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全面发展理论范文

简述全面发展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全面发展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简述全面发展理论

第1篇:简述全面发展理论范文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相脱节,普遍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团队,对学生的评估方式过于简化,从而影响了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可从以下方面寻求突破:课程体系模块化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化改革、学生评估多样化和就业订单化改革、教师培训岗位化改革。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就业订单化

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目标及教学特征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是,为旅游行业输送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我国高职旅游教育应立足全面发展,同时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以及实操能力。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具有明显特征,同时要根据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进行调整课程的设置。

(1)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倾向。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广泛分布于旅游服务业、酒店营销、旅游景区以及旅游管理部门等,从就业方向上看其专业对学生提出了非常强的实践操作性要求,同时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更强的服务意识,这也决定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倾向。

(2)具有非常完备的教学理论体系。与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相对应,旅游管理专业在高职院校中的设立已经有一定的历史,因此其教学理论体系也已经非常完善。

(3)对学生发展的全面性有着较高要求。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就业时大多投身于服务行业,而旅游服务行业对从业者知识面的广度、技能技术的掌握程度都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趋于全面。

2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问题分析

(1)理论课程与实践相脱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理论教学由于开设时间久、研究较为透彻等原因其教学已经具有非常完善的体系,故而能够很好保证学生理论知识汲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但从教学实际出发我们却能看到,只有理论课程与实践保持良好的契合和辅助才能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

(2)普遍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团队。高职院校的教师构成不同于其他院校,其任职教师虽具有相应的学历基础但队伍却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缺乏相应的社会工作经验和岗位经验,因此在授课中也大多更倾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无法充分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不仅不利于学生实操性的提高,同时也因课程的空泛而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也正因如此,能否做到双师型教师的适时和适度引入已经成为了高职院校教育水平提升的关键。

(3)对学生的评估方式过于简化。学生学习状况和就业状况的有效评估是学校合理调整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也是高职教育能否与时俱进的关键所在。但从高职院校对学生评估的现状来看,院校的评估往往仅依靠学生考试成绩进行划分,而忽略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评定等方面,这种单一的应试式评估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实操动手积极性,不仅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与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背离。

(4)教学过程没有向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学校在专业设置的同时为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确定其明确的就业方向能够有效降低学生在求学过程中的茫然感,同时也可以对自身和专业选择的契合度做出判断,大大提高专业就业率。然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虽然有着非常广泛的就业面,却很少有学校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这是其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缺失之一。

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1)课程体系模块化改革。高职教育中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脱节是造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水平始终无法得到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模块教学化在高职教育中的引入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利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可以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整个教学周期进行模块式划分,并且对各个模块进行评估和细分,根据实际的要求对课程进行调整,因此能够有效解决高职生在学习过程中实践课程比率不足的问题。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模块化改革其重点则在于以就业为导向,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各个模块的调整和确定是做到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相互贯通、融合,把握好合理的课时比例和课程结构。

(2)实践教学体系化改革。高职院校在实践课程的安排上普遍采取了“内二外一”的模式,即校内理论学习两年,校外实践实习一年,这种方法虽然表面上保证了较为充足的实践学习,但实际上其模式的变通性非常弱,同时也没有做到良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和理论事实上仍是互不相干的两部分。因此要打破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上的这一弊端就必须引入更为灵活、使用的教学体系,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部分有机结合到一起,并根据课程的进度和社会职业需求逐渐调整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学生评估多样化和就业订单化改革。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一方面要从学校的教育入手,另一方面就是要协调好学生的就业以及评估。而从上述可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问题简述可知,该专业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评估都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在就业方面,学校应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渗透给学生正确的就业意识和明确的就业方向,另一方面学校还应多努力引进校企合作,为学生的离校就业提供便利途径。而在对学生进行评估时也应在应试评测基础上引入实践能力检测、职业道德评测等诸多方面,全方位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定位,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素质和情况为其进行适当的就业指导。如果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能够真正做到评估多样化和就业订单化的改革,相信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也会有非常明显的提升。

第2篇:简述全面发展理论范文

关键词:标签 标签理论 教育工作者

【分类号】G40-05

一、概念简述

标签理论是对越轨行为产生过程的一种解释,也叫“贴标签论”“烙印论”“标定论”等,由美国的社会学家、犯罪学家莱默特和贝克尔提出,认为越轨行为是社会互动的产物,在互动过程中越轨行为以及越轨者“被建构”出来,也是反对不正确的偏差行为。越轨行为是被权威、社会以及机构等外在力量构造出来的,社会的反应才是越轨行为的成因,贝克尔指出:“社会团体经由指定规范同时创造越轨,因为奉行规范的反面即是越轨。在标签理论者看来,越轨行为是越轨者和非越轨者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

