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政治发展趋势范文

政治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政治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政治发展趋势

第1篇:政治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特色化;多样化;人性化;国际化

随着我国与外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联系越来越密切,思想的碰撞也越来越激烈,使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如何使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继续发挥着巨大的优势,是十分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紧跟时代步伐,准确把握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以适应新的发展需要,确保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发挥高校教育中主阵地的作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概括起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化发展趋势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鲜明特色。我国的每一所高校,无论是重点院校还是普通院校,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这些课程是所有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也就意味着,如果高校学生没有修完思想政治教育课,就不能毕业。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这在国际上是不多见的。同时,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高校教育,如专业教育、能力教育等,有着重大的差别,使其有着自己鲜明特色。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为指导,同时又以宣传为重要使命。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的指导下来进行的,离开了就没有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如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过程、教育目的等,都坚持了的基本精神。此外,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宣传。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在的指导下,我们不仅取得了民族的独立,而且使我们的国家不断地走向繁荣进步。所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义务成为宣传的主要载体,使能够被全国人民所了解、所接受,并成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从而让发挥越来越重大的作用。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多样化发展趋势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借助多种教学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比较简单,主要是理论教学或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复杂而多变的开放的大学教育环境,也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自身的需求。所以,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努力地对教育方式进行改革,使教育方式多样化,以适应大学所面临的新的形势和大学生新的需要。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的教育方式,除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和课堂教学外,又增加了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演讲式教学以及让大学生自己组织实施的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的实施已经极大地改善了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让广大师生体会到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未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会更加多样化,以应对快速发展的社会形势,这样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这是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将会更多地把大学生从课堂内引向课堂外,从校园内引向社会,让广大的大学生在课堂外的和社会的实践中来接受更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定会取得课堂教学和理论教学无法达到的较好的效果。

三、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发展趋势

我国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采取强制性的灌输模式,教师是以灌输的主体身份出现,大学生只能是被动的被灌输者,只能是客体。要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的灌输模式解放出来,就必须重视教育过程中的人性化的管理和沟通。这就要求作到,给受教育者的大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和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让他们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成为能够主动、积极接受教育的主体,成为自己的想法被充分尊重而不是被强迫接受教育的主体,而不是作为消极被动的客体来对待。未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管理和沟通模式上会更加人性化,这也是一个必然趋势。这样,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彰显,主动性、积极性得以调动,参与精神得以发扬,逆反心理得以有效控制,自主、自立、独立负责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得以形成,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自由的健康成长。

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

目前,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在不断缩小,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文化、信息、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在日益全球化。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一定会受其深刻影响,日益走向国际化,这也是未来的走向和发展趋势。因为我们的教育不能在封闭中、与世隔绝中谋求发展,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在封闭中、与世隔绝中获得发展,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在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还存在着很多弊端需要克服,这不仅需要我们自身要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不断吸取经验教训,还需要不断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把外国的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有效的管理模式、可行的教育经验等有益的东西吸收过来为我所用,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发展。总之,我国未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是开放式的教育,将不断地走向国际化,不仅要向国内社会开放,还要向国际社会开放。在开放中,进行交流、融合,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谋求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刘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第2篇:政治发展趋势范文

摘 要:文章简要回溯了美国智库发展的历程,并对美国教育智库做了概述。以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年度《世界智库排名》为依据,对美国智库现状和发展趋势做了勾勒。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美国教育智库的主要特征:按需设置,分类多元,组织结构自由灵活;紧密服务于本国教育决策;研究方法多元,注重数据搜集;监督评价机制科学合理;及时最新研究成果,多方影响教育决策;人才结构优化,运行机制通畅;经费来源渠道多元、稳定;国际联系日益加强。

关键词:智库;教育智库;战略;研究方法

所谓智库,也称“思想库”(thinking tank),泛指一切以政策研究为中心,以影响政府公共决策为目的、非营利的、独立的研究机构。如果说政府是国家决策的大脑,智库则可称为政府的“外脑”。现今,国家的发展与竞争在一定意义上而言,也是战略和智慧的竞争。高水平、国际化的智库,已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象征。就教育智库而言,它是指以教育专家为主、跨学科专家为辅,为各级、各类教育决策者在处理教育方面问题时提供专业的思想、理论、策略或方法等的科研机构。[1]

近些年来,美国形形的教育智库在教育政策研究、教育政策制定、政策评估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相应的研究专著也逐渐增多。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章拟从美国教育智库的发展背景、当下趋势与特征等方面,从宏观上介绍美国教育智库的基本情况,为我国教育智库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美国智库的发展历程

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结束、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跨国问题的日趋增多,智库也随之兴起。当前,世界上2/3以上的智库创办于1970年之后,1/2以上创办于1980年之后。在开展独立的研究并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的智库中,美国的智库数量占据了绝大部分,位列世界第一,其次是加拿大、英国与西欧其他国家。尽管日本也存在一些智库,但因其与政府机关关系太近而遭西方世界所诟病。就种类、数量与功能而言,美国教育智库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美国,智库发轫于20世纪初蓬勃发展的工业革命时期。在最初的几十年内,智库的发展态势一直十分平缓。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智库数量迅速攀升,教育智库的数量也随之增长。20 世纪中期以前,随着美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大多数智库致力于外交政策的研究。20世纪中期的“反贫困战争”促使智库的研究重心发生转移,使得其更关注国内政策,从而教育政策的智库数量大幅上升,尤其是1983年《国家处在危机之中》报告后,美国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浪潮,教育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关注教育政策领域的智库也由此大幅增长。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教育智库为国家提供制定教育政策的方案,评估教育政策的实施情况,推动教育政策辩论,已经成为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角色。

二、美国教育智库的类型及地位

智库的隶属关系、组织特征、资金来源、服务对象等是划分智库类型的重要维度。麻省波士顿地区的特勒斯协会(Tellus Institute),以即时性的环境事务、社会事务为主要研究课题。再比如,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是以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的主张为恪守原则的智库,意在促进社会自由。

具体到教育智库,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谷贤林教授将其分为三类:一是关注教育问题的综合性智库,如布鲁金斯学会(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传统基金会(Heritage Foundation);二是专门进行教育政策研究的智库,如教育政策中心(Center on Education Policy,CEP);三是由高等学校结成的教育政策研究机构或政策联合体[2]。著名的有 1985 年成立的教育政策研究联盟(the Consortium for Policy Research in Education,CPRE),由全美7所顶尖大学联合设立,包括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和西北大学。也有人从教育智库的隶属关系出发,将其分为四类:一是政府性质的智库,如美国联邦教育部下设的国家教育科学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该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是随着美国联邦教育部的职能扩张而成立的,主要负责搜集各级各类教育情报与数据,为联邦教育部决策提供翔实的教育数据;二是公司性质的智库,带有营利色彩,如兰德公司下设的教育研究部,重点研究教育评估、学校改革评估和教师教学等,根据客户的需要开展研究;三是民间团体性质的智库,经费主要来源于基金会、公司或个人的捐助,如布鲁金斯研究所、卡内基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等,开展独立的研究是其主要特色;四是高校教育智库,由于其资金来源既包括政府投资,也包括基金会捐助,以及客户酬金等,这类智库综合了上述各智库的特征,其中,专业性强是其最鲜明的特征,如美国教育政策联盟等。

