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论述战略计划的重要性范文

论述战略计划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论述战略计划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述战略计划的重要性

第1篇:论述战略计划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管理职能 过程系统 企业 计划

弱化

1 引言

在管理的基本职能中,第一个职能便是计划,在谈别的职能时,都离不开计划,这说明计划职能的重要性,它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然而,当我们在国企改革实践中,评价管理的有效性时,往往发现国有企业存在计划职能弱化的现象,且是普遍性的,给管理的有效性会造成负面影响。我国过程系统企业在计划职能环节方面存在的薄弱性,造成当前大部分此类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竞争能力弱、经济------环境------社会的不协调、发展方向不明、可持续发展能力差。为什么会存在此现象,应采取何种治理对策,这都是在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对计划职能的认识:计划的任务、性质和层次

首先,需要理解的是:什么是计划,为什么说它是重要的?计划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计划是指制定、执行和检查计划,狭义仅指制定计划。作为一项职能,多使用广义的概念。

什么是计划?一句话:计划是对未来行动的事先安排。计划工作的任务,可表述为:一个组织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所处的环境,制定出组织在一定的时期内的奋斗目标,并通过计划的编制、执行、检查、协调和合理安排组织中各方面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优化配置组织的各种资源,取得合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H.孔茨认为,计划工作是一座桥梁,它把我们所处的这岸和要去的彼岸连接起来,以克服这一天堑。有了这座桥,本来不会发生的事,现在就可能发生了,虽然我们很少能够预知确实的未来,虽然那些超出我们控制的因素可能干扰制定最佳的计划,但是,除非我们按计划,否则就听凭自然了。计划工作是一种对知识需要的过程,它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决定行动方针,而我们的决策是以目标、知识和经过深思熟虑的估计为基础的。

现代社会充满竞争,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市场经济环境下,机遇与成绩是暂时的,只有危机和竞争才是永恒的——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变的规律。这也是与计划经济

时代的最大差异。计划工作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谋求组织的生存,其次是发展,是在充分利用机遇的同时,使风险降到最低阶段。

计划工作的性质可从五方面概括:

对目的和目标的贡献。每一个计划及其所有支持性计划,应该有助于实现组织的目的和目标,因为组织是为了通过有意识的合作,来完成群体的目的而生存的,脱离了这一点的计划是毫无意义的。优先地位。计划工作相对于其它管理职能处于首位,正如前文所指的那样。普遍性。虽然各种计划的特征、作用不同,但计划工作是全体主管人员的一项职能,上到总经理,下到第一线的基层管理人员,都要制定计划。这是主管人员的权力,也是一项责任,不然就不是真正的、合格的主管人员了。计划的效率。衡量一个计划的效率,就是看这个计划对组织的目的和目标的贡献,如果计划按合理的代价实现目标,这样的计划是有效率的计划的创造性。计划工作总是针对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和可能发生的新变化、新机会而作出的,计划的过程总是一个创造性的管理过程。对计划的深入认识还要基于系统的观点。计划作为一项管理职能,本身构成组织工作的一个子系统。计划种类是多样化的,如果我们按表现形式分,可将其分为使命、目标、战略、政策、规则、程序、规划、预算等各种形式。按层次分又可在战略下分长、中、短期计划,各种执行、支持计划、作业计划等不同层次。为后面讨论需要,先介绍如下:

(1)使命:组织的使命表明组织是干什么的,应该干什么,组织使命与组织目的可以不加分别。一个组织的使命,可包括组织哲学和组织宗旨;其中,组织哲学为组织将要经营其业务的方式规定出价值观、信念和指导原则,而宗旨决定组织正在执行或打算执行的活动以及现在或期望的组织类型。IBM前董事长T.华森(T.J.Watson)在论述组织哲学的重要性时说:“我的论点是,首先,我坚信任何组织为了生存并获得成功,必须树立一套正确的信念,作为它们一切方针和行动的前提;其次,我相信一个公司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是其成员忠诚地坚持那些概念,最后,我认为如果一个组织在不断变动的世界中遇到挑战,它必须在整个寿命期内随时准备变革它的一切,唯有信念却永远不变。”在此基础上,华森阐述了IBM的哲学:“首先尊重个人,这虽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但在我们公司,它却占去了管理者的大部分时间,我们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超过了其它任何方面;其次我们希望在世界上的所有公司中,给予顾客最好的服务;再次一个组织应该树立一个信念,即所有的工作都能以卓越的方式去完成”。在华森表述上述组织哲学三个基本信念的20年后,该公司董事长F.卡利(F.Cary)说:“我们的工艺、组织、市场、经营和制造技术已经发生了若干次变化,并且还会继续发生变化,但是在所有这些变化中,这3条基本信念依然如故,它是我们顺利航行的指路明灯。”对于组织的宗旨,尤其是企业组织的宗旨,有人认为,最直接的唯一的表述是“创造顾客”。我们来看看一些大公司是如何表述的:索尼公司的宗旨------“索尼是开拓者,永远向着那未知的世界开拓”;杜邦的宗旨------“通过化学的方法生产更好的产品”。

(2)目标:在组织的使命下面,是组织的目标,它包括一定时期的目标或各项具体目标。这里所说的目标,是指活动所针对的最终目标,它们不仅代表计划的终点,而且也代表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目标是在组织的宗旨指导下提出的,具体规定了组织及其各个部门的经营管理活动在一定时期要达到的具体成果。目标的确定,不但本身是一个严密的计划过程,而且构成组织计划的全部计划的基础,组织的目标,又可分为长期目标和中、短期各种目标。长期目标规定着组织执行其使命时所预期的成果,如果一个组织要成功地实现它的使命,就必须取得这些成果。中、短期目标是执行性目标,其时限常在一年以内,是管理者用来实现组织的长期目标的。短期目标应来自对长期目标的深入评价,这种评价应按照各目标的轻重缓急顺序进行。顺序一旦确定,即能建立短期目标,以实现长期目标,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所起的作用都是指明组织实现其使命的方向。

(3)战略:战略是为实现组织长期目标所选择的发展方向,所确定的行动方针,以及资源分配方针和资源分配方案的一个总纲。

战略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主要目标和政策,去决定和传达指望成为什么企业的情景,战略不是要具体地说明一个组织如何实现目标,因为说明这一切是许多主要的和辅助的计划任务,战略是要指明方向,重点是资源分配的优先次序。

(4)政策:政策是组织在决策时或处理问题时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方针的文字规定,政策是指这样的范围,即制定决策,保证该决策和目标保持一致,并有助于目标的实现。一个组织内部,政策种类是很多的,如鼓励员工提合理化建议的政策,严格遵守高标准的商业道德政策。这里要注意的是,既然政策是指导决策的,那么政策必须允许对某些事情有酌情处理的自由,否则政策就成为规则了,这是对政策的误解。

(5)程序、规则、规划、说明等概念的阐述,这里不再进一步的展开,它们都是属于一个组织的计划范畴。

计划在每一层次又可按职能细分。如:生产计划、财务计划、人力资源计划、销售计划、成本计划等,这些职能计划又可按时间长短进一步细分,最终成为一个计划网络和体系。

3、计划职能的弱化和后果:对计划职能的进一步认识

有人说,计划的范畴何必弄得上面那样宽,让人摸不到边际,执行、操作起来也有困难。计划,应主要理解为各种短期计划,其它是次要的。也有人说,计划的职能不见得如此重要,很多工作没有计划,或不按计划执行,不也一样做了?在企业组织的计划管理过程中,经常遇到这些意识问题,这不奇怪。因为这些观点,有现实的根源,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国有过程系统企业,在计划的执行与制定方面,是存在问题的,国企的员工沉浸在的这种计划的弱化环境中,年复一年,对计划的漠视已不是个别的现象,“计划计划,桌上画画,墙上挂挂,情况变化,便成空话”,在这里计划工作沦落为一种摆设,更有甚者,还有“猪八戒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现象。这些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在人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从这一职能的侧面也反映出国企改革的艰巨性。 计划职能的弱化给企业组织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

(1)使组织的发展缺乏明确目标,没有目标的引导,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难以及时调整,尤其是战略调整以应对市场挑战,组织的发展必然迷茫不前。

(2)使个人目标难以和组织整体协调,对个人的目标难以引导,组织缺乏动力产生机制;从而影响组织士气,影响组织凝聚力。

(3)使管理的其它职能难以得到有效开展,计划职能贯穿于管理的全部过程,处于优先地位,由于其弱化,必然导致其它管理智能的弱化,进而导致管理的失效。

(4)在国有企业改革中,以集团公司形式出现的企业组织,会造成不同管理层次、不同法人实体之间的矛盾和利益的冲突,并且难以协调,最终会导致非经济性的行政干预出现。

4、计划职能弱化的原因分析

企业组织计划职能弱化,在国有企业中有很大的普遍性,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可归结如下几个方面:

