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业管理实践范文

创业管理实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业管理实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业管理实践

第1篇:创业管理实践范文

一、当前创业型企业人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人才机制不健全。结合当前多数创业型企业人才管理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其内部管理机制的完善性具体表现在相应的管理制度方面。普遍存在人才流动机制匮乏、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而对于企业本身在对人才的考核及评价方面,仍然缺乏相应的考核标准,这些都直接导致企业很难吸引相应的人才。而且,在企业内部人才培训的制度方面由于缺乏保障机制的缘故,很多员工们本身的知识水平难以符合其工作的真实要求,导致其工作效率严重低下。这些都是企业人才管理机制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否则将很不利于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2.缺乏科学的人才管理理念。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体制之下,多数企业都开始引入先进性的企业管理制度,并由此推行相应体制改革措施。不过,因为受到长期体制发展的影响,而大多数创业型企业对于人才的管理仍然缺乏相应完善的管理机制,这就很容易致使企业管理者在人才管理的实践当中严重缺乏相应的人才管理观念,甚至直接导致一些人才的考核、评价以及选拔等多个方面都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最终致使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很难取得相应的效果。

3.人才结构存在缺陷。通常在现实的生活当中,很容易发现一些常见的现象,有些创业型企业当中并不缺乏人才,甚至里面的优秀人才有很多,其不管是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完全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但是,这些企业都难以将这些丰富人才的资源转换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也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目标。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企业本身在人才结构方面不够合理所致。这些不同的人才都很难在其各自岗位当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因而直接造成巨大的人力资源流失情况,企业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二、创业型企业人才管理的创新及实践策略

1.构建健全的人才管理机制。完善健全的人才管理机制能够帮助企业招纳到更高质量的人才,因此就要求企业方面必须对自身的人才选拔机制加以改善,不断的创新优化相应的人才引进策略。从创业型企业的发展角度而言,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具体可划分为内部管理和外部招聘两个方面,内部管理主要是完善各项管理机制,切实保障员工们本身的利益,激励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而外部招聘则主要需要完善人才选拔的机制,需要推出相应制度,能够对员工们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相应的招聘成本必须控制在最低的程度,以此保障招聘的质量水准。

2.坚持科学用人理念。科学的用人理念能够促使创业企业对于人才的使用,实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目的,而要想真正获得有效的效果,就必须要对企业的用人机制加以创新。比如在相应的国有企业当中最好是能够开辟出适合员工们发展的全新道路,而这都必须直接通过相关制度的建设和政策的引导来实现,要保证真正能力强悍和技能良好的人员获得利益上的满足。而且最好是引入相应的竞争机制,可以在某个恰当的时间段当中,推行出相应的公开竞聘岗位,以此来吸纳真正优秀的人才,这样也能保障此类人才得到重用。另外,还必须要强化对企业人事的改革力度,要促使人事管理人员放下相应的管理权限,最好是给予相关的单位自主用人的权利,这样才能实现人尽其才的效果,促使企业获得最有效的发展。

第2篇:创业管理实践范文

(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规范******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以下简称“实践基地”)建设和发展,结合我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实践基地旨在提高大学生团队或企业名义申报项目入驻,项目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当地产业发展导向,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和学校发展;校外企业须为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独立法人,运营主体成立并实际运营2年以上,注册资金不低于100万人民币。

第六条 对申请入驻项目的有关要求

1.项目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或良好的市场潜力,鼓励与专业相结合。孵化项目应立足于专业领域,以提高专业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对我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具有典型示范作用。

2.无知识产权纠纷且具备一定成熟性。处于研发阶段的项目,应已拥有被认可的创新性较高的使用技术和经营构想,并有明确的市场应用目标;处于尝试阶段的项目,应有完整、合理及有效的市场经营计划。

3.如从事国家规定的特殊行业(如医药、医疗器械、邮电、通信、电力、农作物新品种及生物制品、公安及安全等)的项目,申请时有行业主管部门出具的相关批准证明和有关测试报告。

4.项目不能涉及以下范围:易燃、易爆、易产生有毒有害气体、易产生油烟、噪声、污染、有食品安全危险等。

第七条 申请入驻

申请入驻实践基地的个人、团队、企业以项目的形式于每年4月份和10月份集中向创新创业学院申报。

第八条提供相关材料

申请入驻实践基地的个人、团队、企业需提交《******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项目申报表》、创业计划书、身份证和学生证复印件;已经注册企业还需提供企业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明等相关材料的复印件。

第九条 项目审批和公示

创新创业学院对申请项目及材料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议,可以采取陈述和答辩的形式,最后确定拟入驻实践基地的个人、团队、企业名单,并面向全校进行公示。

第十条 签署协议及入驻

公示无异议后,创新创业学院代表学校与入驻实践基地的个人、团队、企业在自愿、平等的前提下签署《******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入驻协议书》,办理注册、登记手续,正式入驻实践基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入驻实践基地的个人、团队、企业实践期为三年,实践期满后,经创新创业学院批准,可继续入驻。

第四章管理服务

第十一条 创新创业学院根据本办法和入驻协议等有关规定对入驻实践基地的个人、团队、企业进行管理并提供支持与服务。

第十二条 创新创业学院为入驻项目提供的支持和服务

1.学校设立创新创业基金,专项用于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扶持,由创新创业学院管理和实施。

2.创新创业学院为入驻实践基地的个人、团队、企业积极争取山东省、******市(区)提供的小额担保贷款、创新创业补贴或自谋职业扶持金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等扶持政策,以及各级政府给予的税费减免等政策。

3.为入驻项目做好日常服务工作,维护实践基地的公共设施和公共卫生,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4.做好各种信息的上传下达工作,及时解决入驻项目所出现的问题,为重点项目提供支持。

5.做好相关资料备案以及日常工作资料的整理与存档。

第十三条入驻个人、团队、企业须遵守的管理规定

1.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遵守******的有关规定,遵守实践基地的各项规定和入驻协议约定,合法经营,诚信经营。

2.办公场所管理规定:入驻项目在协议指定区域内办公,不得私自占用公共区域,严禁将实践基地场地转让或转租给他人使用。办公场所装饰设计由入驻方实施,要求美观大方、不改动房屋结构;装饰设计方案经创新创业学院批准后方可施工;场地费及水电费用按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场地及水电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3.项目经营管理规定:入驻实践基地的项目在实践基地的统一管理下,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项目实施要严格按照申报的内容进行;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得擅自变更、改变预定项目内容;确因工作需要进行变更,须提前申请,由创新创业学院审核确定。

4.安全管理规定:入驻实践基地的个人、团队、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安全生产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实践基地作息时间,做好日常办公中的用水、用电安全检查和治安防范;严禁任何人员留宿实践基地;入驻企业员工需佩戴工作证(工作证上有本人近期免冠照片),并提前向创新创业学院报备员工基本信息表(附有本人近期免冠照片);在实践基地举行大型活动(30人以上),需提前三天报批;保证办公区域干净整洁,维护公共区域环境卫生;禁止吸烟、酗酒、玩游戏、大声吵闹等一切扰乱正常办公秩序的行为;发现任何安全隐患,应及时报告;由于入驻项目管理不善发生安全事故,由入驻的个人、团队、企业承担。

