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战略管理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平衡计分卡
20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而战略管理会计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发展,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更是管理会计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更好的系统。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研究还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其理论体系在我国尚处于进一步研究探索中。笔者拟将核心竞争力理论融入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中,对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基本思想、方法及主要内容进行一些探讨。
一、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由系统论可知,正确的目标是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条件。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对战略管理会计系统的运行也具有同样意义。我们应明确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可以分为最终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谋求企业持久的生存与发展。这个目标比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更具体、更直接,更能体现战略管理的特点。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波特认为,企业的战略目标要定在取得竞争优势上面。竞争优势是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企业如果不能在各项指标的对比中确立并发展自己的优势,企业就会被竞争对手挤垮。在众多的指标中,关键的是市场份额、价格和成本。这是企业产品或服务质量、管理能力、员工素质的综合体现。市场份额是市场细分化以后的细分市场占有率,价格是具体产品的收益标准,成本的内容较复杂,涉及到引起成本发生的许多成本动因。通过全面广泛、深入细致的指标比较,来寻找和创造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保证。因为核心竞争力能为顾客带来较大的最终用户价值,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能够为企业提供一个进入多种产品市场的潜在途径。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主要的决策信息,这种信息不仅包括财务信息(如竞争对手的价格、成本等),更重要的是提供有助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非财务信息(如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销售和服务网络等)。提供多样化的会计信息,既能适应企业战略管理和决策的需要,也改变了传统会计单一的计量模式。
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
从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研究,确定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至少要考虑到:既要体现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又要反映战略管理会计的本质特征。
(1)顾客价值思想。由于竞争激烈,因此谁能赢得顾客,谁就赢得了经营的主动。顾客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充分挖掘顾客的价值,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任务。如果在企业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中没有持续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的思想,任何企业就不可能长久地赢得顾客。企业应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及实现这一理念的经营方式、业务流程和相关的管理体系。企业只有真正能为顾客创造价值时,它才拥有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这也是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会计区别于传统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特征。
(2)战略成本思想。成本领先观念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本领先是企业永远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一个没有成本优势的企业是不可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所谓战略成本思想并非简单地看作绝对成本的降低,而是指将企业的战略思想和措施运用于具体成本管理领域和管理方法之中,要求成本管理与企业的战略思想相匹配,如寿命周期成本、优势成本、差异化成本、客户成本和质量成本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下的成本理念。同时,战略成本思想必须要考虑如何将成本管理措施融合到企业长久的持续发展规划之中,针对成本发生的价值链进行设计,从根本上改变公司成本结构,通过成本优化措施的实施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3)适应环境思想。现代企业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竞争激烈、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环境下,如果不能从战略角度全方位、远视角地分析问题,很容易被淘汰出局。我们往往将目前复杂多变和竞争激烈的环境称之为“新经济环境”。企业战略规划必定是一种动态的程序,决不可能是静止和僵化的,任何战略定位、价值链管理、竞争对手分析、客户满意度、差异化战略的运用,都是在环境变化下所做最优选择的结果,而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4)战略定位思想。由于资源有限,企业不能在任何方面都做到十分完美,这就要求企业从外部环境和客户需求出发,分析自己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企业确定发展战略提供信息。正确的战略定位思想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包括企业在战略管理思想指导下的企业发展规划、市场份额、合理定价、质量成本和客户满意度,等等。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信息、保障和支持,就是以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为出发点。
(5)有效控制和评价思想。我们要认识到,战略实施能力也是核心竞争力。面对更为复杂多变的严峻竞争形势,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战略管理,希望通过制定明确清晰的发展战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但又因为不能快速有效地实施发展战略,而丧失持续发展动力。战略实施能力的提高成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三、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
为使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在企业会计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还须有一定的方法加以保证。除传统的分析、决策、控制方法外,价值链分析、作业成本法、竞争对手分析等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新方法。
1.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战略实施和战略学习系统,包括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4个方面,其中,财务方面是最终目标,客户方面是关键,企业内部流程是基础,企业的学习与成长是核心。计分卡的4个方面兼顾了企业的长期与短期目标、理想的结果与现实结果的驱动因素,把企业能力的成长作为突出问题揭示出来,力求通过对顾客价值的关注,促进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改善,加速企业的学习和成长,获得客户青睐和竞争优势,最终实现良好的财务目标。可以说,战略实施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平衡计分卡是实施战略的重是工具。
2.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ValueChainAnalysis)是以价值链作为分析工具,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各价值活动之间的关系,找出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并通过价值链的重构,提高价值链的创造效率,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获得成本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把价值链分析作为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是因为价值链分析在分析企业内部优缺点和外部压力及机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价值链分析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可以优化企业经营过程。例如,通过正确分析购买原材料质量和产品废品之间的关系,可以正确确定采购原材料的质量和价格标准,最大程度减少企业损失。其次,通过将企业价值链和供应商、顾客价值链连接在一起分析,可以改进企业的产品生产、技术和方法等。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和供应商、顾客合作,由供应商提供新材料,企业运用新工艺,生产出新产品满足顾客新需求。再次,通过将企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找出企业和竞争对手在各价值链环节上成本和价值的差异,为企业改进和创新提供指导。
3.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计算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是根据“生产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观念,把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划分为不同的作业,不同的作业活动会产生不同的作业成本动因。企业依据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即先按作业对资源的耗费情况将成本分配到作业,再按成本对象所消耗的作业情况将作业分配到成本对象。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企业能持久地生存和发展的目的。
4.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分析是与收集竞争对手信息相关的一种活动,是制定战略决策的一种基本工具。主要是从市场的角度,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来考察企业的竞争地位,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信息。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1)竞争对手是谁;(2)竞争对手的目标和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及其成功的可能性;(3)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和劣势;(4)面临外部企业的挑战,竞争对手是如何反应的。竞争对手分析不是一个简单的收集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理解竞争对手的过程。竞争对手分析有助于预测竞争对手的进攻,又可以抓住由于竞争对手的错误和劣势所提供的机遇,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四、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因为企业管理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因而,为之服务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内容也就十分复杂。战略管理是由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3个环节构成的一个过程。由于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为了使企业的战略与环境相适应,这3个环节需要周而复始地进行,从而形成战略管理循环。以战略管理循环为依据,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1.战略决策分析
战略决策分析包括2个方面,一是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包括宏观、行业、竞争环境分析)和企业内部资源条件分析。通过分析,企业可以把握当前和未来所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以及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以便企业制定出可实行的战略目标和能够抓住机会、回避威胁、发挥优势、克服劣势的战略。二是采用各种技术方法,为企业提供各种备选战略方案,并对备选战略方案进行评价,最终帮助企业确定最佳战略目标和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方案的过程。战略决策分析应包括公司总体战略、竞争战略(战略事业部战略)、职能战略的决策分析以及长期投资决策分析。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要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为出发点,从企业外部和内部收集各种相关信息,运用战略管理会计进行系统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目标,供企业管理当局决策时参考。
2.编制战略预算
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确定后,要使之得以实施与落实,还要落实资源,这就要编制预算。战略管理会计系统要发挥整体的控制和评价功能,必须要建立完备的战略预算。传统管理会计的预算编制着眼于初期的内部规划和动作,以目标利润作为编制预算的起点,所编制的销售、生产、采购、费用等预算与战略目标没有任何关系,有时甚至与战略目标背道而驰。战略管理会计要围绕战略目标编制预算,以最终取得竞争优势,反映顾客、竞争对手和其他战略性因素,其预算所涉及的范围也不局限于反映顾客、竞争对手和其他战略性因素,也不局限于供、产、销等基本活动,而要把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后勤服务等活动都要纳入预算体系中。
3.战略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一种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与设计、生产、销售进行的全方位监控的过程,而成本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战略成本管理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它是以现代成本管理观念(成本效益观念、战略管理观念、系统管理观念和成本动因管理观念)为基础,以基本竞争战略为导向,以培育企业竞争优势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成本管理模式。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从战略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范围应是对整个经济寿命周期成本的管理,是全员、全面、全过程的统一,要从整个物质世界的循环过程来看待成本耗费以及补偿,以便实现可持续发展。
4.战略业绩评价
所谓战略业绩评价,就是在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的指导下,以促进战略的实施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为目的而对战略实施活动开展的业绩评价活动。传统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指标一般采用投资报酬率指标,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忽略了相对竞争地位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主要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评价业绩,将业绩评价指标与战略管理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战略,确定不同的业绩评价指标。如采用低成本战略,评价指标应着重内部制造效率、质量改进、市场占有率等。如采用产品差别战略,则应着重新产品上市的时间、新产品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率等指标。
战略业绩评价是一个过程,包括以下步骤:决定必须评价的业绩;建立业绩标准;测定实际业绩和将实际业绩与标准进行比较,揭示差异,并分析原因。战略业绩评价包括财务与非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对于责任中心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可以采用传统的责任会计方法;对于责任中心非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则要以我们编制的分级平衡计分卡为依据,通过统计等手段收集数据,并定期编制报告(可以与责任会计定期编制的财务业绩报告合并编制),做出业绩评价。总之,战略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需要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之间求得均衡,既要肯定内部业绩的改进,又要借助外部标准衡量企业的竞争力,既要比较企业战略的执行结果与最初目标,又要评价取得这一结果的过程。
总之,核心竞争力理论已经渗透到战略管理会计的各个方面,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将成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支持平台。
参考文献:
[1]胡玉明.21世纪管理会计主题的转变[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1).