二、标签理论与学校教育

(一)标签理论与教师

标签理论被用于解释社会越轨现象,看似与教育并没有多大的联系。然而,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都能发现他的影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那些成绩好并且表现优异的学生常常称为“三好学生”;而对那些学习成绩差的,经常捣乱的学生给予严厉的批评,称他们为“差生”、“调皮虫”,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对学生贴标签的行为。那些成绩好的、表现优异的学生因为老师的表扬会一如既往的表现下去;对于那些被贴上“差生”标签的学生,他们会破罐子破摔。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影响着别人对他们的评价,当一个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优等生,这一标签必然会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得到老师的关心的照顾。相反地,对于那些被认为是“差生”的标签会在他们身上“贯彻”下去,影响他们的学生和生活,对于这些学生他们只有转学才能摆脱这一标签。如若不然 ,只能步入越轨生涯。

(二)标签理论的影响

1、积极影响

标签理论强调并不是不可以张贴,而是不可以随意的乱贴,关键要看你贴上的事什么样的标签。学校教育中必然做到奖罚分明,让学生认识到纪律和规矩的重要性,而不能随意的破坏。同时,也可以帮助教育者评价自身的教学成果,分析其中的不足,更好的对自己下学期做好规划;对于学生,也可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树立积极进取的心态,也是对他们自身学习成果的褒奖。在这样无形的暗示中,使他们更自信,强化对自我的肯定,相信我能行,帮助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就。积极的标签对好学生来说会让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树立起强大的自信心。

2、消极影响

毋庸置疑,标签理论对学生存在积极的影响 ,但是消极影响同样不可小觑。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喜欢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认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力是不同的,这对学生的成长无疑造成负面的影响。在笔者的实习学校中,老师常把学习好的学生座位安排在前侧,而对所谓“差生”安排在一起;同样的,我们也能看到@些所谓的“差生”经常在一起活动,在他们自己的心中固化了这种意识,经常做一些有违学校规章的事。重要的是,当学生拥有这种心理,他们也会把这固化的意识传递给父母和老师,从而使他们对学生和孩子产生刻板印象。比如班级吵闹或者窗户破损,老师第一反应就会是所谓的“差生”,恶性循环也会如此产生,学生也会更加的破罐子破摔,纵容自己。

三、教育的去标签化

1、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学生发展

本文所提到的尊重个体差异不是指毫无排斥的保留,而是有所选择性。在学校系统中,每一个学生表现的行为也是不一样的,都有其自身的特色。优势视角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潜能的,是有能力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这也就需要老师和父母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能力解决自己所面对的问题,而不是对其标签化,不能因为学生的成绩差而被标定为“差生”,认为他们是班级捣乱的始作俑者。相反地,我们需要具体了解学生的情况,尊重学生各方面的差异,帮助学生做到全面发展。

2、学会欣赏和赞扬学生

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是每个个体的最高需求。当下的学生对生理、安全的需求已基本满足,他们渴望获得别人的认可,实现自我的目标。学生处于学习阶段,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当中,我们不能因为一次或者某几次的行为就对学生进行消极的评价,给他们乱贴标签。对于教师而言,被贴上负面标签的往往是哪些不爱学习的同学,他们在学校的环境中往往被“好学生”排斥与疏远,已然是学校中的“弱势群体”。教师作为学校的主导者,应以正确的态度教书育人,摒弃传统的观念,差别性的对待学生。

3、再去标签化

标签理论认为,当人们被贴上标签之后也就顺应了他人的意愿,但是却忽视了让这些越轨者重新回到社会,给他们机会进行自我的改造。我们不难发现,对于被张贴标签的学生而言他们处于一种被隔离的状况,标签已在他们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放弃自己,不愿意跟学校那些所谓的“优等生”接触,开始从社会上、网络上寻找存在感。社会工作者需要呼吁学校正确认识学生的行为,给予他们机会让他们改过自新,重新认识自己的错误。当然,再去标签化不是仅靠一个人的努力,他需要各方面的配合,给予学生改过的勇气、信心和决心。再去标签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改造当中不能因为一次错误就选择放弃,需要做到有始有终,相信他们有改造的信心和勇气,不断给予他们鼓励,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

四、结语

标签理论为理解偏差行为、越轨行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当下的教育体系下,一切教育围绕学生成绩,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不利于教育的长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慎用标签理论,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参与者,需要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应仅仅追求成绩的进步,更需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更不应以成绩的好坏成为衡量学生优差的标准,学会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他们激励,用欣赏的眼光去肯定自己的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舒适的成长环境,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艳培、孙彩平.标签理论下“差生”问题的深度研究[J].中小学德育.2012(07)

第3篇:简述全面发展理论范文

【关键词】 职业教育;体育教育;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学校规模和在校人数都与普通中学大体相当。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决定了中职教育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因此中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要突出职教特点。笔者从事职业教育十多年,在中职体育教学内容的优化与选择上进行有益的改革与尝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简述了中职体育教学内容所具有的特性。

(一)健身性

中职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体现健身性。所谓健身性是指学生所从事的体育活动要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具有增强体质、改善机能、愉悦身心的特征。通过体育的健身功能,培养青少年强健的体魄、学生的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成为具有现代化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他们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也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今年上海市中小学将原来的《体育与健康》改为《体育与健身》,简单的一字之差却寓意深刻,它更强调体育课程的首要、基本的特征,这一特征也是指导中职体育教学的根本原则。

