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教育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什么是家庭教育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就是“家庭教育”,到底“家庭教育”指的是什么?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当中,家长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长根据自己的期望对孩子实施的一种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家庭环境、心理氛围、长辈语言等行为去影响孩子,孩子根据自己的表现反作用于家长的双向的互动过程。家庭教育比较完整的涵义是它不是单独的讲家长对孩子有什么要求,对孩子有什么命令,它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是文化、心理、语言、环境等综合因素对孩子施加影响的过程。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具有很明显的启蒙性、长期性、感染性、全面性。
1、启蒙性。我们的孩子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了解,人格、品格的形成的起点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及学校教育是有区别的,孩子在没有上学之前,是在家庭中生活的。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思想形成、智力发展、品格形成至关重要。比如说小孩爱发脾气,如果开始引导的好,他就变得比较平和,就会变成他稳定的人格个性,如果启发引导得不好,他就变得脾气暴躁,逐渐形成了这样的性格。
2、长期性。家庭教育的时间最长,远远超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伴随着孩子从出生、上小学、初中、高中、上大学、参加工作,一直在起作用。一个孩子在走向成人、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和家庭的距离在拉大,但是家庭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在,家庭教育从某中意义上来说,所起到的作用要比学校教育还有大得多。
3、感染性。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除了理性,还有很强烈的情感性。所有的教育情感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强烈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也包含情感性,但相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就比较弱。
4、全面性。家庭教育涉及到的内容极其广泛。学校要管的,家长要管,学校不管的,家长也要管,孩子的衣、食、住、行、安全、能力、爱好、审美等都离不开家庭对他的教育。所以家庭教育的覆盖面很宽,正是因为家庭教育具有这些特点,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重大,所以家庭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版权所有
我们先谈学校教育。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有学校的、有社会的、有家庭的,各方面的因素都在对孩子施加影响。在一个孩子最终发展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过程中,有两个主要方面的因素,一个是遗传性因素,比如性格、智商、身高就具有遗传性,另一个因素就是环境。环境因素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有时更重于遗传因素。好的教育环境和差的教育环境所造就的一个人是差别很大的,比如说我们父母一定要选择好的学校让孩子读书,这就是在选择好的教育环境。环境因素有自发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我们把这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环境叫做教育环境。所有的学校都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环境。学校教育是指以育人为宗旨,经过有训练的教育者,有确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一种可控的教育环境。学校教育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起到了主导和导向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一个人接受的最早的教育。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品格、情感、思想等影响非常重大,对生活、学习、劳动等各项习惯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资源,是整个教育的起点。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可不是孩子学习的教师,是对孩子成人的教师,是孩子全面发展的教师。
社会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广泛,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影响越来越大,社会教育包括国家、社会有目的有计划的主流的教育,也包括大量无序、杂乱的影响。现在国家比较重视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从一个角度来看,是说明这些问题的严峻性。现在的社会发展给未成年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比如互连网,一方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一方面在网络中也充斥着大量有害的信息。这些大量的有害信息让人防不胜防,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我们。
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社会教育影响最广泛。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好,形成的对孩子教育的合力。
四、家庭教育的现状
对于目前的家庭教育,我们的孩子是怎么看的?来自孩子的调查显示,至少有一半的孩子不喜欢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父母感到不满意。在有心里话选择跟谁说时,很多孩子选择和同学说或好朋友说,选择和父母或老师的太少了。北京市的一次调查后认为有70%的孩子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北京青年报报道说:全国有6000万对父母承认自己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失败的并对怎样教育孩子感到困惑。这些数据反映出一方面孩子对家长的教育不满意,一方面家长对孩子感到失望、灰心和困惑。
五、家庭教育的误区
1、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的内容几乎全部是围绕着学习内容,其他的教育内容不在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计划之内,那么家长的教育观念一定是错误的。我们的家庭教育不是要让孩子只知道学习,即使我们的家长是教授,也不能把孩子的功课都教好了,因为你只是熟知一门功课,并不能对孩子的各门功课都有能力来辅导,所以家长的主要责任不是在于帮助孩子补习知识,所以那些文化教育程度不高的家长不要担心和自卑,觉得自己帮不上孩子。家长在对孩子的学习方面更多是要孩子树立职业的理想和兴趣,能够主动学习,如果孩子在高中还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即使孩子考上大学,也还是问题,大学校园要比高中复杂的多,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主要靠自己安排,没有人去紧跟着学生提醒督促学习,所以学生高中前就应该养成自我学习的能力。版权所有
美国人一度相信“智力决定论”,但美国人现在不这样认为,他们更相信,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水平。智力因素是一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非智力因素是一个人的充分条件,智力因素是一个人能不能干的问题,非智力因素是一个人肯不肯干的问题。所以家长不要把眼光老盯在孩子的智力发展方面,应该更重视孩子的非智力发展的培养上。在如培养孩子的诚实态度、合作精神等方面多下工夫。
2、教育方式的误区。
溺爱型。家长对孩子爱得过分,爱得无原则,无限制的爱超过了理智,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就是自私、依赖的孩子,不会有什么出息的。家庭教育应该坚持理性,否则孩子就会在父母最好的动机下养成最坏的习性。
专制型。孩子没有自由独立的空间,家长搞一言堂,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这样的家庭培养的孩子不是过于暴力,凡事喜欢暴力解决,就是过于顺从,听人呼来唤去,没有主见。专制型的家长不仅指父母采用打孩子的方式,也指家长用“我就是对的,你就得听我的”这样的态度对待孩子,其实严重一点说,这都可以说成是对孩子的一种心理虐待。
放纵型。有的家长抱着“树大自然直”的想法来教育孩子,对孩子听之任之,不加管理。有的确实是家长工作很忙,没有时间来管理孩子,他们嘴上说的是孩子最重要,可是行动上是工作最重要。
六、家庭教育的对策
1、树立全面发展观
家长注重对孩子的身教、言教相结合,要不仅重视孩子的文化课,也要注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加强养成教育
养成孩子各种良好的习惯,比如孩子第一次和大人顶嘴,大人也没有及时的教育和制止,不了了之,那么时间长了,孩子就养成了和大人顶嘴的习惯,大人可能还很奇怪,自己的孩子什么时候养成了顶嘴的毛病呢,其实就是在孩子的不良习惯刚开始萌发的时候,我们的家长没有足够的教育意识,让孩子逐渐形成了顶嘴的坏习惯。孩子的坏习惯在开始的时候没有及时的纠正过来,在形成稳定的习惯以后,纠正起来就非常困难。
3、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
比如孩子要担任班级干部,父母怕耽误学习时间,坚决阻止,这样的事不少,其实父母都不知道,孩子当了班级干部,自豪感增强,他对自己的要求就高了,让自己的学习也要比别人好,成为别人的榜样,担任班级干部的学生一般也都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就是这个道理。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远离家乡,而其年幼的子女大多留在农村,因此也就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个新的社会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缺失就是家庭教育问题。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导致对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心理上、品行及人生安全等方面的关心爱护不够,不仅仅影响r村儿童自身的成长,也不利于新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本文通过对株洲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进行调查,提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
