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税收风险管理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年来,自治区地税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管税为依托,以分类分级为基础的税收专业化征管新体系的建立,进一步明确了“征、管、评、查”各环节的工作职能,建立起纳税服务、风险监控、风险应对的税源管理新格局。可以看出,在新体系中,风险管理所担当的角色十分重要,风险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征管改革是否成功,影响到税收任务的完成。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是风险管理规范高效运行的保证。基层税务局就如何建立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作初步的探讨。
税收风险管理是将现代风险管理理念引入税收征管工作,最大限度地防范税收流失,规避税收执法风险,实施积极主动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征收成本,创造稳定有序的征管环境,提升税收征收管理质量和效率的税收管理模式。而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则是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在风险管理的全过程,科学评价各单位各部门各工作环节的工作绩效,对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和体系建设,起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是风险管理绩效的保证。
一是税源管理的需要。要把潜在的税源转化为税收,在税源风险识别源头环节上,必须结合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经营者素质、企业效益等因素综合评价确定税源风险点。建立起有效的,与实际情况差别不大的风险识别模型是关键,风险模型建设的成效如何,针对性是否较强,风险识别的准确如何,均需要通过考核体系来评估,以便不断进行优化和改进。二是风险管理的需要。风险管理是由“信息采集-信息核实-风险识别-风险应对-绩效评价”等环节组成。风险管理工作本身,既是对征管质量的再次检查,也是对税收执法过程的重新评定。因此,风险管理自身的工作,必须纳入监控之中,如果风险管理存在无计划性、无目的性、无责任性,则风险管理就失去了其生存的基础。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就是来保障风险管理的正常秩序的开展,使风险管理形成完整的闭合运行环链。三是纳税人遵从度的需要。促进提升纳税人遵从度,是风险管理的目标。通过风险管理的一整套工作流程,最终达到消除风险的目的,这种风险的消除,对于某一对象而言,是一次依法纳税的教育,是一次提高纳税意识的过程,可以说是一次性的,如果能达到同一问题而不再次发生,则对纳税人遵从度的提升起到了应有的成效。因此,风险管理的社会责任重大,必需要依靠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来对风险管理工作进一步改进和督查。
风险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必须要符合其规律,符合风险管理的工作实际,适应风险管理的需要,贯穿于风险管理的全过程。风险计划环节考评。此类考评的对象是风险计划的制定、下发和落实,要对其内容的合理性、完整性和时效性进行考核,对未按要求的进行扣分。如:未及时编制年度风险计划等的情况。风险识别环节考评。一是数据信息的准备。基础数据来源于大集中系统和第三方,基础数据必须符合其固有的基本属性,风险识别对此应提出标准和要求。二是模型建立。依照税收政策和相关征收管理的规定,建立起规范的、可操作的、有针对性的数据模型,是风险识别的基础和条件。风险等级排序及推送环节考评。风险监控部门首先要负责依据风险识别结果对税源管理影响的大小,分别计算风险点的得分,按纳税人归集风险积分,实行积分制排序。其次,对临时突发性并有迹象表明可能产生重大税收流失等问题的税收风险点,及时调整相应风险指标的权重系数。排序结果确定后,不得随意更改。第三,根据按户综合排序结果将纳税人风险等级分为高度风险、中度风险和低度风险三个等级。第四,按已确定的风险应对任务,及时将高等风险推送稽查部门、中等风险推送税源管理机构、低等风险推送纳税服务部门,并明确应对期限及反馈要求。第五,及时收集风险应对的反馈结果,并对反馈结果进行初步分析,为风险应对复审工作提供依据,为监督、评价和考核提供依据。风险应对环节考评。高等风险的应对主体的各级税务稽查部门,考评的重点是是否严格按照《税务稽查工作规程》进行风险应对,并以稽查考核质量标准进行流程控制。中等风险应对的主体是税源管理部门。其应对的主要方法是纳税评估,应按纳税评估的工作规范进行考评,重点考评评估过程的合规,时效性准确、应对指标是否达标、应对结果的成效等。低等风险的应对的主体是纳税服务部门,一般情况下的风险应对在日常的服务中完成,可以结合征管质量指标对其进行考评。风险应对复审环节考评。风险应对的复审是对应对的最后的监督和检查。对应对的复审也有具体的标准和要求,如每年复审数量应不低于该级风险完成应对总量的1%,其中应对过程未发现问题的不低于3%等,这一系列的指标,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是我们进行评价的抓手。
紧紧抓住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核心。要紧紧抓住风险管理的核心风险点:一是抓住税源管理风险点。二是抓住税收执法风险点。严格控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过程。一是要完善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方法,形成纵横交错、相互制约的绩效评价体系。二是要评价到岗到人。以个人的风险管理绩效推进单位的风险管理绩效。三是要严格奖惩。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结果要与荣誉相挂钩,成为促进税收工作的有力抓手。深入营造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氛围。一是在评价指标建立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广大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全体干部的共同奋斗目标,逐步形成习惯、养成氛围,并长期坚持。二是要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改进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完善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措施,促进风险管理绩效评价发挥更大作用。三是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对纳税人的宣传,帮助他们知晓税源专业化改革的意义和风险管理中的做法,营造更为融洽的征纳关系。
一、在税源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的现实意义
引入风险管理理论强化税源分类分级管理,是贯彻总局大力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升税源管理水平的有益尝试。省局周苏明局长在2008年全省国税工作会议讲话中明确提出了:税收工作要注重借鉴和运用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把握规律,勇于创新,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要借鉴运用税收遵从风险管理理论,以对税收风险点的分析、识别、排序和应对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税源联动各环节管理,提高联动工作效率。
因此,在当前人少户多矛盾依然突出、执法风险和管理风险依然较大的情况下,改变以往对税源无差别的户管方式,按照税收风险度对企业进行分类分级,明确各级税源监控的标准、范围及要求,按照风险级别排序采取有针对性的税源监控措施,合理地配置税收管理资源,将有限的管理资源用到最需要、最增值的地方,尽量减少无明确目的巡查、调查,这对于不断提高税源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大程度地减少税收征管风险,提高管理能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按照税收风险级别实施转变。
二、要以防范税源管理风险为中心,建立职责分明的部门联动机制
遵循风险管理理论程序,寻找风险点和风险源应作为实施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依托信息系统,拓展一户式信息,将纳税人提供的信息按纳税申报信息、发票使用信息、产能信息、资格信息等进行分类,从纳税人个性特征、所处行业、企业规模、历史表现、经营环境、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识别,人机结合确定各风险行业、风险企业和风险指标。各税源管理部门要针对的风险信息,运用完整性、逻辑性、配比性、波动性、类比性等分析方法强化风险企业的动态的监控,实现对纳税人税收风险的防范、控制和化解。要通过明确风险管理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职责,完善风险联动管理机制,不断提高部门间协同运作能力,逐步形成税源税基控管合力。
风险分析部门:要关注风险特征的识别、采集和相关信息的交换工作,逐步在监控决策系统中建立体现各税种、各专业管理要求的风险特征库;适时各税种风险分析的重点,对已的分析指标进行优化和完善,提高税收风险分析的针对性和指向性,不断提高各级管理层的税收风险预警、预报能力。
风险管理部门:要按照税收风险度强化税源分级分类管理,根据控管对象和税源分布特点,明确各级重点税源监控的标准、范围及要求;要完善管事制基础上的户管形式,合理分解税收管理员职责,科学界定税收管理员在税源管理中的岗责要求;要从无差别的户管方式,向按照纳税信誉等级和税收风险级别实施有针对性的税源监控转变,尽量减少无明确目的巡查、调查,形成以综合调查为主、专项调查为辅的实地监控机制。
风险处理部门:要采取多种组织形式,根据风险级别,实行分级专业化评估;同时,要通过不断充实丰富评估分析指标体系和行业模型,通过部门间的整合,逐步形成覆盖多税种的评估分析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进一步提高联动评估的准确性。
此外,要充分发挥税务稽查“以案促查、以查促管”的作用。充分运用税收分析、税源监控和纳税评估反映的异常信息、偷骗税线索,作为选案的重要来源,认真落实稽查建议制度和案例分析制度,使征管部门及时掌握违法动向,堵塞征管漏洞,促进税源管理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高。
三、要以科学规范操作为保障,构建层次清晰的风险管理体系
防范税源管理风险,就必须对辖区内企业按照税收风险管理的流程实施行业分类管理,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过程中出现的引发税收风险的各种因素进行识别,科学评定纳税人风险度,并根据不同风险度和风险形成的情形,采取相应的风险处理措施,实行差别化管理。税收风险管理过程分为信息采集、风险评估、风险处理和管理效果四个环节。
1、信息采集:在信息采集环节完成各类风险信息的归集和分析,找出可能带来税收流失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下列工作:
首先,对纳税人的各类信息加以归集,主要有:①、纳税人税务登记的基本情况,包括:各项核定、认定、减免退税审核审批情况,纳税人申报纳税资料,财务会计报表以及税务机关要求纳税人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等;②、税收管理员巡查台账信息,包括: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产销量、工艺流程、成本、费用、能耗、资金周转、货款的回收、产品(商品)的库存、物耗情况等各类与税收相关的数据信息;③、省市局数据信息,包括:宏观税收分析数据,行业税负的监控数据以及各类评估指标的预警值等;④、从第三方获取不对称信息,包括:财政、地税、工商、海关等政府相关部门以及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的经济数据信息以及本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产业和行业的相关指标数据。
其次,对归集的信息,从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寻找和识别对税款流失构成影响的各类风险因素,定期在分局内网信息分析结果,指导各部门制定巡查、评估、监察工作计划。静态指标指纳税人相对较稳定的特征类信息,主要包括个性特征、信用记录、经营环境、优惠资格、管理水平等具体指标。动态指标是指随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变化而动态变化的财务税收指标。包括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财务所涉及的与税收管理直接相关的各种指标。如税负、利润率、原材料耗用、废品产出、单位产品能耗定额、营运能力以及发票使用情况等。
2、风险分析。风险分析主要是根据上述采集信息,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完成对纳税人风险指标的风险确认和风险度的量化定级。(1)、定性分析方法,是在对税负、利润率等财务税收指标进行分析时,从完整性、逻辑性、配比性、波动性、类比性五个方面展开分析。如,通过配比性分析,分析纳税人涉税指标及其变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指标或变动情况是否配比。如收入与成本是否配比、申报数据与实际生产能力是否配比等,从数据的内在应有规律来分析纳税人数据信息的合理性,进而对涉税风险指标加以最终确定。(2)、定量分析方法。是通过采用“人机结合”的方法,建立一套相对科学合理的参照系数,对指标的风险程度加以量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于统计的均值,如行业平均税负等;二是基于实地测定的理论值,如增值税基准税负、所得税基准利润率等。通过将纳税人账面的税负或利润率与基准值进行分析比较,根据对警戒值的接近程度确定风险值的大小。当然,风险系数还需要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校验的过程。确定风险系数,应综合考虑地区、规模、类型、生产经营周期、税种等因素,考虑同行业、同规模、同类型纳税人各类相关指标的若干年度的平均水平,以使风险系数更加真实、准确。
3、风险处理。风险处理是由各管理科所(股)根据评定的风险级别,在税收法律、法规的总体框架和要求下,采取针对性措施,实施对风险的核实、排除、控制和化解。对低风险信息采取常规管理,主要是指对纳税人宣传辅导、文书送达、信息采集以及评估约谈,让纳税人就风险分析中发现的疑点问题做出说明解释;中级风险信息采用实地巡查或评估,对风险分析发现的较大疑点问题进行现场核实;对高风险信息进行全面评估、税务检查,对纳税人生产经营和财务核算进行深入检查。总之,要根据纳税人风险级别的高低,对纳税人的影响程度和介入深度逐步增加,这样既节约管理资源,避免对所有纳税人平均使用管理力量,减少对纳税人的影响,又能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在提供优质涉税服务的同时,加大税收高风险的防范能力和打击力度,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管理资源应用的有效性。
4、管理效果。根据风险处理的结果,标本兼治,通过采取有效管理措施,实现由排除风险点到控制风险源或治理风险面的转化,达到风险管理成效的最大化,实现对税源的长效管理。对不同风险的企业,通过制定企业管理办法、建立行业管理模型等进行重点监控,做到层层落实管理责任、监控目标和监控措施,实施动态跟踪、重点核查、行业评估。如:二分局在对海关完税凭证实行专项整治、查处多起接收虚假海关完税凭证抵扣案件后制定相关管理办法,以期实现长效管理;通过对铸造企业经营特点的典型分析,建立行业管理模型,有效地实现了对整个行业的税源监控;通过对接受虚假专用发票个案的查处,迅速启动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对相关认证报税海量信息的交叉比对,举一反三,实现了对系列案件的惩治,达到了查处一个震慑一片的良好效果。
