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安全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安全文化要素关系作用
STUDYONTHERELATIONSHIPSANDROLESOFSAFETYCULTUREWITHITSSOMEELEMENTS
WuZongzhi
NationalCenterof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SAWS,China
ABSTRACT
Inthispapertherelationshipsbetweensafetycultureandsafetyidea,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safetyregulationsarebrieflydescribed.Therolesofsafetycultureanditssomeelementsinworksafetyarediscussed.Thesafetyideaisproposedthat“safetyisrelative,hazardiseverlasting,accidentcanbepreventive”.Thecreationandinventionof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arethedrivingforceofthedevelopmentofthesafetyculture.Theeffectofsafetyregulationsisdependentonsafetyculture.Thedevelopmentofsafetycultureisaimportantpartoftheestablishmentofthelongtermeffectivemechanismforworksafetyandthewell-offsocietyinChina.
1.引言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内,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安全生产和作为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安全文化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从安全生产的角度展望,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安全科技进步,安全法制健全,安全文化繁荣,人民生产和生活安全健康的社会。
关于文化的定义众多,经典的是1871年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所作的“文化与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按照我国《辞海》的定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样,关于安全文化的定义和概念也有多种表述。英国安全健康委员会等机构(HSC/ACSNIHumanFactorStudyGrup)将安全文化定义为“安全文化是个人和群体的价值、态度、观念、能力和行为方式的产物,它决定了对组织的安全和健康管理的承诺,以及该组织的风格和熟练度”。我国安全文化界将安全文化归纳为“安全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维护安全而创造的各类物态产品及形成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总和;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精神、观念、行为与物态的总和;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标准的总和;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1]。
无论怎样表述安全文化的定义和概念,安全观念、安全科学技术、安全法规都是构成安全文化的重要要素。本文简要论述安全文化与安全观念、安全科学技术和安全法规的关系及其对安全生产的促进作用。
2.安全观念与安全文化
思想认识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安全观念是发展安全文化,做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关于安全的定义众多,在一般辞典中,安全系指没有危险。由于人们主观上对安全的认识不同,判别安全或不安全有多种概念或定义,也有人认为“安全是人们的心理状态”。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将安全定义为“免遭不可接受的风险的伤害”。“风险”是指“特定危险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结合”。国际劳工组织将危险定义为“可造成人身伤害或损坏的固有的潜能”。同样地对事故也有多种概念和定义,通常情况下,事故是指:“造成死亡、疾病、伤害、财产损失或其它损失的意外事件”。安全总是与危险、风险、事故伴随在一起的。
事故的能量转换理论认为,事故是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作用于人体的过量的能量超过了人体(或结构)的抵抗力,或是使人体与周围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了干扰(如窒息、淹溺等)。由于物质与能量的互换关系,物质的危险作用可认为是能量危险作用的一种形式。
一起事故的发生是危险源(能量源)与引发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事故引起的人体伤害可解释为由于能量的转换而造成的机体破坏。机械能的转换可造成外伤,热能、电能、化学能或辐射能可造成烧伤或其他伤害。存在超过一定数量(临界量)的能量或危险物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条件。这里“一定数量”或临界量意味着超过该数量的意外释放能量,超过了人体(或结构、设备、设施)的抵抗力或抗干扰的能力,从而会导致人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
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海因利希(H.W.Heinrich)统计研究了事故发生频率与事故后果严重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1:29:300法则,又称海因利希法则,分析了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害程度与事故发生起数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即严重人身伤害的事故起数总是少于轻微伤害事故起数,轻微伤害事故起数又少于无伤害事故(即未遂事故或称事件)起数。
该法则表明:尽管事故发生是小概率现象,单起事故伤害程度的大小受偶然因素支配,但从大样本量统计分析,事故是有规律的,是可以预防的。如果同类轻微伤害事故或事件多次发生,当达到一定的概率后,必然发生重大伤害事故。因此,如果要防止发生重大伤害事故,必须从防止无伤害事件和轻微伤害事故发生做起。换句话说,引发无伤害事件或轻微伤害事故的原因同样可造成严重伤害事故发生。为了预防事故,必须分析无伤害事件的原因,在发生重大伤害事故之前,采取预防对策,消除或监控产生伤害的根源[2]。
事故的根源是由于存在危险的能量或危险物质,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因可归纳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这里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人因失误和管理上的缺陷,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生产活动中的设备、设施、场所以及环境条件的危险状态等。在我国国家标准中将“可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管理上的缺陷”定义为事故隐患。
理论研究和大量事故调查的实践表明,事故隐患,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上的缺陷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隐患险于明火”。
在安全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上,要树立“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永存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正确观念,要纠正“经济发展,事故难以避免”的错误观点。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危险设备、设施、场所增加,人们的生产活动增加,隐患也会增加。但只要树立科学的安全观念,尤其是发展先进的安全文化,采取正确的安全防范措施,有效地监控危险源,防止出现隐患,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的安全文化建设实践和安全水平已是有力的证明。
3.安全科学技术与安全文化
文化的发展总是与人类社会同步发展的。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创新成果是文化的构成要素,是文化丰富和发展的坚实基础与驱动力量。在现代社会中科技作为文化的属性、特点和功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显和突出,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最基本和最活跃的构成因素。恩格斯认为,自然科学的每一重大发现。甚至是仅仅向前迈出一小步,都会改变唯物主义的形态,改变生产力的实现方式和人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基本趋向。当安全科学技术以安全文化的形式作用于社会文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就会对于人们的思想、精神与道德的升华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3]。因此,安全科技进步与创新程度决定着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质与文明程度,同时也决定着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安全科技创新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源泉,同时也为安全文化建设充实新的内容和提供新方法,安全科学技术是构成安全文化的重要内容,但它只有在与安全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形成整体效应时,才能更好地发挥先进作用,因为安全科技往往只具有安全生产所需要的客观内容和科学方法,而缺少安全文化所具有的社会性,意识形态性和思想导向性。
4.安全法规与安全文化
