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战略实施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竞争战略 战略管理 竞争情报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s and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Abstract: Strategic management is derived from market competition, is new stage of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petition tool, is foundation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concepts and traits of strategy and tactic, discusses the problems dealing with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in detail.
Keywords: Competitive strategy Strategic management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和制定关系着企业参与市场较量的成败,所以,关于竞争战略制定和实施的现代管理模式——战略管理受到现代企业的关注。竞争战略的选择和制定是竞争情报研究的核心问题,竞争情报的研究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因此,企业竞争情报及研究就是以战略管理为目的的关于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信息活动。
1 企业竞争战略和竞争战术及其特点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来源于军事术语的战略一词逐渐用于经济领域。70年代,以哈佛商学院为渊源的一股战略研究热潮风行美国,80年代,Michael E. Porter等学者的开拓性工作不仅推进了战略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而且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迄今,战略及战略管理在理论界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厚,在实践界的认同和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受到企业界的热烈反映。
在军事上,战争的胜利既有赖于战略又有赖于战术,良好的战略和高超的战术都是必要条件,仅有其中之一是不行的。在商业经济活动中,战略和战术同样是互不可缺的。但战略与战术是有区别的,为了更好地理解竞争战略情报研究的具体内容,我们将首先讨论两者的概念、区别和特点。
1.1 竞争战略和竞争战术的概念和区别
在经济界关于战略和战术的概念有多种提法,如战略表示重要决策,战术表示次要决策;战略是长期的,战术是短期的。这些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两者的区别,但在实际操作上难于鉴别,因此,我们采用将军事上的概念移植到商业中的作法来界定竞争战略和竞争战术的概念。在军事上竞争战略是关于战役的地点、时间和条件的决策,而竞争战术是在战役过程中有关兵力的分组、行动的决策;或者说竞争战略指明的是在哪里(Where)与敌人作战(竞争),竞争战术指明如何(How)去实施。那么,用在经济活动中,竞争战略就是关于企业在何处的选择,包括地域、产业和部门的选择的决策;竞争战术就是关于企业战略实施如何具体执行的决策,包括有关职能部门的各种事情:管理、科研、生产、营销、会计等等。例如:TCL欲进入新的产业——IT产业的决策就是竞争战略决策。而进入后,在广告宣传上,是通过电视还是通过报纸进行产品推销的决策就是竞争战术决策。
竞争战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企业如何凭借实力进入某地、某产业和某个部门并在其中确定自己的竞争目标与方针,以指导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竞争战术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企业如何在战略性竞争策略指引下,制定出能够捕获市场机会的能够发挥其竞争优势的一系列措施与计划,最终赢得竞争市场。
1.2 竞争战略和竞争战术的特点
竞争战略的特点是:战略不仅受环境力量和资源可得性影响而且受战略的决策者价值观和期望的影响,作为企业的关键管理资源要素影响着企业的长期发展方向,并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战术的选择或制定。
竞争战术的特点是:战术可以是灵活而多样的,在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中,通过战术的创新,不仅可以很好地使企业的竞争目标得以实现,而且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作为企业的动态管理资源要素,连接着企业的竞争目标与竞争市场,影响着战略实施的结果,而且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
2 战略管理
2.1 战略管理的含义
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复杂多变和竞争战略理论研究及实际应用的深入,出现了战略管理的概念,70年代开始,美国的一些大公司着手重视战略管理,学术界也积极探索战略管理的理论和技术。战略管理的提出和运用,不仅使战略研究更加科学、全面、系统,而且标志着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对于来讲,战略管理则是研究企业高层管理者如何在特定的环境下有效地制定、实施和评价企业竞争战略和战术,以使企业能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抓住外部机会和避开外部威胁,达到企业竞争目标的动态过程。
2.2 战略管理的阶段
战略管理过程(Strategic Management Process)包括三个阶段:战略制定、战术运用(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
战略制定——包括确定企业任务,分析企业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和企业内部优势与弱点,建立长期目标,制定可供选择的战略,以及选择特定的实施战略。战略制定过程所要决定的主要问题有:企业进入何种新产业?放弃何种产业?如何配置资源?是否进入新的地域?是否扩大市场范围?是否扩大经营或进行多元经营?是否进行合并或建立合资公司?如何防止被敌意接管?由于没有任何企业拥有无限的资源,战略制定者必须确定在可选择的战略中,哪一种能够使公司获得最大收益。战略决策将使公司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与特定的产品、市场、资源和技术相联系。
战术运用(战略实施)——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公司树立年度目标、制定政策、激励雇员和配置资源,各个职能部门制定具体的战术,以便使制定的战略得以贯彻执行,也就是战略实施阶段。战术运用活动包括培育支持战略实施的企业文化,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制定预算,建立和使用信息系统,制定各种行动。方案和具体计划措施。战术运用往往被称做是战略管理的行动阶段,实施意味着动员雇员和管理者将已制定的战略付诸行动。已经制定的战略无论多么好,但如未能实施,便不会有任何实际作用。战术运用活动受企业中的所有雇员及管理者的素质和行为的直接影响,往往被看作是战略管理过程中难度最大的阶段,因此,在该阶段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关键环节。为激励整个公司的管理者和雇员以自豪感和热情为实现已明确的目标而努力工作,要求每个分公司或部门在战术运用阶段都必须回答诸如这样的问题:“为实施企业战略中属于我们责任的部分,我们必须做什么?”以及“我们能将工作做得多好?”
战略评价——这是战略管理的最后阶段。由于外部及内部因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所有战略都将面临不断地调整与修改,所以管理者需要及时地了解哪一特定的战略管理阶段出了问题,而战略评价便是获得这一信息的主要方法。战略评价活动包括:重新审视外部与内部因素;度量业绩;采取纠正措施。战略评价是必要的,因为今天的成功并不保证明天的成功,成功总是和新的、不同的问题并存,自满的公司必然失败。
3 战略管理与竞争情报
战略管理属企业高层管理活动,其核心是战略决策。战略决策必须根据企业的宗旨和目标,在对企业的内部优势和薄弱环节、外部威胁和市场机会进行系统化分析基础上制定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竞争情报。竞争情报一般指搜集、处理、分析和利用反映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各要素和事件的状态、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数据或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目的是向企业的管理人员描绘出一个全面的、动态的竞争环境的图景,以使企业充分地准确地估计自身的竞争能力、竞争对手的实力和外部环境所蕴藏的各种机会和威胁,从而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竞争战略,创建和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这一意义上说,竞争情报是战略管理的基础,无论是战略的制定,还是战略的实施和评价,都需要对企业的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战略进行基于信息的搜集、研究和分析的过程。
3.1 战略管理的情报研究过程
战略管理的情报研究的目的是能够提供所需的信息和信息加工能力,使企业能够执行其所期望的在市场中取胜的战略。选择和制定企业的竞争战略是竞争情报研究的最关键环节,是在竞争环境及竞争对手的情服研究基础上开展的,关系着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结果。图1是竞争情报的过程和竞争战略管理的关系。
3.2 战略管理的情报研究的主要问题
战略管理的情报研究是体现信息活动价值和效用的重要环节,是体现竞争情报“智力性”、“谋略性”的主要过程。竞争战略管理情报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的问题有:
(1) 在特定的环境及竞争对手分析的情况下,企业能否进入新的或改变原有的地域、行业和部门?进入的标准有哪些?
