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教育培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Abstract: To present that systematic nursing education model can promote nursing practice which is under the new medical situation, via analyzing the traditional nursing education model in the hospital. And to clarify the importance of both opening a system and culturing elite nurses in the nursing education system, through nursing practice.
关键词: 护理教育;体制;实践
Key words: nursing education;system;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1-0215-02
0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大城市的三级甲等医院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改变着。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家开放人们就医条件,去掉定点就医模式,三级甲等医院的就医人数不断递增,医院规模逐步扩大;经济发展带来了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医疗技术的运用,促进医疗队伍中医师结构的优化,导致本发展较迟后的护理队伍其结构与医疗队伍结构差距增大,传统护士职后培训模式受到挑战。在现条件下,护理知识结构还不能马上快速提高的今天,等着专科护士的到来是空话,他必须是在临床的实践中不断成熟和发展。因此,脚踏实地地在医院临床护理中做好护理职后培训,不仅为医疗和护理安全打下扎实的基础,而且为专科护士乃至护理专家的培养都是一个铺垫。
1医院护理培训传统模式被挑战
1.1 传统医院护理培训模式中中级与初级职称能力无显著差异传统的医院护理人员培训模式,护生从学校进入医院,通过岗前集体培训,进入科室,通过一到两年的内、外等科室轮转,并通过一年的基本理论、基本操作考核,取得国家统一护士注册考试后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接着进入医院每年按规定的每月一次业务听课,记入听课证或参加有学分的听课;中专或大专学历的护士到达一定年限参加全国注册护师资格考试,获取初级职称,依次类推逐步达到护理高级职称。
合格护士的尺度以取得护士注册证书以及独立完成临床一般护理工作为医院考核指标,初初级护士、初级护师、中级护师等除工作年限以及工作经验上存在差异,达到一定年限后临床工作经验差异便不明显。
显然,以一个独立完成一般临床护理工作为一名合格护士是最基本的条件,而仅以完成临床一般医疗医嘱及一般护理是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医疗技术,也难以适应人们日益健康的需求,导致临床护理工作得不到医务同行和社会的高度认可而使护理人员压力倍增,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难以提高。
1.2 医院护理培训传统模式难以适应快速递增的新增护理人员培训近十年,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以及人们对护理职业的不断重视,医院护理人员需求量不断递增,大量的新护士培训,使得原负荷较大的医院护理工作,又增添大量培训工作,传统的高年资护士带新护士的比例严重失调,近年来各大医院新增护士人数达50-100人次,一组数据显示:某医院病房护士平均护龄为:27.6岁,最低平均年龄为24.82岁(见表1),护理工作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职业,护理人员成长也是后成才的过程,虽然具备执业资格,但医院是以不确定因素多为特点的场所,大量的新注册护士能以应对应急情况,给医院以及护士本人都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同时患者满意度也难以提高。因此,必须寻找一种适应新形势下的医院护理培训模式。
2医院护理在职教育的系统化管理势在必行
在医院护理规模不断发展的今天,单项护理技术考核和理论考核以及部分课程培训和轮转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医疗技术和快速递增护理需求,医院护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一起建立较为完善的护理在职教育体系,并赋予相关制度的保证,使护理教育系统化,规范化,有利于护理的持续发展。
2.1 三级护理管理中的不同职责,决定了医院护理教育必须建立“三级护理教育管理”的管理体制所谓“三级护理教育管理”,是指护理部、大科(护理大单元)、病区护理单元三级护理教育行政部门按其职责范围,分别对所属单元的各级护士职后临床护理教育实施管理。管理主要包括制定相应制度和规范,制定培训规划并组织实施,对培训过程进行指导和协调,对培训工作和培训效果进行评价等。
在护理部层面,建立护理教育管理委员会,教育委员会由护理部主任或副主任、护理教育主管、各科教育科护士长组成。教育委员会确定教育委员会成员职责,建立较强大的护理技术与技能的支持系统。调整和改革护理教育管理手段和方式,适应新形势下医院发展的需要,护理教育培训的管理逐步向柔性化方向发展,减少单一的集中培训方式,把部分精力放到战略规划、政策指导、信息服务以及各种间接调控手段上,将系统中的资源在信息服务、经验交流、学术研究、联系协调、顾客评价等方面发挥作用,及时掌握和了解培训需求与不足,提升教育培训质量。
护理大单元层面,护理教育委员会成员是某护理大单元教育科护士长,落实教育委员会关于护士的教育培训目标,制定护理教育培训计划,整合和协调教育培训资源,提供强大的教育培训技能支持系统,沟通各病区护理教育培训需求并与护理教育委员会联系,有效利用教育培训成本,追求培训效益的最大化,监控各病区护理教育培训质量,保证护理教育培训的层次性和普及性,保证培训进度和培训覆盖面,总结教育培训结果,并与护理质量和护理学科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病区护理单元层面,病区护理单元是护士培训的主要场所,该层面教育由病区护士长落实病区教育培训计划,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坚持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在个案管理能力培养。因此,加强病区护士长继续教育管理的同时,加强各层护士继续教育的管理,就成为三级护理教育管理的重要责任。
2.2 护士在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临床护理教育培训组织网络的建立(附图1)护理人员在成熟、成材过程中,由于患者病情的复杂性和不确定因素,护理人员必须逐步培养成为一名实战性较强的独立护理工作者,这就决定了病区护理人员的层次性。就护理培训对象层次多样,需求各异,教育内容广泛的特点,临床护理教育培训的系统化保障需要临床教育培训组织网络的建立。
在职教育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在工作实践中教育培训与被教育培训,即“岗位练兵”、“岗位成才”,在教育培训实践中不断提高护理技能和技巧,促进护理持续发展。护理实践就是护士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护理专家的培养。
3临床护理教育培训内容的系统化
医院护理培训有医院层面的授课和外出学习进修以及医院内部的轮转,也有科室层面的讲课和技能培训,内容涉及医疗护理、护理与法、护理服务等,但就护士个体发展的系统性仍比较缺乏。随着护理职业生涯引入护理管理的人力资源开发及护理人员能力建设,护理人员在职教育培训的内容系统性不足的矛盾也不可避免地显现出来。如何促进教育培训内容的系统性给临床护理教育管理带来了挑战。
3.1 医院能级护士管理模式的出现促进护理培训内容逐步系统化近几年来,护理职业生涯规划引入护理管理,为使护士个人成长目标与医院护理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护理组织在护士成长的不同阶段建立不同阶段的能力标准,使护士明确自己能力标准的方向,以不断给自己建立成长标准而努力,从而在促进个人成长的同时,提升护理质量。然而,在能力标准建立的同时,如何使护士达到各阶段的能力标准,而不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级别,教育培训内容的匹配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护理教育培训内容的系统化。
3.2 教育培训横向内容的建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运用素质冰山模型,使护理临床教育者觉悟到一味培训护理知识和技术而临床收益欠缺的原因之一是培训内容的局限性,护理知识和技术提高的有力支撑在冰山下暗礁的力量。“价值观、态度、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品质、内驱力、社会动机”是比较难以测度衡量,即使通过教育也一时难以改变,必需投入相当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甚至要经历一个比较长时间的转变过程,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触及灵魂的“痛苦”过程,并且不能保证都能转变成功。然而如果忽视这方面的教育,那么护理教育培训成果只能是事倍功半,不能有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临床护理教育培训的横向内容在实践中逐步被建立起来。当然在培训中,教育培训的指导者必须清楚认识到这个过程的艰难性,如何培训提升这些能力、通过什么手段考核测量这些能力的大小等具体问题,也给教育研究者留下了很大的研究、探索的空间。
3.3 教育内容的纵向发展在教育培训的横向内容的保障下,教育培训的纵向内容得以发展。护理的任务,它的实践领域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疼痛。”[1]这就要求护士具有较强的医疗护理知识和技能。通过学校的学习,护士掌握了基本的医疗和护理知识及技术,但让所学的知识和技术真正成为护士在临床工作胜任的技能,则有待临床教师的带教和指导,同时也需要临床老师不断提高自我学习能力,提高护理科学研究的能力,不断总结护理实践经验,以帮助自己提高护理专业能力,也为护理专业发展留下宝贵的经验和理论。
护理教育内容的纵向发展,在于每一天的护理实践过程中,体现在临床护士对患者的整体护理中,通过护理查房和疑难个案讨论等形式,将所学的医疗护理知识和技术加以融会贯通,将临床困惑的护理问题通过护理科学加以探讨与研究,逐步建立护理个案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专科理论和技能,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和护理专业的发展。
3.4 教育内容的分层培训过程在教育内容框架下,有组织,有计划地达到教育培训目标,促进教育培训的系统化。将教育培训的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每一个护理人员层次中展开,形成护士成长必须经历的学习过程,从被动学习阶段,到被动输出而促进其主动学习的阶段,学会指导和帮助所需帮助的人(患者、家属和同事),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懂得人生的价值和生命诞生的意义,逐步稳定其社会角色和自我概念及形象,努力培养护士达到主动输出阶段,使护士在内驱动力的召唤下,不断进取,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从而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提升,护理专业的持续发展。