(1)体制问题。国有企业管理的落后体制的背后是经济体制的约束,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的计划来自行政指令,本身缺乏计划的权利和责任,造成组织目标与市场脱节,正因为如此,我国把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放在国企改革上。

(2)观念问题。这一点已在上面提到,在产品经济时代,企业主导需求;在物质生产高度丰富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创造需求、创造文化和观念。企业的角色发生了根本转变,从而影响到管理的观念变化,如意识不到,必然导致观念的落后。

(3)管理知识的缺乏和管理技能的限制。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管理人员的专业化,这实际上是对管理知识的需求,不注重管理职能的专业化,主管人员如果意识不到管理过程中计划的重要性、首位性,不注重知识的提升和管理技能的积累提高,不懂计划的原理、方法程序和内容,必然造成对计划职能的轻视。

(4)对目标细化与计划制定的轻视。企业在计划制定过程中,往往混淆了计划的层次性,尤其是企业集团形式的企业组织上,子公司在对整体战略计划、年度计划上,认识不足,不注重计划的细化,从而造成这一层次计划职能的弱化,而这一层次恰恰是战略计划、年度计划细化、实施的最主要层次,从而造成计划的执行度差,不符实际,情况严重的会使计划失效。

(5)管理创新手段的缺乏,造成管理的僵化。

(6)其它管理职能的弱化,造成对计划职能的影响,管理作为组织活动的一个系统,按职能又可划分不同的职能子系统,相互影响和制约,其它管理职能的弱化,反过来又影响到计划职能。

5、加强计划职能的对策分析

如果我们在工作中,觉察到:(1)缺乏计划指导(或没有计划);(2)计划过于简单;(3)计划偏离实际太大;(4)员工对计划表现漠视。完成完不成,完成多少一个样,(5)中层管理人员之间工作效率降低,情绪低落,等等。这些都是计划职能弱化的信号,要引起主管人员的警惕,要及时分析毛病出在哪里。上面分析了计划职能的内容和弱化产生的主要原因,如何加强企业组织的计划职能,防止弱化?笔者结合长期在企业集团从事管理的实践,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出发: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促使管理者观念的转变和素质的提高。通过培训教育,使企业组织的职工,尤其是各级管理者向管理专业化靠拢,注重知识提升和管理技能的积累提高,不断转变观念,提升管理素质,勇于创新,使管理专业化、科学化。加快国有企业的转轨改制。

走改革、改制、改组之路。通过开展加强管理的“三改一加强”的活动,依照《公司法》,把国有企业改造成以产权关系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主体,理顺法人治理结构,为企业的管理开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把系统科学引入管理的过程。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系统,计划既是一个子系统,也是系统的要素和联系,要发挥计划职能的桥梁作用,必须把企业组织及其管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开放动态的系统,从系统推进的角度,全面改进企业的管理,把所有管理职能联系起来考虑,变被动管理变为主动管理。

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权责关系。在一个组织中,管理的精确化体现在其管理制度的建设上,计划职能的实施也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如战略管理、年度计划管理、计划控制管理等,同时强化组织体系中的权责关系,使职权、职责在授权、分权过程中得以明晰,从而进一步保障整个组织中的计划职能在不同管理层次、不同时期都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在管理的主体上,防止管理计划职能弱化的可能。

6、 小结

企业组织计划职能弱化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治理的对策也要相应而变,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计划的管理上也充分表现出来,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抓住要点,治理得当,说到底,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决定性的因素在于管理主体本身,要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加强管理的创新能力,注重观念和工作素质的提高,不解决这一问题,国企计划职能弱化问题永远也解决不了。

参考文献

第2篇:论述战略计划的重要性范文

从大型储罐安装吊装作业方案的制定以及大型储罐安装吊装作业安全管理过程两方面,详细论述了大型储罐吊装施工过程中的相关内容,旨在为后续的储罐安全吊装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型储罐;吊装安全;管理

近年来,我国能源战略计划的调整实施使得原油储罐建设工作得以进一步推进,在此发展背景下,我国相关的原油石化企业也自然要应对着设备整改、重新规划等一系列改革工作。同时,在我国当前原油储罐建设新形势背景下,储罐大型化发展趋势是改革必然,储罐的容量也从原本的上百立方米扩大至上10万m3,此时,大型储罐的安装工作也将面临前所未有高要求,而加强对于大型储罐安装吊装作业安全管理力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大型储罐安装吊装作业方案制定

1.1施工方案

1.1.1倒装法

在进行大型储罐吊装过程中,采用倒装法的具体安装方法如下:①机械提升法:从储罐最上圈的壁板开始,利用多个电动葫芦自上而下对每一圈的壁板进行焊接;②抱杆倒装法:遵循自上至下的施工顺序利用抱杆起吊跨越架对整体储罐结构进行焊接组装;③充气顶升法:在这一施工方案下,施工人员利用鼓风机向罐内输入压缩空气来逐渐提升罐体高度,自上而下对每一圈壁板进行组装焊接。

1.1.2正装法

与倒装法相比,正装法常常被认为是大型储罐吊装施工的常规方法,具体储罐安装方法主要包括:①水浮正装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浮船在储罐内边充水边上升的势能辅助外吊篮而完成储罐安装,在这一安装方法的运用过程中,浮船可作为焊接、安装的平台以代替脚手架。②外脚手架法:将脚手架放置于储罐罐壁外侧,从而实现对储罐壁板的逐层安装与焊接,一般情况下,外脚手架通常采用移动悬挂形式。

1.2吊装方案

针对实际选择的施工方案和现场实际情况,编制专项吊装方案,从根本上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不管选用哪种储罐安装方案,都要根据现场被吊物的重量进行吊车的选型、钢丝绳的选择,吊装作业的重点都是在储罐围板过程,需要密切关注作业的全过程。当需要进行罐内外吊装作业时,还需要有对讲机等联系工具,确保在不通视的情况下能进行沟通。

2大型储罐安装吊装作业安全管理过程

2.1施工准备

在大型储罐安装吊装工程的具体施工现场,相关工作人员应提前做好相应的施工现场准备,即根据储罐的直径、类型以及工作场地条件的因素综合制定好吊装方案,方案中应包含吊车站车位置地基承载力的计算过程。最后,相关人员根据已批准施工方案中的要求对场地进行场地夯实碾压、场地警戒标识以及吊车安全情况检查等相关处理操作。

2.2吊装施工

在储罐的正式吊装工作之前,相关工作人员应先进行相应的试吊施工,确保吊车、钢丝绳和吊钩等符合要求,从而提高正式吊装施工的顺畅性和安全性。试吊结束后,吊装施工人员则可以实施相应的起吊操作。在起吊期间,施工人员则应严密注意观察储罐体各个部位、结构与被吊物和吊车之间的距离变化情况,并注意观察是否出现异样变化并及时通知起重工,由起重工对司机发出相应的指挥信号。

2.3吊装安全管理

大型储罐安装的吊装作业具较大的危险性,在此情况下,施工人员应严格落实吊装过程中各项工序的操作关键点,从而有效提升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在大型储罐安装吊装施工之前,负责具体工程项目的技术员、安全员等安全责任人员应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与安全教育,从而有效提升安装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意识。进入施工现场的安装人员必须严格佩戴安全帽并系好下颚带,对于参加高空作业的施工人员而言,则应督促其按照要求使用安全带。另一方面,作业前作业人员应对吊装施工过程中所使用到的设备、机器等工具进行合格检查,检查无误后方可投入施工使用。试吊时,地面工作人员应注重检查所有机具的受力情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则应先将工件放回地面,当故障排除以后方可重新进行试吊工序,确保一切正常无误后则可以进入正式吊装环节。吊装过程中,吊装作业区应设置警戒线,并做好明显标志,无关施工人员禁止进入施工区域。所吊起的工件在有效固定之前不得轻易解开吊装索具,并且,吊装人员在操作时应时刻保持平稳动作,从而有效避免工件发生振动、摆动等不良情况,抵达预设吊装位置后,操作人员应及时找平找正,以便于后续安装操作的顺利展开。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件吊装过程中,若存在因故暂停情况时,应立即采取科学、有效的安全措施,在加强现场警戒的同时尽快将施工故障进行完全排除,尽可能缩短工件的悬吊时间,以免发生不可挽回的后果。除此之外,严禁电焊把线与钢丝绳之间进行相互接触,并且,在风力六级以及六级以上的天气环境背景下禁止进行吊装施工。

3结束语

在我国当前能源资源储备战略计划的不断落实工作中,原油储罐容量的不断加大无疑给大型储罐的吊装工作带来更高的要求与更大的挑战。储罐安装施工难度的逐渐加大,施工环境也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针对具体的施工要求而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以及吊装安全管理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相关人员只有严格落实多项工序中的控制关键点,才能真正实现大型储罐的安全吊装。

参考文献

第3篇:论述战略计划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品牌价值 品牌管理 顾客管理

2004年,世界品牌实验室经过六个月的时间对全球1000个知名品牌进行调查分析,最终得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中国海尔成为惟一入选的本土品牌!其品牌价值为616亿元,2007年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海尔的品牌价值为786亿元。然而海尔现在股票价格仅为23元左右。但如果我们通过品牌价值来计算其每股价值为(786亿元/13.4亿股)58.66元。实际的价格远远低于58.66元,这就是中国股民眼中海尔的价值。究其原因,是中国股民无视海尔品牌的存在呢,还是没有意识到品牌价值的存在?这35.66元到底飞到何处去了呢?根结何在呢?

