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全面发展的理解范文

对全面发展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全面发展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全面发展的理解

第1篇:对全面发展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理论依据;基本特征;价值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9-0064-06

自我国推进素质教育以来,学术界、实践界都对素质教育问题展开了积极的研究和实践。由于教育的层次不一,性质不同,各级各类教育实践的素质教育内涵也存在差异。职业教育必须实施素质教育,但是其专业性特点决定了其相对于普通教育素质教育而言,有其特定的内涵。在此,笔者就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提出的理论依据以及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特征和价值作一探讨。

一、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依据

可以说,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的转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或者说这些方面所反映的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走向,都是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推进的现实依据,而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推行也有着许多的理论依据。

(一)“职业人”的全面发展是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在依据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强调为社会培养技术型、实用型劳动力,过分强调社会需求,突出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这就导致了受教育者个体的单面性。职业教育强调培养职业人理所当然,但是如果培养单纯的职业人,则学生在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就难免会有缺陷,而的全面发展理论为促进职业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推行全面发展的教育与倡导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吻合。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与要求包括德才兼备、手脑结合、身心和谐、注重发展能力、个体发展与集体发展统一等等[1]。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提出了“脑力与体力结合”以及由“智育、体育和综合技术教育”为主的全面发展教育。从实质来看,这种教育是着眼于人的体力和脑力,即社会成员的构成要素及其品质的发展。因此,这种教育与“素质教育”似乎是贴合、合理的。况且,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教育的不断完善,全面发展教育的因素还会进一步优化、丰富和发展,其时代性、全面性、整体性、发展性、能动性与素质教育是吻合的。其次,在职业教育素质教育中,推崇全面发展的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职业人的综合素质,促进职业人的全面发展,而不只是职业素质的提升。

第二,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是对全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和深化。首先,职业教育素质教育适应每个从业者现代化的要求,以职业人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指向,其时代性和社会公益性均体现在对素质的要求中,这就使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指向与任务更加清晰、具体。此外,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是通向未来真正意义上的职业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是一种整体的、面向未来的、高度现代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而素质教育是其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力求教育目标、教育手段和教育成效的一致性,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本体功能,使全面发展教育落实到从业者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上。如此,职业教育的功能才得以发挥,全面发展教育才能落到实处。所以,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职业人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以人为本是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依据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它通过倡导教育革新运动,冲击了美国的传统教育。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人潜能的发展和自我实现,主张教育是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造性的人,并使每个学生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佳状态。人本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是罗杰斯,他主张在教育与教学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人本主义的核心观点是注重人的终极成长,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培养“完整的人格”,因此,人本主义强调关注人的整体发展,尤其是人的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念层面的发展。人本主义认为,接受过一定教育的人应该是已经“学会如何学习、如何适应和如何变化的人”。罗杰斯认为,这种“完整的人”是“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汇一体的人,简单的说就是知情合一的人”。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职业人的教育,其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如下一些特质:能自发组织活动并承担相应责任、能自主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能自主获取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变更适应性、善于处理所面临的新问题、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现在的职业教育要培养的不是一辈子从事一种职业的人,而是能够适应不同职业的基本素质,不断关注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所以,以职业人为本是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第2篇:对全面发展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体育游戏 幼儿 身心 培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229-01

幼儿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不仅需要营养,也需要运动,更需要游戏。体育游戏是保障幼儿身体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幼儿认识自我、探索、体验和认识外部环境的重要方式;它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深受幼儿的喜爱;因此,教师要针对幼儿的身心特点,有效地利用各种体育游戏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的态度。教师在设计活动方式和引导幼儿参加时,要注重幼儿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心理因素的发展,把身体的锻炼与其他相关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1 有效利用各种体育游戏对幼儿进行身心健康培育

体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全面锻炼身体,帮助幼儿认识客观事物,促进智力发展,陶冶美的情操,发展集体和个人才能,培养优良品德都具有特殊的作用[1]。体育游戏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幼儿在体育游戏中,完成各种体育动作时,能够产生各种心理感受,或成功,或失败,或欢乐,或希望,或失望。因此,教师应有效利用各种体育游戏对幼儿进行身心健康培育,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1.1 利用体育游戏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体育活动一般都具有艰苦、激烈、疲劳、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幼儿进行长久单一的体育活动,往往会感到枯燥无味、缺乏耐性。游戏是幼儿体育的重要手段,它是由一定的情节、动作、比赛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体育活动,它对全面锻炼身体,促进智力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对成人来说,游戏就是消遣、娱乐,对幼儿来说,游戏就是工作。游戏对幼儿具有无限的诱惑力,他们可以在游戏中得到乐趣,抒感,充分锻炼自己的身体。在游戏中幼儿感受的主要是积极的情感,伴随着欢笑的表情,反映的是与满足、宣泄、尽情、轻松等有关的内心体验。幼儿进行游戏时带有一种专注和痴迷,其严肃的态度不亚于成人的工作态度,在扮演游戏角色时,其认真的神情就好像真的一样,可见游戏是一种愉快而严肃的活动。教师经常利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能使幼儿身体各器官、各部位和各种身体素质的全面锻炼。例如,在“小马运粮”游戏活动中,教学目标是练习跨过“小河”,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尝试探索各种不同的过河方法,河的宽窄不同,过河方式也不同,幼儿可以单脚跳、双脚跳、助跑跨跳等,使幼儿身体全面发展。