[2]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战略管理会计的内在联系
(一)战略管理会计可以提升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决策力和战略执行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在我国财务会计体系中很难准确的进行披露,而战略管理会计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并且能与企业发展中的各个管理层次相结合,通过运用各种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从而综合提升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制定一个战略远比执行一个战略容易。执行力是任何其他人不能代替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但“执行力不力”是我国企业的通病。战略管理会计有助于企业制定规范战略,明确业务的流程,使企业执行者保持严谨的态度,按照执行方向果断执行下去,从而使企业优先配置执行资源,提升企业的战略执行力。
(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制定合理的战略目标一个科学而完整的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及其切实可行的实施,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制定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正是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全局利益,权衡风险与报酬,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有利于企业长久而持续的发展,所以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与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具有一致性。
(三)战略会计的外向性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战略管理会计站在战略的高度,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提供了超越会计主体范围的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战略管理会计正是紧盯市场,充分了解竞争对手,将本企业的战略决策分析方法应用于外部竞争对手、顾客和供应商等,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从而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重要保障。
二、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体系构建
(一)市场竞争层这是企业竞争力的表层,体现了不同企业竞争力强弱,使企业能够在新产品开发和创新等方面保持领先地位。作为战略管理会计的运用层,主要针对竞争对手的选择、市场占有分析等内容,做出战术性安排,维持短期竞争优势,是企业战略规划和决策通过运用层面得到执行,并获得结果的体现。
(二)战略实施层这是企业竞争力的中层,对企业战略远景规划的解释与执行,决定了竞争力衡量指标的分值。该层次作为战略管理会计功能的实现,将企业的战略规划进一步细化,使其变得更加具体和可操作。具体表现为管理层次与管理方式的确定、预算管理、价值链分析、绩效评价、生产组织、成本优化等,这与企业核心能力的建设密切相关。
(三)战略规划层这是企业竞争力的深层和核心。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持久性――即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该层面上,战略管理会计主要作用是通过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帮助企业决策者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包括企业发展的远景目标、产业方向的选择、组织结构的再设计、企业价值的自我设定等。
三、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实施
(一)制定有效的战略目标正确的目标是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条件,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对战略管理会计系统的运行也有着同样意义。构建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战略管理会计,其最终目标就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是企业持久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二)选择特定的会计处理方法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战略管理会计,除传统方法之外,还应选择一些切实可行的符合的特定方法。
(1)竞争对手分析法。竞争对手分析法就是通过对市场状况及其竞争对手的分析来考察企业的竞争地位、未来行业发展状况和市场发展趋势,以做出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决策。首先应确定竞争对手是谁。明确自己的竞争对手,才能在细分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包括当前及潜在的竞争对手。其次是明确竞争对手的目标,对竞争对手的优劣势进行准确分析。不同的竞争对手以及同一竞争对手不同发展阶段。其目标不尽相同。通过分析对手的优劣势,了解竞争对手可能采取的竞争手段,以帮助企业确定应对措施,这是企业确定竞争分析、寻求抗衡点的关键所在。最后分析竞争对手竞争策略。企业要清楚竞争对手的成本领先策略、差异化策略等,熟知竞争对手在遇到新的竞争时的反应力度和强度。竞争对手分析法有助于企业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预测竞争对手的进攻,抓住竞争对手的错误和劣势所带来的机遇,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2)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中介,确定成本动因,把资源成本归集到作业上,再把作业成本归集到相应的成本对象上,以便计算出成本对象的真实成本。它不仅拓展了成本核算范围,也改进了成本的分摊方法;既提高了成本计算的正确性,又提供了更明细化的成本资料。作业成本计算法实现了成本计算与成本控制的结合,优化了业绩评价标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
(3)价值链分析法。价值链分析法是一种寻求确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工具,即运用系统性方法来考察企业各项活动和相互关系,从而找寻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包括纵向价值链分析和横向价值链分析。纵向价值链可以通过购销活动实现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之间的价值链的相互联系。比如从原料投入到最终产品的形成期间所有价值转移和增值环节构成的纵向价值链。战略管理会计通过战略性成本计算和定价,借助于预算的方式分析纵向价值链,为企业的价值链整合提供服务。横向价值链分析是对一个产业内部的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可以找出企业和竞争对手在各价值链环节上成本和价值的差异,为企业改进和创新提供指导。战略管理会计运用竞争对手会计对有关竞争对手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及时披露并加以分析,从而引导本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
(4)平衡计分卡法。平衡计分卡是指在制定企业的战略发展指标时,要综合考虑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财务指标和一系列非财务指标的平衡,不能只关注企业的财务指标,包括了财务、顾客、企业内部流程和企业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财务方面是最终目标,顾客方面是关键,企业内部流程是基础,企业学习与成长是核心。战略实施能力决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平衡计分卡是实施战略的重要工具。
(三)完善战略管理会计主要内容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战略管理会计,应以战略管理的高度作为出发点,保证企业持续长久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战略决策分析。企业战略的制定及实施的信息,不仅包括企业内部信息,而且还包括与外部环境相关的信息。通过对各种信息的分析,企业可以把握当前和未来所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以及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以便企业制定出可行的战略目标。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战略管理会计要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为出发点,从企业内外部收集相关信息,运用特定的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制定可行的战略目标,为企业管理当局决策服务。
(2)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主要从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通过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等方法,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最终实现以相等的成本提供较高的顾客价值或以较低的成本提供相同的顾客价值这一长远目标,逐渐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
(3)战略决策实施。企业战略决策目标确定后,就应很好地贯彻落实和实施。战略管理会计要围绕战略目标进行展开,除包括取得竞争优势,反映顾客、竞争对手和其他战略性因素外,也要把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后勤服务等活动纳入整个系统中来。
(4)战略性业绩评价。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看,业绩评价是连接战略目标和日常经营活动的桥梁。良好的业绩评价体系可以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具体化,并且有效地引导管理者的行为。战略业绩评价包括财务与非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战略管理会计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将战略思想贯穿于企业的业绩评价之中,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运用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利用战略性业绩评价以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姚春芸:《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战略管理会计的辩证关系》,《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第18期。
关键词 战略成本管理 核心竞争力 资源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与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怎么才能有竞争力?企业要有技术、要有资本、要有人才,更要有核心竞争力。但是如果竞争力只有通过高技术、大资本、高级人才才能获得的话,企业就不占有优势。同样的技术如果能够降低成本,或者同样的成本能够创造出更好的东西,你就有竞争力,你就有市场。否则再好的技术、再大的资本,你做出的东西比你的竞争对手成本高,你就丧失了竞争力。竞争力的概念永远是一个成本的概念,是成本跟效益的关系,本质上是成本的竞争。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与目标
1、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
战略成本管理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学者肯尼斯・西蒙提出,他的研究侧重于理论性的探讨,他对战略成本管理经典的定义至今还被许多文献引用。遵循西蒙的观点,战略成本管理就是“通过对企业自身以及竞争对手的有关成本资料进行分析,为管理者提供战略决策所需要的信息。”1985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出版了《竞争优势》一书,书中为我们提出了运用价值链分析和成本驱动因素分析等工具来建立成本优势。美国管理会计学者杰克・桑克和戈文德瑞亚等人把波特教授的战略管理思想融合于成本管理之中,形成了桑克成本管理模式,桑克模式把战略成本管理定义为“在战略管理的一个或多个阶段对成本信息的管理性运用”。 战略成本管理的目的在于促进管理职能履行长期效应的提高,减少短期行为对长期利益的损害,保证企业运行正常的活力和秩序,并促进战略规划的实现。
2、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
首先,战略成本管理目标应服从于战略管理目标。战略管理目标是企业通过战略管理活动所要实现的结果。从战略管理活动本身去考察,我们不难发现,战略管理的整体目标就是要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战略成本管理作为战略管理的一个决策支持系统,其各项活动的开展应该有助于战略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借助成本管理的基本功能去赢得并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其次,战略成本管理目标要符合成本管理系统自身的功能性特征。成本管理系统自身的基本功能就是产生和利用成本信息,以满足决策者的管理需要。尽管战略成本管理是在传统成本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按照战略管理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成本管理系统,但其基本的功能并没有改变。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目标就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有用的战略性成本信息。
