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安全文化的要素范文

安全文化的要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安全文化的要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安全文化的要素

第1篇:安全文化的要素范文

关键词:安全文化体系 HSE管理体系 关系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5-162-02

1 安全文化体系和HSE管理体系的基本情况

HSE管理体系是关于健康、安全和环境的一套完整的管理标准。HSE管理体系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欧美大石油公司开始建立实施至今, 在石油化工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自引入我国后,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率先在全国开始推广实施,至今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为提升石油化工行业的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至今仍然是石油化工行业重要的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标准。

近几年,以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又开始推行安全文化体系建设。安全文化建设逐渐得到了很多企业的认同,确实也给企业安全业绩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符合近年来国家不断强化的安全管理要求方向。但不少企业在建立安全文化体系的同是,仍然保持了HSE管理体系的运行。

安全文化体系和HSE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促进了安全管理规范化的提高和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但是,多套管理体系同时并行,也不可避免地在基层增加了工作量,给基层对体系的理解和执行带来了困难。

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安全文化体系与HSE管理体系的关系,关系到能否正确引导和实施整个企业的安全管理目标和方向,能否合理、有效地利用企业的资源提升安全管理业绩,能否理顺安全管理与企业整体管理框架的关系。

2 安全文化体系和HSE管理体系的对比分析

目前多数石油石化企业建立运行的HSE管理体系,主要是依据Q/SY1002.1-2007《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而安全文化体系则是借鉴国际安全管理先进的企业,如杜邦公司的安全管理经验,和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颁布的相关OSHA标准。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可以发现两者既有差异性,更有诸多的相同点。

2.1 安全文化体系和HSE管理体系的相同点

从根本上讲,安全管理的实质是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有效预防控制。安全文化体系和HSE管理体系都是基于这一基本原则设计的,所以两者的管理目标是相同的,都是要通过系统的、科学的、完整的管理体系,实现对所有风险的全面识别和正确评估,对评估后的风险采取适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来达到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的安全管理目标。两者的管理手段也都遵循“PDCA”循环的基本管理模式,有完整的闭环管理特点。两者的管理原则和思路也都是基于“预防为主”,所以,安全文化体系和HSE管理体系从本质上讲,具有一致性和相通性,在基层安全管理的实践操作中,完全可以融为一体来实施和运行。中石油在近年来的实践中,已经把安全文化体系与HSE管理体系进行了融合,提出了“HSE文化”的概念。

2.2 安全文化体系和HSE管理体系的差异点

当然,安全文化体系和HSE管理体系在具体的管理细节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主要的差异表现在:

2.2.1 管理内容的差异

在体系的管理内容方面,安全文化体系主要是针对安全风险管理,对环保和职业健康防护管理方面的内容包含较少;而HSE管理体系则在以安全风险管理为主的同时,包含了环保和职业健康管理的内容。

2.2.2 体系要素的差异

HSE管理体系依据Q/SY1002.1-2007《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具体实施的要素根据标准第5条“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规定,具体包含了“5.1领导和承诺;5.2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针;5.3策划;5.4组织结构、资源和文件;5.5实施和运行;5.6检查和纠正措施;5.7管理评审”7个一级要素,其中又分解为25个二级要素。而安全文化体系目前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关键要素设置,比如杜邦公司设置为“行为安全管理”和“工艺安全管理”两大模块22个基本要素,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设置为“行为安全管理”、“系统安全管理”和“工艺安全管理”三大模块27个关键要素。

2.2.3 实施要求的差异

HSE管理体系自引入我国至今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HSE管理体系在建立过程中只注重“形似”,缺乏“神似”,使体系运行不畅,没有达到实施HSE管理体系的目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HSE管理体系的实施要求是以标准的形式出现,原则性强,具体的执行指导性差。

而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是指企业在自己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占据主导思想的、并能成为全体员工认同和恪守的安全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所以安全文化本身是一种多数员工认同的行为准则,必然在实践中的执行指导性好。

对比HSE管理体系和安全文化体系的建立过程,HSE管理体系多数还是强调按照标准条款来执行和落实,而安全文化体系则强调要从“转变安全观念”开始,从“培养安全习惯”入手,达到“提高安全技能”的目标。也就是HSE管理体系注重按照条款来执行建立,对员工的参与关注不足,而安全文化体系建立从引导和转变员工对安全价值观念的培育和认知开始,注重员工的参与,因而更容易为员工所接受和理解。管理体系的执行主体是人,管理的主要目标也是对人能动性的开发和引导。所以,注重关注员工的安全文化体系比侧重落实标准条款的HSE管理体系更容易在企业得到实施和运行。

从每个要素的具体实施要求方面对比发现,HSE管理体系由于是以通用标准形式,实施要求比较原则,对具体的岗位员工执行指导有一定的差距。而企业往往也没有对这类的要求进行细化和明确,就造成同一要素在不同的岗位员工之间理解和执行有差异。实践证明,越细化、越明确的实施要求,在现场执行落实的越好。而安全文化体系的每个要素都配套了完整、详细、明确的执行标准或要求,所以现场执行落实的更好。例如有关安全职责的划分方面,HSE管理体系规定“组织应确定与健康、安全、环境风险有关的各级职能部门和管理层次及各岗位的作用、职责和权限,形成文件,便于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而安全文化体系则明确提出了“属地管理”的概念:每个员工都应以工作区域、工作职责、所负责管理的资产为划分依据,明确自己的属地管理范围。在自己的属于管理范围内,自己负全部的安全管理责任。显然,这种“属地管理”的概念更明确、更方便所有员工理清自己的安全职责。

在塔里木油田的安全文化体系建设实践中,根据油田的生产作业特点和风险特点,借鉴杜邦公司的成熟安全文化管理经验,设计出的“行为安全管理”、“系统安全管理”、“工艺安全管理”三大模块27个关键要素,都配套了相应的执行标准和具体可操作的管理工具。通过这些执行标准和管理工具的推广和落实,安全文化的氛围自然得到了提升。如普遍推广的“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理念、“安全经验分享”做法、“岗位技能需求矩阵”和“工作职责分工表(RACI表)”工具、“高危作业”执行标准等,都给员工提供了从“我要安全”到“我会安全”的具体工具和方法。

3 结论

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必然经历从经验管理、制度管理到文化管理的过程。HSE管理体系应该属于制度管理阶段,而安全文化体系则是企业文化管理阶段的一部分。通过分析和对比,我们应该认识到,HSE管理体系和安全文化管理体系从安全管理角度来讲,既有一定的差异,又有一定的一致性和相通性,形象地来比喻,HSE管理体系是系统安全管理“大树的枝干”,完整但不具体,而安全文化体系则是系统安全管理“有枝干有枝叶的大树”,更丰满和具体。对比所有要素,实际上在现场执行和落实安全文化体系的要素,就完全符合和满足了HSE管理体系中对安全管理部分的内容。将两者进行融合,建立“HSE文化”,对企业基层来讲,将更符合生产作业实际,更能提升安全管理的业绩和效率。

参考文献:

第2篇:安全文化的要素范文

关键词: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系统论;原则

1引言

近些年我国煤矿企业安全事故频发,因此为了有效的解决安全问题,坚持“以人为本”观念,重视系统论在安全文化系统建设中的运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1.1针对系统论的论述

通过使用集中性、终极性等概念构建的系统论,在一切综合系统、系统的规律等研究中都比较适用,且最大限度的对结构等进行数学表述。系统强调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目的性三大基本特征。作为一种指导思想,系统论要求把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考察,符合关于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哲学原理。

