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指导思想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坚持“质量求生存,特色求发展”的办学思路,发展特色专业,培养特长学生,创建特色学校,强力打造区域合作办学品牌,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二、目标任务
按照优势互补、合理分工、互惠互利的基本要求,以培养学生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区域合作办学和交流,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双向流动和重新配置,建立健全区域合作办学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营造具有浓厚特色的区域合作办学环境,打造区域合作办学品牌,提高我市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
三、试点范围
以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县区职教中心为重点,带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走出一条区域合作办学和交流的路子。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行政指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区域合作办学和交流工作,统筹协协调本地职业学校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办学和交流工作,加强业务指导,主动为职业学校穿针引线,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区域合作办学和交流工作。
(二)推进校校合作。各中等职业学校要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和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校校合作。合作学校双方要以构建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和共同发展为平台,以区域教育资源的共享来促进职业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均衡发展。合作学校双方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广泛开展各方面交流活动。如举办双方论坛、交流会、专家讲座,成立各类合作共同体;开展师资培养与共享,互派教师兼职兼课,共同组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各类教育资源互补,推动区域教育共同发展;开辟交流平台,互通教育信息,互通教研成果,合作开展具有共性的课题研究、教育资源开发等活动。
认真做好省属中专学校对口支援一般职业学校工作,开展本市重点职业学校对口支援薄弱职业学校工作。我市省级示范以上中等职业学校都要与一所一般职业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通过教师互派、干部交流、联合办学等途径,提高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
(三)开展部分专业合作。职业学校可以通过向区域外院校引进1至2个专业为突破口,探索合作方式,借鉴区外的教学经验,以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做好校企合作。校企联合办学是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教育的环境和资源,利用课堂教学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通过校企合作,达到学校学理论、企业练技能的目的,减少办学成本、增加企业效益。
(五)组建职教集团联合办学。集团化办学是发展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区域合作办学的新模式,在合作中发挥优势资源的辐射效应、品牌学校或专业的带动功能,实现职业教育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发展。
(六)探索国际合作。按照因需制宜、洋为中用的要求,积极学习和借鉴国际合作办学的成功案例和典型,探索我市职业教育开展国际合作的路径和方法,与国外开展学生交流和培训,提升我市职业教育的影响。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各校充分听取教师意见,结合学校发展实际,选准区域合作办学和交流的重点和突破点,进行初步的实践与探索,并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建设阶段
以发展的眼光拓宽视野,广泛寻求合作对象,通过论证和筛选,选准合作伙伴,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并不断总结提高,通过项目化管理和课题研究等方式,提升合作办学的品味。
第三阶段——巩固提高阶段
进一步拓宽区域合作和交流的领域,在互惠互利中向纵深发展,不断巩固提高区域合作办学和交流的成果,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增进效益,提高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制订实施计划和工作的指导与开展。各学校要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办理区域合作办学和交流工作。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重视区域合作办学和交流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分层制定措施,规范管理,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经费投入,逐步形成常规,建立区域合作办学和交流的考评与激励机制。
(二)加强监督检查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等职业学校要按照区域合作办学和交流的工作计划要求,切实加强监督检查,实行信息通报制度,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切实保障我市职业教育区域合作办学和交流工作取得实效。
大胆改革为均衡
2010年,乳源有幼儿园24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21所,厂(场)办幼儿园2所。“十一五”以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群众主动让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意识越来越强,全县基本形成了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民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发展格局。然而,部分乡镇民办幼儿园投入不足、办园水平不高、师资队伍极其不稳定,导致全县城乡、校际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严重制约着该县学前教育的发展。
如何找到推动乳源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新路子,让乡镇农村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乳源党委政府及教育部门深入调研,积极思考,广纳良言,最终确定了“集团化办园”的发展模式。通过实施幼儿园“集团化”城乡校际合作模式改革,使校际间的教育资源共享、共建。在公办幼儿园和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下,促进优质资源的再造,实现优质资源快速扩充,使弱者变强、优者更优,优质带动、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内的教育均衡,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2011年,该县出台了《乳源中小学、幼儿园试行城乡联校办学工作实施方案》。县机关幼儿园与一六中心幼儿园成为集团化办园的首个试点幼儿园,一六中心幼儿园正式成为县机关幼儿园首个分园。
想方设法为优质
一走进乳源机关幼儿园一六分园,一幢重新装修的教学楼、富有童真童趣的装饰墙、30米塑胶直跑道、大型户外体育活动器械尽收眼底。走进教室,老师与学生亲切的向你问好,走进学生睡室、卫生间、厨房、功能室,生活与学习用品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相比一年前的一六中心幼儿园,这里简直判若两校。
是什么改变了这里的一切?笔者在该园负责人与老师介绍中得到了答案。
一六分园原为一所民办幼儿园,办园条件差,教师队伍薄弱,保教行为不规范,小学化倾向严重,办园规模小。联校办学后,为切实改善该园的办园条件,县政府出资近100万元重新装修了园舍,并按市一级幼儿园标准,更新了桌椅,装备了电视机、录音机、DVD、电子琴等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铺设了30米塑胶直跑道,改造了厨房,添置了大批幼儿玩具与户外体育活动器械。另外,为充实幼教队伍,该县近两年向社会公开招聘幼儿教师32名,由县机关幼儿园统一培训与调配。县机关幼儿园在择优录取的基础上,派出副园长和骨干教师进驻一六分园,直接“嫁接”机关幼儿园的先进管理理念和保教理念。
在与县机关幼儿园黄园长交流中,笔者进一步明晰了集体化办园模式的运作。她说:“通俗点讲,我们把集团化办园模式当作开‘连锁’店,总店是县机关幼儿园,分店是一六分园。机关幼儿园有着55年的历史,办园经验丰富,具有先进的办学思想和成熟的办学套路,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良好的文化传统。我们通过派出副园长和骨干教师进驻该园,迅速将优质幼儿园的办学经验转化为农村幼儿园的办学实践。”
当问到如何提高分园保教质量时,黄园长总结为“五个统一”:分园与总园之间学计划和进度;统一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统一安排园本教研;统一组织督查评估和质量监控;师绩效考核。总园每月会安排业务骨干到分园上示范课,听取分园教师的汇报课,从而达到教学互助、优质互补的效果。总而言之,分园除地域、生源不同外,在办园管理模式上与总园一致。
攻坚克难为发展
“好的办园思路,关键还是在实践,否则一切都是空谈。这一年分园的领导、老师们很团结,也很不容易。”黄园长有所感叹。的确,谈起这一年多来的感受,一六分园刘园长说:“苦,但很幸福。”对于她们的苦她说得很少,但对于学生的“幸福”她却如数家珍。从黯淡无光的园舍到功能各异的教室,从目光呆滞的孩子到神采奕奕的小朋友,从保教行为不规范到孩子快乐成长,从不是县一级幼儿园发展到市一级幼儿园,这一年一六分园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家长的观念转变了,满意度提高了,幼儿园学生人数从原来的60多人发展到近200人。学生幸福的背后,是全体机幼人日以继夜、埋头苦干的付出,这也是“集团化办园”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所在。
谈起幸福,刘园长说:“有个叫邹跃的小朋友,本学期因家长到珠三角做工,不得不转学。国庆后,他又转了回来。”当家长说出转回来的原因时,老师们倍感欣慰,家长说:“一个多月来邹跃一直在吵,‘我要回一六幼儿园,我要回钟老师那里’”。