上述两种分类分别从研究主题、隶属关系方面对美国教育智库做了大致的梳理,反映出美国教育智库规模和功能的成熟。就其数量而言,美国教育智库的增长与智库总体的增长趋势保持一致――20世纪70年代以后,数量明显上升。据统计,美国智库在2005年共计323家(见图1),其中有90家进行教育政策领域的研究,只有10家进行专门的教育政策研究。在这90家涉及教育政策研究的智库中,有14 家成立于1970年前,有9 家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其余多成立于20世纪80-90年代。

2007年,美国《教育周刊》(Education Week)教育研究中心评选出的过去10年中对美国教育政策产生最大影响的10个机构中,教育智库赫然在列。这10个机构分别是美国国会、美国联邦教育部、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教育信托机构(Education Trust)、美国州长协会(National Governors Association)、美国教师联盟(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achers)、达成有限工司(Achieve, Inc.)、美国教育协会(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托马斯・福特汉姆基金会(Thomas B. Fordham Foundation)、教育政策中心(Center on Education Policy)。这10个机构中,有的本身就是教育智库,如教育信托机构、教育政策研究中心。而且,美国联邦教育部下设的国家教育评估中心(NAEP)、国家教育数据中心(NCES)、教育科学研究所等也对教育政策产生了很大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智库发展更为迅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如下几个方面:信息与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巨变导致政府对信息资源的垄断逐渐减弱;政治决策事务日趋繁杂,政府管理机构日渐庞杂;信息时代的信任危机;全球化趋势的日渐加剧;对于精细化决策服务的需要。上述因素共同驱动了新式智库(包括教育智库)的建设。

三、美国教育智库发展现状与主要特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非洲、东欧、中亚、东南亚地区的国家面临的国际事务逐渐增多,迫切需要得到科学合理、最大限度有利于本国的外交策略的咨询,因而产生了数量众多的智库。在过去10年间,全球新增了至少4500所智库。仅以美国为例,2007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调查显示,美国本土智库数量为1402所;2014年,这一数字达到了1830所。

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的《2014年全球智库排名》(2014 Global Go-To Think Tank Ranking)的统计,全球共有6618所智库,分散在169个国家,其中美国智库1830所,占世界智库总量的27.7%。

在全球各大洲中,所占比率最高、拥有智库数量最多的是北美洲,其次是欧洲,继而是亚洲。就国别而言,美国所拥有的智库数量在世界上也是遥遥领先,远高于中国(429所)、英国(287所),如表1所示。

就教育研究领域智库中的教育政策智库而言,美国的教育智库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的《2014年全球智库排名》列出了位居世界顶尖的55个教育政策智库。其中,美国所占数量最多,为12所,占比为22%。而且,美国拥有世界顶尖教育智库前10所中的6所。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美国教育智库均占了绝对优势(见表2)。

就美国乃至全球教育智库发展而言,面临着如下四项挑战与四种发展趋势,两者均可以“4m”来表示。

在所面临的挑战方面,“4m”是“4 mores”的简称,即“越来越多的信息与细节”(more issues)、“更多的行为者”(more actors)、“更为激烈的竞争”(more competition)“更多的冲突”(more conflict)。“4 mores”给所有的智库带来了在竞争、人力资源、技术以及政策环境等方面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的有效措施,同样也在于“4m”,即“使命”(mission)、“市场”(market)、“人力”(manpower)、“资金”(money)。从全球范围来看,智库发展需要增强在国际层面、地区层面以及全球范围的联系与合作,创设更多的创新平台,扩大智库产品受众(见表3)。

上述智库发展趋势与所面临的形式表明,以往单纯的“发现并研究问题,寻找答案,书写报告并提交、”的操作形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智库必须不断学习,推陈出新。正如一位经济学家所指出的,“优秀的智库应该是这样的组织――能够将卓越的头脑组织起来,发挥有力的政治影响,及时将研究结果向民众,不落后于时代潮流”。

四、美国教育智库的基本特征

就美国教育智库的现状而言,其突出特征和发展趋势大致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按需设置,分类多元,组织结构自由灵活

以密歇根州的“教育思想库”(the Educational Think Tank,ETT)为例,该教育智库成立于2013年,创设初衷是满足密歇根州当地非裔美国人的教育需求。鉴于作为少数族裔的非裔美国人在升学、就业乃至社会交流等诸多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密歇根州教育思想库的主要使命便定位在为密歇根州的非裔美国人提供职业发展、专业合作、专业认证等方面的服务,组织并发起在地方社区、州乃至联邦层面的教育对话,为学生及其家长提供适切的教育咨询服务,创设良好的社区学习环境等。

(二)紧密服务于本国教育决策

当前,各国教育智库在国家教育决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以美国的“教育政策中心”为例,该中心创立于1995年,2006年被美国《教育周刊》评为“过去10年影响美国教育政策的十大机构之一”。自创立以来,该机构致力于推动公立教育,帮助美国人更好地理解公立教育。自《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颁布以来,教育政策中心发起了一系列《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的研究项目,产生了“从首都到教室:NCLB的第X年”的系列年度报告,从政策执行过程和结果两方面入手,数据搜集涉及联邦、州、学区与学校多个层面。

第3篇:政治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育教学测评; 新趋势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6-0001-02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开展测评工作十分重要。在上一轮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曾纳入了评估范围,但探索建立一个独立的经常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对于不断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便显得非常必要。

一、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带头构建教育教学质量测评的长效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明了今后十年教育工作的两大重点任务是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而其中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是深化改革新的切入点和政策措施的亮点之一。在贯彻《纲要》时,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有无的思想理论教育,这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与资本主义高等教育本质区别的重要标志;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质量,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保证其全面发展,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都显得意义非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率先构建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的长效机制。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测评体系研究”的课题,教育部曾多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一般课题进行过招标,但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一些高校也进行过探索,如:改革考试考核办法,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开展多方面的满意度测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质性研究等等,取得了一定成绩和经验。今后,各地各高校仍需发展多样化质量测评,同心协力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但是,在吸取这些经验的基础上,研制一个既能深入教学内容,又能经常有效操作;既全面测评又突出重点;既能主要在网上操作,又易于在全国推开的质量监测工具,就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测评改革创新的紧迫任务。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测评改革创新要跟踪国内外高等教育质量测评的前沿

