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生命教育讲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学生社团;生命影院;实践操作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02-0009-04
一、以电影为媒介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案例一:据腾讯新闻报道,河南周口市郸城县实验中学一名初三学生喝农药致死。多名知情人称,事发原因为学生上课玩手机,手机被老师没收后,又被要求通知家长,学生存在压力才自杀。
案例二:据人民网报道,一个10岁的男孩因嫌楼外施工的电钻声太吵,影响到自己在家看动画片,居然用刀子割断工人的安全绳。当时工人马上出声喝止,这位小孩还是不听,继续把绳子割断了。
案例三:据我国台湾地区《中国时报》网站报道,台北市某高中6名男学生在北投区清江图书馆附近生态池抓龟,并以双脚狠踩龟壳,再拍照上传社群网站炫耀。
以上三个案例均来自互联网,从三个不同侧面反映了新形势下中小学生对自己、他人和自然生命的极度漠视。根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的有关数据[1],仅2013年,该研究院所就搜集到79例中小学生自杀案例,同时该教育蓝皮书指出,在中小学阶段,“从小学六年级开始,自杀率开始攀升,其中初中最高,高中次之。”这突出反映了新形势下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凸显了新形势下开展中小学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二章明确提出要重视生命教育。
如何破解新形势下中小学生生命教育问题,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纵观目前国内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主要包括学科渗透、专题教育、社团活动、自我教育等途径。通过文献阅读[2-4],我们发现以电影为媒介开展生命教育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电影对中小学生具有足够的吸引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影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2014年中国电影市场影响力研究报告》的数据分析,2014年中国电影市场继续高速增长,全年创造票房296亿元人民币,观影人次达8.3亿。这些数据足以说明这种融合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对人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其中当然也包括在校中小学生。
第二,电影中包含了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主题。许多电影,其实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生命教育的主题,这使得电影在承载娱乐功能的同时,更承载了生命教育功能。大多数的主流电影都是通过故事的矛盾与冲突,反映人类真、善、美的主题。这些主题,正是生命教育的核心所在。因此,通过观影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中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提升中小学生的生命质量,是一种很好的生命教育途径。
二、学生社团里的生命影院的操作程序
笔者是一名专职的高中心理教师,近年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校的实际,积极探索通过建立学生社团里的生命影院来提升高中生生命意识的有效性,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学生社团里生命影院的操作程序作一个系统性的梳理和总结,供大家参考。主要分为观影前、观影中、观影后三个阶段,具体如图1。
(一)观影前
1. 招募成员
通过学校心理协会招募成员15人左右,成立“社团里的生命影院”成长小组。对参与的成员有如下要求:喜欢看电影、有积极参与的动机、有坚持参与的毅力、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和遵守团队纪律的意识;要有一定的感悟力,每次观影以后都能撰写并分享观影后的感受。
2.初始评估
观影前,采用戴吉,张玉桃和邓云龙[5]编制的悦纳进取量表测量学生的悦纳进取情况。该量表共有25个题目,悦纳维度包括自我接纳(比如“我能接受自己的性格”)、社会接纳(比如“对于想法或做法与我不同的人,我能够接受并与其和睦相处”)和挫折接纳(比如“遭受挫折后,我能很快从中恢复”)因子,进取维度包括主动规划(比如“我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改变现状”),注重过程(比如“我在意事情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和行动活力(比如“在学习/工作中,我精力充沛、充满斗志”)因子,每个项目采用五级计分。具体见表1。
3.精选影片
要想发挥电影对高中生生命教育的有效性,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生命教育电影。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各种类型的电影不计其数,并且每年还有大量新电影涌现,那么如何才能选出适合高中生观看的生命教育电影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生命教育”的概念和内涵。它涵盖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四个方面的内容,具体见图2。
其次,确定生命教育影片的选取原则――“教育为先,兼顾趣味”。“教育为先”的含义有二:要考虑电影本身的教育性,我们要选择带有生命正能量的电影,这样才能给学生生命成长提供丰富的营养;要考虑生命教育对象学生的特点,所选择的电影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能够理解电影。“兼顾趣味”的含义是,选取的电影尽量具有趣味性,这样选择的目的主要在于提升学生的观影兴趣。
根据上述“生命教育”概念内涵和生命教育影片的选取原则,我们初步选定了如下生命教育影片,具体见表2。
(二)观影中
1.观影导入
做好所有的准备工作以后,就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影片。正式观影前要做好简单的开场白,简要介绍这部影片的概要和主要人物,目的在于引发学生观看影片的兴趣。下面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电影――《我的马拉松》的导入语为例。
导入语:各位同学,江门市每年11月份左右会举行健走马拉松比赛,这张照片就是我参加江门市健走马拉松的一张照片(吸引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到马拉松的话题)大家知道马拉松的全程是多少公里吗?(学生思考回答)今天我们要观看一部电影,就是与马拉松有关,电影的名称叫作《我的马拉松》,里面的主要人物是楚元,他很喜欢马拉松……
2.观看影片
一部电影的时间一般为两个小时左右,由于高中生的学习时间紧张,不可能在课堂上播放完整的影片。因此,每一部影片我们只是截取若干精彩片段进行课堂放映。另外,为了保证学生认真观看影片,观看每一个电影片段之前,需要给学生提出问题,一个片段放完以后,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同样的方式继续下一个电影片段。
3.观察反应
在观影的过程中,需要敏锐地观察学生的情感反应。有时候,学生会被电影里面的搞笑情节逗乐,有时候,一些学生会被电影里面的动人情节所打动,流下眼泪。作为教师,应该在观影的过程中留意这些情感反应。
(三)观影后
1.撰写心得
观影结束以后,我们会要求学生撰写观影后的心得体会。以下就是两位学生观看完生命教育电影――《我的马拉松》后写下的感受。
学生A:通过这部电影,我了解了自闭症的基本症状。其实,相比于我们缤纷多姿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十分枯燥寂寞,他们确实需要我们的关怀和来自内心的友善对待,他们需要的不多,只是我们一个温暖的笑容而已。
学生B:看了《我的马拉松》以后,我觉得人应该坚强,做一件事要有坚持不懈的意志力,要对自己充满希望。我还学会了要以别人、亲朋好友的快乐为快乐,以别人、亲朋好友的痛苦为痛苦的道理。为别人分担痛苦虽然可能不能化解痛苦,但可以对别人有一丝心灵的慰藉,这也算是一种帮助。
2.分享讨论
观影结束后的下一周,我们会组织成员分享、讨论自己所写的心得体会。
3.再次评估
效果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学生社团的生命影院,不是为了看电影而看电影,它需要唤起学生对自我和他人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因此,在第一部影片观影之前和最后一部影片观影之后,两次测量学生的悦纳进取情况,然后比较数据,将其作为学生生命成长变化的一个指标。从成员学生悦纳进取的变化来看,有显著变化的是学生自我接纳(p< 0.05)和社会接纳(p< 0.05),其他维度没有显著变化(ps>0.05)。该结果表明,学生自我接纳和社会接纳能力提高了,具体情况见表4。
三、学生社团里的生命影院实施后的几点思考
通过近些年的实践,我们发现通过学生社团建立生命教育影院的方式,可以较为有效地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最后,我们对学生社团里的生命影院的有效实施,从教师、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社会三个不同的主体,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具体如下。
(一)作为教师
1.教师要做好观影各阶段的引导
如前所述,电影承载着娱乐和教育的双重功能,社团里的生命影院与一般的电影赏析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般的电影赏析更多的是娱乐功能,而社团里的生命影院更重要的是教育功能。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影的生命教育功能,作为教师就需要做好观影各阶段的引导工作。首先,在观影前,教师要明确建立生命影院的活动目标是什么?以一种什么方式实现目标?如何选择生命教育影片?如何进行活动效果评估?其次,在观影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生命体验,根据影片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电影,并留意学生的观影反应。最后,在观影后,教师要进行组织和引导,让学生在分享讨论中进一步加深对电影的理解,同时也要对整个活动效果进行评估,看观影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预定目标。
2.教师要建立并分享生命影院的资源库
如前所述,通过学生社团里的生命影院,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对生命电影的反应。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建立学生社团生命影院的资源库。如果电影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很好,就可以保留,如果效果不佳,那就考虑换掉,这样就可以不断优化生命电影目录。随着时间的积累,我们就可以根据生命教育四个方面的内容,不断完善和丰富社团生命影院资源库,然后将这一资源库分享给学校的班主任、学生和学生家长,让他们利用并不断充实这个资源库,延伸社团里的生命影院的影响力,让其发挥更加广泛的作用。
(二)作为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
如前所述,目前学生的生命教育是缺失或不足的。学生感受生命是需要时间的,但是学生社团里的生命影院在高中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时间有时候难以保障。因此,我们强烈建议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把生命教育作为必修课程纳入课程表,将其作为一项常规工作系统地开展下去,而不仅仅只是蜻蜓点水式地进行几次消防安全演练,或者开展几次大规模的交通安全讲座而已。
(三)作为社会
如前所述,学生社团里的生命影院的教育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命教育影片的质量。但是,我们在选择适合学生生命教育的影片时,发现适合高中生观看的本土优质生命教育影片是稀缺资源。因此,作为社会文化艺术界人士,应该牢记说的一句话,“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不应该只是一味地强调高票房,失去自我地一味迎合观众,要在电影的商业价值和教育价值之间取得平衡,要根据社会的变化发展,不断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面的生命教育资源,用创新的方式,为学生的生命教育成长提供更多优质的生命教育影片。
总之,学生生命教育需要学生、教师和家长、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多方共同努力,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最大程度起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研究一般课题“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载体深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研究”(立项编号:2013YQJK13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数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DB/OL].
http://.cn/system/2014/05/15/010958560.shtml,2014-05-15.
[2]王巍. 励志影视作品的德育内涵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
[3]徐珊珊. 以电影为载体探索大学生生命教育[D].武汉:湖北大学,2012.
[4]张爱宁. 观影疗心――电影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应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5]戴吉,张玉桃,邓云龙.悦纳进取的理论建构及量表编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2),9-12.