关键词:职教集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办学集团化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研究制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支持政策,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
行业紧密型职教集团是由行业主管部门领导或批准,有职业院校、行业性企业或企业集团参与,以契约或资产为联结纽带而组成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其优势在于可以集中行业教育资源,培养行业所需人才,实现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对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广东省南亚热带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职教集团”)是由广东省农垦集团公司批准,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牵头于2013年成立,运行至今近两年时间,为广东省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南亚热带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供求信息交流的平台、人才共育共管的平台、科研开发与技术服务的平台、在职员工交流培训的平台,通过平台,三十多个成员单位建立了深度的交流和合作,为推进协同创新、合作育人,走开放、集成、高效的职教新模式提供了典型案例。
一、以农垦企业为主体,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职教集团以长效机制为保障,深入探索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合作办学院、合作办专业、合作建技术服务中心三种办学模式已见成效,以企业为主体的合作办学取得突破性进展。
1.合作办学院
2013年6月我院与广东农垦系统内四星级酒店燕岭大厦共同成立“燕岭旅游酒店管理学院”,校企双方开展深度合作,尝试实践“现代学徒制”与学院共同培养企业急需的酒店管理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2015年1月广东广垦绿色农产品有限公司与我院合作成立“广垦农产品商学院”,共同打造广东农垦产学对接示范平台,开展企业员工培养、培训并进一步开拓在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农产品检测、市场调研、策划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
2.合作办专业
对接广东农垦及广东现代农业经济产业链,重点建设以作物生产技术为核心的园林技术、园艺技术专业群;以农产品质量检测为核心的食品加工技术(绿色食品方向)、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群;以物流管理为核心的电子商务、国际商务专业群;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核心的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等四个专业群,构建南亚热带农业生产、质量控制、流通等领域及其信息化所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辐射和带动相关专业群建设。引进人才,高起点开展“畜牧兽医”专业的建设工作,结合我院办学特色开展“畜牧兽医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申报,并且与广东农垦畜牧集团公司、阳江农垦集团公司积极联系,后续实施方案仍需学院层面与对方签署合作协议。
3.合作建技术服务中心
共建广垦信息化服务协同创新中心,为广东农垦集团提供了信息化咨询、系统运维以及软件开发等服务项目,充分利用高校提供的人才资源为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计算机系与网络中心师生作为项目参与者投身企业信息化服务,为广东农垦撰写了农垦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实施方案;承接了广东省农垦总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系统运维服务和广东省胜利农场橡胶生产管理系统开发两个项目;为农垦总局“智慧农垦”建设提供信息化建设咨询服务,与广东省农垦总局合作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供咨询服务十余次,撰写专项报告10万字,排除网络故障780余次,数据中心机房巡检360余次,参与各类系统代码编写与修改上百次。
我院财经系与广东农垦总局财务处共同成立农垦财务研究中心,协助集团财务处进行财务信息平台建设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做好广东农垦财务人员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考核工作,为加强农垦财会队伍建设,保障农垦财会工作稳健、高效、健康运行提供决策参考。
二、坚持职教集团合作共赢宗旨,竭诚服务企业实际需要
1.发挥职教集团学校科研优势,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
我院与广东农垦科技中心合作立项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5个;与湛江农垦局联合申报的“甘蔗连作障碍生物修复与高效生态栽培关键技术体系集成研究”已获中央财政支持项目立项,获3年50万元资助资金,133万多平方米试验田;与茂名局共同申报农垦油茶项目;承担广东农垦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科技园规划项目。与阳江农垦合作开展林下经济发展项目、生物肥技术项目、现代观光农业规划设计项目、果菜种植项目、优质食品加工检测配送项目、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改革项目。
积极开展了技术咨询和指导服务。我院热作系为湛江农垦提供甘蔗优质高产培育技术,为广东农垦绿色农产品有限公司及农垦科技中心提供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支持;图书馆与农垦实现了图书等资料的互联共享。
2.培养技能人才,满足企业需求
近3年来,我院继续教育中心依托各专业完成政府主管部门委托及其他类型培训服务14235人次,面向社会完成职业技能鉴定与认证达1001人次,为全国农垦系统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80期,培训人数7688人次,培训范围辐射海南、广西、广东、安徽、江苏、陕西、甘肃等十几个省的农垦系统,培训项目涵盖了全国农垦系统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暨企业管理干部培训、广东农垦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领导干部轮训、 广东农垦企业“走出去”海外企业管理骨干培训、广东农垦基层农技推广指导员培训等,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职教集团企业积极支持学校办学
企业从职教集团大家庭中切实感受到了益处,与学校合作办学的热情也比较高,在“订单”培养、“双师”团队构建、共同制订行业标准、合作共建实训实习基地等方面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院依托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与广东农垦科技中心联合建立了广东农垦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与广东金皓种子贸易有限公司和广东农垦绿色农产品有限公司合作下设种子质量检测室和绿色农产品快速检测室。
三、紧跟农垦“走出去”战略,建立了以“四化”为主线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
学院按照“国际化、走出去、请进来、提水平” 的合作办学理念,与美国等多个国家和澳门、台湾等地区的办学机构、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活动,学生境外顶岗实习基地不断拓展,教师国际化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显著提高,双语教学范围继续扩大,成为国际先进职业教育推广基地。
1.实习基地国际化
学院依托广东农垦“走出去”发展战略,学院与广垦橡胶集团公司合作,2014年首次派出10名学生在广垦橡胶集团泰国公司开展海外实习; 2015年在泰国建成“农工商学习中心”,进一步加强教育输出与国际教育合作。学生参加美国带薪实习项目达109人,被美国Eachfuture公司授予“美国实习战略合作伙伴”;参加德国F+U实习项目的学生达199人;参加澳门酒店毕业顶岗实习项目达109人;参加台湾高校游学项目达12人。学院还搭建了英国硕士预科项目等。
2.培训项目国际化
我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院(简称“BTEC”)与英国爱德思国家职业学历与学术考试机构合作,2012年11月,获得 “BTEC项目大中华区师训基地”,目前是大中华区唯一师训基地,并为全国三个BTEC中心,培训教师70余人次。建立出国外语培训与考试基地,获得PTE考试合作伙伴证书,成为教育部考试中心LCCIIQ国际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考点。
3.师资队伍国际化
通过双语教学建设工程,我院共选派31名教师赴境外学习,涉及8个国家和境外地区,培养和认证双语教学资格教师达45名;引进外籍教师来校教学规模达10人次,扩大了双语教学队伍规模。
4.课程教学国际化
开展双语教学及小语种选修课。学院2009年开始试点双语教学, 2013―2015年共开设了47门次双语课程。继2011年开设泰语选修课基础后,2013年开设柬埔寨语选修课。
四、合作成果
近两年来,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成效,学院合作企业数增加了551个,增长率为82%。其中,大型企业集团和龙头企业数量占18%;合作企业投入设备值增加了211万元;订单培养人数增加了246人,增长率为143%。
人才培养方面效果显著。学院2012年至2014年期间,实现毕业生平均就业率、用人单位平均满意率分别为97.80%、98.1%。2013、2014年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技能大赛获奖350项,其中国家级奖励68项。学生就业创业之星26名;学生获创业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银铜奖奖各1项、优胜奖1项。
2013年和2014年,学院与麦可思数据公司合作开展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报告显示,就业率、受雇全职工作、自主创业、职业期待吻合度等指标均高于全国高职院校平均水平。
2015年9月,我院作为广东省职业院校唯一的参会代表,在广西美术馆举办的“2015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的学生创业作品参展中,热作系学生自主研发的食品及农业加工产品全部获得奖项。
五、主要问题
