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文化改革范文

数字文化改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文化改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文化改革

第1篇:数字文化改革范文

关键词:数字媒体;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1.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方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科技与知识对于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文化依然转变为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资源。最近十几年来,文化产业逐渐的发展壮大,其拥有旺盛的生命活力以及发展态势,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全球范围内的很多国家与地区,包括经济不太发达的发展中国家,都逐渐的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产业来看待,依靠文化产业的发展逐步的提高本国的经济增长速度。

创意产业属于新兴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拥有超强的创造性以及先导性。创意产业是根据现阶段人们对于精神生活以及娱乐等新要求作为出发点,通过运用新兴科学技术手段,采用电视、手机、网络等媒体作为产业的主导传播方式,将文化以及经济发展相结合,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跨越地域、跨越行业、跨越领域的新型产业。创意产业的价值核心就是创意,同时给社会提供精神、艺术、文化等产品。创意产业的发展使得时代产业的发展由静态的平衡性转变成为动态的平衡性。创意产业很大程度的展示了现阶段文化和经济的结合与融合,同时也展示出了两者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趋势。现代数字媒体技术的改革与进步,成为了信息产生与传播的主要形式,也是新世纪最为先进的生产力之一,对于创意产业的发展与进步有着关键的作用。

2.数字媒体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地位及作用

数字媒体所含有的形式非常多,像图像、音频、视频等,其传播的形式以及信息内容也实现了数字化。数字媒体中的信息在进行收集、处理、储存以及传播的工程中都实现了数字化运行,数字媒体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从影视、广告制作到建筑设计再到智能仿真等很多的领域都涉及到数字媒体的应用。数字媒体是现阶段最为主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其发展与进步会给文化创意产业带来重要的影响。

2.1 数字媒体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内容

2.1.1 数字电影

现阶段,电影的发展逐渐向数字化方向靠拢,在整个电影的制作、发行与放映过程中,都逐渐的实现了数字化,给电影的改革与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与机遇。在数字电影的制作过程中,数字特效对于电影品质的影响非常关键,观众对于电影画面感官的要求不断提升,特效恰恰能在很大程度上让观众产生画面的冲击感与震撼感,达到观众所需要的视觉效果。对于目前的电影来说,几乎每一部电影都会涉及到数字特效,而且其比例在不断的增加。对于电影来说,数字特效是电影赢得观众的重要保障以及提高竞争力不可或缺的因素。

2.1.2 动漫

对于动漫产业来说,其为社会创造的经济效益非常的大。首先动漫电影的票房收入已经相当可观,而由动漫电影所延伸产生的链条产业经济效益更是巨大,比动漫电影自身的经济效益要高出许多。据数据统计显示,世界范围内的动漫产业每年的产值有400多亿美元,而由动漫所衍生的产业产值每年高达4000多亿美元,是动漫产业自身产值的10倍左右。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日本的动漫产业,多年前以及发展成为了本国经济文化的主流产业,同时日本也成为了世界范围内动漫产量最多的国家。虽然有些国家和地区的动漫产业发展较晚,例如韩国的动漫产业,但是其产量也占世界动漫产量的将近1/3,并迅速变成韩国经济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很大程度上都体现在动漫产业的发展中,动漫产业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玩具、服装、装饰灯产业的发展,动漫产业更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先锋。

2.2 数字媒体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载体

最近一段时期内,传播媒介的改革速度不断加快,随着新兴的多媒体技术发展,例如宽带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等,对传统的文化当时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数字媒体可以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信息的传播与推广的载体,特别是网络多媒体的产生,能够让文化创意产品的传播更为迅速与广泛。不管是创意产品的形式是图片、音频、视频以及文字等形式,都能够通过网络技术来传播与展现。通过网络向手机发送信息、下载喜欢的音乐等已经被普及,人们的生活的各方面也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网络多媒体能够使各种创意信息互相融合,并得到迅速与广泛的传播。网络多媒体的即时性、多样性、互动性等特点,给文化创意产品信息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渠道。

2.3 数字媒体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技术手段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推动力就是技术的创新能力,其中数字媒体的内容设计以及内容制作时技术创新的核心部分,通过技术创新能够让数字媒体中的图像、视频以及数据得到更有机的结合,还能够让多种形式媒体间的联系与互补得到提升,突破了传统的文化艺术的局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进步与改革提供了动力与保障。很多文化创意产业的领域中,例如网络游戏、网络媒体、广告、出版等领域,必不可少的要包含数据与信息的采集、处理与传播,这些过程的完成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数字技术的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势必会逐渐的提升对于技术的要求,技术的改革与发展反过来又能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进步。

3.结语

文化创意产业在现阶段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与进步,促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一定的转变。文化创意产业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正是新时期知识经济环境下的必然趋势,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在推动服务业进步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数字媒体自身的即时性、互动性以及传播的广泛、快速性等优势,决定了其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与作用,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与保障。(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参考文献:

第2篇:数字文化改革范文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艺术是相行不悖的新的结合,科学技术是对物质世界的探索,而艺术追求则是美的感受,电影艺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产物,它也是科学和艺术的结晶。在当前的新技术发展下对电影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发展思路,倘若没有科学技术就不会有电影艺术的产生。[1]数字技术的诞生对电影的制作者提供了无穷的想象力,电影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使得电影艺术表现得更加贴近自然和现实,所以对数字技术的实际应用要能够以制作者高素质和创造性作为中介,最终来实现数字技术创作中的艺术化和个性化,这样才能够将电影艺术和数字技术得到完美结合。

