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战略管理的内涵范文

简述战略管理的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战略管理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简述战略管理的内涵

第1篇:简述战略管理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管理会计 战略 作业成本法 价值链分析 平衡计分卡

1.管理会计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管理会计自身内容和方法的局限性

1.1.1管理会计在内容上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管理会计偏重于各种具体决策方法的应用,如本量利分析法、机会成本、经济批量、回归分析、变动成本法等,但这些方法在内容上暴露出了一些局限性:

a.变动成本法的成本核算不适应现在生产方式。目前管理会计在进行成本形态分析时,采用的是变动成本法,它认为成本只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但是不包括固定成本和固定性制造费用,所有当期发生的固定成本都从当期收入中扣除。这种方法适用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在产品成本中占有较大比重,且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消耗与产量呈近似线性相关的传统生产方式。但是,现在的企业多是建立在高度自动化、机械化的基础上的,因此制造费用比例越来越高,制造费用的发生有多种因素,但与产量关系不大,同时直接人工所占比例下降,人工成本的大部分转化为固定成本,如果继续采用变动成本法,其提供的信息可能会误导信息的使用者,因此,变动成本法已不能适用现在的生产方式。

b.经济批量法导致存货短缺或积压。企业在采用经济批量法来降低存货成本时,考虑了取得成本、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但是忽略了进货和发货的时间。在顾客需求分散、变化迅速、追求差异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环境下,采用最佳经济订货量模型,就容易导致存货的短缺或积压的尴尬局面。

c.将管理会计的应用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一大的背景下来看,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都已不能适应企业管理的要求。目前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的领域比较狭隘,一般的管理会计只注重分析企业内部财务会计信息,而忽略了企业赖以生存的市场外部信息;管理会计在应用的过程中,只重视短期利益,如在预算管理方面,我国普遍的预算期通常都是一年,即使是滚动预算也不过是将预算期限延长到两年,未看到长期发展的需要,这无法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全面、有效的决策信息,不利于企业的整体利益和长期发展。因此,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1.1.2管理会计方法与实际脱节

我国的管理会计是在西方管理会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由于经济制度的不同,我国的管理会计在方法上和实际脱节。以回归分析为例,它在分离间接费用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时,要求企业的产品要保持10到20年不变,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样的要求对我国企业来说是苛刻的。

1.2企业外部存在的问题

管理会计的应用缺乏良好的经济体制环境。管理会计的执行要有完善的经济体制环境作为前提,管理会计是在西方比较健全的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虽然我国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现在看来,无非是将作为股东的国家“驱逐出企业”,问题仍没有就此终结,管理会计在实际应用中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1.3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对管理会计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他们认为管理会计只是一门会计,是对企业财务的核算行为,没有认识到管理会计行为也是对企业的管理行为,这样一来,管理会计职能就不能被充分的发挥,就无法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信息,进而阻碍了管理会计的发展。

2.管理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战略管理会计

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外部环境急剧变化,为提高企业对外界的适应能力,管理会计的视角应从过去主要关注企业内部信息转变为对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的共同关注,充分运用战略管理思想,确定战略管理目标,实现传统管理会计向战略管理会计的转变。

2.1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现实意义

战略管理会计是传统管理会计的发展和完善,是在传统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战略管理思想而产生的新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在两个方面克服了传统管理会计轻战略重战术的不足:其一,改变传统的管理会计在提供决策信息时,只注重企业内部信息,而忽略了企业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的不足,从而站在战略的角度,搜集企业内、外部信息;其二,克服了传统管理会计只重视短期利益、忽视企业长期生存发展的缺陷,以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为最终目标,实行企业价值最大化。无论着眼于目标、内容,还是技术、方法,战略管理会计都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一次开拓性的发展。

2.2战略管理会计的内涵和特征

战略管理会计是以取得企业长期整体利益为最终目标,运用战略管理思想分析企业内外部信息,及时地向管理者提供全面的、相关的、多元化的信息,帮助管理者做出战略决策,实现战略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

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战略管理会计着眼于长远目标和全局利益

*战略管理会计是外向型的信息系统

*战略管理会计是对各种相关信息的综合收集和全面分析

*战略管理会计拓展了管理会计人员的职能范围和素质要求

3.战略管理会计主要方法分析

战略管理会计优越于传统管理会计,是基于自身一套方法之上的,比如,作业成本法、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和平衡计分卡等方法,是针对传统管理会计的不足,站在战略的高度提出的新型的管理会计方法。