一、株洲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和问题
(一)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沟通存在障碍
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一般都由监护人照看,甚至有些还可能不是由亲属照看,因此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沟通存在障碍,难以达到父母与孩子之间这般沟通。 父母的长期缺位,家庭教育功能也就无从谈起,这也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存在的直接原因。稍有觉悟的父母家长可能会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原因,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会经常电话联系孩子,多多与孩子沟通,无奈由于经济上的压力,而不能陪伴孩子,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有些文化水平较低的家长,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认为只要保障孩子成长就足够,没有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忽视了家庭教育。
(二)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还存在局限性
学校是留守儿童除家庭之外待的时间最长的场所。但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局限性,不能替代家庭教育的作用,学校只能对留守儿童在校期间进行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心理上、身体成长上难以企及,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从笔者对株洲农村的调查来看,农村学校老师跟学生家长不能及时沟通交流,对留守儿童不能有效管理,有些还以成绩好坏进行区别对待。同时大部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限,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较差,农村留守儿童不能像城市孩子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培养。
(三)政府对营造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塑造还存在不足
农村基层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问题还不够重视。根据对株洲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各级基层政府还没有对留守儿童成长的问题上有所人力、资金的投入,也没有政策的支持,对农村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助。相反,许多地方出现了大量的网吧和游戏厅,农村留守儿童沉溺于中。
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家庭层面,履行和加强教育职能
父母和监护人需要加强重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首先父母和监护人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全力支持支持留守儿童的教育,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其次父母和监护人必须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在外打工的父母要经常打电话、发邮件、视频等各种方式主动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交流,增加沟通频率,培养孩子主动与父母沟通交流,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爱护,也让在外的父母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出现问题时,父母也能及时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再次,父母及其监护人必须经常与学校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在校期间的各方面情况。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父母及监护人在教育孩子方面遇到困难时,可以向教师寻求帮助,配合教师进行教育培养,形成合力。有条件的家长应尽量参加家长会,面对面向教师了解孩子在校情况,老师和家庭积极配合才能使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产生更好的效果。最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应以“赏识”教育为主,即鼓励、激励留守儿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关怀与关爱,重点是培养孩子的完整人格。注重与学校教育同步,每个学校时期的教育特点不同,小学时是小学时的方法,中学时是中学时的方法,家长与学校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产生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最大化。
(二)政府层面,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提供长效关爱机制保障
建议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重视,推出相关措施,缓解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的责任机制。基层政府将相关政策措施逐步细化,逐步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机制,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纳入城乡统筹规划,完善相关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机制,定期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将学校教育管理纳入工作评估体系,强调“一个都不能少”、“面向全体学生”和“教育为本,德育优先”;对教师的考核评估,增加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有关内容,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有条件的地区可设立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在课外时间组织留守儿童进行相关有益身心的活动,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长期来看,各级政府可加大招商引资,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这样可以做到照顾家庭和赚钱两不误。
(三)学校层面,加强针对性教育管理
第一,建立留守儿童跟踪档案。农村留守儿童最大的缺失就是缺少关爱,学校对留守儿童群体建立一份跟踪档案,记录和把握留守儿童的成长关键期,并针对各自情况,制定好相关的教育计划。
第二,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留守儿童心理波动大,学校要贯彻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年级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一些心理课程,引导孩子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调节能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设置“心理健康咨询室”和“心理信箱”,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发现和诊治留守儿童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关键词:教育;特殊群体;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2-0162-01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老家,他们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家庭教育严重缺失,教育状况令人担忧。
据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大致存在着三种结构类型:一是单亲教育,这种情况只是少数;二是隔代教育;三是寄养教育型。后两种类型在农村留守儿童中间普遍存在。留守儿童所受的家庭教育都是粗放的、残缺不全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父母在外打工,缺少亲情关怀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许多烦恼和问题都没有倾诉的渠道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影响他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很少回家,打电话也是嘱咐学习、强调安全,其实孩子更渴望与父母有更多的情感交流,不少孩子觉得电话远远不能满足自己和父母的沟通。当父母回来探望时,孩子变得听话、活泼、兴奋,当要离别时,他们难过或大哭,不愿分开,孩子面临着剧烈的情感冲突,难过的情绪有时要持续好几天。
二、监管不到位,家庭教育缺失
留守儿童的祖父母,不是年老体弱,就是文化水平偏低,甚至是文盲半文盲,根本无法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与教育方法也有局限性,与孩子存在较大的代沟,很难沟通和交流。他们对孩子往往只能停留在吃饱穿暖的生活关怀上,缺少心理、学习、品德等方面深层次的关心与教育。亲戚照管也通常只能解决他们的起居和温饱问题,有时碍于情面,并不能严格管教,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作为孩子,在情感上总有寄人篱下的压抑感。单亲家庭负担较重,对孩子的教育往往顾此失彼,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孩子的教育和培养。
种种原因导致留守儿童不仅是学习上的“后进生”,同时也是心理、行为上的“问题生”。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不高,不做家庭作业;不能自觉遵守纪律,迟到、早退、缺课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上,这些孩子没有父母的约束,学习无人过问,渐渐厌学,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另外,由于亲情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大都孤僻、内向、脆弱、自卑、不合群。
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同在一个蓝天下,享受国家的教育和关怀,但家庭教育更显重要。那么,用什么方法来应对留守儿童的种种问题呢!