首先,对我国2003-2008年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当时高校扩招后普遍存在资源投入跟不上、条件差距较大等问题,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派专家组进校,在全面测评中重过程、条件、资源改善等的评估,达到了“以评促建”的目的。但由于要评优,客观上重等级奖罚,因此,许多高校突击应付,有的甚至作假,评估指标也不一定能完全说明高校教育质量。这种投入过大,周期较长的评估办法,沿用的可能性已受到质疑。在提高质量成为今后十年重点工作的历史阶段,要使“发展性评价”的理念、目的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测评中去,势必要另辟蹊径。

同时,纵观国际高等教育质量测评现状,以学生学习效果为高校育人质量的基点和监测的起点,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测评发展的新趋势。国外高等教育评价理论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以测量为标志的第一代测量阶段(1900-1930)、以描述为标志的第二代泰勒模式阶段(1930-1940)、以判断为标志的第三代价值判断阶段(1940-1970)和由枯巴、林肯确立的以发展性与建构性评价为标志的第四代评价理论。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克服了过去存在的评价内容片面性、评价方法单一性、评价主体的偏离等不足,形成了更为科学的评价理念和模式。许多专家经过深入研究,指出“教育资源与教育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比较薄弱,对于高校资源条件的要求还不足以保证其教育质量,而对高等院校的评估应该重视与教育质量有更直接关系的学生学习效果”[1]。很多国家的教育评价研究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如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于2001年公布的适用于全国的学位标准,在阐述各级学位的质量和水准时,几乎用了一半篇幅列举各级学位持有人应有的学习产出。[2]美国以法律条款对学生的学习成就加以规定,要求评估者从两方面把握高校的绩效责任:一是高校所确立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期望水准,二是该水准已经实现的证据。[3]欧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协会制定的《欧洲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准则与标准》第三项“对学生的评价”也指出,“要突出对学生学习产出的测量”,“要为高校提供教学成效和学生支持等方面有价值的信息”[4]。可见,越来越多国家的高等教育评价均聚焦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国内基础教育评价也正在借鉴国外教育评价的先进经验,把学生看作是教育质量的最终体现者,因而把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核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从2007年成立以来,已对数学、语文、外语等科目的教育质量开展了评价监测。国内外教育评价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都启示,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逻辑起点,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评价新理念和质量监测新方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研究的基本思路

首先,从理念上坚持“发展性评价”并实现“三个转向”。即从重过程评价向重结果评价转向;从重教师、条件测评向重学生学习效果测评转向;从面面俱到向重点突破转向。因为一定的资源条件占有,并不一定与学习效果和质量成正比。

其次,从研制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工具入手。每门课三套测试卷(需具有同等效度、信度),每套测试卷包含四个模块的测试内容:一是基本情况(便于分类统计处理);二是对该课程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况(运用考试学理论和方法);三是对该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进步情况(运用心理测量理论和方法);四是对二、三的进步情况作归因分析的题目(运用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

再次,监测工具研制中做到“三个突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不同,未编写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在测评中如何明确测试目标和观察点?唯有吃透教材,突出各门课程的核心内容、重要观点和要求。四门课程除测试知识掌握的试题各不相同外,在测试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题目中形式雷同怎么办?要把握区分度,突出各门课程教学的特殊要求。在归因分析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语文、数学、外语等课显著不同,学生的进步同时也受到社会、家庭和大众传媒、网络的影响,如何判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相关度?在分析题设计中唯有努力突出该课教育教学的影响因子,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结论。

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工具的优越性。按上述思路取得突破,将具有以下优越性:一是主要在网上操作,测试题多用选择题,测能力的题也努力作到主观试题客观化,因此运行成本低而效率高;二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教师可方便灵活地经常使用;三是跟踪测评、动态发展,还有利于作纵向分析、横向比较;四是有利于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效果,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工作,领导教师由被动转为主动,一般不会出现逆反心理而采取应付态度。

当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工具的研制,是以普通高校为使用者来设计的。其他高校使用时则需结合实际变通使用并对测试题作相应调整。

测试卷中的题目内容应当根据形势的发展、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作出相应调整。因此,如全面推广和经常使用,势必要求建立题库,设立专门机构。是建立中介机构、协会,还是委托某个高校、机构来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质量监测工作,这需要从我国实际出发来确定。同时,如果在面上主要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工具,也不排斥各地各高校采用多种多样的直接测评、间接测评手段和办法。总之,只要是有利于收集学生学习效果的各种信息、证据的办法都可以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测评方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丰富性,才能更好地通过测评促进师生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红,钟秉林.重视学生学习效果,改善教育评估效能――国际高等教育评估发展新趋势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16-19.

第4篇:政治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互动新媒体艺术;定义;发展特征;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267-01

互动媒体装置艺术属于新媒体艺术,具有技术含量高、人机互动强、美学价值高等特点。中国的计算机图形艺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媒体艺术始于90年代初期,随着计算机的更新和合适价格的出现,更多人开始计算机图形艺术的研究和创作,其中新媒体艺术在原始模仿国外的录像艺术的过程中慢慢成为一个新的分支,促使我国在互动媒体装置艺术领域更深入地设计与发展。

目前,有部分的国内外艺术家已经开始初探互动媒体装置艺术,并且在这个领域进行了较有成效的研究。这些艺术家基于装置艺术的概念,运用一种新的媒体互动的方式设计制作了大量的互动媒体装置艺术作品,这些作品的展示表现方式众多,表现理念各有不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文中就该方面的主要成果进行综述,为后期深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一、互动媒体装置艺术的定义

互动装置艺术作品虽然在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展出,但其概念的界定笔者在国外的资料中还未看到,国内关于互动媒体装置的印刷或书籍更是少有,因此,笔者在此对互动媒体装置艺术的概念进行了尝试下界定。

互动媒体来自英文Multimedia,multi是“多重的”,media是“媒体”,指我们用来表达信息的载体与形式,从字面上解释是多种媒体集合。互动装置也被称为交互装置,交互与互动要求具有双向信息的传递,这种传递在低层次上是一种信息指令的发出与程式回复,在高层次上是一种具有判断性的信息反馈。

二、互动媒体装置艺术的发展特征

(一)20世纪50年代:单纯而原始的指令性操作

无论在何种设计中,计算机的引入都为其增加了新的生命力。此后,计算机图形艺术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从中分离出来。1968年在伦敦的计算机美术作品巡回展上,计算机图形艺术最早出现。与此同时,不同表现形式的电子媒体进入人们视野,如:影像艺术、数码图形、网络艺术等。70年代,“多媒体”概念出现在计算机行业,它只是单一而原始的指令操作,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互动媒体装置艺术在其中隐约出现。由此,笔者认为互动装置艺术的雏形是建立在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平台上的人机交互。

(二)20世纪90年代:交互方式开始呈现艺术化

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新媒体艺术作品以互动的艺术形式出现,为今天的互动媒体装置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同人通过计算机硬件的承载进行互动艺术,是以自然中的硬件装置媒介为基础的交互艺术,能使观众参与、交流甚至融入作品中,并成为作品的组成部分。同时,有很多院校艺术以及艺术机构开始发展新媒体艺术,它们是艺术活动的先锋,在欧洲以德国卡斯鲁尔的ZKM和科隆媒体艺术学院,奥地利的AEC及亚洲日本东京的ICC;美洲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为代表,澳洲的新南维尔斯大学美术学院等。