四、要以不断总结提炼为支点,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的自我完善机制
建立科学规范的税源风险管理体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一个长期吸收和积累的过程,更需要一个思想观念的转变过程。
1、注重加强对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在理论上站得住脚、在实践中作用显著的税收风险管理体系,必须要努力改变过多地依靠实践经验来制定管理措施和办法的现状,必须要加强对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汲取现代管理精华,形成税收管理体系强大的科学理论支撑。
一、某责任区税负分段情况
(1)零、负申报面明显超标。工业企业超过6.14个百分点;商业企业超过2.86个百分点。
(2)高税负申报面明显不足。工业企业差9.98个百分点;商业企业差4.29个百分点。
二、零、负申报成因分析
由于增值税采用的是购进扣税法,实行的是凭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制度,因此,造成零、负申报的原因很多。据调查,零、负申报既有企业正常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情况,也有税收政策因素,还有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种种手段进行偷逃税。
(一)企业正常经营出现的零、负申报。
1、新办企业形成的“阶段性”的零、负申报。新办企业零申报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企业注册登记后未发生业务;二是新办企业未完成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无法开展经营活动;三是新认定一般纳税人的新办企业,在生产经营初期购进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包装物、燃料、动力、低耗品等,为生产经营做准备,致使经营初期出现负申报情况。
2、改制企业出现的的“暂时性”的零申报。在没有完成改制的情况下,原经营者为了保持用票资格,有时会发生少量业务或在没有业务发生时作零申报处理。
3、因市场或经营管理原因出现的“间歇性”的零、负申报。因市场或经营管理原因,造成库存增加,销售萎缩,形成了低税负或零申报。
(二)税收政策因素导致的零、负申报。
1、政策性减免税企业出现的常年零申报。政策性减免税企业主要有:经营化肥、种子等农产品的企业,国营粮油经销企业等,虽然申报了免税销售收入,但应纳税额反映为零。
2、实行“免、抵、退”政策的出口企业产生的长期零、负申报。对用于出口的商品购进或生产时取得的进项税额,按规定可以抵减内销产品销项税额。出口产品数量大、待抵扣的出口应退进项税额较多的企业,可能存在内销产品的销项税金不足抵减的情况,产生了长期的零申报、负申报。
(三)不法分子偷逃税造成的零、负申报。
1、少报销售收入造成“消瘦型”的零、负申报。一是隐瞒销售。由于商业批发企业普遍存在现金交易和不开发票现象,造成中小型商贸企业申报不实,税负偏低;有些工业企业由于销售的对象是广大消费者也不开发票或少开发票,进行偷逃税。二是延迟销售。货物发出后在存货中不结转,长期挂在产品成品的账上,对取得的销售货款则计入“预收账款”或“应收账款”的贷方,人为造成“串月申报”,致使税负下降或“零申报”现象的发生。
2、多列进项税金造成“虚胖型”零、负申报。一是虚构进货,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企业,虚构收购业务,多开收购数量,抬高收购价格,造成进项税金异常增多;还有的企业用小规模纳税人购货业务取得的汽油、柴油、钢材等进项发票进行抵扣,造成长期的零申报、负申报。二是擅自扩大进项抵扣范围。少数企业擅自将购进的固定资产发票并入进项税额抵扣,增大当期进项税,甚至有的企业将固定资产化整为零,冒充购进材料进行抵扣。
三、零、负申报暴露出的征管问题
1、税源控管手段不足,方向不明。目前,虽然《征管法》赋予国税机关很多的税源控管手段,如:工商部门登记信息传递制度、税务登记证登记银行账号制度、以票控税制度、欠税公告制度等等。但是,在基层日管工作中,除了以票控税外,其他控管手段并不常用,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如:有的企业通过现金交易、银行卡交易,不开发票、不申报纳税,而税务机关很难及时发现。同时,造成零负申报的原因很多,是企业瞒报销售,还是虚列进项税金,税收管理员一时很难把握控管方向。
2、过分信赖信息技术,缺少人工干预。为加强增值税管理,国家先后实施了金税三期工程,加大对虚假发票的控管力度。在信息化管理条件下,不少干部过分信赖信息技术,认为只要通过抄报税、一窗式比对和进项认证,企业申报就基本没有问题。其实,一窗式比对只能解决已开发票销售不申报、迟申报问题;通过进项抵扣认证也只能解决真假发票问题,是否属于企业应该取得的发票,是否符合抵扣范围,并不能通过机器认证来解决,还需要手工干预。如:某企业用购买机械设备、基本建设、房屋维修等原材料的专用发票虽然通过了网上认证,但因税源管理部门未能够提前审核而抵扣了当期税款。
3、税源管理精力不足,一些征管措施流于形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纳税户数与日俱增,有的征管分局人均管户接近300户,按日均调查了解一户企业推算,在有效工作日内,一年之中税收管理员也跑不完所有的管理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形成了税收管理的“真空”;同时,随着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不断推进,涉税事务不断增加,税收管理员既要收集大量的纸质申报资料,做好手工台账记录,还要进行微机征管流程的操作,很少有时间深入企业进行实地监管,户籍巡查、税收服务性调研等日管措施有流于形式的现象。
四、按照税收遵从风险管理理论,加强零、负申报企业税源联动管理
税收遵从风险管理理论要求改变无差别的户管方式,集中精力,加强对税收高风险行业、高风险企业的税收征管。零、负申报企业潜藏着较大的税收执法风险,需要按照税收遵从风险管理理论,通过税源联动管理机制,加强对税收风险点的分析、识别、排序和应对工作。
1、深化税收风险分析。把税种管理、专业管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税收风险分析上来,更加关注零、负申报企业风险特征的识别、采集和相关信息的交换工作,充分利用监控决策系统的各税种、各专业管理的风险特征库,适时各税种风险分析的重点,提高税收风险分析的针对性和指向性,不断提高税收风险预警、预报能力。
2、强化税收风险监控。强化税源分级分类管理,完善管事制基础上的户管形式,科学界定税收管理员在零、负申报等税收风险管理中的岗责要求,实施有针对性的税源监控转变,尽量减少无明确目的的巡查、调查,形成以综合调查为主、专项调查为辅的实地监控机制。
1.从总体上看,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水平较低,风险管理理念不强。
第一,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职能还基本上没有被融于保险企业管理中,保险经营基本上还是财务型控制被动经营。第二,保险业发展总体决策和保险公司决策在相当程度上缺乏风险管理理念,保险的粗放型经营、以保费收入作为经营业绩的硬招标的决策思路对目前的保险发展仍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三,保险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低,风险评估、保险信用等级评定缺乏有效的评定标准,风险控制和风险融资的方式相当有限。许多保险公司根本就没有防灾防损部门,在有防灾防损部门的企业中,其人力与财力的配备不足。第四,在保险风险控制过程中,事后控制为主要控制方法,对风险的事前控制重视不够。第五,在保险监管方面,主要还处于事后监管阶段,监管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监管重点仍在费率等问题上,对关系到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资本比率、再保险安排、资产配置等内容监管力度不够。
2.较为注重显性风险管理,对隐性风险管理重视不够。
第一,在业务发展导向上,注重规模和速度,强调业务增长量,忽视保险发展的质。由于我国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设立主要是根据保费收入增加额为依据的,保险法规和保俭监管部门对保险费地位的过份强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商业保险公司把保费的追逐作为主要经营目标。保险公司在实际展业中,重保费,轻理赔;在保险市场竞争中,以保险价格进行恶性竞争,盲目承保、劣质承保并存;在保险险种开发上,以占取市场份额作为主要手段,对保险产品风险的管理控制重视不足。
第二,在保险发展导向上,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保险决策和保险经营中的短期行为,对保险业发展及保险公司发展战略长远性研究不够;在公众对保险的信任度方面,保险业未能充分重视恶性竞争、保险中介制度混乱、保险欺骗对社会公众产生不度影响;在制度法律建设方面,对保险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法律基础建设重视不够,一方面表现在保险法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另一方面保险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开放条件下保险业的发展,一个有效的保险法律体系还未基本形成;在保险文化建设方面,保险公司文化建设滞后,保险文化传播缺乏创新,保险公司的形象度和美誉度构建急需加强。
3.较为注重内生风险管理,忽视外生风险管理。
第一,部分保险公司不重视对公众信任风险的管理。第二,对保险开放、民族保险安全的风险重视不够。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对中国保险市场进一步开放中的各种风险进行管理研究不足,忽视中国保险业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的根本制约。第三,部分保险公司较为重视公司内部风险管理,而对保险同业的规范竞争、有序竞业的风险管理重视不够,保险同业组织的作用还相当有限。第四,对保险中介组织的风险管理力度不够。部分保险公司无视保险中介的有关法律规定,不顾中介机构经营资格、业务水平、职业道德状况等条件进行中介展业,表明保险公司对中介组织风险管理与保险公司自身的规范经营都应加强。第五,缺乏对保险欺骗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保险欺骗给保险公司造成的损失日趋加大,在中国保险理念不强、法律意识淡薄的国度里对保险欺骗的风险管理需在制度完善和技术创新上加大力度。
4.未能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决策缺乏依据。
保险经营是在大量可保风险前提下运用大数法则对可保风险进行分散,各类风险数据、损失数据是保险经营的数理基础,在相当程度上也可以说,风险数据、损失数据是保险经营的保险资源。保险经营依据这些保险资源从事保险展业,通过展业扩充丰富这类资源提高保险经营水平和展业范围。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要求保险公司(包括社会)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对这类保险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我国相当部分保险公司有效的风险信息系统都未能建立,这将可能导致保险经营决策缺乏合理依据,使保险经营缺乏合理的数理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这将可能导致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的增加。
5.风险管理理论滞后,风险管理人才不足。
在我国,风险管理理论发展滞后,风险管理人才不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保险风险管理既包括风险投资、保险购买和管理、安全、赔偿金管理、索赔管理,又包括公共关系、市场服务、培训员工、提供法律咨询等内容;既包括对保险公司的硬件失误风险和软件失误风险的管理,又包括组织性失误风险和人的失误风险的管理;既包括保险公司内部风险管理,又包括保险业风险管理;既包括保险经营显性风险的管理,又包括保险经营隐性风险的管理。只有建立起全面的风险管理观,才能推动和实现保险业有效的风险管理。
二、目前风险管理状况对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影响
1.保险业风险管理及保险经营风险管理弱化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近年来40%的保费增长率是在粗放型经营模式下,在风险管理未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实现的,在这种经营模式下,重视保费增长速度与资产负债管理重视不够并存,保险公司总资产增加与净资产减少同在,保险市场规模扩大与保险业务的利润水平逐步降低并举,增加保费的快速增长与较多风险的累积相随,这不仅有悖于保险业风险承担、风险分散的宗旨,而且大大影响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保险经营风险管理功能弱化将不利于深化社会公众对保险的信任,保险信任和保险信心是各国保险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近现代保险发展的共同基础是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信心和信任,这是决定保险需求的根本因素,因为信心和信任是保险理念培育的良性土壤。因此,保险公司必须建立真正地为社会公众分散风险、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种风险管理服务的经营理念,真正地实现保险经营与保险风险管理的融合,以增强和巩固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信心。特别是在目前风险分散途径多样化的情形下,增强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信任和信心对现代保险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3.保险经营风险管理的弱化将使中国保险业在国际保险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导致中国保险业在对外开放和加入WTO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局面。
从中国民族保险发展历史可以看到,中国民族保险业是在中国本身缺乏商业保险理念和商业保险技术机制、在国外保险公司对中国保险市场进行掠夺和控制的不利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种特定的历史路径制约了中国现代保险业的发展。因此,在中国民族保险实力不足、现代民族保险发展缺乏一定制度环境和制度基础的条件下,民族保险业更应注重自身的稳健发展,大力加强保险发展的制度建设,培植保险理念。惟有如此,才有可能实现民族保险发展从量的增加到质的升华,增强民族保险业自身在国际保险市场的竞争力,逐步有序地实现保险的国际化。
三、对策
1.实现保险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制定稳健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为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构建良好的宏观环境。
保险业发展要实现根本性突破首先必须实现从粗放型经营方式到集约型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走出重速度、轻质量的恶性循环,把保险发展引上稳健、健康的轨道,进而逐步增强民族保险业的综合实力。也只有
在经营方式根本转变的前提下,才可能制定出稳健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