二、由于企业造成的中国品牌价值差距的成因

通过对多方面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企业的问题是占主要的,并且主要是企业管理上的问题,这也受到中国大环境的影响。

1.中国企业对品牌的管理还不到位,品牌还没有引起企业足够的重视。从企业方面来讲,企业都已经意识到了品牌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但是,真正意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同时又付诸于实际行动来创建品牌、保护品牌的企业又有多少呢。根据一份调查资料表明,拥有自己的真正的市场研究部门的企业只有45%。然而市场研究部门不但要对企业的产品作战略计划,同时还要作市场营销计划,对产品进行销售管理,对品牌进行管理,等等。如此重要,又结合在一起的工作,都没有交付给一个具体的部门来完成,企业又是从何谈起对品牌的专业管理呢。这就从根本上说明了企业还没有对品牌引起足够的重视,但企业也形成了需要靠品牌来赚钱的思想,同时,说明企业还没有足够经验不知道应该从何入手来对品牌进行管理。这个我们可以从中国的咨询业的发展情况来看。

2.没有形成顾客管理意识。顾客能影响公司的盈利,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那么就要学会认识顾客、了解顾客。一个积极扩大市场份额的公司,必须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了解以下问题:(l)顾客的需求和期待是什么?这些需求和期待中对顾客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2)这些需求和期待公司能满足多少?竞争对手能满足多少?(3)公司如何才能做到不只是单纯地满足顾客需要,而是真正地满足顾客所追求的价值。顾客是企业生存的源泉,那么顾客管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了解顾客所关心的问题,可是企业中真正建立了这样的顾客管理机制的确很少,没有对顾客忠诚引起足够的重视。企业在管理顾客时,除了可以提升顾客的购满份额,还可以增加顾客对品牌的信任感,由此品牌的价值才会在顾客中体现。顾客的行为是品牌价值体现的唯一方式。在唐小飞的关系投资与顾客忠诚模型中,他论述了顾客管理导致顾客忠诚导致顾客购买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由此,我们可以很自然的推广到企业需要对顾客作出一定承诺,其次才能得到顾客的信赖,才能让顾客做出对企业,对企业品牌忠诚的行为,品牌的价值也才会随之体现。

3.没有从销售走向营销。在中国,现代还是销售的时代,企业在生产产品的时候就并没有从顾消费者的需要出发。销售是一种战术思考重点:探究销售的技巧和方法、关心现有产品的销售、关注当前销售目标达成、以销售人员为中心、以企业今日的业绩为主。营销是一种战略思考重点:探究建立能销售的系统,关心顾客需求的满足,关注企业的持续增长,以市场分析、顾客创造为中心,立足企业的未来。营销不仅仅是销售,营销活动涉及到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销售活动只是营销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营销是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来设计、生产产品,然后科学合理的设计销售渠道进行销售。营销是一个企业跟上消费者需求变化的最佳手段,是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进行潜在商品或劳务交易的活动。现代市场营销职能体系包括商品销售、市场调查研究、生产与供应、创造市场要求和协调平衡公共关系五大职能,更大的扩展了销售的职能。有支撑力的品牌首先要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市场份额都没有的企业或品牌很难获得消费者的亲睐,也就是说很难将自己的品牌价值进行体现。对产品进行营销的过程就是对企业的品牌进行营销的过程,但是企业往往更多的是关注现有产品的销售,以致做出很多有损企业品牌的行为。品牌文化造就品牌形象,品牌形象铸成顾客忠诚于品牌,唯有顾客忠诚于品牌品牌价值才会在顾客的行为中得以体现。

4.国外知名品牌的压力。加入WTO将为中国带来巨大利益:扩大贸易、推动进一步经济改革、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并促进法治。同时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外的名牌企业纷纷涌入中国,使得中国的企业面对更多的竞争对手。许多国际名牌随之而来,并且在WTO的制度下,进口关税会降低,价格也就随之降低,由于顾客有一种崇洋的心理,总认为国外的技术发展更快更好,因此产品也肯定就更好,也就更加亲睐这些国际名牌。这就使得本来举步维艰的中国的企业就更难难获得市场份额。这也是中国品牌价值难以被消费者发现的原因。消费者宁愿相信国外品牌也不愿意相信中国的名牌,中国品牌的价值也就被掩盖,被忽略了。现代是一个品牌的时代,3%的世界名牌,占据着50%以上的世界销售量。在西方,品牌被人们称作是经济的“原子弹”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甚至是暴利的投资。造成企业品牌价值失灵的因素是很多的,但是如果企业学会了利用更好的手段来营销自己的品牌,那品牌价值的体现是顺其自然的。中国的企业必须抓住现在这个企业发展的大好时机,将中国品牌营销出去,打入国际市场。目前,企业需要对企业的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出症结所在,从对企业的品牌管理,顾客管理,营销产品等方面入手,从管理层入手,将企业的品牌发展壮大。让中国人意识到自己的品牌的价值是企业的责任,也是企业盈利最大化的根本。

参考文献:

第4篇:论述战略计划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 员工执行力 内涵

执行力(executive ability)是指员工贯彻企业发展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生产作业计划,达到预期目标的能力;是员工将企业发展战略及规划落到实际工作中,转化为效益与成果的关键环节;是一种把想法变为行动进而变成结果的能力。当前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国有企业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承担着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这就要求国有企业针对目前员工执行力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员工执行力建设,提升企业改革发展的质量和核心竞争力,这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占领市场份额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关于执行力内涵的研究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PDCA循环,在该程序中包括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四个环节,此时执行只是质量管理科学程序中的一个环节。

拉里和拉姆在《执行》一书中首次提出执行是一套系统流程,该流程包括战略、人员和运营三个要素,并指出怎样才能做到良好的执行。这两位学者为执行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1]。

在执行力的实证研究方面,主要成果是保罗・托马斯的《执行力》和《执行力Ⅱ》,他在著作中总结了具有较强执行力的企业所共有的特征,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提高执行力的方法与途径,这五个方面分别是:组织结构、人力资源、企业文化、流程再造以及团队培训,并着重阐述了企业领导者在员工执行力提升过程中的作用[2]。

我国学者对于执行力的研究开始于2003年拉里和拉姆所著的《执行》一书中文版出版之后。

2004年,被称为“中国执行力研究第一人”的周永亮出版了《本土化执行力模式》,该著作立足中国企业特点,系统地阐述了执行力的概念、原理、有效执行力的流程、执行力对企业的重要性、执行力的核心要素、如何提高员工执行力和辨别执行误区、如何构建执行力组织、如何有效评估执行力等内容,对中国企业提高执行力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3]。

余世维在《赢在执行》中以国内外企业实践案例为基础,提出了执行系统的4R管理模式:R1――执行的计划/预算系统、R2――执行人的岗位职责系统、R3――执行效果的检查系统、R4――执行结果的考核系统[4]。

章义伍提出了“3+1”执行力建设体系,即“人员、战略、运营(三大硬件)+企业文化(驱动软件)”体系。他认为,提升执行力要有三方面的支撑,即建立科学系统的战略流程、稳定的运营流程以及充分的人才储备[5]。

此外,成功的企业家都非常重视执行力建设,被《财富》杂志誉为“世纪经理”的美国通用电气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韦尔奇认为“执行就是消灭妨碍执行的官僚文化”;戴尔电脑创始人迈克・戴尔认为“执行力就是工作的每一阶段都做到最好,切实执行”。

