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政治安全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行政安全国家安全关系对策建议
一、引言
当今世界,随着非传统安全概念的不断确立,行政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內容。政府之行政安全则是一次前瞻性的思索,其建立在行政决策后给行为相对人带来的安全状态之上,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有执行力的政府的保障。其与国家安全的关系相对复杂,是非传统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安全意识淡薄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软肋。怎样增强公民行政安全与国家安全的意识,解决国家社会当前之弊病,确已成为现行之难题。本文在提出行政安全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得出了行政失败一说,通过行政安全的表现形式,进一步分析给出了政府应对行政安全的建议措施。
二、行政安全与国家安全关系综论
行政安全一说,散见于各政治家的言论与著作中,如唐太宗的“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履舟”说,《淮南子,兵略训》的“兵之胜败,本在于政”之说等等。然而,在现行的书籍或文章中直接描述的甚少。
1.行政安全与国家安全的界定
何为行政安全,在这一领域实属空白。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致符,博尔吉乌斯,1972)。正因为如此,行政安全理论研究的价值才得以存在。行政学创始人威尔逊在其《行政学研究》中认为“行政管理是政府工作中极为显著的一部分,它是行动中的政府;它就是政府的执行,政府的操作,就是政府工作中最显眼的部分,并且具有与政府本身同样的经历(丁煌,2008)。”与威尔逊同样坚持行政一政治二分法的古德诺则认为行政就是对国家意志的执行。政治就是以行政手段治理,政治的具体表现就是行政。由此可以看出,政治与行政不能处于绝对二分法的状态。
相对于政治一行政二分法而言,古利克强调,政治与行政之间的老二分法已经失败。他认为应该建立和发展一种“可以在具有政治和专业责任的适当组织机构中充分利用专家。”的学说(丁煌,2008)。沃尔多在总结传统行政学时,认为其具有接受政治一行政二分法、一般管理取向、通过科学分析来寻求一般原则、强调行政活动的集权化和对“民主”的基本承诺五个特点。其在对传统行政学进行批判的同时认为当代公共行政学则主要包括组织理论、比较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及“新公共行政学”。马克思(1957)在论述行政的本质时指出:“所有的国家都在行政机关无意地或有意地办事不力这一点上去寻找原因,于是它们就把行政措施看作改正国家缺点的手段。为什么呢?就因为行政是国家的组织活动。”
相对于行政研究的如此广泛和深入,同样安全研究也有其广阔的领域。“安全”一般是指稳定、完整、没有危险、不出事故、不受威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则解释为“没有危险,不受威胁”。而在英语中被认为是指无危险、无忧虑以及安全之物,使免除危险或忧虑之物。然而,相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安全的首要价值在于生存,其次是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健康等),再次是财产。行政安全面对的是行政行为的相对人,包括个人、法人、组织等。换言之,就是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的对象。在这里,行政主体是指依法享有国家的行政权利,以自身的名义实施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皮纯协,张成福,2002)。
国家安全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是历史上任何时期任何一个主权国家的首要问题。关于国家安全的研究著作颇丰,学者徐则平(2009)在《国家安全理论研究》中将其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一是古代至近代以军事安全为主要目的和手段的安全研究阶段;二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冷战结束的安全研究阶段;三是冷战结束后发展到今天的通常所说的安全研究阶段。在冷战结束以前的国家安全研究主要是传统安全领域,主要指军事安全与政治安全,冷战结束以后,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非传统安全得以迅猛发展,主要包括经济安全、科学与信息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民族安全、文化安全等等。现在的国家安全不再是单一的某一领域的安全,而是综合的安全观。是用一种辨证的系统的观点来看待分析问题,是对传统安全观的扬弃。在学术界,对于国家安全的定义一直存在着争论,美国学者Deutsch(2010)也认为,安全没有确切的含义,“安全意味着和平与和平的维护,但是由于安全作为一种价值,同时享受其它许多价值的方式和条件,所以它的含义往往是不明确的”;美国另一学者Baldwin(1995)认为,安全是一种活生生的外皮,它所应用的时间和环境不同,它的色彩和内容就截然不同,因而人们难以界定或者定义国家安全的概念。中国学者认为“国家安全是指国家的主权;和政治制度不受外来势力的侵害”(胡锦光,王谐,2005);国家安全是一种“没有危险的状况”(刘跃进,2001)、是“一个国家防止境外间谍、敌特势力进行渗透和破坏的专门能力与措施之和”(李敏,吴为,1996)、是“维护主权国家存在和保障其根本利益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刘卫东等,2002)等等。
关键词:信息安全安全属性安全建设
我国信息化安全建设任务非常艰巨,主要包括各种业务的社会公网、行业专网、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和服务的安全自主保障、安全监管、安全应急和打击信息犯罪为核心的威慑体系的建设,其内容包括网络系统安全建设、领域和企业的业务信息化安全建设、网络内容与行为的安全建设和用户关注的网络安全建设等方面。这些安全建设对于不同的领域和领导层面关注的内容、对象和程度各不相同。网络信息安全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概念。它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工程实践问题。由于互联网的开发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网络安全系统需要有一个完整的、严谨的体系结构来保证网络中信息的安全。
1 信息安全的定义及目标
信息的定义,从广义上讲,信息是任何一个事物的运动状态以及运动状态形式的变化,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狭义的信息的含义是指信息接受主体所感觉到并能理解的东西。ISO 13335《信息技术安全管理指南》定义:信息是通过在数据上施加某此约定而赋予这此数据的特殊含义。信息是无形的,借助于信息媒体以多种形式存在和传播,同时。信息也是一种重要资产,具有价值,需要保护。信息安全的目标是信息资产被泄露意味着保密性受到影响,被更改意味着完整性受到影响,被破坏意味着可用性受到影响。而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三个基本属性是信息安全的最终目标。信息安全的保护对象包括了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就本质而言,信息安全所针对的均是“信息”这种资源的“安全”,对信息安全的理解应从信息化背景出发,最终落实在信息的安全属性上。
2 构建网络信息化安全的意义
能否有效地保护信息资源,保护信息化进程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直接关乎国家安危,关乎民族兴亡,是国家、民族的头等大事。没有信息安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安全,就没有稳固的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更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国家安全。信息安全是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之中提出的课题,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被推上了历史舞台。信息安全不是最终目的,它只是服务于信息化的一种手段,其针对的是信息化这种战略资源的安全,其主旨在于为信息化保驾护航。
3 网络信息化的安全属性
信息安全的概念与信息的本质属性有着必然的联系,它是信息的本质属性所体现的安全意义。说安全属性研究首先要从安全定义讲起,安全定义分很多的层次,为什么分层次,我们随着它的演变来看的,信息安全最初目标,叫数据安全,它关心的是数据自身,所以是一个狭义的数据安全,是保护信息自身的安全。
3.1 保密性(Confidentiality)
在传统信息环境中,普通人通过邮政系统发信件时,为了个人隐私要装上信封。可是到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在网上传播时,如果没有这个“信封”,那么所有的信息都是“明信片”,不再有秘密可言,这便是信息安全中的保密性需求。保密性是指信息不被泄露给非授权的用户、实体或进程,或被其利用的特性。保密性不但包括信息内容的保密,还包括信息状态的保密。
3.2 完整性(Integrality)
完整性是指信息未经授权不能进行更改的特性。即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偶然或蓄意地删除、修改、伪造、乱序、重放、插入等破坏和丢失的特性。完整性与机密性不同,机密性要求信息不被泄露给未授权的人,而完整性则要求信息不致受到各种原因的破坏。
3.3 易用性(Availability)
易用性是信息可被授权实体访问并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在授权用户或实体需要信息服务时,信息服务应该可以使用,或者是信息系统部分受损或需要降级使用时,仍能为授权用户提供有效服务。易用性一般用系统正常使用时间和整个工作时间之比来度量。
4 构建网络信息化安全管理体系
