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战略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战略管理;旅游地转型;思维模式;巫山县
一、>文秘站:企业战略论》 ((CorporateStrate.gy》)这一经典着作,“战略管理”的概念才首次出现在管理学史上。战略管理理论的基本问题是如何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与内部的实力弱点之间的有效结合是其长期关注的焦点。
(二)战略管理思维模式
1.柔性战略思维。柔性战略(FlexibleSrtategy)原是指企业为更有效地实现目标,在动态的环境下,主动适应变化、利用变化和制造变化以提高自身竞争能力而制定的一组可选择的行动规则及相应方案。Madhavan把柔性战略定义为在其战略基础上考虑并且实现变化的主动性和能力。有关柔性战略的研究,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是从战略管理角度出发,指出战略形成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
2.战略期权思维。战略管理领域研究吸收了经济学中的“期权”思想,其理论基础就是二者都试图获得最大可能的风险投资回报。企业为不断发展新的战略期权, 继续要有一个提高企业能力的过程,又需要有一个扩展新市场知识和行为的过程。此外,边缘竞争理论也关注企业如何不断获得竞争优势。企业应该不断通过变革管理来构建和调整企业的竞争优势,根据一系列不相关的竞争力来彻底地改造企业优势,保持企业在无序和有序之间的微妙平衡。竞争战略把“如何制定战略目标”和 “如何实现战略目标”两个方面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不断地寻找新的战略目标以及实现战略目标的方法,这种战略充分显示出业绩的关键动力就是应变能力。
3.长尾理论思维。2006年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正式面世,引发了关于长尾的激烈探讨。长尾曲线是关于数量、品种二维坐标上的一条需求曲线,其统计学依据是客户对同一行业中不同品牌购买次数的分布符合帕累托分布,由于形状类似统计学中一个“恐龙长尾”的分布现象,由此得名。关于长尾的定义,国内外对于克里斯·安德森的理解比较认同,即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共同占据的市场(“长尾”市场)份额就可以和那些数量不多的热卖品所占据的市场(“大头”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长尾理论”的主要内容是:(1)热卖品向维基产品的转变;(2)贫困经济向富足经济的转变; (3)许许多多小市场聚合成一个大市场。
4.制度理论思维。2002年MikeW·Peng在《经营战略:基于制度的战略观》和《文化、制度与战略选择:基于制度的战略观》两篇文章中正式提出了基于制度的战略观。他认为,基于制度的战略观可以与基于产业的战略观和基于资源的战略观并驾齐驱,制度不再是一个企业战略分析时的背景条件,而是直接决定企业战略和绩效的一个重要方面。战略选择不仅由产业状况和企业资源所决定,而且受制度框架下正式和非正式的约束影响。因此,战略选择也是制度和组织的交互作用的结果。二、旅游地转型理论基石(一)转型与战略转型转型不仅仅包括制度变迁,还应该·;)·包括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发展,制度规则的选择须与技术经济的基础相匹配,两者之间有着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中缺一不可。发展和制度变迁二者合并即为转型过程。可以把转型定义为“大规模的演变”,即在相对集中的一段时期内,集中发生的一系列相互影响和作用、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发展与制度变迁。战略转型的实质是组织在成长过程中为应对复杂的动态环境的变化,谋求未来生存与发展的竞争优势,结合自身的资源和能力,使组织战略内容或形态发生状态上的根本变革的过程。战略转型是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和内部资源、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组织战略模式发生质变的过程,是变化程度最大的战略变化。
(二)旅游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是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和生产力水平的反映。旅游产业结构是指旅游产业各区域、各行业部门、各产品类型、各目标市场、各种经济成分和经济活动各环节的构成及其相互比例关系。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是在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中达到旅游产业之间的协调和产品供求结构的相对均衡,进而实现生产要素在部门之间的优化组合和对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化的目标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三、战略管理思维观下旅游地转型理念模式(一)柔性战略与旅游地转型的时机柔性战略适应环境的目标要求使得资源与能力的转换过程必须接受外部环境的制约。当生存的经济环境和制度环境发生变化时,旅游地应重新调整,根据环境的变化制定富有弹性的战略、制度和流程,而不是与环境的要求相背离。这就要求旅游地调整发展战略、发展方式和目标,保证旅游地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要争取跳出被动适应环境的圈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影响环境甚至是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
旅游地在应付各个因素自发产生变化的同时要主动施加影响,使其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并争取将各要素的变化作为杠杆加以利用,制定更加具有主动性的柔性战略。
(二)战略期权与旅游地发展目标
认知从期权的视角出发,战略被看做是组织资源投资的选择过程,对渐进的资源投资行为过程提供了经济学的逻辑。
资源的投资和渐进的战略选择,是同一现象的两个相关要素,资源的投资常常为选择战略提供平台。对旅游地现有的资源进行投资,进而扩张或收缩未来的机会,某一种投资或许可以完全打开探索未来的新路径,另外一种投资或许就意味着死亡或终结。旅游地目前的投资决策要为未来的获利行为创造更多的机会。投资机会是旅游地未来成长的期权,旅游地对资源的现有投资和未来投资的相互作用以及对环境机会的感知,都为期权的形成创造了条件。面对超竞争环境下的不确定性和突变性,战略期权的提出更具有现实意义。它可以有效地将现在与未来结合起来,在现阶段为未来的机会埋下种子,为旅游地如何解决当前的不确定性提供工具。
(三)长尾理论与旅游产业的再认识长尾价值的开发并不是简单的关注长尾,只有重构长尾,才能真正具有创新性的商业价值。旅游地转型的关键在于认识战略需要适时而变和重新定位,进而对其发展模式进行创新。首先,应当看到长尾曲线中“头部”的定义是动态变化的,不能简单地从百分比的角度来看待“头部”重要还是 “尾部”重要。其次,是对“短缺”的产品来说,长尾的“把戏”就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宽度”——要尽 量把处于长尾末梢的零散产品向头部集中。第三,热门代表着规模经济,冷门代表着范围经济,而推动传统经济向范围经济和新经济转变的动力来自于旅游产品的协调。
(四)制度理论与区域旅游保障机
制构建正式制度是整个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旅游地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旅游地的战略选择中,无论是把正式制度作为条件还是作为一个因变量,正式制度的战略角色是稳固而长久的。
如加强政府的政策导向,用倾斜政策吸引外资以及扶持目标产业。非正式制度如文化、伦理的重要性则是随着经济影响而上升的。因此,制度的作用可以直接促进或者抑制旅游地的战略决策。在制度理论指导下,区域旅游保障机制的构建显得尤为必要,它是保证区域旅游转型的关键要素。四、战略管理思维在旅游地转型中的应用——以三峡库区巫山县为例巫山县旅游发展新形势与旅游地转型的必然——巫山县旅游发展的新形势加速了旅游地转型的步伐,这些新形势主要体现在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与旅游交通建设全面提速两方面。2006-2010年五年间,巫山县接待旅游人数实现30.98%的年均增幅,旅游总收入实现30.78%的年均增幅,旅游总收入占地方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南2005年的13.9%上升到2010年的20.8%。此外,“十一五”期间,长期制约巫山县旅游发展的交通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航道的改善和渝(重庆)宜(昌)高速公路巫山段的通车,大大改善了巫山县旅游交通条件,旅游景区的可进人性增强了,为实现旅游地转型奠定了基础。
(一)巫山县旅游地发展目标的重新认知首先,“314”总体部署、统筹城乡改革和三峡工程后续规划实施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的出台,使巫山县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政策机遇。其次,低碳经济成为主导发展方式、国际旅游迈向休闲度假时代等因素有利于巫山县向休闲度假型旅游地转变。第三,省际区域大合作带来旅游大市场,鄂两打造“环湖(库)生态文化旅游圈”、陕南建设“生物资源基因库”,随着周边区域交通建设的大发展,巫山县实行区域旅游大合作的时代已经来临。最后,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的形成提高了目的地可进人性,有利于推动巫山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巫山县旅游目的地的完善和系统开发旅游目的地的完善和系统开发是其转型升级的基础,对于巫山来说,应加快以小三峡·大昌旅游区、神女文化旅游区和龙骨坡“巫山人”遗址旅游区三大核心目的地为重点的重大项目开发,加快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打造设施完备、服务一流和国内外知名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形成主题突出、功能齐全、特色多样和层次丰富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形成“一心两轴三区”的旅游发展空间布局以及形成北部环线、南部环线、渝东小环线与中国腹心旅游大环线等四大旅游精品系列环线。(三)巫山县强有力政策保障机制的构建良好的政策保障机制无疑是区域旅游转型发展的强大助推器,巫山县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探索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创新途径,加强部门协调和区域协调,形成旅游发展合力,促进旅游行政管理体制创新,促使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加快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将工作重点放到运营监管和公共服务上来。
五、总结
战略管理思维强调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关注如何消除弱势局面,提高自身竞争力,以战略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旅游地转型是区域旅游发展大变革时期,对旅游业及国民经济也会产生深远影响。战略管理思维中的柔性战略思维、战略期权思维、长尾理论思维和制度理论思维从思维角度、思维对象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为旅游地转型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为加快区域旅游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综合能力评价;财务战略管理;模型。
基金项目:本文为海口经济学院2010年青年基金项目“房地产财务战略管理选择模型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为:Hjk10-13
财务战略是指企业为了谋求长远的发展和加强财务竞争优势,根据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在充分考虑和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趋势及其对财务活动的影响基础上,为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和策略所做的全局性、长远性、系统性和决定性的谋划。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决定了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影响着企业理财活动的行为效率。
为合理分析影响企业财务战略选择的因素,并为企业选择财务战略提供合理的决策依据,结合海南旅游房地产财
务战略的现状,初步建立海南旅游房地产财务战略模型。
一、财务战略管理的流程及模式介绍
(一) 财务战略管理流程
财务战略管理是指企业决策者制定、实施用以指导企业未来财务管理发展的财务战略,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对财务战略进行控制与评价的动态管理过程。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财务战略管理的逻辑起点是企业目标和财务目标的确立;财务战略管理的重心是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分析;财务战略管理的环节包括财务战略方案的形成、实施和评价。 财务战略管理流程图
