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内指导教师鉴定意见范文

校内指导教师鉴定意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内指导教师鉴定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内指导教师鉴定意见

第1篇:校内指导教师鉴定意见范文

顶岗实习成绩评价的原则和内容

1顶岗实习成绩评价的原则

坚持“校、企、生”共同评价的原则。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顶岗实习是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顶岗实习成绩评价的主体应当是学校和企业,但必须认识到学生自我评价的价值和作用。将学校、企业对实习的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结合起来,最后评定出学生的实习成绩,以有利于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坚持综合性评价的原则。顶岗实习的成绩评价应以实习的综合效果为参考,兼顾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价值取向需要。特别是要考虑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状况,做到操作技能、职业素养、专业水平三者兼顾。

2顶岗实习成绩评价的内容

顶岗实习的成绩评价具体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是由顶岗实习的性质确定的。顶岗实习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它是“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校内技能培训-岗位综合实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形成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综合实训的目的在于正确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积极完成实习岗位的工作任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这一过程提高专业技能,提升专业认识,提升职业综合素质。这就决定了成绩评价从结构上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实习态度、实习过程、实习效果、岗位技能、综合素质。将顶岗实习评价内容进一步分解落实为各考核点。考核点是顶岗实习过程中用以评价顶岗实习效果的具体观测点。一个完整的顶岗实习评价,应当具备下列基本考核点:顶岗实习记录、教师指导记录、顶岗实习报告、实习鉴定(含岗位技能鉴定和职业素质鉴定)。根据不同性质专业及不同类型顶岗实习的区别,可以适当延伸考核点,如个人实习计划、岗位综合理论测评、设计和答辩、指定项目任务(如职业资格证书、产品作品)等。具体要求是:顶岗实习记录由学生按照一定周期填写,目的是实现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使学生真正融入岗位工作,不断总结提高。一般情况下按照每周或者每月填写,内容包括岗位名称、实习内容、实习心得等。顶岗实习记录必须由企业盖章或者企业指导教师签字认可。顶岗实习报告由学生在校企指导教师的共同支持下完成,目的是使学生对顶岗实习过程作出全面总结,对实习过程中获取的经验教训进行及时提炼。学校应当对顶岗实习报告的基本形式和内容提出要求,要体现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各方面的收获与提高,要特别防止学生随意抄袭,应付了事。实习鉴定一般由企业指导教师填写,目的是了解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综合表现的认可程度。实习鉴定的内容除了填写岗位名称、实习内容外,还应对实习学生的岗位技能水平、岗位综合素质(如职业道德、劳动纪律、工作态度、团结友爱)等做出综合性评价,并评出优、良、中、差四等。鉴于实习鉴定在成绩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鉴定意见原则上要求加盖企业公章。教师指导记录由学校指导教师填写,目的在于及时反映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解决专业问题和提高综合能力的成长过程。教师指导记录应当包括学生实习内容、学生问题及具体指导内容以及学生主动性等。指导记录不仅是成绩评价的内容之一,也为实习报告的评价和设计答辩提供一定依据。岗位综合理论测评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织或者由学校单独组织,目的是为了考核高职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拓展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素养的情况。内容包括:专业综合知识和实习岗位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这一环节也可用获取与专业相关或与岗位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等形式来代替。答辩(或指定项目计划)指高职专业学生在完成顶岗实习后,学校或企业指导教师针对学生实习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考问,以了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某些问题的了解和掌握情况。

3顶岗实习成绩评价的手段和方法

采用传统管理与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评价顶岗位实习成绩。如果是集中性顶岗实习,用人单位一般不能接受大批量的学生同时离开工作岗位;如果是分散顶岗实习,又很难同时将学生组织起来完成某些教学任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充分地解决成绩评价的时间和空间差异性问题。无论是提交实习报告、设计,还是进行综合测评和答辩,均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手段来实现。采用权重系数法进行成绩计算。权重系数是表示某一指标项在全系统中的重要程度,它表示在其它指标项不变的情况下,这一指标项的变化,对结果的影响。按照各个子项目的权重,采取计算加权平均数的方法得出综合成绩。对于不同专业,每个考核点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各考核点的权重系数必须根据专业情况作出合理的规定。在高职专业顶岗实习实践中,各考核点权重的确定,应结合校内外专家的意见后确定。一般情况下,基本考核点的权重大于延伸考核点的权重。顶岗实习记录单和实习鉴定等基本考核点的权重应当大于一般考核点的权重。

顶岗实习成绩评价的质量保障

1校企合作是顶岗实习成绩评价的基础

岗位开发、顶岗实习、成绩评价是三位一体的关系。没有优质的岗位开发,就不可能完成高质量的顶岗实习和成绩评价。在顶岗实习中,企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虽然不同,但一定有合作的交集。企业更加关注的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而学校关注的是如何让学生在实习锻炼中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顶岗实习作为一门课程环节,需要在坚持人才培养规格的前提下,根据不同专业和合作对象的情况进行调整;需要努力找到企业和学校利益的共同点,协商制定顶岗实习计划和考核评价内容,在良好的合作中提高顶岗实习及顶岗实习成绩评价的质量。

2师资队伍是顶岗位实习成绩评价的关键

坚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必须引导校企双方指导教师树立正确的顶岗实习质量观。学校应对校内外指导教师进行动态管理,定期考核和组聘。特别是要加强选聘和激励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兼职指导顶岗实习工作。目标是要以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为指导,正确把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特定内涵,共同做好顶岗实习学生的教育管理、技术指导和成绩评价工作。考核越科学,考核结果越准确,越能保证实习效果;实习效果越好,校企合作就越长久。

第2篇:校内指导教师鉴定意见范文

一、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建立

(一)方法与内容。

结合医学院校自身实际,采取调研法、文献法广泛收集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文献,分类整理、比较分析,依据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建立学生能力训练量化考核评价指标,完善实习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3]。鼓励广大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医学生全员参与,开展实习教学改革。

(二)实习教学研究成果。

1.规范实习教学管理。制定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专业实习教学管理办法,加强对实习教学、中期检查、出科考核等各环节的监督和管理,成立由教务处、附属医院(实习单位)、临床检验科室组成的三级管理模式,并在每个层级指派专人负责具体的实习教学管理,在学校层面建立实习教学考核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校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教学安排、落实任务,加强对各附属医院(教学单位)的实习教学检查力度,对存在问题和管理漏洞的单位限期整改。

