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安全的核心范文

经济安全的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安全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安全的核心

第1篇:经济安全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三级电站;压力管;更新改造;安全可靠性;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 A

压力钢管是水电工程中输水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受着较大的内水压力以及自身的重量和水重。压力钢管的正常运行对整个电站的安全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压力钢管在电力、石油、化工、航天、船舶、铁路工业等领域中经常使用,维护选材运行不当也是一种易于发生事故的设备,在自身破裂的同时,还会导致水淹厂房和人身死亡重大的恶性事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1、工程概况

红山嘴电厂座落在新疆玛纳斯河东岸阶地上,是玛纳斯河红山嘴一级电站、二级电站、三级电站、四级电站、五级电站的五座梯级电站全称,装机总容量约11万KW。压力管道均为明管,三级电站于1980年建成发电,已运行30余年,压力钢管有锈蚀穿孔迹象。电站采用三条钢管分别向三台机组供水方式布置。管道采用分段加工制作,每段6米,现场组对焊接安装,管材采用16MnR钢。压力管道全长432.0m,其中单管长144.0m,内径2.3m,管壁厚度16~18mm。

相邻镇墩间直线管段长度超过150m时需在中部加设镇墩,考虑压力管单管长144米,为留有溢度,压力管道主管在上下弯管转弯处和中部设置镇墩,镇墩共计3个,采用C20砼现场浇注,表层布置温度钢筋。压力管道相邻镇墩间宜布置支墩,根据实际地形、地质情况,每隔5.0m布置一个支墩,支墩共计28个,采用C20砼现场浇注。镇、支墩基础置于基岩层上。

为了减小温度应力等对压力钢管的不利影响,钢管相邻镇墩间宜设置伸缩节,伸缩节靠镇墩下游侧布置,共计3个。

压力前池出口镇墩内接压力管道明管段,压力管道钢管伸入内4.0m,嵌套对接焊缝,同时进行接触灌浆处理,出口明管段后以水平管接入主厂房,与引水机构连接。在导水机构前布置一检修进人孔,方便检修时使用,该处有泄空及检修管路及阀门。

2压力管道管材选用

应用于水电站的长压力管道,管径一般为1~4m,这种管径的管道在市政输水管道中应用较多,水电站设计中可以参照选用。市场上常见的市政输水管材有螺旋钢管、玻璃钢管、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铸铁管和钢筋混凝土管。其中铸铁管力学性能差,特别容易锈蚀,不宜用作水电站的压力管道;钢筋混凝土管以前在电站中应用较多,但其可靠性差。因此,可供水电站长压力管道选择的管材大致为螺旋钢管、玻璃钢管,以及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PCCP管)。这3种材质的管道一般来说均可以作为电站的压力管道,各有优劣。

2.1 螺旋钢管

螺旋钢管是钢管,属常规管材。它最大的优点是力学性能较其它两种管材要好,特别适用于大于1.6MPa的高压力管道,同时抗磨损能力较强,常用于石化行业,在西气东输中大量采用了螺旋钢管。工厂制作的螺旋钢管一般为12m一节,焊缝检测技术十分成熟,安全有保障。螺旋钢管重量较轻,吊装方便,但需要焊接,比较费时。另外,较其它两种管材而言还需进行防腐,还要考虑管道伸缩的问题。

2.2 玻璃钢管

用于输水的玻璃钢管一般指的是夹砂玻璃钢管,它最大的优点在于完全不需要考虑防腐问题,同时内壁光滑,糙率小,可以减少电站的水头损失。可用于电站的玻璃钢管一般规格为6m、8m、12m、16m一节,管与管之间采用承插方式连接。这种连接方式本身允许管道有一定的伸缩量,而一般埋于地下的管道所处的地下环境温差小,所以采用玻璃钢管作为电站的地下埋管时,管道的伸缩可以不用考虑。玻璃钢管本身重量轻,安装极其方便,吊装好直接进行对口后承插,非常快捷。玻璃钢管容易被碰伤,同时玻璃钢管承受内压的能力强,承受外压的能力弱,不过也可以通过提高管道内壁树脂层的厚度来提高其承受外压的能力,同时,玻璃钢管磨损问题也存在争议。

2.3 PCCP管

PCCP管是一种综合了混凝土管和钢管优点的管道。一般为6m一节,它采用和玻璃钢管一样的承插方式进行连接。由于PCCP和玻璃钢管采用一样的连接方式,所以也不用考虑管道伸缩的问题。PCCP管较玻璃钢管而言,更能承受外压,也更能承受施工和运行中的碰撞。一般情况下PCCP也不用考虑防腐,但地下环境若有腐蚀性也得考虑防腐措施。

PCCP管本身较其它两种管材而言,十分笨重,大坡度(大于1∶5)的电站压力管道一般不宜采用,这主要是因为吊装复杂。同时PCCP管本身无法制成特殊管件(弯头及岔管等)只能通过钢管代替,PCCP管在运行时还会出现轻微的

磨损问题。

总体来说,这3种管材在经过合理的设计后,都可以用作小水电的地埋长压力管,也都有应用成功的实例,选用管材时应根据效益最大化原则进行.

3更新改造的必要性

在压力钢管运行可靠性研究工作中,先后对1~3号机组压力钢管明管段的纵缝进行“XO”射线探伤,对1号机组压力钢管环缝全长的6%进行超声波探伤。探伤结果表明,各台机压力钢管明管段焊缝的缺陷与埋入混凝土部分钢管焊缝的缺陷基本相同。主要表现在:泥沙磨损减薄,电化学腐蚀,汽蚀造成的金属层剥落,焊缝未焊透、边缘未熔合、密集气孔成群、断续夹渣遍布整个焊缝。

对原2号机组压力钢管材料进行了断裂力学研究。取样部位在2#机组压力钢管,母材和纵缝取自压力钢管的东下和西下部,环缝取自压力钢管东下部钢管直径为2.3m、壁厚为10mm处。试验中分别对纵向焊缝、母材进行了机械性能试验、COD试验、疲劳裂纹扩展率试验等。试验结果表明:

1)焊缝抗拉强度均低于母材,其硬度值很不均匀。

2)母材断裂韧性值很低,焊缝断裂韧性值最低。它们都随着温度降低而降低。

3)焊缝裂纹扩展速率的门坎值Kth略低于母材,但焊缝一旦开裂就立即产生快速裂纹扩展或者脆断。

4)从加工试样表面来看,纵向焊缝内部及表面有明显缺陷,未焊透。拉伸时为脆断,断口在焊缝金属和母材交界处;环缝缺陷更为严重,其焊口的裂纹非常明显,夹渣未焊透,有的焊缝中焊缝金属掺入直径10mm圆钢,试样加工后其焊缝金属完全脱落,环缝基本上失去了承载能力。

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确保水电站压力钢管长期安全稳定运行,对1号老水压钢管(计划2#3#压力钢管在机组检修安装中更新钢管)进行彻底更换是十分必要的。

4更新改造方案的确定

对老压力钢管的安全可靠性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工作,对压力钢管进行过材质成份测试、断裂力学实验,焊缝探伤、应力测试与有限元计算、安全可靠性评价等较全面的研究工作。鉴于压力钢管明管段及埋设管段安全裕度小,考虑到机组满负荷运行时突然甩负荷等异常情况的发生,除加强维护、提高机组运行操作水平等措施外,供选择的压力钢管加固与改造方案有以下几种:

1)更换明管段;

