生活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的专业素质。给予生活教师与任课教师同等待遇,享受同等培训和晋升的机会,发挥生活教师在学生日常管理和学习生活中积极作用,则显得尤为重要。
(三)增强学生的自我适应意识
关键词:手机;寄宿制;禁令
手机是新时代的产物,它的出现,的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随着对手机更多功能的开发和使用,特别是智能手机出现,手机不再只有以往简单的通话功能,更重要的是随着手机短信、手机聊天工具、手机微信、手机在线游戏等多媒体发展,这些功能的出现,给本来比较宁静的校园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学校对学生带手机管理问题不得不提到议事日程来:是“疏导”呢?还是“死堵”呢?学校实行“手机禁令”,这一定会给老师工作增加难度,甚至让一些学生因带手机事件,对老师产生一种无形的逆反心理,毕竟有一部分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手机,而相当一部分学生会让他们成为“丧志”的牺牲品。作为一个方便生活工具的手机,现在除了它在方便人们之间传递信息外,更重要的是它的智能功能吸引着学生的兴趣。让一些学生因此对手机沉迷而不能自拔。作为一名班主任如何应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带手机的棘手问题呢?
一、学生在学校带手机的不利因素及影响
对于一个寄宿制学校,由于家校分离,学生带上手机和家人互通电话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很多学生带手机借口是方便和家人通电话,事实上,他们的目的并非那么简单。因为学生一般带的手机都是智能手机,只有接听功能的手机学生是不愿意带的。智能手机娱乐功能丰富多彩,很容易让学生入迷而不能自拔。对于自制力比较好的学生,带手机一定是利大于弊的。相反,自制力比较差、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手机往往会带他们走向不归路。他们在玩手机上耗费了大部分精力,动摇了学习信心,从而使他们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更重要的是,手机成了异性同学之间‘传信’最隐蔽、最直接的工具。以往初中生青春萌动期比较含蓄,相互之间写个条子。现在手机更直接、更方便了那些“地下活动者”。甚至大多数学生利用手机上网,了解许多不健康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会使这些人生观尚未形成,思想不成熟的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不能自拔。在寄宿制这样一个封闭管理的学校,学生更渴望外面的世界,所以通过打电话、QQ、微信等形式很容易将外面不健康的信息带进校园。当老师在教室里苦口婆心地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处世时,但当学生往往看到一个不经意的‘低俗’短信,会让学生心头为之一震,很快会将老师对他们的忠告抛在脑后。更可怕的是有些学生,他们对于手机的痴迷也远远超过了读书的吸引力。曾经遇到过一些学生,如果家长不给他们买手机,他们就用不上学来威胁家长。甚至一些家长为鼓励孩子能考出好的成绩,答应只要分数能考到班级的前面,就奖励不同的手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班主任,面对学生因手机原因引起成绩下降,思想不稳定怎能视而不见呢?大多数班主任都在想办法试图干涉学生拿手机的问题,形式各种各样,当然效果并非如愿。也往往因严禁带手机让老师和学生矛盾不断上升,从而让学生和老师走上了对立,甚至不可调和和地步。同时由于学生拿着不同品牌、不同价位、不同款式、不同功能的手机,容易使学生产生炫富和攀比的不健康心理。
二、教师处理带手机学生的策略
随着手机的普及,人们生活已离不开手机。一个成年人突然一天不带手机,似乎生活就像走进了孤岛,一时就像没有主心骨一样让人迷茫不安。很多成人的生活都已离不开手机,那么对世界一直好奇的学生,他们愿意放弃手机,安心学习吗?随着手机的普及,以往宁静的中小学校园被打破,学校开始三令五申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但屡禁屡多“现象”更加严重。刚入校时学生害怕学校的禁令,而不带手机随着对学校生活的了解和自己阅历的提升,都会想办法弄到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
当今手机在校园蔓延,值得我们学校管理者和老师深思,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地使用手机,而不让手机主宰学生的行为呢?让老师从禁止手机的任务中解脱出来,不再为手机问题而苦恼呢?我想教师要有接受新事物的理念,如果自己观念不更新,思想保守,这样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一定有操不完的心,生不完的气。学生带手机有弊的一面,也有利的一面。从我们寄宿制学校来看待这些问题,学生因为一离开家在校要呆十天左右,如果想家的时候和家人通个电话,沟通情感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如果恰当使用手机还能成为学习的辅助工具,有时间听听英语听力、查查字典、学习资料、听听新闻、看看爱国优秀电影等也是合理的。学校开始只站在管理层面上下达禁令,前几年严禁学生带手机入校园,效果是比较明显的,因为一来手机比较昂贵,功能不太全面,但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特别是价格适中。这样一来,带手机的学生逐渐多了起来,而且这个现象越来越普遍,靠以往“禁止,没收”等办法越来越不奏效。作为校园管理阶层和教师该到反思这些问题的时候了,不能一味用堵的形式来解决,能堵得一时,难道能长久地堵下去吗?