稳健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是中国民族保险业发展的基本战略前提。首先保险产业政策必须建立在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和人文背景上,只有在这种根基上培植公众的保险意识,构造保险制度环境,完善保险法律制度,开发保险资源潜力,满足公众的保险需求,才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保险业发展道路。其次,保险产业政策必须体现可持续发展性,坚持可持续发展性,才能有效地开发中国潜在的保险资源,才能实现重速度、轻质量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到集约型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真正实现保险业本身的宗旨;只有坚持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逐步树立和增强公众对保险的信任感。再次,中国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必须把战略管理、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融于一体,政府应以较高的战略眼光来发展保险业,保险业在社会政治经济中的特殊地位要求政府对保险业实行低税政策,改变目前中国保险业税负较重的局面,对一些投资型产品的开发可考虑税收优惠或递延税收政策,对外资保险公司的税收政策应考虑到有利于民族保险业的发展和中外保险企业的公平竞争;保险业应坚持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相结合,实现保险真正地为社会经济、社会公众服务宗旨;保险产业政策还必须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考虑建立区域性的保险产业政策与统一的保险产业政策相结合的保险产业政策体系。
2.培植健全的保险意识,完善保险法律制度基础,为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提供制度支持。
保险风险管理不仅仅是一种风险识别、衡量、控制、融资的技术方法,还在于风险管理制度是一种保险制度安排,提供对风险管理的制度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培植健全的保险意识是构建中国保险制度基础的一个永恒主题,保险意识的培植一方面需要保险公司规范的经营作风、良好的社会形象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来实现,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对保险意识的传播也有利于保险意识的培植和增强。
法律是风险管理的制度基础,保险法律制度完善程度决定风险管理水平高低及其绩效大小。目前应着手解决保险发展与保险立法滞后的矛盾,弥补《保险法》中的缺陷和不足,同时抓紧时间构建完整有效的中国保险法体系(包括《保险业法》、《保险合同法》、《外资保险公司市场进入与监管条例》等)。
3.实施全方位风险管理制度,强化社会风险管理理念,是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的重点。
保险经营方式的转变、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中国的特殊体制背景下,保险经营方式转变、保险法律制度构建应与保险业全主位风险管理实施同步进行。中国保险业全方位风险管理包括对物的风险、行为风险与心理风险管理、制度风险与人的风险的管理、显性风险与隐性风险的管理、内生风险与外生风险的管理、风险信息管理系统与风险预警系统的管理等。
在强调风险核保管理的同时,须强调逆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的控制;在注重保险产业发展风险管理时,应特别注重决策风险的管理,克服目前保险发展的短视心理和短期行为;在制度风险的控制上应坚持内控制度、同业制度与监管制度三管齐下,在人的风险控制上,既要控制管理内部人风险,又要控制中介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再保险人和保险投资机构投资者的风险;在内生风险与外生风险管理上,要积极探索怎样对保险开放中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和有效管理,对中资保险公司与外资保险公司的税收风险加以重视。总之,在整个保险产业发展、保险制度构建过程中都必须把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理念融于这一过程中。
关键词:税收 征管改革 国际借鉴
一、我国税收征管改革综述
我国税收征管改革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专管员管户制”到“征管查三分离”,经历了不断的变革过程。199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税务总局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方案,方案中提出建立“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30字征管模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税务总局对税收征管改革进行了调整,2004年提出了“34字征管模式”,在原来的“30字”模式基础上增加了“强化管理”的内容,并提出了税收征管要实现“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不断探索和掌握税收征管规律的总体要求和设想。近几年来,为了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总局提出了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实施了一系列加强管理的新方法、新举措,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明显提升,有力促进了税收收入平稳较快增长。但是,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税收征管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2012年全国税务系统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和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积极借鉴国际成功做法,不断开创税收征管改革新局面。本文着力从借鉴国际税收征管的成功改革经验出发,进一步开拓视野,以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推进我国税收征管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二、税收征管改革的国际借鉴
(一)促进纳税遵从作为税务机关的共同理念和目标
OECD成员国家普遍将促进纳税遵从作为税务机关的核心理念和任务目标,提出“视公众为顾客,把管理当服务的”新公共服务理念。美国国内收人局也在其五年规划中提出“服务+执法=纳税遵从”战略目标。
为了借鉴发达国家的税收征管经验,修订和完善我国的税收征管法,国家税务总局组织力量对美、澳、法、德、日、韩六国的税收征管法集中进行了翻译,了解到发达国家的征管法律制度明确确立征纳双方的权力和义务,首先确定和强化纳税人自主申报纳税的主体地位,纳税人自主履行纳税义务,税务机关的主要责任和义务是通过纳税服务和公正执法帮助和促进纳税人遵从税法。如美国《国内收入法典》这个集实体法和程序法于一体,共98章,9千多条款,规定了关于纳税人自主履行纳税义务主体地位,设置了关于纳税义务、纳税人的基本权利、同时也明确规定了税务机关促进纳税遵从的纳税服务服务和税收征管程序,包括减轻纳税人负担、优化纳税服务和加强税收征管的具体条款,通过税收立法明确征纳双方的权力义务,促进征纳之间紧密合作,实现服务和管理的有机结合,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和纳税遵从度。
(二)税收征管程序设计科学合理
发达国家普遍实行征管全过程的五大基本程序,包括纳税人自主申报纳税,税务机关的纳税遵从风险评定管理,违法行为调查,税款强制征收和纳税人的法律救济。其中纳税遵从风险评定管理是我国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但却是发达国家税收征管程序中核心和重要环节,贯穿于税收征管全过程,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等OECD成员国家,在纳税人自主申报纳税之前要求纳税人进行自我税收评定的自我遵从管理,在纳税人登记申报之后甚至在登记申报过程中,税务机关的核心工作是对纳税人的申报纳税情况进行风险评定管理,通过有效的及时提示、提醒、辅导等服务,帮助其纠正错误,促进纳税遵从,从而避免事后的评估和稽查。如果纳税人仍不遵从合作,则采取较严厉的法律措施和手段,开展税务调查,更进一步的措施包括开展深度调查和全面税务审计,偷逃税审计,实施违法处罚,最后是开展刑事侦查,对涉税犯罪行为加大惩处力度等。
(三)普遍实行税源分类的专业化管理
经济运行、纳税行为的复杂性和征管资源的有限性,是国际上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主要原因,机构设置专业化,管理模式和资源配置则趋于集约化。通常的做法是对不同规模或不同性质纳税人设置分类管理标准,设置相应的专业的征管机构,配备相应的征管资源,采用专门的管理和服务方法。如美国国内收入署(IRS)在1998的《联邦税务重构与改革法》(IRS Restructuring and Reform Actof1998)确定了美国联邦税务局的新的组织结构形式,改变过去“一刀切”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首先,按纳税人的规模类型、性质和特点进行科学分类,在全国设置四个税收征收管理业务部门,大企业与国际税收管理局、小企业和自谋职业者税收管理局、工薪和投资者税收管理局、非税和政府实体税收管理局。实施针对性的专业化管理和服务;其次,突出和加强对大企业与国际税收集约化、专业化管理,加大管理资源的配置力度,除优先配置高级管理人员以外,还包括经济学家、行业管理专家及高级技术顾问等,为纳税人提供针对性、专业纳税服务,采用专门的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管理人员更富有经验,管理和服务效率更高,充分体现了把有限的优质的征管资源优先配置在规模大、风险大的区域的税源专业化管理理念,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和管理效率。
(四)强化信息管税的依托和支撑作用
涉税信息数据的采集、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征管方式和手段的不断创新,各国税务部门不断加快信息管税的进程,以信息技术和征管业务的融合促进了征管质效的提高。
1、计算机信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促进税收征管高效运行。第一,发达国家通常都建立有全国统一规范的征管信息平台,并由国家层面主导,实现跨区域、跨部门的系统联网,将税务部门的征管手段延伸到了国家机器的各个领域,实时传输、共享、利用各种涉税信息,建立了较为广泛、严密的税收征管信息网络交互平台。第二,各国税务部门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以计算机信息技术支撑的征管效率和水平不断提高。如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等国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都制定了富有前瞻性、科学性的规划方案,可以适应一定时期内技术变革的要求,以不断优化信息技术和运行效率,为税收征管提供高效、安全、可靠的运行系统。如美国研发多年的纳税人账户实时数据库于2012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纳税人将享受到更方便快捷的办税服务。这在联邦税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科学技术将成为构建新型税收征纳关系和提高征管效率的重要推动力,并将从根本上改变纳税人和税务从业者的纳税申报方式。此外,税务部门利用纳税人账户实时数据库,可以更及时有效地发现纳税申报差错并予以纠正,而不是二、三年后再去进行评估和稽查。
2、涉税信息的法制化管理,有效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
各国税务部门普遍形成一个共识是:第三方信息报告的法律制度是解决征纳之间信息不对称和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的强有力工具。据统计,有第三方信息报告的收入,申报准确率达到了96%!无第三方信息报告的收入,申报准确率约为50%!美国国内收入法 “信息与纳税申报” 这一章中,共用65个条款6.2万字详细规定了包括任何政府单位及其机构或部门在内的几乎所有主体应向财政部长(税务机关)报送五大类源头信息。《德国税收通则》规定“行政机关或者包括德意志银行、国家银行和债务管理局在内的其他官方机构以及这些官方机构的机关和公务员的保密义务,不适用于他们向税务机关提供情况和出示材料的义务”。通过涉税信息的法制化管理,使税务部门税务部门很容易与其它相关部门交换、共享信息数据,有效解决了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利于从源头上消除纳税不遵从动机。提高纳税遵从度,同时为有效实施税收征管提供了丰富的、高质量的基础涉税信息数据资源。
(五)普遍推行纳税遵从风险管理
OECD成员国家把促进纳税遵从和风险管理的理念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积极推行纳税遵从风险管理,并贯穿于税收征管全过程。
以美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OECD国家基本上都实施了纳税遵从风险管理,主要是运用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和信息化技术手段,以纳税人对税法不遵从带来的税收流失的不确定性风险为管理对象,根据税收风险发生特点和规律对纳税遵从风险程度进行分析识别、等级排序、预警监测、应对处理与风险管理绩效评估,对不同税收风险等级的纳税人采取差别化、递进式的风险应对控制策略,力求最具效率地防范和控制纳税遵从风险、减少税收流失,提高纳税遵从度。
为了有效实施遵从风险管理,OECD国家普遍建立了遵从风险分析研究的专业化管理机构,分析不同的税收流失风险成因和遵从行为类型、特点规律,把纳税遵从风险类型分为自愿遵从型、尝试遵从型、不想遵从型和强制遵从型,并致力于纳税遵从行为及风险特征规律的分析和量化管理,通过构建纳税遵从风险评估测度模型,开发信息技术管理系统,进行遵从风险识别和等级排序,科学地量化和预警监测税收流失风险,并及时提出有效应对策略选择进行风险控制和排除。
澳大利亚等IMF成员国家建立的“金字塔”式的纳税遵从风险应对处置管理模型,对主动申报、自愿遵从的纳税人通过简化办税流程、减少资料报送、给予优质便捷的纳税服务等应对策略实施遵从激励;对过错性或尝试性不遵从行为,风险较低的纳税人通过及时提示提醒,提供人性化的教育、辅导帮助等管理手段纠正其错误,帮助其遵从;对不想遵从,中等及偏高风险等级的纳税人,通过约谈、调查核实、税务审计、评定等管理方式促进其遵从;对拒不申报、恶意不遵从,风险等级高的纳税人充分运用法律的效力严格执法,从严查处,打击震慑,强制其遵从,即随着纳税遵从度的降低,税收流失风险的加大,风险等级的提高,风险应对控制逐渐由优化服务到辅导,由柔性管理到刚性管理最后到严厉执法,执法的刚性和力度逐渐加大,由此建立了差别化、递进式遵从风险分类应对控制体系,提高风险应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服务和执法的有机结合,促进纳税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共同提高,实现税收流失风险得到及时、有效防范和控制的税收风险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林军.信息管税 促进税收事业发展[J].中国税务, 2009,(11):20-23
【关键词】企业税务风险;风险管理体系;途径
一、前言