2)外套钢管加固明管段;

3)纵向焊缝铲开重焊;

4)外包钢筋混凝土等加固措施。

更换明管段(方案1)。虽能彻底解决明管段材质和焊缝质量差的问题,使压力钢管安全可靠性大大提高,但位于水机层段压力钢管不更换,其抗冲击强度的安全裕度较小,钢管仍存在重大不安全隐患。

外套钢管加固明管段(方案2)。明管段原加固筋板的清除工作量大,进人孔与检修旁通管处加固效果差,套管的管体、进人孔、旁通管、末端伸缩节处的加固工艺复杂,而水机层段钢管的不安全隐患仍未解决。

钢管焊缝铲开重焊(方案3)与方案1相比虽钢管加固工程费用少、节省材料,但焊缝铲开后重新焊接,不仅技术难度大、焊接工艺复杂,而且焊缝质量不易保证,即使焊接技术问题能解决,也只解决了焊缝问题,而没有解决A3钢母材冲击韧性低、止裂性能差、低温脆断可能性大等问题。

外包钢筋混凝土加固(方案4)对支撑条件和管道末端、进人孔及旁通管等处的加固工艺比较复杂,现场施工难度大。

为了寻求老压力钢管改造的最佳方案,在调查研究中了解到,国外曾采用在老钢管内安装新钢管的方法(管工法)加固水压钢管效果较好。考虑到老水压钢管加固后因钢管内径减少而引起钢管水头损失增大等问题,进行了电站压力钢管改造前后水头损失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改造后因管径变小引起压力钢管局部水头损失增加约20mm~60mm,考虑到机组增容后水轮机流量增大,其水头损失增加最大也不会超过90mm,仅占总水头损失的2.2%。

在综合以上老压力钢管加固改造方案的基础上,考虑到电站老压力钢管存在的不安全隐患及现场施工难易程度等因素,提出了采用“内衬管法”加固上下埋设管段与更换明管段相结合的改造加固方案,经组织专家会审查,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该方法切实可行,能够彻底解决压力钢管长期存在的不安全隐患。

5经济效益分析

(1)恢复因报废减少的容量:经过更新改造,恢复了因报废减少的容量和发电量。

(2)扩大装机容量:老电站的装机容量普遍偏小,有扩容的空间,如果再结合工程措施提高已有电站的调节性能,平均可增加10%的装机容量。

(3)维持现有发电能力:对于已列入更新改造计划的老电站,如果不及时更新改造,这部分电站的容量和发电量也难以维持,为了维持现有发电能力,必须投入更高的材料费和修理费。经过更新改造后,维持现有发电能力,并且可减少材料费和修理费支出40元/年.kW 。

(4)提高机组发电效率:一般情况下,经过技术改造后,机组的能量转换效率平均能提高10%-20%左右。

(5)减少电站的故障率:大部分老电站机组已超期服役,电气设备老化严重,绝缘性差,绝大部分器件已属淘汰产品,备品备件解决困难,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事故。加上这些年来各地对老电站维护投入不足,导致整个机组跑、冒、渗、漏现象严重,机组整体故障率高,发电能力大大下降。有的电站地处偏远山区,一旦出现故障停机,零件采购和修复时间较长,来水只好白白流走。更新改造后,平均可减少损失3%以上的电量。

参考文献

[1]童焕初.关坎电站压力钢管的破坏与修复[J].大坝与安全,2012(6)

第2篇:经济安全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溶栓治疗;低分子肝素;急性心肌梗死

[中图分类号] R542.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5-51-03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在市级以上大型医院的研究与治疗已经取得了较大突破,然而在基层医院中,急性心肌梗死尚无较强治疗能力,仅停留在监护治疗的阶段[1]。本研究对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进行观察,对溶栓影响患者心功能的效果及其预后进行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26例,女20例,最低年龄39岁,最高年龄72岁。1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8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15例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8例急性高侧壁心肌梗死。46例患者均符合《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与1979年),同时符合下列标准[2]:(1)持续30min以上胸痛,不能通过硝酸甘油含服缓解;(2)于心电图中相邻2个以上的导联S-T段有超过0.2mV的抬高;(3)小于6h的发病时间;(4)不存在溶栓对应禁忌证。之后46例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23例,包括17例溶栓再通组和6例溶栓未通组,未溶栓组23例。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梗死部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之后立即要求进行卧床休息,同时给氧,镇痛,并使用硝酸盐类药物静脉滴注,口服0.3g阿司匹林(贵州信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H20051971),之后为0.15g/d,要求长期保持服用。溶栓组:使用总量在100~150万U的尿激酶(北京托毕西药业有限公司,H20046252),其中50万U加入20mL、25%的葡萄糖溶液(长春天诚药业有限公司,H22022842),通过静脉推注(10min),其余尿激酶加入100mL、5%的葡萄糖溶液,通过静脉滴注(30min),2500U低分子肝素钙(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H20060191)分6次由腹部皮下进行注射,12小时1次。常规治疗组不使用尿激酶溶栓推注以及低分子肝素钙滴注,其他的治疗手段完全等同于溶栓组。具体有给氧,镇痛,口服0.3g阿司匹林,之后为0.1g/d,以及静脉注射复方丹参针、极化液、硝酸甘油等(山东圣鲁制药有限公司,H20058649)。

1.3 血管再通评判标准[3]

(1)开始注射溶栓剂之后2h内,抬高的心电图ST段中抬高最明显的导联ST段有超过50%的回降;(2)开始注入溶栓剂之后2~3h内胸痛基本缓解;(3)开始注入溶栓剂之后2~3h内有再灌注心律失常出现;(4)在发病14h之内提前出现血清CK-MB酶峰或在发病16h之内提前出现CK酶峰。上述4项标准中具备2项以上则基本判断为再通,注:若只具有(2)(3),不可以考虑为再通。

1.4 有效标准[4]

治疗10d后将所有心肌梗死并存活患者再按killp分级对心功能进行评价,评级为1级或相较于入院时有2级以上改善则评为显效,相较于入院时有1级改善则评为有效,死亡或者相较于入院时没有改善则评为无效,结果具体见表2。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三组射血分数、治疗效果、死亡率以及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1.6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

溶栓再通组LVEF为(60.13±6.51)%,溶栓未通组LVEF为(53.26±6.69)%,未溶栓组LVEF为(43.42±6.20)%;溶栓再通组的LVEF 要显著高于溶栓未通组与未溶栓组,溶栓未通组高于未溶栓组(P

2.2 三组患者疗效比较

23例患者接受溶栓治疗,17例溶栓再通患者(73.9%)显著高于6例溶栓未通患者(26.1%);溶栓再通组达到88.2%的总有效率,相较于66.7%的溶栓未通组总有效率、65.2%未溶栓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提高(P均

2.3 三组患者死亡率比较

所有溶栓再通患者均存活,1例溶栓未通患者死亡(16.7%),4例未溶栓患者死亡(17.4%)。

2.4 三组患者心脏事件比较

溶栓再痛组分别出现1例梗死后心绞痛(5.9%)和1例心力衰竭(11.8%),显著低于溶栓未同组的1例梗死后心绞痛(16.7%)和1例心力衰竭(16.7%)以及未溶栓组的4例梗死后心绞痛(17.4%)和6例心力衰竭(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过程首先是由于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的硬化病变,之后粥样斑块进一步发生破裂,造成血小板在斑块处的聚集、粘附以及释放,导致凝血系统被激活,血栓形成,从而进一步完全闭塞血管腔[5]。目前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方式为介入治疗法,溶栓治疗法为其次,它可以逆转缺血心肌,使梗死面积缩小,并对节段以及左室整体的收缩功能起到保护,有效预防左室的扩大以及重构,使得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都得到降低,使近期以及远期的预后均得到改善,最终使患者生存质量得以提高[6]。介入治疗尚无法在许多基层医院开展,则溶栓治疗就首选为主要的相对简单、易行、有效、安全的治疗方式[7]。