最后,战略成本管理的终极目标还应该落实在企业成本的持续降低上来。尽管企业在不同的时期,由于要实现和维持竞争优势,所采取的成本管理目标、方法和手段是不同的,但从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看,战略成本管理目标的定位主要还是追求成本的持续降低。这也正是战略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具有耦合性的一面,只不过战略成本管理更强调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有利于成本持续降低的环境。因此,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战略性成本信息的提供与分析利用,以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成本持续降低环境的建立。
二、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战略成本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理论都是成形于20世纪90年代初,它们都体现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管理思想,归纳起来便是战略安排、全面规划、以人为本和创新经营。这并不是一种巧合,也不是人为安排或理论跟风,这是在大变革时代的呼唤下应时而生的智慧结晶。因此,战略成本管理理论与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充分融合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而战略成本管理理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工具。
1、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和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的工具战略
成本管理的研究与应用表明,与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辨证统一关系,它促使企业统筹兼顾,以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以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并努力改变企业自身状况,以减少环境对企业的不利影响,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战略目标。
2、成本优势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获取的主要来源
随着整个社会进入“微利时代”,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挑战更是一场成本竞争战。如果企业进行所有价值活动的累计成本低于竞争者的成本,企业就具有成本优势。如果企业成本优势的来源对于竞争者来说是难以复制或模仿的,企业就能获得持久性的竞争优势。企业要获得成本优势就必须开发出成本领先的持久来源。
3、战略成本管理是完善现代成本管理体系的必然要求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是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管理,是经济与技术结合的管理。它突破传统成本管理,把重心转向企业整体战略这一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如生产关联、采购关联、技术关联、财务关联、竞争对手关联中的成本分析等,有利于企业科学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从而正确地选择企业的经营战略,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
三、战略成本管理对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分析
战略成本管理的出现是成本管理理论的重大飞跃,其精髓就在于跳出旧有成本管理以降低成本、控制成本为唯一目的的事后反应型思维模式,用战略的眼光和新的成本动因观关注企业的成本管理和市场竞争力。
1、战略成本管理理念构建企业长期竞争优势
企业长期竞争优势是企业最重要的市场属性,是关于成本、质量、种类、速度和服务等顾客认知的基本竞争要素的组合,竞争优势是企业竞争力的市场表现,而资源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内在属性。竞争优势具有复杂系统的时间空间性、要素组合性、比较相对性、静态动态性、因果模糊性等诸多特性。而战略成本管理理念注重市场外部环境与企业内部经营及组织作业模式相结合,分析出适合企业自身竞争策略的成本模式,然后利用成本动因法,将各成本管理目标量化。成本动因分析法将多个成本动因结合起来决定一项既定活动的成本,一项价值活动的相对成本地位取决于它相对于重要成本动因的地位。但从战略高度看,影响成本发生深刻变化的是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更具有战略意义的成本动因,如规模经济、生产能力利用模式、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关系、时机选择、企业政策、地理位置等,这些成本动因对企业的成本发生持久的影响。企业特点不同,具有战略意义的成本动因也会有所不同。这些成本动因或多或少能够置于企业的控制之下。识别每种价值活动的成本动因能够明确相对成本地位形成和变化的原因,为改善价值活动和强化成本控制提供有效的途径。由于企业的特点、条件不同,在进行成本动因分析时,除了要认识一般的成本动因外,还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析对企业影响重大的成本动因。最后将影响企业成本的重要动因分析量化到每个成本管理目标,进而增进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2、战略成本管理促进企业控制力的提升
企业的控制力可以分为对人力资源的控制、对内部非人力资源的控制以及对市场的控制三种大的类别。在这三种类别的控制力中,对人的控制是关键,因为人既是控制力的承受者,也是控制力的计划与实施者。通过战略成本管理实现企业与人的完美结合,将对控制力的效果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培育与形成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的一大特色。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是一种有着共同价值观、共同理想,并有共同行为准则的亚文化体系。它作为一种企业的思想,影响和指导着全体员工的行动,具有管理功能性、系统性、竞争性、适应性和稳定性。企业文化的目标在于形成具有高度凝聚力的经营理念,使企业增强对内的向心力和活力,提高对外的竞争力和适应力。成本战略中的企业文化注重培养员工的现代成本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我们认为在培育企业文化中,将培养员工终身学习的观念可以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中的一个重点方面。首先,它使员工始终保持清醒与警觉的头脑,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这本身就是一种成本的降低手段。其次,它提高员工与新生事物接触的可能性,一方面有利于引进新事物,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对新事物的适应,尤其是新成本控制方法的施行。员工甚至能通过学习发现成本控制新途径。再次,它直接提高了员工素质,实现了企业对人力资源潜力的充分发掘。企业文化与成本战略的融合在沃尔玛公司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沃尔玛作为以“天天平价,始终如一”为经营宗旨的成本控制专家,它的行动措施不仅体现在“大批量低成本进货”,更体现在简朴的办公室风格、简洁的商店装修、大包装的商品以及鼓励员工为节约开支献计献策的激励政策。正是这些,成就了沃尔玛的零售业帝国。
企业内人力资源以外的其它资源大部分是企业进行监督与控制的传统重点,它们的重要性完全能在资产负债表上体现出来。战略成本管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技术资本的管理与创新。科学技术资本也称技术资本,是企业中存在的一种难以量化的无形资本。它顺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通过管理技术、生产技术、资本运作手段等形式体现其价值,并实现企业价值增值。通过对技术资本这一新的企业价值增长点的良好控制,无疑将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保持提供技术原动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是一种科技推动型的管理方式,它注重微观个体的发展,宏观环境的变化,也注重科学技术的运用与创新,并把争取技术领先(成本完全能够体现技术)摆在企业战略规划的首位。实践证明,技术资本作为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环节,实现其经营和创新,能够转变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模式,提高企业资本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归纳企业核心能力,最终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体结构。
一、跨文化管理理论起源
随着企业跨国经营活动规模和范围的不断扩大,人们认识到文化的不同会导致各种各样的难题。然而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日本企业在跨国经营活动中取得的巨大成功引起美国经济学者的注意,于是他们对美国和日本的子公司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日本企业在跨国管理中由于比较注重诸如目标、、人和、价值准则等“软”的要素,成功地进行了跨文化的管理。所以,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兴起了跨文化管理研究的热潮。
跨文化管理又称交叉文化管理,就是在跨国经营中,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子公司所在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如何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在管理过程中寻找超越文化冲突的公司目标,以维系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企业的潜力与价值。
二、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
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价值观念、信仰、态度、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另一群体的显著特征。正是这种文化在群体上的差异性导致了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冲突”(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其文化因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下面讨论由于文化差异的几种形态导致的文化冲突,进而给跨国公司带来的巨大影响。
1、不同。在一些不太重视的国度里,管理者对员工的冒犯,也许不会引起他们太大的反应。但是,如果员工非常重视,管理者如果在这方面发生问题,不仅仅会影响平时的交流与管理,导致上下级的信息阻塞,东道国员工与外派人员相互争夺地盘,海外子公司与母公司的离心力加大,从而使得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难度加大,最终造成跨国公司运转不灵,反应迟钝,使跨国公司在海外子公司的跨文化管理目标难以达到,尽而影响母公司整体发展战略。
2、民族主义倾向。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中,民族主义倾向是很大的绊脚石。因此在挑选海外子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时,应特别注意应聘者是否具有很强的民族主义倾向。因为在重大的决策时,高层管理者很可能会首先考虑到本民族的利益而不是公司的利益。同时,在公司目标策略方面,他很难与总公司的期望达到一致。
3、价值观差异。受中国传统文化“稳中怕变”的影响,有些中方管理人员往往缺乏风险意识和冒险精神;而西方企业家则敢于创新和冒险。在对待工作的态度上,来自西方国家企业的管理人员信奉拼命干活、拼命享受的价值观,追求从自身的努力工作中得到更多的物质满足和乐趣;而中方则主张从工作中得到与同事交流的机会,以便更好的团结协作。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从而产生分歧。因此在公司的内部管理上导致管理费用的增大,增加了组织协调的难度,甚至造成组织机构低效率运转。
三、跨文化培训
面临文化的不同、对异域文化的不了解,跨国公司首先要做的是跨文化培训。跨文化培训是解决文化差异,减少文化冲突,搞好跨文化管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通常,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
1、语言培训。即,学习东道国的语言,以便工作中正常的交流。
2、对方民族文化及原公司文化的认识和了解。通过研讨会、课程、语言培训、书籍、网站和模拟演练等方式对员工进行培训。以便缩小可能遇到的文化距离,使之迅速适应环境。
3、文化的敏感性培训。训练员工对当地文化特征的分析能力,弄清楚当地文化是如何决定当地人的行为的,掌握当地文化的精髓。从而使员工更好地应付不同文化的冲击,减轻他们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苦恼或挫败感。
4、文化的适应性训练。派到海外工作、出差或者学习;比如韩国三星公司每年都会派出有潜力的年轻经理到其它国家学习,学习计划由学员自己安排。除了提高语言能力外,还要深入了解所在国家的文化和风土人情等等。通过这样的方法,三星公司培养了大批熟悉其它国家市场和文化的国际人才。
5、沟通及冲突处理能力的培训。管理者通过各种正式非正式的、有形无形的跨文化沟通组织与渠道引导员工学习处理人际关系、谈判和沟通的技能,从而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据调查资料显示,约82%的跨国公司的失败是因为跨文化管理失败而导致的。目前约有1/3的著名跨国公司因为多元企业文化管理不善而面临内部关系紧张的状况。那么对于海外子公司到底应该采用哪种企业文化才利于公司的发展呢?
