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战略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

战略管理的基本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战略管理的基本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战略管理的基本方法

第1篇:战略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

一、财务管理理论的局限性

(一)财务管理逻辑起点的局限

长期以来,我国财务界研究财务管理理论总是以财务本质为起点。但是,财务本质并非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最本源的理论要素,以其作为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显得有些牵强。这是因为:其一,财务本质是一个纯粹理论性的范畴,缺乏与实践的直接联系,以它为起点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容易导致财务管理理论脱离实践。其二,财务本质本身是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的根源是理财环境的变化,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人们对财务的本质有着不同的认识。因此,以财务本质为起点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不能直接反映社会经济环境对财务管理系统的影响,无法揭示财务管理发展变化的真正原因。

(二)财务管理目标的局限

经济学视角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定位于企业价值导向,无论是利润最大化还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均在企业治理结构的框架下讨论企业利益主体的利益实现,即回答企业为谁而存在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其实质是对企业本质的认知。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基本目标和企业使命等企业理论的命题是同一的,并没有作严格的区分。以企业目标代替财务管理目标的结果是目标被抽象化,造成了实务中的迷茫,忽视了财务管理的独特性,目标与财务活动的联系被削弱,失去针对性。目标是抽象的、不明确的,不能有效地指导实务。由此造成在企业运行框架中难以明确财务管理的独特作用,财务管理活动的效果也很难界定,目标的评价功能发挥不了。

(三)财务管理研究方法的局限

在研究方法上,目前财务管理理论所采用的方法似乎更接近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而非管理学的方法。它以资本市场的运转和各种金融资产的估价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微观经济学的最优化理论、效用理论和风险理论等为基础,再依据一系列的假设建立数学模型,作为企业筹资、投资和股利分配等财务管理活动的理论与方法指南。但这种研究方法一方面没有完全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特别是没有完全从企业整体和长远发展的角度对财务管理规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这种近似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前提性假设,如所有的市场是完全竞争性的、信息是完备的、交易成本为零等基础之上,但这一基础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财务管理理论与从企业管理角度发展起来的企业战略理论之间,自然就会产生矛盾,使之不能完全有效地支持企业的整体战略。

(四)财务管理研究范围的局限

由于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财务管理理论在研究范围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资本预算过程对企业管理实践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目前的财务管理理论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投资项目评价这一领域,很少研究这一过程的整体及其他重要环节,而这些对于做好投资决策也许更为重要;再如,财务管理理论以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假设为前提,往往把许多战略管理上非常重要的因素作为无关变量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还有,由于财务管理理论已发展到“严谨的数量化”阶段,它对许多难以数量化或非数量化因素的研究还不够重视,而在战略管理中,这些因素很可能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研究范围的局限性,使目前的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缺乏与企业战略的相关性,从而不能完全适应战略管理的要求。

二、财务战略管理

(一)财务战略管理与传统财务管理的区别

财务战略管理是指企业在分析理财环境的基础上,服从和服务于企业战略的前提下,对企业资源筹集和配置活动进行的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它是战略理论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应用与延伸,其与传统财务管理的区别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视角与层面不同

财务战略管理运用理性战略思维,着眼于未来,以企业的筹资、投资及收益的分配为工作对象,规划了企业未来较长时期(至少3年,一般为5年以上)财务活动的发展方向、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和策略,是企业日常财务管理活动的行动纲领和指南。传统财务管理多属“事务型”管理,主要依靠经验来实施财务管理工作。

2.逻辑起点差异

财务战略管理以理财环境分析和企业战略为逻辑起点,围绕企业战略目标规划战略性财务活动。传统财务管理主要以历史财务数据为逻辑起点,多采用简单趋势分析法来规划财务计划。

3.职能范围不一样

财务战略管理的职能范围比传统财务管理要宽泛得多,它除了应履行传统财务管理所具有的筹资职能、投资职能、分配职能、监督职能外,还应全面参与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过程,履行分析、检查、评估与修正职能等,因此,财务战略管理包含着许多对企业整体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内容,是牵涉面甚广的一项重要的职能战略。

(二)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

1.动态性

由于财务战略管理以理财环境和企业战略为逻辑起点,理财环境和企业战略的动态性特征也就决定了财务战略管理的动态性。财务战略管理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财务战略管理过程具有连续性;二是财务战略管理具有循环性;三是财务战略管理具有适时性;四是财务战略管理对象具有权变性。正确把握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动态性特征非常关键,美国邓恩・布拉德斯特里特公司经过对美国企业长期观察后总结出六条导致企业破产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企业思想僵化,缺乏随环境变化而变化战略及战略管理的灵活性。

2.全局性

财务战略管理面向复杂多变的理财环境,从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出发,其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财务战略管理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更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既重视非人力资产的管理,也重视人力资产的管理。传统财务管理所提供的信息多是财务信息,而财务战略管理由于视野开阔,大量提供诸如质量、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等极为重要的非财务信息。

3.外向性

现代企业经营的实质就是在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条件下,解决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经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问题。财务战略管理把企业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观察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增强了对外部环境的应变性,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4.长期性

财务战略管理以战略管理为指导,要求财务决策者树立战略意识,以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为理财目标,从战略角度来考虑企业的理财活动,制定财务管理发展的长远目标,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资源配置和预警功能,以增强企业在复杂环境中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的持续竞争力。

三、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模式和基本内容

财务战略管理立足于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革的背景条件下,充分吸取战略管理的基本思想,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财务战略管理是企业财务决策者根据企业制定的整体战略目标,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所制定的用以指导企业未来财务管理发展的财务战略,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财务战略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与评价的动态管理过程。

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管理。一个较为完整的财务战略管理过程由四个基本环节构成。这四个环节按先后顺序分别为理财环境分析、财务战略制定及目标分解、财务战略实施和财务战略实施结果评估与控制。

财务战略是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流动和实现企业战略,为加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财务战略是战略理论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与延伸,不仅体现了财务战略的“战略”共性,而且勾画出了财务战略的“财务”个性。

一般来说,财务战略有三种路径选择:扩张型、稳健型、防御收缩型。

企业选择扩张型财务战略不是偶然的,这与其企业生命周期所处阶段、高成长的企业发展战略息息相关。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大多数企业的发展可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一般来说,在企业的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宜采取扩张型财务战略,在成熟期则一般采取稳健型财务战略,而在衰退期企业应采取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

FLEXLINK上海有限公司从2000年在上海成立代表处、2003年成立分公司至今,在中国已经有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在各方面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资金相对充裕,企业已拥有核心竞争力和相当的规模,对于这样一个处于成长期的公司来说,可以考虑通过内部扩张、外部扩张战略实现外部发展。