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是国家强制执行的,法规的实施必须要有文化的支持,安全法规的生命深藏于安全文化之中。对社会、企业和个人来说,安全法规的实施,不仅是惧怕国家强制力的结果,也不仅是对安全行为后果的期望的结果,而是安全法规能不能为社会接受,融入社会,是安全法规所体现的价值取向是否与社会的价值取向一致。因此,安全法规的实施不仅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安全文化的实现。
另一方面,安全法规仅是安全的最低要求,而不是保证安全的充分条件。此外,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渐进的,对危险的认识也是渐进的,安全法规往往滞后于生产实践的需要,安全法规是变化和发展的。安全法规既需要通过外部力量来强制实施,也更需要借助习俗、惯例、伦理、道德规范等安全文化要素来自觉实施,尤其在安全法规不健全或当安全法规在边际上不起作用时,安全文化的约束力就扮演着重要角色。文化的符合性与系统性的逻辑必然结果是规范性。文化产生的规范力量使任何与其不一致、不协调的行为或事物都被认为是不适当的,要将其纠正;如果纠正不成功,则将其排斥之[4]。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安全文化是安全系统有效性的决定因素,职工对企业安全文化的感受支配着其安全行为,安全文化决定着安全系统要素是否有效地作用。在已形成了积极的安全文化的企业中,安全系统能够有效地作用,而在消极的安全文化或没有形成安全文化氛围时,安全系统的作用难于发挥[5]。
5.结束语
在人类的生产和社会活动中,安全活动就是不断地辨识危险、评价危险和控制危险的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安全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对危险的认识不断加深,危险评价和控制技术不断进步,安全水平也不断提高。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永存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为确保安全,必须以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采用动态的、变化的和发展的安全科学技术方法和防范措施,警钟长鸣,持续改进。所以说安全生产水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安全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全文化的核心是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这与小康社会的目标中“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是一致的,以人为本要求生产发展必须考虑社会的可承受程度,人的可承受程度,必须是可持续的发展,真正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形成人人“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社会环境。
无论怎样理解安全文化的众多定义,必须认识到,安全文化的规范性、系统性及其具有的社会力量对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安全文化建设是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版权所有
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司编,安全文化论文集,第5页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2月。
2.吴宗之,经济要发展事故可预防,中国安全生产报,2003年6月19日。
3.申维辰,科技创新与发展先进文化,人民日报,2003年5月13日。
【关键词】计算机 网络 安全防范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在认为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它是现代社会人们工作与生活必不可少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在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安全问题成为认为日益关注的焦点。随之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而如何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也日益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定义以及现状
(一)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定义。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定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使用者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定义是不同的;例如:对一般的聊天者而言,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定义是自己的聊天内容不会被泄露出去;对网上银行的使用者而言,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定义就变成自己的网银密码和银行卡密码不会被泄露出去,从而保证自己的银行存款的安全;而对那些网络商户而言,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定义则变成使用者的工作内容不会因为突然断电、计算机突然失火、黑客侵入等原因而丢失。总而言之,计算机网络通信安全就是使用者的通信数据不会因为失火等自然原因而丢失、不会因为被黑客侵入等原因被泄露。
(二) 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随着网络应用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也逐渐变得不安全,现阶段出现的网络攻击行为种类在逐渐增多,网站的病毒、木马也在不断的增多,而且黑客在攻击时,也不是盲目的进行攻击,他们的攻击是有组织、有计划的,这些现象的存在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计算机网络安全方法的难度。目前针对掌上电脑、手机等无线终端网络的攻击也逐渐出现,从而使得网络安全问题逐渐变得复杂。从因特网发展的角度上讲,目前还没有健全的网络安全体系能够防范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发展,从而使得计算机网络成为网络安全犯罪分子的攻击地。从技术角度上讲,建立计算机网络的目的是能够方便人们通过电脑传递信息,在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同时,必定会用到计算机通信设备,这些松散的计算机通信设备必定会加大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难度,计算机网络系统是一种需要软硬件相结合的系统,现阶段基本上每个人计算机网络都包含着自己开发的软件,这些软件一般都不是很成熟,进而使得计算机网络常常出现异常现象。另外,计算机网络最开始建设的时候,计算机网络设计人员更多的是考虑网络的实用性以及方便性,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一般不是很高,这就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设备等造成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降低。
二、 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
现在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的种类有很多,最常见的有漏洞扫描技术、病毒防范技术、系统容灾技术、数据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等
(一)漏洞扫描技术。漏洞扫描技术一般指的是检查计算机系统中重要的文件、数据等,检测已经黑客被利用的漏洞可以使用以下两种方法,第一,模拟黑客攻击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发现计算机中存在的安全漏洞。第二,端口扫描法。端口扫描法是通过端口扫描发现所检测主机已经打开的端口和端口上的网络服务,同时与系统所提供的漏洞库相比较,检查是否有漏洞。实现漏洞扫描的方法主要有功能插件技术和漏洞库特征匹配方法两种。
(二)病毒防范技术。目前计算机病毒主要有潜伏时间长、繁殖能力强、破坏能力大、传染途径广、攻击隐藏性强、具有针对性等特点。而计算机病毒注入技术主要包含数据控制链攻击方式、无线电方式、后门攻击方式以及“固化”式方式等。现阶段病毒防范技术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管理病毒客户端;第二,控制邮件的传播;第三,过滤来自自磁介质的有害信息。
(三)系统容灾技术。目前系统容灾技术主要有异地容灾技术以及本地容灾技术两种。异地容灾技术又可以分为服务容灾技术、网络容灾技术以及远程数据容灾技术三种。从技术上讲,本地容灾技术可以分为磁盘/磁带数据备份技术、磁盘保护技术以及快照数据保护技术三种,而从实现技术上讲,本地服务容灾技术可以分为本地集群技术与双机热备技术两种。
(四)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是指加密将要传送的信息,从而保证以密文形式传送信息的安全性。数据加密技术可以防止通过网络传送的信息不会被轻易的篡改,进而使得计算机网络犯罪分子不会轻易的窃取这些信息。数据加密技术主要是编写数据加密算法,而数据加密算法可以分为公开密钥算法以及对称算法两种。
(五) 防火墙技术。现阶段解决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最常使用的技术就是防火墙技术,一般防火墙安装在外网和内网的节点上,所起的作用是逻辑隔离外网和内网。防火墙是一种网络设备,用来强化网络之间的访问控制。防火墙能够有效的防止网络信息被计算机网络安全犯罪分子所窃取。防火墙可以对经过它的网络通信数据进行扫描,防火墙一般是通过关闭没有使用的端口来封锁木马等,它还可以统计与记录网络使用状况。但是,防火墙技术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技术只能防外不能防内。
三、总结
总而言之,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十分迅速,而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在现阶段众多的计算机网络防范技术中有主动防御的,也有被动防御的;有防内的也有防外的,这些技术都有一定的缺陷性,用户一定要合理使用这些技术。
参考文献:
[1]陆亚华.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带来的探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11(01):19-20.