在面向网络信息的安全系统中,安全管理是应得到高度重视的。这是因为,据相关部门统计,在所有的计算机安全事件中,约有52%是人为因素造成的,25%是由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引起的,技术错误占10%,组织内部人员作案占10%,仅有3%左右是由外部不法人员攻击造成的。简单归类,属于管理方面的原因比重高达70%以上,这正应了人们常说的“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笺言。因此,解决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不仅应从技术方面着手,更应加强网络住所的管理工作。
好的网络信息化安全管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组织内部建立全面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强调信息安全是一个管理过程,而非技术过程;强调信息保密性、完整性、易用性三者在关键流程中运用的平衡;把信息提高到组织资产的高度,强调对组织信息资产进行价值及影响评估,对信息资产的脆弱性及其面临的威胁进行分析,运用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手段管理信息安全,使组织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从法律和最好的实践经验角度,实施全面的控制措施,使组织信息安全威胁的方方面面置于严密控制之下;强调领导在信息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强调信息安全方针在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强调对信息技术及工具的实时和有效管理;强调组织运作的连续性及业务连续性的管理;强调信息安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对流程的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的过程;信息安全应该是一个以“价值”为基础的过程,即信息安全管理应是一个有附加价值,并讲究投入产出比的过程。
5 关注信息化安全服务的综合性、高技术性和对策性特点
信息安全产业有其鲜明的特点,虽然产生于信息化和信息系统,依然与通常的IT服务有许多区别。信息化安全的基本特征是服务性的。这种服务性与一般软件的服务性是不同的。一般应用系统或产品的服务主要是维护和培训,通常服务是非对策性的、非动态的和比较固定的。信息化安全服务是对策性的、动态性的、不断产生新内容的和似乎永远不能成熟等特性。信息化安全服务范畴几乎包括了整个信息化所包括的所有产品和系统,其服务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是显而易见的。信息化安全服务是最高技术的服务,无论从设计角度和使用的角度都要求深入、熟练和非常专业。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信息化安全服务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服务业,也是最困难的服务业。信息化安全服务的复杂性、高成本特性要求信息化安全企业必须在安全服务的远程化和化的推进方面做出不懈努力,不断降低服务成本。
6 结语
网络信息安全不仅仅是一个纯技术层面的问题,单靠技术因素不足以保证网络中信息的安全。网络信息安全还涉及到法律、管理、标准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信息安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只有协调好这些体系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保证系统的安全。
参考文献
和谐,是现在社会中应用最多的词语之一,它被赋予了很多的含义。在西方,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天就是一个和谐”。赫拉克利特认为,和谐产生于对立的东西。而马克思真正把握了“和谐”理念,就是提倡社会和谐。政治和谐,是一种社会政治安定状态。在中国,和谐社会,是指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和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即“形成全体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怎样做到与广大群众建立顺畅的双向沟通渠道,确保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建立适应时展和公安工作需要的新型警民关系,是每个公安民警都要思考的问题。
警民和谐是一种氛围。这种氛围是一种软环境,但能感觉感受,能极大地影响人的思想情绪。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首先是一种氛围,要创造这种氛围,就要深入到群众中,通过与群众的密切接触,详察细看,从“进门看脸色,干活看劲头,吃饭看胃口”的表象中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通过与群众交流,增进之间的了解,拉近警民关系。以拉家常的方式与群众谈心,了解他们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其生产、生活情况。只有经常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纠纷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警民和谐是一种关系。和谐是一种人际关系,是同事关系和上下级关系延伸,并由此衍生出不同行业和人之间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警民关系,是以法制为基础的平等关系,反映的是法制性,警察依法行政,群众依法行权。警与民的关系实际为人与人的关系,是警民同一的关系。概而言之,新时期的新型警民关系新就新在公平上,它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同一的关系。以公平正义为支撑,诚信友爱,同心合力,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和不同岗位上,尽职尽责,敬业奉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经济成分的主体,在市场竞争中都是平等的,因此在执法活动中,对国有的、集体的、私人的都要平等看待,一视同仁,既要实现严格执法,又要做到热情服务。要摆正位置,定位在“公仆”和“勤务员”的角色上,一切为了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在群众身上进行“感情投资”,做他们的知心人、贴心人,让群众既感受到人民警察的威严,又感受到警察的可爱可亲。不断改善警务运作模式,做到警力下沉,沉到社区,警务前移,移到窗口,与群众实行“零距离”接触;作为户籍民警始终把“一张笑脸相迎、一杯热水暖心、一张凳子请坐、一句问候送行”作为工作准则服务群众。加强“110”服务机制的建设,真正做到“有警必接,有难必救”;做到警务公开,定期开放警营,建立和完善民警向群众定期述职制度,让群众了解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从而取得彼此信任,增进尊重与合作,避免误会和磨擦;要进一步完善公安听证、复议和诉讼等各种制度化的沟通机制,利用听证、复议和诉讼等形式,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倾听群众和当事人的意见,化解纠纷,解决矛盾。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于体系的一条生命线,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前提,同时又是社会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学说的核心观点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一生关注的一个问题。
马克思强调要科学地理解人,就必须要清楚人的本质问题。他认为,一般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人的本质问题:人具有区别于动物的一般特征,人的特征是人的自由自主的创造活动;而在人与社会群体之间的相处模式来看,人又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从不同个体之间的区别来看,每个人又具有不同的个性,弄清了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解读,我们从主体的角度出发总结为“人”、“全面”、“发展”。在现代社会,人作为社会个体,必须有作为“人”的权利和尊严,必须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和保护,任何个人、团体或者国家不能以任何名义侵犯“任何个人”的最基本的“人权”。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之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平等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的需求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人的个性、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协调发展,也是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共同提高,同时还是人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等权利的充分实现。也正是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个性才能得以实现。
二、当今我国人的全面发展面临的困难
当前,尽管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并未改变,生产力发展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无论是国民收入,还是各项资源,就人均各项指标上来看,我国还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幅员辽阔导致区域发展极不平衡,贫富差距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如果我们不大力发展生产力,转变生产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换与升级的步伐,就无法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分工导致个人发展片面化和单向化,容易影响人的全面发展。虽然人能够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但是社会分工却同时成为禁锢人类发展的重大因素之一。虽然工人、农民、教师等特有岗位有较为稳定的收入,但是由于劳动者的知识结构、工作经历存在着差异,因而其工作效率、劳动效果也就不同。在当今社会,那些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人只能面对下岗失业,无法找到其他满意的就业岗位。反而是那些一专多能的人,在面对社会变革如此迅速的今天,能够发挥出自己的光和热。因此,只有通过实行科学的分工,才能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效能,达到社会的协调发展,才会更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否则,只讲究短暂的个人效益提高,最终又会制约人的长期全面进步。