2.关于执行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拉里・博西迪和拉姆・查兰将影响企业执行力的因素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管理者缺乏执行力、缺乏企业执行文化、战略规划缺乏可行性、人员配置不合理、运营流程不合理[6]。

保罗・托马斯以拉里・博西迪和拉姆・查兰的研究为基础,又增加了三个影响执行力的因素:组织结构、薪酬制度和评估[7]。

顾天辉认为有执行力的企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组织结构,能够规范、激励、约束员工行为的制度体系和企业文化,以及优秀的领导艺术[8]。

余世维从八个方面归纳了影响执行力的因素,分别是:企业管理缺乏连续性;管理制度的执行缺乏稳定性;制度不合理;执行过程拘泥于条款;任务缺乏细化和汇总;监督机制缺乏;员工培训流于形式;企业文化缺乏凝聚力[9]。

二、提升执行力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必要性

《财富》一书中这样说到:“多数情况下,估计为百分之七十,问题不是战略本身不好,而是战略执行得不好。”因此,员工执行力在国有企业发展战略的落实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没有员工较强的执行力,企业的发展愿景就是不可能实现的镜中花水中月。具体来说,提升执行力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有助于国有企业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境日趋艰难,要想立足本土市场,开拓国际市场,国有企业就必须迅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这些对执行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在垄断市场还是竞争市场,国有企业能否进一步提升执行力和竞争力,提高管理运营效率,都是其能否在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2.有助于国有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

执行力在企业管理中属于无形的约束机制,通过对员工行为形成舆论压力、理智压力和情感压力来实现其约束功能,从而规范指导员工行为,使员工在生产作业过程中能够主动寻求更好的技术方法,以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此外,在执行力建设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在员工为企业生产做出贡献时基于物质或精神鼓励,使员工感受到被重视、被尊重,在这样的氛围中,员工工作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积极地投入工作,不断拓展在自己的知识领域,进而提升了自身素质。[10]

3.有助于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

如果员工缺乏执行力,他对执行的必要性和执行的方法并不明确,生产作业计划也就很难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可见,执行力是员工完成生产作业计划的必备能力之一。此外,良好的执行力能够将企业各部门、各团队以及每位员工连结起来,形成一股合力,为完成生产计划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如果没有良好的执行力,当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各个部门、各团队以及各位员工就会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影响了生产计划的正常进行,从而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效率。

4.有助于国有企业建立优秀企业文化

长期以来,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是人们对国有企业的基本印象,虽然近年来国有企业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但从客观上看,还是有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阻碍了国有企业的发展,首当其冲就是执行不力的问题。纵观世界知名公司,他们都有各自独特的企业文化,但其中的共同点就是十分重视企业执行文化的建设。不论多么先进的企业理念,如果执行不力,就无意义可言。因此,必须把执行提升到企业文化的高度,将企业理念和执行理念渗透给每一位员工,建立具有执行力的优秀企业文化。[11]

三、我国国有企业执行力现状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国有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都进行了企业改革,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主动吸取国外优秀企业的管理思想,其中一些优秀的国有企业的发展更是不容忽视。尽管如此,我们也应注意到,还有一些国有企业在改革发展中遭遇“瓶颈”,究其原因,企业员工执行力低下是根本。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执行力现状归纳起来有以下表现:

一是被动执行,员工对企业缺乏归属感与使命感,从而对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遇到问题互相推诿,不推不动,甚至是推而不动。

二是存在执行障碍,国有企业的特点之一是管理层级多、关系复杂,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信息传递,甚至有些部门对信息情况选择性地汇报,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企业战略目标、生产作业计划的实施,进而影响企业发展。

三是执行效率低下,工作缺乏时间观念,不寻求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事倍功半,工作中按部就班,缺乏针对性和创造性。

四是执行力文化缺失,目前已有很多企业意识到共同的价值观和追求是企业长久发展的重要条件,但却忽视了执行力文化的培养。国有企业在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制度改革,更要重视文化改革,建立执行力文化体系,将执行力转化为员工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行为规范和习惯,体现在企业运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才能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提升国有企业员工执行力的对策建议

提升国有企业员工的执行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企业中每个部门和团队都必须群策群力、分工协作,整合人力资源,优化业务流程,塑造执行力文化,转变员工执行理念,因势利导,合理保留,稳步推进。文章从以下五个方面为提升国有企业员工执行力提出对策建议。

1.实施精细化管理

将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细化为可执行的任务,是提升执行力的重要前提。细化生产作业任务并分配至正确的员工,保证每位员工能够理解个人工作任务与企业战略的关系。如果只有口号,期待员工自行理解企业的战略计划,则容易出现执行偏差和资源浪费,降低工作效率[12]。

此外,应细化工作界面与岗位职责,确保工作任务能够落到实处。员工承担的责任越大,其执行力的提升空间也就越大。从管理入手,明确各部门工作界面以及各岗位员工的工作职责,以保证每项工作有人负责[13],充分运用管理看板等多种方式,让员工明确了解处理生产作业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流程,避免出现互相推诿、工作任务无法落实的情况。

2.加强团队协作

企业的战略规划以及日常生产作业计划需要靠各个部门、团队的分工合作完成,因此,团队协调性和合作程度决定着执行力水平的高低。在员工中间应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领导尊重信任员工,在领导与员工之间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以增强员工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将团队的协作能力、战斗力与创造力尽可能地最大化。

管理学实践派人物余世维先生曾提出“走动管理”,例如,应邀请一系列相关人员参与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研讨与制定,包括战略执行人员、相关领域的专家以及各级员工代表。经过这些相关人员参与讨论制定的战略规划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同时,也能够使战略规划在执行前就得到了团队认可,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增强了员工工作的相互协调性和积极性,进而提高了员工执行力的水平。

3.健全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是提升员工执行力的重要保障。实施绩效考核时,应向被考核者讲解考核程序、方法等相关事项;以生产作业实际情况为基础,设置科学的考核指标,尽量减少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应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沟通;考核结果应及时反馈给被考核者以及相关技术管理部门,以便被考核者与相关部门及时对工作方法进行调整;不断完善考核制度,使考核工作成为常规性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循序渐进地提升员工执行力。

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式,健全奖罚分明的激励制度。将部门和员工放在一起进行激励,一方面认可了团队在完成生产计划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员工会将部门绩效与自己的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生产作业任务。

4.加强员工执行力培训

加强员工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针对工作岗位的特点,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课程内容和深度,采取灵活的学习方式,建立员工培训档案,对培训结果进行追踪考核,进而不断提升员工的学习能力和竞争力。

员工执行力就是员工理解并实施企业战略规划、生产计划的能力。因此,对员工执行力的培训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理解能力,员工正确理解生产作业计划和方案,这是完成任务的基础;第二,计划能力,对自己的工作任务能够做出适当计划,进而提高工作效率;第三,与自己工作相关的部门、其他员工的协调能力,应使员工认识到,只有做到团队协作才能实现共赢;第四,创新能力,对自己的工作不断探求新的方法,将工作的过程本身当作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不断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

5.塑造企业执行力文化

提升员工执行力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需要企业文化作为支撑。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其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为全体成员所普遍认同的价值观、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企业文化对员工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管理理论中已上升至战略高度。在企业文化中设立执行文化,推动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提高员工的执行意识,是提升国有企业员工执行力的重要条件。

第5篇:论述战略计划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铁路所有制;私有化;效率与公平;健全法制

一、引言

我国是典型的大陆性国家,幅员广阔,东西和南北跨度分别达5000 公里和4100 公里,各省会城市之间平均距离达1500 公里左右;人口众多、分布广,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布局与资源分布很不对称。这些国情决定了我国具有高强度的区域间客货流,决定了区域干线交通运输网络在综合网络中的重要性。从运输方式、能耗、环境保护等方面综合考虑,铁路运输具有绝对的优势。因此,加快铁路发展,建立以铁路为骨干的大动力、低成本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对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铁路的竞争力,实现竞争性,加快铁路发展,就要发展两个方面,一要建立市场机制,二要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形成良好的竞争市场。所以我国在市场机制发展相对健全的环境下对铁路所有制实行了改革。2013年3月14日,铁道部拆分实行政企分开,成立了铁路总公司。截止2013年7月,在铁路公司对外的6月份的财务报表中,负债率高达62.31%。一时间社会上舆论哗然,质疑声四起,在这样一个改革的初期,铁路总公司面临的问题任然十分严峻。通过对英美日三国的铁路私有化改革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得出解决方法,同时对我国的铁路私有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国外的铁路私有化改革进程