就目前市场竞争形式来看,金融危机的席卷使我国企业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经济发展形式,企业要在这种恶劣的市场环境中立足就必须保证自身资源充足的同时具备各种应付风险和问题的应变能力。税务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中重要的环节之一,税务风险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必须督促自身积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可行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并且充分认识到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税务风险的有效预防和处理,从而保证企业能够获得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
二、企业税务风险的主要内容
无论企业的规模、收益如何,一旦设计到税务问题,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税务风险的问题。企业存在的目标是为了盈利,所以开展的活动也都是围绕经济效益而开展,纳税行为也不例外。许多企业采取各种形式去逃税、漏缴税,虽然为企业谋得了短期经济效益,但是却为企业的发展埋下了深深的风险隐患。通常情况下,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大多就是企业未按相关税收政策而发生的税收风险以及盲目进行节税而放大了某些税务风险这两个方面。按照涉税环节的不同可以将企业税务风险大致划分为:第一,由于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不合理或业务流程制定不规范而引发的税务风险;第二,没有完全领悟税收政策而引发的税务风险,主要体现在收入、成本、费用以及特殊项目的确认上,如优惠税率的使用等;第三,由于财务处理不当或者关联交易而引发的税务风险,如企业内部融资等;第四,发票管理和税务处理引发的税务风险,如增值税发票的保管、营业税的处理等;第五,在缴税申报及缴纳的过程中,由于不及时性或其他问题而引发的税务风险。按照税务风险的影响程度可以将企业税务风险划分为:第一,资金风险,对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直接的影响;第二,违法风险,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在纳税处理上有意无意的违法行为有可能直接构成犯罪;第三,信誉损失风险,一旦企业涉及税收违法政策被暴露出来,会直接对公司的声誉造成恶劣的影响;第四,税收政策风险,这是企业违反了一些税收法律相关规定而导致的无形损失。
三、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从目前企业税务风险的现状来看,可以从主观和客观原因来分析。从主观原因的分析主要从四个方面来体现:第一,企业纳税意识薄弱,忽视了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第二,企业内部税务风险管理机制设置不合理,导致内部税务风险管理秩序管理;第三,企业对内部税务风险管理的监管机制设置不合理,制度不监督;第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低,专业能力有限,对税收政策的理解不够全面。从客观原因的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体现:第一,目前我国企业税务制度不健全,漏洞太多;第二,具体税务执法工作落实不到位,需要进一步规范;第三,税收政策自身存在不确定性的特征,企业与税务机关因为各自的利益及出发点不同,博弈在二者之间总是客观存在。就目前而言,产生企业税务风险的客观原因一时之间难以消除,企业对于此也是无能为力,唯有从主观原因着手,不断增强自身的税务风险意识,加强对企业内部的税务风险管理,构建完善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
四、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途径
(一)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
企业税务风险不仅有内部和外部的原因,也有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因此要解决一系列企业风险问题,要求企业必须把握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如全面风险理论,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主要由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策略、信息沟通、问题监察等八个部分组成,税务风险管理应以此为理论基础,详细的了解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流程和方法,及时准确的编制企业适用的税法规范制度并不断更新;建立及完善健全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及更新系统,保障企业税务管理系统与国家法律规范的标准保持一致,以此来构建科学的、全面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从而实现企业科学、有效且全面的税务风险管理。
(二)制定风险控制流程,设置风险控制点
我国税务局颁布的《大企业税务风险指引》的文献,其中明确指出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并且为一些具体的税务风险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和措施,不仅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使得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提供了政策依据。企业应该在围绕《指引》展开一系列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设置税务风险控制点,采取人工控制机制或自动化控制机制,建立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机制。针对重大税务风险所涉及的管理职责与业务流程,制定覆盖各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措施;对其他风险所涉及的业务流程,合理设置关键控制环节,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协同相关职能部门,管理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税务风险,联系企业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适合企业发展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并且严格落实制度具体方案,最大限度的控制企业的税务风险,杜绝企业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促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三)遵循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特殊原则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要求企业必须遵循及时准确申报、按时缴纳、绝不拖欠的特殊原则,坚决履行企业纳税任务,尽可能的降低企业税务风险对企业正常运作的影响。除此之外,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要求企业还用遵循成本效益、全面性、可操作性、目标导向性以及有效性等原则,帮助企业成功化解各种税务问题,并且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提供指引,从而促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四)提高税务风管理人员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认识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人员普遍风险意识薄弱,这也是制约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发展的一大问题,作为税务风险管理的主心骨,不仅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平,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风险意识,才能有效地促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发展,避免出现因为“谋私利”、“中饱私囊”等的现象。同时增强对风险的预知能力,最大限度的降低税务风险带给企业的损失。
(五)规划税务风险应对策略
税务风险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可大可小,企业对风险的应对也有多种策略,可分为可接受、逃避、转移、小心管理等。因此,在处理税务风险上可按照税务风险的危害程度来选择应对策略,对于比较容易发生且风险影响大的风险尽可能的避免;对于比较容易发生但危害程度小的可选择转移;对于发生几率小危害程度也小的风险可选择小心管理的策略,尽量控制风险使其合理化;对于发生几率和危害程度都小的风险,就可以选择可接受,适当适量的风险反而有利于推动企业的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为保障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遵循纳税原则,把握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重视相关的政策依据,重视税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风险意识的培养,构建一整套科学且全面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增强企业的税务管理水平,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软实力,巩固企业的竞争地位,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朝霞.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浅析[J].现代商业,2011,(35):227-227.
[2]胡一梅.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3.
[3]刘茜.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山东大学,2012.
今年上半年,全市国税干部职工紧紧围绕省局和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部署,积极履行税收工作职责,扎实推进税务现代化建设,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税收职能作用积极发挥。坚持组织收入原则不动摇,强化组织收入责任机制,认真分析研判和把握经济税收形势,加强重点税源和重大项目监控,按月税收预测准确率,增强工作主动性和前瞻性,提升了组织收入质量。上半年,全市国税组织税收收入475.4亿元,同比增收37.1亿元,增长8.5%;组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8.6亿元,同比增收14亿元,增长16.5%,完成年度计划的45.7%。积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兑现各项政策143亿元,其中减免税73.1亿元,出口退免税49.2亿元,一般纳税人固定资产抵扣20.87亿元;增值税直接免税销售额134.86亿元,推动了经济转型升级。落实纳税人购买国税系统印制、发售税务发票免收工本费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服务青奥,积极协助青奥组委会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落实有关家禽业饲养、销售等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扶持和促进家禽产业稳定发展。抓好营改增后续管理服务,及时解决纳税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反映的突出问题,加强营改增政策效应分析工作;注重风险防控,制定货运增值税专用发票代开管理制度。积极做好营改增扩大试点准备工作,明确职责分工,排定推进时间表,梳理政策变化,修订完善政策解读,为扩大试点奠定坚实基础。
(二)税务现代化建设扎实推进。坚持创新驱动战略,以先行区建设为抓手,着力构建税务现代化六大体系的框架结构和主体内容,各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税务文化现代化建设全面推开,现代纳税服务体系、现代税收惩防体系的建设方案和实施方案正式出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方案进一步修订完善。组织召开税务现代化建设研讨会,____年度税务现代化建设报告,总结建设成果,评估建设进程,查找存在问题,明确下阶段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固本强基战略,以提高税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主线,按照“全员参与、过程控制、持续改进、闭环运作”的要求,启动新一轮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出台建设方案,召开动员会,梳理岗责体系,编写作业指导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取得积极进展。
(三)税源专业化管理平稳运行。秉承精确制导理念,进一步融合情报管理与风险管理,不断深化团队运作和实体化运作方式,提升风险管理质效,建立风险特征指标 66 个,应对完成10246户,应对总成效7.6亿元。加强税务登记管理,完成市本级下放户和异地征管户的集中调整。推进纳税人“简并征期”研究,做好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按季申报纳税准备工作。出台《____-2015信息化建设工作意见》。积极推进电子发票应用试点项目。编写《软件行业风险管理指南》,帮助软件企业防范税收风险。完成____年度汇算清缴工作,实现准期申报率100%的目标,汇算清缴应征企业所得税202.75亿元。实施“春蕾”行动、“秋实”计划。健全列名重点企业管理制度,开展税务审计和反避税调查,通过股权转让评估入库税款9000万元。深化ERP培训,着力打造一支业务强、能实战的ERP审计人才队伍。
(四)纳税服务持续优化。在办税服务方面,进一步改进全程服务承诺系统工作,将办税服务同城通办范围扩大到五区(县)办税服务厅,进一步规范市政务大厅窗口工作流程。开展“深化税收定点服务助推软件名城建设”活动,推出____年对接中国(____)软件谷税收定点服务五项举措。在税法宣传和咨询方面,全面提升12366咨询的权威性,启用总局12366系统,完成知识库升级使用,上半年咨询总量28.5万件,电话接通率89.64%,服务态度满意率98.63%,业务问题回答基本满意率87.8%。突出税收政策专项解读和分类宣传,编印《纳税服务年报》,印发政策解读6期2.9万册,抓好软件谷QQ群日常维护,提高宣传解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权益维护方面,积极筹建软件谷纳税人权益维护组织,深入梳理分析去年全国纳税人满意度调查、12345转办和纳税人诉求情况,明确改进措施。
