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时代的特点范文

工业时代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时代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业时代的特点

第1篇:工业时代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后工业景观;蚕;丝;变

中图分类号: TU98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08-75-1

在我们身边工业的足迹渐渐远去,即将逝去。随着工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迁的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也是工业景观的发展历史。工业景观体现的是人在自然中的工业生产活动——人,建筑,机器与自然它的特征,机器已经不是单单为了工业生产而存在的工具,而成为不可避免的重要景观。

1 工业景观发展的三个阶段

工业景观的发展史就是工业生产力的发展史,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时代、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

1.1 前工业时代

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机械化程度很低,主要以农、渔、采矿等消耗自然资源的经济部门为主的社会形象。景观以工业作坊和一般构筑物的景为主。

1.2 工业时代

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以经济增长为轴心,同时通过加工的自然竞争,机器是特有的资源,各种专业劳动工具为机器生产的高级组织形式——工业生产的流水作业创造条件,而彻底改变工业景观面貌。

1.3 后工业时代

是一个多元化、多样性、多层次文化融合的时代,是信息技术、科学技术、手工艺技术、艺术组成新联盟的时代。

2 工业景观不同形态

针对新型产业的工业景观;针对后工业景观遗产的保护与再生及工业遗产旅游;针对后工业的农业工业化的景观设计。

3 后工业景观

后工业景观是后工业时代的产物,是工业景观的延伸。后工业景观源自英文直译“post-industrial landscape”,就是在工业废弃地中,充分研究场地现状、场地历史,深入分析场地矛盾的情况下,利用原有的构筑物、机器等融入现代造景手法解决场地问题而建立起来的景观。它的显著特征是体现着工业文明和记忆,有着自身独特的场所精神展示。后工业景观的分类主要分为两类。

3.1 广义

根据现行对工业遗产的划分,后工业景观涉及的对象:传统工业城市及老工业区得改造与复兴;城市传统工业地段的改造再生;城市旧工业废弃地的景观再生和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等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更新再利用。

3.2 狭义

只是针对工业废弃地,以创造城市空间的目的,将其改造成为城市开放空间。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大片的拆除重建,在抹去城市的旧日痕迹和工业痕迹的同时,割裂城市固有肌理,遗留大量城市伤疤。对原有资源的再次利用成为目前棘手问题,近几十年来得到各个国家的关注。

3.3 后工业景观的基本分类

生态恢复、大地艺术、休闲用地、工业遗产旅游。举例说明,西雅图煤气厂公园,作为生态恢复的典礼。位于河岸边,原先的用途是煤气厂,提炼天然气,这次改造是部分保留,作为工业纪念牌,车间改造为儿童游乐宫,部分拆除,开辟开敞空间,采取自然风景。设计特点:首例保留工业设施的现代城市公园。

3.4 后工业景观的特点

对环境的生态恢复;部分工业建筑或场景保留原貌,注意工业历史的纪念意义;在恢复的同时体现地域特点;作为休闲,旅游用地存在。

4 铁岭西丰永发蚕业旧工厂改造

通过调查铁岭西丰永发蚕有限公司(辽宁美麟集团 ),丝绢纺织业(以本地柞蚕茧资源为原料 )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 。

4.1 第一部分,场地背景分析

首先,在宏观条件来看:与大城市的关系,作为“都市桥梁”而存在。介于吉林与辽宁之间两大城市的焦点而存在。西丰,地处辽宁省东北部,位于辽宁省与吉林省交界处。县城距沈阳180公里,距长春市197公里。其次在中观条件来看:城镇尺度(铁岭西丰)第一,铁岭西丰被誉为 “林业县”“柞蚕之乡”“中国鹿乡”。第二,经济发展(矿产业 纺织业)与自然生态相协调。最后在微观条件看:铁岭西丰永发蚕有限公司(辽宁美麟集团 )可作为“后花园”而存在,成为城市未来的游憩中心。

4.2总体设计构想

4.2.1设计构想的起因

历史因素转变。“小作坊”转变“手动机器”转变为“自动化”;参与人群转变。四五十年代的一生回忆,六七十年代的继承,八九十年代的好奇;工业自身的制作;自然柞蚕变化。

4.2.2设计构想的提出

以柞蚕的变化规律为原本的主题性工业改造公园;一次轻工业的转型与传承,结合西丰永发蚕厂柞蚕的工艺技术;结合铁岭西丰的地域特点。追溯人文情怀,奉献一生的老人,从事中的父母,未知懵懂的我们结合起来。让一家人融入在其中,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兴趣与乐趣;整体遵循变化的,流动的。将追寻从整体到局部,从几何到自由,从郁蔽到开敞,从工业到自然的景观变化。

第2篇:工业时代的特点范文

美国人巴菲特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投资精英,在近半个世纪的投资生涯中,创造了一个从200元起家最后成为世纪首富之一的神话,让亿万投资人无不心向往之,连续40年平均每年以26%复利增长的业绩战胜了证券市场所有投机者。巴菲特40年来执著于自己的投资理念,不急不躁,日积月累,理性而幽默,刻苦而认真,让理性与智慧发出耀眼的光芒。

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包括:

1.必须投资于具有投资价值的企业。即企业每年为股东赚的钱应大于要股东投入的钱,这是投资所必须首先考虑的本质因素。很多我们熟知的固定资产投资过大的企业,比如钢铁厂,纺织厂等,都可能每年为股东创造的利润不过1元,而更新设备厂房的投入却以10元计,股东要从此类投资中长期获利是很困难的。真正具有股东长期投资价值的企业是那些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小而又能为股东带来丰厚利润的企业,比如媒体(电视台、报纸)、金融(银行与保险公司),周期性消费品等,它们不是依靠固定资产为股东创造价值,而是依靠特许权或商誉等不需要折旧且可能增值的无形资产为股东带来超额利润。

2.必须投资那些通过建立壁垒而具有独占利润来源的收费桥梁公司。巴菲特认为企业安全性和稳定性最基本的保证是企业的经营壁垒,即企业是否具有对利润的独占性特点,能否通过修建"护城河"把别的竞争者和投资人排斥在本公司产品线之外。经营壁垒的方式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先天壁垒,即依靠专利、技术、资源和政府保护把别人排斥在圈外,例如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就依靠政府对金融牌照特许权的保护而获得独占性的利润来源;二是后天壁垒,即产品本身并不具有排他性,但由于其在行业中居于领导地位而具有排他性,他们通过寻求垄断或成为行业标准而具有利润独占性特点,比如可口可乐就是因为占有市场份额之大甚至成为碳酸饮料代名词,而微软更是不遗余力地寻求成为业界标准,所以好的公司和投资是把产品企业转变为独占性的"收费桥梁公司",这样投资的安全性可以极大地提高。

收费桥梁公司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类是通过建立标准形成壁垒的收费桥梁公司,又可称之为麦当劳商法,只要分店与总店标准不变形,则收费规模可以无限放大。二类是品牌收费桥梁公司,又可称之为可口可乐商法,它的特点是用无形资产去收费,比如耐克、万宝路都是利用品牌去收费。三是管理收费桥梁,即通过联结厂家与商家的通道收费,媒介(电视台、报刊),展销会,交易市场都是此类。

3.投资企业必须学会从量上评估企业的投资价值和安全边际,找到那些每年都能够平均地带来超过国债收益率的股东收益报酬率的企业。

巴菲特的现金流、净现值、完全边际等观念为我们在20世纪投资获胜搭建了一条理性与安全的桥梁。巴菲特告诉所有投资人,只要你有足够的理性和耐心,你就会成功。他保守、稳健、遵循古老的价值反映论原理,相信企业的价值是可以计算出来的,相信企业的前景是可以预测的,一切是那么精确而理性。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在成熟的工业化时代可以说是如鱼得水无往而不胜,因为他的投资理念符合了工业时代的整齐划一、标准统一的特点。

但是,在人类面向21世纪的时候,我们的投资方法和投资理念却不能不受到信息时代观念和方法的冲击。面对全新的信息技术时代,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却完全行不通,Yahoo,Amazon,eBay,Ao1等高达几百倍市盈率公司的广泛存在,以及那些就像在一夜之间冒出来的世界性技术企业向巴菲特观念提出了全面挑战。

信息时代,巴菲特不管用了?