4护理教育培训体制实践感悟
护理教育培训体制在本院实践三年来,其制度不断完善,教育内容不断被充实,促进了临床护理教育培训的系统化。
4.1 护理教育培训管理委员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护理教育培训管理委员会是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下的一个子系统,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该系统得到医院大系统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输入,在大系统内建立护理教育培训运作机制,使护理职称晋升与护理教育培训的能级晋升有机结合起来,改变过去职称与护理实际能力欠匹配的现状;在医院内部横向系统的辅佐下,教育培训资源得到保障,同时该系统与医院外部同行联系,吸收外部同行精髓,注入本系统,促进系统内部优化组合,努力使教育培训内容符合护理临床实践和护士需求,充满活力。
4.2 临床护理教育培训师资培养的重要性临床护理教育培训老师的培养是护理教育培训委员会职责之一,在临床护理教育培训系统中,临床各级带教老师肩负着不同范围和不同能级护士的培训任务,有效的各级带教老师的甑选和培养至关重要,也为营造一个公平、透明有序的临床护理教育培训环境打下基础,护士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职业规划,达到个人护理专业发展目标,从而使护理组织总体目标得以实现。
4.3 临床急需护理人才虽然临床护理人员具有很大的奉献精神,但由于临床护理工作繁重和人力不足等因素,使一大批愿意在护理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的护理人员,很难有机会得到进一步发展;80年代至今培养的高等护理专业毕业的护士,如何在护理临床中开创一片护理工作前景,促进护理质量内涵的提升,更有效地服务于广大的患者,有待管理者的思考。临床护理教育体制只是在医院内部进行工作环境的优化,吸引有志护士在临床发挥潜能,培训仍停留在护理专业的普及程度上。护理专业人才的缺失是有效护理教育培训的瓶颈。呼吁在医院能级护士培训的基础上创新一种新的护理专业发展机制,或许在国家层面,或许在省、市级层面,突破目前护理专业发展的瓶颈口,使护理专业人士为护理专业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本文通过对施工现场安全教育管理现状的分析,结合当前施工企业现状,从安全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简单探讨了如何做好施工现场安全教育工作,提出加强现场安全教育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安全;教育;培训
建筑行业是一个高危险的施工行业,建筑工程施工工地作业人员复杂,流动性大,加之工期紧张,施工环境差,施工过程危险源多,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分析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作业人员违章作业、安全意识不强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员工安全素质和安全技能水平,减少人为事故的发生,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本文切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从安全教育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1、施工现场安全教育的现状:
(1)受教育对象素质普遍较低,作业人员流动性大,建筑施工是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高,消耗体力大的工作,准入门槛较低,他们素质普遍偏低,安全教育尚处在“要我学”还未达到“我要学”的阶段。
(2)专业化的小段包工仍是目前专业公司施工的基本形式,劳务资质也仅局限挂靠备查层面,承包人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安全生产,只重视进度质量,安全仅停留在口头上说说,心存侥幸心理无能力承担安全责任,转嫁安全风险,安全意识不强。
(3)作业人员“临时性”决定了他们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不少作业人员是放下锄头镰刀又拿起榔头“转业型”务工人员,季节性务工特征明显,习惯凭经验办事,遵章守纪意识差。
(4)安全教育学时、内容大打折扣。施工现场安全教育不论从学时还是内容,大打折扣,入场三级安全教育,安全员越俎代庖,一杆子全揽,班组教育依葫芦画瓢,没有重点和针对性,法规教育轻轻点水,教内容空洞乏味,宣读条文简单说教,安全技术教育没有和施工现场很好地结合起来,起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加之,常以施工任务为重压缩挤压教育学习,教育学时大大缩水,教育考核流于形式。
(5)强势罚款教育管理。过分夸大经济罚款管理的效果,过分的罚款教育管理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安全思想的建立,未注重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不明智和科学的管理。
(6)安全教育形式单调,方法简单流于形式。安全生产教育氛围欠缺,表现在制度上墙签字画押,专题教育、特殊安全教育、事故教育等其他类型教育少之又少。
2、加强施工现场安全教育,提高作业人员安全思想意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要求施工企业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加强安全教育培训,以人为本,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1)严格教育对象准入制度,细化人员特征分类。教育对象的选择不但要考察作业人员的施工经历,也要根据作业人员的年龄、性格等特征进行分类,年龄稍大,反映迟钝型偏重普工作业安全技术措施教育;头脑灵活,年龄适中偏重危险性大,技术要求高的作业安全技术措施教育;文化层次稍高,心细灵活可以监管班组安全工作多进行安全管理能力方面的教育。
(2)充实教育内容和方法,增强教育效果。生产一线是企业安全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坚持对症下药教育,教育内容有的放矢,把安全意识、安全规程、安全行为规范作为教育重点,抓安全意识教育。教学内容应以图示表述为主,文字表述为辅,图示表述直观,意图表达清楚,作业人员易于接受和掌握,陕建一建集团专门制作安全教育警示片《生命之鉴》,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和语音冲击效果,扣人心弦引人深省,给人印象深刻以启示警戒。安全技术措施解读应该突出重点,法律条文多加解释,语言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其次,教育内容建筑行业五大伤害入手,穿插典型安全事故案例,深入浅出的引导、灌输,使他们懂得最实在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体会安全生产重要性,体会自己对家庭的重要性,自觉遵守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三不伤害”。
(3)创新教育形式,开展多种形式安全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民工学校条件,安全管理人员自己整理教培方案,灵活教学方法,可以采用比赛、经验交流形式,辅之学习小型礼品来奖励,提高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增能他们有效施工现场识别重大危险源,并进行有效防范冒险作业的能力和意识,通过事故快报,集团公司季度检查安全简报的集中学习,把别人的事故当作自己的事故,深入剖析事故的原因。其次安全教育和作业人员薪资水平挂钩,设立安全专项奖励资金,采取先进带后进和互帮互学的方式,提升整体学习效果。
(4)提高认识,安全教育经常化。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是动态的管理,管理者要经常考虑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的施工阶断,不同季节容易出现的安全隐患,采取怎样的安全技术措施加以防范和消除,随即进行教育,使的安全教育经常化,不走过场,追求实际教育效果。其次要重视经常性的安全教育,有计划地把集中教育和经常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施工现场的“安全模拟体验馆”教育训练,使人迅速牢固地掌握安全操作的技能,教育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第三对个别容易出事的人要从心理上、个性上分析他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门个别的教育和引导。
(5)抓好班前生产会,落实安全教育培训制度。认真开好班前生产会,班组长在每天布置生产任务的同时,针对当天作业环境存在的安全隐患情况进行事故预测教育,提出预防措施和要求,作业前进行安全宣誓,增强安全观念。其次在作业过程中,严格检查作业环境存在的事故隐患及各种缺陷,互查互改互学,验证教育效果,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其次,立足班前安全会,发挥班组安全教育“细胞”作用,建立班组自控互查体系,以互查为主,自控为辅,杜绝只教育不验证,不注重教育效果个人安全素质提升的现象。
(6)完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体系。围绕“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认真开展员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从作业人员入场直到退场,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并认真落实,提高对安全教育培训的基础作用认识,履行各自的安全教育培训责任,不断地宣传安全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对安全教育培训活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总结好的安全教育培训的做法,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和持续长效的教育培训机制,达到人人安全受教育,人人防范安全好的效果。
作者:王炜 单位:陕建一建集团安装公司
参考文献:
[1]《建设工程安全教育培训暂行规定》北京:1997年;
与严峻的心理问题现状相比,我国现有的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制度、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等都存在不足,干部、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能力水平无法满足教育需要。就本校而言,心理教师虽然接受过专门培训,但由于没有专门的课时,又身兼数职,接触学生的时间有限。班主任虽然每天与学生在一起,但未系统学习过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心理教师和班主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如果二者密切合作,优势互补,则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那么,学校心理教师与班主任在合作的过程中,该遵循那些原则和策略呢?