1.2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系统的研究

1.2.1对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系统中人的研究文化建设的主要对象是人员,在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包括了决策层的矿长及相关负责人、管理层的各部门领导、执行层的技术及其他工作员工、操作层的普通员工以及受邀临时到访的职工家属、领导等。1.2.2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系统的要素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系统建设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主要在思想、组织、制度建设及生产过程中得以表现,其构成要素为精神、行为、物质、制度文化四大层次。其中精神文化是安全文化组建的灵魂与核心,其安全价值观是安全文化的重中之重。精神文化通过安全制度文化进行体现,通常是在生产中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等进行实施,从而为精神文化提供制度保障。行为文化作为安全文化的一部分,需要以精神及制度文化为基础,为员工的安全生产与活动提供正确的行为方式,他不仅包括制度内的安全生产行为,也包括文化宣传等。而物质文化是安全文化的具体表象形式,其主要由安全技术、设备、生产环境等构成。以上四种文化只有相互协调、相互统一,才能够有效的发挥安全文化系统的价值及作用,为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提供保障。1.2.3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系统的过程根据《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企业安全文化过程主要由安全承诺、安全行为激励、全员参与安全事务等组成。煤矿在建设安全文化系统的时候要以相关要素为基础,基于自身及外界环境调教,有条理、有步骤的实施。

1.3系统论在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系统构建中的运用

1.3.1遵守原则,做好系统构建在进行安全文化系统的构建中,要遵守整体性、结构功能性原则,要有系统化的组织设计。在构建中要站在企业与空间、时间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所谓企业视角是说要以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系统为基础,分析内部员工、要素、过程;空间视角则是说,要将企业安全文化系统看做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但又要突出其独立性,设计的系统应具有开放性、符合企业及社会发展潮流;所谓时间视角是说,构建的系统要充分的与外界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保证系统的高效、稳定,使其形成闭环系统。所以,在进行安全文化系统的构建中可以侧重于理念目标子系统、发展动力子系统、构成控制子系统的构建,从而优化煤矿安全文化系统的建设。其中理念目标子系统以构建理层结构为重点,要基于企业内外环境状况后,制定安全承诺及目标,通过此系统帮助全体员工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从而为企业职工打造企业安全信念。过程控制子系统是由系统组建的制度保障与组织,其利用审核与评价实现行动的指引与目标的实现,并利用了实践的方式不断的对子系统进行完善。发展动力子系统属于激励系统,他可以利用树立企业优秀标兵的形式激发员工动力,实现知行合一的行为文化。1.3.2坚持目的性原理,打造“以人为本”的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系统安全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与健康为宗旨”,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标准》所规定的一级指标中,决策层行为、管理层行为和员工层行为的权重是最高的。通过打造“本质安全人”的方式,让“本质安全型企业”的实现成为可能,这十分符合煤矿企业的发展。因此在煤矿“以人为本”的本质安全文化系统建设中,要重点突出“安全第一”的概念,要尊重、爱护每一个生命,要利用各种方式帮助职工提高安全观念。通过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大旗,使员工的心理、道德、行为规范等实现统一,进而打造出相互尊重、信任、关爱的员工人际关系和安全联保的企业发展环境。1.3.3以最优原则为基础,推行合理的激励机制,为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系统发展提供动力坚持最优原则,根据员工的发展与需求特点制定物质、精神、外在等激励措施,推动企业安全文化系统的建设。当前多数煤矿企业对职工的监视行为较重,忽略了激励机制,仅有的激励机制大多与金钱刺激为基础,其效果甚是不佳。

2结束语

总之,在煤矿本质安全系统的建设中要重视精神、制度、行为、物质文化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好系统动态过程的优化,从而实现安全机制的推行与落实、员工安全价值观的树立与良好行为系统的培养,为煤矿的本质安全文化系统建设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兆波,曾建潮,董追等.基于HFACS的煤矿安全事故人因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07).

[2]宋泽阳,任建伟,程红伟等.煤矿安全管理体系缺失和不安全行为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11).

第3篇:安全文化的要素范文

前言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工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在安全科技及安全生产活动中,出现了两大理论创新,是安全科学界、安全生产界发展历史上的两大里程碑,即安全文化的理论及安全科学理论的诞生。它们将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经营单位多种经济成份的参与,GDP的快速增长,在当前安全生产中出现的严峻形势和不协调征兆,引人深思。为此,笔者从安全哲学、安全科学、安全文化的角度,从科学发展观的层面,研讨了当代人应该树立科学的安全生产观,提出急需深化认识安全科学的生产理念,用科学的安全生产观知道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活动,拨正航向,才能实现现代工业安全、健康、持续、和谐地发展。

安全生产五素质与安全文化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李毅中局长提出了安全生产“五要素”,即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技术,安全投入。从五要素的内容、排序和对安全生产发挥的作用,不难看出李局长对安全生产问题,已有深思熟虑。安全生产“五要素”的提出,引起了安全生产界极大的关注,表现了解决安全生产问题的新思维,新理念,新举措。笔者对安全生产“五要素”的初浅理解和认识如下:

1、安全文化作为安全生产的第一要素,可以认为它是安全生产的核心,安全生产的灵魂。特别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伤亡事故处于频发高长趋势。据调查统计分析,80%的事故都是由于人的因素而引发的,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有把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安全生产严峻形势才会有根本好转。

要倡导和弘扬、创新和塑造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文化,将安全生产,安全价值观,安全生命观,安全第一、人命关天,珍惜生命、尊重人权的理念,让劳动者、生产经营者都理解,给员工创造培训、深造的机会,使企业员工的安全科技文化素质达到同当代工业进步与时俱进的水平。通过安全文化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价值观与行为规范层面和精神层面,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塑造安全生产的新理念,形成现代工业生产的安全意识,安全思维,安全价值观,安全行为规范及安全哲学观点,只有通过安全文化功能、作用及氛围,才能最深刻的培养和塑造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安全科技文化劳动者。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没有文化的企业也是没有生命力的企业,没有安全科技文化素质的劳动者是拿自己生命作赌注的冒险者,安全生产活动没有安全文化就会失去工业发展的动力,就会失去安全生产的灵魂,安全文化直接影响和造就具有现代安全意识,科学安全思维,正确的安全价值观、人生观和安全行为的劳动者。

2、安全法制是指安全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技术标准,它是规范企业安全生产行为的戒律,尺度,是处理违法违章的利器。企业的生产活动,必须在遵法守纪,按规章、照制度办事,既维护了企业安全生产的正常活动,又保护了劳动者、公民、社会的合法权益。

3、安全责任是企业的主体责任,是企业及员工应尽的职责,是企业对社会及环境应尽的义务,是安全生产的基础。安全责任层层健全,层层落实,落到实处,人人对安全尽责,处处严责律纪办事,安全生产才不会成为空话,安全责任的落实是安全生产的坚实基础,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责任是企业及员工的天职。

4、安全技术是安全生产的动力和技术手段,发展安全生产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劳动者从繁重的体力、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风险大、危害大的作业岗位上解放出来,应用先进的安全装置、防护设施,预测报警技术都是解放生产力,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安全技术是安全生产的技术支持和动力泉源。

5、安全投入是安全生产的成本投入,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经济保障,安全投入也是安全生产的物质保障,保护生产力,提高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提高企业文明形象和经济效益的不可缺少的方法和手段。