1 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途径研究现状
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1]自20世纪90年代生命教育引入我国,中国大陆地区近几年越来越多地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2002年5月武汉大学在全国高校率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该校组织的一场“生命智慧――如何善待和开发仅一次属于你的生命”的大型讲座,这是国内首场生命教育大型讲座。2004年3月我国第一个对学生的生命教育的系统课程,正式在北京中加学校开设。2005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内地第一部“生命教育”专业教材――《生命教育》,针对小学生、初中生设计了“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环境”、“人与宇宙”四大模块。[2]由此可见,生命教育理念被引入我国后,主要在中小学推行,并以学科教学的形式开展,但是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及相关研究直到最近十几年才开始,因此有许多问题亟待深入地探讨。
通过查阅文献,我们发现,有关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丰富,但是有关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相对较为匮乏,主要依托学科教学渗透、专题教育、课外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等形式开展生命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推进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取得满意的效果必须创新教育形式,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生命教育的积极性,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
2 学生专题研讨会的特点以及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适用性
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国家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启动五年一轮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评估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学生专题研讨会,对在校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考核,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考察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3]具体而言,学生专题研讨会就是学生个体针对某个主题通过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现身说法、小组交流等方式,从而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运用、团队协作等方面能力的目的。
专题研讨会这种教育方式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相比,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强调学生在受教育过程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一改往日传道授业的教育者身份,转换为引导者和激励者,在专题研讨会中对学生在资料搜集、成果展示等研讨方法上的引导。因此,它可作为一种新颖的教育形式应用于大学生生命教育中。另外,以人为中心理论认为,个体具有解决个人问题的能力。只要提供适当的心理环境,他们就能产生自我理解,改变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形成积极的行为。专题研讨会中搜集资料、小组交流恰好为大学生提供了自我成长、榜样学习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不仅能够懂得生命的珍贵,还会思考如何更好的活着,深刻的理解生命的意义。因此,专题研讨会适用于大学生生命教育。
3 依托学生专题研讨会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于2010年9月-2012年7月期间开展了为期两年的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学生专题研讨会。它在实施过程中分阶段、分步骤开展,做到了层层深入,实现了全员教育。
①生命教育专题研讨会分为四个阶段,依据大学生心理特点设置主题,四个阶段的主题依次为:了解生命、认知自我、学会管理自己;尊重生命、善待他人、创造和谐人际;健康心态、直面挫折、开启灿烂人生;感恩父母、奉献社会、提升生命价值。为了提高生命教育的效果,每学期开展一个阶段的专题研讨。
②每阶段的生命教育学生专题研讨会分班级、系、学院三个步骤开展,即第一步:首先,在班级内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学生专题研讨会的基本知识、论文写作格式和中英文摘要的撰写方法、英语翻译技巧、研讨会发言技巧和形体语言、个人礼仪和普通话练习。其次,要求班级所有学生查阅生命教育主题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班主任老师跟班组织指导和鼓励学生,在训练和培训过程中,注意发挥骨干学生的带头和榜样示范作用。最后,在班内进行以组为单位的专题研讨比赛,评出优胜组和参加系专题研讨比赛最佳选手。第二步:各系以班级为单位分组,各个班级抽选优秀选手进行本系专题研讨比赛,并评出优胜班级和参加学院专题研讨最佳选手。第三步:以系为单位分组,进行学院专题研讨比赛,评出优胜系。开展班、系、学院专题研讨比赛的目的是以赛促学、以赛代训,即以比赛为平台,促进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交流、教师指导等方式学习如何管理自我、如何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何面对挫折、以及如何提升生命价值,从而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目的。另外通过代表队选手的现场发言、现身说法,以及评委老师的点评和启发,实现对全员学生在了解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
4 依托学生专题研讨会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效果评估
4.1 生命教育主题学生专题研讨会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目前,国内很多高职大专学生实行2+1的教学模式,即大专学生前两年为在校学习阶段,第三年为离校实习阶段。为了使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与学院教学工作相配合,同时将生命教育全面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在学生两年在校生活期间分阶段、有针对性的开展全员生命教育。在整个专题研讨会中,提高了学生采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交流、合作协调、运用多媒体技术、探索创新的能力;同时在生命教育专题研讨自我学习、老师引导、小组交流和评委老师启发等过程中,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提高直面挫折的能力等,进而引导学生了解生命、尊重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4.2 生命教育主题学生专题研讨会创新了大学生生命教育途径和模式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生命教育
目前高校多次出现不同程度的大学生恶性事件,自杀、他杀、毒杀时有发生,如2013年4月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的发生等,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导致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迷失,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十分必要与及时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包括思想、政治、法制等内容。而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不仅是教育学生怎么认识生命、怎样看待生死、怎样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同时引导大学生探讨人为什么活着,人的生命有什么意义,人的生命价值在哪里。生命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是关于社会主义法治道德、社会公德等综合性的教育,这些教育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必不可少,所以说大学生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1]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回应
目前我国的生命教育处在探索建设阶段。大学生生命教育就是一个不断尊重个体、发挥个体才能和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生命教育注重的是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关爱生命,时刻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不仅和十报告内容相一致,更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的时代回应。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诉求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延长”大学生的实际生命时间,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引导大学生步入社会时会积极面对竞争与压力,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生命意义探索和人生价值探索中去,在不断的自我超越中提升生命质量和生命层次。生命教育能够拓展大学生的生命空间。人是社会存在的个体,大学生生命教育不但关注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时,还积极地把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和生命价值投入到集体中去,投入到社会价值中去,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能够实现社会价值。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迷茫
调查报告显示:“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最关心的是择业能力的培养,找到好的工作时心情愉快,男生追求有利于自我发展的职业,女生追求安逸的职业。”[2]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更多的大学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考虑的是生存下去,而不是如何生存的问题,人生理想与目标更趋向于世俗化与物质化。甚至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大学生把别人的生命当作草一样践踏,近几年校院里时有发生大学生伤人恶性案件。我们知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才能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二)学校生命教育薄弱
我国各级学校的生命教育处在教学的边缘地位。在教学内容上大部分的学校将生命教育看成是预防学生自杀的生死观教育或是提高学生自身安全意识的教育,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教育体系。在师资配备上,许多学校的生命教育课程由学校的一些其他课题老师兼任,没有专业化、专职化的老师,系统性的知识得不到很好的传播,从而限制了生命教育的健康发展。在教育方法、教育纲领、书本教材和教学内容上要求不一致,进而不可能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处在各自摸索的阶段。在实践教学中,总是受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阻碍,许多课程和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论的阶段,而无法付诸实际行动,使得学生生命教育不能有效实施,制约着学生生命教育向着特色化、专业化的发展。
(三)家庭生命教育认识不够
当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为家庭教育的家训。父母对子女的爱已经被社会的发展所异化,随着科学技术与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知识与技能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分数高就能搞定一切,这是家长普遍的心愿。家长在对子女要求高分数同时,忽视了他们的情感、关爱、个性发展。
三、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在心理和生理方面产生了与异往的需求和躁动,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将产生困惑;独立意识的增长会产生强烈的排斥性、产生孤独感,一旦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就会到虚拟的世界中寻求自己内心的慰藉。思维层面上,大学生虽然在年龄上步入成年,但是在思维问题上还是显得不成熟。常常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对某些问题的评价或者看法,也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到本质。在思考分析问题时容易陷入思维的僵局,甚至由于不能自拔走上生命的不归路。
(二)市场经济的冲击
市场经济带来了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加。“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使得每个大学生的压力不断增加,他们内心充满焦虑和不安,充满困惑与矛盾。假如这些困惑与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遗留在大学生的内心里面,不仅会造成大学生人格的分裂,还有可能形成生命的异化和人性的扭曲,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加之西方多元化思想的宣传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来讲,产生了严重的精神困惑和矛盾冲击,有的甚至认同西方的意识形态,在这样复杂的情感纠结中,许多大学生产生了认识的困惑和生命的焦虑,他们的人生价值和生命信仰正在逐步瓦解。
四、提高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方法与对策
(一)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体系
“生命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生命展开的时空场所,大学生生命教育必须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行动,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教育的网络体系,才能发挥其积极的效果。”[3]老舍先生说过,父母的教育就是生命的教育。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其它任何组织、任何外人不可替代的。日常生活中家长要采用“爱”的教育,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生命至上的教育,关注孩子的心理,培养孩子珍惜生命和健康的意识,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学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舞台。学校是学生系统地接受全面教育和培养的场所,对大学生生命观的形成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学校应把生命教育放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来认识和思考,构建思想教育、校园文化、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模式。
“环境育人”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马克思也认为个人在相当程度上由他们的生存环境塑造。要做好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必须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全社会要倡导社会文明,净化社会环境,创造一个和谐的充满仁爱的社会,能体现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社会,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创新大学生生命教育形式,拓展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不是单一的说教式的方式,需通过切实的生命教育活动,不断创新生命教育形式,拓展生命教育内容,才能优化大学生的生命状态,调动大学生的生命活力,强化大学生个体保护和珍惜生命的意识,增强驾驭自身生命和人生命运的能力。敬畏生命、珍惜自我。“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贵贱之分,都是无价的。对待生命,事无巨细,都应心存敬畏。”[4]而只有畏惧生命,才会珍惜自我。要充分利用生命知识讲座、生命阅读活动和生命主题班会等活动向青少年传递全面系统、实用的生命知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保护生命。例如,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的9月1日中小学生开学日,中央电视台给电视机前数千万中小学师生和家长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以巨大的事件和典范人物为课堂内容,形象而不死板,生动而不做作。它抓住了生命教育的最好时机,让学生对生命价值进行了重新思考与认识。经历了四川大地震的沉痛,经历了百年奥运的辉煌,经历了生离死别情感的磨练,经历了奥林匹克精神的洗礼,大学生在自己的青春成长中,已经真切地接受了一场生命教育的洗礼。
参考文献:
[1] 郭湛.主体性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2] 张振成.生命教育的本真与实施[J].上海教育科研,
2002,(10).
[3] 张云飞.呼唤生命教育[J].社会,2003,(3).
