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决策的基本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决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关系到企业管理的绩效,是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在当前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式下,一个企业要取得较快的发展,正确决策意味着成功的开始。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面对的问题的相关因素是确定的,从而建立的决策模型中的各种参数是确定的。
2盈亏平衡分析法
面对错综复杂的竞争环境,企业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如何盈利。根据盈亏平衡点来选择经济合理的产量可以使企业获得利润。盈亏平衡分析的基本公式π=R-C=Q・(p-v)-F。
π:利润;R:销售收入;C:总成本;Q:销售量;p:销售单价;v:单位变动成本;F:固定成本。
销售收入减去变动成本后的余额称临界贡献。这个余额先要抵偿固定成本,剩余部分为利润。可见,临界贡献是对固定成本和利润的贡献。当总的临界贡献与固定成本相等时,恰好盈亏平衡。这时,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产量的产销量就会增加利润。
在式(1)中,当π=0,说明企业不亏损也不盈利时,则有:Q0=F/(p-v)。
这里Q0为盈亏平衡点的产销量;(p-v)是单位临界贡献。R0=F/(1-v/p)=F/U,R0表示盈亏平衡点销售收入;(1-v/p)是临界贡献率。U表示加权平均临界贡献率。
企业生存的本|就是要获得更多的盈利以满足企业的发展,这样,为求得一定目标利润下的产销量已成为盈亏平衡分析的一个重要问题。这样,为求得一定目标利润下的产销量已成为盈亏平衡分析的一个重要问题,可以以下公式表示:
Qn=(F+π)(p-v),Rn=(F+π)/(1-v/p)。
在经营决策中盈亏平衡分析还可以作以下几方面的分析:
(1)经营安全率(L)=(Q-Q0)/Q×100%,(Q-Q0)为安全余额,余额越大,说明企业经营状况越好;越接近于0,说明企业经营状况越差,发生亏损的可能性越大。此时,企业应及时采取措施,如调整产品结构,增加适销对路的产品,降低单位变动成本,开辟新的市场等来提高经营安全率。经营安全率是相对指标,便于不同企业和行业的比较。企业经营经营安全检验标准为:经营安全率10%以下为危险;10%~20%为值得注意;20%~30%为较安全;30%~40%为安全;40%以上为很安全。
(2)预测一定销售量下的利润水平。例某企业生产销售一种产品,但未变动成本5元,年固定成本3000万元,销售单价20元,据市场预测,年度销售量为300万件,企业可获利多少?
根据公式(1)π=300×(20-5)-3000=1500(万元),企业每年可获利润1500万元。
(3)确定目标成本的:目标成本=预计销售收入-目标利润。例某企业冰箱每台2000元,单位变动成本1200元,年固定成本8000万元,目标利润8000万元,目标成本应为多少?
Rn=(8000+8000)/(1-1200/1200)=40000万元
(4)多品种生产经营的量本利分析。例某企业生产ABC三种产品,固定成本2000元,有关资料如下:
单位(元)①分别为10,9,8;成本单位变动(元)②分别为8,6,4;单位临界贡献③=①-②分别为2,3,4;单位临界贡献率%④=③/①分别为20,33.33,50;销售量(万件)⑤为别为:100,300,500;销售收入(万元)⑥=⑤×①分别为:1000,2700,4000;占总销售比重%⑦=⑥/7700分别为:12.99,35.06,51.95;加权边界贡献%⑧=④×⑦ 分别为2.598,11.686,25.975。
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额为:R0=F/U=2000/40.26%=4967.71万元
总之,量本利分析在企业经营决策中应用非常广泛,如何选择生产经营方式,开发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购置新设备等模式都需要借助于这一分析方法。
3结语
定量决策是时代趋势,定量分析是科学决策的基本特征。要做到决策科学化,必须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把准确的定性判断建立在科学的定量分析的基础之上,定量决策是管理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甚至可以认为管理学就是决策学。本文通过介绍一些数学方法在企业管理决策中的应用。可以为管理决策科学化的目标(一是科学准确分析复杂的管理决策问题,二是快速有效的获得科学分析结果)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健.管理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90-222.