职教集团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1.与企业深层次的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现阶段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还处于完善和发展中,推向深层次的合作还需一定的时间。其主要是因为学校和企业的目的不同,因此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职教集团在各方主动融入、互动发展的运行机制中有待完善。
2.政府支持力度还需进一步增加
目前,学校与企事业单位作为合作双方,力量有限,面临社会层面的政策、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建议在职教集团建设中起主导作用的政府和主管部门加大扶持力度,予以支持,从而形成更好的合作办学氛围。
参考文献:
[1]赵月望.构建重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J].中国职业教育,2013(15):15―20.
会议在南宁设主会场,各县(市、区)设分会场。教育厅相关业务处室负责人,全区各市教育局局长和基教科科长参加主会场会议;各县(市、区)教育局局长、分管副局长以及相关股室负责人、学校校长代表参加分会场会议。自治区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秦斌作工作部署,自治区高校工委副书记秦敬德主持会议。
会上,自治区教育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编制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5部门联合印发了《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大通铺”攻坚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从2015年起,要用6年时间,即到2020年,全面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实现全区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班额达到国家标准(小学45人以内、初中50人以内);全面消除寄宿制学校“大通铺”,实现所有寄宿学生每人1个床位。据介绍,目前,全区共缺学生宿舍388万平方米,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超标学生达66.5万人,占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0.6%。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方案》列出了各年份消除“大班额”“大通铺”的具体工作目标(详见文末“时间表”)。
秦斌在讲话中强调,各地要按照《方案》的部署和要求,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打赢这场攻坚战。为此,他提出了“加减乘除”4种“战法”。
“加”即加快标准化建设,有效增“加”教育资源,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统筹用好建设资金,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完善学校布局规划,要严格落实新建城镇小区配套建设学校的“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政策,严格规范撤并学校的程序和行为,坚持先建后撤,保证平稳过渡,避免盲目撤并学校导致“大班额”“大通铺”。各地要统筹用好“全面改薄”、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中央奖补专项等项目资金,集中力量优先解决“大班额”“大通铺”问题;积极向当地主要领导汇报,争取前期工作经费,落实项目建设土地、配套资金,切实按照项目进度要求实现开工竣工。
“减”即规范学校管理,切实“减”轻学校压力,通过全面实现阳光招生,科学均衡编班,严把转学入口关等方式缓解择校问题。坚持就近入学,禁止跨区域招生,严格控制入学年龄,加强寄宿生资格管理,逐步提高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定向招生名额分配到辖区初中的比例;按照“学生均衡编班、教师均衡搭配、先学生编班后配教师”的原则,对起始年级所有学生进行均衡编班;同年级教师均衡搭配,随机确定教学班级,禁止举办重点班、特长班;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实施办法》,加强学生学籍管理,坚持“一生一籍、籍随人走”,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无正当理由不能转学的规定,严格规范转学的条件和程序,坚决遏制借转学变相择校的行为。
“乘”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乘”数效应,通过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扩大化。要科学划分学区,促进学区学校管理一体化,构建学区教学研究和评价共同体,逐步实现学区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差异互补。加强区域特色资源库建设,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覆盖面,推动城乡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组织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加强校本资源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认真落实新课标,确保国家课程开齐开足;探索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鼓励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除”即均衡配置教师,逐步消“除”教师资源差距,通过落实教师编制政策,大力补充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促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和加强教师培训等方式均衡配置教师资源。要优先落实保障义务教育所需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清理规范教职工编制,千方百计解决教师编制不足问题。通过实施特岗计划、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和民族双语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和中小学支教走教计划,研究制定农村教师的招聘、福利待遇等方面倾斜政策,逐步缓解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因师资不足引发的“大班额”问题。抓紧制定完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政策,进一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逐步引导城镇骨干教师和校长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超编学校教师向缺编学校流动。积极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改革,深化教师培训模式改革,采取送教下乡、送培上门、对口支援等多种培训方式,为农村教师提供针对性培训;推动置换脱产研修,将院校集中培训、优质中小学“影子教师”实践和师范生(城镇教师)顶岗实习支教相结合,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培养骨干教师,逐步提升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师教学水平,逐步化解因“择师”“择校”引发的“大班额”问题。
秦斌指出,消除“大通铺”“大班额”是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中之重,自治区将陆续出台、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各地要加强协调、制定方案、改革创新、强化督导,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各县(市、区)教育局要在2015年7月底前制定本县(市、区)攻坚实施方案并报市里审核备案,各市教育局要在2015年8月底前制定本市攻坚实施方案并报自治区备案。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省委高校工委和省教育厅共同研究确定召开的一次重要工作会议。会议的任务是,传达全国、全省宣传部长会议和全国、全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我省教育系统新闻宣传工作和高校宣传思想教育工作的经验、做法,探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新闻宣传工作和高校宣传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措施,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受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齐涛同志的指示和委托,就全省教育系统新闻宣传工作讲几点意见。
参加本次会议的有地市教育局分管同志,也有高校的分管领导和同志,借此机会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全省教育工作基本情况,以便大家在新闻宣传工作中有所了解和把握。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大力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认真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各类教育长足发展,教育质量全面提高,许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发展。
一是坚持教育全面推进,全省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目前,全省共有教育机构3.5万处,教育人口达1855万人,教育的普及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求学愿望基本得到满足。XX年,全省城乡全部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全省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一直稳定在99%以上。XX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标志着高中段教育实现普及。XX年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目前,全省在园幼儿242万人,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达到74.5%。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稳步发展,截至目前,全省普通高校达到138所,其中本科院校62所,高职(专科)院校76所,全省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到164.6万人,研究生在校生6.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9.8%。