【关键词】网络通信 安全技术 实际应用
伴随着社会的逐渐进步,互联网技术也在逐渐发展,现在这一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从最开始的数据记录,到最近提出的互联网+,这些都能体现出互联网技术的逐渐进步。因为互联网的特点,所以互联网在进行数据传输中拥有灵活、快速的特点。但同样因为这些因素导致互联网在使用中同样有许多隐患。不法分子通过利用互联网的特点进行犯罪活动,不仅会危害用户的个人隐私、财产以及人身安全,还会危害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安全。所以不断地完善互联网的通信安全技术水平,不仅是通信技术发展中的必经过程还是保障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1 网络安全的定义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规定,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定义是,通过应用不同的技术建立起数据处理的安全保护系统,防止计算机系统上的软件、硬件、数据等遭到破坏,保证系统的正常运作和服务。
现在所经常提到的通信安全是在逻辑安全之上提出的。逻辑安全就是现在常说的互联网信息安全,简单来说是保护网络通信的完整性、保密性等不会受到侵害。概括来讲只要是涉及到网络信息的安全情况的因素都可以算到这一范围。
2 我国网络安全现状
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应用,现在进行的网络信息共享越来越多,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在逐渐增多。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信息流动,这也使得不法分子有着大量的可利用目标,使网络的优点在这时变成了缺点。不法分子通过网络手段侵入企业或个人的系统对于各种信息的侵入和更改使自己可以从中获利。因为这种手段不受时间和地理位置的影响,所以大大增加了不法分子的成功几率。也是的相关案件的发生率逐年增加。
在我国前些年著名的熊猫烧香病毒就是其中较具代表性事件之一,对当时我国的网络都产生了严重的震荡,通过这一事件之后我国对于相关方面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事件的发生为我国的整个网络安全建设历史都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3 网络安全影响因素
因为网络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所以容易遭到病毒和不法分子的入侵,使得网络安全受到危害,虽然软件设计者在设计之初就对相关问题进行了预设,对各种可能存在威胁的方面都进行了防御,但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软件也就在发展中不断的暴露出更多的漏洞,不法分子通过对一些这些漏洞加以利用,加上用户自身在进行使用中对于自己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薄弱,导致对于硬件设施的安全隐患增大,最终导致自身的权益受到侵害。
在网络信息安全的影响因素中,对于网络安全影响最大的一项就是人为因素。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完整性破坏、网络滥用、信息泄露、拒绝服务等。在实际的使用中,人为破坏带来的影响要远大于软件漏洞的影响,是网络安全最大的隐患。不法分子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对用户的信息进行非法利用,对整个社会的网络信息安全的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4 网络安全的保护措施在实际中的应用
网络通信安全主要指保护网络信息不被侵害,现在阶段常用的有防火墙技术、数据加密技术等下面就对相关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进行简单介绍。
网络防火墙技术指的是通过通信技术形成一种工具用来检测、变更、限制等手段保护数据的安全。同时起到隔绝危险因素的作用。现在应用的防火墙主要分为两种,转入型和转出型。应用的比较多的使转入型防火墙。通过对身份不明的外来用户的范围限制来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与之不同的转出型防火墙。是通过不断地提升安全认证等级,使外来用户的访问难度提升借此来保护信息安全。通过对信息的过滤和验证相融合来实现保护功能,相对于转入型,这种技术更加安全。两种形式防火墙的主要差别在于,转出型防火墙是通过阻绝所有外来用户的访问来实现的,而转入型则不同,它并不拒绝所有用户,而是提高访问要求选择出安全性较高的用户,通过其访问请求。
因为网络环境的特性导致其非常容易被其他因素所干扰,所以通过加密手段进行保护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方法也是现在应用较多的一种,在整个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通过数据加密可以有效地保护数据不被他人为谋取自身利益所利用。而且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普及,数据加密的应用可以保证互联网商务和经济交易不被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数据传输也是通过加密技术来进行保护的,这也表明了数据加密技术使保护整个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方式之一。
5 结论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不仅促进了整个市场经济的进步,还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因为网络技术的特征使得网络安全变的更加困难。现在阶段这一技术已经发展为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课题之一。所以在促进通信安全进步的同时更要加强国际之间的交流,通过国家立法保证对通信安全的落实,从各个层面保障我国公民的个人权益不被侵害。
参考文献
[1]杭中士.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网络通信安全中的应用探微[J].科技展望,2016,22(10):8+55.
[2]刁慧婷.计算机网络通信安全管理工作中数据加密技术的应用[J].通讯世界,2017,01(05):100-101.
[3]杨文虎.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网络通信安全中的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7,04(09):55+61.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网络技术;网络管理
中图分类号:TN71 文献标识码:A
1 关于网络安全的定义和具体的特点
从根源上说,网络安全是网络中的信息安全,是体系中的软硬件等不扰。不受到不当的更改等,为保证体系的运行顺畅,网路活动一直持续开展。站在使用者的层次上来看,其总是想让那些牵扯到个体以及和商业等的数据在网络中才传递的时候受到精准的维护,防止别的人对其干扰,比如偷听以及改动等等。站在运作者和管控人员的层次上来看,其总是想让所在区域的数据方位以及其他的一些活动受保护,防止存在病毒以及不合法的存取等等的一些现象出现。防止黑客的干扰。
对于网络的安全来讲,结合它的本质的明确,要具备如下的一些具体的特征。第一,机密特征。具体的说是信息不会传递给那些没有受到权限许可的个体。在体系中,所有的层次中多有不一样的机密特征,同时还有具体的应对方法。从物理层来讲,要确保实体不会按照电磁的体系来外泄信息,在运行领域之中,要确保体系结合授权带来服务活动,确保体系在何种时刻都不会被那些没有授权的人运行,不会扰,不会入,同时也不会出现顺序的错乱等等。第二,可用特征,它是说使用者可以访问而且结合规定的次序运行信息,也就是说确保使用者在需求的时候能够访问相关的信息内容。对于物理层次来讲,要确保信息能够在非常差的氛围之中活动。对于运行层次来讲,要确保体系能够为授权者带来活动,确保体系可以有序的运行,此时人不能够否认其信息。而接受人不能够否认获取的信息。
2 关于当前的具体状态
由于电脑和通信科技的高速前进,此时信息的保密性等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网络本身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等等的一些特征使得其中的信息稳定性受到干扰,同时因为体系中的一些不利现象的存在等,使得网络容易扰,所以是用的方法要能够综合的处理面对的不利现象,以此来确保信息精准合理。目前的体系和协议并非是完整的。