企业生命周期所处阶段及企业发展战略促使FLEXLINK在中国的财务战略选择了扩张型的路径。在扩张型财务战略中,投资、筹资和收益分配是三大核心内容。

投资战略。FLEXLINK的扩张型财务战略在投资环节上可以将财务资源向营销及产品质量倾斜。营销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通过对营销的财务支持可容易地提升企业的销售额,实现企业提高市场份额和增加利润的目的。此外,产品质量也是整合内部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一环,企业通过对产品质量的财务支持也应不遗余力。特别是对于一家外资企业来说,质量是其在中国的一大优势,也是其高速成长的保障。企业的财务战略便是要将企业的财务资源支持企业的营销及产品质量战略。

筹资战略。高成长企业的一个明显标志是高销售增长。面临销售高增长时,高成长企业往往面临极度的资金饥渴,这主要是因为销售增加通常会引起存货和应收账款等资产的增加。销售增长的张力越大,资金饥渴就越严重。

FLEXLINK作为一家全球性的跨国公司,其母公司是其资金的保障,通过母公司的注资可以解决其在高速成长中所面临的资金饥渴问题。但是,若为降低风险,企业也可以选择引进中国本土的合作伙伴,一方面解决资金饥渴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合作伙伴更加了解中国当地的销售和金融市场,提高销售额和融资可能性。

第2篇:战略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

1936年由美国会计师乔纳森。n.哈里斯提出的变动成本法又充实了成本事后管理的内容,由此形成了有别于传统完全成本计算系统的、为成本决策和控制提供有价值信息的新信息系统。

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目标管理理论的运用,使成本事前管理的内容又得到充实。

美国会计学家希琴斯在1952年提出的、在分权条件下的责任会计得到运用,使成本管理向深化、细化和责权利相结合发展,成本管理成为具有层次性、主体性和利益驱动性的内部共同管理的活动。在同年的世界会计组织年会上通过了“管理会计”这个名词,这不仅是管理会计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成本管理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质量管理专家a.v.菲根堡姆提出了工厂质量成本的概念,从此在成本管理中有了质量成本管理的内容。

战略成本管理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学者肯尼斯?西蒙兹(kenneth simmonds)提出,他从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这一视角对战略管理理论进行探讨,认为战略成本管理就是"通过对企业自身以及竞争对手的有关成本资料进行分析,为管理者提供战略决策所需的信息。

为了持续适应环境的变化,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得竞争中的主动地位和优势,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迫切要求企业进行战略管理。有资料显示,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有95%的美国企业实行了战略管理,如通用电气、通用汽车和国际商用机器等。实际上,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战略管理”的概念和战略管理的专著。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尚无明确的战略成本管理的概念或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更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

1981年,英国学者西蒙德发表了《战略管理会计》一文,首次提出了“战略管理会计(strategy management accounting,简称sma)”的概念,在这之后,他又对战略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相结合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1985年,美国的迈克尔·波特在其《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的书中对价值链战略成本分析法作了研究。波特认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产生于其自身一系列的生产经营活动之中,具体包括研究与开发、设计、采购、生产、营销、配送和售后服务等环节,每一个企业都是这些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一个价值链表示。

1988年,bron mwich在《管理会计的定义与范围:从管理角度的认识》一文中阐述了sma的观点,认为sma是管理会计的发展(而不是分支),是未来处在高级岗位的管理人员所必须掌握的。bron mwich认为,sma不仅是收集企业竞争对手的信息,而更注重研究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竞争优势和创造价值的过程,以及企业产品或劳务在其生命周期中所能实现的、客户所需求的“价值”,以及从企业长期决策周期看,对这些产品及劳务的营销能给企业带来的总收益。

1992年govindarajan和shank研究了企业战略与管理会计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战略成本管理的框架。美国管理会计学者杰克。桑克等人在1993年出版了《战略成本管理》一书。美国的林文雄概括说明了美国管理会计学者在1992~1997年间研究策略(战略)成本管理的内容,主要有策略成本分析、目标成本法、产品生命周期法、平衡财务与非财务绩效表。

1993年,美国管理会计学者杰克?桑克(jack shank)和戈文德瑞亚(v.govindarajan)等人在迈克尔?波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出版的《战略成本管理》一书,通过对成本信息在战略成本管理的四个阶段(战略成本的简单表述、战略成本的交流、战略成本的推行、战略成本的控制)所起的作用进行研究,将战略成本管理定义为"在战略管理的一个或多个阶段对成本信息的管理性运用。

1995年,欧洲的克兰菲尔德(cranfield)工商管理学院提出了一种战略管理模式,其特点是把战略成本管理的工具运用于问题的诊断以及提出战略定位的选择方案,并根据成本效益分析,对方案进行评估和规划,然后予以执行,通过对执行结果进行评价以及不断学习,开始新的循环过程。该模式认为战略成本管理工具应包括如下主要内容:竞争战略的制定;竞争对手分析和目标瞄准;行业态势分析;成本动因分析;评估组织面临的挑战,确定自身的目标。

1998年,英国教授罗宾?库珀(robin gooperand)提出了以作业成本制度为核心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实质是在传统的成本管理体系中全面引入作业成本法,关注企业竞争地位和竞争对手动向的变化,从而构成了一种崭新的会计岗位——管理会计(strategic mangement accounting, 简称sma)。

我国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明确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

第3篇:战略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战略管理;行动导向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313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我国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办学,以便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形成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1]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的教学上也应该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竞争力为目标,适应社会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而进行教学。

2应用型本科高校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定位

1996年国家教委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将企业战略管理定位为管理类各专业培养计划的十三门主干课程之一,目前国内高等院校中,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普遍开设了本课程。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灵魂,企业的战略管理状况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可见企业战略管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型课程。企业战略管理在课程性质上主要研究和解决企业长远性、全局性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创新性,更多强调一种理念和思维模式;在培养目标上主要侧重于掌握影响企业全局、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理论,并锻炼学习者的战略思维能力和战略实践能力。[2]该课程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管理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目前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企业战略管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但目前大多数高校这门课程的教学往往脱离企业实践。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同行交流,发现本科阶段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教学目标不明确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要培养面向社会需求具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在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中,教学目标不应该只限于专业知识的获得,更应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和社会能力的习得。然而,许多本科高校“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目标并不明确,只注重专业知识的获取,忽略了学生战略思维和管理认知能力的培养,也缺乏对理论应用和社会能力的整合。[3]

32教学内容和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相脱节

目前,我国大多数本科高校老师还是以教材内容和基础理论的讲授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忽视了教材内容与企业战略管理实践的联系。选用的教材其内容体系基本是在借鉴国外企业战略管理教材体系的基础上撰写的,课程体系完善但理论知识多而且陈旧,内容涉及面广,但抽象深奥,无法与中国的实情和我国企业的问题结合起来。例如竞争分析的五力模型和不断融合的产业发展对企业战略的影响,这需要学生深入具体的企业和产业去进行分析,才能有更深的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理论和实践相互割裂,不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提升。

33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相对落后

目前,大多数本科高校在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上倾向于教师主导型的“理论知识讲解+案例实践分析”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流程是老师先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先理解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然后通过分析并讲解经典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种单向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被动接受,积极性不高,且对知识的体会和应用的效果也十分得差。另外,在考核的方式上也倾向于重结果而不重过程,考核无法反馈学生掌握企业战略管理的真实情况,亦无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4应用型本科高校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改探索