二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推进。XX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制定了《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学习型社会,实现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跨越,为全省教育改革发展绘就了宏伟蓝图。与教育规划纲要相配套,省教育厅联合有关部门于XX年初制定了今后五年重点实施的《学前教育普及计划》、《素质教育推进计划》、《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学校德育与学风建设计划》等8项行动计划,名校建设工程、高等学校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工程等一系列单项工程全面启动,研究出台了30多个文件,政策措施覆盖各级各类教育,涉及教育改革、发展、保障等各方面,贯彻纲要的政策支持体系和工作体系基本形成。同时,积极推进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制定出台了普通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XX年起实施春夏两次高考。教育投入持续增长,很多长期存在的教育难点问题得到解决。XX年全部清算兑付了拖欠多年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累计化债44.8亿元。高校化债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省政府与49所省属本科高校签订了化债协议,确保XX年底我省公办普通高校化解债务120亿元,努力将高校债务降至合理水平。
一、统筹抓好整体提升和重点突破,在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上努力突破
1.启动中小学现代化学校建设项目。制定中小学现代化学校建设标准和区(市)教育现代化评估标准,开展现代化学校建设试点工作,加快推进中小学新“班班通”、专用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建设,为农村200所学校新建、升级校园网,为农村中小学教师配备1万台计算机,探索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模式,显著提升全市中小学现代化水平。
2.加快推进高水平教育设施规划建设工作。制定教育设施专项规划,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完成二中分校各建筑单体建设,开工建设新盲校,优化市区高中学校布局,启动市现代化学校建设工程。
3.积极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教育体系。全面推进蓝色海洋教育实验,挂牌一批海洋教育实践基地,继续加强海洋教育特色中小学和服务蓝色经济的骨干专业、重点学科建设,组建海洋教育专家顾问团,进一步形成我市海洋教育新优势。推进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实验,以友好学校、中外合作项目为依托,加大与国外先进学校的文化互动和课程资源共享力度,加强我市与德国的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继续做好高中英语教师赴加拿大研修、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赴德研修和校长境外培训工作,提升我市教育国际化水平。
二、统筹抓好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工作,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上努力突破
1.积极推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项目,全面完成农村薄弱中小学改造,加快推进校舍安全工程,积极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定期交流工作,年底前全市普通中小学基本达到省定办学标准,基本实现区(市)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建设项目,加大市、区(市)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建立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制度、普惠性民办园补助制度和公办园教职工编制核定、配备机制,继续加强农村薄弱园改造和新建小区配套公办园建设,2012年新建、改扩建镇(街)中心园、村(社区)幼儿园和小区配套公办(公办性质)园200余所。进一步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落实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完善中职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
2.加强“以育人为本”的和谐校园建设。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研究各学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措施,注重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以课程管理和作业管理为切入点,规范中小学校办学行为,加强对视力不良率过高等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和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综合治理;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力推广我市第二届优秀教学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深入推进平安校园建设,扎实开展安全教育和演练,加强学校安全保卫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应急管理水平;积极解决学生实习安全、上下学交通安全等问题,建立中职学生实习责任险,制定实施全市校车配备总体规划和工作方案,加快中小学特别是五市中小学校车配备工作,规范校车管理。
3.进一步抓好学习型服务性机关建设。认真落实市政府“加速、提升、增效”的工作要求,围绕《教育纲要》落实,完善教育重点项目、重大实验定期调度制度,加强电子管理平台建设,组织开展专项督导,保障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坚持选派机关公务员到基层挂职锻炼和到高校学习研修制度,开展“每季一讲”、“每季一读”活动,完善工作流程,进一步规范办文、办事、办会行为,提升机关干部综合素质和服务基层能力。加强对师德师风、教育收费、招生考试、职称评审等涉及师生利益问题的管理监督,全面实施教育收费治理工作责任制,加大违规行为查处力度。
三、统筹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在教育体制机制创新上努力突破
1.全面推进全市教育体制改革工作。召开全市教育体制改革会议,印发《市教育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各项试点分方案,建立试点项目阶段性评估和教育改革奖励制度,指导有关区(市)和学校尽快制订配套政策,加快推进各项试点工作,在全市教育系统形成改革创新的浓厚氛围。
2.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改革。围绕激发每一位学生发展潜能,统筹推进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重点探索不同潜质学生的培养模式以及各学科、各学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围绕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优质、特色教育,推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验,采取集团化办学、委托管理、高校(科研院所)附设中小学等形式,探索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模式;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实验,以多样化课程、设施、师资和管理制度建设为重点,探索以外语、科技、人文、艺术等为特色的普通高中发展模式。
3.完善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机制。全面推进国家高职综合改革和省统筹职业教育发展试点,重点抓好教育与产业对话等平台建设,完善校企实质性融合的集团化办学机制,并根据产业发展对不同层次和类型人才的需求,确定优先发展的学校和专业,适度扩大“五年制职业教育”招生计划和专业覆盖面,扩大高职院校面向中职毕业生单独招生规模,启动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建设,提升产业急需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加大对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引导投入,积极推进大学校区建设、中国海洋大学“三期”共建以及与其他高校的多层次合作共建,做好大学蓝色经济发展研究院和驻青本科院校重点学科市校共建工程前期工作,提升高校服务能力。
关键词: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内涵发展;能力;核心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6-0049-03
一、以CBE理论为指导,促专业建设科学规范
(一)CBE理论
CBE理论(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即“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概括地说,CBE理论是以能力为基础,强调能力培养、能力训练的教育教学思想体系。以CBE为核心的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是一种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的,以实际能力培养为主的职业教育。
(二)以制度为准绳,促专业建设规范化
在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扬州高职校)清楚地认识到,要确保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质量,努力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和水平,必须加强专业建设的规范化管理。为此,学校制定了《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专业设置应具备前瞻性、就业导向性和现实性,并对专业设置的程序和材料,专业建设内容及专业建设管理办法作了具体的规定,以制度建设确保专业设置及专业管理的规范合理。
