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市场战略规划范文

市场战略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市场战略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市场战略规划

第1篇:市场战略规划范文

对三、四级市场的划分依据如下:

1、市场行政级别划分:县(区)为三级市场、乡镇为四级市场

2、按人口划分:100万人口以下的县(区)为三级市场,30万人口以下的乡镇为四级市场。

3、消费趋势期:三、四级市场往往仍处于产品消费的萌芽期或成长期。仍存在产品知识与消费知识的普及阶段。

4、品牌观念:三、四级市场消费者品牌观念模糊、他们追求品牌但不知道何为真正的品牌。

5、价格竞争至上:三、四级市场产品销售以低价格竞争为主。

6、重视质量与服务:三、四级市场消费者因购买力不强,对产品的质量和耐用性要求较高。

7、购买:在三、四级市场,购买往往形成阶段性、集中性、风潮性的特点,在节庆前后、丰收前后往往形成阶段性、集中性的购买。因区域小、跟风潮现象明显。

8、趋从心理:在三、四级市场,消费者往往会根据某些“重要人物”的选择而趋从消费。

(二)、三、四级市场布局的意义:

不同的企业,对市场布局均有战略意义和利益意义之分。

1、战略意义: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完成三、四级市场布局,都可以使公司的全局市场布局更完整、更慎密,左右逢源,制敌机先。大企业完成三、四级市场布局,可更好形成全局市场的攻防结合;中小企业布局三、四级市场,可能是建立辅助市场、也可以做为主销市场。

2、利益意义:布局三、四级市场,对公司销售的利益意义有三:一是在三、四级市场的营销成本较一、二级市场更低,可节省费用;二是形成一二三四级的市场统筹建立,总体销售规模更大,对营销成本分销更有力;三是全局市场形成,拥有更宽阔的市场成长空间,以及提供不同的目标市场,可以适合公司不同产品去分销。

(三)、三、四级市场布局的进程:根据“三三合一”的原理击破

三、四级市场往往呈现布局散乱、小、数量多的特点。企业面对着如此之多

的三、四级市场,不能全面展开同时进入,可根据“三三合一”的原理各个击破。

“三三合一”是从一个系统的、整合的角度把各个分散三、四级市场归为一个整体的、宏观的市场看待。从企业宏观的战略角度看,无数的三、四级市场可以整合为企业的一个市场,一个大的战略单元。“三”是为了攻克“一”个市场、一个大的战略单元在诸如资源配置、人力布署等方式上,将资源投入一分为三的比例来展开,通过“一分为三”、“三三合一”的运作,最终实现夺取“一”个市场的目的。

对全国三、四级市场,不论三、四级市场有多少,均可划成三大战略单元板块,集中相应的市场资源先做深做透其中一个战略单元板块,然后再各个击破。在选择的某个一个大战略单元板块中,集中资源先做深做透其中三个目标市场就可以了。选择三个目标市场,就是通过一分为三的把任务分解到三个目标,化解堆集在一起的压力,而且三个目标市场侧重点不同,可起到相互策应的作用。

(四)、三、四级市场如何布局:选择目标、评估资源、确定方法、

1、选择目标市场:

人口数量与结构:人口数量以人口数绝对值为指标,但应分析家庭人口结构,如家庭年青人口结构比例大,则消费趋势大,家庭老年人口结构比例大,则消费趋势较小。

消费力:可结合具体目标市场人口数量,家庭结构,家庭收入水平,拥有或接受产品年限等指标,综合对比分析出消费能力的高低。

渠道:网络结构、数量、质量?根据公司销售的产品定位,观察目标市场的网络结构性质,主销渠道是什么业态,共有多少个分销商家,大中小商家的分类,比例,决定市场进入的方式。

行业对手相关产品情况:可选择三、四级市场具体目标市场中竞争对手的状况进行推理分析,如现有竞争对手销量大还是小?销售季节长还是短?产品畅销是那种型号?销售价格的高低?对手品牌知名认知度的高低?都是选择目标市场的重要参数。

2、资源 :应评估开拓目标市场需要多少资源预算?设定投入产出的目标比例。同评估公司能提供多少资源用于支持目标市场的开拓?公司的资源主要指:人力资源、适销产品线、销售价格、品牌推广费、配送力量、售后服务、以及公司对开发目标市场的心理期望值和承受值等等。对资源的准确评估可尽可能集中资源用于支持目标市场的开拓。

3、市场切入方法:进入三、四级市场的方法很多,有广告切入,有产品切入、价格切入、服务切入等等。这里介绍一种“三三合一”以品牌引领产品的市场切入方法、分为三个阶段实施而形成一个营销流程,首尾呼应,通过营销流程的完成同步建立一个在三、四级市场具有优势地位的品牌。

“三三合一”的方法原理适合大中小企业,只是运势的程度不同。

在第一阶段,为“产品消费概念普及阶段”的渗透式推广阶段,在市场进的初期,应根据三、四级目标市场消费者的“最大需求”和提炼出本企业的“品牌稀缺价值”,在资源预算里整合各种有效的推广手段,对欲推广的“产品消费概念普及”进行高密度、穿透力强、渗透式的传播推广,以达到在三、四级市场先声夺人的作用,达到本企业的“品牌稀缺价值”在目标市场消费者心中的定位。

在第二阶段,是“产品促销推广的实战阶段”,在本企业的“品牌稀缺价值”的统摄下,提炼欲销售的产品的“稀缺价值”作为满足目标市场消费者的“最大需求”,在三、四级市场的销售终端,将多种促销方式的有效整合、集中一体,实行产品的大力度促销,迅速实现产品的销售。

第三阶段是“产品质量的服务体验阶段”,产品与形象的提升阶段,也就是对消费者的情感维系阶段。通过对品牌理念和产品促销的推广投入后,及时作好消费者对使用产品、服务质量和反馈方面的一切追踪工作,及时了解和捕捉消费者的购买、使用信息。

(五)、三、四级市场布局面临的困难与克服:

—、在三、四级市场布局面临的困难

1、消费成长空间:由于三、四级市场在消费人口、幅员区域相对有限,具体的单个三、四级市场都存在消费成长空间的“有限性”。而这种“有限性”往往导致公司对单个三、四级市场开发瞻前顾后、投鼠忌器。

2、资源支持:公司的营销资源是“相对有限性”的,在三、四级市场开拓不明朗化的前提下,不可能很大力度给予支持。

3、品牌认知:品牌在三、四级市场被认知的程度低。公司本着品牌资源“相对有限性”而崇尚集中使用。又会因为广告、销售的“投入产出比”的惯性思维,对一、二级市场重视有加,而对三、四级市场品牌投入不够,导致三、四级市场的品牌培育工作变成“夹生饭”。

4、产品适合:三、四级市场和一、二级市场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有很大不同,很多企业因某个三、四级市场的消费成长空间的“有限性”,很难于针对性去开发适应某个三、四级市场目标市场的新产品,因为这种针对消费成长空间的“有限性”的开发成本令很多企业难于承担,于是便将一、二级市场销售的产品投放到三、四级市场来,导致销售脱节。

5、价格定位:三、四级市场和一、二级市场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也截然不同,当公司缺乏对针对三、四级市场目标市场的适销新产品和价格政策。很多公司传统上靠将一、二级市场销售的某个系列的产品降价、或将在一、二级市场欲淘汰的产品在三、四级市场降价销售,同样效果也是不佳的。

6、物流:三、四级市场分布的散而完,而单个市场销售规模较小,导致物流成本高、且配送不及时而影响销售。

二、建立营销协同机制效应,解决在三、四级市场营销的困难。

1、建立三、四级市场同步管理机制,同步开发三、四级市场:对于一个公司来说,散在全国的三、四级市场是一个十分庞大,杂乱、零散的市场,应对全国的三、四级市场进行分类工作,制定相应指标归类管理。

很多企业的营销组织在销售目标市场上是以省区划分,对三、四级市场是垂直型管理的。在这种垂直型管理的体系中,各省区的三、四级市场的战略单元就显得渺小,杂乱,很难作为一个潜在的战略单元被重视,而公司决策层看中的往往是一二级市场,各种公司的资源如适销产品的开发、价格制定、品牌推广也很难作为政策倾斜。这也是很多企业对三、四级市场开发无力的症结所在。