第十四条 入驻项目的考核

1.创新创业学院依据入驻协议对各入驻项目进行考核。

2.考核方式包括各项目提交考核资料、实地考核、集中汇报、召开座谈会等。

3.考核内容:制度建设、日常管理、项目运营、市场开拓与信息化建设、创新及成果等。

4.考核时间:入驻满一年时进行一次考核,以后每年进行一次考核。

5.考核结果运用:考核结果是对入驻项目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对考核不合格或违反相关规定的项目,创新创业学院有权对其提出整改,整改不力的取消其入驻资格。

第五章退出机制

第十五条 协议期满退出。入驻实践基地的个人、团队、企业与创新创业学院签订的入驻协议期满,办理相关退出手续。

第十六条 自动申请退出。入驻实践基地的个人、团队、企业因内部问题,负责人向创新创业学院提出退出申请,经审核,终止协议,办理相关退出手续。

第十七条 勒令退出。入驻实践基地的个人、团队、企业的行为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基地可随时解除协议,勒令退出:

1.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学校的管理制度,违法开展经营活动的。

2.不服从实践基地管理,影响实践基地正常秩序的。

3.未经实践基地书面同意擅自变更入驻项目、项目负责人、注册公司法定代表人或转让注册公司经营权的。

4.入驻期间,办公场所经常处于空闲或关闭状态,或占用办公场地开展与创新创业无关业务的。

5.擅自转租、分租、转让、转借、入股、或擅自调转使用及与他人共享将场地转租给第三方,或更改使用用途的。

6.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

7.未能按有关规定或入驻协议约定履行义务的;未能及时缴纳有关保证金和费用的。

8.负责人因退学被注销学籍的。

9.其他违反管理办法且情节严重的。

10.经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认为不适宜在实践基地继续进行的。

第六章附则

第十八条 本办法适用范围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及入驻实践基地的个人、团队、企业。

第3篇:创业管理实践范文

关键词:专业+创业;实践;培养方案

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培养方案设计总的原则是:根据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和学科发展,培养应用性人才,体现“专业+创业”的培养模式,具体培养方案设计体现“3+1”模式,四年四推进自主培养,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完善的重点放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运行方式等方面。

一、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

教学计划主要体现“3+1”,3年校内教育+1年校外实践教育,即1年通识教育课(专业与创业通识教育课),2年专业基础课与创业基础课,专业课与创业专业课的教育,1年校外实习基地教育及毕业实习和创业项目实践。其中实验教学四环节顺次推进,包括基础实验实训、专业基础实验实训、专业+创业实验实训、就业创业实践。具体如下第1、2学期:理论上公共基础课和创业通识教育相结合;实验实践层面公共基础实验和创业通识实验相结合。公共基础实验(实践)包括入学教育、国防教育与军事训练等;创业通识实验(实践)包括办公自动化训练及考证、经济应用文写作训练、职业发展训练等。第3、4、5、6学期:理论层面专业基础课和创业基础课相结合;专业课和创业专业课相结合专业基础实验和创业基础实验相结合;专业实验和创业实验相结合。其中专业基础及专业实验包括财务管理模拟实验、市场营销模拟、市场调研与预测课程实习、生产管理课程实习等;创业基础及创业实验(实训)包括人才测评实验、拓展训练、社会调查/创业体验等。 第7、8学期专业实习和创业实习相结合,就业培训和创业实践相结合。其中第7学期,主要在学校的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及创业孵化园进行实验和实训,具体项目包括创业资源与商业计划书训练、参与项目运营管理、Syb培训、ERP综合实训、SPSS统计软件应用、商务谈判模拟等;第8学期,将学生推向市场,进行毕业实习和创业项目实践。

二、运行模式

第一阶段:普适型教育,主要分三个层面,一是掌握思想政治类教育课程,培养学生最基本的人文底蕴与情怀,二是面向全专业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创业哲学、创业心理、创业素质以及基本的创业知识,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三是展开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让学生自我设定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选择路径。

第二阶段:基础技能教育,本阶段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学科专业分析基本方法与工具,拥有扎实的经济学、统计学、数学、管理学基础,为学生解决专业与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分析工具及解决办法,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业的基础课程,掌握创业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第三阶段:专业方向教育,本阶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在先修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基础上,由专业的人才测评教师利用学校先进的人才测评软件对学生进行素质、性格测评,全面了解的学生的专业方向。其次,专业课与创业课相结合,深入学习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进一步掌握创业的专业知识,使学生不仅拥有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生产运作管理、战略管理等工商管理的专业知识,而且对中小企业创业、分析创业实践案例,创业风险,企业家精神等方面知识能够深度把握。最后,通过选修课程学习,让学生了解与工商管理专业+创业相关联的其他学科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第四阶段:专业实习与创业实践,本阶段主要开展以下工作:首先是对学生进行ERP实训与SYB培训,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学生全面掌握企业流程与创业过程的基础上,让学生的部分课程在企业中学习,并指派相应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其次进一步加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选择就业的学生进行企业实习并撰写毕业论文,选择创业的学生前期到创业实习基地实习,后期组建创业团队,提交创业项目策划案,进驻创业孵化园。

该创新实验区运行的四个阶段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前三个阶段,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课内或课外实验与理论课程匹配,最后一个阶段,将学生融入社会,升华学生的专业能力与业能力,并在学生就业、创业后两年内对学生就业情况、创业情况实施跟踪、指导、反馈,整体掌握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全面实现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中小企业管理者、就业者和创业者的应用型人才。

三、学生自主管理

“四年四推进”的主要内容:

“四年四推进”是指在大学本科四年培养过程中分四个阶段,即在每个年级结合专业培养方案的执行,有目的实施的学生自主教育项目,辅助培养方案的实现,开展有侧重点的教育和辅导。第一推进阶段:新生适应期和定向期,这一阶段目标是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制定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目标。该阶段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学习上如何从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或讨论式;生活上如何从依赖式转变为自理式或自立式;与同学相处如何从本土化转变为区域化或全国化。将来准备职业生涯规划,该阶段具体的工作包括:专业介绍;个人四年学习规划:理想、目标、计划、措施;时间的管理与利用;如何与同学和睦相处;大学学习方法指导;如何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基础课和专业课关系;实行专业导师制及其他。

第二推进阶段:“专业+创业”知识积累和探索期,这一阶段重点打牢专业与创业知识基础,全面进行锻炼培养。该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掌握大学学习特点、方法,具备自觉、主动学习能力;展现个人特长优势,培养综合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牢固夯实学业基础,为后续就业、创业、考研冲刺做好准备。该阶段具体工作及方法途径包括:学习经验交流会;课程论文练习与交流;听专业学术报告;学习如何查阅和积累资料及其他。

第三推进阶段:社会实践与职业确定期。这一阶段目标:基本完成本科教育大纲规定的课程,具备相应知识基础和一定的实践能力,进行“专业+创业”实践实训阶段。该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学业完成及资格证书获取;会做一般性社会调查;根据老师安排完成实践独立课程;能够完成阶段性课程论文。在第二阶段有关工作的基础上应重点考虑以下工作:课程论文或社会调查报告;专业与创业实习;学年论文写作与交流;职业去向的确定;完成独立实践课程及其他。