(2)在企业现有的资源实力的基础上,企业在战略改变过程中如何定位?
(3)在战略制定过程中有哪些战略可以选择?
(4)在可选择的战略中企业能够和最期盼实施的战略是什么?
(5)在竞争策略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监测的环境及竞争对手的因素有哪些?
关键词:海洋石油工程;物资采购;品类管理;实施;研究
品类管理概念的提出,最早是源于西方的商品管理领域,并且近年来逐渐在我国企业的物资采购管理中得到引进和应用,从而促进了我国企业的物资管理。在以第三方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作为重点基础上,通过对经营成本和战略管理策略的不断优化,对零售和采购行业的有效区分下,实现对消费品的有效分类和优化,从而促进其销售利润提升,并实现对采购产品以及服务、用途的分类管理,以达到节约成本、降低资源消耗,促进其利益最大化目标实现的目的。对于海洋石油行业来讲,在物资采购管理中,通过对品类管理方法的有效引进和应用,在实现正确的管理意识和观念、策略树立基础上,严格按照品类管理的要求和原则执行,能够促进其物资管理的整体水平和效果提升,推动海洋石油工程的战略管理目标和计划实现,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文章通过对品类观念的概念特征及优势分析,结合品类管理在海洋石油工程物资采购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对其管理提升与优化的有效对策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一、品类管理的概念、特征及应用优势分析
品类管理早期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是以“商品零售与生产商通过将品类作为一个策略经营的单位,并消费者的价值提升作为焦点,来实现品类共同管理的具体过程”作为概念定义。但是,随着品类管理理念在物资采购与管理领域的应用实现,又提出了以“将第三方的供应商产品以及服务作为焦点,对企业经营的主要成本进行不断优化的一种战略性管理手段”的概念和定义。根据上述对品类管理的两种不同概念及定义分析,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针对应用行业领域不同。其中,零售行业的商品管理中,对品类管理的概念和含义理解,是从消费品的分类与优化作为立足点,以实现销售利润的增加作为品类管理的目的;而物资采购管理行业中,对品类管理的概念理解,则是从采购产品以及服务的具体特点、用途分类等出发,通过管理实施,来达到降低采购成本与节约资源的管理目的。因此,对两种品类管理概念与定义的区别,可以从各自应用的行业领域差异上区分,但二者都是以企业内部资源最大化目标实现作为根本目的。如图1所示,为针对生产厂商的品类管理示意图。对品类管理理念在海洋石油工程物资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多项实践均可证明,品类管理作为一种企业内部管理战略手段,不仅有利于促进其物资采购成本降低,提升物资采购与管理的整体效益,而且在推动海洋石油工程的战略性发展和提升方面,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二、海洋石油工程物资采购管理中的品类管理实施现状分析
结合海洋石油工程物资采购管理中对品类管理理念的引进和应用现状,随着品类管理理念的引入应用,在促进海洋石油工程物资管理理念创新与管理成效不断优化提升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较为突出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一)海洋石油工程物资采购管理中的资源浪费情况较突出
品类管理理念在海洋石油工程物资采购管理中应用,已经实现对海洋石油工程采购物资的品类进行有效划分与处理。在具体管理过程中,由于各类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再加上海洋石油工程物资本身属性的局限性制约,导致其在实际管理和应用中表现除对物资品类的划分较为重视,但在科学化与完善性的物资采购品类管理工作制度与体系建立方面明显不足,从而造成海洋石油工程物资采购管理的资源配置与利用不合理,引起各种资源浪费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海洋石油工程物资采购管理中一旦存在资源浪费现象,就会导致其成本增加,从而对物资采购管理的成本节约与利润最大化目标实现产生不利影响。
(二)由于物资种类的复杂性,导致其管理难度相对较高
海洋石油工程物资采购管理中,由于所涉及的物资种类较为多样并且复杂,包含各类机械设备与电气设备、工程材料、营地物资等,再加上进行采购的物资数量较多,而且物资采购所需的时间和周期较长,从而导致在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下物资采购管理难度也比较高。尤其是随着品类管理在物资采购管理中的引入应用,如果在管理实施中不能严格按照采购流程及有关规定进行合理控制,必然会对其管理效果以及品类管理理念进一步引入和应用产生不利影响。
(三)品类管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突出
品类管理理念在海洋石油工程物资采购管理中,虽然已经实现了一定的引入和应用,但是由于其实际管理和应用中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不足,导致其管理和应用的整体成效也明显较低,不仅表现为海洋石油工程物资采购管理中不能严格按照品类管理的理念和要求进行执行与落实。而且在根据品类管理的理念和原则,在进行海洋石油工程物资采购的具体计划与管理策略制定上,也缺乏相应的合理性和完善性,从而对其管理应用的整体效果提升形成了较大的制约和影响,导致海洋石油工程物资采购的品类管理实施过程中各类问题突出。
三、促进品类管理在海洋石油工程物资管理应用的优化对策
根据上述对海洋石油工程物资采购的品类管理应用现状分析,为促进品类管理理念在物资采购管理中的进一步优化和应用实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海洋石油工程物资采购的品类管理进行控制和完善。
(一)根据采购需求对其物资采购的品类进行定义
海洋石油工程物资采购管理中,根据物资采购的需求对其品类进行定义,也是促进品类管理有效实施与管理提升的有效对策。其中,在结合物资采购需求进行物资采购的品类界定中,应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合理把握和完善:①严格按照工程物资或者是服务的属性,对其物资品类进行合理划分;②应严格按照工程项目的进度情况,进行工程物资需求分析,从而对物资品类进行定义;比如,将对工程项目的进度以及主体功能存在影响的物资,定义为关键物资品类等,向大型的变压器以及控制系统、炼化设备等,还应针对关键物资品类的具体等级进行划分和设置,以便于品类管理的有效实施;③在对物资品类的定义和划分中,还应严格按照适用性原则进行划分,禁止物资采购与管理中存在无效单品等情况,对物资采购管理成效产生不利影响。总之,对物资品类的划分,要求能够对其物资品类的基本属性以及关键属性进行有效体现,并根据物资采购需求程度进行哈利设置,以便于物资采购品类划分基础上管理实施。
(二)重视对海洋石油工程物资采购数据的分析和应用
海洋石油工程的建设与实施中,都存在着较为丰富的项目建设与管理经验,并且在具体建设与管理实施中也积累了较多的数据和资料。因此,在进行海洋石油工程物资采购的品类管理中,应重视对历史数据与文件资料的合理利用,从而通过数据资料分析,对海洋石油工程的物资采购市场变化以及管理特征等进行有效掌握,为物资采购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其中,在进行海洋石油工程的物资采购管理数据和资料的整理、利用中,应通过对有关数据的全面整理与加工、提炼,在获取对应的物资采购与管理历史数据基础上,根据其物资采购的需求趋势,对各数据之间的内在规律进行积极探索,从而为海油工程物资采购的品类管理实施提供更加准确和全面的数据支持,并促进其数据资料成果在工作实践中有效运用,充分发挥其数据资料的价值和作用。
(三)不断提升海洋石油工程物资采购的品类管理决策水平
海洋石油工程物资采购的品类管理中,对物资品类的合理划分与配置,是其管理的核心。其中,通过建立和海洋石油工程物资采购管理实际需求相符合的工作体系,在实现对物资采购品类的详细划分与设置基础上,促进物资采购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从而为物资采购管理的资源节约与成本控制、利润提升目标实现提供良好的支持。根据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在物资采购的品类管理中,对品类管理的决策水平高低是影响其工作开展以及工作成效获取的关键。因此,在进行品类管理的决策制定中,就需要从项目需求以及物资属性等因素出发,来实现相应的采购策略与工作方案制定,从而对物资采购中物资属性及其关键性、品类、价格、数量、供应商资源等关系相互协调,为品类管理的决策能力提升及其管理效果获取提供支持。