2.建立实习管理指标。(1)修订实习计划:根据教务部门修订的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计划,增加实习学时,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习成绩评定项目由以下三部分组成,分别为实习中期考核(30%)、出科鉴定考核(50%)、实结报告(20%)。这种比例分配增加了中期考核的权重,体现了过程性教学质量评价思想,降低了原有单一的出科鉴定成绩权重,增设了/实结报告0环节,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2)增加能力测试:在实习结束前,组织学生参加由学校统一组织的理论和技能测试。对学生实习应掌握的各科目知识点作详尽考查,同时在临床检验实验室由学生随机抽签、任选一道题目进行能力测试。测试结束后,将原始分数转换为标准化分数,使测试更具有客观性、可比性。理论和技能测试成绩均有详细的评分标准,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从各教学医院检验科室中临时抽调考官,现场随机抽签决定监考人员,每个考站由2名中级以上职称考官负责监督和评分,理论与技能测试成绩满分均为100分,各占50%。

3.制定量化考核指标。(1)印发实习考核表:在完成修订实习计划、建立实习管理指标的基础上,学校综合考虑各实习单位的实习教学特点,广泛听取实习学生、实习单位和专家意见,制定并印发校内统一的实习考核表,实施医学检验专业实习教学量化考核,便于各有关单位对该专业实习学生进行标准化客观评价。(2)考核表内容及指标:¹明确规定一系列量化指标,包含检验工作理论知识(如实习记录、学术会议、科研方法)及检验仪器设备操作记录、操作时间、指导教师等。º涵盖出科鉴定记录、指导教师意见等教师填写内容,同时要求给予评价的教师必须亲笔签名和盖章。»从日常表现、实习科目两方面制定出科鉴定指标,并赋予各指标相应的分值,形成量化的出科鉴定评分标准,每方面各占50%权重。如附表所示。

二、实习教学改革反馈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4.2%的被调查者认为考核指标能明确反映医学检验专业特点,96.5%的被调查者认为考核内容符合医学检验专业要求、可操作性强,88.7%的被调查者认为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主动学习兴趣,66.7%的被调查者对该考核指标及医学检验实习教学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建议。通过上述改革措施,医学检验专业实习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第3篇:校内指导教师鉴定意见范文

为学生建立一个对口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素养培养的校外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内容,这也是体现市场营销专业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理论教学是掌握职业技能的前提,而最有效的学习是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用在实践当中,只有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才能算是完整的职业教育。

一、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原则

1.立足于本地、向周边城市发展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是为企业输送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等一线技能型人才,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围绕地方的区域产业结构,针对性的调整和设置专业课程,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立足于本地有利于深化课程改革和便于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在立足于本地的基础上还要向周边城市发展,适当的选择一些行业领先的企业作为实训基地,学生可以接触一些新的经营理念和思想观念,拓宽学生的观念和视野。

2.实训基地多元化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市场营销在企业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市场营销专业所涉及的知识较广泛,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和灵活性,所以市场营销专业在任何企业都能够运用。因此校外实训基地要想满足学生的需求,就要创建较好的行业结构,避免集中在某一个行业领域里。

3.互惠互利原则

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离不开企业人员的指导,这样就必然会给企业带来很多负担。因此要想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校也要为企业带来利益。例如可以利用学校的高学历的师资优势为企业提供一些人才、信息咨询、技术等服务,共同攻坚克难,为企业解决问题创造效益。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水平直接体现出这个专业的办学质量,学校把此项工作作为重点任务,但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经常遇到乏力解决的问题,经归纳总结,认为较为共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1.实训基地的稳定性问题

学校每年都要维护老基地,不断地寻找和开拓建设新基地,但是每年都有老基地放弃与学校合作,而新基地又在摸索过程中,导致学校浪费了大量的人、财、力和时间。原因涉及三方面:从企业的角度考虑,当企业用人需求在饱和的情况下,企业就不愿意接收实习生。从学校的角度考虑,学校是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的教学任务,时间和实训内容是固定的,不能随时根据企业的变化调整教学方案。另外负责校外实训的教师还要完成校内的教学任务,有限的教学经费和实训指导教师导致与企业的日常沟通交流不够,多依靠于企业对实习生进行日常管理和实训指导,企业任务负担重,故使许多企业不愿意再和学校合作。

2.学生的管理问题

学校每年都是集中时间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导致实习的学生人数较多且时间较为集中,某一个企业无法接受全部学生,学校只能把集中型实训变为小规模分散型实训,来满足学生的实训需求。但是分散型实训就会出现学校管理、教师指导、学生实习情况等方面无法有效的管控。对于一些自我管控能力和自理能力差的学生来说,在实训中会不断的出现问题,给企业和学校的管理带来困难。而实习成绩主要是依据企业出具的实习鉴定表上的意见进行考核,企业通常是以“老好人”的做法给出实习成绩,经常出现所有学生的实习鉴定意见和成绩一模一样,基本评价都很高,在实习鉴定表上无法真正体现出表现优秀的实习生。

三、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对策

市场营销专业就业面较广,但是专业性不强,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就要选择一些具有设备先进、经营理念领先、有用人需求并对校企合作有积极性的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为建立顶岗实习、校企合作、促进就业提供重要保障。

1.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协作

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学校要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在发现企业面对的困难和问题时给予积极的帮助,无论能否有效解决,也要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学校要报以虚心学习的态度,热情的与企业工作人员探讨问题,切实关心企业的发展,主动为企业服务,让企业感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真诚。

在校外实习前,学校必须在校内做好岗前培训,要针对性的与校外实习岗位的任务和?热葑龊孟嘤Φ睦砺刍?础、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培训。学校必须建立指导教师到实训基地定期工作制度,要求教师亲自到一线和学生共同工作,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实训质量。

2.成立校外实训基地专业指导委员会

成立校外实训基地专业指导委员会,邀请行业内技术权威、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作为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并参与校内的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修改,结合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来调整实训方案。把教师、学生走出去到企业参观学习变成常态化。

第4篇:校内指导教师鉴定意见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With internships in depth, stage internship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major issues,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safeguards built internship system and operational design, combined with a number of specific practices in our hospital were summarized, hope to provide high vocational schools and exchange some experience to draw on.

