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阅读教育范文

小学生阅读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阅读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阅读教育

第1篇:小学生阅读教育范文

关键词:农村;音乐;教学;困境;出路

在现代化的教育当中,所有的学生都要朝着“一专多能”“多专多能”的方向发展,仅仅是在数学、语文、外语3门课程上努力,根本达不到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还会对学生的个人特长、天赋造成严重的限制,不符合我国的人才战略培养。农村人口数量较多,学生群体更加的庞大,想要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上获得更好的成绩,就必须将现有的问题彻底解决,形成教学上的良性循环。

一、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的困境

目前,农村初中教学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对音体美3门课程的教学,仍然没有必要的重视,特别是在音乐教学中,无论是课程的安排,还是具体的教学内容,都未得到相应的提升。由此导致很多学生出现了“偏科”的现象,后续培养的难度较大。

(一)重视度低、师资力量不足

在农村教学当中,传统教育的影响时间较长,因此对音乐教学的重视度并不高。在初中阶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升学及发展,而音乐所占有的影响比例并不大,因此很多教师、家长,都对音乐教学并不关注。除此之外,在农村当中,有很多的初中学校,都表现为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仅有少数的音乐教师前往农村任教。多数音乐教师,会寻找其他的任教机会,或者是做相关行业的工作,导致农村音乐教学的师资力量,表现为严重不足的情况。

(二)理念学习的片面化,学生兴趣不足

在农村的初中教育当中,音乐课程所占有的比例非常有限,基本上1周只有2节课程。同时,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时,音乐课程将直接被取代,转换成数学、语文、外语等重要科目。从主观的角度来分析,在农村的初中教学当中,理念学习非常片面化。学生对音乐本身并不了解,教师能够教育的时间、机会也特别的少。无论是从校方的角度来考虑,还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考虑,都对音乐的认知度非常低,导致很多学生对音乐的接触机会较少,最终的学习效果不突出。除此之外,在音乐兴趣的培养上,很多学生都对此毫无兴趣,音乐课程甚至是成为了一种“摆设”。

二、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的出路

(一)转变理念,加强音乐教学的重视

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音乐方面的知识、理论、技能、都没有得到良好的教学,整体上的成绩非常不显著,导致教学上的理念偏差非常严重,整体的教学体系也出现了严重的缺失现象,对学生而言,是一种重大的损失。建议在日后的音乐教学中,农村初中教师、管理者,必须将自身的理念进行有效的转变,加强对音乐教学的重视。首先,派遣班主任、管理者、音乐教师3类人员,前往县市的初中进行学习,了解到音乐教学的必要性、功能性,打破老旧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音乐接触。其次,在日常的教学当中,绝对不能将音乐课程替代,要在每一节课程中,充分落实相应的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度得到提升,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音乐就是唱歌”的阶段。第三,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阶段,音乐课仍然要照常执行,由此来对学生的精神压力、心理压力进行缓解,提高学生的记忆力,避免造成过渡学习的现象。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与一般科目不同的是,音乐课程的主观性较强,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学生加强理解和感悟,才能对音乐知识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建h在今后的农村初中音乐教学当中,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方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对学生的音乐喜好有所了解,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当中,选择相互匹配的音乐类型,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适当的贯穿音乐知识教学,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其次,在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过程中,可通过MTV、个人演奏、音乐史讲解等方法,帮助学生对音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告别错误的认知和偏执的想法,从而在多个方面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音乐教学当中,必须阶段性的融入到其他课程之中,确保学生接受完善的教学体系训练,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本文对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的困境、出路展开讨论,从已经得到的成果来看,部分农村的初中音乐教学出现了良好的转变,课程安排数量有所增加,教学水平得到提升。但也有部分的农村初中学校,对音乐仍然保持老旧的态度,学生学习内容较少。日后,应加强农村初中音乐教育的干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学习空间,在客观上、主观上,达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高凯.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的困境及出路探寻[J].学周刊,2015(21):56.