2数字技术对电影艺术的影响及主要问题体现

2.1数字技术对电影艺术的影响分析

数字技术的发展对电影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从理论层面来说,它对电影美学起到了进一步延伸和深化作用,并且使得电影回到形象的新美学取向上来,数字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催生了虚拟美学的产生。不仅如此,对电影文化也产生了影响,促进了新的电影样式以及电影类型的出现,在计算机生成图像技术以及电脑合成技术等逐渐成熟下,就为电影制作创造了新的平台,在电影的创作以及发行和剪辑的手段方面也得到了丰富化。不仅如此,对电影的传播方式也有了丰富,对观众的观影习惯有了改变,为观众提供了全新视觉感受。数字技术也引发了对电影本质以及电影美学的重新探讨,数字技术也为电影产业带来了高票房的收入。[2]数字技术对电影艺术的影响不只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着负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电影创作当中的技术淹没了人文,对数字技术的炫耀已经成了时尚,技术崇拜迹象较为严重。电影艺术的本质决定了电影艺术核心是人文精神以及艺术感染力,要能够将技术和人文得到有机融合,数字技术对电影的道德功能有了很大的弱化,观众则成了单向度的人,这些负面的影响都要能够得到充分重视。

2.2数字技术在电影艺术发展中的问题体现

数字技术在电影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还有着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数字技术的片面性追求,从而使得电影丧失了人文性;再者就是数字技术下对商业运作的过度追求,数字技术也对演员的美学价值产生了很大影响。从我国的电影发展中的数字技术应用来看也存有诸多的问题,我国当前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电影产业,在市场观念上相对比较薄弱,更多的是将电影看成是纯粹的艺术,而在数字技术在电影创作中的融入还没有得到全面认识。[3]还有就是在体制方面还没有健全,缺乏健全以及开放和竞争的电影创作和发行机制,这就需要数字化电影制作体制在这一发展阶段进一步的完善。另外在资金的投入方面还有着不足的现状,缺乏正确的电影观念以及人才,主要就是对情节比较重视而对画面则没有重视,以及重教化和轻娱乐等,这些方面的不足也使得我国的电影在和好莱坞商业电影竞争过程中失去了优势。还有就是在电影制作的技术上较为缺乏,尤其是在数字技术方面对我国的电影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这些方面的问题都要能够及时地得到解决,如此才能促进我国的数字电影艺术的健康持久发展。

3我国电影数字化优化发展策略探究

数字技术对电影艺术的推动有着积极作用,电影的数字化也将会成为今后电影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为我国的电影发展提供了美好前景。我国当前正处在全面改革的重要时期,电影市场也处在这一转折点,怎样能够将数字技术在电影艺术中的应用合理化的呈现就比较重要,所以结合实际笔者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几条合理化的发展策略,希望能起到一定借鉴作用。首先,要能够对我国的现代电影产业进行科学化构建,要想推动我国的电影产业发展就要能摆脱传统的观念束缚,要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寻找适合电影发展的道路,这就需要在文化消费市场的需求上得到充分重视,集中的对人才等进行吸收。从管理观念以及体制方面进行转变,从而树立其现代化的电影产业发展观念,将数字化电影在当前我国的电影产业当中的战略地位加以明确。[4]其次,要能将我国的深厚民族文化积淀作为重要的基础,这样才能将有着我国特色的电影得到推广,也才能在沉淀后析出我国电影的独特民族文化品质。所以这就需要对电影的发展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这样才能将数字电影的发展健康的推进。再者,将我国的数字电影得到推动要依靠体制改革的作用,在有关而对文化体制改革当中就已经为我国的电影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电影产业的发展是文化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内容,这也是时展的需求。在体制改革的基础条件就是电影的管理部门将其作为真正的文化产业来扶持,要能在电影的制作以及发行等各方面都要能够严格地按照市场化操作方式进行,积极的占领市场和对市场的份额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也要能够对非公有资本在电影制作发行中的进入加以支持鼓励。另外就是要对电影商业精神实施重新塑造,我国的电影发展已经在中国和世界市场经济发展中得到了融合,将电影的商业精神实施塑造就能够为我国的数字电影发展找到新的更为广阔的发展视野。而后再进行对我国电影商业形象加以描述使其能更加规范化的呈现,将商业性和艺术性得到有机的统一,所以这就需要商业精神以及技术手段的荣恶化,这样才能将数字技术更好地为电影艺术服务。[5]最后,就是要在正确的态度下,对数字技术加以合理化的应用,数字技术为我国的电影事业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活力,也为电影的生存空间得到了拓展。所以当前要能对数字技术的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将数字特技的运用能力得到加强,对数字技术的应用要能和整体的电影发展相适应,将其服务作用充分展现,这样才能真正为我国电影发展做出贡献。