Key words: vocational; internships; security system

1 顶岗实习的现状

顶岗实习是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可以接触到最新的机器设备,了解到最新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以及行业的前沿发展动态,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并通过企业指导老师手把手的互动式实践教学,进一步快速提升职业技能,实现与就业的快速对接,满足企业用人的需要,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

教育部明确提出:“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因此,各高职院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几乎都安排了近一年时间的顶岗实习,学院非常重视这项工作,但是现状依然不容乐观,简单说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政府缺少对企业的政策支持,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是把学生在实习期间当做廉价的劳动力使用。

(2)学生对实习岗位的期望值太高,免不了有失望情绪,眼高手低不愿意踏实学习,非常在乎实习单位的待遇;有的上班迟到、办事拖拉,缺乏组织纪律性;有的轻易地解除与企业的实习协议;有的甚至不辞而别,诚信意识不强。学生自身的状况影响了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关系,甚至损害了学校的声誉,导致后面顶岗实习难以继续合作。

(3)接受顶岗实习的单位比较分散,学院的管理配套力不从心,学生的安全问题和心理问题频出,学院制定的实习任务计划的执行难以控制,实习教学的效果难以评价和实现。

(4)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责权关系不明确。在联系顶岗实习工作事项中,学校为了实现教学计划的落实,感觉处于弱势地位,只要能得到企业的岗位,往往没有提出严格条件,学生到企业后管理权便从学校转移到企业,学生权益保障的主体责任不明确,从而导致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实习行为和活动得不到合法保护。这样便造成了学生的身份非常尴尬,既不是企业的员工,没有相应的保障待遇,一旦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出现问题时,学校便承担大部分责任,从而导致一些纠纷。

2 顶岗实习运行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种种现状分析,主要是深层次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此校企合作一直磕磕碰碰,家长、学生、企业等方面都有许多不满。顶岗实习运行保障体系是多层面、立体化的,缺少其中一项,顶岗实习就面临诸多问题。

(1)扶持政策不明确

国家重视高职教育,学院积极联系企业,可是政策不明朗,缺少法律法规的界定。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校企合作只有在“双赢”基础上才能够长效发展,由于政策没有显性化,企业积极性调动不够。

(2)管理制度需要继续完善

管理制度是保障顶岗实习教学环节顺利实施的首要保障,针对目前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一些企业实习期为3~6个月,有时企业故意延长试用期,养成利用廉价劳动力恶习;一些企业在顶岗实习安排时没有规定上班时间和节假日;不根据国家规定支付实习期最低工资等,以及学生在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等保障方面,学院都要在制定政策时要根据历年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发现的问题加以纠正,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的权益。

(3)顶岗实习实训基地不稳定

由于各种原因,各专业的顶岗实习基地建设有一定难度,一方面学生对顶岗实习的期望过高,希望在实习中可以受到系统的培训,工作要有“技术含量”。而事实上,几乎所有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都是辅助岗位,“技术含量”较低,专业性不强。在企业实习期间,学生难以适应工作角色的转换,缺乏吃苦精神和责任心,对企业严格的规章制度不能执行,责任意识淡漠,随意请假或串岗,导致企业不愿意后续的合作;另一方面企业考虑到生产安全、生产秩序、产品质量、大量实习学生带来的人员不稳定、生产组织管理复杂等因素,很多企业虽然兑现了与校方进行初期沟通时的承诺,给予学生实习和锻炼的机会,但企业并未积极对学生进行岗位培训和实习指导,导致对学生实习的敷衍、不负责任,或者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来使用。

(4)校内外顶岗实习师资团队力量不足

顶岗实习是一个教学过程,其最大特点是教与学的时空不同步,教师无法按固定程序对学生进行授课、指导、答疑、考核和教学管理。根据教育部要求,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时间在高职院校基本得到保障落实,但管理规章制度与管理方法手段却出现了滞后,尤其是校内外的指导教师队伍明显力量不足,专职教师忙于校内授课,再指导实训显得应接不暇;而校外指导老师有其自身的本职工作,也缺乏对学生的有效指导,顶岗实习在很多高职院校还是一种粗放型的“放羊式”管理模式。

3 顶岗实习的长效保障体系的构建

构建长效运行保障机制,重点是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运行方式、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与企业、行业协会共同研究,确保能够有效运行,提高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

(1)合作平台的搭建

在高职教育顶岗实习的环节,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高职院校共同合作和努力推动。政府在高职教育质量要求方面已经明确要求顶岗实习不可或缺,可是企业是盈利性经济组织,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比如税收优惠、就业指导补贴等方面的支持。在顶岗实习的学生身份方面,进一步明确在此期间的责任、工作时限与待遇、安全问题、有无保险等。一旦政策明确,在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中按照规范的标准格式签订协议,双方合作的好处便会一目了然,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依据。为解决各级政府在人事、财务、奖惩信贷、税收、考核等方面尚未制定配套的支持工学结合的倾斜政策和鼓励性措施而抑制他们参加工学结合的积极性的问题,政府应通过强化领导、制定法规政策、建立校企合作互惠的利益机制。

(2)运行机制的构建

学院应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分管副校长为组长,教务处、学工处、就业办等为成员的实习领导工作小组;要强化制度建设,健全实习管理体系。例如,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实践教学规范、实习工作细则、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校外教学实习工作流程、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职责、学生实习管理细则等制度;要明确学校、企业、家庭三方责任,即学校与实习单位签定顶岗实习协议,学校与家长签定学生实习管理协议,明确在学生顶岗实习中组织和培养的义务、职责,明确顶岗实习工作操作规范,共同履行过程管理。顶岗实习工作质量影响因素主要存在于寻找合适的顶岗实习单位及岗位和认真地制定顶岗实习计划书及实习计划两个方面。学校要深入企业调研,分析各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及岗位职业能力要求,通过组建由行业协会专家、专业岗位人员或人力资源专家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听取专家们对已制定的顶岗实习计划等进行论证,与企业共同制定各专业顶岗实习教学标准,根据顶岗实习教学标准的基本要求,编写各专业顶岗实习指导书、专业顶岗实习任务书、《企业实习指导教师工作手册》和《学校专业指导教师工作手册》等文件。