针对这一种状况,营销组织在销售目标市场管理上打破以省区划分的“垂直型管理”。在公司营销本部建立“营销协同”型管理机制,同步开发三、四级市场。

“营销协同”型管理机制内容为营销本部设制,将全国的三、四级目标市场进行分类、归类,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垂直与横向兼容的战略管理单元,因为将全国的三、四级目标市场分类、归类一个大的“战略管理单元”,使原有的散、小、乱的三、四级市场形成一个大的,富有增长性的“战略管理单元”,形成—个全国市场层面上的“营销协同管理”。

第2篇:市场战略规划范文

关键词 企业 IT战略规划 管理研究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给IT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与时俱进,通过IT技术来帮助自身的发展,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获得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对IT战略规划与管理进行探索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IT战略规划与管理研究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IT行业逐步成熟的今天,合理的IT战略规划与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有利于企业与时俱进

在IT技术逐步发展的今天,企业通过IT战略管理与规划来发展企业是企业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一个企业能否在现今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企业能否做到与时俱进,企业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使自己的生产满足人们的需要,才能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率

通过IT技术、IT战略规划与管理有利于企业提高工作效率。通过IT技术的运用,有利于企业在进行市场调研与分析等工作时提高效率,在一定的时间内更快、更好地完成工作。在新经济条件下,时间就是金钱,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就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此,IT战略规划与管理有利于企业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三、企业发展现状

虽然IT行业日益成熟,合理的IT战略规划与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的大部分企业中,IT战略规划与管理的现状并不乐观,通过IT战略规划与管理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刻不容缓。

(一)社会外部环境阻碍了IT技术的发展

外部环境对于IT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能够促进IT行业的发展。但是,在我国,社会等外部环境并没有为IT技术行业的发展提供便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IT行业的发展,这对于企业利用IT战略规划与管理来提高市场竞争力是十分不利的。网络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网络安全问题难以得到保障、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等都是社会外部环境不完善的表现,要确保IT战略规划与管理在企业中顺利开展,就需要国家和社会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企业管理者没有认识到IT战略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性

虽然IT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比较迅速,但是仍有不少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认识到IT战略规划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进行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时往往会忽视对IT技术的战略规划与管理。管理者的不重视是IT战略规划与管理在企业运营中没有发挥相应作用的重要原因。因此,要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企业的管理者需要转变落后的管理理念,认识到IT战略规划与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视IT战略规划与管理。

(三)企业内缺少专业的IT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

在我国许多企业,在进行IT战略规划与管理时缺乏专业的部门和专业的工作人员,而专业人才的缺乏使得企业的IT战略规划与管理很可能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IT战略规划与管理很难发挥出其相应的作用,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是弊大于利的。因此,企业在进行IT战略规划与管理时需要重视专业人员的作用,只有专业人员做出的专业规划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促进企业的发展。

四、促进企业发展的措施

鉴于IT战略规划对我国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希望对企业的IT战略规划与管理有所帮助:

(一)为企业的IT战略规划与管理提高良好的外部环境

环境能够影响一个行业的发展,企业运用IT战略规划与管理来促进自身的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国家和社会需要为企业的IT战略规划与管理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改善IT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首先需要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在我国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农村的网络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仍存在着很大的距离,为了使企业的IT战略规划与管理不受地区限制,国家就需要在农村等落后地区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为企业的IT战略规划与管理提供一定的硬件设备。同时国家还需要完善相应的网络法规,减少网络犯罪对企业IT战略规划与管理的影响。另外,企业的IT战略规划与管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就是电子商务的规划与管理,国家要注意防火墙、密钥等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减少黑客等不良行为对企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企业管理者重视IT战略规划与管理

IT战略规划与管理在企业发展中所发挥作用的大小手企业管理者的影响,企业管理者重视IT技术的运用,IT战略规划与管理就能够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否则,IT战略规划与管理甚至有可能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管理者需要转变管理观念,认识到IT战略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性。

在现今社会,企业的发展说到底就是企业营销战略的发展,企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就需要转变传统的营销策略,将产品营销转换为顾客营销,即在进行产品的销售时以顾客的意愿为主。而随时了解顾客的意愿,则需要IT技术的支持。企业可以通过电子网络将顾客的意见与建议收集起来,通过电子网络技术进行分析,使自己的产品更符合顾客的心意。因此,企业在发展时要重视IT战略规划与管理。

(三)建立高素质的IT技术团队

企业进行IT战略规划与管理离不开专业的技术团队的支持,因此,企业需要建立一个高素质的IT技术团队,利用专业人才来开展企业的IT战略规划与管理。

企业在发展时要做到:重视在IT技术方面的投入,购买专业的设施来开展IT战略规划与管理;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让其发挥其专业知识制定一个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与企业发展要求的IT战略规划与管理;建立专门的IT战略规划部门,只有将IT战略规划与管理专门化、专业化,才能使企业的IT战略规划与管理更加合理有序地进行。因此,企业在进行IT战略规划与管理时要建立一个专业的团队,使自身的战略规划与管理更加合理。

五、结束语

如今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企业在发展时要重视效率的提高,而进行合理有效的IT战略规划与管理则是提高企业工作效率的一个有效方法。因此,国家和企业需要认识到IT战略规划与管理的重要作用,在发展的过程中重视IT战略规划与管理。相信经过国家和企业的不懈努力,我国的IT战略规划与管理在企业中一定能够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何斌.企业IT战略规划与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5.

[2] 吴练.企业IT战略规划及其管理方法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3.

第3篇:市场战略规划范文

很多中国企业做大以后,在做战略规划时总是尝试将商学院里学来的西方经典战略规划方法照搬到自己的实际工作当中;又有部分咨询顾问在给中国企业制定战略时也是遵循了西方经典的战略规划的方法,在对市场的发展以及市场未来的分析状况基础之上得出企业的竞争战略。这些方法在形式上看起来似乎科学,但在应用传统的西方经典战略规划方法时,往往没有注意到西方经典战略规划方法形成的市场背景的假设,所以这样简单套用西方战略制定的方法放在中国就注定了水土不服。

以迈克尔•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为代表的西方经典战略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影响市场发展需求、供给、替代、新入及竞争等因素的竞争动态来决定企业应该选择进入怎样的市场进行竞争。这样的分析方法看似科学,然而其起源于西方市场环境相对成熟,各行业的需求和供给变化相对平缓而且比较可测,主要竞争对手比较清晰,各种替代和新入者比较容易判断的前提。比如在西方市场,如果是做消费品产品,企业基本可以判断每年的增长可能是在百分之一二或是百分之五至十的成长。大多数行业的领导者已经确立了,占据了较大的份额,一个市场可能有三五个主要的行业领导者,其他企业都比较小,这是比较静态的市场增长,同时这种增长也是比较连续、可测的市场,而且竞争对手也比较明确。在这样一种市场环境下,那些经典战略方法就可以通过系统的、定量的分析去估计未来市场的规模,可能的竞争动态以及未来的盈利状况,并形成一个合适的竞争战略。

但是,中国市场和西方市场这种战略方法形成的背景非常不同,体现在:首先,西方成熟市场的变化基本是连续和平缓的,而中国大多数市场的变化不是连续性的,市场的可预测性在中国要差很多。中国市场需求的变化非常大,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类竞争对手还没形成寡头垄断的地位,竞争关系不容易判断。竞争往往是在一个分散的市场中,竞争的核心更多是如何在高速成长的市场中去更快达到自己的市场份额以及足够规模的情况。因此,中国和西方的市场背景以及竞争核心问题差异巨大。

进一步说,为什么中国市场跟西方市场有如此不同?首先,中国市场需求的不连续性主要来自于两个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一是来自于中国人口结构、人口地域分布以及人口消费能力和消费特性的变化,中国消费者在这方面跟西方成熟市场是很不一样的,中国经济有着很明显的阶梯性,城市分为一二三四等级,每个级层的城市人口基数以一个比较大的几何形的阶梯增长,中国的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随每个级别的城市的变化而改变,城市的消费能力是在第一级城市获得突发增长之后等一段时间才会有第二级城市的爆炸性增长,因而总是呈现一种波浪形的增长。二是来自于中国的需求与政策影响的高度相关性。中国的政策走到哪里,哪里的需求就跟上来,这不是市场自身的因素起到的作用。比如我们知道的家电下乡,或是鼓励小排量汽车,这是政策性引导的突发的需求,中国市场消费这一端充满了突发性和爆发性特点的增长,这和西方成熟市场的经典战略制定方法对市场所作的假设完全不同。所以按照西方经典战略制定方法,假设市场是平均增长,然后按照那样的情形布局自己的产能,往往会发现预测跟现实有巨大的差异,盈利状况也会有很大波动。