一、管理会计的内容及特征
管理会计是适应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科学地运用相关技术方法,进行数据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据以对经济活动进行衡量、评价和预测,从而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信息服务的一门新兴学科。基于企业经营活动及其战略目标和客观要求,管理会计的内涵和外延都是动态变化的,总括起来可分为两大信息系统:(1)有关“规划和决策”的信息系统。内容包括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和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与评估,对企业长期性投资进行可行性论证与规划,参与企业经营决策,促进资源的有资产利用。(2)有关“控制与业绩”的信息系统。内容包括对企业经营过程的反映、指导、协调,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严格监督,以及对企业经营活动效果进行全面考核与评价。
作为一种会计工作,管理会计是从传统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来而与财务会计并列,主要为微观经济管理提供信息服务。其基本特征:(1)管理会计侧重于内向服务,根据企业内部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结合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及电子计算机,进行选择、计算、分析,向企业各职能部门的决策者提供有关信息,以便确定目标、做出决策、加强控制和进行业绩考评。(2)管理会计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固定程序,或者说,不受“公认会计原则”的束缚。为了满足企业管理上的需要,各级管理人员可以运用各种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去获取相关信息。(3)管理会计着眼于预测未来,要求提供各种预测信息,因此,管理会计在决策分析中使用历史成本,有时是在估算的基础上提供信息,不要求十分精确。(4)管理会计所提供的财务信息是为了企业内部决策之用,因此,针对企业管理决策者的具体要求,编制不同的报表,提供不同的信息。(5)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要求要十分详细,以便于对企业经济活动实行分门别类的数据控制。
二、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既然管理会计服务于企业的内部管理,那么企业的经营目标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也就是通过改善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促使人、财、物等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围绕着基本目标而形成的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有:(1)全面反映企业资本金的占有及运营状况,合理评价和预测企业的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的变化趋势。(2)存货计价和确定收益。(3)注重搜集内部审计资料,以便于为控制企业经营过程提供相关的系统信息,并为日常活动决策提供数据分析。(4)管理会计师对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有一个全面了解,帮助增进相互间的信息交流。
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就是“管理”(确切地说,是参与企业管理)。管理的含义是指协调企业所属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活动。管理的内容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个方面。管理会计的管理职能以企业经营活动的时间顺序划分,可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三个环节。
事前管理有:(1)预测。采取各种技术方法广泛搜集有关企业内部条件、竞争者经营状况及市场变动趋势等数据资料,据以对企业长期投资项目预期收益及企业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析与推测,并整理出比较详细的书面报告或报表材料。(2)决策。决策是企业管理活动中的关键一环,也正是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根据管理决策者的特殊需要,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主要是在对各种数据资料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对各种可行性方案比较、评估权衡之后,向决策者进行正确抉择或优选提供参考性的意见来。(3)计划。计划可理解为经营目标的具体体,根据项目的目标、特点,所具备的条件,对企业资源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安排。
事中管理有:(1)组织。根据计划安排,帮助管理者以最小的费用多方筹措资金;兼顾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双方要求,合理调整资金结构(包括来源结构和使用结构);根据生产资料的库存情况,协助管理者做出日常活动安排。(2)控制和监督。管理会计主要是通过标准成本制度、责任会计制度、库存模型、网络等方法,全面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及时提供有关成本变动、经费使用和损益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向管理者提供有关调整原有计划、修订经济指标、完善经济措施的建设和参考方案。
事后管理有:(1)核算。就是对企业所发生经济数据进行记录、分类、对比。(2)分析和考核。即评价企业活动,衡量管理者和经营者业绩,并对改善企业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参考意见。
doi:10.11772/j.issn.10019081.2013.07.2051
摘 要:
在无干扰特性下的软件事务存储系统中,竞争管理策略直接应用于冲突事务的消解,对具有整个系统的性能有直接的影响。针对现有竞争管理决策方式相对单一而产生的性能不稳定问题,提出了基于冲突相关性检测的竞争管理模型。该方法可以从过去的仲裁记录中分析冲突事务中存在的关联性,并把检测到的关联性作为当前冲突的决策依据,从而得到较优的冲突处理结果。在仿真平台采用该方法对部分基准数据结构的测试数据表明,该方法检测到并且帮助提交的冲突关联事务最多可占系统吞吐量的30%,其事务吞吐总量比其他参照对象的平均值高出约11%,具有较好的灵活度和适用性。
关键词:软件事务存储;并行编程;同步;竞争管理;冲突消解
中图分类号: TP311文献标志码:A
英文标题
Contention management model based on relativitydetection of conflicts
英文作者名
CHU Caijun*, HU Dasha, JIANG Yuming
英文地址(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5, China英文摘要)
Abstract:
,“from the past decision-making record”中的“record”需改为复数“records”
Contention Manager (CM), which is used for the resolution of conflicting transactions,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obstructionfree software transactional memory. The relativitydetection contention management model was put forward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 existing contention management policies performance is sensitive to their workloads. This model could detect and analyze the relativity of conflict from the past decisionmaking records, then took the relativity as the basis of the current arbitration,so that it helped to get more favorable resolution results. Two benchmarks were tested 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it has the advantages of being flexible and adaptable. The number of detected transactions, which is committed finally, can be accounted for up to 30% of the throughput of the system. Using this model, the total transaction throughput is about 11% higher than the other reference objects.
Contention manager (CM), which is used for the resolution of conflicting transactions,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obstructionfree software transactional memory. The relativitydetection contention management model is put forward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existing contention management policies’ performance is sensitive to their workloads, This model can detect and analyse the relativity of conflict from the past decisionmaking records, then take the relativity as the basis of the current arbitration,so that it helps to get more excellent resolution results. Two benchmarks are tested 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 shows that it has the advantage of being flexible and adaptable. The number of detected transactions, which is commited finally, can be accounted for up to 30% of the throughput of the system. Using this model, the total transaction throughput is about 11% higher than the other reference objects.