信息时代生产的是和工业时代物质产品完全不同的精神产品---信息,信息是一种摸不着,看不见,没有形状,没有重量的知识。它的特点是跳跃、不拘形式、大批量地以流动方式存在于我们这个社会的虚拟空间之中。工业时代的特点和规律是客观、精确、整齐、流水线作业、按部就班,人们被告之只要遵守规则和纪律就可以获胜。而信息时代是标准待确立的时代,当爱因斯坦提出物质的重量在高速运动下会发生变化的相对论后,动摇了我们对物质的确定性观念,再加上微观世界量子理论的发现,使人们明白了微观世界的测不准、跳跃性、无序性及非连续性特点。我们这个社会在由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型中,越来越明显地体现信息化时代所具有的突发性、测不准、跳跃性和非连续性特点,许多我们过去以为是规律和必然的东西都发生逆转---几十年都高速成长的东亚经济奇迹不是突然就危机四伏了吗?从来是咄咄逼人号称要买下美国的日本不是突然间就发现自己需要搞活经济了吗?许多号称绩优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不是仿佛一夜之间就亏损了吗?世界变得越来越不可预测,过去不能证明现在,现在不能表明将来,事物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不连续、非线性因素、随时都可能发生跳跃和逆转的特征,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主要表现为量子运动的信息时代。

工业时代的财富积累是依靠节约成本扩大销售的日积月累,所以大部分企业在比控制成本及提高管理效益,企业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有章可循的过程,一个跨国公司或大型企业的成长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而信息时代的企业却普遍呈现出突发性跳跃性的特点,财富的积累几乎可以在一天内完成,而10倍速的企业层出不穷,Yahoo、Amazon、eBay、Ao1等传奇不断涌现,使我们很难用传统的投资理论和市盈率标准评估它们。对信息产品类企业应关注其成长性及未来的发展空间,应关注其是否具有产生跳跃性变化的能力。

Amazon是一个每年亏损数百万美元并且至少在2001年前无望赢利的公司,但其资本市场价值却高达100亿美元以上,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Amazon是最著名和最大的网上电子商务品牌,该品牌与Yahoo一样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可以延伸其它商品的销售,从而人们可以合理地预期该网址的潜在市场价值是无限的。因为电子商务的市场实在太广阔并且发展速度惊人,根据Forcestre调查公司数据,1998年人们花费78亿美元用于网上购物,预计2003年这一数字就可猛增到1080亿美元。这种趋势给投资者提供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信息时资新理念

1.注意该公司提供的是物质产品还是信息产品,这是区别工业时代企业与信息时代企业的首要标准。只有精神、文化、艺术、信息类的弱物质产品才具有发生量子跳跃的能力。Amazon提供的并不是书这种物质产品,而是关于书的信息及客户的反馈信息,该公司收有310万个书目(这比地球上任何一家书店都大15倍以上);Yahoo提供的并不是网址这种产品,而是关于网址的信息。这是信息时代企业与工业时代企业的本质区别。

我们甚至要将信息服务企业和信息处理设备企业区分开来,生产电脑、电视等信息终端、修建网络设备等产品企业本身并不是纯粹的信息企业,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仍然要遵循工业时代的物质运动规律和生产方式,只有软件、网址、文化艺术产品及媒体才可能完全体现信息时代的量子运动规律,出现跳跃、突变式的发展现象。可能是观念的转变,也可能是一种概念的提出,就可能像泰坦尼克号一样征服亿万观众的心。在信息时代,Yahoo不过是提出了一个最快捷方便的网址目录概念,Amazon不过是提出了网上电子商务概念,Dell不过是提出了电脑直销概念,微软更是概念不断,一会儿PC,一会儿即时即插即用,一会儿又是数字化神经。总之,信息时代的经济实质是概念经济,谁的概念最动听,最能得到公众最大程度的认同,谁就有最大范围的用户和注意力,谁就能在掌握未来的竞争中获胜。

2.该公司是否建立了一个可以发生量子跳跃的开放式信息平台,是否形成了足以产生量子运动的信息场,这是衡量信息时代的企业能否产生量子运动的前提。Dell和Amazon之所以能够成为信息时代的先驱,在于他们不仅提供的是关于电脑或书的信息,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收集客户偏好的即时反馈信息,可以据此推测客户还想买什么,并为他们提供电脑配置和书目的最新信息,从而使他们的公司成为关于某种商品的交互流动的开放式信息平台。这种双向互动式的特点导致了某种商品的信息场和虚拟空间,从而可以迅速地跳跃成为该种商品的最大经销商。开放、交互式是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因为他们是开放的,所以他们是跳跃的和前景无限的。

3.该公司是否具有极大的商誉和无形资产、是否建立了信息时代的知名品牌和客户忠诚度,这是衡量信息企业生命力的标准。信息时代的投资原则并未完全抛弃巴菲特,只不过是更高层次上的螺旋式回归。巴菲特所考虑的商誉是指向过去的,即是否能够在会计上带来超过社会平均回报的价值。而信息时代的品牌则指向未来,是一条正在修着的通向未来的收费桥梁,它的价值从会计上尚无法核算,只能从它吸引的注意力和关注人数上进行预期,也许下个世纪的经济形态真的会是一种注意力经济,资本不再重要,现金不再重要,来绩也不再重要,财富不过是一组组的数据,企业生产变成一种虚拟空间。未来的收费桥梁是建立在谁拥有最大限度的关注度基础之上的,为了得到最大限度的注意力和关注人数,人们甚至来不及收费就把所有的收入投入到桥梁的建设中了。这里有一个收费和架桥的悖论,你一收费可能桥就建不起来,所以信息类企业现在大都忙于架桥,即通过最大程度地拓展市场以吸引注意力。只有当客户的注视和认同成为标准时才标志着收费桥梁的建立。大多数信息企业为了迅速占领市场,来不及收费甚至到了免费奉送的地步,因为谁都知道如果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注意力可能很快就会丧失收费的权利,所以大多数信息类企业现在还很难赚钱,只能以人们对这种信息是否满意和是否忠诚作为评估价值的标准。

信息时代的投资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原则:

①轻市盈率,重成长率:市盈率(股价与每股收益之比)观念对于全新的信息时代企业并无价值评估意义,人们不能局限于市盈率观念评估投资的安全与风险,一个10倍成长的信息企业即便给出1000倍的市盈率也不足为怪。因为信息本身运动速度就是惊人的,信息高速公路之上,信息是以光速传递,信息的增长是以"爆炸"形态出现的,这必然导致信息企业跳跃式发展和高速扩张。企业的爆发力和表现出来的成长性是信息企业不同于工业时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我们不能拘泥于工业时代的市盈率标准。

②轻历史,重未来:对于信息产业类企业来说,过去的经营历史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因为信息类企业的发展并不依靠积累和接力,它的发展是跳跃的和非连续性的,过去的成功不能证明现在,现在的成功不能保障将来,投资的重点应放在企业发展的未来上,它的未来创意很重要。

③轻计划,重发展:由于未来不可捉摸,所谓企业的计划完全不可相信,那种预测企业明年业绩到几分几厘的做法,完全是形而上学的做法。由于信息时代的普遍测不准原理,我们应该放弃预测,而将注意力倾注于企业的发展态势和发展方向上。

④轻固定资产,重人力资本:由于信息企业生产的是信息类知识产品,企业的资产规模等物质条件在信息的发展中并不起决定作用,固定资产在信息企业中变得可有可无甚至成为增加折旧成本的负担,我们应更加关注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人力资源投入状况及发展潜能。

⑤轻生产环节,重市场影响力:信息产品几乎可以无成本地复制,信息企业的生产环节变得无足轻重,我们应更多地关心企业的销售环节和市场领导力。信息企业产品能否卖得出去?它提供的信息能否为消费者认同接受和发生共振?是否具有收费能力和市场号召力?这些才是关系到信息企业生存状态的根本问题。

第3篇:工业时代的特点范文

但这场大风没有刮多久,2011年下半年以来,这些B2C子商务企业转瞬之间步入冬天,动辄上亿的营销预算被大幅削减,赢利状况持续恶化,一些网站甚至倒闭。B2C子商务这种商业模式是否有效?乐淘的CEO毕胜撰文大倒苦水,说自己从事子商务是误入歧途,甚至认为子商务是一场“骗局”。