顶岗实习一般采取学校安排和学生自主联系相结合的方法来选择实习单位。在选择实习单位的过程中,学生的意见和选择不容忽视。包括学校安排在内的实习单位的选择归根结底都是学生和企业之间的双向选择。学校应该征求学生的意见,充分体现学生的意愿,结合学生的职业意向,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选择合适的企业和岗位。所选的合作企业应具备一定的规模、管理规范、技术设备具有相应的先进性;所选的合作企业能够提供一定数量、相对比较齐全的实习岗位,可以供学生有选择的余地;所选的合作企业能够提供相对比较充裕的岗位实习时间,并能够定期进行轮岗实习;所选的合作企业能够为实习学生安排业务熟练、经验丰富的实习指导老师进行业务指导。根据各专业的办学特色,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群,选择适合本校实习学生的合适岗位,既能学以致用又便于加强管理。

(3)保障机制的执行

顶岗实习是否能按照制定好的计划实施、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要看保障机制的具体执行。

首先要健全实习管理机构和制度,加强实习前的动员工作。在新生入学之初,学院邀请专家、老师介绍专业的就业前景、主要面向的岗位群,以往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岗位的要求有哪些,使学生明确专业学习目标;在顶岗实习前不断灌输择业、就业的理念,在顶岗实习开始前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建立校企联席机制,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管理的评价体系和学生信息反馈机制;结合顶岗实习的岗位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细致的岗前实习教育和培训学习,提高学生对企业和岗位的认识,强化组织纪律性和厂纪厂规的教育;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中,引入订单班合作模式,在校期间,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订单班的同学还接受企业指导老师来学校的培训,使学生对企业文化、管理制度、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更加清晰,这种提前介入引导,使学生在顶岗实习教学中效果较好。

其次是企业与学校在顶岗实习期间的联动,学校教师要定期走访、看望学生,要选拔和培养一支品德高尚、工作务实的“双师型”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全程做好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发挥联络沟通桥梁作用;除了要定期进行现场指导外,还要加强与企业指导教师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与学生交流思想感情,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工作、学习、生活、心理的动态,并帮助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实习初期,教师的走访可以较快地安定学生情绪,帮助学生熟悉实习环境和适应实习岗位,解决一些生活困难,学生可以适应并留在岗位。

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在学生中推选出本企业实习负责人和实习小组长,建立实习网络及信息汇报反馈机制,教师定期与负责人或小组长联系沟通,以及时掌握学生身心动态,排查隐患,确保实习学生安全和稳定。

(4)评价体系的合理化

顶岗实习的评价包括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对象、评价的标准和评价的结果几个方面。具体来说,评价的主体应该由企业、学校共同组成,以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和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辅导员组成的联合考核小组,共同完成对顶岗实习学生的考核、对校内实习指导老师、企业指导教师的考核,学校对辅导员在实习期间的心理辅导、生活关怀等也要进行考核和奖励,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称晋升、年终评优、岗位津贴挂钩,并评出优秀校内外实习指导教师,以强化指导老师的工作责任心。

评价的标准也需要企业参与制定,企业鉴定包含企业平时的考核意见和实习期末给出的考核评价等,学校鉴定是针对学生实习任务书中的要求、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目的进行考核,主要从实习记录、企业鉴定和教师现场走访情况进行综合考量,还要考核品德行为、实习纪律、实习态度、团队合作、安全意识等素质能力;可以对自主落实实习岗位或获得实习单位明确留用意向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加分,与毕业设计与论文、评优相结合,体现顶岗实习政策的导向作用。评价的结果可以成为企业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评价毕业生质量的主要内涵指标。

参考文献:

[1] 周涛. 工作场所学习概念的解读与思考[J]. 职业技术教育,2011(7):55.

[2] 汤霓,石伟平. 国际视野下的工作场所学习:特征与机制[J]. 外国教育研究,2012(6):103.

[3] 陈斌,秦国刚. 基于B/S方式的顶岗实习管理平台构建[J]. 信息系统工程,2010(8):52.

第5篇:校内指导教师鉴定意见范文

1.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独立类型,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有效途径。高职教育的培养对象主要是高中毕业生,培养的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而不是学科性人才。必须牢牢把握高职教育的高等性、职业性、技术性和教育性特征。

“五双十率”是指以双元(产学结合和校企合作)、双师、双轨(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双训(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双证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措施(简称“五双”),以新生报到率、职业资格鉴定通过率、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合格率、英语通过率、计算机通过率、用人单位满意率、学生家长满意率、学生满意率、教师满意率(简称“十率”)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依据。

它系统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和以什么为依据来检验培养出的人才质量,集中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高职教育思想观念。

二、“五双・十率”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1.积极推进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构建“双元”机制

淄博职业学院于2004年12月24日成功召开了“淄博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讨论并通过了“淄博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章程”,96家企业成为理事单位。各系根据服务面向,分别成立了各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章程,开展活动,形成了院系两级产学研合作管理体制,搭建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平台。

为进一步推进学院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与企业合作办学工作的意见》、《关于积极开展校企联合科研活动的通知》等文件,健全了产学合作的机制,初步构建了“双元”体制机制。

2.内培外引,专兼结合,建设“双师”队伍

学院先后出台了《淄博职业学院参加专业实践锻炼实施意见》、《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和《双师教师管理规定》,采取强力措施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是组织教师深入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三年来,学院共派出40名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和到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参加师资培训。二是鼓励教师考取各种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结合学院20个职业资格鉴定站和培训点的情况,鼓励教师参加考评员培训,其学习培训费由学院报销一半,对所有参加培训和进修提高的教师都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岗位职务聘任和教师业务考核的重要依据,极大的提高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先后有119名教师考取相应职业资格成为双师型教师。三是直接引进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一线技术专家和能手充实教师队伍,仅2003年就引进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教师103名,到2006年6月30日共引进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147名。四是实行专兼结合,积极聘请企业一线的技术专家和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承担部分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现各专业正式聘任兼职教师92人。目前学院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有266人,基本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双师”教师队伍,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