关键词:小学,小学德育,德育模式,“三・三”德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1
一:问题的提出
现阶段我国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际关一些不良思想走进了校园,波及了学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暴力主义等在学校蔓延,学生的品德日益下降实在令人担忧;小学生的生命意识观念薄弱,法治意识观念欠缺,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思想品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在工作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如何按照小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呢?首先,从儿童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对生命的感知、对生活质量的体验来看,小学生对生命现象已形成基本认识,但对于死亡现象缺乏本质的理解,在一定存在认识的偏差;他们不理解生命的责任、生命的脆弱及生命的短暂,因此加强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唤醒小学生的生命意识,让他们珍爱生命,热爱生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变得十分紧迫也十分必要;其次,小学生很容易受周围言行的影响,辨识不清真善美与假丑恶,对小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使其从小树立正确的真善美观,让其健康快乐幸福的成长;最后,由于受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小学生的公民意识也出现了诸如公民角色意识淡薄、道德自律意识缺乏、法治自觉意识缺失、权利义务意识模糊等一些令人担忧的的问题,我们应充分认识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按照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小学生中扎实推进公民意识教育,优化小学生个性品质,充分释放其巨大潜能,提高其整体素质,使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的“三・三”德育模式。
二、“三・三”德育模式的内涵
“三・三”是指三个三,即德育的三个内容,三种形式,三个维度。
(一)三个内容
学校德育三个内容是指生命教育、灵魂教育、公民教育。其中生命教育是基点,灵魂教育是核心,公民教育是落脚点。
1.生命教育
包括身体教育、安全教育、生存技能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唤醒珍爱生命意识。
2.灵魂教育
包含善的教育和美的教育。其中善的教育包括道德行为规范教育和内在德性养成的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善”的向往和遵从。美的教育内含审美情感教育、价值观和信仰的教育及创造性的教育,核心在于引导学生确定并坚守人的精神信念,追求诗意人生和审美化人生。
3.公民教育
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以及民主法治意识和民主参与、守法维法能力。
(二)学校德育的三种形式是体验式德育、人文经典诵读、常规德育。
1.体验式德育
体验式德育是我校首创的一种德育形式,其具体做法是,将生命教育、灵魂教育、公民教育的有关内容整合成十二个主题,通过生活场景的模拟和精心设计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亲自体验人生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正面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治能力。
2.人文经典诵读
由学校自主开发人文经典教材六册(每年级一册),每周开设1~2节经典课,每天中午安排20分钟诵读经典,并编排了经典操,组织开展各种课余经典诵读活动。
3.学校常规德育
学校常规德育范围广泛,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学生一日常规”来统一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各方面的基本要求,如衣着礼仪、环境卫生、课堂纪律、集会、就餐、就寝秩序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注重德育的三方面内容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强调每个教学内容都应与人的生命、灵魂相连,教师应拥有丰富的生命趣味和健全的人格精神,以及由此而来的对“课本知识”所承载的情感、意念、思想、文化的深刻洞察,对学生具有爱心、智慧的生动引领;三是抓班级自治、学校自治;四是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德育活动,如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每月主题德育活动,以及各种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
(三)学校德育的三个维度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1.全员育人
学校全体教职工及所有学生都是德育工作者,都负有育人的责任,特别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2.全程育人
学校的各项工作都体现育人的功能,显性课程与隐性课堂同时从多方面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助力。
3.全方位育人
学校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四位一体的育人网络,沟通联动形成合力。
三、“三・三”德育模式的实施
根据赫山实验学校的“三・三”德育模式的实践,提出了5种实施途径。
(一)学科教学渗透
它是把德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中,涵盖课堂、课间、课后的全过程。以班团(队)课为引领,思想品德课为主阵地、其他科目课堂相联动的德育渗透是课堂德育的有效载体。班(团)队课既与学校保持德育联动,又有自己班级的独特风格和德育创新。品德与生活、思品与社会、思想政治等课程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专业课。寓德于教,紧扣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总要求,遵循学生生活学习的基本规律,追求润物无声的意境,建立师生平等互动的新型关系,是我校德育专业课的方向。加强各学科的德育联动是课堂德育中更不可忽视的。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二维目标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以升华我们的德育功能,使课堂成为培育和发展学生道德素养的主要途径。各科教师要着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适时、有效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以二课堂活动为补充,是拓展德育的有效方式。学校通过建立田径、篮球、足球、萨克斯、葫芦丝、声乐、舞蹈、书画、象棋、播音主持、科技、信息技术、快乐英语等兴趣小组开展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感受成功,增强自信,培养坚强的意志,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二)德育活动
开展系列德育活动一般是指学校(班级)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德育目标,给学生提供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德育活动。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对学科和活动课程的界定:即活动或活动课程(相对学科课程),设置早操(升旗、周结等)、班团队会活动、体育活动、科技艺术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传统活动等,它对于班主任德育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家校企三位一体联动
就是在学校育人的基础上,调动家庭、社会育人的积极性,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方位育人网络。
通过设立“家校联系本”,建立“家访制度”和“家长学校”,将德育空间拓展到家庭。“家校联系本”,做到和之间学生每日有交流,天天都有反馈。“家访制度”,做到每期访到每一个同学,重点关注后进学生。“家长学校”,通过家长会、家教讲座、家长信箱等形式畅通家校交流渠道,使教育不脱节,德育渗透不缺位。
在学校、家庭育人的基础上争取社会老革命、老党员、老模范“三老人员”对青少年开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上街道、进社区、入媒体等),弘扬社会正气,倡导公平正义,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有效衔接的德育网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大计,立德为本。德育之路任重道远,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与时俱进,永不停息地思考、探索、实践!
(四)学生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活动是进行德育教育的第二课堂,赫山实验学校成立了“校园广播站”、“少先队鼓号队”、“华茂文学社”、“英语角”等社团,
学生自主参加,教师、家长顾问指导,学校提供场地、指导、宣传协调,正确引导。在社团的目标和具体活动中,体现学校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审美情趣。
(五)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必经地,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导向,引导学生遵守道德行为规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营造健康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推行德育工作的重要措施。为了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每学期可以进行关于道德建设的专题教育,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积极组织开展并鼓励学生参加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
四、“三・三”德育模式的意义
“三・三”德育模式的创立与实践,解决了当前学校德育普遍存在的泛化、狭化、空洞化及说教式的弊端和误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是德育内容的本真化与基础化。从儿童真实的生活出发,遵循儿童生命成长规律,培养学生基本的做人品质,为将来成为合格公民奠基。其次是德育形式与方法的人本化。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实践中、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获得丰富的认知,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不再是无力无效的“说教、强制、灌输”;最后是德育环境的融通化。德育渗透到整个学校环境、各项活动和各科教学中,学校成为德育大课堂,育人成为学校全体人员、家庭、社区、社会的共同事业。
参考文献:
[1]王荣华,沈宏,孙卫兰,周桂凤,蒋美华.对小学生进行珍爱
生命教育的研究[J].小学德育,2004(4).
[2]袁利平.我国学校公民教育: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J].教育与
人才,2006,(1):36-37.
[3]谢慧.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互动德育网络初探[D].福建师范
大学,2002.
关键词生命教育 死亡教育 传统生死观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教育的一部分。在中国,生命教育进入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时间并不算长,形式也很不规范(王小珍,2008),当前中国高校的生命教育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中,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死禁忌和功利主义教育观念的影响(刘香东,2008),死亡教育又是生命教育中最受忽视的一个内容。死亡教育的严重缺失,导致大学生在应对死亡事件时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在指出这一问题的同时,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对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问题――大学生对死亡的过度恐惧和迷信化应对与逃避
在个体的成长中,除了在长辈亲人的葬礼上有机会看到和感受到死者的存在外,通常很少有机会再接触到死者。但是在当前的大学校园的生活中,由于自杀、车祸、疾病等各种生命意外频繁出现,大学生接触死者的机会并不少见,并且这种接触更加突发和血腥,许多大学生在突然接触到死者的尸体时都产生了不小的负面情绪和心理阴影,对其正常的大学生活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笔者曾有耳闻,在某高校,出现意外死亡事件的一个寝室,连续几年没有一个同学愿意搬进去居住,这个寝室也成了学生眼中的“鬼屋”,周围寝室甚至有学生在身上佩带一种特殊的护身符,学校的辅导员多次做工作也无法说服这些学生。
由于长期的科学宣传和示范,献血已经在青年人中普及,但是青年人自愿在死后捐献自己的活体器官的极少,除了宣传的不到位,在某种程上也是因为某些迷信观念的影响,青年人不能够把死亡当作一种自然的现象。