(二)三种基本的海南旅游房地产财务战略模式
海南经济发展较缓,其房地产业的发展始于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当时地方政府出让土地的现象比较多,低廉的土地出让价格吸引了雅居乐、富力、中粮、鲁能等知名开发企业纷纷进驻,促进当地开发企业的良性竞争,推动海南房地产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建省20年来,海南房地产业从无到有,经历了开创期、发展期、高峰期、调整低迷期、处置期、稳定健康发展期等阶段,逐步发展成为海南省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从2005年起,海南省把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楼市逐渐升温,呈现稳步发展态势。与目前全国一线城市房地产价格的调整相比,海南房地产业有其特殊性。如从岛外投资者的购买动机来看,多为度假型和养老型自住;从投资的目的来看,岛外投资者多为投资而非投机;从投资周期来看,投资多为长线而非短线。
根据以上海南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其旅游房地产财务战略的现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海南旅游房地产财务战略可以分为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和防御收缩型战略等三类 。
1.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 是指以实现企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其主要表现特征为“高负债、低收益、少分配”。对房地产企业而言,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的表现主要是利用银行贷款、配股增发等方式满足规模扩张的资金需求,基本不分配股利,积极寻找新的土地储备机会,增加在建开发项目规模,开展营销策划,加快项目销售和资金周转,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增加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储备,适应企业规模扩张需求。
2.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是指以实现企业财务绩效的稳定增长和资产规模的平稳扩张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其主要表现特征是“低负债、高收益、中分配”。对房地产企业而言,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的表现主要是谨慎利用债务融资,加大低成本融资力度,适度扩充土地储备,在权衡内部资源、管理能力以及外部客观环境的基础上确定在建开发项目规模,加快项目销售和资金周转,同时在满足企业规模平稳扩张的基础上保持适当人员储备。
3.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是指以预防出现财务危机和求得生存及新的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其表现特征是“高负债、低收益、少分配”。对房地产企业而言,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一般表现为企业应尽可能减少现金流出和尽可能增加现金流入,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进行融资,扩充融资途径,满足企业维持生存和发展的资金需求;建立严格的投资标准,谨慎扩充土地储备;减少开工面积,盘活存量资产,降低售价,增加购房折扣,出售盈利前景和现金流不佳的开发项目储备;通过采取精简机构、减少雇员、节约成本支出、压缩营运费用等措施,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保持市场份额和市场占有率。
二、影响海南旅游房地产财务战略模式选择的因素分析
公司财务战略的选择需着眼于公司未来长期稳定的发展,需充分考虑经济周期波动情况、行业政策导向、行业景气程度以及企业自身财务状况和融资等各项综合能力。
(一)旅游房地产财务战略的选择必须与经济周期相适应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现代经济总体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不同的经济周期对行业和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影响重大。在经济复苏阶段总需求迅速膨胀,在经济繁荣阶段总需求平稳增长,在衰退阶段需求急剧下降,经济面临紧缩调整。
经济周期性波动要求企业顺应经济周期的过程和阶段,通过制定和选择富有弹性的财务战略,来抵御大起大落的经济震荡,以减少它对财务活动的影响,特别是减少经济周期中上升和下降抑制财务活动的负效应。财务战略的选择和实施要与经济运行周期相配合。
一般而言,在经济复苏阶段应采取扩张型财务战略,增加投资和劳动力,加大产品投放力度,抓住市场恢复和发展的机遇。在经济繁荣阶段应采取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和稳健型财务战略结合,在繁荣初期继续增加产品和劳动力,扩大投资;在繁荣后期则采取稳健型财务战略。在经济衰退阶段则应采取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停止扩张,迅速降低库存,回笼资金,压缩费用,减少临时性雇员。总之,企业要跟踪时局变化,对经济的发展阶段作出恰当反应。
(二)旅游房地产财务战略的选择必须与行业政策环境相适应
房地产行业的生存和发展与行业政策环境息息相关。首先,现阶段国家对房地产调控频率高。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行业,对保证经济平稳运行意义重大,在国家宏观调控时,往往作为调整对象予以考虑,有时是宽松调控,有时是紧缩调控,调整频率较高;另一方面,调控对房地产行业影响大。房地产是一个政策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行业,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政策导向,以及相关的行业融资政策、行业税务政策的轻微调整往往对房地产的现金流和财务状况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制定财务战略时,必须充分考虑国家政策导向,深刻领会国家的经济政策,特别是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等对企业财务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必须密切关注和分析下阶段的政策走向,以便及时调整财务战略。
(三)旅游房地产财务战略的选择必须与旅游房地产行业景气程度相适应
房地产受宏观经济冷暖和行业政策调控,以及城市化进程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行业经常形成偏热或偏冷的局面,房地产行业调整的周期性和波动性较为明显。行业景气的时候,销售价格持续上涨,销售面积迅速消化,企业拿地热情高企,房地产投资规模及开工面积迅速扩大;但当行业陷入不景气的时候,销售量和销售单价回落,市场观望气氛不断扩大,房地产投资及开工面积增长陷入停滞,整个行业现金流绷紧。
行业的景气程度与企业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尽可能提前预判整个行业下阶段的走势和把握行业的景气程度,灵活选择相应的财务战略。在行业景气的时候,有条件采取快速扩张的财务战略;在行业不景气的时候,财务战略要相应调整,做到提前应对,采取稳健发展或防御收缩战略,来提前应对行业不景气带来的冲击和负面影响。
(四)影响旅游房地产财务战略选择的其他因素
影响财务战略选择的因素还包括行业和企业的发展阶段等因素。行业和企业的发展阶段包括一般要经过初创期、扩张期、稳定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行业及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选择不同的财务战略。由于考虑到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时间不长、行业集中度较低,以及作为经济支柱行业,行业整体及房地产公司未来的发展空间较为广阔,整体还处于上升阶段,在以下财务战略模型中将不再细分考虑上述因素。
注释:
注1:由于房地产行业经营性现金流整体呈现负数的原因,部分指标计算公式中用现金净增加代替经营性现金净流量,以更好的分析说明。
注2:影响财务战略选择的企业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的指标及权重说明:
①在影响财务战略选择的企业综合能力评价体系中,我们初步设计了20项指标,包括15个量化指标以及5个定性指标;
②在量化指标中,主要选择了能反映公司偿债能力、变现能力及发展能力的一系列现金指标。对利润指标选择较少,主要是考虑由于房地产分期开发及利润滞后结转等原因,利润指标现阶段对财务战略选择的影响较小,暂不予考虑。
③ 对各自标权重的说明:按照一般企业的绩效评价标准原则,采取量化指标70%权重,定性指标30%的权重。量化指标按照6个大类指标的重要程度采取负债比率: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变现能力:财务弹性:现金结构=1∶1∶1∶0.5∶0.5∶0.5的原则划分;定性指标直接取平均数作为权重。
参考文献:
曹艳宏、梁迎昕着;房地产公司财务战略环境分析,《现代审计与会计》2006第12期
耿云江;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研究 基于财务战略视角.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发展对策
我国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旅游产品开发越来越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我国旅游行业的成人教育明显滞后于这一产业的发展。虽然近年来部分高等和中等院校本着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办学原则,开展了成人教育,但因受教育资金投入少,教育范围窄,旅游教育体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办学力度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国旅游管理成人教育的水平。基于这种现状,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成人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主要目的和意义在于一是加强我国成人高等旅游管理教育与市场需要的无缝衔接。以学历教育为出发点和基本点,建立一支热爱旅游事业,具有系统专业知识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将旅游管理成人教育开设的课程及实践活动同市场需要密切结合起来。二是优化我国成人高等旅游管理教育的教学及评价体系。目前我国旅游管理成人教育的培养体系与现代教学和评价体系出现了不协调和不一致的现象,因此本文力图从教材选择、授课方式、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理论探讨。
一、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及研究回顾
成人高等旅游管理教育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成人教育研究和旅游管理研究学者们的较多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早在1985年陈树清便在《美国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中提到了旅游管理成人教育在国外的开设。十年之后,余炳炎在《旅游科学》中提出了“积极探索,深化改革,推动成人教育新发展”的新命题,拉开了我国成人高等旅游教育研究的序幕。与此同时,钱忠也提出“加强旅游成人教育培训培养更多更好的旅游合格人才”。王玉成也提出旅游行业成人教育亟待发展。可以说上世纪90年代研究者们更多的是对成人高等旅游教育的呼吁。本世纪以来,研究者们在成人高等旅游管理教育的招生标准、教材使用、课程体系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讨论,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文献参考。由此可知,国内外对成人高等旅游管理教育的研究经历了20世纪的呼吁和起步阶段、21世纪前十年的初步发展阶段之后,开始向着更纵深的专业讨论阶段发展。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发展,与之紧密相联的成人旅游管理教育需要向更精细化的研究领域纵深。
二、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瓶颈
(一)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生源来源多元