所谓的网络的安全,具体的说是探索和电脑有关的安全事项。实际的讲,其探索了安全相关的内容。任何电脑都不能够脱离人而存在,网络的安全性不但要借助于技术层次的方法,同时还要靠着法规层次中的一些方法。客户/服务器计算模式下的网络安全研究领域,一是OSI安全结构定义的安全服务:鉴别服务、数据机密、数据完整、访问控制服务等;二是OSI安全结构定义的安全机制:加密、数字签名、访问控制、数据完整性、鉴别交换、通信填充等机制以及事件检测、安全审查跟踪、安全恢复;三是访问控制服务:访问控制服务中的安全技术有静态分组过滤、动态分组过滤、链路层网关、应用层网关;四是通信安全服务:OSI结构通信安全服务包括鉴别、数据机密性和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服务;五是网络存活性:目前对Internet存活性的研究目的是开发一种能保护网络和分布式系统免遭拒绝服务攻击的技术和机制。
3 关于网络安全的应对措施
如今的网络安全是一项非常综合的活动,其是一个整体。它由很多个要素构成,比如应用体系以及防火墙等等,任何独立的组件是不能够保证安全的。(1)防病毒技术。网络中的系统可能会受到多种病毒威胁,对于此可以采用多层的病毒防卫体系。即在每台计算机,每台服务器以及网关上安装相关的防病毒软件。由于病毒在网络中存储、传播、感染的方式各异且途径多种多样,故相应地在构建网络防病毒系统时,应用全方位的企业防毒产品,实施层层设防、集中控制、以防为主、防杀结合的策略;(2)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重要网络安全技术,其主要作用是在网络入口处检查网络通信,根据用户设定的安全规则,在保护内部网络安全的前提下,保障内外网络通信,提高内部网络的安全。(3)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系统是近年出现的新型网络安全技术,目的是提供实时的入侵检测及采取相应的防护手段。实时入侵检测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够同时对付来自内外网络的攻击;(4)安全扫描技术。这是又一类重要的网络安全技术。安全扫描技术与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互相配合,能够有效提高网络的安全性。通过对网络的扫描,可以了解网络的安全配置和运行的应用服务,及时发现安全漏洞,客观评估网络风险等级。如果说放火墙和网络监控系统是被动的防御手段,那么安全扫描就是一种主动的防范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5)网络安全紧急响应体系。网络安全作为一项动态工程,意味着它的安全程度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随着时间和网络环境的变化或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调整自身的安全策略,并及时组建网络安全紧急响应体系,专人负责,防范安全突发事件。
4 关于网络的安全管控活动
安全管控是对全部的电脑网络的应用体系里的多项安全工艺和产品等开展综合化的维护,进而提升整体的防御水平。最开始的时候,人对于其安全的认知只是一种单点模式的,比较不集中的。容纳后的体系都使用不一样的安全装置来获取与之对应的安全功效,现在的安全设备不是很集中,所有的安全活动要单独的开展配置工作,各个管控设备间不存在有效连通特征,不过因为各类科技和产品的组成体系非常的繁琐。假如管控工作者要设置综合的安全策略的话,要对不一样的装置开展单独的维护活动,尤其是在总的安全方法要调节的时候,一般无法综合的分析总体的一致特点。
网络管理的趋势是向分布式、智能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1)基于Web的管理。www以其能简单、有效地获取如文本、图形、声音与视频等不同类型的数据在Internet上广为使用;(2)基于CORBA的管理。公共对象请求体系结构CORBA是由对象管理小组为开发面向对象的应用程序提供的一个通用框架结构;(3)采用Java技术管理。Java用于异购分布式网络环境的应用程序开发,它提供了一个易移植、安全、高性能、简单、多线程和面向对象的环境,实现“一次编译,到处运行”。将Java技术集成至网络管理,可以有助于克服传统的纯SNMP的一些问题,降低网络管理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1]张世永.网络安全原理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054-02
气候变化已经吸引了国际以及各国的关注,它不仅是一个科学命题,需要站在国家利益、全球化的高度来应对,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越来越广泛,气候变化的预测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尺度、多层次的,负面和正面影响并存的。
一
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是指能够识别(如采用统计检验)的气候状态的变化,即平均值变化和/或各种特性的变率,并持续较长的时间,一般可达几十年或更长时间[1]。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只是气候系统和气候要素变化的原因、幅度和区域分布迥异,且未来气候变化预测还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影响了粮食的安全。所谓粮食安全,是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粮食”。(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的一些学者结合中国国情,根据FAO的定义,对粮食安全概念作了进一步阐释。例如,郭书田认为:“中国粮食安全应该包括五方面内容,即粮食自给率、粮食库存率、农民收入、生态环境、食物安全等。”[2]翟虎渠认为:“现代粮食安全的概念应包括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3]从以上对粮食安全的定义可以看出,无论国际或者中国学者怎样定义粮食安全,其中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都要确保有足够的粮食。充足的粮食储存量是国家安全的先决条件,离开这个条件谈国家安全,那国家安全就好比是空中楼阁。
二
“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民以食为天的观念如此源远流长,反映了中国几千年文明史和农业关系至为密切。粮食是国民经济基础中的基础,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目前,全球气候的变化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有如下的影响:
第一,气候变化影响中国粮食的充足供应。粮食的充足供应,指在数量上和市场上有粮可食,包括粮食生产、粮食储备以及外来粮食援助等。全球气候体系的异常导致中国在降水、气温、自然灾害爆发频率和分布、水资源利用、病虫害发生机制等方面出现反常,最终冲击中国粮食的生产和供应。
温度对粮食单产的影响。在中国,升温对东北农业区来说是有利的,因为升温可以延长作物生长季节,而且减少低温冷害的威胁,是其有利的方面;另一方面,气候变暖会导致积温增加,从而使作物的生长期延长。但增温也有不利的一面,气候变暖,特别是冬季温度升高,将有利于害虫和病原体安全越冬,使来年的虫病源基数增大,加重危害程度。
气温升高对水分有效性也将产生影响。气温升高使蒸发量增加,导致了作物灌溉用水量大幅度增加。即使是良好的灌溉条件,也只能一定程度地缓和蒸发量增大引起的干旱,并不能完全补偿增温带来的减产效应。另一方面,土壤水分条件通过影响土壤的透气性而影响土壤固有有机碳的矿化分解和外源有机碳的降解,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若土壤水分充足,那么土壤空隙度就大,就促进了有机碳的矿化分解[4],增加土壤肥力。但蒸发量变大会使得土壤水分不足,影响有机碳的矿化分解从而影响粮食单产量。
而在气温升高而降水量不增加的情况下,又将会出现中国农牧交错带向南扩展。首先,东北与内蒙古接壤地区农牧交错带的界限将南移70千米左右。其次,华北北部农牧交错带的界限将南移150千米左右。再次,西北部农牧交错带界限将南移20千米左右[5]。农牧交错带的南移使得草原面积有所增加,但同时也加大了荒漠化的可能,导致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进一步加重。