第四推进阶段:目标实现期。该阶段目标实现,创业的实现阶段,包括个人创业、团队创业;考取研究生或顺利就业。该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明确创业方向,进行创业团队组建、项目的选择及组织创业;明确考研目标,并参加考前辅导班培训。端正就业思想,并掌握相应的应聘常识和技巧,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或者创业计划书。该阶段需要做的工作及措施:创业项目的确定,创业团队组建及创业方案的设计;毕业论文选题指导及答辩;组织就业指导讲座和参加校内外招聘会;开展“珍惜在校时光,我为母校添彩”活动。

参考文献:

第4篇:创业管理实践范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 实践活动 管理 运行机制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b)-0205-03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大学生在创新能力和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是教育部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进行的积极探索,已经成为教育部积极倡导和扶持的展示高校教学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舞台[1]。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作为高校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相关部门应从新的高度、新的角认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的重要意义,把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活动作为培养实践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要为实践、实习工作注入活力,实践、实习工作要为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提供平台,要在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教师学生的潜能,全面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工作的成效[2]。目前,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无法满足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如何开展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拟从该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实际出发,以管理、教育体系为切入点,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及运行机制进行探讨,以期推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顺利发展。

1 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管理机构

1.1 组织机构及管理体系建设

为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运行,该校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及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指导委员会为核心的监督管理体系。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担任,成员由教务处、学工处、校团委、科研处、国资处、财务处、人事处、研究生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实践活动,制定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学校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由相关学科专家组成,主要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项目及实施方案的论证、项目立项评审、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工作。各二级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工作组,工作组由二级学院院长任组长,党总支书记任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团总支书记、专业教师为成员,具体负责该单位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组织、项目申报与实施。学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督促二级学院开设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有关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业训练、项目管理和企业管理类课程;负责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进行评定、审核和技术监督。

1.2 制定实施管理办法,完善教育体系建设

学校制定了泰山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活动管理办法》《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大学生实践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竞赛项目管理办法》《实践创新学分管理办法》等多项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学生创新和创业活动的立项、申请、审批和经费管理等各项程序,支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教师和学生。学生在各类评奖评优时获得相应加分。对指导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的教师,学校根据其指导项目的时间、项目内容计算其指导工作量。学校将定期组织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评优工作,被评为优秀项目的学生及指导教师,学校将给予表彰奖励。学校还将继续出台课程建设、学生选课、考试、成果认定、学分认定、灵活学籍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三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全面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着重加强管理学、市场营销、沟通交流等方面的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选聘一支由就业工作人员与专业教师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并定期进行创新创业相关教育与培训,鼓励团队人员考取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全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能力。作为有效补充,选聘创新创业成功企业家、校友等先进典型担任客座讲师,以自身经历丰富教育教学内容。

(3)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创新创业理论学习、创新创业思维培养的延伸,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大力组织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者俱乐部、创新创业沙龙等社团,积极参与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创新创业见习等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利用传统方式、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做好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宣传报道和学习交流、互动促进等工作,确保学生及时了解该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相关情况,主动为参与项目的学生提供合作和交流的机会。同时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学院要积极为参与项目的学生团队及个人免费做好提供实验场地、设备以及技术等服务工作。

2 扎实稳健的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

2.1 积极组织申报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立项项目

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旨在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创业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水平创新人才。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3类,面向本科生申报。

该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制定并完善了《泰山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方案》和《泰山医学院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学校划拨专项资金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的实施。近3年来,该校有438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国家级立项。438项创新训练项目获得立项是泰医多年来实施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成果体现,对于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2 建立创新创业孵化中心

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有效载体,应着力加大建设力度。学校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际出发,积极组建一批高标准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并设立创新创业扶持基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便利条件,最大限度的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学校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可以同时容纳20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入驻孵化中心[2]。孵化中心根据入驻团队的实际情况,为其提供创新创业培训、政策咨询、指导服务等工作;邀请校内外教授、工程师等专家为其提供技术、管理以及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咨询,并不定期举办各种专题讲座。中心免收入驻单位的房屋租赁费,提供必要的办公设施,并补贴水电费。目前已有12个在校大学生创业团队入驻孵化中心,涉及生物科技、网络信息、电商、旅游等行业。孵化中心还将依托国家、省、市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和培训活动为入驻团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积极协调解决启动资金投入、资金扶持等工作,加快项目与资金的对接,推动和加速孵化过程。

2.3 校企联合,成立创业联盟

该校地处泰安市高新区,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学校积极主动和泰安高新区中国泰山高端人才创业基地联合,参与成立“泰山科技・高校创客联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链条式服务平台。客联盟将以政府引领、企业搭台、市场动作的方式为创客提供多项“保姆式”服务。联盟成立后我校依托泰山科技公司创建的省级创业示范基地、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省级信息服务平台、省级众创空间、泰安创业大学实训基地等全链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联合其他驻泰高校的创新创业资源,为该校学子打造全要素的开放式的综合创业服务平台。联盟成立后已实现该校学生与企业、创业与就业、孵化与投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借助校外资源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等服务,为他们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创业条件,让“互联网+创新、互联网+孵化、互联网+就业、互联网+……”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得以建立与融合。

2.4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该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如1989年启动的由、中国科协、国家教委、全国学联主办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1993年启动的由原国家教委和相关部委或学会联合倡导,在全国高校开展的电子设计、数学建模、机械设计和结构设计4大学科性竞赛,以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工安全设计大赛)等全国大赛;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大学生化工过程实验技能竞赛、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等省级大赛;以及泰安市“高新杯”创新创业大赛暨全国创新创业选拔赛等市级竞赛,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特别是2015年10月由该校承办、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主办的“泰山杯”大学生医学影像技术实践技能大赛,更是展现了该校竞赛组织工作能力和学生参赛水平[4]。大赛邀请了长江大学、大理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阳明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参赛,开辟了高校在医学影像技术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的新途径。在技能竞赛中,该校获得团体特等奖;在科技创新项目答辩中,该校、香港理工大学获得一等奖。

2.5 建立健全表彰奖励制度

学校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在全校范围内表彰奖励。2015年12月,学校专门召开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总结表彰大会,对近3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进行了总结和表彰。会上,学校领导宣读了《关于表彰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先进集体、优秀指导教师和先进个人的通报》,表彰了在近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中表现突出的6个先进集体、52名优秀指导教师和34名先进个人。受表彰的先进集体代表、优秀指导老师代表、先进个人代表先后作了典型发言。他们结合单位工作实际和个人工作实践,回顾了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历程,分享了在创新创业中的心得体会,畅谈了下一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打算和想法。校领导就进一步加强该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一是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把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从牢固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协同育人、着力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4个方面着手,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并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学校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使创新创业成为广大师生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形成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人才辈出、创新活力迸发的生动局面;三是统筹谋划、稳步推进,将深化创新创业教学改革落脚到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具体实践上。要加强统筹规划,整体协调推进,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目标明确,评价科学,责任落实;要营造浓郁氛围,完善工作体制和激励机制,通过体制机制驱动,不断激发创新创业工作活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形成创新伟大、创业光荣的舆论氛围和价值取向。

3 结语

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管理及运行机制应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核心,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建立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实践的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构筑“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大力组织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者俱乐部、创新创业沙龙等社团,参与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创新创业见习等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努力开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于斌,颜贤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9):30-32.