首先,在学校要建立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环境。近年来,农村乡镇小学也逐渐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并扩大宣传“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每所小学都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这里,图书、玩具应有尽有,孩子们可以在课余时间或双休日的时候在这里读书看报、做游戏。学校还派教师专门负责,和孩子们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起居、物质需要、进行感情疏导,办好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的心理课堂,关怀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让留守儿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其次,架设“心桥”,加强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即使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婆外公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身上,也无法取代父母之爱。我们的家长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他们往往只满足孩子们的物质需求,却长年没给孩子一个电话、一封信,造成孩子情感饥饿。作为学校和老师,要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多多关注,当孩子情绪低落、犯错、或者取得点滴进步时,牵线搭桥,动员家长多打电话或写信,关注孩子的情感问题,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并为亲子沟通提供条件。
关键词:单亲家庭 学前儿童 教育
单亲家庭是指夫妻双方因离婚、丧偶而仅有一方同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也叫离散家庭或缺损家庭。单亲家庭的大量出现,对于离婚的夫妻双方或一方而言,可能是一种解脱,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灾难。同一片天空下,幸福家庭的孩子在父母的教育呵护下,健康快乐成长;单亲家庭的孩子在生活中由于缺少了父亲或者母亲的关心、疼爱,而使心理受到影响。许多研究证明,单亲家庭对儿童的心理、学习成绩、品德行为等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 单亲家庭对学前儿童的影响
1.对性格的影响
单亲家庭的学前儿童往往生活在消极的家庭中,气氛压抑,缺少父亲或母亲的疼爱,容易形成性格孤僻、偏激、焦虑等性格特点,会使其形成对人很冷淡。之前生活在完整和睦的家庭里,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无法接受现实,无法适应无父或无母的生活。孩子的心理尚未成熟,无法去体会父母离婚的原因,会认为他们不爱自己了、不要自己了,自己是多余的,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自己不会排解,一旦受到影响,不知道该怎么办,很迷茫。特别是看到其他小朋友与父母亲亲热热、幸福美满地玩耍、嬉戏的时候,孩子就会想到以前自己也这么快乐过,现在的生活很痛苦,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感。长期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子女性格会像父亲,长期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子女的性格会像母亲,这对以后的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对身体心理的影响
对幼儿的教育是父母双方共同的责任与义务,孩子与父母要多接触、多沟通,对其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单亲家庭的经济收入会减少,生活水平会逐渐降低,父亲或母亲会很忙,营养会比正常家庭的孩子吸收得少,影响其健康发育。由于父母离异,孩子不得不被迫放弃以往的习惯和态度去适应新的生活,只能选择双亲中的一个,从此组成单亲家庭,这种由内到外的改变,会使孩子对父母情感上的依恋造成伤害,所以单亲家庭往往会对孩子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单亲家庭的儿童由于经历父母的争吵,家里压抑,气氛不和谐,长期以来幼儿对父母的依赖感降低,开始怀疑自己的父母,认为自己的父母没有其他小朋友的父母好,使幼儿开始困惑、迷茫,当这种不良心理得不到及时的缓解时,严重的,儿童可能会出现不健康的人格特点。
3.对社会交往的影响
单亲家庭使学前儿童的心理受到创伤,对父亲或母亲态度蛮横,不亲切,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也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尤其是在中国,很多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不准离婚后的一方探视,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看见其他小朋友在父母面前玩耍,他们会更加伤心,加之其他小朋友的耻笑,会让他们的心里更加恐惧与别人交流,与小朋友的关系处得不好,有的会讨厌父母,并会认为社会不公平,对自己太残忍,严重影响其与人交往的态度。
4.对学习的影响
单亲家庭必然会使孩子的心理受到影响,上课不听讲,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成绩,并且单亲家庭的家长为生活奔波,生活压力大,很少有时间管教学前儿童,他们无约无束任意地玩闹,导致学习成绩差,认为父母不疼爱自己,学习没有用,长期下去就会不学习,学习成绩下滑,以至辍学。
二 单亲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孩子要求过严
有些家长把生活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要求过严,孩子心理压力大,且相当多的单亲家庭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对孩子的期望比双亲家庭高,有的把全部心思花在孩子身上,自己节俭,尽可能满足孩子的一切,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对孩子的生活过度干预,一旦孩子的各种行为方式与自己的期望不相符,便会引起不满,出现责备等不良行为。另外,单亲家庭家长长期的过度疲劳,会使他们感到无助,从而出现过度严教。这种过度的教育剥夺了儿童的自尊,限制其自由发展,易使孩子对自己产生否定感,从而出现自卑、自责等问题。
2.对孩子监管不力
单亲家庭父(母)亲在生活方面的压力都很大,没有时间、精力和物质条件抚养孩子,他们往往把孩子交给隔代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或者疏于管教,形成
管理的缺陷,有的家长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忽略了孩子的痛苦,缺少对他们的关爱。甚至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遗弃他们。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许多企业经营不善或倒闭,孩子的父母大多下岗,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不得不打工,对他们来说,能够承担起孩子的教育费用就已不错,至于对孩子的照顾,他们实在是有心无力。还有一部分家长缺乏责任感,或各自重组家庭,忽视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冷落孩子,因为害怕孩子影响自己新的家庭,甚至有家长把孩子推到门外,给孩子的心灵带来极大的伤害。由于孩子在家中得不到重视,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体会不到自己的成长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因而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情绪,使孩子没有安全感,压抑,最终影响其健康成长和生活。
3.对孩子过度溺爱