生命教育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死亡教育,特别是如何应对死后状态的教育,如对死亡的判断、对突发死亡事件的应对、对尸体的接触和认知、如何在面对亲人死亡时进行情绪调适、某些与死有关的迷信观念的破除等等。在中国高等教育中,除了某些必须有此类接触的专业(如刑侦、医学)外,很少有学校请医院、殡仪馆的相关工作人员来介绍此类知识(在瑞典,小学生就常常被父母或者老师带到医院太平间接受死亡教育,大人会让学生摸着死者冰凉的手感知死亡),或通过其他方式主动向学生提供此类信息。这类话题无论在高校还是社会,都是一个绝对的禁忌。许多教师和家长都认为死亡教育有许多负面的东西,并且远离学生的生活,因此没有必要。由于平时的禁忌性处理,许多大学生一旦在某种意外的环境下接触了死者,往往不知如何应对,对死亡的恐惧突增,这种恐惧很容易转化为负面的心理阴影,甚至形成或强化某种迷信思想。当前,由于死亡教育的欠缺,许多学校要么忽视学生在此类事件中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要么只是事后处理,不愿意打破这些禁忌,提前进行教育干预。
高校德育、哲学教育中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只是从道德和集体利益的角度谈论自我牺牲,很少从哲学、科学的角度来谈论死亡,很少系统进行死亡价值观的教育。许多大学生在面对死亡时的恐惧和迷信,就是此类教育缺乏的产物。
同时,对死亡的过度恐惧也导致我们对生命危险的无限放大和社会责任的逃避。当他人的生命出现危险时,死亡教育也要求我们能够见义勇为、主动面对这些危险。能够勇敢的面对生命中风险、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也是死亡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面对危险时的自我牺牲,是一个公民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最高体现。部分青年大学生对自身生命的过度珍视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危险的漠不关心,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归因于死亡教育的缺失。
2 原因――重死重丧而又忌讳言死的传统生死观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生死观中,充满着一种执着的生命意识,儒、道、佛各家思想也都包含着生生不已,无限循环的主题,都强调和肯定生命的存在。对生的强调极大地影响着民族的性格和思维模式。“生生不已”使得我们的民族过多地执着于生,片面地否认和回避死亡,由此导致了中国人在面对死亡时的一种极为矛盾的心态,有学者称我们的民族是一个重死重丧而又忌讳言死的民族(郭于华,1992)。
厚葬隆丧是几乎沿续了数千年的传统,直到今天,它也是中国人最为隆重,耗资最巨的礼仪之一。中国人对丧葬礼节、对死后世界的重视,隐含的是其回避死亡的心态。其中,对葬具、葬式的严格要求,对死者遗体的完整保存,都在表明我们想尽力回避死亡,想在另一个世界继续自己的生命。保持死后身体的完整性来继续另一个世界的生活,再加上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古来就有“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的教训,因此,我们在推广火葬和遗体捐献上面临重重困难。前者还可以通过国家法令强制执行,但是后者由于只能依靠个人自愿,可以想见其效果会是如何。
另一方面我们又是一个忌讳言死的民族,中国人对死亡避讳不仅表现为日常生活中对死亡和与死相关事物的多种语言的避讳,还表现为自古缺少对死亡的哲学的、超验的探究(郭于华,1992)。儒家曾有言,“未知生,焉知死”,强调一种入世务实的生死观,很少去思索死后的世界,这种思想主导了整个思想界对死亡的态度,即回避死亡,关注现世。中国人的宗教观念,也由此更多功利世俗的意味,而缺少精神上的超越与反思。在关于死亡的巨大疑问面前闭上眼睛,或者转过脸去,全身心地投入实在的现世人生,并不能消除死的困扰。缺乏学术的反思或系统化宗教力量的指引,大众只能通过迷信、死亡忌讳、丧葬仪式等非系统化、民间化的方式和智慧来应对死亡,克服对死亡的陌生和恐惧。
一直到今天,以上的传统生死观仍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死亡依旧是大众忌讳的话题,学术研究对之也缺乏应有的重视。中国社会的大部分人,包括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仍然是更多运用民间化的方式来应对死亡。再加上传统丧葬仪式的衰落,许多青年人对死亡的传统体验方式也不复存在了。由此,青年人对死亡更加陌生和忌讳,在日常生活中一旦出现死亡或死亡的风险,往往陷入极度的恐惧和迷信之中,不能以理性的态度来有效应对,如大学生对死亡的某些迷信做法,对某些死亡风险的无限放大等等。
同样,在这种生死观的影响下,许多人为了生存而一味地求生避死,“好死不如赖活”。由此,形成了一种委曲求全、明哲保身的民族性格。只要能够活下去,可以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放弃生命的尊严(郭于华,1992)。当前许多青年人社会责任感低下,见义勇为、自我牺牲精神的缺乏,在某种程度上也正是这类思想影响的结果。
3 对策
3.1 改造传统的生死观,在高校开展死亡哲学与人生观教育
对死的恐惧和对生的渴望,是人类的一种本能的反应,人类的死亡焦虑可以说是人类一切活动,包括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活动的根本驱动力,死亡既是每个民族、每种文化都须面临与处置的事件,因而每种文化都有自己应对死亡的方式。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对死亡的恐惧引到了对现存生命的关注上,发展出具有强烈人文关怀的生死观(郭于华,1992)。儒家舍生取义、崇尚道德教化和自我完善的德育思想,道家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保健养生之道,佛家(禅宗)对心性修养、对人生完美的追求……等等这些传统的生命教育思想,在今天仍然具备其现实的价值。传统生死观中的人本思想、乐观进取的精神与高校生命教育相结合,对于中和西方生命哲学中悲观主义的阴暗色彩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在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回避死亡,充满着乐观祥和的精神,缺乏悲剧意识和危机感,这也是中国传统生死观的巨大缺陷(郭于华,1992)。只有生,没有死的文化是不健全的。对民族来说,不能正视死亡的民族是心智不够成熟的民族,对于文化而言也是这样,一个成熟发达的文化应有完整的勘破生死的人生哲学。一个有着勃勃生机的文化,应该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来直面死亡。因此,改造传统的生死观,就必须让我们的民族能够具备正视死亡的勇气和面对死亡的理性心态,让我们的文化能够关注超验的彼岸世界,具有一种由彼岸反思现世的气质。这种气质的引入更多地需要我们借鉴西方的生死观念。西方宗教思想中的原罪、末日审判和悲剧意识,人类学关于原始民族的生死观念的科学研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死亡潜意识的探索,海德格尔等存在主义哲学家对死亡的哲学反思……总体上这些来自西方的思想具有一种不同于中国传统生死观的气质和深度,对这些思想进行整理,并将之系统地引入高校的生命哲学教育中,对于弥补传统生死观的缺陷,提升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树立理性的死亡观念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高校开展死亡教育,通过在哲学上、思想上用死亡知识给学生“洗脑”, 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使其敢于公开讨论死亡的话题, 采取不避讳、不逃避的态度, 正确面对生活中死亡现象的发生,解除对死亡的忌讳和恐惧。
3.2 在高校开展死亡实务教育
除了思想观念上的改变之外,在高校的死亡教育中,与死亡相关的具体知识的教育也是必须的。死亡教育的目的在于透过死亡更好地认识生命的价值,其内容应包括死亡知识教育与死亡规划教育这两部分。前者主要是指对死亡现象的认识,如与死亡相关的生理知识以及法律、医学知识的了解等。在高校,这些知识需要聘请相关的法医、殡仪馆工作人员通过课程讲座的形式来向大学生传授。后者即死亡规划教育,则包括个人的生死管理、悲伤辅导、临终关怀等。此类教育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如教师让学生为自己写墓志铭、悼词;指导学生进行人生的死亡规划,心理调适等。死亡实务教育也鼓励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敢于利用各种机会去感受和体验死亡,如主动参加亲人的葬礼,清明节扫墓,参观殡仪馆等。
当然,考虑到中国社会历来的死亡忌讳,死亡教育要注意形式上的循序渐进,避免操之过急而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刘香东,2008)。可以先通过图片、文字、电影等方式让学生逐步地接受、熟悉各种死亡情景,并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相关话题的讨论,以了解其心理承受能力。然后再请在医院、殡仪馆工作的人员结合自身的工作对学生进行相关介绍,之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地去具体地感受和体验这类死亡情境。
参考文献
[1] 刘香东.生命教育中的生死教育[J].中国健康,2008(8).
一、构网―― 领导重视,精心筹划
生命最为可贵,安全重于泰山,构建生命“防护网”是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学校需要针对性地改善办学条件,排查和消除校园安全隐患;加强德育处、保卫处、卫生室、团委、心理咨询室、食堂等部门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并完善安全制度,强化岗位职责;优选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心理咨询教师等职务;培养教职员工全员育人的思想和安全意识。除此之外,学校还要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减轻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压力和思想负担,让他们能以阳光的心态教书育人和学习成长,并且在日常工作中重视安全与生命教育的实施。这些措施会为生命“防护网”的构建提供良好的前提和基础。
二、织网―― 师生参与,共同构建
生命“防护网”的构建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加强责任心,做学生安全的守护者,譬如及时反映学校存在的安全隐患,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等。“身教重于言教”,每一位教师还要从我做起,做安全与生命教育的示范者。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与学生有着直接的接触,既是安全与生命教育的实施者,也是校园意外伤害事故和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发现者和解决者。生命“防护网”的构建还要完善班委会、团委会、学生会的建设,班级设立安全委员和心理委员,充分发动学生,开展安全和心理志愿者活动,促成和完善生命“防护网”的构建。
三、经线―― 挖掘教材,课堂渗透
各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安全教育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结合所学内容,深入挖掘教材,渗透防火、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运动伤害、安全用药、疾病预防、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各门课程还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如生物课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神奇和魅力;语文、音乐、美术等课程帮学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政治课使学生感悟到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学科课堂渗透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意义和质量等方面的教育,能够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和对生活的创造热情。
四、纬线―― 专题宣传,课外实践
在学科课堂渗透以外,学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校报、橱窗等宣传阵地,运用包括讲座、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形式对学生积极开展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健康教育、法制教育,以及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网络危害、和艾滋病预防教育等专题教育;还要充分利用班会、校会、节假日、团队活动、纪念日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开展安全与生命教育的实践活动,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珍爱之情,增强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五、网眼――疏密有致,恰到好处
学校如果忽视安全与生命教育和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导致“网眼”过疏,就会留下安全隐患。“网眼”过密,也会产生负作用。有的学校出于安全顾虑,对课外活动唯恐避之不及,使学生失去了通过课外活动接触自然、认识社会的机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日后的“风吹雨打”。“网眼”过密会还会导致对学生赏识过多,使必要的挫折教育和惩罚教育缺失。“有小病者就鲜有大病”,学生的管理也是如此。往往一些教师眼中的好学生、乖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却特别差,有时仅仅因为家长、老师的一句批评,就会选择轻生。同样,没有惩戒的教育不是完美的教育,缺少惩戒会导致犯错误的学生得不到相应的惩罚,意识不到要为自己错误的言行承担责任。现在一些校园伤害事件的发生,究其原因,与长期以来学校缺乏惩戒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六、布网―― 严防死守,虚实结合
学校安全工作具有细微性、广泛性和潜在性的特点,因此必须始终绷紧安全这根弦,丝毫不能放松。曾有一次,笔者在组织学生进行运动会入场式彩排和项目训练时,忽视了安全管理。恰巧一名男生投掷标枪失手,标枪竟向彩排队伍袭来,万幸的是标枪没有扎伤人。事发多年,我对此事仍心有余悸。除了常规管理这张“有形的网”以外,校园安全还需布下一张“无形的网”。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由于学习压力、早恋困扰、人际关系、社会不良影响等原因,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愈来愈多。例如2008年秋季开学伊始,某市一地就曾经有四位学生自杀,引起社会的极大震撼。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安全与生命教育,增强学生珍爱生命、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心理疏导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帮助学生及时宣泄心理压力,减少悲剧的发生。