英文关键词Key words: Software Transactional Memory (STM); parallel programming; synchronization; contention management; conflict resolution
0 引言
关键词:财务管理;财务分层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2
一、财务分层管理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国有企业改革,而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则是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做到“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随着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大部分企业已经建立起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经营管理体制。同时,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我国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发展和规范化。企业所有者越来越难以直接经营管理企业,开始聘用具有管理才能和专业知识、经验丰富的职业经理人员来经营管理企业,行使经营管理和监督企业下层经理及员工的职能,所有者不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更多地是通过财务监控行使其财务管理职能,对于上市公司,股东和所有者则通过“用脚投票”来对企业实施间接控制和影响。
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使得所有者关心的财务和经营者关心的财务有所区别,所有者财务显然超越了经营者财务,势必要从传统的财务管理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财务分层管理模式。
二、财务分层管理的层次
财务分层管理是公司制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模式。从公司治理结构看,公司财务是分层的,即财务管理的主体及其相对应的职责、权力是不同的。具体可分为这样三个层次:
(一)出资者财务
产权关系明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从公司治理结构看,股东、董事会、经理层分别在公司内部拥有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权、责、利关系。而这就要求公司具有独立于出资者的法人地位,出资者保留了终极所有权,企业得到了法人所有权和经营权。在这种情况下,出资者就和董事会及经理层之间形成了公司财务的第一个层次――出资者财务。出资者财务约束机制的目标是要求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真实、完整、及时的会计信息,监督管理当局的经营管理行为,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
(二)经营者财务
在公司法人内部,董事会行使法人财产权和直接经营权,全面而直接地参与对公司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和管理,从而具有了财务自。一方面,由于出资者财务管理是一种监控机制而不是决策机制,资本保值增值的目标主要是通过经营者所实际控制的资金运行来实现,以完成出资者的委托;另一方面,董事会和企业经理人员之间发生相应的委托关系,董事会通过各种手段控制和协调其中的经济利益关系,以保证企业价值的最大经营目标的实现。所以,这又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以董事会为管理主体的企业财务层次――经营者财务。
(三)经理财务
出资者的最终目标要通过董事会的财务决策、组织和协调来实现,而经营者财务的决策和协调又要通过经理和财务人员的具体操作来落实。企业经理人员由董事会委托,经理和财务人员行使的是财务决策事项的执行权与日常管理权,这样就形成了传统意义上的第三层次的以经理为管理主体的企业财务层次――经理财务。经理财务约束机制的目标主要是建立经营风险控制系统、保护企业财产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实现董事会的财务管理战略和财务决策。
三、完善企业财务分层管理的对策
财务分层管理体系不仅涉及到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科学、有序,更重要的是涉及到所有者、经营者和企业内部包括财务经理在内的管理人员和职工之间的利益制衡关系。为了使“三个层次”之间能够有效地协调与配合,应完善所有者财务的约束机制,确立经营者财务的主导地位和对财务经理财务的合理定位。应采取如下对策:
(一)完善对所有者财务的约束机制
一是建立合理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对经营者的财务约束。对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以及各个机构的权利和责任,《公司法》有明确具体的规定。一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都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公司经理等几个层次的决策、监控和执行机构,《公司法》也明确规定了各机构的职权,这些组织机构的设置和权责的划分,既体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也体现了所有者对于公司经营者的财务约束。
二是采取监督和激励两种办法,实现对经营者的财务约束。为了防止经营者背离股东的目标,可采取两种办法:其一是监督。监督可以减少经营者违背股东意愿的行为,但由于受到合理的监督成本的限制,不可能事事都监督,也就是不能通过监督解决全部问题。其二是激励。激励报酬计划能使高层经理人员分享企业增加的财富,鼓励他们财务符合企业最大利益的行为。
(二)确立经营者财务的主导地位
在公司制企业的组织形式中,由于“两权分离”的客观存在,导致企业运转是建立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与受委托责任的基础上。所有者对于其资本保质和增值的要求,是通过所有者财务包括监督和激励两种方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者,而这种约束和激励对于企业资金的运动的影响是间接的。也就是说,所有者财务管理是确保资金运动所带来的增值能够表现为出资者权益的增加,而这种资金运动是否能够增值及增值幅度的大小则取决于经营者对于资金运动的直接控制。显然,没有成功的经营者财务管理,有效的所有者财务毫无意义。可以说,“两权分离”使企业获得了法人财产权,客观上给予企业经营者对于资金运动的直接控制权,而这种控制权的获得使得企业成为确立的财务主体。
摘 要 本文从战略的起源入手追溯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并提出现代企业战略管理新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地与企业的职能活动融合,渗透到财务、营销、人力等各个领域。企业在面对日益变化的外部环境,是否能够确立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对于整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企业必须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在企业战略理论的指导下制定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使企业的财务资源达到有效的配置。
关键词 战略的本质 企业战略管理 财务管理目标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
