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资源安全战略范文

资源安全战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源安全战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资源安全战略

第1篇:资源安全战略范文

资源安全:21世纪国家安全的关键组成部分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地球的淡水资源仅占其总水量的2.5%,而在这极少的淡水资源中,又有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有87%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全球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按地区分布,巴西、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哥伦比亚和刚果等9个国家的淡水资源占了世界淡水资源的60%。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严重缺水。目前,全球80多个国家的约15亿人口面临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的3亿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状态。预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30亿人口缺水,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达40多个。21世纪水资源正在变成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水资源问题已不仅仅是资源问题,更成为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

我国水资源安全形势十分严峻。我国水资源总量28124亿m3,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美国的1/5、加拿大的1/50,在世界上名列110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城市缺水,农村则有7000万人口饮水困难。黄河流域水资源严重短缺、西北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枯竭,严重制约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导致区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建立水资源安全战略已经成为国家长远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战略问题。

虚拟水——水资源和水安全研究的创新领域

最新研究表明,生产1t小麦需要耗费1000t的水资源,1t玉米需要耗费接近1200t的水资源,1t稻米需要耗费2000t的水资源。生产一个2g重的32兆计算机芯片需要32kg水。虚拟水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水,而是以“虚拟”的形式包含在产品中的“看不见”的水,因此虚拟水也被称为“嵌入水”和“外生水”,“外生水”暗指进口虚拟水的国家或地区使用了非本国或本地区的水这一事实。

虚拟水战略是指缺水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富水国家或地区购买水密集型农产品-尤其是粮食,来获得水和粮食的安全。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实际上是以虚拟水的形式在进口或出口水资源。中东地区每年靠粮食补贴购买的虚拟水数量相当于整个尼罗河的年径流量。从虚拟水的概念可以看出,虚拟水以“无形’的形式寄存在其它的商品中,相对于实体水资源而言,其便于运输的特点使贸易变成了一种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用工具。

传统上,人们对水和粮食安全都习惯于在问题发生的区域范围内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虚拟水战略则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运用系统思考的方法找寻与问题相关的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从问题发生的范围之外找寻解决区域内部问题的应对策略,提倡出口高效益低耗水产品、进口本地没有足够水资源生产的粮食产品,通过贸易的形式最终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粮食安全问题。通常相对于国家甚至世界范围而言,水资源的短缺通常只是局部现象。人口、粮食和贸易之间的特殊连接关系,为水资源短缺地方的决策者提供了在更大的范围尺度上找寻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新途径。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对粮食进口的补贴政策,实际上是补偿本地区水资源的不足,南部非洲和中东地区的一些国家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虚拟水战略——水资源管理的制度创新

水资源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在水资源短缺情况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当前国内外的研究和实际应用来看,采用的水资源管理包括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两个方面,基本的管理途径有工程建设、终端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三种,相应的管理战略和管理阶段可分为四个层次:供给管理,包括开辟新水源、大规模远距离调水等,其目标是提供更多的水资源,但通常成本巨大;技术性节水管理,这是水资源需求管理的第一步,其目标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但通常节水数量有限;内部结构性管理,是水资源需求管理的更高层次,涉及到区域内部社会结构变化等问题,如结构性节水;社会化管理,这是水资源需求管理的最高层次,认识到水资源的社会属性,以水资源的社会属性为主线,充分利用各种外部资源来缓解局地水资源的紧缺。

水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跨越水资源稀缺的障碍,社会化管理阶段的出现意味着水资源管理问题域范围的扩大,管理的着眼点从克服自然资源的稀缺(第一类资源稀缺)转向克服社会资源的稀缺(第二类资源稀缺)。在这种意义上,能否调动足够社会资源的能力(社会适应性能力)来克服第一类资源的短缺就成为水资源短缺问题能否解决的关键。显然,虚拟水战略扩展了水资源研究的问题域范围,属于水资源社会化管理层次。由于人口增长是水资源稀缺的最原始驱动力,粮食作为人类的生活必需品携带有大量的虚拟水,是当前世界贸易中数量最大的商品,因此,人口—粮食—贸易之间的连接关系就成为虚拟水分析的主线,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就是从水的社会属性这条主线来进行水资源管理。因此,虚拟水战略的应用必将引起水资源管理的制度创新。虚拟水战略——平衡区域尺度,水赤字的有效工具和战略措施

自虚拟水概念提出以来,已经在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和地区如中东和南非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实际运用。虚拟水战略可以成为一个平衡区域尺度的水赤字的有效工具。虚拟水贸易与虚拟水战略研究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个前沿研究领域。对于经济发展内部不平衡、水资源分配模式与经济发展模式不一致的国家或地区,虚拟水战略特别有用。虚拟水贸易对于那些水资源紧缺的地区来说,本身提供了水资源的一种替代供应途径,并且不会产生恶劣的环境后果,能较好的减轻局地水资源紧缺的压力。对参与虚拟水贸易的国家或地区来说,还能增强这些国家和地区粮食安全的相互依赖性,减轻国家或地区之间因为水或粮食问题所引起的直接的冲突,创造持久的合作关系。当世界或地区粮食价格低于缺水地区自身的生产成本的时候,虚拟水战略的优势就更加明显。富水地区和缺水地区之间实体水贸易由于运输距离长远、成本高昂通常十分困难,因此,虚拟水战略日益引起了缺水国家和地区政府和水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视,并开始在水资源战略管理中应用。虚拟水战略非常适合作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一项现实的战略措施,即通过贸易的形式满足缺水地区水资源和粮食的安全。

开展虚拟水和虚拟水战略研究,构筑水资源安全战略体系

第2篇:资源安全战略范文

1人类遗传资源管理与生物安全背景

人类遗传资源是指含有人体基因组、基因及其产物的器官、组织、细胞、血液、制备物、重组脱氧核糖核酸(DNA)构建体等遗传资料及相关的信息资料[1]。

1.1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人口大国,全国人口总数占全球总人口数的比例高达22%。正是基于我国多民族、多人口的特征,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相较其他大部分国家都更为丰富,这也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对人类进化、基因多样性以及致病基因进行深入研究[2]。同时我国也是生物数据输出大国,我国大量人类遗传资源样本、数据流失至外国数据中心、外国生物实验室进行研究,产生潜在生物威胁。对此,谈家桢院士曾在1997年7月向中央提出号召,希望政府尽快采取措施对我国现有的遗传资源进行保护,同时应当加快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进度。国务院相关部门召开了专题研讨会,商讨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政策,加快推进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3]。

1.2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政策梳理

1998年,我国颁布和实施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模式中的管理主体责任,共同协调推进全国人类遗传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并且在科技部设立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1]。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的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也将承担其各自地区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责任。2012年《国务院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将审批部门由科技部及原卫生部调整为科技部[4]。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致函遗传办,正式退出遗传办。目前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由科技部社会发展司与生物发展中心相关处室组成。形成部门协作、地方协助、专家支撑的管理格局。主要审批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人类遗传资源采集、收集、买卖、出口、出境行政许可的通知》。

1.3人类遗传数据谬用带来严重生物安全威胁

现阶段,由于采集个人基因组数据难度逐渐降低,导致监管难度不断增加[5]。以科研、制药等名义进行的基因组数据采集难以监管,尤其是来自境外单位,2017年10月30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其谈话当中提到,当前发现有刻意采集俄罗斯人的生物资料的行为。针对这种现象,先前已经有俄专家呼吁,基因安全是关乎民族生存的大计,必须防备不法分子通过基因采集来制造基因武器。研究者从公开的人类基因组数据库和科学文献数据中获得人类生物数据,可以通过发现特定人群基因组特征与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设计和改造病毒,增加对特定人群的感染特异性。目前各国纷纷进行人类基因测序计划,已有大量基因组数据公开,并且很多威胁人类生命的病毒已经完成测序,其基因组序列处于公开状态。其潜在后果极其严重。2017年2月和7月,生物预印本网站“bioRxiv”和ScienceData分别发表文章,均基于目前规模最大的汉人基因数据,对中国人群的遗传及进化特征进行分析。然而这两篇文章中中国学者并不是研究人员,也不在作者之列。56个民族、14亿人口,孕育了极其丰富的民族遗传资源和典型的疾病遗传资源,可以研发针对新靶点新作用的首创新药。人类遗传资源的流失,轻则帮助跨国药企开发药物独占市场,重则危及国家安全。

2国际生物安全战略现状

2.1美国《国家生物安全防御战略》

2018年9月18日,美国的《国家生物安全防御战略》正式,这是美国首个全面解决各种生物威胁的系统性战略,该文件由美国国防部、卫生与人类服务部、国土安全部和农业部共同起草,并负责具体计划的落实。在这一战略当中,详细提及美国应当采取何种措施发现、评估,以及预防可能出现的生物威胁,并且积极号召包括工业界、非政府组织,以及学术界等的参与,以实现共同防御生物威胁。具体来讲,国家生物安全防御的基本目标有:①强化风险意识,提升民众对于生物威胁的认识度;②确保生物防御单位能力,尽可能避免此威胁的产生;③确保生物防御单位,降低生物威胁发生概率;④迅速响应,以限制生物事件的影响;⑤促进恢复,以消除生物事故发生后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不利影响[6]。