第二,气候变化影响中国粮食市场价格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气候变暖后,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这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而施肥量的增加意味着生产成本的增加。同时,气候变暖可能会加剧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因此不得不增加农药和除草剂的施用量,而这将增大农业生产成本。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实际上是通过生产投入要素变动来实现的。所以当生产成本发生变化时,市场对之进行反应的可能途径就是调整价格和增加市场供求量。而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以及气候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加重导致的粮食减产,使得粮食市场供不应求,粮价就会上涨。粮价上涨一方面对粮食增产起到刺激和促进作用[6];另一方面粮价上涨又会影响中国居民的生活水平,甚至引起通货膨胀,往往会发生经济社会的震动,1993 年和 2003 年就是两次典型案例。
三
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造成巨大挑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应对策略的研究,进行远期的规划和防御,发挥优势避免劣势,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
第一,应对气候变化的粮食安全科研政策对策。综合运用气候学、农学、遗传育种学、灾害学、生产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理论方法,以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切入点,以农业主产区为重点研究区域,研究并揭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系统的影响机理与适应机制,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理清科学思绪[7]。
第二,应对气候变化的粮食安全技术选择。采取有效得当的农业技术应对气候变化(如优质农作物品种选育及产业化技术、转基因生物技术、重大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及防御技术、高效低毒新型化学农药及生物农药的创制技术、高效低污染新型化肥农膜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破坏程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有效利用气候变暖所带来的有利农业生产条件。
第三,应对气候变化的粮食安全政策措施。国家制定相应政策,从制度上保障农业科技推广的正常运行。各地也要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推广模式或多种模式,实行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8]。其次,要出台一些惠农政策,实行不同作物差别农业补贴政策,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再次,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应该“藏粮于国”和“藏粮于民”相结合。最后,要改变消费观念,做到节约和珍惜粮食。
总之,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和作用复杂多样,并且未来农业生产不仅受到播种面积、技术贡献程度等的影响,更系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所以,摸清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是正确应对气候变化的前提。及早研究、及时正确应对气候变化,可缓解、适应气候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国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保持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 郑菲,孙诚,李建平.从气候变化的新视角理解灾害风险、暴露度、脆弱性和恢复力[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2,(2).
[2] 郭书田.中国粮食供求与国际贸易[J].中国农村观察,1997,(3).
[3] 翟虎渠.粮食安全的三层内涵[J].t望新闻周刊,2001,(10).
[4] 姜勇,庄秋丽,梁文举.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影响因子[J].生态学杂志,2007,(2).
[5] 张启慧,马庆一,刘晓雨.简议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5).
[6] 蒋乃华.价格因素对中国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1998,(5).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的安全问题也受到了威胁。本文主要从网络信息安全的定义、影响因素、防御措施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可以一定程度的提升我国网络信息的安全程度。
如今的信息发展速度是飞快的,我们的通信与网络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此种情况下一定程度的促进了网络的迅速发展,不可否认的是网络通信在日益腾飞的今天,它的安全问题也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重视,对于维护网络通信的安全压力也越来越大。网络通信的天然属性就是开放,与此同时开放性的存在也导致了许多安全方面的漏洞,随着内外安全环境的日益恶化,诸如信息窃取或者网络攻击的活动也逐渐变得猖獗。同时网络的恶意行为趋势也渐渐变得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充分的引起了我们的注重。许多有组织的集团或者骇客攻击的存在都严重影响着我国网络的通信安全。
一、网络的通信安全
在对网络的通信安全进行定义时需要从多方面来考虑。其定义从国际化的角度看来可以是信息的可用性、可靠性、完整性以及保密性。一般情况下网络通信安全指的是依据网络的特性由相关的安全技术以及预防计算机的网络硬件系统遭迫害所采取的措施服务。
(一)影响网络通信安全的因素
首先就是软硬件的设施。许多的软硬件系统一开始是为了方便管理才事先设置了远程终端登录的控制通道,这样会极大程度的加大了病毒或者黑客攻击的漏洞。除此之外很多软件在一开始设计时虽然会将种种安全的因素考虑进去,但不可避免的时间一长就会出现缺陷。在出现问题后就需要立即补丁来进行漏洞弥补。与此同时一些商用的软件源程序会逐渐变得公开或者半公开化的形态,这就使得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轻易找到其中漏洞进行攻击。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网络的通信安全受到威胁。
其次就是人为的破坏。某些计算机的内部管理员工由于缺乏一定的安全意识以及安全技术,利用自身的合法身份进到网络中,从事一些破坏、恶意窃取的行为。最后就是tcp/ip的服务比较脆弱,由于因特网的基本协议就是tcp/ip 协议,这个协议的设计虽然比较有实效但是安全因素比较匮乏。这样就会增大代码的量,最终也会导致tcp/1p 的实际运行效率降低。因此tcp/ip其自身的设计就存在着许多隐患。许多以tcp/ip为基础的应用服务比如电子邮件、ftp等服务都会在不同的程度受到安全威胁。
(二)常用的几种通信安全技术
比较常用的有数据加密技术,所谓的加密就是将明文转化为密文的过程。还有数字签名的技术,这时一种对某些信息进行研究论证的较有效手段。除此之外访问控制也是一种有效地安全技术,这一种形式的机制就是利用实体的能力,类别确定权限。
二、通信网络的安全防护措施
正是由于通信网络的功能逐渐变得强大,我们的日常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它,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将网络的风险降到最低。
(一)防火墙技术
通常情况下的网络对外接口所使用的防火墙技术可以使得数据、信息等在进行网络层访问时产生一定的控制。经过鉴别限制或者更改越过防火墙的各种数据流,可以实现网络安全的保护,这样可以极大限度的对网络中出现的黑客进行阻止,在一定层面上可以防止这些黑客的恶意更改、随意移动网络重要信息的行为。防火墙的存在可以防止某些internet中不安全因素的蔓延,是一种较有效地安全机制,因此防火墙可以说是网络安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身份的认证技术
经过身份认证的技术可以一定范围内的保证信息的完整机密性。
(三)入侵的检测技术