近年来,人民民主和法制建设等虽然有了很大的进展,基层民主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有了可喜的成果,但是我们在一些领域上还是存在相当大的问题。例如:一些官员为了贪图享乐,生活腐败堕落、以权谋私、官僚主义盛行,而普通百姓由于其社会地位较低,逐渐沦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群众的切身利益并没有得到有效地保证。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法制建设还不够健全,人们对政治的参与力度还有待提高,个人的政治权利意识薄弱。这些最终会导致人的发展受到阻碍和影响。在文化观念上,每个人的认知水平并不相同,民众对于自身的主体意识没有明确的认识,独立的个性也没有形成。此外,在诸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收入、教育、住房、养老和医疗保障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等,都使人的全面发展受到相当大程度的制约。因此,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建设就尤为重要。
三、促进我国人的全面发展的建议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就业困难。国家应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劳动力市场公平,积极发展具有市场前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增加就业途径。要保障失业劳动者最低保障金,逐步形成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这样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起覆盖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旅游资源;资源安全;旅游目的地;评价指标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开展各项旅游活动的载体.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由于各项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措施不到位、经验缺乏、加上旅游者自身安全意识淡漠以及对旅游安拿问题研究相对滞后等诸多原因,旅游资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如稀之宝的敦煌壁画和雕,面临风化剥落的威胁;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的汉白玉浮雕、铜制品,遭受酸雨的侵蚀;一些曾扬名灭下的苏州园林和庭院,正从地图上消失;举世闻名的云南石林,也越来越受到人为的破坏……与此同时,旅游地传统的民风民情文化逐渐被异化、冲淡或消失等等.自然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即使在一定程度上能更新但也不能恢复原生态,人文旅游资源一旦被毁将就水远失去,旅游资源安全问题应该引起足够关注.因此,深入旅游资源安令研究,加强旅游资源安全管理,对旅游资源进行安全评价,查找、分析和预测旅游资源安全系统存在的危险、隐患,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以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
1.1旅游资源的定义国外把旅游资源称作旅游吸引物(TouristAt—tractions),它不仅包括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而且还包括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因素,甚至还包括舒适快捷的交通条件.而在我国,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视角,对“旅游资源”概念的具体界定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认识,提出了许多关于“旅游资源”概念的表述.但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的是:“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等8主类,31亚类,155基本类型.涵盖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类型.
1.2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生产资料,是旅游活动最基本的载体.换句话说,旅游资源安全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稳定,旅游资源安全的内涵和意义深远.谷树忠,等人(2006)在综合各种解释和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资源安全”的基本定义,所谓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或能力.这个概念揭示了资源安全的本质,在我国使用较为广泛.鉴于此,我们可以得出,旅游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可以获得稳定的旅游资源供给,同时旅游资源基础难以依存的生态系统处于良好或免遭不可恢复破坏的状态.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旅游资源需在数量、质量、结构和功能上保证持续、稳定的供给.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需考虑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各地区在旅游开发利用时,做到有一定的旅游资源赋存量或储备量,以备及时、持续的利用.二是人们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要保证旅游资源基础的生态系统不被破坏.旅游资源也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对外进行着物质、能量的交换,以维持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平衡.此外,我国也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试图去分析和探究旅游资源安全的本质内涵.如:从经济学观点来看,是指其对一个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具体来说是指旅游资源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状态.在旅游生产中的资源安全,是指旅游资源的占有和使用过程,以及原始提取、加工改造中,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改变、可利用范畴的延展或局限;在旅游资源分配中的资源安全,是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所获利益的再分配问题;在旅游产品交换中的资源安全,是指旅游产品在市场流通渠道中的畅顺;在旅游资源消费中的资源安全,是旅游者对作为旅游产品载体的旅游资源的占用与消耗.消费结构越合理,旅游资源利用效率越高,对资源的破坏越低.从可持续发展观点看,旅游资源安全是指是在生态与自然资源的承载力基础之上,旅游业的发展要以不破坏其难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及其他资源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观念,运用科技创新方法,维持生态系统与人文环境的动态协调,实现可持续利用资源并且有助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利用.由此可见,旅游资源安全的内容丰富,需要深入探讨.2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的“天一人一机\"系统旅游资源安全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通过对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和内涵的研究,我们将影响旅游资源安全的因素分为三个子系统,即旅游资源安全状态应由生态子系统(天)、行为子系统(人)和保障机制子系统(机)三大子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
2.1生态(天)子系统生态子系统是天然禀赋状况,是旅游资源安全的基础,为旅游资源安全提供基本保证.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主要由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结构、质量和资源的承载能力等组成.一地区旅游资源禀赋种类、结构的多样性增加了旅游资源供应的安全性,也满足多样性的旅游需求,促进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资源的质量越高,开发利用的成本越低,利用效率越高,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过度开发,所以旅游资源的安全程度也就越高;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数量做保证,某种程度上说,数量越多越安全;另外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抵御自然等灾害能力越高,则安全的保证程度越大,反之资源短缺、脆弱,安全的可靠程度就低.保证旅游资源的生态子系统的安全,就是要维持生态系统在数量、种类、结构等方面平衡,实现旅游资源的自我更新和恢复.