(三)21世纪至今:多元素、跨领域学科融合

2001年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的“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上李政道所言,即艺术和科学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与科学同时又是相对独立的,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应,是能动创造性的反映,同时用其独特的表现方式进行表达。因此在学科相互融合这个因素的影响下,衍生出新时期两种互动方式:“沉浸式”交互,即需要观众以肢体语言与装置进行感应互动;“界面式”交互,即观众去对某一界面进行实时操作。在这两种方式中,“沉浸式”交互的空间占用无疑是最大的。未来的发展趋势在于能与空间更好融合,将空间融入到展示作品中。这也将融合到展示设计学科中,互动媒体装置艺术的形式感本身已经具有,因为其形式感已经够强,加上媒体技术这种媒介的表现力,能够将形式感与表现力融合的很好。

三、互动媒体装置艺术的发展趋势

2003年,上海举办“艺术与科学”国际数码艺术交流展,其中希腊代表团的作品《电脑化的智能寄生物》是一件高科技的互动媒体装置艺术,人在投影屏幕前转动,红外线传感器将信号传入计算机,计算机根据传入信息进行计算并将运算结果传到一个智能装置上,智能装置根据传来的信息产生相应的运动,类似于一个智能机器人,这就好似一件科技作品。

第5篇:政治发展趋势范文

近年来,约翰・丹尼尔爵士非常关注在线教育的质量评价与认证。2013 年,受美国学术伙伴机构委托,约翰・丹尼尔爵士与同为美国学术伙伴机构顾问的涂维莉教授主编了《网络学习质量指南》(A Guide to Quality in Online Learning)。该指南英文版与中文版同时出版,主要关注正规高等教育中的在线学习,并很快在全球赢得了积极的反响。在《网络学习质量指南》的一年多时间里,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在全球得到了迅速发展。MOOCs通过新型非正式短期证书课程、新型认证方式、越来越开放的智力资本获取方式以及灵活多样的教与学的方法让教育容量急剧增加。2014年, 约翰・丹尼尔爵士和涂维莉教授又主编和出版了《后传统在线高等教育质量指南》(A Guide to Quality in Post-Traditional Online Higher Education),旨在帮助采用后传统教育方式的个人和机构了解在办学质量保证方面所需考虑的主要问题,即非正式在线学习质量方面的指南。

随着在线教育的发展,在线教育的质量与认证问题持续成为探讨的热点。本刊记者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全球化研讨会”期间对丹尼尔爵士进行了有关在线教育质量认证的采访,请他就目前在线教育的发展趋势、存在的困惑、新的理念、实践经验以及未来走向等方面做出预判与分析,以期对我国在线教育质量认证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启迪和借鉴。

记者:近两年MOOCs风靡全球,您认为会对在线教育带来哪些影响?会有哪些新的发展趋势?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丹尼尔:网络教育的主要趋势在于, MOOCs的出现促使越来越多的人研究和关注网络教育,各个大学也开始开展在线学习的实践活动。MOOCs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它不能给学生提供任何资格证书,但随着国际知名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等都在开展在线学习,我们也应该在这一大趋势下,扎实走好每一步。在线课程的数量持续上升,我认为值得高兴的是,现在各个大学对在线课程的重视度都在不断增强,人们也开始考虑将在线课程与资格证书联系起来。两年前,当人们谈论MOOCs时,MOOCs与资格证书并没有关系,当时,MOOCs的在线学习仅仅是用于娱乐消遣,这种继续教育的形式并没有特别的含义。但是,就像前面所说,MOOCs给在线教育带来极大的驱动力,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在探索这件事情。但大多数院校并没有探索得很好,课程质量也有待提高。所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网络学习质量指南》和《后传统在线高等教育质量指南》中文版令我们感到特别欣慰。

记者:据悉《网络学习质量指南》和《后传统在线高等教育质量指南》都得到认可,非常受欢迎。作为这两本指南的策划者和主编,您认为两本指南对中国的在线教育可能会带来哪些新的理念和思考?

丹尼尔:我们非常期待《网络学习质量指南》和《后传统在线高等教育质量指南》能让中国的在线教育有所受益。当得知翻译的中文版已在网上时,我很受鼓舞。我建议中国的大学将在线课程具体区分为不能提供资格证书的MOOCs和能够提供资格证书的正规在线课程。我认为这将会在从事多年远程开放教育的中国开放大学与中国传统高校之间产生一个非常有趣的倒置现象。开放大学在网络学习方面比那些刚刚起步的传统大学具有优势,所以当人们开始审视在线课程的质量时,他们很快想到开放大学。这将会激励传统大学,使他们进一步提升在线课程的质量。我认为,随着开放教育资源的不断开发,任何人只要能够上网都可以获取大量高质量的学术信息,这将是非常好的现象。两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开放教育资源的国际会议①,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这让我们引以为荣。对于距离学习中心很远的学生来说,只要能够上网,他们就可以学习很多东西,不需要任何费用,因为这些资源都是开放的。教师们可以改编这些资源,也可以翻译和自由拷贝。整个教学模式正在颠覆,之前是教师传授知识,而现在是知识随处可得,专家教授的作用在于帮助人们理解知识。因此,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而且显而易见。我们的目标是鼓励那些能够开发高质量开放教育资源的人,比如两名南非专家编写的文章,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已经翻译出来,而且翻译得非常专业。他们采取以常见的问题问答的形式编写,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高品质的出版物。如果每个人都能遵循这个质量标准,那么《网络学习质量指南》和《后传统在线高等教育质量指南》不仅能为中国教育做出贡献,而且也能推动国际教育的进步。

记者:《后传统在线高等教育质量指南》把学习者可以通过不同评价方法,为其所取得的学习成绩获得认可和认证的新型模式称作“后传统高等教育”。对目前出现的MOOCs热潮,您认为是否需要针对MOOCs进行质量认证?

丹尼尔:我在2012年曾经提出,开放课程与开放内容应该由学习者和教育工作者进行评估,形成课程质量等级排行榜。通过这种方式,评级较差的机构和个人的课程或者由于缺乏需求而消失,或者针对这些差评改善课程而继续生存。目前,几乎所有的教育机构都提供MOOCs,并提供结业证书,这也许没有太大意义。但是,正如我之前提到的,推动MOOCs朝正规在线课程发展并使学生获得资格证书是大势所趋。尽管我认为在随后的5年内,MOOCs将不是谈论的重点,但它无疑是推动整个终身学习的里程碑。

记者:近年来,在高等教育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别样元素或者“后传统”元素,而多个维度走向更加开放是“后传统”高等教育的共性。因此,在线教育的质量保证问题又面临了新的挑战。您认为在线教育质量的认证与评估会有哪些新的趋势?如何进行有效评估?