(二)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在体育教学上尤为如此。中职体育实践课应选择锻炼价值高,有利于身体全面发展、学生兴趣浓厚、体现学校专业特点的运动项目。目前绝大多数中职体育教学模式选用普高体育教材,多年的体育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中职没有必要完全上普通中学的教材。有些中学阶段学过的内容也不适合中职继续学习,如跳高、跳远项目,学生对这些重复性教材缺少兴趣,教学效果也不好。因为这些技术对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几乎没有影响,另外从体育教学的角度讲改变一种错误的动力定型相当困难,我们不能把有限的课时白白花费在改进技术上。锻炼价值高,趣味性强的项目易于接受,当然不能以学生意愿为准,教材的确定要从实际出发,以学生的主体考率。一般说,竞技项目和现代流行的项目多为学生所接受和喜爱。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上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通过调查,将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行分类;然后按教学计划将这些运动项目安排到每一节课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避免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尴尬场面。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新生刚入学我们向学生公布我校近年已开设的体育项目,并向学生征求喜爱的项目,力求做到我校开设的运动项目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使学生真正享受到体育课的快乐。

(三)实用性

中职体育体育内容的实用性特点是指学生在校学习与掌握的运动技能,走出学校以后,他们仍然能够有条件不间断地开展下去,达到学以致用。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教师在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健身项目的大众性、普遍性特点。近几年,我校已向苏南、上海输送千余名毕业生,笔者通过问卷回访毕业生表明:中职生工作之余可以开展的体育项目有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舞蹈、健美操、健美、瑜珈、武术等。这为我们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提供依据。实践证明,在苏南一些企业,我校许多毕业生已成长为本单位体育活动的骨干,组织指导本单位职工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这主要得益于学生在校所学习了一些实用的体育技能。

(四)专业性

所谓专业性,就是中职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的体育技能训练;从而体现中职体育教学的实践性、专业性,为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做准备。为此体育教师要联合专业课教师研究、分析确定专业或职业岗位群的职业活动特点及岗位对体能的适应能力的要求,从生理学、运动解剖学、生物力学、以及体育相关理论学的高度将体能素质的发展要素定位确立依据,设计训练手段,选择相关教材和竞技运动体育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并在体育教学中加以实施。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可谓门类齐全、专业众多。笔者曾深入研究中职学生所学专业与所需专项身体素质的关系,这种专项身体素质对学生以后的从业非常有帮助。例如,计算机专业是中职学校的热门专业,科学研究表明:长期从事计算机操作,容易引起脑神经疲劳、视力下降;且人体长期处于坐姿,脊柱处于压迫状态,造成肩酸背痛和下肢静脉曲张等症状。我们要通过体育课的开设,特别是一些针对性的身体练习,如头部、颈部、腰部的健身操以及向学生传授倒立的技巧,提高与专业相关的身体素质,可以很好地防治上述症状。

另外,中职体育教学针对专业的特点和需要,选择与职业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职业所需要的身体基本能力的训练,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职业环境和条件的适应能力。

(五)终身性

终身体育的教育的理念已经提出很多年了,中职是“终身体育”实施的中间环节,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需要在校期间的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使学生终身受益。通过体育教学贯彻终身体育的意识,对中职体育教学的意义更加深远。我国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通过2-3年的学习,使他们走向社会成为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

劳动者。学生毕业即就业,以后接受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在中职体育教学内容安排上要突出终身体育理念,使中职体育教学充分利用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在1-2体育普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专业与爱好发展学生的专项技能,使每位学生走出校园之后能够掌握一两项科学的健身方法,并坚持开展下去,为终身体育锻炼与娱乐打下坚实基础。

第4篇:简述全面发展理论范文

关键词:英语;分层教学;新课改

一、概念诠释

分层次教学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知识、智力、能力等各个方面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个性化基础教育模式。分层次教学包括差异分层、异步分层、分类分层、班内分层等多种理论,这些理论的研究实践有利于教师提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从而加速各层次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间的合作与竞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把兴国重任系于科教,素质教育成为国内教育者们探索新方向的时代,分层次教学模式也就更被国内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实践者们所重视。

二、分层教学理论产生的背景及研究现状

分层次教学模式有着漫长的演变历史、丰富的变化形态,以及更趋个性化和科学化的理论及实践现状。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和德国就开始普遍采用能力分班(组)分层教学形式,此后,如文纳特制、道尔顿制等个别化分层教学形式亦纷纷出现。从20世纪60、70年代至今,国外对分层教学思想传播十分广泛,并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个别化分层教学,近些年已经成为西方教育改革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个别化分层教学包括个别规定教学、个别指导教育、按需学习计划、非指导性教学等,其中“掌握学习”是目前美国小学最常用的一种分层教学方法之一。除西方之外,日韩也在分层教学实践上有所建树,如1996年,韩国提出实现教育个性化的主张,以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标准的教育课程。国内关于分层教学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其中孔子就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的教育家。他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然而内分层教学的实践却晚于西方,其实践是20世纪初,西方分层教学法经由日本以及其他途径传入后开始的,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民国初期的学业成绩分组实验;20世纪20年代初的弹性编组实验;20世纪30年代末期标准多样化的分组实验;1977年恢复大学招生考试后的能力分班;1991年由上海教育科学研究所“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课题组提出的分层递进教学主张。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几乎国内所有省份都有分层教学实验学校及研究课题组,分层教学的实验与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成为我国小学改革的重要模式。但目前,分层教学在我国还需要运用相关理论从方法和策略的角度做更深入的研究,寻找有效的对策,避免机械的、为了分层而分层的做法。分层教学的理念,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原则,以便提高学生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服务社会。