4结语

第3篇:数字文化改革范文

关键词:数字技术;数字艺术;动画专业;学产结合

数字技术基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其在20世纪末以飞速发展的姿态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迅速改变了部分学科的发展状况——部分学科依靠数字技术的手段获得了突破与发展。传统艺术的创作也受到数字技术的冲击。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不再局限于架上绘画、雕塑等,而是利用声、光、电、虚拟现实、全息摄影等多种新技术手段,试图更充分地表达艺术家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在此大背景下,动画艺术要想获得艺术形式的突破及提升社会影响力,就必须实现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可以这样说,动画艺术必须成为数字艺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数字技术在动画专业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动画艺术已经发展了两个世纪。今天的动画艺术早已不同于早期的动画艺术。由于数字技术的介入,今天的动画艺术有了更加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视觉呈现。如今,数字技术在动画作品中的普及已经在动画专业的教学中有所体现。但由于目前国内高校动画专业的教学对数字技术的应用并没有充分的研究,数字技术仅仅作为动画专业教学的机械工具,并没有发挥出其优势。数字技术在动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首先表现在教学模式上,大部分院校的动画专业教学以向学生传授软件课程为主,过分重视技术操作。国内的动画专业教学都以计算机教学为主。在一些工科院校,软件课程的教学甚至成为动画专业的主体课程,单一的软件教学贯穿动画专业的课程。致使学生只懂软件操作方法而缺乏动画艺术的审美力,不可能具备综合素质。因为动画人才素质普遍不高,如今动画垃圾作品泛滥,动画行业呈恶性循环之势。其次,根据动画专业中数字技术教学的需要,技术型与学术型并重的专业师资严重缺乏,造成动画专业学科基础薄弱。由于动画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培养高层次的动画人才,需要高层次的动画专业师资及科学的教学体系作为保障。然而,实际情况是,动画专业的师资力量和教学体系存在明显不足。部分院校动画专业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是不懂艺术的计算机类教师教动画软件,有的是对现代电子技术方面了解粗浅的艺术教师自学几门动画电脑软件,可以说是“现学现卖”。这些教师缺乏动画艺术理论研究和实践,对动画的认知处于表层,必然影响到动画教学。此外,由于动画技术发展过快,动画专业名词也比较混乱,有些院校把动画简单地理解为原动画绘制或三维软件应用,有些院校甚至混淆卡通漫画和动画的区别,一概称为动画专业。在动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情况更为严重。以数字技术为媒介和载体的动画创作与实践成果欠缺,难以实现动画专业教学与相关产业的结合。许多院校虽然开设了动画专业,但是鲜有动画创作成果出现,学生在完成动画基础技术的学习后,由于缺少实战经验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并不能用数字技术完成独立的动画作品。学生在学习动画专业后看不到学习成效,其学习积极性必然受影响。这也是当前动画专业教学的最大问题。我们应该看到,动画专业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社会和市场,应及时将动画技术转化为作品并接受社会和市场的检验。由于种种原因,数字技术在国内动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不容乐观。针对现状及问题,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动画专业与数字技术结合的重要性,并且要认清数字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向数字艺术转化的必要性。我们应在认真分析数字艺术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动画专业未来发展方向及趋势,进而探索动画专业教学与数字艺术结合的可能性。

二、数字艺术与动画专业教学的融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激光投影技术的发明以及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被数字工具包围,今天的人每天几乎都在接触计算机、手机、数码相机、数字电视、MP4等这样的数字产品终端,数字艺术产品可以说已无处不在。正因为此,数字技术向数字艺术产业化转型已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其毫无疑问应成为未来动画专业教学的重要目标。数字艺术的核心是艺术设计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交叉,其传播主要借助于数字载体——因特网、光盘、手机、iPad或电子交互媒介等。数字艺术的创作方式、审美标准、欣赏方式与传统艺术有很大区别,其在出现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比如科技性、媒体性和社会性。数字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是科技性。数字艺术的造型和表现依赖计算机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图形图像和软件技术。因此,计算机语言是创作数字艺术的前提条件。例如制作Flas艺术需要懂得ActionScript编程知识,制作网页设计需要了解HTML、JavaScript语言编程,制作网络游戏设计得深入理解C++、Java等语言。传播途径决定了数字艺术的媒体性。数字艺术的欣赏与传播依赖新兴媒体。媒体的进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数字艺术的发展。比如iPhone的出现使手机上网和手机游戏风靡世界,kindle的流行令电子书阅读成为一种时尚,计算机绘图软件催生了大量超现实的数字绘画,计算机网络也使网络动画创作兴盛了起来。数字艺术的内容体现了大众性。与传统艺术相比,数字艺术能在更大程度上与社会发生关系。由于传播过程的大众化,数字艺术更容易对观众产生影响。传统艺术的传播在今天仍然以精英化的方式进行,美术馆、画廊、拍卖行仅仅是社会少数人群的消费对象,而数字艺术的创作大多以社会现象和文化为主,其主要通过电子媒介(电视、互联网等)进行传播。可以说,数字艺术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获得了极大的社会关注度和良好的互动性。现如今,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全球经济中最有活力的支柱性产业。而数字艺术是其中的一支主力军。其以急速发展的态势冲击着传统行业,带给当代人以新的惊喜和奇迹。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在的《世界数字内容产业研究报告2014》中提到,2013年全球数字内容产业的总体规模达570亿美元,同比增长30%。数字艺术在各国的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以韩国近十年的发展为例,2000年,韩国的文化产业出口为5亿美元,2004年,韩国的文化产业就已经成为仅次于汽车制造的第二大出口创汇产业,2010年,文化产业出口产值达到32亿美元,到2013年,韩国文化出口产业总额是50亿美元,文化产业占韩国GDP的15%,而中国不到4%。可见,文化产业在我国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我国政府已明确文化产业将被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和新机遇。伴随着时展和历史机遇,动画专业必须实现转型和升级。动画是一门综合学科,需要综合运用绘画、设计、计算机技术、戏剧学、电影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和技能。在当前数字艺术的大背景下,动画并不仅仅指动画片制作,它涵盖的领域十分宽广,比如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网络动画、多媒体、影视动画特效、游戏软件、网页动画等。因而,动画专业不应仅限于培养单一传统动画片制作的动画人才,而应培养市场所需要的多样动画人才,体现信息时代数字艺术的特征和趋势。对于动画专业教学而言,只有充分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与总体趋势,才可能制定科学理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动画专业教学需要以社会为导向,以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媒介为载体,结合多种学科知识,实现学产一体化。