第6篇:政治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 财政支出 绩效评价 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公众对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关注度越来越高,一方面是不断攀升的财政支出规模,另外一方面是财政支出绩效水平低位徘徊,二者之间的差距导致公众对于现有财政支出产生了很多的不满。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亟需在绩效支出评价方面不断创新,利用好绩效评价这一手段,强化支出责任和效率,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粗放财政支出模式依然非常普遍,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面还处于一个探索起步阶段,希望相关探讨分析能够给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有效开展带来理论层面的有益借鉴和指导。

1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概述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绩效评价方法、技术、手段,对于财政支出决策、管理和结果进行评价的过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目的是实现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有效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质就是将绩效评价方法引入到财政支出管理过程中去,一般来说,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包括绩效指标确定、绩效评价实施以及绩效评价结果分析等几个环节。

2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必要性分析

当前在我国财政支出绩效水平不高的现实背景下,财政支出评价的必要性尤其凸显,财政支出评价工作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有助于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虽然我国财政收入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2013年财政收入更是突破了12万亿人民币,但是财政支出规模更大,各级地方政府都普遍存在巨大财政缺口,财政收支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这客观上要求我国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确保有效的财政资金用到“刀刃”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2.2 提升政府公共决策水平

政府公共决策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作用,财政支出是政府调节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可以给政府进行公共决策提供更加详实的决策依据,从而提升政府公共决策的正确性。

2.3 实现群众利益不断提升

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政府承担着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职能。但目前我国财政支出决策和管理水平、支出方向和效果等都不为公众所知,极大地损害到了民众的利益。通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这一手段,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财政支出的不公平,纳税人参与到财政支出监督中去,维护好自身的利益。

3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发展趋势分析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一直都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研究热点,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绩效评价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以及理论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未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可能发展趋势归纳如下。

3.1 法制化发展趋势

法制化是未来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重要发展趋势,世界上那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无一例外都有完善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律法规体系,在完善的法律法规下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相关法律不健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针对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面法律法规的缺失,我国要尽快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由相关立法机构出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面的法律规范,让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做到有法可依,绩效评价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通道,最大限度地减少个人主观意志给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3.2 多层次发展趋势

未来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多层次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当前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是政府,政府充当了“裁判员”与“运动员”的双重角色,这导致很多时候绩效评价流于形式,绩效评价作用得不到充分地发挥。未来我国必将建立起多层次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改变目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多层次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中,要将中介机构、各级人大、社会民众等吸纳到绩效评价主体中去,实现绩效评价的层次化,不同的评价主体可以更加全面地评价财政支出绩效水平,确保评价结果的效度和信度,为财政支出的优化调整提供依据。

3.3 创新化发展趋势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本身是一个不断拓展的理论领域,不同时期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象、环境、主体等都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这客观上要求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要做到不断创新,通过不断创新评价方法、流程等内容,实现绩效评价效果的不断提升。我国目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面创新不足、保守有余,多年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形式单一,其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脱节现象越来越明显。鉴于此,未来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面要做到不断创新,根据不同领域出现的各种新的绩效评价方法大胆引入到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去,实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效果的持续走高。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未来我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充分借鉴国内外地区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面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创新调整,形成一套有效的绩效评价方法体系,推动我国财政支出效率、效果和效益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姜琛.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困境及思路分析[J].财经界,2012(12).

第7篇:政治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机构,它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让思维自由发挥的开放的环境,必须不断的创新和运用最新的有效的教育制度。现在从初中开始至大学,学生的思想和思想都很活跃,具有很强的创造力,但也最容易被引导走入误区,尤其是在信息良莠参杂和充满诱惑的网络世界。因此加强院校信息网络建设、运用和管理,积极探索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丰富教育资源,拓展教育阵地,强化教育功能,以增强思想政治建设的时代感和主动性针对性有效性,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环节作用。

二、网络思政教育现状和面临的风险

(1)现在校园网络使用非常普遍,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截止2012年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5.64亿,其中年龄段在10-30岁的占了54.4%,这包括了从小学到博士的几乎所有学生数量。在学校里,学生的意识形态非常容易受到网络的影响,见图1所示。如果不重视网络思政教育,不重视理论灌输和思想引导的方式,在不远的未来我们非常有可能遇到具有威胁性的社会意识形态斗争。

(2)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网络是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网上意识形态斗争尖锐复杂,同时西方国家的网络优势依然很大,资本主义思想充斥着校园网络,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负面影响,在充满诱惑的网络迷失自我。

(3)传统教育受到网络教育的挑战。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学生更愿意通过网络来进行沟通和探讨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例如通过公共论坛,微博和QQ等新式交流平台。这迫使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不得不做出改革。合理的利用网络教育,网络与传统相结合,能够很好的促进传统教育的完善,实现传统教育优势和网络教育特长共存的大教育平台。

(4)校方领导认识不足。在中国目前的教育模式下,应试教育多于素质教育,大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满足于现有的制度,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加强和改进院校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对策

随着院校的不断建设和发展,网络硬件设施的投入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因此针对目前面临的现状和存在的风险,本文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

(1)加强网站建设。网站建设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大量的思想教育素材和事例以及教育方法,掌握最新的社会信息,进一步提高思想教育工作效率。同时,网络建设可以让在校学生轻松获知世界变化,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2)集中管理校园网络。校园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保证他们既能获得包罗万象的网络信息,也要保护他们不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必须集中管理校园网络,加强网关监管,针对论坛、微博等公共信息集散地进行管制,及时删除不利于学生成长的负面信息,传递正能量。

(3)设立网站专栏。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隐私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校园里的内向的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倾诉内心的世界,因此学校非常有必要设立网站专栏,随时掌握学生内心世界,针对学校实际展开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校园和谐。

(4)定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了能够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随时关注社会发展的方向,不断总结经验,定期开展教育总结会。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门课程,系统的有体系的向学生讲解网络的优势和可能存在的风险,让学生在网络世界中有自我保护的能力。通过开展网络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约束学生的网络行为,自觉文明上网。

(5)普及网络法律。开展普及网络法律知识活动,可以从法律的角度让学生重新认识网络使用的秩序性。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多样化、社会化和制度化三个方面。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依靠网络平台,真正达到了平等对话和有选择性对话的目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学生可以有选择的对其感兴趣的话题积极参与,发表观点,和思政工作者进行平等对话。现代的学生对个性化的追求,使得网络教育形式多样化,积极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

(2)由于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不免存在一些不良信息,通过高校联盟和集中管控虽然可以从大局上实现很好的控制,但不免有漏网之鱼,因此这就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和监督,通过网络大平台实现多方位和多途径的立体式格局,及时掌握社会新形势带来的新问题,实现发现解决问题无滞后的问题。