为什么昨天的“香饽饽”今天就成了“骗局”?子商务这种商业模式真的不行了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看看现在大多数B2C子商务和传统零售商到底有何不同。仔细分析一下可以看出,现在大多数B2C子商务网站只是把零售这个环节从线下搬到网上,获取的也只是批零差价,当这些差价不能支撑高昂的营销和物流成本时,必然会陷入困境。

那么,子商务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子商务并不仅仅是把商务行为从线下搬到线上那么简单,而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通过互联网,使商务的重心加速从厂商向消费者转移。简单来说,工业时代以厂商为中心的B2C模式,正在逐步被信息时代以消费者为中心的C2B模式所取代!B和C这两个字母的顺序换了一下,意义完全不同。

以这个标准来看,现在大多数的子商务企业只是以厂商为中心的B2C企业,而不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C2B企业。未来的子商务应该是消费者驱动的企业,互联网中一些炙手可热的新概念――长尾、众包、维基、轻公司、湿营销、免费经济――都是以消费者为核心,来重塑商业模式。

这种商业模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工业时代。传统工业时代有四大特点:1、大生产(如福特和富士康的流水线);2、大零售(如沃尔玛和家乐福这样的大卖场);3、大品牌(如宝洁和欧莱雅等全球知名品牌);4、大物流(如联邦快递和UPS)。兴起于1990年代的大规模定制,本质上也还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消费者只是有限参与企业的生产和销售。

现在,大多数B2C子商务企业还在延续大工业时代的模式,他们向顾客提供大规模生产的产品,通过规模化和低成本来竞争。由于销售渠道的成本大大降低,相对于传统零售商而言,这些子商务企业有一定的价格优势。这也是他们主要的竞争优势。

不过,由于客户在网络上比价更容易,价格敏感度更高,因而客户忠诚度更低,行业竞争也更加惨烈。为了赢得客户关注,他们不得不投放大量的广告,经常开展促销活动。这样做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客户选择子商务,整个子商务的市场做大了,但单个企业的赢利状况则不乐观,“赔本赚吆喝”。

出路何在?出路就在于重塑子商务的商业模式,从以生产者为核心变成以消费者为核心,从B2C变成C2B。让客户尽可能多地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中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这种C2B的模式有四个核心要素:个性化营销,个性化销售,社会化分工与协同,以及生产体系的柔性化。

鉴于互联网对商业的日渐渗透,全新的商业景观日益清晰:在搜索和社交网络营销平台上展开低成本、高效率、精准互动的个性化营销;在eBay、亚马逊、淘宝网等巨型零售平台上完成个性化销售;在基于互联网并可展开大规模实时协作的供应链平台上,完成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社会化分工与协同;生产体系进一步柔性化。

互联网对商业的巨大改变,最先发生在营销环节。互联网提供了一个信息互动和人际互动的大平台,极大地提高了营销效率。从精准的P4P(为效果付费)广告,走向口碑相传的SNS营销,短短十余年,互联网正在快速演绎出个性化营销的全新平台。网络时代的广告无处不在,但这种广告其实已经越来越不再是“广告”了――个性化营销的时代到来了。

第4篇:工业时代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网络 新闻传播 个人自律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媒介形态进入“数字式革命”,无疑会看到这一“数字式革命”,事实上已经宣告了“网络时代”的到来,由此而来,网络新闻传播的出现,实际上已经开始超越“工业时代”新闻传播的媒介形态限制,而进入了“网络时代”的数字化传播。

显然,这就意味着,与媒介形态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新闻传播为核心的大众传播在进入网络时代之后,网络新闻传播已经以“数字式革命”的前卫姿态,在全世界范围的新闻传播世纪性巨大变革之中势必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且直接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未来发展走向。当然,如果仅仅是从新闻传播全球扩张的表象来看,也许不过是涌现出前所未有的形形的新闻网站,或者是众多现存的各种类型的新闻媒体也纷纷发行网络版,以便能够适应网络时代的大众传播需要。然而,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网络新闻传播的全面兴起,数以亿计的网民在参与新闻传播的现实过程之中,已经挑战着以专业人士自居的为数不多的记者们的传播话语权,具体而言,也就是“网络时代”所出现的“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这一新闻传播事实,已经消解着“工业时代”才存在着的“无冕之王”所具有的传播权威地位。

“无冕之王(King maker)是形容新闻记者具有特殊地位和干预一切的权力的称谓。在“工业时代”的媒介形态的限制之中,毫无疑问地都表现为针对新闻传播过程之中的受众,其所独具的优势话语权。这一记者话语权的优势,不仅仅是单向性的居高临下,而且也是独占性的居高临下,正是在新闻传播过程之中存在着受众的被动接受,才促成了新闻传播过程之中记者跃居于“无冕之王”这一传播权威地位。由此可见,“工业时代”的新闻传播,呈现出传播者的记者与接收者的受众之间的彼此分离,导致了以记者为代表的职业化的专业人士的出现以及由此形成的传播行业,得以对新闻传播进行操控的大众传播现象。

这一“工业时代”产生的传播现象,究其原因,尽管可以说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归根结底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工业时代”的媒介形态变化还不足以为“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提供具有可行性的传播手段与传播途径,也就说,正是因为媒介形态本身的限制,才出现了记者与新闻传播行业,使其具有了新闻传播的权威地位。在这样的前提下,重新审视“数字式革命”的革命性,也就不应局限于媒介形态变化本身,其之所以能够被视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场革命”,也就在于“网络时代”的到来,前所未有的传播手段与传播途径促成了网络新闻传播的出现:不仅能够使记者与受众的历史性分离转向现实性的台二位一,而且更是能够使人人在既是传播者的记者又是接收者的受众,这样的双重身份之中积极参与新闻传播。于是,“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在消解“无冕之王”的优势话语权力的同时,使每一个人都第一次真正拥有了新闻传播的个人话语权利。

毫无疑问,每一个人都会为此感到欢欣鼓舞,不过,随着“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逐渐成为现实,网络新闻传播无疑面临着巨大的传播压力――这就是新闻传播的个人性与新闻传播的真实性之间,如何才能保持相对一致?这就是说,在网络新闻传播之中个人的主观倾向性,怎样才能确保网络新闻传播之中新闻本身的客观准确性。从包括网络新闻传播在内的新闻传播过程来看,任何具体的新闻在传播之中,都难免个人因素的主观影响,只不过,在“无冕之王”的记者那里,将会受到行业性的“守门人”监护,记者个人的主观倾向性受到人为的层层限制;而对于“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的网民来说,个人的主观倾向性则主要是受到以个人自律为主的自我节制。当然,这并不是说职业记者在新闻传播之中无需个人自律,而是要说网民记者在新闻传播之中必须实行个人自律,在职业记者与网民记者之间,个人自律的必要性,对于职业记者来说有可能不是最主要的,因为其毕竟会受到行业“守门人”的严格监护,而对于网民记者来说。却只能是最根本的,否则,也就自行取消了成为记者的个人资格,因为没有所谓的守门人来进行监护,一切都得由个人对自己负责。

这样,“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只有在网络时代才能够真正成为新闻传播现实,然而,这一现实具有着两面性,一方面它确保了人人都具有新闻传播的个人话语权利的实施,另一方面它对每一个网民提出了更高的个人自律的要求,从而实现个人权利与个人责任的对等。这就是说,没有个人权利也就没有个人责任,一旦享有个人权利就必须承担个人责任。因此,在网络新闻传播之中,只有从承担个人责任这一前提出发,才有可能最终实现个人权利,以保证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个人的主观倾向性与新闻的客观准确性趋向相对一致。由此可见,在网络新闻传播之中,个人自律对于网民来说是居于第一位的。

那么,在网络传播之中,这样的个人自律应该建立在什么样的价值立场上呢?一个基奉出发点就是对于新闻传播公平性的个人追求。事实上,随着进入网络时代,媒介形态变化所提供的传播手段与途径,至少在客观上保障了新闻传播话语权对于社会公众的普遍平等,这也就是说,新闻传播的公平性必须体现在每一个人都能够拥有并且实施新闻传播的个人话语权,在成为记者的过程之中不断促成记者与受众双重身份实现相对合一。这一在网络新闻传播之中实现个人身份的相对合一,对于每一个网民来说,并非是同一过程,因为每一个网民都会对于记者与受众的双重身份有所个人的侧重,因而在具体的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会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个人传播景象,从而在众说纷纭之中,最终促成新闻传播的个人主观倾向性与新闻客观准确性的相对一致,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着新闻的真实性。