尿激酶是一类蛋白水解酶,提取自人尿,基本没有抗原性,可合成并分泌于肾脏,可使纤溶酶原直接活化,产生纤溶酶,从而迅速表达纤溶的作用,使纤维蛋白(血栓主要成分)快速降解,使冠状动脉的血液运输得以恢复,逆转濒死的心肌,达到最终限制急性心肌梗死范围,降低死亡率,稳定心功能的作用[8]。

我们通过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17例中15例成功溶栓,成功率为88.2%,此结果相近于国内的文献报道[9],尿激酶可以活化纤溶酶原,表达纤溶作用,恢复冠脉通畅,逆转缺血心肌,溶栓再通患者在射血分数和存活率的改善以及心功能的临床分级方面都要优于未溶栓组,使其有效性与安全性得以证明。

以往溶栓治疗辅助选择的药物多为普通肝素,然而必须频繁抽血并对APTT 时间进行检查,以对肝素用量进行调整,临床使用很不方便[10],国外多项研究数据表明相较于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疗效更好,且可以使再闭塞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减少出血,此外不需抽血检测[11]。本次研究表明,相比于未溶栓组,溶栓未通组患者心功能的恢复情况有明显改善,包括射血分数的测定和临床评级,主要由于溶栓剂可以防止梗死面积继续扩大,并促进形成侧支循环;溶栓未通组患者部分具有延迟再通的可能性[12],但限于条件未能加以证实;此外溶栓组患者在发病后就诊的时间普遍比未溶栓组患者要早,因此诊断和治疗更早可能是其疗效较好的另一因素[13]。

总之,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采用尿激酶的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提升冠状动脉的再通率以及改善预后,应用前景良好。

[参考文献]

[1] 张运新.尿激酶静脉溶栓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分析[J].北方药学,2011,8(2):20-21.

[2] 朱永福,普洁艳,杨旭,等.院前与冠心病监护病房联合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对比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9,16(3):140-142.

[3] 覃学美,曹保卫,覃自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和尿激酶治疗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8):808-809.

[4] 黎雪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先用低分子肝素对溶栓疗效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3(9):872.

[5] 周承操.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立迈青)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96 例临床观察[J].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0, 29(7):113.

[6] 马雅霞.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50 例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09,30(7):657-658.

[7] 李媛媛,胡波,商德亚,等.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应用抽吸导管对心肌再灌注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9,25(5):331-333.

[8] 张永花,刘晓玲.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97 例临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4):325-326.

[9] 陈倩.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2):52-53.

[10] 张国强.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105 例临床疗效分析[J].山东医药,2009,49(29):45-46.

[11] 尤蓓.低分子量肝素与心血管疾病[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7,34(5):19-20.

[12] 左红,郝强志.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 14(28): 33-34.

第3篇:经济安全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 老年性气胸;闭式引流;持续负压吸引;有效性;安全性;适应症

[中图分类号] R5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10-0124-03

老年性气胸是在肺部基础疾病基础上出现的自发性气胸,会增加心功能和肺功能衰竭发生的风险,需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联合持续低负压吸引在老年性气胸的治疗中具有尤为积极的价值,但其安全性与适应证一直是临床争议的焦点[1]。为此,我们选择80例老年性气胸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探讨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联合持续低负压吸引治疗老年性气胸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适应证,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老年性气胸患者纳入研究,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结合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确诊为自发性气胸;③X线检查提示肺组织体积压缩超过30%或超过15%且伴有严重的呼吸困难;④排除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及医源性气胸者;⑤完善各项检查后给予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治疗。共纳入80例患者,研究期间无失访、脱落、死亡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观察组给予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联合持续低负压吸引治疗:患者取坐位,根据X线检查结果选择穿刺和置管的位置,常规消毒,铺单后用2%利多卡因(万荣三九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2804,生产批号:110124)进行局部麻醉,采用一次性无菌中心静脉导管包(扬州市亚华生物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沿肋骨上缘垂直穿入胸腔,回抽确认有气体后,由穿刺针尾端穿入导丝,撤出穿刺针;使用扩张器撑开局部皮肤和组织,而后伸入中心静脉导管,再次回抽确认有气后妥善缝扎固定。导管另一端与水封双联引流瓶连接,给予15 cmH2O的持续负压吸引。

1.2.2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治疗,麻醉与穿刺方法与观察组相同,穿刺完成后将导管另一端置于普通水封瓶水面以下2 cm。

1.3 观察指标

1.3.1 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包括治疗效果、复张时间、胸痛持续时间、拔管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总时间及疼痛评分,疼痛评分采用NRS疼痛指数进行评定。

1.3.2 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两组疼痛程度、皮下水肿、发热、穿刺部位感染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2]

治愈:治疗后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胸部X线片检查结果提示全肺复张,残腔消除;好转:治疗后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明显改善,胸部X线片检查结果提示全肺复张,残腔缩小;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和胸部X线片检查结果未改善或恶化,或死亡。总有效率=(治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观察指标进行分析,治疗情况、负性情绪、生活质量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手术前后比较采用两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愈28例,好转7例,治疗有效率(87.5%)明显高于对照组(P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观察组不同疾病类型治疗观察

7例COPD老年性气胸患者治愈1例,好转2例,治疗有效率(42.9%)明显低于其他疾病类型患者(P

表3 观察组不同疾病类型治疗效果比较

注:与原发性、非COPD肺大疱、陈旧肺结核、支气管哮喘、肺纤维化比较,χ2=6.452、10.845、10.845、11.652、13.658,P

2.3 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复张时间(1.8±0.3)d、胸痛持续时间(1.3±0.2)d、拔管时间(4.8±0.9)d、卧床时间(5.6±1.1)d以及住院总时间(8.1±1.5)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表4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x±s,d)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疼痛评分(1.3±0.5)、皮下水肿(5.0%)、发热(25.0%)、穿刺部位感染(2.5%)明显低于对照组(P

表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

3讨论

自发性气胸是呼吸系统的常见急症,是指在没有明显外源性创伤的情况下气体进入胸膜腔,进而出现的积气状态。老年人群由于身体机能退化、合并呼吸系统基础疾病,因而容易在肺泡和胸腔之间形成破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继发性自发性气胸。此时,患者胸腔内压力由负压变为正压,影响静脉的回心血流,进而导致心肺功能异常。若不及时处理,可迅速发展为心肺功能衰竭,影响生命安全[3]。

传统的胸腔闭式引流术是最常规的治疗方法,虽然能够有效排除胸膜腔内气体、逆转胸腔内压力,但是由于引流管直径较大,在置管过程中分离皮肤和组织时所造成的创伤也较大,老年患者多难以耐受[4]。近年来,将中心静脉导管应用于气胸的胸腔闭式引流取得了积极的临床价值,该置管方式具有如下优势[5]:①操作简单、便利,缩短了操作时间,有利于老年患者耐受;②导管柔韧性好、组织相容性高,对肺部组织的损伤以及对胸膜的刺激均较小[6];③可长期置管,避免了反复拔管和插管,减小了感染发生的风险。

