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战略管理好处范文

战略管理好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战略管理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战略管理好处

第1篇:战略管理好处范文

一、国外企业管理创新的成功经验和未来新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优秀企业管理创新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在管理的诸多领域都有大胆的创新,出现了全新的变化和趋势。

(一)流程创新与再造。随着管理环境的不断变化,西方各国企业对流程的改革与创新成为一种趋向。这一创新源于西方企业对传统分工条件下形成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流程片段比,无一人负责整个流程,追求局部效率优化而使整个流程效率低下的再认识。它之所以具有很大的余地,是因为大多数公司的生产经营流程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即使新成立的公司其业务流程也是从老公司那里照搬过来的。而科技的进步使流程可以有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更高效率的设置方法。一些著名公司已对其传统流程进行创新,设置全新的流程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如福特汽车公司,IBM公司等都取得了很大成功。

(二)以人为本管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资金、技术、专利、先进设备已能在全球范围内流转,需要这些物质资源的企业或国家,可以在全球市场上采购和转让。唯一不能转让的是一个国家的人员尤其是企业职工的文化技术业务素质。有人认为,掌握新技术业务的人才,将成为21世纪的胜利者。过去,对企业来说,紧缺资源是资金,有了资金才能建厂房,购设备,买原材料,企业才能运转。而人才则是为了用来运作这些物质资源的。但进入21世纪,资金的筹集已可扩大到世界范围,因此紧缺资源已不再是资金,而人才则已成为21世纪及今后真正的紧缺资源。现在对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正被重新提到突出地位。开发人力资源正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国策与企业的首要战略。现在知识已成为经济实力的基础。正如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其新著《巨大变迁时代的管理》中所说:“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将成为竞争力的关键”。创造知识的能力,把信息转变为知识的能力,让知识创造出更多的附加价值,以及使知识得以不断更新的补充,这些都是提高竞争力的核心要求,也成为管理创新的着力点。

(三)管理战略的新兴起。为营造企业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当今一些优秀企业开始制订一种新的管理战略,即CS战略。CS是英文customer satisfication的缩写,即顾客满意度。其核心是提高顾客对企业产品、服务及形象的高满意度。CS中的顾客是一个广义概念,它不仅是企业产品服务销售对象,而且是企业整个经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这里的合作性在于顾客对企业的产品、服务和形象的高满意度,只有高度满意了才会不断地与企业合作,即不断地重复性购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而这样的企业才能良好地生存和发展。这一经营理念显然与过去常说的“顾客至上”、“顾客是上帝”的理念有明显的区别。如果一旦某个顾客不满意和不合作,对企业而言,不仅仅只是损失了这一合作者,还可能因该顾客的社会关系损失一大批现实和潜在的合作者。因而企业如何根据自身特点,通过不同手段、方式达到顾客的高度满意,则必须进行不断的创新。

(四)组织结构的新变革。随着高科技的发明和应用,管理环境日趋复杂多变,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也越来越明显。发达国家的现代企业为对付日益变化多端的环境和市场需求,纷纷着手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重新设计与构造。改革的方向主要有三:(1)小型化。小规模是人们产生责任感的因素,并有利于推动企业内部的竞争,因而人们不再迷信大公司,转而认为小型组织更能适应环境和市场变化。(2)简单化。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组织结构也变得日益复杂,管理效率也随之降低。为克服这一不足,现代企业在组织结构设计上开始采用管理层次很少的扁平结构。目前一些大企业总部组织结构设计的“百人法则”就是这一理论的反应。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从总裁到第一线基层管理员工之间只有五个层次。(3)有机化。有机的组织结构是指其类似一个生命有机体,可以自动、及时地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而且更能适应迅速变化的经营环境。所以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正向有机化方向发展。

二、转轨时期我国企业管理创新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我国企业也由工厂制向公司制转轨,这使得企业无论在体制保证、价值取向和经营方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国内外的重重压力,中国企业唯有积极借鉴国外企业管理创新的成功经验,顺应管理创新的新趋势,才能适应国际竞争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一)业务流程的创新。在传统计划经济下,企业的职责设置比较粗糙,管理环节之间缺乏明确的程序,规章制度往往停留在纸面上,职工民主管理流于形式。企业转轨过程中,既需要对科学管理和行为激励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补课”,又需要根据经营战略,对管理规范和业务流程进行调整和动态更新,使企业从采购、研发、生产、销售、财务,以及后勤保障等各个环节,都建立起合理的规范和工作流程,在整体上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并用书面描述予以明确和严格实施。尤其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管理的引进,要求公司内部的信息传递和对信息的编撰整理具有更高水准,通过合理设置管理职责、管理程序和信息流程,形成公司完整、健全的反馈和控制网络。ISO系列以质量保证体系为主线的认证,对有效实施管理规范和工作流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人力资源开发。企业转轨过程中的管理创新活动需要在企业制度适宜的条件下通过组织行为实现,关键是建设领导班子和带好职工队伍,在实践中培养高层经理具备创业精神和合作本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一方面,要抓紧实现企业高层经理面对市场竞争的观念转变和知识更新,一方面要积极实施德才兼备的领导梯队建设和专业人才开发。通过必要的管理教育和激励措施,使企业的管理创新具备人力资源和管理素质上的保证。

(三)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的创新。企业经营者的思维方式要从追求政绩的“乌纱帽”函数转变为承担盈亏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市场变量”函数;从不计成本消耗的粗放经营到建立计算投入、产出和资金使用效率的投资回收观念;从家长专断型的随意管理到建立基于广泛咨询的、科学的决策程序和管理流程;从事无具细的越级干预到注重决策和预算的权责明确的层级管理;从对职工的形式化约束到建立互动式自我教育与激励型行为规范;从眼睛向内练服从型“内功”到盯住市场练创新型“内功”和以市场开拓意识导向、满足顾客需求的“市场功”。凡此种种,都是从小生产意识向社会化分工协作型经营观念的革命性转变。