学校成立了由行业专家、企业专家、职教专家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统筹指导全校的专业建设与发展。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学校重大决策,科学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共同打造师资队伍,审核调整每年的专业设置,务求专业设置定位准确,切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度,突出示范骨干专业群的亮色。
(三)加强市场调研,促专业结构科学合理
学校坚持“瞄准市场、跟踪市场、适应市场、服务市场”的办学宗旨,积极对接地方产业发展,加强市场调研,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扬州,主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围绕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需要,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建立专业设置动态预测调整机制,形成重点突出、结构优化、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实现专业数量与质量、长线与短线专业的协调发展,形成了电子、信息、机械和商贸4大主干专业的专业群。其中,计算机及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控技术应用、会计等6个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十二五”期间已建成省级品牌专业5个,省级示范专业和品牌专业全面覆盖学校各专业大类。
二、以技能大赛为抓手,
促专业建设内涵发展
(一)以赛促学,引学生专业能力提升
实训条件的优劣是影响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与否的物质因素。扬州高职校非常注重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按照“生产性、真实性、示范性、开放性”及“教学、培训、鉴定、服务”功能四位一体的建设思路,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基于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通过业务合作、合资共建、引企入校等多种形式开展实训基地建设。目前,学校建有国家级实训基地1个、省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技能大赛点3个、江苏省和全国技能大赛集训点1个,建立了电子、机电、信息、建筑、经贸等5大类专业实训基地14个技能实训中心。其中光伏工程实训中心、软件与信息服务中心、财会与金融服务中心被评为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同时,为充分发挥校企双主体培养人才的功效,按照“实训基地、实习基地、就业基地”三位一体的建设原则,紧靠行业企业,多渠道开发校外实训基地30个,建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100个,其中紧密型基地50个以上。
有了良好的物质保障,以学生技能提高为宗旨的各项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各系围绕核心专业技能成立了兴趣小组或社团,利用课余时间,提升学有余力学生的专业技能。此外,学校还将每年的10月定为学校技能展示月,以系为单位,开展覆盖全体师生的技能竞赛活动,通过全员学习、全面练兵、层层比武,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通过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发现、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为省、市技能大赛做好充分准备。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而且提高了学校在各级技能大赛中的成绩。2012年,学校实现国赛金牌零的突破。2014年,在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取得7金9银16铜的成绩,金牌数创历史新高。
(二)以赛促教,助“双师型”教师队伍成长
专业教师的知识与技能水平体现了学校办学的软实力,从某种角度来看,技能大赛“赛的是学生,比的是教师”,因为技能大赛成绩与教师的教学理念、自身的技能水平和指导方法紧密相关。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大多具有从学校到学校的相同经历,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技能水平很难实现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由于技能竞赛的导向及竞赛项目的设置越来越贴近工作实际,教师必须在技能教育和新技能学习方面始终领先学生一步。以学校光电子技术专业为例,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非常匮乏。2012年,学校以参加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光伏发电设备安装与调试项目为契机,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指导,专业教师边学习边指导学生,当年该项目夺得国赛金牌。更为可喜的是,两名年轻教师在指导学生参赛的过程中,逐步熟悉了光伏产业的生产流程及企业岗位要求,真正具备了技术过硬、理论精深的“双师”素质。正是在近几年的各级各类技能比赛中,参赛指导教师经过实践的历练,逐步成长为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双师型”职教人才,影响并带动其他教师加强业务训练,促进了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目前,学校已有“黄炎培杰出教师”奖获得者1人、全国职业教育教学名师1人,扬州市特级教师2人、扬州市学科或专业带头人9人、中青年教学骨干或专业教学骨干教师12人、教学能手或专业教学能手13人。
(三)以赛促改,推教学改革深化
在围绕大赛抓技能的过程中,扬州高职校并未满足于对少数技能选手的精英教育,而是更多地将大赛的有利因素融入课堂,面向群体,由单一技能的提高向知识技能的提升转化。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牢固树立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将技能训练尽可能对接岗位能力要求,学校也由此逐步确立了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向,课程体系由以学科课程为中心的“知识体系”逐步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作体系”转变,使其更具职业性;同时,优化考核评价体系,不断提升学校专业建设水平。以财会专业为例,在对学生进行会计基本技能考核时,不再以文字描述的形式阐述经济业务,而是像技能大赛一样以发票等原始凭证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由此判断业务类型并进行账务处理。这一考核形式的转变,不仅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还有效实现了课程与岗位的对接。
目前,学校在专业的主干课程中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等,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全面推动课程改革。继续开发适应“双证书”制度的课程,突出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生产性实习内容,形成融合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鉴定证书相关要求、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结构,吸收国内外优质课程资源。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被确定为江苏省首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2个专业被确定为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专业。
三、以职教集团为平台,优化专业建设环境
《扬州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指出:“促进职业教育优质发展,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面向市场需求,引导职业学校调整专业设置,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切实增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建立政府主导,职业院校、行业和企业多方参与的校企合作机制。”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为学校改革和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条件。扬州高职校抓住机遇,于2012年5月20日,牵头成立了江苏光伏职业教育集团,涵盖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涉及光伏类专业的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企业单位共58家。通过集团运作,学校迈上了集团化办学的校企合作新台阶,为扬州高职校起航,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依托职教集团,建立校企共管共育机制
学校充分利用职教集团这一优势资源,拓展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广度与深度。以职教集团建设为依托,成立由行业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学结合指导委员会等多个专门委员会,形成“有序、持续、紧密、高效、互惠”的校企合作机制。与企业建立互为基地的紧密型合作关系,普遍开展“订单式”培养、企业专家工作室、学校教师工作站等形式的合作。根据产业人才需求,校企共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以专业教学、人员培训、技术开发等合作项目为依托,将行业和合作企业的生产、设备、标准直接引入教学过程,将职业岗位的职业道德要求和企业文化植入校园,实现了“学习与工作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教室与车间合一”,毕业生就业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重点完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综合实训等生产性实训环节的实施方案和质量监控体系,与企业共同建立针对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管理流程和运行机制。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校企双赢,加速共研共享平台建设