3.建设理论和实践并行的“双轨”教学体系

学院在完善理论教学体系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行“双轨”并行。

自2002年以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对理论和实践教学均作出了明确规定,各专业除基本的课程实验实训外,必须有综合性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实践教学学时不低于总学时的40%,并依据教学计划制定理论和实践教学大纲。

为突破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的难点,2004年12月学院首届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就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作为重点立项进行研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等被立项。

2005年4月,《淄博职业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作为招标课题又进行了专门立项和资助。2005年9月,学院在总结前期实践教学取得成绩的基础上,专门制定了《淄博职业学院实验实训教学管理规定》、《淄博职业学院实践教学工作规范》,极大促进了“双轨”教学体系的实施。对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供了保障。

4.校内和校外“双训”,实现就业“零距离”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学生就业即能上岗是对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为保障学生就业即能上岗,本院坚持在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学生熟练职业技能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锻炼,实现就业“零距离”。学院每年不定期地开展与实训基地的交流、座谈等活动,实训基地也积极参与学院的专业建设,双方合作层次不断提高。目前本院各专业均建立了本专业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总数达129个,先后建立115个校外实训基地,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现就业“零距离”提供了保障。

5、实施“双证书”教育,增强就业竞争力

本院根据《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要求,于2003年开始实施双证书教育,出台了《淄博职业学院学生持证毕业暂行规定》,要求各专业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须获得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并明确了各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为保证“双证书”的顺利实施,为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方便,各专业积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目前已设立相关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基地8个。同时经CEAC信息化培训认证管理办公室、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山东省旅游局批准,设立相关行业认证的鉴定培训基地9个。此外学院还被确定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和山东省普通话培训测试站。至此,学院设立的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和培训点已涵盖所有专业的相关工种,为各专业教学计划提出的职业技能证书和行业认证证书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6.以“十率”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依据

我院在加强各种机制建设和基本设施建设的同时,学院党委适时提出了学院工作中心应逐步转移到内涵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来。

2005年5月学院出台了《关于2005年质量教育方案的通知》,对质量教育的任务、质量教育的内容、质量教育的实施、质量教育的组织等作出了明确要求,将报到率、就业率、职业技能证书获取率、计算机通过率、英语通过率、毕业生合格率、学生满意率、学生家长满意率、用人单位满意率、教师满意率(简称“十率”)作为质量目标考核对象,对评估指标体系有明确规定的采用规定标准,对没有规定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标准。

为保证“十率”的顺利实施,必须有机制来保障,学院规定,“十率”考核以专业为单位,凡有毕业生的专业全部参加考核。在实施“十率”的过程中坚持“软硬结合”和“专业单位职能部门结合”的原则。

硬六率(即报到率、就业率、职业技能证书获取率、计算机通过率、英语通过率、毕业生合格率)以职能部门考核为主;软四率(学生满意率、学生家长满意率、用人单位满意率、教师满意率)以专业自身考核为主;学生满意率一是可通过学生评教来反映,因我院已制定了一套科学可行又采用现代管理技术的考核体系,执行起来较容易,又可避免重复劳动。二是可通过学生问卷来进行,学生问卷设计必须科学可行,又能真实反映情况,可探索实施。

学生家长满意率可通过学生家长问卷、到学生家中走访、电话访谈等方式进行,也可结合“给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的反馈信息来进行。用人单位满意率主要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采取问卷形式进行。教师满意率可通过对学生的素质能力测试来进行,各专业制定毕业生素质和能力测试指标,各专业成立由班主任、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两课体育教师、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组成的素质能力测试小组来进行,以本专业毕业生的平均素质能力测试成绩作为教师满意率,积极探索新的考核方法和手段。

三、“五双・十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淄博职业学院积极探索和实践“五双・十率”人才培养模式,尽管在人才培养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软件和内涵发展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主要有以下方面:

1.在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上,企业的积极性还不够,国家的配套政策还不完善,学院为企业提供的服务上还不够主动,有很大潜力可挖。

2.双师教师的评聘政策还不健全,建立适合高职院校的双师教师评聘制度还有待探索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尽快出台。

3.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利用上,因学生到一线实训直接影响企业生产,还不能完全接受学生的实训,如何更好地衔接还需探索。

4.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实践教学理论研究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5.双证实施上,部分专业目前还无没进行高级工的鉴定,导致学生毕业时只能考取中级工,这与高职培养目标还不相符。

第6篇:校内指导教师鉴定意见范文

关键词:“双证书”制度;问题;完善方法

早在2004年4月《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这里所说的“双证书”,指的是高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如今,高职院校在“双证书”制度的建立和“双证”人才的培养上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尝试,收到了显著的成效,不仅提高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也有力地推动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但高职院校学生持“双证书”就业也遭遇了一些问题,需要完善和改进。

1 存在问题

1.1 在企业中没有建立相应的员工就业准入标准和考核标准

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的员工就业准入标准和考核标准,没有建立对新进职工“双证书”含金量的测评标准,员工就业准入人为影响因素多,就业准人缺乏公平性。

1.2 证书泛滥。技能鉴定证书含金置降低

目前,我国把职业划分为知识型和技能型两大类,分别由人事部和劳动保障部进行管理,实际工作中,职业资格的管理权又进一步分散到各行业主管部门,劳动保障部和人事部事实上处于从属地位。重复设定职业资格、重复考核认定等问题带来了许多矛盾。

1.3 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太低,不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

一张证书的含金量,往往与它的颁发机构的权威性、行业前景与个人价值的结合度以及培训机构的可信度紧密相连。有些职业院校为了学生就业需要,希望提高考生的“通过率”,所以在考核环节明显降低了要求,如将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放任学生互相抄袭、给学生提供答案、甚至只要交钱即可发证等虚假考证行为极大地降低了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造成用人部门对技能鉴定证书的可信度产生动摇。

1.4 技能鉴定认证内容不科学

一些机构所设置的认证考试与现实应用脱节。很多用人单位发现技能鉴定学习和考核的内容与岗位生产脱节,内容没有针对性。考核内容不合理,职业院校学生手持多证但并不能真正为企业的安全生产作出贡献,学生要取得的证书没有与企业发展目标相联系,所以思想上不重视。