对于寄宿制学校在管理上,学生思想波动本来就比较微妙,再加上带手机问题一直不能找到一个妥善解决的办法,这让寄宿制老师因手机问题而自找烦恼。走读学校的学生使用手机有家长和老师双管齐下,相对来说不会像寄宿制学校遇到这样多的问题。因为寄宿制学生在使用手机上,除了老师引导外,主要在宿舍没有像家长这样的监督系统,所以因手机引发的事件层出不穷。老师应该从自身认识上来提高应对这种新兴出现的校园手机现象,不要因为发现学生带手机就用“堵”的手段来解决,这样问题从学生的心理上真正地能‘堵’住吗?
关键词:寄宿制 英语教学 自信心 教学质量
我校是西部一所边远的寄宿制学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的边远山区,由于学生长期寄宿,学生知识面狭窄,学校一月放一次假,大部分学生在校时间太长身心很疲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为艰难。由于学生原有的英语基础几乎没有,学习英语的习惯都很差,导致英语的习惯也很差,在农村寄宿制学校英语教学质量一直是比较差,现在是大力推广课改阶段,在农村中学如何进行课改?如何稳步提高农村寄宿制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这些都是广大英语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摆在我们英语老师面前十分艰巨的任务。农村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不愿意学习英语,造成学困生越来越多,这种情况对初中英语教学质量影响极大,危害甚重。我想,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自身对英语学习目的没有清楚的认识,学英语将来没啥用。
二、长期寄宿,学生与外界联系甚少,因此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八年级时就出现两极分化,造成很多人掉队,丧失学习信心,这会严重地影响英语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教师的教法问题”,有些教师没有抓住新的教学理念,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法和模式,教法陈旧,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四、目前应试教育还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因此素质教育只是形式,这样使部分学生偏科。
鉴于以上这些情况,我们老师如何地解决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呢?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我从我校学生实际出发,遵循教学规律,对英语教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并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我认为应根据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面对学生,认真把握好他们的心理特点,在思想教育上和教学教育上双管齐下,采取有效的教育教学措施,达到全面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
一、让学生认清现实,积极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由于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行各业越来越需要英语了,所以,学习英语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全社会都在重视它。大量的事实证明,学习英语并不是无用的,就算在家劳动或外出打工并不是不需要英语,例如现在很多的家用电器用法操作都标有英语,不学英语是没法操作了,另外读书可获得更多的知识,知识越多,人越聪明,要把学习英语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学习中经常帮助他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成功愿望,在课堂教学中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使每个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产生,这样也调动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树立起学好英语的信心和决心。让他们感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不断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也可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经常鼓励差生并与家长取得联系
农村学生好多同学对自己的学习不够重视。在校长时间的寄宿,好多学生想家,不能安心学习, 时间长了学习严重脱轨,根本没有自信心了. 作为教师的我们切记这时候千万不能嫌弃排斥,挖苦讽刺, 相反要热情帮助,还要打电话与家长取得联系,通过电话家访要求家长来校看望自己的子女,消除他们思家的心情。并多加留意和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从心底对学习产生动力。好生是我们的学生,差生同样也是我们的学生, 所以我们要主动去关心他们,去亲近他们,深入到他们中间去,与他们交朋友,让他们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消除师生间的心理隔阂。找到他们成绩差的原因和知识的缺漏情况后,要针对不同情况对他们进行辅导,鼓励他们,放下包袱,克服自卑感和压抑感,从思想上点燃他们进取的火花。所以说,只要认清形势、把握时机、正确引导、增强信心,给学生多讲道理,给他们多加帮助,他们一定能把英语学好。学生认真学习英语了,那我们的英语教学质量就提高了。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教师上课不能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了。传统的教法不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我们应该运用“精讲精练、善导自学、激发兴趣、师生和谐”的课堂教学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该钻研教学大纲,认真吃透课本,不惜花时间精心设计授课计划、方法和步骤。在课堂上尽量做到“精讲、精练、多让学生学英语用英语”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精讲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讲精讲透,不该讲的不要在课堂上讲,尽量避免占用课堂时间。而怎么样讲,这就关系到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而新知识的运用是从旧知识导入,这是以旧导新,使新旧知识融为一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只要我们长期坚持下去,我相信同学们的成绩一定能上升,这样也一定能提高我们的英语教学质量。
四、抓好早晚自习辅导
早晚自习时间较长是寄宿制学校的特点 。因此,教师重视对学生的早晚自习的辅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是很重要的。
当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然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德育的实效性并非如人所愿。整个学校德育“被一种知性论的德育范式所统摄,人被淹没在技术理性之上的思维范式中,疏离了人的精神家园和生活世界,遗忘了人的情感,使得人性、人的需要、人的生命、人的多样性存在等根本问题被忽视或畸化,缺少应有的生命活力和育人魅力。”[1]