3.1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新型的成本管理会计方法,它的应用弥补了传统管理会计成本计算方法的缺陷,及时提供准确、相关的成本信息,可以帮助企业缩减成本和提高绩效。

3.2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分析方法具有双重性,它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同时进行分析,克服了传统管理会计只注重内部信息而忽略外部信息的不足,是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方法之一。

3.3竞争对手分析

竞争对手分析是通过提供竞争者成本资源、成本结构、产品研发、市场份额、经营策略等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并深入分析,以帮助管理者进行战略定位,保持相对竞争优势,获取超额报酬的一种现代管理会计方法。

3.4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是为全面考评企业而设计的战略蓝图,它运用战略的眼光来分析企业、顾客和价值之间的关系,将战略、流程和管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综合考评业绩的战略管理会计方法。

4.结论

目前我国管理会计在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管理会计要发展就要立足于实际情况,以发展战略管理会计为目标,从管理会计的知识和方法体系改革开始,突破狭隘的传统管理会计的局限;管理会计人员要深入企业组织现场,进行实地研究来归纳和总结新的管理会计技术方法,保证理论的创造性和指导实践的生命力,弥补管理会计应用过程中理论和实践间的脱节的不足;管理会计职能的发挥离不开人员的执行,所以加强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意识和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也至关重要。

在新世纪新的经济和管理环境下,管理会计在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弥补了传统管理会计的不足,更大程度的为企业提供全面的决策信息,使企业获得持久的战略竞争力,在日益不确定的生存环境中发展、获利。

第2篇:简述战略管理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普遍观 权变观 配置观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一直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重整。21世纪的到来,使得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必须从先前的传统人事管理转变到现在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纵观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在1981年出现的《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战略观》可谓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诞生的标志,在该文发表之后的短短20年里,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作用的研究也引起了众多学者们的强烈关注,关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也爆炸式的增长。下面我们将就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做一个简单回顾,并以此为我国企业提出一些建议。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提出及背景

随着世界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强,人才争夺大战愈演愈烈,人才尤其是顶尖人才已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焦点。在当今世界中,从知识经济的角度上来看,人才资源作为一项最重要的资源,将在企业中发挥着它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完成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着重指出,21世纪是“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的世纪。人才的重要性和人才争夺战的升级将迫使企业不得不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思维和方式、方法做出重大调整。

然而在21世纪80年代以前,虽然企业在投资决策和市场营销等活动中推行并实现了战略管理,但是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受到现行惯例、工会、企业内外利益相关者等方面的影响,使得企业没有把人力资源管理纳入企业战略范畴,从而制约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和效果。20世纪80年代,为了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欧美企业积极地引进新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但是由于没有同时改革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从而使这些新技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一现实促使人们反思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关系,由此产生了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思想。因此,人们深刻意识到了要使新生产方式取得成功,探索新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应运而生。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内涵

基于上述背景,学者们纷纷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展开了研究。戴瓦纳(Devanna,1981)在《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战略观》一文中提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戴瓦纳在文中指出人力资源管理由于经济转换、人口转变、授权和规章法律、越来越多的管理复杂性和困难这些因素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取而代之执行平稳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总公司正在努力对付人力资源问题。在比单独执行实施福利政策和管理技术问题这两个方面的其中一个的更高水平上,通过鼓励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公司可能减少问题,更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战略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了组织通过人来达到组织目标的各个方面。因为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主要的资源,所以企业可以通过人力资源规划、政策及管理实践来实现其具有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配置;企业还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达到组织战略的灵活性,使人力资源与组织战略相匹配,从而来实现组织目标。由于人力资本已成为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资源,战略也需要人来执行,所以最高管理层在开发战略时必须认真考虑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正是企业战略在这方面的整合部分。

自从进入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之后,学者们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也与日俱增。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在众多的理论中,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主要分为以下三个观点: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普遍观(Universalistic Perspective)