单身父亲、母亲因其子女失去父爱或母爱而有一种愧疚心理,为了弥补,对子女过分地宠爱、娇惯,而不能给予正常的管教。孩子想要什么就买什么,妥让、迁就孩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弥补不健全家庭给孩子造成的创伤,倾向于溺爱型的抚养方式。单亲家庭中有的父母为了博得孩子的欢心,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存在自私、自我控制能力差、冲动等问题。
4.孩子缺乏社会交往
单亲家庭中,很多单身父(母)亲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与孩子相依为命,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不让其出门,以免被别人欺负,过度地保护;他们按照自己给孩子设计的目标教育孩子、培养孩子。在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缺乏与他人相处、交往的经验,在与人交往时,必然会产生孤独与焦虑,严重影响其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 单亲家庭学前儿童教育的对策
1.从实际出发,不要期望过高
单亲家庭的家长把孩子作为自己活着的精神力量,对孩子的希望过高,自己节省,把自己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使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有些孩子不能适应,就向反的方面发展,希望父亲或母亲能注意自己,以减少压力;另有一些孩子想为了不让父亲或母亲失望,长期过度的学习,表现自己,一旦超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便有可能走向崩溃。单亲家庭的家长要从实际出发,对孩子的要求要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同时不要事事自己做决定,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
2.加大对孩子的监管
单亲家庭的父母比较忙,但也一定要关注孩子,对孩子要有责任感,不要生活有压力、心情不好,就对孩子发脾气或是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身边,不要把孩子当成包袱,要加大对孩子的关爱;同时要加大对孩子的监管,有些家长会组建新的家庭,有的孩子会心情不好,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进行沟通、劝解,而且要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在家中的作用、位置。
3.不要溺爱,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许多单亲家长害怕孩子不安全、出事故。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去做,家长包办一切,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还采取各种措施来限制孩子的活动,造成孩子事事不能独立,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生活中的困难,这样的孩子缺乏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家长,便不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对此,单亲父母要尽量给孩子一定的空间,不要事事都为孩子做,有些事要让孩子自己做,培养其独立的生活习惯。
4.加强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单亲父母不要限制孩子自由的活动,要尽量给孩子创造参与社会的机会,单亲子女虽然受到社会的偏见的情况已不多,但家庭的不完整总是让孩子们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家长要尤其关注,注意多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的同时还要鼓励孩子多参与到社会中去,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家长要帮助孩子,给予指导,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自励,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尽可能地参与社会活动,不要逃避社会,更要主动地与人交往,培养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
参考文献
[1]丁连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 家庭教育 问题型 化解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工向城市的流动出现家庭化的趋势,这些农民工子女的成长和教育问题愈发突出,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能塑造孩子的个性、人格。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相当大的问题,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
一、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类型
1.放纵型。
许多农民工忙于生计,加上自身素质的原因,对家庭教育不够重视,对如何教育子女更是一筹莫展,在一天劳累后才有机会教育子女。但一天辛劳下来,他们的精力已过度消耗,难以静下心来跟子女交流,对子女的教育自然就少了,相比之下,农民工是给子女教育最少的一个群体。同时不少农民工家庭以为把子女放到学校就万事大吉,把教育当成只是学校的事,而忽视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他们把对子女的义务看成是让子女衣食无虑,尽可能地满足子女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至于子女精神方面的需求在他们看来不是他们应该做的,也没有这个时间来做。有的家长认为子女“笨”,不是读书的“材料”,是负担,把他们放到学校“养”到初中毕业就可以了。还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很聪明的,如果学习不好那一定是学校没教好,而看不到自己的责任。他们认为给孩子交了学费,就把孩子托付给了学校,自己则可以摆脱责任,这是对子女的成长极端不负责任。由于家长忙于生计,无暇照管孩子,对小孩关心爱护不够,交流沟通少,导致小孩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差,这类学生在农民工子女中所占比例很大。
2.粗暴型。
棒下出孝子,这是我们的传统,现在则变成了家庭暴力,农民工在教育孩子时常常诉诸暴力,对子女教育方法简单,重言教、轻身教,打骂教育多,正面教育少,常用简单粗暴的打骂代替耐心细致的教育。由于生活的艰辛,如果孩子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或做了错事,农民工就很急躁,对孩子非打即骂。有的家长特别是父亲,对孩子要么不管,要么毒打,信奉“不打不成才”“不打不长记性”。常有家长说:“老师,孩子不听话,你尽管打,他就服打。”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体现在这样的打工者家庭尤其明显。因为农民工本身的生存环境艰难,当自己无法改变现状时,心中望子成龙的想法就更强烈。由于自身素质或家庭条件产生的压力转嫁到子女身上,这很可能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这样的家庭教育悲剧是该引起我们的警觉了。打骂教育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伤害,对孩子的个性、人生观形成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症结还在父母身上。只有提高家长的素质才能避免类似悲剧发生。现在全社会对外来务工人员及他们子女的生活、就业、教育都非常关注,在改善物质条件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农民工的家庭教育问题。
3.迷茫型。