1.2 利用体育游戏丰富幼儿的知识

体育游戏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能使幼儿从游戏中得到乐趣、满足和需要,从而产生强烈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它是人们获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教师在体育游戏中通过游戏和激趣法创设一种活动的情景,让幼儿置身于生动活泼的情景中,通过气氛的感染,使幼儿自觉地去看、听、练,[2]从而,利用幼儿的兴趣,在游戏中学习相关的知识,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在轻松、活泼、愉快的气氛中愿学、好学。例如“红绿灯”游戏,首先,学习红灯、绿灯的方法及规则,其次,自制红绿两块小圆片做为红灯和绿灯并学习儿歌:“大马路,宽又宽,警察叔叔站中间,红灯亮了停一停,绿灯亮了往前行。”念完以后让学生当汽车司机,做扶方向盘开汽车状,并发出“嘀嘀”的声音,一个跟一个向前跑进,一边跑一边看老师手中的红绿灯的变换。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既发展了幼儿的奔跑能力和灵敏素质,又学习了交通规则,对幼儿的认知能力、情感是一次非常好的锻炼。

1.3 利用体育游戏进行社会交往,培养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体育游戏为幼儿提供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可以说体育游戏是幼儿进行社会交往的起点。幼儿不仅要学会自己必须的生活知识,还要在幼儿群体中学会如何与伙伴相处,包括学习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遵守社会规范准则与行为方式等,学会自己所面临的社会实践活动,体育活动不仅有竞争与对抗,也有同伴之间的相互合作,进行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必然有同伴间、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幼儿一方面要表达自己的意愿、主张、态度;另一方面要理解他人的主张和意愿,并做出回应。幼儿在游戏中形成了两种类型的交往关系,一是伙拉伴关系;二是游戏中角色关系,无论那种关系,都为幼儿的社会发展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体育游戏还有它自身的规则,幼儿在游戏中必须遵循体育游戏规则,幼儿在体育游戏中能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意识到自己在相互关系中的位置,而逐步摆脱以我为中心的不健康意识。体育规则就是促使幼儿学会运用规则来协调关系,帮助幼儿在交往活动中形成一定的交往技能。例如,在户外活动中,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为幼儿创设宽松的交往心理环境,鼓励幼儿交流与分享,[3]尽可能减少对幼儿的直接评价,以提供更多自由的机会来提高交往频率、巩固交往能力;其次,鼓励幼儿合作游戏,让他们在自由结伴、合作进行的过程中,体验乐趣,获得成就感;再次,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借以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愿望,[4]注重引导幼儿以整体思维与多向性思维去考虑活动方法的多样性,并积极参与幼儿的讨论、交流,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和见解,培养其初步的创新精神。

2 结论

体育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深受幼儿的喜爱,它不仅能全面锻炼幼儿的身体,增强体质,还能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乐趣、丰富知识,使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具有很大的锻炼价值。教师要善于挖掘体育游戏的功能,利用有体育游戏的特点,激发学习幼儿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室.体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 林佑其.论体育教学中的学生思想品德培养[J].湖湘论坛,2002(9).

第3篇:对全面发展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内涵与特征体育教育改革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要贯彻落实“三个面向”和“四个统一”,即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二)素质教育的特征

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学生获得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改变那种只重视文化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相对后进学生的做法。树立强化普及教育,淡化选拔教育的观念,使受教育者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条件,克服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和美育的倾向,而在智育中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必须得到改变。在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辨证关系。这种关系,就个体而言,是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就群体而言,是共同发展与个别发展的统一。

素质教育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民族创新精神的复兴,关键在于教育。优秀的创造性人才建立在普遍的人的创造性发展的基础之上,在基础教育阶段,首先要面对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培养每个人的创造性,另外为培养能够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高层次的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推行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型、实验型的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学生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创造性的培养是以学生的主动精神和个性的健康发展为基础的。素质教育是弘扬人的个性和主体性的教育,它强调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体育教育专业在培养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已经多次改革,国家教育部在2003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所提出的最新培养目标与以前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比较,更为全面和宽泛,但仍以培养体育师资为主体。培养目标虽追求全面性,但不坚定、不明确。这一点在教育与受教育两方面都得到反映。由于近年高校大幅度扩招,中小学体育师资需求较小,毕业生就业难等因素的影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同程度地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产生动摇。因此,高校的部分决策者从适应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未经深思而采用的一些举措,明显带有急功近利的色彩,反映到现实中就产生了这么一种现象,那就是体育教育专业自身不够完善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就匆忙在本专业的基础上或基础内拓展其他专业,使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体育师资的目标出现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部(委)就体育教育专业陆续修订颁布过4个本科教学计划(课程方案),对体育教育专业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从整体上看,如课程设置、专业化程度、教育目标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在课时分配、内容体系等方面仍不能满足培养目标的需求。新的教学计划没有体现根据培养目标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这一特征,没有体现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特征,只是对原有课程设置的一个缩减,对提高培养体育教师质量、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反观这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计划的修订,让人感到遗憾的是与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难于适应基础教育和社会的需要。