普遍观点的基本假设是不管企业的战略如何,都存在着一种最好的HRM(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这种HRM系统总是优于其它的,采纳这种HRM系统的企业会提高绩效。尽管这种方法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等的认同,也得到了实证的支持,但是,关于何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应该包括在这个最好的HRM系统之中,还没有一致的结论。许多著名学者,如德莱利(Delaney)、莱文(Lewin)、澳斯特曼(Osterman)、普费(Pfeffer)等人都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内容和范围。例如,德莱利(1989年)等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包括8个方面,即甄选、绩效评估、激励性薪酬、职务设计、投诉处理程序、信息共享、态度评估和劳资关系。海塞里德(1995年)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招聘的激烈程度、每年的培训实践和晋升标准等3个方面的内容。1996年,德莱瑞(Deleiy)和道梯(Doty)在其论文中指出有7个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被认为是具有“战略”特性的,它们是内部职业生涯的机会、正式的培训系统、绩效测评、利益共享、员工安全、倾听机制和岗位界定。普遍观点主要研究HRM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侧重HRM对于绩效的影响有多大,通过什么样的中间机制发生作用,这方面的研究在近几年涌现了大量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权变观(Contingency Perspective)

权变观点是在研究在企业不同战略前提下,HRM所做出的相应反应,如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战略,所对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也是不同的。企业采取何种HRM系统应该根据企业的战略而定,如果很少与战略相契合,不但不会对绩效做出贡献,反而会对企业的绩效造成损害。这种HRM系统之间及与企业战略的配合是否是有效果的和必要的,还没有得到证实。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配置观(Configurational Perspective)

匹配观点是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内部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企业战略的匹配,这种匹配的协同作用是否存在,以及对于企业的绩效是否有影响。匹配观点调查确定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政策之间的“匹配”程度,这种匹配性包括“外部匹配性”(如和战略的适应性)和“内部匹配性”(实践中的一致性和相似形),主要考虑这些匹配性对组织输出的影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与组织战略一致,而且人力资源各项职能之间实现有效匹配。战略匹配或整合这个概念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概念,我们需要战略整合来保持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的完全一致,人力资源战略支持企业战略的实现,并且可以帮助我们制定企业战略。

上述三种观点就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三种主要观点,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均与企业绩效有关,但是,它们又有其各自的侧重点,当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可是不管怎么说,它们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即通过战略管理,使人力资源更好的得到了发挥,让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组织取得竞争优势,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绩效。随着世界的竞争性、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加剧,为了取得成功,许多企业必须参与全球性的竞争,中国也不例外。但是,如何才能更好的参与其中呢,我们就得根据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企业采取适当的战略,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对我国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的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但是,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大多数还停留在人事管理阶段,远远没有达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所以,要使企业在竞争中不遭淘汰,使企业能够有实力的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进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但是,在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在不了解企业需要的情况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不但会被看作是与企业业务无关的,而且还会阻碍提高生产率。另一方面,在单独追求某种创新活动,而又不考虑人力资源实践在不同领域的运用性的时候,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也会遇到一些阻碍。因此,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企业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关注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严格的初期分析。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使企业能够达到目标的人力资源活动模式。所以,企业在进行其模式之前,首先要了解企业的需要,进行严格的初期分析。另外,中国现在还处于经济转型期,其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很强。因此,在制定与实施的同时,企业一定要把握其外部环境,注意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有效结合。企业可以采用SWOT分析方法,来分析其优缺点,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企业需求等或采用PESTILE分析法来分析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法律和企业运作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更好的发挥作用。

评估潜在阻碍,准备行动计划。在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对潜在的阻碍进行评估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些阻碍关系到冷漠、敌意(拒绝改革),缺乏对程序或资源的支持。然后,企业应搞清楚要做什么、谁来做,什么时候完成。一项好计划应能指出实施步骤,每一阶段所需要的资源以及最后完成的日期。行动计划应当指明所需的咨询、参与、交流和培训计划。它还应当说明怎样对进程进行监控以及说明针对目标衡量组成的标准。

对接下来的工作以及评估。一切事情都不能想当然。最重要的事就是作为接下来的工作和评估创新活动的结果。后续工作可以通过谈话,了解团队工作,最好实施员工态度调查来进行。通过评估来指出行动的方法,如修正原有的计划,对程序提供支持,对一线管理者提供额外的支持,进行高强度的交流和培训,获取更多的资源。从而为实施下一次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积累一定的经验。

对员工进行可持续开发。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只有不断的提高的员工的自身素质,才能使他们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更好的提高企业的绩效。所以,企业要注重对员工进行可持续开发,培养员工的知识、技能、经营管理水平和价值观念,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使员工得到锻炼,充分的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组织能够获得具有良好技能和具有较高激励水平的员工,进而使组织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形成组织的战略能力。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将成为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的主流。在激烈动荡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竞争呈现出动态化特征,竞争能否成功,取决于对市场趋势的预测和对变化中顾客需求的快速响应。在这种竞争态势下,企业必须进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增强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力,进而培育和发展动态核心能力。我国企业迫切需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和人力资源竞争力。因此,进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我国企业的当务之急、必然趋势和要求。