1、移植策略。跨国公司在国外创立子公司时,直接把母公司的企业文化植入子公司。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母公司的文化是强文化,而子公司的文化是弱文化时的情况下采用,因为这样造成的文化冲突小。反之,如果两者都是强文化,采用这策略必然会造成很大的文化冲突;子公司本土化强,母公司一般,则无任何效应。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模式采用得非常少。
2、文化渗透策略。母公司凭借文化优势,对于子公司的当地员工进行逐步的文化渗透和逐渐适应母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从而使东道国员工渐渐成为该模式的执行者和维护者。
3、嫁接策略。所谓“嫁接”是指在尊重当地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选择一部分文化到子公司,另一部分用子公司的文化,从而达到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之间相互结合、相互吸收的作用。三星康宁的持续成功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长达20多年的适度的压力:三星积极扩张的理念推动康宁公司能够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康宁公司保守谨慎的理念使得三星无法成立新的公司。
4、文化合金策略。即,母公司的企业文化与国外子公司当地的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各种渠道促进两种文化相互了解、适应、融合,两种文化的基础上创建一种新型企业文化,以这种新型文化作为国外子公司的管理基础。这种新型文化兼容性强,可容纳不同文化、观念,取各自长处进行融合创新,从而成为许多大型跨国公司跨文化管理的首选。
5、第三方文化策略。第三方文化是指与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己达成一定程度共识的第三国文化。当跨国公司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适应东道国的经营环境时,为避免母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发生直接的冲突时采用此策略。如亚洲的跨国公司想在北美洲设立子公司,借助第三方文化策略的做法是:先把子公司的海外总部设在与国际思想和经济模式较为接近的加拿大,然后通过加拿大的子公司总部对北美洲其他的子公司实行统一的管理。
6、本土化策略。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看,就是人力资本本土化。即,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一般都在东道国招聘、选拔及任用。本土化作用极大:当地雇员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市场动态、语言以及政府方面的各项法规,而且和当地的消费者容易达成共识;当地雇员成本要远低于外派人员的成本;子公司当地政府对于管理人员当地化要求及相关立法影响着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选择;缩小子公司当地与母公司所在地的差异水平;有利于东道国在任用管理人员方面,主要考虑的是该雇员的工作能力及与岗位的匹配度,选用最适合该岗位的职员。
可见:人力资源本土化不仅是跨国公司跨文化管理的一个核心策略,同时也是东道国发展经济的一个手段。人力资源本土化是全球跨国公司管理的新趋势。
众所周知,跨文化管理非常成功的企业是海尔集团。他的融文化就是把海尔的文化与美国的国家文化和民族文化都融合在一起,创造本土化的世界名牌;他的人力资源本土化管理是:子公司上至经理下至员工没有一个中国人,400多名职员全部聘用“洋经理”来管理;他的三位一体的本土化营销模式是在当地设计,当地制造,当地销售。当前在美国已经作到,设计在洛杉机,制造在南非,营销在纽约。在三位一体的前提下,实行当地融资,当地上市,和当地文化融合,最终目的是创造本土化的海尔。
[关键词]战略联盟;知识共享;信任风险;量化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8-0076-02
1 前 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风起云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企业竞争运营方式、社会资源的配置和全球经济格局因而产生了巨大转变。企业的生存日渐依赖于
技术创新。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开始由对立竞争转向大规模合作竞争,战略联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企业与全球范围的竞争对手建立合作关系的发展趋势。而战略联盟本身也经历着从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核心的产品联盟向以组织学习和知识转移为核心的知识联盟的转变,联盟的战略意图转向知识转移和组织学习。
2 战略联盟和信任风险
战略联盟是具有一定优势的企业之间,为了实现某种战略目标而进行的长期动态合作。而战略联盟中的信任即战略联盟成员对合作者的可信任度进行一定评价后,选择自己熟悉的信得过的企业或是在行业内部受人尊敬的企业加盟,从而提高伙伴之间的沟通水平,加强战略联盟的稳定性,提高对伙伴行为的宽容程度而避免冲突,最终提高知识共享的水平进而提高双方的核心竞争力。信任风险来源于联盟成员对合作者的预期,与过去的经验有关。
3 信任风险管理
信任风险的管理过程如下图所示。首先,联盟企业应制订风险管理计划,涉及风险管理的各个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的分析与评价、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等。之后依次进行风险的识别、风险的分析与评价、风险处理、风险监控。在此过程中,风险监控持续循环进行;这四个过程都要进行绩效评价与反馈。
3.1 信任风险的计划
战略联盟各个成员以当前项目为研究对象设立风险管理部门,编写风险计划。在计划中,做好对对方可信度的评估。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基本情况。主要包括项目的实施目标、总要求、应达到的技术特性和使用特性、涉及的核心技术、项目实施应遵守的行业规范、政策和法规等。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和途径。主要包括与项目有关的管理风险、政策风险、技术风险以及不可抗力风险等风险的确切定义、特性、判定方法以及对这些风险进行处理的合适方法。③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实施的准备。包括对项目风险进行识别、评价的具体程序和过程,以及处理这些项目风险的具体措施,并做好项目风险管理的成本预算。④总结。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过程进行总结,并做好相关信息和资料的记录和档案管理工作。 3.2 信任风险的识别
根据上述风险计划,联盟成员内部的各专家、管理人员以及外聘专家根据相关经验和项目资料,利用科学方法,考虑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具体的项目进行信任风险识别。经过收集数据或信息、分析不确定性、确定风险事件并归纳分类之后,通过流程分析、直接问询、现场考察等方法,找出工程中可能导致核心技术泄露或其他可能丧失核心竞争力的风险事件,形成项目信任风险分类和描述文档。
3.3 信任风险的分析与评估
根据识别阶段的成果,各风险管理参与人员运用概率统计方法,对风险存在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后果和损失的范围与程度进行估计和测量。对于风险的概率估计,可以是人们对该风险给予及时的关注,进而减少有关损失的发生。风险管理者也可以在信任风险的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恰当的风险管理手段及方案。
(1)评价指标层次
从项目联盟信任风险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将信任风险分为两个层次,具体如下表所示:
评价集即对各层次各冲突评价结果的直接描述和表征形式。根据信任风险的特点,借助国内外相关问题调查表格的设计方法,确定各个因素的评价结构为五个等级{V1、V2、V3、V4、V5}={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比较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对于第一层次指标,参照Manuel Becerra,Randi Lunnan,Lars Huemer等人的研究成果,确定评价等级加权值为括号内数值。
(3)确定各指标值
利用调查问卷或直接询问的方式,获得一定样本空间内的各指标测评平均值Uijk(i=1,2,3;j=0,1,2,3;k=1,2,3,4)(采用1-10评分法,1表示很差,10表示很好,依此类推)。
(4)模糊综合评价
在得到各指标数据后,即可测评信任风险度,公式如下:
3.4 应对措施
在分析和评估信任风险之后,应用特定的方法和技术处理这些风险,识别相关的负责人并尽力为降低风险作出估计。处理方法包括回避风险、承担风险、转移风险、控制损失等。
(1)回避风险。对于信任风险的回避指不愿承担风险或不愿继续承担已承担的风险,从根本上放弃可能产生风险的项目资源、技术和设计方案等,或以风险较低的解决方案削减并替代风险较高的活动。这种风险处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风险,同时也降低了工程项目的性能、利润等要求。(2)承担风险。承担风险是指明知风险存在的事实但不作任何对风险加以控制的努力,接受其相关风险。但一般情况下还会在成本、进度等方面做一些预防措施。这种方法一般用于风险程度较低的情况。(3)转移风险。当项目组织面临概率下偶然损失大,或很难控制的项目风险时,可以采用转移风险的措施。这样可以将面临风险所造成的损失转移给其他单位或个人来承担。可以采取项目出售、分包或订立责任协议的方式。(4)控制损失。对于信任风险来说,这种方法是比较适用的。它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措施,在风险发生后,降低损失严重程度的控制措施,其核心是减少风险损失。
一般信任风险发生后,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企业核心技术的泄露或核心竞争力的丧失,补救方法除了法律手段之外,还应尽快采取公关措施,同时抓紧时间研制新的技术,建立新的核心竞争力。具体措施视所在行业和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为了在风险发生后能够快速有效的采取应对措施,应在风险评估之后撰写风险预警与应对方案,详细地列出可能发生的信任风险及其后果,并列出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
4 结 论
Abstract: To do well information services, effectively use library literature resources, and play the library functions is the trend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information services in Shaanxi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 Commerce which is a private university in Shaanxi Province and proposes the strategy to optimize information services based on the features of this type of college library.