根据上述应用型本科企业战略管理的课程教学要求和定位以及当前课程教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学的改革探索。

41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目标

在一定程度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企业战略管理的课程特点是具有一定契合性的,都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应该确立综合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深入掌握企业战略的基本架构和相关的专业分析工具与知识,从战略层面上系统思考和谋划企业的总体发展思路和路径。具体来说,综合培养目标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战略管理的基本原理、思路和方法,熟悉战略规划的流程和战略的选择工具;二是专业能力培养目标,使学生能有形成有效的战略思维能力和帮助企业分析并选择合适战略的应用实践能力;三是社会能力的习得,促使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企业,通过主动学习、体验参与、沟通探讨、合作与思考等方式习得企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获得毕业后能迅速融入社会的工作能力和情感协调能力以及拥有未来工作所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

42优化课程内容体系,结合实情完善实践教学资源

根据应用型培养目标的教学需求,企业战略管理的课程体系设置上可以按照战略管理过程划分为理论综述、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四大模块;在课程内容上遵循“精简高效、结合实践、跟踪时事”的基本原则,精练讲解核心内容,重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教学资料不能仅限于以理论为核心的教材,更应该有一个围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案例资料库。因为企业的案例及其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体会到战略管理在实践中的运用。但是案例的选择恰当性会影响学生学习与体验的程度。教学内容与资源的构建可以围绕以下三个部分来做。第一部分是精简的四大模块战略管理知识体系和战略管理的基本方法与工具。第二部分内容是课堂中具有针对性和讨论性的德鲁克式的小案例。这部分的案例可以是当前最新的行业信息和当前知名企业的战略选择,也可以是本土企业所面对的战略问题与环境实情。[4]这部分的资料主要为课堂教学所用。第三部分内容是像哈佛商学院案例一样的具有较多信息的长案例。这部分的案例可以以国内和学校所在地区的一些典型企业为研究对象,总结这些企业的发展轨迹,提炼、汇编成时事性、吸引力较强的本土化案例。而这个部分的内容就是为课堂后的学习讨论所用,它能够较好地锻炼学生提炼信息、分析信息、提出对策的综合实践能力。

43创新教学方法,注重过程型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和教师主导型的理论加案例的方式都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借鉴德国经验,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比较适合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行动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由教师通过布置任务、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地行动起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在行动中自主学习,提升能力。[5]其方法是多种多样,包括课堂对话法、头脑风暴法、角色模拟法、项目教学法等。每堂课的教学中多种方法可以共同使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知识充分融合于学生的活动中。在考核方式上也应该注重能力培养的考核方式,改变以往教师考核为主的结果型考核方式,建立从学生知识的领会到学习运用的全过程,以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的全方位考核体系。这种考核可以让教师及时地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的问题,调整并激励自己主动学习。

5结论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的教学上要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竞争力为目标,适应社会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而进行教学。因此,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应从实践出发,建立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工作能力以及社会能力的综合型教学目标;围绕社会需求优化教学内容体系,结合本土企业实情,完善实践教学资源;借鉴德国经验,创新教学方法,形成注重过程和全方位的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陈小虎,杨祥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育,2013(1):17-22

[2]黄金鑫,陆奇岸普通高校本科阶段《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职业教育,2015(2):265-266

[3]罗玉明应用型本科高校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1):123-124

第4篇:战略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成本战略 内涵 分析方法

一、成本战略理论的起源与理论内涵

成本战略理论导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战略管理定位学派的代表人物迈克尔波特教授的战略管理思想。20世纪80年迈克尔波特出版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系统阐述了成本战略,提出了价值链(Value Chain)概念,他认为企业的价值增值过程,按照经济和技术的相对独立性,可以分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多个价值活动,这些价值活动形成一个独特的价值链。随着这一思想及相关方法讨论的日趋深入,日本和欧美企业管理实践也证明了企业成本战略管理是获取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有效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及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从战略决策方面来讲,仅限于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系统已难以满足现实需要。其战略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竞争的环境中,企业如何分析和选择其战略,战略成本管理是将战略管理理论导入成本管理理论的结果。

企业的成本战略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它对企业组织的结构或体制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具有依附性。纵观成本管理理论与实务的产生和发展,成本战略管理是现代成本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本管理在战略管理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延伸,是从战略的高度来分析影响成本的因素,发现降低成本的途径,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成本管理体系与方法——成本战略管理。

二、企业传统成本管理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市场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仅将产品的成本直接定义为产品的制造成本的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和竞争的需要,企业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企业的市场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及观念将对企业参与竞争产生深远的影响,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体现了其自身的局限性:缺乏市场观念,片面地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产品成本,通过存货的积压,将生产过程发生的成本转移或隐藏于存货环节,注重短期利润,忽视了持续发展;只侧重于降低消耗、节约费用,不善于进行战略成本管理,忽略企业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远景规划,易导致管理行为的短期性,企业发展缺乏持久动力。因此,基于传统成本管理思想的种种缺陷,对传统成本管理系统进行创新势在必行,为了更好地反满足企业战略管理需要,加强企业成本控制,获取企业持久竞争优势,战略管理思想被引入成本管理之中,成本战略管理的选择与运用将成为企业竞争中首选的管理战略。

三、企业实施成本战略的影响因素

企业组织结构、生产能力及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内外部环境因素影响着企业实施成本战略,因此,企业成本战略体系的实施,要结合多因素的影响:

1.外部环境因素

政治、经济、法律及社会等因素与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密切相关,这些影响要素整合在一起将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经营者能通过对管理经营行为的约束和引导,影响企业所采用的竞争战略,并进一步对企业成本管理方法产生影响。一般来说,社会环境对企业文化的塑造具有决定性作用而企业文化对成本管理的影响是明显的。因此,通过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对成本管理的影响,且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会影响人们的消费方式和购买偏好,进而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战略,经营战略的变化会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成本管理体系产生直接影响。同时社会技术的进步可能使企业通过新的生产方法、新的生产工艺或新材料等途径,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并且也会使产品成本大大降低。因此,企业可能由于技术的进步而获取长久的成本优势或产品差异优势,从而引起成本管理方法和管理重点的转变。 内部环境因素

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能力、企业文化、员工素质和管理者水平等内部环境因素对企业成本战略的实施起着关键作用。成本管理系统总是在一定的组织结构基础上实施的,企业内部的制衡机制决定了企业成本管理方法的有效性。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的差异影响着成本管理系统实施的效果,也使企业在管理层次、专业化程度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同样会影响企业内部信息的传递、业务的导向和部门间的分工协作。行业技术特征及经规模等多项因素影响着企业生产方式的选择,同时也影响企业成本管理系统的设计。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企业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是成本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实行的精神基础。从成本管理的角度来分析,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成本管理的职业道德规范,以及成本管理中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和成本管理工作的运行效率。