参考资料:

1.许庆瑞,郑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1.22(4)

2.蔡仁锡(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新领域――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国外财经,1999(2)

3.许庆瑞,刘景江,周赵丹.21世纪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科学研究,2002.20(1)

第3篇:简述战略管理的内涵范文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已是我们不能回避的课题。我国政府提出,要用15 年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而企业正是创新的主体。因此,加强对企业层面研究开发(research & development,简称r&d,或研发)状况及其效果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外学者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对r&d的经济效果进行研究,定量地判断企业r&d投资是否合理,而我国对该主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企业投资决策方法比较

传统的投资决策方法、实物期权法和期权博弈法,都是项目投资决策方法。传统的投资决策方法以净现值法(npv法)为代表,被广泛应用于投资决策中,这些方法未能充分考虑投资中不确定性和经济效益竞争性因素对投资项目价值的影响,难以直观地解释投资的经济效益问题。在环境稳定、未来现金流确定的情况下,传统的投资决策方法是有效的。但是,当管理层可以控制未来现金流或可以修正未来决策时,尤其是当前的投资与未来投资的相互影响时,当前的投资可能会影响到未来的投资的战略优势,当前的投资可能会影响到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或反应或公司受这些行为或反应的影响时,传统的投资决策方法的缺陷就会严重暴露。

期权理论方法被引入投资领域,避免了传统的投资决策方法对不确定性因素的忽视,强调投资项目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投资成本的沉没性和项目执行的灵活性。由于实物期权的非独占性,实物期权理论还不能完整地解决投资的竞争问题。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和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研究竞争问题的博弈战略成为必然。博弈思想从根本上弥补了传统的投资决策方法和期权理论方法的不足。

三、期权博弈研究成果简述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实物期权开始和博弈论结合起来。从期权博弈模型理论的建立过程来说,主要的贡献包括fudenberg 和tirole(1985)对于随机博弈理论的重要扩展,以及mcdonald和siegel(1986)对于不确定性条件下开发最优时机的研究模式。学界一般认为标准的期权博弈方法基于smets(1991,1993)和dixit和pindyck (1994,1996) 的最早贡献。以smets(1991)模型为基础,dixit和pindyck (1994)给出了求解领先者和追随者的最优投资时机和收益的数学证明,明确界定了主体相互作用对于投资项目价值的影响,从而建立了不确定性投资理论的标准分析框架。

期权理论和博弈论都是强大的分析工具,这两个理论的创立者都分别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对于期权定价理论和博弈理论的结合,ziegler(1999)认为:“期权博弈分析实际上是用期权价值的最大化代替了经典博弈理论中的期望效用的最大化,期权定价方法的优势在于它自动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以及风险的价格。”由于博弈理论和实物期权在各自领域里的重大贡献,以及投资环境的急速变化,二者的结合在建立新的理论、模型方面拥有非常大的潜力。

安英晖、张维(2001)综述了期权博弈理论的部分成果,归纳了期权博弈的分析方法,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夏晖、曾勇和唐小我(2004)阐述了期权博弈评价在研发和技术投资中的运用。韩款、石善冲(2005)等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了可以运用于企业战略管理的一种实物期权博弈分析框架。洪开荣(2007)认为期权博弈评价是期权博弈方法与项目评价思维融合的结晶。他从时间维度、信息维度、项目维度,以及项目和主体的结合维度阐述了期权博弈评价理论的基本内涵,展示了期权博弈评价的内在机理。作者总结对比了期权博弈评价模型及其运用,重点阐述了期权博弈模型对于研发投资、房地产投资,以及投资时机选择问题所具有的理论解释力。

四、基于期权博弈视角的企业研发投资特征分析

研发投资与其他项目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研发的多阶段性和成本的不可逆性,研发结果以及市场开发的的不确定性,因研发项目的非排他性引起的竞争。

1.研发的多阶段性和成本的不可逆性

投资的成本不可逆性是指由于投资的失败而导致投资的成本部分甚至全部变成沉没成本,从而不能收回全部投资成本。研发投资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研发成本包括启动研发项目的前期论证和公关成本、研发人员的工资与培训费、研究与开发的设备成本、研发成功后市场化阶段的运作与推广成本等。一旦研发开始,这些成本全部或部分是不可逆的。