第4篇:市场战略规划范文

战略规划是一个企业从生存期进入成长期的重要任务,通过战略规划可以把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固化,形成一系列规定动作,这样才有希望大规模复制,迅速扩大企业的规模。同时,通过战略规划可以让整个经营管理团队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步调,统一行动,提高组织智商。可以说,战略规划是将各种市场营销理论与本行业、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对本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作出正确判断的关键步骤。如果一个企业能按照战略规划的基本原则去做,就能逐步进入学习型企业的行列,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进入良性循环,做到明明白白地去经营,并将长远目标与下一年的具体工作计划相结合。

战略规划的八个阶段

战略规划从哪里入手呢?通常来说,我们可以把战略规划分成8个阶段:

第一阶段:市场与用户分析。一个企业如果不了解其市场和用户,是很难生存下去的,所以,战略规划的第一步就是深入细致地进行市场和用户分析。后面几步均以市场和用户分析的结论作为前提,所以,这是整个战略规划的基础,是重中之重。

那么从哪里入手分析市场呢?首先是市场细分,即本企业所参与的市场有哪几个,按照优先级、重要性和吸引力进行排队。然后根据本企业的实力从这些市场中选出目标市场,实力强的企业通常选主流市场,而实力弱的企业则选择次主流或非主流市场。但一个企业不管规模和实力如何,目标市场通常不会多于三个,这样才能集中优势兵力拿下目标市场。

接下来就要分析目标市场有哪些特殊的地方,有哪些共同的地方。然后对本企业目前的市场份额进行分析,也就是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本企业没有占领全部的市场?有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可以帮助企业在这方面知己知彼,那就是“市场泄漏图”,我们把企业没有占有全部市场的原因分成4个方面:一是企业参与竞争并赢得了竞争的比例;二是企业参与竞争却输掉的比例;三是企业知道市场和用户需要什么,但是本企业的产品不能满足这些要求,也就是说产品不对路或没有合适的产品;四是企业根本不知道用户在哪里,就被竞争对手抢走了,根本没有参与竞争就输了。

一个企业的市场泄漏图分析是制定企业战略的基础条件之一,是企业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向“知道自己不知道”过渡的第一步,一定要认真对待,当然,其难度之大不言而喻。市场泄漏图完成之后,就要进行机会与实力的平衡分析:一方面分析每个市场对本企业来说吸引力有多大;另一方面分析本企业在每个市场上的竞争实力如何。将这两方面的得分合在一起,就得到了机会与实力相匹配的目标市场。

市场分析完成之后,企业就要开始进行用户分析:一方面是消费心理分析,即消费者为什么消费这一类产品,为什么消费该企业的产品,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动机和动力,同时,还要分析消费者做决策时关心什么,消费者的消费流程和决策过程;另一方面就是分析5种不同的用户需要,即表示出来的需要、真正的需要、未表示出来的需要、感觉好的需要和不愿说出来的需要。

第二阶段:竞争对手分析。对竞争对手分析的目的是了解在本企业参与的目标市场上谁是现有的、直接的竞争对手,谁是将来有可能加入的潜在竞争对手,对本企业产品或服务可能构成威胁的替代品是什么。竞争分析通常有5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能列出本企业目标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至少明白谁是竞争对手,别忘了,并非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就是竞争对手;第二个层次是能描述竞争对手的状况,分析竞争对手的基本情况,如竞争对手的4P组合;第三个层次是能掌握竞争对手的大方向,知道竞争对手想往哪里走;第四个层次是能“翻译”出竞争对手的总体战略,能“替”竞争对手写一份战略规划书;第五个层次是能引导竞争对手的行为和战略,知道竞争对手为什么会往某个方向发展。

对于大多数公司来说,能做到第三个层次已经不错了,仅有少数公司能做到第四个层次,能做到第五个层次的更是凤毛麟角。不过,到达第五个层次是每个市场营销人员的最高追求,也是对照现状找差距的一个参照物。竞争分析有很多参考工具,如SWOT图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进行竞争分析的参考工具。

第三阶段:理想的完整产品描述。这一部分是在不考虑资源限制的前提下,从最理想的角度来探讨目标客户最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当然,这里的产品指的是完整产品而不仅是核心产品,这样我们就能真正地理解到底用户需要什么,哪个重要,哪个不太重要,完整产品的各个方面各占多少比重。这就为今后做具体的产品定义指明了大方向。

第四阶段:企业的长远目标与发展方向。一旦企业明确了市场和用户需求,也了解了竞争状况,进行了理想的完整产品描述,就很容易明确本企业的市场定位。也就是说,企业存在的价值是什么,企业的长远目标和发展方向是什么。我们说过,简单才能实用,通俗才能易懂,才能进入人们的长期记忆,才能让每一个员工都明白本企业存在的目的和价值是什么。当然,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将其归纳起来并非易事,往往要花几天的时间,涉及很多人。

第五阶段:潜在问题与风险分析。在制定企业战略的过程中,一旦战略明确下来,就要分析可能的风险和潜在的问题。也就是说,企业要分析有哪些可能的意外会发生,如果发生的话,每个意外的影响有多大,我们的应变措施分别是什么。这样,当市场上发生某种情况时,企业才不至于措手不及,所谓居安思危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的企业家能预见到可能有500家公司生产手机,或者有50家公司可能生产某种家电,也许就不会轻易进入这个市场了。

第六阶段:组织架构设计与财务分析。任何战略都需要人去实施,所以,战略明确之后就要有组织上的保障,通过排兵布阵,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组织结构设计完成后,就可以知道每个部门要完成战略任务,需要配备多少人力资源,需要什么样的人。有了岗位和人员需求,就很容易计算出人力资源的成本,为财务分析奠定基础,没有科学财务分析的战略有点像赌博。

第七阶段:企业战略整合。完成了上述分析之后就可以进行战略整合,有两个关键的方面需要重视:一是明确企业在市场上参与竞争的成功要素是什么,即哪些事情做好了就能成功;二是本企业在市场上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哪些方面是目前的核心问题,并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根据这两个方面的结论和前面进行的分析,就能得出企业今后3~5年的总体战略。

第八阶段:第一年的战术实施计划。有了长期战略,还必须落实到行动上,即下一年集中精力做什么,哪些方面既重要又紧急,哪些方面重要而不紧急,哪些方面紧急而不重要。第一年所做的一切,是达成战略目标的第一步,必须与公司的战略目标一致;同时,只有把战略任务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才有希望完美地执行。

第5篇:市场战略规划范文

战略规划的四个原则

可以说,靠小聪明、好点子赚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靠关系做生意的模式永远也做不大。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未来十年一定是优胜劣汰、大浪淘沙。在过去,没有战略也能混口饭吃,但在未来,没有战略的企业看不到未来、无法凝聚人心、不能形成合力,只会不断地试错。所以,企业的出路只有一个,那就是认清现实,从基础工作入手,好好地梳理企业战略,并坚持以下四项原则:以利他为基准,以营销为核心,以竞争为导向,以共识为目的。

以利他为基准是让企业家回到经营企业的原点,即明确企业存在的价值是:要么帮助客户提高幸福指数,要么降低痛苦指数。换句话说,必须有其独到的价值来帮助客户,否则企业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一个老板只有树立了明确的利他理念,企业才会有生命力,才能赢得客户的尊重和信任,老板才能从商人晋升到企业家。

以营销为核心是让企业从推销模式上升到营销模式,即从发现、识别消费者未被满足的需求入手,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寻找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源泉;同时,根据客户未被满足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客户价值创新,从而给消费者带来与众不同的差异化体验和价值,成为有个性、有特色、令人尊敬的品牌。

以竞争为导向是让企业有一个清晰的市场定位,即在选定的目标市场上出类拔萃、鹤立鸡群,给小众化的目标客户一个非买我们品牌产品(或服务)不可的理由,成为目标客户的首选。任何战略规划如果没有把竞争要素加进来,没有针对竞争对手的分析和对策,都是不完整的。 以共识为目的是让老板与高管、中层就企业未来5年的发展方向、目标、战略、战术和监控五个层面达成共识,让大家发自内心地认同、喜欢公司的战略规划,看清未来,知道到那时自己能得到什么,能成为什么。一个没有共同愿景和使命的团队是没有战斗力的乌合之众。

战略是成功的逻辑

可以说,战略规划是一套内外沟通的文件,用来清楚地表达企业经营管理的逻辑,即我为什么会成功,依据是什么。能向员工说明这个逻辑,就会赢得员工的支持和全身心的投入;能向用户说明这个逻辑,就会得到客户的偏爱和信赖;能向投资者说明这个逻辑,就会赢得投资者的青睐。