2.2英国《英国生物安全战略》

2018年7月30日英国政府《英国生物安全战略》,该战略首次汇总英国政府为保护英国及其利益免受重大生物风险影响所需开展的工作。由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卫生和社会福利部以及内政部联合。此项战略宗旨系英国政府首次进行跨部门合作,就与英国国家利益相关的生物威胁进行战略规划。此项战略反映英国对不断演化的生物威胁认识,及英国如何把握机会,提升自身能力,以规避和应对生物威胁。该战略阐述英国对生物威胁的应对策略,主要包括四项支柱性措施。①理解。了解当前和未来面临的生物风险;②预防。在生物风险产生时或尚未威胁到英国利益时,即采取措施进行预防;③检测。在生物风险发生时,进行尽早、尽可能形成可靠的报告;④响应。在生物风险危害英国利益时,减少其影响,并迅速恢复常态。两项基础性措施。①政府的所有应对措施必须在正确的科学基础设施和能力支撑与指导下进行;②英国必须在利用任何生物领域所产生的发展机遇的同时,考虑其可能带来的生物风险[7]。

3我国生物安全战略现状

2014年4月15日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将生物安全列入总体国家安全观,成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8]。科技部出台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专项,包括一张生物威胁监测网。两大资源库:①国家生物样本资源库;②国家生物数据资源库。三重前沿哨:①风险评估;②实时感知;③早期预警。四群新技术:①智能监测;②全维防控;③追踪溯源;④恢复重建。五类新产品:①侦查预警;②监测鉴定;③危害分析;④生物防治;⑤现场处置。为我国建立人类遗传资源和特殊生物资源高效管理、保藏与共享等基础设施,为阻断生物资源流失奠定重要的基础,为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创新产品研发和防护体系建设提供新引擎。

4我国人类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4.1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政策滞后

目前我国人类遗传资源最主要的审批依据为1998年颁布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政策主要监管人体实体材料,缺少对人类遗传信息的管理,政策依据严重滞后科技发展和时代进步,目前非法采集人类遗传资源由传统人体组织、细胞等实体样本转向人类基因序列等遗传信息,出境途径也由携带基因样本数据转变为互联网,隐蔽性越来越强。《办法》部分内容已不适应当前时代要求。

4.2人类遗传资源管理立法阶位低

《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只是一部行政法规,受其立法阶位等多方面限制。对于参与者隐私权与知情权等重要权利的保护还存在制度上的空缺,对于普通参与人类遗传资源商业开发惠益分享的问题并未作出规定,未制定处罚细则,对于违规单位只能责令整改,并无更严厉的处罚手段。

4.3科研管理机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

医学院校及医疗机构是开展人类遗传资源研究数量最多的单位,大量科学研究都可能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范畴。但目前医学院校及医疗机构对于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力度不够,重视不足。缺少相对应的管理部门,且单位相关政策制度空缺或刚起步。同时管理流程不够规范,科研管理人员本身对于人类遗传资源的管理意义及审批范围模糊。

4.4科研人员生物安全意识不强

目前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过多专注于课题项目本身,对于人类遗传资源管理与生物安全战略认识不足,且对人类遗传资源的保护意识不强。特别是未经审批和报备开展的人类遗传资源的国际合作项目,例如将我国人类遗传资源样本携带出境开展研究、允许外资开展针对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的研究、将人类遗传资源实体样本研究其产生的相关信息与外资机构共享等。

5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发展路径

5.1推动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出台

以管控资源流失和安全风险,促进科学研究与开发利用的思路,坚持立足我国实践和借鉴国际规则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注重法律规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出台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阐述新时代下制定目的、定义相关概念、明确适用范围、管理分工、资源利用条件等。明确国家使用和管理权;明确具体的许可条件和相关要求;明确科学行政部门的服务要求和监督检查措施;强化对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追究;明确管理重点,包括重要家系、特定地区、特定队列样本的采集;实体样本库以及数据样本库的保藏;国际合作和出入境的审批细则等。

5.2推进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进程

主动研究是最有效的保护,应着力推进人类遗传资源的研究与发展,通过组织我国人类遗传资源调查,制定重要遗传家系和特定地区人类遗传资源申报登记具体办法;制定人类遗传资源科学研究基础平台建设规划,对人类遗传资源采集、保藏技术等进行规范;组建人类遗传资源专家评审委员会,制定专家聘请办法及专家委员会评审规则;推进人类遗传资源科学研究基础平台建设[9]。

5.3科研管理单位制定完善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定

科研院所或医疗机构组织伦理委员会专家对申报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科研项目进行审批,出示伦理委员会批准文件并进行备案。认真做好事前审批、事中监管、事后跟踪,不断健全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制度,完善管理工作流程,加强人类遗传资源使用监管力度,严格落实生物样本库的集中管理,做好人类遗传资源的进出使用备案。

5.4加大人类遗传资源管理与国家生物安全宣传教育力度

科研机构亟需强化科研人员国家生物安全观念,树立风险意识。让从事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广大科研人员充分领会人类遗传资源管理的目的和意义。将政策法规和知识要点宣传到项目负责人,督促和引导项目负责人开展课题前向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提出申请报批,防止漏报,杜绝资源流失对我国生物安全的隐患,真正做到对我国人类遗传资源有效保护的监管。

【生物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Z].1998-06-10.

[2]陈竺.中国与人类基因组计划[J].抗癌,2002(4):40.

第3篇:资源安全战略范文

关键词: 矿产资源 储备体系 思考

一、实现矿产资源储备的重要意义

矿产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支撑了70%以上的国内经济及其相关部门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是经济发展之源,其供应是否稳定持久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但由于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速度受到科技进步水平、勘探开采成本等条件的限制,形成了资源供给能力有限而需求不断扩大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矿产资源需求量持续快速增加。而我国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大部分金属矿产的人均储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5。探明储量严重不足,保障程度低,对外依存度全面攀升,资源安全缺乏保障。

在短缺矿产供需缺口快速扩大的同时,部分优势矿产如钨、稀土、锡、锑等也因过度开发,资源耗竭速度加快,优势不优状况依稀可见。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缺乏完善的储备体系,建立在高对外依存度基础上的国民经济,其风险可想而知。

矿产资源储备在国家经济安全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任务,它既是一国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也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实现矿产资源的合理储备是保障安全稳定供应的重要手段,是国家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防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降低国家外汇储备风险的一种形式(见表1)。

二、矿产资源储备的主要形式

(一)矿产品储备

矿产品储备是指已经开采出的原料矿产或冶炼加工成品、半成品的储备。矿产品储备是资源储备的最传统、最主要、最直接的形式。原油和成品油的储备均属广义的矿产品储备。

矿产品储备特点是便于操作,能够及时供应,应急能力比较好。但储备成本较高,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储备成本高,运营管理较为复杂。

矿产品储备的功能主要是为了保障中短期供应中断,平拟价格的过度波动,稳定市场,保障当期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

矿产品储备主体可以由政府、公共机构和企业共同投资。吸储的形式可以现货,也可以是期货。期货储备,具有高效率、低成本、迅速对供需变化做出反应,可以节省储存成本和运营管理成本,但可控性较差。现货储备可以弥补期货储备的缺点,但储备成本可能高于期货储备。所以,在矿产品储备时要综合考虑这两种形式,进行组合储备。

矿产品储备的优点,一是具有较强的应急能力。矿产品储备的储备对象是已经开采出的原料或冶炼加工完的成品、半成品,在市场出现供应中断或者价格出现飙升时,可以迅速投放市场,平抑价格,缓解供应紧张局势;二是矿产品储备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储备矿种、储备规模、增储渠道不受资源地制约,可以根据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变化,灵活确定储备方案。三是可以实现政府、企业、民间的多元储备主体。四是储备形式多样化。矿产品的储备可以采用现货、期货或者现货期货相结合的形式储备。相对于矿产地储备,矿产品储备的缺点是储备成本高,储备规模小,安全性较差,保障周期较短。

(二)矿产地储备

矿产地储备是后备矿产资源开发基地的一部分。后备矿产资源开发基地是指经过地质勘查划定蕴藏有或可能蕴藏有矿产资源的地区。这些地区一部分需要继续开展地质工作,直至开发利用;一部分则为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对未来需求,或当前开发技术不可行、开发不经济,为了尽可能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而储备起来,作为战略保留基地,留待以后勘查、开发和利用。这种行为称之为矿产资源战略基地储备,也称矿产地储备。矿产地储备的量取决矿产资源储备的规模和结构。

矿产地储备的功能是保障国家中长期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而矿产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资源的日趋耗竭。一方面,一个探明储量的矿产地要形成产能一般需要3―5年的周期。另一方面,矿产地储备更能实现资源的安全存储,储备规模调节幅度大。因而,矿产地储备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矿产地储备的主体主要是政府,一般来说,矿产资源战略基地储备的实现途径分为规划储备和矿业权储备。

矿产地储备的优点一是可以节省储备建设成本,便于管理;二是有利于矿产资源的储存,储备形式更加安全,在遇到人为和自然条件突变时,更能保证资源的安全存储;三是储备规模调节幅度大,依据国家长期发展的需要,矿产地储备的规模可以通过增储、轮换和梯次动用等方式实现储备规模的大幅变化;四是矿产地储备具有威慑作用,有利于增强在国际资源价格谈判中的话语权;五是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益,当技术、经济条件具备时再行开发可以有效地减少资源浪费,同时也为技术进步赢得时间;六是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障时效长,调整资源在代际之间的分配,有利于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矿产地储备的缺点是应急能力差,动用起来周期长,对短期的供应中断和价格变化的反映能力弱。

现阶段,我国矿产品储备和矿产资源战略基地储备规模的合理组合还需要慎重权衡。一方面,我国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需要消耗大量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该更多储备应急能力强的矿产品;但同时,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国力还不够强大,需要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从这个层面上讲,储备成本低的矿产地储备又显得更为迫切。所以应该权衡设定矿产品储备和矿产地储备的规模结构。