对于我国铁路是否可以实行私有化的问题,叶盛柏(2006)译自《Railway Gazette International 》在《铁路的私有化切实可行吗?》一文中论述了铁路私有化要想成功的条件有很多,缺少哪一方面今后必将酿成大祸。所以我国在其他条件都不成熟的情况下切不可轻易的走铁路私有化道路。孙健卫(2004)《铁路建设引入私有资本的可能性》列举近些年我国铁路的融资情况分析说明铁路建设投资巨大,单纯依靠国家投资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铁路建设的需求,需要开拓其他资金渠道。并通过对私有资本参与国有铁路建设的能力与意愿分析,对国外现状的介绍,论证了在铁路建设中引入私有资本的可行性,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Mike Knuttne(2001)《铁路私有化带来的机遇》.一文讲述了铁路私有化的发展为机车车辆市场带来了商机。讲述了铁路私有化在过去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同时说明了铁路私有化是世界各国铁路发展的大趋势,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王秀云(2009)在《中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比较改革》一文讲述了全球私有化的浪潮是在1979年后在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开始首先在英国展开。将国有企业私有化,减少国家对公共部门及国有企业的干预,让企业直接进入市场,促进企业之间的竞争以提高效率、减少亏损。但是,从英国的改革历程我们也能看到还有一个存在的问题的就是在铁路私有化的改革中应该如何避免和消除在私有化后形成的私人垄断取代国家垄断,从而造成管理混乱、乱收费等损害百姓利益的现象。文章又分析了外国基础设施投融资改革的共同特点。文章用大量篇幅来论述中国基础设施投融资改革的实践历程。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加快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政策和建议。

侯然,高英兰,张怡真(2009)《日本国有化铁路改革的绩效和经验》一文讲述了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国有铁路进行私有化改革的的历程。1949 年成立的日本国有铁路公社( JNR)是一个政府独资的公共法人。公共法人是日本国有企业的形式之一,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出资并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委托给企业经营者经营,具有“政府” 和“企业”的双重性质。一方面,它具有公共性或社会性,因为国有企业处于国家的占有和监督下,是政府经济决策的工具;另一方面,又具有企业性,它可以通过提供商品或服务获得一定的收益。由于日本的铁路公社后来改革成立了多家独立的公司,采用股份制的经营机制,是劳动者的利益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但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企业太过分散和独立,导致职能分工不明晰等问题。

王全斌(2001)《美国铁路模式研究》指出美国铁路建设的高峰期到19 世纪60 年代,美国主要的铁路干线已经基本铺设完成。1830年到1880年,全美许多地区掀起修路的热潮,由此导致铁路数量过多。互相竞争的铁路企业为了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结果导致大量线路的重复建设。在不良的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各公司采取不同的恶劣的竞争手段,包括价格歧视等,使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了很大的损害。随后美国实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客货运输分营、网运合一、干支分离、放松价格规制等,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美国铁路业的市场化改革。政府在尽力为美国铁路行业构建有效竞争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使铁路运输业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从美国的改革中能学到要在改革的过程中创造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构建有效的竞争市场。

三、小结

鉴于美国、日本、欧洲的铁路所有制改革都比较成功,学者们提出要效仿先进国家的改革方法对我国铁道部进行私有化改革。综合英美日的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对我国的改革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可靠的基础

任何铁路,无论是国有铁路,还是私营铁路,都需要投资,以保持资产处于良好状态和更新。这对于与其他运输方式竞争和吸引可靠的运输流至关重要。吸引运输流就可大量创收,可为将来的投资提供资金。如果只是简单地转换所有权,而不加强基础工作,私有化是难以成功的。能明确铁路作用的国家运输战略是至关重要的。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步骤

政府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改革步骤。政府若要铁路私有化,需要有一个长期综合战略,这个战略计划不仅要考虑环境问题,而且还要考虑政府的征税和调税能力。基于这种对铁路的定位,制定铁路投资计划,确定如何对欠修铁路采取补救措施,并要确定如何发展铁路,以满足未来之需求。单单依靠铁路的收入来建立这种发展基金在短期内不太现实。因此,政府能否弥补资金的不足又成了问题。除了极少数重载铁路或主要城际旅客线路外,其他所有铁路都需要财政补贴。像北美的很多私营铁路也在一直享有国家的财政补贴。

(三)健全完善法律制度

美国铁路的规制改革经历了:严格管制、放松管制、严格再管制。而每一阶段的都以法律的颁布实施或修改为标志。而日本为使国铁改革顺利进行,日本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将改革的基本事项具体化,使改革的每一步都有章可循。所以改革的顺利推行在于立法先行。要从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着手,具体细化改革的具体事项,以此作为改革推行的坚实后盾。

(四)兼顾效率和公平

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利益再分配过程,应该兼顾效率和公平。日本的国有铁路改革既提高了企业效率,又较好地解决了剩余员工的再就业问题。因为在改革中日本政府和企业不仅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企业效率,同时又把剩余员工的再就业问题放到首位。这是我国铁路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在我国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时,也必须兼顾效率与公平,通过健全法律体系规范改革进程,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增强企业活力,通过积极推进再就业工程解决下岗职工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改革才能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使改革有条不紊的进行。

参考文献

[1]侯然。高英兰。张怡真。日本国有化铁路改革的绩效和经验[A].2009

[2] 王秀云. 中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比较研究[J]. 中国城市经济, 2009 (8): 76-83.

[3] Mike Knuttne(美国).铁路私有化带来的机遇.译自《IRJ Rail Outlook》2001.1译者苑春艳

[4] 叶盛柏译自《Railway Gazette International 》September 2006 P517-527

[5]孙健卫.铁路建设引入私有资本的可能性[A].2004

第6篇:论述战略计划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综述

中图分类号:DF5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4-0141-02

早在17世纪,西方国家就开始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目前,美国、日本、韩国非常重视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和运用。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知识产权制度的创建工作,20多年中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走过了一些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才能完成的路程,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制体系。不仅有商标法(1983年3月)、专利法(1985年4月)、著作权法(1990年9月),还有种子法(2000年)、反不正当竞争法(1993年)、技术合同法(1987年)、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1991年)、音像制品管理条例(1994年)等法律法规。与此同时,知识产权保护在执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也形成了以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商标权和商业秘密为主要内容的保护体系。特别是1997年10月《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全面展开,并取得了显著成果。我国于2005年1月成立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领导小组,2006年底启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计划。对农业知识产权采取保护有利于国家资源保护,有利于科技成果在市场的竞争,同时也保障了产权人的利益。但是,由于受农业科研体制、市场经济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农业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国内外农业知识产权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一、国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概况

随着涉农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划时代的进步,许多国家不但大力支持农业技术创新,而且加强本国农业技术知识保护的制度建设和实施运作,在国际经济贸易、技术开发中积极推行其知识产权战略。

世界银行Wiiliam Lesse等专家(1999)出版了《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一书,主要是讨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对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转让的影响与世界银行应起的作用。英国Blankey教授(1999)发表了“农业知识产权的政策研究”的文章重点讨论了农业知识产权的特点和保护的法律依据。目前,较系统的研究是哈佛大学教授Robert Paallberg博士(2000)出版的《转基因作物革命的政策管理》,详细讨论了肯尼亚、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农业大国的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贸易政策和安全评价政策等。荷兰农业经济研究所Derek Eaton博士(2002)在海牙发表了“WTO-TRIPs协议与植物品种保护:经济分析和政策选择”的论文,系统的研究了实施TRIPs协议后各国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面临的政策选择,通过对新品种保护的经济分析,阐述了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对不同国家农业科研、国际农业技术贸易、行业垄断和利润分配等领域的影响。

二、国内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概况

中国目前已经有很多学者对农业知识产权的概念、保护机制或者对生物技术、植物新品种保护、地理标志、农业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等农业知识产权的某些具体内容进行研究。我国农业部2001年对1985―2000年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状况、保护规则实施的投入产出分析、未来国际农业和技术贸易发展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提出的挑战和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

我国学者赵华、孙光远(2003)讨论了中国农业广东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和保护机制。我国学者孙梅花(2003)探讨了我国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问题。何建军、邬力祥、胡隆菊(2006)论述了生物技术专利保护现状与挑战。李松年(2001)研究了我国植物新品种权的司法与行政保护手段。李冬梅(2003)论述了地理标志知识产权性质分析及法律对策等。我国学者郑秉秀、周寄中和徐倩云等(2002)就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壁垒和知识产权制度及其激励功能等领域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对不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行知识产权保护的效果进行了比较。