(三)培养方法不得当

体育教育专业在培养学生时,只注重了系统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只注重了运动技能的获得和学习,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对运动项目文化内涵、健身作用、对人的全面发展作用的理解,在让学生学会如何“教”的方面显得很薄弱。当学生刚刚步入教师行列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举足失措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方向

(一)办学思想逐渐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渡与改革

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思想要从单纯培养具有体育教师能力的人才,向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而转变。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明确,人的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各方面协调全面的发展,是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共同进步的全面发展。这一以素质和能力为核心的人的全面发展观,要求我们在不断深化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改革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加大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时数的同时,加强教育实习的管理,确实使学生获得以素质和能力为核心的人的全面发展。在转变的方法上,要根据国家的总体要求,制定在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运行模式、方法、内容、评估体系,使素质教育成为体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课程设置要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当前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当前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从根本的意义上讲,并没有跳出传统的课程设置的模式,依然是传统的专业理论课程加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课程,把知识和技术的传授放在第一位,学生以考试合格为标志完成一门课程学习的结束,至于学生是否通过教师的知识传授而获得继续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和能力,就很难说了。由于课程设置中存在的弱点,没有为学生提供满意的、标准化的教授,导致了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教授每门课程的方法和技能。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深化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如何有效地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体育教育界急待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首先教师要思想重视,更新教育观念,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教师综合素质的教育与提高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的制度和要求,使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成为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实施的工作,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师必备的能力,积极探索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师应尽的义务与职责。只有如此,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才能有突破性的进展,才能持之以恒,取得好的效果。

(四)建立教师专业化培养标准是体育教育专业改革成功的保证

为了保证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教师职业尽快标准化和专业化,即使教师工作由社会普通职业发展成专门化职业,亦即以专门化的岗位,确定教师专业化的培养标准,以专业化的标准来建立专业化的教学,以专业化的教学与训练来构建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使教师教育成为一种有自身独特培养规格、内容与标准的专业化工作,使其成为像培养医生、律师一样的、其他教育类别无法替代的培养模式。体育教育专业的管理机构,就必须特别重视本专业教师的进修与培养,使他们不断地获得提高,始终具备培养合格教师的能力。体育教育过程中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全面素质的教育与提高,教师教育的结果,最终决定着体育教育改革的成败。

四、结论

面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当今教师迫切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作为师范院校体育学院在培养未来合格体育教师的工作中更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兆厚.高校体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

第4篇:对全面发展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表现性评价 评价模式

一、前言

评价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保障,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类教育的评价长期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是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本是手段的考试却成了学校教师教育追求的目的,以致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导致的结果是教师与学生重结果,轻过程;重学业成绩,轻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重量化和书面测试,轻综合评价。考试成为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最重要的标准;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过于注重纸笔测验、过于偏重书本知识与技能掌握的评价,忽视对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评价没有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自我反思,从而影响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什么样的评价模式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二、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

1.全面发展与英语学习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广泛,英语在学生自我发展中的作用愈发重要。英语学习不再只是语言知识的掌握、语言技能的训练,也不再只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其他文化,为建立社区之间和国家之间更深刻的理解奠定基础”(张华,2000)。根据现代教育对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要求,外语教学应该具备两方面的功能,在科技教育层面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完成生活、工作、学习、文化交流、科学研究等各项任务的能力,在人文教育方面要培养学生情感态度、文化意识、道德品质等人文素质。全面发展中的各项素质都表现在语言输入与输出之中,都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语言行为进行评价,也应该通过语言行为进行评价。因此,英语学习中的全面发展体现在学生对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及策略的运用。通过语言运用可以判断一个学生对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掌握,对策略的掌握、对文化的了解,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情感水平、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因此,评价应以学生的表现为依据,采用表现性评价模式。

2.全面发展与学生个体差异

全面发展是在尊重个性发展前提下的全面发展,而学生的个性差异又表现在学习风格、语言基础、多元智力、学习动机等诸多方面。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这些差异,学习评价中也同样要关注这些差异。

(1)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

一般说来,学生的学习风格可以分为视觉型、身体运动型、听觉型;独立学习型、合作学习型(王蔷,2003);分析型、整体型、综合型;场依赖型、场独立型;思考型、冲动型;辐合思维型、发散思维型(陈英和,1997)。全面发展同样包括学习风格的优化,学习评价要照顾到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评价活动应尽可能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的要求。

(2)学生语言基础的差异

课程设计所依据的入口水平为同一水平,但是同一班级的学生、同一年级的学生其学习基础却存在很大差异。这不仅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中要注意分析学生的不同需求,而且在过程性评价中及阶段终结性评价中要照顾到学生不同的语言基础,将重点放在学生的进步而不是最终结果上。