2.2行为(人)子系统行为子系统是人类的行为对旅游资源安全影响的直接作用力,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行为、旅游企业经营行为、以及旅游者行为等构成.旅游资源安全问题的很大方面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例如:开发商在景区的大量建设、过度开发;旅游企业过分商业化、舞台化,扭曲民俗旅游资源的原始性;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旅游者外来文化对旅游地的传统文化的冲击等.旅游资源的行为子系统的安全,就是树立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观念,防止n-目开发、重复建设、模仿跟风;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防范经营过程中造成生态破坏;严厉禁止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减少旅游者的“碳足迹”.
2.3保障机制(机)于系统旅游资源安全的保障机制子系统主要为生态、行为子系统的安全提供组织制度和物质技术保障,它由安全管理组织、安全政策制度、安全资金技术、周边礼区保障、事故保险等方面内容组成.安全管理组织是整个旅游资源管理的组织保证;安全政策制度关系到旅游景区安全管理的有力执行;旅游资源安全状况离不开资金、技术的支撑;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离不开剧边礼区的支持;旅游资源安全保险是规避、化解旅游资源利用过程中遇到风险的有力手段.保障子系统的内容共同为旅游资源安全的提供安伞保障.在旅游资源安全系统中,生态子(天)系统安全为旅游资源安全提供皋本保证;行为(人)子系统安全决定于行为作用力的正负,正向作用力可以减少旅游资源发利用中的损失,是旅游资源安全系统的重要推动.保障机制(机)子系统是为旅游资源安全的生态、行为子系统提供管理支持、资金和技术等保障,是生态子系统和行为子系统安全的重要调控.3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3.1旅游资源安全的研究现状关于资源安全的评价研究成果较多,如王礼茂(2002)分析了影响资源安全5个主要因素(资源本身的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运输因素、军事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14项指标,初步组成了资源安全的评估指标体系;姚予龙、谷树忠(2002)研究了资源安全的机理,阐释了资源安全的经济学含义;梁亚红(2008)。在明确影响自然资源安全的主要因素(资源因素、政治因素、运输因素、经济因素、军事因素、技术进步和资源替代因素)基础上,构建了含有资源禀赋状况、资源开发状况、资源进口安全、政治安全因素、经济安全因素、运输安全因素、军事安全因素7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的自然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内容较为全面.然而,国内外关于旅游资源安全层面的研究不多,学者大多是探讨旅游资源的评价。和旅游资源安全『口J题产生的原凶12-14~,认为主要南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造成;另外,我国还有些学者针对旅游地生态安全进行_r评价,如曹新向(2006)¨根据生态足迹模型,并以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和人均旅游用地承载力的比值米确定旅游地生态安全的状况,构建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周国海(2009)¨以生态安全理论为基础,应用压力一状态-响应(P.S.R)模型建立了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压力指标反映人类活动给环境造成的负荷,状态指标表征环境质量、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的状态,响应指标表征人类面临环境问题所采取的对策与措施.它较好地反映了自然,经济,环境,资源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些研究都是旅游资源安全的重要内容,对于构建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不乏有启示意义.3.2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和系统分析,以及参考已有的相关文献,同时按照层次分析法的结构,提出旅游资源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共分三层次(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共23个指标,其中生态(天)子系统包含8个指标,行为(人)子系统包含9个指标,保障机制(机)子系统包含6个指标,具体见表1.
3.2.1生态(天)子系统指标构成生态子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用于判断其对日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状况的影响程度,包括:①旅游资源的总量,反映了目的地旅游资源的禀赋状况.总量越多,可利用的空间越大;②旅游资源品质,反映了资源的价值和抵御灾害的能力.资源价值高,往往旅游资源的品质、等级也高;同时品质好的旅游资源,保护的压力越大,对整个资源的生态系统安全影响较大;③旅游资源结构,反映了旅游资源的多样性,结构多样,利用空间越大,越利于生态的平衡;④自然灾害发生概率,概率高,对整个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和资源安全的破坏程度越大;⑤植被覆盖率,影响了生态的自我恢复和生态系统的平衡性;⑥旅游资源承载力,反映资源容量的大小,容量越大,破坏程度越小;⑦旅游资源的退化速度,资源生态系统有进化过程,但是退化速度过快,直接影响生态的自我更新和生态平衡;⑧工业“三废”排放量,目的地工业企业排放的“三废”,造成的酸雨等物质对自然资源破坏严重.
3.2.2行为(人)子系统指标构成行为子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用来衡量旅游者、开发商、旅游经营者的行为和资源保护意识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程度,包括:①旅游资源的储备率,合理的预留储备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②旅游资源综合利用率,利用率越高,使用价值和程度越高,有利于保护旅游资源;③景区新增建设面积,影响了植被覆盖率和生态系统平衡;④本地居民人口增长率,人口增加,资源需求量增加;开发利用和破坏的机会加大;⑤旅游接待人次增长率,接待人次增加,对旅游资源的需求量越大,影响到旅游资源的承载力;⑥本地文化异化现象,文化异化对本地文化是一种破坏,不利于文脉的传承;⑦游客行为,文明的出游行为,对资源安全有利;反之,给景区景点造成破坏和环境污染;⑧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反映了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也影响到旅游资源安全;⑨本地居民资源保护意识,直接关系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影响到旅游资源安全.