吴立增等(2005)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体系及其国际比较研究中,通过对植物品种权人收益与植物品种保护水平关系的模型,分析了品种权人新品种价格、品种权人成本及收益与保护水平之间的关系,得出新品种需求弹性和品种权人品种供给所占市场份额是影响新品种价格的重要因素,品种权人的收益和成本与保护水平成正比,提高保护水平既能提高品种权人的收益,也会增加品种权人的成本。付丽洁、潘蓉、胡伟(2006)在论中国农业植物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一文中提出中国在品种权的国际保护公约方面应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争取更大的维护本国利益。品种权保护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还受到中国科研体制的制约,应继续加大科研体制改革的力度。王冬冬、王艳军、张之光(2008)认为划定农业知识产权的范围必需充分考虑知识产权制度和农业生产两方面的因素。农业知识产权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对于工业知识产权和版权而存在的。农业生产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和农产品的普遍低值性是农业知识产权区别于工业知识产权的基本特征,农业知识产权栽体的自我复制性和对自然环境的高度依赖性是区别于其他知识产权栽体的根本特征,农业知识产权除符合知识产权基本特征外还应当符合涉农性和生物性的标准。

宋秉斌(2008)在试论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的文章中认为,我国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农业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学习、宣传不够,农业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识薄弱,农业经济组织和科研单位管理制度不健全,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立法和保护状况不平衡;我国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应该加大学习、宣传农业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力度,制定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武敏、刘金花(2006)、陈惠云(2008)认为,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知识产权意识比较淡薄,产权保护制度及其监管不健全,侵权现象严重,农业知识产权激励机制不完善,农业知识产权流动不畅,市场发育不健全;提出加强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及措施为:提高公众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依法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改革农业科技体制,鼓励发展农业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建立公平合理的创新激励机制,促进农业知识产权流动,提高产权效率,加强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工作,提高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意识,积极开展农业知识产权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 Intellcetual Property in Agriculture,M.Blankey,1999.

[2] Intellcetual Property Management:Pllicy options,ISNAR,2000.

[3] Intellcetual Property Rights Agricultural Rights in Agriculture.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Agriculture Uma Lele ect.World Bank 1999.

[4] Derek Eaton,TRIPs and Plant Variety Protection: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 Options"The Hague, Agricultural Economics Research Instutite report,2002.

[5] Governing the GM crop Revolution,Rebert.Paarlberg,2000.

[6] W.Lesser.The effect of Trips mandate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n economic activ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Cornell University,2000.

[7] W.Lesser.1998.Inter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concentration in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AgBioForum,1:56-61.

[8] W.Lesser.Valuation of plant varitey protection certificates.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6(L994)pp.231-238.

[9] 何建军,邬力祥,胡隆菊.生物技术专利保护现状与挑战[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6,(16).

[10] 李冬梅.地理标志知识产权性质分析及法律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3,(2).

[11] 孙梅花.我国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问题初探[J].政法论丛,2003,(3).

[12] 李松年.植物新品种权的司法与行政保护[J].农业科技管理,2001,(6).

[13] 赵华,孙光远.论中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保护机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3,(1).

[14] 郑秉秀.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壁垒[J].国际贸易问题,2002,(5).

[15] 吴立增,刘伟平,黄秀娟.植物新品种保护对品种权人的经济效益影响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5,(3).

[16] 付丽洁,潘蓉,胡伟.论中国农业植物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J].中国农学通报, 2006,(7).

[17] 王冬冬,王艳军,张之光.农业知识产权范围初探[J].中国农学通报,2008,(3).

[18] 宋秉斌.试论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J].安徽农业科学, 2008,36(1).

第7篇:论述战略计划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以生为本;德育管理;学习

高中德育管理包括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观念教育等方面,这就要求教师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符合社会国家发展人才要求的标准。

一、构建以生为本德育的重要性

1.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创新。众所周知,德育管理和以前的应试教育不同。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专业素质,还要求学生在精神层面上具有一定的发展。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保证教育事业得到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的创新离不开德育管理,只有一个好的德育管理模式才能使学生接受先进的知识文化教育,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构建以生为本德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又有助于促进教育的创新。

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以往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往往忽略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导致学校里存在着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现代社会逐渐认识到以生为本德育的重要性,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逐渐确定了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开展德育工作。高中阶段的学生,其思想观念正在日益形成,这一阶段是高中生树立正确的观念的关键阶段,关系到学生一生的道德观念,对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有利于国家人才计划的实施。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不仅要求人才在专业技术方面具备很高造诣,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奉献精神。以生为本德育管理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有重要作用,是品学兼优的人才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培养维护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团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美德的一批后辈人才的关键。

二、构建以生为本德育的建议

作者目前就职于新疆伽师一中,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2年度对口援疆青年科技英才培训文件精神来到广东佛山南海九江中学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在这一期间作者深深感受到了高中班级以生为本德育管理的重要性,所以作者结合工作实践对此提出了一下几点见解。

1.点亮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但按当今社会的教育规律看,这种提法并不科学,也无法持久。在教育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应该得到发展,教育的发展应该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共同发展为归依,“照亮”只是短暂的被动现象,而“点亮”才是一种主动的生命行为。“点亮教育”成为了我所追求的一种理想教育模式——这是佛山南海九江中学校长梁刚慧的一句话。作为老师,只有点亮自己,才能点亮学生。人想要继续发展,必须要把内在的东西吸收转化,在内部建造一个“发动机”。因为,最好的教育手段是自我教育,最好的发展是主动发展,我们的学生需要点亮,我们建造的发动机要及时发动,点亮学生。“点亮学生”的目标是培养四种特质人:培养有人生理想的人,培养按规律办事的人,培养身心灵合一的人,培养敢于负责任的人。

2.尊重学生心理,以学生的发展前提。高中学生正是处在心理发育的关键重要期,在心理和生理上,他们都正在步入成人阶段,所以对于外部环境的感知也会更倾向于成人化,但是由于其年龄的特点,又没有达到成人阶段的标准,所以,教师在进行高中学校校务的管理时就会出现一些矛盾。导致这些矛盾出现的原因是管理方式的不恰当,特别要指出的是校务管理中不恰当的沟通方式。高中学生的心理还未成熟,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凡事需要进行沟通和协商,但是传统的高中校务管理类似军事化的管理,凡事都是用直接命令的方式来下令,造成教师与学生难以沟通,这种方式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进步,还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特别是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教师往往用严厉的说教方式加以制止。师生之间缺少沟通,教师缺少对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预期的了解,没有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必要的疏导和教育,达不到德育的要求和目的。德育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深化教务管理的模式,学校要不断采取各种措施来进一步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学校在进行教务管理时要制定合理科学的管理政策,采取比较符合学生心理承受和预期的管理策略。教务沟通要求学校在管理中,首先放下管理者的架子,到学生中间去,真正了解和体会高中年龄阶段的特点和特性,通过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再采取必要的措施指导学生的不良习惯,达到德育的目的。

3.制度是守护学生顺利发展的保障。在教务管理中要注意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同时还要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来支撑管理制度。德育不仅仅是在高中阶段进行,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的过程,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需要使用教务管理中的各种手段和方法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并进行教育的深化,指导体验生活,进而促进其德育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各项学校制度和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是校务管理能否发挥效果的保证。对高中学生的管理必须依靠一个合理而有效的学校管理制度。第一,在学校,学生的行为规范依靠制度的约束得到有效的制约,促使他们约束自己的行为,所以在在道德方面也得到发展;第二,德育教育不能只在课堂上进行说教,更应该要从学生的思想和日常行为上进行纠正,学校的教务管理作为一个重要而有效的平台,是通过学校制度集中反映出来的,规范和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第三,学校这片净土正在被现代社会上的各种不良的思想的行为习惯不断地侵袭着,高中学生的思想处于十分敏感的阶段,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学校的有效制度对学生在行为上和道德上进行必要的约束,这同时也是高中教务管理的重要职责和义务。

4.教师言行身教。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德育情况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学生们对老师都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情,而且会有意无意地对教师的行为进行模仿,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教师要热爱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为学生的德育提供示范与服务。教师要营造好的教育氛围,使师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受到好的德育教育。另外,教师还要为学生做好引导、激励工作,从而使学生可以教育中领悟到教师的高尚人格对学生的影响,从而可以师德服生,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

三、结语

总的说来,以生为本德育无论是对高中生的发展,还是对国家人才兴国战略计划的实施、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创新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深入,正是因为看到了素质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我们要正确认识德育管理对高中生发展的重要性,学校和家长要联合起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做到以生为本,以德服人。

参考文献:

[1]杨晓慧,董陶陶.论高职院校实施“青年马克恩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重要意义[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2).