科学的安全生产观

根据“安全第一”、“珍惜生命”、“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遵从安全科学原理、安全文化建设理论,坚持安全生产方针,做到安全文明生产,首先要确立科学的安全生产理念。

科学安全生产观的确立,对我国安全生产及现代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保护从业人员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安全与健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指导意义。有了正确的观点才会看清前进的方向,科学的安全生产观是当代工业发展的灵魂和方向。笔者认为,科学安全生产观应包含以下内容:

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

2、“以人为本,尊重人权”、“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理念;

3、人口、资源、环境、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4、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5、走后工业化道路,进行“绿色”生产,进行跳跃式发展;

6、安全生产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依靠具有高水平安全科技文化素质的劳动者;

7、企业安全生产要对劳动者,对社会,对公民承担责任,对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第4篇:安全文化的要素范文

关键词:安全文化建设;意识提升;行为;零事故

1安全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1.1文化对于人的行为的影响

首先,文化对于人的行为有直接影响,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在某些张贴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中不抽烟,是该处张贴文字提示了吸烟者不吸烟。这是文化的知识传输层面的影响;其次,文化对于人的行为有间接影响,比如在某些张贴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中抽烟,周边人员会对吸烟者表示厌恶和鄙夷,更有一定的人员遵从多数人的意愿,对吸烟者进行惩罚,从而使得吸烟者不吸烟。这是文化的价值观认定层面的影响。以上可以看出,文化是可以影响人的行为的,并且是出于人的利益需求的。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基于人的意识改善,达成行为的改善,通过行为使多数人获得共同利益。

1.2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安全生产主要由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安全文化三方面构成,其中安全管理是具体工作内容,安全技术是工作依据,安全文化是工作的灵魂。安全文化引导人依据安全技术要求执行安全管理任务,从而降低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几率。安全文化建设在企业安全生产活动中起主导性作用,相当于人对于事物的认知、应激反应和价值观,就像人出于对善恶的辨识,从而在生活与工作中做出各种各样的反馈。

2安全文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2.1安全文化建设现状——重视度不断的提高

首先,在广泛研究国外安全管理体系和国内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实践探索成果的基础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宣教中心先后起草了总局《安全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关于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编辑出版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逐步统一到理念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框架内开展;其次,加强了标准研究,形成科学评价体系。制定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准则》及《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评价标准》;最后,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形成服务支撑体系。建立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宣教中心安全文化研究所、科研院校、企业管理者组成的70名安全文化专家队伍。通过国家层面的引导,各企业也在不断的做出自我提升,形成了700多家企业档案数据库,总计有308家企业获得全国示范企业荣誉。各全国示范企业,不断探索,形成自身的企业安全文化,创建和带动周边企业提升管理水平,通过安全月、消防日等活动,系统的梳理了自身的问题,并积极解决。

2.2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层面均在不断建设安全文化,但是由于过程时间短,各方面问题也在活动中暴露,研究表明,安全管理状况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非对称抛物线函数关系,例如走过这些路程的美国和日本,故此,安全管理的程度与生产经营情况是有密切关系的,遵循一定的特殊规律。在不断的摸索中,渐渐的在厂层级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很多是凭借策划人的感觉和上级的要求而推进的,存在着局限性。在安全文化建设上,我们经历的时间较短,目前厂级工作执行文件存在着两层次问题:第一,如何去做。关系到落实下来的工作是否能产生效果,或者正面作用;第二,做到什么程度。在达标标准中,国家出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准则》及《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评价标准》,但基本属于较为宽泛的概念,在厂级这个注重简单、高效率、执行力的层级上以上各标准不能有效的进行指导,为此,需要对安全文化建设由哪些方面构成,如何对其构成的要素进行操作,操作到什么程度进行分析和解决。

3安全文化建设的构成要素

经过多年的安全管理经验,本文认为安全文化建设需要从意识引导、组织体系化建设、全面目视化管理、全员参与、专项攻关等五个方面进行开展。

3.1意识引导

文化,最重要的是对意识的引导作用,是通过意识来指挥行动,从而得到结果。故而意识引导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意识引导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领导作用:在企业推行某一方面工作,离不开领导的认同与支持,活动需要各项资源支持,资源的调配需要领导来决策,若领导认为不重要,则一定不会给于充足的资源,从而造成活动的失败。其次,在安全文化建设本身,领导也担当着许多工作,包括各项策划的审批、活动过程的指导、活动后的评价与意见统一等。更重要的是,领导有着榜样的力量,领导的行事风格会影响其直接下属,从而影响各层级人员意识行为。比如,在假设某公司没有不准在办公室吸烟的规定,但若领导认为在办公室吸烟是一项不能容忍的恶习,那么就会直接对其下属在办公室吸烟的习惯表露出不喜,进而会造成领导对其印象的损毁,那么这种情绪会潜移默化的传达到办公室其他员工身上。同时,因领导掌握利益分配权,也会影响到吸烟员工的实际利益,潜在的会使其他人员去杜绝此行为,从而带动各级员工同样减少此行为,从而形成该单位系统性的传统,或者称为文化。这是文化受物质激励影响的表现。系统培训:在意识引导上,培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培训是一项行之有效的能传递“是与非”信号的工作,而“知道是与非”是改善意识的前提条件,也可以称此部分功能属于告知功能;第二,培训也具有感性认知传递的能力,通过遵循逻辑的渐进式讲述,可以促使员工认同被告知的那部分知识,让其符合道德、环境、人性,让员工更加愿意接受与执行,更能互相督促。这两个部分,是意识引导的重点。活动开展:开展各式各样的其他活动,是对培训活动的有效补充,培训是侧重理论,而活动则侧重实践,实践是检验效果、增强影响的有效手段,所以开展活动也很重要。在活动中,因为有各种接触第一现场的机会,对意识的强化将更加有效,虽然存在一定得局限(比如资源的局限,一项活动需要比一场培训耗费更多的资源),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是很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3.2体系化建设

安全文化建设,需要有执行单元和执行框架,所以体系化建设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体系化建设分为组织机构建设和制度约束两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建设安全文化因其涵盖范围较广,靠无序的个人是不能完成的,故此,需要一个有效的组织机构来作为执行单元,组织的力量在于:第一,组织是涵盖了各层级的意志和能量的,在互动协调的过程中能将每个人的功能调配发挥出来;第二,组织非个人,其制定的策略是经过研讨确认的,减少了出错的可能;第三,组织较个人意志能更坚定,很少受情绪的影响,能将一件事情更坚持的做下去。所以组织的保障对于安全文化建设很重要。制度约束:想要建设安全文化,需要在执行时不断的对工作进行标定,形成一定的制度、标准,并实时更新。有了这些,就可以让工作流程更加顺利,不至于系统性的偏离目标。为有效的约束各层级工作的落实,需要建立了相关安全制度。包含了对“是与非”界定的奖惩类制度以及对责任划定的流程类制度。包括《员工奖惩规范》,《安全检查制度》,《三废处理制度》,《非常态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相关方管理制度》、《安全教育制度》、《消防管理制度》等。其中,界定“是与非”能有效的形成对员工的意识改善和价值同化,责任划定则是对系统运行起到保障作用。例如,安全检查制度中,对领导、安全员、班组长检查现场的活动均做了具体的要求,那么就能保证现场的不断发现问题和水平提升,而在员工奖惩制度中,对问题进行了分类分层级考核,那么就能在员工心里留下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什么事做了会收到什么样的处罚。如此,就能系统的保障工作的不断推进,新进员工的不断被同化观念。形成自己特殊的文化和认知。