第2篇:小学生阅读教育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阅读指导;策略思考

小学阶段的英语,学生所阅读的内容大都是故事。让学生学习英语,每一个故事都需要学生能够理解清楚意思,知道故事的基本意思是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平时的课堂教学,需要我们能够在学生阅读故事内容上进行相关的指导,让去读有所益,更主要的是能够学会阅读。

一、以良好的开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学生对英语文本的阅读是否能够高效,从一定程度上讲与学生对文本有无兴趣有关。但学生没有去读,或者就没有去意义性的读,又怎可能有其兴趣?但所好的是小学英语教材文本都是以故事形式去呈现的。故事文本相比较其他文本来说,是更加能使学生有兴趣去尝试阅读的文章。但需要我们在课堂上首先要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兴趣去阅读,即让学生能够未见其文却就是比较迫切地想读其文。当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较为浓厚的兴趣,那学生也就会比较理想而又认真地读起来。所以课堂指导的开始就是要让课堂有吸引力,对于有趣的故事,我们可以使用其中的人物图片,或者使用音乐或者使用有趣的问题引入课题,这样学生就能尽快融入课堂,尽快走进文本,在课堂上进行着比较畅快而又到位的阅读。

二、以故事的引入激发学生的思考

从一定意义上说,作为语言学科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进行阅读,就是让学生能蚋形蛭谋荆感悟人物,受到英语国家文化的熏陶感染。但作为比较初步涉猎英语这门第二语言学习的小学生而言,对于英语单词、句式和语法知识都还相当贫乏的小学生而言,光去简单的读,还是不能获取效果的。从平时学生阅读的实践看,光思考良好的开头,不去进行相关的过程引导,学生的阅读也还是要大打折扣的,特别是那些具有阅读困难的学生。所以,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控制时,必须注意着故事的引入问题。因此,在教学中,都让学生去做一些猜一猜的思维想象机会,即给出文本中的几个人物,让他们去猜猜这些人物之间都有什么的关系,猜一猜人物与人物之间都有什么样的人物关系。为了让学生能够比较具体而又准确地猜出这些关系,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相关的画面、图片和文字,这样学生便可大致了解故事。也可以给出几个关键的词语让学生进行猜测,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进入故事的学习是能侧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式之一。

三、以巧妙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想象

应当说,在进行着上述的前置性铺垫活动后,学生通过阅读已经得到一些比较理想的发展,但还没有能够达成完全有效甚至就是高效的目的。如在引导学生进入故事之后,是否学生就比较完全地读懂着文本?还不就是完全。所以,在让学生进行着具体的阅读感悟时,我们别疏忽着这样的问题,即用问题的设置给学生提供着一个个大胆想象和猜测的机会。例如在让学生阅读“皇帝的新衣”这个故事的时候,就设置了下面的问题:1.Why does the king like the new clothes?(为什么这个皇帝总是喜欢新衣服)2.Why does the people laughes at the king?(为什么成立的人们都在笑国王的新衣?)学生们读着故事,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想象,顿时引发出学生许许多多的猜测,如为什么皇帝有了新衣还有人笑它?也许会……也许会……学生们会围绕这些问题说出自己的见解。当一个个学生畅所欲言出自己的见解时,当大家都围绕着别人的见解进行着相关的争辩时,当学生再在自己争辩的基础上进行着文本的阅读时,教学的课堂不仅仅激发起学生进一步读故事的欲望,更起到促进课堂阅读感悟高效的具体而又巨大的作用。

四、以故事的整合提高学生的能力

小学生阅读英语教材文本,通过一系列的阅读活动,对文本应当已经产生比较大致的了解,甚至就是比较深入和深刻的感悟。但不竟然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已经完全达成,也不竟然就是我们的教学任务即已完成。对于语言课程的教学,对于故事性很强的英语文本的教学,我们所需要去做的应当还比较多,也应当还比较踏踏实实地去做。如在带领学生完成整篇故事的阅读之后,别忘了帮助学生进行故事的整合。从平时的教学看,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整合的内容还比较广泛,通过对内容的整合,促使学生进行方法的总结。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帮助学生整合着这样的内容和方法。

1.整合故事内容:和学生一起完成对文章内容的填空或者对故事更改的介绍。

2.整合阅读方法:和学生一起总结在刚才的阅读中使用了什么方法完成了阅读练习。可以是猜测法,定位法等等。

3.整合阅读正确率:对学生的完成题目的正确率进行统计,从统计中知道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好与差,知道哪些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