三、分层教学理论的应用及实践研究简述

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提出:“教师应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帮助,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理想的、适合自己个性需要的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目前我国的课堂教学基本采用的是全体统一班级授课,这种授课方式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明显的不足。它强调统一,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无疑阻碍了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学生来源、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等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如果运用传统的体育组织方法进行教学,很难解决一些学生“吃不饱”而另一些学生却“吃不了”的问题。因此,在当前以班级授课制为主体的教学组织形式下,为了弥补班级授课制的不足,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实施面向全体、分层施教、分类推进的差异化教学思路。但是这种教学思路具体操作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进一步开展差异化教学的研究,探索出实施差异化教学的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鉴于此,我建议我校应参考国内外分层教学的理论及实践成果,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开展“差异分层”教学法的研究实验。该实验的对象为我校全体小学生,以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让不同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为总体目标,以突出素质教育的特性为依托,此课题划分为三个子目标:即基础阶段――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爱好,初步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发音、单词等;提高阶段――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在基础层次上有所提高,如:填词、造句等;特长形成阶段――开发不同学生的潜能,形成学生英语特长,如:诗歌朗诵、情景对话等。

参考文献:

第5篇:简述全面发展理论范文

 

关键词:全民音乐 民族性 音乐艺术 声乐 歌唱

    柯达伊说:“匈牙利的古典音乐迄今只能体现在我们民间传统的几千首曲调之中。这些曲调在目前是匈牙利民族本质最完美的音乐表现。它们不仅具有民间意义,而且是更具有民族意义的一项财富,因为它们属于全体人民。如果我们以严肃的态度去追求一种有机的音乐文化,就必须使它们尽快地为全民所占有”。柯达伊的大众音乐理论首先是以民族性为基础的,在这个基础上,柯达伊形成了一整套关于音乐本体、音乐功用和音乐教育方面的理论,本文将结合匈牙利的现实简论柯达伊的大众民族音乐理论,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国内的形势分析此理论在中国的可行性。

一、大众音乐理论简述

    柯达伊说过:“只有我们自己歌唱是没有价值的,两个人一起唱会更好,逐渐地越来越多,成百上千的人一起唱,直到我们成为一个伟大和谐的音响,我们可以说:整个世界更美好了”。

    20世纪初的匈牙利,由于受奥地利殖民统治的影响,国内民众普遍接受的是德奥的文化和影响,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音乐处境尴尬。再加上一战的战败,国内经济、文化都相当落后,经济衰败,人民生活贫困,国民素质较低,音乐艺术领域更是一片萧条,音乐教育水平极差,“不仅是人民群众,甚至中产阶级也不懂得记谱。”“成百万人沦为乐盲,不幸成为最贫乏音乐的牺牲品。”单音歌唱几乎是唯一的音乐表现形式,它通过口头而流传”,甚至出现了“节目越有价值,音乐厅的听众越少”的情况。

    柯达伊认为“音乐属于全体人民”,“我们必须将广大群众引向音乐”,并将这一观点作为全民化音乐教育思想的基本宗旨和主要核心,贯彻始终。“全民音乐教育观”作为一种全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强调音乐教育应该普及到每一个人,从更深层次阐释了音乐的社会意义和人的主体发展途径。他希望更多的人通过这种基础教育懂得音乐语言,提高素质。

    柯达伊从最大多数人的发展来关注音乐教育,认为“音乐不能成为少数人独有的财产,而是应该属于每个人,这是最高的理想”针对当时社会上的持反对意见的音乐家,柯达伊曾经告诫,音乐不是少数贵族的享受,不应该忽视或者否定平民对音乐的权利,音乐是人类精神力量的源泉,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应该努力使它成为大众的财富,被普遍的接受,并对他们的发展发生作用。

    音乐教育全民性的教育观念表现在柯达伊的音乐教育的目的上。柯达伊关于学校音乐教育目的的论述,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教育必须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2、音乐教育必须从早期开始。3、音乐教育必须围绕民族精神的培养这一原点。

    从这些目标的制定上,我们可以看出柯达伊强调,音乐教育的首要和根本目标是人的教育,而不是音乐家的教育。普通音乐教育更要把握这个原则,将普通教育定位在面向全民的音乐教育,教育者不应以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为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不应该成为少数人独有的财产,而是应该属于每个人,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应该使它成为一种公共财产。