三、构建和完善动画专业学产结合教学体系

要实现动画专业教学的学产结合实践,必须重新建构动画专业学产结合的教学体系,并且在实际的动画专业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市场的需求以及行业的标准不断完善这一教学体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第一方面,构建动画专业数字技术向数字艺术产业化转型的特色人才培养计划。定期开展社会调研、召开专家座谈会、进行毕业生问卷调查等,了解专业技术、工艺、管理、服务等发展趋势和用人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订单式”“创业式”的人才培养。以国内动画市场为例,全国院校每年动画专业的毕业生过万,相对于范围较窄的动画制作行业,广告、游戏、卡通人物设计、网页设计、网页动画制作、电视台后期制作等行业尚存在人才缺口,因而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需参照更全面的市场需求来制定。第二方面,探索动画专业数字技术向数字艺术产业化转变的课程体系。不少高等院校的动画课程弊病在于课程内容集中在几门理论课和软件操作技术课上面,实战项目的机会非常少,课程的设置满足不了行业的需求。那么新的动画专业需要按照工作岗位任职要求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重构课程体系。首先,构建“厚基础”的数字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方案,扎实学生技术能力;其次,进行艺术、技术、策划和市场四结合的宽口径专业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第三,推进“订单式”与“创业式”相结合的“项目组教学”方法,实行“小阶段小项目,大阶段大项目”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严格按照市场项目的具体要求完成作品,形成每个项目一本作品册。第三方面,构建成熟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现有的大部分校企合作模式还停留在企业和单位为少数在校生提供实习的场地,合作方式机械单一,其不利于学校同企业的双赢发展。因而需要构建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首先应将企业资源引入学校,构建产学研一体的实验教学平台。通过有关动画专业项目的引进,校企双方团队的合作,形成动画的教学平台和项目生产平台。其次,将行业产品质量标准引入考核标准,规范创作作品的质量。学生的课程设置与考核可以参考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标准,让学生能够有序地掌握实际的工作生产环节,并以严格的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及技术标准衡量学生的作业,从而保证学生每个阶段的作业能成为合格产品,在实质上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第四方面,明确技术、艺术和市场以及学产结合的关系。实现教学成果的市场转化,协调技术、艺术和市场以及学产结合的关系是必须的。以国家的创新创业项目带动动画专业学生将专业学习与市场分析相结合,从而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以便学生在充分了解市场数据和行业趋势的基础上,运用创新能力,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作品的质量,并通过参与专业竞赛与社会项目合作的方式,实现作品与市场接轨。最后一方面,构建一支有特色的师资队伍。数字艺术背景下的动画专业,不仅需要传统的艺术专业素养,还需要数字技术作为工具支撑,因而需要的也是新型的复合型教师。首先应从行业和其他优秀高校中聘请专家和相关教师,或邀请社会上从事动画艺术教育或创作的专家讲学,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培养教师。此外要联合企业,外聘经验丰富的有识之士。只有这样,培养的学生才不至于与市场脱节,造成学生就业困难、社会市场却人才短缺的尴尬局面。其次,培养自己的教师队伍。选拔优秀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到动画专业教学较为先进的国家进修学习,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激励和促进教师在工作中加强对先进技术的学习。通过实验教学选拔优秀的教育人才和技术骨干,优化师资结构,进一步完善动画教学师资队伍力量,改善动画专业教学和实践条件。总而言之,人才培养计划是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体系是改革的基础和核心,校企合作是实现学产结合的重要途径,市场是确立各项改革措施的风向标,师资队伍是改革实施的保障,只有五个方面的改革同时进行,并且做到有机结合,才能相互促进,最终达到构建动画专业学产结合教学体系的目标。

结论

第4篇:数字文化改革范文

一、做好农村电影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新思路,深化农村电影改革,逐步建立多种所有制、多种发行放映主体和多种发行放映方式相结合的新模式,鼓励农村电影跨地区经营,坚决杜绝行政垄断、区域垄断,促进农村电影放映的规模化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

目标任务: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普及数字电影放映技术,提高放映质量,完善放映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农村电影放映新主体,建立公益放映补贴的新机制,推动露天放映与室内放映相结合、免费放映与有偿放映相结合、胶片放映与数字放映相结合并逐步向数字放映过渡,不断扩大农村电影覆盖面,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省行政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

二、加强农村电影工作的政策措施

(一)深化农村电影体制机制改革。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电影工作,通过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大力培育发展国有、民营、个体等各类农村电影发行放映新主体、农村电影院线公司和多种形式放映队伍,推动省、市、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的股份制、院线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搞活农村电影市场。从事农村电影发行、放映的单位和个人,向所在地县级或县级以上电影行政部门备案后,到所在地工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即可从事农村电影发行、放映业务。从事农村电影发行、放映的单位可享受国家相关的优惠经济政策。

(二)推进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扶持组建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提高院线公司服务水平,建立覆盖全省广大农村的数字电影放映网络,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快捷、方便的农村电影数字化服务。

(三)扶持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确保实现全省行政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国家、省将安排农村电影放映设备专项资金,为全省农村配送一批电影流动放映车和流动数字电影放映设备,改善农村电影放映设备落后的状况,提高农村电影放映能力,扩大农村电影放映覆盖面。除中央财政对农村电影放映场次补贴外,省财政根据各县(市、区)财力情况,分类对各县(市、区)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进行补贴。各设区市和各县(市、区)政府要认真落实本地区农村电影放映经费,对农村电影放映设备和场次也要给予一定补贴,并确保及时到位。

三、建立农村电影公共服务长效机制

(一)各市、县(市、区)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电影工作,将其列入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文化体制改革统筹考虑,纳入财政预算,周密部署,抓好落实。为加强组织领导,省成立以省政府分管省长任组长,文化、发展改革、财政、广播电视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组织、协调工作。各市、县(市、区)也要落实领导责任制和工作责任制,建立政府分管负责同志牵头,文化、发展改革、财政、广播电视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

第5篇:数字文化改革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建筑模型;创意

1研究背景

当代数字化环境设计方法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从构思的一开始就把设计的结果建构成可修改的、灵活的,能够满足各种设计要求和施工要求的计算机数字化形式。数字化手段对学生的专业和综合素质提升、动手能力的强化以及空间能力的锻炼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这种方法,设计师能够通过模拟检验微观单元模式在设计和实施中的运行状况和合理性,使设计途径得到极大的拓展,对于增强设计师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提高环境设计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2建筑模型制作教学改革特色与模块