(3)学生多元智力的差异

根据加德纳德多元智力理论,人们一般都具有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内省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等九种智能(吴志宏,2003),但是不同的人却表现出不同的智力优势。语言学习追求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自然也包括多元智能的发展。英语学习所培养的不能只是言语―语言能力,同样也必须使学生在逻辑、节奏、运动、人际交往、自我内省等各方面得到发展。评价同样也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多元智力差异,关注学生的多元智力发展,使评价促进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

(4)学生学习动机的差异

学生不同,学习动机也不同。学习动机不同,学习中的投入不同,学习效果也就不同。要保证有效教学,教师就应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动机,培养融合型动机,激发内部动机,降低工具型动机。因此,学习评价还应该体现动机激励功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表现性评价模式

笔者认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习的评价应该采用表现性评价模式。表现性评价是在学生学习完一定的知识后,通过让学生完成某一实际任务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一种评价方式,包括表现性任务和对表现的评价。它的评价方式有别于传统的纸笔测验评价,是对学生能力行为进行直接的评价。它最早并不是在教育领域提出并得到运用的,而是运用在心理学领域和企业管理领域。如在非语言的心理测试中,要求被试者通过动手操作具体的实物而对被试者的某种技能进行评价;在工厂里,主管人员通过观察受雇者在完成一项特殊工作任务时的表现来对工人的工作作出评价。直到20世纪40年代教育测量学家才开始对表现性评价产生兴趣并加以研究,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获得迅速发展,成为今天国外在学校课程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独立的学生评价方式。

表现性评价同时具有真实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特征,指向学生的发展,属于发展性学习评价。首先,评价依据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包括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体现出对学习过程的关注。评价所依据的表现是学生运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知识及策略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完成真实任务、解决学习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表现,既注意过程,又注意任务完成的质量。评价不以知识的掌握为核心,主要评价对知识的运用。

1.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每个人都有情感、知识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学生的发展不只表现在语言上,同时还表现在其他诸多方面。这些方面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没有情感、文化、策略等方面的发展,语言能力的发展势必受到影响。要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就必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评价不只是集中在知识和技能,同时还注重学生的情感、文化、道德、策略等各方面。

2.表现性评价倡导多元的评价方法

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改变原来单一的测试方式,运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手段、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综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既要有量化评价,又要有质性评价;既要有测试,又要有观察和表现记录;既要有同步评价,又要有后续评价。所有评价数据都可以存入学生的成长档案袋。根据功能的不同和所记录内容的差别,档案袋可以分为展示型档案袋和文件型档案袋、最终成果型档案袋和过程成长型档案袋(Linn & Gronlund,2003)。表现性评价的成长型档案袋是一种综合性档案袋,对学生的成长记录、阶段成果记录及最终成果记录分类保存。这样既可以为课程考核提供依据,也可以为升学选拔提供参考。

3.评价注重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教学及评价活动都以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为宗旨。评价中学生既是评价客体,又是评价主体。评价不仅要有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同时还必须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要求学生参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到评价材料的收集及分析反馈。通过学生对全过程的参与,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整等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4.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由于多元智力、学习背景、学习风格、语言基础等多方面的差异,学生不可能在同一水平线上发展,也不可能按照同一速度、同一模式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目标及发展速度和轨迹会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评价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和认可学生个性化的价值取向,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发挥每个学生的不同潜能,在保证其全面发展的同时促进其个性发展。

5.表现性评价以标准参照为主

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因此采取标准参照的评价方式,而不是常模参照的方式,以减少评价的甄别特征,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功能。根据每个学生的发展目标分析其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而不是凸显同学间相比之下的进步。

6.表现性评价注重与教学相结合

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必须与教学有机结合。评价与教学的结合表现在评价活动融于教学活动之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而不是附加于教学的紧箍咒。教学中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项目学习、任务活动,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中的表现,通过分析其任务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策略发展、语言能力发展,等等。

7.表现性评价与评价性测试

表现性评价要求终结性考试采纳评价性测试的理念,而不是传统的标准化考试。以往的测试内容以语法、词汇、阅读、听力、写作为主,口语能力涉及很少。听力只是录音选择,阅读只是检查学生信息判断、信息转述、推理推论、词义猜测等方面的能力,语法和词汇多为知识的考查,写作缺乏真实性,完形填空无法检测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性测试在内容上要取消语法和词汇的专项考查,改为通过任务表现的方式,增加口语测试,加强阅读、听力、写作的真实性。根据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特点,增设基于录像内容的听力等方面的考查。试题设计中既要照顾到语言技能,又要照顾到情感、文化、策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使测试真正考查学生的全面能力。

当然这种评估也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评分标准如何确定,如何评估,如何掌握标准,另外,评分还带有主观性、信度较低,并且这种评估费时费力等。

四、结语

课程改革的成功以评价改革为保障。在目前各种评价理念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遵循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宗旨,这样我们的评价改革才不会迷失方向。因此,目前的关键是在改革学习评价的同时研究如何处理评价与教学的关系、评价与测试的关系。

参考文献:

[1]Stiggins,R.J.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J].Educational Measurement:Issues and Practice,1987,6(3):44-42.