    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所想要达到的教育目标是明确的,那就是以民族音乐文化为音乐母语,加强基础音乐教育,让音乐属于每个人,从而提高全体国民的音乐文化素养。

    在“将广大群众引向音乐”的核心理念的指导下,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不但重视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更注重更多的普通国民的音乐素质教育的完成。他认为音乐教育不能只是针对培养少数专门音乐人才而展开的,而应面向匈牙利的全体国民,使全体公民都掌握音乐知识,成为有较高音乐修养的音乐会听众。他希望通过音乐的普及教育使匈牙利民族不再把音乐功利化,作为谋生的手段,而是看成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成熟而健康的音乐文化素养,提高匈牙利国民的文化修养。

    由于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在匈牙利的普及,使他的全体国民从小都受到了良好的音乐教育。无论是作为未来的音乐家,还是普通听众,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都要受到系统的科学的音乐培养,他们有着共同的音乐基础乃至文化基础。这就保证了匈牙利国民整体较高的音乐素养,为匈牙利音乐文化的振兴准备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在柯达伊的整个音乐教育生涯中,他实际上是在教育整个匈牙利民族如何去“歌唱”,他毕生所追求的就是使音乐属于每个人,通过音乐的影响,使他的人民更有文化艺术修养、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高尚。

二、大众音乐的文化属性—民族性

    柯达伊的大众音乐首先是建立在匈牙利动荡的异族统治的社会历史和由此形成的对民族音乐的呼唤上。事实上,匈牙利的地理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复杂社会背景和文化景观。柯达伊建立起以民族音乐为基础的音乐教育体系所面临的现状,也是其重重困难所在。随着现代社会全球化的发展,民族性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因而柯达伊教学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推行,而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第6篇:简述全面发展理论范文

关键词 草坪 建植与管理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2.053

Abstract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of turf establishment and management is the inevitable demand for the current rapid development of turf industry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applicable talents need. In the current study,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y on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of turf establishment and management course is simply analyzed. Updating teaching contents, comb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strengthening practice teaching and teaching method play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changing teaching quality, the role and process of these measures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of present study will provide some useful reference for reform of turf establishment and mange course in our Country University and College.

Keywords turf; establishment and management; teaching quality

草坪建植c管理草一门将有关基础学科(土壤学,植物分类学、植物营养学、植物生态学、病理学、化学保护、昆虫学、运动场管理、娱乐场管理、园林学等学科)知识综合综合为草坪建植与管理服务的应用型科学。其主要内容有草坪生物学基础,草坪与生态环境,草坪建植、修建、施肥,草坪病虫杂草防治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使培养对象具有一定的草坪科研工作能力和建植、养护管理草坪的实际工作能力。近些年来,随着草坪在环境保护、园林绿化、城镇建设、体育运动、休闲娱乐和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广泛普及应用, 草坪绿地面积不断增加。为我国草坪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加之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质量的高度重视,草坪建植与管理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管理受到人们空前的重视,草坪业的不断发展对草坪建植与管理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00年以来,多数院校草业科学,园艺、园林、农学等相关专业相继开设了草坪建植与管理这一课程。草坪建植与管理已列为我校园艺专业选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就所教学的园艺专业本科生草坪建植与管理课程,结合自身教学体会,从教学体系与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和实践教学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以其为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提供有益参考。在教学手段改革方面,着重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大力推进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学校建立了教育技术中心,多媒体技术研究所,多媒体制作中心,重点建设了基础教学实验中心,着力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

1 更新教学内容

草坪建植与管理内容庞杂,主要包括草坪学基础,草坪建植、草坪养护管理、草坪保护、草坪机械、专用草坪、草坪质量评价等知识结构体系。以往教授过程中,因教学内容过多,容易导致重点不突出,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为此,基于该课程的特点、目的和任务,对某些章节的学时数进行调整,简化一些基础理论教学,而将重点放在与实践操作联系紧密且对实践技能具有一定指导作用的知识理论,进而引导学生就生产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思考。此外,草坪建植与管理所选教材出版时间已久,有些内容跟不上草坪建植与管理实践需求,与草坪建植理论和实践相脱节。这样对现有教材内容的及时更新则显得尤为必要。其中引用国内外最新资料,介绍草坪管理与建植中的一些最新技术、方法与设备,对完善优化草坪建植与管理学科体系,提升教学质量以及培养草坪专业人才均有很大的帮助作用。课堂授课中结合生产实践、科学研究、实践经验、将一些草坪相关的科研进展、草坪业发展国内外新动态、新技术、新成果渗透到教学中,不断充实、丰富教学内容,是学生能及时了解到草坪建植与管理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草坪建植与管理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草坪生物学主要涉及草坪植物、不同草坪草的品种特性及其生态适应性,不同生态环境对草坪建植的影响和草坪对生态环境的反馈,新技术应用研究等内容。目前,教科书在介绍常见的草坪草种论述方面,着重涉及暖季型和冷季型草坪草种较多,而有很多草种在当地既没应用,也没野生分布,在这部分内容讲述过程中,主要介绍当地常见的草坪草种。还有,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地形气候条件差异明显,草坪建植与管理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当中,应紧密结合当地的土壤气候特性,草坪使用范围,在遵循草坪建植与管理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应因地因时制宜,及时调整和更新具有地域特色教学内容。