七、暖网―― 温馨教室、和谐校园
一些学生对学校内的学习和生活表现出强烈的厌烦心理和逆反心理,总想挣脱学校的“束缚”,从而出现了逃学、网恋、进入未成年人不该去的场所等种种不良行为。这必然严重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给学生的人身安全带来隐患。学生“破网而出”,固然有家庭、社会和青春期学生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但是也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这些孩子认为学校没有温馨和快乐,不值得留恋,于是选择了出走。因此要把学生留在“防护网”内,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尊重学生人格,熟知学生心理,谅解学生的难处,纾缓学生的学习压力,切忌急功近利和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营造一个师生和谐、充满乐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家一般的温馨与快乐,从而减少社会恶习和不良风气对学生的侵蚀和学
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八、验网―― 模拟演练,检验效果
生命防护网的构建,不仅要做好各项安全工作预案,还要积极开展应急演习,教会师生遇到地震、火灾、食物中毒、意外伤害、停电等突发事件时如何进行疏散和急救处理。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许多学校平时缺乏紧急撤离演习方面的训练,地震来临时没有及时疏散,造成了不必要的伤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多年来坚持进行紧急撤离演习的四川省安县桑枣中学,两千三百多名师生,撤退仅用了1分36秒,全校师生在大地震中安然无恙。学校要充分利用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爱国卫生月、11・9消防日等时机开展突发事件的疏散和急救处理演习,检验生命“防护网”的效果,增强突发事件出现时的应对能力。
九、联网―― 家校互动,联系社会
构建生命“防护网”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要做到定期家校联系,沟通情况,转变家长观念,让家长与学校共同担负起学生安全教育的重任。2008年8月,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发起的《开学第一课》“知识守护生命”大型公益行动正式启动,教育部、体育总局、、国家减灾委员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都对本次行动给予了支持,充分表明了全社会对学生生命与安全教育的重视。学校要积极与当地机关工委、团委、新闻媒体、公安、消防、交通、社区、卫生、地震等部门进行“联网”,主动寻求社会对生命与安全教育的支持,联成一张由社会、家庭、学校结合得更为广泛、更加有效的生命“防护网”。
教育得以在这样的城市文化中滋养,势必会形成自己独有的精神气质。多年来,勤勉聪慧的泉州人在不断地传承与创新中找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泉眼”,即真正站在“人”的立场,以人的生成和完善为基本出发点,将人的发展作为根本的衡量尺度,战略上明道、发展中取势、管理上优术、文化上树人,激发学生成长的内驱力,让教育回归自己本来应有的样子。
明道:大道至简,让教育返璞归真
对泉州市教育局郑文伟局长来说,2007年是“不平静”的一年。一个小学生因为担心考试成绩不好拿不到母亲承诺的奖励而跳楼自杀,几位初中生因一点小矛盾打架致使年轻的生命在对方的砖头下画上休止符……诸如此类恶性事件的发生让郑局长震惊,也让他陷入深思: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教育工作者在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中能做些什么?应该怎样做?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同样,“人”之不存,谈何教育?有时候,我们的教育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教育本身就是一项朴素的工作,确立朴素的教育观是使教育和真理相遇的前提。因此,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返璞归真,要关注人的生命,关心人所生活的世界,关注人之为人的根本诉求。同年10月,泉州在全市教育系统发起了一场生命教育运动。“生命教育始于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最终的落脚点是让生命更精彩。”郑局长质朴的一席话,让各中小学在实际操作层面有了明确的方向。
健康的体魄是生命教育的基本要义。早在2010年,培元中学就在全校师生中启动“心育排舞”工作,以时尚排舞部分取代了课间广播体操,吸引师生走到户外自觉、愉快地参加体育锻炼。师生、生生搭档的“课间舞”由此成为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当然,学校生命教育并不仅仅停留在课间活动,而是把生命安全的理念渗透到校园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之中:从“生命教育中心”的环境创设到班级文化建设;从各教学楼间的宣传栏到“培元时光”书吧;从《一叶秋—生命教育专刊》到学生的漫画作品和手抄报……其中,学校在南音传承方面取得的成果尤为引人注目。南音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音乐之遗韵,被视为“华夏传统音乐的‘活化石’”。杨一彪校长认为,“培元中学作为南音发祥地与集中地—泉州的一所百年名校,历史和文化底蕴决定了我们有义务,更有能力为南音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基于此,学校提出了创建南音特色的基本工作思路,将南音特色教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实施了“魅力南音”计划,面向全市招收南音艺术特长生,开发校本教材《南音生南国》,将南音打造成学校的艺术教育品牌。
关怀生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价值。为此,泉州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于2012年10月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陈绍瑜主任向记者介绍,“‘中心’遵循未成年人心理发展规律,聘用大量的专业人员和志愿者团队,为学校、社区心育队伍提供专业化培训及继续教育机会;为学校、社区、家庭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援助、心理康复等服务;规范指导学校、社区进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室软硬件设施配套建设,是公益性、系统性、专业化、常态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能机构。”在“中心”的指导和帮助下,泉州又确立了57个覆盖沿海县市和山区县的心理辅导站和103所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形成上下联动的长效心育机制。作为泉州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在“一峰书院”旧址上建立起来的泉州第一中学,传承“敦学力品”的书院气质,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全员参与有机结合,定期开展教师心理健康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专题性团体心理辅导,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将心理学知识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把许多简单的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真正实现重在预防的目标,开创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取势:好风需借力,携手共成长
凭风借力好。只有打开“围墙”办教育,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融通的交互性、复合化的多元课程资源,延伸学校教育时空,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德育工作方能见实效。为此,泉州市教育局整合教育资源,拓展教育空间,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
心理学认为,亲子关系是人一生中形成的第一种人际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影响着个体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晋光小学创设各种活动搭建亲子交往平台,促进亲子共同成长。在“欢乐童心·美丽家庭—我们和留守流动儿童在一起”主题关爱活动中,来自泉州市各县区的50名留守流动儿童和晋光小学的50个爱心家庭一起抓“乌龟”和解“手链”,制作“梦想快乐家庭”妆糕人,举行木偶趣味拼图比赛和亲子趣味运动会,留守流动儿童在活动中得到了爱心家庭的关爱,安全感、信任感和自信心也慢慢在内心中生长出来。
在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家长进校园已经成为一道风景线。学校的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现场都活跃着家长志愿者们的身影:“六一童年心曲”和“元旦新年新风采”演出,家长志愿者为小演员们化妆更衣;元宵节,家长进校园指导孩子们搓汤圆、赏花灯,共同感受闽南传统文化:开放“新生入队仪式”,家长和孩子们一起重温入队的激动与快乐;校运会比赛,家长志愿者带牌上岗维持秩序;每逢“家长执教日”,来自各行各业的家长们进入课堂,为学生上课:眼科医生教导孩子们如何保护眼睛,民间艺术家手把手教孩子们草编艺术等手工制作,法官为孩子们进行法制知识讲座,艺校教师教孩子们练拍胸舞……
“知易行难”更需“知行合一”。泉州市先后了建立了七个社会实践基地和七个校外活动中心,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走进石狮校外活动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大厅,你会看到接送孩子的家长正在认真观看屏幕上的《弟子规》碟片。据卢周瑄主任介绍,“中心在大厅安放大屏幕电视机,定期播放有关防震减灾、道德讲堂、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碟带,目的就是抓住一切机会提高学生家长的育人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中心的育人功能和公益性作用”。在茶乡农村建立起来的安溪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则精心设计以“三农”教育为鲜明特色的社会实践课程,开设茶叶初制、农耕体验、粮蔬种植、动物饲养、淡水养殖、电子金工、厨艺等社会实践课程,实行封闭化管理,让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农村、亲近农民、关心农业。
优术:精细管理,特色铸就品牌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蹉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正如农业讲究“精耕细作”,治国讲究“精兵简政”,学校管理同样也要“精益求精”。
泉州教育系统坚持精细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重细节、重过程,着力打造生态德育、自主育人、养成教育品牌,切实提高了德育实效。
俞平伯有一个教子理论,即“大水养鱼”,主张池子越大,水越多,鱼才能长得越大。学生就像一条条小鱼,给其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学生才能更好地释放天性、激发潜力。位于泉州近郊“聚龙小镇”的聚龙外国语学校以生态教育为突破口建造教育的“世外桃源”。学校整合环保教育展览馆、业主开心农场、聚龙湖公园、聚龙山森林公园、生态农业体验园、湿地花海园、水上乐园等十大景点,创办成“泉州市生态教育基地”。一方面组织学生参观游览,引导学生从蓝天白云、花草树木中感受天然、纯净的生态环境,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享受生命的乐趣;另一方面组织学生编写校本书籍,利用假日和假期为前来观光的游客做义务讲解,在体验中求知,在锻炼中成长。
教育思想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长”,主张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心理发展规律,鼓励学生崇高的精神追求,培养学生丰富的灵魂世界。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愿参加的群体性组织,不仅是继承和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促进学生潜质的发挥。始创于1987年9月的安溪一中“云帆文学社”,秉承着“培养写作新秀 活跃校园文化”的宗旨,坚持“青春·梦想·人文”的办刊导向,挖掘并培养校园里有写作潜质的文学青年,活跃、丰富校园文化。廿六载风雨跋涉,一路春华秋实。如今,“云帆文学社”已出版社刊、社报累计一百八十多期,编辑出版四部诗文集,其中《蓝天鸽哨》《红帆船》已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并获得“全国优秀校园文学报刊”“全国十佳校园文学报刊”“全国优秀校园文学社”等多项殊荣。在文学这一清泉活水中,学生们涵养了向善向上的个性,唤醒了内心中“沉睡”的自我。