农民工家庭早期都把孩子留在老家,等稳定后再把孩子接到身边。由于孩子早期跟着祖辈生活,祖辈一般很少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对孩子也比较溺爱,因此孩子一般都比较敏感、任性。加之长期没在父母身边,孩子对父母的认同感低,父母的权威下降,这给孩子进城后的家庭教育增加了难度。子女进入城市后产生的各种复杂变化增加了农民工家庭教育的难度。有家长说,以前在老家没有游戏厅和网吧,孩子放学后准时回家,除了做作业,还可以帮忙做些家务,但到了城里,玩的东西多了,孩子放学后经常去网吧,甚至偷拿家里的钱去上网,不管大人怎么说都不听,变得不听话了。想送回老家又不放心,家长感到很迷茫。家长们辛辛苦苦来到城市打工的确很不容易,在富裕与贫困的对比中,他们发现了教育、知识的重要性,但是对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却一片迷茫,这都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素质教育的进行。
二、城市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化解对策
1.举办农民工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
农民工家长整体素质相对较低,难免在家庭教育中出现偏颇。如何帮助其提高素质,这是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与发展问题的重要前提。我们可以将农民工家庭教育纳入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网络之中,建立家庭教育的社区支持体系,可以建立以家长学校为平台的教育培训机构,对家庭教育进行科学指导。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农民工家长由于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教育观念和技能的缺乏等原因,需要学校及社区工作者的指导和帮助。农民工家长学校作为社区教育的一种正式组织形式,有助于改善当前农民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许多盲点和缺陷;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农民工清醒认识到为人父母的家庭责任,履行社会道德规范,尽养育子女的职责;有助于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与家庭教育素质。农民工家长学校的教育应该重点抓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方法和技能的培训,改变农民工在家庭教育上的随意性、盲目性。
2.建立和健全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相关保障制度。
首先,学校要建立家校合作制度,定期向家长通报学校情况、子女学习情况,以便家长与学校及时交流。在沟通过程中,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态度,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并对家长普及科学的教育方法。学校也应该有适当的制度,每学期都设置农民工家长开放周、家长接待日,给家长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吸引家长参与。其次,社区在农民工家庭教育中也应当担负起重要的支持与帮扶角色。在农民工家庭较为集中的区域,建立社区帮扶农民工家庭机制,以家庭教育为核心内容,建立亲子俱乐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庭教育服务“超市”等各类社区家庭教育指导载体,打造适应农民工家庭的社区家庭教育组织网络。还可以利用大众媒体资源如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方式深入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传播成功的教育方法和经验,普及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科学知识。在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区域,通过公共报刊栏对家庭教育知识进行宣传,形成一个全社会关心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提高社会关注度来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
3.促进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种教育的有机结合。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一个整体。如何把三种教育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互相促进,促进农民工子女和家庭教育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我们必须也应该给予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家庭教育问题上,农民工由于面临巨大的生存竞争压力,同时在自身文化程度上有相当程度的局限,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因此家庭教育问题还需要学校与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应该将家庭教育放在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并重的地位上,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重视农民工家庭环境的建设,为农民工家庭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农民工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全社会对农民工家庭教育的关注程度,把农民工家庭教育引向素质教育的轨道,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自的教育优势,充分利用学、社会和家庭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
我也算是农民工子女,从小父母外出打工,自己跟随爷爷奶奶长大,只是当时由于条件的限制而不能跟随父母到城里上学,如今我校就有很多农民工子女就读,我看到了农民工家庭不仅承受着生存、就业的压力,而且承受着子女教育的压力,农民工子女的家庭需要我们关怀,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需要我们的关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独二代 独一代 家庭教育
1982年,计划生育被定为我国基本国策,自实行该政策以来全国累计有1亿左右独生子女,进而产生大量独生子女家庭。这一时期出生的独生子女是中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即“独一代”。作为独一代的生力军“80后”,已然步入而立之年,其中更有不少成家立业、养育后代。当两个独生子女组成家庭,孕育出同样是独生子女的孩子时,这些独具特色的孩子就被称为“独二代”。随着“独二代”人数的迅速增加,人们开始把关注的目光转向“独二代”的教育问题。本文简要分析“独二代”家庭教育现状,结合父母、家庭及社会因素给出相应的建议。
一、“独二代”教育现状分析
(一)优越的物质条件。
作为时代的独特产物,“独二代”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倾注了两代人无尽的关心和疼爱,不仅父母为其提供长期充足的物质保障,祖辈们也倾尽全力。除“4+2+1”独特的家庭结构这一原因外,社会对婴幼儿及学前教育问题也投入了大量热情和精力。舍得为孩子花钱是“独二代”成长的鲜明标签,在为孩子购置衣服、早教玩具等生活教育物品时,甚至出现“只选贵的,不选对的”等扭曲的消费价值观念。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父母对孩子的消费观出现一定程度的投资化倾向,即消费更具品质,追求持续性和计划性,其终极目标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二)个性特点。
随着“80后”子女逐渐成为新时代家长,拥有较高学历的“独二代”家长对于孩子们的需求给予了充分尊重和认同。例如,当孩子在游戏中进行各种尝试和探索活动时,无论成功与否,家长都会给予莫大的鼓励,同时不吝赞美之词,如“宝宝真聪明”,“宝贝你真棒”,“你真是个好孩子”。家长们有时甚至难以拒绝孩子们不合理的要求,认为这是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和勇气,但是对孩子们骄傲、敏感、自私的个性特点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舆论普遍认为:与“独一代”相比,其身上的冷漠、脆弱、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诸多负面问题延续到下一代身上,甚至更为严重。