关键词: 信息服务;信息资源;利用;个性化
Key words: information services;information resources;utilization;personalized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4-0217-02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激增。图书馆作为信息集散地,就成为读者群体索取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图书馆有必要也必须给读者提供更优质的信息服务。尤其是在高校图书馆中,教师学生群体作为主要读者群,对知识的渴求量更加的专业化。这样也就要求图书馆给予信息的途径更加的多样化、给予信息的内容更加专业化。读者愈来愈渴望在这个反复冗长的信息群中最短时间内获取及时有效的信息,但这种信息服务不仅是指传统上的加工信息、处理信息后为所提供的一种信息产品。它更加指向的是对读者群体的一种分散和整合,针对读者群体的知识背景、职业背景、环境背景、文化背景等等所提供的专属于该群体的服务。
1 网络时代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创建与特点
1.1 网络时代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创建 越来越激烈的信息服务市场呼吁个性化服务的出现。在网络这种新型生产力下,经济随之发展。信息服务市场的竞争也日渐激烈化,各种各样以信息服务为主要特征的产业争相出现。随着网络的发展,这种产业也越来越多样化,信息经销商也从自身打造出个性的信息服务来,并日趋完善。例如:卓越亚马逊网站(网上书店),以用户采买信息为基点,所提供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当消费者购买图书之时,系统会根据购买图书的类型,自动向消费者推送相关方向图书。这种看似简单的匹配传递,就是一种个性化信息服务。同样的服务,新浪、搜狐、当当、淘宝等也在实行。这是将读者群体和信息群的一种分散和整合。以某种特征为依据,检索相关信息群,形成新的信息群,并向该特征对象提供此类信息群。这不仅是身处在庞大信息群中的消费者的需要,也是各种信息服务产业顺应竞争市场的一种生存需要。
高校图书馆,以其基本职能来讲,提供服务以满足读者群体对文献信息、对科学知识的需求。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科研发展的信息机构,它的性质决定着它以服务社会、服务读者为根本宗旨。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存在的前提、发展的主题,也是检验办馆效益的一条重要的标准。在现今,高校图书馆如何为师生提供个性化服务,是这个信息时代的形式所趋。[1]
1.2 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特点 从高校读者群体出发,个性化服务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以人为单位的个性化信息推送;即,以人为单位的服务,信息服务精确至某一个群体或者单个人的信息推送服务。②个性化信息服务应当更加精细化;图书馆员对信息资源进行筛选、分类、存真后,提升读者对有用信息的摄取,以精细化信息服务对读者群体提供信息推送;③个性化信息服务应当更加特色化;建立特色化馆藏,特色数据库对现有文献进行加工,开创负有个人特色的馆藏内容体系,服务于读者群体。在此基础上,形成特色技术也是十分必要的。特色技术是指要有一定的规模,要有行之有效的检索功能,要有多媒体信息,要有互动界面,要能提供全文搜索。除此之外,保留用户的阅览信息,汇集于数据库,不但为其主动推送相关专业的整合过后的信息,也可以方便同类读者彼此交流。[2]④个性化信息服务更应该注重信息的时效性。速度是提供服务的关键,延迟、滞后、重复等都会使读者群体对图书馆信息服务产生不良影响,长久之下,必定会造成大量读者群体流失,对图书馆功能发挥产生消极影响。
2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个性化信息服务在我馆起步较晚,目前,就特色化信息服务来说,我馆主要工作仅仅停留在学科馆员与院系之间的图书采购沟通,在个性化信息服务追求上,略显薄弱。但由于集团公司及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及各级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特色化信息服务的开展比较及时,一些服务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并已经取得一些进展。例如:特色化数据库建设等。但在其建设发展中也呈现出了若干问题,影响了我校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正常发展。
2.1 建立特色化数据库速度较为缓慢,技术水平不达标 技术水平不达标,过分依赖开发商给与的资源整合平台,不仅使许多宝贵的资源得不到整合,共享率降低,而且严重的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给信息推送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2.2 个性化信息服务缺乏新的途径 个性化信息服务方式过于单一,很多新兴的方式途径没有得到更好的利用也是个性化信息服务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2.3 我馆馆员的整体专业素质令人堪忧
2.3.1 人员学历低,综合能力差 我馆馆员队伍成份复杂,总体而言馆员学历层次低、知识面狭窄、综合能力差。相当数量的图书馆馆员网络信息知识匮乏、外语水平偏低,在馆员中有些人甚至不能熟练操作电脑和掌握相关的软件安装技能。
2.3.2 服务意识的匮乏与局限 服务的局限表现在:大学图书馆作为学术服务机构被固化为高校的封闭环境之中,且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与范围也被内化为本校的师生读者,长时间的单一操作模式,迟滞了服务的步伐。
2.3.3 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专业人士缺乏 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突出表现在:①馆员中女性多于男性;②馆员职称以助理馆员为主,高级职称甚少;③图书情报专业人员、计算机专业人员较少;④硕士、博士严重匮乏,无法实现图书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3 优化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策略
3.1 把个性化信息服务作为图书馆未来建设的新方向 信息大爆炸的今天,人们的信息意识不断提高,信息量增大,信息需求增多,信息化进程也要随之加速、加大。这种发展要求和趋势,迫使图书馆在广集各方面的信息,扩大自身的信息量的同时做好资源信息服务,这样才能满足读者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
3.2 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经验 我省高校图书馆中,个性化信息服务建设也有不少国内成功经验,除此之外,国外的建设成败经验也可供学习和借鉴,这是有利的一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就可以有效避免重走他们走过的弯路。
3.3 多样化的信息服务方式 接受新鲜事务,多方面的开展信息服务。①开通图书馆官方微博,第一时间与读者在线交流。②做好专家博客连接,为学院读者提供便捷。③点对点信息推送,在各个二级学院网页进行学科链接,第一时间推送学科新动向。④强化学科馆员制度,可加强与学科带头人合作,做好信息服务。
3.4 图书馆馆员素质的构建 图书馆馆员素质的合理建构,是大学图书馆实现数字信息化数字图书馆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①通过多种途径改善馆员素质,定期的由全体馆员参加的业务培训班,并加强脱产学习力度,鼓励馆员抓住机遇,提高专业技能,保证工作与知识业务不冲突。②营造身心愉悦的图书馆工作环境,有条不紊、和谐有序地服务于高校的教学科研。③引入竞争机制,适应网络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提升馆员的职业素养,及时更新知识与专业技能,竞争上岗。
4 结语
坚持科技创新的原则,善于结合实际,善于吸收外来经验,采取边建设、边运行、边完善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将信息服务日趋个性化,更有效的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发挥图书馆职能。
参考文献:
[1]王悦.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诌议[J].图书情报工作,2002,(8).