(3)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形势多样化,但没有制度化的环境,它是没有旺盛的生命力的。通过制度化为院校网站建设可持续投入、网络法律的不断完善等提供实际的保障,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开展和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刘婷婷.“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

[2]姚丽静.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方法创新[J].中国科技投资.2013(3)

[3]王虹,刘朋.近十年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评述[J].教学与研究.2011(11)

[4]谢玉进,胡树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新走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

第8篇:政治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 动画电影;三维动画影片;动画制作

动画用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会“动”的画面。它是利用人类眼睛的“视觉暂留”现象,使一幅幅静止的画面产生动态的影像,达到连续播放的效果。传统动画片是用画笔画出一张张不动的、但又是逐渐变化着的连续画面,经过摄影机、摄像机的逐格拍摄或电脑扫描后期加工制作形成连续放映的影片。让不动的画面在银幕上或荧屏里活动起来,这就是传统动画片。木偶动画片作为动画片的一个变种,制作流程和传统动画的后期制作方式基本一致,把玩具或木偶摆放在镜头前,每拍摄一格胶卷,就移动一下玩具和木偶,再继续拍摄下一格。剪纸动画片是用中国民间工艺剪纸的手法,把人物和景物剪好,再摆放到镜头前一格一格地拍摄,一下一下地移动,得到连贯的画面,形成动画片,这些都是传统动画片的分支。

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目前在电脑动画制作领域中三维数字动画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三维动画制作包含了数字模型构建、动画生成、场景合成三大环节,而三维扫描、动作捕捉、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给这三大环节都带来了全新的技术突破。综合运用这些新技术,获得魔幻般的特技效果,彻底改变了动画制作的面貌。美国的MACROMEDIA公司于1998年6月推出了优秀网页动画设计软件Flash,它是一款交互式动画设计工具,用它可以将音乐、声效和连贯的画面集合在一起制作出高品质的动画影片。Flas的制作手段主要是依靠计算机软件,归属于电脑动画。

一、传统动画影片制作工序繁琐、制作复杂

传统动画经历 100 多年的发展,影响力越来越大,无论大人小孩等不同的人群,都是它的观众。它可以完成许多复杂的高难度的动画效果,几乎人们想象到的它都可以完成。对于电影从业者来说,不论拍什么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都是用摄影机以每秒24格或者以上的速度把表示电影内容的被拍摄对象拍摄到胶卷上,然后再以每秒24格的速度播放,利用人们的视觉差,使人们看到银幕上活动的景物。而动画片的不同之处,是将连续的画面一格一格地进行绘画表现,并且在之后进行逐格拍摄,每拍摄一格之后,就把被拍摄对象移动一下,播放的方式则是一样的。它们的艺术造诣,全都表现在那一张一张地画出来的图纸上。

传统动画可以制作风格多样的美术作品,在塑造恢弘的画面及细腻的美术效果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是传统动画有难以克服的缺点,即便有一整套制作体系来保障传统动画片的制作,但从分工上说传统动画是比较复杂的。一部完整的传统动画片,无论是2分钟还是2小时,都要经过编剧、导演、设计(人物设计和背景设计)、设计稿、原画、动画、绘景、描线、上色、校对、拍摄、剪辑、作曲、拟音、对白配音、音乐录音、混合录音、洗印等十几道工序的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才可以顺利完成。观众们所熟悉的《大闹天宫》这样一部 120 分钟的动画片,需要画10万多张画面。我国的52集动画连续剧《西游记》绘制了100万余张原画、1万余张背景,共耗纸30余吨、耗时整整5年。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传统动画影片都是在如此繁重而复杂的绘制任务工序下,由大量的人员共同合作完成。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的动画片已经简化了其中的一些程序,但是传统动画制作的复杂程度依然是繁琐的。

二、电脑三维动画影片耗资巨大、人才奇缺

三维动画技术是一项综合利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学、数学、物理学、生理学、艺术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用计算机生成连续的具有虚拟真实感画面的技术。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以及计算机软件技术,尤其是图形图像技术的发展,三维动画技术在影视特技领域逐渐成为了一种崭新的、不可缺少的手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三维动画已经在动画生产的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得到普及。运用计算机图形技术制作动画的探索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的,当时三维动画的制作主要在一些大型的图形工作站上完成。在DOS操作系统下的PC机上,3D Studio长期处于领先地位;1994年微软推出Windows操作系统,并将工作站的三维动画制作软件Softimage移植到PC机上;1995年,Windows95上市,3DS出现了强大的升级版本3DSMAX1.0;1998年,三维动画制作软件MAYA的出现使三维动画又树立了一块崭新的里程碑;至今很多三维设计人应用MAYA软件,因为它可以提供完美的3D建模、动画、特效和高效的渲染功能。

在计算机动画制作过程中,三维动画特技可以说是电脑动画技术中的一大难题,因为这需要非常强大的软件和运算能力极强的硬件平台。当然,它所带来的视觉效果也是无可比拟的。例如,动画师用三维扫描技术对一个80岁的白发老太太进行扫描,形成一个数字化人物模型,然后将杰克逊的动作捕捉下来,用以驱动老人模型的运动,观众将会看到80岁老妪劲舞的场面,甚至还可以利用动画捕捉技术实现网上或电视中的虚拟主持人,等等。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视觉效果的幕后英雄是众多的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和视频特技制作软件。好莱坞的电脑特技师们正是借助这些非凡的软件,把它们的想象发挥到极致,带给了我们无比的视觉享受:《侏罗纪公园》《怪物公司》《机器人总动员》这些影片中逼真的恐龙、亦真亦幻的未来城市和生动有趣的“机器人瓦力”让人沉浸在现代电影所营造的“真实”世界里。实际上,实现理想的三维动画特技需要非常强大的软件和能提供超强运算能力的硬件平台。所以这项工作可以说是在高科技电影中花费最大和最费时的,并且需要大量的专业高级技术人才。

三、动画影片新兴产物――Flas特征分析

Flash软件自1998年面市以来以其独特的2D网页多媒体技术及交互式的编程令浏览者耳目一新。1999年Flash4版本正式推出,其动画制作与脚本编程得到了较大的加强,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Flas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与普及。从制作方式来看Flash 动画有别于以前我们常用于网络的 GIF 动画,它采用的是矢量绘图技术,正是由于Flas为矢量图构成的,这样就大大地节省了影片文件的大小,在网络带宽局限的情况下,提升了网络传输的效率。和传统动画相比,Flas影片抛开了一张一张画图纸的制作方式,采用了制作动画时元件重复利用的方法,这样就简化了动画制作难度,大大降低了动画制作工作量。从以下几点分析Flas制作的特征。

1.Flas制作使用矢量图形和流式播放技术,与位图图形不同的是,矢量图形可以任意缩放尺寸而不影响图形的质量。流式播放技术使得动画可以边播放边下载,从而缓解了网页浏览者焦急等待的情绪。