提高课堂阅读效果,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完成故事的学习,也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英语教学业已在我们的义务教育阶段比较普遍地实施起来,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和教学,应当完全等同于对学生进行母语教育。作为英语教师,需要看到英语教学的美丽前景,但也需要看到其挑战的因素,其挑战如同攀登科学高峰,需要人们在充满荆棘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3篇:小学生阅读教育范文

1.1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虽然是语文教学中的课程项目之一,但它的作用却跨越了学科的范围,因为只要是有文字的地方就有阅读,对任何学科的学习来说,阅读都是基础。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二三年级这种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语文阅读教学更是他们奠定一生的母语文化基础的机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良好的阅读能力也是提高人的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因此,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1.2解决教师教学的困难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国家和社会大众对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要求教师的教学质量有一个快速提高。这对本来就担任着语文基础教学任务的小学语文老师来说,无非是巨大的压力。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提高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对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工作将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2.影响实效性的因素

2.1阅读教学无法引起感情共鸣

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是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点。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的教学,在它的教学任务中除了基本课程目标的实现,对人的情感的陶冶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无法使学生感受到课文里所包含的情感,无法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也就没办法实现陶冶情感的目标。整个课堂教学也必然是非常枯燥无味的,学生的兴趣也就没办法得到提高,教学的效果也一定不会好。一般来说,教师无法使学生感受到课文情感的原因,大多来自于教师自身没有投入足够情感和用心。例如,在朗诵时没有顺应课文的情感主线,只是单纯地朗诵了课文的内容或者是没有适当地采用调动学生情感的方法。像是某位小学教师在讲授《回乡偶书》的过程中,本应是自己饱含深情地朗诵了诗歌的内容,奠定了感情基调,然后再以图片的形式展现作者回乡时两鬓斑白,孩童不识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愁苦。但是,教师却在朗诵课文时只是简单地朗诵出了内容,并没有饱含情感而且也没有做任何调动学生情感的工作,只是单一地讲解课文,这样的教学方式,将会大大地降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2.2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程度不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但现实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同一而论,没有针对性,制定的教学方案要么就是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要么就是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办法适应学生的特点,也就降低了教学的实效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甚至使学生滋生厌学情绪。

3.解决措施

3.1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之所以没办法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一方面是教师感情投入和用心程度不够,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始终没能认识到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也要带动学生参与。首先,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必须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认真地阅读课文并了解课文的感情主线,以便于在课堂上的朗读,讲解。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在文章讲解开始前,或者讲解完一部分后,一定要让学生自行阅读,感受其中的情感,这样的做法对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有着关键的作用。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和自己一起进行课前导读的工作,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提升课堂的活跃度。

3.2联系学生实际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

小学生作为自觉性尚未发展良好的群体,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的情况出现。这对教师教学方式就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教师应该学会在保障教学任务得以完成的前提下,在课堂教学的过程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例如小组间的比赛和游戏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在安排课堂活动任务时,要从学生的年龄实际和认知发展水平出发,活动的任务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4结语

第4篇:小学生阅读教育范文

1 以多种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提高小学生阅读兴趣、使学习从被动型变成主动型,是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小学生必须培养阅读的兴趣,有了兴趣才有语文阅读的动力,而有了动力才能真正的提高阅读的能力。兴趣的培养常常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表现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因人而异的提问设置等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手段和方式。

1.1充分做好阅读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万事开头难。对于阅读教学工作亦是如此,小学生兴趣爱好的可塑性强,所以,阅读前的导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阅读开始前,如果教师能够增加些对课文背景或相关知识的趣味性讲解,那么就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充满期待,在怀着兴趣的情况下,阅读的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相反,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自然阅读水平不会有所提升。阅读前的准备工作,体现为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对文章的背景等知识的渗透,比如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入手,联系课文的内容,引发对课文学习和积极性。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利用好奇心使学生对课文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成功阅读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1.2巧妙设置提问,是增强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环节