[2]Gardner,H.Intelligence Reframed:Multiple Intelligence for the 21st Century.Basic Books,1999.

[3]Genesee,F.& Upshur,J.A.第二语言课堂评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Linn,R.L & Gronlund,N.E.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5]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6]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7]高一虹.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社会心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第5篇:对全面发展的理解范文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布置的作业死板单一,阻碍学生进行开放性思维。随着新课改教学模式的革新和发展,尤为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并实施全面发展。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作业太过机械式且反复单一,布置的作业任务量还较大。该类方式比较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停留在课文背诵、组词造句等一系列固定作业模式中,缺乏相关实际训练。在这样的模式下,不仅不能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反而引发学生不耐烦、逆反的情绪。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发展。

2.教学模式机械重复,无任何创新感。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其能够在学习中具有创新思维,教师在这些要求中逐渐改变教学。但是创新思维并不等同于创新能力,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并没有较好地引导学生大的创新能力,仍然保持以往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形成固定思维模式,得不到开放性、创新性能力的提高。比如太过注重强调课文情节发展顺序,授课时单独论述,导致“老师在讲,学生只听”的课堂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便只能机械的接受,没有任何的开放创新,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没有任何意义。

3.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不太符合,影响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为了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和个性化,较多学校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语文课程内容进行变更。但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程中却出现与现实不符的内容,比如反应社会丑陋的现实的课文。该类课文虽然具有较大较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但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会比较突出,反而显得沉重,使学生不太理解其教学意义,从而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二、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对策

1.加强语文作业的实践练习,使其具有开放性。通过联想学习、观察学习等模式布置学生一些实践类的课外作业,可以针对性的拓开学生开放性思维,深入到语文学习中,并且在实践操作中自己完成探究,独立完成作业,使其明白语文学习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习更加认真。比如,老师通过布置与生活相关的作文或者独立完成小实验等作业,随后教师则在课堂上对全班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判。评判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学生思考到的东西以及学到的知识,并且评价内容不能简单掠过。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密切观察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和事物,完成自己的主题内容,帮助学生建立个性化思维。

2.拓展学习课外知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语文的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内部,而是应该有效结合生活、社会、学习内容等方面,善于利用现实生活中实际例子,充分调动学习资源,以此让学生对语文课程有所悟和有所思。同时,学习课外知识,能帮助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以致用,提高其理解能力,以及巩固学习兴趣。

3.教学内容尽量取之生活,贴近学生生活。语文教科书在实际生活当中具有主导作用,在新课改教学模式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选取教学内容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另外,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培养,避免单一、枯燥的练习方法,更多的以新颖、乐趣为主,但又具备实际教学作用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可以摆脱压抑的学习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6篇:对全面发展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校园;足球联赛;体育文化产业;影响

一、校园足球联赛的价值

第一,健身价值。社会和师生都会受到学校举办的体育赛事的影响,社会关注学校的力度能够使得学校获取更多发展的策略和建议,使学校的发展动力增强。在学校教育环境中,青少年的价值观和成长会受到学校活动的影响,学生在对校园足球比赛和活动观看以及参与的时候,能够使得其更加深入地认识足球运动,对足球相关的技术和规则进行掌握,从而对今后传播足球文化起到促进作用,对其视野进行拓展[1]。作为教育和体育的结合体,校园足球是在教育实践中应用体育项目的成果。所以,校园足球的实质核心就是文化,这也是校园足球的根本属性,校园足球的核心就是文化建设,学校文化的发展也会随着校园足球的发展而发展。第二,教育价值。校园足球作为一种体育手段,其能够起到阳光体育和强健身体的作用。作为教育手段,素质教育为校园足球的主要价值,也就是对社会国家未来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全面培养。作为一种文化手段,文化建设为校园足球的主要价值,其建设包括了城市、学校、班级以及自身文化建设。学校足球若想对教育各要素的发展起到平衡的作用,就需要保证学生和教师之间多加沟通,且在沟通过程中做到和谐,使得学生做到更加努力和包容,对校园文化进行丰富,将学校在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进行培养方面的缺陷进行弥补[2]。对足球方面,学校的教育具有传承和引导的作用,足球教练和体育教师在传授足球技术和知识给学生的时候,能够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在学习的时候也能够对足球竞赛进行参与,对学生的自强精神、领导能力以及竞争意识进行培养,从而使得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球场上学生还会承受不同的心理压力,体力较量以及集体和个人的配合,对学生来说,足球比赛具有多样且全面的影响,其能够影响学生的身心、反应、决策以及思维,因此学校足球联赛在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形象思维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校园足球联赛对体育文化产业的影响