(五)税收法治管理继续深化。积极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深化现代税收法治管理体系建设。成立市局税收政策专家团队以及专家小组,加强政策管理统一平台运行管理,完成基层内部业务规范文件清理。抓好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的宣传培训和贯彻落实,规范共性问题。围绕行政审批权改革,对现行有效的税收法 律、法规、规章和总局规范性文件中的税务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梳理。按照“全员参与、围绕重点、规范形式、突出共享”的原则,深化税收执法风险内部控制暨主题应对。推进稽查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稽查职能作用,立案检查案件296件,查补收入25999万元,入库13451万元。扎实开展日常执法督察、内部审计和专项检查工作,抓好车购税专项督察。
(六)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配合省局完成2名副巡视员、10名正处级领导和2名调研员的选拔考察。强化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对2个单位开展考核巡视工作。出台年届退休部分正科级干部晋升副调研员、单项奖励、机关工作人员遴选等办法,构建各年龄段干部分层、分类、分途发展的激励机制。加强离退休干部工作,不断提高老干部工作管理服务水平。大力推进税务文化现代化建设,做法和经验在全省国税系统介绍推广。正式____国税核心价值体系,即“率先实现税务现代化”的共同愿景,“争第一创唯一”的税务精神,“崇法崇廉 尽责尽美”的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文明创建、城乡结对共建,在____市文明行业集中评审中排名第一。命名18个集体为____年度市级“青年文明号”。举办6期“道德讲堂”。加强教育培训,组织开展了系统中层领导干部冬训、财会知识培训和科级领导干部轮训等培训。组织全局上下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深入开展“四解四促”活动,加强作风纪律检查整顿,完成系统和基层工会换届。
(七(七))党风廉政建设保障有力。继续深入开展《税收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和释义的学习贯彻活动。主动将内控机制建设纳入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完善源头治理预防机制。大力推进“清诚之约”廉政文化品牌建设,品牌体系、理念和标识基本完善。继续加大廉政文化示范点创建力度, 5家基层单位推荐申报省级廉政文化示范点,17家单位申报市级机关廉政文化示范点。深化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召开税检工作座谈会,18个单位与区县检察院建立新型协作共建关系。严肃查处举报案件。举办纪检监察干部培训班,提高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完成纪检监察干部会员卡自行清退工作。
二、____年下半年工作要点
(一)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中央、总局省局党组和市委要求,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市局党组、各单位领导班子和处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认真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牢牢把握“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把握“四个进一步”的目标,把握反对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重点要害,紧扣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建章立制三个主要环节,落实领导责任,加强宣传引导,强化督查指导,注重统筹兼顾,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为率先基本实现税务现代化、筑就税收改革发展壮丽梦想提供坚强保证。
(二)加快推进税务现代化建设。一是全面召开各体系先行区现场会,争取年内六大体系全部推开。启动体系示范区建设,制定标准,明确要求,通过考核督促、奖惩激励等方式,推动体系内容落实到位。二是完善发展指标体系。围绕税收核心职能,增强指标弹性,去除交叉指标,保留重要指标,删除一般指标,增加更具代表性的指标。在专家论证、实践验证的基础上,正式指标体系及其评估办法。三是推进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加强税收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研究,完成相关作业指导书的编写、平台业务需求的确定、平台开发及试运行、动员培训等工作。四是加强支持保障力度。深化理论研究,强化信息化支撑,加大宣传推广,全面提升税务现代化建设水平。
(三)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在今年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较多的形势下,继续一着不让抓好组织收入工作,健全组织收入机制,加强税源监控和重点企业风险应对,提升税收分析预测水平,把握组织收入的主动权,实现收入质量和收入目标双提升。坚持依法行政,全面完成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实行执法案例指导制度,完善税收执法规范指引,加强执法督察,提升税收法治水平。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根据省局相关要求,结合行政区划调整和人力资源调配,积极稳妥推进税收征管改革。继续抓好税收风险与情报管理工作,加强数据采集和分析利用。深入推进“春蕾”和“秋实”行动,切实提高跨国税源管理质效。做好大企业税企高层沟通服务工作,签订合作备忘录,引导大企业自我管理,自我遵从。探索和尝试信息化审计手段。开展税收专项检查,严厉打击发票违法犯罪活动,大力推广应用查账软件,增强稽查震慑效应。
(四)着力抓好税收服务。积极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按照上级部署做好营改增扩大试点相关工作。围绕全市发展重点,落实好支持科技创新、战略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实体经济发展和创业就业等方面的税收政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当好改革员、宣传员、执法员和服务员,让纳税人满意缴税、明白缴税、公正缴税、便捷缴税。继续开展大企业高层沟通和合作备忘录签定签定工作。修订《办税指引》,优化短信平台二期。推广运用网上代开发票申请功能,提高办税窗口代开效率。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 产生原因 防范对策
一、正确认识财务风险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经营方式日益复杂化。我国企业财务风险衡量与管理还比较滞后,许多企业都是在危机发生后来才总结失败的教训。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赢利,必然围绕着采购、制造、销售的运营轨道进行。生产需要生产资料和劳动资料的投入,这就会带来投资回收风险;产品生产出来如果不能及时卖出,就会形成资金沉淀风险;产品卖出以后更须及时收回货款,否则会有资金回收风险;运作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有损失乃至发生破产的风险。纵观企业运营,卓越者做成了百年“老店”,平庸者甚至开业不到一年就被迫关门。百年企业成功的经验各不相同,而企业短命的原因基本相似,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无效甚至是没有管理。
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财务收益和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促使企业经营过程中由这种风险变成损失,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降低。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主要特征表现在:⑴是客观性。即财务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处处存在,时时存在。⑵是全面性。即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积累、分配等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⑶是不确定性。即财务风险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⑷是收益与损失共存性。即风险与收益成正比,风险越大收益越高,反之收益就越低。
二、分析产生企业财务风险的根源
明确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财务风险、防范财务风险。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内部的原因。
(1)经济风险。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存在着周期性的波动。在经济高涨时期,市场购销两旺,企业效益普遍提高;反之,在经济萧条时期,市场疲软,企业亏损面就会扩大,因此,经济萧条时期风险往往较大。
(2)企业赊销比重失控。有的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资产长期被债务人无偿占用,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3)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资金结构主要是指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中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关系。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等原因,我国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例过高。资金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4)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企业的财务风险决非朝夕之间就突如其来,往往是由于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的检测和危机前的种种征兆重视不够,对财务风险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也没有有效地进行财务风险的防范,从而未能及时采取措施,以至于危机爆发,措手不及。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企业决策者和财务管理人员应从财务风险产生的根源入手,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系统,以有效应对企业风险,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利润。主要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变化,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虽然存在于企业以外,企业无法对其施加影响,但并不是说企业面对环境变化就无所作为。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以此降低因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2)建立和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系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面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3)学习和掌握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要使财务管理人员明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只要通过自身的知识水平、业务素质的加强,才能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4)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切忌主观臆断。举个例子来说吧!目前,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不断持续推进,如我厂前两年的一次投资项目为例,该项目位于福州金山新区,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金山在短短几年成了具有规模的住宅新区,然而包括污水处理在内的各项基础设施却未及时配套,市政府要求以国有企业名义对金山污水处理厂进行项目投资。当时我们在筹资过程中做了大量评估分析工作,从项目计算期、投资借款利息、投资项目受物价水平的变动因素以及受现行会计制度税收制度的影响、投资风险等各个方面进行经济评价。经济评价分为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的两个层次,鉴于本工程系城市基础设施,其国民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很难用货币量化,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为促进本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而其净贡献也难以确切地定量计算。最后,考虑到本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重于工程的效益,我厂最后还是承担了项目的投资。在具体实施时我们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合理预测资金需要量,然后通过对资金成本的计算分析及各种筹资方式的风险分析,选择正确的筹资方式,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以尽可能降低成本,减少风险。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项综合管理过程,同时涉及到资金运动地各个环节。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充分识别和控制财务风险,把风险管理提高到企业管理的重要位置,把握多变的市场机遇,发挥财务风险管理的职能,避免财务危机,保证企业获得安全、稳定长期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顾晓安.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财经论丛.
[2]财务管理.中级会计职称考试教材.2007.
[3]王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智慧[J].企业研究,2006,(5).
[4]黄锦亮,白帆.论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J].财会研究,2006,(12).
第一章绪论
1.1热电厂660MW超临界机组工程概况
热电厂660MW超临界机组是中国大唐集团在吉林省内投资最大、单机容量最大的火力发电机组。热电厂扩建1×660MW机组,定于2007年5月25日开工建设,2008年12月15日实现达标投产。该项目由主厂房主体等主辅生产工程建筑与安装,燃料供应系统、水处理系统建筑与安装工程,燃料供应系统、水处理系统建筑与安装工程,脱硫系统建筑与安装工程四个标段组成。工程设计容量为,安装1台733MVA发电机组,配置1台2090t/h超临界一次中间再热燃煤直流炉,660MW超临界、一次中间再热、单轴、三缸四排汽、凝汽式汽轮机,同步建设烟气脱硫装置,并留有扩建余地。工程总占地面积23.78hm2,总投资亿元(土建工程投资亿元),年供电量亿千瓦•时。