第2篇:战略管理好处范文

【关键词】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绩效考核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大部分企业的成长,是源自于国内消费市场的快速增长。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的成长将主要依靠高效的管理体系和制度所培育的独特竞争力。绩效管理的有效性体现企业战略执行的能力,其重要性引起越来越多管理者的关注。

一、如何建立、完善和发展企业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在探索建立绩效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很多企业将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部分,交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这种作法在实践中会造成很多问题,产生问题的根源,是企业的管理者将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评价。绩效评价仅是对员工工作结果的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全部。绩效管理是企业将战略转化为行动的过程,是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其深层的目标,是基于企业的发展战略,通过员工与其主管持续、动态的沟通,明确员工的工作任务及绩效目标,并确定对员工工作结果的衡量办法,在过程中影响员工的行为,从而实现公司的目标,并使员工得到发展。从严格意义上讲,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一样,是为业务部门提高运营效率而提供支持和服务的,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绩效管理过程中的角色,是在具体的操作中,承担横向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绩效管理的考核办法。在一些成熟的企业里,由于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绩效考评的文化,诸如纵向考评、横向考评、360度考评、自我考评等方式和方法,可从容地进行。但是在一个刚开始导入绩效管理体系的企业,机械的套用上述办法,很容易使考核过程成为考核者与被考核者的博弈游戏,或者成为填表游戏,并不能真正发挥提高绩效的作用,还可能使员工与主管之间产生矛盾,影响员工的工作热情。因此绩效考核办法的设计,应根据企业的文化、管理者的素质等因素慎重考虑。所以考核办法的选择应当保证员工的充分参与,并纳入到绩效沟通的过程中。这样做的好处是,员工在沟通中就已经感受到绩效管理不是与自己作对,而是齐心协力提高工作业绩,从而减少了员工的戒备心理。同时,员工在沟通中已经明确其绩效目标,并认可了考核办法,因此考核只是对工作的一个总结,考核结果也不会出乎意料,使得考核过程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进行。

绩效管理与激励体系绩效管理体系必须获得激励体系的良好支持。绩效不应仅与工资和奖金挂钩,这样会使员工认为实行绩效管理就是涨工资或减工资。应使激励的手段多样化,如员工个人能力的发展,承担更多的工作责任,获得职位的提升,以及获得公开的精神奖励等。随着资本市场的成熟和规范,还可以尝试股票期权等激励方式。

制度化与经理人的责任。管理者往往对绩效管理制度有一种不很现实的期望,希望通过指标体系的设计,将所有的工作过程和任务进行量化,以此减少管理人员在考核过程中的主观因素,达到绩效考核的公正和公平。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很难实现全部的定量化。例如对于销售人员,尽管可以直接用销售额去衡量其业绩,但是考虑到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对销售人员开发新客户的能力,与客户沟通的效果,服务客户的态度及水平的定性评价也很重要。对于一些依靠知识、经验及技能从事创造性工作的员工,如研发人员,定性的评价可能比定量的考核更重要。因此,一个良好的绩效管理制度的设计,一定要将定量的考核与定性的评价有机的结合。任何一个好的管理制度,都不能替代优秀的经理人的作用。管理者应当承担起、而不应是逃避绩效管理的责任,对员工的绩效作出客观公正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

二、搞好绩效考核的主要措施

好的绩效管理是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素质非常关键的一环,企业如果能够正确处理好绩效,不仅企业会有生机活力,企业的员工也会充满工作激情,相反要是没有正确做好企业员工绩效,或者没有绩效,会使企业员工人浮于事,企业缺乏生机。

1、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运用人才考评系统,发掘员工的发展潜力,按个人特长、意愿安排适当的工作,使绩效考核标准更能真实全面地考核员工的“德、能、勤、绩”状况。

2、发展企业文化,平时多激励员工端正工作态度,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和聪明才智。前些年经济界流行“比知识更重要的是素质,比素质更重要的是态度”的观念,但在一些企业,员工普遍存在为领导、为老板工作的错误观念,而没有意识到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工作,努力工作不是为了其他的人或他人的利益,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才干和生存本领、发展空间。

3、各级领导和行政管理部门以身作则,避免绩效考核成为对一线员工“管、卡、压”的工具。如果各级领导和行政管理部门在工作中“只准官家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甚至绩效考核中对管理人员的考核过于模糊,就容易导致一线员工阳奉阴违,难以充分提高其工作积极性,难以提高工作效率。

4、建立科学考核制度,制订符合企业自身特色的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做到考核内容、方法、指标等公平、公正、公开、可行。根据“德、能、勤、绩”的考核要求,合理考量业绩在绩效考核中的比例与权重,对于业绩之外能量化的可尽量予以量化,对于不能直接产生业绩的行政管理部门员工,其业绩与相应的业务部门挂钩的,没有对应的业务部门的则与企业的整体业绩挂钩,促进各管理部门员工纠正“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良现象,避免管理部门员工缺乏服务观念和合作意识,因管理、服务不到位而影响基层员工的积极性和业绩。

5、提倡全局意识、合作意识、服务意识,使各个部门、各个员工都遵守“下一道工序是客户”的规则,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和相互“踢皮球”的不良现象,清除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些死角和积弊,避免因个别员工工作上不合作导致其他员工业绩不佳。

第3篇:战略管理好处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和谐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01