3.3全面目视化管理

为提升宣传效果,需注重看板管理,每年均应设有专项的看板制作费用,内部设立专人负责对接,看板类型包括:警示类看板、指示类看板、宣教类看板、工作辅助类看板。这些看板在用色、用词、张贴位置、篇幅等均有着认同的范围,形成自身的看板文化。为了更好的控制这样的范围,还需做出以下的措施:第一,选择专业与企业合作多年的看板制作商,制作商的专业程度对风格的统一较为重要,制作过程可以大大减少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度;第二,对于看板制作,形成内部的组织记忆,编制内部看板制作的规范,在系统上保证了风格的统一。在日常工作中,注重看板的维护,对于老旧、破损的看板及时更换,对于工具类看板定期进行检查,保持看板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3.4全员参与

安全文化建设需要发挥全体员工的智慧和热情,每年要求现场员工提出身边的安全隐患并提出相关的预防措施,同时在改善系统中设定由安全员承担的专业初审人,防止因技能不足好心办坏事。其次,设定鼓励措施,各部门在提交安全改善时,若通过审核,则对其部门绩效给予一定的加分和奖励,调动了各层级人员的积极性,全员参与,发现身边的问题,解决身边的问题,从而系统性的改善了作业环境。也在潜移默化的提升了员工的意识。

3.5重点问题专项攻关

在重点问题上,成立攻关小组,按照“QC”的形式攻克难题,解决重点风险,有效的解决了现场燃油管腐蚀、电器线路老化、台架油气飘散、台架抱死风险等重点难点安全风险,加强了小组成员之间的认识,也被动学习了安全技能。同时,在活动结束时会进行表彰、奖励,如此就可以让小组成员成为其他员工的榜样,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最终形成不断学习和创新的团队。

4结论

根据马斯洛理论,安全是人除了生理需求之外的第二层次需求,特别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尤为重要,本论文强调了文化对于人的行为的影响以及安全文化建设对于企业安全工作的意义,通过对安全文化建设的解析,论述了安全文化建设由意识引导、体系保障等要素组成,提出了联合自己工作实际的解决方案,提出了包括安全培训、安全活动、目视管理、全员安全改善、安全攻关等工作侧重点,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

参考文献:

[1]史有刚,罗云.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读本[M].化学工业出版社,124-130.

[2]刘德辉等.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准则[S].AQT9005-2008:4-5.

3.中国安全生产协会注册安全工程师工作委员会.安全生产管理知识[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43-50.

第5篇:安全文化的要素范文

关键词:电力施工企业;本质安全;电力生产;安全管理;框架体系

一、面向电力施工企业的本质安全框架体系背景分析

“十三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的优化提升、电力改革、国资国企改革及城市能源互联网建设等都对根本上、整体上保障电力安全,预防事故发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新业务、新模式、新技术快速发展也使得电力施工规模与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因此,一旦发生电力施工安全事故,必将导致一系列重大问题。面对这种情况蓟县公司开展本质安全管理框架体系探索与研究,通过深入挖掘本质安全体系框架核心要素,最终实现“责任落实、制度执行、队伍建设、电网设备、专业管理、隐患治理、风险管控、应急处置、监督考核、安全文化”等十项本质安全核心要素的统一。[1]电力施工企业是电力各项工程项目的实施主体[2],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施工范围大分散程度高造成的总体把控调度及现场控制难度大;二是从环境角度看,电力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和建筑材料聚集度高,多项目交叉施工,露天及高空作业较多,属高危作业;三是从人的角度来看,电力施工对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从以上角度分析,结合蓟县公司安全生产管理现状,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全面管理机制,安全制度、安全管理机构及监督措施需进一步完善,进一步适应“十三五”期间智能电网的建设背景,同时制度和管理架构及监督措施需要进一步创新。二是需要进一步开拓思路,现有的安全管理模式迫切需要新思路、新理念的注入。三是施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安全意识薄弱,安全管理不到位,急需建立“主动安全观”。针对上述问题,急需建立一套面向电力施工企业的本质安全管理框架体系,使电力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得到全方位多层次地提升,促进安全管理从被动向主动转变,从根本上控制各类施工作业安全风险,真正实现本质安全工作的全要素统一。

二、国内本质安全框架体系的研究现状

本质安全理论源于20世纪50年代世界宇航技术,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和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对安全文化的认识密切相连的,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对事故由被动接受到积极事先预防的过程,是在安全观方面上取得的一大进步。在研究方法上,国外主要多采用系统优化及控制论等方法,在系统可靠性理论上有诸多研究成果,总体更偏重技术因素;在总体思路上从单一的安全评价转向从设计解决方案的角度来设法提高项目的总体系统安全性。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本质安全理论发展水平较高,其本质安全管理更多地突出了对“安全文化”的研究,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目前,关于本质安全的研究已在我国安全生产领域得到大范围的扩展——电力、煤矿、交通、核电等对安全生产系统具有极高要求的高危行业,已把本质安全作为安全管理的终极目标。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是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稳定的重要基础,稳定可靠的电力生产是电力施工企业追求的目标。因此探索先进的、适用的本质安全框架体系显得尤为必要,研究从根本上消除或减小危险的本质安全理论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三、面向电力施工企业的本质安全框架体系研究

(一)本质安全概念

狭义的概念指的是通过技术、设计手段使生产设备和生产系统的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人员误操作或设备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事故。广义的角度来说就是指通过追求企业生产流程中的人、物、环境、文化系统等各要素的安全可靠、和谐统一,使各类危害因素,始终处在受控状态,从而逐步地趋近恒久型、本质型的安全目标。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措施(包括教育、设计、优化环境等)从源头上堵住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使人们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实现安全无危害化,即使出现人为失误或环境恶化也能有效阻止事故发生,使人的安全健康状态得到有效保障[3]。

(二)本质安全的三个阶段

交互性安全管理理论认为,实现本质安全需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分析如下:第一阶段:本质安全的基本阶段,即基本安全阶段,其主要特征为基本达到技术、人员及设备可靠,可视为本质安全实现的基础。这个阶段的主要研究重点偏重于技术方面,即如何采用更可靠的设备和技术,消除故障。第二阶段:本质安全的规范阶段,即实现了规范化的安全阶段,其主要特征为做到了规章制度规范化、操作施工规范化,管理规范化,建立一套系统规范化的框架系统安全流程模式。这个阶段主要规范了人在工作生产中的安全行为,通过落实规章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第三阶段:本质安全的文化阶段,即实现了文化安全的阶段,其主要特征为达到了人的安全理念、生产系统、管理系统、信息传输系统的高度和谐,高度发展的安全文化如同一只看不见的巨手在引导着个体,组织系统迈向本质安全。在人们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已到达了本质安全阶段时,管理者意识到只有用安全文化去影响与激励每一位员工,建立一种“安全本能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构建一个预防安全事故的长效机制,实现本质安全。可以说本质安全的文化安全阶段是电力施工企业构建安全框架体系的最终目标。