然而,任何事都有两面性,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到,“独二代”身上独有的特性,例如,早教提前,甚至于孕期就着手胎教,这些行为使得宝宝们更聪明、更灵活,对科技产品的适应能力更强。将“独二代”形容为“互联网一代”并不过分,种种资料和调查结果表明:“独二代”通过网络消遣时间和同学老师互动的时间远非同期“独一代”儿时可比。
(三)隔代抚养。
人类繁衍生息离不开教育,当一个孩子还处在胎儿期时,就已经能感受到母亲和外界环境的种种影响。“独一代”有其教育问题及困惑,同样,“独二代”在教育问题上也有其特有的困境,主要表现在:隔代抚养现象普遍,“独一代”缺少时间进行亲子教育。隔代抚养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4+2+1”的家庭结构中,子孙辈数量较以前骤减,老一辈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照顾孩子的活动中,纷纷将照顾这唯一的宝贝视为己方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少家庭甚至出现“独一代”各自父母因争要孩子的照顾权而争吵打斗的局面,孩子已然是他们心中的精神寄托,更是希望和未来。其次,“独一代”大都有各自事业和工作,初为人父人母的喜悦并不能改变工作占用大量亲子活动时间的事实,更有甚者,很多“独二代”父母因为过重的工作负担产生的无形压力而忽视或无奈压缩与孩子们相处的时间。
(四)培训班的参与。
近年来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仍延续着以往的热度,他们在开发孩子智商潜能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导致的后果就是暑期各种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每次假期开始,父母就忙于各种培训班,如英文、美工、舞蹈、奥数等的报名,以及孩子们疲惫不堪地奔波于各种培训班。
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屈居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大多数父母持有的观点之下。另外,我们更应该看到,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的人格。参加各种补习班对于健康人格的培养收效甚微,人格培养应注重孩子思想道德教育及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3~6岁“独二代”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
对于3~6岁“独二代”的性格特点及教育现状,本文已简要给出分析和概括。目前,“独二代”主要处于儿童成长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必须树立科学合理的育儿价值观,才能促进“独二代”身心健康发展。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积极应对教育问题上面临的困境。
(一)适度宠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随着隔代抚养成为社会普遍现象,祖辈们在教育孩子正常起居的同时,相比年轻父母,更注重传统美德的培养,对孩子们更宽容,更具包容心,这使得祖孙关系更加亲密。但是老人对孩子们没有底线的溺爱更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老辈们的精神寄托,孩子们的愿望哪怕是不合理甚至错误的,都会被轻易地满足。因此,孩子们易养成任性、贪婪、自以为是的性格特点。
基于此,我们呼吁正确对待孩子的需要,积极合理的要求应给予鼓励和肯定;超出原则、不合理的要求,无论孩子们怎样撒娇、任性、央求都应坚决否定并制止。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对事情有比较全面的认知,有助于幼儿理解社会和生活的规则,更好地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性和抗挫折能力。
(二)切忌重智轻德,致力于孩子们身心全面发展。
“自己吃点苦没关系,一定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和生存环境”,这可能是多数“独一代”父母教育孩子时的心声。父母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殷切希望孩子以后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拥有更加广阔的未来,因此在智力开发和早期教育方面,“独一代”们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甚至严重超出经济的承受能力。
孩子们在智力、才艺方面的开发时间与其父母同期相比,已大大提前。这无疑令人担忧,首先这违背了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的一般规律,致力于孩子们智力潜能的开发,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要以不束缚孩子的天性为前提。何为孩子的天性?笔者以为0至6岁的婴幼儿的天性就是玩,要玩出活力,玩出精彩,玩出创造性。而如今,孩子们参加各种补习班,在满足了父母“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指导思想外,对孩子们的创造性过早地进行规划和条条框框地束缚,有时只会适得其反。
其次,各种补习班不仅占用了孩子们娱乐玩耍的时间,而且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会产生消极影响,例如,有时甚至导致孩子们产生厌学情绪,学校放假了,其实比没有放假还要忙,身心厌烦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会促生孩子们的逆反心理。
最后,家长们对待孩子们的早教态度普遍存在重智力开发的倾向,忽略品德方面的培养。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孩子们现如今仿佛一张无历史痕迹、透明洁白的“纸”。可任由家长甚至教师们在上面涂涂画画,是画出五彩斑斓的精彩图案,还是画出单色的图样,只在家长们的一念之间。“三岁看下,七岁看老”这句话既讲述了早教的重要性,更包含了对品德方面培养的重视程度。
因此,对孩子们的早教应遵循一定原则,切忌重智轻德,应积极促进孩子们的德智全面发展。
(三)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开展亲子活动。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理应在言行举止、待人处事、行为准则等方面为孩子做出积极的表率,通过自身品德修养、文化修养潜移默化地感染孩子。虽然“独一代”因工作等种种原因,缺少与孩子们亲子互动的时间,但这并不代表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变小了。必须承认的是:血浓于水,在孩子们心底深处,最亲近的还是自己的父母,骨子里流淌的亲情是任何人都没法改变的。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强化父母和孩子的交流互动。首先,让孩子们意识到父母即使不在身边,也时时刻刻关注着自己。例如,通过电话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等,告诉幼儿爸爸妈妈在做什么,通过这种方式让幼儿感受到周围家人给予的关爱。让他们心理上感动满足,从而有强大的归属感和依赖感;其次,对孩子们提出的要求要带着审视眼光,不合理的要求不能生硬地拒绝,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告诉孩子不答应的原因。让孩子们意识到父母的疼爱也是有原则的,撒娇并不能换来自己想要的一切。再次,多和孩子一起参加亲子活动,“独二代”现在仍处于儿童成长期,爱玩是他们的天性,尽可能多地抽出时间陪他们亲近社会,回归大自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本文简要分析了目前3~6岁“独二代”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然后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几点应对措施。“独二代”目前的核心问题依然是教育问题,要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孩子德智均衡发展需要父母、教师,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耿薇.独二代家庭教养问题的案例研究.新课程研究,2012.