三、矿产资源储备成功经验的启示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建立国家矿产资源储备的国家。继美国之后,法国、英国、瑞典、瑞士、挪威、芬兰、德国、日本、韩国等十几个国家,仿照美国的模式,均建立了相应的矿产品战略储备制度。这些国家无一例外,都是经济较发达国家。其中,美国是资源大国的代表,而日本则是资源短缺国家的代表,这对我国建立短缺矿产和优势矿产同时储备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明确矿产资源战略储备的法律地位

制定储备法是各国实施矿产资源储备制度的前提,也是实施矿产资源储备战略的重要保障。国外矿产资源储备立法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综合储备立法。其主要特征是储备对象比较广泛,重要战略物资和关键物资都包括在内,矿产资源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是行业储备立法。其特征是国家制定的与矿产资源相关的行业、产业法中规定了矿产资源储备的内容,不同种类矿产资源储备的法律规定相应地分散在有关的行业和产业法中。其优势在于储备与产业相结合,便于实施和操作。三是战略矿产单独立法。它是针对重要的战略矿产制定专门的储备法律。

(二)政府储备与民间储备并存

国外矿产资源储备主要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由国家财政支持建立国家储备;另一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开始将民间储备作为储备的主体,然后逐步增加政府储备比重,实现政府与民间储备相结合。美国储备模式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撑,日本模式需要有配套的鼓励政策和明确的法律规定,现阶段我国还都不具备。

(三)稳定的储备经费来源

建立矿产资源储备体系需要大量的资金。日本国家石油储备资金由政府通过征收石油税的方式予以保证,民间石油储备资金是由各企业将其纳入产品成本之中筹措的。

(四)权责分明的储备管理和运行机制

实施矿产资源储备的国家,大多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储备的管理,并引入市场机制完善储备的运行,努力降低储备成本。日本矿产资源储备的管理在体制上形成了清晰的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并通过法律文件明确规定各层次的职责,运行机制也相对完善。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系统的运行管理方式是,政府制定规划和政策,委托民间机构进行日常运行的管理。联邦战略石油储备办公室设在能源部,由一位能源部部长助理主管,负责储备政策和规划;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运行管理。战略石油储备办公室与民间公司签订管理和运行合同,由其负责储备的日常运行、维护和安全保护。

(五)允许勘查但不得开发

矿产资源战略基地储备制度中明确表示,在为国家目的而保留的含矿土地内,允许勘查,但除非紧急情况发生,否则不得开发。勘查主要是由国家地质调查机构来开展,一般是一些基础地质调查、地质填图、大比例尺物化探测量,有时也包括矿产普查,一般不会开展商业性勘查工作。这种一般性的勘查工作完成以后,基本上可以查明该基地内资源远景甚至可以确定资源量,以后在非常状况发生时,稍加补充工作,即可开采。勘查工作的资金一般来源于国家专门预算。国家地质调查机构负责执行这些预算并完成相应工作。国家地质调查机构也可以委托公司开展相应工作。

(六)赋予矿产资源储备以生态环保的内涵

国际上矿产资源战略基地储备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将储备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我国在矿产资源储备过程中可借鉴这一制度。同时,出于遏制我国优势矿产的过度开发,也可以借鉴这种制度来实施优势矿产生产总量的宏观调控。

(七)我国石油储备管理

2002年,原国家计委启动了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工作。2003年5月,负责建设和管理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正式开始运作。

2005年国家四大石油储备基地公司成立。2007年成立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其运作模式类似国储粮、国储棉,即受国务院委托以国有独资的方式进行国家储备的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共规划三期,储量大致安排是第一期1000―1200万吨,第二期是2800万吨,第三期是2800万吨。首批国家战略石油基地已在浙江镇海、山东黄岛、浙江岱山和辽宁大连四地建成。首批基地储备规模能形成中国约10余天消费量的石油战略储备能力,再加上商用石油储备能力,中国总的石油储备能力可能超过30天。

第4篇:资源安全战略范文

关键词:煤炭矿区;总体规划;安全生产;技术原则

中图分类号:TD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6-0085-02

一、概况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煤炭产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至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目标为24.46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电、水电、其他可再生能源分别占74.7%、11.3%、5.0%、1.0%、7.5%和0.5%。

新疆是我国富煤省(区)之一,在新疆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探明煤炭储量1008亿吨,约占全国的10%,预测煤炭储量为2.19万亿吨,约占全国的40.5%。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煤炭需求量大幅增加、一批老的煤炭基地资源日益枯竭,客观要求新疆的煤炭资源开发必须合理、有序、及时的开展。

为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07]32号)文件精神,结合煤电、煤化工等产业发展,稳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提升新疆煤炭战略地位,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煤炭工业结构调整的历史进程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为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实现将新疆建设成全国重要的煤电、煤化工基地的宏伟目标。

因煤质、赋存及开采等条件不同,《新疆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共规划5个煤炭生产和深加工基地,13个自治区重点矿区,11个自治区一般矿区及3个自治区资源保护矿区。为新疆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奠定了基础,指引了方向。

二、矿区总体规划指导思想

矿区总体规划应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兴煤为手段,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为依据,以资源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前提的原则。突出“以煤为主、多业并举、环保高效”的建设指导思想。依靠科技进步,走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将矿区建设成为高科技、高效率、高质量、高效益的煤炭生产基地。

三、矿区总体规划主要技术原则

1.符合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煤炭工业产业政策,自治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及中长期规划,新疆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2.按照“高起点、高标准、规模化、一体化”的原则,建设安全高效的矿井。根据矿区内煤层赋存条件、构造及储量情况,结合地面条件合理划分井田,规划矿井井型,确定矿井开拓方式。根据井田内煤层赋存条件,开采技术条件,确定矿井装备水平、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

3.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对能源需求的变化,做到既满足市场需求又有一个经济合理的开发强度,保证矿区的可持续发展。

4.合理规划矿井,统筹兼顾,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走规模化效益型经营之路。

5.结合自治区已经设立的矿权并充分考虑地质构造、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尽可能实现划分方案的合理并与矿权范围相适应。井田开发建设时序也要结合不同矿权及相关企业统筹安排。

6.井田尺寸、矿井的可采储量、服务年限、矿区均衡生产年限等主要参数都要优先考虑先进装备和工艺高效的发挥其能力,保证矿区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7.矿区水、电、路、通讯及其它公共设施的规划应同当地现有设施及规划相结合,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基础设施或重复建设。

8.矿区的开发建设应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工作,确保矿区可持续发展。

9.贯彻发展循环经济的方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矿区,走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四、矿区总体规划必要性

(一)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接替的需要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是能源安全的基石。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一直占70%左右,在国家实施的能源安全战略中,已把煤炭工业摆在了主体工业的重要位置。由于东部地区煤炭资源的减少和生产能力下降,全国煤炭基地的战略重点必将西移,新疆已经成为我国能源重要的战略接替区。2004年9月26日总理在听取新疆工作汇报时指出:“进一步加快新疆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把新疆建成我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煤电煤化工基地和重要战略资源接替基地”。因此,从全国能源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必须加快制定煤炭发展战略,规划和启动煤炭供应基地的建设,满足国家和自治区对煤炭的需求,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

(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

我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进口国以来,现已成为世界石油消耗大国,石油对外依存度2004年达到41%。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大量进口石油不仅花去国家大量外汇,而且对我国能源安全造成很大威胁。我国的能源结构现状是富煤少油,建设煤化工项目,实现煤炭的洁净高效转化,生产石油替代产品,可以逐步填补石油及其制品的空缺,是国家重点鼓励的方向之一,符合国家的需求和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合理有序开发煤炭资源的需要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是能源安全的基石。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一直占70%左右,在国家实施的能源安全战略中,已把煤炭工业摆在了主体工业的重要位置。煤炭作为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性资源,对保障国民经济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由传统的粗放型开发转变为节约保护型开发。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新疆及内地省份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电力等方面的需求,煤炭需求量不断上升,为合理开发有限的煤炭资源,规范开采顺序,急需对煤炭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利用。

(四)环境保护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

新建大型矿井,实行集中开采,提高资源回收率,同时提倡弃物利用,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建设建材厂,对矿井排水及生产、生活污水处理后循环利用,通过以上措施,既有利于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又有利于保护环境。

(五)国家宏观能源战略有利于煤化工产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替代能源战略的启动,煤基液体燃料替代石油将走向前台。国家发改委指出:“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短缺,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发展煤化工产业,有利于推动石油替代战略的实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加快以石油替代产品为重点的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按照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思路,建设规模化煤化工产业基地;树立循环经济的理念,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并提出了“稳步推进工业化试验和示范工程的建设,加快煤制油品和烯烃产业化步伐,适时启动大型煤制油品和烯烃工程的建设。”

当前国内聚烯烃产品的巨大市场需求,国内外煤化工技术的不断突破都促进了煤化工产业的不断发展。为保证能源安全,国家将能源替代战略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开发石油替代资源将会作为“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的一项战略任务,这将有利于推动煤化工技术产业化大力发展。

(六)安全生产的需要

小型煤矿由于技术力量薄弱、安全设施不够完善、采掘机械装备水平低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事故隐患多,矿井防灾抗灾能力差,重、特大群死群伤事故时有发生,造成生命、财产重大损失。2003年,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3.71人,其中:国有重点煤矿1.07人,国有地方煤矿3.00人,乡镇煤矿7.61人。矿区规划新建、改扩建矿井以中、大或特大型矿井为主,采、掘、运等环节机械化程度高,矿井安全生产监测、监控设施完善,有较强的抗灾害能力。

五、结语

新疆作为我国能源重要的战略接替区,为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合理有序开发煤炭资源、满足环境保护和发展循环经济以及安全生产的需要,开展煤炭矿区总体规划是合理的,也是必须及时开展的。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煤炭产业政策.2007-11.