1.5 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标准

从事任何一种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所发挥的作用,都是以其整体的人格表现出来的。业务知识与技能,在工作过程中能否充分施展出来,往往与个人的思想品质、创造精神、劳动态度、职业道德以及其它心理素质有关,这些非业务方面的素质影响着工作的效果与质量。因而,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技能,鼓励学生取得证书时,应当对之有所要求,使业务素质与全面素质统一和谐地发展。

2 改进方法

2.1 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存在的不同,要求我们在探索“双证书”办学模式时,必须要重新构建课程体系。这是“双证书”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最大的难点。

要想使学生在毕业时获得“含金量”高的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就需要进行调整,课程体系也要进行重新构建,以达到高职教育与职业标准的要求。在这方面可以聘请企业、行业的专家担任院校的顾问,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加强院校与企业的交流沟通,共同确定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共同优化教学计划,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

2.2 根据职业岗位需求整合课程内容

学院以“理论够用,强化技能”为引导整合课程内容,坚持理论知识以专业必需、够用为度,坚持文化知识优化、工具知识强化、专业知识深化的原则,将相关专业课的有共性的内容进行综合;通过分析相关职业资格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要点;把每一个专业课程分解为若干个教学单元模块。通过完成每一个单元教学模块具体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实现不同专业课程的整体综合培养目标。

在强化技能上,首先通过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和单项技能测试,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然后通过综合性的职业技能模块,即课程实习、职业技能强化培训、校内实训基地实习、校外顶岗实习等,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2.3 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大胆改革,打破过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界线,积极推行过程导向、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并注重融“教学做”为一体,变实验室为课堂,变课堂为实验室。在教学手段上,从过去烦躁乏味的课堂理论传授转变为多媒体教学、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教学、现场教学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相结合,让学生做到眼到、耳到、手到、脑到,充分调动其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2.4 努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不仅是实现高职教育教学计划的关键,更是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职业院校要培养出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必须建立一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师资队伍。做法上可以选派教师参加了各类培训、进修,或者鼓励教师自学,从而取得“双师”资格;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把教师送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使教师能够深入企业一线提高技能水平;也可以通过聘用企业中既有理论知识又有操作技能的一线管理人员、操作技师和高级技师作为学校兼职教师,达到有效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的效果。

2.5 打破常规、编写特色专业教材

首先,从教材结构上,要打破高等教育教材那种划分学科、割裂岗位技能的知识结构模式,以国家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主线来安排教材的结构,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双证书”制度下的教学需要。

其次,在教材的内容安排上,应充分体现“够用实用”、“适度超前”的特点。因此教材的内容组织可以考虑以下三点:一是教材编写委员会要吸纳行业的行家里手参加,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编入教材;二是要吸纳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编写,把现场实际工作中急需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内容编入教材;三是专业教材主编要深入现场,了解实际工作需要,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有效解决学用“两张皮”问题。

2.6 进行校企合作,全面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

校企合作的方式和途径是多样的,在师资的选聘、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组织、教材的编写、教学资源的共享等诸多方面都可以展开,但重点是以下三个方面:

(1)共同组建职业资格考评委员会。

由于目前职业资格认证多部门管理,企业的参与度不够,加上一些认证标准偏离行业的实际工作需要,为维护“职业资格证书”的法律地位,使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职业资格鉴定。应由职业院校和企业(或订单培养单位)共同组建职业资格考评委员会,共同参与职业资格鉴定试题库的建设,共同参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过程,在互信的基础上实现统一认证。

(2)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实行教育资源共享。

实习基地建设是职业院校建设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内实习基地主要有基本技能实训室,模拟训练实训室和综合实训演练室,职业院校要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校内实训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实习工作制度,明确各个实践环节的目标,使学生在学校掌握实际操作的基本技能。校外实习基地主要在企业,只有在基层企业通过现场生产实习才能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才能够独立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实现学生到企业去后的“零过度”。现场实习是培养实用型人才最关键的环节,要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就必须与企业建立教育伙伴关系,让企业接受学生到基层去实习,请企业指派责任心强、业务精的师傅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大量实践证明,以培养一线工人为目标,通过校企业教育资源共享,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3)共建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

校企共商高职学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高职学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其现实意义。目前绝大部分高职学院未形成一个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全面素质教育体系,学校应如何检验和引导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是高职学院面临的现实问题。学校的全面素质教育并不能代表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必须要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情况进行监控,使学校和学生本人都知道其发展状态,以便能够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用人单位也强烈希望了解毕业生的素质情况,目前,职业院校能够给用人单位提供的只是成绩单、奖状、证书等,不能充分反映毕业生的真实情况。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形成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是学生学业评价的补充和完善。

第7篇:校内指导教师鉴定意见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药品经营与管理 专业实训 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实训教学是职业教育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由课堂走向实习和就业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越来越发挥出它的重要作用。文章介绍了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三阶段,渐近式”实训教学模式的建设,为相关专业的实训教学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依托具有三十余年历史的校办制药企业——牡丹江温业有限责任公司发展起来。2003年11月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其实训基地被省教育厅确立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制药人才培训基地。本专业对黑龙江省的三十多家医药企业进行了职业群与岗位群的调研,了解到企业用人机制、人才需求和岗位技能要求,对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能力与素质要求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了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和培养目标。根据调研分析,充分挖掘校办企业资源,与专业发展相结合,提出建立了“三阶段,渐近式”实训教学模式,将专业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成功构建了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新模式。

一、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三阶段”。把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的6个学期根据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4学期为第一阶段,主要在校内实训室进行技能训练;第5学期为第二阶段,主要在校办企业进行药品生产岗位实训;第6学期为第三阶段,主要在校外生产实训基地进行岗位训练。

2.“渐近式”。根据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由底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自然规律,让学生的实训由基础到综合分阶段完成,渐近式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

3.“实训教学”。主要由实验课、校内实训、校外实训三个部分构成。

二、总体框架

1.目标设计。通过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打破原有各课程实训中的界限,使各门课程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衔接,实现本专业课程实训教学内容的整体化,合理安排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2.基本思路。第一,以各课程实训内容间的纵向联系为纽带,递进式地设计各阶段的实训项目,不断实施与验证,进行实训项目的重组与优化。第二,根据各阶段课程实训内容的特点,依据现有条件,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技能训练与技能竞赛、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第三,根据各阶段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的不同,针对各阶段设计不同的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技能进行全面的评价与考核。