2 理论结合实践

教学当中注重课堂理论讲授,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体系。不仅如此,在授课过程中,主要要理论结合实践,要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释说明实践中遇到发现的问题,并结合实习或生产实践经历和体会在课堂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培养独立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鉴于本课程理论知识点的多学科综合性,可充分将已经学过知识点与现有课程有机整合,从不同学科各个角度分些解决同一问题。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发现新问题, 也可提出探索性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一起探讨解决方法。将发展生产所需的新理论、新技术、研究新成果及时补充到教学中。不时灌输一些相关学科发展的前沿热点问题,引导或挖掘学生潜在创新能力。通过课程理论知识学习、实践,学生可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把生产实践基础理论相结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3 改进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主讲、学生听的填鸭式硬性灌输教育,这种被动教学模式现在已经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判断的能力,也很难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尝试各种与教学层次相适应的新型教学手段与方法。当前,科学技及的快速发展为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更新和丰富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草坪建植与管理中可应用多媒体、网络和专家等教学手段,以文字、图片、动画、音频和视频相结合,将庞杂抽象、难以理解、枯燥的课程内容变成生动、丰富、容易掌握和学会运用的内容,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所难以实现的。尤其针对一些特殊生境条件草坪建植管理等内容,包括退化土壤改良与草坪建植技术、干旱区草坪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无土草毯的建植管理、不同类型边坡绿化技术研究等,可通过多功能计算机多媒体教室播放视频、图片展示、专家讲堂等方式进行,这样既可消除时间界线,突出难点和重点,扩大学生的观察、延伸了思考范围,增强对象的真实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激发学生兴趣爱好,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有,也可在教学方法进行一些革新。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自我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升,针对草坪建植与管理课程自身的特点,注意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经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在W习中获取理论知识,同时应用理论知识,系统、全面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力图达到“教为不教,学为会学”之目的。比如,我们尝试转变传统老师主讲学生被动来听方式,采用老师先让同学课前准备简述内容,之后再课堂上由学生讲述,教师根据学生多媒体课件制作、简述调理、表达、逻辑关系等方法由替他同学进行点评,指出其优点与不足,最后由老师进行全面点评,并针对学生理解讲述点内容的现状及能力,及时调整教学重点,以做到有的放矢。这种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课件制作能力、课堂演讲能力,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加强实践教学

草坪建植与管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草坪植和管理的一系列工作,如草坪草种选择的识别,建坪场地基况调查,建坪材料选择和采购,坪床准备和播种,草坪病害、虫害、杂草识别和防治,高尔夫球场的建植与养护,幼坪的观察和管理、不同草坪质量评定项目和评定方法的选择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遵循统一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自主性原则,既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要统筹兼顾,将各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整个班级的实践内容进度保持统一,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草坪建植与养护管理的实践技能。此外,对教学实践内容可分版块进行,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和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实践可包括内容有:自学基础知识、检索查阅文献、自行设计、制定方案和实施,制作草坪建植管理实践课件幻灯。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包括试验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后期实践总结撰写。参观实习也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公园绿化工程带和草坪实训基地,带领学生进行草坪修剪、草坪施肥、草坪灌溉、草坪保护等方面的实习,使学生全程参与生产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草坪建植与养护管理技术和技能。实践教学的各环节呈现可以选择课程的方式、对其进行管理、规范,进行相应的考核。对学生的整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测评、调控、反馈,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考核测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实践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既能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实践技能,解决草坪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5 小结

在草坪建植与管理教学过程中,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通过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时和简化基础理论教学,而将重点放在与实践操作联系紧密且对实践技能具有一定指导作用的知识理论,进而引导学生就生产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改进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所学内容能与时俱进,缩小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差异;注重理论结合实践,以理论指导实践。通过课程理论结合实践,学生可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把生产实践与基础理论结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通过加强实践教学,使之更加贴近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整体素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会科,王健,李凯荣.论草坪学课程教学质量提高之策略[J].教育探究,2006(3).

[2] 谢修鸿,王晓红.提高园林专业本科生草坪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探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7(8).

[3] 张英,孙海群,李希来等.草坪学课程教学与实践改革创新[J].大学教育,2015(3).