主要概念界定
合作 合作指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成功的合作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主要有:一致的目标、统一的认识和规范、相互信赖的合作气氛、合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定物质基础。本校的心理教师与班主任(课题组成员)具备初步合作的基本条件,心理教师与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已经建立起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同时课题是由学校的政教处、教科研室共同承担,这些都为有效的合作提供了保证。
策略 策略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指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二是指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法;三是指讲究斗争艺术,注意方式方法。本课题所指策略即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心理教师和班主任有效合作的方针、机制及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合作策略 合作策略一词始于企业间的合作与联盟,它是指合作双方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双赢。双方的需要都是合理或重要的,而且双方相互支持,高度尊重,愿意以合作来解决问题。
课题研究成果
从2011年9月至2013年7月,经过历时两年的行动研究,本校总结出以下五大策略,即目标引领策略、尊重支持策略、沟通协调策略、资源共享策略、问题学生转介策略。
实施目标引领策略,激发教师合作的热情 共同的目标是合作的动力。学校把课题研究的目标确定为“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升实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这一目标得到了课题组教师的高度认同,因为它既关注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关注了教师的发展,这是实验教师迫切需要的。
另外,心理教师将总课题分解,要求课题组教师在总课题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结合班级实际,确定研究专题。实验教师确定的研究子课题包括以改善初中生亲子关系为突破口的调查研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行动研究、初中生青春期逆反心理行为及对策的研究、初中生挫折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等。从课题研究方案的确定到实施,学校给予全方位的指导,使实验教师在总课题的带领下,一步步加以实施。而子课题的确定又使其研究有了重点,目标更具体,更有针对性,也激发了实验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题组成员在繁重的工作之余积极主动学习、实践,还承担了对各年级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任务,并将其视为提高自己、教育学生的良好契机。其中部分班主任从未参与过科研课题的研究,但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关理论知识,购买相关书籍或申请外出学习培训。
实施尊重与支持策略,增强解决问题的力量 相互尊重是合作的基础,彼此支持是合作保障。课题组中,成员都是平等的,有活动共同参与设计和实施,有问题共同商量解决,以对彼此的尊重换来相互的信任和支持。此外,在心理教育工作中,小组成员不仅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还组成了一个精神的家园。每当烦恼和苦闷的时候,相互之间几句安慰、劝导的话语,就可以起到精神抚慰的作用,及时化解教师的情绪,从而以一种健康愉快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之中。这样,小组成T起到了相互督导的作用,这是心理教师自我成长所必需的过程。
实施沟通与协调策略,提高心育工作效率 在合作过程中及时的沟通与协调是合作成功的关键。为了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学校课题组建立了每周一次的小组会谈机制,小组成员每周一次例会,谈一谈本班的问题、个人心育工作现状和体会,共同商讨、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育和转化工作的重点和对象。同时,建立情况通报机制,定期出版“心育研究简讯”,通报本课题组研究进展情况,宣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等。此外,心理教师还将个体辅导的结果及时通报给班主任,班主任则在转介学生时将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已经做的工作通报给心理教师,从而增强工作的针对性。除此之外,学校还建立了网络交流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为课题研究服务。如设立组内专用邮箱,及时将有关资料、通知发到邮箱中;建立QQ群、微信群,使课题组成员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畅通,也使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同时把课题组教师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实施资源共享策略,为教师的教育活动服务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还属于新兴学科,由于本学科的特殊性,很难有统一的教材,相关的资料也只能通过教师去搜集,因此教学每一节课,教师都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作为基层学校的教师,个人所能了解和掌握的资源非常有限,而要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层次、上水平,就需要掌握更多更好的资源。于是本校建立了自己的信息资源库,一是将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心理测量软件对课题组教师开放,以保证学生现状分析及问题学生确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二是把教师个人手中的资源集放到心理教师手中,课题组教师随时可以借阅观看。现在学校已拥有相关图书150余册,课例30余节,报刊杂志4种,还有其他心理活动器材、数字资料若干。另外,本校资源库也对全校教师开放,很多教师在班会、家长会、主题活动课之前也纷纷通过资源库寻找资料,使教师养成了随时积累素材、资料的习惯。
实施问题学生转介策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在个别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对自己帮助不了的来访者要及时转介,以免延误病情。这一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学校个别问题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只是这种转介是心理教师与班主任间的互相转介,而非单方面。为此课题组设计了“问题学生转介卡”,班主任可以将本班级的问题学生转介给心理教师,但需认真填写转介卡,让心理教师更多地了解问题学生的情况,减少工作的盲目性。心理教师对其进行辅导后,再将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效果填在表上,交给班主任,请班主任配合做工作,使学生得到一致的、持续的教育和帮助。有时问题比较复杂的学生,需要经过心理教师和班主任之间反复多次的相互反馈、辅导,才能见到效果。此外,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便尽早发现学生心理的异常状况,做到早发现、早干预,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援助。但班主任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在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初级心理干预后,如果发现问题严重,必须转介给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对于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由心理教师向家长提出建议,由家长带学生做专业的心理咨询。这样就保证了每个问题学生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结论与建议
实验班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运用师大易度心检系统对部分实验班学生进行前期(2011年9月)、中期(2012年9月)和后期(2013年6月)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中心理问题人数有明显下降。为此,我们对实验班心理问题学生人数进行了统计对比,共计246人(见下表)。
说明:所运用的师大易度心检系统《中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包括适应、困扰与复原力三个分量表,从学习适应、人际适应、青春期适应、问题行为、抑郁、焦虑、强迫、恐惧、自信、积极认知、自我调节、社会支持12个维度评测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班心理问题学生的检出率明显下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学习效率的提高。实验班的任课教师普遍反映学生的精神状态普遍好于非实验班,他们积极乐观,学习态度有了明显转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学习的兴趣更浓了,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
课题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增强,知识和能力水平大大提升 教师对待学生更像朋友和亲人,因而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多位教师的心理教康教育论文和课例在市区级获奖。同时,课题组教师为学校的班主任、青年教师所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为学生所做的专题讲座,都得到了师生的好评。
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现在,课题组教师不仅仅是一个研究者,还成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头人。他们为全校班主任和青年教师开展讲座、做观摩课,为全校学生上团体辅导课,为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他们的影响下,许多教师主动要求成为课题组成员,经过认真的筛选,参与课题研究的班主任由原来的5人扩大到现在的12人。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也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提高。V大干部教师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学校对心理健康工作越来越重视,添置心理测评软件、购买辅助教材、光盘资料,支持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等,在人员、财力、时间上给予充分的支持,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区教师研修中心德育部的充分肯定,并于2013年在玉桥中学召开了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生涯教育研讨会。
一、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国家、教育和社会对集中连片开发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救助政策方面大力倾斜,国家资助经费由2003年的18亿提高到2010年的510亿,经济救助机制已经相对完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所以,积极开展既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又切合当地实际的贫困生心理救助理论和实践研究,是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湘西州、张家界、怀化地区历来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湘西州民族中学等学校集中了大批优秀特困高中学生,通过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状况与救助机制的研究,着重于民族立人、立本教育,培养适宜区域发展的人才,对大湘西的教育、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教育理论与现实的研究表明,直接以普通高中贫困学生心理救助问题研究为题的现有成果散见于各种文献之中,尤其是对连片开发地区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救助的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成熟的运作机制及适当的心理疏导策略与方法。
二、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辅以统计归纳法、经验总结法,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了一个较理想的研究水平。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4.12―2015.1)
组建队伍,开展培训。研究成员涵盖湘西州、张家界、怀化心理专职教师及有关部门人员,阵容强大,结构合理,实践与研究能力雄厚,并通过多种形式培训提高研究成员的综合素质、心理帮扶专业化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
2.调查研究阶段(2015.2―2015.6)