3.实施方法。第一,编制《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标准》,标准包括各阶段的课程内容及对应的实训内容、实训项目及评价标准、考核方法及依据等。

第二,根据《标准》的总体内容分阶段实施。前4个学期为第一阶段,主要依托校内的24个实训室,在校内进行专项技能训练,主要进行药物制剂、检测、中药鉴定及微生物培养、发酵等单项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具备初步的药物生产及检测技能。第5个学期为第二阶段,在校办企业——温业进行岗位实训,主要进行固体制剂、液体制剂、原料药等的生产及检测实训,进一步训练学生的生产操作技能,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药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及质量管理,为下一步的校外实训做好准备。第6学期为第三阶段,把学生送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轮岗训练,主要的训练内容是药品经营企业的市场调研、药品经营企业的管理及运行、药品的GSP认证管理、药品的营销及用药指导等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训采取“实训与就业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实现了人才培养“从理论到技能,从学校到企业,从学生到员工”的全就方位立体过渡,真正实现了学生就业的零距离。 转贴于  第三,技能训练与技能竞赛、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近三年来,本专业教师积极组织系内技能竞赛,调动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每年都组织药物制剂、药物检测、中药鉴定、微生物检测及药学服务等技能竞赛,以赛促练,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主动性。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将职业技能鉴定与专业课程设置有效衔接。充分利用学院拥有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职业技能鉴定站(农业-152站)的有利条件,不断拓展职种、职级,实现专业的主要实训项目均有相应的职种与之对应。现已开展生化药品制造工、中药调剂员、药物检验工、药物制剂工、医药商品购销员等工种的鉴定工作。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从2007年起,规定凡是岗位或技能有相应考核标准和技能证书的课程,相关专业学生必须考取相应技能证书,并作为相应实践环节的教学目标。经过几年努力,实践教学的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基本实现毕业就能顶岗。

三、保障措施

1.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实训教学提供人力保障。实训教学要求教师既熟悉理论又具备实践经验、既懂理论教学又掌握操作技能。学研通过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对教师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一方面,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挂职锻炼。本专业建立了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并给予经费资助。几年来,本专业教师累计有6人次分别到牡丹江友搏药业、北京养生堂药业、黑龙江泰华药业等校企合作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或担任职务,教师们在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职业能力,并能将一线的技术要求和实践经验贯穿到教学过程中,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聘请校企合作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指导教师,主要承担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实践教学任务,并逐步引进企业生产技术人员担任校内实训指导教师,形成了部分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2.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实训教学提供实践平台。我院校内实训室建设的具体思路是:立足校内,充分发挥校办产业的作用,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本专现设有药物理化与分析实训室、药物合成实训室等24个专业实训室,这些实训室能开展校内实践教学工作,共同支撑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及专业群的校内实训。充分利用校办企业——温业有限责任公司,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训条件。该公司成立于1969年,拥有药品生产线5条,有注射液、颗粒剂等剂型,可生产五大系列35个品种,可使学生正确掌握原料药、半成品和成品检验以及工艺过程质量监控的技术,是学院制药技术类各专业学生的校内实训基地。与此同时,本专业还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与黑龙江省佳木斯晨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养生堂医药有限公司、哈尔滨三阳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牡丹江友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长春一王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16家医药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这些校外实训基地每年为本专业提供大约一百多个实训岗位,能充分保证学生的顶岗实训质量。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三阶段,渐近式”实训教学模式建设三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还通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本专业的实训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当然,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如课程改革不够深化,校外实训教学与考核难度大,部分校外企业的合作达不到目标要求等。可见,要想真正开展好实训教学,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实训教学目前存在着各种困难,但是我们坚信,学生就是我们的产品,教学质量就是我们的生命,我们会进一步完善“三阶段,渐近式”实训教学模式,找到一个使学生、企业、学校三赢的实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梁小婉.基于高职院校实验教学的创新教育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6)

第8篇:校内指导教师鉴定意见范文

关键词:学训交互 证赛交融 能力递进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最核心、最重要的问题。探索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实效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真正培养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学校才能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鉴于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如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校企合作等,各有特点,各有优势,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长期结合实际情况的探索。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解决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才能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双赢。为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几年,我院一直以区域生物技术产业和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通过调研、专家论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根据社会需求,毕业生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优化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学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与济宁及鲁南地区生物制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通过调研,确立典型工作任务,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建立有效发展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真正实现教学、生产、服务于一体,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1 “学训交互,证赛交融,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学训交互,证赛交融,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学训交互,证赛交融,能力递进的特色。即第1~2学期是公共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的人文素养和基本技能教,结合专业认知教育完成企业见习;第3~4学期是以校内实训中心为基础,项目为载体,技能训练为核心的模块化教学,组织参加各级技能大赛并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结合专业技能学习完成实习实训;第5学期以“订单”为基础,在相关企业进行工学结合的定向培养实践教学,结合毕业设计完成顶岗实习;第6学期在企业适应实际生产工作环境,实现顶岗实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训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真正实现学习与实训交互进行,能力递进的培养目标。

2 构建“学训交互,证赛交融,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

为保障“学训交互,证赛交融,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我们构建了基于岗位标准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和“课程+活动+实践”的素质拓展体系,实现课程内容与企业标准、职业标准的对接。深化“理论+实训+技能鉴定+技能比赛”的教学模式改革,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以服务济宁区域生物技术行业与企业,促进学生就业,构建学生职业终身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同时依托校企产学平台,成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管理机构。以“互利、双赢”为原则,具体负责“订单”签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重构、课程教学实施与教学效果评审验收、学生职业能力考核与接收“订单”学生等工作。在此基础上,接受校企“订单式”合作培养的学生人数占在校生人数的40%以上。

3 构建长效运行机制的内容及思路

(1)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建立“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签订《校企联合办学协议》,创办校中厂、设立“冠名班”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参加的校企合作协调组织。

(2)构建“互利、双赢、共享”校企合作管理的机制。

①双方人员互聘。学校教师进入企业,提高企业员工培训质量,增强企业科研力量;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入学校,培训校内教师实践教学技能,加强学生实践教学技能培养与训练,实现人力资源共享。