一、以和谐人才观引领企业

客观上讲,观念的改变是保证企业成为较为优异的人力资源管理建设的基础。随意在制定相关层面的管理工作的时候,要求相关管理层面的人员一定要改变固有的将员工看作是“实现生产要素”或者是仅仅当作“管理以及控制的对象”的落后观念,而是要从根本上意识到:企业员工也同样是具有平等权利和义务的人群。因为一个企业在对待相关人才的态度方面直接影响到整个公司是否可能网罗到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所以如果想要从基础上改变就有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束缚,必须要确立相对正确的人才观,因为这才是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突破口”。

二、以心理契约实现双赢

从人力资源的本质上讲,人才是企业实现最终发展并提升其竞争力的重要资源,所以构建企业同员工之间关系发展的新型模式,逐渐地在企业和员工之间逐渐地确立起一种以心理契约为纽带的合作关系,同时注意竭力营造一种相对和谐的心态,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起到激励员工进步的目的,同时也才能使得企业在用人方面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终实现企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一)设计公平合理的薪酬机制

据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研究表明:多数人在实际工作当中的工作态度以及进行生产的积极性,在相当大程度上不仅会受到其所最终获得的报酬的绝对值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同时更可能要受到来自报酬的相对值变化的影响,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报酬对于工作者来讲,不仅仅是其参加工作的目的,同样也是成就感和自我满足的收获过程。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讲,报酬的数目多少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相关行为者在其所属领导心中的地位和价值。另外,亚当斯还认为:一旦企业的内部有员工对于相关的薪酬制度产生了不平衡感,那么他们就很有可能就会采取一定的措施,或者是采取调整自己的主观认识来改善不平衡的感受,或者是采取其他方式来寻求内心的平衡感,直至最后内心平衡感的建立。

(二)开展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

根据相关组织的研究结果表明:发展性契约的签订是所有员工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同时更是影响员工在组织中相关表现的重要组成因素。因为多数的员工参与工作的初衷除了是要满足低层次的物质需求之外,更高层次上是要实现更加良好的职业发展。出于公平的角度考虑,如果企业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充分地考虑到了员工参与工作的职业理想,那么员工在一定程度上也就会增加其对于企业的承诺和工作的努力程度。据统计:全球500强中的大所属企业都针对员工的职业生涯方面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和界定,以便于员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和能力。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使得员工在逐步地实现企业自身发展目标的过程当中,也可以充分地体会到自身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感觉到自己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是“有用的人”,起到了添砖加瓦的作用,同时更对企业的未来远景发展产生真实感,自觉地为企业实现发展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推进公正合理的绩效考核

从概念的内涵上讲,绩效考核指的是在相关的企业战略管理当中有效地将人力资源的管理转化成为相关的实际行动的过程,从重要性上讲,它是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构成因素而存在的,而其更深层意义上的目标,则重点是从企业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的。其执行方法主要指的是通过加强员工同主管之间的有效沟通,以便于明确员工的具体工作任务和绩效目标,同时并最终确定针对员工管理工作的考核结果。

三、以资本投资促企业及人才的共同和谐发展

一般的状况下,货币资本是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的,而人力方面的资本则属于主动性的资本,以货币为代表的原始资本一旦缺乏人力资本的推动是无法实现良好运转的。所以 ,企业应当充分地意识到人力资本投资在实现企业发展方面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注意适时、适当地加大企业在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力度和范围,逐步地引导员工最终养成终身进行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首先应当在企业内部逐渐地形成一种终身进行学习的环境和氛围,积极地创造一些有利于职工进行学习的客观条件,同时还要鼓励并支持企业职工进行主动性的学习,充分地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得到相当大程度上的保值和增值。其次是要针对开展培训的方式和方法进行科学的选择,尽可能地为员工提供形式丰富、内容多样的参与教育培训的机会。同时为了保证员工在参与到受训的过程中可以实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相关的学习中去,还要保证培训的内容、方式方面的针对性和专业的实现。最后,企业还应当从实现自身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逐步地建立起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全方位的培训模式,全面加强针对企业员工培训开展的内容和课时的把握,最终实现企业员工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实现企业员工可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的目的。

总体来讲,企业实现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发展,而不是对于物质的占有。同时人才方面的进步和发展也可以支持企业在生产力方面的发展,而企业如果想要实现发展,那么又必须要依赖于人才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企业的发展同样也会为人才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保证,所以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才的发展是企业实现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只有处理好了生产力和人力资源的全面发展,才能取得“双赢”。

参考文献:

[1]李新玲.国企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探究[J].企业导报,2011(12).

[2]陈进勇.现代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和谐管理的创新探索[J].广西烟草,2007(07).

第4篇:战略管理好处范文

电子商务对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整个市场进入一个需求多样化时代。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使规模个性化的生产成为可能。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企业必须灵活地按照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适时生产系统正是适应这种适时适量、需求多变的世界市场需求而产生的一种生产管理方式。适时生产系统实质上是一种需求拉动型生产系统,根据“在需要的时间,按需要的质量和数量生产所需的产品”的思路,由后向前安排生产,它改变了传统的由前向后的前推式生产方式,使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愿望及时得到反馈。

电子商务对企业商业环境的影响

供应链。电子商务提供了全球商务一体化的基础,将供应链上的各方无距离、无差别地连接在一起,并能获得以下四点好处。新的执行速度:在供应链上任何一处地方获得的信息可以迅速让整个供应链共享,可以有效地进行制造并及时交付。新的可视度:供应链上任何一家供应商都可以看到与自己有关的“上家”和“下家”的情况,提高了资源、生产、库存和销售的全局可视性,便于完善地执行。新的客户价值:商家通过Web捕获客户爱好、价格意识和购买方式信息,客户也不受地域和时间的束缚。新的业务模式:企业用网络运作,不同节点之间的联系就更紧密,并具备充分的灵活性。

客户。电子商务时代,在联网上的信息涵盖的内容从价格、型号、规格、性能指标到供货商历史、信用评级应有尽有。需求者可以货比数百家,甚至更多。需求者可以得到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客户会拥有更多的价格信息,给厂商造成成本压力,并逐步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渗透到产品的设计、生产、服务过程。