[2]赵建梅.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创新[J].图书馆论坛,2002,(8).
[3]麦淑平.图书馆知识服务发展历程概述及趋势探讨[J].现代情报,2010,(7).
(一)税收战略的国际主流趋势1“.专业”的战略价值取向。专业管理是指集中有限的管理资源投入到最能产生管理效益的活动中去,以获得更高效率、更多效益和更强竞争力,它是现代政府公共管理的客观要求。“专业”独具的管理质效,确立了它在国际税收管理战略中的核心价值地位,而非管理手段地位。核心价值既指导管理活动,也来自管理活动,要通过管理活动来实现,特别是能形成核心能力的关键要素的管理活动。经济发达国家税收专业化特别是纳税服务和税收执法专业化的成功实践,有效提升了税务组织的核心能力,验证并强化了“专业”的核心价值地位,并将“专业”的核心价值拓展到对战略基础、战略支出预算计划和战略绩效等管理活动的指导,从而形成更强大的税收竞争力。2.“服务+执法=遵从”的战略目标新程式。由“执法=税收收入”、“服务=遵从”的传统战略目标,向“服务+执法=遵从”的战略目标新程式演进。这种主流趋势反映了税收战略管理由偏好数量目标转向偏好质量目标,由单纯追求组织收入功能转向关注和谐的征纳关系,由放大服务对遵从目标的决定作用回归服务与执法对遵从目标的同等作用。在战略目标新程式下,税收服务和税收执法只有分工不同,但地位平等、目标一致、共同统一于税收遵从的总目标下,它强调应该而且必须做到执法与服务的平衡。3“.人力资源+技术改进”的战略支点。人力资源和技术进步是实现税收战略最重要的支撑,这已取得多数国家的共识。许多国家的税收战略提出,一个高效的税务管理系统关键在于税务人员的专业能力,为税务人员有效进行税务管理和满足纳税人需要提供世界级的技术系统,以进一步改善税收服务和执法,并为之配套专项投资加强这两大基础建设,确保税收战略的可持续实施。4.规范、公开的战略预算支出计划不可或缺。税收战略预算支出计划是税收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保证税收管理资源合理分配到管理战略实施的不同阶段和各行动项目,为税收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物质保障。它除了要报告财政部、审计署,接受政府内部的监督之外,还要通过信息公开的方式,接受社会公众特别是纳税人的监督,让纳税人更好地掌握他们缴纳的税款是否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达到促进纳税遵从的目的。
(二)从战略高度把握管理战略的透明度建设税收战略高度透明,可以让公众更好地把握税务部门的职责和战略目标、策略,从而更有助于提高税收遵从度,也更有利于内外部利益相关方对税收战略实施全程进行监督,推动税收战略目标的实现,不失为双赢选择。因此,许多国家在税务门户网站公开税收战略和实施信息,接受内外部利益相关方的监督。
二、国际维度下中国税收战略管理的变迁压力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维度越显重要。税收战略管理的国际主流范式和趋势,使尚保留转轨经济痕迹的中国税收战略管理面临变迁的压力。
(一)中国税收战略管理的双向非常态相对于国内和国外,中国税收战略管理都是非常态。中国宏观战略管理和国际税收战略管理双双呈现周期更替和公布管理战略的常态。与多数国家每隔四五年公布新周期税收战略大体一致,从1953年起,中国每隔五年向社会公布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真实地展现了中国宏观战略计划的演进轨迹。但是,作为本国宏观战略规划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中国税收发展规划,正式的制度安排却起步于“十二五”时期。①常态化税收战略管理的长期缺失导致中国税收管理的碎片化,只能在不断的试错中摸索前行。
(二)税收战略规划要素架构的“转轨范式”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轨而来,国家宏观管理规划包括税收规划沿袭同样属于转轨经济国家的独联体和东欧国家的模式。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开始,“计划”更名为“规划”,内容的表达上也有了一些新变化,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的特点,但是规划要素结构体系变化不大。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其要素结构体系为:发展环境、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政策导向、发展重点及任务和强化实施等;而《“十二五”时期税收发展规划纲要》的要素结构体系也如出一辙:“十一五”成绩、“十二五”新形势新任务、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发展重点及任务和保障体系等。由中国宏观战略规划体系“转轨范式”决定的税收规划体系,显然与公共税收战略体系的国际主流范式分属不同的语境,表明中国税收发展战略没有完成向公共管理战略体系转变的任务。
(三)公共税收战略要素的缺位或错位1“.服务+执法=遵从”的战略总目标程式缺位。中国税收规划只有多元、发散的主要目标,总目标或核心目标缺位。如《“十二五”时期税收发展规划纲要》只确定了税收发展的主要目标,涵盖了税收收入、税收法治环境、税收调控作用、纳税服务水平、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干部队伍素质和党风廉政建设等8项关键业务、非关键业务,甚至非专业业务。税法遵从不仅登不上总目标的宝座,甚至在主要目标体系中也找不到它的位置,这反映出税法遵从在税收战略管理中的核心作用还未能得到应有的认识,从而税法遵从的核心地位也无从确立。总目标缺位,主要目标发散,就难以把握税收战略发展的大方向。此外,关键业务的目标地位模糊、与税法遵从总目标失联。“十二五”时期税收发展的主要目标体系中,纳税服务和征管两大关键业务要素排位居中,地位不及收入、法治和调控等非关键业务要素。并由于税法遵从总目标缺位,无从对接税法遵从目标,最终导致“服务+执法=遵从”的战略总目标程式缺位。2.人力资源角色错位,“技术改进”基础独木难支。《“十二五”时期税收发展规划纲要》把队伍管理的基础要素做为关键要素列入主要目标要素体系,且队伍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转换也未到位,导致税收战略支点失衡,“技术改进”基础独木难支。3.战略预算支出计划缺位。传统财税理论一直把税收收入和财政预算支出作为两个不同的财税范畴、财政活动的空间加以研究,对两者联系的分析主要体现在总量平衡上。由于尚缺乏税收战略管理支出计划的理念,在税收规划要素体系中,不可能考虑安排税收战略支出计划。即使安排了税收规划的专项经费,也不会像政府财政预算支出那样受到严格的审查和控制,这种体制缺陷自然无法对税收规划进行总量、方向、效益和风险的预算控制,从而无法保障税收战略项目的管理效率和纳税人的知情权。
(四)战略规划的外部闭合中国现行税收规划内部透明但外部闭合。中国税收规划内部透明度建设,正式启动于“十二五”税收战略规划纲要,其标志是国家税务总局以税务部门规章为载体在全国税务系统内部网站公布了《“十二五”时期税收发展规划纲要》。但是,在外部公开透明方面,中国将税收规划视同税务部门内部行政管理文件,对外不予公开,从而制约了纳税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实现。显然,对外封闭的中国税收规划管理离国际规范做法尚有距离,也不符合税收法定原则和公共政策管理对透明度的要求。
三、基于国际维度的中国税收战略管理变迁
在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这一大背景下,中国要认清税收规划管理变革的必然性,在尊重国情和公共战略管理规律中顺势而为,遵循国际“游戏规则”,借鉴公共税收战略管理的国际主流范式,变革中国税收规划管理,融入公共税收战略管理的国际主流。
(一)中国税收规划管理变迁的路径1.打造中国税收战略管理的新常态。公共战略管理与策略管理不同,它主导公共管理组织的长远发展方向,控制公共组织长远发展的主动权,不能朝令夕改,必须保持稳定性。但是,公共战略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却总是处于不断变动中,只有顺应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战略方向和行动方案,才能掌握战略管理的主动权,这又必将冲击战略管理的稳定性。而周期性和连续性恰好解决了战略变动调整与稳定性的兼容问题,成其为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特质。一般四五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的结束,另一个新周期又同时继起,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正是公共战略管理的常态。打造中国税收战略管理的新常态,就是要参照公共战略管理的常态标准,与中国宏观战略规划五年周期相契合,建立制度安排下五年周期循环更替的税收战略管理新常态,从制度上保障税收战略的周期性和连续性。2.在国际范式座标下重构中国税收战略框架体系。经济体制有不同的模式,社会发展有阶段性,不同经济体制或发展阶段的宏观管理战略都会烙上明显的体制和时代印记。正走向更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应当顺应税收战略的国际潮流,抓住“十三五”规划期,以税收战略管理的国际范式为参照系,重构一个符合公共战略管理规范的中国税收战略要素体系。3.推动税收管理战略的公开透明。公开透明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特征,是建设法治、责任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内在要求。因此,要遵从国际规范,着力推动中国税收管理战略的公开透明。要把税收管理战略纳入税收信息披露的法规清单,定期对外公布。特别要以“十三五”战略规划机遇期为契机,协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公开,同步向社会公开“十三五”中国税收战略,自觉接受利益相关方的监督。
关键词:知识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发展;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最具战略性的资源与资产,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的一种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及更新过程,是对知识的一种创造、应用及规划管理过程。面临市场竞争局势的愈演愈烈,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企业要发展,就要创新战略管理,就要突破传统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法,就要以知识创新推动企业战略管理的发展,就要通过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并以新知识为媒介为企业创造全新的价值,就要以适宜知识经济时展的知识管理策略实现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发展。
一、当前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令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变得复杂和易变,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已经无法适存和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统的战略管理理念缺乏科学性,管理方式过于线性化。在企业战略管理的传统形式中,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相对单一、理性、硬性,相对极端的管理方式无法及时化解复杂的外界环境刺激和企业内部突变时所产生的矛盾。在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中,在管理的思维线路和模式上呈现机械化状态,这种状态下的管理思维对于企业发展的环境、知识文化的传递和员工的激励作用有限。环境变化是影响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因素,预见环境的变化性与复杂性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内容,而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却未能意识到这一点,其研究的重点仅仅是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后果,这种单一性的分析令企业的战略管理理论的自我完善速度减慢,令企业的战略管理理念缺乏一定的科学根基和说服动力。