最早把“战略”这一军事术语引入企业管理领域的是美国管理学家A.钱德勒,在1962年,他编写的著作《战略与结构:美国工业企业史的考察》中阐述了战略决策的概念及内容,首次把管理决策分为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两个层次,但当时并未受到管理界的普遍关。后来,美国著名管理学家H.A.安索夫在其1965年出版的《企业战略论》一书中,区分了三种类型的决策:业务决策、管理决策和战略决策。“战略”一词正式进入企业经营管理领域,标志着企业战略研究的开始,大大促进了战略管理在企业的广泛应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战略管理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1)如何获得和维持竞争优势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多个学派,如核心能力学派、资源学派、学习学派、战略联盟等。(2)战略管理与企业价值出现了交叉融合的迹象,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最高目标,企业必须从企业价值实现角度来制定战略,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其经营战略所创造的价值。(3)战略管理思想己经逐步渗透到财务、营销、人力资源等各个职能领域,逐步形成了财务战略管理、营销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等新的研究领域,为各职能管理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企业战略目标与财务目标的融合
现代企业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动态环境,战略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必须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学会合理规划和利用自身的资源,控制企业经营成本和资金流向,及时反馈有用的信息,提高企业面对市场的灵活性,更加全面的掌握市场的动向。因此,企业必须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对整个企业进行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加强对于职能活动的协调和控制,更好的增加企业效益。公司战略是企业总体的、最高层次的战略,职能战略是公司战略与竞争战略在企业各职能领域的体现,其目的是保证公司战略与竞争战略的实现。
财务管理与市场营销、企业生产、人力资源管理等其他活动一样,是企业的―项职能活动。企业的经营成效主要取决于所有职能活动是否协调一致,单一强调某项职能活动而忽视其他职能活动,并不能使得企业的效益达到理想状态,如果企业的财务活动独立于其他职能活动,企业效益将无法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应该与其他职能活动并且与企业战略协调一致,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相应的保障和支持。
三、在企业战略管理的指导下制定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战略可以分为发展战略、稳定战略和紧缩战略三种战略,财务管理目标应根据三种战略来具体制定:首先,基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发展战略是以企业发展作为核心,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以求获得企业增长的战略。以产品和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财务管理目标应为:企业要能够及时迅速的筹集足够的资金,可以选择一些筹资速度快的负债筹资,增加借入资金数额;投资时选择不以利润为导向的扩张方案,尽可能的多做投资,以增加企业产品种类和市场范围,放宽信用条件,增加销售数额;产生的利润多留存少分配,以便增加企业资金数量。其次,基于企业的稳定战略下的财务管理目标。稳定战略就是在战略规划期内使资源分配和经营状况基本保持在目前状态和水平上的战略。在这种战略指导下,财务管理的整体目标是力求保持稳定,维持不变。筹资时实现风险和成本的平衡,不追求资金数量和筹资速度,维持筹资规模,投资时仔细分析投资方案的风险和收益,在风险适当的条件下追求高报酬,加速企业资金周转,减少存货,调高信用条件,提高资金利用效果,合理的分配企业利润。最后,基于企业紧缩战略下的财务管理目标。紧缩战略是企业从目前的经营战略领域和基础水平收缩和撤退,且偏离战略起点较大的一种战略。在控制筹资风险的前提下尽可能的筹集资金,满足企业资金需求,降低筹资成本,做好资产评估工作,减少甚至不做投资,降低投资风险;降低企业营运成本,加速资金周转,减少存货,催收拖欠款项;少分配甚至不分配企业利润。
四、结论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企业财务管理实践的需要共同催生了财务战略的出现。战略管理促使财务资源的有效利用、有效储备及财务能力的提升。企业通过正确的战略管理,可以促使现有财务资源得到有效配置,财务能力得到提升,而且还可以挖掘并发挥各种财务资源的潜力,特别是一些无形资源。在复杂多变的现财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需要从战略的高度把握,应吸收、借鉴战略管理的原理与方法,理解企业战略,支持企业战略,从战略的全局来考虑和设计企业的财务行为。
参考文献
[1]刘胜军,李燕.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财务战略.商业经济.2007(08).
[2]常树春.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财务战略初探.商业研究.2006(09).
[3]程淮中.企业财务战略若干问题的再认识.财会通讯.2007(09).
关键词:制度环境;管理会计;影响;趋势
中图分类号:F6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0-0175-02
1 我国的管理会计制度环境
1949年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改造民族资本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国有经济迅速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在国有经济主体地位形成的同时,以计划管理为特征的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也逐步得以确立。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尽管在当时对我国经济在比较落后的基础上迅速增长并建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无疑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国民经济活动标,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明确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马建堂和刘海泉,2000)。
可以看出,截至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仍未完成从计划向市场的全面过渡,或者说,我国仍是一个转轨经济国家。根据Roland(2∞O)的观点,转轨经济的基本特征首先表现为政府对企业经营的过度干预。首先,政府对企业的干预通常都是出于政治目的。另外,即使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是以效率作为出发点,但由于政府在与国有企业的契约关系中,同时扮演“裁判员”与“运动员”的双重角色,而在与私有企业的契约关系中,却只作为“裁判员”,因此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承诺要比对私有企业的承诺更容易失约。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的“棘轮效应”(Ratchet Effect)和“预算软约束”(SoftBudgets)就是其具体的表现形式(Kornai,1980‘Roland和Sekkat。2000)。当然,私有企业也可能同样存在棘轮效应与预算软约束问题,但是由于政府对私有企业干预的成本要显著高于国有企业,从而私有企业遇到的上述问题往往要比国有企业轻微得多(Shldfer和Vishny,1994)。