第一,校园足球联赛能够对学风、教风以及校风建设起到引领作用。在各大校园中分布校园足球联赛赛点,围绕体育开展的体育文艺节目、运动标语、校园体育文化网络平台、宣传栏以及黑板报等十分丰富,学生在对校园足球联赛进行参与的过程中能够表现得锻炼刻苦、团结合作、反应灵敏、活泼开朗、互帮互助、勤学好问、乐观向上、进取拼搏、顽强勇敢、主动参与的体育精神风貌[3]。第二,能够推动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足球运动能对民族团结起到凝聚的作用,还能够对爱国主义进行弘扬,是对公民友谊和健康进行维系的一个重要桥梁,在青少年发展的过程中,若想实现健康发展就需要做到坚韧、创新、互助和理解,传播足球文化对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丰富青少年的生活,对其交流能力进行培养。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场地,学校开展的体育课程也十分重要,所以对于目前青少年体质越来越差的现状,若想进行改善,就需要将学生聚集起来,指导其参与社会、科技、文艺和体育等各种类型的兴趣活动,对学校领导教师进行鼓励,促使其带领学生参与节假日和地区体育活动,将单项体育、学期运动会开展起来,从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多种形式起到促进作用。教育能够在很大范围内传播文化,学校高质量的业余体育训练、体育活动以及体育课,能够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文化学习能够对学生的智慧起到促进作用,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道德情操进行培养,足球运动能够促使学生形成较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且人际交流能力较强,在对业余足球活动参与之后,能够提升且锻炼学生的这些能力[4]。在对学生业余足球竞赛、活动与文化学习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的基础上,学校应该对科学的操作方案进行应用,在对学生文化学习进行保障的基础上,将业余足球活动和体育活动积极展开,对教育改革进行深入,对课程时间进行合理的缩减,对教学质量进行提升,从而让学生有业余时间进行体育活动,对学生的作业量进行适当的减少,将以年级和班级为单位的球队组建起来,将学校足球竞赛活动有计划地展开,将特色的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形成。第三,优化学校的体育物质环境。在我国篮球运动的普及非常成功,篮球场地是每个学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即使在偏远的山村学校也仍然设有篮球场地,且接连不断的篮球赛事也在广泛传播者篮球文化的价值观。然而足球运动设施却远远不及篮球,一般在各学校中,足球设施都较狭窄且陈旧,这就会使得足球文化传播难以开展,物质环境是传播文化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学校应该将体育场地在寒暑假和周末开放,政府应该投入资金对学校的运动场地设施进行完善,对学校体育物质环境进行优化,从而对传播校园体育文化起到促进作用[5]。第四,能够使得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作为教育的重要部分,体育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学校应该将教育中体育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对学生每天的教育活动时间进行保证,保证其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可以用于体育活动,对教育部的规定进行贯彻执行。学生应该围绕着学习,全面发展,同时学校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好和兴趣,使得其自由空间更多,这些都是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与此同时,学校和教师还应该对自身的教育理念进行改变,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有效结合实践和理论。学生全面发展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受到学校教职工对校园足球的认知水平以及学校领导办学思想是否全面的影响。在学校中,每个地方都有学生的存在,且学生会受到学校的管理,管理学校的主要部门则是各地的教育部门,学校内部各个部门会受到学校举办的每项活动的影响,因此各个部门之间应该将合作关系建立起来,教育部门如果没有指定与学校相关的足球政策,就会使得没有制度对学校教师和领导足球活动的开展进行保障,学校足球的发展就会被限制住,因此需要对学校足球开展过程中各省市县教育部门的作用和地位,学校才能有效开展足球活动[6]。省级教育部门应该对发展和规划战略认真制定,从而使得个地方教育部门的主体地位确定下来,对学校足球活动的开展起到保障作用。第五,推动省内文化发展。学校领导有权力开展各项活动,在足球活动开展方面领导的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领导在改革教学方面应该做到深入,对素质教育进行推行,对全面发展的空间进行开拓,将学生的业余时间解放出来,从而对教育质量进行保障,消除家长的顾虑,对学生进行鼓励,鼓励其多参与足球等活动,为其创造参与活动的条件,将学生足球活动开展的设备和场地问题进行解决,学校领导应该对自身的思想观念进行转变,对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进行理解和掌握,将政策扶植和支持提供给校园足球,对足球活动的开展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保证[7]。在学校只有科学的向各项教育活动分配学生的时间,才能对传播校园文化起到推动作用,进而使得学校文化发展得更好。各个体育专家应该将群体优势充分发挥,将实力强悍的企业争取过来,让其赞助学校的足球赛事,并向政府寻求资金支持,增强学校间的足球文化交流,在足球联赛运行顺畅的情况下对足球文化进行发展,将有序的校园足球文化体系建立起来,从而对省内文化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三、结语

本文就校园足球联赛对体育文化产业的影响进行了探讨,首先介绍了校园足球联赛的价值,随后分析了校园足球联赛对体育文化产业的影响。通过校园足球联赛的开展,能够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对教育和谐全面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还能够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对国家今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8]。

参考文献:

[1]邢颖.高校校园足球联赛的文化功能与开展策略初探[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2]李少华,马良骥.武汉市高校校园足球文化发展现状的初步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3,(11):34-37.