所以,无论是网络新闻传播之中,网民在实现记者与受众双重身份实现相对合一;还是网络新闻传播之中,个人主观倾向性与新闻客观准确性趋向相对一致,都需要遵行合理原则。

所谓合理原则,在这里首先是指在网络新闻传播之中,对网民所拥有的记者与受众这一双重身份,两者之间的相对合一在个人实现的过程中,既要适应新闻传播的现实环境与现实条件,力争实现取新闻传播话语权的个人最大化;同时也要依据新闻传播的个人需要与个人愿望,力争实现新闻传播空间的个人最大化,从而在这两个个人最大化之中,既不脱离现实影响,也不脱离个人理想,以达到两者合一的相对合理性高度。

其次是指在网络新闻传播之中,对新闻传播的个人主观倾向性与新闻的客观准确性,两者之间如何趋向相对一致,是以新闻话语权与新闻传播空间的个人最大化为基本前提,一方面要承认新闻传播中个人主观倾向性诉求的相对合理性,另一方面要确认新闻客观准确性要求的相对合理性,从而在考虑到新闻传播的个人主观因素的前提下来强调新闻本身的客观构成,以期在权衡彼此的相对合理性之中趋向两

者的相对一致。

由此可见,在网络新闻传播之中,无论是网民双重身份的相对合一,还是新闻的主观因素与客观构成的相对一致,其判断基准都是来自相对合理性这一合理原则的。在这样的认识前提下,可以说网络新闻传播与个人自律之间的关系,同样也是基于合理原则立场之上的,也就是说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化,也要在与时俱进之中以合理原则为准绳。

也许最大的问题并不是随着媒介形态变化,网络新闻传播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发展前景,而最大的问题反而应是个人自律如何与网络新闻传播相适应。具体而言就是:网络新闻传播需要什么样的个人自律?

个人自律的基本特点就是非强制性,通常是以道德规范来作为个人自律的典范的,以至于一淡到个人自律就与道德规范直接联系起来,将道德规范视为基本的,甚至是唯一的个人自律范畴。对于“工业时代”的新闻传播来说,记者的个人自律通常是以职业道德规范来进行自我约束的。如果考虑到这样的个人自律是基于“守门人”的监护之下,对于“网络时代”的网络新闻传播来说,以“工业时代”的职业道德来进行自我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因为网民进行新闻传播大多是非职业化的,并不是依靠新闻传播来作稻梁谋的,而是将网络新闻传播视为与个人自我实现相关的、个人权利与个人责任相对等的生命活动,简言之,网民是为了实施个人话语权而进行新闻传播的。

在这里,并非要否认网络新闻传播之中的个人自律是需要道德规范的,而是要超越所谓职业道德规范的狭隘视野,而以个人道德水准来作为进行网络新闻传播的道德底线。由于个人道德水准的参差不齐,必须找到一个人人能够遵行的底线,那就是――你不应该说假话,即使你不能够说真话!

这既是人心向善的良心出发点,也是人心向上的良知立足点,这就构成了新闻传播之中人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底线,不仅“工业时代”的记者应该有这样的良心与良知,而且“网络时代”的网民更应该有这样的良心与良知,从而展现出新闻传播所需要的道德底线来。

第5篇:工业时代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数字产品;电子商务;课税;税制改革

1电子商务课税研究的现状

目前,对数字产品电子商务进行课税的研究,绝大多数研究者(包括官方观点)都是主张不开征新税,而沿用现在的税制。在这一共识的基础上,对如何适用现行税制,即征收哪种税,则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比如,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网上提供的数字产品(如计算机软件),究竟是有形货物、劳务服务,还是特许权转让?有形货物适用增值税,劳务服务、特许权转让则适用于营业税。编辑。

已有的观点及理由如下:

1.1认为是销售货物,应征增值税

此类研究者认为,通过网络直接发送或下载的数字产品(如电子书刊、音乐和影像等),在流转税属性上与其有形的形式,在功能用途上基本相同,在税收上应该与其有形的形式同样对待,视同货物销售,征收增值税。

1.2认为是网络服务或授权行为,应征营业税

认为在线交易中,卖方提供的并非是有形的货物,而是无形的数字产品,或者是转让、许可使用数据资料著作权的行为,应该像无形劳务或特许权转让一样对待,征收营业税。

1.3认为应该区别对待

持此种观点者认为,数字产品的性质介于有形货物和服务之间,应分类区别对待。其中像计算机软件、电子书籍等,尽管是通过网络传输,也应认定为有形货物销售。至于音乐、影像和动画之类的数字产品,依据消费者是否能通过网络合法下载并可永久性储存于储存装置内,可区分为购买有形商品或服务。近几年来,此类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研究结论与以上观点大同小异,分歧和争论一直持续着。

2现有研究的评价

现有的对电子商务课税问题的研究,始终没有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在研究的视角、研究的方法以及研究的思路等方面,均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2.1研究视角的时代错位

现有研究中的分歧,主要源于对数字产品认识上的模糊,即并未认清数字产品的时代属性,数字产品是知识时代的产物,已经不属于工业时代。当研究者试图用工业时代的税制,去对知识时代的数字产品征税时,发生了时代错位。

2.2研究方法的形而上学

所谓形而上学,就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于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现有研究者没有摆脱传统的思维方式,把数字产品只看成是工业时代产品在形式上的变化,而没有看到其性质的改变,最终得出错误的结论。

2.3研究思路的舍本求末

现有的研究思路是对现行税制进行微调,以适应数字产品这一新生事物,着眼于怎样适用现行税制。结果陷入“数字产品属于哪种课税对象、征什么税”的细枝末节的问题中去,既浪费了时间精力又难以形成一致意见。而没有关注数字产品属性的根本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应不应该适用现行税制”的根本问题。

3数字产品的特征

数字产品是指用数字格式(即编码成一段二进制的字节)进行表示,并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的产品或服务,包括计算机软件、电子期刊、各种网上音频视频产品、股票指数、电子邮件、定制服务和数据库等。数字产品作为信息产品,与工业产品有本质区别,具有显著的物理学和经济学特征。

3.1数字产品的物理特征

(1)非物质性。数字产品不同于工业经济中的物质产品,它也许只是一个方法、技术,或者是一个创意、理念,属于信息产品。其存在不具有一定的形态(如固态、液态等),不占有一定的空间,属于无形产品。

(2)可复制性。数字产品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它们可以很容易地以低成本进行复制,即可以无限次地复制而不影响效用。而工业产品的复制,只能是再造一个“同样”的产品。

(3)可修改性。数字产品由载体的物理性质决定,其内容存在可变性。从数字产品的生产,一直到其消费的全过程中,它们随时可能被修改。在生产时、网络的传输途中、到达用户手中后以及生产商对它们进行升级,都可能造成数字产品的改变。

(4)非磨损性。数字产品一旦创制出来,就能永久存在,是名副其实的“耐用品”。不像传统的有形工业产品,会随着使用时间和频率增加慢慢磨损,直至被消耗掉。

(5)传播的快捷性。该特征是虚拟的数字产品所特有的。人们通过网络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数字产品传送至世界任何地方,如发送电子邮件。而工业产品只能借助各种交通运输工具进行传送,但再快的交通工具也无法与数字产品传播速度相比拟。

3.2数字产品的经济特征

(1)生产方面。数字产品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制造过程和销售过程,研发后可以大量低成本复制,零库存,成本的虚化,收益的长期性,遵循边际收益递增规律,采用与工业品完全不同的定价方法。

(2)流通方面。数字产品的销售和货款的结算可以在线完成,贸易无形化,可以广泛地、快速地传送。传统的中间流通环节消失,生产消费直接接触,国际交流极为便捷,国际服务贸易持续增长。