我公司投标的是A标段,主要包括:主辅生产工程建筑与安装。不包括烟囱、水塔建筑工程,不包括燃料供应系统建筑与安装,不包括水处理系统建筑与安装,不包括脱硫系统建筑与安装。不包括绿化工程。
1.2各阶段主要管理工作及特点
热电厂扩建1×660MW机组,定于2007年5月25日开工建设,2008年12月15日实现达标投产。该项目管理分为三个阶段,
1.2.1前期开发管理,即从项目招投标这一阶段所存在的管理。主要是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招投标工作是通过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或在特定范围内议标的形式,将工程的任务分解后,给予资质符合要求并能承诺指标的承包公司承揽,或将机电设备和主要材料分类后给予符合技术要求、价格合理、售后服务好的供应商负责供应。招投标管理工作实际上是将目标分解的过程,也是合同管理环节必要的一种手段和准备工作。招投标管理工作认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机电设备以及主要材料的供货质量、供货时间,建筑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工期和工程造价等指标的实现。
1.2.2建设期的管理,即从项目开到建成过程中所存在的管理。主要有:
1.2.2.1工程勘探与设计以及技术的管理。一是技术准备阶段:如现场勘察以及项目设计任务的委托,施工图纸的审查、设计交底、编制和审批施工组织设计及重大技术问题的技术交底等;二是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如处理和办理工程变更、洽商,技术方案和措施(包括季节性施工的技术措施)的审定,材料及半成品的技术检验,技术问题的处理,规范、规程的工艺标准的贯彻实施等;三是技术开发活动:如科学研究,技术改造,技术革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使用及技术培训等;四是其他方面的技术工作:如技术装备,技术文件、资料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技术责任制等的落实等。
1.2.2.2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工程项目的最终能否满足预定质量目标的重要工作。一是对有关单位的资质进行审查,包括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的资质审查,施工队伍的素质以及质量保证体系的认证,机电设备和主要建筑材料供应商的资质审查等;二是质量检查,包括施工过程中施工质量及安装质量的检查,是否按工艺的标准、操作规程和规范施工,是否按设计图纸要求或洽商变更施工,工序衔接是否合理,是否会有隐患,进场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机电设备等的质量检查。符合要求才可以进行下一道工序;三是进行工程质量的评定,按建设工种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要求进行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最终单位工程的质量评定,评出质量等级,发现主要存在的问题,采取响应的整改措施使工程质量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四是建立质量管理制度,如原材料、成品、半成品、预制品的检查制度,隐蔽工程验收制度,班组自检和交检制度,按质量管理层实行分级验收制度,第三方认证制度以及质量事故处理办法等。
1.2.2.3风险管理:工程项目的立项、分析和实施的全过程都存在不能预先确定的内部和外部的干扰因素,这种干扰因素称为工程风险。从性质上可计量风险属于技术性风险,是常规性的不可避免的风险,包括地质地基条件、材料设备供应、工程变更、技术规范、设计与施工等造成的风险。一,工程合同既是项目管理的法律文件,也是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项目管理者必须有强烈的风险意识,能够从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的每一个条款;二,工程索赔是一种权利要求,其根本原因在于合同条件的变化和外界的干扰,没有索赔合同就不能体现其公正性,因为索赔是合同主体对工程风险的重新界定。工程索赔应贯穿于项目整个过程,重点在施工阶段,涉及诸如工程量变化、设计有误、加速施工、施工图变化、不利自然条件或非乙方原因引起的施工条件的变化和工期的延误等;三,利用合同形式控制风险。合同形式有总价合同。单价合同,成本加酬金合同。这三中合同形式风险递减。
1.2.2.4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是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支出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控制、核算、考核、分析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一是成本目标的分解,落实成本目标的控制,明确工程项目的管理者对项目成本只能分工;二是编制成本控制计划,以施工预算和项目预算成本同实际成本进行比较分析,使实际成本控制在预算成本之内;三是采取技术措施控制项目成本,主要从确定最佳施工方案、采取能降低成本的技术措施、提高交付使用率等方面着手进行;四是实施计划与资金的动态管理,随时了解成本与计划之间的关系,适时的调整计划与决策,使资金使用更加合理;五是认真审核组成成本的每一笔款项的支付,审核其内容是否为支付范围、数量是否计算正确、是否留有余地、支付时间是否合适、支付对象是否为合适当事方等;六是尽量减少索赔事项的发生,要求尽量减少指挥与决策的失误,将设计图中的问题提前发现并在施工前解决,平时多积累相关资料,如往来文件、指令、施工日志、记录、气象资料、质量隐患记录、整改通知、人员机械配备和组织情况、政府的有关文件和法规等,所有这些都可以作为索赔事件一旦发生的依据;七是合理组织施工、提高施工质量、加快工期、减少质量事故的发生、减少返工和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等。
1.2.3经营阶段的管理。指项目投入运行进入市场后所承担的保修服务。承包商和业主协商一致签订工程质量保修书,承包商在质量保修期内按照有关管理规定及双方约定承担工程质量保修责任。我单位承包的热电厂660MW超临界机组项目约定的工程质量保证金为竣工决算价款的5%。在国家规定的工程合理使用年限内,承包商应确保主体结构质量。因承包商原因致使工程在合理使用期限内造成人身和财产损害的,承包商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对各项建筑工程保修期主要有,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建工程为设计文件规定的该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其屋面防水工程为5年;建筑物电气管线、上下水管线等安装工程为2年;建筑物的供热、供冷工程为2个供热、供冷期;室外的上下水、道路等公用工程为l年。安装工程保修期为1年。对属于保修范围和内容的项目,承包商应在接到修理通知之日起24小时内派人修理。承包商不在约定期限内派人修理,业主可委托其它人员修理,保修费从质量保证金内扣除。
1.3项目管理目标体系
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项目管理体系(PMBOK)把项目管理划分为9个领域,即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风险管理和综合管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997年以PMBOK为框架提出了“项目管理质量指南”(ISO10006),成为ISO9000族中重要的支持性技术指南。近年来,由于PMBOK的基本内容跨越行业界限而得到“普遍认可”,因而受到国内外专业学术领域的广泛重视。对热电工程的建设来讲,它同样具有指导价值。在热电厂660MW超临界机组项目中,我们制定的项目管理目标主要内容有:
1.3.1质量目标:承包商应建立强有力的质保体系和质检系统,按质量体系文件要求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对此,承包商应执行国家和电力行业的法规与文件,达到国家验收规范标准。国家及部颁与本工程有关的各种有效版本的技术规范、规程、设计院和制造厂技术文件上的质量标准和要求适用于长山工程项目工程。国外电力设备和安装,原则上按制造国的质量标准执行,如无要求,则按我国的现行国家、部颁质量标准实施,质量标准发生矛盾时由监理工程师及发包方负责协调解决。施工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土建工程按照新颁布的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执行,安装工程按照国家电力公司颁发《火电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执行,同时结合原电力部、国家电力公司颁发的其它有关标准、规定及特殊技术要求执行。竣工验收合格率100%,优良品率达90%以上,符合验收规范要求;无重大质量事故;做到整个工程项目无重大返工,不给业主留下任何质量隐患;工程项目做到一次验收合格,一次启动成功;施工记录做到尽量准确、清洁、整齐。
1.3.2工期目标:2007年5月25日开工建设,2008年12月15日实现达标投产,工期共230天。
1.3.3安全生产目标:电力建设项目安全管理工作,应遵照电力工业部颁布的《电力建设安全施工管理规定》和《补充规定》以及其它有关安全生产管理文件执行。制定遵守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有关制度。在建设、投产期间,杜绝一切人身死亡、重大机械设备损坏、火灾、交通以及其它重大事故发生。严格控制各种习惯性违章,保证控制轻伤事故率在3‰以内,符合GBT28001职业安全健康体系要求。
1.3.4文明施工目标:全面贯彻项目公司的工程建设安全方针、目标、标准和有关规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织现场的管理和施工;制定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的规划和措施,成立现场施工安全委员会,领导和协调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的整体工作,创文明施工工地。
1.3.5环境保护目标:符合ISO14001国际环境体系要求。
无论项目采取什么管理模式,在建立统一、规范的项目管理体系,是系统控制风险的重要策略。项目的实际操作和工作人员发现项目的投标和施工过程中出现某个问题,可能引起风险,必须及时向项目管理人员提供这种风险问题的后果,造成后果的可能性,以及风险的严重性等风险属性,同时,为便于知识的积累,还应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项目管理人员收到来自基层的风险评估报告,他首先关心的应该是该单位的施工和运作是否处于关键环节上,对项目整体造成的影响会有多大,对其他部件造成的影响会有多大,能按时解决的可能性将会有多少。与其他的风险问题综合,定期提交给项目决策人员,使项目决策人员能实时了解项目运作中出现的风险问题,有的放矢的制定出决策方案。对于项目决策人员而言,收到的信息应该是经过项目管理人员提炼之后的数据信息。知道项目进度正常与否,风险是否在可控范围内即可。将项目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将风险管理融入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能有效地提升项目的风险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其过程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第二章长山工程项目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一般来说,风险具备下列要素:
一,事件(不希望发生的变化):如山区电力线路建设工程项目中爆发泥石流、塌方等对杆塔基础的危害。
二,事件发生的概率(事件发生具有不确定性):特大泥石流、塌方等发生的概率。
三,事件的影响(结果):线路遭到破坏,不但影响输送电能,甚至瓦解电网,大面积停电,给经济建设造成损失和人民生活造成困难。
四,风险的原因:自然、环境、机器设备以及人的因素:技术、文化、生理、心理。
风险中包含不确定的成份,在这类问题中可使用概率计算。同时由失败引起的后果和灾难必须考虑。若没有完成目标A的后果比没有完成目标B的后果严重,则失败概率只有0.05的项目A的失败要比失败概率为0.02的项目B的失败严重。因此,每个事件的风险可定义为不确定性和后果的函数。
风险中另一个重要因素为风险原因,即某个事件或某个事件的缺乏引起的风险又叫风险源。在电力建设工程项目中,很多风险是能通过对已发生事故的分析和采取必要的措施而最大限度地得到避免。
2.1风险因素识别、分类、评价
绝对的和万无一失的情况是不存在的,事实情况是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对风险加以识别的目的,在于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按一般的风险分担原则确定风险由最有能力承担的一方承担,并通过对此风险的管理,达到控制、预防风险的目标,从而使项目顺利实施。可见,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风险管理是风险识别的目的和归宿。项目风险管理过程模型一般包括四个步骤:即风险规划、风险评估、风险处置和风险监控,其中风险评估又分为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两个步子,而风险分析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等等。一般情况下,完整的风险分析应该包括三部分。一是会出现什么事故?(风险辨识)二是谁或什么会受到影响?(后果分析)三是发生概率有多大?(风险评价)每一步骤可根据复杂程度,给出定性或定量的结果。
我们在热电厂660MW超临界机组项目的风险因素的分析中,我们主要根据该项目的实际情况,开展识别、分类、评价等各项活动。
2.1.1风险因素识别
热电工程的风险来源比较复杂,由于外部因数太多,造成风险的识别相对困难,主要的风险来源集中在设计技术、施工技术、自然环境、政治社会、经济政策、合同条款、安全生产、人员配置、材料设备、组织协调等。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依据历史资料分析、基于专家的经验评估和头脑风暴评估法。对热电工程识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1系统外风险又称不可控制风险,一般是指与东道国宏观经济环境有关的、超出发起人和项目公司控制范围的风险,其内容包括:不可抗力风险,是指当事人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且不能克服的自然事件和社会事件。不可抗力的一般原理是:遭受不可抗力事件的一方当事人,对于因此而给他方造成损失的赔偿责任,可以全部或部分免除。在项目谈判中,对不可抗力概念的内涵意见一般较为一致,但对其外延范围往往分歧较大,尤其是对社会事件的外延争议最大。不可抗力事件造成的损失大致可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两种,直接损失是指对项目设施本身造成的损失,间接损失是指项目设施丧失功能而导致的收益损失。("不可抗拒的自然风险即因地震、洪水、台风、海啸、雷击、火山爆发以及意外事故等引起的风险。这类风险是项目参与各方无法控制的。
2.1.1.2与甲方关联的风险:是第一次合作、甲方的管理能力及效率、存在不现实的期望,业主是否无力偿付货款、或恶意倒闭致求偿无门等方面的可能等风险。
2.1.1.3合同风险:需要满足的合同条款和条件的是否会造成成本过高,包括绩效惩罚、合同终止惩罚、保证金扣留等方面的可能等风险。
2.1.1.4项目经验:是否有同类项目和管理经验、项目投标的成员经验水平、是否需要特殊技能的人员等方面的可能等风险。
2.1.1.5项目管理:未来的项目经理是否具有管理经验和培训技能,会计处理与税务对企业盈亏可能等方面的可能等风险。
2.1.1.6工作估计:项目的估算水平如何;作业制度不良与操作疏失对企业造成之风险,如流程设计不良或矛盾、作业执行发生疏漏、内部控制未落实等方面的可能等风险。