②依据人才优势互补、设备使用共享的原则,校企双方共同承担科研项目,联合开展科研工作。在“对二甲氨基苯甲醛优化试验”中,校企联合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为企业带来年增收节支总额1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大大提高了学校和企业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③双方共建实训基地。建设以校方为主的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学生单项能力、综合能力训练及企业员工岗前培训;建设以企业为主的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学生顶岗实习。

(3)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每年至少组织1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调研,深入区域企业、人才市场,综合岗位需求、追踪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等各类信息,充分把握企业用人需求。例如,依据生物制药岗位分析,实现生物医药发酵、提取、检测、单元操作岗位直通,让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相适应,让学院培养的学生直接为企业所用,成为企业优秀员工。

(4)完善教学管理运行保障机制:进行校企双方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改革,推行专业教师的“双经历”制,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建立以生物企业专家为主体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及其活动章程,完善课程体系改革和实习实训的相关制度建设,如制定《专业建设的行业企业调研制度》《实践性教学管理规定》《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学生实习安全协议》等制度。

(5)强化“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在“学训交互,证赛交融,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顶岗实习,均有学生、企业、学校三方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书》;成立校企“顶岗实习管理委员会”,制定实习管理规章制度,实行专业带队教师、企业指导教师、辅导员构成的“三位一体”学生管理模式。顶岗实习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保证实习效果。同时校企联合加强安全教育,确保实习实训安全圆满完成。

(6)利益分享机制。按照“合作双赢,企业先赢”的原则,通过专职教师下企业,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与企业积极开展合作研发,参与企业技术革新、新产品研发,增强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提高企业整体科研实力,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4 结束语

“学训交互,证赛交融,能力递进”模式下培养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毕业生因“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连续4年保持95%以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保持90%以上;毕业生“双证”获取率98%以上,最终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职业能力培养突出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

[2]向怀坤.高职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1(S1):4-5.

第9篇:校内指导教师鉴定意见范文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毕业设计管理 管理模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工程师)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着力与解决目前高等工程教育“创新性”与“工程性”不足的问题,对于加快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示范与引导作用。毕业设计作为锻炼学生动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就成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下面就根据毕业设计工作的时间进度顺序探讨卓越工程师培养条件下毕业设计的管理模式。

1.选题

目前参与卓越工程师试点学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基本都是采用3+1的模式,也就是3年校内培养+1年企业培养,每个专业的毕业设计环节大都是包含在1年的企业培养阶段之内的。其中大部分学校第7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安排在实习企业内进行的。由此,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可以结合学生第7学期的学习实践内容提前至第7学期的期末进行。

由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特点之一就要按照行业保准培养人才,重点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选题的内容要求必须是真题实作,同时考虑学生的工作量,避免选题内容过大或过小。比如参与或负责企业典型产品的关键部件的设计、参与或撰写所研发产品的企业标准、参与或撰写所研发产品的技术论文、参与或撰写所研发产品的专利、参与或撰写所研发产品的成果鉴定等。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由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组成,分工合作。要严格限制每名教师所指导毕业生的人数,保证指导的质量。

2.开题

开题工作一般应安排在第8学期的前3至4内周完成。因为选题工作已经在第7学期期末完成,学生可以利用第7学期末和寒假及第8学期开学前3周的时间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主要包含研究目的与意义;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要方向;主要研究内容与需要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解决思路;完成毕业设计所必需的工作条件(如工具书、计算机辅助软件、某类市场调研、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条件等)及解决的办法;工作的主要阶段与时间进度安排等内容。为了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与口头表达的能力,开题考核建议采取PPT汇报答辩的形式,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组成答辩组,对学生的开题情况打分。

3.中期检查

中期检查的次数可以根据毕业设计工作的进度和工作阶段不同分成1次到多次不等,但不宜过多。中期检查主要考察毕业生毕业设计工作的进度是否按照计划完成规定的内容;已经完成工作任务的质量;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学习态度,平时表现及团队精神等方面。这一阶段的考核建议与开题考核采用相同的PPT汇报答辩形式,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组成答辩组,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展进行督促,并对阶段工作打分。

4.毕业答辩

毕业设计答辩是对学生整个毕业设计工作的总体考核,也是毕业设计的最终环节,是对学生毕业设计任务完成情况的总体考察。主要考查学生完成工作的数量与质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论文或说明书的质量;外语资料译文的质量;学习态度、平时表现及团队合作意识;讲解及回答问题的情况等方面。

为了保障答辩的公平、公正性,毕业设计答辩组要求指导教师与所指导学生遵循回避原则,并建议邀请一些从事本专业工作年限较长、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担任答辩组成员。毕业设计答辩考核要求学生采用PPT汇报的形式。

5.其他

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的要求,毕业生要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因此,毕业设计工作中必须有一定工作量的外语文献翻译,翻译资料必须是与本专业相关,由外国作者完成的文献资料。翻译之前须由指导教师审核认可。各阶段考核及毕业答辩环节如果有条件就可以采用英文答辩,提高学生的外语口语表达能力。

另外,由于就业、考研等各种因素对毕业设计工作的冲击,目前各个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或说明书的质量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加之网络信息获取的日益便利,抄袭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在毕业答辩前必须对毕业论文或说明书进行,重复率的限制建议参考本校硕士毕业论文率制定。同时,由于卓越工程师试点的学生数量较少,可以参照硕士和博士毕业论文的要求,送到其他学校或科研单位进行盲审,保证卓越工程师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

为了提高学生沟通交流及PPT制作的能力,要求各节点考核汇报的PPT制作时尽量避免全篇的文字,多使用图标和图片,文本要简洁,字体足以看得清楚,每一张幻灯片都要提供清晰的信息,内容适当。学生上台汇报前须提前联系,避免超时。

毕业设计的成绩要有合理的分布,控制优秀率和及格率,同一组内的学生互评打分。

最后,在毕业设计工作完成之后,对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工作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能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下一届学生毕业设计工作中加以改进,又能总结工作中的先进经验,不但可以促进以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顺利开展,还可以为学校推动开展工程教育改革计划提供更多的帮助与支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Z].

[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教高函[2013]15号)[Z].

[3]飞.加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培养卓越工程人才[J].大学教育,2013,(8).

[4]崔英花,杨曙辉.“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研究与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