确定调查对象,编制《连片开发地区高中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据调查结果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制定救助策略和实施方案。
(1)调查了解现状。对州民族中学进行了多项调查,调查显示,州民族中学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88%,贫困生约占1/3,部分学生存在焦虑、厌学现象。以447宏志班为切入点,后推广至全校贫困生,作Zung普测。分析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系统(SAS)数据,发现1194名受测学生中焦虑标准分50分以上的549名,46%学生有不同程度焦虑(见图1)。对参加清华北大推荐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情况测试》问卷调查,这一群体焦虑高达60%。在高中生厌学情况调查中受试学生厌学、怠学情况较严重,个别学生有逃学、辍学现象。
(2)确定研究对象。据调查有效问卷结果分析,建立心理档案162份,采用“S机有目的性抽样”方法从中确定30个研究样本。对包含样本在内的1194名学生施以教育和引导,两学期后进行对比测试。焦虑标准分50分以上人数为382名,所占比例由46%下降为32%(见图2)。
(3)推广调查研究。在吉首丹青中学随机抽取30名农村学生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普查与分析。数据汇总分析如表1、表2。
分析普查数据,该校学生心理健康程度良好的占50%,有轻度问题的占43%,问题中等的占3%,问题比较重的占3%,严重的占0%。焦虑情况分析结果为良好的占27%,轻度焦虑的占56%,中等焦虑的占7%,比较严重的占10%,严重的占0%,反映出湘西其他中学民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情况达到73%,有心理帮扶的必要。
3.实践研究阶段(2015.7―2015.10)
通过实践,总结出“351”心理救助的有效策略,调整方案,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指导、基地提供服务、专业学会引领的科学救助机制,撰写论文,为湘西民族贫困地区高中学生获得身心和谐发展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有效策略。
(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导课题的研究实施
课题组起草《湘西自治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州局依此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的通知》(州教通〔2013〕188号)。主持人制订《2015―2017年湘西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项目工作方案》,州局依此制定下发《关于实施全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项目的通知》。湘西州教育局成立湘西州中小学心理教育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全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指导、组织及管理工作。
(2)州民中创建“351”,以辅导中心为基地,提供心理帮扶服务
州民中在校长王斌领导下,2011年创建湘西州中小学校首个心理访谈室,引进湘西州第二届教育学学科带头人舒暖主持专项工作。2013年,建成州民中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湘西州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心灵驿站)。2014年,构建“351”心理救助机制。研发了《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标准》,制定了《湘西州民族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纲要》和《课程实施方案》,形成了每班每周一课时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体系。2015年,在全州、全省乃至全国形成了广泛影响。
“351”由学校带动家庭、社会实施“五个一”心灵工程,以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校“五个一”即:创设一个心理帮扶教育机制;开展一系列课题研究;打造一个心理辅导中心;探寻一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上好一堂心理辅导课。同时,举办“525”心理文化节、心理主题黑板报和作文竞赛等专项活动,创建州民中学生会心理健康部、女生部,开展心理拓展,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不断提高学生心理自助的能力。家庭“五个一”即:开展一系列家长心育活动;提供一个家长心理咨询服务窗口;建立一个家庭心理教育网络平台;参加一项家庭教育研究活动;成立一个家长委员会,完善家委会章程、制度、公约,争取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配合。社会“五个一”即:在全州进行一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把辅导中心建成湘西州中小学心理疏导、学习培训及社会各界参观的基地;州民中对贫困生进行经济、心理共同帮扶,物质、精神双重资助的做法,目前已成为湘西州学生资助工作乃至州委州政府扶贫工作的一面旗帜;做好全州“助孤”教育心理帮扶工作;广泛送教,培养一支心理教育师资队伍;创建一个注重身心健康的社会环境,利用网络媒体、报纸杂志,建立起多维度、立体式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心理教育网络。
(3)专业学会引领“351”,边验证边修订边推广
在湖南学生资助研究会、湖南教育学会学校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专业引领下,进行校、州、省三级课题管理,“351”得到了有效验证。
宏志班入学即建立心理档案,予以全程心理关注,从2015年8月入校到2016年6月,共进行20次班级辅导,每次课后认真研讨并作行动研究,调整施教方案,增强班级辅导的针对性。4XX宏志班有心理咨询经历的学生的高考录取情况见表3,反映了心理救助颇具成效。
州民中实施“351” 由实验班推广到所有宏志班,2016届,51名宏志生参加高考,40人考取重点本科,其中2人分别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11人考取二本,本科上线率为100%。由宏志班逐步向全体学生推广,为来访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开展“351”心理帮扶,辐射到全校教师和家长,促进了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形成了学校新的办学特色。
心育培训由课题组成员、心理教师推广为全体教师以及家长和社会全员。借助香港乐群慈善基金萧庄夫妇资助项目,全州资助专干、心理教师共2000余名接受通识培训,87名参加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培训,66名考取资格证。同时,广泛送教,在全州企事业单位举办“幸福人生”等多场专题讲座,惠及几千名家长,为心理教育在湘西的普及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州内多所中小学前来学习借鉴,“351”心理帮扶模式,对帮助湘西州中小学校乃至更大范围的学校达成理想的教育效果,推进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借鉴。
4.课题总结阶段(2015.11―2015.12)
研究形成阶段性优秀成果,此后修订研究方案,边研究边推广,边实施边验证,得出研究结论,完成研究报告和论文集。
三、研究结论
本课题研究,分析了连片开发地区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索了运用差别化原则进行精准补偿完成对民族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性救助的理论体系,提出了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管理、基地提供服务、专业学会引领的科学救助机制和“351”心理帮扶模式,优化了对学生进行物质、精神双重补偿,经济、心理共同帮扶的心理疏导策略与方法,并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一:通过对样本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连片开发地区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尤其需要心理疏导。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焦虑普查和焦虑、厌学专项测查中,统计分析结果呈显著性,说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绪特征焦虑特点明显。随后开展的各项情况调查,反映出受测学生比对照组焦虑情绪比例高,厌学行为更常见。对州民中参加北大清华面试推荐生的群体进行焦虑倾向主观感受测试,结果显示:适度焦虑占40%;中度焦虑占35%;严重焦虑占25%,一名学生分值高达73.75,焦虑情况严重。调查发现,州民中贫困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比例高达46%,特别是在品学兼优的群体中,这一比例达到60%,厌学、社会适应不良等心理及行为也比一般学生强烈。对吉首丹青中学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推广,发现湘西其他中学民族学生焦虑情况达到73%。调查前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的测试培训,保证了调查的科学化和专业性。使用的测查技术工具《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系统(SAS)》《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有中国常模,其信度效度都经过验证。《高中生厌学情况调查量表》系课题主持人编制,有效性有待进一步验证。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借助现代媒体软件技术进行,提高了统计速度和分析的精确性。调查及验证说明,民族地区部分学生自卑封闭,民族和地区认同感强,大量贫困生和留守儿童存在心理疏导的必要。调查数据为学校和本地区制定预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结论二:学校带动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心理教育,实施“351”心理帮扶,是连片开发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救助的根本途径。
阿德勒认为,个体心理健康发展不仅要求有父母和子女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完整家庭,还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湘西州留守儿童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常面对亲情缺位,在孤立处理各种事件r容易出现心理困惑。连片开发地区土家族、苗族居民,在历代传承中形成了自卑等民族性格的集体缺陷。个体在本民族区域内生活时,民族群体心理接纳能让个体获得归属感。一旦离开原住地,高度的民族认同感降低,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湘西州青少年由偏远山区的农村走进城市,由民族零散分居地转到民族集中聚集地学习与生活,贫困的生活、艰辛的学习和追求理想的环境与文化的巨大反差,使之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消除个体心理问题仅凭学校、教师是不行的,这决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然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动。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因素,唯有学校因素最为可控。只有由学校带动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心理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才能更好地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调整学生的不良认知。
结论三:通过个案分析、行动研究验证了环境策略、生―家―生―校心理疏导策略、情景假设―体验顿悟―行为指导―行为改变策略等心理疏导策略与方法,确保了没有一例学生因心理问题失学。
学校班级氛围、心理咨询功能室环境、家长的心育能力以及所处地区心育环境都直接影响心理教育的效果。州民中“心理访谈室”两年接待来访学生168人,进行个别辅导258人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落成仅一年,接待来访学生265人,个别辅导323人次,多次接待各级各类个人及组织来访。可见,环境温馨、格调高雅,功能室硬件设施设备建设对来访者数量均有影响。心理辅导中心向社会开放,利用温馨的环境感染来访者,令人们心情愉悦。通过营造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良好环境,推进学生的心理教育。
四、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信息化时代,社会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学生及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有更迫切的需求,民族地区高中阶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实践上有待进一步推广,理论上有待进一步巩固成熟。
主要参考文献
[1] RobertJ・Ursano等著. 杨华渝译.精神分析治疗指南[M].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0.
[2]杨宏飞.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研究回顾[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4.
[3]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 2001, 7.