一般的防火墙知识保护内部的网络不被外部攻击,对于内部的网络存在的非法活动监控程度还不够,入侵系统就是为了弥补这一点而存在的。它可以对内部、外部攻击积极地进行实时保护,网络受到危害前就可以将信息拦截,可以提高信息的安全性。
(四)漏洞的扫描技术
在面对网络不断复杂且不断变化的局面时,知识依靠相关网络的管理员进行安全漏洞以及风险评估很显然是不行的,只有依靠网络的安全扫描工具才可以在优化的系统配置下将安全漏洞以及安全隐患消除掉。在某些安全程度较低的状况下可以使用黑客工具进行网络的模拟攻击,这样可以一定层面的将网络漏洞暴露出来。
(五)虚拟的专用网技术
由一个因特网建立一个安全且是临时的链接,这是一条经过混乱公用网络的稳定安全通道。
三、总结
伴随着网络通信的全球发展,我们的生活工作与网络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亲密,在使用网络通信提供的高效方面服务的同时,我们也遭受着网络信息带来的一些危害。因此只有铜鼓相关部门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拥有安全的技术才可以保证网络的安全,进一步促进网络通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震.我国信息与通信网建设安全问题初探[j].科学之友,2010年24期
[2]姜滨,于湛.通信网络安全与防护[j].甘肃科技,2006年85期
【关键词】计算机 网络安全
1 网络概述
1.1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指通过已经定义的操作系统,管理软件的管理下,遵循各种网络的协议,主要用于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其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和它们的外部设备,另一部分是通信线路,用于将这些计算机连接起来。
计算机网络结合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计算机领域内的硬件与软件部分。
1.2 计算机网络的特点
1.2.1 数据通信
计算机网络和通过提供服务的方式来实现网络中不同实体的数据通信,比如传真,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电子公告牌,远程登录和浏览器等。
1.2.2 资源共享
计算机网络的资源共享是指在网络中的所有实体都可以访问其他实体的全部或部分的硬件和软件资源。
1.2.3 提高计算机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在计算机网络中,资源共享带来的问题也很多,在单机完成任务时,如果发生故障等情况,则会产生很多损失,而在网络环境下,多台计算机互联进行资源共享,在一台计算机发生了故障时,其他计算机可以代替它继续完成任务,所以当发生了一台或几台计算机故障时,不会导致整个系统瘫痪,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单机运行任务时,如果任务很繁重,运行效率不高,而在多台计算机互联的情况下,资源共享的同时不同的计算机可以同时协作运行单项任务,减少了每一个计算机的负担,并且增大了系统运行的效率。增大了每一台计算机的可用性。
1.2.4 分布式处理
分布式处理是指通过算法将大型的综合性问题交给不同的计算机同时进行处理,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合理选择网络资源,就近快速的进行计算。
2 网络安全概述
2.1 网络安全的概念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计算机安全”定义为“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取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该定义包含了物理和逻辑安全两部分,网络安全本质上是信息安全的引申。
2.2 网络安全问题的原因
伴随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面临着多样化的安全威胁,比如网络结构存在缺陷,软件存在漏洞被利用,一些恶意攻击等都会对网络造成破坏。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主要包括软件的脆弱性,数据库管理的漏洞,人员。
软件的脆弱性是指在高复杂的软件中,软件设计者再设计这个软件时,无法精确预料到软件运行时的状态和系统的状态,也无法精确的预测在不同的系统状态下软件的执行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因此不可避免的产生漏洞的情况。而在操作系统中,同样存在各种各样的漏洞,一旦被人利用,这些漏洞均会导致信息失窃,破坏计算机的情况。
数据库管理的漏洞是指由于存在多个客户端,对数据库的访问是大量的,数据库管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存在问题,从而导致的漏洞。
人员也是威胁网络安全的一大原因,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对黑客的技术感到兴趣,并用来实施攻击网络,通过系统的漏洞非法入侵他人的计算机。
除此之外,在网络上进行互联需要遵循各种各样的网络协议,比如TCP/IP协议等,但这些协议的诞生的目的是为了网络的开放性与共享,而忽略了对安全性的考虑,所以容易被利用产生漏洞,从而对网络安全造成威胁。
2.3 目前网络安全的防范对策
2.3.1 访问控制
访问权限的控制实现网络安全防护的重要措施,其是在身份认证的基础上,防止非法用户进入系统及防止合法用户对系统资源的非法使用。它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未授权的用户对受保护资源的非法访问,保证合法用户的正常访问。
2.3.2 防火墙
防火墙常被安装内部受保护的网络连接到外部 Internet 的结点上, 用于逻辑隔离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它的主要功能有扫描通信数据并对攻击进行过滤;通过关闭端口禁止特殊站点的访问;统计网络使用情况,提高安全性。
2.3.3 数据加密
数据加密是保护传输的信息不被篡改的重要措施,将传送的信息进行加密,以密文的形式在网络上进行传输,极大的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3 网络安全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的目的是资源共享,提高计算机的可用性和可靠性,但是开放互联的理念必
会带来安全问题,无论是因外部原因的网络瘫痪还是因人员攻击产生的问题都会使网络产生很大的损失。
计算机网络发展至今,网络安全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从访问控制保证授权用户对合法资源的正常访问,在到防火墙和数据加密来保证数据传输的正确性,网络安全已经能得到初步的保证,但是由于软件的脆弱性,漏洞是永远存在的,只有定时检查计算机运行情况和网络情况,及时更新软件和系统才能基本保证网络的安全。
目前网络的访问控制,防火墙和数据加密已经相对成熟,随着新的安全威胁的不断诞生,也将会有新的措施来保证网络的安全。
3.1 入侵检测
入侵检测是继“防火墙”、“数据加密”等传统安全保护方法之后的 新一代安全保障技术。入侵检测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 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网络或系统中是否 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遭到攻击的迹象,同时做出响应。
3.2 虚拟专用网
移动办公和单位合作伙伴的通信需求日益强烈,通过虚拟专用网进行互联保证网络安全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4 结束语
网络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与问题,只有正视网络安全问题才能保证互联网的安全运行,保证其的正常工作。
参考文献
[1]陈霜霜.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研究与探讨[J].SCIENCE&TELENOLOGY INFORMATION, 2011(35):136-137.
[2]王文寿,王珂.网管员必备宝典[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黄传河,杜瑞颖,张沪寅.网络安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2-289.
[4]贾冰.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及应对措施[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9).