[2]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2007-04.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炭工业管理局.新疆煤矿安全监察局.《新疆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2005.

[4]张荣立,何国纬,等.采矿工程设计手册(上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

第5篇:资源安全战略范文

【关键词】稀土产业;资源利用;战略安全

我国是稀土资源大国,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稀土资源,能够提高稀土行业的整体水平,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然而,由于我国目前稀土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存在稀土资源储量消耗过快、稀土产品出口过量、稀土产品性能和档次较大等问题,促使稀土资源的价值无法充分的体现出来,这对我国来说就是一种资源浪费。而加强稀土产业战略安全,能够改善我国稀土产业的整体状态,充分体现稀土资源的价值。笔者在文中结合当前稀土产业现状,详细的分析稀土资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如何加强稀土产业战略安全。

一、我国稀土产业现状

所谓稀土是指镧系元素以及与镧系密切相关的钪和钇两种元素的总称。稀土具有优良的光电磁等物理特性,能够与其他材料组成各种不同性质的新型材料,应用于我国一些领域中并发挥良好的作用。据调查我国是稀土量最多的国家,其中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包头、山东微山、四川凉山、贵州织金等地区。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稀土矿生产逐步扩大,促使我国近几年稀土矿产品开发有很大进步,截止至2007年,我国稀土精矿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95.55%。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稀土产业相对其他国家来说是非常丰富的,能够大大的促进我国发展和安全。

二、我国稀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稀土资源储量消耗过快,可持续利用效果不佳

在开发和利用稀土资源的过程中出现了稀土资源储量消耗过快的问题,这给稀土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稀土行业安全产生很大危害。而导致稀土资源储量消耗过快的原因是我国在系统资源开发方面没有严格的、谨慎的、合理的法律法规对其约束,促使稀土资源开采秩序比较混乱。与此同时,稀土资源的使用也不合理,促大量的稀土资源浪费。此种情况不仅造成大量稀土资源浪费,还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2.稀土产品出口过量,造成价格失控

我国稀土产品主要是出口到其他国家进行销售。一些稀土产品生产商为了谋求更多的经济效益,降低稀土产品价格,希望通过降低价格来扩大销售量,进而提高经济效益。此种情况造成稀土产品价格失控,出现忽高忽低的状态,严重影响稀土产品的市场环境。长此以往,将会导致稀土产品市场价格大幅降低,最后出现低价出售的状况。因为稀土产品出口过量,促使我国稀土的价值无法体现出来,稀土生产企业不仅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还降低我国稀土量。

3.稀土产品性能和档次较大

从全球稀土产品来看,我国稀土产品的性能和档次较低。这也是导致我国稀土资源开发和利用效果不佳的问题之一。而造成我国稀土产品性能和档次较低的原因主要是稀土产品生产的技术性工序是由外国一些国家完成的,也就是说我国在生产稀土产品时缺乏专业性的技术,只能进行稀土产品生产耗能、耗水、高污染的工序,产出的稀土产品质量差、功能低,只能够以低价位销售到国外其他国家。而拥有稀土产品高端技术的国家对从我国购入的底端稀土产品进行重新处理,制作出高端产品,再销售到我国,谋取更多的利益。总体来说,因为我国稀土产品生产技术水平低,制作成的稀土产品性能和档次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稀土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三、加强稀土自产业战略安全的建议

1.强化现行政策执行力度

当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与稀土产业相关的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稀土产业现状,促进稀土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因此,加强稀土产业战略安全的措施之一就是强化现行政策执行力度。通过加强政策执行力度,改善整个稀土产业环境,促使稀土的开发、生产、销售、利用等方面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政策进行执行,以保证稀土资源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2.合理的调整稀土产业布局

调整稀土产业布局的具体内容是按照我国稀土资源分布情况,组建集研究、生产、销售等为一体的战略矿产集团,根据我国稀土方面的需求合理的规划和组织稀土的研究、生产、运用,充分的利用稀土资源,促使其为促进我国经济发挥重要作用。对稀土产业进行战略安全策划最主要的目的是充分的利用稀土产业为我国谋求最大的利益。而合理的调整稀土产业布局就是从我国经济利益出发,合理的、有效的利用稀土产业,为我国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进而促进我国发展。因此,合理的调整稀土产业布局同样是加强稀土产业战略安全的措施之一。

3.严控稀土资源出口

首先,对稀土产品出口配额管理进行改革,针对不同稀土产品的价值,将稀土产品进行合理的划分,并有效的控制每种类型稀土产品出口量。其次,增加目前销售不佳的、价格较低的稀土产品的出口量,降低价值较高的稀土产品。通过此种方式为销售不佳的稀土产品创造销售条件。最后,加强协调,打破稀土生产的地区形式分割,赢得出口定价的话语权。

四、结束语

稀土资源是倭国非常重要的能源之一,与其他材料有效的结合能够创造更多的新型材料,投入到我国航空、电子等领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因此,对我国稀土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目前,我国稀土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效果并不是很好,需要通过强化现行政策执行力度、合理的调整稀土产业布局、严控稀土资源出口等措施来加强稀土产业战略安全,才能够促使稀土资源合理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6篇:资源安全战略范文

能源未来竞争集中在欧亚之间和亚洲内部

当前,世界能源格局仍是化石能源占主导,但是,全球能源一大格局是消费和产出地域分布不均衡。中东、中亚和俄罗斯占全球能源储量和产量80%左右,而能源消费是20%;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占全球80%,产量却只占20%。目前,世界分成三大经济板块,欧洲、北美和东亚,全球三大能源板块也分布明确,大西洋供需区、环欧洲供需区和环亚洲供需区。美洲已经开始独立,自成循环体系;欧洲和亚洲相互重合,不仅在中东地区重合,在俄罗斯和非洲也重合。随着国际能源供求矛盾日益加剧,亚欧之间以及亚洲内部各国之间的能源竞争将趋于激化。

虽然消费总量、增量已经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能源治理和对话平台上却无法扮演重要角色,更没有话语权。由于亚洲国家在中东的政治影响力、话语权低微,在进口大量石油、天然气的同时还要支付额外“亚洲溢价”,每桶石油比美国和欧洲买家贵1-3美元。亚洲各国与中东也没有设立类似于IEA与GCC(海湾合作委员会)或OPEC开展对话的机构或机制。

中国能源现状及面临的困难

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2.5亿吨标准煤,比2005年上涨46%。5年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然而,中国国情是,未来20年仍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快速深化的阶段,能源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近年来,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石油对外依存度以每年3%的速度上升。自1993年成为石油进口国以来,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由当年的6%一路攀升,2009年突破50%警戒线,2011年达到55%。由于进口规模增大,中国国内原油价格已与国际接轨,国内石油产业受外部因素影响很大,风险不言而喻。

与国外比较,中国缺乏整体能源战略设计。中国目前尚未形成与发展中大国相符的能源安全战略思想,也没有形成中长期能源安全的目标和战略构想,同时,还存在以对外战略替代能源安全战略的问题。根据国家有关部门能源规划,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37亿吨标准煤,2050年是47亿吨,但实际上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量已达34.8亿吨。可见,国家在进行能源战略规划时,对中国未来能源消费需求总量的增长估计严重不足。所以,如果对中国未来能源消耗估计不足,对中国未来的内外战略设计都将是一大缺陷。

目前,全球石油工业结构层层分工,石油公司、服务公司、制造公司等各种公司在同一层之间有合作和竞争,但不同层之间没有资本纽带,没有从属关系,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因此投资灵活,利于创新。而中国石油产业结构为蛋糕型,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家,不相信市场和社会分工,因此周期性严重。这种横向关系没有竞争也没有合作。服务的市场和产品的市场之间也是互相进不去,严重阻碍了创新。未来,转移技术越来越难,包括人力、土地和资源等成本优势消失殆尽,改革的后发优势越来越弱,而且后发优势还掩盖了后发劣势。

由于中国人口和经济将继续增长,过于依靠石油、煤炭等高碳能源,已成为中国能源安全一大软肋。据测算,到2020年中国能源依存度可能达到70%,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超过10亿吨,如果没有新技术变革,这对中国将是灾难性的影响。

中国能源安全面临新挑战

中东地区在全球能源市场举足轻重,但中东油气在美国能源供应版图中的地位正在逐步弱化,与此同时,美国本土能源产出持续增长,“能源独立”战略逐步成形。页岩气革命有可能使美国成为主要天然气出口国。这一变化将导致全球能源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对中国能源安全产生较大冲击。中国海外油源主要集中在中东和非洲,进口份额分别为51%和24%,占中国石油进口量3/4。美国力量撤出中东后,中国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就是油气的通道安全问题。

能源国际安全过多依靠别人就会丧失。日本在战后的海外资源安全主要依靠美国,所以直到今天日本也不完整,是用换安全。中国在能源安全方面更不能依靠别人,要依靠自己,这就需要根据能源安全需要,选择正确的外交和军事战略。

中国几大石油公司都在努力“走出去”。近年来,通过数百亿美元投资已经获得了每年6千万吨的份额油,但6千万吨油中只有10%能够拿回来,绝大多数份额都在当地或国际市场上被卖掉。这主要是受到很多方面限制,比如政治因素,即产油国家对油源的控制,外来投资者只能是参与者,不能将获得的石油自由输出;运输问题是中国能源安全的软肋,在某些特殊地区中国缺少足够运输能力,同时,在运输通道安全上也无法有效保障。所以,中国石油公司“走出去”的主要成果,是增加了全球对石油、天然气的投资,增加了全球能源的供给,间接地有利于中国的石油需求保障。中国进口石油的增长,绝大部分是贸易结果,而不是投资结果,这需要对中国石油公司走出去的方式进行再思考。