2.传统的战略管理仅注重显性知识,忽视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在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中,知识管理被狭义地看待,企业中的显性知识以其清晰的特性备受关注,并且逐渐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根本;而隐性知识却以其隐藏性的特点被忽视、被忽略,被看作是与显性知识相同的性质而存在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之中,也被认为是可以过渡、交流和传递共享的。这种传统落后的、错误的知识观点令企业的战略管理无法展现成果和达成成就,令企业的战略及战略管理方法和框架无法达成创新优化。
3.传统的战略管理将管理的核心归结在企业的竞争上,由于知识经济的盛行和发展,知识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生产要素,传统企业战略管理中以竞争为核心的管理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已经无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养分。知识经济形势下的企业管理,已经将管理的核心进行移位,已经由以竞争为核心的管理形态转化为以知识的交换转移和交流共享上,企业管理的发展将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与创新程度上。
二、知识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之间的关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战略管理与知识管理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的战略管理需要在知识操作的基础上进行,需要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就是知识生产、储存、传递和应用的动态性过程,是包含企业所有业务活动的复杂性与系统性过程。
1.企业战略管理的本质是知识的进化过程。以传统的经济视角进行分析,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是外部环境的变动和竞争形式的刺激。但是企业的发展不仅在于外部环境的变动,还在于企业内部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企业战略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的研究,其实就是一种知识的产生和积累的动态性过程,就是知识的缔造、认知和肯定过程,就是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竞争力相互整合、相互匹配的动态过程。
2.企业战略管理思维逻辑是知识的创新过程。企业战略管理,主要表现在企业战略管理思维的适应性、创新性与演进性,是思维逻辑的一种创新与创造形式。企业的战略管理思维逻辑与战略理论过程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趋向于一致,战略逻辑的思维发展是建立在企业已有的知识结构上的,是在松散化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发展过程。企业战略管理方案的拟定、实施等都是在知识积累与管理的过程中实现优化改善的。
三、以知识管理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发展的有效策略
21世纪企业的成功越来越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知识的质量,利用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和持续竞争优势对企业来说始终是一个挑战。知识管理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发展的根本所在,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以知识管理的视角进行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发展,是企业环境复杂性与多变性的适应要求,是企业能够正确做出决策和应对市场变迁的根本,是企业重新确定竞争优势的驱动力,是企业不断发展与壮大的不竭动力。
1.以知识管理实现企业战略思想的创新。知识管理是企业知识创新的根本过程,是以创新的知识推进企业发展的系统循环过程,是对企业战略思想进行重新定义与建树的关键内容。在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发展中,持续不断的知识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而从知识形态的角度来讲,知识创新就是企业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作为企业,要将企业发展中客观有形的显性知识进行梳理,让其以清晰、完整的状态传递给企业员工;针对复杂、隐含的隐性知识,企业可以采用人文战略将其对外传播与共享,从而促进企业知识的社会化。企业要处理好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关系与过程,要将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要将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要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进行合并积累,要对纷杂的知识内容进行系统的规划与总结,并将归结的知识体系融入于企业战略管理思想之中,要摒除以竞争为核心的传统观念,树立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战略思想,以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实现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创新性研究,实现战略管理思想及时转变。
2.以知识管理实现企业战略制定的创新。以知识管理为导向的企业战略制定是系统行为的交互式动态过程,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知识创新过程。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战略的制定要以企业知识的理性分析为基础,要从全局、最大化企业价值的角度对企业内外知识进行管理,要对有价值的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和统一分类,并将这些知识资源作为企业创新管理决策的依据,作为企业战略创新制定的源泉。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要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系统性的分析,要根据企业的特定需求进行企业知识中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分析与归纳,要用实效性的观点看待企业知识,要注重企业知识的外部引进与内化吸收,以此挖掘出对企业发展和战略制定有价值的知识。企业还要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不断地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及时进行知识缺口的补充和管理,以知识缺口发现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阻碍因素,并以理性的分析实现企业战略制定的有效创新。
3.以知识管理实现企业战略实施的创新。以知识管理为导向进行企业战略实施,就需要企业以智能化的方式进行知识管理,需要将信息系统和数据挖掘技术融入到企业的知识管理之中,要利用技术进行企业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深入挖掘,以技术形式应对知识的多变性、复杂性与分散性,以此实现企业知识的创新管理。作为企业,要对企业知识采取内部创新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策略,要以各种有效的方式引导内部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组织学习,以学习提升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文化水平;企业还要充分信任内部员工,以信任提高员工知识转移的能力,实现个体资本递升为组织资本,实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过渡;企业还要注重外部人员的引进,要以薪酬与福利吸引外来员工的加入,将新员工、新知识作为弥补和建立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以新员工、新知识作为企业知识创新的基础,以此完善企业行为主体的知识管理和员工的行为机制,以此实现企业战略的顺利沟通与实施。
总之,知识经济发展鼎盛的环境下,以知识管理为导向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已经成为了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关键。作为企业,要充分认知企业知识管理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要评估好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要确定好企业知识管理的正确方向,规划好知识管理的复杂过程。只有将知识管理充分融入到企业战略管理之中,只有将企业中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只有将企业的外部知识与内部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只有将企业知识与员工知识相互统一,才能推进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文波.浅析企业的“知识管理”[J].现代交际,2010(09):52.
关键词:战略管理;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平衡计分卡
Abstract:Integratesinthestrategymanagementaccounting''''stheorythecorecompetitivenesstheory,willconstructbasedoncorecompetitivenessstrategymanagementaccountingwillbethedirectionwhichmanagementaccountingwilldevelop.Butbasedoncorecompetitiveness''''sstrategymanagementaccounting''''sgoal,thebasicphilosophy,themethodandtheprimarycoveragewillrevolvetheenterprisecorecompetitivenessthecultivationtochange.