[4]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 2002.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156-01
留守儿童又被称作空巢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常年在外打工,长期与父母分居两地,无法得到父母照顾的儿童。在农村当中有大量的留守儿童出现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几种特有的现象之一。这与我国不同地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二元化城乡户籍管理制度以及外出务工人员难以承担孩子在城市中的各项费用有关。这就造成了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形成大量留守儿童。
一、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情感教育问题。留守儿童因缺少亲人的关爱,在遇到情感问题时,得不到应有的引导与帮助,他们与外界接触较少,因此常出现性格孤僻、对待问题态度偏激等情况,失常与周围的同学打架斗殴,甚至会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学习教育问题。留守儿童处于长期无人关注的状态,他们在学校表现较差,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在家中更是没有人监督其学习,尤其是随着网吧在农村逐渐普及,很多留守儿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有部分学生为了凑足上网的钱,经常去敲诈一些低年级学生,由此引发出的一系列教育问题值得高度重视。
3、道德教育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其道德品质的影响尤为突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都就会模仿父母,父母的行为方式是孩子的参照。留守儿童因长时间无法和家长在一起,其行为缺乏应有的规范,在犯错误时缺少正确的引导,造成其缺乏是非观念,形成不良的道德品质。
4、生理教育问题。在中小学,生理教育一直是个难题。现在的孩子成熟早,对很多事情都充满好奇,都想尝试,但是又不知道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因此对少年儿童性教育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留守儿童教育对策思考
1、完善儿童信息管理制度。各学校应摸清留守儿童的数量并登记在册,建立留守儿童信息档案。在此基础上,将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录入信息管理库,为统一管理提供基础。
2、建立留守儿童学习指导制度。学习指导应以班级为单位,并为每个留守儿童分配任课教师。科任教师应认真备课、精心辅导、仔细批改,全面帮助留守儿童进行课程学习,让留守儿童在遇到学习困难时得到及时的解决。
3、加强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对留守儿童重点进行《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教育,使他们做到知法、守法。
4、全方位保障留守儿童的安全。严格学校规章制度,完善校园安全教育与监管,建立留守儿童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一旦留守儿童在校期间出现任何问题,都应及积极处理并及时通知其家长和报告相关部门。
5、形成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首先要开展“师生帮扶结对”活动,在教职工中落实一批爱心爸爸妈妈,尤其是做无人监护或问题留守儿童的爱心爸爸或妈妈。对学生在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开展爱心帮扶,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变化,引导其形成良好的心态与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其健康成长。另外,还要开展“生生结对帮扶”。要动员、组织学校品学兼优的学生与重点留守学生开展“姐妹结对”或“兄弟结对”,“留守儿童手牵手”活动,通过同学之间的友谊来激发留守儿童积极向上的进取心,使其摆脱孤独,与同学们更好的相处。
6、为留守儿童开展心理辅导。各校应结合实际建立“爱心驿站”,为留守儿童搭建心灵沟通、情感渲泄的场所,对其开展正面教育。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7、建立“问题儿童”特别关爱制度。“问题儿童”在留守儿童中较为常见,是留守儿童的特殊群体,学校应注意研究其品德、行为、学习等特殊心理现象,并针对一些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利用“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室”、“爱心驿站”,配备必要的专门设施,并选配好懂得心理教育的专兼职教师,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化解心理压力,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8、促进留守儿童的心情交流。通过“校讯通”平台、留守儿童亲情电话以及电子信箱,让学生家长与孩子定期保持联系,督促“留守儿童”与家长每周通一次电话,每月一封书信,每年见一次面,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班级要向留守儿童的家长公布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增进学校和家长的沟通联系。利用电话、家访等指导家长或临时监护人掌握与学校和儿童沟通的方法技巧,提高教育儿童的水平。
9、完善留守儿童教育考核评估体系。为保障强学校帮教留守儿童工作的有效性和长期性,学校要对师生的结对情况过程跟踪和结果的评选考核,学校积极研究科学考核评估的办法,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治理,建立和完善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学校和教师进行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
10、为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教育培训。学校应利用好学校的育人功能,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定期开展留守儿童监护人培训、并利用节假日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的契机,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汇报会等,加强对留守儿童家长及其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使他们明确科学的教育方法,转变其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促进家校配合。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学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学校内涵建设水平、增强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保证,对于推进学校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年来,我们以造就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为主线,坚持教研、科研与校本培训紧密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学习《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启动教师培训管理和学时认定的网络系统。学历培训成绩喜人,到2013年,我校取得硕士学位的有24人,20人在读,研究生率达23.4%,所有专任教师学历都在本科以上,本科率达100%。11名教师报名参加省教师网络培训,15名教师报名参加全国教育技术水平考试,1名教师报名参加省经典诵读骨干教师培训,5名教师报名参加“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1名教师参加“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观摩活动。6名教师分别参加了江苏省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生物等学科的课堂教学大赛观摩活动。4名教师参加了江苏省高中语数外课堂有效教学观摩研讨会。有1名外语教师和1名物理教师参加到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出国学习交流,语文、数学、历史、地理、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参加了江苏省高中相关学科教师提高培训的培训。所有骨干教师参加镇江市“中小学教师拔尖人才现代教育技术实践评价活动”。高一高二全体语文教师、高三全体英语教师及高一二英语备课组长、高三物理教师参加了市教研室组织的教师暑期培训。学校新老中层以上干部参加了学校管理干部暑期培训。4名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教师参加了市教研室组织的课程培训。此外,我们还组织教师参加了镇江市2013年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组织高三全体任课教师和高一高二年级的学业水平测试科目的教师参加了丹徒区教师学科水平测试。
2.师德教育:组织教师学习《镇江市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暂行规定》《关于禁止中小学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暂行规定》,严格执行“八要”“八不”。制订了《江苏省大港中学师德建设公开承诺书》,《教职工师德公开承诺书》;制订了《江苏省大港中学开展志愿导学活动方案》,广大教师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导学活动。学校分别成立了高一、高二和高三名师志愿导学中心,组织了“践行师德,做人民满意教师”的师德承诺活动。
3.教师竞赛:15名教师在省基本功竞赛丹徒区选拔赛中获奖,其中4人获区一等奖。我校代表队获镇江市首届数学教师解题大赛团体一等奖,陈庆菊、吴学伍老师获个人一等奖。8名教师参加了镇江市高中英语学科教师命题比赛,6名教师参加了“信息化教学能手”和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竞赛。张蓓老师参加市政治课教学基本功大赛获一等奖,并参加了省教学基本功大赛,获优秀奖。申高峰和贾梅萍老师参加市英语教学基本功大赛,分获一、二等奖。唐玉萍老师参加全国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优秀课展评获二等奖,贾梅萍老师参加江苏省学科德育精品课程评选获二等奖。吴春乔老师参加市数学评优课比赛获市二等奖。此外,我们还组织全体教师参加了全省中小学教师网上法律知识竞赛活动。
3.教科研:通过专家培训、校本培训,使老师们明晰了教科研的意义、步骤与方法,学校在教科研上实施政策激励、全力支持。如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料,科研设备,采集最新的科研信息提供给教师以拓宽研究的视野,提高研究水平。
20__年完成1个“十一五”课题结题。“十二五”省市课题的开题研究,市级以上共有19个课题开题,其中省级课题2个,市级重点课题1个。现又有18人申报第三批市级课题。
20__学年省级以上23人发表52篇,省级获一二等奖、市级一等奖15人论文15篇,其中4人有,共计有34人或者获省级获一二等奖、市级一等奖,占教师总人数的18.9%,距离30%的目标差距较大。
在2013年镇江市教育教学成果评奖中,高中组单项竞赛类3人获镇江市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高中组单项科研类4人获镇江市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高中组单项指导类1人获镇江市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综合类二等奖一个。
教科室对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进行排队,对培养对象下任务,压担子,要求学校管理人员首先积极参加到教科研活动中,带领其他教师一起前进。目前论文的发表篇数已经达到要求,但是出现的现象是少数教师较多,大部分教师的论文还停留在区、市级获奖层面,要达到有30%的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或在省级论文竞赛获得一、二等奖及省辖市级论文竞赛一等奖的目标,还需要全体教师的努力。教师写论文的人数不多,这可能与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工作量较大有关。教科室要求大家平时工作中积累问题和素材,利用假期进行 总结和理论探讨,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撰写论文,积极投稿,争取发表。
完善课程研发机制。根据未来三年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高考方案的调整,完善课程研发方案,开设适合我校校情,彰显我校特色的系列体育、艺术、信息和心理健康等课程。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制定各学科组的课程研发目标。开齐开足各级各类课程,在规范上下功夫。年级开设校本课程超市,校本课程形成初步特色,形成特色校本课程。利用中国米芾书法公园、丹徒田歌、丹徒历史名人等区域资源,立足宜文化定位,建设内涵语文、历史、地理、书法和音乐等多门学科的生态教育特色课程。
“宜文化”综合学习课程基地建设获得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审核通过,宜文化综合学习课程基地的建设,将有效引领学校教育改革。宜文化的综合学习,致力于教育的“宜”品质——和谐、生态,是港中教育人的梦想。在丹徒地域的层面上具有山水相宜的特性,在历史文化的层面拥有人文物理相宜的机理,延及至课程学习层面,葆有知性合一的生命活力。使宜的教育品质成就一种人文化的结果。
4.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课开设富有成效,提升了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优化了“心灵驿站”工作队伍和硬件设施,增强了心理咨询的服务能力。镇江市心理健康课题结题,3人参加“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培训班”,陶善国获“中级心理健康辅导员”证书。我校参加了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共同体,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了镇江市学校特色验收,下半年顺利通过了镇江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评选,获得专家的高度评价。