尽管如此,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也有其局限性。相关研究发现,因导管直径较细,会影响肺内气体排出的速度[7]。对老年性气胸患者而言,身体各项机能较差、本身合并症较多,若不能迅速排出胸膜腔内气体、将胸膜腔内变为负压环境,会影响心肺等脏器功能[8]。因此,探寻既能较小置管创伤、又能保证引流速度的治疗方式成为该领域内的研究热点[9]。

在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的基础上予持续低负压吸引,既有利于保留中心静脉导管的微创优势,也能够通过负压吸引方式弥补引流速度不足的缺点[10]。两者相互结合,预期能够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11]。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复张时间、胸痛持续时间、拔管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总时间、NRS评分、皮下水肿、发热、穿刺部位感染等均低于对照组,提示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联合持续低负压吸引的疗效可以肯定,安全性能良好。柳勋法等[12]通过对50例自发性气胸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也报道了其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通过观察组对不同疾病类型的治疗效果的进一步分析,可以明显得到COPD老年性气胸患者治疗有效率(42.9%)明显低于平均有效率(87.5%),Baumann等[13]认为细导管引流不适用于机械通气、胸腔积液患者;易海峰[14]提出了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联合持续负压吸引治疗气胸的必要条件:非机械性通气状态、无致命性呼吸困难、无黏稠胸液、无胸内压过高等。由于中心静脉导管流量较小,尤其不适宜危重气胸患者的初始治疗。

综上所述,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联合持续低负压吸引治疗老年性气胸患者,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值得肯定,但由于中心静脉导管引流量小,一定程度上也限制其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1] Kim ES,Kang JY,Pyo CH,et al. Treatment of pneumothorax following acupuncture: Is a closed thoracostomy necessary for a first choice of treatment modality[J]. J Altern Complement Med,2009,15(2):183-186

[2] Bjordal K,de Graeff A,Fayers PM,et al. A 12 country field study of the EORTC QLQ-C30(version 3.0) and the head and neck cancer specific module(EORTC QLQ-H&N35) in head and neck patients. EORTC Quality of Life Group[J]. Eur J Cancer,2000,36(14):1796-1807.

[3] 王新. 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气胸的临床观察[J].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2012,5(6):526-530.

[4] 杨卫,张泽明,闫琦,等. 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老年性气胸[J]. 河北医药,2013,35(5):725-726.

[5] 马太容,邵洪淑. 46例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入闭式引流在自发性气胸诊治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4):571-573.

[6] 高健,孙圣华. 中心静脉导管加持续低负压吸引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4):23-25.

[7] 俞燕云. 胸腔闭式引流加持续负压吸引治疗气胸疗效分析[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6):615-616.

[8] 王学中. 中心静脉导管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观察[J].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2):214-215.

[9] Vandoni RE,Guerra A,Sanna P,et al. Randomised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from three different permanent central venous access systems[J]. Swiss Med Widy,2009, 139(21-22):313-316.

[10] 朱慕云. 老年性气胸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对策[J]. 临床肺科杂志,2011,16(12):1940.

[11] 高立毅. 微创置管负压吸引加胸膜粘连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观察[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4):1667-1668.

[12] 柳勋法,杨超,钟贤良,等. 中心静脉导管联合持续低负压吸引在自发性气胸治疗的临床研究[J]. 吉林医学,2011,32(22):4579.

[13] Baumann MH,Strange C. Treatment of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J]. Chest,1997,102(3):789.

第4篇:经济安全的核心范文

石油企业承担着国内石油的供给、生产、销售及引导消费的职能,因此。必然肩负着保证国家石油安全的使命。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强弱势必影响石油的供给与使用效率,也必然影响石油安全的保证能力和环境保护能力。本文在借助价值链理论提出了石油安全链分析方法;结合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了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石油安全的关系,提出了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石油安全供给和安全使用的保障。

一、竞每力理论

价值链理论:价值链理论是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他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定义为一条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价值增值活动组成的链条。价值链由价值活动构成,而价值活动又可以分为主要增值活动和辅助增值活动。价值链管理就是找出企业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分析其主要驱动因素,通过合理的控制这些驱动因素,从而影响该环节的成本和收益,最终使整条价值链得到最大增值,同时总成本得到大幅度降低。

核心竞争力理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由美国企业战略管理专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提出的,是指企业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该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核心竞争力已日益成为企业追求的战略目标,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二、价值链与安全链的分析

1.基于价值链的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石油企业是集油气开采、炼化、销售以及辅助等为一体、具有完整的纵向一体化产业链条的企业。

价值链中价值活动的核心是创造企业利润,这也正是业务资源和知识资源整合的目的所在。整合业务资源和知识资源的能力即为核心竞争力。石油企业的价值增值活动贯穿整个产业链条,在每个价值活动中都可进行业务资源和知识资源的整合,创造出企业核心竞争力。借助石油企业价值链,我们可以发现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为资源因素、能力因素和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反过来,石油企业具备了较强的核心竞争能力后,再以这些影响因素为媒介,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工作效率,最终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石油安全保障。

2.基于安全链的石油安全因素。石油安全是个系统问题,要综合考虑,不能片面,其解决途径贯穿石油生产的各个环节。石油安全链是将石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定义为一条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价值增值活动组成的链条,而石油安全保障活动贯穿于整个链条的各个环节。安全链由安全保障活动构成,安全保障活动又可以分为主要安全保障活动和辅助安全保障活动。

从石油安全链中我们可以看出,石油安全贯穿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安全链管理就是在企业安全链上的关键环节,分析其影响石油安全的因素,通过合理控制这些影响因素。从而影响该环节的生产和消费。最终在整条安全链上保证石油最大限度的供给和最有效率的使用。我们按照石油安全链的各个环节,逐一分析如下:

(1)上游开采部分。上游油气开采是石油企业生产的基础。我国石油资源有限,不能满足的需要,大量的依赖进口。因而,石油企业在上游开采部分的安全保障能力就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获得资源的能力,包括国内现有储藏的勘探开发能力及开拓国外石油市场、整合国际石油资源的能力。其次是创造效益能力。如果石油企业在油气开采方面拥有资源和技术优势,在有利的外部环境下,其油气生产成本会大大降低,从而为企业创造超额利润。最后是海外经营能力’包括适应当地文化,获取国际人才,熟悉海外市场。上述三种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企业整合资源能力的提高和技术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即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中游炼化部分。石油企业是典型的规模效益型企业,影响炼化企业的安全保障能力的因素为:首先是企业规模。炼厂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规模优势,易于与上游的原油供应和化工企业一体化。其装置结构易匹配合理,生产方案易于优化。这样一方面,企业可以选择各种不同品质的原油,无形中扩大了原料的来源,既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又相当于增加了原油的供给,有利于保证石油安全。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可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相当于在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原油的供给,同时,也降低了废气、废料和废水的生产环节的排放量,有利于保护环境。总之,石油企业中游炼化部分安全保障能力的提高,最终表现为原油使用效率的提高和生产过程更加环保,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效益的双增强,这些都有赖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3)下游销售部分。下游(销售)部分是企业与外部经济系统联系的重要环节。下游(销售)部分的安全保障能力:首先是保证石油有效供给的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的企业,能够有效降低库存,加快产品周转,相当于增加了石油供给。其次是市场占有能力。如果企业销售完善,产品品种齐全,无疑会保证供给效率。企业的效益直接与市场占有率相关,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通常意味着能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也是企业拥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外部表现。企业只有满足了客户的需求,才能完成产品的销售,进入下一个生产循环,才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服务。