(四)从战略层面与关键的物资供应商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根据海洋石油工程物资采购的品类管理情况,在对物资品类进行合理划分与管理基础上,通过与工程物资采购的战略规划相互结合,和关键的物资供应商进行良好合作关系构建,以为海洋石油工程物资采购及管理提供良好的支持。其中,在实现与关键物资供应商的良好合作关系建立中,一方面,需要在对关键的物资品类进行确定情况下,通过对相应物资供应商源的积极寻找,来为关键物资品类的供应选择提供良好的支持;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对已经合作的物资供应商进行分类评级,在实现物资供应商的供应能力综合考评基础上,加强与其中一些优质供应商合作力度。通过建立信息共享与物资供应管理平台,在对物资采购的流程不断优化以及物资供应协作能力不断提升基础上,为海洋石油工程物资采购及管理提供良好的支持。
(五)加强对海油工程物资采购的品类管理流程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
在进行海油工程物资采购品类管理实施中,通过对品类管理的具体流程和操作环节进行不断完善及优化,也是促进海油工程物资采购品类管理效果不断提升的有效措施。其中,对海油工程物资采购的品类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和完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内容和要点进行准确把握。首先,对海油工程物资采购的品类管理条件进行严格评估,并对其物资采购的品类管理能力进行客观分析,从而在品类管理实施前通过充分的能力培训与教育等工作开展,确保品类管理在海油工程物资采购管理中的有效实施。其次,加强对海油工程物资采购品类管理的组织和实施,通过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有效沟通,就企业物资采购的品类管理实施方案达成一致后,进行与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实际相符合的目标设定,并由专业物资采购和品类管理人员对其工作开展进行有效指导与管理,从而促进海油工程物资采购的品类管理有效实施,提高其管理的成效。此外,还应注意针对企业物资采购品类管理有关人员的技能水平进行综合分析,明确企业工作人员在品类管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企业品类管理实施的组织结构完善及其调整范围进行明确,从而制订合理、完善的企业品类管理组织计划,对其计划内容的有效实施进行严格贯彻与执行落实。再次,进行明确的品类管理计划制定与实施。对企业物资采购品类管理的能力及其工作开展的潜力继续宁充分挖掘后,进行合理、完善的品类管理工作计划制定,并针对其工作计划的开展提出相应的要求,确保工作计划实施中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良好,从而严格按照计划要求的步骤与操作顺序进行执行,对品类管理的实施及其效果进行保障。最后,注重对海油工程物资采购品类管理中的品类角色和技巧,并对企业的战略目标与计划进行检查,从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与计划开展中的各品类角色和开发技术明确,促进企业战略内容的灵活实施,为企业管理提升和战略目标实现提供良好的支持。
四、结语
[关键词]高校;战略管理;实施要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及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多样化发展的时代,办学形式、办学理念、办学层次及教育投资也日趋多样化与多元化,竞争态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实施战略管理已成为高校长期发展的内在需求与现实需要。纵观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各国,无一不是通过引进战略管理技术,促进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和科学技术发展。大学进行战略管理以寻求变革和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大学的共识。
1战略的相关概念
1.1关于战略的概念战略
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泛指对全局性、高层次的重大问题的筹划与指导,如大战略、国家战略、国防战略、经济发展战略等。《韦伯斯特大辞典》中对“战略”的定义是“对作为一个整体的组织来说首要的、普遍性的、持久重要的计划或行动方向。”战略一词最早源于军事领域概念。军事理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其思想不仅在战争中熠熠生辉,对人类政治、经济、社会的各种活动也发挥着重要的启示作用,被广泛应用到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管理等领域,并得到了充分运用。
1.2关于战略管理的概念
1976年,美国学者安索夫、德克勒克与海斯在其共同编著的《从战略计划到战略管理》一书中,首次提出“战略管理”,由此,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由单纯的内部转向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人们对战略管理的认识角度不尽相同,定义也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对战略管理的认识是从整体出发,认为战略管理主要是指为组织确定方向,促进组织的协调性,为组织提供一致性,使组织在复杂的环境中更好的生存的过程。战略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思想也是一种管理技术;战略管理注重组织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强调外部管理,强调长期、整体目标的实现,注重管理的整体性、全局性、全程性,追求组织整体最优态势,其在管理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2高校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2.1高校战略管理是其提高教育服务质量的内在需要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而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日益完善和发展,解决了高校曾因象牙塔式的高雅自封而日趋社会边缘的危机,并逐渐走向社会的中心。应用战略管理这种现代化管理技术,可以将高校的使命、目标和方法有效的连接起来,贯穿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学生管理、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中,优化配置资源,促进高校适应急剧变化的不确定环境,促使高校改进决策方法,优化组织结构,增强内部的协调、沟通与控制职能,达到提升教育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满足公众利益需求的终极目标。
2.2高校战略管理是环境变化的响应,积极应对竞争与挑战的集中反映
一是高校的改革与发展进程受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制约,并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起作用。在这些制约因素中,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作用是具有决定性的,因此,高校发展必须与国家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协调,通过战略管理恰当响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二是战略与竞争、挑战往往是相伴相生的。目前,我国高校之间表现为人力资源竞争、优质生源竞争、办学资源竞争、无形资源(如大学声誉)竞争。大学之间的竞争虽不像企业间那样惨烈,但同样也经受着不进则退、缓进则退,甚至生死存亡的巨大压力。战略管理能够保证组织与其环境之间有一个良好的战略配合,使组织的能力与环境要求相匹配,同时按照组织内部结构与运作机制,随着战略而变革,并发展新的足以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2.3高校战略管理是其提升办学水平和地位,实现卓越发展的必由路径