keyword:Strategicmanagement;Corecompetitiveness;Strategymanagementaccounting;Balancedideabranchcustomsstation
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而战略管理会计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发展,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更是管理会计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更好的系统。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研究还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其理论体系在我国尚处于进一步研究探索中。笔者拟将核心竞争力理论融入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中,对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基本思想、方法及主要内容进行一些探讨。
一、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由系统论可知,正确的目标是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条件。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对战略管理会计系统的运行也具有同样意义。我们应明确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可以分为最终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谋求企业持久的生存与发展。这个目标比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更具体、更直接,更能体现战略管理的特点。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波特认为,企业的战略目标要定在取得竞争优势上面。竞争优势是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企业如果不能在各项指标的对比中确立并发展自己的优势,企业就会被竞争对手挤垮。在众多的指标中,关键的是市场份额、价格和成本。这是企业产品或服务质量、管理能力、员工素质的综合体现。市场份额是市场细分化以后的细分市场占有率,价格是具体产品的收益标准,成本的内容较复杂,涉及到引起成本发生的许多成本动因。通过全面广泛、深入细致的指标比较,来寻找和创造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保证。因为核心竞争力能为顾客带来较大的最终用户价值,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能够为企业提供一个进入多种产品市场的潜在途径。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主要的决策信息,这种信息不仅包括财务信息(如竞争对手的价格、成本等),更重要的是提供有助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非财务信息(如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销售和服务网络等)。提供多样化的会计信息,既能适应企业战略管理和决策的需要,也改变了传统会计单一的计量模式。
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
从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研究,确定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至少要考虑到:既要体现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又要反映战略管理会计的本质特征。
(1)顾客价值思想。由于竞争激烈,因此谁能赢得顾客,谁就赢得了经营的主动。顾客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充分挖掘顾客的价值,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任务。如果在企业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中没有持续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的思想,任何企业就不可能长久地赢得顾客。企业应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及实现这一理念的经营方式、业务流程和相关的管理体系。企业只有真正能为顾客创造价值时,它才拥有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这也是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会计区别于传统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特征。
(2)适应环境思想。现代企业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竞争激烈、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环境下,如果不能从战略角度全方位、远视角地分析问题,很容易被淘汰出局。我们往往将目前复杂多变和竞争激烈的环境称之为“新经济环境”。企业战略规划必定是一种动态的程序,决不可能是静止和僵化的,任何战略定位、价值链管理、竞争对手分析、客户满意度、差异化战略的运用,都是在环境变化下所做最优选择的结果,而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3)战略成本思想。成本领先观念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本领先是企业永远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一个没有成本优势的企业是不可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所谓战略成本思想并非简单地看作绝对成本的降低,而是指将企业的战略思想和措施运用于具体成本管理领域和管理方法之中,要求成本管理与企业的战略思想相匹配,如寿命周期成本、优势成本、差异化成本、客户成本和质量成本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下的成本理念。同时,战略成本思想必须要考虑如何将成本管理措施融合到企业长久的持续发展规划之中,针对成本发生的价值链进行设计,从根本上改变公司成本结构,通过成本优化措施的实施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4)有效控制和评价思想。我们要认识到,战略实施能力也是核心竞争力。面对更为复杂多变的严峻竞争形势,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战略管理,希望通过制定明确清晰的发展战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但又因为不能快速有效地实施发展战略,而丧失持续发展动力。战略实施能力的提高成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5)战略定位思想。由于资源有限,企业不能在任何方面都做到十分完美,这就要求企业从外部环境和客户需求出发,分析自己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企业确定发展战略提供信息。正确的战略定位思想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包括企业在战略管理思想指导下的企业发展规划、市场份额、合理定价、质量成本和客户满意度,等等。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信息、保障和支持,就是以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为出发点。
三、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
为使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在企业会计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还须有一定的方法加以保证。除传统的分析、决策、控制方法外,价值链分析、作业成本法、竞争对手分析等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新方法。
1.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战略实施和战略学习系统,包括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4个方面,其中,财务方面是最终目标,客户方面是关键,企业内部流程是基础,企业的学习与成长是核心。计分卡的4个方面兼顾了企业的长期与短期目标、理想的结果与现实结果的驱动因素,把企业能力的成长作为突出问题揭示出来,力求通过对顾客价值的关注,促进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改善,加速企业的学习和成长,获得客户青睐和竞争优势,最终实现良好的财务目标。可以说,战略实施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平衡计分卡是实施战略的重是工具。
2.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计算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是根据“生产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观念,把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划分为不同的作业,不同的作业活动会产生不同的作业成本动因。企业依据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即先按作业对资源的耗费情况将成本分配到作业,再按成本对象所消耗的作业情况将作业分配到成本对象。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企业能持久地生存和发展的目的。
.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ValueChainAnalysis)是以价值链作为分析工具,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各价值活动之间的关系,找出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并通过价值链的重构,提高价值链的创造效率,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获得成本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把价值链分析作为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是因为价值链分析在分析企业内部优缺点和外部压力及机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价值链分析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可以优化企业经营过程。例如,通过正确分析购买原材料质量和产品废品之间的关系,可以正确确定采购原材料的质量和价格标准,最大程度减少企业损失。其次,通过将企业价值链和供应商、顾客价值链连接在一起分析,可以改进企业的产品生产、技术和方法等。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和供应商、顾客合作,由供应商提供新材料,企业运用新工艺,生产出新产品满足顾客新需求。再次,通过将企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找出企业和竞争对手在各价值链环节上成本和价值的差异,为企业改进和创新提供指导。
4.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分析是与收集竞争对手信息相关的一种活动,是制定战略决策的一种基本工具。主要是从市场的角度,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来考察企业的竞争地位,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信息。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1)竞争对手是谁;(2)竞争对手的目标和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及其成功的可能性;(3)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和劣势;(4)面临外部企业的挑战,竞争对手是如何反应的。竞争对手分析不是一个简单的收集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理解竞争对手的过程。竞争对手分析有助于预测竞争对手的进攻,又可以抓住由于竞争对手的错误和劣势所提供的机遇,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四、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因为企业管理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因而,为之服务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内容也就十分复杂。战略管理是由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3个环节构成的一个过程。由于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为了使企业的战略与环境相适应,这3个环节需要周而复始地进行,从而形成战略管理循环。以战略管理循环为依据,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1.战略决策分析
战略决策分析包括2个方面,一是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包括宏观、行业、竞争环境分析)和企业内部资源条件分析。通过分析,企业可以把握当前和未来所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以及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以便企业制定出可实行的战略目标和能够抓住机会、回避威胁、发挥优势、克服劣势的战略。二是采用各种技术方法,为企业提供各种备选战略方案,并对备选战略方案进行评价,最终帮助企业确定最佳战略目标和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方案的过程。战略决策分析应包括公司总体战略、竞争战略(战略事业部战略)、职能战略的决策分析以及长期投资决策分析。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要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为出发点,从企业外部和内部收集各种相关信息,运用战略管理会计进行系统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目标,供企业管理当局决策时参考。
2.战略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一种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与设计、生产、销售进行的全方位监控的过程,而成本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战略成本管理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它是以现代成本管理观念(成本效益观念、战略管理观念、系统管理观念和成本动因管理观念)为基础,以基本竞争战略为导向,以培育企业竞争优势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成本管理模式。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从战略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范围应是对整个经济寿命周期成本的管理,是全员、全面、全过程的统一,要从整个物质世界的循环过程来看待成本耗费以及补偿,以便实现可持续发展。
3.编制战略预算
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确定后,要使之得以实施与落实,还要落实资源,这就要编制预算。战略管理会计系统要发挥整体的控制和评价功能,必须要建立完备的战略预算。传统管理会计的预算编制着眼于初期的内部规划和动作,以目标利润作为编制预算的起点,所编制的销售、生产、采购、费用等预算与战略目标没有任何关系,有时甚至与战略目标背道而驰。战略管理会计要围绕战略目标编制预算,以最终取得竞争优势,反映顾客、竞争对手和其他战略性因素,其预算所涉及的范围也不局限于反映顾客、竞争对手和其他战略性因素,也不局限于供、产、销等基本活动,而要把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后勤服务等活动都要纳入预算体系中。
4.战略业绩评价
所谓战略业绩评价,就是在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的指导下,以促进战略的实施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为目的而对战略实施活动开展的业绩评价活动。传统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指标一般采用投资报酬率指标,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忽略了相对竞争地位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主要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评价业绩,将业绩评价指标与战略管理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战略,确定不同的业绩评价指标。如采用低成本战略,评价指标应着重内部制造效率、质量改进、市场占有率等。如采用产品差别战略,则应着重新产品上市的时间、新产品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率等指标。
战略业绩评价是一个过程,包括以下步骤:决定必须评价的业绩;建立业绩标准;测定实际业绩和将实际业绩与标准进行比较,揭示差异,并分析原因。战略业绩评价包括财务与非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对于责任中心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可以采用传统的责任会计方法;对于责任中心非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则要以我们编制的分级平衡计分卡为依据,通过统计等手段收集数据,并定期编制报告(可以与责任会计定期编制的财务业绩报告合并编制),做出业绩评价。总之,战略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需要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之间求得均衡,既要肯定内部业绩的改进,又要借助外部标准衡量企业的竞争力,既要比较企业战略的执行结果与最初目标,又要评价取得这一结果的过程。
总之,核心竞争力理论已经渗透到战略管理会计的各个方面,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将成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支持平台。
参考文献:
[1]胡玉明.21世纪管理会计主题的转变[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1).
[2]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