中国能源对策与战略设计

为了满足未来巨大能源需求,中国亟须积极融入全球能源合作舞台,积极参与构建新的国际能源体系。同时,要有一套面对全球性问题的综合性能源战略。具体地说,首先解决能源问题要采取多元化战略,尤其重视周边资源国家;其次要采取陆路和海洋两条腿走路,双管齐下;另外还要贸易、投资、金融三者并举,进行突破。同时,积极构建政府层面的多边能源对话机制,承担大国责任,这也是中国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国际能源环境复杂多变,超出了单个企业所能把控的范畴。因此,中国决策者应将能源从一个部门或者少数人研究制定的政策变成公共政策,国家按照公共政策规律来制定能源政策。中国能源战略应是多元化战略,重点关注战略资源国,如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以及伊朗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伊朗。伊朗的石油资源储量全世界排第三,天然气储量全世界排第二。尽管伊朗资源丰富,但由于政治格局和意识形态,西方国家在目前条件下都排除考虑它,但中国应该考虑。

关于投资,需要关注沙特、俄罗斯、美国、尼日利亚以及安哥拉等国家,这些国家石油稳产,对中国有利。乌干达、伊拉克、利比亚、巴西、哈萨克斯坦、哥伦比亚等国家是增产国家。另外,还可以考虑非洲板块。

第7篇:资源安全战略范文

【关键词】战略石油储备;储备模式;国家安全

一、中国石油战略储备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石油进口量逐渐加大,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为保障国家源安全,健全国家石油储备体系,中国从2003年开始建设第一批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石油储备基地总共规划了三期,其储量安排大致是:第一期1000万至1200万吨;第二期2800万吨;第三期2800万吨。我国的石油储备是以政府为主体,资金全部由财政支出。储备基地全部采用地上油罐的方式储备原油。

我国石油储备起步晚,战略储备不足,储备形式费用较高,储备的品种单一,不足以应对各种需求。地点集中在沿海地区,导致储备效益差,维护国家综合安全能力不足。由于国内关于石油储备的系统研究寥寥无几,没有相关法律支撑,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何建立安全的战略石油储备迫在眉睫。

二、战略石油储备与国家安全

(一)我国石油供给安全面临问题

1、国内后备储量不足

从总量上看,我国拥有丰富油气资源;从人均拥有石油资源量来看,远低于发达国家人均水平。近几年来,我国石油生产形势比较严峻。一方面,东部老油区平均综合含水率高达86.4%,主力油田已进入高、特高含水率和高采出程度的双高阶段,油田生产总体上已出现产量下跌的趋势,后续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西部地区石油资源虽然丰富,但地质条件十分复杂,自然环境恶劣,尚未形成储量、产量战略接替区。正由于这样,近年来我国石油产量增长相当缓慢。

2、供需缺口增大,对外依存度超过警戒线

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进入90年代之后,我国石油资源需求形势变得严峻起来。石油生产和消费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使得国家间进行石油贸易成为一种必然。目前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进口石油的数量也逐年递增。1993年开始,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家。对外依存度为47%,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能源警戒线30%。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到2030年,中国石油消耗量的80%需要依靠进口。

3、石油进口来源,运输路线单一

中国进口主要地区是中东和非洲,中东约占50%,非洲约占30%。预计未来几年,随着石油进口依存度的增加,中国从中东及非洲地区进口石油的比例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原油进口来源地的政治经济状况和海上通道的安全对我国的石油安全有很大影响,正是这两方面的现状让中国石油安全问题受到严重的威胁。

中东、非洲地区一直是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的主要地区,局部冲突不断,经常发生一些发达国家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尝试控制这些主要产油国,这使得中国石油安全受到很大的威胁。无论是从非洲还是中东进口原油,中国的进口石油主要是从海上运输,其中承担海上船运的油轮90%的旗证不属于中国。这使得中国的原油运输受制于人,一旦遇到战争、外交或是其他不可抗拒的风险,中国的石油运输安全将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

(二)建立石油储备的必要性

1、我国对石油的依赖度大是建立石油储备的根本原因

对在近代工业化的进程中,能源的消费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增长。石油作为能源结构中的主要支柱,是现代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动力。经济增长是推动能源消耗增长的首要因素。

我国石油消费弹性系数一直不稳定,但是近几年基本略大于1。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低,则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所需能源更多地是依靠节约和节能技术的提高而不是量的投入,表明该国能源利用效率高。由此可见,我国经济增长暂时还需要依靠石油消费量的投入。

需要注意的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石油的依赖程度是不一样的。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对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进行了大力调整,低能耗的服务业和信息业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工业起步晚,在一段时期内还要依靠工业实现经济发展,因而其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将会表现出刚性增长。不论油价怎么变化,发展中国家的石油需求都会呈现出长期稳定增长的趋势。

2、石油储备的作用

石油战略储备的运用具有抗风险、保障安全、平衡工序、抑制油价的作用。但是石油储备不是用来预防石油枯竭的危机,或者根据投放量来干预国际油价,其根本目的是当出现地区冲突和战争以及其他突发事件造成短期石油供应中断时作为应急供给,以保障正常经济和社会运行,而不是为了平抑石油价格。

首先,当国家在面临供应危机时,石油战略储备能为提供缓解的时间,为解决危机和其他一系列问题赢得时间,减轻石油短缺带来的弊端。在石油中断的事件中,往往伴随着或导致军事冲突,石油战略储备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军事冲突中石油的使用。拥有一定的石油战略储备,还对其他冲突国家起到威慑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军事安全,和。因此石油储备具有重要的政治和军事意义。

其次,发生石油供应危机时,不管是供应中断还是供应的削减,其直接表现都为石油价格的上扬。战略储备石油的投放,不仅可以保障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还起着缓解石油价格上升的程度的作用,从而减少油价上涨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这是石油战略储备的经济收益。

三、完善我国战略石油储备模式的建议

(一)储备主体

我国采取的是政府储备为主体的储备模式,政府负担过重,应利用相关的石油企业本身具有的石油储备能力,分散储备负担,形成政府和企业的双主体储备模式。比如中石油、中海油等规模大的重要石油公司应设为法定储备企业,国家根据储备计划规定各个法定储备企业的储备量,采取统一调控的方式,并提供一些相关的优惠政策,由法定储备企业承担企业储备的主要负担。各地方的石油加工企业根据产量按一定比例储存商业储备石油,应对市场波动。

政府储备、法定企业储备、企业商业储备功能各异,只有国家石油储备多方有机组合,按比例负担,相互补充,才有利于维护国家石油储备的安全。

(二)储备品种和规模

国际能源机构规定,其成员国应该保持相当于90天进口石油量的储备。从战略角度来看,中国应当建立自己的石油储备,掌握这种威摄手段,但过多的石油储备反而给国家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成为炫耀性的军事竞赛。笔者认为应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国防建设的需求确定一个合理的储备规模,借鉴IEA的经验,将目标先设为90天的基本安全储备量,再根据实际建设过程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三)储备方式

目前我国石油全部采用地上油罐的储备方式,地上油罐储备是战争时期重点的打击对象,安全系数低,成本大,维护费用高。易于保存的原油不应该以地上油罐储存为主,可以采取其他的地下盐井和岩洞大量储备,降低储备成本,提高安全系数。

我国的地下岩盐资源丰富,分布范围广,华东、中部及西部地区都有规模较大的盐井。利用盐井进行石油储备有安全性高,不占用土地资源,储存量大,成本较低的优点,甚至还起到防止地表下陷的作用。

在技术方面,我国有一定的利用盐井建立储油库技术基础。根据众多盐业公司的经验技术,在地质评价选址,钻井溶离建腔,注采管理及地面设备建设等系统工程中,我国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应该能够完成绝大多数的工作。鉴于我国还没有建造盐穴储油库的先例,对于我国解决不了的技术问题,可以引进国外相关技术,并进行技术开发。

(四)储备形式

我国的石油储备的构思一直局限于实物石油储备,即仅仅考虑进行原油和成品油的储备形式。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储备形式多样化有利于我国长期的石油供给,更安全可靠。

1、建立石油勘探资源储备。地质专家继续进行石油资源勘探的工作,把探明的石油资源备用,增加我国石油的储采比,以期进一步的利用,增加我国潜在的石油储备规模。

2、可采油田储备。将已探明且具有随时开采能力的石油储备起来,暂不开采,国内的供给缺口依靠进口解决。该储备形式完全没有储备的成本,等到世界范围内石油供给不足时,再进行开发,可以在我国没有完全实现其他能源替代的情况下为经济平稳发展,新能源技术研发提供一个喘息的时间。这里会存在一个机会成本,即可能现在进口石油的成本,从长远考虑,石油价格还是不断攀升的,远期价格要大于基期的价格,建立可采油田储备是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可以大大提高我国“看不见”的石油储备力量。

3、石油能源技术准备。无论是现在就需要的石油加工技术,还是石油勘探、开采技术,都需要进一步的提高。首先,面对东部油田进入后期开采的情况,如何实现后续高效开采需要新技术的支持;而西部地区已探明的油田储备丰富,由于地理条件恶劣开采困难,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才能充分利用我国的资源,成为东部油田的接替者;拓展石油储备方式,建造盐穴储油库更需要新技术探索。

(五)储备区位

储备基地的选择要根据我国的国情,主要由安全效益引导,既要考虑到运输的便利性,也要考虑到储备的安全性。储备基地要在一国范围内分散布局,这在短期内有可能增加经济成本,但长期而言还可以带动经济落后地区工业的发展,使生产力布局趋向于均衡。目前存在的储备基地位于交通状况良好的东部沿海地区,选址过于集中,辐射面积小,只能照顾到东部发达地区的石油需求。在发达城市进行石油储备费用大,应选取周边交通便利城镇,一旦动用战略石油储备,利用便利交通迅速到达用油地区;并且利用中部四川,西部云南的盐矿资源,照顾到中西部较发达地区的石油供给,从而辐射全国范围,满足全国各主要城市需求。

石油对现代工业正常运行起着重大作用,因而建设国家石油储备必须严格围绕国家综合安全的需要来构建。国家石油储备模式应当从起步阶段就向着多元化、系统化、法制化的方向努力,建立完善、安全的石油储备,增强储备能力,提高储备效益。

参考文献

[1]上海社科院《2004中国国际地位报告》课题组.论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4(3):7-11.