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途径,农村寄宿制学校也存在着德育付出和产出呈负相关的尴尬。为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德育实效,本文在厘清德育困境的基础上,探寻形成困境的原因,进而提出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一、现实之难
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作为支撑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保障农村适龄儿童顺利完成义务教育的一种办学模式。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德育过程中存在着如下困境。
(一)德育内容难以弥补家庭亲情的缺失
作为原生的生存环境,家庭是人们接受教育的开端,父母则是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凭借父母与子女之间无法割裂的血缘亲情,对人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积淀着人生的“底色”。较之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最为重大和深远,特别是在未成年人性格、品德、上进心养成和社会融入的关键期,家庭教育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以德育人。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父母不仅可以利用言传身教、榜样示范进行显性的道德教育,还可以利用亲子关系、家庭文化对子女进行隐性的道德教育。由于父母和子女共同生活、朝夕相处,使得家庭道德教育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针对性。家庭道德教育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和道德水平。而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德育内容中缺乏的正是这种原生的、亲情链接的特质,无论其德育教材中内容如何多元、丰富,其德育效果都难以摆脱缺失家庭亲情深度交流而带来的问题。
(二)德育方式难以摆脱寄宿制学校管理模式的印记
作为一种类别特殊的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育对象不仅全是未成年学生,而且都远离家庭,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属于留守儿童,学校苦于学生人身和心理安全的考虑,对其进行严格、封闭、规训式的管理。众所周知,学校德育采用渗透式的化育和生活化的浸染方式更加长效。但是,受农村寄宿制学校特有管理模式的影响,宿管教师、生活教师和德育教师已经习惯于这种规训化的德育方式,很难做到家庭亲情式的渗透教育和回归社会的生活化教育。寄宿制学校校长和教师普遍认为,如果采用这些“宽松”的德育方式,那么学生的安全和学习成绩就难以得到保障。
(三)德育情景难以突破学校和社会沟通的藩篱
“道德作为生活的一个组成因素,它不是镶嵌于生活的、一个可以任意装卸的部件,它是融入、渗透于生活的,它存在于与生活的整体联系之中。” [2]可以说,社会生活是德育的源头活水,脱离社会生活的德育将会丧失鲜活的生命力。德育的这一特性内在规定了德育必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现实社会生活出发,在实践中感悟世界的意义,构筑自身的精神世界。然而,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一般采用封闭式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人身安全,但也造成了学生生活的单一化和同质化,使学校德育的情景被圈囿于校园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德育内容难以与社会生活相融合,在德育过程中,难以帮助学生形成深切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认知,德育效果难以达成。
二、症结之深
由于长期寄宿于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与家庭教育之间出现了“剥离”与“游离”现象。家庭教育所应承担的教育责任也转移至学校,这就使得农村寄宿制学校承载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双重责任,发挥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重功能。正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所承担的这种双重责任和功能,使其德育的成效也颇受关注,但高关注度不意味着高成效。就农村寄宿制学校德育困境的成因而言,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家庭德育的弱化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由于家校之间相距较远,父母和子女异地而居,农村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依赖性较强,使得家庭和学校的德育责任发生了重新分配。农村寄宿制学校承担了家庭德育的一部分功能,而家庭德育则出现了弱化的态势。由于家庭德育的发生是基于亲情基础之上的独特育德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特质。而这种弱化的家庭德育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势必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的是,目前在农村以“单亲式”“隔代式”和“寄居式”等方式生活的学生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父母的缺位导致了家庭德育功能的进一步消弭。由于父母教育的缺位,存在于留守儿童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不能得到正确引领和及时矫正,从而在道德观念、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3]有些留守儿童甚至出现了强烈的倾向,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正是家庭德育的弱化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德育任务更为艰巨。
(二)学校德育的规训化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虽然道德规范可以分成很多方面,如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公共生活、国家民族生活等等,但学校实际上最为重视的是‘学校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一切有利于维护学校秩序的观点、理由和思维方式都将受到鼓励,反之,则受压制。”[4]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由于家庭德育的弱化,学校成为学生德育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渠道,导致了维护学校正常秩序的集体规训化现象更为突出。
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德育建设的内容涉及学生的方方面面,小到饮食起居,大到品德修养,可谓无所不包。为此,农村寄宿制学校采取多种德育方法和策略养成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但是,这种以规范化为宗旨的德育更多地强调外在刚性要求,对学生内在精神形成的关注度较为薄弱。而真正的德育并非仅仅囿于维护学校秩序的一种外在的规范性工具,而是要启发和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良心,将内在的向善性激发出来。