其次,转轨经济国家通常都未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包括产品市场、经理人市场、控制权市场和司法体系等)。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所面临的政策性不对等竞争条件具体表现为生产资金密集程度过高、背负沉重的职工福利负担、严重的政策性冗员以及部分产品仍存在价格扭曲等;至于我国的经理人市场,钱颖一(1996)指出,我国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虽然能够在资产使用方面获得相当的控制权,有关企业控制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对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任免权,却仍然牢牢控制在政府手中。黄群慧(2001)认为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系统或国有企业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由于“路径依赖”而处于一种被“锁定”的状态,虽然这种具有行政级别的企业经营者制度从企业经营管理角度看并不是最有效率的,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初选择的“选择优势”而很难退出,因而也就不能转移到企业家的职业化状态。
2 我国管理会计制度环境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上文指出,转轨经济有的政府干预与不完善的市场体系构成了我国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环境的基本特征。陈信元和叶鹏飞(2000)基于我国转型经济的制度背景,从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会计信息的供给者、会计信息的供给资源以及会计信息的监督者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的会计环境对企业财务会计行为的影响。分析表明,由政府一手推动的会计改革在股票市场的催化下,正进一步向市场化方向发展。但由于国有企业尚未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国有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也正在转型过程之中。我国的财务会计的发展仍然主要依靠政治动力,市场主导仍需时间。那么,我国特有制度特征对管理会计研究又具有哪些影响呢?本部分将以价值管理的分析框架为线索,尝试分析上述环境对企业会计行为的影响。
笔者认为,政府干预对公司价值管理的影响将会首先反映在公司总体目标的确定上,进而影响到价值管理方案的其他方面。因为,当企业价值在更大的权重上依赖于政府的行政干预时,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将是决定企业能否实现其股东价值最大化总体目标的关键。这时尽管企业通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仍很重要,但已“退居二线”。相反,企业往往将从政府部门寻到更多的“租金”作为具体的经营目标。于是,公司的战略选择及业绩评价的标准也会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有根本的差异。另外,企业也会为了帮助地方政府解决就业问题,而吸收比正常经营所需要的更多的员工。这说明,利润或其他传统的价值指标将很难用来评价这些公司的业绩。具体到我国的上市公司,其会计利润指标又会受到另外一个特殊问题――关联交易问题的影响。如下文所述,由于特殊的股票发审制度安排,我国的上市公司很多是从原来的国有企业内部剥离出的一个车间或一个分厂,因此,企业上市后仍然不得不与原来的企业在业务上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时,关联交易的存在就不可避免地降低了会计利润对经理人员努力程度的敏感性。因此。我国上市公司如何选择业绩指标评价经理人员的业绩就与西方企业有着根本的差异。
新兴市场对价值管理的影响则主要反映为公司会有更多的经营或融资活动从市场转向企业内部,从而会使得公司的经营战略或组织结构的设计与西方国家有根本的差异。例如,尽管多元化的公司战略在英美等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会由于加重了问题从而对股东价值造成损害。Khanna和Palepu(2000)认为,新兴市场有着不同于西方成熟市场的经济特征。如信息不对称严重。契约不完备,私有产权的保护较弱和法律制度不健全等,但高度多元化经营的企业相对于单一经营企业可以更经济地克服上述问题。并且高度多元化的企业能够利用与政府的关系获得额外的经济利益,因此,多元化经营增加了企业的价值。Fauvet等(2003)也发现对于新兴市场,由于外部筹资的成本较高,内部资本市场的建立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收益。再比如,由于缺乏有效的外部经理人市场,企业激励机制的设计将可能更多地依赖内部经理人市场,从而此时企业激励经理的方式可能更多地是通过职务的晋升,而不是与业绩的挂钩。因此,这很可能是相关文献没有发现企业绩效与经理人报酬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的根本原因。
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所谓的本体,即通过对概念对象及相互间的关联形成的表达方式,并借此对某领域知识模型或语义信息的描述,基于其本体具有较强的形式化能力,除此之外,亦有利用逻辑推理获取概念间逻辑关系的能力,使其得到的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诸如信息检索、知识工程、Web上异构信息的处理以及软件复用等等,采用本体建模技术,并以现实生活中顾客价值需求及行为理论为为基础,进而完成了对领域本体和任务本体的建立。
1.1领域本体对特定专业领域中的概念及之间关系的描述,即为领域本体,它是对一个应用领域的描述,具体来说,分为本体知识库和领域本体模式两种成分,进而描述特定的领域知识和信息,即为领域本体模式,此外,模式描述了应用领域的知识构成或静态信息。而所谓的顾客价值需求领域本体,描述的是逻辑关系、描述的对象是顾客价值需求目标概念机需求行为概念,明确则是指概念及约束是显式的定义,基于其具有计算机刻度的特点,构成了形式化,研究目的将领域体原语定义的具体情况如下:定义一:顾客价值需求领域本体的概念构成,Concerpts={Concerpts1,Concerpts2,Concerpts3},式中,顾客机制需求特性概念用Concerpts1表示,顾客的价值需求决策行为概念用Concerpts2表示,如环境约束分析、方略设计、实施等;顾客的基本特征概念则用Concerpts3表示。定义二:顾客价值需求领域本体形式化为三元组:ODomain={Concerpts,Relations,Instances},式中,领域概念的集合用Concerpts表示,领域概念间的关系集合用Relations表示,而ODomain为领域本体,本体实例的集合则用Instances表示,形成三元组。定义三:顾客价值需求领域本体的关系集合表示的是概念集合中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具体数来,表现为n维笛卡尔积的子集。关系集合中存在5种关系,有Part-of:某个概念是另一个概念的属性。Means-end:不同需求概念之间因果解构关系。Subclass-of:概念之间的继承关系。Drive-adjust:不同需求概念之间因果解构关系。Attibute-of:某个概念是另一一个概念属性。也就是行为感知影响目标调整,且目标驱动行为,二者关系密切。定义四:领域模式在应用域的实例,即顾客价值需求领域本体的实例。如“大学生的移动产品需求”本体、“政府顾客的移动产品需求”本体等。