(三)本质安全框架体系原理

本质安全框架体系的各成分要素通过相互交互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结构模式,限于本质安全机理进化的限制,其复杂性围绕本质安全三个阶段不断交互、演变,在整体自由度中随着人、物、环境和文化等四要素的认知及管理水平逐步提升。经过提升的本质安全将在本质安全体系结构中逐步达到四要素的稳定,增强各要素之间的信息传输率,以满足随时间移动下安全理论的实现方式。单从技术角度来说,技术管理的手段从本质安全概念设计上进行安全事故的预案设计、事故控制、事后分析。另外对于管理层面如何通过规范制度的约束以达到技术流程的创新则取决于第二阶段本质安全与第一阶段交互的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认知水平的变化,从本质安全结构的宏观及微观入手,将本质安全系统内各交互要素即物质要素(物、环境)和社会要素(人、文化)进行有机结合,通过系统自身多重双向的有机交互形成非线性的和谐关系。本质安全基于系统的和谐性,对于系统内部各要素内外交互形成微观层面与宏观要素的统一,即人、物、环境、文化和企业本质安全具体措施实施方法论的相互引导。[4]根据以上对本质安全框架内部要素和理论的分析,对系统内部交互及和谐关系进行组织并形成安全管理框架(如图1所示)。本质安全框架体系研究落实到电力安全工作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阶段演变、阶段设计、要素分级三个主要部分,三要素通过内部交互机制使框架体系达到最大的和谐性,即功能和结构达到最优化。在要素分级上分为一二级要素,其中一级要素涵盖了本质安全基本要素即人、物、文化和环境四方面,电力企业本质安全核心要素作为二级要素,主要包括人的要素之二级要素,即责任落实、制度执行、专业管理、风险管控、监督考核;物的要素之二级要素电网设备;环境要素之二级要素隐患治理、应急处置;文化要素及二级要素队伍建设、安全文化。二级要素目标的完成需要通过框架体系的三个阶段即安全基础、安全规范和安全文化逐步提升安全本质要求,形成认知水平不断提高的风险防控体系。本质安全框架交互机制是从根源上消除或减少危险,而不是通过附加的安全防护措施来控制危险。本质安全框架体系的十项核心要素不是割裂的,而是统一在人、物、环境、文化四项核心之下紧密联系、相互配合的[5],是一个通过复杂的交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对于自交互系统,可以通过优化阶段设计实现闭环管控,达到进一步的基础交互、规范交互和文化交互,如通过概念设计和危险识别完成基本本质安全阶段,以达到将目标系统的风险消除和减少危险的初步目标。通过阶段优化提升,逐步总结适合于安全系统的法律法规、标准及要求,以建设本质安全管理方案,通过进一步优化机构与职责达到安全意识和能力的共同提升。最后通过具体措施的实现将安全意识融入本质安全绩效测量之中,通过事故、事件、调查与纠正不断实现本质安全绩效的提升,并逐步通过安全交流来巩固阶段成果,以达成构建一个内部要素互相耦合促进,内外交互和谐的本质安全框架体系。

(四)各阶段演变内容分析

第一阶段的本质安全包括人物环境的基本要素交互,如技术、设备及具体的工作场所,主要从客观角度从电力企业施工物质层面进行分析,包括电网施工现场设备、材料、施工类型、作业现场把控等方面急需通过技术改进和规范落实进行优化。第二阶段的本质安全主要对人与其他要素的交互行为进行分析,包括人与物、环境、文化的复杂交互关系,体现在电力施工中作为施工主体的职责分工、管理制度、监督体系进行问题分析和改进,面是否能对人物环境进行职责界面和风险流程的规划,能否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系统的应用与综合,并以此提高风险管控水平的能力。本文从本质安全要素出发,通过抽象化电力施工各项安全生产要素,明确本质安全框架体系的演变阶段,设计电力企业本质安全体系框架。该框架从一级要素即人、物、环境、文化要素的特点延伸至二级要素,即电力企业施工安全十要素,提出基于交互的本质安全演变三阶段,并通过从设计到落实各阶段的具体步骤,形成本质安全的良性循环。该研究对如何落实电力施工企业的本质安全体系并改进、完善安全管理举措带来了进一步思考,旨在最终形成一套不断完善其自适应能力的电力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方法,为形成智慧、安全的“十三五”期间电力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提供有力参考。

作者:郭建涛 杨东 单位: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蓟县供电分公司

参考文献:

[1]黄志刚.探析城市建设规划中的电力规划[J].科技创新与应用——电力科技,2012(11).

[2]吴宗之,任彦斌.本质安全理论的若干问题研究[M].第三届中国国际安全生产论坛论文集,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6:481-492.

[3]吴宗之.基于本质安全的工业事故风险管理方法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7,9(5):46~49.

第6篇:安全文化的要素范文

关键词:安全需求 安全素质 安全教育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海上贸易也随着快速增长。据统计,超过90%的国际贸易货物是通过海上运输来完成的。海运量的快速增长导致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快速化、自动化发展。同时,由于海上交通日益繁忙,海上人命、财产安全和海洋环境必将受到影响,海上安全事故出现的概率也加大。因此,海运企业的安全需求越来越高

一、海运业的安全需求

今天,许多海运企业都以“船舶更安全、海洋更清洁、人员更健康”作为企业新的方针,国内各大海运企业也都在打造自己的企业安全文化,由此,安全在海运界的需求可见一斑。

1.中远集团的安全需求[1]

中远集团是中国最大的航运企业,也是世界上几家最大船公司之一,如果安全出了问题不仅会造成经济方面的重大损失影响到企业的声誉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会影响中国党和政府的形象,会破坏中国改革开放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因此中远集团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以“安全、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理念来满足甚至超越客户需求,在安全文化建设上创造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远集团准确把握安全文化的“二八”规律和安全后果滞后的两个内在规律,找准安全文化的9个着陆点,打造企业的安全文化。他们提出“安全就是生命”、“昨天的安全不能代表今天的安全,更不能代表明天的安全”、“安全不仅仅是不出事故”、“安全就是效益”、“安全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是一项科学性的工作”等安全理念、“安全事故为零,质量缺陷为零,港口检查滞留率为零”的安全文化的“零理念”精神。这也正体现出中远集团的安全需求。

2.中波公司的安全需求[2]

近年来,中波公司的安全教育、安全培训、安全管理、安全操作、安全检查等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全员的安全意识得到了提高,安全事故得到了有效扼制,安全形势基本稳定。多年安全管理的实践告诉他们,安全工作没有灵丹妙药,安全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认真踏实,在“严”、“细”、“实”三个字上下功夫,真正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才能有进步、取实效。

安全工作事关社会稳定、企业效益和个人家庭幸福的大事,作为企业法人必须坚持安全生产法,运用法律赋予的权利,对安全工作严格要求。中波公司的安全目标是:杜绝重大、大责任性事故,杜绝污染事故,力争不发生等级以上海、机损、人身伤亡等责任性事故,船舶安全面l00%,防抗台风成率100%,安全质量体系有效运作,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实现零事故、零滞留、零缺陷批注的安全工作理想境界。

从上面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海运企业的“百分之百”安全和“零”事故的理想安全需求来看,海运企业的安全理想需求都是百分之百的安全。海运安全最后还是要靠船员来保障,海运企业对安全的需求就是对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需求。不管是中远集团的“零理念”精神安全文化还是中波公司的“百分之百”安全工作的理想境界都反映出对航海人员的安全工作的要求,即要求航海人员保证海上工作的绝对安全。绝对的安全是不可能的,但是它反映了海运企业非常高的安全需求,即要求船员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具备扎实的安全技能、安全知识、应急能力;强壮的身体素质和熟练的语言应用能力等全方面的安全素质。