[关键词]心理 行为 环境艺术设计 安全感一、引言
在环境艺术设计范畴里,对于人的心理环境的研究可以更好的指导我们的设计。在日益呼喊以人为本的今天,从心理环境出发可以看到人本位的思想是体现到了实处还是一句空话。当我们处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也许我们会感到这样或那样的不舒服,这就是心理因素在做怪,表明这个设计违背了我们内心深处潜在的安全感,使我们产生各种各样的行为情绪。
二、定义
安全的定义:“安全是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其中既包括外在威胁的消解,也包括内在无序的消解。”——汉语词典。
安全感的定义:在辞海中并没有对安全感有直接的定义,但安全感广泛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那么什么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安全感?我认为,安全感是发自于人们内心世界的,潜意识里的隐形空间范畴,这个空间范畴就是一个度,超过这个度就会不安全,而在这个度里就会安全。
安全感是来自心理学的范畴,是人类的心理环境。泛泛而谈安全感的话,它可以涉及到许多方面。当然从字面上我们至少可以理解其为一种感觉,也就是人们心理中所产生的一种感觉。人类的感觉很敏感,同时也是多方面的,那么安全感对于人们来说可以是最为重要的。因为我们不论做什么,都要保持我们的安全,或者说要获得心灵上的安全。
三、环境、空间与环境心理的研究
阿普尔顿在1998年提出的“瞭望—庇护”原理,鲜明的阐述了人需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才会去瞭望。任何人都不想把自己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在这个作用中,个体改变了环境,反过来他们的行为和经验也被环境所改变。加拿大建筑师阿瑟•埃利克森说过:“环境意识就是一种现代意识。”一个环境是好的还是坏的,是漂亮的还是不漂亮的,都不是设计者所要追求的有意义的因素,真正的因素在于这个环境空间是令人愉悦的还是令人不快的。
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环境,在设计中应用广泛,包括大范围的外部环境和小范围的内部环境。不管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环境,我们涉及的是一种空间范围。也就是说我们把这种感觉定位到空间中。
四、环境与人的心理及行为的相互作用
所谓人的行为定义,即“作为信息处理机构的人,从行为所在领域的空间选择或者被强制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刺激),并进行一定的信息处理,从而确定自己的欲求和行为目标(反应),为了使自己从所处的状态向充分满足目标要求的状态推移,而对空间所进行的工作(行为)。”
安全感属于人的基本需要。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基本需要与特殊需要。基本需要是全人类共同的需要,是由体质遗传决定的,具有本能的性质。马斯洛提出:人拥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比生理的需要要高一级,也就是说对于安全感的需要对于人来说非常重要,也是接下来几个需要层次的基础。
环境行为学研究指出:“人类的领域行为有四点作用,即安全、相互刺激、自我认同与有管辖范围。”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人们的生活营造一个更加适应的生存环境并达到人们的审美要求。我们可以看出环境行为学中强调了安全感的相关条件,一个空间的界定选择对于安全感的产生有着直接的作用。
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隐形的私人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包含一个底线值,当跨越这个极限人就会感觉不舒服。这个模糊的界限,起着一个保护我们自身的重要作用,一旦被贸然侵犯,我们就会明显的感觉不安全。未知的东西总给我们潜意识里不安定的因素,当我们去揭一扇门帘,而且是不可透的材质,我们总会考虑从相反方向来的外力对于我们是否安全。
五、安全感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安全感这种来自心理环境的因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人的心理指导着人的行为,心理的变化会影响行为的变化。
心理上的安全期望可以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式表达出来,但是最直接的表现可能是视觉的影响力,这是视觉的先天因素决定的。可能很多人都做过这样的游戏,当你的眼睛被蒙起来以后,你对于自身安全的确定性降低,我们的动作会因此而变慢,或者需要依靠我们身边可以信赖的外力来保护我们自己。作为设计师,我们在设计时要避免类似现象的产生,全方位考虑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感受,以此满足人们心中的安全感。
1.视觉影响安全感——色彩对安全感的影响
色彩心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每个人由于成长环境文化背景等的不同,对于色彩的感觉不同。色彩是一种语言,这里囊括了多种情绪,就像人对于衣服的颜色选择一样,对于色彩的反映人和人之间差异很大,这是心理活动的过程。
在很多特定的单位如医院,我们会采用白色。白色体现了干净、无邪,但往往也会带来恐惧感。有人做过试验,当把一个人放在一个闭合的刷有白色墙面的房间里,时间会让这个人越发的感到恐惧。
色彩刺眼会使人感到心慌,产生不安全的心理反应。色彩的明暗、冷暖都会对人的心理环境产生影响,在一个特定环境里暗的颜色可能会给人的心理产生不确定性,使人不愿意去接近,从而避免不安全的因素产生。在环境的设计中应注意对颜色的搭配,不同的搭配同样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如黑与黄的搭配就是安全的标志,红色的鲜明特征除了代表激情、热烈的情绪外,还存在刺激、不可超越的感觉。
2.触觉影响安全感——材料对安全感的影响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质感,这种质感就是材料自身的语言,每一种材质对于人来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材料分为天然的与人工的,一般情况下,天然的材料更容易得到人们心中的认同感,毕竟我们是从自然而来,也就是说天然材料给人的心理感受安全感较高。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的材料有很多,如木材、玻璃、金属等等。它们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应用在相应的空间环境中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
例如,玻璃。玻璃这种高科技的产物,在最初应用到设计中时,可能会给人心理产生不安全感。因为玻璃相对于其它材料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透明,透明有两个好处,可以观察与被观察。在隈研吾设计的上海市番禺路z58的建筑中,临街面的玻璃幕墙,从外边不可看到内部,但在内部却可以看到街上人的活动。应该说这完全满足了人们“瞭望—庇护”的心理。人们希望在保证自己不被暴露的情况下来观看别人的活动。
当然玻璃也有其负面影响,作为地面铺装使用时,人们初踏这种材质的地面,总会担心会掉下去,或者玻璃是不是容易碎掉。因为这种铺装方法往往会和地面有一定的垂直距离,这个距离还有玻璃本身的特点给人们心理以暗示,认为是不安全的。
3.光和影对安全感的影响
光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对于光的设计可以产生制造空间、隔离空间的效果。光和影是相辅相成的两个视觉载体,两者的合理应用可以构造出特殊的空间效果。安藤忠雄认为:“光和影能给静止的空间增加动感,给无机的墙面以色彩,能赋予材料的质感更动人的表情。”对于光的运用可以对环境设计加以辅助,创造出更加赋予创造性的氛围及效果,当然对于光的不合理运用,也可能出现炫光等,这些对人的心理环境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例如,通过光线的合理运用,改变了环境给人视觉带来的感觉,一条望不到头的长廊总会给人带来不安全的因素,因此在做设计时应尽量避免这种形式的产生,考虑好整个环境空间中的采光和光照条件,以及更好的利用光影,给使用的人带来心理上的舒适度和安全感。
4.空间范畴中安全感的影响
适度的空间尺度给人以安全感,如果空间尺度超过了可感知的安全范围,人就会感到孤独和不安全。这就是在广场这样的大环境中,我们会发现人们喜欢靠边坐的原因。
围合空间能给人以安全感,然而从环境艺术设计分析,掌握好空间尺度很重要,因为尺度过大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尺度过小又容易压抑。当人们围坐在一起很容易形成一个封闭的小空间,以此与其他人区分开。形成自己的小圈子,从而对自己的空间范围容易掌握,产生安全感。
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指出:人的眼睛以大约60°顶角为圆锥的视野范围,熟视时成为1°的圆锥。那么向前方看时,如果按2∶1比例看上部,即成为40°仰角。当d/h=1时,高度与间距之间有某种匀称存在,而d/h<1时则有紧迫感。
在这举一个典型的例子以此来说明围合空间的处理,北方的四合院,虽然围合的很严实但仍能看到天空,这样既能考虑到围合带给人的安全感,又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压抑感,使人心情舒畅。
六、结语
无论何时何地人都需要有一个能受到保护的空间,这是人的心理因素决定的。对于安全感的需要是出于人的本真,这是人类一切行为的根本前提,人们本能的保护自己不受到侵害。因此需要与他人分享的空间里,几乎所有的人都会选择有边界的地方,既确保自己的隐私空间也得到心理上的安全感。人的心理过程会呈现外在的表现,因此,要掌握人的心理规律,研究人的行为,从而更好的进行环境艺术设计。
参考文献:
[1][英]布莱恩•劳森.杨青娟,卢芳等译.空间的语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09.