成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积极作用表现为——“促进个体的继续社会化,增强自身在社会中的竞争力;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实现自身的向上流动”。“从社会整体的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上看,成人教育促使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流动和再分配,从而为社会整体的劳动生产力的流动和劳动生产力素质的提高作出了贡献”。成人学生有着自身的一些优势,比如经验丰富,心理素质良好,学习目的明确等。但是在一些条件之下,旅游管理专业的成人教育与成人学生之间常常表现出具有普遍性的相互制约关系。客观方面:一是由成人角色多样性造成的工学矛盾;二是由低收入高学费造成的经济负担;三是由年龄大、记忆力下降造成的学习能力下降。主观方面:一是由工作、生活和学习之间的矛盾、学历背景、知识断层及学习能力下降等因素造成的压力和自卑心理;二是由以获得文凭为目的的功利性学习动机造成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不高。主客观两方面交叠在一起,造成了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巨大阻碍。
(二)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各个办学单位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过程中,不断进行专业机构及办学规模的调整。这样一来,就催生了对教师数量的需求。然而,受到资金及编制限制,已有的专职教师不能满足旅游管理教育教学的需求,这样,办学单位就必须聘请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外聘教师的引进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成人教育发展可能产生三方面的消极影响:首先,大多数外聘教师同时任教于其他的普通高校,甚至是在校研究生或者本科生,他们以自己所在单位的学习或工作为主而以成人教育工作为辅,由此常常导致时间冲突,经常性的变故极大地影响到本专业成人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行。其次,这些外聘人员往往缺乏旅游成人教育方面的专业素养,对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不了解,对教育学知识的把握欠缺,常常是沿袭移植普通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把成人教育引入“普教化”的歧途,这样就严重地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再次,一些外聘教师在责任心、师德方面不尽如人意,不仅表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学习成绩的考评方面往往敷衍了事。这样就会造成学风败坏,甚至影响到办学单位的声誉。一些学识水平低的外聘人员从事教学工作,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专职教师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成人教育教师中的核心和骨干,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成人教育专职教师的社会认可度普遍低于普通教师,导致成人教育专职教师总体上数量少,质量低”。“质量低”表现在成人教育专职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受到“普教”的深刻影响上,同时也表现在许多从事成人教育的专职教师在旅游教学实践探索及理论研究方面极为欠缺上。另外,缺乏“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的配备是进行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必要条件。它要求教师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要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由于“双师型”教师的匮乏,在以旅游业在职人员为教育对象时,难以达到理想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授课方式,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相对滞后
旅游管理专业成人教育的课程过于理论化以及与之前学习的衔接性差。我国的旅游管理成人教育理论发展长期处于滞后的状态,对课程的开发更是欠缺,往往采用普通教育所用的教材进行教学。表面的“平等”掩饰不了旅游管理成人教育教育者对成教学生来源、背景的忽视。成教学生之前的学历多是中专、大专,这些学生有一定的操作技能,但理论基础相对较差,这就使成教学生的生源质量和素质与普通高校的相比要差一些。因而,学习相同的内容成人学生就显得力不从心了。长期以来,旅游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几乎都是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旅游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既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更强调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现场教学成为一个值得推广的有效方法。以上矛盾归结为两点:第一,课程开发欠缺,沿用普通教育课程,说明大多数教育者缺乏成人教育理论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第二,课程“普教化”,缺乏务实性、实践性、应用性,说明教育者的教育目标定位是不明确的,忽视了成教的特点和教育对象的需求。
(四)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教法教材相对薄弱
旅游管理成人学生是18岁以上的在岗、转岗、待业人员,是社会的工作者,他们多是以适应生存、提高生存质量为目的来参加学习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成人教育者在以成人学生作为教育对象进行教育时必须把握他们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然而,在“普教化”的阴影之下,旅游管理成人教育者往往不考虑成人学生的特点,采用传统教育教学方式,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理论性、系统性,并没有做到因需施教、因材施教。一些旅游管理教师教学艺术欠缺,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沟通交流少,甚至不沟通,只是负责上课;旅游管理教师往往着重于理论的讲述,不考虑学生的背景,也不结合实例教学。这样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这也是旅游管理专业成人教育存在的硬伤。目前,我国成人高教事业发展迅猛,然而旅游管理专业成人高教的教材建设却起步迟缓,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主要表现是:一方面旅游管理成人高等教材严重缺乏,大多使用普通高校的教材,理论性偏强,对于提高学生从事旅游业的实践能力没有帮助。另一方面由于对该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教材使用多年没有更新,内容陈旧,明显滞后于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的老化周期缩短,旅游管理专业教材更迭如果跟不上知识的更新速度,培养出的人才往往不能赶超服务型社会发展步伐。
三、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对策研究
(一)创新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加强与旅游行业的合作,以市场要求规划教学计划与教学模式。学校应该明确培养方向,转变培养思路,即结合旅游行业用人实际需要,针对性培养旅游行业专业人才的思路。教学重心不能停留在完成课程教学计划就等于实现培养目标的陈旧观念上,而是应该紧密联系相关的旅游企业,以实际工作岗位要求修订教学大纲,以培养旅游行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为旅游专业教学的指导目标。做到教学计划链接旅游行业相关模块,教学内容紧跟旅游行业工作岗位要求,教学方式贴近旅游行业工作模式,实现就业学生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培养目标。另外,采用课堂实践教学、现场实景教学、阶段性实训等多元化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切实落实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完善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研究队伍
综观整个现代成人教育发展史,成人教育界的兴衰是和政府的重视程度密不可分的,政府对成人教育的发展历来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在中国这个有着官本位传统的国度里,政府的重视程度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想做好成人教育研究,尤其是紧缺专业的高等成人教育研究,政府在观念上要高度重视,不能搞“分化论”“淡化论”,要确立成人教育地位,在资金上国家、个人、社会等多方筹措研究经费,壮大成人教育科研队伍,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机整合。此外,旅游管理专业成人教育研究的发展离不开成人教育科研队伍的壮大与完善。不论国内和国外,从事成人教育研究的人员中,研究生和教授占了相当的比例。我们不仅要设立该专业成人教育硕士点,还要设立博士点甚至旅游管理成人教育系,并且发挥研究会、学会专业研究人员的领头作用。不仅要在数量上壮大旅游管理专业成人教育研究队伍,根本的要优化科研队伍素质,根除浮躁的治学风气和急功近利的思想观念。
(三)加强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建设
一是有计划地派教师到高水平大学的旅游学院进修相关课程,这样他们既可提高理论素养与学术水平,又可学到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二是创造机会安排专业教师到旅游企业开展调研,了解旅游行业运行动态和社会需求,从而调整和指导教学。三是要求专业课教师尽可能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鼓励他们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与实践活动的各项工作,使他们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充实,成为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型人才。四是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外聘教师队伍,可在企业聘请一些拥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相当理论水平的业内人士担任兼职教师。这样就能打造一支既有扎实的、高起点的、具有较强理论素养,又有开拓性、创新性、实践性品质的专、兼职双师师资队伍。构建校内校外双师队伍,使专任教师与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术有专攻、各司其职,形成基础课程系统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兼职教师完成的机制。
(四)更新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教法教材
旅游管理高等成人教育的职业教育,应该构建符合旅游管理成人教育学生特点的职业发展指导模式,不仅要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特点,还要根据学生自身专业特点,开设出符合学生需求的职业指导课。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渠道,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就业观、职业观和人才观;引导学生自觉地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提高职业适应性,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指导,就应该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引导学习者把职业发展放在旅游服务一线,做好知识和技能的补充;引导学习者最大限度地了解自己已经从事或将要从事的旅游管理行业,透彻地了解旅游管理岗位职责和职业素养。
四、结语
目前,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还没有形成一个具有权威性的旅游管理成人高等教育模式,对于成人高等教育与市场所需要的旅游人才供求规律,以及由此形成的成人高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教材教法,还没有一个科学的分析依据。因此,本文提出相关部门和教育机构应当引导发展全国性的成人高等旅游教育,同时引导高校建立科学的旅游管理高等教育成人培养机制,以提高旅游管理成人教育培养质量,实现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人才与旅游企业、旅游职业人才与高校、高校与旅游企业三者之间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李恩菊.试析陕西省成人高等继续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建设[J].亚太教育,2015年第27期,第297页.