二、海运安全工作的要素

文献3指出,实现良好的安全局面是个系统工程,安全工作至少要由9个要素构成,即:责任意识、敬业精神、船舶适航适货状况、质量安全管理规定、技岗能力、团结协作、检查督促、培训学习、心理调适。其中“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以及“船舶适航适货状况”是实现安全的前提和关键,其它6个要素是实现安全的基础和保证。笔者认为海运安全工作要素细分下去远不止这9个要素,但这些安全要素归纳起来可分为船舶和环境等非人员要素和人员要素两类,而人员安全要素又可分为智力影响要素和非智力影响要素,且人员的非智力要素在安全工作要素中占的比重更高。据统计,其中人员要素占80%,而人员要素中有90%是非智力因素导致的安全事故。图1给出了各类安全工作要素机构图,罗列了有13种因素,其中阴影部分为3个非人员要素,智力要素2个,非智力要素8个。

图1 安全工作要素结构图

三、从业者的安全素质存在的不足

安全素质除了受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等智力因素影响之外,还受诸如安全意识、管理水平等非智力因素影响。目前中国海员安全素质存在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不是表现在专业技术、技能等智力因素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上述非智力因素方面[4]。而往往是这些非智力因素导致了最后事故的发生,泰坦尼克号、中国“大舜”号以及红海沉船事故,都是由于海员安全素质不高的人为因素造成的悲剧。我国航海人员安全素质不足主要表现在:安全意识淡薄、缺乏敬业精神、服从意识不强、心理素质不好、团队协作工作能力不强、安全管理水平不高、安全知识尚显薄弱、安全技能不熟、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低。这些不足可能不会同时出现,但只要有一两种安全素质存在不足,就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应该引起重视。

四、提高航海人员安全素质的策略

海运企业安全绝对安全,而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目前我国航海人员的安全素质显然不能满足海运企业的需求。为了迎合海运界的安全需求,缩小安全需求与航海人员安全素质的差距,急需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提供安全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就是安全教育[5]。从海运安全工作的要素分析,笔者认为应结合航运生产的实际特点,在加强安全知识、安全技能教育的同时,应着重加强影响安全工作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如责任意识、服从意识、心理素质、法律意识的教育和团结协作、人及交流能力的培养。对船员开展系统的、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来提高航海人员的安全素质。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来进行安全素质教育,培养船员的安全观。

1.经常开展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教育

在工作的同时经常开展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教育,既可以让船员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也可以使他们对不经常用到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

2.案例法、反面例证法

安全人人需要,安全意识人人也都有,就是强与弱的差别。尤其是当人在没有亲历或看见危险时,安全意识尤为淡薄。人们往往是在不断的痛苦经历中才有了安全防范意识的。所以,通过电视、电影、网络等多媒体手段给船员观看各种的安全事故案例,让他们了解随时可能存在的危险和风险,分析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讲解化解危险的措施。这对加强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服从意识、敬业精神和法律意识有很大的帮助。

3.情景模拟法

可设置各种海上遇到的危险情景,让船员进行模拟训练。比如模拟大风浪航行、重大件绑扎、船舶火灾等。这些情景让船员亲身体验危险并化解危险,训练了船员心理素质、锻炼了协作交往能力,同时提高了安全技能,还可辅助提高英语水平。

4.开设专题讲座

请一些知名专家和船长来给船员谈安全工作,发挥榜样效应。或开设专门的心理讲座,为船员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5.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活动

安全意识的加强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公司可利用安全文化氛围,举行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技能大比拼等形式多样的安全活动,让船员在乐趣中得到安全素质的提高。

五、结论

海运企业的安全需求要靠高安全素质的航海人才来保证。但是应该看到目前我国船员距离安全需求的高素质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现阶段我们应该针对我国船员的薄弱环节,根据安全工作要素,运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大力提高航海人员的安全素质,培育船员树立安全观,这将对全球航运安全、海洋环境保护和航运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正柱.中远集团的安全文化.水上安全.2002.11:30-31.

[2] 孙敏.诠释船舶安全管理中的“严”、“细”、“实”.航海技术.2004年第3期:74-75.

[3] 陈运龙.对安全工作要素的探讨.珠江水运.2002.7:31.

第7篇:安全文化的要素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安全文化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基建设投资项目逐渐增加,由于建筑业的独特性,建筑行业一直以来都是安全事故多发行业。客观来说,我国的建筑安全管理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我国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加之受我国经济、科技、技术水平的制约,我国的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安全文化是在长期安全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为广大干部职工普遍认同、遵循和接受的,是以安全价值观为核心的包含安全思想意识、安全观念、道德规范、管理理念、制度建设等在内的多种因素的总和。安全文化作为一个单位或一个行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安全管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文围绕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的不足,研究通过安全文化的建设和引导,从本质上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1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需要分析

1.1 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

建筑施工最大的特点就是产品固定,人员流动大,人员技能参差不齐。任何一栋建筑物、构筑物等一经选定了地址,破土动工兴建后就固定不动了,但生产人员要围绕着它上上下下地进行生产活动。其次,建筑施工露天高处作业多、手工操作,属繁重体力劳动,建筑施工绝大多数为露天作业,建筑施工变化大,规律性差,不安全因素随工程形象进度的变化而改变。

1.2 建筑施工安全文化建设的作用

建筑企业安全文化的实质是以人为本,以文化为手段,激发员工自觉保护身心安全和健康。提高企业员工安全文化素质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关键,所以建立安全文化的作用是有利于控制管理者的潜在失效,同时提高操作层的安全意识和控制不安全行为,防止人为失效的发生。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的作用主要有认识的导向、思维的启迪和开发、意识的更新、行为的规范、安全的动力、安全知识的传播等方面。

随着社会实践和生产时间的发展,尽管有了科学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但对于搞好安全生产来说仍然不够。科技手段达不到生产的本质安全化,需要用管理手段补充;而管理手段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管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被管理者的监督和反馈,对于安全管理尤其这样。

2建筑施工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安全文化建设的本质目的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文化建设的途径主要围绕安全制度、安全宣传、安全教育、安全观念、安全行为、安全服务等方面开展,建设成果通过以精神的物化产品和行为表现出来,员工通过直观的视听器官能感受到的,是员工看得见、摸得着的,形成普遍存在的实物和理念,来引导安全生产。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和途径如图2.1所示。

图2.1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和途径

企业安全管理制度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推进安全制度建设必须从科学制定法规、标准和规章入手,从而促进管理手段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安全观念主要包括企业安全哲学、企业安全精神、安全道德、安全风尚、安全目标等等。企业安全观念是施工企业安全观念文化建设的重点,在整个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起着高屋建瓴的作用。

安全行为是员工安全观念、业务水平、行为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它促进施工企业全体员工积极地参与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活动,把理想、信念、认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为实施施工企业的安全目标而努力。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安全行为建设也是安全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安全教育是建立安全观念文化的有效手段,通过安全教育可以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最终达到行为安全的目的。安全教育可以从政策、劳动纪律、安全意识和安全信仰四个方面进行。

宣传是安全文化建设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通过橱窗、板报、报纸等方式,对安全知识、安全事项、事故案例、安全警示等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展示,起到最直观的效果,做到安全文化无处不在,确保安全警示常留脑中。

安全服务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间接行为,也是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精神落到实处,既要做好现在施工人员的服务,也要做好安全管理人员的服务,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出发,让员工感到深切关怀,从思想深处提高安全意识、安全态度,认真、严禁的开展施工工作。