过分强调外在规范与约束,学生作为德育主体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受到忽视。而在德育中,一个必要的价值取向是唤醒人的主体意识,使人成为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自主的和富有创造性的丰富个体,这个意义上发育成熟的个体,思想自由,精神独立。[5]在道德教育中,只有学生主体自觉、自主参与,才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发展。
(三)社会环境的隔离化阻碍生活对学生的化育
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而言,每周五天的寄宿生活,将其生存环境局限于校园的场域之内。蕴含着丰富德育资源的社会环境被阻隔于校园之外,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实践仅局限于表层性的活动,如文艺活动、节日活动等。而且,由于缺乏相应的有效指导,学生也并未能从这些活动中获得多少德育体验。可以说,除了学校内的德育,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的德育信息、实践体悟非常有限。这使得学生脱离了活生生的生活体验,导致社会生活对学生情感渗透和形塑感化的化育作用也无法实现。
三、未来之路
作为一个独特的空间场域,要想突破农村寄宿制学校德育的困境,需要采取适切于该类学校的特殊策略和路径,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立足校园――在道德社群中浸润心灵
杜威说:“道德教育集中在把学校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方式这个概念下,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训练恰恰是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发生适当的关系而得来的。”[6]在这个意义上,学校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形成。“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因此,一个具有道德性的社群对于学生心灵、品质的形成有着极强的正向影响力。在农村寄宿制学校,要从调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入手,构筑具有高尚道德的社群。教师要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利用课内和课外的时间,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更为重要的是要用真诚的爱心和学生建立起和谐、信任和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生寄宿生活中的鲜活事例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教师可以选取学生身边的先进事例作为其道德榜样,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使学生之间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无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农村寄宿制学校要积极形成德育社群,使生活于其中的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无形的道德浸润,进而提高道德素养和水平。
(二)走出校园――在社会实践中提升道德思辨力
封闭于校园围墙之内的德育既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也不能促进学生道德的提升。“道德的学习不能站在生活之外去进行,道德的学习者不能是一个静观的凝视者,必须是一个行动的实践者。”[2]面对德育和社会实践脱节的问题,农村寄宿制学校应“走出校园”,将社会实践引入德育体系之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德育行为的实践者。这就需要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师更新德育理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拓展学生的社会实践。例如,建立道德实践基地,让学生定期进行德育实践活动。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道德实践活动。如定期去学校附近的孤寡老人家里帮助其料理家务等。在这些道德实践活动中,“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所正在经历的一切最直接地反映了他们的困惑、思索、体悟与需求,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宝贵的资源和‘生长点’, 是教学中最直接、最具生命活力的课程资源。”[7]正是在这些蕴含丰富德育因子的校外实践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锻炼其道德分辨意识和行为判断力,为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奠定基础。
(三)回归生活――在体验中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
“道德是意义世界中的一员,它内在于生活。”[2]德育是要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生活中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从而逐渐形成“生活对于我是有意义的”的观点。与此同时,德育还要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形成“我对生活是有意义的”的观点。因此,德育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引领学生探寻生活意义的窗口。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德育也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德育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在日常寄宿生活中发生的道德问题作为德育活动的切口,使学生在具体可感的生活场景中感悟生活,体验生活中的道德冲突,发挥道德对生活的引领。“从现实生活出发,使道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儿童在生活中认识到道德法则对生活的重要性,认识到道德就在自己身边,是为保障自己生活服务的。”[8]与此同时,农村寄宿制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建立健全家校联系制度,积极调动家庭德育的优势,使学生在与家庭生活的血肉联系中触动灵魂。与此同时,学校还要有针对性地对社区生活中的德育因素进行指导,增强社会德育的成效。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既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要想实现教育的最高目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德育建设要构筑立足于学校、延伸至校外的德育网络,积极拓展德育资源,形成内在于学生的有道德意义的世界。
参考文献:
[1]唐汉卫.中外道德教育经典案例评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
[2]鲁洁.生活・道德・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6(10):3-7.