3.2.3保障机制(机)子系统指标构成保障机制子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用于衡量保障措施和手段对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状况的作用大小,包括:①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制度,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旅游资源开发使用和保护越合理,旅游资源越安全;②管理人员的结构,管理组织结构合理,职责落实到位,责任到人,资源越安全;③资源安全教育和宣传情况,宣传教育以提高旅游资源保护意识,规范人们的行为,较少对旅游资源的破坏;④资源保护的资金技术投入,资金技术的投入并不是越大越好,不投入也不利于保护,关键是科学的支配资金和利用技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开发利用的限制条件越多,门槛越高,开发的难度加大,直接减少了对旅游资源的破坏;⑥旅游资源保险状况,保险是化解和规避自然灾害对旅游资源造成的破坏,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灾害防范有利.
3.3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旅游景区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权重的赋值.通过旅游景区管理者、旅游者、院校专家们组成德尔菲小组,对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了两两互判,构造判断矩阵,然后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步骤,使用yaahp0.5.2软件进行计算,分别计算出准则层、因素层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并使用软件通过了一致性检验,评价因子权重的计算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系统中,行为子系统和保障子系统的权重值分别为:0.3528和0.3771,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程度较大,生态子系统的权重值为0.2702,说明先天的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禀赋,是旅游资源的一种生态进化和演化过程,而后天的人为因素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和破坏显著.三个子系统的各自指标权重情况:生态子系统各指标中,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影响相对较大,权重值为0.1592;工业污染物排放对旅游资源直接造成破坏,权重值为0.1179;退化速度是衡量资源安全的破坏速度,权重为0.1179;旅游自然的禀赋状况,如总量、品质、结构等影响也不小;植被覆盖率和资源的承载率也不容忽视,其权重值分别为0.1015,0.1122.在行为子系统中,根据权重值可以分成三层面,其一是本地居民的资源保护意识和行为,分别为0.1433,0.1199和0.1226,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较大;其二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旅游资源的储备率和综合利用率权重值分别为:0.】199和0.1147;其三是新增因素的影响,有新增建设面积、新增加的本地人口和旅游人次以及本地文化异化,这些方面也是旅游资源安全的重要制约因素.在保障子系统中,资金技术的投入和教育是重要的保障措施,其权重值为0.1948和0.1884;制度规范、管理队伍和利用的条件相对也比较重要,分别为0.1649,0.1704和0.1595;从目前看来旅游资源安全保险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权重值为0.1221,但是未来旅游资源安全保障的一项有力措施.4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管理的策略通过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系统的内容分析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值确定,可以了解影响旅游资源安全的因素及其程度.为更加全面加强旅游资源的安全管理,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本文提出如下相应的策略:4.1加强生态(天)子系统的安全管理对于目的地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安全,要求在旅游资源数量、质量、结构、承载率、抵御自然灾害和文化旅游资源“文脉”的传承等方面加强安全管理,保证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旅游资源结构的合理性和“文脉”的永续传承,维护旅游资源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可持续性的旅游资源需求.具体措施有:①在旅游资源数量上,根据《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总量进行摸底,统计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各自的数量,建立旅游资源档案,并调查分析旅游资源的状况,正在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需加强管理;对于尚未利用且濒临灭绝的旅游资源,加强保护、做好档案记录,使其自然进化;对于新发现的旅游资源,既要保护也要科学转化利用,维护旅游资源数量的多样性.②在旅游资源质量上,按照《中国旅游资源等级评价办法》,对目的地旅游资源等级进行评定,并依据等级采取保护措施.③在旅游资源结构上,既要保护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更需重视,以维持旅游资源的协调.自然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具有一定的自我更新能力,能够稍微复原;而人文旅游资源破坏,将永远消失.通过建立生态博物馆、合理的“舞台化”等方式,让人文旅游资源得以永续传承.④对于旅游资源的承载率,在对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时,需要依据国家标准计算出旅游环境容量,为防止旅游高峰期因旅游容量超载导致事故发生和资源受损.⑤自然灾害是造成旅游资源危害的最重要的因素,为此,需针对在自然灾害中经常受损的旅游资源,通过安全技术构筑安全防护拦,强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⑥文化旅游资源是易损资源,虽然文化资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一旦不注意保护,亦易失传.根据文化资源的等级申报相应级别的文化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确定好相关传承人,使人文旅游资源的“文脉”得以传承.
4。2加强行为(人)子系统的安全管理加强行为子系统的安全管理,形成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序,促进游客养成文明的出游行为,促使目的地旅游企业规范经营,增强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的文化认同.行为子系统管理的具体措施:①要贯彻执行土地、城建、林业、园林、水利等部门对资源开发利用行政许可,提高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准人门槛,健全科学的旅游资源使用审批.对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方案需连同有关部门认证,建立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序.②规范目的地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旅游管理部门树立科学的经营观,注重长远利益,引导旅游企业守法经营,严格禁止盲目跟风、模仿,重复建设给旅游资源造成的破坏.同时在限制旅游景区内企业的数量,在经营期间强化环保观念.③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也一再影响了资源的安全,景景点垃圾成堆、废气物难以处理,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致使物种灭绝,毕态失去平衡.为此,倡导文明出游,“低碳”出行,减少“碳足迹”,景区适当给文明出游的旅游者予奖励.④旅游者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生活方式、着装礼仪等,目的地居民日常生活受到影响,有的产生了“异化”和“崇拜”现象,甚至“文化冲突”等行为.为此,目的地需设立文化体验区,让游客参与当地的文化活动,使其了解文化渊源,不断增强主客双方的文化认同.