战略是什么

要成功需要有“梦想”,更需要有“逻辑”。没有逻辑的企业和个人,是不会“梦想成真”的,除非瞎猫碰上死耗子。很多企业家都误把梦想当战略,这是中国企业的通病,甚至是中国企业致命的问题。

战略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战略就是实现目标的逻辑,它探讨的不是要做什么,而是如何做,即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目标,阶段性的里程碑计划是什么,实现目标的前提条件和边界条件是什么,实现企业目标的成功要素是什么,面临的挑战又是什么,企业存在哪些潜在的问题与风险,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等。要理解什么是成功的逻辑,必须先理解什么叫战略,否则就会停留在机会主义的成功阶段:在市场大环境好的时候,大家都赚钱,蒸蒸日上;当市场大环境不好的时候,大家都亏损,走下坡路。

我们说,战略是一套“从后往前看”的思维逻辑,即把5年后的市场环境、竞争格局描述出来,把本企业到那个时候的状态描述出来,然后根据我们所期望的状态去倒推。

为什么需要战略

多少年来,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中国人已经习惯了学习别人,成为别人。从小到大,我们都是在“向XX学习”的环境中走过来的,抄袭、模仿、山寨成了中国市场的主流。发达国家的企业则截然相反:几乎每一家企业都必须有自己独到的定位,能告诉客户我跟别人不一样在哪里;一般说来别人做什么自己就不去做,如果要做,也一定会找到差异化要素;而自己做什么,就希望设置壁垒阻止别人跟进,这样一来,每一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地盘,都可以过上舒服日子。

战略是为了让中小企业明确“有所为,有所不为”,能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能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市场上站稳脚跟,成为小市场上的主导者。

什么阶段需要做战略

创业成功后的企业在生存期是无法谈战略的,这个阶段企业工作的重点就是让自己活下去。等企业的业务稳定下来,就要尽快把经营模式、思路和方法固化下来,把成功的逻辑总结出来,使之成为可复制的体系。所有的大企业都是从中小企业发展起来的,为什么有的发展成了大企业,有的永远是中小企业?核心问题就是战略二字。因此,过了生存期的中小企业就不得不思考战略规划的问题。一个中小企业没有战略就无法聚焦,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聚焦就不可能在某个细分市场成为龙头老大,更不要说成为行业老大。

企业小的时候,一切都在老板的掌控之下,即使所有事情亲力亲为也能照顾过来。当企业大到一定程度时,老办法就失灵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管理一个排和管理一个师肯定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到了高速发展期,生存不再是问题,发展成为核心话题,这时候企业就要把未来5年的战略梳理出来,明确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互相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有了清晰的战略规划,大家就知道往哪个方向使劲,几年之后企业能发展成什么样,在企业战略里自己部门扮演什么角色,部门间的配合自然会更默契。

谁来做战略

战略规划绝不是老板一个人的事,更不是老板做好了强行灌输给部下,因为没有几个老板是战略规划方面的专家,不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一套系统的战略规划。老板所能做的就是对未来市场做出前瞻性的预判,把自己对未来市场格局的看法,对行业发展趋势的走向与高管团队分享,指明前进的方向。然后老板与整个高管团队一道,按照科学的方法论,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客户分析、竞争分析,并邀请部分中层管理人员和核心员工参与调研、分析、总结,最后在有实战经验的外部咨询顾问的帮助下一起完成战略规划。

以前那种自上而下发号施令的模式已经过时了,如果老板亲自参与处理公司内每一项决策的话,企业不可能做大做强。靠老板一个人的个体智商不可能在错综复杂的市场上赢得竞争,必须依靠企业的组织智商,靠一支能打硬仗的团队。如果当高管的只是按照老板的吩咐去做事,那就根本不是高管人才,因为称职的高管不是老板告诉他做什么,而是他告诉老板应该做什么,是给老板提供解决方案的。

从哪里入手

战略规划从分析市场机会入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打地基,即明确企业为哪部分人服务,我们希望在目标客户心目中占据什么位置,目标客户非买不可的理由是什么,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第二阶段是盖房子,把完整产品清晰地描述出来,把企业5年后要达成的目标清晰化,把建立竞争优势的路径设计好,把商业模式想透彻;第三阶段是内装修,即把战略任务分解成一个个战术动作,落实责任人,明确考核标准和考评时间。

总之,战略探讨的是企业未来5年的发展问题,而不是今年和明年的生存问题;是从完整产品的角度去寻找差异化,而不是简单地去生产同质化产品;是强调品牌的特色和个性,而不是强调产品的功能和价格;是通过低调的“地下工作”来寻找产品创新的源泉,而不是通过高调的“舞台表演”来促销产品。企业总体战略明确后,就要让各职能部门根据总体战略去制订自己的实施计划,并协同其他职能部门完成跨部门的协作。

如何规划并落地

制订战略规划的过程与战略规划书的结构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如果照猫画虎就会误入歧途。那么,战略规划从哪里入手呢?通常说来我们可以把战略规划分成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市场与用户分析。一个企业如果不了解其市场和用户,是很难生存下去的。深入细致的市场和用户分析是整个战略规划的基础,因为后面几步均以市场和用户分析的结论作为前提,所以是重中之重。

第二阶段:竞争对手分析。目的是了解谁是现有的、直接的竞争对手,谁是将来有可能加入的潜在竞争对手,对本企业产品或服务可能构成威胁的替代品是什么?

第三阶段:理想的完整产品描述。这一部分是在不考虑资源限制的前提下,从最理想的角度来探讨目标客户最希望的产品和服务是什么样。当然,这里所说的产品指的是完整产品而不仅仅是核心产品,包括服务和体验。

第四阶段:企业的长远目标与发展方向。一旦企业掌握了市场和用户需求,同时也了解了竞争状况,以及对用户来说最理想的产品是什么样,就很容易明确本企业的市场定位。也就是说,企业存在的价值是什么,企业的长远目标和发展方向是什么,形成通俗易懂的一段话。

第五阶段:成功要素分析。在制订企业战略的过程中,一旦目标确定下来,就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论证,看看把哪些事情做好了就能实现目标,制约企业实现目标的障碍是什么,有哪些潜在的问题与风险,企业的应变措施分别是什么。

第六阶段:组织架构设计与财务分析。战略明确之后,就要有组织上的保障,通过排兵布阵,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并理顺不同职能之间的关系,明确谁是谁的内部客户。然后,将未来5年的人力资源成本计算出来,为综合财务分析和投资回报分析奠定基础。

第6篇:市场战略规划范文

关键词:证券公司战略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不仅着眼于短期风险管理,还要对长远期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不仅要从工作计划和工作措施上进行风险控制,还要从战略层面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不仅要对局部风险进行控制,还要对全局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不仅要对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还要分析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关系,分析证券公司对各种风险的承受能力,从而实现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的全面、高效发展。因此,战略风险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风险管理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的基础,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也就是对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目标是提高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以适应业务发展和战略规划目标的要求。战略风险管理是对战略风险的持续识别、评估和应对,对经济资本进行战略性配置,以促进证券公司业务战略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1.战略风险管理的现状与不足

证券公司目前并没有明确开展战略风险管理,只是在进行战略规划时提及风险防范措施。战略规划也仅仅是提出了未来几年证券公司的发展目标。至于战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战略资源配置和资本配置等更是无从谈起,证券公司的战略风险管理存在较大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证券公司进行的战略规划主要是市场竞争策略,缺乏对战略决策的风险或不确定性进行的分析。

1.2风险管理也只是基于业务条线的风险控制,是为保障市场竞争而采取的内部控制措施,缺乏对风险的有效管理。

1.3只局限在规划层面,缺乏具体的实施措施,难以直接落实到具体的工作计划中。而且也缺乏根据对战略风险的持续识别和评估,进行战略调整。

1.4只是指明了发展方向,但是对证券公司的现有资源缺乏客观的分析,更缺乏对资源的合理利用、配置和管理。如对资本、人力和物力的有效配置和管理。

2.战略风险管理的总体构想

2.1战略风险管理的内涵和意义。

2.1.1战略风险管理的内涵。

2.1.1.1对战略规划的风险管理。根据政治、经济、社会等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对战略目标、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中的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潜在风险进行系统的识别,并采取科学的决策方法和风险管理措施来避免或降低战略决策的风险。以风险为导向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是战略风险管理的最有效办法;