[2] 袁瑜,顾永东,陈红喜.大学生创业协同创新平台的建构机理和运行机制研究[J].职业指导,2015(11):22-26.

第5篇:创业管理实践范文

《餐饮服务与管理》是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专业方向课,以餐饮业为研究对象,培养学生餐饮服务与管理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由于本课程36学时(理论28学时、服务技能操作6学时)的课时限制和服务技能操作条件的限制,使得部分教学内容无法实施,极大地影响了学生餐饮服务与管理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形成,学生毕业后到餐饮企业就业、创业以及更好地服务社会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对《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进行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势在必行。

二、《餐饮服务与管理》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改革的原则

《餐饮服务与管理》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必须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餐饮服务与管理》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必须遵循餐饮业与学生自身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必须具有充分的理据性和合理性。

(二)先进性原则

所谓“先进”,是先行、先导、先锋的意思,把它落实在餐饮服务与管理的教学改革中,主要是指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不仅要顺应时代进步潮流,而且应集中体现餐饮业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思想。

(三)适用性原则

由于课时数的限制,在内容安排上必须遵循适用性原则,即知识体系的架构必须适合和有用,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泛泛而谈将无法培养学生的餐饮服务与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四)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主要是指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中,应从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出发,把“教、学、服务社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三、《餐饮服务与管理》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的实施

根据行业、学校、学生三方面的具体情况,了解其供需矛盾节点;在此基础上,依据企业和学生自身发展的科学规律来确定教学内容;科学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与创业素质。

(一)通过多次调研,找到了餐饮企业、学校及学生素质培养之间存在的问题

对症下药、因需施教才能确保供需矛盾的真正解决,因此,笔者从基础理论、服务技能、综合能力三方面对餐饮企业的服务与管理内容、餐饮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与择人标准、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学生学习的目的、心态及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多次调研,结果发现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目前高校使用的教材内容、教学内容与餐饮企业实际的运作管理有部分脱节;二是目前餐饮企业的从业人员出身五花八门,总体素质偏低,其用人方面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其择人标准指向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服务技能等方面;三是学校管理层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技能的办学意识,不重视实践技能训练的教学设备投入。四是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不明确,缺少主动性,学习效果受影响。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专业方向的选择上很盲目,不知道自己特长,不知道服务管理行业人才需求特点与工作内容,更不知道自己毕业后将要从事什么工作,因而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与计划,表现在学习具体课程时,欠缺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致影响学习效果。

(二)依据调研结果,结合行业专家意见,重新修订了课程教学内容

科学确定教学目标与内容是《餐饮服务与管理》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能否成功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笔者依据调研结果,将餐饮服务与管理的教学内容从基础理论模块、服务技能模块、综合素质提升模块三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设计,通过信函和访谈的方式分别征求了长期从事本课程教学的专家、知名餐饮企业的领导以及已经毕业正在从事餐饮服务与管理或在餐饮行业创业的学生等的意见,重新修订了课程教学课时数、教学内容,具体如下:

1、教学课时数修订

重新测量并修订了教学时数,总课时从36增加到54,理论增加12小时,实操增加12小时。

2、教学内容修订

教学内容以打造学生高创业素质为出发点与归属点,以谋划、筹建、经营管理为教学路线,从基础理论模块、服务技能模块以及提升综合素质模块三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修订。其中基础理论模块新增加了“餐饮企业的从业资格、餐饮企业建筑室内外功能与装潢设计、餐饮企业岗位制度编制”等内容,将“餐饮业市场调研与市场机会分析能力以及市场定位,餐饮建筑室内外功能与装潢设计,餐饮企业科学选址方法,餐饮企业岗位编制计算与制度编写,餐饮企业菜单确定、制作与修订,餐饮原材料采供管理,厨房生产与餐厅服务质量管理、餐饮营销活动的策划与方案编写,餐饮成本控制管理”等确定为重点与难点内容。服务技能训练教学模块新增“重托操作技能训练、最新25种酒店常用餐巾花型折叠技能训练、两种台布铺放方法、中餐早餐摆台、中餐正餐摆台、西餐摆台、斟茶技能操作训练”等内容。综合素质提升部分新增“餐饮市场调研能力与餐饮市场分析能力训练、团队组织管理与协作能力训练、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训练以及餐饮营销活动的策划与实施能力训练”等内容。

(三)完善教学条件,选用较为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学院先后建设了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餐饮服务与管理实操室、酒店管理系统模拟练习室,充分完善了教学条件。在具体的教学手段方面,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积极利用校园网、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餐饮服务与管理实操室、酒店管理系统模拟练习室等,并根据课程内容的难易度、重点、难点,将教材内容“提纲化”和“问答化”,让学生按提纲和问题认真准备,采用多模式教学法,如情景模拟法、角色互换法、团队管理法、项目创新法、四步操作法、餐饮企业实体调研与观摩法等多模式综合教学与练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胆识和勇气,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的协作能力,研究方案的设计能力,PPT的制作和普通话水平,组织与控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比较过硬的服务技能素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自信心。部分教学方法的选择及运用如下:

1、团队与创新项目管理法

(1)团队与创新项目管理法的基本原理

团队与创新项目管理法是指利用课程某知识点,根据班级人数成立N个项目组,根据项目目标和要求采用团队合作的模式完成项目内容,并且每个项目组至少派一名代表将项目的成果向全班汇报,最后进行比较和总结的方法。该方法能充分锻炼和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资料、团队协作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团队与创新项目管理法的教学内容落点

团队与创新项目管理法可依托的教学内容落点有:餐饮业客源市场调研与分析;某一主题的宴会营销与管理设计等。

(3)在实施教学时要注意的关键点

第一,项目团队成员构成上要兼顾主动性及能力强弱的搭配,要保证团队的力量能完成项目任务;第二,项目组至少要有一个负责人,并要求上交团队成员的分工与合作细则,这样可以避免团队学习变成一个人的事;第三,教师要随时做好顾问,做好指导性工作,不能做甩手掌柜;第四,在项目内容的确定上要与学生的能力相匹配。

2、角色互换法

(1)角色互换法的基本原理

角色互换法是指教师根据部分章节内容,在时间允许、学生有知识基础、教师给学生适当指导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备课并主讲,教师充当学生和督导员,最后由同学点评,由任课老师总结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改变了传统一言堂课堂模式,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学习的一大法宝,同时能有效锻炼学生胆识和勇气,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和普通话水平,培养课堂组织管理与控制能力、团队的协作能力、研究方案的设计能力以及PPT的制作能力。