[3]赵辛峰.淄博市中小学校园足球文化活动开展现状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24):140-141.

[4]么广会,张龙,姚孔运,彭杰.高校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缺失与路径研究[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6,(4):73-76.

[5]王勇,薛山,王鹏.校园足球与校园文化建设关系论纲[J].当代体育科技,2015,(34):143-145.

[6]曾雪珍.高校体育文化的构成与发展对策研究[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6,(3):90-92.

[7]王格.我国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2):99-102.

第7篇:对全面发展的理解范文

一、小组合作,发展创造思维

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是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互动,积极合作来完成教学任务,利于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种模式下,不仅关注活动的结果,更关注的是学习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经过交流、整合,学习能力和思维方法得到提升,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例如,学习《正方形》这节内容时,我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根据教学目的,大胆构思,写出“教案”,引导学生充当小老师,随机指定一个小组进行主讲,代替教师进行讲课.小组中一位同学进行主讲,一位同学进行板书,其他二位同学进行实物演示,出色的代替教师完成了一些他们能够做到的事.在小组合作中,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发展了创造思维,也培养了学生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分层教学法”是面对全体学生,符合教学过程最优化原理和教学的可接受原则,使不同层次的每位学生都能有所发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差异和实际需要进行教学,使每位学生享受均等的机会,使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强化,从而能让尖子生、中等生、学困生都能有所提高,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例如,在学习《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要求能正确地选择解题方法,运用方法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而对于成绩较优秀的学生而言,要求熟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体会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过程.在课堂教学环节,让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对“3x-6y=2”等方程,改写成含x的代数式表示y的形式,或写成用y的代数式表示x的形式,而对于尝试用代入法、加减法等解方程组则由成绩较好的学生来完成,从而总结出“化未知数为已知”的归化思想.四、合理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堂评价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尤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对课堂教学所赋予的丰富内涵、现代教育观、评价观等都给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开拓了新的视角和空间,通过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完整地评价,使学生能够清晰的意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取长补短,全面发展.例如有道如下:已知x2+x-1=0,求x3+2x2+2009的值.在课堂上,我请了二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一位同学的解题思路是根据“x2+x-1=0”的已知条件,得出x2=1-x,再代入“x3+2x2+2009”的题目中求解,每一步都很完整、清晰,答案也正确,我给出了肯定的评价“很棒,步聚也很清晰”.而另一位则是将“x3+2x2+2009”这个式子化为x(x2+x-1)+(x2+x-1)+1+2009,把“x2+x-1=0”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很容易便得出结果为2010.对于这种简便又富有创意的解法,我以惊喜的口吻给予赞扬:“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简便的方法,老师都佩服你”.这不仅保护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求知欲望,也给这两位学生提供了有益的反馈意见.总之,我们教师应把学生的兴趣作为研究性学习渗透的切入点,保护学生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究的精神,既能完成教学目标,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者:陈红花单位:江苏省丹阳市运河初级中学

第8篇:对全面发展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西方;家庭教育;思想

一、西方家庭教育思想

良好的家庭教育思想是家庭培养孩子的理论指导,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发现,西方家庭教育思想大致可以概括为:天赋人权、包容与爱、自由发展三个方面。

1.天赋人权的思想。国家的目的和宗旨是保障公民安全、自由、平等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公民的这些权利不是外界的恩赐,而是公民应当享有的一种自然权利和天赋权利。如果政府制定严重违背自然法精神的法律,变成侵犯人民权利和压迫人民的工具,人民就有权这个政府。国家产生后颁布的法律为天赋人权提供了保障,在西方家庭中,在孩童时期,家长就会把对生命权利的维护、对自由平等的主张、对幸福的追寻理念传达给孩子,并一直随着他们。

2.包容与爱的思想。西方国家普遍信仰基督教,耶稣强调诫命里最大、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地爱自己的主,即神。其次就是要爱人如己地对待其他人。这两条诫命是基督教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也是最根本的宗教价值观。几乎在西方的每一个家庭里面都渗透了包容和爱的家庭教育思想。也正是因为有了社会理念和宗教思想作为家庭教育思想的根基,西方家庭中的包容他人、爱人如爱己的教育思想才得以长久传承

。3.自由发展思想。自由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自由是发展的前提,西方国家在文艺复兴后开始重视人的个性自由全面的发展,提倡人性解放,主张对儿童进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并且主张教育目的在于通过个性解放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由于西方国家近代以来一直比较关注人的自由发展,因此,在现代,自由发展思想依然是现代西方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二、我国家庭教育思想存在的问题

1.忽视美学教育。美学教育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之中,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感受到美的熏陶。美育对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美学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至关重要。美育的目的在于引起人的兴趣,良好的兴趣是通往科学大殿的引领者,但家庭教育比较重视智育而忽视美育。

2.缺少自由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缺乏对自由知识追寻和对自由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传承。家庭教育中,为了某一目的,家长有时候会限制孩子的个性发展,甚至为孩子设定好终生发展轨道,这种行为严重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在这种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下,孩子便丧失了自由选择的权利,淡化了自由思想的意识,并最终导致片面发展。