竞争环境。电子商务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压力。竞争压力不仅来自客户,还来自竞争对手。行业中的竞争对手时时刻刻利用电子商务资源加强竞争实力来争取客户。

由于客户取得各种信息后做购买决策的标准是:在同质同类产品或服务中,选择价格较低者;在价格相同的产品或服务中,选择最能满足自己需求的。所以,企业应从战略高度对成本结构和成本行为进行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寻求长久的竞争优势,即实行战略成本管理。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成本管理的创新

综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成本管理的发展应注意以下问题:

加强成本战略管理

价值链分析。每一种产品从最初的原材料投入到最终消费者手中,要经过无数个相互联系的作业环节,这就是作业链。作业链既是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同时又是一种价值形成和增值的过程,从而形成竞争战略上的价值链。价值链上每个环节既会产生价值,同时也要消耗资源。进行企业价值链分析,可以确定单元价值链上的成本与效益,从而进行价值作业之间的权衡、取舍,调整各价值链之间的关系。企业通过自身价值链分析、行业价值链分析和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确定企业的不同战略,从而争取成本优势。

成本动因分析。动因影响作业,作业影响成本。成本动因是成本发生的根本原因。成本动因可分为两个层次:微观层次上与企业的具体生产作业相关的成本动因;战略层次上的成本动因。相对于作业成本动因而言,战略成本动因对成本的影响更大。因此,从战略成本动因来考虑成本管理,可以控制住企业日常经营中大量的潜在成本问题。

战略定位分析。战略定位可以分成:成本领先战略。企业的目标是要成为其产业中的低成本生产厂商。差异领先战略。此战略要求企业在产业内独树一帜,或在成本差距难以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生产出比竞争对手功能更强、质量更优、服务更好的产品。生命周期战略。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独特的成本特性。将产品生命周期按阶段展开,把“上游”与“下游”连贯起来,通过对目标成本的分解、估算,剔除大部分成本不利因素,为企业创造明显的战略优势。整合战略。横向整合扩大企业业务规模;纵向整合则往往超越企业的业务范围,沿行业价值链方向向前或向后延伸整合。运用整合战略可以重构企业价值链,提高整体盈利水平。

适时生产系统与价值链分析相结合

适时生产系统是对战略成本管理的完美追求,但在实施过程中,应与价值链分析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满意度最大化为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价值链更注重企业外部活动,尤其是与顾客的关系,顾客的需求推动了价值链的发展。传统的生产系统是由供给推动的,而适时生产系统是由需求拉动的。在适时生产系统中,市场有两种含义:一是企业外部的市场,它规定着企业的经营取向,是企业生产的最终归宿和价值实现之处;另一个是企业内部的模拟市场,即每一生产环节的“下一工序”,下一工序的要求决定着上一工序的生产。由此决定了企业目标的改变,即由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转变为顾客满意度最大化,每个人不再是对上级负责,而是对市场、对顾客负责。

消除无增值作业,增加增值作业的效率,不断进行作业改进。适时生产系统强调对企业的主要作业的持续不断的改进,追求企业整体和长期的经济效益的最优,这就需要深入分析企业价值链的作业水平。不增值作业对最终产品的价值没有贡献,消除它们不会影响顾客对产品的满意程度,因此其存在是生产经营中的一种浪费,要尽可能消除。对于增值作业,尽可能提高其工作效率,减少其资源消耗。一旦企业确定了价值链并判断出其活动的成本动因,成本优势就产生于企业能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控制这些成本动因。控制在总成本中占有重大比重或所占比重正在增长的活动,将为改善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提供最大的潜力。而重新设计价值链,去掉一些不必要的非增值活动或重新对有联系的活动排序和组合等,往往能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成本构成或改变企业重要的成本驱动因素,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进行外部价值链分析,处理好与上下游的关系,建立稳定的销售和供应渠道。供应商与客户的活动进行方式如何,影响着企业活动的成本或效益。供应商不仅生产着企业用于其价值链中的一种产品或服务,而且在其他方面也影响着企业。适时生产系统要求原料只在生产需要时送达企业,减少每次的采购数量,不保留原料安全储备。供应渠道的稳定有助于企业及时、保质保量地取得生产所需材料及外购件,及时进行生产并具有较好的制造弹性,另外,稳定的供应渠道确立后,供应商为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也会积极主动地予以配合,保证所购料件的质量,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残次废品,有利于实现“零缺陷”。

客户也有其价值链。企业的产品代表了买方价值链的外购投入,企业应及时对影响买方的所有方法或对买方价值链的作用,以及买方价值链中的可能变化会对企业所起的作用有所了解。销售渠道的稳定有利于避免产量大幅度波动,使企业能较均衡地进行生产,实现“零存货”。通过与下游分销商一道协商降低销货成本、利用零售商了解顾客消费倾向及对产品的要求,达到降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目的。

第5篇:战略管理好处范文

[关键词] 审计模式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制约条件 对策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受到会计和审计界的普遍关注。是注册会计师审计模式的必然选择,是适应审计环境变化、审计准则国际协调及审计工作的客观要求。可以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是审计技术在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上的重大创新,代表了现代审计方法发展的最新趋势。无疑,探索这一新审计模式的应用对当前的职业审计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审计模式的演进历程

在外部审计方法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注册会计师对审计活动本质认识的逐步加深,依次出现过三种审计模式,即账项导向审计模式、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1.账项导向审计模式

账项导向审计模式是最初始的审计方法,主要功能在于查错防弊,其技术方法主要是从审计期间会计事项所依据的相关会计原始凭证入手,追查到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文件的形成,验算其记账金额、核对账证、账账、账表。因此,账项导向审计模式仅适用于经济业务相对简单的小规模企业。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融资、投资渠道和方式的多样化、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账项导向审计模式的局限性就日益凸显,至20世纪初,这种模式就逐渐退出其主导地位,而代之以制度导向审计模式。