2.通过使用关键帧或元件使得所生成的影片文件非常小,几KB字节的动画文件已经可以实现许多令人心动的动画效果。比如在进行角色动画制作时,动画角色的主要部分头部,一般只需画出各个角度形象一个,然后建立完整的元件库,这样就可以在不同场景镜头里反复使用这些原件库,最后动画影片变形的问题也得到了避免。在传统动画制作中由于一些原因:比如分工复杂、人员素质差异、对造型理解差异等,都可能导致各个镜头或各个片集中角色的造型不统一。

3.Flash可以把音乐、动画、声效、交互方式融合在一起,并且创作出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动画效果。Flash还可以支持MP3的音乐格式,这使得加入音乐的动画文件也能保持小巧的“身材”。 用在网页设计上不仅可以使网页更加生动,而且小巧玲珑下载迅速,使得动画影片可以在打开网页的很短时间里就得以播放。

4.Flas的制作相对比较简单,只需要掌握一些特定的软件就可以尝试,一个爱好者很容易就能成为一个制作者。用Flash制作动画会大幅度降低制作成本,减少人力,物力资源的消耗。同时,在制作时间上也会大大减少。半小时的节目,若用Flash技术制作,大约3~4个月就可杀青,若用其他技术通常需用10~14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5.Flas具有交互性优势,更好地满足了受众的需要。它可以让欣赏者的动作成为动画的一部分,通过点击、选择等动作决定动画的运行过程和结果。这一点是传统动画所无法比拟的。强大的动画编辑功能使得设计者可以随心所欲地设计出高品质的动画,通过MEL语言的编写可以实现交互性,使Flash具有更大的设计自由度。

当然,Flash无法孤军作战,它必须与其他的图像软件配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且Flash 制作较为复杂的动画时感觉到很费力,特别是必须逐帧动画才能完成的动作,比如转面动作,毕竟用鼠标和绘图笔没有真正的纸笔好操作,这时传统方绘画制作更方便。往往在碰到需要逐帧渐变的复杂动作,造型又比较写实,传统方法中的拷贝台和纸笔就更能够方便地解决问题。另外在电脑中绘画不比用铅笔在纸上画画,它很难控制笔触的准确运行,如果是绘制写实、精细风格的画面,计算机的表现难度就更大,特别是绘制矢量背景时这个问题则更加突出。矢量图虽然有不少优点,比如可以无限放大而不失真,文件体积小等。可是同样存在致命的缺陷,它的过渡色很生硬单一,很难画出色彩丰富、自然的图像,为了回避这一弱点,必须采用其他软件或者手工绘制的位图来解决,这样又使文件体积增大,不能体现出 Flash 的原本优势。

我们不必把计算机动画和传统手绘动画分开来看,计算机动画与传统手绘动画并不存在本质区别,两者都是动画的一种表现形式。 Flash 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它与个人电脑很好的结合,以至于现在人们把 Flash单独从动画领域拉出来,专门定义为一种动画形式。实际上它还是动画,只不过是用计算机软件制作出来的动画。总之,动画影片正在趋向于规模化、标准化、网络化发展。现在动画制作和动画技术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形势,各有特色但相互兼容。所以在使用计算机制作动画时需将软件特征与传统动画创作完美结合,为中国动画事业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王东.动画中角色形象的夸张与变形[J].美术大观,2010(07).

[2] 苟晓琛.Flash中的动画语言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04).

第9篇:政治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中间性经济组织 温州文化 家族企业 企业集团

温州中间性经济组织无论是哪种联合模式,均是企业和市场进行的交融,最终形成边界模糊不清的经济组织。中间性经济组织必然是以中小企业组织形态为主的温州模式的发展方向。

温州中间性经济组织形式归纳为以下三种:第一,在温州制鞋、服装、工业电器、汽车摩托车配件、打火机、眼镜以及灯具等行业广泛应用的虚拟经营;第二,介于纯市场和层级两种组织之间的企业集群,它比市场稳定,比层级组织灵活,借助于这种特殊组织结构,小企业之间建立长久的交易关系且不一定以契约来维持,而主要通过信任和承诺来进行协作,从而获得马歇尔所说的“外部经济”;第三,包括契约式与股权式的战略联盟。契约式的战略联盟在温州柳市发展最具典型,柳市的323家低压电器公司联合起来,先后在全国320多个大中城市,230个县级行政区设立了进行统一的销售子公司、分公司和门市部,在18个国家、地区开设直销点、销售公司,既避免自相残杀,又为各企业产品的销售和企业形象的树立提供了保证,以致发展成股权式的战略联盟,诞生今天的德力西集团、正泰集团和新华集团等大企业。

温州中间性经济组织的竞争优势

中间性经济组织根植于温州文化获得蓬勃发展势头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多数温州人没有受惠于计划体制的好处,没有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可供依赖,不同程度地需要自谋出路,从而养成一种独立性与自主意识。这种独立性、自主意识使得温州人较之受计划经济影响较多的其他地区的中国人具有强烈得多的创业倾向。在全国各地的160万温州人大都采取独立经营的形式。早期的温州老板的创业精神被归纳为:可以当老板,也可以睡地板。温州人的“市场精神”是丰富的,他们对潜在获得机会是如此的敏感,以至于从大人到小孩都会非常娴熟的讨价还价。

中间性经济组织就其特长来说符合温州的文化传统。通常认为,温州人较早具有市场经济的文化底蕴,由此追溯到1600多年前永嘉学派“事功”的文化传统。永嘉学派曾提倡“功利并举”、“农商并重”,即功名和利益同等,务农和经商一样重要,批评封建政府限制工商业发展的“重农抑末”思想,强调实际的经济利益,重视流通。这一文化历史的渊源使得温州人比较注重功利。在国内,温州人较早放弃了传统的小农经济而从事工商业,以分散个体的决策来使分散的稀缺资源得到更有效运用。

中间性经济组织是指介于纯粹的市场交易和完全一体化之间的各种联合形式。其特长可以分为:成员企业各自具有独立性。这点比较符合温州人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文化特点,各企业可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各自应付剧变的环境。由于确保了各个企业的相对独立性,各企业就有可能充分发挥其独创性,就这点而言,比较适合温州企业的市场观念。中间性经济组织的成员企业之间仍存在着竞争,这种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能促使企业仍保持着较高的生产经营效率。与垂直联合企业相比,由于企业相互负担较轻,可以减少温州中小企业应付环境变化的脆弱性。

中间性经济组织节约家族企业交易成本

中间性经济组织交易成本比较低。市场交易存在着交易成本,为了减少市场交易成本,可以利用企业替代市场的方法。作为温州的家族企业,选择企业替代市场的纵向一体化会增大企业内要素交易成本与管理费用,有可能导致生产成本上升与竞争力的衰退。为避免减少企业的纵向一体化产生的问题与节省交易成本,让某些资源禀赋差的部门和效能弱的功能从企业内部分离出来,将企业的某些功能外部化,仅留下企业最有优势的核心功能,这是温州企业的一种普遍做法,这种组织内部的交易可以减少交易成本。