高校要实现卓越发展、实现有限资源创造最大价值、拥有特色文化和机制驱动进取创新的能力,就要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突破,形成独特的大学治理之道,形成优势和特色专业。培养具有鲜明特征的人才,就必须充分重视运用战略管理。战略管理集中关注组织本身的能力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高效的发展方向,指导其各项工作围绕实现战略目标而开展;战略管理能够通过对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与战略相匹配的有效的大学组织结构,进而稳步实现战略目标;战略管理不仅为组织设计了一套未来发展的愿景、为组织运作设计了追求卓越的标准,还十分强调对战略实施过程和结果的监控与评价,以实际结果作为工作重点,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体制,保证战略实施与评估的科学、有效。
3高校战略管理中的要素
3.1使命与愿景
大学的使命是高校运行的哲学定位,承载着学校存在、存续、发展的根本意义和运行的基本指导思想原则。大学使命回答的是“大学的责任与任务什么”,回答这一问题是战略制定者的首要责任,制定使命是组织迈向有效管理的重要一步。愿景是高校成立与存续期间稳定的立场和理想,是师生对发展意愿达成的共同默契,是高校自觉承担使命趋向的未来图景和战略实现的最终成果,体现了组织的社会价值。大学的使命与愿景向高校管理者指明了超越个人、局部和短期需求的统一方向;它们促进了组织内不同层级、不同年龄段,教师树立共同的未来的期望;它们整合了不同时期、不同个体和不同利益团体的价值观;它们将价值观明确化、具体化,以便外界易于识别和认同。大学的使命和愿景是大学战略定位的陈述,大学使命是大学战略的纲领性指南,大学愿景以大学使命为基础。
3.2理念与文化
文化是一组共享的能够描绘组织的价值观、信念、态度、习惯、规范的集合体,是一所高校从事教育活动的独特方式。高校进行战略变革时,文化能够赋予教育活动以价值和意义,能够增强师生的凝聚力,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从文化的角度考察战略管理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成功的战略往往取决于战略是否从大学文化中获得支持。如果高校的战略能够得到诸如价值观、信念、礼仪、仪式、典礼以及象征等文化因素的支持,高校管理者便能顺畅的实施变革。
3.3队伍与资源
队伍是指大学中的办学人员,包括教师和职员及其他技术与保障人员,他们是大学办学的主体,是战略的实施者与实践者,队伍的发展情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所大学的教育发展水平、质量和特征。大学拥有资源的多少影响着战略选择的自由度,资源结构决定了大学校长的工作方向、重点,资源依赖性决定了大学组织的管理模式,战略重点需要依靠资源保证。
4高校战略实施的着手点
4.1战略发动
战略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战略的最终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中下层干部以及全体教职员工的理解、支持和全心全意的投入。因此,高校的领导者要做好宣传激励工作,要向学校全体成员明晰学校内外环境变化给学校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使其认识战略实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将战略目标与学校具体工作相联系,使大家意识到自身在战略中所担负的重大使命,激发大家的责任感;对学校的管理者、教职员工进行培训,使大家了解战略的内容、掌握战略实施所必需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
4.2目标分解
斯坦纳提出:“所有的战略都必须分解成能够成功贯彻的亚战略。”战略组织总目标是组织长期的、总体的目标,因此,必须将其转化为更明确和更具时间性的分阶段目标。要制定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分规划;要将战略的目标、任务分解到年度、学期,制订年度目标和工作计划;绘制战略地图,明确战略实施的行动解析图示和宏观创新点。
4.3制度保障
制度是思想转变为行为的中介,相应的制度是好的思想、规划实现的媒介。战略管理是高校发展的灵魂,制度建设是高校战略管理的具体载体。因此,实施战略管理要与各项具体管理制度紧密结合,将战略管理的目标和要求渗透到具体的制度规定中,将战略管理的目标制度化、具体化,确保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4.4资源管理
资源管理包括资源获取、资源配置和资源转化,有效的资源管理是高校优势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要靠自己去积极争取资源。在进行资源配置时,要按照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整合优化现有资源,将经费、房屋、设备、招生、升职以及奖励等各种资源指标,按照一定的原则、方式、程序分配给各部分、各院系。在战略管理中,高校要注重资源的转化,主要从战略资源、政策资源、社会资源、各类基金资源、校友资源出发,实现外部资源转化,使大学、政府、企业、社会通过资源转化进行有机联系,实现各自的利益诉求。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献君,陈志忠.论战略管理与大学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6(3).
[2]孙长青.我国综合性大学战略管理[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3.
关键词:战略创新 整合 成长 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
引言
企业面临的战略环境从简单变得复杂,企业家需要具备战略领导能力以摆脱日常繁琐的经营事务,应对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企业认识到组织学习的重要性,建立学习型组织能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使企业更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本文研究的问题有:企业的创新、整合与成长概念模型和关系假设;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通过组织学习、战略创新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机制。
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组织学习、战略创新的基本内涵
战略领导能力的概念国外学者早有研究,战略领导能力是从战略目标的实现及组织绩效达成的角度诠释领导者能力的理论体系(Nahavandi,2003)。Christensen认为战略领导就是领导者预测事件、保持灵活性和指导组织做出长期判断的能力。Ireland和Hitt(2007)提出有效的战略领导能力的概念,包括确定企业方向、建立平衡组织、有效管理企业资源、维持有效的组织文化以及强调道德操守。从实证的角度看,包括战略思维能力、战略决策能力、战略规划能力与战略实施能力。
组织学习的概念出现在1965年,但当时只是强调企业为适应环境变化用以获得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组织学习是一种既能按照创建者的目标和意图发展,也能超越初始目标的主动学习。组织学习是对经验的累积及其转化,是获得与组织使命有关的知识,并且组织学习改变了以往的认知和行为。仅当组织共同的信念、规范等发生改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组织学习。
Mintzberg & Westley(2007)认为战略创新是涉及组织方向性,如思维层次的愿景选择、战略定位和具体层次的程序、设施等。Hamel认为战略创新是对行业中现有为客户创造新价值过程进行重构的能力,同时也是为所有股东实现新财富创造的能力。Markides认为战略创新主要是从为客户创造价值出发,思考并构建相应的商业模式,战略创新关键点在于能够及时、准确地识别出自身运行方式与竞争对手的运行方式的不同,并能够创造出超越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
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企业家只有具有战略思维能力,摆脱日常事务的干扰,才能从全局、整体来观察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战略方向选择进行思考,具有观念创新的意识,并且能形成企业综合愿景的能力。企业家战略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空间和盈利空间。企业家战略决策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决定因素。企业要取得战略成功,企业家需要具备快速整合资源的能力,企业家除了动用常规的战略规划模式,还要具备超常的规划设计能力,同时还具备与之匹配的规划执行能力和效果评价能力。战略执行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战略成败,最终也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成长。