[2]常怀生.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余晓宝.安全感设计.艺术百家,2003,(2):127-128.
关键词行政安全国家安全关系对策建议
一、引言
当今世界,随着非传统安全概念的不断确立,行政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內容。政府之行政安全则是一次前瞻性的思索,其建立在行政决策后给行为相对人带来的安全状态之上,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有执行力的政府的保障。其与国家安全的关系相对复杂,是非传统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安全意识淡薄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软肋。怎样增强公民行政安全与国家安全的意识,解决国家社会当前之弊病,确已成为现行之难题。本文在提出行政安全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得出了行政失败一说,通过行政安全的表现形式,进一步分析给出了政府应对行政安全的建议措施。
二、行政安全与国家安全关系综论
行政安全一说,散见于各政治家的言论与著作中,如唐太宗的“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履舟”说,《淮南子,兵略训》的“兵之胜败,本在于政”之说等等。然而,在现行的书籍或文章中直接描述的甚少。
1.行政安全与国家安全的界定
何为行政安全,在这一领域实属空白。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致符,博尔吉乌斯,1972)。正因为如此,行政安全理论研究的价值才得以存在。行政学创始人威尔逊在其《行政学研究》中认为“行政管理是政府工作中极为显著的一部分,它是行动中的政府;它就是政府的执行,政府的操作,就是政府工作中最显眼的部分,并且具有与政府本身同样的经历(丁煌,2008)。”与威尔逊同样坚持行政一政治二分法的古德诺则认为行政就是对国家意志的执行。政治就是以行政手段治理,政治的具体表现就是行政。由此可以看出,政治与行政不能处于绝对二分法的状态。
相对于政治一行政二分法而言,古利克强调,政治与行政之间的老二分法已经失败。他认为应该建立和发展一种“可以在具有政治和专业责任的适当组织机构中充分利用专家。”的学说(丁煌,2008)。沃尔多在总结传统行政学时,认为其具有接受政治一行政二分法、一般管理取向、通过科学分析来寻求一般原则、强调行政活动的集权化和对“民主”的基本承诺五个特点。其在对传统行政学进行批判的同时认为当代公共行政学则主要包括组织理论、比较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及“新公共行政学”。马克思(1957)在论述行政的本质时指出:“所有的国家都在行政机关无意地或有意地办事不力这一点上去寻找原因,于是它们就把行政措施看作改正国家缺点的手段。为什么呢?就因为行政是国家的组织活动。”
相对于行政研究的如此广泛和深入,同样安全研究也有其广阔的领域。“安全”一般是指稳定、完整、没有危险、不出事故、不受威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则解释为“没有危险,不受威胁”。而在英语中被认为是指无危险、无忧虑以及安全之物,使免除危险或忧虑之物。然而,相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安全的首要价值在于生存,其次是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健康等),再次是财产。行政安全面对的是行政行为的相对人,包括个人、法人、组织等。换言之,就是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的对象。在这里,行政主体是指依法享有国家的行政权利,以自身的名义实施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皮纯协,张成福,2002)。
国家安全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是历史上任何时期任何一个主权国家的首要问题。关于国家安全的研究著作颇丰,学者徐则平(2009)在《国家安全理论研究》中将其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一是古代至近代以军事安全为主要目的和手段的安全研究阶段;二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冷战结束的安全研究阶段;三是冷战结束后发展到今天的通常所说的安全研究阶段。在冷战结束以前的国家安全研究主要是传统安全领域,主要指军事安全与政治安全,冷战结束以后,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非传统安全得以迅猛发展,主要包括经济安全、科学与信息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民族安全、文化安全等等。现在的国家安全不再是单一的某一领域的安全,而是综合的安全观。是用一种辨证的系统的观点来看待分析问题,是对传统安全观的扬弃。在学术界,对于国家安全的定义一直存在着争论,美国学者Deutsch(2010)也认为,安全没有确切的含义,“安全意味着和平与和平的维护,但是由于安全作为一种价值,同时享受其它许多价值的方式和条件,所以它的含义往往是不明确的”;美国另一学者Baldwin(1995)认为,安全是一种活生生的外皮,它所应用的时间和环境不同,它的色彩和内容就截然不同,因而人们难以界定或者定义国家安全的概念。中国学者认为“国家安全是指国家的主权;和政治制度不受外来势力的侵害”(胡锦光,王谐,2005);国家安全是一种“没有危险的状况”(刘跃进,2001)、是“一个国家防止境外间谍、敌特势力进行渗透和破坏的专门能力与措施之和”(李敏,吴为,1996)、是“维护主权国家存在和保障其根本利益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刘卫东等,2002)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