(3)分配方面。数字产品在分配上采用更有效的技术,以一种产品或服务代替已过时的产品或服务,或通过其他方式改变获取数字产品的途径,都会导致数字产品分配与利用状况的改变。

(4)消费方面。数字产品属于经验产品、外部性商品。因其可复制性和共享性,又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在消费上有非排他性。

4基于数字产品的课税对策

在认清数字产品的物理和经济特征之后,就要纠正电子商务课税的传统研究视角、方法和思路,立足时代高度进行创新,抛开时代错位下的关于税种适用的无谓纷争,创建知识时代的电子商务新税制。

对电子商务课税实行的具体对策是:本着“简税制、宽税基、低税负、易征管”的思路,设置一个新税种,实行单一比例税率,以在线电子商务交易额为计税依据,以购买方为纳税人,以资金支付环节为纳税环节,以购买地为纳税地点。

在税收征管上,由现行控制信息流变为控制资金流。因为在数字产品的电子商务交易中,物流消失了,而资金流的控制节点少于信息流,实践可操作性更强。为此,要在买方通过金融机构或第三方支付进行电子商务交易付款环节,植入计算机程序,自动扣缴税款入库。这种自动扣缴模式,忽略对交易内容信息的监控,免除普通税务人员的人工干预,可极大地简化征管工作,且基本不损害交易者的隐私权。总之,通过在资金支付环节自动扣税,可以形成一个税制简单、征管效率高、征收成本低、完全自动化的新型电子商务课税模式。

参考文献:

[1]陈雪.数字产品研究综述[J].天中学刊,2007(4).

[2]翟姗姗.数字产品的定价策略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2).

第6篇:工业时代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网络经济环境会计计量历史成本公允价值货币计量

由于传统会计注重信息的客观性、可靠性,故其采用的主要是历史成本/名义货币量度单位的计量模式。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经济时代社会环境变化所导致的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的改变必然要求会计计量模式作出相应的改变。本文拟就此问题谈一点看法。

一、网络环境的特点

历史成本原则是与工业时代相适应的确认与计量原则,与工业时代相比,网络时代具有以下特点:(1)在工业时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集中于生产制造过程;而在网络时代,企业更多的精力投放在人员培训、研究和开发新产品、市场调查、计划、设计和内部沟通等信息活动上,几乎所有的产品或劳务都在逐渐由劳动或资本密集型向信息技术密集型演化。(2)以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动摇了传统商业的基础,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逐步完善和发展,企业一方面能够获得第一手信息来进行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在因特网上建立自己的主页,销售自己的产品,建立自己的客户关系网,掌握市场的全新动向。(3)在工业时代,企业管理一是对原材料、产品、厂房和机器设备等实物资产进行管理,二是对生产和分配活动进行管理;而在网络时代,企业创造财富的源泉主要是信息技术等无形资产,因此企业管理更多地集中于对人力资源、研究和开发、信息系统、顾客需求信息、企业创新能力信息、知识产权、信息技术活动等进行管理。(4)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信息传递的速度加快、信息处理的范围扩大。一方面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将使全球范围内迅捷的信息交流成为现实,如债权人可通过EDI(电子数据互换系统)连上债务人的资料库,取得及时性信息,随时评估信用风险。另一方面Internet和Intranet技术的应用,不仅使企业可以和客户进行网上交易,而且可以使企业内部对其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实时地处理与反映,并利用Internet向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及时信息。信息使用者可以随时通过Internet对企业进行访问,获取相关资料。此外,在工业时代,信息处理和传递主要以人工为主,其高成本、低效率,使得大容量的信息处理和大范围的信息交流受到限制;而在网络时代,Internet和Intranet技术的使用,使得信息处理和传递的速度大大加快,而成本却相对低廉,从而为扩大信息处理和传递范围,更加及时、准确、充分地处理和传递各种信息提供了可能。(5)在工业时代,企业组织结构是一种纵向的多层次等级管理结构,而且企业的市场调查、生产、制造、销售、会计和财务等功能是分离的,加之信息传递和反馈手段落后,导致其应变能力较差,管理成本高昂;而在网络时代,通过使用Internet和Intranet技术,使得企业上下级之间、各职能部门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信息交流更加便捷,企业可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作出统一、迅速的整体行动和应变策略。(6)在信息技术时代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风险以及更多的机遇。一方面由于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商品价格、利率和汇率变动剧烈,产品寿命周期大大缩短,金融市场变幻莫测等原因,使企业的风险(无论是经营风险还是财务风险)和不确定性水平大为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更难捉摸;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也给企业带来了一种能够迅速发展的机遇,例如因特网上商业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给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因特网上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给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二、网络环境下传统会计计量模式变革的必要性

(一)货币计量在空间上涵盖面难以满足网络经济时代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货币计量反映的会计信息越来越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多样化决策信息的需求。因为货币计量的前提是会计必须将所要揭示事项的信息首先予以货币的度量,而现实经营中的企业却并非所有盈利因素均可以货币予以客观的计量。其结果就只有两种情形:(1)放弃不能或难以量化的盈利能力因素,从而降低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局限了传统会计的发展空间和潜在能力;(2)将难以货币量化的因素勉强予以量化,从而扭曲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资产中无形资产的比重加大,无法用货币度量的部分越来越大。而这些不可量化的部分和投资决策密切相关。会计采取的方式是想方设法对其货币化。例如人力资源会计,在计量时以取得人力资源的成本来计量其价值。这些度量方式无法反映人力资源的真正价值即创造未来财富的能力。其原因在于单一的货币计量已经无法反映复杂的现实情况,而对难以货币化的项目强行进行货币化,必然导致可靠性、相关性的丧失。著名会计学家赵玉珉和黄寿宸早就指出:“利用货币量度进行综合核算是全面反映经营过程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要广泛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过程……把会计核算只局限于价值核算的狭小范围内,贬低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应有的作用。”可见,将会计计量在空间上作适当扩展而延伸到非货币领域,无论对加强企业管理还是对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信息需求,都显得十分必要。

(二)历史成本计量在时间上的涵盖面难以满足网络经济时代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在网络经济时代,会计核算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导致历史交易信息披露与使用者经济决策的相关性日益减少,有些甚至已经毫无用处。会计信息是为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服务的,但决策又常常依赖于预测。对企业未来的价值增值的过程及其结果,总是受到大多数信息使用者的关注。对此,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第一号概念公告中就多次强调:财务报告使用者普遍关注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即“创造有利的现金流动能力”的信息,然而这些信息却只有来自企业预期的价值增值运动。但是,历史成本计量的最大特点是面向过去。可见,为满足网络经济时代信息使用者对未来信息的需求,就必须对会计计量在时间上作相应的扩展――将其由过去延伸到未来。另一方面,许多与企业未来发展休戚相关的经济业务(如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技术资产)无法得以恰当披露,从而大大削弱了信息的相关性。随着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提高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了显著变化。新的会计对象不断涌现,使得历史成本原则下提供的会计信息更难满足需要。最突出的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广泛应用,不同的衍生工具都有一

些共同的特点,即未来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正是由于这些固有的特性,致使历史成本原则越来越难以适应其要求。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会计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市场价格不是趋于稳定,而是更经常地处于剧烈变动状态之中,网络环境更加剧了市场价格的波动。这时按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信息对决策可能是不相关甚至无用的。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历史成本计量赖以存在的环境,动摇了历史成本计量的基础。

(三)传统会计计量与网络经济时代高度发达的信息处理技术显得不相适应网络经济时代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处理技术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传输能力为“海量”数据的处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为会计计量的扩展在技术上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在此条件下,如果仅将传统会计计量简单的移植于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不仅不利于消除传统会计计量固有的缺陷,而且还会削弱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方面的独特优势。

三、建立网络环境下的会计多重计量模式

网络环境使获取信息的成本降低,就会计计量来说,如果提供额外会计信息的边际收益大于其边际成本,就应该给予提供。这使得会计提供的信息更细化,更丰富。网络环境的特点,使会计计量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