3建筑施工安全文化建设与安全管理体系运行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使优秀安全文化特征得以实现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企业进行安全培训教育或宣传活动提高企业各级人员安全意识、转变他们的安全态度、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以营造优秀的安全文化氛围,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一般都采用安全管理体系的形式实现。因此,如果能将安全管理体系各要素的运行和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结合起来,不仅能够使企业拥有优秀的安全文化,而且可以减少多项重复劳动。

3.1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体系的联动建设

文化建设与管理体系实施密不可分,每一项管理内容的实施都体现了企业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状态,二者相辅相成,联动而生。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每一项管理和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安全生产,也体现了国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的联动关系如图3.1所示。

图3.1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的联动关系

3.2 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的相互反馈

安全文化可以通过安全管理体系中“实施与运行”以及“检查与纠正”等要素有效运行实现,具体有沟通、参与和协商、文件化、 事件调查、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通过管理体系的实施,形成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是安全的重要性的高度认识;二是在危险辨识、风险评价及控制;三是做到居安思危;四是责任分担;五是强调组织各方的协调合作;六是将安全融入到组织运行的各个方面,成为组织运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3安全文化的持续改进性建设

安全文化的持续改进性是指企业注重不断改进风险控制措施,改进安全管理方法。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对自己的安全工作不断改进,企业不能满足于目前对风险控制的水平,要永远处在一种“警觉”的状态,这和安全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的运行模式相一致。通过“能力、培训与意识、内审和管理评审”等要素的有效运行,实现企业安全水平的持续改进。

4 结论

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安全生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切实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单位安全形象、推进和谐建设的需要,也是安全管理中的治本之策。因此,不仅是建筑工程领域,各行各业都要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倡导安全文化带动和引领,提高社会安全生产水平。

参考文献:

[1] 罗勇波,花 丽.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综合评价模型研究[J].化工设计.2010.20(3).

[2] 余成柱.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体系.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3.第35卷第7期.

[3] 翟家常.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2.

第8篇:安全文化的要素范文

Abstract: Coal is the basis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occupies about 70% of the primary energy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in China. For most coal mines, safe production is the top priority. Based on the coal mine in Hebei Provi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afety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path of safety culture construction from different aspects: safety concept concise, safety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safety vision system.

关键词:煤矿安全文化;建设路径;河北省

Key words: coal mine safety culture;construction path;Hebei Province

中图分类号:F270;X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2-0057-03

0 引言

对中国大多数制造企业而言,其主要能源依然是煤炭。面对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形式,未来对煤炭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这无疑对煤炭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必须保证能够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对于煤炭企业而言,安全生产是其重中之重,它不仅支撑、保障和推动者煤炭生产企业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能源供给问题,甚至关系着我国的国际形象。河北省境内煤炭资源丰富,煤矿企业众多,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概率有所下降,但安全生产局势仍然严峻。因而,如何构建适合企业的安全文化,提高员工的安全素养及安全生产水平成为河北省煤矿面临的共同问题。本文旨在探讨构建适合河北省煤矿实际的安全文化,提升其安全生产水平。

1 河北省煤矿安全生产现状

1.1 安全生产形势依旧严峻

河北省是产煤大省,近几年,随着对小煤窑的治理和有效的监督,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有所下降,百万吨死亡率逐年下降。但安全生产形势依旧严峻。

由于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河北省煤层分布复杂,开采存在较大难度,且容易出现各类自然灾害,比如水灾、火灾、煤尘、瓦斯等,多数的煤矿安全设施不完善、机械化程度较低、从业人员素质低。以上种种因素成为制约河北省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障碍。近年来,我国开始越来越重视煤矿安全生产,加大了在煤炭行业的投入,有效改善和提高了大多数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提高了煤炭产业集中度,逐步形成了煤、电、化、路、港、航产业链;矿井安全设备也推陈出新,煤炭生产各个环节相关技术都得到了新的发展,大中型煤矿采掘机械化得到了明显提升,并且出现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现代化煤矿和高产高效矿井。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现阶段依然有很多矿井的安全设施无法满足条件,这些不达标煤矿多集中在乡镇和个体矿井,严重威胁着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

1.2 安全生产存在问题

河北煤矿安全生产现状存在较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没有落实。

部分煤矿企业没有充分意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以包代管。部分乡镇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机构随意变动,安全生产责任制贯彻不到位。而国有煤矿企业重生产、轻安全,致力于追求产量和利润,而忽视安全生产。有些领导尽管签订了安全责任状,但流于形势,未能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真正地贯彻实施。

②安全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水平薄弱。

相对而言煤矿企业员工较为辛苦,使得其人才流失严重,近年来煤矿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纷纷开始另寻他业,并且很多歌高校毕业生不愿因进入到煤矿企业工作,导致煤矿企业人才严重缺乏;部分煤矿企业没有编制采掘作业计划和作业流程,没有绘制采掘工程平面图和通风系统图,甚至没有按照设计施工的条件;部分煤矿企业不认为生产技术管理至关重要,敷衍布置采掘方位,导致施工作业效率低;部分煤矿企业采掘条件复杂,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影响,没有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应对方案。

③“三`”现象严重。

部分煤矿企业管理人员没有严格依照相关规范标准进行操作,使得开采工作中存在违规开采问题;没有使用防爆设备等;采用串联通风或用局部通风机送风;部分煤矿企业作业时没有保持通风;部分煤矿企业的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只是为了应对检查,管理维护不上心,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

④安全培训工作不到位,员工安全意识薄弱。

煤矿工人普遍存在文化程度较低、流动性大的特点,尤其是煤矿采掘一线工人,多数都是农民工,培训工作很不到位,使得工人素质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普遍存在安全意识薄弱的问题,违章作业屡见不鲜。

2 河北省煤矿安全文化建设路径

结合河北省煤矿实际,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应从多视角、多层次考虑,多方面入手。具体可从安全理念识别系统、安全行为识别系统、安全视觉识别系统、安全环境识别系统、安全听觉识别系统等5方面入手。具体如图1所示。

2.1 安全理念识别系统

煤矿的安全理念识别系统,是煤矿安全文化战略整合的核心识别系统。河北省煤矿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凝练适合企业的安全理念。

①树立安全目标。

煤矿应在对内外环境分析基础上,制定长远战略规划,确定长远安全目标,并进行恰当描述,得到广大员工的理解和支持。

②提出安全理念。

煤矿应针对各部门安全生产特点,提炼清晰的安全理念,并构建煤矿安全理念体系,引导员工的安全行为。

③形成安全价值观。

煤矿应从分析本矿易发生的不安全行为入手,将各种安全因素考虑在内,形成独特的安全价值观,要求其符合煤矿自身发展战略与实际情况。

④提炼安全承诺。

安全承诺的提炼要结合煤矿实际,表述自身力所能及的安全承诺,不讲空话、套话、大话,用具有一定激励性和感召力的语言,得到煤矿各级管理者、员工及各利益相关方的认同。

此外,为了实现安全目标,培养员工安全第一的责任意识,煤矿还应从员工安全价值责任、煤矿企业道德、职业道德等方面制定安全道德规范,并确定煤矿安全哲学和安全精神。以此来引导员工树立正确安全意识,纠正其不安全行为,不断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

2.2 安全行为识别系统

针对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煤矿企业应从多方面入手,采取有效应对措施,进而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具体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设置安全管理机构。