城市旅游形象战略实施的必要性
城市旅游形象是指旅游者在游览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硬件)的观赏和市民素质、民俗民风、服务态度等(软件)的体验所产生的总体印象。它是城市旅游吸引物、城市景观风貌、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在旅游产品生产中对旅游者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城市综合要素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反映。总的说来,每个城市对旅游者都有一个趋于一致的感知形象。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形象几乎固化在旅游者的心目中。城市旅游形象战略的实施就是通过城市地脉、文脉以及旅游市场的分析,确立城市的旅游形象,然后把确立的旅游形象营销给旅游市场,使受众对该城市的形象有趋于一致的认知,从而促使他们对该城市旅游目的地的选择。
从城市的特点来看,形象问题在以城市为旅游目的地的城市旅游中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城市旅游不是以局部的资源、景观、情趣、环境来吸引旅游者,而是以整个城市作为吸引物,由于城市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及多层次性的特点,使得城市对游客的吸引力在游客心目中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综合印象,即旅游形象。这就决定了城市旅游发展必须全面实施旅游形象战略。
从市场竞争的态势来看,旅游市场的规模在特定阶段拥有的客源是既定的。既定的客源在众多的目的地之间进行选择,势必会造成竞争态势。随着城市旅游目的地产品同一化现象的增多,城市个性逐步得到削弱,而城市旅游形象战略的实施,可以加强城市的个性,使该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从而在旅游市场上树立独一无二的形象。只有树立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才会提升城市的整体知名度和美誉度,才能更好的吸引游客。
从城市发展的需要来看,城市旅游形象战略是城市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城市旅游形象战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包括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等主体,而建设的内容有社区居民精神文明风貌、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市场整顿、旅游产品开发等。通过城市旅游形象战略的实施,可以提高城市的可进入性,提升社区居民的精神文明面貌,生产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提升城市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作为城市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经济的促进或带动下,城市旅游形象战略的实施有益于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优化城市的投资环境,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旅游形象战略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管理理论,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其影响开始扩大,并促进了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其核心思想是: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个主体的利益。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居民、当地社区、媒体、环境保护主义等集团,甚至还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非人物种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这些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注入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他们或是分担了一定的企业经营风险,或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并给予相应的报酬和补偿。企业的发展前景有赖于对利益相关者不断变化的利益要求的回应质量。因此,管理者必须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看待企业,这样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
(一)利益相关者的概念界定
西方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明确给出利益相关者的定义。1963年,美国上演了一出名叫“股东”(shareholder)的戏。斯坦福大学研究小组受此启发,利用另外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词,即所谓的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来表示与企业有密切关系的所有人,其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这个定义对利益相关者界定的依据是某一群体对于企业的生存是否具有重要影响。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企业间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逐渐认识到经济学家早期从“是否影响企业生存”的角度界定利益相关者的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弗里曼(freeman)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任何一个影响公司目标完成或受其影响的团体或个人,包括雇员、顾客、供应商、股东、银行、政府,以及能够帮助或损害公司的其他团体。这个定义不仅将影响企业目标的个人和群体视为利益相关者,同时还将受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影响的个人和群体也看作利益相关者,正式将当地社区、政府部门、环境保护主义者等实体纳入利益相关者管理的研究范畴,大大扩展了利益相关者的内涵。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业中的运用
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该理论逐渐被用到旅游研究中。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一些旅游文献中开始出现“利益相关者”这一词汇,1987年marsh和 henshall就旅游者—居民的期望及相互影响在旅游发展规划中的战略价值进行探讨。随后,haywood(1988)、keogh(1990)和neil leipe(1989)讨论了旅游规划中社区参与问题和目的地旅游流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一理论开始引起旅游学者深入的研究和思考。1999年,“利益相关者”这一概念出现在世界旅游组织制定的《全球旅游伦理规范》这一旅游官方文献中。
同样,利益相关者理论也应在城市旅游形象战略中发挥其指导作用。在城市旅游形象战略大力实施的今天,作为战略实施的核心主体的政府部门,需要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与配合,需要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城市旅游形象战略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居民、旅游者。一个好的城市旅游形象的塑造离不开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如果仅是政府参与的城市旅游形象战略实施主体其在观念、政策、管理上占主导作用,那么实施的效果是不可能会好的;而一个没有得到旅游者广泛认可的城市旅游形象无疑是失败的。在这些利益相关者中,政府通过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的创建可以提升城市形象,相关旅游企业则可以获得切实利益,社区居民能通过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的建立而获得实惠,旅游者则可以得到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因此,以政府为主导的城市旅游形象实施主体应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采取措施调动相关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会更有益于良好城市旅游形象的建立,更好地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城市的旅游竞争力。
基于利益相关者共同协作的城市旅游形象战略实施
根据对城市旅游形象利益相关者的分析,可以得知一个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的创建必须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作为城市旅游形象战略核心主体的政府,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考虑旅游企业、社区居民以及旅游者的利益,积极调动企业、社区居民以及旅游者等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共同为提升城市旅游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而努力。
(一)政府
城市旅游形象战略的实施需要遵循政府主导战略,政府在城市旅游形象战略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观念主导。政府的观念导向是至关重要的,政府的提倡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力度颇大。政府应大力提倡和宣传城市旅游形象,比如扩大城市旅游形象在企业和市民中的影响力。政府在城市旅游形象战略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能很好的带动旅游企业、城市居民的积极性,在观念上引导他们配合政府共同创建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
2.政策主导。政策具有强制性、直接性、权威性等特点,因此政府在政策上要积极为创建良好城市旅游形象服务。比如政府设立专项旅游资金,城市的各级政府部门应大力支持城市旅游形象战略的实施,设立专门的款项用于城市旅游形象的创建,主要用于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旅游形象的营销等方面。
3.管理主导。政府管理主导主要表现在: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给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城市旅游形象的营销,如何把城市旅游形象推向旅游市场;城市旅游产品的生产,围绕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依托本地的资源生产适销的旅游产品;城市旅游形象的维护,城市旅游形象不适应时代旅游发展的,那就要重新设计;城市旅游形象受到损害的,要及时给予维护。