课堂提问也颇具技巧性,方式恰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适当的提问方式往往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甚至自信心,对于困难生尤其如此。因此,在课堂上,可以尝试针对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比如,对于困难生,可以先提一些比较简单的在课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并给其以鼓励,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有自信心,同时还启发了学习课文的兴趣,然后根据其回答问题的程度循序渐进的进行引导。课堂提问的巧妙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为,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1.3灵活创设情境,不断把学生阅读兴趣引向深入和

只身临其境,才能使人感同身受并记忆深刻,对于小学生尤其如此。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组织一些情境表演,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一方面培养了其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另外,注重课件制作的趣味性也是使学生深入情境,引起思想共鸣的好方式。通过有吸引课件的播放,将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中,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能够激发起阅读的兴趣,潜移默化中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

1.4注重采用现代化设备,增加阅读趣味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的教学环节的应用也愈加普遍。多媒体的教学设备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使教育工作更加省时省力并具有效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一成果,通过投影、视频播放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新教材在设置上增加了许多图片,这实际上也是启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多利用现代化设备,制作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听资料,图文并茂,声色具备,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够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因此,通过多种方式的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趣味性非常重要。有了兴趣,阅读学习过程就不会那么枯燥,不会成为一种负担,相反,阅读的过程会使学生兴致盎然,成为一种享受。

2 善于培养和引导学生形成阅读的自主性意识

阅读自主性的培养是提高阅读水平的关键。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拥有自主意识,才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开动学生脑筋,从而培养学生自辩、自治、自学的能力,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具体来说,引导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包括培养自主意识和传授自主阅读方法。

2.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自信心,增强自主意识

小学生的智力发展特点决定了其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尤其体现在阅读的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经意不恰当的批评,常常会挫伤学生的幼小的自尊心,从而产生对阅读学习的反感和惧怕情绪,这种反面的情绪会在左右学生今后对课文学习的积极性。基于此,老师在课堂中,应当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多鼓励,少批评。比如,学生课文读的不够流利,不应立即指责课前预习太差或记忆力太差,更不应对其阅读能力进行负面评价。此时,应当从勇气可嘉、发音标准等其他侧面对学生加以褒奖,然后因势利导,指出课文读的不够流利到底是基于生字词还是其他原因。这样,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同时自信心受到鼓舞,才能树立超阅读的兴趣和自主性。另一方面,在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克服过分依赖心理。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常常是老师讲一句,学生记一句,老师讲一段,学生记一段。学生在阅读中,经常像猴子搬包谷,一路捡一路丢,所以,老师应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学习意识。比如,可以通过布置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课前准备作业,如在学习《美丽的公鸡》一课前,可以让学生先自行收集公鸡的特征和作用,这样就能启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好奇心,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2.2注重阅读方法的传授和指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强调了方法远比学到的知识本身重要,有了正确的方法,才能不断的获取知识,在小学生阅读教学过程中同样如此。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才能够使其摆脱过分依赖心理,从而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同时,形成创新思维。培养自主学习的方法有许多种,比如,老师可以调动学生全方位学习的积极性,要求在阅读中手、眼、口并用,在独立阅读中带着问题读课文,将有疑问的用笔划下来。又如,时常开展一些课文讨论活动,让学生在自由讨论中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各抒已见,老师则对学生的基本价值观进行引导,对于有创新性的想法要加倍支持和鼓励,在这样无拘无束的讨论中,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发挥,其思维才能得到拓展。要落实孩子的主体地位,关键是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后,老师都应当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鼓励其积极独立思考问题。

3 构建完善科学的阅读教学评价标准

第5篇:小学生阅读教育范文

【关键词】生本理念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48-02

所谓生本,就是一切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生命为根本。人的终生学习和发展离不开阅读,阅读更是滋养小学儿童生命状态的土壤,所以阅读教学也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生命为本,滋养他们的生命,充实他们的内心世界。生本教育力图使学生主动的去认识和适应学习生活,在活动中唤起学生对学习的自觉和热情,让学生在享受学习的快乐和幸福之余体验到生命的和谐。