[2]龚志勇.建立和完善我国石油储备体系的思考[J].经济纵横,2008(8):47-49.

[3]李文阳,丁国生等.中国石油资源地下储备的可行性[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2(1):14-18.

作者简介:

第8篇:资源安全战略范文

关键词 虚拟水贸易;水安全;粮食安全;政策化

中图分类号 F746.14;U65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5-0134-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5.022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中东北非等国家为代表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引起了各界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初Allan教授提出了虚拟水(Virtual Water)的概念,专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1]。这个概念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被人们逐渐认识其对于实现区域和全球水安全具有的重要意义。

1 研究进展

2002年第二届世界水资源论坛在荷兰海牙召开,虚拟水作为单独的议题被提上日程。同年12月在荷兰的戴尔福特(Delft)以虚拟水为主题建立了工作组,对虚拟水的概念、意义和理论依据做出了较为广泛和详尽的讨论。经济学家Hokstra和Chapagain在这次会议的报告中认为原有的虚拟水流量测算方法不能真正反映一国水资源的真实需求,提出水足迹(Water Footprint)的概念和测算方法[2]。水足迹将虚拟水概念与消费联系起来,用以衡量国家、地区、部门或个人水资源的消耗状况,为水资源需求和供给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也拓展了虚拟水概念的应用范围。Hokestra和Chapagain等人提出水足迹的概念之后,对虚拟水流的计算方法展开了深入的探讨,运用“树形结构”将虚拟水含量细分为农作物虚拟水含量、加工品虚拟水含量、动物虚拟水含量和工业产品虚拟水含量。并初步计算了全球一百多个国家的虚拟水流量和各国的水足迹大小。Chapagain在进行国别研究的时候将虚拟水进一步细分为绿色虚拟水、蓝色虚拟水和灰色虚拟水,对虚拟水贸易与环境保持的关系进行了量化探讨,将虚拟水概念引入了生态环境领域[3]。

虚拟水和水足迹等概念的提出逐渐理清了虚拟水理论的逻辑脉络,在此之上,学者们也不断探讨虚拟水理论的深层次依据。Allan教授认为虚拟水概念最核心的理论基础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将一国较为优势的资源出口本国将获利”。

随着虚拟水理论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将虚拟水政策化的讨论也逐步展开。2003年3月第三届世界水资源论坛在日本东京召开,正式讨论虚拟水贸易与地缘政治的关系,将虚拟水理念政策化提上了日程。而这一主题是各国政府普遍关注和顾忌的问题,至今仍是各国学者讨论的热点。2003年4月世界各国学者就虚拟水政策化主题召开了电子会议,专门探讨各国水安全、粮食安全与国家安全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2005年9月,德国发展研究所(German Development Institute,GDI)建立了虚拟水贸易工作站。2006年第四届世界水资源论坛在墨西哥召开,专题讨论阿拉伯地区的虚拟水贸易与水安全的关系。2006年8月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专题召开了水资源周讨论虚拟水理论的进展和应用。2009年3月第五届世界水资源论坛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粮食与水”、“水的综合管理与保护”等论题中再次讨论了虚拟水理论的政策化问题。最新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资源公报提出力求使水足迹平衡的水中立(Water Neutrality)概念,这是一个关于如何减少和补偿水足迹影响的概念[4]。水中立指尽可能理性地减少某项活动的水足迹并补偿剩余水足迹的负外部性。水中立的概念提供了一个将利益相关者与水资源管理相结合的良好工具,有利于探讨减少水足迹目标和机制,从而对剩余水足迹环境和社会影响实现补偿。

此外,虚拟水概念不仅纵向不断延伸,横向发展也非常迅速。虚拟资源概念的提出将虚拟水与虚拟土地、虚拟二氧化碳、虚拟氮等概念相提并论,为全球资源量化及贸易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一些学者将水足迹概念与生态足迹、碳足迹等概念联系起来,使人们的消费对自然的影响更为清晰、以量化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Heokastra等人)。也有一些学者将虚拟水换算成生物能量,使虚拟水成为跨学科跨领域研究的一个支点(P W GerbensLeenes等人)。这些都为虚拟水贸易理论政策化不断开拓视野,打开思路。

将虚拟水贸易理论政策化主要考虑需要实现两个政策目标:第一,通过虚拟水贸易实现国家和地区之间水资源重新配置,提高更广阔空间范围内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国家和地区的水安全。第二,在实现国家和地区水安全的同时,确保虚拟水贸易不影响该国、该地区的粮食安全。是否能够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如何实现,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争论的双方都已经做了大量的论证工作。

刘?哲等:虚拟水贸易理论及其政策化研究进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5期2 虚拟水贸易理论政策化的各方争论

2.1 国外学者关于虚拟水贸易政策化的争论

从虚拟水相关理论提出伊始,关于粮食安全、水安全和国家安全的相关问题,国外学者就一直在争论和讨论。在虚拟水和水足迹概念的框架下,国外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的前瞻性研究。Allan研究得出中东地区的30个国家正在通过进口小麦和其他农产品的方式进口虚拟水,来补偿日渐减少的水资源。Hakimain,Turton,Wickelns等人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虚拟水贸易量和虚拟水流路径作具体的分析测算。Hoekstra and Hung报告了全球食物以及其他产品在不同国家之间贸易中的虚拟水平衡测算结果[4]。以色列大学的Hillel Shuval指出,中东的干旱国家拥有极少的水资源, 这些水应该用于更为急需的地方;进口富含虚拟水的农产品能够兼顾粮食安全和水安全。东京 大学M D Sirajul Islam对全球虚拟水流向对缓解缺水地区水资源压力问题作了分析,认为全球水资源的空间分布通过虚拟水贸易实现了非均衡的重新分布,全球没有水资源紧缺压力的人口减少,中等压力和高等压力的人口增加,但极度缺水的人口减少。Hoekstra和Chapagain提出全球农产品贸易量的增长快于全球农产品产量的增长,这意味着全球粮食供给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依赖性增强。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由于消费了更多的工业制品而使其水足迹更大。Maria Berrittella等人通过建立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W)将虚拟水纳入全球贸易分析框架。结论显示未实行水资源管制的国家和地区,当贸易模式转变时(贸易产品虚拟水含量不同),该地区的水资源使用量增加;而实行水资源管制的国家则倾向于出口更多的富含水产品。这使全球范围内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

国外支持虚拟水理论政策化的学者一般将虚拟水问题放置在全球贸易框架之下进行分析,做了大量的国别研究。对品种的研究也都以国家为单位,为各国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这些研究得出的一般性结论是:第一,虚拟水贸易的确对水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起到了很大作用。第二,虚拟水贸易对部分缺水国家,如中东北非等国的水资源紧缺现状确实起到了极大的缓解作用。第三,在贸易结构调整中考虑虚拟水因素确实能够提高水资源管理的 效率。

提出质疑的学者也并非对虚拟水贸易理论全盘否定,而是在肯定虚拟水贸易具有优化水资源配置效率前提下,针对如何平衡国家水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问题上展开讨论。影响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因素有很多,不能将虚拟水这一因素作为影响农产品国际贸易结构的唯一主导因素。一国政府出于对粮食安全和国家安全的考虑,需要制定一揽子解决方案来解决水资源问题。这就需要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对一国现有水资源和虚拟水贸易的潜在供水能力以及国家的粮食安全通盘考虑。但是具体如何将以虚拟水为表现形式的水资源要素纳入到国际贸易战略的制定中各国学者只给出了研究的思路,而实证性的研究尚未完成。

Hofwegen认为虚拟水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决不是简单地让贫水国家和地区进口虚拟水,要将虚拟水战略作为政策的一部分,需要彻底了解虚拟水贸易对于当地社会、经济、环境以及文化状况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应从货币(通货)、粮食安全、粮食、就业和水资源等几个方面来研究。Wichelns在研究中也指出[5],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虚拟水的比较优势有助于增强其政策相关性和实际应用性,但虚拟水贸易理论只是在水资源方面揭示了产品的比较优势,因此,并不应该在政策的制定方面仅仅依据虚拟水贸易,应该全面地考虑到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诸多方面因素,全面确定优势项目进行生产和贸易。Wichelns指出了虚拟水贸易与比较优势理论之间的差异,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对资源与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性分析。

2.2 国内学者关于虚拟水贸易政策化的争论

国内学者对于虚拟水的研究目前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中国分地区分产品虚拟水含量的测算以及分地区虚拟水流量的初步估计;第二是全国性分品种虚拟水含量的测算、虚拟水流量的估计和虚拟水贸易战略研究。