学校精细管理既要务实,也要求新求变。有“教育树闽疆旗帜,新学开泉郡先河”美誉的百年名校—泉州五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育人模式,“学校搭台,学生唱戏”。由学生自主运作校园广播站和校园电视台,组建“模拟联合国”、武术社等学生社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校长刘殊芳提出,“要用人格力量代替权威力量,用关怀代替训斥,用情感代替手腕”。在民主包容的校风中,五中走上了更高的舞台:学生代表团应邀赴联合国总部进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获得圆满成功;与华侨大学联合创建了“泉州市青少年创新能力开发试验基地”;与美国的学校联合创办“中美课程实验班”;引入澳大利亚教育基金会在泉州台商投资区投资建设“国际教育园区”项目;成立“泉州五中教育集团”……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子江中学把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工程,启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系统工程。虽然面临民办学校办学时间短、底蕴积淀少、取得社会认可难的难题,但是子江人创新性地建立了“班风综合评比量化考核管理体系”及“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涵盖班级及学生个人的学习、出勤、纪律、素质拓展、在宿表现等方面。考评结果作为班级和个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逐步形成了以“班风综合评比”“五项常规评比”“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等为主要内容的子江德育管理特色。
树人:文化浸润,养心启智明德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能只看学生的一时,而是要面向学生的一生。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使人成为人”,使“人之初”的人发展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一个有文化、有精神、有道德、有理想的人。
海纳百川,情融一家。针对每年几十万的外来工子女的就读需求,泉州秉承“平等、融入、成长”的理念,让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学生享受同等待遇。晋江市在“德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德育与教育科研相结合、德育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理念下,实施“关爱外来工子女”工程和“零门槛”入学,通过慈善一日捐、金秋助学、教师家访、定时发送温馨短信、心理咨询室和班级QQ群等方式,为外来工子女提供物质帮扶和心理支持。在一次由晋江教育系统联合工会等部门组织的外来工子女夏令营活动中,一位来自四川达州,在晋江中和中心小学五年级就读的刘学文同学说:“我在晋江读书两年多了,很少出来玩过。这次参加夏令营,让我对晋江有了更多的了解,我特别希望能够在这里读到初中毕业。”庆幸的是,这样的愿望对于像刘学文一样的很多外来工子女来说,将不再只是个愿望。在晋江,他们可以按就近原则入学,在评优评先、入队入团、社会实践、升学等方面与本地户籍学生一样享受同等待遇。针对外来工子女受教育问题,晋江市教育局陈建生局长表示,“不仅要让外来工子女有书读,还要让他们读好书,享受与本地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实现教育公平”。晋江人用行动兑现了“不让一个外来工子女在晋江上不了学”的承诺。
传承闽南文化,增添历史厚重感。泉州依托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将校园文化建设和传承传统文化相结合,把茶艺、石雕、陶瓷、南音、木偶等乡土文化元素纳入德育资源,组织编写了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教材和校本课程;深入开展“乡土文化进校园”“闽南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在“南隅小学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立成小学,秉承“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办学思想,打造“经典诵读”“立成礼仪学堂”等特色校园文化主题,结合木偶、陶瓷等闽南文化元素布置会“说话”的走廊文化,把传统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学校的生命力、教师的感召力和学生的创造力之中,形成了“处处是文化,处处皆育人”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童真、书香、健康、有序”的校园中涵养品性。
文化育人堪称教育的最高境界。“办孩子们真正喜欢的理想学校,为孩子们的快乐成长奠定基础”“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切为了教师的幸福发展,一切为了学校的和谐发展”。校园文化的质地往往浓缩在一所学校的教育理想和办学宗旨当中,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就是一例。以艺陶情,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努力构建一个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整体优化又富有个性特色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每年都举办全校性校园文化艺术节,至今已是第,内容涵盖大型的广场文化艺术表演、小百灵歌手赛、校园器乐比赛、舞蹈大赛、文艺汇演等,让孩子们在交流与展示中接受艺术的熏陶和感染,也在创造美的同时享受美。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最快速的时期,学校不仅要传授他们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今后继续学习,走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学区是朝阳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源地,心理健康教育有较长的历史。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学区所辖的新源里二小就在全区范围内率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工作,开设了心理健康课。学区多次承办市区级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在国际国内研讨会上作过经验发言,是朝阳区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头雁。
不少学生对学习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一些中学生对高考志愿专业不了解或知之甚少,不清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无法确定自己的个性特征,不知道自己应该报考什么学校和专业,导致不少大学生出现了毕业即失业的状况。许多事实表明,中小学生群体与大学生群体一样,存在着群体性的“升学无意识、就业无意识、未来发展无意识、生涯无意识、学习无动力”的问题 。2009年1月,在专家的指导下,我学区开始了小学生涯教育的探索与
实践。
一、潜心钻研,研发教材,形成体系
我们积极学习和借鉴生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如舒伯的生涯理论、人格类型论、特质因素论等,本着边探索边实践的原则,在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认真研究已有的大学、中学以及职业学校生涯教育开展的经验,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在专家的指导下,经过摸索,制定了《幸福村学区小学生涯教育指导纲要》,对小学阶段生涯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实施途径等进行了阐述。
在此基础上,我们先是开发了适合小学高年级的《小学生涯教育读本》,之后乘胜追击,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和探索,又开发出适合每个年级学生使用的《小学生涯教育》系列丛书,共六册,教材按照生涯教育辅导目标:自我认知、认知社会、生涯探索三个维度,将三个目标划分在七个专题中,从生涯认知、认知自我、热爱生活、学习与生存、认知社会、生涯探索、生涯准备等几个部分对学生进行教育,每个单元都设立了“生涯茶座、生涯指南、生涯镜鉴、生涯实践、生涯感悟”的教学模块。本套教材被心理学家称为祖国大陆第一本小学生涯教育教材,填补了大陆小学生涯教育教材的
空缺。
在研发教材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在区域内五所学校开展实验,2010年9月,生涯教育在学区内11所学校全面铺开。学校利用综合实践课程、心理活动课等进行落实。
二、健全组织机构,确保落实
为有效推进生涯教育,学区成立了组织机构,由学区主任担任组长,学区德育干部担任执行组长,学区所辖各学校的校长、德育干部为成员的学区级组织机构;学校也成立了相应的由校长任组长,学校德育干部、班主任、心理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组织机构。两层机构的建立与完善,为学区、学校落实生涯教育作好了组织上的保障。学区成立了“小学生涯教育研究中心”,负责对各学校进行组织和指导。制定计划,将生涯教育纳入学区重点工作,并组织学校进行落实。
三、探索生涯教育的校内实施途径
为了使生涯教育在学区所辖11所小学得到有效落实,我们倡导以课堂教学为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讨多种途径和形式,做到多途径、全方位地推进。
(一)构建生涯教育课程内容与活动体系
1.生涯教育课――指导学生学会思考
为了确保生涯教育的效果,学区各校以我们创编的小学生涯教育教材为依据,开设了专门的生涯教育课,对学生进行有目的 、有计划、有系统、有内容的生涯教育。例如:我们根据年级段,安排不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从生涯认知开始,逐步认识自我,并在生涯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生涯探索;我们通过开展诚信教育、责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兴趣能力培养等方式,通过游戏、实践体验、故事、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关心他人、积极思考,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生涯引导。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通过给学生提供成功者的案例,鼓励学生向成功者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明确生活和学习目标。
在课堂上,经常会看到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情境创设和学生的体验活动,如“小小拍卖师”“我的未来我做主”“20年后的我的美好憧憬”,活动过程中,学生们勇于发表个人见解,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并通过体验活动,感悟和理解生涯教育的真正意义,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同时,我们认为小学生涯教育不仅仅涉及与工作有关的知识与技能,更承载着价值导向的作用,发挥着引领小学生未来人生理想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增加了对学生价值导向的引领,要求教师树立全面的教育观,如,在教学或实践过程中,结合具体情景,引入对成功的认识、对金钱的看法、对家庭生活与工作的平衡的初步认识等内容。
此外,我们还采用“幸福杯”生涯教育教学设计评优、课堂教学展示等形式,推动生涯教育课的提升。
2.主题班队会――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班主任是开展生涯教育的主体力量,他们能够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班队会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生涯辅导,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以豁达的胸襟面对学习、生活。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增长知识,陶冶心境。
(1)在主题教育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反思
通过开展各种体验活动,在班主任的帮助指导下,学生逐渐学会了反思。懂得了个人经历、家庭、社会等内外部因素会对自我认知产生影响;意识到在校外获得相关经验和拓展自己能力的重要性。
(2)让学生收获初步的生涯决策意识
通过活动,学生逐渐具备了初步的决策意识,意识到人在发展过程中会面临多种选择,当前的决定会影响未来的发展。如:人的一天有多少决策行为,人是如何进行决策的,以及对多种可能性的分析与判断。生涯发展具有不确定性,现在的每一个决策都会影响未来的发展等。
(3)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正确面对压力
到了高年级,经过几年的生涯教育,很多学生对“为什么感到学习压力逐渐增大,如何调节压力与情绪,为什么我开始在意别人的评价”等问题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为正确面对压力奠定了基础。
3.多学科渗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如何渗透生涯教育,也是近年来我们大力探索的一个课题。在各学科课堂上,我们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教师在学科教育中挖掘一些显性或隐性的生涯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影响,让学生向教材中的成功者学习,从而推动全校生涯教育的开展。培养学生养成自我教育的良好品质,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增强学生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实践体验,学会安排生活,摆正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初步树立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如三里屯小学王秀梅老师的“数学画”教学,让学生通过画数学画的形式,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会数学的基本知识。张莉老师的“鱼游到了纸上”语文教学课,通过观察、联想、模仿的形式,使学生感悟到学习态度的重要性,应对职业生涯执着追求,在追求中体现价值观等。