5.名师工程:深入开展“三名”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作用。束鹏芳、於罗英入选第二批镇江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导师。我校是全市唯一有2人的单位。蒯忠山被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和国家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外语研究中心授予“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名师”称号,被丹徒区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称号。18名教师入选镇江市高评委库,40名教师入选丹徒区中评委库。6名教师被评为市学科带头人。2名教师参加特级教师后备人员评选。以特级教师王荣林、仲伟贵为首的校骨干教师讲师团利用暑期在丹徒区中小学进行巡回演讲,充分发挥了名师的辐射作用。为促进拔尖人才迅速成长,我们深入研究,制定了个性化的骨干教师成长菜单,建立健全骨干教师成长档案。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完善了教师业务考核档案。
二、展望
1.加强名师队伍建设。结合上级行政部门要求,组建丹徒区名师工作室,以发挥领军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
2.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拟组建校学科带头人后备队伍,优先提供学习、培训、竞赛的机会,促进骨干教师特别是主要学科的骨干教师的成长。
3.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拟与镇江翔平心理教育培训中心合作,对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全员培训,以增强班主任业务素质与工作能力。
(一)关注新课改态度淡漠
笔者通过调查钦州学院地理科学专业教师得知,90%以上教师不知道中学地理新课程实施的具体时间,100%教师不清楚我国现行中学地理教材有多少种版本,一半以上教师不知晓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及结构。可见,部分教师不主动关心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地理教育现状及趋势知之甚少,折射出教师课改态度的淡漠。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中小学不同,课程设置、教学环境、教学对象与基础教育有较大差异;同时,受地理高考、中考改革的影响,地理师范教育日趋萎缩,这些因素左右着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关注新课程的积极性。二是“经验型”教师的消极影响,此类教师缺乏专业进取精神,坚持“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培养明天的人才”,不太可能主动投入本校地理课改工作。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尤其是非师范专业教师比例在上升,多数新教师没有系统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育学知识明显缺乏。来自教学、管理和家庭的压力,让他们没有足够精力去开展教改研究。地理教师不关心或不知道如何参与新课改,这一切都归咎于继续教育的缺失。因此,从地理课程性质及教师主观意愿来看,继续教育已被人为淡化。
(二)新课程掌控能力弱化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仍是乡镇中学地理师资培养的摇篮。但经常会听到毕业生和中学教师的抱怨:大学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所学知识与中学地理教学实际严重脱节。其本质是教育教学过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分离,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学地理师资规格相冲突。可见,新建本科院校部分教师并没有明确中学地理新课改的目标及要求,很少探讨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缺乏新课改意识,不重视地理师范生知识与技能塑造。中学地理新课程实施,不仅对中学地理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也促使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不断更新课程观念,完善知识结构,优化教学策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新建本科院校要着眼于师范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习得,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内化以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终身学习方法体系的建构等。显然,地理师范生专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必须以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的新课程掌控能力为前提。因此,以新课改培训为继续教育主题,让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从中获得灵感,调整教育教学思路,培养适应新课改要求的现代地理教师。
(三)新课改研究能力低下
以钦州学院为例,目前还没设地理教育研究室或地理教学功能实验室,地理教育学术团队也尚未组建。熟悉中学地理新课改的教师几乎为零,主动从事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教师不多。多数教师对这一领域要么不理解,要么不感兴趣,要么不知该如何去研究,认为其理论研究成分大,应用研究不足,难出新成果。从本院师资规划来看,也忽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师资的培养和引进。在地理教学论、地理教育学或地理新课程改革研究教学中,涉及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不多;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并不开设中学地理教材教法研究、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等研究性课程。新课改研究基础不牢,导致课程与教学研究氛围不浓。新建本科院校学科教育研究体系的残缺,势必阻碍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全面拓展。对教师来说,教育教学研究是基础、是职责、是“经验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或“学者型”教师的必由之路。所以,要尽快通过继续教育牢固树立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课改研究意识,提高教改研究水平,从而加快本校地理教育教学改革进程。
(四)新课改经验交流缺乏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实施已多年,中学地理新课改取得了显著成效,其教研成果也层出不穷。但由于缺乏继续教育这一有效的交流和互动机制,基础地理教育教学改革与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发展出现断层现象;高校关门办学、各自为政、互不往来的人才培养模式限制了新课改成果的共享,也阻碍了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师资、学术和课程的交流与融合,为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创设一个高效、便捷的继续教育平台。让高校教师了解新课改,研究新课改,参与新课改,汲取新课程教学与科研营养,减少专业成长道路上的艰难曲折,让新课改成为推动地理教师发展和专业改革的原动力。对中学地理教师来说,利用继续教育平台可更新专业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拓展教育科研素质,为新课程实施提供方法支持和科研支撑。
二、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实质
升本后,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稳步推进,但针对新课改的教育培训明显不足,培训形式单一。一直以来,新建院校地理教师培训是以学历补偿为主,过于重视专业知识的培训,忽视教师教育理念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忽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构建;过于注重教师理论培训,忽视实践能力尤其是驾驭新课程能力的培养;过于关注专业学术水平的提升,忽视新课改研究能力的培养。随着教师学历层次的不断提高,不少人反映新建院校地理教师继续教育距离教师的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距,效率不高,针对性不强。总的来说,培训内容与培训形式是制约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继续教育实效的关键。
三、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模式
(一)专业进修学习
进修培训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进修培训,让教师领略现代地理科学发展前沿,把握中学地理课改新动向,完善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结构。首先,从学校层面重视学科教育的进修培训,将其上升到骨干人才培养高度来规划实施。在进修名额、类别、专业等方面向学科教育专业倾斜,确保这一研究领域人才辈出;同时,通过重点培养、人才引进,打造有实力的地理教研团队。其次,要扭转教师进修培训目标上的偏差。既要有助于教师职称评定或学位获取,也要注重进修学习的实效性,让教师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更好地胜任专业教学工作。所以,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责任教授应帮助进修教师确定进修方向,推荐指导教师或进修学校;另外,要确保教师持续研修时间不少于1年。第三,研修期间对教师进行必要的监督、引导、考核和激励。有关部门不仅要了解教师进修课程、课改质量、学术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实践情况,还应对其进修期间的思想表现、职业道德成长进行定期检查、量化考核、全程帮扶。
(二)课改辅导讲座
新建本科院校既要重视公共课程的继续教育,也要重视专业课程的校本培训,尤其是新课改辅导讲座。事实证明,校本培训既省时又省钱,还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它培训时间灵活,受益面广,学术性、针对性强,内容可以就地取材,是教师继续教育的理想模式之一。因此,校本培训对象不局限于教学法教师,应包括所有地理科学专业教师,亦可面向地理师范教育大学生。同时应邀请中学地理教师共同研讨,通过系列讲座,分享一线教师及课程专家的新课程实施经验,掌控新课程实施进展,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让教师专业发展与新课程改革同步,教学组织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提升教师新课改素质。当然,新课改辅导讲座不同于中学地理教师的课改培训,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偏重前沿性、学术性、应用性。首先,结合地理本科专业发展现状及继续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形式,紧扣高校地理课程改革与中学地理新课程实施特点,开设5个培训专题:中学地理新课改背景、中学地理新课改与地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中学地理新课程与新建本科院校地理课程的有效衔接、如何开展新课改研究和中学地理新课改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挑战。
(三)教改课题带动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如果疏于教育教学研究,其教学就会陷入闭门造车、脱离实际、盲目灌输的境地,教学质量提升则无从谈起,人才培养质量也无法得以保障。因此,以新课改课题研究带动教师继续教育,不失为教育模式上的创新。首先,新课改课题研究要找准切入点。高校教师不在新课改一线,对中学地理新课改的确切动态把握欠缺,难以切入中学教育教学方法、课堂优化设计、作业系统等具体研究,可从高师与中学课程衔接上寻找研究突破口。因研究素材来源于教学实践,促使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接触新课程,参与新课改,培养新课改热点问题研究的敏感性。其次,新课改研究要整合院内外力量。以教学法教师为主体,动员所有教师包括中学地理教师参与。在课题研究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促进。第三,以研究成果指导新建本科院校教育教学实践。通过课题成果应用,让高校教师进一步熟悉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规律,把握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学的落脚点和教学改革的侧重点。最后,课题带动深化教师继续教育内涵,拓展教师教改研究领域;营造浓厚的教改研究氛围,提升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质量和水平。
(四)校本教材研发
地理新课改目标的实现,需要依赖有效的配套措施和完备的课程支持系统。其中,地理教材研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显著标志。中学地理新课程设置不少选修模块,目的是鼓励教师自主开发校本教材,以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对高校教师来说,为中学研发校本教材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一个深层次的继续教育过程。通过校本教材研发,使教师系统掌握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了解基础教育现状及中学生地理学习需要,系统梳理中学地理知识脉络和能力结构。这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社科知识,还必须深入研究中学地理教育系统的结构性、逻辑性、科学性。首先,要遵循先易后难、先初中后高中的校本教材研发原则。可从研发通俗易懂的乡土地理开始,侧重自然、人文、风土人情等地理现象的逻辑呈现。如《走进钦州》《三娘湾白海豚》《钦州湾地理》等。再者,校本教材编写要融针对性、科普性和创新性于一体,切合不同层次的学校和基础各异的学生。因此,事前要做到“三备”,即备学校、备学生和备课标。熟悉乡镇中学文化底蕴,整合乡镇中学教育资源,凝练校本教材内容,借鉴有关编者经验,编写实用性的校本教材。
(五)教育实习指导