一、生本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误区

1.阅读教学缺少互动交流

书是作者与读者交流的桥梁,在小学低段阅读教学的课堂中学生需要与阅读内容进行交流,而这种理解和感受不能仅满足于某种自己意会的程度。阅读教学需要多种方式的交流和互动活动,与同学的交流和与教师的平等对话都应该是阅读课堂教学中应有的活动方式。越来越多的老师感慨现在的学生不肯和老师交流,但是大部分学生在课下却十分活跃,也能说会道,只要一到课堂上,就会沉默寡言,甚至不愿意回答问题。

2.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小学语文阅读的学习,更加侧重语文基础知识的讲授。学生有时候不太愿意配合老师,或者在老师提问问题的时候往往回答不到点儿上,课堂很难控制,往往会为此耽误很多的时间,老师为了赶课堂的进度,所以就不愿意跟学生互动,会按自己提前备好的方式去讲,整个课堂会因此而变得沉闷。或者导致教师只是会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而缺乏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并没有给予学生主动探究,甚至是分组交流的机会,这样整个语文课堂的教学比较低效。课堂如果缺乏管理,放任自由,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二、小学阅读阶段生本阅读教学的策略

在生本阅读的指导中,儿童兴趣的激发同样重要。生本阅读一定是在学生具备非常强烈的阅读兴趣这一基础之上开始的,在激发兴趣的同时,教师还应考虑如何让阅读的兴趣得以保持和延续,让阅读行为成为日常行为,让阅读习惯逐渐成为学生的阅读能力。

1.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生本阅读重在学生的生命参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获得了与自己、同学以及老师的交流和沟通,以多元的视角对课文内容进行独立的理解。小学阶段的生本阅读中自主阅读是指学生自己根据需要、学习经验等自主的选择阅读的方式,自主发现提出阅读中的问题,对所阅读的内容有独特的阅读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地参与课堂,让他们有一个完整丰满的学习过程。小学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大多容易领会,不需要多议,也有一些距离学生生活经验远的,需要通过师生共同议论让学生领会的。学生是否领会思想感情,主要从朗读中反映出来。朗读的表情和语气反映理解课文的程度,反映领会思想感情的程度。有时要加上教师的范读、表情朗读来使学生感染。文章字里行间有深层的意思的,文章主题并未公开提出而要读者自己去揣摩的,这样的文章要让学生议论明白。例如寓言的寓意,讽刺文章的所向,笑话之所以好笑要弄明白。比如《坐井观天》。

2.让学生形成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影响阅读,阅读习惯好的学生,阅读数量和质量要远高于其他学生。所以,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低年级时,开始指导他们使用字典认识字词。引导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搜寻有利于解决问题的资料。例如:小学语文第四册《狐假虎威》一课中,“纳闷”一词就可以与“奇怪”作比较,既找出其相同点,又指出其差别。可以在本课的词语中比较,也可以与学过的词语作比较,这就需要老师在备课时花点工夫把它找出来。只有通过比较才能鉴别,尤其是同义词以及具有褒贬义和感彩的词语,不比较很难说清。词语比较后,最好能结合着做些练习,如造句、填空有些句子也可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词语比较,实际上是在学习修辞,但是对小学生不讲修辞道理,要通过词语比较,让他们在实际上懂得词的色彩、感情,进一步学会运用。另外要启发、帮助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培养读书兴趣。可选一些拼音读物,图文并茂的读物给学生阅读。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读书习惯和学风,包括看书认真、爱护图书、注意保护视力、注意姿势等。对小学生阅读的图书尤其要注意选择,要照顾他们的兴趣,内容不要过深,而要生动活泼。

3.为学生创造和谐课堂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乐于阅读,学生才会主动积极的参与阅读教学活动,并主动进行课外阅读,让阅读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教师教的部分,才有可能获得尽可能多的阅读教学效果。要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阅读学习中去,就必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生本教育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将教学内容的形态进行适当的调整,以达到适合学生实际的目的。语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主要的课程内容与生活实践是紧密相连的。语文阅读文本来源于生活,以生活为载体,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生活。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爱的读物带到学校与其他同学分享和交流,既可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的阅读范围有更广阔的提升,也可以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训练他们的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养成学会与他人分享的好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文章和自己的整个生活世界结合起来,就可以调动自己的生活世界,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就会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切身感悟文本,体味文本带来的真实情感。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学生在一进一出中获得广阔的资源,吸收文章的精华。