(二)旅游企业
旅游企业是市场运作的主体,处于旅游市场的第一线,与旅游者关系极为紧密。旅游企业提供的服务好坏直接影响到旅游者对整个城市旅游产品的评价,所以旅游企业是城市旅游形象的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因此,在城市旅游形象战略实施过程中要切实关注企业的利益。
1.引导旅游企业树立形象意识。形象就是生命力,是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法宝。形象意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扩大企业的市场影响力,从而提高城市的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城市旅游形象。形象意识要求企业要有精品的意识,要规范企业市场行为,加强旅游市场整顿力度,制定相应的措施鼓励旅游市场良性发展。
2.大力扶持旅游企业发展。为当地旅游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加强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联系。旅游企业之间要加强合作,建立宏观整体的旅游概念,实现行业之间,特别是六大要素产业间的“无缝链接”,形成行业之间合作紧密、“休戚与共”的利益合作体。以旅游景点业的产品经营与开发为基础,与交通、饭店、旅行社形成良性的产、销服务网络。
3.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旅游者到目的地旅游主要是为了获取一种旅游体验,其美好体验的获得是以贯穿于整个游览过程的各项服务的高质量完成为前提的。因此要做好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培训工作,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素质,这对树立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社区居民
社区居民的利益是城市旅游形象战略中的一个非常关键而又被经常忽略的因素,正确地处理好社区居民利益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还有利于促进居民的旅游参与意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服务者的重要性逐步凸现出来,并已成为各行各业所形成的共识。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来说,社区居民就是广义上的“员工”,考虑社区居民的利益在城市旅游形象战略中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1.培育热情好客的社区居民。热情好客的社区居民向来被看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当地老百姓热情高涨,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都很顺畅,就会对整个旅游产品做出满意的评价。旅游目的地良好的态度有助于旅游者满意旅游体验的获得。所以,在城市旅游形象战略实施中需要培育社区居民的良好态度。
2.对社区居民进行旅游知识的教育培训。旅游知识的教育培训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提高居民旅游意识和环境观念而进行的教育,主要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牵头实施。通过教育培训最终达到居民对环境保护意识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树立对旅游者良好的服务态度。二是为增强居民在旅游发展中的生存能力和技能而进行的培训,培训主体可以是多元化的,包括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等。
(四)旅游者
城市旅游形象战略实施其目的就是在旅游者心目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因此在城市旅游形象战略中就要重视旅游者的利益。
1.培育负责任的旅游者。良好的旅游社区氛围的形成需要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共同努力,缺少任何一方都是不可能的。心理学告诉我们: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负责任旅游者”在获得满意的旅游体验的同时,也要尊重当地社会文化、环境。因此需要社会大氛围的形成,培育负责任的文明的旅游者。
2.重视旅游者的意见和建议。旅游者的意见和建议很有可能就是我们工作中的疏忽之处或没做到位的地方。城市旅游形象的受众主要是旅游者,其实施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旅游者到该城市来进行旅游活动。因此,在城市旅游形象设计过程中,不仅仅从本地的文脉、地脉来分析,而且还更应注重市场要素。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以本地实际为依托,才能更好的设计出适合的城市旅游形象。
3.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旅游者切实的利益就是获得高质量的旅游体验,而这一切获得离不开高质量的旅游服务提供,当然还包括友善的、和谐的旅游环境。游客体验的好坏直接影响对城市旅游形象的评价,城市旅游目的地只有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让游客满意,才能提升城市旅游形象。
总之,城市旅游形象战略是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同时城市旅游形象战略是个系统工程,在城市旅游形象的各方面,都必须充分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样才会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旅行社;旅游市场环境;常规管理;战略管理
正文
一、当前旅游市场大环境分析
(一)旅游方式小型化
随着个性化,消费化时代的来临,散客游家庭自助游,委托代办式旅游会越来越多,传统的团队旅游会随之减少。国际旅游中散客旅游占到了70%,团队只占到了30%,这几年来已形成潮流。就我国目前旅行社经营状况来看,外联人数没有减少,但团队客人越来越多,游客以散客形式去旅游,因此,旅游方式的小型化是一个长远趋势,而且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二)旅游时间常年化
我们现在的状况是旅游时间相对集中,淡旺季比较明显。从国际旅游来说,淡旺季的区别已在逐步减缓,但国内旅游基本上还处在大起大伏,高峰低谷的状态,这与我国现行的节假日制度有关。大体上有春节,清明,五一,国庆,中秋几个高峰期。高峰期时应接不暇,质量事故频出淡季时门可罗雀。但这种现状不会长久的维持下去,今后应该会有新的政策出台,推动常年化旅游。例如,目前有个别单位已实施的奖励旅游,福利旅游等,如逐步大力推行,就可使我们旅游时间常年化逐步发展。
(三)集团化竞争的态势
这种态势在1999年就表现的非常充分,各个省都在努力组建现阶段集团。这种区域性旅游集团的成立使集团化竞争更加突出,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是一件好事,至少反应了事物发展由初级阶段向前迈进的方向。所以集团化竞争态势是一个可以肯定的态势。但目前的状况不是一个长远趋势,因为这种区域性的旅游集团的发展不适合旅行社的发展方向。
(四)市场的开放程度会逐步增加
目前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可能性也逐步增大。一个主要原因是从1998年开始的政企脱钩。各级旅游局与其直属企业脱钩,使两者之间已不存在直属关系。现在谁能带来客源就欢迎谁,所以让市场争客源会成为各级旅游局一个普遍的态度。再加上目前各级旅游局也参与经营各地旅游资源,这就促使市场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形成统一的可行性随之增加。这才符合旅行社经营活动的最基本特点和规律。旅行社经营的产品一般都是跨区域的,因此,希望有一个全程质量监督体系以保证接待质量。(选自《旅行社经营管理》魏凯赵静著)
(五)旅游服务社会化
目前已有一些旅行社开始尝试门市的社区化,有的不是很成功,有的比较成功。但是真要发展下去,就一定要做到最大限度的为旅游者提供方便,达到门市社区化。
(六)品牌一体化的多元化经营网络
这种品牌的多元化经营网络也很有可能成为今后主导性趋势,这种主导性趋势的产生最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最符合旅行社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品牌一体化经营网络不是单一的,他是以旅行社的经营网络为基础,同时发展其他方面的网络经营,但说道底还是品牌的问题。从企业综合角度来分析,将来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模式,在竞争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不合适的模式就会被淘汰活改造,有些好的模式就会发展壮大。其中起主要作用的不完全是资金因素,而是市场因素,即不仅仅取决于资金的规模量,更取决于市场占有率和发展适应性。(选自《旅行社经营管理》魏凯赵静著)
总而言之,面对当前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和复杂性,旅行社的生存发展可谓是机遇与限制齐力并行,需要客观审视。
三、旅行社战略管理
旅行社为了自身能更好更稳定规范的发展,在做好日常的常规管理的同时,还要具备未雨绸缪,预知态势的战略管理能力。所谓战略管理就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为谋求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对企业的重大问题做出长期性全局性的谋划或方案时,对企业制定实施及评价与控制活动所进行的一个全面的复杂的管理过程。(选自《旅游企业战略管理》马桂顺著)
旅行社经营者在实施战略管理时,要针对自身发展情况,审时适度,负有创新。
(一)差异性战略管理
差异性管理战略指旅行社产品或服务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有明显的区别,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而采取的一种战略,这种战略的核心是旅游者能感受并接受这种差异。
差异性战略的目的是为了降低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进而在不减少销量的前提下制定高于竞争对手的价格来获得竞争优势。差异性是针对旅游者而言的,因此旅行社如果想成功实施差异性战略,就必须研究旅游者的需求和消费行为,以了解他们认为重要的是什么,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是什么,尽量满足相应兴奋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及购买习惯。旅游者差异性的喜好程度越高,那么他们同旅行社的联系就越紧,旅行社所获得的优势也就强。
成功的差异性可以使旅行社对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收取较高的价格,提高销售量和获得旅游者对其品牌的忠诚。无论何时,如果旅行社销售产品或服务所获得的额外价格超过了为获得差异性而话费的成本,那么差异性就可以提高旅行社的盈利能力。旅游者对旅行社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赋予了加值期望,但还去购买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或者如一家旅行社的差异性方式容易被对手所模仿活复制,那么其差异性战略就不会成功了。