企业的研发投资项目大多都包含多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包含有扩张期权、延迟期权、收缩或转换期权等,前一阶段投资成功为下一阶段创造机会。通过未来多阶段的商业机会获得的战略价值,被划分为复合期权,整个研发投资机会就是一个复合期权。

传统的投资决策方法强调现阶段的项目评价,忽视期权的创造和使用,不适合研发项目投资评价的需求。

2.研发项目一般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

研发项目一般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技术不确定性与经济不确定性。

技术不确定性主要是研发投资有高失败率,高风险高收益这样的一个规律。研发投资中技术变革的速度和强度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会进一步使研发项目的周期、成功率、投入等不确定。经济不确定性存在于整个研发过程中,尤其是在研发产品的市场化运作与推广阶段,产品的定位、市场推广方式选择、市场份额预测及上市的时机、消费者偏好变化等都是不确定因素,从而使研发投资的收益不确定。

不确定性极大地影响研发项目投资决策。在决策中如何处理不确定性,成为决策正确与否的极其关键因素。在以现金流贴现技术为基础的传统的投资决策方法中,决策者主观判断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从而调险收益率。在基于现代金融理论的实物期权定价方法中,决策者积极地看待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当未来不确定性的变化对投资有利时则投资,不利时就等待或放弃。因此,在研发投资预算中引入实物期权理论更好地利用了研发投资的不确定性,增强了企业投资决策的柔性。

转贴于

3.竞争性

特里杰奥吉斯(trigeogis,1998)根据公司全面利用期权的能力把期权分为独占期权和共享期权(非排他性)。一些投资机会包含不受他人影响地决定何时投资的权利,包括不受竞争的影响,被划分为独占期权。例如开发某些自然资源的特许权、专利等。如果竞争能影响投资的时间和投资的价值,投资机会就是共享的,称共享期权。共享期权是一系列共同竞争的公司共同拥有的机会,甚至是整个行业中任意一个都能执行的期权。

研发投资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高收益会吸引同行竞争,竞争能够影响投资时机和投资收益,因此,大多数研发是非排他性的,研发投资有时也是共享期权。在研发投资中引入博弈论,解决因为策略互动带来的价值,使研发投资预算更接近现实。

五、研究结论

对企业及市场当前情况的把握和决策者对于未来的预想在投资战略的制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科技、高速度、全球竞争激烈,使得企业面临的环境变化和复杂性呈几何级数增长,企业可预测的时间区间缩短,令管理者更加难以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果没有一套分析、筛癣检验、调整的方法,投资行动产生希望的结果很难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制定投资战略时未能考虑未来企业环境的变化就会使得公司对于把握未来的机会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从而有可能由于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因此,考虑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把灵活性引入战略管理当中是非常必要的。时刻准备应对变化,调整自己适应变化,成为企业制定投资战略的一个重要原则。期权博弈思想可以很好的提供这种灵活性,它可以使企业掌握自己的命运,估计未来发展的可能情况,主动塑造企业的未来。

第4篇:简述战略管理的内涵范文

刘璐璐 吉林市市政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132002

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微观主体,在经营过程中必然要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这是企业所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如何度量和评价财务风险并有效地对其进行规避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企业财务风险是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处的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造成的。从一般意义上讲,企业财务风险可以理解为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由于内外部环境及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财务活动的未来结果偏离预期财务目标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可能给企业造成预期外损失;另一方面可能给企业带来预期外收益。由于财务风险对企业经营具有两面性,如果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能对财务风险进行良好的管理,企业就能有效地保证自身资本的安全和增值,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否则,企业不但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还有可能面临破产倒闭的厄运。所以,财务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当今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财务风险管理必须以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分析为基础。

企业财务报告分析对于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帮助制定经济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不仅可以正确科学地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揭示企业未来的报酬和风险,而且可以检查企业预算完成情况,考核经营管理人员的业绩,为建立健全合理的激励机制提供帮助。

1 企业财务报告分析简述

企业财务报告分析是以企业财务报表、报表附注和其他资料为依据,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进行分析与评价,为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管理决策和控制依据的一项管理工作。企业财务报告分析的目的是了解过去,评价现在,预测未来,为相关信息使用者制定管理方案提供依据。财务报表分析即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门艺术。基于同样一份报表数据, 由于使用者目的不同,分析经验及能力差异,其洞悉财务数据的内涵和意义也会存在不同。

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主要是指标分析, 即以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为依据,通过合理有效的指标分析,可以准确的评价和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管理效率、企业的支付能力、获取现金的能力以及企业适应经济环境和利用投资机会的能力。