三、结语

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作为基础教育的母语教学课堂,肩负着更为艰巨的任务。生本阅读的指导策略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生本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和创新。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了解学生的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对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进行指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阅读学习中来。

参考文献:

[1] 吴忠豪主编.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

第6篇:小学生阅读教育范文

一、生本教育理念的概念

所谓生本教育理念,即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指的就是教师将自己认为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部分分配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来解决问题。这种生本教育理念,就是用生本教育代替师本教育,不仅是尊重自然和生命的体现,更是对儿童天性的顺应和支持。

二、关于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理想建构

生本教育理念实质上就是教师把课堂主动权交付给学生,学生依靠自身努力或者小组合作的方式独立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主动灌输知识,而是调动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因此,笔者主要从以下三点探究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理想建构。

(一)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应当是唤醒生命

虽然小学生无论知识面,还是学习能力,都有所限制,需要教师的悉心传授,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教师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思维将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作为小学教师,最为重要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唤醒学生的能力。而针对小学语文阅读,应当唤醒小学生两个方面的思维:一是唤醒小学生的阅读意识,小学语文阅读往往是丰富多彩的,对学生的吸引力也是最大的,教师应当一改过去强行灌输的方式,而是通过创设情境和课堂氛围等方式,来激发小学生的阅读期待和阅读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小学阅读之中;二是唤醒小学生的生命感悟,让小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在阅读中获得快乐和知识,并且通过阅读发现和感受美好的事物,才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知识,才能真正体会到阅读中蕴含的情感。

(二)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本质应当是和谐生态

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应当是追求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整个阅读过程应当是和谐生态的,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保障小学生快乐自由的成长。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应当是两种过程:一种是师生主动交往的阅读过程,师生之间有效阅读交往的前提应当是自由和谐、轻松自在的阅读氛围,作为小学教师,应该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并对学生的想法进行倾听和总结,进而针对学生缺乏或者错误的观念和知识进行指导和教学;第二种是情感和认知和谐统一的过程,小学语文阅读的情感与认知和谐统一的过程,就是满足学生好奇心的过程,作为小学教师,应当通过教学设计或者其他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满足好奇心。

(三) 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归宿是只想生活

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和生活融为一体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想生活化,应当通过创设生活化的阅读情境,来帮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来阅读和理解文本,进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和实践。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加之归宿详细而言,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堂教学要源于生活,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师,应当想办法将教学内容联系生活、面对生活,并最终指向生活,从而让学生不仅学会书本知识,更学会如何理解生活和表达生活;另一方面是教学要回归生活,提高生活水平,因为小学语文阅读的内容大多都是生活真实情境的再现,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积累生活经验,并且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让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充满生命力。

三、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案例分析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要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应当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一是准备阶段必须融入“生本”。首先要对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经验、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以及问题困难等进行了解和分析,进而了解学生感兴趣的阅读形式和知识点,来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同时,还应当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让小学生分组学习;

二是通过情景创设来引入课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话题予以确定,也就是对课文内容的核心进行确定,通过视频或者图片等多媒体形式,将学生引入情境和角色;第二个方面是各抒己见,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看法和问题。

三是引导小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获得感悟。主要方式有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和展示汇报三种,来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悟。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要凸显生命质量的提升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要对儿童生命力有所彰显,帮助小学生体会学习和生活的快乐,同时赋予学生生命力,长时间的主动尝试会让小学生获得超常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二是进一步拓展小学生的阅读空间和范围,注重对小学生精神层面的引导和教育,因为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不仅要求阅读课文,根要求阅读相关文章和材料,拓展小学生的知识层面和思维,避免了“空中楼阁”式的教育效果;三是要通过小学语文阅读教育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这些语文素养主要包括丰富的词汇量、宽广的知识面、准确流利的表达、丰富的情感和优秀的写作能力。