2.制度导向审计模式

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业主或企业管理层势必改变“事必躬亲”的管理方式,建立系统的分层、分工的科学管理制度,这就促使审计人员将审计的重点放在对内部控制制度各个控制环节的审查上,这种审计模式,是建立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认识基础上的重点审查。同时,这一模式由于着眼于对内部控制制度整体的了解与分析,还可以发现与某些内部控制相关的会计信息的系统性错误,从而提高了审计效率。正因为如此,制度导向审计模式从20世纪四十年代起就成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要方法。

3.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风险导向型审计的产生,主要源自美国,其内在思想是,任何审计业务都必须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内。它合理地扬弃了作为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基础的“无利害关系假设”,把指导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基础上。不只依赖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所设计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与评价,而是实事求是地对公司管理层是否诚信,是否有舞弊造假的驱动,始终保持一种合理的职业警觉,将审计的视野扩大到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营环境,捕捉潜在的风险点,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含义及特点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职业判断,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控制,确定剩余风险,执行追加审计程序,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它立足于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为前提制定符合被审计单位具体情况的审计计划;它把指导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的基础之上,其特点是把风险评价和分析性复核的方法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之中,体现了现代审计的新思路。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重心前移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最大的特点是将审计重心放在事前的风险评估上,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审计程序主要包括风险评估程序、分析性测试程序、审计测试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大大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真正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

2.风险评估从零散走向结构化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战略分析引进审计,使风险分析走向结构化,风险分析结构化,最大的好处就是一方面考虑了多种可能因素,另一方面使这些因素有机联系在一起,这样便于做综合风险评估。

3.风险评估以分析性复合为中心

现代风险管理以分析为中心,分析性复合走向多样化,不再只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也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工具(如SWOT分析等)充分借鉴现代管理方法,将管理方法运用到分析性程序中去。

4.审计证据重点向外部证据转移

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使得风险评估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审计效果和审计效率。仅仅依靠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内部证据来对风险进行评估,所得出来的结论是不完全可靠的。这时,更加客观、真实的外部证据尤其显得必不可少。所以,审计人员在搜集审计证据时不应只采用内部证据,而应更努力地获得相关的外部审计证据来对风险进行评估。

三、在我国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制约条件

从理论上讲,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能够弥补传统风险基础审计的不足,缩小审计期望差距。但是,从目前看,我国相当一部分从事小规模企业审计工作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由于顾虑成本与经济效益,加之对风险关注不够,基本上仍然在运用账项审计模式。客观地分析,要在我国全面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还存在着一定的制约条件。

1.会计师事务所的成本与经济效益问题

会计师事务所总是出于自身考虑,讲求成本与效益的,成本能得到补偿是实施新的审计模式的前提。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后,在审计计划阶段和执行控制测试阶段,注册会计师关注的范围扩大,程度加深,必然导致工作时间和审计成本的增加,在会计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成本的增加往往不能与审计收费的增加同步,这就使得在我国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有一定的难度。

2.注册会计师综合素质问题

在实质性测试阶段运用分析性测试程序作为主要的获取审计证据的手段,必然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较高的素质,要运用分析性测试程序,注册会计师需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寻求数据间的内在关系来构建模型。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判断企业是否具有生存能力和合理的经营计划的能力。注册会计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会计、审计知识,也要掌握管理知识、行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等,还要熟练运用各种分析工具对各种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在我国,目前还有相当多的注册会计师不具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的能力,这必然妨碍分析性程序成为实质性测试的重要手段。

3.审计程序软件开发问题

在西方发达国家大量运用分析性程序的有利条件是大量审计程序软件的开发和运用。西方各国财务数据的电子化已经非常普遍,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可以直接对数据库进行加工分析,依据软件构建模型并由电脑自行检验和核对,这就大大地加快了审计速度,使运用分析性测试程序成为节约成本的重要手段;在我国不仅不具备这样的设备条件,同时我国大部分注册会计师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准备,因此,现阶段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将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四、我国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对策

1.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能力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须首先从企业内外环境和经营战略入手,来分析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这就对注册会计师的分析能力和专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过程实质上就是专业判断的过程,它提升了审计的技术含量。因此,注册会计师只有很好的运用专业判断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审计质量,避免形式审计。

2.处理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成本与效益问题

从理论上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首先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重点关注领域,从而可以合理地分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在会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为了能在基本上不提高收费的条件下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借鉴西方各国经验,建议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第一,在分析性测试阶段,关注捕捉异常情况的迹象,从而为其设定必要的常规程序和抽取适当的样本量,而不是也不可能要求对所有报表项目余额都必须按常规审计程序“走一遍”。第二,在实质性测试阶段,在方法、程序和抽取的样本量方面谋求工作时间的减少,以缩小审计成本,使审计成本和经济效益能达到适当的平衡。

3.加强信息技术在风险导向审计中的应用

要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加快信息库的建设,在平时就要注意收集客户的相关信息。可以通过搜集行业资料、参加行业组织的交流活动、查阅客户永久性档案等方式,充分了解客户所处行业的市场供求与竞争状况、生产经营的季节性与周期性、行业的关键指标与统计数据等,以此作为与审计客户具有可比性的行业数据。因同一行业的公司差异仍很大,所以注册会计师还应具体分析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经营活动等,从而确定所审报表中项目数据的合理性。

4.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针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新形势,适时修改相应的一些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现行的各种法规关于民事赔偿责任的规定最为薄弱,因此应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加大对注册会计师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与处罚力度,以强化注册会计师的法律风险意识。