2.1.1.7项目约束:项目的设计、施工或工作环境有特殊的限制,会导致较高的支出,较长的工期及质量的下降;市价波动对于企业营运或投资可能产生亏损之风险,如利率、汇率、股价等变动对相关部位损益的影响等方面的可能等风险。
2.1.1.8可交付成果的复杂性和规模:项目的复杂性或规模大到交付困难,将增加成本或延长工期等方面的可能等风险。
2.1.1.9宾承包商:项目的第三方承包商管理水平的潜在责任是否能够充分地受到项目的成功、规则或程序的约束等方面的可能等风险。
2.1.2风险因素分类
建设工程项目是复杂的开放系统,长期以来,工程风险的研究一直沿用分析方法和类比方法。为了便于风险分析和风险的防范处理,笔者从工程风险是否可以计量的角度对风险进行分类,以确定哪些风险可以作定量分析,哪些只能作定性分析,哪些可以作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以便于不同风险的防范采取相应的对策。项目管理风险、变更管理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战略风险、技术风险、错误假设的风险。
按性质来分析,可计量风险和非计量风险。可计量风险属於技术性风险,是常规性的不可避免的风险,包括地质地基条件、材料供应、设备供应、工程变更、技术规范、设计与施工等造成的风险;非计量风险属於非技术性风险,发生的概率较小,是非常规性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政治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组织协调风险等。
按国外比较流行的是安达信的风险分类方法来分析,主要分为,一、市场风险:市价波动对于企业营运或投资可能产生亏损之风险,如利率、汇率、股价等变动对相关部位损益的影响。二、信用风险:交易对手无力偿付货款、或恶意倒闭致求偿无门的风险。三、流动性风险:影响企业资金调度能力之风险,如负债管理、资产变现性、紧急流动应变能力。四、作业风险:作业制度不良与操作疏失对企业造成之风险,如流程设计不良或矛盾、作业执行发生疏漏、内部控制未落实。五、法律风险:契约之完备与有效与否对企业可能产生之风险,如承作业务之适法性、外文契约及外国法令之认知。六、会计风险:会计处理与税务对企业盈亏可能产生之风险,如帐务处理之妥适性、合法性、税务咨询及处理是否完备。七、资讯风险:资讯信息系统之安控、运作、备援失当导致企业之风险等。八、策略风险:于竞争环境中,项目建设选择市场利基或核心产品失当的风险。
2.1.3风险因素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采取科学方法将辩识出并经分类的风险据其权重大小予以排队,有针对性、有重点地管理好风险。在这项模型中,采用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法)进行风险评估。经过风险评估,该模型将风险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ⅰ级严重风险0.1≤权重≤1
ⅱ级一般风险0.01≤权重≤0.1
ⅲ级轻微风险0≤权重≤0.01
对于以上不同等级的风险,业主应给予不同程度的重视。
我们在风险因素识别、分类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项目已辩识出的施工风险进行评估,将热电厂660MW超临界机组项目风险分成以下几种:
Ⅰ级风险:利率变化风险、行政性风险、经济风险、政治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组织协调风险等。
Ⅱ级风险:工程变更、技术故障、设施质量风险、地质地基条件、材料供应、设备供应、通货膨胀风险、法规变更风险、市场风险、完工风险、经营风险、偿还期限风险等。
Ⅲ级风险:战略风险、错误假设的风险、人员风险费用超支风险、不可抗力风险、违约风险、信用风险等。
2.2项目合同风险分析
一般而言在工程项目中,投标人在招投标过程中都会承担一定的风险。从决定响应招标文件,编制投标文件开始风险就产生了。合同风险。包括:合同条款风险和合同管理风险。合同条款应本着平等、资源、公平、诚实信用,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每一条款都应仔细斟酌,以方出现不平等条款、定义和用词含混不清、意思表达不明的情况。还应注意合同条款的遗漏,合同类型选择不当。合同管理是承包商获利的关键手段,不善于管理合同的承包商是绝对不可能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的。它主要是利用合同条款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扩大受益,这就要求承包商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技巧,要善于开展索赔,否则,不懂索赔,只能自己承担损失。其中主要是投标过程风险,表现为,低价竞标风险、优惠条件竞标风险、投标文件错误风险、投标风险、联合体与分包商风险和投标人效用风险等,而且这些风险经常并存于同一个工程项目。
2.2.1违约风险。指项目融资中有关当事人因故无法履行或拒绝履行合同中规定的义务而导致的风险。它分为以下两种:一是根本违反合同。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使另一方当事人蒙受损失,以致于实际上剥夺了他根据合同规定有权期待得到的东西,即为根本违反合同。根据有关条约,不论哪方当事人,若其违约行为已构成根本违反合同,对方有权据此宣告合同无效,从而解除双方在合同中的义务。但造成根本违反合同的一方当事人,仍应负责赔偿因此导致的一切损失。另一种是预期违反合同。合同订立后,一方当事人已明显预见到另一方当事人由于其履行合同义务的能力或信用严重缺陷,或其准备履约的情况显然将不能履行其在合同中所承担的义务即为预期违反合同。该情况发生时,预见到的一方当事人有权中止履行其合同义务,但必须立即通知另一方当事人,另一方当事人应该赔偿损失。不论发生哪种违反合同的情况,这些都是项目的招标方和投标方不希望出现的。
2.2.2竞争不充分风险。这是在招投标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个风险。如果招投标程序没有建立在公正、公平、高度透明度的基础上,没有吸引到足够的竞标者,导使标价不能降低产生的风险。
2.2.3投标不成功的风险。指在竞争投标中,投标方由于竞争失败没有争取到项目,签不成特许权协议造成开发费用损失的风险。就长山工程项目的投标来说,开发和投标费用很高,需要编制可行性报告、全面规划、编写长篇标书,这样的花费要占去项目成本的三分之一。一但投标不成功,这种花费就得不到回报的。
2.3项目资金风险分析
投资风险是任何企业和个人都可能遇到的一种风险,在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它是指由于工期、原材料价格、征地移民、投资分摊比例和相关工程投资的不确定性因素而引起的投资总额膨胀的风险。一般情况下,工程项目越大、工期越长、工程难度越大,投资面临的风险也越大。由于热电厂660MW超临界机组项目规模大,周期长,涉及面广,因此承包商资金运作受政治、经济、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项目的资金风险主要包括:
2.3.1保证金风险。工程保证金主要包括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预付款保证金和质量保证金。承包商保证金风险主要有:一是保证金比例过高。如有的工程投标保证金高达总造价的10%,质量保证金的比例更高,而且必须采用现金支付。这样,承包商的流动资金有很大一部分无法流动周转,势必影响正常的施工秩序。二是不公平没收或扣除。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业主可能会利用种种借口,如承包商未按期竣工、工程质量达不到约定标准等,扣除甚至没收承包商的保证金,从而造成承包商损失。三是延期返还。对于非承包商责任造成的工程延期,业主不按照合同约事实上按期返还,甚至当工程竣工交付使用后,业主仍然不返还保证金使得承包商在履约过程中缺少足够的流动资金,难以维持项目的正常运转。
2.3.2支付风险。一是业主丧失支付能力。在履约过程中业主的财政状况恶化,或者业主转移财产、抽逃资金,形成支付困难,从而造成承包商投入的资金得不到补偿。二是预付款支付风险。由于建筑市场属于买方市场,业主对于预付款的规定一般都比较苛刻,如:降低预付款甚至取消预付款;延缓预付款支付时间;改变预付款扣还方式等。造成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承包商需垫付大量资金。三是工程款支付风险。业主采用不利于承包商的支付方式,如按工程形角进度支付而早期付款比例较低;延期支付等等,导致承包商的现金流动长期处于负值状态,承包商苦不堪言,为保证工程能够正常运转,不得不加大资金投入从而增加利息支出,甚至引起承包商信用危机。
2.3.3结算风险。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标价过低。标价过低可能是因为业主压价或恶性竞争引起,也可能是因承包商报价失误造成的。
2.3.4保留金风险。如加大工程保留金额度;延长保留金返还时间;不合理扣除或没收保留金等等。二是合同价格风险。如业在合同中加大合同价格不予调整的范围;现场施工条件发生变化而依据合同承包商得不到任何补偿;在合同中增另开脱责任性条款等等。三是索赔风险。包括索赔事件发生后承包商未在规定期限内索赔;索赔缺少依据和证据;索赔被不合理驳回;业主方索赔等。
2.3.5通货膨胀。主要包括人工、材料、机械等费用上涨而承包商得不到补偿。
2.3.6税收风险。主要包括出新税以及税率上涨率。
2.4项目施工风险分析
2.4.1建设工程风险。项目在完成有关手续,正式签署有关文件并经政府批准之后便进人工程营建阶段。对项目公司来说,在这一阶段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工程顺利完工的风险。工程能否顺利完工,决定着项目能否顺利运营,项目发起人的投资能否得到回报,债权人的本息能否按期收回。因此识别这类风险并进行有效管理,是保证BOT项目工程顺利建成并交付运营商使用的重要手段。项目融资中的"完工",分为全部完工和部分完工两种,全部完工是指项目工程在预计的工程造价、工程建设期内建成完工并没有出现项目终止的情况以及项目验收或试运营期间,产品、服务的质量或数量达到某一规定的标准,运营费用低于某一规定的百分比,完工风险包括工程不能完工风险、成本超支风险和完工迟延风险。部分完工是指定工分为若干阶段时在某一阶段里的完工,或产量达到某一个比较低的数量便可构成完工。一是不能完工风险。由于项目选址不当,使用了复杂的技术、工程设计不合理、在工程施工中改变设计方案、项目发起人和工程总承包商技术能力和经验不足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导致不能完成该项目的建设或者完成的项目达不到预期设计标准。二是完工迟延风险。由于通货膨胀、建筑承包商技术不过关、经验不足,建筑材料和设备不能及时取得或者劳动力来源得不到保障,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可能导致项目不能按照预计的时间完成工程建设从而使项目发起人和债权人遭受完工迟延风险。
2.4.2技术故障风险。项目设施竣工交付使用后,进入运营期,在运营期内的任何时间内都有可能发生技术故障,从而使项目公司面临技术故障的风险。作为承包商对工程的照管的责任,全权负责工程上使用的材料、待安装的设备及工程本身的照管。在发包方接收全部工程后,发包方将负责这些事宜。如果发包方及监理工程师发出了永久工程的某一分段工程或部分工程的移交证书,承包商应从发出移交证书之日起,不再对这些分段或部分工程的照管负责,此时对那一区段或那一部分工程的照管责任移交给发包方。技术条件风险。包含现场未知因素风险、建筑材料供应风险、建筑机械使用风险、技术规范图纸风险以及专有技术应用风险等,这些风险往往不是局部的或某一个方面的,而是全局性的,并且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扩大的趋势。
2.4.3质量与安全风险。质量与安全是施工企业永恒的生命线,也是工程项目重要的管理内容,一旦发生质量与安全事故,不仅给伤者本人及家庭造成巨大的痛苦,同时也将给企业带来相应的经济损失。轻则罚款、通报批评,重则停止市场活动,降级甚至吊销执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2.4.4项目施工管理风险。总包项目施工过程中有时由于工程本身规模较大,技术难度及要求高,管理上难免顾此失彼而造成风险。
2.4.5项目经理任用风险。项目经理作为对施工项目全面负责人,其素质、能力往往是项目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如果项目经理的管理与指挥组织能力不足或缺乏职业道德,那么项目的顺利实施及赢利就可能会大打折扣,从而给项目管理带来风险。
2.4.6材料价格风险。一般来说,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的60%--70%以上都是材料成本,任何一种主要材料的大幅波动都会给项目带来巨大的影响。如2003年,钢材价格大幅度上涨,由年初的每吨2000元左右一路上涨到每吨3400--3500多元,一些对材料采取"闭口"报价并中标的工程项目简直就遭遇了灭顶之灾。
同时,在施工项目竣工后,如不能及时办理工程竣工验收、编制工程竣工决算,即可能造成项目财务结算滞后,不能及时收回工程结算尾款,增加项目的资金负担。同时又延长了工程保修时间,增加工程保修费用,从而使项目成本增大,也会带来相应的风险。
2.5项目权责风险分析
2.5.1信用风险。业主,承包商和分级承包商等项目参与各方彼此都存在一个信用风险的问题。
2.5.2组织协调风险。风险责任主体层次较多,在组织协调上操作的也是数量极少的大型项目,要从集团整体的角度、组织各个层次定位、人员的道德和能力等诸多方面来控制项目的风险,是一件相当不易的事情。
2.5.3道德风险。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在管理过程中容易产生道德风险。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在各类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进行的,无论是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监管体系还是企业内部的控制体系,尚没有达到规范的程度,而社会的价值观已经多元化,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环境中,企业一方面要适应,另一方面要控制内部由于人员素质、道德、价值观引起的各类风险,挑战非常巨大,一些企业通过激励机制可以解决部分问题,也有一些企业由于种种限制,并未解决激励机制的问题,一些解决办法被迫放到桌子底下,由此造成各类风险。
第三章风险管理防范措施
3.1项目合同签订阶段风险防范措施
工程投标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投标人的风险主要来自对工程估价不准确、对影响因素考虑不全以及对竞争对手估计不足等。所以,投标人必须在充分了解投标过程中风险的表现形式以及综合分析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风险控制策略,以自己的技术水平、社会信誉和合理报价展开竞争,确保投标风险的出现率降至最低。
3.1.1避减策略。项目的管理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学会从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的每一个条款,对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否则,风险将给项目带来巨大的损失。尤其是在投标报价前,应该在准确计算工程量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影响造价风险因素的分析,根据投标人自己的抵抗风险的能力,适当考虑风险系数以确定工程造价。
3.1.2分散策略。分散风险主要是采用几家单位联合投标的方式来分散造价风险。对于规模大、造价高、风险大的工程,投标人一方面可利用几家联合投标来共同抵御造价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各联合单位的专业优势,取长补短,多快好省地共同完成承包项目。利用合同形式进行风险控制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实际,适当选择计价式合同形式,降低工程的合同风险。例如:对于水文地质条件稳定且承包单位有类似施工经验的中小型工程项目,实际造价突破计划造价的可能性不大,其风险量较小,可以采用自留加风险控制策略,用总价合同的报价方式;对予工程量变化的可能性及变化幅度均较大的工程项目,其风险量较大,应采用风险转移策略,当事人各方协商分担.用单价合同报价方式,将工程量变化的风险全部转移给甲方;对于无法测算成本状况的工程,贸然估价将导致极大风险,只能用成本加酬金合同,将工程风险全部转移给建设方。