2.1数字化建筑模型教学改革特色

我们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建筑模型课程进行改革研究,研究重点关注在当前环境下,如何在建筑模型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实践及公选课中融入数字化方式,最终强化动手能力,拓展创造性思维。(1)案例式数字化教学。将模型制作知识进行重新整编,强调了学生对于模型材料、数字化建模、数字化加工的掌握及特殊工艺的使用。重点在于通过计算机知识的传授和国内外先进案例的分析,能更直观地了解模型制作的基础知识,更好地掌握模型材料和制作方法及工艺。(2)数字化工具与材料的匹配。数字化同现实材料的对应是数字化设计最重要的特点,因此我们的数字化设计材料的选择不但要符合建筑模型的内在特点,也要适合数字化工具的高效运用,将不同类型的模型根据比例和内容特点匹配建筑数字化的方法,使学生做模型的同时熟悉材料是建筑组成的重要部分。(3)完善数字化制作流程。课程中形成一套完整的包括构思草模、数字化建模、实体模型、数字化修改、实体模型再制作、研究模型、最终模型数字化制作与设计流程,并通过循序渐进的课程让学生们进一步体验和掌握,从而使学生掌握数字化设计相适配的建筑模型制作设计方法。

2.2数字化建筑模型制作模块设计

我们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研究式教学,从学生专业特点、学习阶段和能力出发,引导他们通过对数字化概念的理解,掌握数字化相关软件,让学生们实现一个个小目标,将课程大纲的要求进一步细化,设置不同的数字化模块,每个模块8~12学时,分别有自己的模块目标,最后要求综合成一个总体的作业。(1)“数字化入门”。本阶段的任务是通过在Trimble…Sketchup中进行制作,研究如何展开然后粘连成几何体等人工造物形状的立体造型。这些造型通过自由组合布置的方式安排。利用各种方法在数字化世界中进行立体构成训练。这一阶段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三维构成”的数字化延伸,从简单、快速、高效的数字化方式引导人们进入模型设计的程序中。(2)“从数字到实体”。首先通过Sketchup建模,要求学生了解各种结构性能,比如将模块一中的模型变成结构性的模块,通过在墙面上挖出窗户,打门洞,支撑屋顶的变化等设计。这一阶段,这个模块促使学生开始思考并研究材料与材料的连接和支撑,但是关键性的问题在于必须把数字化的设计同实体模型的制作联系起来。(3)“数字化表皮”。这一阶段,我们引入Rhino…3D进行表皮的建模,Robert…McNeel…&…Assoc公司的Rhino…3D是非常强大的数字化建模专业工具,处理造型、结构、表皮的能力非常强大,让学生专注于模型的空间与外表协同进行分析研究,这一阶段的主题更加具体,是更为精细的模型制作阶段的一部分,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建筑的外表表达设计的特殊意向。(4)“经典与当代”。该课题是从历史及当代的建筑中汲取灵感。选择在建筑史和设计历史上最经典和最优秀的建筑,对之进行数字化探究性和创造性的还原,这一阶段的设计造型工具包括Sketchup、Rhino和3DsMax综合运用,能够接触到大师的脉络。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让学生对建筑的结构、材料、空间以及建构有所了解,对环境设计的理解也变得更加清晰。(5)“设计拓展”。在更高年级设计拓展阶段,建筑模型数字化的内容已经内化为学生的基本能力,因此同其他专业课程进行协调,旨在培养解决综合性复杂环境设计能力,结合“室内设计”“景观设施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等专业课程,通过解决某一专项知识或者技能的问题为主,这一阶段的数字化工作可以在设计工作营和技术课程中开展。

2.3课程阶段性成果

通过课程改革,能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建筑数字化思维的方法,并为他们进行高效设计提供支撑和帮助。通过数字化方式的不断强化训练,对于本专业的设计表现能力、专业素养和严谨务实的精神都能有很大的提高。通过总结经验,本课程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善办学理念和方法,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各项成果能为设计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有助于促进空间类设计教学在多学科层面延展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3数字化融入建筑模型制作课程的进一步改善

支撑数字化设计的发展要依靠逻辑思维,作为传统环境艺术教育体系,其对于逻辑思维的训练比较薄弱,因此要想让数字化设计真正与国际接轨,需要培养和提高综合素养。环境艺术专业的特长在于空间设计的可视化和表达方面,但只有把强大的造型能力和数字化的设计思维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为环境艺术的发展找到新的突破口。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进一步完善数字化设计的软硬件建设

国内一流建筑和环境设计院校,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湖南大学等已经普及KUKA五轴机器人进行数字化建造,但一般院校在实验硬件上限制了方案设计自由度和完成度。当然,在有限的设备和经费限制条件下,学生往往更加愿意发掘更多的设计潜力以实现创新。

3.2同民族和地域文化的融合

数字化设计作为工具手段,核心在于设计思路的颠覆性思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大量的设计资源,如果与数字化的设计手段结合,能够在传承民族文化以及促进民族文化在现代空间的价值增值创造平台。

3.3增加学生在思考水平方面的训练

数字化的思维方式要求严谨、理性、客观,要求运用明确单纯的公式解释复杂的数学问题。因此在今后的训练中,应协同专业教师,适量加大数字思路的启发、数字制造的实现等专门性培养,力求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陈一.民族文化意象融入环境设计教学——基于数字化背景下的实践反思[J].教师教育论坛,2017,30(05):40-43.

[2]…侯飞.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高校建筑学实验室的教学与建设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3.

[3]…刘骜,冯静,丁蔓琪.模型启发设计思考——对高校建筑模型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思考[J].华中建筑,2012(11):167-169.

[4]…刘熹熹.城乡规划专业《模型制作基础》教学改革探析[J].新课程研究(中),2014(08):45-46.

[5]…宾,李焰.浅谈如何通过建筑模型制作培养建筑学专业新生的设计思维[J].大学教育,2015(06):121-122+131.

[6]….古建筑保护中参数化设计应用[J].建筑技术,2016(10):941-942.

[7]…夏东亮.参数化设计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5(11).

[8]…肖平,蔡丽蓉.材料与空间——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32):31-32.