(2)角色互换法的教学内容落点

角色互换法运用可依托的教学内容落点有:菜单设计与制作;食材原料的采购、储存管理方法等。

(3)在实施教学时要注意的关键点

第一,教学内容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学生围绕此内容能否搜集到相关的辅助资料;第二,授课内容知识点一般要相对完整,便于学生相对容易地将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第三,每人单次授课时间最好控制在30分钟左右;第四,教师要随时做好学生的帮手,尽可能帮助解决他们无法解决的问题。《餐饮服务与管理》中的“菜单章节”可以实施角色互换法教学,并附带制作一份菜单。可行的理由有三:第一,该章节内容相对容易,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完全可以支撑学生完成授课任务;第二,该章节知识点少、知识体系完整,且比较容易搜集到所需要的辅助资料,如图片资料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到,菜单模板可以在市区酒店、餐饮企业进行考察时搜集到;第三,作业即菜单的制作,学生在菜单的制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将理论如菜单布局、菜单模式设计、文字、图片、字型处理等与实际结合起来。

3、实体调研、观摩、交流法

(1)实体调研、观摩、交流法的基本原理

餐饮企业实体调研、观摩、交流法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需要,与学院主管实践教学的领导一起联系国际品牌或国内品牌的酒店或餐饮店企业 ,确定需要调研、观摩、交流的内容点和环节,并到企业进行现场调研、观摩、交流的教学方法。该方法一方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充分了解餐饮企业的服务与管理知识要点,以及从事本行业需要的素质与技能要求,从而找到学生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为以后的学习及个人素质、技能的培养指明方向。

(2)实体调研、观摩、交流法的内容落点

该方法可依托的内容落点有:餐饮服务技能;餐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餐饮企业成本控制等。

(3)在实施教学时要注意的关键点

第6篇:创业管理实践范文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将行政学专业从政治学一级学科中独立出来,设置为管理学门类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包含行政管理专业。至此,行政管理专业在我国高校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逐步完善了专业教学体系。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复合型、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成为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实践教学作为学生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必然成为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学界对构建及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构建了种类繁多的实践教学模式,如吴江、叶永成等强调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教学效益意识、整体优化意识,构建了以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社会调查法、“师师互助机制”等“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新方法[1];何俊武等提出了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2];张继亮[3]、张云英[4]等对“校府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魏红征认为高校应该依据其自身的办学条件及特点,构建“从课堂内到实验室,从校内到校外”的实践教学模式[5];赵京国则对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6];杨述厚、李百齐等从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模式等方面,提出对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7]。总的来说,学者们基本上是从实践教学的具体组织方式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实践教学的具体类型等方面进行理论与经验的梳理归纳,但尚未从实践教育的执行者视角构建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与此同时,我国的实践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如“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体系;“重校内、轻校外”的实践平台;“重经典、轻创新”的教学内容;“重内容、轻方法”的教学手段等。因此,本文根据中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经验,提出从学校、学院、教师三个实践教学的执行者出发,改善“轻重失衡”的现状,构建多元化的、专业化的、个性化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一、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学院、教师、学生是最主要的四大主体,学生扮演着“受教者”的角色。而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是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大学社会服务职能是指大学教学和科学研究职能的延伸,是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的各种服务活动,其核心是把大学的资源和能力直接用于解决地方社会发展的公共问题[8]。学院是按照学科、专业组建起来的大学基层的学术实体,是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术服务的实施单位,集教学、科研和行政于一体,对全院各项工作全面负责[9]。教师则兼具教学者以及研究者的双重身份,担负着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的职责。由此可见,学校、学院、教师是教学过程中承担着教学职能的“执行者”,制定并执行着教学计划,“执行者”与“受教者”的行为以及互动决定着教学效果。实践教学作为现代大学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学校、学院、教师在其中同样发挥着“执行者”的作用,因此,综合三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创新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其实现多元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发展.

二、学校要整合校外资源,扩展实践教学的校内平台

西班牙思想家加塞特认为大学的使命是知识的传承,他在《大学的使命》中说:“大学的任务在于向人类传授时代文化的全部内容,向人类清楚真实地展示当今个人生活必须得到阐明的巨大世界。”因此,伴随着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目前各大高校给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多参与实践教学的机会,主要包括勤工助学、社团活动、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社会实习等,而学校如何在推行这些实践教学时更好地发挥其“提供实践平台、整合实践资源”的作用,这是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扩展校内的实践平台

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等已经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作为实践教学却未取得理想的实践教学效果,主要原因是在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学生一般抱着“赚钱”“娱乐”等心态来参与,实际上实践是与教学脱离的。以勤工助学为例,勤工助学作为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改善自己生活状态、强化自身融入社会的实践教学方式风靡各大高校,但目前我国学生选择较多的勤工助学岗位主要是家政家教、快餐外送、校园、餐厅服务员、直销代购等。这些勤工助学的工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却与教学严重脱节,更是与专业无关。而目前学校在学生勤工助学上的扶持仅局限于设立一个勤工助学中心,作为学生与服务对象的中间联络人为学生收集、归纳一些关于家政家教方面的信息,并收取小额的信息费用,而忽略了学校本身可以给学生提供的勤工助学的机会。针对行政管理专业的特殊性,以及学校本身具有的行政色彩,学校可以开放一些部门,如学院党政办、教学科研部、学工部、财务部等行政部门,为学生提供助理——协助行政部门的日常工作、助教——协助教授的授课工作、助研——在老师的指导下协助科学研究的工作等岗位,使学生在寓学于用的过程中获取一些报酬以改善自己的生活,并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实践教学效果。同样地,公益活动亦可通过学校举办的学术性讲座、年会等大型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些志愿服务机会而不仅仅局限于敬老院服务等传统的志愿服务内容,在增加学生的志愿服务经验的同时,亦可使其身处实践以及学术的氛围并深化其专业知识以及扩宽其知识面。不同于勤工助学、公益活动等的以实践为重辅之以专业知识的强化,社会调查则是以专业知识为主、指导实践为辅的实践教学,在此过程中学校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学校发展等方面的课题,也可以采取竞赛的形式等来激发学生的调研兴趣,强化社会调查的实践教学效果。如中南大学的公共管理学院就展开了以“调研中南”为主题的系列调查,其主要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学校的规划等,这些调查由于其接近生活、可操作性强、调研效果显著等在学校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锻炼了学生的问卷设计、调查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学校是一个拥有实践资源和实践平台的宝藏,需要学校以开放的态度给学生提供多元的实践平台,才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实践教学的多元化发展。

(二)整合校外的实践资源

学生在本科学习的过程中一般会经历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两次社会实习,其中专业实习主要由学院组织与专业对口的企事业单位来开展,毕业实习则由学生通过结合就业方向进行自主应聘的方式开展,从中可以看出学校在学生社会实习上的责任缺位。多数学生通本科四年的学习过程终将迈入社会,作为社会“新人”往往会因缺乏工作经验而遭遇挫折,此时学校应该发挥其整合资源的能力承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责任,例如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校府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边实习、边学习”的实践机会,其作用在于: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强化学生的社会竞争力。首先,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定期整理与公布相关企业的实习信息,将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而不仅仅在毕业季才发挥就业指导中心的信息整合能力及就业指导作用;其次与企事业单位协商,合理设定学生实习入职标准。在学生实习求职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学业与实习的冲突而错失实习的机会。例如企业常会要求工作日中一周要工作三天、四天,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闲暇时间较为零散而无法参与实习工作。在这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调整教学时间安排以适应企业的要求,同时可以与企业协商,增强学生实习时间的灵活性。最后构建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学校在与企事业单位的交涉过程中,应致力于定期获得企事业单位的岗位支持以及定期向企事业单位输送人才的双向互动,形成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