总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出现并运用,适应了现代审计环境的变化,我们应结合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吸收他国先进经验,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充分发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并逐步与国际审计准则接轨,使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迈向一个新的台阶,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泽霞 邓 川: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辨析.财经论丛

[2] 王金会 刘 瑜:风险导向审计缺陷与现代模式的抉择.审计与经济研究

[3]谢 荣 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会计研究

[4]徐 伟:试论风险导向审计及其在我国的运用.审计研究

第6篇:战略管理好处范文

[关键词] 财务管理 管理会计 教学内容 整合

一、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教学内容异同分析

1.两门课程教学内容简介

管理会计是通过一系列的技术与方法,收集、分类、汇总、分析和报告各种经济信息,借以进行预测和决策,制定计划,控制业务,并对业绩进行评价,以保证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当前高职院校管理会计课程的主要内容设置为:总论、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经营决策分析、投资决策分析、存货管理决策、全面预算、标准成本制度、责任会计、战略管理会计与作业成本法。

2.两者教学内容异同点分析

(1)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相同点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二者都具有共同的“管理”属性,都是为满足企业的管理层要求服务。两者存在着许多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导致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在教学内容上的交叉:

第一,两者研究对象相同。均以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为研究对象;

第二,两者数据来源相同。都以企业的财务会计资料为信息分析来源,在此基础上进行计划、 决策与控制;

第三,两者分析方法、操作模式相同。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均以定量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都是按照计划、 决策、 执行与控制这一顺序进行数据分析工作,都是根据企业运作的现实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积极规划未来,着眼于企业的未来发展。

相同的内容和方法,加之两者同属边缘学科,其理论工作者不断拓展各自的研究领域,使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职能均不断扩张,研究内容相互覆盖。以上种种使得学科内容无可避免地出现交叉重复现象。

(2)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不同点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学科的本质不同。管理会计是一门为管理而服务的会计,主要是为强化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性、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的。它是企业的经营管理的信息系统,考虑的对象不仅是资金如何高效地物化,还考虑物化后的资源在经营管理中如何以最佳效率进行配置。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企业经营活动实施价值管理,并从管理中处理好企业的各种财务关系。它主要负责管理企业的资金,考虑的重点是如何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资金,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资金。

二、两者教学内容交叉重叠现象分析

由于上述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所存在的异同,造成高职院校财务专业安排这两门课程教学时困难丛丛。大多数学校为保证课程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在教材编写和课时安排上,两者互不干涉,这势必造成同一专业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出现大量重复的现象,宝贵的课时浪费在相同的内容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如果两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没有课前进行必要的沟通,这种现象将更为明显。使得学生无所适从,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学科异同点造成的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现象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教材编写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交叉重叠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资金需要量预测内容重复。分别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中的全面预算内容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财务预算与控制内容。

(2) 投资管理内容重复。分别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中投资决策分析内容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投资管理内容。

(3)存货管理内容重复。分别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中存货管理决策内容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投资营运资本管理内容。

(4)财务预算内容重复。分别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中投资决策分析内容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投资管理内容。

三、教学内容重新构建对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处理这个问题的总体原则是:既要将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状况予以解决,又要同时兼顾各学科的完整性,突出其本质。使学生清楚认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是两门独立的学科,两者类而不同。并使各知识点按实务的要求衔接起来,以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

1.不应以取消管理会计课程为解决办法。

目前,高职院校采用的财务管理、 管理会计这两门课程的教材在内容上普遍存在交叉、 重复现象。一些管理层主张直接将管理会计课程取消以解决教学内容的冲突,认为这样简单有效,还节省了课时。笔者对此持保留态度,认为仍应保留管理会计课程,不能简单地将其取消。这是基于管理会计在管理科学中日益重要的考虑。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要求会计工作由经济过程的反映和事后分析向经济过程控制和预测、决策转化,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2.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交叉内容进行整合。

作为一门学科研究而言, 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延伸,与其他学科内容的重复可以说是一种进步, 只是在教学中应将其内容与其他学科明确划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两门学科的不同侧重点入手。财务管理课程应以资金运动为主线, 以资金的筹集、投放、运用、回收和分配为主要内容构建教材体系。而管理会计课程,则应以其职能( 规划和控制) 为主线, 以经营决策为核心构建教材体系。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协调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交叉内容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具体划分建议如下:资金时间价值观念、风险价值观念、成本效益观念、投资管理、资本成本、杠杆原理、财务预算以及资金需要量的预测内容放在财务管理课程讲解;而将经营预算内容、存货经济批量决策、经营决策分析放在管理会计讲解。

如前所述,高职院校如再继续对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两门专业课程采取各自为战的方式,分别安排教师进行授课,只会令课程内容重复、冲突的问题日益突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相关专业应对此两门课程的教师安排授课前的集体备课,教师们通过讨论,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交流沟通, 以此实现课程内容的重新构建,从而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如教学安排许可,此两门课程应尽量安排同一位教师进行授课,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需要,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等随时调整课程内容及顺序,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韵琴. 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改革[J] . 财会月刊,2008,(3): 94-95.

[2] 栗 洁.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教学改革探讨[ J ] .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3):65.

[3] 宫景玉,鞠红兵.对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关系的探讨[ J ] .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3):198-199.

[4]赵咏梅 ,郭文玲.新编财务管理(第四版)[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06.