[3]柳翔浩.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法律救济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3(3):124-127.
[4]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4-55.
[5]郭凤志,胡海波.从政治型到文化型:中国当代德育型态的嬗变路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41-45.
[6]杜威.我的教育信条.杜威教育论著选[M].王承绪,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6.
[7]闫守轩.学生:不容忽视的课程资源[J].当代教育科学,2003(16):13-15.
【关键词】寄宿制 宿舍 灭火 问题 对策
如何做好寄宿制学校消防安全工作,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的课题。笔者从学校当前存在的火灾隐患及其防火对策做粗浅探讨。为预防和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特别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学校消防安全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要加强学校宿舍管理。经过查阅大量资料总结,对学生宿舍易发生火灾的原因及防火措施谈几点看法。
一、寄宿制学校火灾发生的问题状况
(一)卧室凌乱的电线,插头,插座和多个连接的电板,导致接触不良,易产生火花的。更危险的是,在被子里的电线,如果是由绝缘导线发热起火,后果不堪设想。
(二)不遵守学校的用电规章制度。对许多学生来说,使用大功率的电器把水烧开,例如,热水器,这是学校的规定严格禁止的,但让学生完全无动于衷。学生宿舍的学生拥挤,许多线和用电源将使整个电缆不堪重负,再加上使用大功率电器更容易导致电路起火。
(三)学校对学生的用电控制,采取统一开关的方式,使学生晚上非常不便,加上一些学校的学生宿舍内的读书看书学习。一些学生使用火柴,蜡烛和其他临时照明,然后火柴或蜡烛将使丢弃在床上的被子床单和书等着火,极易造成事故。
(四)在晚上的一些学生,为了教训,悄悄地点燃蜡烛学习。在学习上的蜡烛,床上用品,易造成事故。
(五)一些男学生有抽烟的坏习惯的,熄灯后在宿舍里吸烟,当老师值班夜间巡逻,学生害怕批评,急忙香烟藏在床上或压在床上,然后未能及时和彻底的检查,播下大祸的种子。
(六)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大多数的寄宿学校的条件很困难,尤其是在寄宿学校的偏远地区,冬季采暖炉烟囱,有时会因为高温的烟气和灰导致火灾事故的发生。
(七)消防设施不到位。大多数学校领导不够重视消防,消防设施的运气,不愿意投资,一旦发生火灾,由于不能扑灭大火时,容易导致灾难.