第7篇:简述全面发展理论范文

机械自动化指的是在将自动化技术应用到机械制造业当中去,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能够使之实现自动化连续生产,从而达到节省劳动力并提高效率的效果。机械自动化对于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整个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所在。与过去相比,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机械自动化的设计与制造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发现并找到有效解决的办法。

1.机械自动化的产生及在工业中的应用

20世纪20年代,在机械制造的冷加工中最早出现机械自动化技术来进行大批量生产。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以及人们对于机械制造产品的要求的增多,逐渐形成了机械自动化生产系统,被称为柔性自动化。在该系统控制下,可以实现零件的自动加工、检测等一系列工序。目前,除极少数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外,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仍旧处在过度摸索阶段。

不管是机械自动化的现有规模还是其发展空间以及目前的发展速度,都决定了其在工业生产中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机械自动化作为机械制造业中的一个新技术领域,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大大提高了机械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并成为全球市场竞争中的重要因素。

2.机械自动化设计与制造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机械自动化在我国发展很快,但是还是处在自动化的操作阶段,离理想中的自动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机械自动化的产业层次比较低,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是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发展不平衡,缺乏能够独自开发机械自动化技术的企业,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技术十分落后,主要依靠人力;二是我国机械制造企业的自动化装备落后,这不仅表现在数量上同工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还表现在装备的种类、加工精度等方面也大大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提高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我国需要对此引起重视,不断努力创新,争取逐渐赶上甚至超越世界先进国家。

3.机械自动化设计与制造中的改进方法

3.1实现机械自动化技术现代化

机械自动化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人工操作逐渐向自动化操作过度的过程。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它节省人力劳动,提高生产效率。机械自动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准,只有建立健全的机械自动化,才能提高生产效率,达到理想的自动化阶段。目前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存在很多不足,虽然有很多大规模企业,但设备相对落后,自动化水平低,自动化还处于人工操作阶段。要早日实现现代化,需要不断努力,不断创新,重视教育,加大科研力度,引进国外先机械制造技术,向自动化技术现代化阶段迈进,实现机械加工自动化、计算机控制自动化、数字加工自动化。

3.2全面发展核心产业

机械制造业是我国工业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现现代化的动力源泉。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在发展自动化技术时,应将原有生产设备为基础,逐步增设自动化设备,以点概面,充分发挥自动化设备价值,实现以自动化为主线,基础设备相并行的自动化生产线。

在全面发展核心产业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虽然我国的资源比较丰富,但是人均占有量并不高。因此,在产品的生产制造中,应考虑到能源节约的问题,争取以较少的能源尽可能创造更大的利润,降低成本,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制造时,要加大科研创新,发展节能环保型设备,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对机械自动化技术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着重于自主创新研发,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技术,并与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摸索出符合我国发展状况的自己的发展道路。

3.3机械自动化设计的发展要结合国情

随着自动化控制逐渐取代机械操作,机械制造的生产方式将会转变为机械控制自动化、数字控制自动化、计算机控制自动化。由于我国自动化技术相对落后,与世界先进技术存在很大差距,我们要从实际出发,要适应我国基本国情。目前我国机械自动化设计普遍采用计算机集成设计系统,其特点是技术要求不高、不需太多前期经验、所需资金少,较容易形成生产工艺,满足大规模生产。

目前,我国在机械加工生产中,机械自动化机床主要有半自动、自动、组合等种类,针对这一现象,大批量生产中采用刚性自动化设备,中等批量生产中采用组合机床和复合机床,小批量或单件生产中采用数字机床或加工中心。

3.4机械自动化设计并行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加快发展机械自动化设计,首先要做好前期准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机与配套自动化元件并行发展。随着控制理论的深入发展,机械技术已不能单独的完成系统要求,还要考虑系统结构,零件刚度、质量、体积等物理特性在机械自动化设计中的影响。机械自动化技术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如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可编控制器、新型刀具、系统仿真软件等都是机械自动化的应用基础。

在机械自动化设计发展中,要不断学习其他学科的新理论、新概念,将其与机械自动化设计结合起来,改进更新现有产品,形成一个良性的产业链。同时,要培养高素质、多方位的人才,随着机械制造逐渐转向为自动化制造,科学技术将在机械自动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使工人向技术人员转型,这就要求所有机械制造业的人员都要不断的学习各种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应用到机械自动化设计中。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业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在机械自动化这条路上还面I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我们应找出机械自动化在设计与制造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争取早日让我国的机械制造业站在世界的前列。

参考文献

[1]王先逵.机械制造工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

[2]王利成.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改革与建设[J].长江大学学报,2008.

[3]周望敏,金祥曙,刘力,刘黎,金晓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程群建设思考[J].常卅f工学院学报,2003.

[4]马志平.机械自动化的未来与现状[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5)

第8篇:简述全面发展理论范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44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一、概述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了解社会就业动态和行情、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从而制定出一份切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目标,最终成为一名有价值、全面发展的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健全大学生的人格。

二、简析职业生涯规划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职业生涯规划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高层次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政治教育;中间层次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民主法治教育;最基础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健康、审美和人文科学教育等。职业生涯教育有效地将思想教育的三个层次进行整合,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制定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同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三、探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对职业规划教育缺乏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过于笼统。长期以来,高校只是关注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其就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重视,忽视了学生的长远、全面发展。多数高校由于受到资金、人才因素的影响,制约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部分高校简单地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只是象征性地举行几次形式上的就业指导报告,并不能给学生提供实质上的帮助。部分高校只看重学生的就业率,并未考虑到学生的长远的职业生涯。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随意性较大,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有力的支撑。大多数高校开设课程的目的是站在学校发展的角度考虑的,即提高本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一味地对学生进行就业对策、职业道德及求职技能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及职业生涯的长期性规划,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与此同时,高校职业规划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上也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教学目标在设计上只关注短期的就业率,忽视了长远的就业生涯规划。