2.1.1.2对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从长期的角度和战略的高度,对风险管理和体系建设进行良好的规划,确定实施方案,运用经济资本配置,强化竞争优势,确保战略规划目标的实现。在未来三年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就成为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战略。

2.1.2战略风险管理的意义。

2.1.2.1有助于对未来的金融创新和战略决策(业务、机构、人员、资本的战略布局)进行风险评估;

2.1.2.2对未来的风险提前采取应对措施,有助于减少或避免未来的风险损失;

2.1.2.3有助于成体系地对未来风险加以有效地管理和利用,使风险转化为可以利用的发展机会,从而促进收益的稳定增长。

2.1.2.4有助于减少被动性的风险资本准备,减少风险资本的占用,从而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提高盈利能力。

2.1.2.5有助于减少流动性头寸占用,从而降低成本。

2.2战略风险管理的体系建设。战略风险管理体系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政策制度体系、组织体系、流程体系、技术体系、文化体系等。

2.2.1政策制度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包括风险管理战略和风险管理策略等部分。

2.2.1.1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战略一方面是对战略规划及风险进行的风险管理,另一方面是是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主要包括:确定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确定经济资本配置、对战略规划进行风险管理、制定风险管理的战略步骤等。战略风险及风险管理。

2.2.1.1.1行业风险。证券市场是一个起伏波动比较大的市场,而我国的证券市场更是一个发展时间短,结构不合理,参与主体不稳定、存在诸多固有弊病的不成熟的市场,经常是牛短熊长,而且风险极大。我国的证券公司由于政策限制,主要业务只能面对证券市场。在股票市场只能买入待涨的盈利模式下,证券公司的两大主营业务证券自营和经纪业务只能在行情处于牛市时期才能获得理想的利润,而在熊市时期,证券公司被迫压缩业务规模、紧缩开支,长期处于一种较大程度上靠天吃饭的经营状况。在这种情况下证券公司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来抵消这种市场剧烈波动对证券公司经营造成的冲击。在市场的不同时期,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措施不同。在牛市阶段,证券公司的风险偏好可适当宽松,风险容忍度可适当提高,在熊市阶段则相反。证券公司作为金融机构,主要业务是在经营风险,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来创造价值。为了适应战略规划风险管理的需要,应当制定风险管理的的战略规划。在未来三年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成为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战略。

2.2.1.1.2业务风险。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应当以实现长期稳定发展为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寻找能够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业务增长点,科学分析每一种业务(包括自营、经纪、资产管理、固定收益、投资银行、融资融券、直投等)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所带来的增长机会,分析这种机会所面临的风险及其带来的经营成本。将证券公司有限的资本、人力等资源科学合理地在各种业务间进行配置,从而实现在较长时间内的高效发展。证券公司在进行业务创新时,会带来风险分散化效果,在正常情况下会提升证券公司的风险承担能力,并创造新的业务增长点。但是,由于对新业务缺乏成熟的管理经验,存在风险管理能力不相适应的可能性。如果新业务风险远远大于风险分散化效果,证券公司将面临较大的新增风险。而且,在未经风险评估和经济资本配置的情况下,业务过于分散,有可能使证券公司主业受到冲击,并且承担了过多业务类型的风险。因此,业务创新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和经济资本配置分析。在制定战略规划时要将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有机结合,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有机结合,并将之具体落实到证券公司的资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考核管理之中。战略规划应当明确确定针对证券公司各项业务、各种风险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以此来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基调和标准。

2.2.1.1.3技术风险。随着证券公司信息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系统已经成为证券公司越来越重要的管理基础和技术保障。信息系统的不完善会导致战略决策风险。因此,安全、高效的信息系统不仅对业务的正常开展、业务创新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信息系统带来的技术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成为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2.1.1.4品牌风险。激烈的行业竞争必然形成优胜劣汰,品牌管理直接影响了证券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发展空间。特别是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投行业务等,品牌的影响力决定了业务发展的前景。因此,证券公司应当积极培育品牌优势,防范各种对品牌造成不利影响的风险隐患。

2.2.1.1.5竞争对手风险。证券行业的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同业之间争抢市场份额,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取得在竞争中的先发优势、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要防止竞争对手带来的市场压力导致的短期行为,防止恶性竞争,防止为了争夺业务、争夺市场份额而采取的违规行为,同时对竞争对手的恶性竞争行为要有应对措施,要从战略决策的角度尽量避免竞争对手带来的风险隐患。

2.2.1.1.6客户风险。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客户的稳定性下降,客户的维权意识和议价能力也日益增强,如果证券公司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不能随着客户的需求的改变而提高,将必然丢失客户和市场资源。证券行业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客户操作不规范,如异常交易、洗钱等,也将给证券公司带来监管风险。因此,必须对客户进行风险教育。

2.2.1.1.7财务、运营等多种风险。这些都可能对证券公司的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如上市、购并、网点设置等,对证券公司经营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上市能够迅速增加资本规模,提高经营实力。购并能够迅速扩大规模,显著提高市场份额。网点设置在市场处于牛市阶段,随着业务的迅速增加,增设网点有利于扩大业务规模,提高市场份额,但是在市场处于熊市阶段,增设网点就有可能带来亏损。

2.2.1.2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策略是风险管理战略的具体执行策略。风险管理策略应当明确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确定风险成本即经济资本成本等。风险管理策略应当确定识别、评估、量化各种风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明确经济资本配置的具体方法和运用原则。

证券公司的经营指导思想是传统业务争份额、创新业务抢先机,稳健经营。总体来讲证券公司是风险厌恶者。但是对于业务发展、创新、市场竞争来讲,证券公司又是风险的积极承担者。证券公司的整体风险与收益趋于平衡。证券公司作为金融机构,为了获取较高收益,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在某个业务领域,相对于其它同业,若某证券公司已经具备了较高的针对某种风险的管理能力,或者能够通过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来获得风险收益溢价,就能够获得行业内相对较高的收益水平。这种有管理的需要积极承担的风险,作为主要的利润来源,就是目标风险。而非目标风险是指证券公司在经营主营业务和承担目标风险的过程中所承担的附属或伴生性风险。此类风险不能形成证券公司的利润来源,也不是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优势所在,或者风险管理的成本过高,证券公司需要因此放弃部分目标风险的承担,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采取对冲、分散、转移等办法降低风险承担。

2.2.1.2.1风险类型策略。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其它风险。总体的风险策略是有效降低市场风险、严格控制操作风险、严密防范流动性风险。

A.市场风险策略。只要有市场波动,市场风险就始终存在,不可能完全消除,只能通过风险管理措施加以有效降低。而且由于风险具有双侧性,既能带来损失也能带来收益。尤其是当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周期时,收益往往大于风险,当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末期或者负向波动时,风险往往大于收益。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措施,就能获得较好的收益。采取的措施主要有:限额管理、资产组合管理、对冲、补偿等。

限额管理包括风险资产限额、经济资本限额、净资本占用限额、投资限额、止盈止损限额等。对限额应当实行动态管理。当市场环境较好时,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周期,尤其是处于初、中期阶段,收益大于风险,在证券公司的承受能力范围内,限额可适当增加。当市场环境趋于恶化时,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末期或负向波动周期时,风险大于收益,限额需要适当减少。限额的确定需要根据风险状况、资本规模、承受能力、风险偏好、风险管理能力等因素来确定,主要的计量基础是经济资本限额。

资产组合管理包括业务组合管理、产品组合管理和股票组合管理等。资产组合管理有利于分散风险,提高风险承担能力。不同的业务、产品、股票承担的市场风险不同,当市场波动加大,甚至负向波动时,市场风险对不同的业务、产品和股票造成的影响不同。资产组合管理有利于降低整体市场风险承担程度。资产组合管理的基础是现资组合理论。但是对于业务组合、产品组合等资产组合管理的基础主要是经济资本配置。根据每一种资产的风险状况、盈利能力和资产限额确定每一种资产的在组合中的比例。根据每一种资产组合的风险状况、经济资本配置额度、资产限额、风险容忍度和期望盈利率,确定资产组合的总体额度。在预期收益率已定的情况下确定风险最小的资产组合;在风险容忍度已定的情况下寻求预期收益率最大的资产组合,通常这两者需要综合考虑。