[2]黄寿春.浅谈民办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素质以及如何提升[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1).

[3]杨亦,刘少华.采用ASSH框架技术设计与实现教务管理系统[J].软件导航,2010,(8).

[4]李李,梁刚慧,贾高见.小活动大德育[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第8篇:论述战略计划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金融机构;绩效评价;比较;平衡记分卡

引 言

作为金融机构,无论商业银行还是非银行金融机构都需要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管理是为了实现金融机构的目标,然而金融机构总目标对于金融机构内各个层次、各个职能部门的具体人员而言,并不都是清晰可见的。金融机构内部需要一套把每个员工的行为都引向金融机构总目标的系统,而绩效评价系统恰恰可以通过衡量的内容在事前引导员工的行为;通过衡量的结果(同时配以奖惩激励制度)在事后促使员工改进自己的行为,从而在“下一轮”工作中表现得更加符合金融机构的目标。因此,绩效评价系统是实现金融机构目标管理控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金融机构作为以货币为经营对象的特殊企业,是面向广大社会大众的“准公共部门”,其经营的好坏可能影响到整个国家或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使得对金融机构绩效评价的评价内容跟其他企业有所不同。就拿银行来说,如果有一套好的银行经营绩效评价体系,及时发现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并采取适当的对策,那么,1997年始发于泰国的亚洲金融危机就不会如此的旷日持久,也不会带来如此大的影响。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股份制保险公司也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养老保险、人寿保险等,这些保险业务的好坏也涉及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本文选择较为典型的商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新华人寿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现行的业绩评价体系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其优劣,并着重分析我国金融机构业绩评价体系应该改革的方向,希望能够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战略目标的金融机构业绩评价体系有所帮助和启迪。

一、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业绩评价体系

商业银行是重要的金融机构,这已经是经济理论界的一种共识。如新古典综合派代表萨缪尔森认为:“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很像别的企业,它们被组织起来是为了它们的所有者赚钱。一个商业银行就是一个相对简单的企业,它为顾客提供某种劳务而以这种或那种形式从顾客那里接受报酬费。”新凯恩斯学派代表人物斯蒂格利茨对金融中介机构的界定是:“这是一些介于有额外资金的储蓄和需要资金的借款者之间的企业,最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集团是银行……”可见,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商业银行本质上是企业。从法律角度看,商业银行是依据《公司法》设立的企业法人。既然商业银行是法人企业,那么企业的财务效益目标就是绩效评价的核心。

我国商业银行建立的评价体系各有特色,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以专项业务为考核对象的评价体系;另一类是以经营机构为考核对象的评价体系。下面笔者就这两种评价体系分别介绍典型的评价方法。

(一)以专项业务为考核对象的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

中国工商银行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典型代表,它的评价系统以专项业务为考核对象。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为进一步推动全行各专项经营计划的完成,确保全行经营利润计划的实现,根据全行效益创造的推动因素设立专项业务业绩评价项目,具体体现在:维护存量市场、拓展增量市场、控制资产风险、激发组织活力、做大中间业务。具体的评价设计包括奖励项目设定及奖励费用预算安排两大类。奖励项目分为专项奖励(专项奖励、信贷资产质量、资金增值运作等)、市场拓展(贷款日均维护与拓展、存款日均维护与拓展等)、中间业务(工资业务、财险业务等)三类,并对每类项目详细确定目标金额和奖励费率。

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认为专项业务业绩考评是分行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行行长经营绩效评价的补充,可以进一步促进各专业部室有效管理本专业业务的发展。因而,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把绩效评价的重点放在各项专业业务上,为每个具体业务制定详细的评价标准,并以各行部(部门)为评价对象,由各行部(部门)负责将业绩评价奖励落实到直接有关人员。

(二)以经营机构为考核对象的中信实业银行上海市分行

与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不同,中信实业银行上海市分行为健全经营机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各机构经营管理和创利水平,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充分调动各经营机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水平,促进和完善责、权、利相统一的经营管理体制,真正做到奖优罚劣,首先把绩效考核的对象确定为开业一年以上的所有经营机构,制定了等级机构评定指标体系,机构等级的评定指标体系包括效益、规模、质量、资产(客户)结构、业务和安全等六个方面;然后对各方面具体指标确定权重、基本分、金额及其评价的计算模式;最后得出机构评定结果并与机构行长年薪挂钩。

二、股份制保险公司的绩效评价

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股份制保险公司也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其绩效评价管理方法是在平衡记分卡制度的指导思想下制定的、一种比较新的制度。

美国会计专家罗伯特・卡普兰教授和戴维・诺顿创制了“平衡记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该卡由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四个方面组成。之所以取名为“平衡记分卡”,是因为要平衡兼顾战略与战术、长期和短期目标、财务和非财务衡量方法、滞后和先行指标以及外部和内部的业绩等诸多方面。传统的绩效评估关注外部财务数据,已经快速地失去作用,不能为信息时代企业提供有效的规划工具。平衡记分卡首先在美国的众多企业得到实施,现在已经推广到全球很多国家的企业中。实施过平衡记分卡项目的中国企业的高级经理们谈及战略与绩效管理时,都非常称赞平衡记分卡对其实践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新华人寿上海分公司的绩效评价管理方法是在平衡记分卡制度的指导思想下制定的,平衡记分卡的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四方面贯穿于十个部门的绩效评价标准中。新华人寿上海分公司对营销服务部、办公室组织、人力资源部、计划财务部、核保核赔部、客户服务组织部、营销业务部、培训组织部、团体业务部、银行业务部等十个部门分别制定相应的绩效评价标准和具体的考核标准,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三、比较与分析

(一)传统绩效评价系统存在的不足

1.传统的业绩衡量系统建立在传统会计数据的基础上,以财务衡量为主

这些数据对有形资产的刻画淋漓尽致,但在对无形资产和智力资产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方面却显得捉襟见肘。而恰恰是无形资产和智力资产(包括员工技能、员工干劲和灵活性、顾客忠诚度、专利权和商标权、专有技术、商誉等等)对当今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获得经营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传统业绩衡量系统注重企业内部,这在卖方市场情况下的确奏效,但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厂商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他们无法再狂傲自大,否则便会失去顾客

因此,在业绩衡量系统中,除了把视野投向内部经营过程外,还必须投向外部利益相关者,关注如何吸引顾客、如何令股东满意、如何获得政府的支持和赢得公众的好口碑。

3.传统的业绩衡量系统偏重于对过去活动结果的财务衡量,并针对这些结果作出某些战术性反馈,控制短期经营活动,以维持短期的财务成果

这导致公司急功近利,在短期业绩方面投资过多,在长期的价值创造方面,特别是在有助于企业成长的无形的知识、智力资产方面投资过少,甚至削减这方面的投资,以至于抑制了企业创造未来价值的能力。而今天的企业面临的是快速多变的经营环境,因此需要主动把握未来,努力提高未来绩效。换言之,企业必须主动制定长远战略,作出“前馈性”反应。因此,企业业绩衡量系统也应衡量未来业绩的驱动因素。

(二)商业银行与新华人寿的比较

相比于新华人寿上海分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和中信实业银行上海市分行的绩效考核体系内容显得有些单薄,他们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

1.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和中信实业银行上海市分行的绩效考核体系中指标计分方法不够科学。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在定量计分中过于注重对专项业务的考核,而对系统性的、整体上的定量几乎没有考虑到;与之相反,中信实业银行上海市分行虽然从整个体系上进行考核,但没有注重到具体的业务。然而,我们知道,业务和整体的考核是不可分割的。

2.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未能有效结合。两家银行的绩效考核体系中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是一种离散型的结合,未实现有机地融合,而只是不同层面的一种补充与被补充的松散结合关系。而定性指标处于对定量指标的补充位置,这就不能像新华人寿的平衡记分卡一样实现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有机结合。

(三)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系统存在的不足

近几年来,从银行长远发展考虑,我国商业银行对系统内部的经营绩效评价问题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与实践,但随着经营环境变化和内部管理的深化,现行的评价体系也逐步暴露出一些不足。

1.评价定位模糊

目前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绩效评价存在定位不明确问题,集中表现为:对所属分支机构的业绩评价与所属分支机构负责人工作成绩的评价不分;内部评价与内部考核不分,导致评价侧重点与目的被扭曲,评价过程的主观成份增大,影响内部绩效评价的客观公正。