中国虚拟水理论在实证研究领域最多用于分析西北干旱缺水地区的水资源管理问题。周俊菊 等人测算了2002年甘肃省13种主要农产品的虚拟水含量。焦文献等人应用ImPACT等式分析了甘肃省1990-2003年虚拟水消费中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王学权和卢琦计算了青海省共和盆地(共和盆地地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境内地,是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肆虐的一大策源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年净消费的虚拟水量,分别为878.43 m3和1 105.61 m3。黄晓荣等人运用投入产出法计算了宁夏地区2002年虚拟水输出量、水足迹和社会经济系统对水资源的消费利用状况。于茜等人测算了1990-2004年新疆地区五种主要农产品的虚拟水含量。桂东伟等人认为新疆有限的水资源不可避免地导致绿洲农业经济用水与生态用水的矛盾。肖玲等人提出了虚拟水指数的概念,并对陕西省1989-2004年的18种农产品虚拟水含量进行了时空变异分析。

此外,一些学者也运用虚拟水理论探讨了半干旱地区和水资源相对丰沛地区的水资源合理利 用问题。陈光和杨静应用虚拟水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对辽西主要农畜产品的虚拟水含量进行了计算,并对未来水资源供需平衡作了预测。崔嫱等人利用各类农作物虚拟水含量标准,计算了1997-2002年浙江省各地市主要农作物的虚拟水含量和不同类型农作物的虚拟水含量。马忠和张继良认为虚拟水战略是水资源社会化管理的一个重要途径,二人计算了张掖市产业间虚拟水的净转移以及区域虚拟水的调入调出,构造产业间虚拟水转移矩阵,清晰量化各产业间虚拟水的转移去向。吴争程运用投入产出法计算了福建省各行业的虚拟水流量,分析了福建省经济贸易中的水调配量,结果表明福建省以虚拟水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输出了大量水资源。严冬等利用水资源模型输出的蒸散发量,对黑河中游农作物初级产品的虚拟水含量、虚拟水贸易、虚拟水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发展代价分担等内容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王红瑞等确定了北京市主要农作物的需水量,对北京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农业用水及其对GDP的贡献做了计算,并对各类农作物历年虚拟水含量及其结 构变化进行了测算。

分地区的实证研究证实了不同地区不同产品之间虚拟水含量及虚拟水流量的差距,基本上肯定了两点:第一,作物生长对水资源的需求可以通过其虚拟水含量来体现,从而虚拟水含量可以作为优化产业布局的因素之一纳入政策制定的考虑范围。第二,虚拟水流量对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确实产生影响,对水资源的重新配置能够起到作用。但是,分地区的虚拟水研究并没能阐述虚拟水国际贸易如果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冲击应如何应对,也就是说虚拟水战略的 制定如何与农产品贸易战略相结合的思路还没有被理清。

国内最早关注虚拟水战略问题的是程国栋,他指出虚拟水是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的新思路,从国家角度出发,我国粮食安全应该靠自给,但是区域内部地区的粮食安全则没有必要完全自给。此外,柳文华等人分析了虚拟水的政策内涵,估算出1980-2000年小麦、玉米贸易中虚拟资源的实际输入情况。刘幸菡和吴国蔚运用虚拟水含量的计算方法对我国2000-2002年36种农产品虚拟水含量进行了测算,并进一步测算了我国该三年的农产品虚拟水流[6]。王红瑞和王军红测算了中国各省市畜产品虚拟水含量历年 变化情况和各类畜产品现状分布情况。马静等人借助虚拟水的概念,测算了4类主要粮食作物的虚拟水含量。分析以粮食为载体的虚拟水国际、区域流量关系勾勒出了我国虚拟水贸易的基本格局。认为虚拟水战略可作为跨流域调水的补充,在保障缺水地区水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孙克将虚拟水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讨论比较优势理论在虚拟水贸易中的应用,将虚拟水研究纳入了经济学的研究框架。李少斌测算了9种农产品在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城乡虚拟水消费量。施宜和李磊将熵权理论引入虚拟水战略研究框架,分别计算并比较了西北4省和中部4省的熵权,认为应该充分发挥熵权大的省份的生产优势,而对耗水多的作物可以考虑尽量避免在缺水地区生产。

国内多数学者出于粮食安全的考虑不支持较大幅度的粮食进口。中国在全球粮食生产和消费中占据了巨大的份额,其贸易额的微小变化所引起的市场和粮食价格变动将影响世界的任何地方[7]。但近年来水资源短缺不仅会威胁中国的粮食安全、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对世界粮食安全产生冲击。对虚拟水贸易战略的不断深入研究揭示了以下几点:第一,中国虚拟水流量成净进口状态,这对缓解我国实体水资源供需缺口确实起到了作用。第二,中国虚拟水进口要以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保证粮食在自给率下降不大的基础 上,通过调整国际贸易结构来实现虚拟水的进口更有利于将虚拟水贸易理论纳入政策框架。第三,中国国内各地区之间可以通过地区间的虚拟水贸易缓解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

3 虚拟水贸易理论政策化途径的探讨

(1)将虚拟水等新型资源概念与传统生产要素一起纳入到产品国际竞争力测算之中,调整国际贸易框架和国际贸易战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没有国家能够称可以完全实现自给。水 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农业也是经济活动,只不过由于定价的困难以至被忽略。这些经济资源和经济活动都应被纳入到市场的框架中加以分析,运用市场的力量加以推动,只不过进程要很缓慢。虚拟水资源管理更多的是一个政治问题而非技术问题(Allan)。影响虚拟水贸易的政治因素可以划分为进口国因素、出口国影响因素和国际政治环境三大类(刘红梅等)。各国在考虑到完全依赖进口粮食后所形成的粮食供给风险的不可接受性,都认为需要一揽子的贸易协议,而不是完全依靠进口虚拟水来解决水资源稀缺问题。

对于尚属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而言,粮食安全受到全球化、工业化进程的威胁,同时全球化大背景下的贸易自由化将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新筹码,也有可能成为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深入发展的新动力。在粮食、能源、资源全球流通的情况下,一方面不能固守高自给率的低效率发展,另一方面还应该更多的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顺应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将虚拟水与其他因素一起纳入到宏观调控框架虽然有诸多技术上的困难,但其政策意义和实际意义都是显而易见的。

(2)通过建立第三方协议来保障虚拟水贸易的可持续性。通过虚拟水贸易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最大顾忌就是国家粮食安全与政治安全。国家间的战略合作关系的微妙变化直接影响虚拟水贸易能否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这也是学者们质疑依靠粮食进口解决水资源紧缺状况的根源。从契约经济学的角度看,要想实现通过贸易手段来解决水安全以及维护粮食安全,可以建立第三方协议来实现。例如,可以建立世界粮食银行来从制度上保证水资源紧缺的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可贸易性(Hillel Shuval)。

(3)将虚拟水理念纳入到农业区域布局和区域贸易战略结构中。不同地区不同作物虚拟水含量的差别给农业区域布局的调整提供了依据。同时也给区域间虚拟水贸易提供了依据。结合地区资源禀赋条件调整农业布局和农产品区域贸易结构是将虚拟水贸易理论政策化的另一途径。运用虚拟水战略,从国内粮食生产富足的省份调运粮食,实现地区间粮食供给平衡,可以更好地保证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地区的粮食生产,缓解缺水地区自身水资源的短缺压力和生态压力,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国栋)。驱动虚拟水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耕地面积,虚拟水总是从水资源短缺但耕地丰富的国家或地区流入到水资源丰富但耕地短缺的国家或地区(M Dinesh Kumar,O P Sign)。这与中国“南水北调,北粮南运”的现实相吻合。对中国南北方农业布局和贸易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可以增加水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政治安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John A Allan. Water in the Middle East:Legal and Commercial Issues [A]. Edited with C Mallat and contributed, London: Tauris Academic Press, 1996: 360 [2]A Y Hoekstra. Virtual Water Trad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Expe rt Meeting on Virtual Water Trade[A]. In: Value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 No. 12[C]. 2003.

[3]A K Chapagain, A Y Hoekstra. The Water Footprint of Coffee and Tea Consumption in Netherland [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7,6(12):109- 118.

[4]A Y Hoekstra. Human Appropriation of Natural Capital:A Comparison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Water Footprint Analysis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8, 6(12):1-12.

[5]Wichelns. The Policy Relevance of Virtual Water can be Enhanced by Co nsider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s [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04, 66 :49-63.

[6]刘幸菡,吴国蔚.虚拟水贸易在我国农产品贸易中的实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 005,9:21-24.[Liu xinghan, Wu guowei. Virtual Water Trade Theory and A Case St udy of China's Crop Trade [J].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2005, 9: 21-24.] [7]马静,等.虚拟水贸易在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中的应用[J].水科学进展,2006,1(17):33-36.[Ma Jing, et al. Application of the virtual water trade to China's grain security [J].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2006, 1(17): 33-36.] [8]A Y Hoekstra,A K Chapagain. Water Footprints of Nations:Water Use by People as a Function if their Consumption Pattern[J].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2007,4(21):35-48.

[9]A Y Hoekstra,A K Chapagain. The Water Footprints of Morocco and Netherlands:Global Water Use as a result of Domestic Consumption of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7,6(12):143-151.

[10]A Y Hoekstra. Water neutral:Reducing and offsetting the Impactsof Water Footprints [A]. In: Value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 2008, 28.

[11]Berrittella M, et al. The Economic Impact of Restricted Water Supply:A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J]. Water Research,2007, 5(41):1799-1813.

[12]Dinesh Kumar M, Sign O P. Virtual Water in Global Food and Water Policy Ma king: Is There a Need for Rethinking? [J].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2005,3 (19):759-789.

[13]Islam M S, et al. A Gridbased Assessment of Global Water Scarcity Including Virtual Water Trading[J]. Water Resour Manage, 2007, 5(21):19-33.