【关键词】意义世界 价值观 成己 成物
意义世界的形成源于人类生活的内在矛盾,经过自我感觉、自我体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塑造、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七个过程,是人类主体性和价值标准不断彰显、提升的辩证发展过程。价值观在意义世界中占据重要地位,价值观的确立是大学生走向其意义世界的一条重要路径。竞逐物质利益、大众文化牵制于人、伦理隐退、道德失范、个体自戕等现实状况,是面向意义世界的大学生价值观构建所依托的严峻现实背景。
相关概念
意义。“意义”是哲学视域下的抽象概念,源于成己与成物的过程。成己即成就自己,表现为认识与改变自我;成物即成就世界,表现为认识与改造世界。成己与成物的过程总是涉及不同对象以及人类自身的多样活动,使意义的呈现具有条件性和相对性,由此形成意义的二重基本形态:理解—认知关联式的意义与目的—价值关联式的意义,二者相互关联,前者侧重意义的理解之维,后者侧重意义的价值之维。
从纵深角度分析,认识自己与认识世界、改变自己与改变世界是意义之源中成己与成物的实质内容。成己是理解—认知关联式的意义,其关键问题—“是什么”,这是一种现实的存在,涉及事物的性质与规定、事物符号的内涵等;成物是目的—价值关联式的意义,其关键问题—“意味着什么”,涉及广义上的美与丑、利与害、善与恶等,将问题引向理想的当然①。此外,成己与成物还关联着“应当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由此,成己与成物共同构成了意义的理解之维与价值之维的内在相关性。
从意义的表现形态分析。成己关切的是自身为何而在,用自己的反思、体悟、感受等形式思悟自身的存在意义;成物则指向思想境界或精神世界,集中体现于对理想的追求与使命的意识,进而上升到知行统一的现实化。总之,处于认知关系中的成己之意义与可理解性相联,处于评价关系中的成物之意义更多地包含价值内涵。
意义世界。意义是成己与成物共同指向意义世界的二重形态,亦即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改变自己和改造世界。“物”与“人”紧密相连,正是“物”的实在性才展示了“物”对于人的独立性,成物是在知与行的历史展开中生成意义的本体论依据;成己则以人自身的认识和成就为指向,扬弃本然形态以获得社会的品格。
构成意义的成己与成物都以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改变自己和变革世界为具体的历史内容,意义世界在这种成己的内在本体与成物这种外在的规范系统的统一下为意义世界的生成提供了互补的担保,成己无成物的范导就会流于任意、偶然,甚至失去自觉的品格;成物离开了成己则会偏向抽象、形式,进而失去现实的生命力②。正是成己与成物两者既追求内在的意义世界,又始终关注世界之在与人自身存在的意义,重视意义世界的外在形态,才进一步赋予了意义世界的价值内涵。
价值观。价值是主体在时间过程中,客体的属性、作用、存在及其变化与主体务须一致、相适应的性质和程度。价值观则是一套稳定持久的信念结构,具有评价性、规范性、禁止性,是行动和态度的指导,是一种区分好坏美丑、正谬的充满情感的观念系统,价值构成了价值观的根本性内容。
当前大学生意义世界之域下的价值观现状
生命价值观现状。很多大学生在生命价值观上注重奉献,合理索取,但在金钱观上,一部分大学生受近年来流行的暴富心态影响,开始朝“钱”看,变得功利化,把金钱当作成功标志的学生不在少数,有人成天沉浸在买彩票中大奖的幻想中,傍富的心理日益严重。
性价值观现状。在李颖(2011)所作的一项关于大学生性价值观的调查中,发现认同度按高低排序为:情感维系、体验需求、方式满足、利益获取、行为认可。高校性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大学生性价值观的发展不稳定,恋爱动机、婚前、择偶标准、恋爱态度等方面都和传统的婚恋观相悖,高校性教育的缺失正成为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政治价值观现状。政治价值观有以下几种取向:思想政治教育取向、价值观取向、政治文化取向。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在政治价值观上存在着多元化的倾向,分为政治知识、政治立场、政治认同、政治宽容、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关注程度六个方面。从历史发展角度考察,当前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大学生的政治知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丰富。从实证调研分析角度考察:在政治知识方面,大学生政治知识水平良莠不齐,政治认识不够深刻,对理论的精神实质理解不够,对于政治安全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从政治立场上看,当前大学生政治立场具有稳定性与波动性并存的特点;在政治认同方面,社会政治的复杂性,社会上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让大学生感到困惑和苦恼;在政治宽容角度上,由于与社会生活脱节,其中掺杂了政治理想化的成分,成为政治宽容度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政治关注层面看,倾向于关注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问题。此外,我国高校教育中,还没有专门的政治价值观教育课程,而更多地被涵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学术价值观现状。对于高校这一开展学术科研活动最主要、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机构来说,各大学所倡导的学术价值观没有得到应有的澄清和强化,常处于一种失语或缺失的状态。有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伺机舞弊,写论文就谋求抄袭甚至雇佣。综合起来有如下表现:学术核心价值观缺损、学术价值观淡化、学术价值观模糊化。③
工作价值观现状。进入21世纪,中国与世界的经贸日益频繁,由于当前的大学生是80后、90后为主的新一代群体,工作价值观上呈现多元化态势,追求实利、趋高拒低,职业理想重新趋向保守,有较强的求稳意识,倾向于谋求一份稳定的工作,功利化实用主义盛行。有调查显示,在职业选择上63.5%的大学生考虑待遇,72%的大学生考虑发展空间,71%的大学生考虑单位性质,说明了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有明显的功利倾向性;在工作地区的选择上,有23.8%的大学生不愿意到西部和基层就业,说明部分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奉献意识偏弱。
意义世界之域下大学生价值观的重建对策研究
从高校层面探析重建对策。首先,应当优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环境。需要大力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为先进的价值观念奠定良好稳固的社会经济基础;加强法制与道德建设,规范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因为大学生价值观的确立,校园文化是重要的载体之一。其次,应该继承创新,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要求传承“仁义礼智信”,借鉴西方的自由、平等、正义、责任,开创开放包容、独立自主、发展创新、可持续发展等具有发展特征的新型价值观。最后,要深入开展价值观自我教育,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公益劳动、帮贫扶贫活动,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成就感。