4.将生涯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将生涯教育纳入学校整体管理和文化建设中,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发挥校园环境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教育作用。采取多样化以及结合校内外资源的做法,相互沟通,相互协调,充分利用校园资源,达到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的目的。
结合生涯教育,学区所辖各校还开展了有目的、有计划的读书活动。读书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还能转化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生活习性,使读书为其丰富人生经历、思考未来规划和确定人生目标奠定重要的基础。具体做法是,向学生推荐读书书目、指导学生阅读、定期交流展示等。通过设定读书计划将阅读转化为学生自觉成长的生命课程,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
(二)开发生涯教育的社会资源
1.开展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生涯教育有很强的实践性,开展生涯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培养创新精神和生存的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真实”的环境中实践,学生真正得到锻炼,真正感受生涯教育。为此学校定期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区、走入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涯探索活动。
(1)服务社区,争当小志愿者
一滴水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涓涓细流汇入江海,才能滋润万物。学生只有走进广阔的社会,才能在体验学习中不断成长。走进社会,学生会在体验中了解自己的角色,在体验中学生对生涯教育才有更深的感受。
每年寒暑假,我们开展的“小楼门长”生涯实践活动,让学生得到“任职”机会,学做社区主人翁,履行自己在社区的职责。学生在楼内不仅体验了执勤、巡逻等工作,还经常为居民发放便民手册,充分体验楼门长一职的职责。每月各班级的小小志愿者服务队都开展学雷锋活动,学生深入社区慰问孤寡老人,帮他们打扫卫生,和他们聊天。每逢宣传活动,学生们与社区工作人员共同为居民发放宣传材料。小志愿者们还走进办事处、社区、中学张贴倡议书,号召社区居民和中学生加入到“献爱心 促环保”的活动中来,促进大家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最终,在全校师生、左家庄街道办事处、新源里社区和清华附中朝阳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回收废旧书报刊总计1265斤,这些废旧书报将换成课外读物,为社区孩子的学习提供帮助。
(2)珍爱生命,学会自我保护
生命教育是生涯教育的内容之一,很多学校开展以“做好防灾减灾 创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防灾减灾宣传日活动。学生观看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展板,师生们聆听交通和消防警官做的专题报告,增强学生对防灾减灾的认识,提高学生面对紧急突况的应变能力,普及安全知识教育。此外,每学期学校都会安排全体师生进行安全疏散演习,聘请法制副校长来校开展法制教育讲座。学校楼道走廊内张贴了安全标识,组织各班学生以组为单位认识和学习交通安全标识。在学校宣传教育中,学生对交通安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提高了自我保护能力。
(3)发展兴趣,开展丰富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可以发挥智力潜能的80%以上;而做不感兴趣的事情,则只能发挥智力潜能的20%左右。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为了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在开展生涯活动中我们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葫芦丝、打击乐、健美操、车模、海模、航模、篆刻等,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
通过活动的开展,我们指导学生了解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学习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让学生从活动中、社会实践中真正感受社会的需求,体验劳动的快乐,准确把握自我发展的方向。
2.建立生涯基地,增强学生的职业认知和体验
我们探索建设渠道,挖掘校外优势资源,建立了多个生涯教育基地,使校内的课程与校外的资源得到有机结合,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学校总结出生涯基地建设的几种形式。
(1)实践参与型基地。很多学校结合学校特色建了起了艺术长廊、学海泛舟、科技走廊、科技步行街等,并在班级中建立了种植角和养殖角等,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如:社区规划绿地生涯实践基地。为了让学生感受生命历程,新源里小学开展了“小种植、小养殖”活动,开辟了60平米的规划绿地,与班级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将绿植作为班级责任树,提高班级凝聚力,开展责任教育和生命教育。学生从种植一盆自己喜欢的植物入手,通过每天的观察记录,既培养了学生的耐心和信心,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观察能力,开阔了视野。
(2)志愿服务型基地。以办事处、社区、医院、商店等作为学生的校外生涯基地,搭建“服务型”实践平台,让师生为社会服务。在此过程中,学校不仅给社会提供了服务,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服务为学生创造了生涯实践的机会,学生们通过服务提升了自身的能力。活动中,学生们通过体验消防员、厨师、医生、店员、工人等社会职业的不同角色,从而感受到爸爸、妈妈、老师工作不容易,感受到各行各业工作的艰辛与乐趣。
例如,肯德基志愿服务实践基地为学生走入社会、服务社会开辟了新的学习实践乐园。在这里学生体验了如何做好一名服务生,懂得了诚信、卫生、礼仪是各行业重要道德标准,学生在体验与实践中不断成长。
(3)共建合作型基地。通过学校和校外单位的合作共赢,构建“合作型”生涯教育基地,包括生涯活动的安排,各种培训和校外辅导员安排等内容。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涯共建合作基地。我们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联合组织学生参观校园、冯如创意中心,布置了“走进北航”实践作业。学生走进全国一流学府,感受高校学术氛围,从而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享受学习快乐,感受科技魅力,进入大学的梦想和愿望。我们的生涯合作项目会更加多样化,合作形式会更加丰富,合作成果会日益丰硕,这必将对双方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家校合作开展生涯教育
1.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升家长生涯教育意识
学校每学期利用家长会和家长学校对全校家长进行生涯教育方面的宣传及指导。提升家长的认识,配合学校开展相关工作,共同提升学生对于生涯的认识,促进其学习行为的转变。
学校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家庭生活指导,通过亲子关系沟通、青少年身心保健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家长掌握家庭管理和人际沟通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家庭生活情趣,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
2.有效运用家长资源,服务学生生涯教育
学生家长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教育资源库,家长求学、工作的经历就是真实的生涯教育素材。通过挖掘家长资源,开展生涯专题讲座活动,使家长的人生经历资源得到有效利用。邀请肯德基经理、电影演员、工程师、医生、警察、消防员、导游、教授等行业的家长来到学校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讲述自己把握机会的经验,分析教育在自己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介绍自己具体的日常工作情况、工作中与同事及上司关系的处理、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等,使生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知识传授活动,从而深刻地影响学生的生涯规划。家长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个案,以故事实例呈现,真实、具体且可信度高,能切实对学生进行引导。家长的分析与感悟也能够触动学生,使学生在对人的评价、兴趣特长的发展、才能的培养、目标的确定等方面的生涯规划技能得到培养。
3.建立学校教育博客,加强家校沟通与交流
教育需要我们用爱心、理性和智慧去悉心解读,走进学生心灵,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以人为本,实施现代化教育管理策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它更需要我们团结协作,充分挖掘教育资源,从而有效实现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强大的团队教育合力。为此,我学区要求各学校创建教育博客,为教师和家长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沟通交流平台,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生涯规划。
班主任随时与家长沟通,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发展,给每个学生提供创造、表现、欣赏成功的机会。同时为家校提供一个记录学生成长过程的系列平台,建立了一份电子档案。在这里家长不仅能了解子女的成长状况,学生也能从中不断发现自我、反省自我、改正自我,纠正了一些不良习惯,教育效果明显。
总之,用家长会和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生涯教育的宣传,可以提升家长的认识,配合学校开展相关工作。学校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家庭生活指导,通过亲子关系沟通、青少年身心保健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家长掌握家庭管理和人际沟通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家庭情趣,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学生拥有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四、收获丰收的喜悦,我们将继续前行
在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关心指导以及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学区的小学生涯教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了各个年级小学生涯教育的探索,完成了一到六年级生涯教材的编写
生涯教材为不同年级的教师提供了生涯教育的内容和材料。该读本被评为北京市第二届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类一等奖。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心理学博士生导师俞国良教授充分肯定了几年来幸福村学区作为北京市甚至是全国实施小学生涯教育的先驱所做出的成绩,俞教授指出,生涯教育在幸福村学区开展得有声有色,已经成为幸福村学区的品牌,在北京市乃至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学生的生涯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并认识到学习与未来发展的重要联系
根据学区2012年的问卷调查,98%的学生表示喜欢上生涯教育课,95%的学生反映开展生涯教育对自己有帮助。一系列的调查数据表明,通过学校开展的生涯教育,学生对职业有了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了自己的长处和兴趣,认识了自己的优点;认识到良好的品质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知道如何与父母、同学们相处和交往;有了初步的理想。学生认识到:为了实现自己将来的理想,就要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多读书,上好每一节课;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自己的理想作准备;虚心与朋友交往,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合理安排时间,增长个人才能;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发展特长,等等。
3.得到教师认可,促进了教师自身发展
为了提高教师开展生涯教育的水平,学区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生涯教育培训,发挥心理核心组作用,通过备课、上课等环节,探索生涯教育课的实施策略;在学校范围内开展观摩评优活动,通过评价促进教师实施生涯教育的能力。如借助“幸福杯”,开展生涯教育课评比活动;开展“生涯教育大家谈”活动,让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在活动中让大家畅所欲言;建立小学生涯教育信息平台,使之成为交流、学习的窗口。生涯教育不但促进了教师对如何开展生涯教育的思考,同时也实现了他们自身的专业成长。
4.获得家长支持,实现了家校协同共赢
学区还面向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有95.1%的家长了解学校开展的生涯教育活动,90%以上的家长对此持认同和欢迎的态度,并肯定了小学生涯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很多家长都在积极主动地协助学校组织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了家长资源的作用。
5.带动了全市很多区县和学校对生涯教育的关注,为教育同行提供了可借鉴、可参考的实践案例