为进一步发挥职教集团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学校组建了校企合作平台项目建设团队,以争取政府、行业的支持和投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关注校企、校际、厂际间的共同利益追求,在项目共研、信息共享、基地共建、人才共育、校企文化共建等方面开展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三)多方合作,扩大服务社会效益
创新就是要突破单一主体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性,实现资源的共享与整合,发挥合作办学办校优势,推动创新。创新成为一种时代要求和发展趋势。将高职创新与创业型大学有效融合,共同提升,既是协同创新的要求,也是大学的责任。创新与创业型大学是目前我国教育发展中所面对的课题,高职将有利于降低创新与创业成本,实现合作跨越发展。
高职教育已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高职教育(民办高等教育)是中国多元化办学体制改革的突破,是中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教育与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高职教育在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已成为地区经济增长和经济竞争的生命线。发展高职教育与中国产业的需求,从中国高职教育兴国之道的战略发展高度,研究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
用中国特色院校的办法,解决国际上就业难的问题。中国高职教育的特色发展,从根本上解决转型期社会就业难的问题;中国高职教育的特色发展,解决与新型城镇化相融合的问题;中国高职教育的特色发展,解决与当地产业互动提升的问题,这三个方面的研究与探索,解决开发就业岗位,为加快创新型国家、实现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库的保证条件。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实践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教育部备案、吉林省教育厅直属的吉林省首批示范性高职学院。学校始建于1964年,时称“吉林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后更名为“吉林冶金工业学校”,2002年独立升格为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校占地面积510亩,总建筑面积近16万平方米,教职工437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等副高级职称教师75人,“双师型”教师117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吉林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2人,吉林市学术带头人3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现拥有财经学院、机电技术学院等7个教学分院、3个教学部,在校生9400余人。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遵循着“尚德、励志、精技、强能”的校训,发扬“团结、求实、严谨、勤奋、创新”的优良校风,秉承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齐心协力的合作精神,用半个世纪的深深足迹,印证了从全国重点中专成长为吉林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今日辉煌。
那么,如此辉煌的今天是怎么来的呢?
首先,重视顶层设计。
在国家经济发展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期,作为地处东北腹地为经济建设提供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学校党委班子审时度势地提出并确立“四元”发展战略:应势发展――顺应形势,主动出击,变被动为主动;合作发展――坚持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整合资源,加速推进;统筹发展――完善布局,补齐短板,保证办学质量;错位与领先并举的创新发展――把握机会,率先开拓,抢占高职发展制高点。高教强省,抢抓机遇,主动融入经济建设和经济转型,在校企合作中服务好地方经济建设,提升办学实力,拓宽办学空间,彰显办学特色。
在“四元”发展战略引领下,学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及职业技能鉴定、继续教育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探索和卓有成效的创新,并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同时拓展开放办学的国际合作空间,增强学校办学实力和影响力。尤其是在专业建设上,坚持“四元”发展战略,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将专业建设基本原则确定为面向未来,适度超前,坚持就业拉动,兼顾布局调整,做强龙头,优化结构,打造精品,培育特色。不断进行专业结构调整,重点建设了六大优势专业群,形成了以机电类、IT类相关专业群为龙头,以冶金矿业类专业群为特色,以建工、财经、旅游与文化传播为支撑的专业布局总体框架,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群,使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其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迅速变化的社会,是一个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断提升的社会,是知识爆炸的社会,是职业衰减周期越来越短的社会,为了应对社会变革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为了使学生能够在迅速变化的社会能够游刃有余地工作和生活,学校在人才培养中重点突出了两种能力和一个素质的培养,那就是专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心理素质。下面就以案例形式展开学校在两个能力和一个素质培养方面的具体做法。
(一)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吉林职院在吉林省独家开设了职业核心能力系列课程,并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渗透到其他课程教学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二)职业核心能力的研究,包括在课题研究中提高、单模块开设选修课程、嵌入《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加强教师培训。
(三)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实践,包括采用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和选用最有效的教学程序。
第三,合作办学。
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这是带有方向性、根本性的重大举措,是中国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吉林职院牵头成立的北方旅游职教集团,在职教集团化方向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真正实现了“校―校”“校―企”资源共享、互助互惠、多元共赢、合作共进的目标。
最后,增强国际合作。
我国职业教育大发展不过十余年历史,通过两次国家职教会议将职业教育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但是历史短,发展不均衡,理念、做法还处在探索中是无可回避的现实,职业教育发展不尽如人意,总体还处在起步之中。因此,借鉴发达国家职教理念与实践经验 是一条可取的捷径。学校先后与韩国、德国、印度、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相关职业院校以及职教机构建立了联系,其中与韩国骊州大学、印度维洛尔大学以及德国柏林职教集团在师资培训、学生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实质合作,与德国职教机构合作是学校目前国际交流合作的重点。
中国特色高职院校案例研究的思考与建议之一: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彰显个性》(研究学校发展历程的专著)是中国高校管理案例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中国本土化企业与高校管理案例库组建工程研究成果之一;也是《中国管理缺什么》的管理创新的智库项目课题研究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案例内容。我们课题组采用了案例研究的方法,从管理创新和战略发展的角度,系统研究吉林职院《彰显个性》的正能量对我国高职发展的指导作用,管理品牌的特色院校成功模式和新鲜经验,为我国迈向高教强国提供新理论、新战略、新对策。
中国特色高职院校案例研究的思考与建议之二: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彰显个性》是在十年的办学实践中,从国家发展的大局出发,把本院发展战略目标具体化,并在创新上突破、在决策上突破、在发展上突破,这三个突破既是深化改革的内容,又是《彰显个性》的核心作用力,形成科学管理的一种文化。创造出自己的有特质、特色、特点的管理品牌:其特质是抓住了四个关键点,即应势发展、协调发展、错位发展和合作发展。由于正确判断高职发展形势,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实力,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步入良性循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特色是,作为吉林省唯一的一所具有采、选、冶专业群的院校,吉林职院坚持人无我有的特色发展战略,坚持错位发展,现在的采、选、冶专业毕业生需求旺盛,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独具优势的特色发展思路使濒临裁撤的专业成为吉林职院的发展亮点。合作(政校、校企、)特色发展拥有700余个合作伙伴。其特点是,吉林职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提升为本位,努力搭建精神成人、技能成才的人才培养平台。在教学中突出实践性与适应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技能考核与实训要求相一致,教学做一体成为课堂特点,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超过50%,吉林职院毕生就业率连续5年超过90%。