3.充斥竞争教育。合理的竞争是有必要的,但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的过度竞争促使竞争变得异化,严重阻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出现,家庭和学校开始以考试为目的,以升学为导向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变成了考试机器。实际上,这是不合理的,即便是竞争教育也应在合理的范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西方家庭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启示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良好的家庭教育首先必须要有先进的思想作为指导,这是最主要的前提条件,如果思想上是错误的,那么其实践结果必然会达不到预期。可以适当借鉴西方家庭教育的思想。

1.指导孩子自由全面发展。指导孩子自由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指导孩子自由选择,从人性的角度,以自我发展为中心,自主规划人生道路,家长充当的角色应是“引路人”“指导者”;其次,是指导孩子自由地发展个性,全面发展是个性的相对全面发展,不仅是平面的发展,更是立体的发展,同时要尊重孩子的个性,不能以外在化的目的来左右人的个性发展。

2.教孩子学会包容与爱。教孩子学会爱首先是要教会孩子学会享受他人所赋予的爱,包括父母、家人、他人、社会所给予的关爱,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享受被爱;其次要教孩子给予他人包容与爱,这种爱应该是由内而发的,出自于人的本真,包括了我们对他人,对社会的爱,同时应该让他们充分享受爱带给人的快乐;最后就是要教育孩子要有一颗大度包容的心,学会宽以待人。

3.引导孩子审美立美。在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要引导孩子通过智慧的眼睛,发现外界事物的美好,并且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形成自身内在美。审美要求教会孩子识别生活中的美、掌握审美知识、形成审美能力;立美要求家长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表现美,从外在表征和内在心灵都能成为一个美的人,这是家庭教育中万万不能缺失的。

参考文献

[1]李步云.论人权的本原[J].政法论坛,2004(2):10-11.

第9篇:对全面发展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以人为本企业管理模式

创新是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特征,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迫切的要求。针对企业而言,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实现企业进步的一个重要保障。传统的管理模式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企业的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企业的现代化要求管理模式的现代化,企业创新要求管理模式的创新。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是当代社会发展和企业改革的必然选择。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是以人为本原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思想,企业人本管理具有特定的时代内涵。

一、企业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提出

理论界对如何在企业中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从人际关系方面着眼,认为人本管理就是以尊重员工人格为基点,以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情感为纽带,营造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环境,达到企业预定的目标。有的从人的需要和发展方面,提出企业人本管理就是以关心员工、尊重员工、激励员工、解放员工、发展员工为根本指导思想来进行的管理,就是把员工作为企业活动的主体和企业最主要的资源,充分利用和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目标。有的从人的行为与心理发展角度,指出重视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在管理中的作用;有的还提出了企业人本管理的基本模式:一是目标协调―制度建设―培训与激励―实现共同目标。二是情感沟通管理、决策沟通管理和员工自主管理等。

当前,众多的理论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到了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上,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成果,积累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实践经验。

二、创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企业管理模式的实现,一是要转变观念,这是实现人本管理的根本性的问题。人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和企业的发展也是管理的最根本的目标。这里人包括:管理者、员工。二是要进行制度建设,这是人本管理的重要保障。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出管理的自主性、民主性、灵活性和发展性等特征。三是要进行管理方法的创新,主要是体现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显性管理与隐性管理、以及情感激励的统一,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服务。

1.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企业管理的目标是“管理人”,是“管好人”。企业的管理理念应该是培养全才,包括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和良好修养的人才。企业的发展是统一的要求,但并不压抑员工的个性发展。真正的企业发展有利于员工个性的发展;同时,员工的个性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2.遵循企业改革发展的趋势。如果说传统企业只是强调企业的效益和对人的管理,那么现代企业就应该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树立以员工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这样的理念注重的是人本身的全面发展,目的是使人成为高度自觉和完善的人。

3.人本管理要做到真正以员工为本。(1)以员工为本要求我们在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改变,以适应员工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摒弃“时间出效果”的错误观念,尊重员工的人格,使他们积极地、主动地、又不怕困难地去工作、去学习、去研究,让他们有时间、有精力、自觉自愿地探索未知领域。

(2)要平等地对待员工。不能主观地将员工划分为“优、差”,把不太听话的员工打入“另册”不闻不问,对出现问题的员工不加以引导和排解,这样做很可能会与员工积怨,激发员工与企业的矛盾。管理者应该用平等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员工,发展的眼光对待员工,用满腔的热情去关爱员工,客观、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位员工,为他们创造适合发展的平台,才会激励员工奋勇前行,达到成功的彼岸。

(3)要注重员工发展的个性差异。管理以员工为本,就是要依其原本,促其完善,助其发展。注重员工发展的个性差异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就是对创新精神和自主精神的培养。员工的个性化发展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条件,因为个性化发展是对人自身建设的一种创新,是获得新知识、新能力的开始和前提,只有与众不同的思想才会有与众不同的创造,只有敢于走前人未走过的路、敢于做前人未做过的事,才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才能为社会和人类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