三、学院要改善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在学校的管理体系中,学院作为中间的行政管理层次和学术管理层次,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要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突出专业特性。要发挥实践教学层级中的中介作用,学院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改善课程体系的设置

课程体系的设置往往决定了教师的培养目标以及教学重点,这会对学生的学习体系和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取向虽然逐步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构建了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哲学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学科课程体系,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然普遍。因此,实现专业的纵深发展并构建专业化的实践模式的当务之急便是加强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权重,增加实践教学的学分。具体地可以要求教师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开展案例分析、实践作业、对抗辩论、方案规划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赋予特定的成绩比重,把“平时成绩+末考成绩”的原始成绩计算方法改为“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末考成绩”的成绩计算方法,其中实践成绩应该区别于平时成绩的课堂答问、出勤率等,仅以课程定的实践环节为考核对象。除此之外还可以专门设置一些实践教学课程,如开设以政府官员、企业家等为教师的课堂来提供实践的指导,模拟实验等。虽然“实践与理论”的平衡很重要,但是只有好的理论基础才能指导更好的实践,因此在进行实践教学项目前,夯实理论教学的基础也是不可怠慢的,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不仅应该注重实践教学的权重,也应该完善理论教学的逻辑体系。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衔接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体系的深度。具体到公共管理的课程设置而言,要注意循序渐进,注重学生发展特点。从我们访谈的结果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学一年级注重学生的通识教育,奠定专业基础理论,如设置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政治学原理等课程;其次,大学二年级注重学生的专业实践基础的夯实,如设置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统计分析方法等课程,同时还要兼顾理论基础的深化,开设一些理论比较类型的课程;第三,大学三年级学生发展方向初具雏形,可以针对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开设不同领域的选修课程,注重学生个性与特色,如可以开设公务员相关课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学术研究类的课程等,依据社会热点以及师资力量设置不同的研究方向;第四,大学四年级学生有更多自主发展的需求,学院在课程设置上避免学习压力过重,给学生留出更多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时间与空间。总而言之,在课程体系设置时综合任课老师以及学生的意见才能做到课程设置的合理化并得以完善。综上所述,以培养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兼具的学生为目标,完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应是学院致力于专业化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的工作的重心。

(二)改善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

建立考核机制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考核机制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和激励作用。目前,各大高校的考核方式最大的弊端在于“重结果,轻过程”,因此针对考核方式的完善的重中之重便是从“结果检查向过程考察转变”。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存在大量的社会实践项目,如暑期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训练等各种研究项目,这些社会实践项目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更是能使学生“知天下事”,而摆脱“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理论扎实实践缺乏的状态。但是结合针对学生进行的暑期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训练等科研类实践教学的参与方式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由于这类科研项目普遍具有耗时长的特征,学院在评估其实践教学成效的时候集中于对结果的检查,因而忽视了在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培养与训练的问题,导致在此类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完成暑期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训练的方式通常是撰写一个开题报告,然后胡拼乱凑一个结题报告,忽略了其中最为重要的社会调查过程,使得结果好坏皆有,且不乏鱼目混珠。从实践教学的意义上来说不仅忽略了实践,也偏离了教学,养成的是“走捷径、搭便车”的习惯。为了缓解上述现状,一方面,加强不定期的抽样检查。一般的社会实践均是集中在中期检查和结题报告,而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因此可以组织一个检查小队,成员应该包括学生和老师,可以与勤工助学的助研岗位挂钩,对社会实践过程进行不定期的抽样检查,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紧迫感,因检查压力而努力;另一方面,配备相对完善的奖惩体制。社会实践的成功一般是通过对研究的结果评估,发放课题经费以及颁布奖项,会产生全有和全无的两个极端,这样会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配合不定期抽样检查,设定一些中间奖励环节,例如对于好的研究框架、好的问卷设计进行奖励;对于偷懒懈怠的行为及时惩处进行制止。除此之外,针对社会实习类的实践教学,杨述厚、李百齐[7]等人提出了实习单位和学校双向考核体系,实际操作中,基于专业特性,学院检查实习成果更具专业的角度,而且更便于管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参与的方式是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学院应致力于此进行考核方式的完善与开发,以实现实践教学更具专业特色。

四、教师要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教师作为实践教学活动中直接的执行主体,不同于学校以及学院,首先,教师作为一些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主体,其选择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直接决定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利益相关者,教学成果的好坏往往会影响教师的绩效、职称评定等;再者,教师作为与学生直接接触的主体,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因其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往往更能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故如何实现实践教学的个性化发展便有赖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一)创新教学内容

目前,教学内容更多的仍是聚焦于传统的理论教学。传统的理论教学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工作提供一些理论指导,但是正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表达的一样,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证明理论的价值,并结合社会对实践能力的重视,可以发现“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才是适应社会的教学理念。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要求:一方面,理论教学依然是教学活动中的基础,不可废弃,不可懈怠,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中流砥柱,加强建设,加强完善。这便要求教学内容必须从传统的“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改进,强化实践的重要性。教学内容的来源主要有现有的经典著述、理论以及教师自己的研究。从经典著述的教学来说,经典是经过时间检验而沉淀的,其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化,经典著述的内容可能出现时代局限性、内容陈旧等缺陷,因此教师应及时更新对经典著述、经典理论的评述与认知;从教师自己的研究来说,教师一般倾向于“专而深”的研究,这样便会造成教师的研究领域较为单一,长期以来教师的知识体系可能比较局限,因此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弥补彼此间知识体系的缺陷,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教师们可以以“借用外脑”的方式,充分利用教师间知识差异,达到互补积累,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形成最佳教学方案。除此之外,“双讲形式”等教学方式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总而言之,丰富的、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不仅有利于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指导,更是能强化学生的知识体系、理论及实践能力。

(二)创新教学手段

(1)创新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创建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是行政管理专业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我国的案例教学起步较晚,案例教学的运用完全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教学习惯,为应对时代要求,创新案例教学势在必行。首先,教师应制定案例选择的标准并严格按标准施行。案例的选择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掌握案例选择的标准并严格执行才能提高案例教学的成效。在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案例选择标准为小劳伦斯•E.列恩提出的“星级质量”案例标准,它包括提出一个没有明显正确答案的问题;明确必须解决问题、做出决策的主角;需要学生运用案例中的信息去思考问题;需要学生进行批判性、分析性的思考;具有足够的赖以进行深入分析的信息[10]。简单而言,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必须能制造困境、激发探讨与思考,并切合课程主题。其次,教师应投入时间精力去建立行政管理专业的“案例库”。案例库的建立不仅利于教师的教学,更能使学生通过选用案例后强化对理论的学习,然而案例库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并且入库的案例要具有代表性、时代性、针对性等特征,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会面临很多挑战,因此除了教师主体之外,同时也需要学院、学校的支持。最后,案例教学的运用应结合其教学目标而选择不同的引入时机。一般来说,案例教学的引入可以有课前引入、课中引入、课后引入三个时机,且其作用各不相同:课前引入有利于营造一种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的氛围,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课中引入可以激发学生互动交流的欲望,从而刺激学生对问题认知的创新;课后引入可以延长学生研究问题的时间,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知。依据上述三种不同的作用,教师可以结合其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协调安排,以实现案例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2)创新模拟实践机制。随着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吸收信息的渠道多元化,教师对多媒体、网络技术的简单应用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教学手段的创新势不可挡。模拟实践机制变成了教学手段创新的最优选择,而较多学校也通过选用视频、音频等文件结合课程体系来模拟教学内容,将学生带入到模拟情景中,增强了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应该尽量创造学生深入基层教学的机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社区、基层政府、企业中的个别部门,结合课程要求进行现场教学,与此同时,学校或学院也应该鼓励教师去社区、党政机关担任顾问等,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师的实践经验,更能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指导。综上所述,无论是创新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其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视。随着市场的变化莫测,学生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只有结合专业的特色以及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校作为人才“输出地”,人才的竞争力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高校的竞争力,因此无论从高校发展前景,还是专业发展的需求考虑,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目标。创新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为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输送了“氧气”,成为解决行政管理专业不良现状的直接有效的方式。在人才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缩影的当下,教育创新必然能为人才培养创造新的突破点。