(三)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职业生涯规划落实不到位。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学科,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当前,部分高校由于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很多高校都是临时的聘请一些学者在学生毕业前夕做报告,笼统地灌输就业技能、就业政策及职业道德。

四、以生涯规划为载体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途径

(一)以生涯规划为平台,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内容。例如,在大一阶段: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激发学生成才欲望,树立正确的人生口标,规划大学生涯;大二阶段:巩固学生成才意识,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培养其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大三阶段:培养学生自觉成才的意识,锻炼学生各种职业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理念,进一步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开展各种职业生涯教育活动。一是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口标、任务、内容、要求,有机地融入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如在学科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劳动活动、集会、集体活动等活动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的任务和要求;二是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专题活动。如参观成功的中小企业,访问某个职场成功人士,请他介绍个人成长、奋斗一的历程;三是建立职业规划园类学生社团,加强对社团的指导和管理,引导他们通过发挥社团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以社团为依托,提高职业生涯意识和职业能力;四是组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简历设计比赛、模拟而试等。

(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认识职业世界,拓展职业素质。切实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根据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要求,建立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进行未来职业生涯的体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在校期间社会实践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

(四)通过课程建设学习相关理论,提高职业生涯管理技育旨。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渗透教育内容,如在进行人生价值教育时可以强调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良好的职业道德;二是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普及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基础,课堂是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理论、继而引导实践的良好平台。

(五)通过网络平台,构建职业生涯教育平台。信息化时代,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工作平台。利用网络优势,建立“红色摇篮”、“思政园地”、“职业规划”、“生涯设计”、“心理在线”等网站,通过网络加强思想政治的学习,用健康、向上的网络信息陶冶大学生的灵魂;同时引入人才测评和心理测评系统,用科学的测评技术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开发自身潜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综上所述,高校应提高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中。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就业技能及职业道德知识传授的同时,应采取各种可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前认识和了解就业相关的问题。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不仅要提高本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更应该将目光定位在学生长远的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黄炳辉.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J]教育评论,2005(2):33

[2]张春香.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J]理论观察,2007;(2):128

第9篇:简述全面发展理论范文

1.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教学内容较为固定

正如上文所述一样,北京大学作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端地,早在建校初时期就设立了中文学专业,这个专业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其教学方法已经固定下来。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与2003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之中,对中文学专业规定开设的课程几乎没有发生改变,数量上一直都是十三门基础课程,教育界内几句全部认同,中文学专业在传统专业中是最具底蕴的一个专业学科,在现代大学专业体系中也是最为稳定的专业之一,其学科自身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

2.汉语言文学将以培养专业性文学人才为主要目标

多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及其前身中文学专业已经成为作家、文学知识分子的培养基地,但是从社会学角度意义上来说,这些职业都不能成为社会职业类型,而其应用性也就没有多大的发挥特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许多高等教育学校中开设了关于中文专业中的文秘学、新闻传播学、国际汉语等相关专业,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是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这门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为社会发展的需要输送相关专业的应用性人才。但就近几年干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形势来看并不容乐观,就业率持续下滑,从这点就可以看出该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不强,社会对其的认可程度也不高。3.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关于实践性的内容比较少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对汉语语言的分析运用能力以及水平,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而相对而言,实践性的教学内容比较少,一般都集中在文学写作这一方面,从教学内容上来看,该学科的实际应用性较差是有据可循的。

二、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及其现实意义

1.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

就笔者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的提高顺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在人才的基本素质中无疑是重要的环节,因此来说,汉语文学学科的应用性提高符合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要求;其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满足素质教育的本质需求。我国的素质教育推行已经遍及全国各院校,而现在正是高校实行素质教教育的关键时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所在在于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而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就是要将学科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成为具有推动性作用的理论体系,这正符合素质教育对人才的需求;再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也是学科本质发展规律的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以汉语言文字研究为主要对象,基于语言本身具有较强的工具性,也就决定了它自身所具有的易用性的特点。

2.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可行性分析

以笔者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提高不仅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具备很强的可行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汉语言文学学科其本身就具有非常丰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理论指出,科学的理论是指导实践的科学武器。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具有雄厚的理论基础,理论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以及语言学理论都可以成为其理论依据;再一方面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具有优厚的现实条件,如前文所述,我过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基础,这些对于提高学科的应用性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除此之外,在汉语言文学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也做过这样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几点思考

1.加强改革学科教学体制的建设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各大高校应该加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体制的建设,及时的更新教学内容,扩充教学科目,注重语言实践能力以及和社会发展相关能力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的设置,完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选定方式,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他们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以此来提高该学科专业的应用性提高。

2.提高语言教学的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式方法

课堂教学方式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知识和技能传输的主要方式方法,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汉语言文学教学者应该侧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及时的改善教学方法,尽量避开传统教学中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及时的将教学科研成果引进,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技术优化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