[2]但菲,徐桂娟.对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现象的思考.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
关键词:二胎政策 独生子女 家庭教育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内容方面
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值普遍过高,给孩子强化灌输各种书本知识,将孩子当神童,弄得孩子苦不堪言。家长非常注重孩子的“智育”,忽视了孩子品德和人格的培养,使孩子社会交往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分享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影响了孩子的健全发展。在一些家长的观念中,智育就等于全面发展教育,只注重对孩子智育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其他各育的发展,只注重孩子的“智育”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非常严重的后果,如学习兴趣下降、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很多孩子也是只学会了“死读书”、“读死书”,变成了“书呆子”,不得不承认这也是只注重对孩子智育的培养的一个很大的弊端。
(二)教养方式方面
在家庭中,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影响重大,直接关系到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独生子女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溺爱型教养方式使家长把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对孩子过分宠爱,处处包办代替,无原则地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对孩子百依百顺,使孩子缺少实践锻炼的机会,不知道怎样对待困难和挫折,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懒惰、意志薄弱,缺乏自理能力,动手和动脑能力一般都不出色。上学后学习成绩一般不是很好,行为随意,任性且不善交往,应变能力差,在家庭以外常受别人欺负,而且长大后容易沾染不良嗜好。
二、二胎政策下家庭教育新变化
(一)教养方式的方面
一个家庭两个孩子,两个不同的个体,家长必须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和孩子保持民主、平等的关系,家长能够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经常以合理、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他们站在引导和帮助的立场上,经常与孩子们协商,制定合理的标准。既能够控制孩子,又给予孩子充分的独立与自由。这样的教养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自信心、自尊心和成就感都比较强,孩子敢于比较自如地表达自己,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容易形成敢想敢说敢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思维发展也比较好,想象力也比较丰富。能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民主型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自我肯定。
(二)人格发展方面
独生子女家庭没有兄弟姐妹,孩子无法受到来自兄弟姐妹的影响,从小就是自己一个人独享家里的一切物品。正是这样的环境,使得孩子不能够与人分享,认为什么都是自己的,世界也是自己的,这样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自从有了弟弟妹妹后,孩子们逐渐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要学会和别人分享、学会谦让,关心、爱护弟弟妹妹,还要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劳动,让孩子养成劳动的习惯,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同时有了兄弟姐妹,孩子们也不会再感受到孤独,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提高了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二胎政策下家庭教育新问题及对策
(一)家庭矛盾突出
二胎政策下家庭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孩子之间的矛盾方面。我国目前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很多孩子从小就过惯了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生活方式,所以他们的心理素质都比较敏感和脆弱。随着二胎的到来,很多孩子都把自己的弟弟妹妹当做天敌,和父母争宠的天敌。生怕有了弟弟妹妹后爸爸妈妈就不再喜爱自己了,所以对弟弟妹妹的到来有着强烈的抵触情绪,不是去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弟弟妹妹,反而会经常抢弟弟妹妹的东西或打自己的弟弟妹妹,甚至以死相逼。曾有媒体报道,一个五岁半的孩子因为反对妈妈生二胎,居然以死相逼,迫使母亲将六个月的胎儿流产。因此,如何在保护第一个孩子心理健康的前提下,顺利生下第二个孩子,对目前准备生二胎的独生子女家庭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二)父母偏心
俗话说,十个手指有长短,更何况两个活生生的个体,孩子们在智力、兴趣、品德和个性方面必然会有所不同,甚至出现较大的反差。父母肯定会拿两个孩子进行比较,有所偏向,喜爱其中一个,而忽视另一个。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父母对孩子的态度非常重要,直接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成败。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欣赏,欣赏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身存在的闪光点,做父母的要学会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而感到自豪。只有获得尊重和欣赏的孩子才能越来越好,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仕民.平衡与渗透:德育和智育关系的现代走向[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
[2]王莹.浅析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7).
[3]王素华.家长的教养方式探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1).