四、提升企业成本战略管理的分析方法

成本战略理论是以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的成本管理的新新领域,是对传统成本管理系统的功能拓展,因此成本战略管理的主要分析方法也应来源于战略管理的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的方法体系,即从战略的高度将成本信息的产生和利用同企业战略管理的分析方法相结合,就构成了成本战略管理的基本分析方法。

1.成本战略理论以价值链分析为核心或枢纽

通过波特价值链的界定,可以看出企业价值链包括三层次的内涵:企业各项活动之间紧密相连;且每项活动都能给企业带来价值;价值链包括企业内各链式活动和企业外部活动,如企业与供应商、顾客等之间的关系的外部活动。从企业成本战略管理的层面上看,企业成本的形成与其价值活动存在共生性,企业价值生成过程中的所有的成本都能分摊到每一项价值活动之中,因此,对企业价值链进行分析可以衍生出企业的发展战略,并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产生重大影响。而企业价值链分析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内部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和行业价值链分析。从成本战略的角度出发,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分析包括确认企业的价值活动的内容、具体内容所处的分布状态及其在整个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在对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时要将本企业价值活动的所耗成本与其对产品价值的贡献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其合理性,进而决定对其是消除还是改进;在对企业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中,明确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企业相对于其竞争对手的价值链的合理程度,发掘竞争对手竞争优势或劣势及其形成的原因;而利用行业价值链分析,企业可以通过对供应商和购买商的购并或建立战略联盟来降低成本实现竞争优势,因此利用行业价值链分析对企业是否需要实施纵向整合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成本战略管理以战略定位分析为基本前提

决定定企业战略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企业的行业的竞争环境。行业中的企业的竞争环境,如产品价格、质量、性能、特色和服务等各竞争要素的特点及其组合影响着企业的战略,且企业要获得战略优势,这些因素必须同企业的战略相相匹配。当竞争环境发生了变化,企业应采取恰当的战略措施,作出积极的反应,保持其竞争优势。因此,从企业成本战略的角度看,战略定位分析要求企业对通过战略环境的分析,确定应采取的战略措施,从而明确成本管理的方向,建立与企业战略相适应的成本管理战略。在确定了企业的战略定位以后,将成本管理同具体的战略相结合,企业资源的配置方式及相应的管理运行机制相协调,才能更好的体现出战略成本的管理效果。 企业成本战略管理以成本动因分析为重要条件

企业成本动因分析能够保证成本战略实施的有效性,因此,企业成本的驱动因素的分析,将成为企业成本战略管理的重要条件。成本动因分析可以从战术层面的作业成本动因分析和战略层面的成本动因分析。又可将战略成本动因细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结构性成本动因主要是通过企业基础经济结构的合理安排,来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如企业的规模、业务范围、经验、技术、多样性和厂址等方面的选择,而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要求从成本战略管理的视野来强化企业的劳动力参与、全面质量管理、生产能力利用、工厂布局的效率性、产品外观、联系等方面的作业程序安排。 转贴于

参考文献

[1]张鸣, 颜昌军. 企业成本战略管理与持续发展相关性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5年7期

韩伟华. 成本战略管理要素的功能分析,财会通讯,2007年第7期

第5篇:战略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平衡计分卡

20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而战略管理会计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发展,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更是管理会计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更好的系统。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研究还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其理论体系在我国尚处于进一步研究探索中。笔者拟将核心竞争力理论融入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中,对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基本思想、方法及主要内容进行一些探讨。

一、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由系统论可知,正确的目标是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条件。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对战略管理会计系统的运行也具有同样意义。我们应明确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可以分为最终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谋求企业持久的生存与发展。这个目标比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更具体、更直接,更能体现战略管理的特点。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波特认为,企业的战略目标要定在取得竞争优势上面。竞争优势是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企业如果不能在各项指标的对比中确立并发展自己的优势,企业就会被竞争对手挤垮。在众多的指标中,关键的是市场份额、价格和成本。这是企业产品或服务质量、管理能力、员工素质的综合体现。市场份额是市场细分化以后的细分市场占有率,价格是具体产品的收益标准,成本的内容较复杂,涉及到引起成本发生的许多成本动因。通过全面广泛、深入细致的指标比较,来寻找和创造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保证。因为核心竞争力能为顾客带来较大的最终用户价值,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能够为企业提供一个进入多种产品市场的潜在途径。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主要的决策信息,这种信息不仅包括财务信息(如竞争对手的价格、成本等),更重要的是提供有助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非财务信息(如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销售和服务网络等)。提供多样化的会计信息,既能适应企业战略管理和决策的需要,也改变了传统会计单一的计量模式。

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

从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研究,确定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至少要考虑到:既要体现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又要反映战略管理会计的本质特征。

(1)顾客价值思想。由于竞争激烈,因此谁能赢得顾客,谁就赢得了经营的主动。顾客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充分挖掘顾客的价值,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任务。如果在企业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中没有持续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的思想,任何企业就不可能长久地赢得顾客。企业应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及实现这一理念的经营方式、业务流程和相关的管理体系。企业只有真正能为顾客创造价值时,它才拥有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这也是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会计区别于传统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特征。

(2)战略成本思想。成本领先观念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本领先是企业永远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一个没有成本优势的企业是不可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所谓战略成本思想并非简单地看作绝对成本的降低,而是指将企业的战略思想和措施运用于具体成本管理领域和管理方法之中,要求成本管理与企业的战略思想相匹配,如寿命周期成本、优势成本、差异化成本、客户成本和质量成本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下的成本理念。同时,战略成本思想必须要考虑如何将成本管理措施融合到企业长久的持续发展规划之中,针对成本发生的价值链进行设计,从根本上改变公司成本结构,通过成本优化措施的实施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3)适应环境思想。现代企业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竞争激烈、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环境下,如果不能从战略角度全方位、远视角地分析问题,很容易被淘汰出局。我们往往将目前复杂多变和竞争激烈的环境称之为“新经济环境”。企业战略规划必定是一种动态的程序,决不可能是静止和僵化的,任何战略定位、价值链管理、竞争对手分析、客户满意度、差异化战略的运用,都是在环境变化下所做最优选择的结果,而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4)战略定位思想。由于资源有限,企业不能在任何方面都做到十分完美,这就要求企业从外部环境和客户需求出发,分析自己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企业确定发展战略提供信息。正确的战略定位思想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包括企业在战略管理思想指导下的企业发展规划、市场份额、合理定价、质量成本和客户满意度,等等。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信息、保障和支持,就是以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为出发点。

(5)有效控制和评价思想。我们要认识到,战略实施能力也是核心竞争力。面对更为复杂多变的严峻竞争形势,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战略管理,希望通过制定明确清晰的发展战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但又因为不能快速有效地实施发展战略,而丧失持续发展动力。战略实施能力的提高成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三、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

为使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在企业会计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还须有一定的方法加以保证。除传统的分析、决策、控制方法外,价值链分析、作业成本法、竞争对手分析等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新方法。