通过对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与企业成长关系研究,可以提出假设1:
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对企业成长有显著正向影响。
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对组织学习、战略创新的影响
如果说企业是一个不断更新和共享的知识系统,具有学习知识与创新知识的功能,那么领导者的任务就是促进企业知识的共享、运用与创新。战略领导能力会影响组织核心价值观,也会促进组织成员间的互动,促进组织学习中的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变,并促成新知识的生成与整合。所以为了提升组织绩效,战略领导者必须发起一个可以促进组织学习和知识整合的战略机制。企业家的支持与参与,能够在组织内部广泛开展组织学习,从而提升组织创新效果。Crossan & Hulland(2002)的研究表明,企业家的战略领导行为对组织学习有显著正向影响。战略领导者面对环境的日益变化,有必要通过推动组织学习进程改变先前已经僵化的学习制度。当企业家具有战略型领导行为时,更有利于组织学习,企业家战略领导行为对组织学习具有显著正向推动作用,并且企业家支持和促进组织学习也将会对组织成长绩效产生影响。
战略创新涉及到组织方向性,如思维层次的愿景选择、战略定位和具体行为层次等。战略创新关键点在于能够及时、准确地识别出自身运行方式与竞争对手运行方式的不同,并能够创造出超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G.Hamel认为促进战略创新的条件是企业家必须放弃对战略的垄断。企业成长需要有持续的竞争优势,但是因为企业家自身能力和战略刚性的存在,创新能力和机会能力减少,难以持续保持竞争优势。企业需要不断通过组织学习,使战略克服刚性,增加创新能力,带来企业持续成长。德鲁克反复以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为创新理论与实践的主题,创新是利用变化的机会并且能开创新的经营业务,创新是企业家专有手段,企业家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创新能力。
在日益动荡的竞争环境中,企业家必须成为推动战略创新的主体,企业家的战略领导能力对企业战略创新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企业家发现机会后,有了新的构想,必须付诸实施,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并能创造新的资源组合,以不同的方式来达到创新的目的,并且通过行动来获取利润。在日益动荡的竞争环境中,有效的战略领导能力能帮助企业实施积极的战略创新。战略领导能力的作用遍及战略创新的全过程,既要关注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又要领导企业形成战略愿景,也就是说企业家必须为组织创造一个愿景并获得成员实现这种愿景的承诺,同时企业家还必须成为推动战略创新的主体。
通过对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与组织学习、战略创新的关系研究,可以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
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对组织学习过程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3:
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对战略创新过程有显著正向影响。
组织学习、战略创新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创新能力是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战略创新更是创业企业成长的关键推动因素。在创业管理研究领域,大部分人都赞同德鲁克,认为创业企业成长中创新有着特殊意义。通过创新,企业家要么创造出新的财富来源,要么从现在的资源中发掘更大的创造财富的潜力。创新是企业家发现机会并转化企业赢利市场的过程,企业家是创新过程中市场变革的催化剂。企业战略创新竞争优势的源泉,是创业企业初期在面对巨大的资源劣势时取得成功的途径之一,更是现有企业继续成长的唯一途径。创业企业成长中,战略创新是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所做出形式、性质和状态等方面转变,战略创新内容的变化主要包括企业界限、企业资源配置和协调性等方面,同时战略创新执行因企业外部环境变化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战略创新能力能有助于创业企业成长中发现潜在的成长机会,并根据所处外部环境或内部情况的变化,改变或整合企业的资源配置,动态调整企业战略内容制定与实施。战略创新不仅仅是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更是企业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外部环境,获取更多的外部收益(资源、能力、知识等),也就是说企业是通过资源、知识、能力、环境的战略创新生态系统建立,获取系统竞争优势。
G.Hamel认为促进战略创新的条件是企业家必须放弃对战略的垄断,听取不同的声音,特别是组织中年轻人、新来者等。通过战略创新能使企业较好地适应竞争环境,提高企业的运营绩效和竞争优势。战略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然会引起企业系统诸要素(包括企业内外部)的变化,创新能不能带来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略创新后是否具有协同效应。战略创新的协同有赖于企业内部各部分或企业与关联企业之间的整合与协调,协同也意味着各部分在战略创新过程中相互配合、相互学习。 Rajaopalan & Spreitze认为创新能力是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战略创新更是企业成长的关键推动因素。
通过对组织学习、战略创新与企业成长的关系研究,可以提出假设4:组织学习对战略创新过程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5:
战略创新对企业成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企业创新、整合与成长概念模型构建
通过上文概念界定及相互关系分析,可以得到企业的创新、整合与成长概念模型图,如图1所示。4个变量的测量维度和测项界定: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包括4个变量:战略思维能力、战略决策能力、战略规划能力与战略实施能力;企业成长主要包括3个变量:营业额增长率、新营业网点扩建速度和员工人数的增长率;组织学习主要包括3个变量:学习承诺、共享愿景和开放心智;战略创新包括3个变量:环境感知性、战略推进速度、战略协同性。
企业的创新、整合与成长概念模型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企业成长的理论研究,对战略创新转化为企业成长的机制提供了充分解释,今后研究仍需进一步的检验以及证实或证伪。
参考文献:
1.Nahavandi A.The art and science of leadership[M].China Machine Press,2003
2.Michael A.Hitt, R.Duane Ireland, Robert E.Hoskisson.Strategic Management Competitive and Globalization(Concepts).Seventh Edition, Published by Thomson Learning,2007
3.刘进,揭筱纹.基于环境互动的企业家战略领导能力与决策机制研究—一个新的战略绩效整合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2)
4.Mintzberg.Mintzberg on Management Inside Our Strange World of Organizations[M].China Machine Press,2007
5.Crossan M,Hulland J.Leveraging knowledge through leadership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A].Choo C,Bontis N(Eds).Strategic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A collection of readings[C].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作者简介:
一、作业成本法的概念