实证性的价值观重建对策。实证性是有针对性地重建大学生的价值观。其一,对于性价值观的形成,应当注重性教育,把握好恰当的时间,注意性别、专业的差异性,学校和教师辅导员应增加对大学生生活的关心度。其二,对于政治价值观的重建,应充分利用好辅导员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综合运用灌输法、谈心法、熏染法、激励法、调试法、比较法、提升法、规范法、体验法等具体方法进行政治价值观教育。其三,对于学术价值观的重建,应该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同时加强自我教育,使大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适和自我改正,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其四,对于工作价值观的重建,应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结合专业课程,渗透职业价值观教育;提高就业指导服务的质量,丰富就业指导服务内容;健全相应的职业价值取向激励机制。
结语
在意义世界下,当前的大学生没有实现成己与成物的统一,多维的价值有所缺失,主要表现在:金钱观念趋向功利化;性价值观虽然多元但迷失于道德与责任的矛盾中;政治立场、政治认同、政治宽容这三个方面不稳定,易受外界干扰;学术价值观堕落,诚信意识大打折扣;工作的选择上趋于功利性,贪图一劳永逸的职业。因此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面向意义世界之域下的价值观是切实可行的,通过引导与自我反省,大学生最终能克服虚无主义的价值理想,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真善美的统一。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学院心理教育中心】
【注释】
①杨国荣:“何为意义—论意义的意义”,《文史哲》,2012年第6期,第25~31页。
②杨国荣:“意义世界的生成”,《哲学研究》,2010年第1期,第64~65页。
[论文摘要]根据有关规定,从2010年10月1日开始,全国各地检察院全面推进公诉案件量刑建议工作,针对量刑建议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实际,就开展量刑建议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一些探讨。
[论文关键词]检察机关 量刑建议 研究
一、检察机关量刑建议的含义及依据
量刑建议是指人民检察院对提起公诉的被告人,依法就其适用的刑罚种类、幅度及执行方式等向人民法院提出的建议。量刑建议是检察机关公诉权的一项重要内容。检察机关推行量刑建议,是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关于规范量刑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开展量刑建议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开展的。根据以上两个《意见》,从2010年10月1日起,全国各地检察院全面推进公诉案件量刑建议工作,由检察机关提出量刑建议——庭审中控辩双方充分论辩——法官作出裁判,形成一个完整的控、辩、审三方互动的审判新格局,量刑过程更加透明和规范,判决的公信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检察机关开展量刑建议的意义
(一)量刑建议有助于促进量刑公开,保障司法公正,有利于刑事司法政策的贯彻落实
司法公开是司法公正的重要方面,审判程序公开是司法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审判环节的司法公正又是整个司法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量刑建议使量刑在法庭上放在公开的平台上,控辩双方公开论辩,这样才能保证审判环节的司法公正。对于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大案件,检察机关及时提出从重处罚的具体量刑建议,可以确保依法从重从快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刑事政策的贯彻落实;对未成年人犯罪,以及初犯、偶犯,检察机关通过量刑建议的方式,提出依法从轻、减轻处罚或者适用缓刑,做到寓教于审,注重庭审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利于“教育、感化、挽救”的刑事政策的落实。
(二)量刑建议有助于制约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加强审判监督
过去量刑基本上是法官来操作,公诉人和辩护人都是对定性问题进行争议,量刑问题由法官自已来操作。现在检察机关提出量刑建议,被告人及辩护人在法庭上必然会回应,控辩双方就会对量刑展开公开公正的交锋,这样就有助于制约法官对量刑的自由裁量。虽然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不会必然地对法官的自由裁量产生制约的作用,但是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在法庭上提出的量刑建议将来就是其审判监督的标准,将来要不要抗诉,这就是一个尺度。所以客观上对法官的自由裁量是有制约作用的。
(三)量刑建议有助于完善刑事诉讼程序和刑事诉讼结构
进行量刑建议就使我们诉讼程序在注意定性调查和定性辩论时,同时也注意量刑事实调查和量刑的辩论,这使得诉讼结构更加合理。
(四)量刑建议有助于提高诉讼效率
在我国目前治安状况并不乐观、犯罪率居高不下、司法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提高诉讼效率,缩短刑事案件的审判周期,使有限的司法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量刑,如果控辩争议清楚,合议庭意见也一致,那么当庭宣判的比率肯定会提高,同时检察机关与辩护人、被告人对于量刑问题进行交锋之后,如果趋于一致的话,客观上也会减少上诉。如果法院最后的裁判在检察机关量刑建议的范围之内,检察机关也不会抗诉,这样就会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上诉和抗诉。
(五)量刑建议有助于提高公诉人的素质
量刑建议必然要求公诉人在审查起诉中,要客观全面审查案件证据,既要注重审查定罪证据,也要注重审查量刑证据;既要注重审查法定量刑情节,也要注重审查酌定量刑情节;既要注重审查从重量刑情节,也要注重审查从轻、减轻、免除处罚量刑情节。在法庭审理中,公诉人要合理安排证据出示顺序和辩论重点。检察机关对于提出量刑建议的案件,收到法院的判决、裁定后,又要及时对判决、裁定是否采纳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以及量刑理由、依据进行审查,认为判决、裁定量刑确有错误,符合抗诉条件的,要依法及时向法院提出抗诉。这样对公诉人的公诉能力、水平和诉讼监督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检察机关提出量刑建议原则
(一)依法建议原则
依法建议是检察机关提出量刑建议应当遵循的首要原则,也是检察机关依法办案的具体体现。检察机关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刑法》规定的基本原则、法定刑幅度、种类及其刑罚裁量原则、裁量方法、《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提出量刑建议。
(二)客观公正原则
客观公正是检察官应当承担的义务,是世界不同法系国家和地区普遍接受、国际准则确认的检察官的重要行为准则。检察机关应当从案件的实际情况出发,客观、全面地审查证据,严格以事实为根据,提出适当、公正的量刑建议。
(三)宽严相济原则
宽严相济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刑事政策,检察机关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就是要根据社会治安形势和犯罪分子的不同情况,在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中实行区别对待,注重宽与严的有机统一,对严重犯罪中的从宽情节和轻微犯罪中的从严情节也要依法分别予以宽严体现。检察机关应当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综台考虑案件从重、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等各种情节的基础上,提出量刑建议。
(四)注重效果原则