第7篇:战略管理好处范文

【关键词】 现代物流; 价值链; 营运资金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11-0019-04

一、引言

资金就如企业的血液,资金链断裂早已被确诊为企业破产倒闭的最大杀手,而营运资金作为流动性最强的财产,如何管理成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据调查,企业财务经理用于管理营运资金的时间和精力近三分之二。可见,重视营运资金管理早已深入企业的实践操作。经济全球化的当下,信息技术的创新、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购物的潮流,无不提醒我们关注现代物流(或现代物流业,下同),现代物流营运资金的管理值得研究。对现代物流营运资金管理从价值链视角进行研究,可以完善行业价值链,提高市场占有率;可以优化行业管理模式,提高行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可以找出营运资金的关键点,提高营运资金的管理水平。

二、现代物流的价值链与营运资金管理

(一)价值链与现代物流价值链

“价值链”作为企业寻求竞争优势的分析工具,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他认为:企业均是对产品进行设计、生产、营销、发货、售后等主要活动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人事、财务、研发、采购等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构成一条动态价值链。这条动态价值链涵盖企业的资金流、商品流、物流、信息流等,这些彼此相关联的活动构成了企业创造价值的整体。但并不是每一项活动都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只有在价值链上实质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活动才是企业的战略活动,企业要保持竞争优势,就是将价值链上的战略活动发挥优势。

物流是指为满足客户的需要而将货物从供应方向消费方进行实务转移,并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的一种管理和控制服务过程。

现代物流主要是指原料、成品等实物从起点至终点与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其将运输业、仓储业、装卸业、加工服务业、整理服务业、配送服务业、信息业等行业有机结合,形成一条完整的供应链,为客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它是一个新型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渗透性强的复合型产业。它在某一特定区域内,以机场、港口、码头、货运站等交通运输枢纽设施为基础,以物流技术、信息平台、组织机构为依托,以客户为核心,以第三方物流为纽带,由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配送、信息处理、制造、流通等企业组成,在空间上呈集群现象。现代物流创造的价值包括:物流企业内在功能产生的基本价值;物流企业与供应链上游提供的信息技术、流通加工等服务产生的增值价值;物流企业与客户下游提供咨询、培训、管理市场等产生的延升价值;各物流企业之间协作产生的共赢价值。[ 1 ]

现代物流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增加的活动主要包括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其中,基本活动是指现代物流的接货、仓储、装卸、运输、分发、售后等,辅助活动主要是指现代物流的整体组织、人力资源、技术研发、物资采购等,各项活动整合构成了现代物流的价值链,共同为物流企业创新价值。现代物流价值链如图1所示。[ 2 ]

(二)现代物流营运资金管理

营运资金也叫营运资本,是指企业为维持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运行所需的资金总称。财务管理学对营运资金存在多种理解,常见的三种理解:一是总营运资金的理解,即企业一定时期投放在全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二是净营运资金的理解,即企业一定时期的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差额;三是营运资金总称的理解,即企业一定时期全部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统称。本文认同营运资金总称这种理解,所以营运资金管理是对现代物流业一定时期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管理。

营运资金管理是指规划与控制企业一定时期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使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均保持在良好的状态,以对企业经营活动中资金流的监控或理财活动中资金流的管控为核心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结合现代物流业的特征,其营运资金管理主要是对经营活动产生的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等进行管理,对理财活动中产生的短期借款、短期投资、应付股利、应收股利等进行管理。由于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虽然现代物流增长速度快,物流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行业运行日益规范,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物流成本偏高、物流企业盈利能力弱、投融资能力差、科技管理水平落后等。

(三)现代物流价值链与营运资金管理的关系

从价值链和营运资金管理两者共同来看现代物流,两者的关系如图2所示。

从图2可见,现代物流因业务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多条相关流程。第一,生活中的商品基本遵循这样一个流程,即“供应商”提供原料给生产商,“生产商”按一定的工序生产出特定商品后将商品转由“销售商”,最终销售给“消费者”,这一流程称其为商品流。第二,商品流中所涉及的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或是消费者,均需要将货物从一方向另一方进行实务转移,那么他们均属于现代物流的客户,多家现代物流企业联合形成一大群体产业,共同为客户提供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综合,这一流程称其为物流。第三,现代物流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会产生资金流入与流出,同时为企业更好地发展需要对资金进行合理规划和有效管控,这一流程称其为资金流。第四,客户及市场需要物流业从多方面结合各种流程完善相关信息,不管是商品流、物流还是资金流都是信息流的来源点与传播渠道,这一流程称其为信息流。这些流程无不显示现代物流行业价值链管理与营运资金管理密不可分。[ 3-4 ]

首先,现代物流中价值链管理和营运资金管理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均是为了实现价值最大化。其中现代物流价值链管理目标主要是优化相关流程,降低组织成本、管理成本、经营成本,综合提高行业的市场核心能力,通过行业价值链管理,使现代物流行业提高对客户服务水平与质量、降低服务综合成本、不断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使不增值活动协调增值活动,创造更大价值,最终实现价值最大化。现代物流营运资金管理目标主要是对客户提供经营服务过程及资金投融资活动中产生的营运资金进行管理,以便降低各环节营运资金的占用,进而加快企业资金周转速度,提高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降低偿债风险,提升行业的信用等级,使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整体协调,最终实现价值最大化。

其次,现代物流中价值链管理和营运资金管理二者互相渗透。资金流贯穿于价值链管理的每项活动中,营运资金管理是价值链管理的具体货币表现,管理好营运资金能促使价值链管理创造更多价值。同时,价值链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管理就是资金流管理,管理好价值链能使企业资金流更良性流通,更有效地实现财务管理目标。

三、现代物流营运资金管理的价值链视角

现代物流营运资金管理的价值链视角就是现代物流企业将营运资金管理提升到行业整体战略管理的层面,将价值链管理与营运资金管理有机相结合形成一种整体的、系统的、优化的管理指导思想,以相关流程链中的营运资金为对象,通过对物流企业商品流程、物流流程、信息流程、资金流程等进行优化而达到整体价值链优化,并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贯穿现代物流全部流程的营运资金管理,最终实现价值链视角下现代物流价值最大化管理目标。价值链视角的现代物流营运资金管理主要通过以下手段实现:

(一)完善价值链服务

现代物流首先应有价值链理念的管理观,明确科学合理的价值链管理能让行业创造最大化价值,同时更有效地管理现代物流产业的营运资金。为让管理更上一个台阶,首先完善的应是现代物流价值链。现代物流价值链发展如图3所示。

结合现实价值链,在分析现代物流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找出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区分价值链中增值活动与非增值活动、辨别单一活动与一体化活动、识别行业内部活动与行业外部活动。通过物流企业与供应链的上下游产生纵向价值链完善,即向上提供各项信息技术、流通加工,向下提供咨询、培训、管理等增值性、延升;通过物流企业之间产生横向价值链完善,即各企业之间进行合作经营,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同时让不能适应市场变化、不能及时革新的企业从价值链中淘汰出去,在激烈的竞争中让各企业越来越优秀,最终实现价值链越来越合理、有序、良性、高效,为营运资金管理打下良好基础。[ 5 ]

(二)优化价值链流程

1.优化商品流管理,提高服务效率。传统的商品流是指从原料开始,经过生产、加工、销售,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的这一流通过程,物流企业与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均是商品流中独立的个体。现代物流应将商品流纳入行业价值链管理的链条之一,正确对待商品流过程中的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将他们视为物流行业的客户群,而满足客户群特定服务需要是物流业的宗旨,应为客户群提供便捷、快速、优质的服务。物流行业面对无数个客户与面对一个客户群,相比而言,应该是只与一个客户群产生业务活动能使现代物流行业中的商品流更加清晰化,各环节的服务效率更高。

2.优化物流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传统的单一物流运输服务的增值空间有限,如果能与其他多产业结合、多方位为客户提供服务,形成一体化服务的增值空间将大大提高。结合物流业未来发展,应将现代物流产业定位成复合型产业,同时延伸上下游的研发、市场等服务,提高整个行业的服务质量。

3.优化资金流管理,提高偿债能力。资金流是在商品流与物流的基础上,把资金分配到现代物流业的各相关环节,至于各环节应分配多少额度、周转期为多长、各类流动资金比例、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比例等则要合理分配。因为只有合理的分析比例、分配法才能让资金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在资金管理过程中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一为收益与风险权衡原则,即对资金进行理财管理过程中,在考虑理财带来收益的同时,还要想到需为此承担的风险,通常二者存在风险越高时收益也越高的正向关系,同一风险条件下决策收益高的理财方案对资金的管理会更有效。二为流通性与收益性反向原则,营运资金是所有资产形态中流动性最快最高的资产,有为满足企业随时支付的好处,但是其收益性相对于其他资产是最低的,需要资金管理决策者综合考虑。三为收益与成本配比原则,即在考虑营运资金流通过程中能为企业带来收益的同时,还应考虑到为取得这一收益付出的代价,只有收益大于代价的理财决策才是可行的营运资金管理决策。现代物流业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更好地让资金流良性健康循环,不断提高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

4.优化信息流管理,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信息流来源于现代物流行业运转过程中的其他所有链条和环节,特别是由于资金流涉及的环节与链条,涵括的信息更多更全面,产生的信息源更丰富,所以加强对信息流的管理就是加强与资金流相关环节的管理,加大资金运转效率,促进现代物流行业对营运资金更好地管理。首先对现代物流业内部建立高效沟通的信息系统,使现代物流业价值链中各个环节的商品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能够迅速沟通;其次对现代物流业开发一套集商品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的管理软件,最大可能实现各链条间数据、资源、信息的集中化与共享化,确保现代物流业对资金合理的预算、决算、监督、控制、结算等管理工作,使财务管理活动更规范化。相信现代物流业对信息和数据处理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就是对市场风险应对能力的提高。

商品流是价值链营运资金管理的前提;物流是价值链营运资金管理的基础;资金流是价值链营运资金管理的核心;信息流是价值链营运资金管理的保障。只有这四条流程优化,价值链视角下的营运资金管理才更能体现出管理意义与作用。[ 6 ]

(三)构建现代信息技术平台

虽然我国物流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物流业的发展只是快,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业相比,在规模上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根源就是物流业技术相对落后,服务效率低。应让现代物流融入现代高端技术,通过融入现代高端技术使物流行业站在更高的平台管理资金。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无形态的资本,与其他所有的无形资本一样,能在一定物质条件下为企业产生巨大经济利益。因此,现代物流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注入价值链的各领域,积极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物流业中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结算等服务活动相融合,构建适合现代物流的信息技术平台,提高现代物流的信息技术水平,发挥现代化管理效应,实现最终财务管理目标。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当运输业、仓储业、装卸业、加工业、整理服务业、配送服务业等物流相关各行业无法为市场需求者提供成本更低、价值更高的有效服务时,集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服务或行业为一体的集群(即现代物流)便产生。现代物流在运营过程中通过沟通、整合、协调、共享实现行业增值、创新和优化,形成价值链效应。

现代物流通过创新领域、开拓新市场,以创造新增价值;通过不断为资金链注入新“血液”,以加快营运资金的流通;通过信息与技术的有效整合,以构建现代化信息系统平台,不断促进现代物流营运资金管理水平的提高。

站在现代物流营运资金管理之价值链视角开展分析,明确现代物流营运资金管理实施的途径与手段,能为今后此类课题的研究提供更广阔的研究平台。

【参考文献】

[1] 张颖华,江宁,尹君.产业价值链视角下的上海洋山保税港区物流产业发展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0(12):125-131.

[2] 周兴建,张庆年.基于价值链的物流产业联盟[J].物流技术,2010(4):1-2.

[3] 韩b清,王大元.基于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新探[J].财会通讯,2012(2):16-18.

[4] 张东南.基于价值链视角的营运资金管理[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2014(10):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