1.2任务本体对特定任务或行为求解方法的描述即为任务本体,对其的设计,应当以顾客需求管理领域决策信息及问题的需求为基础,有文献指出,顾客吸引、识别、保持及发展,为顾客生命周期管理涉及到的4个管理主题,如表1所示,也包括了上述主题的决策分析问题。综合数据挖掘的任务来看,其囊括了一个或多个挖掘子任务、挖掘算法等,结合本次研究,实施了对该领域的任务本体原语定义的设计,如下:OTaske=(Taskea,Inputsa,Methodsa,Outputsa)上式中,挖掘任务本体用OTaske表示;α管理主题下Taskea挖掘任务的输出变量用Inputsa表示,如兴趣参量、聚类变量、规则前、后件变量;α管理主题下的挖掘任务用Taskea,如顾客细分以及需求特征描述等;挖掘结果输出表达形式或格式用Outputsa表示,如聚类中心、“类”聚类变量均值、“类”样本数等;挖掘方法用Methodsa表示,如K-means聚类。另外,α∈(识别顾客,吸引、保留和发展顾客)共同构成了任务本体。
2对本体下顾客需求数据挖掘过程的改进
结合现实发展中的相关问题,在本体的顾客需求数据挖掘过程的改进方面,主要体现了挖掘目和任务、方法的选择及确定及数据源转化、约束参数的选择等。这种方式下,对目标的搜索范围进行了有效的缩小,进而在此基础上提高了挖掘质量和效率,如图1所示。
2.1支持管理决策的挖掘任务首先要进行的是对数据挖掘任务和目标的确定,基于操作中验证或探索可支持实际管理决策的信息结构,具有较大的价值,其知识内容包括了规则、规律、模式及关系等,结合文中研究主题,依据顾客需求相应决策问题来进行具体数据挖掘任务的设置,在对挖掘任务和目标的完善方面,有效地结合了领域知识的本体模型。在对应概念及关系语义匹配方面,根据该领域需求目标、行为信息的本体模型来进行,继而确定本次数据挖掘任务。
2.2挖掘数据空间及预处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以数据挖掘任务和领域本体模型为基础,指导完成数据集成、选择以及预处理3个环节,这便是挖掘数据空间及预处理,细分有以下内容:(1)提取、归并处理多数据库运行环境中顾客数据,以及遗漏和洗清脏数据等;(2)基于数据来进行数据的选择方面的需求,应依据数据挖掘任务需要分析的数据来实施,进而有效减少了不相关或冗余的属性,也得到了符合约束的数据挖掘有限数据基,实现了数据挖掘搜索效率的有效提高,使得相关属性或遗漏等现象得到了有效避免;(3)基于顾客“需求行为”领域本体的概念语义即为预处理,旨在检查转载的数据,确保其合法性,并及时修正其中的错误,预处理其中的异常数据。
2.3挖掘方法算法及执行流程依据本次研究的需要,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设定先明确数据挖掘的任务和目的,详细可分为验证性、探索性挖两种,前者由用户事先给定假设,继而在挖掘中发现蕴含的某些规则或规律,对所做的假设进行验证;其次,对操作过程中的挖掘方法和算法进行确定,而挖掘方法和感兴趣参数的设置则要根据挖掘任务来进行,如表1所示;最后,确定挖掘结果的表达方式,一般有神经网络、树结构以及规则(模板)等[6]。
2.4评价挖掘结果作为整个实施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挖掘结果的评价和诠释,对于整个操作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不能有违背领域本体知识的行为,并要及时参与领域本体的概念关系,且还要采取相应的方法来提高综合评价的有效性,如置信度、支持度以及兴趣度等等,在必要的情况下,实施方应当反馈调整参数或约束等,继而形成对用户感兴趣知识的重新挖掘,对其进行完善,基于本体用严格的逻辑语言表述过程中产生的新知识,需及时在实践过程中的检验与完善,使得整个过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收到良好的执行效益。
3结语
一
作为未来会计的发展方面,会计信息化与传统的会计模式相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以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化管理为目标,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决策职能。
会计信息化不仅是实现会计核算业务的计算机处理,而且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其他管理子系统充分融合,以及与互联网上的其他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或网上交易系统充分融合,实现购销存、人财物的统一会计核算和财务监控的一体化管理,实现物资、资金、信息(包括内部信息和市场信息)流通的协调统一,同时充分利用大型数据库技术进行财务和决策,及时提供满足经营管理需要的信息,达到对会计业务的信息化管理,从而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决策职能。
2、依据会计目标,按信息管理原理与信息技术重组的会计流程。
在以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管理为目标的前提下,会计信息化不再是简单模仿手工会计处理事务,或是计算机的延伸,而是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优势突破传统手工会计的局限。具体表现为:会计数据的采集是通过网络从企业务个管理子系统直接取得,并通过公共接口,与有关外部系统(如银行、税务、供应商、经销商等)相联结,使会计系统不再是信息的“孤岛”,使会计数据的输入呈分布化和多元化之特点;会计数据处理中人工干预大大减少,从凭证到报表均由计算机来完成,同时整个会计数据处理可即时完成,使其呈集中化、实时化之特点。
3、对于信息输出,信息使用者通过授权直接获取,信息提供既及时又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传统的会计模式使得信息的输出往往滞后于管理者及其投资人的需要。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由于受通讯技术的限制,远距离的信息获取仍受限制。但随着网络环境的改善,WEB技术应用于企业的发展,企业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随心所欲地进行信息的交流。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信息的及时获取使得会计工作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提高会计信息在优化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有效性。
4、会计信息化是以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技术手段。
会计信息化的所有特征都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基础上。没有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不可能产生会计信息化的财务软件,也不可能有实现会计信息化的现实基础,会计信息化是在“信息技术——业务——财务——管理”四方面信息高度共享的条件下构筑的。
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化的出现使会计处理工作在信息存贮介质和存取方式、信息处理流程、处理方式、内部控制方式及组织的机构设置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传统的会计和实务将产生巨大的。由于审计和会计是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它们所面临的巨变环境是一致性的。毋庸置疑,会计信息化必将导致新的审计体系和审计技术产生,传统的审计技术模式和体系必将在新世纪、新的环境下进行必要的变革,以适应经济对现代审计的需求。
二
信息化审计,无论是采用的工具、审计的重点、参与的人员,还是审计的以及覆盖面上,较之传统的审计工作,都有其独一之处:
1、审计的所有领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这是指在审计的理论、实务工作、管理模式、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技术与审计高度融合,大大提高审计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在理论研究方面,要构筑起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可用于解释和预测多种审计现象的审计理论。在实务工作方面,要使审计工作面向“计算机内在审计”和“使用计算机审计”转变;审计人员不再只依赖于纸张记录的会计数据而大部分或全部依赖于磁盘、光盘等介质记录的数据,或直接从网络下载的电子数据,诸如电子商务之类;审计底稿和审计证据及其有关审计档案也全部电子化;审计工作将从定期的现场审计转向实时或定时的在线网络审计,即通过网络分散和实时连续抽取证据进行审计。在管理模式上,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管理责任与风险俱在的审计行业。知识结构上,审计人员除了掌握传统审计的基本知识外,还应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技术,掌握数据处理和管理技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例如网络知识等;不仅要会操作审计软件,而且要能根据需要编写出各种测试审查程序;使所有审计人员都应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电脑审计人员。
2、明细信息的数据安全性、可靠性是未来审计的重点。
在信息化条件下,所提供的最主要的会计信息将是各种明细信息,因此,审计的工作重点在于验证企业内部形成的明细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以及审核进入外部的明细信息的安全性。
企业内部形成的明细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如何,取决于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内部控制的强弱程度,而审计人员的主要工作将是证实从数据库存取信息的可靠性。为此,他们应当侧重于验证机内原始凭证数据是否真实可靠(如果数据是从网络上下载的,则应对远程数据的通讯过程进行审计),会计凭证数据库的存取是否得当,以及这些数据被不留痕迹修改的风险有多大等。对于进入外部网络的明细信息,必须通过对整个系统的网络进行安全控制,以保证此信息的安全性。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必须对会计信息进行连续审计,这种审计不仅应延伸到进入企业内部网络的明细信息,而且应延伸到进入外部网络系统的明细信息。
3、机专家参与审计工作。
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所面临的会计系统非常复杂,对审计人员的信息技术掌握程度要求非常高,审计人员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专家的专业能力进行审计工作。需要计算机专家参与的工作是深层次的、与技术高度融合的审计工作,如数据仓库的评价、网络系统的安全评价、实时监控和实时审计软件的开发、信息系统软件的审计等。这些工作,单纯依靠审计人员是难以完成的。审计人员在开展实质性工作前,应与计算机专家交流并拟定专家工作的项目和收集、评价审计证据的索引,以便能充分利用计算机专家的工作结果进行3审计判断。
4、审计工作将从原来事后的静态审计转向事中和事前动态、实时审计。
由于公众对信息质量要求将不断提高,企业经营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及时取得和应用,所以对于未来的财务非财务信息的审核和披露,将比传统的报表审计更重要。未来的审计人员在执行业务时,将更注重对这些信息的审核和披露。对企业进行事前和事中的动态审计,可经常性提供管理审计建议书和其他监控必要的信息,从而为企业提供管理决策所需的信息。在上市股份公司实时报告的出现时,民间审计机构的事中审计监督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证券市场的一个基本要求。
5、审计的覆盖面将扩大。
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的对象是以计算机为处理手段的信息处理系统。这是信息技术下的审计区别其他审计的标志,同时这也表明不仅会计信息化的会计信息系统是审计的对象,其他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像企业资源计划ERP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销售与分发管理子系统、物料管理子系统、生产计划子系统、质量管理子系统等)也是审计的对象,甚至包括从互联网下载的所有管理信息都是审计的对象,因为这些管理信息将会企业管理者的决策。
6、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提高了。
[关键词] 行政型教学管理 适应思维范式 教学管理改革
引言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服务于教学活动的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教学管理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根据―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教学管理的实质,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高效率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是利用行政方法进行教学管理的一种模式,它强调按照权威性的行政法规和既定的规范程序实行教学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具有集中统一、有章可循的特点,可以避免各行其是、任意行事,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后来,它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也逐渐产生了一些缺点和弊端。有的学者把当前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三多三少”:行政权力的管理多、学术权力的管理少;共性管理多、个性管理少;低层次的管理多,高层次的管理少。其中,低层次的管理即主要只是满足于教师在“教”,学生在“学”,满足于教学不出问题。而高层次的管理则是要真正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中心任务来完成,不仅注重教师在“教”,学生在“学”,而且更注重“教”和“学”的实际效果。
一、利用机械性思维范式来分析行政型教学管理的弊端
1.决策和计划的封闭性。行政型教学管理强调行政管理者的权威性,往往根据上级指示,依据权力意志作出教学决策,制订教学计划、教学改革措施和教学评估标准,编排、指挥教学人员,忽视专家、学生和其他有关人士的参与。决策的民主参与程度不高,透明度低,有时甚至具有一定的“暗箱操作”特点。不仅如此,在决策和计划后,缺乏完善配套的宣传、咨询、反馈、监督和评价机制,从而呈现为一个封闭状态。
2.计划内容的高度统一性。在高校,多年来我们按照行政命令和国家计划,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课程设置、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和统一的考试形式。这种模式有其合理性,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它曾经起过非常大的作用。但计划内容的高度统一容易导致课程结构呆板、选择空间狭窄、教学内容陈旧,与培养具有创见、讲求个性的现代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要求并不相符合。
3.评价分析的形式化。行政型教学管理中,计划的制定及其实施效果的评价都是以决策者为中心,被管理者的评价往往只是作为一般信息的收集工作,而不是作为改进工作和参与决策的重要手段。目前被管理者(学生)的教学评价主要是期中教学评估。但是,由于评价指标体系欠科学、信息收集不全面,定性方法用得多、定量分析用得少,以及评价结果落实不到位等原因,评价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此外,有的学校将教师和课程的综合评价简单化为单纯对教师的评价,缺乏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评价。而对教学计划的学年评价和整体评价就更少。