作者:张桂蓉 杭南 单位: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江,叶永成.树立三大意识构建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方法——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6):176-178

[2]何俊武.论行政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型的实践教学模式[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23):74

[3]张继亮,王映雪,何颖.公共管理类专业实习校府合作模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6):58-59

[4]张云英,刘艳斌.校府合作育人: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4(3):82-84

[5]魏红征.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教育评论,2013(6):24-26

[6]赵京国.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2):117-118

[7]杨述厚,李百齐.创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06(6):78-81

[8]彭春妹.大学教学:应然、实然与当然[J].大学教育科学,2010(3):29-33

第7篇:创业管理实践范文

(一)分工管理模式

科学合理的分工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分工也是企业为了自身经济效益而实施的一种有利措施。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就需要科学的生存之道,简单的分工管理模式就是其重要生存之道,特别对于一些小规模的企业来说,这种管理模式尤为适用,因为其一般是靠生产力来创造价值,所以需要完善的分工管理模式作为支撑。

(二)集成整合管理模式

集成整合技术己经在社会中普遍使用,这种管理模式是通过长期发展完善而不断形成的管理模式。现代企业很多都是技术资源先进企业,这种整合管理模式非常适合企业管理工作的进行,集成整合模式使整个公司间的交流变得紧密,交流的速度更快,这种模式非常适合现代信息社会发展要求。

二、新时期企业管理模式的创建

(一)企业经济发展模式中应尽量利用已有资源,回收利用废弃资源

基础产业链的最终一环就是资源,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资源,尽量降低能耗,要避免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材料和能源的浪费,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企业应该要对这些污染进行及时治理,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管理模式发展也以此为目标,企业只有实现这一目标才能实现企业管理的先进性。生产过程中会不断产生很多废弃物,所以在生产中也要注意生产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过程,这项工作也是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如果企业产生的大量废弃物都不能重新利用,那会会对社会造成极大负担,所以这些环节都是企业应该注意的,只有各个环节都把握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提高,企业的管理目标才是真正的实现。

(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要注意对生产过程进行无害处理

环境污染多数是由于企业产生的生产经营垃圾造成的,所以社会对企业提出的要求很高,企业必须要最大程度的减少生产中的污染排放,生产经营目标不能不考虑无害化原则,生产产业链的最终环节是废弃物的处理工作,这些废气物最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对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极大伤害,所以企业的管理模式应该建立垃圾回收利用的目标,要对产生的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严厉杜绝企业肆无忌惮的排放各种垃圾,这项内容也是企业一定要长期坚守的,坚持的,这样对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有重要意义。

(三)企业管理模式要注重企业内部职能完善

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的活跃因素,企业的根本目的是创造价值,企业要建立一套非常完善的管理机制,制定明确企业内部的职务分布,管理模式要符合企业自身情况,充分利用企业自身发展优势,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创造力,引进最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生产方法,不断增强企业的科技含量,使企业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

三、结束语

第8篇:创业管理实践范文

关键词:学分制 创业教育 模式构建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我国创业教育发初于20世纪末,国家教育部将创业教育列入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日程。我国大部分高校已全面开展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创业。但是由于创业教育活动的实践性和灵活性,难免与传统的教学工作发生摩擦和矛盾,使创业教育的进一步深化面临难题。从学分制管理角度规范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顺应高校教学规范化要求,提高创业教育质量,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培养个性化、多样化创业人才,符合人才培养的实际和高等教育的规律。

一、创业教育的内在需求

党的十报告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结构层次的优化和就业观念的更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愿望不断上升。

关于创业的定义,根据杰夫里·提蒙斯(Jeffry A.Timmons)所著的《创业创造》(New Venture Creation)的定义: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结合运气和行为方式,它为运气带来的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总体来看,创业就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我国高校结合人才培养的实际,其一贯提倡的创业教育理念中实质上是将创业分为两个层面,创造新企业和在工作岗位上的创新。

在这种语境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中所对应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的教育,包括创业素质、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培养。创业教育不应当只关注教会学生创建新企业——培养创业者,更要培养大量的工作岗位上的创新者。创业教育的呈现出两条主线,以综合素质为目标,能够适应未来经济社会进步的企业创新人才;以创新创业团队培养为核心,能够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创业者和企业家。高校创业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创业素质的培养和教育。首先是创业意识创业素质的培养,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敢于探索。其次是创业能力的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敏锐地识别机会、善于解决问题。

实施创业教育,必然对高校教育教学活动提出新的要求。这种变革体现在教育宗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方法和过程各方面。教育宗旨要结合创业教育的两条主线,明确因材施教的宗旨,全面培养学生创业创新综合素质。教育理念上明确创业是实践活动,应该通过创业教育创造实践学习需求、强化实践体悟教育。教育培养目标应以个性化、多元化培养为基础,从专业教学层面和创业实践层面入手,优化学习资源,深化创新能力培养,引导、鼓励和支持创业实践。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过程上应建立一套科学的计量单位,建立全面的课程、资源、活动、评价机制的教育体系。这些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体现因材施教、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学分制对创业教育内在需求的回应

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能够更好的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利于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全面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因其实现了使人才培养模式从过去单一的学术精英型转向学术型、应用型以及复合型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受到我国高校的普遍推崇。从本质上看,学分制是一种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制度,它在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以弹性的教学计划和学制代替刚性的教学计划和学制,教学计划有较大的时间弹性和选课弹性。以选课代替排课,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安排个人的修学计划。在规定的有较大弹性的学籍有效时间内,学生只要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毕业总学分,即可毕业。进行创业体验的学生,可以适当的调整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优化自己的创业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而且拥有较大的学习自,避免因创业延误学业。

其次尊重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尊重个体是学分制的重要特征,创业教育形式多样,学生参与创业教育的目的、程度、方式和体验不尽相同。充分发挥学分制的灵活原则,用学分进行适度的学习计量,运用科学的考评方法,能够满足学生在创业教育中的个体发展需求,强化创业体验,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第三规范教学管理。学分制强调教学活动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有利于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便于从创业教育的目标、资源、方法、评价体系等多个纬度进行系统管理,提高创业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创业教育取得实效。