对冲和转移是市场风险管理的重要补充手段。

B.操作风险策略。操作风险与市场风险不同,并不能直接带来收益。尤其是对于单个客户和单笔业务来说,操作风险的发生将直接带来损失。因此需要严格防范。但由于市场在不断变化,制度和流程规范永远不可能超过业务实际的需要,只能是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加以修订。而且随着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业务种类不断增加,机构不断增加,人员规模迅速增长,业务创新不断发展,完全杜绝操作风险是不可能的。完全杜绝操作风险所需要花费的的成本可能会超过了业务发展的承受能力。只要能通过加强内控管理,实现比同业平均水平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和规范化水平,就能获得超额的风险管理溢价。因此,针对操作风险也要确定合理的风险容忍度。在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周期,尤其是初、中期时,积极扩大业务规模、机构规模,就等于积极承担了更多的操作风险。但是,业务规模的扩大必须以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作保障。

C.流动性风险策略。流动性风险是指证券公司无力为负债的减少和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造成损失或破产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是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发生剧烈、数额较大变化的结果。流动性风险管理是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流动性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从资产和负债等多方面对流动性进行综合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证券公司的经营成本。流动性风险的危害性很大,必须严密防范。但是,由于流动性风险是各种风险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流动风险管理必须与其他风险管理结合起来。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方法主要有,流动性比率管理、现金流分析、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压力测试和敏感性分析等。

2.2.1.2.2风险特性策略。不同的业务有不同的风险特性,如低风险低收益、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高收益、高风险低收益等(见图1),面对不同特性的风险隐患,证券公司除了采取控制和化解措施防止风险转化为现实的损失之外,还应当采取一系列的风险管理策略,如风险控制、化解、分散、对冲、转移、规避和补偿等措施,降低证券公司的风险承担程度,降低风险转化为损失的概率,或者降低风险发生后产生损失的程度。

A.针对低风险高收益业务,应当在市场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加强风险控制,并采取积极扩大规模的办法,获取盈利,成为证券公司重要的利润基础,如经纪业务、融资融券业务等;

B.针对低风险低收益业务,应当积极扩大市场规模,成为利润来源的重要补充,如资产管理业务、固定收益业务、投资顾问业务、套利业务等;

C.针对高风险高收益业务,在加强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应当根据资本配置计划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业务规模,及时把握市场机会,获取较高的市场利润。如证券投资业务、直投业务等;为了降低风险,还应当采取资产组合管理的办法来分散风险,提高风险定价、加强保障措施等进行风险补偿,提高风险资本准备提高抗风险能力等措施。

D.针对高风险低收益业务,一般应当采取规避策略,即使少量参与,也要采取对冲、转移等办法将风险转嫁出去,如衍生品业务。

2.2.1.2.3市场角色策略。根据证券公司在市场中所处的角色,可以将业务分为买方业务和卖方业务。相应的风险也可以分为买方风险和卖方风险。买方风险相对较高,卖方风险相对较低。作为买方角色参与市场,如证投、固定收益、承购包销、融资融券等,将承担价格下跌或资产贬值损失,或债券交易的对手方违约风险等,涉及到市场、信用、操作风险,风险相对较高。作为卖方角色参与市场,将承担员工违规操作、客户异常交易被监管部门监控而证券公司被迫承担协同监管责任的风险,涉及到操作、合规风险等,风险相对较低。如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投资顾问、研究咨询等。

风险管理策略体系是风险预警体系的延伸,由风险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但是,已发生问题资产的处理应当由资产保全委员会统一管理。

2.2.2组织体系。战略风险管理体系应当纳入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之中,在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经营层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之下进行管理。

2.2.3流程体系。战略风险的管理流程体系包括:识别、评估、监测、报告、预警、处置、经济资本配置及考核等。

2.2.3.1战略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战略风险产生于证券公司运营的各个层面和环节,并与市场、操作、信用、流动性等风险交织在一起,需要从行业、业务、技术、客户、品牌、竞争对手、客户、财务与运营等多个方面进行识别。

战略风险是无形的,因此难以量化。对战略风险进行评估,应当首先由证券公司内部的风险管理专家对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假设条件进行审核,例如整体经济指标、利率的变化及预期、市场风险参数等,然后由战略管理或规划部门对各种战略风险因素的影响效果和发生的可能性作出评估,据此进行优先排序并制定恰当的战略实施方案。

战略实施方案执行之前,应当认真评估其是否与证券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保持一致,对未来战略目标的贡献,以及是否有必要调整战略规划等。

战略实施方案执行之后,无论成功与否,证券公司都应当对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的执行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客观评估、认真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等。

针对未来不确定的经济、政治因素,证券公司可以利用情景分析法,分别评估有利、正常和不利的市场条件下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可能产生的影响。

2.2.3.2监测、报告、预警和处置。证券公司应当采用定期(每月或季度)自我评估的办法,来检验战略风险管理是否有效实施。战略管理和规划部门应当对评估结果的连续性和波动性进行长期、深入、系统化的分析和监测,以便及时掌握市场变化、运营状况的变化,以及各项业务为实现整体经营目标所承受的风险。董事会和经营层应当定期审议战略风险分析和监测报告,对未来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及时进行调整。

对于风险监测中发现的风险隐患或风险事件,应当及时做出反应,进入报告和预警流程,并按照风险等级由负责部门拟定风险处置措施,并报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2.2.3.3经济资本配置及考核。对资本这一主要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方法。为了实现资本的合理配置,首先要分析每一种业务所面临的增长机会,以及这种机会所面临的风险;其次要分析这些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然后分析这种增长机会与风险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最后要在考虑风险成本、机会成本和经营成本的情况下,在各种业务品种之间进行合理配置。一种业务在短期内也许增长迅猛,但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这种业务的增长机会就会受到较大局限。因此,资本合理配置必须体现在战略规划的指导思想之中,进而落实到工作计划中去。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道德风险、法律风险、合规风险等。在制定战略规划时主要考虑前三种主要风险。在这三种不同类型的风险和不同的业务、产品之间有效地配置资本,有助于降低证券公司面临的整体风险。资本配置运用到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表现为经济资本配置。

风险包括潜在损失和收益波动。从损失的角度来讲,风险包括了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极端损失。预期损失是证券公司在现有的风险管理水平下,正常经营所必然发生的损失。而可接受的预期损失是指预期损失在证券公司经营成本的合理范围之内,并且在同业的平均水平之下,对证券公司的盈利能力不构成实质性影响的预计会发生的损失。非预期损失是指由于市场及经营的不确定性,证券公司面临的潜在损失的可能性。证券公司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通过控制、化解、转移、补偿、分散、配置等方法是风险得以转化,更多地体现为风险收益,更少地体现为损失,降低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从而获得更多的超过同业平均水平的风险管理溢价。极端损失是指在极端情况下,证券公司经营可能面临的重大损失。

经济资本是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的用于弥补非预期损失的资本准备,数量上应该等于证券公司整体损失分布中给定置信水平下的在险价值,即VAR,乘上资本乘数(巴塞尔委员会规定最低为3)。VAR的计算需要考虑相关系数和边际VAR的贡献值。经济资本配置需要依据经风险调整的资本回报率(即RAROC)来进行调整和考核。所谓RAROC是指某一项投资的预期收入减去预期损失与其所占用经济资本的比值。判断RAROC的依据就是股东对其承担的风险所要求的回报率。经济资本配置并不是把所有的资本都投入到RAROC最高的资产中就能获得最多的收益,由于存在极端风险、系统性风险防范,以及风险分散化的要求,考核经济资本配置的效果时,除了考核RAROC的大小,还要考核边际收益和边际风险的变化情况。在(股东)预期收益率已定的情况下确定风险最小的资本配置(即上行);在风险容忍度已定的情况下寻求预期收益率最大的资本配置(即下行)。通常这两者需要综合考虑。

使用RAROC对各个业务部门进行考核,容易导致业务部门不愿意开发具有战略意义但是短期内收益较低的业务或产品,需要进行修正,修正的主要依据就是各项业务所占用的经济资本的成本,即SVA,其实际含义是各项业务应当实现的股东增加值。SVA需要从各部门的收益中扣除,以鼓励业务部门进行着眼于长期发展的产品创新。

经济资本配置及其考核体现了战略风险管理及收益须经风险调整的指导思想,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并且贯穿始终。风险与收益的平衡最终体现为资本在不同业务之间的有效配置和平衡,全面风险管理在于整合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资源,提高整体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证券公司内的风险管理部协同各业务主管部门制定经济资本配置标准及其考核办法。

经济资本配置要折算为风险资产限额。经过调整的经济资本配置目标需要折算为各项业务的风险资产限额,从而对各项业务实施限额管理。

2.2.4技术体系。为了进行战略风险管理,必须对现有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完善和改造。尤其是对经济资本配置的管理,对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了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当着手建立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提高操作风险计量的科学性。