中国特色高职院校案例研究成果《彰显个性》的管理创新和发展战略,是当前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超前探索和掌握高职教育发展规律,正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创新之处。一是思路创新。站在整体发展的高度研究推进本院的创新发展成果,符合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和规划。二是理念创新。结合本院的教学实践,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有了超前认识。三是制度创新。其管理成果《彰显个性》为形成国家教育部门要求的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创造了一定条件。四是机制创新。吉林职院遵循高职教育、技能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构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机制,促进了学院的改革发展。五是模式创新。吉林职院主要是应势发展、协调发展、错位发展和合作发展。形成一大批的优质资源,系统培养出一大批技术技能人才。对于《彰显个性》作为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案例,吉林职院创新发展的每一个方面,都是在积极探索中国高职改革创新的深层次路径,都是开创性地解决创新发展中的问题。他们的案例不仅仅是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成果之一,而且是中国高职教育不断探索、发展和完善的一个缩影,值得重视和借鉴。
中国特色高职院校案例研究的思考与建议之三:
吉林电子信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彰显个性》是在十年的办学实践中,在管理创新和战略发展上的突破性的案例成果。从规模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合作发展到“政校企研”全面合作共赢。逐步从国内产业需求向国际化产业需求方向发展,由内向型的教育到国外联合办学的发展,并在“走出去、请进来”上下功夫,共同发展的快车道。《彰显个性》的案例,是管理创新、战略发展,走产学研结合、国内外联合的发展道路,努力把学院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国内一流的服务型高职院校。合作发展战略是该院未来发展的主方向:校企合作由松散型向深度融合型发展;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是学院内涵建设的重点;国际合作办学与教育输出是学院合作发展的新要求,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其中的内容要求。该院在推进国际化合作办学的进程,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上下功夫,积极创造有力的软、硬件条件:内部战略对策;强化人才、文化、品牌建设。1.核心资源培育工程一一以人为本、夯实基础。2.学院文化建设工程一一培育积极的文化力量:和而不同的境界、求真务实的品质、学习改善的能力、独树一帜的追求。3.品牌培育工程一一彰显特色的学校铭牌:品牌专品建设工程;品牌课程建设工程;品牌学生培育工程;品牌教师培育工程;品牌科技服务品牌培育工程。外部战略对策;拓展资源,合作、共享、共生:1.合作共赢工程一一在建设中拓展资源;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2.职教集团一一共赢共享的联盟。3.区域服务工程一一以服务求支持、以有为求有位。4.国际化合作办学一一这是吉林职院推进创新突破、战略发展的重要举措。
建设计划项目,着力于校企合作创新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校企深度合作的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基于工作过程的精品课程体系、实现了学生个人创业的职业生涯发展,为同类中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引领与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职 电子商务专业 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 研究实践
0 引言
陕西银行学校被确定为2010年度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该校电子商务专业是陕西银行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中“411”工程的重点建设专业。为示范建设项目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速度建设,保证建设项目有组织实施、规范化运行提供可靠有力的保证。该专业借助陕西现代服务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力量,大力引进西安铭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印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杨凌都市田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业内知名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专业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订单培养力度和规模,积极推进办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为了使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能更加科学、紧密地贴近市场及企业用人需求,本专业教学团队实践探索进行了中职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教育模式创新研究,其目的是将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建成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现代服务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培训的特色专业,主要内容包括电子商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现代服务业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建设重点课程、校企共同开发特色教材、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实习基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等,从而为学校示范性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1 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打造陕西银行学校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1 与西安铭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创新人才培养
西安铭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陕西银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校深度紧密合作的企业之一(以下简称“铭创公司”),该公司是一家第三方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企业,旗下设有两大事业部和一个技术研究中心,其一为“向日葵”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事业部,致力于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维护与运营;其二为“蒲公英”电子商务教育事业部,致力于企业电子商务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与提供;其三为“鲁冰花”电子商务技术研究中心,致力于电子商务技术的研究、创新与应用。
自2006年下旬,陕西银行学校教务处积极与铭创公司紧密接触,2007年下旬,双方就共同培养“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有了实质性的进展,2008年6月双方签订“联合培养中职电子商务专业”订单班。2008年6月成为“陕西省现代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2009年3月双方共同努力将铭创公司旗下的“鲁冰花”电子商务技术研究中心引入银行学校。
在合作办学中如何解决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双方所面临的最大障碍。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定位问题,经过校企双方多次深入研讨,最终定位为“为中小企业培养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从事网站推广及网络营销和网络贸易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并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考评标准”。同时,确定了“校企深度融
合、良性互动的“铭创模式”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如图1所示)。
该模式主要包括校企共建、项目实战、平台共享、订单培养等深层次内容。在与西北地区最大的电子商务运营及人才输送企业――西安铭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商务人才培养输送战略合作协议后,实施联手培养。在培养过程中通过该企业“蒲公英”项目实战平台的强化培训,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专业核心技能并能深切融入企业真实工作岗位为目的,最后利用“企业通”人才输送平台,使学生直接进入社会企业就业。宽平台、多方向地为实践教学和学生顶岗实习(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1.1 校企深度融合
铭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企业IT技术及电子商务技术应用服务商,拥有一支高技能的中小型企业电子商务研发、运营管理队伍,主持开发的技术项目达3500多项,拥有强大的客户资源,并与中科院网络中心、阿里巴巴集团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旗下“蒲公英”和“企业通”两大电子商务平台为西北地区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强的推动作用。同时公司在人力资源储备方面急待增强,以此为契机双方在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共同制定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开发、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平台共享、人才订单培养、学生顶岗(就业)实习等多方面都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深度融合使得双方互惠共赢共同发展。