第5篇:经济安全的核心范文

1、内容:确立国家与民族崛起的基本目标。采取综合一体化的手段。新安全观包括主权安全,综合安全和合作安全。国家享有主权,包括独立权,管辖权,平等权,自卫权。国家综合安全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信息安全等。经济安全是国家综合安全的核心。军事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支柱。

2、解决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脱节的问题。树立独立发展理念,为“全球化”条件下的民族国家定位。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经济安全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安全管理 系统安全 安全体系

一、国内外海洋石油安全管理概况

1.统一安全监管体制

安全管理由油气资源监管机构负责 , 它作为唯一性的全国性海上海上石油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取代了各州相互独立的监管机构 , 确立了全国统一的安全监督体制。根据现代监管理念,国家海上石油安全局对所有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的安全事务进行监督 ,并根据监督中出现的问题,对部长联席会议提出改进意见。国家海上石油安全局实行完全的成本回收制度 。而且,国家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见过机构是负责政府具体执行的专业机构。国家海上石油安全局实行完全的成本回收制度,气运作不依赖于国家政府预算,主要收费项目包括油气运输管道监督费、行业从业者安全规范审理费等。

2.承包安全规范监督模式

安全规范承包监督模式已在新西兰、英国、巴西等国家广泛应用,这一模式旨在充分调动被监督者的责任心、功德心,对监督机构来说,是只设定监督目标,规定具体监督原则,而不列举具体监督要求的监督方式;对监督公司来说,则是通过制定本公司的安全管理规范,向监管者承诺企业应该达到的安全目标,对应采取义务承包的方式。海洋石油安全生产必须转变一些观点,本质的分析当代事故的突发性、灾害性和社会问题,以及相应的科学管理方法和工程技术设施,逐渐建立适应社会安全规范监督的模式。企业把安全管理当做自己分内之事,当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遵守的义务。总之,安全规范监督模式的核心要求是被监督者必须对其已经充分认识,充分估计了所有可能发生的风险,并会采取一切相应的措施,使风险尽可能低。

二、海洋石油安全的系统安全

1.安全的核心是预防和控制

在新的世纪,为了适应世界海洋石油经济形势和企业重组改革止之后的一些新的情况,海洋石油安全生产必须转变一些观点,用科学的、专业的思维模式,本质的分析当代安全领域的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工程实践问题,深入的探究和研究海洋石油安全问题。总的思路是,在总结过去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各企业一定要坚持安全生产和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同步原则。

我认为,应把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转到“预防为主”的轨道上,实现安全生产法规和标准规范化、监督和管理有序化、教育和培训标准化、咨询和服务现代化。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系,推行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审核和认证制度,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快安全生产工作企业法制化的进程。

2.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安全

作为市场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必然产物——安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中国石油企业同样在此行列中。在当前形势下,安全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的原因如下:1.安全是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物质基础,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重要前提;2.安全能通过满足人们的安全需求,达到提高企业的外部形象和市场竞争力以及亲和力效果;3.安全能够吸引大批的应聘者,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工作激情;4.安全为企业创造难以估量的直接价值和间接经济效益。因此,许多跨国公司不惜重金建立完整的安全体系,发挥其特殊功能,从而时期成为自己的优势。

纵观中外,海上石油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渤海湾蓬莱19-3油田发生的溢油事故发生后不久,中海油另一大油田又发生溢油事件,因此,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安全,抓好安全管理,就是成功的一半。

三、海洋石油安全的生产组织和管理体系

1.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安全生产管理系统

为了企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建立经济条件下的安全管理系统,特别是海洋石油的发展的安全风险系数高。企业在企业产品市场的需求和种类、价格、质量的竞争力等方面都要深思熟虑,避免不必要的后果。企业内部也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监督管理和考核奖罚制度,逐步加强企业人员的责任心和功德心,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建立企业间的长期合作、绿色合作,英国北海油田的PIPE阿尔法油田的火灾爆炸事故就是最好的典型事例,值得中国海上石油企业借鉴。

2.建立企业的安全评定体系

海洋石油企业必须做好在国家强制类、企业自身需求支撑、企业自我评价三方面的评价,形成内部与外部的综合评价体系,从而通过评价找到企业的不足,吸取其他企业的教训和经验,提高企业对风险的应对能力。

安全评价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效率和经营效益。通过安全评定,推动企业加强自身安全管理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从事后处理走向积极预防,真正实现经济建设项目的“三同时”,使管理、监督工作沿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深入展开。

3.推行安全生产的现代化、规范化体系

社会的经济不断发展和进步,各政府和许多国际组织对经济-社会-资源-安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日益重视。在中国的海上石油安全管理方面也要做到以下几方面,一 建立完整的PDCA体系,在政策、组织、计划与执行、现场情况都进行了正确的评估;二 加强人的行为管理,保障企业安全,增加对人身安全的保障,并且,找出以前事故的较为共性的原因,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方案;三 建立防范重点,海上石油企业在中国的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国家不仅要在技术方面做改善,还要确保每位员工知道石油管理政策,提高安全意识,遵循现代安全管理的相关政策;四 实施系统组织和落实,各单位建立吊装作业安全规范、程序的定期培训制度,对陆地作业的承包商加强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1] 季建平.常州石油安全生产月活动重实效[N] 中国石化报 2009-06-28.

[2]尹汉军 海洋平台大型出游设计报告研究[D]天津大学 2010.

[3] 修宗祥 深水导管架海洋平台安全可靠性分析计优化设计 [D]中国石油大学 2012.

[4] 丛广佩 石化设备基于风险和状态的检验与维修智能决策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 2011.

第7篇:经济安全的核心范文

1、资本的非法流出入对我国金融安全的负面。

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金融国际化的发展,对外依存度的提高表明我国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从而为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总体水平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对我国的金融安全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其重要表现就是资本的非法流出入。对我国正常的金融秩序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增加宏观金融调控的难度、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容易造成金融泡沫、增加金融风险。

2、经济全球化对我国金融安全造成的风险。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传统金融的落后运营模式在同国外先进的金融营运模式的竞争中明显要处于劣势,而且现有的宏观调控手段也很难达到一体化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我国的经济、金融对外开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在大力提高国内宏观经济、金融调控能力的基础上循序渐进。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金融安全的挑战。

要充分认识到对外开放金融市场对我国金融业产生的压力和冲击。一是尚未完全走向企业化经营的国有商业银行系统尽管其分支机构众多,但它们在服务质量、工作效率、经营能力、技术条件等方面无法与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大银行相竞争,一旦允许外资银行大量进入并放开人民币业务的限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一些优质客户流失的严重问题。二是在金融开放条件下,市场利率必然要取代官定利率,现行的非市场化汇率决定机制也必将面临考验。三是随着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的不断开放,资本的自由流动将给我国经济、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带来许多难题,大量短期资本的流人和流出就会对我国的金融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4、资本账户开放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冲击。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资本转移限额的要求必将放宽、对外商企业属于资本项目的外汇收支管制将放松、对居民在国外持有的外汇资产额度管制也将放松,这些无疑都会增加资本账户管理上的难度:一旦长期资本大量流入,迅速增加的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和利用,再加上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增加,会刺激金融资产价格的过度上涨,进而促使经济泡沫化,最终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脆弱化、甚至崩溃。