(一)多种计量单位并存传统会计以货币作为计价尺度是以市场的存在为前提的,因为货币本身并不是一种尺度,而只是一种商品。在传统企业当中,绝大部分有形资产可以用货币衡量,这就为传统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提供了依据。但在网络经济时代,应该说大多数资源是无法用货币计量的。我们不能因为单纯追求手段选择的单一性所带来的便利而丧失了信息的完整性和有用性,从而使会计偏离了最初的目的和宗旨,甚至最终可能使会计这一职业因无法提供与人们有用的信息而遭淘汰。手段应服务于目的,在会计领域也不例外。进入网络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商业活动与行为也日趋多样化,会计应当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因为货币仅仅可以反映出能予以计价和量化的事项,但企业中同时还存在大量不能量化揭示的事项,如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企业经营理念为员工和社会的认可程度、管理人员思想素质及经营技能的高低、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客户满意程度、革新情况、经济环境等等,这些对于企业经营的成败都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都应设法予以反映。随着货币计量反映的会计信息越来越无法满足投资者要求,对会计计量的范畴有必要进一步扩展。货币计量将更多伴随着实物计量等非货币计量同时反映。

在工业经济时代,传统会计系统受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的限制,使得会计计量模式的革新难以实现。网络经济时代,通过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在资源、事件、参与者基础上的REA会计实时报告系统将以“事项”相关的原始数据作为其处理信息的起点,大大拓展会计信息的处理范围,不但不再局限于货币信息,还使许多与决策相关的非货币信息包括进来了。REA会计从不同角度全面观察经济活动,得出经济活动各方面不同的属性特征,这些属性特征的集合完整地表达出经济活动的语义化信息。REA会计除用货币计量外,还采用其他计量单位描述经济活动多方面的信息,如固定资产的性能、企业员工的知识结构、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等,这些资源、事项、参与者的信息更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二)多种计量属性并存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和会计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要充分披露与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有关的信息,就必须引入除历史成本之外的其他会计计量基础,近年来的会计准则制定实践和会计实务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正在逐步地被改造成为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等会计计量基础并存的会计计量模式。

第7篇:工业时代的特点范文

人们常常想当然地认为:创造力只属于专业知识工作者,而与体力劳动者无关。事实上,每当提起体力劳动者,人们常常会想起“挖煤的、黑乎乎的、污秽肮脏的一双手”,但这种情景已经是过去式的老黄历了。随着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以及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体力劳动者和知识工作者之间的界限,至少不再像以前那么界限分明,相反,许多拥有高学历的知识工作者,走向了学者/导师等等基础性的科学研究领域,不仅与企业组织所渴望的创造(创新)活动渐行渐远,而且也不大可能为企业组织带来超值的可观利润。

事实上,在传统体力劳动者和专业知识工作者的分类之外,企业组织里还存在着第三类人:“智人”(拥有智慧的人)――他们是使用思维方式、而非专业知识,从事创造而非制造的一类人。知识是死的,智慧是活的。所谓“转识成智”,从管理而非哲学层面来说,就是知识总是与某个问题或具体情景发生关系。换言之,在具体问题或场景中活用知识,才是智慧的一种表现。因此,也有人把书本知识称之为“格式化知识”,把智慧称之为“场景化知识”。就如同一个人学会了驾车,并不代表着他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很好地处理一样;只有当他遇到危机情况时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才代表着他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了智慧。

可是,许多人依旧相信“只有专业知识工作者才具有创造力”这样的鬼话。想当然的荒谬并不在于荒谬本身、而在于人们宁愿相信荒谬。

一个机灵的小工

这是一个真实而有趣的例子,联合利华巨资引进了一条香皂包装生产线,结果发现这条生产线有个缺陷:常常会有盒子里没装入香皂。于是他们只好请了一个学自动化的博士后设计一个方案来分拣空的香皂盒。博士后拉起了一个十几人的科研攻关小组,综合采用了机械、微电子、自动化、X射线探测等技术,花了几十万成功解决了问题:每当生产线上有空香皂盒通过,两旁的探测器会检测到,并且驱动一只机械手把空皂盒推走。而中国南方有个乡镇企业也买了同样的生产线,老板发现这个问题后大为光火,找了个小工说:“的给我把这个搞定”。没两天小工果然想出了办法:他在生产线旁边放了台风扇猛吹,空皂盒自然会被吹走,几十块钱就把问题解决掉!

这个小工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认为的“没有知识的体力劳动者”。这个例子说明,并非只有专业知识工作者才能够解决问题,像小工一样的所谓体力劳动者也能够解决问题,前提是它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智慧。

小工并不具有高学历,更不具备博士后那样解决问题的专业知识,但小工确确实实地解决了问题,而且解决得很漂亮,甚至有些出人意料。“有知识”和“没知识”,曾经是区分体力劳动者和知识工作者的一个重要标志。但这个小工的出现,却模糊了二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是所有的“没有知识”的体力劳动者都没有创造力,同时,也并不是所有的专业知识工作者都具有创造力。事实上,判断或评价组织里的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就是看他是否能够恰当有效的解决问题,而并不是看他是否拥有所谓的专业知识。解决问题并不一定需要科学技术,很多时候需要的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而并非专业知识。

小工解决问题的方法,依靠的是思维方式、并不是科学技术――空皂盒由于分量较轻自然会被风吹走――这是常识而不是科学技术。人的知识或学历可以相同或相似,但人的思维方式却因个体之间的差异而各不相同。事实上,只有当我们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时,才代表着你是个具有智慧的人!相反,假如你的思维方式与众相同,那么,你将被淹没在大众的洪流中而成为它们当中普普通通的一员,即:你并不拥有智慧。可是,由于工业时代对于科学技术的过度迷信、甚至还演化出了一个中国式怪胎:迷信高学历!反而认为小工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最多只是一种灵感或一种雕虫小技,而绝非是一种知识。

被严重低估的隐性知识

在此之前,几乎没有人会把小工特别智慧的灵机一动,看作是一种知识。事实上,我们一直狭隘地将科学技术等同于知识的全部。好在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发现了隐性知识,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知识的窗口。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过书面记录、言语描述、图表数字等等能够明确表达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识,而无法形成文字、缺乏程序、不可言传的知识则称为隐性知识。波兰尼用他的经典比喻,证明了隐性知识的存在:“我们能够从成千上万张脸中认出某一个人的脸,但我们却说不出怎样认出这张脸的。”

显然,小工特别出色的灵机一动,几乎符合波兰尼所说的隐性知识的全部特征:既无法言传、也无法复制。事实上,正是由于隐性知识的被发现,才让我们意识到:小工特别智慧的灵机一动,也是一种知识,只不过它并非显性知识,而是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学者们普遍认为,在组织中,显性知识只占15%,另外85%是隐性知识。如果我们把知识比喻为一座漂浮在海上的冰山,那么,露出海面的可见部分为显性知识, 而沉入海水中的部分为隐性知识。因此,我们把创造力时代称之为智人时代,其实一点都不过分。不仅因为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在数量上要多得多;还因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一样都具有创新的功能。

事实上,在任何一个企业组织的内部,都潜伏着这样一些“智人”:它们可能是体力劳动者,也有可能是专业知识工作者,而区分或判断它们的唯一标准,就是当企业遇到问题时能否用自己的智慧轻松地解决一些即使是专业人士都会头痛的问题。几乎没有人能够说清楚智慧是如何产生出来的,甚至连小工自己都说不清楚。但我们却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当某个问题或难题出现时,总会有人以它们的智慧解决这个问题(这个人可能是张三也可能是李四)。这也体现出了以隐性知识为特征的智慧一个特点:它只存在于个体的大脑里,“人一走,茶就凉”,智慧跟着个体走,而不是跟着组织走。

在另一个《专家和工匠》的故事中,同样为我们描绘了隐性知识的创新价值:某风景区的宾馆门前有一个弧形的坡度,每到下雪天坡上总会残留积雪。专家团队给出的对策是在坡道处安装了红外线遥感系统,每当天气冷到一定温度时,就会喷出含有盐水的液体融化冰雪。可是,宾馆经理却嫌这个解决方案花费巨大而弃用,他找来一位工匠,“你给我把这个搞定!”工匠看了看,第二天用铁凿子在水泥路上凿出一条条的横纹,地面整体并没有破坏,但车和人却因为有横纹防滑再也没有出过打滑问题。显然,这位工匠和那个小工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里,专家代表的是以显性知识为特征的科学技术派,工匠代表的是以隐性知识为特征的点子派或创意派。

智人何以常常“隐形”?