1.1.2 项目实战
嵌入“蒲公英”企业实战项目体系,通过企业真实项目实战操作,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商务网页设计与制作》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共同研究开发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新思路,新方法;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应用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氛围;深化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科学评价监控人才质量体系。
1.1.3 平台共享
共享“企业通”商务平台资源环境,建立起校内教学平台、校外实训平台、顶岗实习(就业)平台,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应用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学生带薪顶岗实习,毕业后能够直接进入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领域一线岗位,显著提高学生就业率,实现教育与就业的对接。
1.1.4 订单培养
以“铭创订单班”人才培养为带动效应,深层挖掘铭创客户资源,动态分析企业人才需求,联手行业顶级企业、公司,拓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方向,延伸校企合作新领域、促进专业长远发展。
自2010起,该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按照“三共建、六融合”的建设指导思想,围绕创新人才培养这个核心,探索专业与企业共建的新模式。同时积极推动该校电子商务专业与西安印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共建协议”,建立共建机制,促使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全部过程,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联合招生、共同开发专用课程、共同编撰实训教材、共同委派教学团队、共同策划生产性实习安排,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社会服务效能;通过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双方共同签订“联合培养中职电子商务专业”订单班进行联合培养,努力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为培养现代服务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服务。
1.2 与西安印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创新人才培养
西安印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旗下品牌印象西安的建设发展,是一家以经营陕西特色产业为主的资源整合运营商,致力于通过互联网平台,利用电子商务手段输出陕西优质资源,并对陕西传统产业模式进行再造和创新,从而实现传统产业链的升级。
与西安印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开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尝试,以电子商务职业岗位架构图(图2所示)为组织机构探索“印象西安()――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其具体运营方式可以概括为:实行项目总监负责制,以项目总监、运营助理、行政助理为核心组建项目团队,项目团队由9大部门,43个岗位组成,在项目具体运营过程中,参与的学生是按照岗位实际工作内容和具体工作流程来进行的,所开展的工作包括:市场调研、销售定位、客户分析、采购谈判、库房管理、市场的线上及线下推广、商品线上及线下销售、物流配送、客户跟踪及维护、财务核算等具体工作任务。其中,以“打包员、配送员、技术部主管、摄影专员和美工专员”等五个职业岗位为基础,基于各岗位工作要求和业务流程,尝试“任务驱动、小组学习、师傅带徒弟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电子商务企业的运营模式、业务流程。充分利用“印象西安()――陕西・特色产业贸易平台”开展“做中教、做中学”的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形成《印象西安()――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2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精品课程
如何创新?如何打造品牌特色?如何进一步提高我校核心竞争力?在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面,专业建设团队秉承“专业是龙头,课程是核心”的建设思想,同时积极转变职业教育观念,积极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强化综合素质,狠抓技能积极推动教学工作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细化方法措施,努力凸现学校办学特色。
早在2008年初,陕西银行学校与西安印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了《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与职业岗位能力》调研,形成电子商务岗位及工作认为分析结构图(如表1所示)。2011年双方再次合作开展电子商务专业相关调研。根据“电子商务岗位及工作任务分析”,确定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从而构造基于企业工作过程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如图3所示)。
据此,就《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学校教务处组织相关老师和西安印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协商,从电子商务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出发,首先,明确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及规格;其次,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最后,就课程设置、课程开发、课程内容选择、课程标准编写、教材选择(编写)、授课计划(以2课时为一个单元,即课程整体设计)以及课程单元设计(2课时教案)和PPT课件等方面着手,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精品课程(课程包),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的“标准课程体系”,以此为基础实现上述“三个模式”的建立。
经过近两年的合作建设与开发,与企业合作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电子商务运作流程分析》、《网络营销与网站推广》等多门精品课程,包括教材、电子教案、PPT、实训项目指导、虚拟演示、在线答疑、试题库、精品课程网站等,并依托学校数字化校园网络系统对外开放,通过信息技术手段逐步实现专业教学资源信息化网络共享。
3 实现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实践
2009年3月陕西银行学校联合西安铭创公司、西安印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与浙江淘宝网络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联合课程共建合作协议》,且只用了十天时间创建了全国惟一一所中职示范性“淘宝创业实训基地”(如图4所示)。同时,结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文件所提出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精神。特设立了“淘宝创业基金(20000元)”,以实现学生的创业实践。
创业实训基地实施的方案为:即学生进入淘宝创业实训基地后,第一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以岗位轮换的方式进行顶岗实习实训,学生的岗位以“打包员、配送员、技术部主管、摄影专员和美工专员”等五个职业岗为主,指导教师以企业员工为主。主要采取“小组学习、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方法。第二阶段学生组队独立运作电子商务项目,项目流程主要包括:①市场调研分析、客户群定位分析、客户需求分析;②产品定位、货源渠道选择建立、商品采购;③商品编排货号、检品入库、入库登记;④商品图片拍摄、商品简介说明、商品预定价格、商品相关资料整理;⑤商品上传、商城设计美化、相关后台程序辅助;⑥线上市场推广计划制定(网络营销);⑦线下市场推广计划制定(直销);⑧跳蚤市场(线下C2C)运营方案制定;⑨淘宝网拍卖会(线下拍卖)实施方案制定等。
同时,为了学生便于方便应用,特将部分工作内容以“流程”的方式确定下来,以便学生操作的标准化。涉及相关拍摄部分的图片、制作部分的视频等资料上传校园网,在学生创业实践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创业兴趣和成效。
通过校企合作创新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从而创建陕西银行学校教育创新模式――“三个模式、一个体系;三个能力、一个目标”,即,“三个模式:校企合作――创新办学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顶岗实习――教学模式”,“一个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精品课程”建设;“三个能力:造就符合行业所需专业化人才――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一个目标:实现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实践”,以此着力点打造陕西银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
参考文献:
[1]钟子建.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中国证券期货,2011(06).
[2]王敏晰,王新庄,李志刚.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电子商务,2011(09).
[3]徐爱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