1.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战略实施和战略学习系统,包括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4个方面,其中,财务方面是最终目标,客户方面是关键,企业内部流程是基础,企业的学习与成长是核心。计分卡的4个方面兼顾了企业的长期与短期目标、理想的结果与现实结果的驱动因素,把企业能力的成长作为突出问题揭示出来,力求通过对顾客价值的关注,促进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改善,加速企业的学习和成长,获得客户青睐和竞争优势,最终实现良好的财务目标。可以说,战略实施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平衡计分卡是实施战略的重是工具。

2.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ValueChainAnalysis)是以价值链作为分析工具,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各价值活动之间的关系,找出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并通过价值链的重构,提高价值链的创造效率,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获得成本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把价值链分析作为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是因为价值链分析在分析企业内部优缺点和外部压力及机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价值链分析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可以优化企业经营过程。例如,通过正确分析购买原材料质量和产品废品之间的关系,可以正确确定采购原材料的质量和价格标准,最大程度减少企业损失。其次,通过将企业价值链和供应商、顾客价值链连接在一起分析,可以改进企业的产品生产、技术和方法等。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和供应商、顾客合作,由供应商提供新材料,企业运用新工艺,生产出新产品满足顾客新需求。再次,通过将企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找出企业和竞争对手在各价值链环节上成本和价值的差异,为企业改进和创新提供指导。

3.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计算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是根据“生产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观念,把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划分为不同的作业,不同的作业活动会产生不同的作业成本动因。企业依据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即先按作业对资源的耗费情况将成本分配到作业,再按成本对象所消耗的作业情况将作业分配到成本对象。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企业能持久地生存和发展的目的。

4.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分析是与收集竞争对手信息相关的一种活动,是制定战略决策的一种基本工具。主要是从市场的角度,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来考察企业的竞争地位,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信息。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1)竞争对手是谁;(2)竞争对手的目标和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及其成功的可能性;(3)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和劣势;(4)面临外部企业的挑战,竞争对手是如何反应的。竞争对手分析不是一个简单的收集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理解竞争对手的过程。竞争对手分析有助于预测竞争对手的进攻,又可以抓住由于竞争对手的错误和劣势所提供的机遇,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四、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因为企业管理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因而,为之服务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内容也就十分复杂。战略管理是由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3个环节构成的一个过程。由于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为了使企业的战略与环境相适应,这3个环节需要周而复始地进行,从而形成战略管理循环。以战略管理循环为依据,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1.战略决策分析

战略决策分析包括2个方面,一是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包括宏观、行业、竞争环境分析)和企业内部资源条件分析。通过分析,企业可以把握当前和未来所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以及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以便企业制定出可实行的战略目标和能够抓住机会、回避威胁、发挥优势、克服劣势的战略。二是采用各种技术方法,为企业提供各种备选战略方案,并对备选战略方案进行评价,最终帮助企业确定最佳战略目标和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方案的过程。战略决策分析应包括公司总体战略、竞争战略(战略事业部战略)、职能战略的决策分析以及长期投资决策分析。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要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为出发点,从企业外部和内部收集各种相关信息,运用战略管理会计进行系统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目标,供企业管理当局决策时参考。

2.编制战略预算

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确定后,要使之得以实施与落实,还要落实资源,这就要编制预算。战略管理会计系统要发挥整体的控制和评价功能,必须要建立完备的战略预算。传统管理会计的预算编制着眼于初期的内部规划和动作,以目标利润作为编制预算的起点,所编制的销售、生产、采购、费用等预算与战略目标没有任何关系,有时甚至与战略目标背道而驰。战略管理会计要围绕战略目标编制预算,以最终取得竞争优势,反映顾客、竞争对手和其他战略性因素,其预算所涉及的范围也不局限于反映顾客、竞争对手和其他战略性因素,也不局限于供、产、销等基本活动,而要把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后勤服务等活动都要纳入预算体系中。

3.战略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一种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与设计、生产、销售进行的全方位监控的过程,而成本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战略成本管理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它是以现代成本管理观念(成本效益观念、战略管理观念、系统管理观念和成本动因管理观念)为基础,以基本竞争战略为导向,以培育企业竞争优势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成本管理模式。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从战略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范围应是对整个经济寿命周期成本的管理,是全员、全面、全过程的统一,要从整个物质世界的循环过程来看待成本耗费以及补偿,以便实现可持续发展。

4.战略业绩评价

所谓战略业绩评价,就是在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的指导下,以促进战略的实施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为目的而对战略实施活动开展的业绩评价活动。传统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指标一般采用投资报酬率指标,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忽略了相对竞争地位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主要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评价业绩,将业绩评价指标与战略管理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战略,确定不同的业绩评价指标。如采用低成本战略,评价指标应着重内部制造效率、质量改进、市场占有率等。如采用产品差别战略,则应着重新产品上市的时间、新产品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率等指标。

战略业绩评价是一个过程,包括以下步骤:决定必须评价的业绩;建立业绩标准;测定实际业绩和将实际业绩与标准进行比较,揭示差异,并分析原因。战略业绩评价包括财务与非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对于责任中心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可以采用传统的责任会计方法;对于责任中心非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则要以我们编制的分级平衡计分卡为依据,通过统计等手段收集数据,并定期编制报告(可以与责任会计定期编制的财务业绩报告合并编制),做出业绩评价。总之,战略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需要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之间求得均衡,既要肯定内部业绩的改进,又要借助外部标准衡量企业的竞争力,既要比较企业战略的执行结果与最初目标,又要评价取得这一结果的过程。

总之,核心竞争力理论已经渗透到战略管理会计的各个方面,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将成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支持平台。

参考文献:

[1]胡玉明.21世纪管理会计主题的转变[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1).

[2]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第6篇:战略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 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会计 竞争优势 方法运用

随着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 世界范围内统一的大市场趋于形成,现代企业管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处理企业现实与环境之间的均衡是每一个管理者必须首先考虑的课题,而战略管理作为均衡现实与环境的载体,自然而然地冲到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前沿。战略管理会计为企业实施战略管理提供决策方法与信息支持,是企业战略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对企业的战略制定与实施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战略管理会计不仅成功地整合企业战略管理与会计信息,并且随着全球经济战略管理思想与方法的发展而完善。因而,其必将成为管理会计发展的核心方向。

一、战略管理思想与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60年代初,针对当时企业经营风险和组织环境的不确定性,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是安德鲁斯的公司的“内外部匹配观”与安索夫的“权变规划思想”。后来,伴随着企业兼并浪潮的掀起,市场结构由自由竞争演化为垄断竞争,从而促使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盛行。波特认为, 企业战略的核心是获得竞争优势, 而要获得竞争优势首先是要选择有吸引力的行业, 并在这一行业中超越竞争对手,争取好的相对地位。基于对所处行业特点以及竞争对手的分析, 进一步提出了成本领先、差异化、目标集聚三大通用竞争战略。由于战略管理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战略管理会计也应运而生,正如郭道扬教授(1999) 所言“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是适应新经济与新技术发展环境变化要求所产生的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理论及其基本方法, 这方面对现代管理会计产生的影响及其深远”。1981年,英国肯尼思•西蒙在《战略管理会计》一文中最先提出“战略管理会计( 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 SMA)”并定义为:“用于构建与监督企业战略有关的企业及其竞争对手的管理会计数据的提供与分析。”这一定义强调了管理会计应更多地向外看, 应关注竞争对手的成本、价格、市场份额等信息, 以便于公司评估其相对竞争地位。之后,英国的Bromwich 和Bhimani(1990)在他们合作发表的《管理会计:发展还是变革》和《管理会计:发展的道路》两篇论文中将其定义为“收集并分析企业产品在市场和竞争对手方面的成本以及成本结构的信息,并在一定时期内监督企业竞争对手的战略”。