作业成本计算(简称ABC、作业成本法)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它以作业为中心,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出相对真实的产品成本。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提高‘作业链’的价值。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ABC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杰出的会计大师代表人埃里克・科勒教授。科勒教授1952年编著的《会计师词典》中,首次提出作业、作业账户、作业会计等概念。1971年乔治・斯托布斯教授在《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中对作业成本,作业会计、作业投入产出系统,等概念做了全面系统的讨论。八十年代后期,随着MRP、CAD、CAM、MIS的广泛应用,以及MRPll、FMS和CIMS的兴起,使得美国实业界普遍感到产品成本信息与现实脱节,成本扭曲普遍存在,扭曲程度令人吃惊。美国芝加哥大学的青年学者库伯和哈佛大学教授开普兰在对美国公司调查研究之后,发展了斯托布斯的思想,提出了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随后,美国众多的大学、会计界和公司联系起来共同在这一领域开展研究。
二、应用作业成本法实施差异化战略
应用作业成本法对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即产品盈利能力分析和客户获利能力分析,通过分析产品盈利能力,可以调整企业产品结构,进行针对性的生产与销售;通过客户获利能力分析则可以调整客户结构,以客户为中心实施差异化战略。
(一)对产品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实施差异化战略。企业通常同时生产多种类型产品。有的产品批量大、规格统一、生产及销售过程简单。而另外一些产品批量小、非标准,或者款式、风格、特性、功能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使得生产与销售过程较为复杂。传统成本计算法会造成成本信息的严重扭曲。高产量或生产过程简单的产品分配了大部分的间接成本,而低产量产品或生产过程较为复杂的产品只分配了较少的间接成本。在这种情况下,高产量的产品就“补贴了”低产量的产品。在传统成本系统下,企业无法获得每个品种成本的准确信息,因此就不能准确辨明究竟哪个品种真正盈利,哪个品种真正亏损。而且极有可能将亏损品种误认为盈利,将本来盈利的品种误认为亏损,导致管理人员做出错误的决策,即将本来盈利的产品停产,而将本来亏损的产品作为企业今后的经营方向。
(二)对客户获利能力进行分析实施差异化战略。企业经营的重要目的在于获取利润。而利润的取得是依靠向客户销售产品。因此,能够拥有稳固的、给企业带来较高利润的客户,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通常,企业利润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来源于少数客户。例如,75%的利润来源于 30%的客户,而对另外70%的客户销售所获得利润只占企业利润的25%。企业在向一特定客户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时会发生很多与该客户相联系的成本,如现金折扣、数量折扣、包装费、运输费等。传统成本计算法不将每个客户作为成本对象来计算与其相关的成本,也不对特定客户销售的获利情况进行分析。
作业成本法可以克服上述缺陷。在作业成本法下,把客户作为成本对象进行成本计算,能分析企业向特定客户销售的获利能力。企业通常用毛利来衡量一笔交易的获利性高低,但实际上许多毛利较高的交易涉及大量不因销售量而变的费用,如广告、售后服务和送货等费用,从而使净毛利水平大大降低。为了确定对其销售不能盈利的客户,可以选定有关的客户作为成本对象,利用作业成本法计算相应成本,该类成本我们称为“客户成本”。客户成本不仅包括生产环节发生的成本,还包括销售环节和其他相关环节发生的成本。客户成本计算完毕后,再将所有与客户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进行比较。这种分析能使管理人员了解各客户对企业盈利水平的影响,有助于企业选择合适的客户类型。
三、我国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及相应竞争战略的实施
国有企业传统成本管理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传统成本核算体系涉及面过窄,无法提供全面的管理信息;传统会计核算体系评价标准单一,无法提供精确的成本信息;成本管理滞后于形势发展,忽略对成本的预测、决策;企业成本管理未能从整个行业价值链角度衡量企业实力,缺乏战略发展意识。
实施低成本战略或者差异化战略需要企业提供完整而且精确的成本管理信息。而完整和精确的管理信息恰恰是传统意义成本模式难以提供的。企业若从根本上完善信息系统从而实施差异化或低成本战略,就必须按照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思路重新打造国有企业成本管理模式:
(一)设计作业成本法系统。使企业建立作业成本法核算模式,彻底改变企业的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为企业提供更真实、更丰富的产品成本信息,由此得到更真实的产品盈利能力信息和与定价、产品线、客户市场及资本支出等战略决策相关的信息;提供更真实的作业驱动成本的计量信息,使管理者做出更好的产品设计决策,更好地控制成本并促进各种增值项目,从而实施差异化或低成本战略。
为什么基础差不多的奇瑞汽车长城汽车冰火两重天。奇瑞4年亏损20亿,长城汽车一年的利润达20亿。
不同之处,奇瑞在经过4年的连续亏损20亿后,现在才开始实施黄金单品战略。而长城汽车早在5年前,就进行产品聚焦,把哈弗打造成黄金单品。 进入丰裕阶段,市场上是优质产品与优质产品的竞争,最终被消费者选择的是黄金单品。所谓“黄金单品”,是相对于常规的战术性的产品而言的。“黄金单品”也是企业战略、产品战略、品牌战略三个战略的聚焦和对接。
大部分的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出现了企业战略、产品战略、品牌战略三者的脱节、僵化、模糊和漂移。
当你的产品不能成为客户的首选,产品就成了烧钱的机器。当你忽略了企业经营的核心是在经营产品,就会被“定位”、“心智”、“传播”等虚幻的概念搞昏了头脑,而迷失方向。
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大部分的企业家都知道产品的重要性,他们不仅从意识上懂得这个道理,而且从实践上也是这么做的。但是产品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到底有多么重要,还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当企业家忽视了品牌对产品的反哺作用时,品牌就成了飘忽的云,烧钱的火炉。
什么是黄金单品,到底应该如何打造黄金单品,在打造黄金单品过程中,应该遵循哪些游戏规则,注意哪些事项,大家还不得而知。
【关键词】市场营销 营销组合 影响因素 探讨
一、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发展环境日益复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获得发展的机遇,是企业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直接关系到企业营销的成败,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围绕市场营销组合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来讲至关重要。
二、市场营销概述
(一)市场营销概念
市场营销定义范畴的确定:由美国市场营销协会界定,其具体内容为:市场营销是通过经营顾客关系以使经营组织获得利益的一种组织功能与程序,其利益的实现是通过创造、沟通与传递价值给消费者来完成的[1]。1960年,市场营销大师麦卡锡给与市场营销以下定义:市场营销是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职责,通过市场营销架起产品或者服务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从而通过满足消费者需求来实现自身的利益目标。当前,中国相关研究领域对市场营销的定义为:市场营销首先是作为一种组织职能存在的,同时它也是组织相关利益者通过传播价值与消费者,实现对其管理的过程。
(二)市场营销本质
市场营销的本质为:市场营销主体以引导、刺激等方式向消费群体落实利益,并通过接受此利益来获得自身的报酬,其本质的反应与企业本质的表现是相同的。企业本质是通过正当的营销实现消费者、国家一级企业自身利益的统一。
三、市场营销组合因素以及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一)市场营销组合因素