(一)用“分数”做晴雨表。
几乎从孩子入学第一天起,有些家长就全神贯注地盯着学校发回的成绩单。分数高了喜形于色,极力奖赏;分数不理想则怒从心头起,严斥厉责,给孩子造成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千方百计去给孩子补课,使学习成了孩子讨厌和恐惧的活动。
(二)瞧不起自己。
有的家长常以自己做反面教材教育孩子不好好念书,升不上学,将来和庄稼打交道有什么出息?以此为动力鞭策子女,其结果是使孩子们对家乡、对农业感情越来越淡薄。升上学只能意味着永远的凡此种种脱离了农村,升不上学只能自认无能,自暴自弃。
(三)到学校只是学习。
有些家长片面地把学习理解为学校教育的唯一任务。因此把孩子参加课外小组说成是不务正业,把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说成是浪费时间,劳动时嘱咐不要傻干,别累坏了,在班级中担任学科代表都不赞成,怕牵扯精力……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四)和老师搞好“关系”。
为了能让学校教师关照自己的孩子多吃点“小灶”,部分家长不仅亲自出马请客送礼,帮老师干活,而且引导孩子腿要勤,嘴要甜,见到教师露出笑脸,强迫孩子提着礼物去看老师,这种庸俗的人际关系的引入,破坏了校园内的和谐气氛,使纯洁的师生感情出现了变奏。
(五)失控的宠爱。
爱孩子,是母鸡也会做的事。有的家长出于对自己孩子的宠爱,田地农活从不让插手,连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也不让沾边,孩子娇生惯养,好吃懒做,劳动观念淡薄,存在着毫无底线地夸自己孩子的情况。
(六)严而无“格”。
有的家长为了显示自己在家庭中至高无上的权力,强迫孩子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限制业余时间的使用、活动的范围,甚至限制人身自由。终日给予冷遇或呵斥,甚至于动手,使孩子唯诺退缩,仿佛是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绝不会飞,也不会跳跃。
(七)放而任之。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进了学校那么教育孩子就自然成了学校的事情,对孩子的表现无暇监督和过问,任其自由发展,致使孩子在学校受约束,在家中则无人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有机结合,学校教育效果难以强化,孩子一旦步入歧途则把全部责任推给学校、社会。
(八)新的读书无用论。
把读书当做赚钱的工具,这是对读书所带来的收益持有的态度,这种“功利化”“工具性”的读书观和对教育的期望,是造成新读书无用论的原因之一。
二、农村家庭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是学校在给学生施以正能量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职能作用,帮助家长了解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知识,让家长担负起正确育人的起点和基点的作用。
二是学校要研究影响学生成长的家庭因素的作用,努力探寻问题发生的原因,以便因材施教,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克服不利因素,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三是班主任应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家庭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利用家长会、家访等有效形式,与家长沟通情况,交流思想,为取得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目标、内容、原则的一致做出努力。
关键词:家庭教育;情感;把握
一、“隔代人”教育的现象较为普遍
我班有这样的学生,父母离异后,就把孩子放在奶奶家或是姥姥家,“隔代人”觉得孩子可怜,父母也不在身边,于是,“隔代人”的生活都以孩子为“中心”。记得我班学生赵妍同学不爱上学,她的爷爷就给我打电话说:老师,孩子病了,需请假一天。怎么办?爷爷请假了,给假吧。可是第二天,爷爷又打电话说:老师,孩子的病没好,得再请一天假。又请一天假?我拨通了赵妍同学妈妈的电话,让她了解一下孩子的情况,结果是孩子根本没生病,而是不爱上学,爷爷拗不过她,只好找了个理由打电话请假。“隔代人”那种“特别的爱”,会给孩子养成许多的不良行为习惯和认知误差。由于父母离异,孩子无人管,也正是基于家庭缺乏关爱,使一些学生的性格变态,心灵阴暗,一些孩子脱离家庭监管,经常夜不归宿,行为失控。
我班还有名学生叫张月,父母离异后,她就和姥姥生活在一起,父母又各自组建了家庭。张月的姥姥家里人口很多,除了姥姥、姥爷外,还有舅舅家三口人,姥姥要看舅舅家的孩子,无暇照顾她,导致张月的性格古怪,情商很低,整天与她的电子书为伴,和同学们相处得并不融洽,而张月为了博得大家的同情,居然编出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说她曾经出过车祸,是她的一个好朋友救了她,她的好朋友倒在了血泊中,当她抱起她的好朋友时问她“你为什么要救我”时,她的朋友说:“只因为是你。”看到这里是不是有点看小说、看电视剧的感觉,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事发生。为什么会有这种事情发生,父母是不是应该关注一下孩子?
二、被忽视的“点点滴滴”
家长教育孩子“严”不入“格”。在情感上,家长都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忽视教育的点点滴滴。我班陈曦同学“顶嘴”现象经常出现,明明自己做错了,可是只要老师或同学们一说,她肯定会有一百个理由和老师或同学争辩,不分场合和地点,同学们都对她这一行为非常反感,不仅如此,据同学们反映:她给她的妈妈打电话的称谓已用“喂”来代替,并且每次打电话都是不耐烦地、没好气地、大吵大嚷地说话,这种行为不能不说她不爱自己的父母,也不能不说她不尊敬自己的长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跑到哪里去了?也许,在她的心目中,或许她更爱的是自己,更看重的是自己。在陈曦同学的身上还缺乏主人翁责任感。班级大扫除时,她总是拎着抹布溜边,对集体的事漠不关心;对损害别人利益的事无动于衷,在她的心中只有“我”的利益。难怪她在学校会有这样的表现,这不就是家庭教育的严不入格吗?家长针对孩子的“顶嘴”“不尊重老人”“自私”怎么能听之任之呢?怎能不进行教育呢?
三、把握不好教育的尺度
生活中我们还能听到这样的声音――“要说教育孩子,我就是奉行那句话:棍棒出孝子,恩养无义儿。打他,也是为他好,要知道养不教,父之过!”这是李林家长的一段话,殊不知,越打孩子,孩子的逆反心理越强,越打孩子他就越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人。
我班的李林同学也是名父母离异的孩子,跟着父亲生活在一起,父亲对她管教甚是严格,只要犯错误,肯定是一顿揍。这样严格的家庭是不是能教育出非常优秀的孩子呢?回答是否定的。李林同学整天谎话连篇,用一个谎话来掩盖一个错误,再用一个谎话来掩盖另一个谎话,她说谎话的目的是什么呢?显而易见――怕挨揍。记得有一次,她没上晚自习出去玩了,被学校查出旷晚自习后,我找她了解情况,她说她那晚生病了,到医院去打针了,还伸出打针的手让我看,由此来证明她没说谎。我说:“那好吧,领我上你昨晚看病的医院,找到给你看病的医生,我要让他开个诊断来证明你昨晚的去处。”听我这么一说,她惊慌地一再推辞,看到她的反应,我知道这里一定有问题,经过多方的调查得知,她旷晚自习那天晚上根本没上医院。读到这里你肯定要问:那她手上的针眼哪来的?结果是她自己用针扎上去的。她总说的一句话就是:“老师,你千万别告诉我爸,我爸会打死我的。”棍棒下真的能出孝子吗?真的能出好孩子吗?家长的教育是不是有些偏差?没有注重到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撒谎是她从小养成的习惯,撒谎的原因就是犯错误就要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