2.2.5文化体系。战略风险管理应当体现企业文化和风险管理文化的指导思想。

2.2.5.1确定共同的价值标准。风险管理应当有稳定的目标、价值标准和管理原则,形成证券公司共同的风险价值观,这就是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文化的集合就形成了风险管理文化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下,用风险管理文化的价值标准来指导经营中的风险决策。具体的运用包括:培训、资格认证、考核标准的指导思想等。

2.2.5.2全面风险管理要处理好三大关系:①风险与收益的关系。风险既代表了正收益也代表了负损失,风险管理就是要控制负损失,获取正收益。收益与风险是相匹配的,高收益就可能带来高风险,收益是有限的而风险是无限的,高风险不仅有可能损失掉过去几年的收益,甚至有可能给企业造成致命损失。风险不等于收益,承担了风险不一定就能获得收益,过高的风险就意味着赌博。不过,风险也不等于损失。风险是一种可能性或不确定性,而损失是一种结果,从个体来讲以及从短期来讲承担风险不一定会造成损失,但从整体来讲或从中长期角度来讲,承担风险在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损失,如果承担的风险适度,而且实现了有效地风险管理,就能将损失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内,并且能加以有效地转化或转移,从而实现理想的收益。因此,风险管理既要实现风险防范,也要实现积极地风险管理。②风险管理与内控的关系。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内部控制如果失效,将导致管理混乱,风险管理的机制和手段都将失灵。但是仅仅做好内部控制是不够的。因为,内部控制着重强调的是对规范的把握和控制。而风险管理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强调对证券公司整体风险的识别和评估,采取对风险的转移和补偿措施,实施对资本的有效配置以提高抗风险能力。风险管理不仅要解决不应该做什么的问题,还应该解决应该做什么,再到如何做。③风险管理与发展的关系。风险管理是手段,发展是目的。全面风险管理强调的是全员为了发展,全员也要做好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做好风险管理才能保障了企业价值的有效积累,才能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样只有深入到企业的发展之中,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才能真正做好风险管理。

2.2.5.3风险文化。风险文化是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形成一系列的文化理念和价值标准,组成较为完善的文化体系。

——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来创造价值。风险管理是手段不是目的,但是企业价值或股东价值必须通过有效地风险管理来创造。

——要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实现风险与收益相匹配。

——风险管理有助于实现长效机制:即员工及股东价值回报。

——全员风险管理与全员发展,防范风险人人有责,管理风险人人有责,促进发展人人有责。

——审慎对待风险。

——占用资源、承担风险就意味着机会损失,承担风险需要付出代价。

——风险管理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对风险的早期识别、预警和化解有助于减少和控制损失。

——任何失去控制的损失都无法用收益来弥补。

3.结论

随着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证券公司合规管理日趋成熟,但是全面风险管理还仅仅处于尝试阶段,为了积极探索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借鉴银行业及国际上比较成熟的风险管理理论,结合证券公司的实际风险管理需要,初步形成了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本文探讨的战略风险管理是这个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证券公司当前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最急迫的、也是最薄弱的工作内容。证券行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已经势在必行。本文略去了计量模型,以便使文章更加通俗易懂,更加实用。

参考文献

[1]《风险管理》,银行从业人员考试教材办公室,金融出版社,2007年

[2]《金融机构现代风险管理基本框架》,陈中阳,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

第7篇:市场战略规划范文

[关键词]医疗改革;基层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国家也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的管理和保障,对基层公立医院的医疗水平及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公立医院需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不断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医疗卫生行业是高要求、高标准、高负荷、高技术的行业,但就目前医疗改革环境下,基层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很多不足,制约着医院的发展。

1基层公立医院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概述

1.1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概念。医院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主要是指医院全体职工所蕴含的人力资源及潜力的总和,需要医院人力资源部门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具体开发、培养以及激励人才,致力于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就目前基层公立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来看,我国绝大多数的基层公立医院没有将人力资源的开发以及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与基层公立医院的发展实际相结合,没有让基层公立医院人才层次的提升成为医院整体服务能力以及经济实力提升的前进动力。因此,笔者得出,基层公立医院在制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时,要在一切以实际出发的前提下,对医院的职工进行合理配置,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训以及管理。1.2基层公立医院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现实意义。任何行业任何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人力资源的管理都是重中之重,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为企业发展做贡献。那么聚焦基层公立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直接关系到医院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水平。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推进,基层公立医院面临着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伴随着民营医院的不断发展,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政策倾斜,造成基层公立医院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困难。人力资源是基层公立医院要充分利用的核心资源,其对医院运行设备、管理以及服务等各个环节都有很大的影响,这不仅会影响医院的市场竞争力,而且会影响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医疗改革环境下,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水平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基层公立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重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要根据医院发展需求以及市场发展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2基层公立医院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1人才管理观念滞后,缺乏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随着医疗改革的推进,基层公立医院原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医院发展的需要,相较于国内的民营医院,人力资源部门在我国的大多数基层公立医院发挥的作用太不充分,区别于国外医院与国内的非基层公立医院,人力资源部门在我国大多数基层公立医院中不过是一个单纯的服务部门,做着一些专业度不高的事务。虽然基层公立医院的人力资源部门有配备工作人员,但是大部分都不是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基于这些弊端,基层公立医院的人才选拔和人才培训、更深层次的薪酬管理绩效考核和员工职业生涯的规划等的模块都很难开展,大大地降低了基层公立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效率,这也使得人力资源管理达不到理想效果。2.2人才竞争制度不活,缺乏科学的规划及供给预测。基层公立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的问题,没有建立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作保障,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进而不利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制定。而缺乏较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就不利于充分发挥医院人力资源的优势,不利于调动医院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不利于医院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当前医院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制度存在的重要问题是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保障。另外,对一线医院人员的规划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医院业务量的提升,不断增加一线医院人员的工作量,对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缺乏科学的规划以及供给预测。2.3高层次人才流失,人才激励机制亟待创新和变革。虽然基层公立医院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且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力度不断加大,但是收效甚微。造成高层次人才流失以及人才引进难的原因有以下三方面。首先,基层医院技术、病种不能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价值,不利于其实现自身价值。其次,基层公立医院的薪酬、工作条件等不能满足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最后,学历较高、素质较高的服务人员有更好的发展,不愿到基层医院就职。

3医疗改革环境下基层公立医院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3.1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发展策略及发展方向。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及管理是医院管理中非常关键的管理内容,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充分发挥医院党建工作的作用,发挥党管人才的作用,提升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其次,基层公立医院要想获得进一步发展,要重视将医院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以及医院的发展实际相结合,进而有效挖掘医院人力资源的潜力,充分发挥医院人力资源的作用,促进基层公立医院进一步发展完善。基层公立医院在医疗改革的大背景下,要善于把握市场发展方向,并和国家规定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相适应。让医院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和管理始终围绕国家医疗改革的相关政策方针,创新医院管理方法,并顺应社会经济发展潮流,进而促进医院人力资源管理。3.2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要创新管理理念,与时俱进。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根据医院人力资源的发展现状并结合医院发展实际,与时俱进地制定医院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规划,通过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推动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基层公立医院进一步发展,进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另外,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根据发展实际以及基层公立医院自身发展需求,及时对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规划作出调整是非常重要的。在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规划中,要强调“人”的重要性,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挖掘人才的内在潜力。此外,基层人力资源规划可以“借梯登高,借帆出海”,比如通过医联体、专业托管、校地共建、专科联盟等方式,使高端人才“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人才使用新模式。3.3重视人力资源价值的充分发挥,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和薪酬制度。医院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制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是“人”,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力资源的有效发挥,利用人的需求,发挥人力资源的价值,并激发“人”的潜能,将人的文化、精神以及基层公立医院发展实际有效结合起来。医院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时,要通过较为人性化的管理,加以规范化的、合理化的绩效考核制度和薪酬管理制度,借此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医护人员的才能。例如将各岗位分等级分特质来进行考核;将考核的标准量化,提高其可操作性等方式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只有将重视人才的价值发挥和对应的绩效和薪酬制度相辅相成,基层公立医院的整体效率和质量才会逐渐提高。3.4职工的人文教育至关重要。在现代医院管理过程中,在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发展完善的同时,还要重视对职工的人文教育。一般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稳定的、规范的,而人文教育是灵活的,也是有“温度”的,所以一定程度上加强医院职工的人文教育有利于改善制度管理中的不足。所以基层公立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就是强化职工的人文教育,重视医院文化氛围的营造,重视将医院管理制度与文化建设有效结合起来,在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让职工认同医院的文化以及精神,并将医院文化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进而提升自身的专业服务水平。另外,要重视对现有人才的优化,加强与员工双向沟通,了解员工的内心渴求,有针对性地提出人力资源规划。3.5发挥科学技术在人力资源规划中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先进科学技术管理在各行各业都有广泛的应用,大数据时代已然来临,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合理规划。现代科学管理工具,以及大数据分析,有利于有效借助智能分析统计功能对市场信息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实时了解医院里各科室、各岗位上的人员变化情况,进而根据统计结果制定或实时调整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3.6重视实施新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确定自己的战略目标是基层公立医院迫在眉睫的大事。基层公立医院要重视根据市场发展实际以及自身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尤其是人力资源规划应与医院的总体发展规划相契合,与医院的重点专科、特色专科相融合,进而充分发挥医院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另外,基层公立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满足人才的成长需要,为其提供成长空间,进而促进医院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基层公立医院在进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时,要求战略规划要具备长远的眼光,要制定全面、系统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体系,根据医院的发展实际以及严峻的市场竞争形势,拟定基层公立医院的人才需求以及人才的质量要求规划,保证医院在竞争中的人才优势。