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是企业实现对市场营销管理的关键一环,而企业营销战略的制定又与企业市场营销组合的设计密切相关。企业在经营环节为了使其商品或者服务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对可控因素进行优化组合,如质量、价格以及广告等因素,其中关键因素为:产品、价格、渠道以及促销这四方面的策略,以上四要素构成了“4Ps”营销组合;在4ps组合的基础上加上服务、公共关系以及政治这三个要素,就构成7ps组合[2]。在“4Ps”营销组合中,其重要因素的确定是根据不同行业的不同形态来确定的,但通常情况下产品因素是各企业市场营销中最为关注的因素。企业的产品需要以市场实际需求进行定位,从而才能通过满足消费者需求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要以市场需求为向导,而非产品或者营销理念。
(二)市场营销发展过程
市场营销组合是建立在市场营销成本要素混合体基础上的,营销人员在进行营销活动的过程中,会设计出多种多样的竞争方式,通过将各种方式的优化组合,形成了市场营销组合,进而实现市场营销的利益目标。市场营销概念是由博登初次提出的,之后通过竞争手段的优化组合,便形成了“4Ps”营销组合这一形式。1960年,美国市场营销大师麦卡锡首次提出了“4Ps”市场营销模型的构成因素:产品因素、价格因素、渠道因素以及促销因素。随着市场营销组合“4Ps”的推广应用,其局限性的弊端日益凸显,因此,柯乐特在“4Ps”营销组合的基础上加入了政治以及公共关系这两大要素,从而形成了“6Ps”市场营销组合。
(三)组合策略
制定市场营销组合策略通常都是从产品因素着手,围绕产品制定价格、渠道以及促销的策略,从而构成市场营销战略,以通过此策略的实施实现目标利益。因此,企业市场营销的成功与否,甚至是企业经营的成功与否都由组合策略以及组合效果决定,这就要求企业在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的过程中,要实现市场营销组合的最优化配置。当企业制定市场营销目标后,就需要以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对各因素进行有效的组合。这就要求企业做到:第一,要吸收国内外同行业营销组合的先进经验与理念;第二,要具备的思想,以独具特色、独树一帜的营销组合来凸显自身的与众不同,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第三,市场营销组合的各因素是可控的,因此,企业要通过对各要素的控制实现对营销组合的宏观掌控;第四,当产品类型的竞争力发生变化时,其他因素也要随着发生变化,以确保市场营销组合的实用价值。
四、影响市场营销组合效果的因素
(一)市场机遇与目标市场的选择与定位
当前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真正获利的机遇不是很多,这就要求企业要对市场需求以及同行业态势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调研,从而在评价的过程中抓住自身的发展机遇。在具备发展机遇的基础上,企业要确定合适的目标市场,这就要求企业要对市场区域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然后与自身的竞争优势相结合,选择能够实现营销战略的目标市场。
(二)市场营销的宏观与微观环境因素
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因素:宏观环境因素对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实施存在着一定的制约性作用,因此,企业要重视外部宏观环境因素,将企业市场营销手段与社会大环境相对比,以确定其能够适应宏观环境,从而确保市场营销战略的顺利实施。由于宏观环境的影响是不可控的,而其对市场营销效果的影响又是十分显著的,因此,企业要将各方面因素进行充分的分析[3]。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微观环境中的影响因素如竞争对手数量、供应者资源量等,这些都会对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实施产生影响。
(三)市场营销管理因素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实现离不开营销管理的支撑,其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了营销组合策略实施的效果。市场营销战略目标的规划需要在制定长期战略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发展以及短期内营销目标进行制定,而市场营销管理因素是确保市场营销战略目标顺利实施的基础。与此同时,企业在实施市场营销计划时,要根据一段时间内企业的营销计划以及营销战略等实行合理的控制,以确保市场营销策略的顺利实施,最终实现企业市场营销的战略目标。
五、总结
总而言之,企业要想确保自身市场营销战略的顺利实施,并实现战略目标、取得与预期一致的营销效果,就需要对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细致分析与总结,对营销战略组合的其他因素作出适当的调整,并将其与自身的发展特点相结合,对可预测到的问题进行防范,对可控因素进行调整,以在不断完善与优化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基础上,顺利实现企业营销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朱天博,曲方,宋香云.市场营销组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经营与管理,2010,11(36):133-134.
一、平衡计分卡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从1992年至1996年,卡普兰和诺顿相继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三篇关于BSC的论文,提出了BSC的概念并将其从绩效考核工具逐步发展为战略管理工具。随后,国外许多学者主要针对如何在实践中运用BSC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如1999年约翰・威利出版公司出版了由尼尔斯-约兰・奥尔韦、卡尔-约翰・彼得里、简・罗伊和索非耶・罗伊等合著的《绩效驱动因素――应用平衡计分卡实践指南》,阐述了BSC的理论以及在实践中如何实施BSC。2003年1月,他们又根据实践中的经验成果发表了《使平衡计分卡发挥效用――平衡战略与控制》,介绍了大量的BSC应用经验。然而,英国的尼利、亚当斯、肯尼尔利等却认为,BSC过于关注股东的利益,忽视了诸如客户、供应商、员工和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管理。根据利益相关者价值理论,他们提出了绩效棱柱的概念,他们认为企业与利益相关者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利益系统,只要满足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的利益就会实现。2006年,美国的休伯特・兰萨佩德博士的《个人平衡计分卡》一书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实施个人平衡计分卡,提高员工的自我意识、个人责任感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员工的业绩和企业的效率,最终实现个人目标与企业愿景之间的平衡,从而将BSC的理念拓展到个体的应用上。
(二)国内研究现状随着BSC在国外研究与运用的发展,国内关于BSC的研究和应用文章也常见于各类杂志和相关书籍。2003年9月,毕意文博士和孙永玲博士出版了《平衡计分卡中国战略实践》一书,全面介绍了1996年以来在我国应用BSC的演化进程。他们主要从咨询专家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企业界在实施BSC系统中应把握的重点。2004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裴正兵翻译的《使平衡计分卡发挥效用》一书,该书主要介绍了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企业运用BSC的情况,引用了大量案例资料。这些文献书藉系统地介绍了BSC与企业战略、绩效管理、薪酬管理、流程管理和能力素质模型等方面的问题,为国内企业成功实施BSC提供了较好的指导。同期间,在很多报刊杂志上也出现了通过运用BSC探讨企事业单位业绩评价的文章。如王斌和汪丽霞在2005年第2期《会计研究》上发表的《董事会业绩评价研究》,该篇文章采用BSC的评价逻辑来构建董事会的业绩评价体系;徐泓和姚岳在2007年第1期的《财务与会计》(综合版)上发表文章,通过分析中小企业的特点,试图运用BSC来构建中小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厦门大学的姚宝燕在2007年第1期的《财会通讯》(综合版)上发表文章,对BSC在非营利性组织的适用性进行探讨,并对开发非营利组织的BSC进行了尝试。