学区的生涯教育实践经验在北京市乃至全国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10年至2013年期间,学区承办了四场市、区级的观摩与研讨活动,来自四川、广西、河北、天津、山东等兄弟省市的教育工作者也来到学区进行了学习和交流。省际、区域和学校间的交流不仅促进了学区经验的宣传和推广,更促进了基础教育领域对生涯教育重要作用的普遍共识,带动了更多教育工作者对生涯教育的关注和积极实施。
我们开展的小学生涯教育经验和所编写的《小学生涯教育》教材内容被编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岗位培训指定教材《职业能力指导师》教材中。
随着教育者对生涯教育的认识,我们欣喜地看到小学生涯教育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2012年初,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开始制定《北京市中小学生涯教育指导纲要》,生涯教育有望在今后正式纳入基础教育的范畴中。2012年7月,在北京市召开的北京市德育工作大会上,出台了《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行动计划(2012~2015)》,行动计划中列出了今后的重点工程,将全面推动中小学生涯教育纳入综合素质提升工程中,这无疑是对小学生涯教育工作的高度认可,同时也为幸福村学区深入推进学区所辖各小学生涯教育找到了政策上的支撑。
实践证明,在小学开展生涯教育不但是可行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它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顺应了教育发展潮流。
小学生涯教育在学校的实施,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和重视。因此,笔者希望各级教育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尽快出台《中小学生涯教育实施纲要》,将生涯教育纳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范畴,并在课时、人员编制和教师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
一年来,学校继续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题,以第二轮三年发展规划为引领,坚持以“优化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打造特色品牌,提升办学品位”为重点,创新校本教研模式,深化课程改革,规范办学行为,践行行知教育,努力办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可持续性发展。
现将一年来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规范管理促内涵
提升党员队伍思想素质,上好党课,开展“带好一个班、上好一堂课、树起一面旗”三个一活动,使党员争做教育教学的排头兵。组织好政治学习,学习教育教学管理的先进理念,开阔了教师眼界。
以考勤制度为抓手,努力实施精致化管理。在原有较好做法基础上,进一步好履行请假手续,尽量不因请假影响教育教学的秩序。凡遇重大集会所有教师应发扬主人翁意识,不无故缺席,做好活动的配合者。
本学期重点执行了规范办学的八项要求,重学习,抓规范,从严从细,力争将其落到实处,目前,规范的执行情况已有极大好转,下学期将进一步规范要求。
学校还重新修订教师绩效考核方案,努力提高考核评价的信度、效度。积极发挥教师主人翁意识,反复讨论、修订,出台了更为完善、科学、规范的绩效考核机制。制定了《教师业务量化考核方案》,夯实过程管理,以此激励先进、示范引领,努力弘扬爱岗敬业、争优创先的精神。
二、自主育人展风采
1.强化队伍建设
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教育理论和法规,开好两周一次的班主任例会。提供班主任外出培训的机会,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月查,加强过程化管理,并把班主任工作实绩作为评优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积极构建社会、家庭、学校德育工作网络。充分利用QQ网络平台,及时传达学校工作,各项主题活动,教育教学成果,指导家教工作,将班主任的“网访”工作纳入班主任工作考核。为广大学生、家长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努力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能默契配合。
2.实施自主管理
学校践行行知思想,积极探索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学校成立校“小先生”团队,参与学校的活动管理。学校德育处建立了学生自主管理岗位,尤其是校大队委和食堂值日生在学校值勤工作中认真负责,自觉奉献,充分发挥自主岗位监督与管理作用。无论早晨还是放学,同学们都能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在校园的主道上;午餐时,食堂里只听到同学们的饭匙子叩击饭盆的声音……这些成绩的取得就是实施自主管理成效的最好体现。
3.丰富教育活动
(1)主题活动,丰富生活。如进行开展“感恩母亲”“学雷锋”主题活动,开展“学感动中国人物”主题活动, “两史主题”教育活动,“科普周”系列活动,庆六一活动, 五好小公民“阳光校园,我们的好伙伴”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2)社团活动,特色鲜明。本着学生人人有社团,教师人人有社团的原则,学校成立了32个社团,每周三下午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深受学生喜爱。这些兴趣活动,培养了学生能力,发展了学生的个性,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3)社会实践,活动育人。这学期我校组织学生到世业洲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以此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开展生命教育实践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锻炼身体,放飞心情。
三、科学教研求实效
1.细化制度,严格规范教学行为。
学校制定了《教师业务量化考核方案》,考核项目涵盖教学六认真、临时性教学工作、校本教研参与、教科研工作、师训参与、教学质量等诸多方面。此方案为教师提供了教学工作的导向,现在大家常规落实到位、听课评课培训等积极认真参与,焕发出了新的工作激情。
2.聚焦课堂,科学提升教学效益。
为强化课堂教学管理,每个年级安排了一名校级领导蹲点,要求做到“三个一”,即一星期至少听一次课,至少找出一个问题,至少发现一个亮点,及时填写好“行政蹲点记录”。同时强化跟踪听课,如:徐校长蹲点一年级,为了解决学生听课效率低问题,手把手指导教师如何来解决,进行跟踪听课,再邀请低年级全体老师参与听课。这样扎扎实实地解决了教师的教学短板。
我们还将蹲点听课与随机点课相结合,严格执行《“点将台”方案》,要求各学科每周要点一次课,提前一节课在学校“点将台”(qq群)点将,告知清楚上课老师、时间及地点。以此为抓手,引导所有教师进一步关注常态课堂。
本学期,为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我们还实行了严格的巡课制度,教导处成员每天进行随机巡课,巡课内容包括教师候课情况、课表执行情况以及师生课堂教学行为,要求记录清楚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行为,关注好每个班级的教学动态。巡课过程中出现的普遍性的问题利用教师集中时间进行反馈,并提出整改要求。
3.优化作业,做好“宜人课堂”微课题研究
本学期,在区教师发展中心的指导下,结合我校学生学情,经过精心梳理,我校确定了主题为“有效作业(家庭、课堂)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的研究”的“宜人”课堂微课题研究。在不断研究摸索中,我们在低中年级实行双周练、高年级周周练的过关规定,语文学科继续要求进行读写结合练习,数学学科和英语学科延续以往的做法,分别有错题集和周过关。
4.以点带面,确保教学质量整体提高
开学初组织所有毕业班老师对上学期区调研成绩进行专门的分析,对成败得失进行认真梳理,制订切实可行的毕业班工作计划和措施。注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引导学生把对班对校的热爱转化为学习动力,为母校争光。
经过师生们的共同努力,我校毕业班在区调研中成绩优异,语文学科名列区第三名、英语学科名列区第五名,数学名列第六名,三门综合排名为区第四名。五年级区调研成绩也非常突出,五数、五英分列全区第三和第五。其他各年级平行班之间,大家都你争我赶,形成了良性的竞争氛围,有效促进了质量的提升。
四、教育科研抓落实
1.构建学习型组织,加强教科研业务培训。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培训,本学期,组织詹晓云、孙灵、刘燕、凌芳、韦艳等多名老师参加省级“蓝天杯”“名师送培”“语言文字规范”培训;桂芳、陈正娣、陈菊芳等二十多人次参加区域内听课、培训活动。
学校为教师学习,营造书香校园创造了条件。教师们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资料以及大家征订的教育、教学类杂志进行阅读学习。本学期,组织全员教师阅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并撰写了读书笔记。
2.重视过程管理,规范课题运作。本学期,我校坚持把科研管理的力度重点放在课题研究的管理上,并力求规范化并积极筹集资料,做好市级德育课题《践行行知思想,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研究》研究工作,以课堂为阵地,以活动为依托,来浓郁教育科研的氛围。
3.注重科研总结,推广研究成果。本学期,组织广大教师(特别是课题组老师、青年教师)认真撰写了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评比。教科室及时做好征文信息的传达、论文质量的把关、征文结果的反馈等工作。本学期,我校教师参加了丹徒区语文随文案例评比、“宜人课堂”优秀论文、案例评比、省“蓝天杯”优秀论文评比、市第七届教育观察评比以及“教海探航”优秀论文评比等,教师参加积极性高,参与面广。
五、体艺学陶特色明
1.学陶特色持续秉承
继续落实《风雅陶笛 双陶文化》的市级精品课程研究,利用社团活动时间对校级陶笛社团就行训练和打造,努力找寻陶笛和陶文化的结合点,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六一”庆祝活动上,学校陶笛社团进行了精彩展示。
利用各种平台向学生宣传“陶行知”思想。结合周一升旗仪式,由各班班主任介绍“小先生”,渗透了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自主管理理念。语文教师指导学生撰写好“生活作文”,有数十篇习作在国家级、省市区级获奖。
继续编写特色报刊《求真报》,介绍学校在学陶方面的做法、亮点与成绩,本学期我校的《求真报》在省级校报校刊评比中我校获优秀奖。
2.综合素养明显提升
学校一直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要求落实规范办学要求,开齐上足所有常识技能课。并加强巡课,促进教师的过程意识,学期下旬,校长室还专门进行了所有技能学科的教案、作业检查,及时查漏补缺,唤起教师对这些课程的重视。
学校尤其重视体艺工作,并将其作为学校特色来打造。目前学校田径队、篮球队、足球队训练时间固定,已趋于常态化。训练中,教练与队员同甘共苦,在运动场上挥洒着汗水与激情,承受着喜悦和痛苦。足球队在“区长杯”比赛中已取得较好的积分,在小组中位置较利;篮球队取得区第四名的历史最好成绩;校合唱队学校参加区小学生文娱汇演获得了三等奖;田径队参加区阳光体育节并取得第六名的较好成绩。本学期,我校已成功通过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验收及复核工作,校园足球成为我校的又一特色;同时,我校已成功加盟全国体育联盟学校;学校美术、音乐、体育学科接成功接受区调研,音乐学科获得了好评。
六、后勤管理更优化
1.加强学校的财物管理,完善购物、保管、使用等财产管理制度。开学初对部分教室木质课桌椅进行更换并进行各教室及功能室财物登记,学期结束后对各室财物进行检查核对。改善了舞蹈房环境,安装了柜式空调。本学期,也升级了学校监控设施设备为高清模式。
2.本学期重点抓了学校节水节电的管理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控制措施,力争不开无人灯、多媒体等,合理控制班级饮用水数量,加大检查力度并记录反馈,确保措施落实到位。配电间只增加了一台断路器,使电路管理更明确。本学期也将食堂外水池(漏水)进行翻新。
3.本学期强化了文印室的管理工作,上下午都有专人负责管理并设置开放时间。教学导学案、测试卷、周周练等材料须经审核,保质保量,提高服务质量,降低耗材的数量。为保证教学设备正常,本学期对所有班级及功能室投影仪进行深度清洗、维修,购置更换了部分投影、展台。
4.做好各种接待后勤服务工作,如区小学生象棋比赛、足球比赛、新教师培训教研活动,做好各项工作的后勤保障及服务工作,让参与活动的领导、教师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使我校口碑再上一个台阶。
5.加强食堂伙食的检查与监督力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食品卫生安全,杜绝事故。加强食堂环境管理和个人卫生管理,保持就餐环境的优美和整洁,认真抓好工作人员的个人卫生工作,保持穿着整洁。及时征求师生的建议与意见,不断改进食堂工作,做到让师生满意。
七、安保到位秩序好
1.认真做好学校安全主题教育工作。学校以校园消防安全和防溺水教育、交通安全教育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同时还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开展了学生安全教育活动。组织四、五年级学生认真学习民防知识,组织全校师生积极参加“全国安全知识”网上知识竞赛。
2.抓实接送车管理工作。我校与交警部门、江天集团主动联系,组织开展了小学生交通安全知识讲座,并通过发放告家长书、发送家长信息等方法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把学生在校情况与家长及时沟通。
我校还加强对学生接送车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开展了安全驾驶专题讲座、座谈会、随车照管教师会议、值日教师认真履职教育会议等,制定各项应急预案、完善了各项乘车管理制度等,力求乘车安全工作万无一失。
3. 做好安全常规管理与检查。每学期在开学前、期中和期末,学校都把安全教育工作作为重点检查内容之一,对校舍、电路、监控实施、消防设备、食品卫生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同时,积极配合区卫生监督所对校食品卫生进行检查,发现隐患立即整改到位。坚持门卫24小时值班值勤制度。学校保安人员坚持在校园进行治安巡逻,严格执行校外人员进校登记制度和校内人员外出登记制度,确保校园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