(二)紧缩型战略管理
紧缩型战略是指企业从目前的战略经营领域和基础水平收缩和撤退,且偏离战略起点较大的一种经营战略。紧缩型战略是一种消极的发展战略,一般来说,企业实行紧缩型战略只是短期性的,其主要目的是避开环境的威胁并迅速地实行自身资源的最优配置,向其他行业转移,可以说紧缩型战略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公司战略。(选自《旅游企业战略管理》马桂顺著)
旅行社作为一种旅游企业,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适当吸取采用这种经营战略。例如针对当前严峻的旅游市场环境,部分旅行社就可以采取该战略中的放弃战略。旅行社可以将自己的一个或几个部门转让出卖活停止经营。放弃战略目的是要找到肯出高于固定资产实价的买主,所以管理人员应该说服买主,认识到购买后所获得的技术或资源能使对方利润增加,从而从真正意义上使旅行社的利益的得到维持。
(三)联盟战略管理
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网络式的联合体。一般来说,这些企业为了获得一个或更多的战略目标,没有组成相互独立存在的组织,而是采取了两个或更多的组织相互合作的方式。
战略联盟是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的一种创新。旅行社作为一种休闲时尚型的旅游企业,完全可以复制这种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通过多方合作开拓旅游市场,赢得更大的
旅游客源,实现更高的利益,与此同时也丰富整个旅游市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 探险旅游 风险管理 风险评估
当前,在国内外的安全、灾害研究中,应用风险评估理论来分析问题已成为一种新视角、新趋向。风险评估理论有助于决策者在进行安全管理时有针对性地选择最优技术和政策。联合国环境减灾署(ISDR)、国际风险管理理事会(IRGC)、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欧洲Trustnet和英国国家消费理事会(National Consumer Council)等国际、国家机构都对风险评估的研究与实践予以重视,研究内容广泛,涉及风险评估的概念、流程和模型。在中国,《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已将风险治理列为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议题,近年来,各种探险旅游活动风靡全国,但由于游客与经营者对探险旅游知识的缺乏,导致人员伤亡事故频发。本文将风险评估理论引入到探险旅游安全风险的评估与管理中,建立风险管理模型,探讨探险旅游的安全风险管理。
一、探险旅游及旅游风险的定义
1.探险旅游的概念
探险旅游是指由探险旅游企业(如俱乐部、旅行社)或个人组织设计的,在旅游者不熟悉的有安全保障的地方进行的,以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探险体验需求的,能使旅游者产生特殊体验的,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所有旅游活动的总称。
2.旅游风险的定义
旅游风险是指旅游者在探险旅游行程中可能遭受到的安全风险,风险的产生主要来自旅游行程以及旅游地所提供的旅游服务条件。探险旅游风险包括旅游地本身的风险,会因区域、文化、季节、路线、气候变化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3.探险旅游的特征
(1)选择性和主题性
探险旅游要保证探险旅游者的体验真实性,都选择在自然环境优美、原始的、未开发的旅游地方进行。探险旅游只限于有特殊探险爱好、较好体力、较高技能的旅游者;探险旅游花费高,要求参与者有较好的经济条件。探险旅游的体验主题性强。探险旅游在具有原始自然的和具有独特文化的旅游地环境中进行,旅游目的地保存着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的原始性、自然性和真实性,这些能带给旅游者特殊的探险体验。
(2)探险性和新奇性
探险旅游项目和线路,有较为丰富的内容,具有某种程度的冒险探险因素,使游客能展示和检验自己的能力,包括体力、耐力、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心理素质,满足游客的探险、求异、体验在现代都市生活中体验不到的乐趣的愿望。探险旅游项目和线路的设计,视角新颖,能够突出一两个具有独特特征的主题。所设计的具体项目和线路的每个点、每个节目安排都有新颖性,使游客每天都有“惊险惊喜”。
(3)自主参与性和体验差异性
游客在探险旅游中的能自主参与,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施展才干,在欣赏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的同时,享受自身潜能和才干得到体现的喜悦。探险旅游者可根据自己的特殊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探险体验方式。通过接受挑战,战胜各种困难,体验各种经历,旅游者可以获得特殊的体验惊喜和强烈的自我满足感,达到“高峰体验”。由于旅游者个人体质、智力、情感、以及旅游需求的差异,不同的旅游者可获得不同的探险体验、情感经历和心灵体验(成功与失败、痛苦与欢乐等)。
(4)专业性与技术性
探险旅游的组织者要根据探险旅游项目的需要,向游客传授基本的野外旅行常识,如装备使用、露营、消毒及方向辨别等;还有探险旅游者必须熟悉掌握特殊知识技能,如漂流、攀岩、崖降、跳伞、太空探险等的专业技能。在探险线路安排上要体现特定旅游生态环境相对集中、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条件相对和谐的要求,旅游行程松紧相济,既保持旅游者的体力,又要对其身体或心理极限有一定的挑战性。必要时还要帮助旅游者排除存在的危险,保障旅游者的安全。这些都要求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5)冒险性与安全性
冒险体验在探险旅游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缺少冒险性将会导致对游客体验的刺激性降低。因此,要使游客获得惊喜“高峰体验”,就必须要保证探险旅游的冒险性,保障游客的安全,让游客在“绝对安全”的探险旅游中获得“绝对惊喜”的体验。
二、探险旅游安全风险管理模型构建
近年来,沙漠探险、冰雪探险、山地探险、洞穴探险等探险旅游受到中青年旅游者的青睐,成为一种时尚。但探险旅游是一个具有较高风险的技术专业性强的活动。对探险旅游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在安全保障的基础上进行探险旅游,引导中国探险旅游的健康安全有序发展,已经成为必然。鉴于此,本文将风险评估理论引入到探险旅游风险的评估与管理中,建立设计风险管理模型(见下图),来探讨探险旅游的风险战略管理。
该模型由“风险管理评价、风险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信息反馈”三个环节组成,其中风险战略管理包括风险规避、风险减轻、风险转移和风险低保持组成。
1.风险管理评价
在探险旅游组织以前,探险旅游企业要对探险旅游目的地、探险旅游资源、探险旅游旅游者、探险旅游行程中的所有风险因素进行合理的评估。只有对探险旅游的风险进行通盘的考虑与评价,探险旅游企业才能决定采取正确的风险管理决策,才能保证探险旅游的安全,降低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如通过风险评价,细分市场,设计出不同个性化的探险旅游线路。
2.风险战略管理
风险战略管理由风险规避、风险减轻、风险转移和低风险管理等四个管理决策系统组成。
(1)风险规避管理
风险规避管理,要求探险旅游企业在组织探险旅游前,把风险控制在旅游企业的管理能力之内,理性考虑风险因素,考虑到俱乐部的人力、技术装备、线路设计、后部供给、救援能力等资源情况,要考虑气候变化、社会稳定等因素。绝不到一些超出企业人力、资源控制的危险地方进行探险旅游。同时,还要求旅游企业在设置旅游线路时,增加对实际线路的实地踩点考察,增加探险旅游产品方案设计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
(2)风险减轻管理
旅游企业要实施成功的风险减轻管理,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加强领队人员队伍建设,选择有专业资格、受过专业训练、经验技术丰富、心理素质过硬的人员作领队。在探险旅游中,领队的经验、技术、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探险旅游中的决策的合理性、正确性、安全性。例如,在高山徒步探险中,领队要根据队员的身体适应情况,来决定登山的高度和宿营地的安全。
其次,培训和挑选探险旅游者。在旅游者预订探险旅游时,旅游企业一定要通过网站、宣传册等资料,让每位旅游者了解探险旅游的所有要求和情况,掌握必要的探险设备应用、应急和自救等探险技能。旅游企业要根据旅游者的探险能力、身体情况,决定其能否参加探险旅游、参与何种探险旅游。
再次,同探险游目的地的旅游接待企业和部门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更好地利用当地的社会救援条件,为探险旅游的顺利、平安进行增加保障。
(3)风险转移管理
转移风险或转嫁风险是探险旅游企业在实施风险战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探险旅游企业要投保探险旅游责任险。通过投保,旅游企业将经营探险旅游的风险合理地转嫁给保险公司,从而减轻事故出现后的赔偿等经济压力。其次,探险旅游者投保人身意外险和其他保险。旅游企业要通过典型案例,让旅游者认识到探险旅游的风险性,强制旅游者购买户外探险类保险。再次,通过合同特殊条款,与当地探险旅游商分担风险。
(4)低风险管理
风险没有转移出去,但旅游企业是可以接受的。在这种情况下,风险的成本是非常低的、破坏程度和发生频率也是很低的,例如针对探险旅游的装备设施损坏的风险。对此,探险旅游企业一般采取低风险管理策略。
3.风险管理信息反馈
旅游企业通过多途径来获得信息反馈,如领队总结报告、旅游者问卷调查、网站探险论坛、探险经历的读物等,来进行风险信息反馈管理,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修正探险旅游中管理不完善的地方,提高探险旅游产品的质量。同时,风险管理反馈为风险评价提供了可信的资料。
三、建立旅游资源的风险等级评定制度
在加强探险旅游风险管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探险旅游的引导和管理,建立探险旅游资源风险评级制度。第一,派遣探险专家组分赴各地调查探险旅游资源的具体情况,进行一定的类别划分;第二,根据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探险旅游资源进行风险评估,由此划分出各自的风险等级,对外公布,让探险旅游爱好者有所参考,在选择相关活动时,可以视自身条件而定,减少一定的轻率性和盲目性;第三,建立科学的法制体系,出台探险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法规;评定探险旅游资源的标准和开发探险旅游资源的审批制度;严格控制探险旅游产品的内容和规模,使探险旅游处于一个稳定有序的发展状态。
四、建立健全探险旅游救援系统
构建一个完善的探险旅游安全救援体系,不仅能最大程度地保障探险旅游者的安全,更能保证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探险旅游救援系统是为在探险旅游活动过程中发生旅游安全事故的相关当事人(包括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等)所提供的紧急救援而构建的体系。主要由以下二个部分组成:
1.直接救援机构
指那些直接参与到现场救援中的部门,如旅游管理部门、旅游景区、居民(事故发生地)、旅游组织单位、医疗部门、政府职能部门(公安机关、武警部队、消防部门等等);