指导师范生教育实习是教师新课程知识应用、技能内化、素质完善的又一捷径;也是一次全方位的继续教育过程,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为此,高校教师必须把握地理课程标准,分析中学地理新教材,理清新课程知识层次与脉络,熟练运用现代地理教育教学方法。这需要指导教师读懂师范生学习心理、实习心理、专业优势及兴趣爱好等,在此基础上对师范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引导他们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教案、备好作业。在教育实习中,师生要深入了解实习学校的学风、教风和班风,熟悉中学新课程的教学艺术、实施亮点,关注新课改实施意见的反馈,使实习生能尽快适应新课改、融入新课改。同时,重视指导教师之间的经验互动,指导教师与实习生的交流互动,指导教师与中学师生的合作互动,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实习结束后,师生都要善于总结经验,及时弥补专业知识与技能,坚定地理新课改信念。
(六)网络自主学习
网络教育模式是信息智能化产物,是教师继续教育的新兴模式。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应用,为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教育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广播、电视或网络课程的培训,自主、自助地按照自己的学习进程,获取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当前,可供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自主学习的全国性网站不少,如“初中地理学习网”“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地理教师网”“王民教育网”等。教师可以随时上网浏览中学地理课改的最新进展,也可以利用互动平台与课程专家进行交流学习。此外,联合相关新建本科院校,建立区域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网,将学历和非学历教育问题整合起来。利用继续教育网络平台,把名校名师优质培训资源最大限度地让全体教师共享,同时为引进国外先进的网上教师继续教育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七)顶岗支教锻炼
近年来,师范生到中学顶岗实习取得良好的人才培养效应,新建本科院校地理教师继续教育不妨也采取类似的做法,即实施“顶岗支教”工程。在确保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安排青年教师到中学从事半年或一年的地理教育教学工作,与师范生顶岗实习有机衔接起来。目的是促使支教教师体验新课改,熟悉中学地理教学常规工作,争当新建本科院校地理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先锋。同时,让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对比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规律;围绕“我要成长为什么样的高校地理教师”及“怎样成长为一个合格的高校地理教师”去思考、去开拓实践,这无疑是教师成长的最便捷模式。因而,青年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端正支教态度,虚心向一线教师求教,以积极心态投入顶岗支教工作,做到学有所成、教有所获。再者,顶岗支教模式不仅对教师教育有利,也是推动新建本科院校与中学科研合作、专业培训、人才交流的新机制。
四、结语
介绍护理风险及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分析护理风险管理教育在新护士培训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提出护理风险管理教育的内容以及其在新护士培训中的具体应用,以提高新护士的护理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护理教育;新护士;培训
护理风险管理是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是把风险事件发生后的消极处理变为风险事件发生前的积极预防[1]。在有效防范护理差错、提高护理质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新护士由于环境适应不良,缺乏经验,操作不熟练,缺乏人际沟通技巧,是护理风险易发群体。护理风险管理教育对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有明显、积极的有利影响。近年来,医院护患关系趋于紧张,护理风险管理教育在临床教学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效果也十分显著。护理风险管理教育注重培养新护士对护理风险意识的正确认识,使其养成良好的风险意识,以减少护理差错和事故的发生,在保护自身的前提下提高护理质量。
1护理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病人死亡或伤残后果的可能性。除具有一般风险的特性外,还具有风险水平高、风险不确定性、风险复杂性、并存在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风险后果严重等特性[2]。护理风险管理是对现存或潜在的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估、评价、处理,系统地消除或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对病人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3]。
2护理风险管理教育在新护士培训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由于护患关系日益紧张,公众对医疗护理服务要求的提高,护士要努力杜绝护理差错和意外事故,提高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护理风险管理教育能提高护理人员风险预测意识,增强风险的鉴别能力,减少服务过程中各类危险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Luquire提出建立护理风险管理委员会来专门研究现实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同时建立相关的消除或减少风险和教育培训程序,以预防护理风险及确保护理质量提高。Megan-JaneJohnstone[20]认为有对毕业护士实行特定的临床风险管理教育计划的需要。
2.1新护士是临床实践的风险高发人群
2.1.1新上岗护士临床经验不足,操作技能不熟练[4]在临床工作中缺乏预见性,不能正确预防并及时处理意外情况,由于缺乏经验,对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察觉,易对病人造成不良影响。
2.1.2新护士的沟通技巧欠缺[5]由于社交经验不足,不懂如何正确与病人沟通,不重视健康宣教以及操作前告知病人的重要性,不能与病人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极易触发护患纠纷,引起病人及家属不满。
2.1.3环境与心理因素[6]新护士对工作环境适应不良,又或由于想要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又有盲从、悲观的心理,一旦受挫便出现自我否定和焦虑,这种心理环境适应不良会引起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工作热情,必然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医源性的损伤。
2.2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防范风险,提高护理质量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不仅能有效识别并防范现存或潜在的护理风险,减少护理差错和护理风险事故的发生,而且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王慧[7]研究发现,接受护理风险管理教育后,护理差错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刘珊珊[8]经调查发现,对ICU护理人员进行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ICU护理人员护理服务的质量,提高病人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巩越丽[9]研究证实,实施风险管理之后,医院的护理风险事件明显减少,高风险科室病人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
2.3护理风险管理教育能满足护理人员个人职业安全防护需要
[10]护理行业独特的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决定了护士经常暴露于各种职业危害中,国际劳工组织职业安全与卫生信息中心的国际职业危害数据库将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为事故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工作环境改造学、心理社会和组织因素危害六大类[11]。近年研究显示,新护士法律意识淡薄,护理防范知识知晓率较低,自我保护意识薄弱[12]。Sellick认为对护士进行职业防护知识教育可明显减少针刺伤发生率。因此,有必要对新护士进行护理风险管理教育,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职业危害,保障护士的职业安全。
3护理风险管理教育的内容
3.1护理风险及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
[13]风险管理教育首先应该让新护士理解护理风险的概念、类型及危害。掌握护理风险管理的概念、目的,以及护理风险、护理风险意识、护理风险管理、护理职业安全、护理质量之间的必然联系,即护理风险意识越低,护理管理能力越差,护理质量及护理职业安全就越低,反之亦然。Greene认为只有提高对护理风险的认识才是减少护理风险的前提,并且要不断进行管理干预来解决这一问题。
3.2护理风险管理的程序
护理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使护理[14]风险系数降到最低程度,保障病人与护士的安全。护理风险管理包括以下四个阶段:风险识别、风险衡量与评估、风险处理及风险管理效果评价。这四个阶段周而复始构成一个风险管理的周期循环过程。通过学习,提高新护士的护理风险管理意识,及时发现和识别护理风险,并对护理风险进行正确的衡量与评估,从而采取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最后对整个护理风险管理过程进行评价,寻找不足,总结经验。值得注意的是,风险管理的过程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护士应在护理工作中时刻保持警醒,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风险事件。
3.3护理风险发生的原因
3.3.1护士因素由于护士个人因素导致护理风险的发生。包括操作技能不熟练、不能严格遵守护理制度、缺乏沟通技巧、工作繁忙尤其在交接班等高危时段易发生护理风险。通过学习发生护理风险的原因,有利于护士自我监督,自我改进,从自身方面减少乃至杜绝差错事件的发生。
3.3.2病人因素护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赖于病人的配合[15]。护患双方是合作关系,病人不良的求医动机和行为,对病人是否能与护士密切配合有较大影响。若病人有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或不配合护士进行护理操作,都极易造成护理风险的发生。
3.3.3组织管理因素我国护理风险管理制度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护理风险控制和管理对策系统性不强,这些都无疑增加了护理风险的发生。其次我国每千人护理人数还是很低,男护士比例较小,由于病人较多,护士相对较少,护士工作量大,增加了护理风险的发生率。
4护理风险管理教育在新护士培训中的应用
4.1提高新护士护理风险管理意识与能力
4.1.1培养新护士的工作责任心护理工作与人的健康和生命息息相关,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在新护士培训中,首先应该培养其责任心,在日后的护理工作中能尽职尽责,一丝不苟,认真完成每项护理操作。
4.1.2树立法制意识,强化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规范新护士岗前法律知识培训,将学习法律知识纳入新护士培训计划,以护患纠纷实例教育新上岗护士,吸取教训,防止类似护患纠纷发生[16]。新护士应树立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规,遵守医院及各科室的规章制度,并树立正确的维权观。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正确实施各项护理操作,提高护理质量。
4.1.3规范护理操作,提高综合护理能力新护士应在岗前培训中着重训练护理操作,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严格无菌操作,提高护士的操作能力,减少因操作失误对病人或忽视自身带来的不良影响。
4.1.4培训护理文书书写格式、内容、要求新护士应注重培训护理记录的书写要求,护理文书是处理护理纠纷的重要法律文件,是护士执行医嘱的证明,又能在处理护理纠纷时提供重要证据。护理文书的书写要及时、准确、完整,简洁,清晰,减少不必要的护理纠纷。
4.1.5合理沟通技巧,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理操作顺利实施的保障,新护士需要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和正确的沟通方式,拥有良好的服务态度,最大限度地取得病人及家属的配合,减少由于护患配合不良引起的护理风险事件。
4.2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
护理管理者在对新护士培训过程中,发现并健全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如护理部定期将质量监控过程中发现的高发或危险程度高的护理风险环节和事件进行通报,避免同类事件重复发生,合理安排交换班以及配合工作,减少风险高发时段的护理差错发生率。总之,随着医疗服务模式的不断改进,人们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当代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和综合业务能力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需要通过不断改善自身、加强学习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保证护理服务安全。护理风险管理教育应始终贯穿在护士理论学习与实践之中,以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充实理论。风险教育不应局限于护理课程和新护士培训,定期对新、老护士进行护理风险管理教育,逐步完善护理管理制度与模式,有助于提高医院护士整体的护理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有效防范护理风险的发生,从而提高医院的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永平,徐海红,边亚滨,等.新护士培训流程再造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杂志,2012,29(2A):68-72.