5、国际游资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每天国际金融资产交易量约为贸易交易量的80倍。带有游资性质的短期资本已经超过10万亿美元,每天有相当1万亿美元的游资在全球资本市场上寻找归宿。在我国,由于金融法规还尚未健全、安全监管能力还不足以应付外界风险,因此,一旦大量的国际游资冲击我国金融市场,势必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乱,引发金融恐慌。

6、金融对我国金融安全提出新的课题。

随着全球机的迅猛发展,网上银行、网上金融已经成为现实。在国际互联网上,银行与客户可以不用见面便能完成日常业务往来,它消除了时间和地域的差异,改变了传统的金融业务运作模式,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但同时也应看到,作为开放性质的因特网,其安全程度正日益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威胁。近些年,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网上银行系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袭,这些事实都清楚地告诉我们,越是高新技术越存在受到侵扰甚至瘫痪的隐忧。

我国的网上银行业务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各项风险防范措施尚不完善。网上银行支付系统、信用卡系统、结算系统等多个重要的银行业务系统随时都面临着被不速之客袭击破坏的危险。我们引进了先进的网上金融技术,但配套的风险防范制度和安全预警系统还需要和中国国情逐渐结合,在这期间,金融安全问题尤为重要。

7、金融装备落后、国产化程度低是我国金融安全的重大隐患。

首先,我国银行化的平台大部分从国外引进,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安全的。我们可能过多地注重电子化所带来的收益和便捷,但注注容易忽视我们所使用电子化平台大部分是从国外引进过来的。由于这些平台软件并末公开源代码,其风险防范能力强弱便无从得知。第二,我国金融电子设备的核心技术大都是从国外进口的,使金融安全的基础极为脆弱。在我国金融电子化的过程中,和其他行业的设备引进过程一样,提出“以市场换技术”的思路,但在金融电子化的过程中,无论是整个金融系统内的操作平台,还是电子支付系统等核心技术,都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这种结果导致我国金融安全的基础极其脆弱。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在于,在金融设备引进的过程中,一直是消费行为的引进,一般是各大银行和金融机构直接引进,故他们关注的是消费技术,而不是研制开发和设备技术。因此,我们没有向汽车制造业等行业那样,扶持起自己的金融设备研制开发和生产力量。

8、金融监管还不能完全适应我国金融安全的需要。

从我国、金融国际化进程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金融监管的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金融监管的组织机构、人才队伍、技术手段等都与金融监管的要求还有差距。金融监管制度、监管水平还不完全适应我国金融安全的需要。

9、金融法制建设与保障我国金融安全的要求不完全相适应。

金融、法规是我国实施金融监管、保障金融安全的法律依据,也是金融监管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保证。近年来,我国颁布了《入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等一系列金融法律,在实践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我国金融立法任务仍然很重,在某些立法方面明显滞后,同我国的金融改革和保障金融安全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从各国金融实践看,随着全球以金融自由化、国际化、一体化为特征的金融变革不断发展,各国的在金融立法上尤其更重视管制、监管力度和尺度的把握。亚洲一些新兴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正是没有意识到借助法律手段和力量、在利率自由化和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的基础上强调有效监管,从而整个国家经济缺少必要的“防火墙”,暴露出金融法制尤其是监管法规上的严重缺陷,这些缺陷在遭受冲击时暴露无遗,成为引致整个金融危机的机制性因素。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正视这一,通过大力加强金融立法,实现金融有效监管,规避机制性风险,保障金融安全。

鉴于我国在金融安全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国际上的经验教训,我们对金融安全问题必须超前对策,做到趋利避害。

(一)成立专门金融安全研究和决策机构,制定金融安全政策和标准。由于金融安全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安全甚至国家安全,因此保障金融安全的工作应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要在对国内外、本外币市场的充分研究之后,制定出切合实际的金融风险防范措施和金融安全政策,用国际化的标准来衡量执行的情况。只有这样,我国的金融安全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

(二)加大投入,研究开发金融电子化的软件平台和金融电子设备的核心技术,提高金融装备的国产化水平,夯实金融安全的基础。针对我国在金融电子化的软件平台和金融电子设备的核心技术完全依赖国外进口的现状,我国在注重金融安全的过程中,应大力加大这方面的投入,通过扶植自己的

技术力量和生产能力,提高金融装备、尤其是核心设备的国产化水平,真正夯实我国金融安全的基础。

(三)加强金融安全法制建设,提高金融监管机构监管水平,及时消除金融安全隐患。东南亚金融危机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那就是:此次金融危机尽管起因于外部的货币投机冲击,但是从根本上讲是一次自源性的危机。它是货币危机、银行体制危机、债务危机、清偿力危机的综合表现。而金融安全法制建设的落后,正是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所在。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国应加强金融法制建设,健全、完善金融法律体系,逐步形成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金融规范化、法制化环境,尽快改变金融市场重要法律、法规不全,某些重要金融活动无法可依的现象,同时还应加强研究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问题。理顺政府与和银行的法律关系,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和银行管理体制改革。要强化金融执法问题。坚决执行市场准入、从业资格和分业经营等制度。要赋予国家金融监管机构以应有的权力,并使之在运作上保持独立性。必须充实金融执法队伍,提高金融执法人员的素质。严厉惩治金融犯罪和违法、违规活动,采取有力措施,坚决遏制大案、要案上升的势头。

我国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市场条件下的监管制度,借鉴《巴塞尔协议》,强化金融监管:在监管对象上,由侧重于对银行机构的监管转变为对所有金融机构的监管;在监管范围上,由针对性监管转变为全方位监管;在监管方式上,由阶段性监管转变为持续性监管,从一般行政性监管为主转为依法监管为主,从注重外部监管转为注重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为主;在监管手段上,由现场检查为主转变为以非现场检查为主;在监管信息上,由注重报表数字的时效性,转变为注重报表数字的真实性;在监管上,从注重合规性监管转向注重风险性监管。

第8篇:经济安全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 外资并购 产业安全 跨国公司

据《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连续第三年呈现增长,达到13,060亿美元,增长38%。这一数字接近2000年创造的14,110亿美元的历史纪录,反映出世界很多地区强劲的经济表现,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东南欧及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中的转型期经济体三大类经济体中均出现增长,在发展中经济体中,我国、我国香港和新加坡吸引了数量最多的外资。其中跨国并购活动的增长支撑了目前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上升。2006年,跨国并购交易不仅在金额上提高23%,达到8,800亿美元,而且在数量上提高14%,达到6974笔,接近2000年达到的上一个并购高峰。

一、我国外资并购趋势及出现的新特点

美国学者海默认为,由于企业存在的垄断优势和市场存在的不完全性特征,对外直接投资成为现实需要。科斯的内部化理论认为,企业只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使相应的交易变成企业的内部交易,实现在企业内部的交易比通过市场交易具有更低的成本。沃尔特・艾萨德认为不完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劳动力成本差异、市场购销存在的贸易壁垒,以及政府的政策等使得对外直接投资成为现实需要。这些理论都表明,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降低成本、利用全球资源、提高效率的需要,而企业并购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最优方式之一。目前美国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给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而我国宏观经济依然保持强劲增长,人民币持续升值,体现了我国庞大市场对外资的强大诱惑力,外资并购成为我国主要的外资进人方式。