2.评价指标的设置游离于经营目标

(1)在指标的设置与权重的分布上未能真正实现“三性”的协调统一,往往顾此失彼;(2)过度重视短期财务结果,易助长一些分支机构管理者的急功近利思想和投机行为,最终影响经营效益的持续增长;(3)缺乏对分支机构成长性与贡献度等经营性指标的衡量,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4)评价指标的设置过于僵化和趋同;(5)缺乏对当今竞争环境下非财务因素的反映和关注,更是目前评价体系的缺失。

3.评价的时效性有待改进

评价还基本停留在会计年度上,虽然部分行在办法中也强调了年度内不同期间的评价,但执行情况并不理想,仍属于重结果的“秋后算账”,对评价客体在经营过程中的导向性不强,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管理要求。

4.评价结果的失真现象普遍存在

内部评价所需的基础数据基本上来自于财务会计报表与统计报表,由于技术与管理体制上的原因,数据失真现象并不鲜见,加之其他如人为操作的因素,评价结果的失真情况比较普遍。

(四)新华人寿存在的不足

在平衡记分卡的指导下,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会更为有效,也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以使企业达到理想的目标。相比于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和中信实业银行上海市分行,新华人寿的绩效考核系统较为完善,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1.在定量指标方面缺乏发展性指标

金融机构经营业绩的评价指标应该动静结合,多采用动态指标。财务绩效评价本身的不足之处就是对过去业绩的评价,采用发展性指标可以适当弥补这个缺陷。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趋势,有一定的规律。

2.对现金流量指标不够重视

新华人寿绩效考核系统的定量指标所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有关项目中,对现金流量表中有关现金流量的指标关注比较少。而投资者、债权人、雇员、顾客和经理对企业创造未来的现金流动能力具有共同的利益,金融机构用以实现其财务责任的是现金,而非收益。因此,评价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是经营绩效评价的基本目标之一。

结 语

从整体上来说,新华人寿的绩效考核系统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运用平衡记分卡的案例。成功的平衡记分卡制度是把企业的战略和一整套财务和非财务性评估手段联系在一起的一种手段,它将企业的使命和战略变成具体的目标和衡量内容,对每个员工而言,企业的战略不再是虚无缥渺的东西。通过对平衡记分卡的分解,每个员工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努力将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发生什么样的作用;每个员工都可以主动思考并建议企业作某些改进。传统企业管理中由上级制定目标计划、下级严格遵照执行而不问目标计划适宜性的“单循环反馈过程”被互动的“双循环反馈过程”所取代。随着平衡记分卡的推广,它的用途也日益得到发掘,这些用途包括:阐明战略并就战略达成共识;在整个组织中传播战略;把部门和个人的目标与这一战略相联系;把战略目标与长期的具体目标和年度预算相衔接;对战略计划进行确认和联系;对战略进行定期和有序的总结;利用反馈的信息改进战略。

因此,可以说,平衡记分卡是一个传播企业使命和战略的系统,一个告知雇员什么是促使企业成功的业绩驱动因素的系统,一个学习的系统,而不是竭力让个人和组织的各个单位与事先制订的计划保持一致的传统控制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讲,平衡记分卡已不再仅仅是一个业绩衡量系统,而是一个战略管理系统。

【主要参考文献】

第9篇:论述战略计划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Stakeholder理论;教育信息化;政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44

[中图分类号]G642.0;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1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在美国、英国等长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其影响日渐扩大。其与传统股东至上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比如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和供应商等。当前,一个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同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含资金投资、人力投资、智力投资等),并承担了一定风险的个体和群体,其活动能够影响该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该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

米切尔和伍德曾经详细研究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总结了自1963年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止,前后共30多年时间里西方学者所给出的27种有代表性的利益相关者定义。总的来看,西方学者关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可谓形式多样,“没有一个定义得到普遍的赞同”(多纳德逊、邓非,2001)。但是如果人们仔细剖析近30年来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史,可以发现西方学者对利益相关者认识的主流趋势,倾向于将利益相关者界定为那些与企业有一定的关系,并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的人(Clarkson,1994;Carroll,1994;Starik,1994)。

2 教育信息化政策

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政策(Policy)泛指政府、机构、组织或个人为实现目标而订立的计划,其包含一连串经过规划和有组织的行动或活动。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是指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为管理和发展教育信息化活动而制定的方针、措施和行为准则,其可以调整国家教育信息化活动,并借以指导、推动整个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据此,可对区域(省区)教育信息化政策界定为:省区级行政机关、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级各类教学机构为了持续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权威形式标准化的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

3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教育信息化的交融,严格地说是与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教育领域的扩展。由于高等教育在世界各国的教育体系中,都在一定程度上占据着知识文化传承、科学理论研究、理念技术创新的地位,因此,作为教育领域最为活跃的一个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应不断与当下的前沿理论观念相互碰撞,进而有效融合。在西方理论界,自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对高校发展与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过大量论述,研究认为,高校与其外部社区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进步也在不断修葺和完善,地区、宗教、国家和国际等新因素也被逐渐融合进来。Shavit and Blossfeld(1993)、Tight(2003)等人的研究进一步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所呈现出的流动性结构以及与这种结构密切相关的社会阶层、种族群体以及地理区域等因素都在不断影响大学中心结构的变化。Ben Jongbloed 等人(2008)进一步分析了大学与社区在词源方面的关联后指出,大学与社区其实是密不可分的,在内部关系上包括学生、教工、学校领导层和管理层,而在外部层面包括研究者、校友、企业、社会组织、政府以及专业协会等。在地域上,大学周边社区往往接近学校校园,但在信息技术时代,社区的概念则可能发散到各个地区,甚至是全球范围。据此,Ben Jongbloed 等人将大学社区的概念进一步拓展到利益相关者角度,指出大学应当为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不管是组织还是个人,其中最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应该是学生,政府则是另一个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教育信息化作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标志,各国政府以及相关研究者都对其给予了应有的高度重视。在各国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为了科学规划发展战略,利益相关者理论也不断被决策者和研究者纳入关注视野。实践领域中,早在2000年,美国教育部资助位于加州硅谷的未来研究所(IFTF)联合其他专业机构,共同绘制了一幅展现美国教育技术领域未来发展趋势的信息图――Education Technology Horizon Map,并以此作为未来十年美国各级各类学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时面对多种领域和问题讨论的行动指南,其中将利益相关者与技术发展、新兴机会和学习空间并列为四大领域之一,体现出了美国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重视。由于制作时期较早且受图表面积限制,该图表未能详细列出各个具体利益相关者及其相互关系。后来,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的教育技术发展战略计划工作组在其2012-2015规划中,详细描述了利益相关者的种类及重要程度,并根据与教育技术的关联密切程度,将利益相关者分为松散关联和紧密关联两个维度,其中松散关联分为两类,即直接相关者如使用教育技术产品服务学校组织,间接相关者如何对待教育技术感兴趣的其他终端用户;紧密关联包括学校师生、供应商以及周边相关者,如其他决策部门或组织。

相关研究领域内,世界各国的研究者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教育信息化范畴内的诸多领域开展了广泛研究,美国学者Martin Oliver在学习技术的评估模型设计中引入了利益相关者,共分为六个模块:界定利益相关者、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选择和提炼评价问题、选择评价方法、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分析技术以及选择结果呈现模式。英国学者John Cook、Debbie Holley、David Andrew 等立足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如何推进大学的E-learning进行了探讨,对众多利益相关者包括教师、学生、多媒体资源设计开发者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要特别关注学生这一关键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大学E-learning的发展。加拿大学者Nicole Wagner,Khaled Hassanein and Milena Head则进一步从动机和关注度两个维度,系统分析了E-learning中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包括学生、教师、教育机构、内容提供商、技术支持者、认证机构以及用人企业等,并描绘出了E-learning中的利益相关者责任矩阵。荷兰学者Iwan G. J. H. Wopereis(2005)用群组概念图的方式,从220多个独立的因素中提炼出了10个影响教育信息化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其中参与信息通讯、项目增值和利益相关者三个因素高于其他诸因素的平均值,这样从另一个角度凸显了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维懿,胡咏梅.基于利益相关者逻辑的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5(1).

[2]杨晓宏,杨方琦.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11).

[3]辛蔚峰,刘强.利益相关者导向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基于绩效三棱镜方法[J].现代教育技术,2014(6).

[4]张国强.教育政策中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博弈逻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

[5]朱鹏.协同创新中心组织管理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J].高教探索,2013(3).

[6]林曦.弗里曼利益相关者理论评述[J].商业研究,2010(8).

[7]胡赤弟,田玉梅.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0(6).

[8]李平.高等教育的多维质量观:利益相关者的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