河北省煤矿应设置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负责合理配置煤矿相关资源,提高员工的安全技能,使煤矿管理更加科学高效。

②构建安全控制体系。

建立安全控制支撑体系,逐步完善职业健康管理机制、安全管理问责制、绩效考核机制、安全经济责任精细管理机制、安全监察机制、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机制等,协调安全行为识别系统的运行。

③提升员工安全素养。

通过提高员工安全素养,进而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具体应从安全行为养成、安全心理素质、安全能力、安全知识等方面着手。

④制定行为规范。

为保证员工的每个行为都是安全的,应制定合理的日常行为规范。

⑤制定安全制度。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员工严格依照规范制度行事,规范员工的行为。

2.3 煤矿安全文化视觉识别系统

煤矿安全文化视觉识别系统由基本要素和应用要素组成。在设计时,除考虑一般企业所规定的基本要素和应用要素外,还要充分考虑煤矿井下作业的特点。

具体如图2所示。

2.4 煤矿安全文化听觉识别系统

安全文化听觉识别系统是以发声技术或艺术手段,具体反应煤矿安全理念、安全精神和行为规范的一系列听觉传播形式,包括安全警示、背景音乐、广播、地面非生产区域歌曲、生产系统听觉信号、提醒语和安全祝福、嘱托语等。

建立安全文化听觉识别系统时要求对原来的安全视觉听觉识别系统进行不断改进,完善井下作业现场及巷道、要害硐室警示语音,在井下主要运输大巷、车场和机电硐室等地方应设置维持秩序,安全提示的铃声、笛声、钟声、喇叭声或其它声音控制系统。

2.5 煤矿安全文化环境识别系统

亦称环境统一化,是对人所能感受到的煤矿环境系统实行规范化管理,体现煤矿安全文化理念,遵循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一系列环境系统。

从地面工业广场到井下工作面,从地面办公室到职工生活区,都应对环境空间进行规范化设置,从全方位、多角度营造安全文化氛,强化员工安全意识,保障生产现场员工的职业健康与安全。

建设煤矿安全文化,提高员工安全素质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河北省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长时间的沉淀与积累。各煤矿应确立安全文化的建设目标,循序渐进,构建独具特色的安全文化,提升自身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周娜,杨涛.解读《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导则》[J].现代职业安全,2015(2).

第9篇:安全文化的要素范文

安全文化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素养为着力点,通过宣传教育、营造群体氛围等手段,改进其安全意识,规范其行为,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使员工从被动服从制度管理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即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

2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

在当今我们所处的时代,面对着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挑战,如何赋予安全文化时代特色,建设富有竞争力的安全文化是企业面临的艰巨任务。笔者认为企业应不断总结以往安全文化建设的经验,创新举措,开阔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培育企业安全文化:

2.1从精神文化入手,实现安全“内化于心”

通过安全理念的培育,使其融入员工的内心深处,内化为其安全行为的价值尺度,成为激发员工做好安全工作的行为规范。一方面,秉承杜邦“有感领导”理念,实现“全员参与”。文化的力量在于文化群体拥有共同的价值理念和遵循相同的行为准则。作为企业负责人的企业管理者,他们应为本企业缔造优秀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理念,并通过自身的言行来加以影响、引导和推广。因此,企业管理者应该是打造企业安全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引路人。企业通过推行杜邦“有感领导”理念,让员工在看到企业各级管理者时时处处讲安全、管安全,并通过以身作则的良好个人安全行为来起到强大的安全示范作用,使员工真正感知到领导关注安全、重视安全,并以此带动全体员工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实现安全管理目标。另一方面,要注重“氛围营造”。通过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以及在工作中开展创建安全生产岗位竞赛等做法,在企业员工中营造“人人为安全负责”的舆论氛围,使员工在参与中,对本企业安全价值观和安全理念逐渐由了解到认知再到认同,将其根植于员工的脑海,最终实现成为员工自觉行为的飞跃。

2.2从制度文化入手,实现安全“固化于制”

企业安全文化作为一种隐形约束力量,需要有形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支持才能将理念变为具体的行为要求。只有将企业的安全文化理念融入到安全管理制度体系之中,用制度的形式进行固化,使其成为员工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才能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起到规范和控制员工行为的效果。因此,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与制度建设相联系,有意识地结合于管理工作之中,回归安全的制度管理体系。在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当今社会,在制定、完善和执行安全管理制度的这一过程中,应在充分考虑系统性、严肃性、规范性的基础上,突出强调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把尊重人、理解人和充分调动全员主动管理积极性作为新形势下培育安全文化的基本点和落脚点,把职工民主管理贯穿于制度建设的全过程,使安全制度人性化和约束力兼备,让员工把那些约束行为的制度真正内化成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变对制度的强制执行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只有让安全文化成为员工的一种习惯性意识,从思想意识上真正地接受企业倡导的安全价值理念,企业安全文化才会有持久的活力。

2.3从物质文化入手,实现安全“外化于形”

通过系统形象展现企业安全管理理念的方式塑造企业的安全形象,使置身其中的广大员工耳濡目染,把遵守企业的安全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当成一种的自觉行动,严格要求自己,达到企业安全生产的目的。在现今新的条件下,一要注重企业的安全形象宣传。通过建立安全文化长廊、安全标语牌、电视报刊等方式大力弘扬本企业的安全理念,通过展示文明生产行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与此同时也加大对违章行为的曝光度,提升安全警示效果,让员工随时随地都收到安全提醒,从而提高自身做好安全工作的自律性。二要加强现场的规范管理。通过持续开展“7S”等管理活动,以强化现场管理为突破口,对生产现场中诸要素进行整体优化,使生产现场中诸要素形成一个自然、和谐的有机整体,这在为员工营造一个整洁舒适工作环境的同时,也培养了员工的改善意识和规范意识,改变了员工工作随意性大的不良习惯,达到了提高员工工作素养的目的。三要推进企业安全的本质化建设。当今社会,企业一定要积极跟踪世界先进的科技手段,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现代装备水平,通过不断完善安全生产设施建设、选用先进的安全生产劳保用品、持续改善职工劳动作业环境等手段,努力提高企业的安全本质化水平,为员工解决安全需要的后顾之忧。(本文来自于《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杂志。《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2.4从行为文化入手,实现安全“实化于行”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在落实上下功夫,无论内化于心,固化于制,还是外化于形,归根结底,要通过“养成教育”使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内容逐步成为广大员工的行为习惯和做事方式。企业中良好群体安全行为的形成,既受到企业良好人文和物质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更取决于员工个人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在当今时代,要使员工立足工作岗位,从思想上把按章作业和遵章守纪作为一种自觉习惯。一是企业各级组织应充分发挥员工和企业管理层沟通和交流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把企业安全文化糅合到生产经营及各个管理层面。在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应以班组的安全文化建设为着力点,注重“人本”思想,通过有效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减少和消除员工对安全管理的抵触情绪,使其有依赖感和归属感,从而打造一个安全管理的“命运共同体”,使每个员工都自觉地把自己个人行为与企业的安全理念联系在一起,时刻规范自己的作业行为,形成“人人想安全、保安全”的良好局面。二是建立学习型组织,通过开展安全生产经验交流、技能培训等形式,引导并激发起广大员工学习的热情,通过学习使员工不断提高自身安全生产技能的同时,树立起科学的安全职业素养和正确的行为习惯,把执行安全制度当做一种自觉行为。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