1.跨国公司掌握目标企业控制权的意图强烈

跨国公司在并购合同中要求控股,对企业未来收益必须超过15%等要求成为最近一个时期跨国公司在我国并购的基本条件。这在原来的绿地投资中几乎不存在。与2000年以前相比,现在跨国公司在投资并购中控股的比例明显提高,出于对控股权的需要,跨过公司表现出强烈的“独资倾向”,在控股权、控制销售权及财务权、品牌使用权上都提出明确的控制要求。

2.跨国公司重点并购重要行业的骨干企业

跨国公司利用国企改制和地方推进国有产权改革的时机,针对重要行业的骨干企业,加快了并购步伐,美国凯雷投资集团与徐工集团工程机械公司的股权交易,高盛和鼎晖集团联合收购国内最大的食品加工企业一双汇集团100%的股权,四川双马89.27%的股权转让给拉法基中国海外控股公司等,这些在在相关行业中的重点企业,都已经或正在被跨国公司并购重组,表现出明显的产业垄断的倾向。

3.跨国公司采取的并购方式不断创新

跨国公司的并购都有很强的目的性,那就是达到对并购目标的完全控制并尽可能实现对市场的垄断。因此跨国公司在并购中为了达到目的,采取逐步措施,不断创新并购模式,除了正常收购收购以外还搞蓄意收购,目标是收购上市公司,先成立合资公司,然后收购上市公司的核心资产;或是为了得到一家企业,跨国公司先合作后合资,合资以后大力虚化,虚化之后亏损,中方坚持不住了,就实行收购,使合资企业最终变成跨国公司的独资企业。

二、跨国公司并购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

产业安全是指在对外开放和国际竞争的条件下,国家的重要产业能够保持相对优势,在资本、技术和市场等领域不受跨国资本的左右,从而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虽然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是维护产业安全的有效手段,但从产业自身因素考虑产业安全问题,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核心问题。目前由于跨国公司并购的迅速发展,使我国产业安全面临的主要风险如下:

1.跨国并购严重削弱企业自主研发能力,降低我国国内企业的发展能力

在我国从事研发活动的跨国公司多数从事适应性研发活动,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究机构主要是进行新产品的本地化研究,新技术、关键技术仍掌握在外方人员手中,创新能力仍在跨国公司母国。跨国公司并购企业后,企业自主创新的投资决策权被股权左右,外资企业利用各种手段取得控股权,从而夺得自主创新权。缺乏品牌和技术创新后的国内企业,只能高度依赖于跨国公司,企业独立发展的空间狭小,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2.部分产业过度并购造成行业垄断,打破原有的市场结构

基于外资并购近年来侧重整体布局、系统性并购的特点,一旦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即从主要原料、零配件的供应到销售网络都被几家外资寡头控制,将为其他的国内企业进入这个行业设置非常高的门槛。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在我国已开放的产业中,许多产业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被外资控制。电子信息、汽车、医药等主导产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计算机心片、软件操作系统、汽车发动机90%以上控制在外资手里。如果外资垄断涉及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如金融、电信、交通、钢铁等行业,并控制其核心技术,可能带来我国的产业安全的风险问题。

3.跨国并购造成国家重要资源大量流失,打破我国生态环境平衡

跨国公司把在母国受到限制的一些污染行业转移到我国,使一些地区的土壤、水源,以及其他生态遭受破坏,而我们并未从中获得多少实际的利益。目前资源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大量战略性资源的外流将加剧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供给的矛盾,环境问题威胁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阻碍了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三、保障我国产业安全的建议

1.加紧制定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我国产业安全

并购和垄断是一对孪生兄弟,反垄断法很重要。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都非常注重对跨国并购的监督管理,并制定了限制此类并购的完备法律体系。在防止跨国并购造成的产业安全问题方面,美国进行了分类管理,针对一般性竞争性产业安全,有《反托拉斯法》和《反垄断法》;针对上市公司的,有《上市公司并购法》和《证券投资管制条例》;针对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或核心技术的产业,有《国家安全法》等。目前我国已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制定并实施了《反垄断法》,设立跨国并购审查机构,防止外国资本进行垄断性恶意收购,但其他相匹配的法律措施还要进一步完善;通过立法确定外资并购待遇的标准,在赋予外资国民待遇的同时,明确限制外资并购的行业和领域,特别是涉及国家安全的国防性的限制;并购规模的限制,对于交易额达到相当规模的要限制;取消一些特殊政策,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2.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其向国际化发展

这是维护产业安全、规避市场风险的根本举措。根据国际惯例,企业研发投入应占销售收入的5%,低于3%就会被市场淘汰,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一般占销售收入10%以上,国家相关部门积极引导企业增加技术开发的投入,开发推广适用技术,形成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只有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才能增强企业盈利能力,不但不会轻易被跨国公司并购,而且还能与其展开竞争,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在并购过程中,企业抓住合资企业的控股权,避免并购之后,丧失研发平台和队伍。要处理好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对引进的国外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在消化的基础上再创新。根据市场的需求和特点,借助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共同开发一些新技术和产品,加速企业走向国际化的进程。

3.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引导跨国并购的产业投向,杜绝国内稀缺资源流失

鼓励和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转变产业高投入、高能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对跨国公司在能源、交通、农业、环保等产业的并购投资采取支持的态度,而对跨国公司进入银行、证券、保险、公用事业、信托投资等领域进行限制,禁止或者限制外资企业对于我国稀缺资源的开采和生产性企业的并购,禁止严重污染环境的外资并购项目,引导外资在高新技术等科技领域开展投资,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

总之,在对待跨国公司的并购中,理智看待“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和产业安全的关系。在明确外商控股和并购国有企业产业导向,以及确定可以参与并购的产业领域的原则下,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欢迎跨国公司并购,并借助跨国公司的优势,尽快培育我国自己的跨国公司,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参考文献:

[1]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2007

[2]高 媛:跨国并购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及对策.集团经济研究,2007,(7)

第9篇:经济安全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产业安全经济安全技术安全信息安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技术席卷全球,电子信息技术不仅已经成为一个新兴支柱产业,而且前所未有地影响其他传统产业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美国等发达国家严格控制其高端通讯技术、计算技术的应用和传播,比较重视信息产业的安全状况;而我国无论是在主观意识上、技术标准上还是产业管理政策上,都忽视了电子信息产业安全防范。2009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如何维护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经济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安全已经提上日程。笔者从产业安全的含义界定、产业安全理论和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构成三个方面阐述通过加快创新发展,维护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安全。

产业安全的定义

尽管国内外学者们对产业安全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但概括起来有狭义和广义两个范畴的认识问题。从狭义角度看,产业安全仅仅只是经济领域的问题,不涉及技术领域,只是运用经济手段寻求经济的安全性,是指在开放的经济体系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定产业如何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独立的产业地位和产业竞争优势。从广义角度看,产业安全指的是保证产业顺利发展的经济、技术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因此广义的产业安全是指一国重要产业所处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相对稳定,产业内外先进技术推动作用充分发挥,企业持续培养核心竞争能力,使产业在其幼稚阶段、发展阶段能够抵御外来各种因素的威胁,并能持续发展的状态。