从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它定位于以下几点:一是战略管理相关性。可以说,SMA是基于为战略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二是信息获取的全面。SMA不仅突破了内向性与局部性的限制, 具备了外向性与整体性的特征,而且将内部有形的实物资本信息拓展到内部无形的知识资本信息,实现了管理会计研究领域的拓展。三是目标与方法的长期视角。SMA 的方法体系包含了企业的战略分析、战略制定、战略管理及业绩评价的全过程,从而实现了“支持组织战略管理过程,协助组织取得长期竞争优势”的目标。

二、企业运用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方法

1. 管理会计在战略制定中的运用

(1)SWOT分析法。SWOT 分析能够帮助企业集中精力将资源投入到企业占优的领域或充满机遇的地方,从而获取竞争优势。该方法认为,通常研究对象与竞争对手相比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发展中既有机会也有威胁。应用SWOT方法进行竞争情报研究就是根据不同情况对相关信息进行有重点的搜集、处理和分析,提出相应的竞争策略。也可以通过对不同时期的SWOT矩阵进行动态对比信息分析,研究自己和竞争对手优劣势的消长。SWOT 分析方法既可以作为竞争对手分析的参考工具,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定性地快速了解竞争对手的总体概况,也可以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复杂和深入的竞争态势比较分析,是竞争战略选择的重要工具。

(2)价值链分析。1985年麦克尔•波特为了更好地分析企业竞争优势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价值链分析(value-chain analysis)是一种战略分析工具。借此可以更好地理解企业的竞争优势,识别何处可以增加顾客价值或降低成本,同时更好理解企业与供应商、顾客及行业中其他企业的关系。价值链分析关注产品的整个流程,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到售后服务。价值链管理有垂直价值链管理、水平价值链管理和虚拟价值链管理。

价值链分析有四个步骤:①识别价值链作业。只有增值的作业才是企业价值链中的一环;②识别增加价值的机会。这种分析能够使企业优化作业流程,降低成本和费用,在有限的资源下更好的服务于顾客;③识别降低成本的机会。对于在价值链中不具有竞争力的环节,企业可以及时进行处理;④在价值链中寻找各作业之间的关系。通过发现增加顾客价值以及降低产品、服务成本的机会,价值链分析支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实施价值链管理的意义就是优化核心业务流程,降低企业组织和经营成本,提高业务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预警分析法。预警分析法是一种事先预测可能影响企业竞争地位和财务状况的潜在因素,提醒管理当局注意的分析方法。它通过对行业特点和竞争状况的分析,使管理当局在不利情况来临之前就采取防御措施,解决潜在的问题。

2. 管理会计在战略实施中的运用。

(1)目标成本管理。目标管理是以管理的分权制和改善职工关系的理论为基础,强调企业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以目标为依据进行管理。该方法按照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要求,通过制定目标成本和全员管理,从产品设计阶段入手,事前控制产品成本水平的一种方法,是目标管理和成本管理的结合。

目标成本管理的基本特点是:①以市场变化为依据,能够随市场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充分把握市场的命脉,是一种典型的市场拉动型成本管理模式;②以成本否决为手段。成本是决定项目是否下马的重要依据。如果某个产品表面看来是有市场的,但企业尚未按照市场能够接受的价格生产出产品,则该产品就会在决策阶段被取缔;③以财务管理为纽带,重点盘活资金,提高资金运营效益;④目标成本管理往往是通过改革来推动。这是因为企业成本的发生往往是结构性的,只有对结构进行变革才能有效地降低成本。鉴于产品成本在很大程度是是在设计阶段确定的,因此设计成本是目标成本管理的重点关注对象。

(2)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基础的信息加工系统,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将制造费用的分配采用了成本动因分析。成本动因分析的核心在于合理确定成本动因,并以之为基础分配各种费用,直接体现产品的实际成本。成本动因可大体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两大类。最关键的是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即指分析与企业执行作业程序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包括对每项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作业动因和资源动因分析。成本动因分析较之传统的成本分析方法,能够帮助企业准确界定企业成本发生的所在,以最精确的方式找到解决成本问题的方法。在现代高自动化的生产环境下,制造费用比例的提高使得成本动因分析变得尤为重要,它彻底颠覆了制造费用只是附加成本的传统概念。

(3)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指导和控制一个组织的与质量有关的相互协调的活动”。它具有有以下特点:首先,它始终认为质量标准的设计和决定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可以而且必须不断改进的;其次,质量保证体系必须是全员全过程的,并且要以“零缺陷”作为最终目标;再次,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必须并重;

最后,质量和利润有时候可能产生矛盾。从短期来将,降低质量可能会导致利润的增加,但是这无异于杀鸡取卵,会造成企业长期的困扰。

3. 管理会计在战略评价中的运用――平衡计分卡。管理者通常用业绩评价的信息来奖励和鼓励员工,发展战略,制定和修订实施的计划。综合业绩评价方法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是一个多维的有机体系,它主要包括财务、顾客、内部流程以及学习和成长四个层面。 平衡计分卡打破了传统绩效考核方法中财务指标一统的局面,实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多维度的绩效评价体系。其优越性在于:(1)实现了内部考核与外部考核之间的平衡。除了财务指标之外,还加入了客户、内部经营、学习与发展等内容。(2)实现了内部指标与外部指标之间的平衡。(3)实现了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平衡。平衡计分卡中大量的非财务信息能够帮助企业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使企业全面了解未来的发展情况。(4)实现了成因与成果之间的平衡。在分析企业情况的时候仅有结果指标是没用的,还要考察指标背后的诱因。财务指标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综合反映,而非财务指标正是对这种结果深入的透析。例如利润的降低可能是因为销售额的萎缩,而销售额的降低可能是顾客满意度的下降造成的。顾客满意度这个指标就此揭示了利润下降的原因,从而有助于企业对症下药。

此外,平衡计分卡不是对传统业绩评价体系的否定。它虽然突破了传统的以财务指标作为唯一衡量工具的局限,做到了多个方面的平衡。但是平衡计分卡中财务指标仍占了很大的比重。

三、企业运用战略管理会计的不足

战略管理会计思维的运用,有助于企业战略的选择,也可以说只要我们能站在战略管理会计的高度,通过战略定位选择,成本动因控制等方法,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并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并不是件难事,然而企业运用战略管理会计时仍有待于改进的重要环节:

1. 成本管理被企业普遍认同,而风险管理却被忽略。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实施过程中较普遍的都忽略了一下的环节:将产业链的集中优势与投资的多元化相结合以及重视战略联盟的建立;在初始的分析阶段大多数企业重视的均是竞争对手的分析,但却忽略了如何在相关财务数据的分析基础上寻找自己的战略联盟。

第7篇:战略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成本动因;成本指标评价

21世纪以来,成本动因已经成为战略管理会计研究的重点问题。成本动因分析是战略管理会计分析程序的第三个层面,成本动因分析是源于作业成本计算而衍生出来的一种分析方法。实践证明成本动因分析有效地消除了传统管理会计的第一个缺陷,即管理会计不再被局限为财务会计的“附属品”,而是从更独立的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走出一条基于成本动因的战略管理会计研究之路。[1]笔者拟将成本动因分析与战略管理会计相结合,结合战略管理会计目标、成本指标评价方法、战略成本动因分析的主要内容和降低成本的意义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论述分析。

一、基于成本动因的战略管理会计目标

由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可知,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对战略管理会计整体的塑造也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这种起主导意义的目标,它是引导战略管理会计的航标,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可以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方面。[2]笔者认为基于成本动因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是压减不合理成本,赚取利润,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个目标比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目标更具有可操作性,更能体现战略管理会计的本质特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深入到基层作业水平,形成成本作业管理是“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先生所提倡的,基于这一理论,企业管理深入到基层作业水平,可以从源头遏制企业成本的过快上涨,大幅度地消除没必要的耗费,为企业节约物料、人力和资本方面的成本,同时尽可能提高其从消费者收回的价值,并形成循环,周而复始,以达到企业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的。[3]基于成本动因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指标是体现会计本质属性的目标,这种目标不仅包括财务成本指标,更包含有助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决策的非财务指标。

二、成本指标评价方法

成本指标评价作为财务指标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财务指标评价主要是通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分别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盈亏状态和现金流量的变化。成本指标评价是构建起在财务指标评价的基础上,运用成本分析的方法,构建起成本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所列的成本分析法下的战略管理会计定量指标评价如表1。[4]表1中成本指标体系分别从全部产品、单位产品和可比产品三个维度反映了成本分析在战略管理会计中的具体运用,形成了成本降低额、成本降低率、单位产品材料费用、可比产品降低率等8个基本指标。通过这一评价体系的建立,我们可以运用成本分析的方法,来深入阐明一个企业的产品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及发展前景,同其他企业之间的比较优势和成本优势,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系统评价企业经营成果的优劣、财务状况的好坏等,使企业经管理者成为王充所说的“高瞻览者”,而不做“井底之蛙”。

三、战略成本动因分析的内容

战略成本动因分析是针对特定的企业分析其成本动因,通过分析企业成本态势的基本因素,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参考的分析方法。由于各类企业都有不同的特点,战略性成本动因也各有不同。因此,清晰地辨别每项经济活动的成本动因,可为改善企业经营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下面从五个方面研究控制战略成本动因的内容:(一)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指在提高科技水平的前提下生产能力趋于扩大,使长期平均成本出现逐渐下降的情形。一般来说,规模经济所产生的这种效应是经济外部性的一种体现。规模经济对战略成本管理起作用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对应的是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二)经验曲线经验曲线是指企业生产某种产品数量增加,通过量的积累引起成本的不断下降并呈现出某种下降的规律。经验曲线反映出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工人的熟练度、专业化分工和资源配比的改变都可以用汲取经验的方法来改进效率、降低成本。(三)纵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揭示了企业为提高其利润水平,需要向更广的领域开展业务,朝着产业价值链两端延伸,渗透到供应层和销售层。企业可以通过成本动因分析,对纵向整合的结果进行评估,确定采用何种整合策略。以成本来衡量,当成本上升时则需要调整整合策略。(四)地理区位选择地理区位的选择对于企业节约成本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企业将厂址选择在较为偏僻的边远地区,既不是原料产地也不是销售地,企业生产经营将产生大额运输成本。因此,企业地理区位的选择是重要的结构性成本动因,企业在战略管理中必须重视地理区位的选择。(五)投入资源成本怎样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实现质量成本最低一直是企业战略管理会计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强化企业在行业中对资源的话语权,增强与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积极探索降低投入资源成本的方法。这项成本动因要求企业从资金循环的所有环节控制成本,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在整个企业中树立质量成本意识。

四、降低成本对战略管理会计的意义

将成本动因的相关方法运用到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中,可以对企业的产出、盈利、产品价格和生产规模都产生积极影响,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降低成本可以增加企业盈利当销量和价格一定时,成本与盈利存在着相互消长的关系,即成本提高盈利相应减少;反之成本降低,盈利就相应增加。而企业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赚取利润,企业利润总额的增加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改善企业的资金状况,完善企业的资源配置。(二)降低成本可以使消费者受益成本是制定产品价格的重要依据。一个企业要想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加产品的销量,就必须寻找降低产品成本的途径。只有成本降低了,价格才有下降的可能,才能让利于消费者。在企业的战略管理中,大多数需求价格弹性大的商品多属于可替代品,如果能够实现可替代品的成本降低,将使得企业产品竞争力大增,也能惠及所有消费者。(三)降低成本可扩大生产规模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件产品的成本非常高,产量一般都比较小,如果能够不断降低该产品成本,则产品产量也能随之扩大。为了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必须研究降低成本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白胜.中国企业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成熟度及内容分析[J].商业研究,2007(4).

[2]黄珍文.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研究[J].企业经济,2006(10).

[3]余绪缨.简论《孙子兵法》在“战略管理会计”中的应用[J].会计研究,1997(12).

第8篇:战略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

一、战略管理会计定义的概述:战略管理会计一词的首创者是Sim-monds。他本人也被公认为战略管理会计之父。他在1981年将战略管理会计定义为“对关于企业及其竞争者管理会计指标的准备和分析,用来建立和监督企业战略”。他对传统管理会计理论的挑战在于,他不再从企业内部效率的角度看待利润的增长,而是从企业在其市场的竞争地位这一视角,重新看待这个问题。在他之后,很多学者也都从不同视角阐述了自己的观点。1988年,Bromwich在《管理会计的定义与范围:从管理角度的认识》一文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将战略管理会计定义为对企业的产品市场和竞争者的成本和成本结构的财务信息进行的提供和分析,以及对企业及其竞争者一定期间内在这些市场上的战略所进行的监督。