2.间接救援机构
指那些间接参与到救援事故中的部门,如保险公司、新闻媒体、通讯部门、保险公司、新闻媒体、通讯部门和旅游地在安全救援中的作用。特别是事后理赔、舆论监督、信息传递和及时援助,这四个部门相互作用,能够减轻事故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五、建立健全完善社会制度和相应法制
第一,完善户外探险的保险制度。完善保险制度,丰富保险产品,加强宣传促销,提高旅游者保险意识和防范风险意识等。第二,政府积极加强对探险旅游组织者的监管、建立国家救援机制。将“保险”和“救援”结合,建立民间和政府“合作”的救援组织。第三,完善旅游法律、法规及相应规章制度。第四,建立探险旅游申报制度,建立探险旅游执业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建立探险旅游特殊技能教育培训系统。
参考文献:
[1]Callander Marie,Stephen J.Page. Managing risk in adventure tourism opertions in New Zealand:a review of the legal case history and potential for litigation.Tourism Management,2003,24:13~23
[2]Cavlek Nevenka.Tour operators and destination safety.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29(2):478~496
[3]陈 华:在我国环境恶劣地区开展探险旅游的前景[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4]许谨良: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1)
[5]张传统:体验经济――探险旅游俱乐部未来发展模式[J].山西师大学报,2007(6)
关键词: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措施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各行各业中科技的因素越来越突出,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企业必须制定自身的战略方案,进行有效的战略管理,保证企业的可持续的发展。
一、战略管理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企业的战略管理面临着更加困难的局面和复杂的问题。同时,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环境让各行各业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战略形式。在中小企业的实际发展中,企业领导者逐渐认识到,随着企业发展得越来越成功,企业越远离传统的战略方案,企业由上层至下层的管理控制越来越背离原始的设置,正式规范的计划和理性的产业分析越来越偏离原始的道路。中小企业不得不在动态竞争环境中进行各种各样的战略管理试验,不断调整策略以满足企业的高速发展。其中部分中小企业甚至怀疑战略管理是否已过时。企业在长期的竞争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不断地打破自身的“破壳发展”之中,竞争优势不断被竞争对手赶超与破坏,因此,企业高层必须做出快速反应,积极学习先进理念,对自身进行战略性调整,才能取得一定的比较优势,保障自身的持续发展。中小企业领先业绩不是通过保持竞争优势获得的,而是不断地调整自身,在寻找新的竞争优势来源中保持的。竞争环境的变化对战略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新形势变化的高要求。因为传统的战略方法已经无法解释和解决动态战略性互动问题,必须不断调整战略管理以适应企业发展,舍弃传统规范和正式的战略计划思想,积极探索新的思想来源。
二、战略管理缺失原因
(一)战略理解与方案不足
战略管理是进行企业战略定位、战略选择以及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然而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以及管理者自身眼界的限制,不能清晰地规划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未来,也不能够充分认识到战略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忽视战略管理,甚至出现抵触战略管理的情绪。再加上对自身资源缺乏正确的认识,对竞争环境缺乏合理的分析,导致最终战略决策失败。通常,中小企业的成立与发展是基于当地某种资源缺乏和市场机会的出现,但大多企业往往不具备全局的眼光和长期的发展规划,经营活动具有短期性的特点,只追求眼前的一时利益,填饱自身的腰包,而对企业的未来的发展则考虑较少,导致无法获得长期的发展潜力和长期的经济效益。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发展的机遇和风险像一把双刃剑一样共存,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出于自身的局限性,并没有意识到风险的存在,更没有一定预备措施预防风险的出现,仅凭感觉或借鉴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没有自身独立思考与经验的总结,对危机缺少预判意识和能力,都加大了企业发展的风险。
中小企业的成立和发展多数是为了满足市场的短期需求,其自身具备的技术能力和业务水平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要想取得长期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取得长期的发展进步,获得长期的经济效益,必须对企业的发展策略、拓展方式等经营活动进行长期性的全面规划,树立自身的竞争核心力,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特征的战略方案。中小企业管理组织涣散,主要采取粗放式的组织管理,严重缺乏管理技能。需要对员工进行专业而系统的管理能力培训,组建自身的管理部门,从而制定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策划、方式方法等,并在实践不断调整完善,保证企业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同时中小企业需要客观而准确的认识自身的资源优势、劣势,把握企业内外部的环境状况,在战略思想、战略定位、战略内容和战略实施方法等方面入手制定全面的战略方案,从而把握企业发展机会,排除相关风险,实现人才和技能的双发展,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避免了长期发展的盲目性,有效整合和利用有限资源,弥补中小企业在资金和资源上的不足
(二)企业战略执行力不足
在我国的中小企业中,家族性特征十分明显,多数的中小企业都由家族人员共同经营管理,企业的管理经营活动有家庭成员商量决定,导致企业的政策战略受到企业主自身知识水平和见识的限制,容易出现战略失误的情况。此外,长期如此的发展模式会导致企业人员想当然地认为战略管理的执行是主管人员和企业领导的事,自身只是普通员工,不是“他们家人”,跟自己没有多大关系,造成战略管理的执行不力状况。这种观点是很错误的一种思想认识,战略方案的制定主要依靠高层领导,而战略的执行则需要企业内所有员工的共同合作的,没有员工的参与任何战略都是空中楼阁。此外,部分中小企业对战略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战略管理可能只是自己的一种模糊表述,缺乏明确的文件规范和指导,员工对企业战略更无从知晓,落实起来相对困难,这也是导致战略执行力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战略机制控制力不足
中小企业发展规模有限,本身局限性较大,缺乏基本的管理技能,管理系统建立很不完善,造成了很多中小企业缺乏完整战略实施控制系统,没有足够的能力对战略的实施进行有效的控制,并且战略执行的监督反馈人员缺失,无法及时修正相关战略以适应企业的发展,这一系列的状况共同导致了中小企业的战略执行自由散漫,效果堪忧。目前在部分中小企业中已经认识到此类问题的存在,他们选择模仿大型企业战略管理经营,但是没有从实际出发,用来解决自身问题的特殊性,只是生搬硬套,根本无法形成自身的战略管理,战略执行更是天方夜谭。此外,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部分中小企业拘泥于一种管理模式,死守某个阶段的成功经营,对外部市场变化缺乏足够的敏锐性,战略管理与执行只能取得一时的效果,无法实现长期的发展壮大。
三、提高战略管理措施建议
(一)强化企业战略观念
观念是深入企业每一位员工骨髓的共同认识,中小企业要想实现战略管理的有效性,就必须强化企业的战略观念。把握自身长期目标,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建立长期的发展战略,并对员工进行宣传培训,让其将企业的战略管理与自身的发展紧密结合,强化企业战略观念。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必须树立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为此建立可持续的战略理念,实现自身有效资源的合理组合和优化,准确进行战略定位,最大化实现企业的价值转化,形成企业的稳定的发展源泉动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企业战略执行力度
员工是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具体执行者。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执行能力是由员工的工作实践决定,因此,必须提高企业员工的战略管理意识,通过激励措施等手段调动员工参与战略执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求员工从客户的利益点出发,提高自身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市场应变能力,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中小企业的发展必须变中求进,规避各种风险,在不断自我否定中认识内外环境的变化,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证战略的执行力度,才能推动企业获得长远发展。
(三)有效监督战略执行状况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市场发展瞬息万变,产业的融合和业务的转变不断发展变化,中小企业的盈利点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在多变的发展环境中,将“环境-战略-组织”三者协调一致是中小企业完成企业战略管理和不断创新的保障。这就需要企业对自己的业务进行实时的监督反馈,不断分析战略执行情况,做出合理调整。
四、结语
战略管理在中小企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仍然存在着战略理解与方案不足、企业战略执行力不足、战略机制控制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强化企业战略观念、加强企业战略执行力度、有效监督战略执行状况,以实现战略管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庞鹏,揭筱纹.基于中小企业战略规划的战略能力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8(06).
[2]罗文标,程功.基于核心能力的供应链网络多价值链整合[J].商业时代,2008 (05).
[3]叶志桂,颜光华.战略选择与小企业竞争优势[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 (12).