二、宿舍火灾的初期发展过程
初期火灾在火情发生后还未扩大蔓延成大灾的情况下,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将其扑灭,这是安全可能的。因为任何火灾都有一个发生到发展的过程,宿舍火灾也不是一发生就是大火。由于初期火灾发生的时间短,可燃物未能充分燃烧,热值未能充分释放,热能未能充分发挥,一般来说火势发展不会很快,这就给扑灭初期火灾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全国火灾统计资料显示,大多数火灾能够扑救成功,往往得益于初期火灾扑灭成效显著,而重特大火灾的酿成,其最直接的原因,则是初期火灾扑灭不及时或不力所致。
三、扑救寄宿制学校宿舍火灾的对策
针对寄宿制学校初期火灾的特点和扑灭初期火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高扑灭初期火灾的能力,需要思想和行动“双轮齐转”,商场自身和消防部门“联手合进”,具体做到“五个落实到位”。
(一)领导重视落实到位
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作为学校的带头人,对消防工作的态度如何,关系消防工作的成败。寄宿制学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消防安全工作,认真贯彻执行“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谁承包谁负责”的原则,抓好各级领导消防安全责任制的落实。对火灾安全隐患的问题要进行专门研究,制定应急预案,健全和落实各项措施,配足一切所需,保持高度警惕,做到心中有数,一旦发生火灾,能够立即组织及时有效的扑救。
(二)力量投入落实到位
1.按标准配齐消防器材。
实践证明,消防器材,尤其是轻便灭火器,是初期火灾的克星。寄宿制学校应根据国家规定的标准、寄宿制学校的建筑结构、装饰材料的耐火情况、建筑面积和经营销售规模、火灾危险程度、扑灭火灾的有效概率等,配备好消防器材。力争做到布局合理、种类齐全、放置适当、管理有方、维护保养得力,使之取用方便、灵敏有效、功能可靠,处于良好的技术备用状态。
2.按要求配置消防系统。
根据消防法规要求设置消防给水设施和自动报警及自动喷淋装置。做到消防系统配套齐全、配置合理规范,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工作状态。
3.按规定组建义务消防队
要按照消防法规的规定,建立一支反应迅速、训练有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寄宿制学校义务消防队伍;义务消防队应坚持值班室制度,明确和掌握报警联络信号以及灭火预案,保证一旦火情发生,就能早出动、早实施有效的扑救。
(三)素质提高落实到位
以教育为本,是消防工作的本质要提高全员消防安全素质,是扑灭火灾的基本要求。要结合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认真搞好寄宿制学校人员安全教育和培训。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学校师生和义务消防队员能尽快达到“四个能力”,懂得火灾的特点,懂得扑灭初期火灾的作用,懂得扑灭火灾的方式方法;会报警,会使用消防器材,会扑灭(初期)火灾。同时还应大力宣传消防法规,提高全员安全法制观念,做到警钟长鸣,人人知法、懂法、守法,依法经营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四)激励机制落实到位
激励机制是推动寄宿制学校消防安全工作的有效途径,为此寄宿制学校在消防安全工作中要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奖惩严明的制度。要严格执法监督,对违章违纪违法作业人员,给予必要的惩罚;对守法经营,及时发现火情,及时报警,及时扑救和消除火险隐患的,要给予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要形成一个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和氛围。
(五)学校和消防部门联手落实到位
寄宿制学校火灾的扑救工作,在火灾扑救的最始阶段主要是由学校本身来实施的,但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地处偏远的寄宿制学校,给扑救增加了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往往贻误扑救机会,寄宿制学校在扑救火灾方面也只能维持较短一段时间。
寄宿制学校的火灾扑救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首先只有学校重视相关隐患的存在,积极制定好应当预案,并加强平时的演练,并且积极与友邻单位和附近的消防队积极配合,一定能在发生重大灾情中积极应对好,保证好发生火灾时候的师生安全和财产的损失的减少。
【参考文献】
[1]杜彦军;;浅谈寄宿制学校火灾隐患及其防范对策;《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0年01期
1 学校基本情况
甘肃省金昌市水源中心小学于2006年顺利实现合校并点后,现有教师30人,学生337人,12个教学班,住宿生256人。大多数学生属于隔代监护,孩子进入寄宿制学校后,在生活学习方面引起了诸多的不适应。面对从外部环境到内部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学校努力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自主自立能力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家长普遍反映,寄宿的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增强。2 寄宿制学校管理中的着力点
2.1 加强制度建设
对于寄宿制学校管理者来说,严格的管理制度是学校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学校制定了《学校常规工作管理制度》《学校食堂卫生管理制度》《住校学生管理制度》《安全应急预案集》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并汇编成册组织师生认真学习,使广大师生自觉遵守纪律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2.2 提高管理素质
农村小学寄宿制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管理模式,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其管理规律加深了解。因此,学校购置了寄宿制管理等方面的书籍,组织教师进行系统学习,并结合实际做好笔记,写出体会,深化认识。另外,还通过组织参观学习,汲取经验,不断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同时,着力加强队伍建设,使学校形成适应寄宿制转型需要的管理机制和体制。