Bromwich关注于最终商品市场。与他不同的是,Wilson等人在《战略管理会计》一书中,进一步明确地将其定义为:“战略管理会计是明确强调战略问题和所关切重点的一种管理会计方法。它通过运用财务信息来发展卓越的战略,以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而更加拓展了管理会计的范围。”换句话说,战略管理会计提供有关企业产品劳务市场、竞争者成本资源与成本结构等财务信息,并进行深人分析,以便监视各个期间企业及其竞争者的战略。Wilson主要强调战略管理会计的外部指向和前瞻性。1993年Uovindarajan和桑克Shank主要研究了成本信息在战略管理的以下四个阶段所起的作用,即战略的简略表述(公式化表达人战略的交流、战略的推行和战略的控制。在此,他们使用了三个主题:价值链分析、战略地位分析和成本动回分析。分析的目的在于系统地表述关于企业战略和管理会计之间关系的框架。他们将此框架称为战略成本管理。Shank将战略成本管理定义为成本信息直接针对战略管理循环的四个阶段中的一个或多个管理化应用。以上这些关于战略管理会计的文献从不同的侧重点反映了人们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多方面理解,尽管它们之间具有很多的类似之处,但是笔者认为,这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追寻战略管理会计发展、演变过程的线索,而对战略管理会计定义的把握,也应该本着发展的眼光。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众所周知,战略管理会计是在市场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但笔者认为市场与经济的因素仅仅是促使其产生的一个外界条件,而真正起到直接推动作用的应该是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因为毕竟,企业存在最基本的目标是出资者财富的最大化,出资者提供企业的初始资本,以制定各种经济决策的方式对企业进行R常管理。而企业中的会计部门最基本的职能是对企业的经济情况进行核算和报告,为出资者提供与决策制定相关的信息。因此,经济和市场的发展作为外部条件最先影响到的是企业的经济运营状况,此时出资者为了能够针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作出适当的决策,就会要求其决策支持系统—会计部门进行不断的变化来适应新的外部环境,战略管理会计因此而诞生。所以,研究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就不得不由企业战略管理的发展开始。以下将结合企业战略管理的发展,对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进行探讨。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萌芽阶段。超级秘书网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其中,60年代有钱得勒的“结构跟随战略”假设和安东尼一安索夫一安德鲁斯范式。这一阶段被称为经典战略管理理论阶段。其中以安德鲁斯和安索夫为代表人物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是建立在对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的。它分析了企业组织的优势、劣势和环境给企业所提供的机会、威胁(即SWOT分析法),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企业如何制定战略。这一时期的战略管理思维基本是以资源为中心的,即根据企业自身的资源确定企业组织的优势、劣势和环境给企业所提供的机会、威胁。在这种思想的推动下,一方面,传统的管理会计开始变革,引人了作业成本法以加强对企业资源利用的核算,以利用现有的资源创造利润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企业通过自身作业成本法下管理会计信息与竞争对手的比较也可以帮助其识别自身或竞争者的资源优势,这使得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掀起了一场多元化的发展。这一时期战略管理理论诱发了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的萌芽,企业开始关注自身之外的事务,只有将企业外部因素纳人分析视野,才能够确定企业组织的优势、劣势和环境给企业提供的机会或威胁。而对企业来说最敏感的外部因素首先就是竞争对手。正是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对传统“内向型”管理会计的冲击之下,1981年Simmodns由提出了战略管理会计“对企业竞争者管理会计指标的准备和分析”的定义。

第9篇:战略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

战略管理会计是以管理会计为基础并结合战略管理所进行的延伸和扩展,从战略的高度运用财务信息,寻求持久的竞争力,拓宽了管理会计的范围,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产物。本文分析阐述了战略管理会计的含义和特点,寻求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推广,以发挥战略管理会计体系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

战略管理会计;企业战略管理

1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形势越来越复杂,传统会计也在寻求新的突破,会计理论与实践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各种新兴领域的会计应运而生,战略管理会计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研究学者也逐步重视战略管理会计这一领域,并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有了自己的认识。本文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力图给出实践应用的几点建议,促进相关理论和实务的进一步发展。

2战略管理会计的含义

战略管理会计是以管理会计为基础并结合企业战略管理进行延伸和扩展的新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运用会计信息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支持,兼顾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外部和内部信息,以求得企业持久的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在继承传统管理会计的基础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与以往的管理会计相比,战略管理会计结合企业战略管理的特点拥有了自身的独特性。

3战略管理会计在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对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日趋完善,但是,理论与实务的衔接应用却出现了脱轨现象,战略管理会计基本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似乎并不是那么得心应手,多数企业在这一理论的推行工作上遇到了瓶颈。第一,对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视度较弱,普及程度不高战略管理会计这一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才逐渐被国内学者所熟知,迄今为止也仅仅是经过了几十年的研究探索,这一理论体系尚未成熟,推广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国内大多数大学、专科院校在会计理论教学中尚未将战略管理会计这一领域加入日常教学工作中,这直接导致了相关会计人员对此知之甚少,战略管理会计难以大范围推广。另外,我国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领导教育背景不深,缺乏战略性的发展观念,未能意识到战略管理会计对于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二、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企业在战略管理会计方面往往缺乏一整套合理完整的程序,在职能的设计过程中忽略了战略管理会计工作与传统会计工作的区别与衔接,未能突出战略管理的重要作用。而且,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没能拥有类似于财务会计那样的程序化的软件系统,战略管理会计处理信息的速度与准确性难以保证,使得其大范围的推广工作十分困难。第三,战略管理会计未能融入到战略管理和会计工作中战略管理会计要求企业站在战略性的高度充分利用会计工具分析论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制定并实现战略性目标。然而,大多数企业往往将其独立起来,使得战略管理会计缺乏可靠的信息来源和科学的方法,导致实践工作一筹不展。

4战略管理会计在实务应用中的建议

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虽然仅有30多年的发展历程,但其毕竟是管理会计的延伸和发展,两者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从而战略管理会计在实务中的应用就具备了一定的现实条件。在此基础上,企业更应该积极开展战略管理会计的推行工作,是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促进我国经济良好发展。第一,充分重视战略管理会计,完善理论框架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较短,其理论体系和基本方法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熟的理论框架是战略管理会计实践工作的依据和指导,而实践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又是理论丰富和发展的基础和来源。要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学习和借鉴国外学者的观点和实践经验,不断完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更好地服务于实践。企业管理者要从本质上认识到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完整的企业内部战略管理会计工作体系,同时要不断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进而完善理论。第二,提高战略管理会计的普及程度,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战略管理会计工作的实施与推广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人才资本才是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推动力量。首先,国内各大学、专科院校应该认识到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地位,开设战略管理会计方面的课程,加大师资力量的投资,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人才;另外,企业要重视战略管理会计工作,有针对性地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对在职人员进行阶段性的培训教育,在招聘、提拔人才的过程中有意向的将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以及战略管理会计加入考核标准,并设置专门的管理会计岗位,配备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充分发挥其在战略管理中组织和协调的作用。

5结束语

战略管理会计已成为当前企业管理的一大发展趋势,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国内外成功企业所探索出的一整套战略管理会计工作流程,并且结合我国独特的市场经济环境不断进行机制创新、观念更新,形成一套适合于本国本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体系。国内企业要想扩大规模迅速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加强和国内外企业间的交流,突出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战略地位,实现信息共享以及管理上的信息化和一体化。

作者:田婧 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2]陆靛.战略管理会计研究.当代经济,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