[9]…张磊.《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Z1):121.

第6篇:数字文化改革范文

更新办学理念,切实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伴随着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教育思想碰撞的过程,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学校管理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和优化的过程。我们不能将信息化设备和信息技术的引入简单地等同于电脑化或网络化,更不能简单地指望信息化只要有学校信息组和电教组的几位教师就能推动起来。

学校领导要率先转变观念,切实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校长的教育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要使学校信息化工作充分展现效能,校长是关键。校长的观念转变了,学校的工作方针才可能改变,学校的信息化工作才能卓有成效地发展。

在“十二五”期间,在首都教育率先实现现代化期间,校长们应该有这样的思考: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已经轰轰烈烈很多年了,学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进程又如何了呢?在信息化社会的大环境下,我们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有没有做过相应的调整呢?我们有多少位校长已经经常地利用网络,和学生、教师和家长有效地沟通?诸位校长,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你们不应该是旁观者,你们更应该是信息化工作的实践者和引导者!

培养人才,积极历练一支信息化队伍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这是一句很时髦、很经典的话。教育信息化同样需要人才。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将决定教育信息化的进程。现在的教师并不缺乏计算机使用常识,但这已远远不能满足教育教学信息化的需要。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教学从手段、方法、模式到观念、思想、理论等的根本性变革,这场变革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其关键因素在于教师。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信息化无从谈起,教育现代化也将是无根之木。

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推进教育信息化,我们需要建立新型的教师队伍。校长应重视教师团队建设,营造良好的教师发展生态环境,全面提升教师素质,着力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切实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工作中去。学校还应特别重视教师的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不仅要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全局观、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创新型教师,还要注意培养能开发适合自己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应用软件的本土化人才。我们倡导各级领导和学校教师有效利用“班班通、室室通”的条件,用信息化审视教育,反思教学;我们倡导培养教师在资源型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方面的能力;我们倡导教师们充分利用网络,利用论坛、博客等工具,打造和谐校园社区,分享教育教学心得,碰撞出教育智慧的火花。

有意识地打造独特的数字校园文化

“十五”、“十一五”期间,我们在信息化环境基础建设上投入了很多,但是,这只是基础,只是搭建了一个舞台。虽然目前北京市只有29所学校纳入了首批数字校园实验校,但是数字校园必然是一个趋势,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我们其他每一所学校都不能置身事外。

数字校园是将具有学校文化特色的应用与服务相结合的虚拟学校,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流程,更是一种符号、一种文化的符号,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数字校园文化,这是校园文化崭新却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种文化氛围里,我们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同事关系和家校关系,教育参与成员之间的交流随处可见,沟通无限。我们通过数字校园沉淀校园传统,有意识地培育创造校园文化新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校园里自然就会形成数字校园文化。届时,校园不但是知识的海洋,更是文化的港湾。

可能,校长们还在担心资金来源。这并不是问题。国民经济的发展给了我们强有力的保障。硬件建设从来都不是最困难的,而最难思考的是:给了你设备,你能用它做些什么?随着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投入的产出是时候应该成为校长们深入思考的课题了。

第7篇:数字文化改革范文

作者:胡亦平 单位:桐城市科学技术局

目前,安庆已拥有2家被文化部命名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其中五千年工艺美术公司烙铁画取得许多技术上的突破,成为国内生产烙铁画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的企业;桐城佛光铜质工艺品公司开发出“铸胎掐丝珐琅工艺”,填补了国内珐琅制作工艺空白。五千年文博园正式投入运行的智能控制中心,是省内科技含量最高、功能最全的智能监控系统,获得国家发改委专项资金支持,成为安庆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又一创举。

位于安庆市湖心中路的安庆书刊市场年销售额达亿元,成为皖西南地区最大的书刊交易市场。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安庆的后发优势。近年来,安庆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建设文化强市的根本途径,以改革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一批文艺院团成功转企改制,特别是安徽再芬黄梅艺术股份有限公司挂牌运营,并坚持每3年举办一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为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搭建了宽广的舞台。伴随安庆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天柱山景区成功创建5A并荣膺“世界地质公园”称号,五千年文博园成为全国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桐城孔城老街建成开放,文化旅游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已经形成。当前,要以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契机,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进一步抢抓机遇、发挥优势,主动作为、彰显特色,大力促进安庆文化与科技融合,让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让文化丰富科技创新的内涵,让安庆这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绽放出更加独特的文化魅力。一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积极推广运用高新技术成果,提高传统文化创作、生产、传播等环节的科技含量,全面提升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演艺娱乐、包装印刷等传统产业,扶持发展文化会展、艺术品交易、文化旅游、文化用品制造等相关产业。依托丰富的历史、人文、典籍资源,通过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推动创意产业发展。尤其要加快黄梅戏产业转型升级,按照延伸产业链的发展思路,千方百计突破人才制约瓶颈,大力开发黄梅戏数字动漫、影视作品等相关衍生品,推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加快黄梅戏产业化发展步伐。二要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安庆文化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围绕动漫创作、数字影视、三网融合等若干领域,以大开放的理念,实施大项目带动,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吸引一切优质文化资源为我所用。积极借鉴芜湖方特主题公园模式,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加快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创意与产品设计的融合,着力培育一批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创意产业集聚区。依托和支持五千年文博园、孔城老街、龙山凤水、桐城文博园等文化产业园区,积极打造一批“文化航母”和文化领军企业,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文化基地和安庆文化品牌。三要积极搭建文化与科技融合平台。着力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扶持创意产业技术开发平台、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影视动画制作技术平台、数字出版公共服务平台等专业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向中小科技文化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服务。注重培育和发展面向社会从事文化科技咨询、技术评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文化科技中介服务,有效降低文化科技创新风险,加速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科技成果产业化。