3.1.3转移策略。转移风险是指利用保险和担保的方式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和担保机构,这样可以保证工程质量,减少责任事件发生时的风险损失。投保,主要针对直接损失而言,即通过支付保险费把风险转移给有承担能力的保险公司或出口信贷机构。保险种类依法律规定有建筑工程综合保险、第三方责任保险、工伤事故赔偿保险、设备物质运输保险等。对于投标人来说,可以要求业主提供支付担保,让业主保证按照合同约定如期向自己履行支付责任;而保险是一种经济补偿制度,是通过对有可能发生的不确定事件的预测和收取保险费的方法建立保险基金,以合同的形式将风险从被保险人转移到保险人,由多数人分担少数人的损失。同时可以寻求所在地政府资助和保证,是对不能保险或不能以合理成本保险的不可抗力风险的管理方法。有些不可抗力风险无法确定成本,并不能保险或不能按照合理的保险费投保,这往往给项目谈判造成障碍,双房只愿承担不保护债权人方面的不可抗力风险,作为重大建设项目,往往可以要求所在地方政府提供某种形式的政府资助和担保,前提是此种影响只能适用于特定的一段时间。当然,这种资助不是正式的政府保证,在性质上只是对项目表示支持的一种承诺,这种保证不具有金融担保性质,不适用于我国《担保法)的相关规定。
3.1.4自保策略。在有些特殊情况下,投标人可以通过对风险和风险管理的认真分析与权衡,决定全部或部分承担某些风险;因为,在风险的防范和管理过程中,如果对某些风险预测准确、合理利用,风险因素还可以带来赢利。不过,选择自保与否,还必须对风险后果的影响程度与出现的可能性的大小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实际情况选择。
3.2项目资金拨付风险防范措施
3.2.1详细调查业主的资信状况。业主的资信状况好坏,直接影响到资金风险是否会发生及风险发生后影响程度的大小。因此,在决定投标前,必须详细调查业主的资信状况不良,必须慎重考虑是否参加投标,如决定参加投标,承包商应当事先要求业主提供银行出具的资金以位的证明或资金支付担保。
3.2.2科学制定投标策略,减少工程资金风险。认真计算投标报价,进行盈亏分析,杜绝报价失误现象。联合投标或将风险较大的部分进行分包,以转移风险;报价时采用一个相对较高的未来利率或预期加权平均利率来取代现行利率,作为资金借款利率;报价时加上一笔风险准备金,以弥补风险损失。最重要的是确定最优资本结构。承包商资本结构,是指负债和权益及形成资产的比例关系,即相应的人、资金、材料、设备机械和施工技术方法的资本存在形式。确定最优的资本结构形式,利用财务杠杆和经营杠杆,对于获取最满足利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通过降低占工程造价比重大的人工费、材料费,适度调整借贷资金的比例,比较不同的资本结构方案从中选出最佳,从而实现规模、资金、治理水平、技术能力的有机结合,达到最优资本效率。
3.2.3制定严谨公平合理的工程合同。这是常见的减轻和转移风险的方式。承包商应当对招标文件中的合同条件逐眇条分析,有些问题可在投标文件中明确提出,有的则应当依据合同法公平原则,通过合同谈判,争取签订一份严谨公平合理的工程合同。主要包括:一是选择合理的合同计价方式,尽可能不采用固定价格合同;二是争取工程预付款,并在合同中规定预付款的比例及对付时间,如果没有预付款,承包商可要求业主支付一定的初期动员费用;三是争取采用按当月进度支付工程款,并在合同中约事实上工程款的支付程序和时间及业主不按会议应承担的责任;四是合同中约定工程调价范围和调价公式,以减少物价上涨风险;五是在合同中规定工程造价随政策性调价而调整;六是在合同确定最终结算和付款的时间及业主不按期付款应承担的责任;七是说服业主以保函方式取代保证金和保留金,并明确保函有效期,在合同中规定履约保函程量减少而递减的条款;八是在合同中规定业主没收或扣除保证金事先必须通知承包商,并经承包商同意或经仲裁后方可实施。
3.2.4制定详细可行的施工进度计划。在投标前认真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准确制订出进度计划和现金流量估算,中标后根据双方约定的工程款支付方式、支付时间和工期要求,详细制定资金支出计划、资金回收计划和资金流动计划,在此基础上认真调整原进度计划,确保资金现金流达到最大值。如果业主提供的资金不能满足项目流动资金的需要,承包商必须根据资金需要的时间和资金需要量、借款利率的高低和变化趋势、资金占用时间以及获得资金的可能性,合理选报借款方式,落实融资渠道,详细制定项目的融资计划,以保障资金供应,减少利息支出。
3.2.5加强施工管理,按时按质履行合同义务。合同签订后,承包商应作好合同的分析工作,并将合同进行层层分解,层层交底,建立严格的内部合同责任制度。在虱约过程中加强合同实施管理,严格履行合同义务,避免出现违约行为,以避免或减少业主方索赔和保证金风险。
。
3.2.6加强索赔管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合同是业主和承包商之间风险的分摊文件,但合同在承担风险上往往分摊不公,而索赔则是商包商和业主之间在承担工程风险比例上的合理再分摊。因此,在报标报价阶段,承包商应当仔细分析招标文件,报价时要考虑索赔因素。履约时认真分析合同文件,建立索赔业务管理制度,注意合同实施中每一事件的详细进展情况,寻找索赔机会,通过索赔攻得补偿,以达到弥补风险损失的目的。
3.3项目施工阶段风险防范措施
3.3.1严格按基建程序办事,加强电力建设工程的合同管理。首先要加强开工前的准备工作,项目法人应严格按基建程序办事,选择适当的工程开工时机,以利于建设资金的合理安排和工程的顺利进行。工程开工时,以下确保建设项目法人及开工报告已经批准、项目已纳入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年度投资计划资金已落实、建设场地“四通一平”工作已完成、主要设备和施工队伍已经选定,供货和施工合同已签订、施工组织设计已审定,图纸已会审并进行了设计交底。在签订执行合同时,要在工程承包合同中明确约定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工程项目造价影响的变动因素进行详细而周到的约定,在合同中事先考虑造价变动因素和变动量,对设计变更和索赔的结算处理有明确的说明,避免合同执行中出现纠纷,结算时出现麻烦。
3.3.2加强设计变更的审查。施工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另一方面是在工程变更上。一个庞大的建设项目,设计变更往往不可避免,但应加强设计变更管理,尽量降低由此引起的经济损失。设计变更包含由于设计工作本身的漏项、错误或其他原因而修改、补充原设计的技术资料。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两者性质截然不同,凡属设计变更范畴,必须按设计变更处理,不能以现场签证处理。设计变更是工程变更的一部分,因而关系到进度、质量和投资控制。设计变更应尽量提前,变更发生得越早损失越小,反之越大。尽可能把设计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初期,特别是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大的设计变更,要先算账后变更。严禁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增加建设内容、提高建设标准。
3.3.3加强设备和材料的采购管理,合理安排资金使用。在工程造价中,设备、材料占很大的比例,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降低工程造价,要加强设备、材料采购管理。对于设备和材料的采购,要加强信息管理,及时、准确地掌握材料价格信息、市场供求动态,货比三家,择优选择;工程材料、物资采购应发挥主渠道作用,依靠批量优势,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材料购买价格;做好主机和大型辅机设备的招投标工作并严格执行供货合同。建设期间要优化工程进度安排,合理安排各单位工程的开工顺序和开工时间,以压缩设备储备时间。加强建设中工程资金的支付管理,根据施工组织和工程进度合理安排建设资金,以便控制全局并采取纠偏措施。对于工程材料也要按工程进度有计划地购买,以缩短材料储备时间和对资金的占用时间,减少建设期间由于筹措资金而发生的利息支出。
3.4项目权责界定风险防范措施
3.4.1明确风险责任主体,加强目标治理。确立风险责任主体及相关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有了明确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工作的广度、宽度和深度就一目了然,易于监视和治理。首先,定岗、定责,即确定岗位的数目及相应的任务和责任,但岗位和责任的确定又是灵活的,根据工程项目的进展或需要相应的变化。其次,利用治理环的PDCA(Plan,Do,Check,Action)和5W1H(What,When,Where,Who,Why,How)方法进行目标治理。在P阶段,根据前面确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列出规范化表格,同时与5W1H对应起来进行计划工作,使责任人明确工作的内容、性质、方法、期限、应变策略、检查人和向谁负责等事项。
3.4.2推行项目法人制,加强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管理。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由责、权、利统一的项目法人从工程前期到后期进行全过程管理。在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管理过程中,应选拔高素质的项目经理,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项目管理班子,这是控制工程风险的关键。
3.4.3建立以风险部分和风险经理为主体的监视机制。参照国外成熟的风险控制经验,在承包商实施营建过程中建立风险部分,并设立风险经理。其作用是对项目的潜伏风险进行分析、控制和监视,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方案,为决议计划者提供决议计划依据。风险经理直接对承包商负责。另外风险经理的工作可以延展到公司运营的整个过程,既可以延伸到单个项目投标报价前期预备和控制和实施工作,也可以围绕整个公司掌握建筑市场脉搏进行阶段性治理。阶段性风险治理是针对项目的前期经营招标、中期实施、后期总结和处理三个阶段,进行的有效控制和根据相应风险决议计划而实行的动态前瞻式治理。它主要利用风险的“鞭梢效应”对风险的“迁移性”进行反馈式动态规划控制。通过是组织和治理复杂工程的治理方式,其中利用了大量的风险治理手段,以确保枢纽性的细节不被忽略,包括利用阶段性的检查,以及对大量流动和细节的控制来控制和治理风险。
3.4.4建立一整套的约束机制,包括政策控制,董事长、总经理资格控制,决算审计,纪律监察及造价控制。
第四章项目风险控制的实施
4.1风险预防体系构建
风险的管理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是连续、反复进行的,消除了某些风险来源后,有可能又会出现其他的风险,而且,为减少风险损失而进行的风险管理本身也会带来新的风险。比如,管理风险所耗用的项目资源造成项目其他部分的可用资源减少,规避风险的行动影响原定项目计划而带来风险等。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管理人员必须制订标准并按阶段衡量项目进展状况,时时监视项目实际进展情况,根据风险情况果断调整和纠正项目行动。
3.4.1制定预控方案。如针对施工方面影响工期的风险,要求各部门都必须根据施工项目网络图,按照本部门的工作范围,制定本部门的网络图并找出关键点和容易忽视的漏项点编制作业文件,落实到每个员工。让每个员工都要认识到不管他在项目中干什么工作,在整个项目中处于什么位置,都是这个整体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给网络造漏洞,留下隐患,产生风险,引起事故。针对质量方面严格按照质量保证体系的措施运行,是可以把质量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完全控制在质量指标之内的。针对安全方面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其控制风险源更应该以预防为主。应该说一个项目从设计、审查、前期准备、实施到竣工投运,整个过程抛开设计、审查不说,在准备,施工、竣工投运这个过程中,由于开工准备不足和设备材料质量问题等方面因素而带来的风险,只要通过至上而下的有力的组织保障,人力物力的充分准备,技术措施完善可靠,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即使发生一些风险因素也可在控制范围之内。但在施工过程这个大生产系统中,可能出现的人的不安全行为和自然界、环境和机具的不安全因素,一旦得不到控制,则很可能酿成重大事故。预控方案的核心是通过主动控制风险发生的条件,使风险不发生。这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方案,就像全面质量管理一样,来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就是主张通过全员教育,使人们树立风险意识,进而主动控制风险,使风险消灭在萌芽中。
3.4.2制定应急方案。应急方案的目的是使项目风险损失最小化。应急方案是在损失发生时起作用的。为经济上原因,并不是对每一个风险都要制定应急方案,而是对风险进行评价后,对那些较大风险或可以分类的风险才制定应急方案。如抗洪抢险的抢险应急方案,首先应配备一些器具材料,如救生衣、雨衣、竹、木杆等。人员伤亡事故的应急方案:首先要有必备的医药抢险器材;坍塌事故应急方案:要配备模板、钢管、木板、木杆、照明灯等等。
3.4.3制定挽救方案:制定挽救方案的目的是将风险发生后造成的损伤修复到最高的使用程度。挽救方案可以看作是应急方案的从属方案。一般而言,挽救方案是不能事先制定的,因为我们在风险发生之前不知道损害的部位和程度。-因此不需要在风险发生前制定详尽的挽救方案,只须在应急方案中规定损失发生后的挽救的人员配备和工作程序。
3.4.险监视。由于时间对项目的影响是很难预计的,因此风险监视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监视风险即监视项目产品、以及项目过程的进展和项目环境的变化,通过核查项目进展的效果与计划的差异来改善项目的实施。一般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关项目风险的信息会逐渐增多,风险的不确定性会逐渐降低,但风险监视工作也随信息量的增大而日渐复杂。我们一般可采取项目的审核检查的方式,通过各实施阶段的目标、计划、实际效果的对比、分析,寻找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施工中因人、机、环或方案等因素发生变化时,控制风险的相应措施是否同时跟上,是否保障有力,当发现违章作业时是否及时纠正。比如对人的控制:在对人员的组织安排上是否根据人的技术水平,人的生理缺陷,人的心理行为,人的文化素质来控制人的使用:如对技术复杂、难度大、精度高的工序或操作,应由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人来完成:反应迟钝、应变能力差的人不能操作快速运行、动作复杂的机械设备(如操作油机绞磨),对隐蔽工程项目工序(基础浇注〉或具有危险性的现场作业应采取旁站监理。对物和环境的监控则应做到事前检查(从施工准备的范围和内容上)、事中控制(即施工过程中的监督检查,监测动态中的物是否因运动中出现不正常状态而导致危险,气候的变化对施工产生的影响等等)、事后复查(看其完成的工序是否存在质量方面的不安全因素),一旦发现与目标有偏差应立即纠正,并监督返工直到达到目标要求。
3.4.5风险规避。回避风险,是指当项目风险潜在威胁的可能性极大,并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无法转移又不能承受时,通过改变项目来规避风险。通常会通过修改项目目标、项目范围、项目结构等方式来回避风险的威胁。在风险管理规划基础上进行风险控制,一旦监视到风险,就应采取合理措施进行风险规避,可以从改变风险性质、改变风险发生的概率、改变风险的影响大小等多方面着手。风险规避的策略一般有预防、转移、回避、接受、后备措施等几种方式。其中,预防风险尤其不能忽视项目的教育培训和按程序办事两个方面。由于项目实施成员的任何不当行为都会构成项目的风险因素,要减轻与之相应的影响,就必须对有关人员进行详细和有效的风险教育和项目培训,教育培训的内容应该包含项目相关的策略、计划、标准、规章规范、项目知识、产品知识等。在项目活动中,应该严格按照项目制度,如进度、人力调配、文档管理、资源分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