产业安全相关理论综述

(一)产业保护理论

产业保护理论是研究产业保护对象、产业保护手段、产业保护程度和产业保护效果的一种产业安全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产业保护的目的是保护产业的竞争力,使被保护产业不断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保护的手段应该是在国际法允许的范围内灵活运用多种保护方法;保护的对象应是在全球产业链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产业、节能的产业和具有强外部性的产业;保护的难点是对开放度和保护度的把握,在国家层面上是开放的,在产业层面上是适度保护的,即应为产业发展提供开放的成长环境和良性的保护措施。可见,产业保护对竞争环境的培育很重要,这种保护应是暂时的、高效的,旨在促使产业自身产生出一种技术外溢,并不断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二)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

从长远来看,只有不断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才是维护产业安全的治本之策,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产业安全的核心。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集合构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是竞争优势的形成及发挥。也就是说,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国某一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实际显现和形成的优势,它反映了一国某产业的生产力水平。从竞争优势的形成角度来讲,产业国际竞争力更强调和依赖于企业的策略行为和创新能力。为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强化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等。

(三)产业控制理论

产业控制理论是从产业控制力的角度探讨产业安全的理论,它主要关注外国直接投资(FDI)通过股权、技术、品牌、经营权、决策权的控制,而对东道国产业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及东道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一国的产业控制力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本国资本对国内产业的控制力和对市场的占有程度;第二,是本国政府对国内产业的影响力和产业政策效应。产业控制力的高低主要受国际资本进入的影响,大量外资企业的进入会侵蚀本国资本的产业控制力。

电子信息产业安全释义及其构成分析

与一般产业相比,电子信息产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研发投入高、创新速度快、风险性大等特点,因此电子信息产业安全的内容与一般产业安全相比,运行过程中对技术和信息传递的要求更高,具有特殊性。根据产业安全的概念,结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特点,在考察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水平时,不仅要从经济角度出发,还要注意电子信息产业中技术开发、使用等方面的安全。

因此,本文对电子信息产业安全的概念做出如下界定: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是指一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开放经济背景下,其所处的经济政策环境相对稳定,产业保护措施相对合理,产业发展基础条件相对完善,产业内外先进技术推动作用充分发挥,企业持续保持要素的高投入并持续培养以技术为核心的内在竞争能力,使电子信息产业能够在其幼稚阶段、发展阶段抵御外来各种因素带来的威胁,并能持续发展的状态。根据产业安全理论和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概念的界定,电子信息产业安全可以分为经济安全和技术安全两大部分。

(一)电子信息产业的经济安全

电子信息产业的经济安全是经济领域中的产业安全问题,主要考察产业所处的产业政策、市场竞争环境是否有利于产业发展;产业在国际上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何在,是否有竞争优势;产业和产业内技术是否过于受国际市场制约;政府和企业对行业的控制程度如何,是否很大程度上受外资和国外市场的影响等。

1.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产业发展环境是产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受到国家产业政策、产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的影响。

电子信息产业政策是指政府部门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通过税收、投资等方式对电子信息产业的资本、人才和技术环境产生影响,扩大电子信息产品的市场需求,刺激和保护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各种政策。主要包括税收优惠政策、人才开发政策、风险资本政策、科技投入政策等。

市场竞争环境是指我国加入WTO后为了与国际体制接轨,我国的国内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芯片、手机、电脑等高技术的电子信息产品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利用国内外的资源进行生产销售。但同时国外高新技术企业的大量进入,与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同一行业或行业之间的企业竞争更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能否扩大市场份额,取决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市场竞争能力。

2.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维持产业的生存空间是指国内产业的产销量应该快于或至少不慢于国外产业产销量的增长,只有这样,国内产业才能保持创新和发展的能力余地。而维持产业一定的生存空间要求产业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能够显示一国某个产业的竞争优势,揭示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电子信息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电子信息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产业的贸易竞争指数。在国内市场上,电子信息产业处于主导产业地位,其竞争力较强,因此,在影响电子信息产业安全方面,更侧重于其国际方面的竞争力。3.电子信息产业对外依存度。产业对外依存度主要反映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依存度过低,说明一个国家产业发展过于封闭,而太高又说明易于遭受国际因素波动的影响。考察电子信息产业在对外依存方面是否安全可以从产业的进出口对外依存度、资本对外依存度和技术对外依存度等方面考察。

产业进出口对外依存度反映国内产业的生存对原材料、零部件进口和产品出口外国市场等的依赖程度。产业进出口对外依存度越高,产业受国际市场负面影响因素就越大,产业的生存安全度就更低。参考国际经验,将进口依存度的“基本安全”状态范围定在30%较为合理,上下增减5个百分点可以算出其它安全值。

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反映国内产业的生存对外国资本的依赖程度,如果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较高,说明对外国资本依赖度越大。如果外资供应有较大的变动(如撤资或垄断),那么将会影响到产业的正常发展。

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反映国内产业的生存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在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的情况下,短期存在着技术供应中断可能带来的产业停滞风险;从长期看,如果引进与消化不能协调进行,产业不可能建立起自主的技术研发体系,竞争力就无从谈起,安全更没有保障。一旦外方停止转让技术,而产业自身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又严重不足,将会影响其国际竞争力,进而影响其生存安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中许多行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瓶颈。

4.电子信息产业控制力。与产业对外依存度相同,电子信息产业控制力主要反映本国政府和企业对产业的控制程度。如果控制力过低,某一行业有过多的资本股份和市场份额控制在其他国家或集团手里,说明易于遭受国际因素波动的影响,没有自。反之,如果控制力过高,又不利于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考察电子信息产业控制力是否恰当,可以从外资市场控制率、外资股权控制率和外资技术控制率等方面考察。

外资市场控制率反映国内产业市场上受外资企业控制的程度。按照国际反垄断法的规定,该指标的警戒线为20%,上下增减5个百分点算出其他安全值。

外资股权控制率反映国内企业资产股份受外资企业控制的程度。通常来讲,单个企业外资股份额达到20%~30%可达到对企业的相对控制,超过50%即达到对企业的绝对控制。因此,该指标应限制在30%以内,上下增减5个百分点算出其他安全值。

外资技术控制率是从技术角度反映外资对国内产业控制的情况。单个企业的外资技术控制率与国产化率之和为1,可通过国产化率计算单个企业的外资技术控制率,将外资技术控制率按产值加权平均,即可得出产业的外资技术控制率。

(二)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和信息安全

由于电子信息产业对技术和信息高要求的特征,在分析电子信息行业的安全时必须考虑其技术和信息安全。

技术是把“双刃剑”,凡有技术使用的地方,就有安全问题存在,技术发展越快,技术给人类安全带来的威胁就越大,这就是技术的社会后果的具体体现。技术的社会后果,是指技术成果应用于社会之后所产生的负面作用或不良影响。技术的社会后果,一是背向社会后果,二是侧向社会后果。背向社会后果,即技术成果被用在与该项成果创造者的预想和公众利益完全相反的方向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高技术产业,在技术的开发和运用时应考虑好此项技术是否会造成对社会的不良影响,从而加强防范,采取一定措施,利用技术有利的一面而控制其有害的一面,保证产业技术的安全。

而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电子信息产业本身的特性,此行业对信息系统有很强的依赖性。再加上电子信息企业几乎所有的数据和商业机密都存放在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内,所以这些都给企业的信息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一旦管理不当就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电子信息产业的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从大的方面讲,信息安全主要包括:运行安全(主要是由网络和计算机构成的平台)、交易安全(传输过程中的数据安全)、内容安全、个人或单位隐私保护。

参考文献:

1.何维达,宋胜洲等.开放市场下的产业安全与政府规制[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