二、企业战略及其战略地图的设定
(一)企业使命、愿景及核心价值观的设定清晰的公司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描述有利于公司战略的构建,企业可在咨询公司的协助下,确立公司的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一是公司使命。使命是对组织存在原因的描述,其可以帮助组织的员工思考自己的工作是如何对组织的目标做出贡献,如设定公司的使命是要经过5-10年的发展,使其成为一个专业化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以钢铁为主业的知名的技术服务公司。二是公司愿景。愿景用来定义组织目前的状态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如设定公司的愿景是在成为一家用创造性的智力活动为客户、股东、员工及社会增加价值,依靠人的发展来驱动事业成长,像“家”一样温馨的公司。三是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指明了公司范围内所提倡和反对的价值观念,其对于公司的健康成长起着无形的支持作用,经过全体员工参与,公司可以确定属于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主要有:客户第一;合适的员工是公司最宝贵的财富;培养员工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提高个人发展机会;鼓励创新式的冒险,冒险式的创新;团队的第二永远大于个人的第一;实现价值(业绩)分配等。
(二)企业战略及其战略图的设定作为一个成长型的公司,其可以将业务收入的增长作为自己的战略,如果提出了这样的战略:国内市场份额第一,5年内达到营业收入22亿元,海外收入占30%。为了顺利推进BSC项目,公司可以在初期便组建以总经理为首的BSC小组,由其负责BSC的实施和考核;BSC小组在听取咨询公司的意见后,再以公司战略研讨会的方式征求骨干员工的意见,以全面掌握他们对公司战略的了解情况,同时,通过同公司核心供应商和重点客户的商谈,了解其对公司的期望,另外,在全公司范围内征求员工对公司的希望;最后可在总结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后,形成了公司战略地图(如图1所示)。通过图中图标可以发现四个层面的因果关系。其中,在学习和成长角度,除了常规的内部人才激励和开发外,公司尤其强调了ERP系统的实施,背景是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原来各部门自行开发的管理软件难以提供及时、一致的决策信息。通过实施ERP系统,则可以实现公司各种信息的共享,同时为企业绩效评估提供各种分析数据。从内部流程角度看,公司希望通过加强研发,紧跟国外同类技术最新发展趋势,早日开发出新机型和新技术,为超越竞争对手提供技术保障。同时,如果作为技术服务总承包性质的企业,项目运作的成功与否便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盈利水平。为了进一步加强管理,BSC小组可以期望通过在整个公司范围内开展质量年活动,来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进而促进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此外,公司的产品大部分由供应商提供,其产品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最终产品的质量。因此,要切实加强供应商的管理,引导供应商按照自己的规范和技术标准去提品。从公司角度来看,与供应商的关系不应是敌对的,而是互相合作和双赢的。通过技术创新和加强管理,可以提高老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同时也可以获取新客户。在市场份额保证的前提下,最终可以实现收入和利润的快速增长。
三、企业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分析与评价
一 品牌年轻化策略是品牌战略管理的结果,更是是品牌长寿的真实秘密
品牌战略管理是一个过程,是品牌年起化策略的直接推手。品牌一上市,马上就进入品牌战略管理过程,几乎全面立体的进入品牌战略管理过程之中。品牌在与消费者进行接触过程中方方面面的表现都被品牌战略管理过程监控起来。与此同时,品牌战略管理对品牌的各要素在市场上面的表现以及消费者的回馈全部纳入监测和评估的范畴,一旦发现问题,将马上采取行动。品牌因为原有的消费群体老化或者新一代的消费群体爱好改变导致竞争力下降是品牌战略管理过程中监测的最严格的内容之一,所以品牌年轻化的策略也是对应而生的。另一方面,从相反的角度来分析:很多品牌的消失或者经营不善被出售,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固定频率的年轻化和新鲜活力,最终导致品牌的没落。归根结底这类品牌是缺乏品牌年轻化的战略管理,没有进行或者没有有效进行品牌的战略管理过程,无法发现品牌老化的信号,导致其被动局面的出现。所以品牌年轻化策略是根据战略管理过程来推进的,也是保持品牌长期存在的重要手段。
二 品牌年轻化策略的原因
固定频率的品牌年轻化策略是势在必行,已经是每一个品牌都在进行的品牌建设工作。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品牌年轻化的首要原因是现有消费群体的老龄化带来一些列的问题。品牌忠实的消费群体都随着年龄原因不断进行更替,品牌需要年轻的消费群体进行补充,所以品牌也需要新鲜活力来满足和吸引成长起来的新的消费群体。一代人成长接触的文化、科技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不同。这一切必然造成他们喜好与之前的群体完全不同:他们对品牌的选择的标准发生变化!如果品牌还是一成不变的沿用旧的一套,势必跟不上年轻一代的步伐,肯定会在新的竞争阶段失去新一代消费群体,最终会败下阵来;
其次,市场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需要品牌实施品牌年轻化策略。市场的变化瞬息万变,如科技变化带来的产品的升级,舆论观点的改变导致对产品需求的锐减和流行趋势的变化导致产品的不合时宜、、、、、、类似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品牌一旦没有跟进趋势被超越或者被淘汰是早晚的事情,最典型就是诺基亚从巨人到被收购也就短短的几年时间。
最后,品牌为了自身的突破需要年轻化策略。品牌经过长期的发展,肯定会积累很多过时的理念,甚至是品牌形象。一旦这样的情况出现,品牌必须实施年轻化策略来突破禁锢自己的过时的要素。很多时候国际品牌改形象和不断推陈出新就是源于此。
三 品牌年起化策略实施的四大方式
品牌年起化策略就是给品牌注入新鲜活力的思想、理念或者关键形象等年轻化要素并且把这些要素深深植入目标群体的内心。今天的国际大牌或者行业翘首无不知道其中的奥秘,围绕于此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且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笔者根据多年的品牌工作经验将品牌年轻化的策略整理如下:
1、 产品线下沉推动的品牌年轻化策略
产品线下沉推动的品牌年轻化策略是指通过产品线的延伸,让年轻化的要素融入到新的的产品系列,以此激发品牌活力。该类型的品牌年轻化策略可以是定位新的消费群体也可以是必要的补充。宝马一系列的就是典型的代表。就宝马本身而言,该品牌就是一个相对高端的品牌,而宝马X1则是直接定位年轻的精英白领,让该系列把宝马品牌向年轻人推近了一步;雪铁龙的DS系列则是对产品线的补充来完成品牌的年轻化策略,从另外一个角度注入雪铁龙的品牌年轻要素,在整体上面让雪铁龙品牌有了新的品牌血液和基因。上述两个案例都是产品线下沉推动品牌年轻化策略实施的成功案例。该方式比较适合现有一定基础的知名品牌,通过产品线的延伸来发挥出其品牌的最大价值。
2、 改变原有品牌形象设计方式推动的品牌年轻化策略
原有品牌形象过于陈旧,给消费群体过于呆板的印象。该情况下改变原有品牌的形象,推出新的品牌形象是推动品牌年轻化最直接的策略,也是最容易的策略。世界五百强品牌几乎都应用了该方法,最常见的就是改变商标,汽车行业里面的福特从成立到现在已经经过多轮的改变。该方法是品牌在无法确定巨大战略调整的情况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设计类的品牌非常适合。
3、 引入新概念发起主动竞争来推动的品牌年轻化策略
通过注入新概念到品牌内涵之中,达到品牌年起化的目的。该策略是产品变化少,比较单一的品牌或者以概念为主的品牌采用的比较多。在产品方面很难去做文章的时候,选择在概念上面注入新的想法和思维模式,给消费群体全新的印象。近期可口可乐推出新包装上面出现的:文艺青年、高富帅、白富美、天然呆、闺蜜等都是其品牌年轻化的概念注入。该策略对于产品单一的品牌非常有用和有必要,特别适合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品牌。
4、 在进入新渠道时推动的品牌年轻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