中间性经济组织特点,决定了它在温州企业目前现状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能够实现总成本最低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它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是各种知识和组织能力的总和。温州民营企业通常规模不大,往往很难与国内外大企业抗衡;发展中的民营企业的扩张愿望迫切,而本身资本集聚又十分缓慢;企业在开拓新的市场领域过程中,彼此需要对方互异的核心能力,以形成更大的合力,这就促使双方建立战略联盟合作关系,聚合彼此的核心能力。

在温州古典家族制企业里,以“家长”为核心的企业制度能够有效地保证企业重大决策的效率。家族内部成员之间血缘关系也有助于化解各职能部门间的利益矛盾。但在企业发展后期,这时企业的规模扩充的冲动增强,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内部协调费用增加,原先利用伦理规范进行管理的节约交易成本的制度反而增加了交易成本。

中间性经济组织在温州民营企业固有的矛盾中找到自己生存空间。它既能通过专业化分工、提高资产专用性来降低生产成本,又通过一体化形式来降低交易成本,实现了交易成本的最低。

中间性经济组织推动了家族企业向社会开放产权的进程

中间性经济组织的发展实际上是在家族经营与现代企业制度中找到一种比较好的结合点。通过采取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企业集团化、企业战略联盟等形式,虚拟企业实质上是企业产权在创业家族成员以外的全社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它可以实行以小博大,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在使得企业利益相关者得到更多剩余的同时,却没有人为此受到损失。这一产权重置可以看做是一个“帕累托改进(Pareto-promotion)”的过程。它无需在家族企业内部进行较大的变革――因为变革会带来交易成本,企业要为此支付巨大的交易成本。

合作竞争型中间性经济组织发展趋势

温州家族企业间的联合往往趋向于战略联盟形式

温州大企业之间趋向于建立战略联盟,这是由于温州独特的文化使然,温州企业家合作精神不强,因而那些具有资源互补性的民营大企业之间,采取战略联盟形式,比购并或建立企业集团更为现实。

温州家族企业间的联合往往借用企业集团的外壳,其实质仍然是战略联盟。战略联盟不是依靠所有权关系的扩张,而是通过优势互补的“共生”方式,达到实际扩大企业边界的效果。表面看来,温州的企业集团都有以资本为联结纽带的层次结构,像“正泰”、“德力西”、“天正”这类企业集团都是以品牌为核心,资产为纽带,进行兼并联合,子公司技术上独立或半独立。但温州所谓集团公司控股甚至持有全资的紧密层企业,其实使用的基本上是自己原来的车间厂房,而作为独立法人加入集团的其他半紧密层或松散层企业,与核心层之间很少存在以资本为联结纽带的关系。前不久包括四大中国锁王在内的8家锁具企业联合组建了中国最大的锁具企业――温州市强强集团有限公司,从企业联合的法律地位和产权关系来看,这些企业集团只是有分寸的联合,因而更接近于一种虚拟一体化的战略联盟的形式。

在温州企业集团内部,股权和契约构成了企业集团二元的联结纽带。契约关系性质维持的企业联合,其稳定性明显不如资本投资性质的企业集团。因为这种通过契约联结成的企业集团所体现的是一种经济伙伴关系。通过股权结构确立的企业与企业之间,具有一定科层制性质(控股关系),又具有一定市场交易性质(独立企业)的企业集团。通过一定的组织协调较好地克服了企业间市场交易成本,也节约了组织成本。这种安排是基于充分发挥科层和市场的优点和充分体现效率的考虑。

温州企业集团发展采用的中级一体化,集团组织内部的既有科层、又有市场的组织形式是组织经济的客观规律为自由开辟的道路。温州目前的企业集团发展的这一方向看,相对于古典企业能降低部分生产成本,相对于单纯的契约关系性质维持的企业联合,也能节约部分市场交易成本。通过合作,企业间知识形态的资源进行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形成组织间的学习,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温州的中小企业通过组织功能的虚拟走向虚拟一体化

温州早期的分包企业与发包企业之间是以承包契约为联结纽带的,两者的市场地位存在着不对等性。随着虚拟组织的发展,温州企业的战略外包将发展成为虚拟一体化组织,其发展方向由原先的靠近市场协调到更靠近组织协调。

虚拟一体化是市场形态向企业形态演进的一种组织形式。但随着分工的发展,分包企业拥有了独立开发新产品的能力,规模也逐渐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单位生产费用逐渐降低,具备了与发包企业相抗衡的力量,于是分包企业和发包企业的市场地位就对等了,都变成了整条产业价值链上的模块制造单元,从而必定走向虚拟一体化组织。

温州中小企业向虚拟组织转变,要经过若干循序渐进的蜕变过程。首先中小企业的内在功能要核心化,即企业在功能上的单一化、专长化。功能核心化需先确定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确定的过程中,一方面结合核心能力的特点,另一方面结合市场竞争状况和产品组合分析。核心竞争力确定以后,在资源分配的调整中,逐渐向核心竞争力方向倾斜。其次,建立企业运行的网络平台,包括协调分散化关系的企业信息网络,物流网络,以及体现彼此合作规则的契约网络。

“地方法团主义”的采用将推动集群化企业快速成长

通过政府的推动来实现的集群发展,被归结为所谓“地方法团主义”,如成立行业协会或商会、营销协会、采购协会等合作化组织。当集群发展处于初始发展阶段时,大多数企业是靠模仿学习获取资源能力的,自身的技术设计工艺质量控制等能力都处于较低级的水平上。随着市场的发展,要求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提升质量和服务上有更高的能力。这往往是单个企业难以做到的,这时集体行动和政府与市场的组织就成为企业发展更为重要的方式。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温州的行业协会的作用日益突出。目前,自律管理在温州市行业商会中得到普遍推行,行业商会在市场开拓、服务维权上也起着十分重要作用。随着竞争的进一步加剧,行业商会在强强联合、整合团队力量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政府的作用不在于替代市场,而在于增进市场。从这方面看,政府应该通过研究制定产业规划,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保证生产要素的供给,完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整顿与规范市场秩序,创建企业集群发展的良好环境。

参考资料:

1.迈克・波特,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J],2000(2)

2.何向荣、张苗荧,虚拟经营嫁接温州家族制与现代企业制度,浙江经济[J],2003(15)

3.张苗荧,论温州文化的消极因素及其对温州经济进化影响,华东经济管理[J],2003(5)

4.孙蔚、张苗荧,温州企业治理结构特点与演变路径,商业时代[J],2004(3)

5.胡刚,中间性经济组织:对产业组织合理化内涵的新认识,理论经济学[J],2002(2)

6.王王君,论簇群经济的阶段性演进,理论经济学[J],2002(7)

7.赵春明,虚拟企业,浙江人民出版社[M],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