加快建设文化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平台,为文化科技创新成果的信息和产权交易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四要进一步加强科普文化阵地建设。以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群众科学素养为重点,开展文化资源数字化加工与数据库建设,利用高新技术加快建设综合性、多功能、有特色的公共文化设施,推进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加快发展数字图书馆、数字科技馆、网上博物馆、网上文化馆、文化剧院等,适应群众文化需求的新变化新要求,为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和水平,全面建设“文化安庆”创造良好环境。同时要加快整合分散在各个部门单位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着力解决资源分割、利益困扰等问题,形成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8篇:数字文化改革范文

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公共文化服务和管理的数字化建设探索步伐逐步加快,各地文化行业纷纷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在这种形势下,各地应将建设数字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行业新的增长点,推动互联网与文化馆服务深度融合,在理念、管理和服务上实现新的跨越,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丰富、高效、便捷、均等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一、建设、完善数字文化馆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数字文化馆建设包括线上平台和线下互动体验空间,群众既能在文化馆建筑空间里享受在场服务,又能离开文化馆随时随地享受在线服务,同时线上和线下数据连通,互相促进。

线上平台包括网络云平台和艺术普及资源库(慕课系统),主要解决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使用公共文化场地设施、参与艺术普及培训、参与文化社团、群文创作展示、志愿者服务、公共文化大数据分析等业务功能。线上平台是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基础,所有的业务流程、资源利用、用户管理,包括线下实体馆的内容推送和管理都依托线上平台。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以及财政投入的增加,各地的公共文化设施都有明显提高,有的甚至已成为当地的一大景观。但不少拥有宽阔场地、一流设施、标志性外观的“容器”里面,呈现的却是少人气、缺活力的窘态。一边是公共文化服务硬件条件不断提高的“成绩单”,一边却是“门可罗雀”的尴尬场景。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对称,没有弄清楚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

那么新时期人民群众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将其总结为三个特点就是:均等化、多样化、广泛化。

1.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均等化。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匮乏问题还较为严重。数字文化馆以其先进的网络模式,对受众体点对点的终端服务,达到公共文化服务全区域的有效覆盖。其服务模式将突破文化馆传统网站单一电脑终端信息服务,利用强大的数字网络平台,实施多通道的信息,实现广泛而非资讯式的终端化服务。

2.文化服务路径的多样化。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促使着文化受众需求趋向多样化。随着人们的文化艺术素养的普遍提升,很多人已经不满足于唱唱歌、跳跳广场舞。我们可通过移动数字化平台、有线电视、电信等网络通道的传输,达到全区域的有效覆盖,实现文化服务路径的多样化。

3.服务范围的广泛化。足不出户就能够获得资源和服务已成为群众越来越迫切的需求。在大数据时代,数字文化馆在网络时代能够以其全新的服务模式和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给人们带来更先进、更广泛、更便捷、更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数字文化馆服务,使得服务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资源也得到更广泛的整合与利用,受益群体得到有效扩展,市民充分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将得到真正兑现。

二、强化文化馆人才建设,当好文化工作的先锋和排头兵

1.强化人才机制。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人的建设,不断提高文化馆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社会感召力。要改革文化馆内部机构设置,优化资源配置特别是公共文化资源的配置,使内部结构从不合理趋向合理,并突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主体地位。要积极推行以岗位管理和聘用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流动机制。文化馆目前专业人员还很缺乏,特别是高级创作人才、导演策划人才尤为缺乏,已经影响到文化馆作用的发挥。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既符合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又符合文化自身规律、既有竞争又有约束的文化馆运行新机制,使文化馆成为结构合理、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真正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2.强化社会公益功能,加大无偿服务力度。需要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服务功能、强化自己的服务功能,实际上就是强化社会公益公能,就是文化馆如何面向社会搞好服务的问题。我们要把文化馆的服务工作纳入正常轨道,其中之一就是要加大无偿服务力度,包括服务的面和服务的量,从服务内容到服务形式和服务手段都要兼顾。要善于更新观念,敢于突破旧的思维模式,善于挖掘人才资源的潜力,进一步充实无偿服务的力量。二是要提高服务质量。群众有各种文化生活的需求,或传统的、或现代的、或艺术的、或娱乐的,文化馆要善于及时掌握群众的文化生活信息,从中列入自己的服务计划,将无偿服务工作作为文化馆业务工作的主体之一。提高服务质量,文化馆要做到主动出击,上门服务,及时反馈信息。无论办班辅导、活动策划、还是展示演出,送戏(节目)下乡,都力求精益求精,真正体现文化馆的整体实力、良好素质和服务水准,进一步提高和扩大文化馆在社会的地位和影响。

三、创新并正确运用数字文化馆的优势

与传统的场馆阵地服务相比,“互联网+文化馆”是文化馆开放式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新载体、新平台、新阵地,是“新型的‘公共领域’和社会联结方式”。数字文化馆具有下列四大优荩

1.空间上“零距离”。文化馆的设施设备和活动场所是有限的平台,服务的对象也有限,有些行动不便的群众还要受到年龄、身体、天气、交通等因素的限制,而网络平台是无限的,如果想参加某个文化馆活动,可以通过各种移动终端在文化馆网站了解服务项目和活动情况,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咨询窗口、评论等方式进行交流互动,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文化馆的文化服务。

2.时间上“不打烊”。文化馆网站以及微博、微信、QQ群等,不受工作时间和开放时间限制,群众随时可以打开电脑或手机进行网上的浏览、互动,24小时全时段享受数字文化信息服务。

3.内容上“集成化”。数字文化馆不受活动场地、宣传栏篇幅等条件的限制,是一个全方位体现文化馆职能的综合服务平台,能够提供信息、咨询互动、演出直播、在线文艺辅导、文艺作品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字化推广等众多服务项目。此外,通过资源聚合、链接等方式,还可以实现馆际及有关文化网站的资源共享,使一个小小的基层文化馆成为海量文化的“大超市”。