一、市场需求结构与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定位
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是由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所决定。根据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旅游管理人才涉及政府与行业协会等主体的宏观管理(即旅游公共事业管理)和旅游企业的微观管理,旅游管理人才需求结构可以从服务管理、功能管理、战略管理、行业管理等四个层面来理解(见图1)。
公共事业管理范畴S行业管业管理人才r战略层面:
II务管理层而:基层管理人才
图1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结构
旅游企业管理范畴中服务管理层面需要的是基层管理人才;功能管理层面,需要的是中级管理人才;战略管理层面需要的是企业高层管理人才;行业管理所需要的是各类行政事业管理人才。旅游业所需旅游管理的人才需求数量,在旅游管理的四个层面中呈三角形。对服务管理层面的管理人才需求最多,依次减少,最后行业管理人才需求最少。虽然服务管理层面人才最多,但该层面主要是中专和大专的培养定位。功能管理层面是旅游管理本科教学的重点层次。战略管理层次的人才需要实践和机遇,才能成就,但在教学中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宏观分析
能力和市场领悟能力。行业管理层面,也是旅游管理学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属于公共管理范畴D
但旅游业是服务性很强的产业,服务的不可感知性和差异性,决定了旅游管理人才需要从最基层服务工作做起,才能熟知业务,迈向管理层。旅游管理本科实际上只能为旅游行业培养具有从事旅游业经营管理潜质潜能的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因而,旅游管理本科教学体系中的知识结构应该是:旅游的服务管理是基本,功能管理是重点,战略管理是提升,行业管理是补充。
二、市场需求的综合素质与旅游管理本科教学
我国加入WTO后,旅游业的国际进程加快,国际性旅游管理人才需求也日益上升。同时,我国旅游业由过去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对旅游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提出更高要求。一是需要掌握现代化的旅游管理理论和技术、方法。二是要求国际化的专业视野。这就要求新世纪的大学生通晓国内、国际“游戏”规则,了解中外旅游业发展趋势,并具有国际专业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在国内和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力。三是需要较强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灵活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与实际运用能力。综合素质的要求需要构建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的教学体系(见表1),并推动三者的有机结合。
三、我国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定位不清晰
由于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时期,需要大量的初级技术职员和一般服务员以及旅游企业管理人员都必须从服务基层做起。许多高校为形成高就业率,保证学生毕业后的求职去向,在教学体系中大量设置职业教育内容,重操作技能培养,而对管理类课程重视不够,更不要说对管理课程进行层次侧重分明的教学。这使毕业生难以具备市场所需要的管理知识、技术和方法。
(二)课程设置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1.课程设置雷同。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表现出偏语言(外语)教学和偏酒店管理教学,有人称旅游管理专业是外语基础上的酒店管理附加旅行社管理的专业。这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趋同性较强,毫无特色可言,造成人才市场上相互间竞争激烈。
2.课程较少关注行业人才新动态。随旅游产业的逐步成熟和发展,市场不仅需要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等传统专业人才,更需要旅游策划、景区管理、会展管理等新型管理人才。
3.不注重国际管理理念。课程体系中注重外语技能,却很少注入国际旅游业新理念和国际惯例法规,使学生的视野狭窄,很难适应旅游业国际化的需要。
(三)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薄弱
综合能力需日积月累并在学习期间应有意识地进行培养,而大多数高校在综合能力的培养上很薄弱。
1.高校教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常常闭门造车,较少运用案例教学、实地考察等方法,很难将专业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2.实践教学只停留在技能操作层面,没有在实验、实习中深人地制定综合素质的培养计划,让学生能够较好地锻炼能力。
3.教学中重视理论的传授,忽略职业道德、职业习惯等职业素养的培养。
四、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旅游管理专业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加快教学改革,大胆创新,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
(一)树立现代教育新理念
旅游教育要紧跟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潮流,就必须树立现代教育新理念。
1.要树立素质教育观。教学中要以运用性为核心,以培养创造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要树立创新的教育观。创新是院校发展的动力。旅游管理专业要根据社会发展和旅游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创新,以创新推动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3.要树立国际化的教育观。与国际国内有关的旅游教育机构加强交流与合作,资源共享,共同促进旅游教育的发展。
(二)教学体系要适应市场需要56
我国旅游教育具有一定规模,但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还_走很长的探索之路。
1.应结合学校本身的学科优势和地方经济,创建自己的特色教育,使旅游管理人才能够更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以特色取胜。如财会类的院校以培养旅游企业资本运作类旅游管理人才为主等。
2.关注国际惯例和法规知识的传授,以及比较各国旅游业发展特点,提升学生国际专业视野。
3.要积极吸纳旅游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国际上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通过动态的整合与提升,努力促使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与市场需_相适应。
(三)加强管理类课程教学
在课程体系中加强管理教学内容,主要有:
1.处理好服务技能与管P教学的关系。作为高校的应用型专业教学,在着眼于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兼.顾服务技能的学习。
2.根据市场需求结构,在教孪中处理好各层次的教学侧重点并安排好教学课时。
3.课程设置中加大管理类实践课的比例。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管理人才所需要的潜质,并在工作中更快地适应岗位,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充分展示,在短时期内实现从服务基层到管理层的跨越。
(四)强化综合能力培养
从国际旅游教育发展看,实用性强又是旅游学的一大特色,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开设“社交礼仪”等类似课程和模拟服务试验,建立礼仪队等,将职业素养、职业习惯贯穿于教学中。
2.提高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案例教学等方法更多地运用到教学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3.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地方的旅游机构和旅游企业紧密合作,并制定目标明确的实习方案。不仅让学生在基层进行服务技能实习,还要让学生适当接触管理层的业务,鼓励学生在实习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4.鼓励学生在假期到企业工作,让知识和能力在工作中得到充分发挥,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摘 要 近年来不断发展的酒店业对各酒店的管理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通过战略性管理理念的应用,帮助酒店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立足,是当前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首先探究了战略管理对于酒店发展的指导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酒店行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应用,以期为酒店行业的战略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酒店 战略性管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酒店业也到了长足的发展。酒店逐渐朝着多样化、规模化和人性化的趋势发展。作为我国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一个窗口,酒店业的战略性管理是这一行业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增强企业总体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一、酒店与战略管理的关系
战略管理一般是针对企业而言的一种管理方式,所谓战略就是企业发展的基本目标,以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所采用的一系列组织和经济以及决策方式。而酒店业是一项综合性的服务行业,需要处理的是面对顾客的基本吃与住的琐碎问题,因此很多观点认为对酒店谈战略性管理是小题大做。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一)战略管理为酒店业提供基本定位方向
随着我国酒店行业的不断发展,酒店已经从一个单一的服务行业转化成为一个包含了各种服务、消费、顾客参与以及经济活动的综合性的管理行业。在酒店业的交易发生过程中,是同时包含着服务于消费的,作为一个系统,服务的运转有赖于系统与作为服务过程参与者的顾客的交互。不同的消费者对于酒店的需求是不同的,而如何正确进行酒店的定位满足客户的需求,是当前酒店行业尤其需要考虑的。采用战略性管理理念的指导,能够从酒店的基本定位角度出发,考虑酒店的长期发展,为酒店企业制定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路线。
(二)战略管理增强酒店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酒店行业的发展是一项融合了客房、餐饮以及娱乐的综合性系统,同时酒店行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属于长线投资的行业,因此如何洞察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并根据这一需求,制定出发展的战略,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企业能够长远发展的重要保证。我
国酒店企业应以企业核心能力与市场需求这两个重心为战略主导逻辑。同时,有了争取的企业战略的管理,能够为整个酒店的员工绘制出一副美好的蓝图,能够有效的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向着酒店发展的方向努力。酒店业是一个以服务业为主的行业,员工的服务态度与服务质量关系到整个酒店的客户满意度,通过良好的战略管理加强员工的凝聚力,将为酒店行业提供更为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二、酒店行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应用
将企业管理中的战略理论应用到酒店行业中,需要针对酒店行业的基本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充分结合酒店业的市场环境,为酒店业提供一个长效发展的战略。
(一)酒店业战略分析
酒店业的战略分析就是要对当前酒店业的发展环境以及情况作出分析,一般而言可以采用SWOT分析法,即对酒店的竞争优势、劣势、机会以及威胁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环境的分析主要包括了酒店的整体宏观环境分析、行业环境分析以及酒店内部的小环境分析。宏观环境分析能够帮助企业很好的认清当前整体的政策、社会以及经济背景,行业环境分析是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以及竞争状况进行分析,最后针对酒店的环境分析能够对自身的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从而通过三个层次的分析,了解酒店在于整个国家以及行业中的位置,并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
(二)差异化战略的选择
在酒店行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如何在众多的酒店中脱颖而出并立于不败之地,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战略就是差异化战略。所谓差异化战略,就是要找准市场中各种酒店中没有提供或是提供并不完善,而消费者又有巨大需求的那种酒店类服务。目前酒店数量不断增多,很多酒店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很多酒店并无特色,也就无法吸引客户并保持客户的忠诚度。酒店应根据当前市场的发展情况以及对于消费者诉求的调研,制定出符合企业的特色化差异化战略,并时刻保持一种创新的精神,做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适当突出自身的特点,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基础上,为消费者营造出一种更加个性化和舒适化的酒店环境。采用这样的差异化战略能够为酒店制定出一个明确鲜明的发展定位,并能很好的填补市场空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三)酒店业战略的实施
对于战略的实施需要将基本的战略目标细分成不同的战略行动,并制定成相应的发展手册。从酒店的管理层开始逐渐往下延伸到最基层的服务人员。全体员工对于酒店发展战略的总体认识有助于增强员工对于酒店的认同感,也能更好的增强员工的凝聚力。保证酒店的全员都对酒店的发展战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明确自己应负的职责。另一方面,需要将将宏观的战略进一步划分为明确的战略方针和操作规程,才能更有效的对员工的行为进行指导。酒店战略的实施是一个全员性和全过程性的管理,必须不断进行战略的反馈与修改,最终指导酒店的良性发展。
三、结语
酒店树立战略性管理理念对于酒店的基本定位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都有重要的意义,各酒店应从战略的分析、差异化战略的选择以及战略的实施等方面着手,促进酒店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邹益民,周亚庆.饭店管理理论、方法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