4.评价分析的形式化。行政型教学管理中,计划的制定及其实施效果的评价都是以决策者为中心,被管理者的评价往往只是作为一般信息的收集工作,而不是作为改进工作和参与决策的重要手段。目前被管理者(学生)的教学评价主要是期中教学评估。但是,由于评价指标体系欠科学、信息收集不全面,定性方法用得多、定量分析用得少,以及评价结果落实不到位等原因,评价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二、教学管理的思维范式转变成为时代必然
强制性的教学管理只能维持规范化条件下的常规运行,面对外界环境和管理系统要素的变化而出现的问题和新情况的适应性比较差,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协调和控制。时代进步和教育发展呼唤教学管理的思维范式转变,即从机械性思维范式转变为适应性思维范式。
1.适应性思维范式提出的现代科学基础
孟繁华教授在《教育管理决策新论》一书中认为,教育组织决策的适应性思维范式提出是以现代科学为方法论基础的。20世纪初以来,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标志,现代科学诞生和发展起来。随后二、三十年间,以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以及后来的耗散结构、协同学和混沌理论为标志的大量交叉学科发展了起来。这样,历史上曾经起过主导作用的,以主观规定性和线形方式传播知识的管理方法,已经不再具有完整意义的适应性,管理方法趋向多元化成为时代的潮流。我们根本没有可能发现绝对严格的因果依赖性,只能以可能性加以预测和判断。科学家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原则上不能精确认知的世界,概率和统计方法的广泛采用就是基于这种现实。这就是所谓的统计决定论。在管理决策领域,与过去的机械决定论一统天下的情况不一样,统计决定论成为研究者应该遵守的方法论。以统计决定论所体现的科学认识和人们的价值认识这两条轨迹的融合,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组织决策的适应性思维范式。高校教学管理也是一种重要的组织决策,同样需要遵守科学认识和价值认识融合的原则,也就是需要以适应性思维范式为指导。
2.适应性思维范式提出的时代条件
21世纪是人类走向知识经济,走向开放和全球化的世纪。对中国来说,最大的时代特征莫过于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这一转变所引发的社会震动是巨大的。经济领域资源配置机制的根本转变也对教育、政治、文化乃至人们日常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产生了相对深刻的影响。在高等教育领域,原来大一统的教育教学管理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国家和社会对用人标准的变化、学生和家长求学需要的提升、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教育收费办法的调整等,都使高校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者处在一个不断变动的环境中。同时,教学管理系统内部人员、知识、财力、信息等要素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原来注重维持规范化条件下常规运行的强制性教学管理,难以顺利适应外界环境和管理系统要素的变化。某种程度上,一成不变的机械性教学管理已经成为教学改革深化的重大阻碍。
三、适应性思维范式的特征及对教学管理改革的几点启示
教育组织决策的适应性思维范式强调尽量把握事件发展的统计因果关系,对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的“多”尽可能用概率来描述。联系到教学管理的特性,针对行政型教学管理的弊端,我们把教学管理的适应性思维定义为:一种强调适当分权、对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的变动采取灵活应变态度的思维方式。它的基本特征如下:第一,决策计划的开放性。决策者适当分权,如扩大二级学院的决策和管理权,教师和学生有权参与决策、计划和管理等。第二,计划内容的多样性。在宏观层面的统一标准指导下,各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创造和个性化。学分制便是这种多样性的典型。第三,计划执行的弹性化。允许在计划执行中根据信息反馈、中期评价等,进行及时妥善的局部调整,如课程组织、课程难度、教学要求等,以缩短教学计划的修改周期。第四,评价分析的科学性。评价分析教学效果应采取科学的标准、规范的程序、负责的处理,在师生得以实质性参与的基础上进行。
适应性思维范式对高校教学管理改革至少有如下启示:
1.下放管理权限,提高二级学院的管理权力
目前,我国高校教学决策机构上,仍然是按照等级制设计决策的来源和分配。一般管理层次由上而下: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教务科、教研科、教改科等) 二级学院(系)。工作基本上是自上而下地下达指令和自下而上请示汇报的。校长享有一般教学事务的最后决定权,教务处是作为协助和落实校长决策的职能部门存在的,这两级机构有相当大的决策和管理权力。相反,二级学院 (系)的权力相对较小。应对这种集权式的体制作出改革,转变校长和教务处的职能,增强其宏观的规划和指导职能,将一部分管理权力下放到二级学院,允许二级学院在具体的工作实际中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
2.引进现代管理方法,增强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
与传统行政型教学管理相应的机械性思维同时又是一种经验性思维,管理者注重的往往是传统的延续、历史的类比、经验的积累、单向的回忆,以及主观的判断和想象等,缺乏对现代新兴管理方式的运用。适应性思维则是要求本着一种开放的态度,适应形势的发展和要求,在教学和管理中引进系统科学、控制论、信息论、决策科学等现代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同时,运用网络化手段,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建立决策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监控系统等完善的决策体制,使决策和管理增强科学性和规范性,减少盲目性和经验性。
3.师生参与管理,建立教学管三方制衡机制
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存在明显的权力失衡,特别体现在管理者和管理对象之间。适应性思维指导下的新型教学管理尊重管理对象的主体性。教师和学生,拥有充分的决策、监督等参与权力。管理者从过去的“大包大揽”转变为加强引导和服务,大力倡导师生参与管理。这并非削弱管理者的权力,而是建立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三者之间权力制衡关系,以促进教学管理更加良性和高效运行。应当注意的是,教、学、管三方的权力制衡具有目的共同、手段互助、交往平等等特征。学生要多一些谦虚、理智和建设性,管理者和教师要多一些理解、宽容和支持合作。
4.推行弹性学制,营造创新性人才成长的有利环境
弹性学制有利于克服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教学计划统得过多,培养模式单一,学时偏多,专业面窄等弊端,可以适应学生的不同情况和学习要求来安排教学,在保持必要的统一性的前提下,突出教学的个性化要求,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弹性学制是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较好的激励、竞争机制。当然,弹性学制的实施要考虑国情、校情,一些高校先行的试点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孟繁华.教育管理决策新论:教育组织决策机制的系统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金含芬.学校教育管理系统分析[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