第7篇:小学生阅读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本课堂;教学阅读

“生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教育为本,以生命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这一生本的教育基本理念就是由此而来的。教师在课堂上不局限于课堂,学生不局限于课堂上教师讲的内容,让课堂的思维放开、放大。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影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每门学科活动优良的最直接的因素是兴趣。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人们从事自己有兴趣的事时会有无尽的动力。这样,如果学生有了阅读文章的兴趣,那么,他们会主动地寻求课外的阅读。所以,教师要尽力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开心地进行阅读,打心底里接受自己想要获取的语文知识。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这种兴趣呢?首先,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故事悬念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故事对于小学生来说人人都喜欢听,在课堂上学生一听到教师讲故事必定是每个人都来了精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样学生就会随着教师充满感情的讲述进入一个奇妙,有趣味,充满冒险精神,令人感动的语文世界里,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从而喜欢上语文。其次,在语文课文的讲述中教师也可以巧用引入语和过渡句让学生很自然地理解并接受课文中表达的意思,让学生不会对文章产生陌生感,认为文章说得很深奥无法理解,让学生对每篇文章都产生一探究竟的欲望。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自己的理解的评价应该带有一定的激励性和哲理,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课堂自主性

苏联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因此,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在课堂学习中的重要性;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自主性探索,是学生能否在语文阅读课上学习高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自主学习也是学生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的关键所在。

想让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变得更有效率不是看教师在课堂上讲课讲得多么生动形象,而应该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是否积极,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才不会对课堂产生抗拒感,能让他们自己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才能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并从中获得更好的、更高效的学习能力,这样就可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那么,该如何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在语文阅读课堂中应该开展个别学习,分组讨论,组与组之间的讨论,整班讨论,根据文章内容进行表演、教师和学生互动等多种形式来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这样可以使得课堂充满活力。

三、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应该包含人文内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语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中的一员,学生学习语文这种人文学科就要从这门学科中获得适合自己的理想和生活的信念,提升学生自己的精神层次、审美观和自己的文化修养、文学品味,让自己得到全方位的升华。因此,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应该融入人文内涵,教师要积极地培养学生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格品质,全方位地让学生得到发展。

在我国制定的新课程标准中规定了各个学习阶段不同的阅读量,我们不难看出,阅读量的积累对于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高低有很大的影响。只有让学生有大量的阅读积累,才能使他们在语文阅读课堂学习中有足够的自主性,让课堂充满激情,这样才能使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效率得到提升。小学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是人生阅读的黄金阶段,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和良好的记忆力这些优势,积极地开展阅读活动,加强他们的阅读量,让他们在这个阶段多读多背诵一些著名作家的名著,让他们多积累对他们一生都会产生影响的知识,让他们知道学习语文知识对于他们的有益之处,这样他们会喜欢上阅读,喜欢上语文,能够自主地进行课外阅读,从而让他们积累的语文知识更多,使得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能够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

从上面的几点我们可以看出,在当下已经改革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减少对学生的约束,多增加的应该是对学生的引领;少一些包办性教学,给课堂一定的自由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语文产生兴趣,从而爱上语文。我们不仅要以全新合理的教学理论作指导,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完备和创新,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同时也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第8篇:小学生阅读教育范文

在素质教育的目标下,生本教育理念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心理发展的基础阶段,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认知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教学条件,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

1.生本理念的基本概述

所谓生本教育理念,即指将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人,以学生为本进行教育,主张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更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1]。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最为基础的教育科目,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语言的掌握和运用。教师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有所得。生本教育理念运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在为学生提供阅读自由和阅读环境的支持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对自己喜欢的作品则要力争达到情感共鸣,有效提高阅读效果。同时,对学生已取得的成绩,教师要多表扬,让学生在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时,以更加自信、自主的状态投入到阅读中,逐渐提升表达能力,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