[14]Hillel Shuval.“Virtual Water”in the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of the Arid Middle East,2003.

[15]John A Allan. An economic mirage[A]. In:What price water,1999.

[16]John A Allan. Beyond the Watershed:Avoiding the Dangers of Hydrocentricity and Informing Water Policy[J]. KCL/SOAS Water Research Group,2006:3-77.

[17]John A Allan. Integrated Water Recourses Management is more a Politica l than a Technical Challenge [J].2007:5.

[18]P W GerbensLeenes, et al. The Water Footprint of Energy from Biomas s: 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and Consequences of an Increasing Share of Bioenergy in Energy Supply[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9, 6 (8):1052-1060.

[19]Paul van Hofwegen. Virtual Water: Conscious Choice [J]. Stockholm Water Front,2003, 6(2):6-12.

[20]崔嫱,等.浙江省主要农作物虚拟水含量的初步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1):11-15.[Cui Qiang, et al.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staple c rops virtual water c ontent in Zhejiang Province [J]. Jouraal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 l Sciences, 2008, 2(31): 11-15.]

[21]程国栋.虚拟水―中国水资源安全战略的新思路[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4:26 0-266.Cheng guodong. Virtual WaterA Strategic Instrument to Achieve WaterSecurity [J].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3, 4:260-266.

[22]马忠,张继良.张掖市虚拟水投入产出分析[J].统计研究,2008,5(25):15-17.[ Ma zhong, Zhang jiliang. Analysis on Virtual Water in zhangye city Using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 [J]. Statistical Research, 2008, 5(25): 15-17.] [23]桂东伟,等.用虚拟水理论探讨干旱区生态用水问题[J].干旱区研究,2007,7(24) :9-11.[Gui dongwei, et al. Study on Water Consumption for the Ecology in AridLan d in Xinjiang with Virtual Water Theory [J]. Aarid Zone Research, 2007, 7(24):9-11.]

[24]柳文华,等.虚拟水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贡献分析[J].应用生态告报,2005 ,11(16):23-25.[Liu Wenhua, et al. Analysis on the role and end owncent of Virtual Water i n agricultural ecosystem [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5, 11(16):23-25.]

[25]陈光,杨静.虚拟水在解决辽西水资源安全问题中的作用研究[J].工程科学,2007 ,1:5-7.[Chen guang, Yang jing[J].Modern Science, 2007, 1: 5-7.]

[26]刘红梅,等.虚拟水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经纬,2008,2:5-9.[Liu Ho ngmei, et al. A Research on the VirtualWater Trad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J]. Economic Survey, 2008,2:5-9.]

[27]李少斌.我国虚拟水含量的空间分布及城乡消费差异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07,2(29):34-38.[Li Shaobin. The Research on Our Country Hypothesized Wa ter Content SpatialDistribution and the Expense Difference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side [J]. Jou rnal of Shangqi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2007, 2(29): 34-38.]

[28]施宜,李磊.熵权理论在虚拟水中的应用[J].科技与管理,2007,2(42):12-15.[Shi Yi, Li lei. Appliance of entropy theory in virtual water [ J]. Science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07, 2(42): 12-15.]

Reviews of Virtual Water Trade Theory and Its Related Policies

LIU Zhe1 LI Bing long2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4,China)

第9篇:资源安全战略范文

【关键词】资源安全 法律保障 体系构建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资源匮乏和污染问题伴随着发展而日趋严重。资源不安全将对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资源争夺甚至可能引发战争,因此构建资源安全保障法律体系,采取有效的法律措施保护资源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

我国资源安全保障立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供给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并导致了人们对资源安全的担忧。所谓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的时间和技术经济水平条件下能够持续、稳定、及时、足量、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并确保人类发展赖以依存的自然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处于良好状态。中国目前资源安全态势严峻,相关学者纷纷就此展开研究。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单独的资源保障法,只是在其他特定资源环境保护法中零散地提到,例如土地、生物、矿产以及水资源等的保护。虽然这些对资源安全保障有重大意义,但是,我国有关资源安全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我国至今没有建立资源安全保障法。虽然在其他各项环境资源保护法中有一些明文规定,但比较零散,不具备系统性,没有统一的法律法规来保障资源的安全,因此实行起来可操作性不强。

第二,在指导思想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当前的指导思想并没有把资源安全问题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更没有很好地表达出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因此指导思想相对落后。

第三,有关资源安全的规章制度还不健全,缺少一些重要的法律法规。例如《资源综合利用法》、《石油储备法》等,因此不能给我国资源储备和高效利用以最基本的法律支持。所以,我国有关资源安全的规章制度有待完善。

构建我国资源安全保障立法的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在于不仅能让我们当代人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还不影响下一代人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因此它需要控制好人口以及人口素质,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寻求发展之路。在各项实行纲要中,可持续发展的任务之一就是对资源进行高效地利用,合理适度地开采,在明确当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进一步挖掘可利用的资源,不断加强资源承载的能力。因此我们需要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彻到各项相关法律法规中,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核心,构建一套健全的资源安全保障法律体系。

科学的资源安全观指导。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有科学的资源安全观。只有做到这两点,我们的资源安全保障立法才具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资源安全观在发展中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国家资源安全策略。

我国资源安全法律保障的具体法律制度

保护自然资源系统的法律法规构建。大自然中,各种环境、各种资源之间各自独立,却又是自然生态系统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它们互相制约、互相依存才使自然生态系统保持长期稳定,如果某一种资源安全受到了威胁,这个系统也会陷入混乱之中,因此考察自然资源是否安全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看它所处的生态系统是否正常,比如对于外来干扰,此生态系统是否有很好的适应能力和恢复正常的能力。所以,资源生态系统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保护,具体来说,要保护它恢复正常的能力以及持续发展的能力。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来讲,第一,我们应该处理好自然资源保护法和污染防治法之间的关系,应该本着预防为主、防治为辅的原则,对自然资源进行综合治理。第二,国家需要设立一些新的自然资源补偿机制,例如自然补偿、利益补偿等。只有不断地完善这些自然资源安全保护法,才可能保证资源的可持续性以及可恢复性,我国的自然资源才能得到充分的保护。

合理开发战略性资源的法律法规构建。战略性资源是指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民生,并且在整个自然资源系统中起着支配的作用,一般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供给又具有中断性的资源。在国际买卖市场中,最常见的战略性资源有我们生活常用的水和食物资源,某些重要的生物资源如基因资源,还包括非可再生资源如石油以及某些重要的矿产资源等。一个国家的资源安全主要指的就是战略性资源安全,包括能源安全、石油安全、生物资源安全以及矿产资源安全等。以下几点是从上述几个方面来分析如何构建战略性资源安全保障的法律法规:

第一,关于水资源安全保障法律规范的构建。对于与水有关的问题及其衍生问题都需要建立一系列的有效制度,比如水资源的产权制度,水资源的有效资源配置制度以及水的价格制度等。这些制度均需要完善,从而使用法律手段共建节水型社会,在此基础上,与水资源管理体制相结合,制定有效战略提高对水资源储备的重视,为国家可能出现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做好相应的充分准备。

第二,粮食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在社会上凸显,还有与之相关的土地资源安全,都需要构建相关法律体制。粮食安全已经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并且人们对粮食安全的信任度也越来越低,因此亟待解决。同样建立有效的土地保护机制也迫在眉睫。

第三,能源安全保障法律规范的构建。石油是能源安全中最受关注的,甚至算得上是全球关注的问题,因此对于能源安全方面的制度也急需建立并完善。

第四,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储备问题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应构建安全保障法律规范。我国的矿产资源虽然丰富,但是人均储量却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因此需要通过法律手段对矿产资源的管理以及储备方法进行具体的规定。

第五,生物资源安全虽然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但是也要做到有备无患。关于生物资源安全,我们要进行统一的规定,对不同部门不同职位的人要分工明确,使各个部门相互配合,趋于系统化,做好生物资源安全的保护并行之有效。

资源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构建。资源安全管理的具体操作表现为对资源利用的目标进行宏观调控。对于我国经济安全甚至政治安全的有效保障而言,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手段,也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各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然而资源安全管理要建立在全面、完善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所以构建一个有威信的资源管理部门和一套公众认可的资源安全管理法律法规是资源安全管理的关键,也就是由资源管理部门结合相应的法律法规统一管理、调控整个资源市场。

如何处理好资源开发和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实现资源管理目标的同时也实现环境方面的目标?这都归结为资源的产业化管理。与过去的资源计划管理不同,这种管理方式是在资源市场已经成型的背景下,把各种市场方面的影响因素都考虑在内的管理形式,它注重的是市场调控。因此我们要从市场的角度出发,不仅需要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更要结合国家的资源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只有两者互相配合,才有可能实现国家的资源安全管理。资源安全管理的法制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我们需要把资源安全管理与法律联系起来,通过法律路线,对资源安全进行保障。对资源管理需要实行三权分政的政策,由以往的所有权管理改为几个机构分工分块进行管理,并结合市场的自我调控作用,共同实现资源安全管理的现实目标以及未来目标。

第二,为了符合资源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在借鉴别国的基础上构建比较现代化的资源安全法规制度,比如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资源安全预警制度、资源危机管理制度、资源安全押金制度以及资源安全激励制度等。

中国需要在透彻研究资源安全关系的基础上,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安全效益兼顾等实体原则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等方法原则,采取清理旧法、制定新法、缔结或加入国际条约等基本途径与思路,构建一个以资源安全法或自然资源法(内含资源安全法的原则性规定)为基本法,由资源权属安全、资源开发安全和资源安全监管等法律法规构成的,国内法与国际法相协调,程序法与实体法相结合,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相配套的资源安全法律体系。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