一个相反的问题是:为什么小工特别出色的“灵机一动”,常常不被看作是一种知识?这要从工业时代遗留的一个错误观念说起。一般来说,工业时代所谓的创造(创新),通常是特指科学技术的发明。反过来说,凡是不带有科学技术含量的创造(譬如,想象力、创意、甚至点子等等),通常并不会被看作是一种创造力。

可是,工业时代“创新=技术发明”的狭隘定义,却把大多数的普通员工挡在了创新的大门之外。因为大多数的普通员工――尤其是拥有智慧、却并不具有专业知识的体力劳动者――那些令人惊异的、甚至是出乎意料的奇思妙想,常常因不符合传统创新的定义而遭遇到歧视和排斥。实际上,农业社会被工业社会取代之后,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传统经验被现代科学技术所取代,相应的,经验管理也被科学管理所替代。如果我们说工业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大放光芒的时代,一点都不过分。因此,从“科学技术”这个角度来说,小工的创造力被排斥在创新大门之外,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8篇:工业时代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就业状况 性别隔离 婚恋观 女性

中图分类号:C913.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176

女性就业状况在经历传统社会、工业时代的性别隔离之后的21世纪,知识性、服务性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女性的就业状况,就业状况的改变进而影响到女性婚恋观的发展,最为重要的改变来自于女性婚恋自主性的增强,婚恋自主性增强、女性解放的同时,却体现出了选择困惑性、现实无助、理想无门的婚恋悲剧,大量大龄单身剩女和“二奶”等婚恋现象,说明仅靠婚恋自主性的实现难以理想的婚恋生活。

基于此,本文针对女性就业状况与婚恋观改变的相关性进行调查分析:

1 女性隔离与就业限制

女性隔离现象古来有之,正是隔离现象的存在导致传统女性观、家庭观的成立。随着生产方式和行业的变革,性别隔离现象也在发生着变化,男性也可能在就业过程中成为被隔离对象,以下是这一话题的详细论述。

1.1 传统观念里的女性隔离与就业限制

我国传统观念里,奉行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思想。敦促女子遵循“三从四德”,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之三从,“妇德”、“妇容”、“妇言”、“妇工”之四德。经典道德典籍或文学著述中,都塑造着藏于深闺、人面不识的可人少女模样。

“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对女子才能的覆灭性总结。既嫁从夫的妇人少于外谋世,深居浅出,相夫教子,极大德者,乃为夫谋妾,以舒其心。这种观念存在强调着男女之间的内外之别,剥除女子家庭之外的功能,一方面保护女子免遭社会邪恶面污染、荡涤;另一方面,造就了“男尊女卑”格局的根深蒂固。尽管这一数字会发生男渐渐多、女逐渐少的趋势,但男女“内外有别”这一形势难以发生颠倒性的变化。

1.2 工业化时代女性的女性隔离与就业限制

进入以机器化大生产为特点的工业时代,女性在行业和职业的选择收到了很大的限制。由于体力较之男性的单薄,女性在工厂内的工作受到限制。更具有歧视意义的行为在于:很大数量的企业,尤其国企对女性在管理岗位的观念有很大的歧视,认为女性思考问题不够透彻,所谓“头发长见识短”,认为女性天性婆婆妈妈,难于果断行事。诸上多种理由的存在,使得女性在工业时代的就业限制仍旧十分严峻。从湖北省1990年至2001主导职业的性别构成变化的调查来看,以生产工人、运输工人为主力军的工业化生产中,女性的比例不升反降,随着工业化生产的规模性增大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女性在工业生产领域的比例将来到更低的位置。

1.3 女性非正规就业

在就业的构成中,女性员工在非正规就业中明显高于男性。非正规就业意味着女性在就业的稳定性、待遇、职工安全等多方面不能得到和正规员工的保障,表1是某省2010年各行业非正式劳动者的比例,除个别领域外,女性员工的非正式就业比例明显大于男性员工。

2 社会转型期女性就业状况改变

世界银行做过这样的研究结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的改变,与此伴生的是人才由生产型转向服务型的趋势。

2.1 知识经济时代忽略女性的生理障碍

进入PC和互联网时代,催生了一大批脱离生产线、大型工业生产工具也可以投入经济建设的员工。女性在和男性经历了同样教育背景的情况下,与男性在同一办公室内竞争,而不是生产车间。这正是白领女性人数近年来快速上升的理由。从北京一家写字楼男女白领变化调查来看:女白领的比例日渐增多,并最终在2009年总量上超过了男性白领。

女性员工除了在技能和知识上,在办公室里与男员工无明显劣势之处,更重要的是,女性在某些品格上表现出比男员工更大的优势,比如细心、维持愉悦的办公室人际关系方面,女同事则有先天的优势。以下是哈佛大学在办公室内做的社会调查,调查显示:在同样数量的男性员工的前提下,每增加一位女性员工,办公室内每天平均增加3.7次笑声,这一数字直至男女数量相等;在女性员工数量与男性员工相等到是男性员工2倍的这一区间内,每增加一位女性员工,平均每天仍旧能增加2.4次笑声。

2.2 经济结构转型催生的庞大的女性经济

大量人口向城市聚集的城市化过程,是这个时代的基调,服务业是人口聚集后的必然效应。我国大多数城市都在努力争取在城市转型过程争取先机,加强服务业的发展,扩大内需,变外向型经济为内生型经济。通过对是武汉市近十年来三次产业的发展轨迹的调查,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早已超过50%,城市经济宣告进入后工业化时代。

女性在服务业市场有着比男性天生的优势,传统女性行业在城市进入后工业时代后重生壮大。如表2所示,妇女在幼儿保育、幼儿教师、茶艺师、美容师等领域存在很大的垄断性,随着服务业社会对这些领域的需求的激增,女性就业状况将得到很大改善。通俗地讲,传统存在着很强的女性性别隔离,如今男性在下述领域中的性别隔离现象也很突出,体现出男女平等的另一含义。

(信息来源:湖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

3 女性婚恋观的变化过程

俗语讲“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婚姻对于女性而言,意味着人生的再造,其意义不亚于重投娘胎。正因为婚姻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婚恋观则成为反映时代、反映社会最好的一面镜子,以下就建国后女性婚恋观的发展做一总结论述。

3.1 建国后女性婚恋观的变化过程

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比较大的几次政治运动和经济改革,这些重大的变化多影响着年轻人的婚恋观念,具体如表3总结所示:

3.2 就业状况改变与婚恋观改变的相关性探讨

3.2.1 收入与婚配比例的相关性分析

本文随机选取了120名30~35岁的适龄妇女,通过对其收入与婚配比例做统计,得出如下结论:从已有的样本中看出,总体上随着女性收入的增加,女性婚配的比例减少,或者说女性有确切配偶的数量减少。局部上,收入在10000~30000元区间的女性婚配比例局部反弹,而收入30000元以上的女性,婚配比例下降明显。

3.2.2 就业比例与婚配比例相关性分析

本文选取湖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做如下女性就业比例与婚配比例的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总体趋势表现为:随着就业比例的增加,女性婚配比例成直线下降,这一下降趋势十分明显,下降比例也较为平稳。

3.3 就业状况带来婚恋观改变的原因分析

就业状况是影响婚恋观最主要原因之一。根据上述论述,进入21世纪的女性在就业状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将带来怎样的婚恋观的改变,这些婚恋观的改变又将产生怎样的社会效应?下面做一些详细的论述。

3.3.1 就业状况的改变使女性婚恋观自主性增强,但同时选择越多困惑多

就业状况的改变使得女性彻底抛弃了“未嫁从夫、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禁锢,首先在经济上获得了独立,尤其一些精英女士,比如企业高管、政府高管、高级白领等领域的女性。她们具备丰厚的经济来源,甚至远远高于同龄的大多数男性。在自由的婚恋市场中,她们具备了广泛的选择权,但由于自身既有的身份和地位标准,却表现为很低的匹配度,这正是导致大龄剩女增多的主要原因。

困惑随着年龄的增大,演变为焦虑,焦虑摧残着身心和肉体。抑或在沉入水底之前,胡乱抓一根稻草,抑或做一块浮木,漂泊与海面,仅有碰面之交。现实中的矛盾往往表现为,就业状况的改善成就了一份成功的事业,却断送了成功家庭的机会。大多数女性都追寻着两全其美,可路在何方?