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很多,通常使用的主要有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销售期间费用率、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

偿债能力分析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主要的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利息保障倍数。

资产管理比率是用来衡量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的效率的财务比率,主要包括营业周期、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

现金流量分析有利于报表使用者正确评价企业的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其中流动性分析是指将资产迅速转变为现金的能力,主要有现金到期债务比、现金流动负债比、现金债务总额比。

获取现金能力分析是指经营现金净流入和投入资源的比值,包括销售现金比率、每股营业现金流量、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

财务弹性分析是指对企业适应经济环境变化和利用投资机会的能力进行的分析。这种能力来源于现金流量和支付现金需要的比较,现金流量超过需要,有剩余的现金,财务弹性大,适应性就强,反之则财务弹性小,适应性就弱。主要指标包括:现金股利保障倍数、资本购置比率、经营现金流量比率、再投资现金比率、现金满足投资比率( 或称现金流量允当比率)。

财务分析者切入这些数据时,关注财务报表数据及相关指标的互动性,不要被局部数据产生的较大变化而冲昏了头脑, 简单的判断企业所面临的机遇或风险。企业的经营业务是相互关联的,最终表现出来的各项财务报表数据理应对各项较大变化做出积极反应,如果只是单方面的波动,这必然引起使用者的高度重视。再则固定资产资产数据有没有相关互动,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负债的增加,有没有带来收入数据的互动,利润数据的互动。否则,企业做出经营管理的改善之举,得不到常规理由的支撑,那就要求我们展开深层的思考,从而挖掘财务报表分析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财务分析的效率及效果。

作为企业的相关利益者,无论是投资人、管理者还是债权人,对企业盈利状况的改善都关怀备至。企业的利润实现了较大增长,确实大快人心。但高兴之余,我们要保持一份理性,此类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会计工作人员通过许多游走在会计制度边缘的方法,甚至是造假,可以在短期内调整企业的盈利数据,也称之为盈余管理。由此,当报表使用者接收到此类盈利数据突然放射的光芒时,千万不要被灼伤,误判企业的经营形势得以扭转。

2 企业财务报告分析的局限性

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企业财务报告分析及其分析方法。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财务报告所反映信息资源具有不完全性。

企业财务报告没有披露公司的全部信息。列入企业财务报告的仅是可以利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来源。而在现实中,企业有许多经济资源,或者因为客观条件制约,或者因会计惯例制约,并未在报表中体现。比如某些企业账外大量资产不能在报表中反映。因而,报表仅仅反映了企业经济资源的一部分。

2)企业财务报告对未来决策价值的不适应性。

由于会计报表是按照历史成本原则编制,很多数据不代表其现行成本或变现价值。通货膨胀时期,有些数据会受到物价变动的影响,由于假设币值不变,将不同时点的货币数据简单相加,使其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难免会对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有一定的误导。

3)财务报表缺少反映长期信息的数据。由于财务报表按年度分期报告,只报告了短期信息,不能提供反映长期潜力的信息。

4)企业财务报告数据受到会计估计的影响。会计报表中的某些数据并不是十分精确的,有些项目数据是会计人员根据经验和实际情况加以估计计量的。比如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固定资产的净残值率等。

5)企业财务报告数据受到管理层对各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会计政策与会计处理方法的多种选择,使不同企业同类的报表数据缺乏可比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等,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即使是两个企业实际经营完全相同,两个企业的财务分析的结论也可能有差异。 3 改善企业财务报告分析局限性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对财务报表附注信息的运用

财务报表附注是对财务报表本身无法或难以充分表达的内容和项目所作的补充说明与详细解释。在对企业财务进行分析时。应充分利用财务报表及报表附注的信息,联系其他相关信息。仔细深入地分析、研究,才能提高对企业整体情况的理解,更准确地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3.2 提高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不管采用哪种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分析人员的判断力对得出正确的分析结论尤为重要。平时要加强对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人员的培训,提高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对报表指标的解读与判断能力,并使他们同时具备会计、财务、市场营销、战略管理和企业经营等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现代化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 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分析理念,逐步培养和提高自己对所分析问题的判断能力以及综合数据的收集能力和掌握运用能力, 极大地为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3.3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现代企业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 这些外部环境有时很难定量,但会对企业财务报表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定量分析的同时,需要做出定性的判断,在定性判断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进行定量分析和判断,充分发挥人的丰富经验和量的精密计算两方面的作用,使报表分析达到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