4结论

无论是医疗行业还是其他行业,人才的选用和管理都是企业内部搭建人才梯队、促进发展的关键因素。从整体的大局来看,基层公立医院需要构建合理、有序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为基层公立医院储备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进而切实提高自身的医疗服务水平、科研水平和社会地位,最终使自身的发展获得持续的增长。

参考文献:

[1]杨佳.医改环境下公立医院人力资源战略规划[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

[2]李瑞鸿.基层公立医院人力资源投资问题分析[J].农村科学实验,2017(7):41.

[3]戴晓乔.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7(11).

[4]曹晶.论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战略人力资源管理[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6(5):26.

[5]侯红梅.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6(3):20-21.

第8篇:市场战略规划范文

众所周知,企业品牌创建是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是一个艰难的自我创新过程,而且很难有特定的模式给企业进行参考。但是企业又必须在充分审视自身的战略经营规划、资源产品、核心技能和市场环境的条件下,给企业品牌确立一个充满活力的“角色”。也就是说企业必须要有自知之明、知己知彼的理性心态,对于那种脱离企业战略实际的做法,刻意追求所谓的“国家品牌 ”、“行业第一品牌”等那些“想当然”的品牌目标,本质上就缺乏可操作性,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就会使得企业摸不着头脑,因此讲,企业创建品牌首要关键之一就是要有正确的健康、理性心态,通过心态的调整来确立品牌创建的实际发展方向。

在创建品牌过程中,企业必须对所在行业的发展状态准确把握,要分析评估本行业己发展到什么阶段,当在对行业环境有所认识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对企业的产品呈现的特色和“含金量”有更为深刻的创意,而这个创意也必须建立在消费者的需求基础之上,要知道企业产品所面对的消费者的需求性有多大潜力,以及替代品会在什么时间出现等等,通过思考,从企业的产品结构系统中描绘出品牌的应有价值,从而实现产品到品牌之间的转化过程。现实中,不少企业对产品和项目只知道尽快“上马”,却不知道适时“马下”工作的开展,导致产品结构混乱,使企业的整体品牌价值大大减弱。这就是说创建品牌的成功之道还在于对产品结构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发展状态紧密把握,以品牌为导向促进产品结构的合理化。“宝宝”的做法值得一鉴。

在创建品牌过程中,核心技能也是关键之一。在明确品牌发展方向的同时,企业必须考虑自身推动发展方向的实际能力。换句话讲,只有技能才会使品牌战略规划轻松出世,确保战略规划得以实施。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不少企业的领导都属于智慧型的领头人,对企业发展具备清晰而明智的指引思路,但企业的发展历程总是跌跌撞撞,甚至失去很多大好机会。很大原是因为企业本身的核心技能较差,企业内各个部门成员的素质很难和企业的战略规划所需要的技能合拍,所以企业本应以良好的态势健康发展,而如今企业的发展也十分艰难。可见素质技能是品牌创建的基础,企业必须把提高自身素质技能摆在创建品牌考虑的核心内容之内,通过创建品牌工程,提高部门成员技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巴大”的实践值得借鉴。

第9篇:市场战略规划范文

关键词:企业发展战略;预算管理;研究

预算管理是企业实现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中包含了预测、执行、控制、调整、分析、考评等管理活动,对于企业而言具有全面性和全过程的管理作用,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业绩,提高风险防范的效率。本文主要从管理活动实施出发,一直到企业的经营都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

一、企业战略与预算管理

企业战略主要是企业根据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企业的所有资源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参与市场竞争,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化发展目标。企业的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计划、绩效考核、财务预算和战略规划,其中企业管理的核心就是战略规划。随着全球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市场竞争也逐渐加快,为了满足市场竞争的要求,企业需要制定标准和要求更高的战略规划。不同企业的战略规划不同,层级划分也各不相同,通常会采用五年战略规划和十年战略规划的发展目标,不同发展阶段和目标的实现方式不同。比如,IBM的十年战略规划是发展成为全球型的整合性企业,利用全球资源进行发展和创新[1]。中国远洋集团的五年战略规划目标为实现跨国公司到全球公司的转变。首钢集团提出的战略规划为依靠首都打造高端技术服务综合产业服务区。

企业管理中,预算是一种重要的财务计算工具,可以用于分配企业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通过开支监控、计算企业利润以及现金流量等监控企业的战略目标完成情况。企业预算的方向为全面预算,包括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预算编制工作不仅是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基本工作,同时也需要管理层人员、技术人员和基层员工的共同努力。预算监控是一项全过程工作,包括编制、执行、监控、考核与评价、项目管理等。企业通过采取一年、五年、十年等短期预算和长期预算,并采用各种监控和调节方法,以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

企业预算反映了企业的战略规划,同时还可以监控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要站在战略视角下对企业的预算编制进行重新审视,充分考虑企业的技术、经营和战略需要,并以此为依据设置企业的预算目标。将预算反映到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中,通过开展预算实现企业更好的管理。企业要将预算细化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通过预算指标给企业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企业要对预算进行充分的分析,以更好的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在不同的战略时期要采取不同的预算目标、管理方式和组织形式,以充分发挥预算在企业经营活动和战略目标中的指导作用。要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就要做好企业预算工作,完善企业的预算管理系统。

二、企业预算管理实施的有效建议

(一)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为前提实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从企业内部的考评指标出发综合考虑企业的业务水平,全面分析企业的长期和短期战略目标。从企业的经营收入、盈利、债务偿还以及资产负债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实现企业运营发展要求为目标,定期考核企业的编排和执行工作,及时的反馈企业的考核结果,依据考核结果进行后期预算管理,进而构建起一个科学、完善的企业预算管理系统。

(二)构建起完善的企业管理机构,以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内部之间的竞争。企业管理人员要对预算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完善企业预算管理方面的机构和工作人员,构建科学、完善的竞争激励机制,将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充分结合起来[2],对工作人员的预算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奖励,增加员工个人薪酬在薪酬管理中的比例,制定弹性的薪酬制度,以实现不同员工的利益需要,提高员工在预算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实行全过程预算管理,以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进而不断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要分解成多个阶段和目标,针对不同的战略重点,企业要采用差异化管理的方式。企业要按照生命周期理论,构建预算管理模型以此来设置预算目标。将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分解成具体的中期目标或者短期目标,以提高企业预算管理的效率。此外,企业还要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发展动态以及企业的发展状况,合理的设立企业的预算目标。充分的评估企业的竞争对手和自身发展能力,明确企业当前的处境,分解企业的预算目标,制定科学的预算管理模式,有助于实现企业的预算目标。

(四)以绩效考核为判断标准进行全面预算管理。采用绩效考核方法全面的评估和判断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及时的发现预算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积极的采取措施进行优化。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充分结合起来,科学的指导企业的工作人员,提高工作人员参与到预算管理中的积极性,以不断提高企业的预算管理水平,进而更好的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三、结语

总之,预算管理对于企业具有重大作用,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也是在预算管理之上,其具有的优势能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服务,并通过有效财务指标确保企业的发展平衡,使企业发展策略更具科学性与指导性。

参考文献:

[1]王俊艳. 企业发展战略与预算管理集成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