3.3.2 大量低收入的女性在观念改变冲击下,走向不健康的婚恋观,甚至错误的人生道路

与精英女士相反的另一类女士――低收入、低技能、低学历女士,在主流就业状况改善的前提下,她们的实质就业状况并未发生改善,甚至可以说是相对恶化。另一方面,对冲破家庭、冲破男性束缚的婚恋自由非常的向往,在冲破束缚的同时,她们毫无眷念地丢掉这份束缚给她们带来的保护。单枪匹马地荡涤在时下这个自由的婚恋市场中,成功失败,抑或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大多是一些悲情的故事。

残酷经过时间的累加,足以摧毁标准和信念。坚守不住阵地的女性在这一过程中选择了妥协、甚至放弃。这群人中或许有一部分因品性使然,但绝大多数的比例却来自于理想无门后的现实妥协,这是集体的悲剧。

3.4 社会应对措施

3.4.1 加大对婚龄女性婚恋观的教育、培训,具备积极健康的婚恋态度

社会给予了自由的婚恋市场,就有必要对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建立正确的机制和观念,这是政府、有关机构、企业的职责。不论是精英女性还是低收入女性都存在着自身个体有别,但大类相似的问题和疑惑。企业除了在职业技能培训外,还应对员工的婚恋观进行培训教育。一份美满的婚姻应如人人有房住成为人权的基本保障,是社会的共同职责。

怎样的婚恋观被认为是积极健康的?首先应该回归到动物性的本意,雌雄之间的原始吸引,以幸福指数和和谐指数去衡量婚姻的水平,摒弃掉过多物质外衣的束缚,体现婚姻生活之实质,呈现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开放局面,这样一段段美丽隽永的爱情故事才能出现,以典范的力量去荡平扭曲的婚恋价值观。

3.4.2 增加对女性在财政、社会保险的投入,减弱女性在婚恋上的后顾之忧

不论就业市场、婚恋市场呈现出何等的自由、自主,自然界必须承认大多数雌性个体有着先天性的弱势。这种弱势的认可并不代表对束缚的逆来顺受,而是向雄性索取保护的权利,这是雌性个体与生俱来的权利。同时,社会与雄性个体必须承担起这份义务。

对进入了自由就业和婚恋市场的女性,社会和男性应给予必要的保护,以弥补其在起跑线处就存在的差距。通过公共财政、社会保险、女性关怀等领域加强投入,提供帮助,使女性能在追逐自己职业和婚恋理想的过程中,减少理想无门的窘境,实现美满的职业和婚姻生活。雄无雌不欢,如鱼得水,只有女性的追求更丰满、更健康,社会才能更文明。

4 结论

本文在对女性就业状况改变的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得出女性就业状况改变后带来如下的婚恋观变化:①总体上,收入越高的女性,婚配比例相对更低,尤其是大量高收入的女性高管或企业家;②近十年来,伴随着就业状况的改善,被调查人群中婚配的女性比例下降明显。

对照建国以来婚恋观的改变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尽管传统文化观念、工业化机械大生产对女性就业者存在着大量的性别隔离,但在后工业时代加速到来、服务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女性性别隔离几乎不再存在,女性走出家庭、经济上摆脱男性的格局已经成熟。

第二,就业状况的改善造就了婚恋的独立性,与婚恋独立性伴生的还有选择困惑性和多元性,在失去统一价值标准的婚恋观中,很多女性尤其精英女性在困惑中丢掉了机会,蹉跎了岁月。婚恋的自主性对低收入的女性,好似带刺的玫瑰,在势单力薄、单枪匹马追逐婚恋理想的路上,布设着大量走偏、走错的陷阱,甚至殒身于此。

第三,鉴于就业状况改变带来的婚恋独立的两面性,一方面,得承认男女平等的权利;另一方面更得承认女性拥有被保护的权利,这是她们参与自由竞争的前提。所以,政府和社会加强在财政、社会保险方面对女性的投入。同时,进行正确的婚恋观教育,于内于外给予帮助,实现爱满人间、情浓社会的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林聚任,赵萍.行业与职业中的性别隔离状况分析――以山东省为例.现实问题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0,(4):14.

[2]蒋永萍.两种体制下的中国城市妇女就业[J].妇女研究论丛,2003,(1):16.

[3]谭琳,李军锋.我国非正规就业的性别特征分析[J].人口研究,2003,(9):12.

[4]李春玲.中国职业性别隔离的现状及变化趋势[J].江苏社会科学,2009,(3):9.

[5]俞琦.我国女性婚恋观的变革[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86.

第9篇:工业时代的特点范文

中国抽象画现状意见

能够让一门艺术赖以生存的基础无非有两个:优秀的艺术创作者和广泛的社会受众。从这两个基础来看,中国抽象画家多出身于美术学院或者画院,具有精英化、上层化的特点,这些艺术家大都具有较高的时代敏感度,但是受众较少。之前,一次对中国抽象绘画的调查中,出现了两种非常有意思的看法。一种认为中国抽象画整体发展情况还“可以”,而另一种却以为发展的有些“迷惑”。尽管如此,实际情况远不如上一概而论,或简简单单的概括所能总结的。思考和讨论是一个必经的过程,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创作实践出发,都是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抽象画的现状提出了看法和意见。

如何欣赏抽象绘画,笔者能想到的就是套用一句:画中何所有?只可自怡悦。因此,看抽象避而不谈抽象,应可算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可是,当把中国抽象绘画的创作者当成自己旁观当代艺术的视角和途径时,直接面对中国抽象艺术的实践提问,便成了不能绕行的必然选择。

蒙德里安、马列维奇、康定斯基、波洛克、克莱因、德库宁、纽曼、罗斯科……貌似,中国的抽象绘画的思考与创造,注定了不可自作主张。始终缺席的中国传统与永久在场的西方现代,也让中国抽象画的实践和评述总暗含着一丝丝的一厢情愿,和东拉西扯的莫衷一是。想要问津的中国抽象画,便处在如此的处境当中。

生于五十年代初期的陈文骥,一个地道的上海人。1974年从上海江南造船厂进入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学习,1978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退休。1986年开始用油画进行艺术语言的表达,作品《蓝色的天空・灰色的环境》参加首届中国油画展,获优秀奖。其抽象创作(如上图)显得更为刻意、细做。看似分明的阶段性创作面目,前后都是互为语境的,有着一以惯之的思考和推进。作品中造型和技术的表述受到一些工业成分的影响,工厂的经历对其本人影响深刻,其本人也就产生了对工业时代产物的一种迷恋,一种特有的敏感,所以作品中包含着工业成分。通过借助工业形象,甚至希望自己的行为也反应出工业时代特有的这种执行力的冷峻,很有秩序的表达方式。生于六十年代的谭平,198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同样毕业后留校任教,作品《矿工系列》极具现实主义风格。而其抽象作品(如上图)是从一个圆的的基本图形逐渐过渡与微观视角相融合,在宏观与微观之间寻找确切的熔点。他的偶发和随性,都渗露着我自有我不同的信心。个人的表达和流露始终是作品形式选择的核心。谭平从未停止对绘画创作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思考,每一次展览都能看到对自身视觉表达的最新尝试,是一系列的调整、破坏,甚至“转型”。而不变的是其一贯创作立场和艺术态度。无论是生活还是艺术,他都希望用最少的东西表达最丰富的情感。

相比较而言,出生于七十年代的王光乐和八十年代的迟群,没有相对复杂的社会身份,前者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后者毕业于壁画系。他们的作品在抽象界获得了相当的认可,虽然生存或成长方式各有不同,但坚持和继续创作的绘画状态却是类似的。

抽象绘画创作对于王光乐来说,起初就不打算囿于绘画自身。绘画对他来说不过是一个可选或不可选的的媒介,对于如何选择形式、思考和呈现,无关内容,更在于观念;无关于画面的效果,更在于创作行为的间歇。他似乎从一开始就不能或者不打算在绘画内部来解决提出的问题。因此他的作品经常在绘画的评论中被误读,这实在是不可避免的。比如,他的创作实践中出没的轨迹会转化成从观念到材料再到形式,或许又会转回到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