[2]戴青梅,陈丽英,徐雪艳.护理风险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6,6(8):36-37.
[3]缪薇菁.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832.
[4]王芳,韩强.新上岗护士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0,8(5):1289-1290.
[5]侯秋秀.护理风险教育在低年资护士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6):85-86.
[6]陈建春.临床护理教学中实习护士护理风险管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9):82-83.
[7]王慧.护理风险管理教育对减少医学院校实习护生医疗差错及纠纷的影响[J].贵阳中学医院学报,2013,35(5):312-314.
[8]刘珊珊.浅谈护理风险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2):98-99.
[9]巩越丽.护理风险管理在提高病人安全目标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4:1.
[10]胡艳宁.对护理职业风险管理教育的思考[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1):56.
[11]宋亦男.护理职业风险评估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06:1.
[12]邓璐璐,周卫.护理专业学生医疗护理风险意识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1,8(7):309-311.
[13]查万群.护理风险管理教育在减少实习护生医疗差错和纠纷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6):63-64.
[14]秦军富,苗梅静.护士的风险教育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延安大学学报,2013,11(1):36.
[15]李晓波,郑瑾.临床实习中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9,23(1C):270-271.
[16]李梅玲.新上岗护士护理缺陷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6,21(17):53-5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多元化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我校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形成了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育人网络。
一、把握三个坚守
坚守一种理念:成长比成绩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
坚守一个中心: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灵为中心,努力塑造师生健康成长的心灵氧吧。
坚守一个目标:把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打造成为全区甚至全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品牌,使我校成为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
二、重视三支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队伍、兼职队伍和学生心理委员队伍。从2005年起,学校先后选派教师到福州、西安、上海等地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心理咨询师考证,培训合格后所需费用由学校报销,回来后做好在校内的二次培训,为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学校积极组织教研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研讨会,各年级开设专题讲座等。从2006年开始,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把工作的基点转向班级,每班培训配备2名心理委员,主动为学生集体及个别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协调服务。目前,我校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人,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3人,还有五位兼职教师准备考证,学生心理委员78人。正是有了这样的专职队伍和广大的兼职队伍,以及班级学生心理委员,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红红火火,使我校成为新罗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今年区教育局推荐申报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
三、搞好三个阵地建设
我校长期致力于抓好宣传教育阵地、教师培训阵地和学生帮辅阵地建设。宣传教育阵地主要有学校阵地、年级阵地和班级阵地。除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外,我校的校刊、校报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栏。从2006年开始,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把工作的基点放在班级,每班每3周出1期心理健康教育板报,主动为学生集体及个别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基本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积极改造传统德育工作方式。教师培训阵地主要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进行师资培训,组织心理老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 选派专职教师参加职业心理咨询师培训,同时还请省内外名师到我校作专题培训,进一步提高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水平,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学生帮辅阵地主要是通过每班配备2名经过培训的心理委员,主动为学生集体及个别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协调服务,及时疏导个别学生不良的心理行为。
四、建立三层管理网络
我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逐渐探索并实行了德育、教学、心理咨询三个层次的管理网络,一是政教处――班主任――德育辅导员的德育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二是教务处――学科教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网络;三是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学生心理委员工作网络。三个层次管理网络齐抓共管,齐头并进,相互融合,逐步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
五、坚持三大抓手
一是以抓机制建设为抓手。一方面抓工作机制,我们主要以个别咨询、班级活动、团体训练、专题讲座、学科渗透、课题研究、科普宣传和网络自助与互动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心理知识教育、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等工作机制,努力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工程。另一方面抓管理机制,我们主要从规范作息时间,规范信息管理,规范档案管理等方面入手,完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成效。
二是以抓活动载体为抓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渠道。(1)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平台。我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和悄悄话信箱,每月有心理健康教育广播。(2)构建教育教学渗透途径。我校按照课程设置要求,全面开设心理健康课,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实到了课堂。如:针对高一新生因环境改变引起的心理不适应、学习要求提高引起的心理压力重、青春期发育引起的心理波动大等特点,学校制定计划,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验、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为高一学生每周安排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积极引导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生活。针对初二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学校也安排每周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目的是帮助学生消除青春期的成长困惑。除此之外,各年级还开设心理专题辅导课。如:初一的“感悟生命”教育、“学会感恩”;初三、高三和“塑造成功心态”“正确面对考试”“考试焦虑调适”等专题教育辅导,帮助同学们进一步提高心理素质。(3)隐性教育。开通绿色网吧心理服务,建立QQ聊天热线,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倡导体验建立多元化的活动体系。以“活动”为载体,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生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活动主题系列化”,以“体验”为特色,化作学生生活成长的要素,融入学生在校生活成长过程,打造让学生终生难忘的教育,如影随行地相伴学生健康成长。一是多主题。如:“每月一主题”教育活动;二是多类型。如:以生命教育为主线的教育活动、以感恩教育为主线的教育活动、“彰显个性”特色体验活动(“想唱就唱,唱响校园”―― 校园文艺汇演活动)、培养共享精神的读书教育活动等;三是多形态。如:中国梦系列教育(征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演讲、歌咏比赛等等)。
三是以抓方式创新为抓手。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利用心理健康网站的“成长心理知识”“心理问答”“心灵探秘”“心灵鸡汤”“健康减压”“读心课堂”等栏目,促使学生从中正确认识自我,自觉进行心理调适和减压,及时调节自我心态,形成良好的心理品格。同时通过在网上设立了“QQ”聊天室和留言板,及时开展了“心理问题”大讨论,如“早恋了怎么办”“被同学误会怎么办”等等,由心理辅导老师在网上进行答复,解决了学生不愿当面倾诉的问题,密切了师生间的联系和沟通,增强了学生情感认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了很好的调适。有条件的,还可建立班级博客和个人博客,在“博”中沟通;利用“校园贴吧”, 学生跟贴积极性高,“贴”出精彩。
依托课题实验,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针对学校存在的双差生、学困生、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家庭困难的学生、特长生等六类不同的学生,列入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树立问题即课题意识。通过心理教师对上述六种类型的研究,形成相应的六个课题研究系列,从理论与实践层面上进行研究,有的课题已被区级立项。通过研究有效地预防了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了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六、构建三大平台
一是心理活动室平台。学校建有“阳光聊天室”、精细的管理、专业的指导老师、科学的管理软件,成为解决学生心理困惑、引导学生积极心态的快乐园地,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所在及影响因素,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生活姿态。心理活动室在全校范围内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和体魄的 养成。
二是心灵信箱平台。学校在比较显眼的地方和心理咨询室门口均设立“心灵信箱”,便于学生及时通过书信的方式与辅导老师取得联系;另外,学校通过校报、校讯通等多种方式告知家长和学生“心理健康热线电话”,学校心理咨询师负责接听解答。
三是学校信息平台。学校利用各种信息平台,如班级黑板报、“星河”校报,学校宣传栏均开设“心理知识讲堂”,积极向全体师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同时,通过移动“校讯通”及时学校心理活动信息、师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科研成果等,架起教师―家长―学生沟通桥梁,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七、落实三大保障
一是组织保障。我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学生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强化职责的落实和相关的教学教育研究活动的参与,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运作和指导,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检查到位。
二是政策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需要学校在政策上的支持。我校在课程规划和设置、教育教学目标考核和评价、师资配备、资金投入、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从而健康有序地推动着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