2.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2.1 运用科学方法指导学生阅读。生本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阅读。首先,要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角,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情境。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给学生指出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进入阅读。如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可读性较强的文章,结合学生的年龄、身心等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文章推荐给学生阅读,并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给出恰当的评价和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或者鼓励学生之间分小组合作阅读,然后讨论、发言等,通过语言交流加深印象,体会文章的魅力,碰撞出火花,或者矫正自己错误的认识等[2]。同时,教师在阅读材料的准备上,应多推荐真善美类文章,让学生在了解作品的同时,对亲情、友情、善良、美好、诚信等人类的情感有正确的认知。另外,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创设相应的情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如分角色朗读、小品排练等,这种方法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通过对某一文章的解读,让学生自主发言,表达学生对该文章的看法,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等。这些方法的正确运用,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有效升华学生对所阅读内容的认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2.2 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切不可模式单一、枯燥乏味,这会大幅度减损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正确的方法和策略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更加活跃和积极。生本教育理念既然以学生为出发点和中心,自然要多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爱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因此,学校、教师、家长都应关注学生的阅读,而不只是关注在教材及考试上,应为学生提供相应条件,让学生接触到他们感兴趣的部分,阅读他们喜欢的内容,在轻松愉快的阅读环境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在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和差异之后,为学生提供自由、开放的阅读课堂,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在字里行间体会到写作的技巧和魅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和方式去感悟文章,并在文章中出现自己喜欢的句子、词汇的地方进行标注,然后进行仿写、转换等,加深理解和记忆。最后,教师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材料选择的自由,不能只是依据教材课本,要为学生创造自由选择阅读资料的前提条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将每周四下午设定为自由阅读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自由阅读,甚至是从家里带来的读物,鼓励学生之间交换阅读,交换彼此的意见,并在阅读之后就阅读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写出读后感等,从而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阅读兴趣。

2.3 利用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突破阅读难关。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难题,这时教师要多和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阅读进度和情况,分析学生对某些内容的掌握是否出现了偏差。而对于一些意义较大但对学生来说却有些复杂的文本,教师就要组织学生集体阅读,利用一些多媒体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文本的重难点,还在无形中提升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第9篇:小学生阅读教育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 阅读能力 培养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阅读能力的掌握与否,是检验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试金石。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众所周知,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条件,为学生的阅读创造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硬环境就是创设良好的外在阅读条件,如提供图书阅览室,内藏足够的图书,配置较大容纳量的书桌,教室四壁张贴有关读书的标语,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软环境则是指教师在与学生的阅读交流中建立的一种美好的情感氛围,如对学生阅读成果的赞同和肯定等。这样,就能使他们在阅读中产生成就感,从而更加积极地扩充自己的阅读量。

二、要教学生读书的方法

教师必须要采用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自学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就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师讲”,学生有了自学的能力,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形成了自学习惯,就可以无师自通,受用终生,这是教学的目的和归宿。精读法。所谓精读,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鼓励学生多讨论,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生命,是读者的阅读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而阅读的角度不同,作品表现出来的意蕴也不同,也就是文学上所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我们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意地去阅读。创新思维来自质疑。“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只有善于发现和指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学生多角度质疑问难,多角度思考问题解答疑难。在阅读中,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对于体验中的局限性,我不轻易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

三、课堂教学中反复运用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主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地形成阅读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科学方法去阅读,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读前提出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将读书方法的指导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写进教案,并设计出实施步骤和方法等;读中相机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或文中的重点、难点给予适当的点拨、启发等,指导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从而读懂课文。读后归纳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读完某段或某篇后,应引导学生回想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读书方法。如引导学生说出一句话、一段话是如何读懂的,段落是怎样划分的,段意是如何概括的,中心思想是如何归纳的等等,并鼓励学生把学到的这些方法不断地运用于阅读实践,逐渐形成独立阅读能力。

作为课堂教学来说,教材内容是固定的,师生都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那么,在学生的阅读方式上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充分的自由,以尊重其自己的意愿。在我的教学实践中,这种不干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预习任务中不强制要求阅读文本,一般对字词和作者背景提出要求。如果预习中阅读过课文,一些学生就不会愿意再次阅读。课堂上的研讨缺少对文本内容感性认识的支撑将无法开展。二是阅读之前一般不预设问题。不单纯将语文当作解读信息的工具,以保证轻松、自由的阅读状态,不破坏其自主体验、想象、积淀和感悟。三是让学生选择自己的阅读方式,以尊重其个体差异。在实践中学生一般对篇幅较长的文章选择默读,对篇幅较短的文章选择朗读。这种尊重自主意愿,不干预的阅读,使学生能沉浸于文本之中,获得个性化的认识感悟,为探究和讨论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