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尝试将创业教育纳入学分制管理,比较典型的有江苏理工大学,实行完全学分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创造了提前毕业的机会,对想停课创业或参与科研的学生,允许其延长在校时间,最长期限为8年,黑龙江大学,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台建设实践证明,推行完全学分制的教学模式。但目前高校的学分制创业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学分制管理引入到创业教育的目标不明确,缺乏体系设计和构架;创业教育体系中存在照搬国外课程,本土化程度不高、针对性不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与教学内容脱节、与教学安排脱节、与师资配备脱节,缺乏协调统筹等。构建完善的学分制管理下的创业教育模式,对于发展创业教育,提高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三、融入学分制管理的创业教育模式构建

(一)明确创业教育的培养定位

学分制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教学者和学习者教育观念的转变,倡导学生通过弹性学分制,自由主动地学习,学习者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培养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生成为学分制的核心。再来看创业型人才的特点,具备创业素质的人才需要有敏锐的头脑、创新的思维、主动思考的能力,这与学分制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基本吻合的。故而,笔者认为创业教育应遵循学分制人才培养定位,围绕学生成长成才这一中心,以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为目的,使较多的毕业生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的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教育。其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了解就业形势,了解劳动力市场现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信、自主的创业精神;指导学生积累创业知识,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高自主创业能力;向学生提供各种创业信息,帮助学生选择创业方向,作好创业准备。

(二)厘清创业教育的教学层次

目前高校学分制教学课程体系主要分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三个模块,应该说这与创业教育的需求是基本一致的。创业者包括创建新企业的创业者和大量工作岗位上的创新者,高校创业教育要根据全体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对应到学分制教学体系中,从而科学的设置教育层次。通识教育层面,可在大一、年级开设创业基础理论课程,使全体学生了解创业的相关基础知识,培养创业意识,通过基础教育提升岗位上的创新能力;专业教育层面,可在大二、大三年级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设企业创办、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课程,使其具备一定的创业技能,学会创业机会识别、创业项目设计等本领;实践教育层面,可针对已经初具雏形的创业团队和创业学生开展创业实训、创业孵化,并为其配备创业导师,使其具备优秀的创业品质,顺利走上创业之路。

(三)加强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

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包括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实践的技能等,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加强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应该从专业课、实践课、第二课堂三个类型入手。专业课程应立足完善高校原有的管理、财务、市场营销、商务礼仪等各类专业课,强调将部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创业政策环境对接,强化此类课程的实效性与实用性。实践课程主要是从实践教学环节,开设创业实训课、ERP课程、跨专业实训等课程,创设仿真的创业情境,使学生能够较为真实地体验创业过程,培养创业素质。第二课堂则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机延伸,鼓励学生参与各类校内外的创业社团、创业竞赛、创新项目、创业生存活动,并给予认定第二课堂学分,提高实践能力。

(四)壮大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参与创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校的专业教师是从事创业教育的中坚力量,可主要负责从事创业教育的基础教育教学工作,对高校创业课程教育进行规划、组织管理和绩效考评。高校应从这部分教师中选拔优秀人才参加各类到政府部门和企业的挂职锻炼,积累创业经验,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水平。高校还要注重吸收社会上有一定创业经验又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和成功人士从事兼职教学和研究,以导师带徒的形式指导学生创业团队,既可以弥补高校现有创业教育师资的不足,又可以增强创业教育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创业教育实效。

(五)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规范教育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要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依据学分制教学评价体系,对创业活动现实的或者潜在的价值做出评估,为高校衡量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依据。对于创业教育教学水平评价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评价。课堂教学评价主要体现在高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制度制订执行上,如组织结构上有专门的部门、人员、经费保障创业教育的顺利实施,教学体系上课程设置合理、教学内容和方式灵活、创业指导质量等。实践教学评价主要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如在校外创意活动,创业竞赛、创业孵化、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建设等。教育主管部门应构建科学的创业评价体系,正向引导和激励高校创业教育活动。如重新设定对高校就业率的评估,充分反映各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情况;将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情况作为对高校进行教学评估的重要方面。

第9篇:创业管理实践范文

有关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王斐斐认为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课程比例、课程内容等方面存在不合理因素,并且课程安排缺乏连贯性,因此在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增加实践学时,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增强实践教学的连贯性[1]。杨慧认为协同创新理念能够科学地指导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高校、企业及旅游相关部门共同构建协同共享平台,推进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2]。陈玉涛认为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必须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对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师资队伍、考核机制进行整合[3]。陈炜运用系统研究方法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保障、教学管理、教学评估五个方面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培养适应泛北部湾区域旅游发展的应用型旅游人才[4]。

因此,在当前高校积极推进转型发展时期,旅游管理专业应根据地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构建科学的实践教育体系,培养优质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主动担负起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新动力的使命,推进地区旅游经济转型升级发展。

一、旅游管理专业构建实践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共同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均明确提出引导、推动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2015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指出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高等教育服务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在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天然的实践性特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得以强化,构建科学的实践教育体系保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成为必然趋势。

(一)符合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科学的实践教育体系是全面培养既具有旅游专业理论知识,更具备高超的旅游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条件。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的厚度能够扩展学生的创新性,丰富的实践操作技能能够有效迎合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构建科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体系,能够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全面考核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旅游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强化旅游理论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凸显解决问题、沟通协调、综合管理等专业核心技能,适应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适应旅游经济发展对旅游管理人才实践性的要求

科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是旅游管理专业适应高校转型发展的基础,也是培养适应旅游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保障。旅游行业需要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应用型人才, 实践操作能力是旅游管理人才的重要衡量标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要重点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特点和职业教育属性。从旅游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着重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意识及职业能力。构建科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是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符合我国旅游经济壮行升级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旅游管理专业协同创新实践教育体系

协同创新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的科学指导思想,实践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创新创业理念的指导下,从实践教育的内容体系、目标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体系(表1),更能够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型、实践性和创新性特点。

实践教育内容是实践教育体系目标任务的具体化,以基础实践能力训练作为出发点,结合科学研究实践、专业时事评析、专业研讨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育目标体系是协同创新实践教育体系的基础,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实践教育保障体系是协同创新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条件,对于实践教育的软件和硬件具有非常严苛的要求。实践教育评价体系能够科学评价协同创新实践教育的效果,是协同创新实践教育体系构建的科学反馈体系。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构建主要措施

(一)明确实践教育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宗旨,培养适应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性旅游人才。在实践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要遵循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规律,体现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提升。协同创新教育理念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构建的科学指导思想,注重整合校内外各项资源,搭建协同平台,实现专业理论、应用技能、综合实践有机结合,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设置具备创新导向的实践教育内容

实践教育内容是实践教育体系任务的具体分解,实践教育内容安排要体现创新性。基础实践能力是创新实践教育的基础,在夯实旅游管理专业基础实践能力的基础上,逐步渗透具有创新体验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特点,增加创新意识培养的内容,提升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培养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创新性旅游人才,满足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阶段对高素质、强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队伍

师资队伍是实践教育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践教育效果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必须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教师进行技能培训,主动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充分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引进企业优秀管理人员与一线工作人员充实到教学一线,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完善规章制度,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专职和兼职结合的多元化“双师型”队伍,提高实践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