第9篇:数字文化改革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精细化管理;探索

数字化校园作为当前高职院校重要建设目标,通过广泛应用各类技术服务教学实践与教务管理,通过构造全新的信息化数字平台为教学科研、运营管理、实训实践等提供支持,实现高职院校教学与管理的创新,为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发展服务。精细化管理理念作为近年来广泛应用的全新理念,在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融入精细化管理理念有助于打造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务管理体系,对于满足新时期广大师生需求有重要意义。下面简要探讨下精细化管理理念如何服务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

一、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优势与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1.数字化校园优势。数字化是当前时展潮流,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然选择,是应用以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重要探索。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数字化校园依托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强大优势实现人事管理、招生、教研、教务、财务、后勤、考试、硬件集成、家校通、个人中心、超级服务中心,无限跨屏PC+移动APP客户端等诸多应用,帮助高职院校打造优质教学资源,提升教学与教学管理质量,探索实践实训教学的新局面。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符合创新教育探索需求,有助于提升管理效率与效益,信息技术融入校内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项活动中,通过及时处理大量管理数据提高了教、学、管的质量和效率。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有助于推进数据的集中与共享,削弱信息孤岛影响,通过创建全新的学习环境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服务,有助于不断开拓虚拟学习空间,为跨地域、远距离高质量教学与管理提供支持。

2.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融入精细化管理有助于促进校内各项工作规范开展,为制度设计、科学管理提供帮助,真正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在标准与规范的范围内开展各项管理活动。精细化理念的融入有助于数字化背景下校内工作的精准细分与精细管理,确保数字化校园管理全面涵盖各个范畴,真正将精细管理落到实处,减少以往工作中存在的失误与弊端,提升学校运营管理质量,真正惠及广大师生。精细化管理理念在师生数量较多的高职院校中进行应用,可更好地尊重个体特殊性,提升对个体需求的满足标准,结合数字化校园建设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个性化服务,为高职院校管理彻底实现精细化服务。精细化管理与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结合将进一步推动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服务工作的开展,打造精细管理影响下的全新数字化校园,从教学管理、教学评价到校务管理、后勤管理真正做到进步、改革与创新。

二、精细化管理服务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探索

1.精细化管理推动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新时期高职院校经营管理要顺应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精细化四大潮流,应用精细化管理服务积极推动数字化校园管理体制改革,以适应新时期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满足人才培养需求。随着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断深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职业人才培养目标高端化精细化,诸多信息技术手段融入校园建设成就全新的数字化校园,高职院校传统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必须顺应数字化校园建设潮流与特征向动态、规范、科学的管理模式转变。要积极融入科学的管理理念,并将其渗透到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各项管理工作中,以科学的管理服务教学创新、实践探索与改革,以科学的管理服务数字化校园运营平台与体系的打造。要加快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摒弃传统强制性、指令式的管理体制,建立以数字化校园为代表的网络信息化的高效的现代高职院校管理手段,进一步规范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和完善学院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干部队伍管理行为,同时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逐步推进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过渡,加强精细化管理,注重管理细节,以精细促落实、以精确求高效,提高管理质量。

2.精细化管理推动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要立足于精细化管理理念,完善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管理应用系统,不断提高应用与服务水平。要加强数字化校园资源应用中心硬件平台建设,满足日益增加的数字资源的需求,加快开放式学习中心建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优化开放式试验中心、实训数字化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建设,为师生提供在线开展实践教学和学习的环境,高效利用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提高专业教学效果。要加强对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开展全员信息化教学培训工程,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综合应用能力。结合高职院校培养课程、实践课程、实训课程等情况,做好相关课程资源、图书资源和信息资源建设,提高信息资源服务水平,并完善校内优质课程资源、信息资源的共享、推广工作,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新模式,进一步营造校内良好的学习实践氛围。要专门打造属于本校的数字化资源,诸如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档案、数字化课程资源等,做好各类资源的整理、应用与开发工作,提升相关资源应用效益。

3.精细化管理服务信息化校园管理。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广大师生,精细化管理要立足于这一根本目的。数字化校园中精细化管理要坚持走管理+服务思路,打造以服务为核心面向教师、学生、学校主体的信息化平台,支撑高校信息化的所有需求,实现学校各类资源的整合和配置优化,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率,使校园信息化管理达到较高水平。要依托精细化管理帮助学校树立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标准,以数字化校园平台为框架,无缝集成学校已建和新建的业务应用系统,促进数据利用的最大化;将数据交换集成、用户管理、统一身份认证、业务数据整合、信息资源展示等有效融合。比如康赛普教管理云平台以校园管理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来进行系统设计和功能开发,基于B/S结构为构建数字化校园服务,真正建立一个覆盖范围广、实用性强、安全性高的教育管理和评价平台,为教学精细化管理提供有效评测依据。

4.精细化管理提升后勤管理效能。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打造中,除了要重视教学与教务管理之外,还要加强对后勤的精细化管理,提升管理效能与服务水平,方便广大师生的学习与生活。要大力推进校内后勤公共资源整合和管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通过完善管理制度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固定资产、教学仪器设备等的精细化管理。要进一步完善资源使用定额管理制度,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利用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优势真正做到加快办公资源调整、盘活校内资产、促使校内资源的保值增值。后勤服务方面还要做好规范与监督,做好各类管理项目的招投标、维修外包、食堂经营、医务管理等服务工作,提高管理水平,针对学校管理工作实际建立相应应急预案与处置体系,加快推进数字化校园、安全校园、文明校园的建设工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融入精细化管理理念是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助于全面提升办学质量、管理效益与人才培养水平,对于打造精品、优质数字化高校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拾遗,李才思.浅谈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人事管理系统建设[J].亚太教育,2015(6):135-135.

[2]罗宁.通过精细化管理探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5(19):18-19.

[3]朱婧,姚震.基于精细化管理理念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研究--以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系为例[J].学理论,2013(11):391-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