2.3 加强安全体系建设
1)安全是学校的重点工作,为做到防患于未然,每周一由值周领导和值周教师协同学校安全保卫人员对学校的各个角落和各室进行安全排查,有安全隐患的建立台账,及时处理,尽量把每一个细节做好。
2)对于寄宿生的管理更是做到定时查岗和晚点名制,宿管员进行夜间巡逻,及时处理夜间发生的情况。对每个学生建立信息卡,对因病缺勤或其他原因未到校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与其监护人及时取得联系,掌握相关情况,做好记录。对要离校的学生必须经班主任和宿管员签字,通知监护人后方可离校。
3)学校配备了简易卫生室。为了预防学生可能出现的意外疾病,通过咨询卫生部门和简单的专业护理培训,常备一些常见外伤和发烧感冒等病症的药物。每学年结合季节变化,对学生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和常见病预防教育。并和镇卫生院取得联系,建立了绿色通道,如果寄宿生深夜突发疾病,能保证第一时间送到医院并及时就诊。
4)积极开展安全应急演练活动。为了提高学生自护、自救等逃生能力,每学年根据各类应急预案定期举行不少于4次的道路交通、地震、消防等安全宣传和应急演练活动,增强安全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4 着力于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努力构建一个和谐、温馨、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在显眼处是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时刻提醒师生注意自己的言行,明确努力地方向。为了能让每一面墙壁都能变得丰富多彩,在学生寝室开展床头文化评比活动,在走廊、过道、教室等张贴名人名言、三字经、学生书画作品等,既美化了校园,又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深受师生喜欢。
2.5 创建留守儿童之家
为尽量弥补由于空间相隔造成的亲情疏离,学校根据实际与电信部门取得联系开通了校园电话,能保证每个留守孩子每月至少与自己的父母通一次电话,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条件允许的还可以进行网络视频对话,通过交流,孩子们不但可以缓解对父母的思念,还能够在沟通中了解到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加深亲情;同时,远在外地的父母们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对孩子起到一种敦促的作用。针对寄宿制学校办学特点,学校还创建了心理健康辅导室, 每天对学生开放,学校有40%的教师通过心理辅导机构培训,取得了合格证。考虑到学生有勇气直接向老师说出心里话的人不多,学校便设计了心情卡,让学生把当天的情绪记录下来,由班主任每天关注,发现异常及时疏导,严重的由心理辅导老师直接与学生进行交流,缓解学生的紧张与压抑。教师经常性和学生进行沟通,加强交友、情绪、学习等方面的指导,让他们在学校里感受到“大家庭”的关爱和温暖,从根本上解决成长中的烦恼。
2.6 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为了解决寄宿生学业问题,采取了“大帮小”“一帮一”帮扶和晚间学习教师辅导相结合,培养他们自强自律和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常抓不懈,将此项工作做实、做细。努力捕捉学生在校的点点滴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促其进步,最终使学生乐学、善学、自主学。
3 结束语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出发点,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以完善学校配套设施(学、吃、住、洗、便)为内容,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加强领导,落实职责,圆满完成各项建设任务,确保全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在校学生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真正让广大农村孩子在校学的安心、吃的舒心、住的温馨、家长放心、社会满意,以推动全县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从年春季起,计划投入资金240万元,建好16所设施基本完备、功能基本齐全、能够满足正常教学和生活需要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具体建设对象及内容见附表),计划在年10月底以前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并投入使用。
三、工作步骤
完成此项工作分三步进行。
1、按照严格规划、合理布局、认真研究的工作原则,确定16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配套建设内容。
2、坚持公开、公正、民主的原则,将确定的建设16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对象,通过一定的形式予以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3、按照“适用、坚固、够用、美观”的建设原则,年10月底以前,将16所农村寄宿制学校配套建设到位。
四、工作措施
(一)科学规划布局。按照“适用、坚固、够用、美观”的原则,以各乡镇长期保留的完全小学和校舍严重不足、食宿条件相对较差的初级中学为重点建设对象,以学校基础设施、教学用房、学生生活用房和生活设施添置为主要建设内容,科学规划好全县农村寄宿制学校配套建设工程项目,切实改善在校学生的学、吃、住、洗、健、行等各种条件。
(二)加强协调配合。为切实加强对全县农村寄宿制学校配套建设工程的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实施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分管副县长任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县教育、财政、住建等部门及项目建设乡镇人民政府要积极配合,各司其职。县财政局负责按时拨付专项资金,县住建局积极配合建设项目学校按有关规定办理各种工程手续,各项目建设乡镇人民政府积极帮助建设学校解决施工过程中的有关问题,确保顺利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