凡是提起公诉的案件,只要对量刑把握得准,检察机关都可以提出量刑建议,量刑建议一般应当具有一定的幅度。提出量刑建议时,既要依法行使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权,也要尊重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争取量刑建议的最佳效果。
四、检察机关开展量刑建议应思考的问题
1.开展量刑建议工作要坚持积极、慎重、稳妥原则,由易到难,边实践边总结,逐步扩大案件的适用范围,推动量刑建议积极、有效地开展。
2.各地可结合实际及《人民检察院开展量刑建议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等规定,研究制定量刑建议实施细则。要加强对量刑基本方法、量刑情节的适用以及常见犯罪的量刑等问题的研究,不断提高量刑建议的准确率。
3.要加强内部监督,避免量刑建议权的滥用。一是实行量刑建议的审批程序和备案制度。根据有关实行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的工作方案的规定、精神来考虑,对于主诉检察官决定提起公诉的一般案件,可以由主诉检察官决定提出量刑建议,报公诉部门负责人备案;但如果公诉部门负责人对于主诉检察官提出的量刑意见有异议,则应报请分管副检察长决定。对于重大、复杂案件或者建议适用缓刑、减轻处罚、免除处罚的案件,以及非主诉检察官承办的案件,应设置一个相对严格的审批程序,承办人提出量刑的意见后,应当经检察官会议或公诉部门会议讨论,报分管副检察长决定。对于特别重大、复杂的案件、社会关注的敏感案件以及建议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案件,应该设置一个更加严格的审批程序,承办人提出量刑的意见后,应当逐级审批并最终由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二是实行量刑建议说理制度。量刑建议必须合法合理。在提出量刑建议的同时,应当列明相应的量刑事实、证据,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量刑情节、法律依据,充分阐述所提出的适用刑罚种类、幅度及执行方式等建议的理由;三是实行量刑建议法院采纳情况说明制度。在收到法院判决后,承办检察官还应对检察建议的采纳情况进行审查说明,将量刑建议与法院判决进行比对,对两者之间的差别作出说明。该说明作为评估量刑建议正确率的依据,也作为提出抗诉依据。
4.提出量刑建议幅度要适当。如果提出量刑建议幅度过宽,甚至将法定量刑幅度直接以量刑建议提出的话,那么量刑建议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如果提出的量刑建议幅度过窄,甚至直接提出具体刑期,那么就没有给法院留出适当的裁量空间。
一、公诉环节“宽、轻”刑事政策的实现途径
(一)优化审查办案程序,提高公诉办案效率。
1、优化审查办案程序,实行快速办案机制。在公诉工作中改进办案分工,对案件实行繁简分流,指定专人专门办理轻微案件,专门负责审查轻微刑事案件,建立快速办案通道,以实现案件繁简分流。可以简化轻微刑事犯罪案件审查工作文书的制作方式与内容,根据个案需要突出重点,突出实用性。
2、提高办案效率,缩短轻微案件办案期限。对于轻微犯罪案件,在遵循法定程序和期限、确保办案质量的前提下,应当简化工作流程、缩短办案期限,对于移送审查的轻微刑事案件,一般应当在两周以内作出决定;承办人可以在依法告知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的同时做好讯问工作;一般情况下,不将案件退回补充侦查。对于需补充侦查的,可以在审查案件的同时要求公安机关尽快提供需补充的证据;对于确需退回补充侦查的,在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的同时提出尽快重新移送审查的建议。
3、建议法院简化审理程序。对案情简单、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犯罪嫌疑人认罪的轻微刑事犯罪案件,要主动建议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或者对适用普通程序案件进行简化审理。要要尊重和保障被告人对程序的选择权,对被告人不同意适用简易程序或者进行简化审理的,不得建议或者同意人民法院适用。
(二)依法履行检察诉权,科学执行诉讼程序。
根据轻微犯罪案件的不同性质和情节,依法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及时终结诉讼程序,对有悔罪表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从实体上予以从宽处理,确保轻缓刑事政策落到实处。
1、建议侦查机关作撤案处理。对于正在审查的轻微犯罪案件,如发现犯罪嫌疑人没有违法犯罪行为或者犯罪事实并非犯罪嫌疑人所为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退回侦查机关作撤案处理。对于属于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二)项规定的案件,被害人书面要求不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也可以退回公安机关作撤案处理。
2、依法作出相对不的决定。相对不是指对依法构成犯罪而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的不予。用好相对不是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重要载体。根据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检察院对轻微犯罪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可以作出相对不决定。对于当事人双方自愿和解,被害人书面要求不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检察机关可以综合考虑其犯罪事实、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依法不。《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见》、《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规定》要求检察机关正确把握和不条件,充分考虑的必要性。对于初犯、从犯、预备犯、中止犯、防卫过当、避险过当、未成年人犯罪、老年人犯罪以及因亲友、邻里、同学同事等纠纷引发的案件,符合不条件的,可以依法适用不。对于犯罪情节轻微,具有下列情节之一:(一)被协迫参与犯罪;(二)犯罪预备、中止;(三)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四)是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五)防卫过当或避险过当;(六)有自首或重大立功表现,(七)其他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一般应当依法作出不决定。然而,在司法司法实践中,相对于审判机关在的刑事犯罪适用缓刑、判处免予刑事处罚、单处附加刑的比例情况相比,检察机关适用相对不的比率显然偏低。要发挥相对不对犯罪的预防、改造、震慑功能,从实质上限制刑罚适用范围,推进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公诉工作中更好地得到贯彻,要对符合不条件的案件不作人为的限制比例而大胆地适用相对不,以节约司法资源,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对抗。
3、建议人民法院从宽处理。对提起公诉的轻微犯罪案件被告人,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建议人民法院适用缓刑。但是对于被告人系累犯以及犯罪手段恶劣、赃款赃物用于非法活动或者其它不适宜适用缓刑的情形,不能建议适用缓刑。对于适用简易程序或者根据《关于适用普通程度审查“被告人认罪案件”的若干意见(试行)》进行简化审理的,应当提出酌情予以从轻处罚的建议。
二、公诉环节“严、重”刑事政策的正确适用
1、“严、重”刑事政策的适用对象。 “严、重”刑事政策的适用对象是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犯罪,主要包括严重危及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的犯罪,如杀人、、抢劫、绑架、贩毒等八类恶性案件;聚众性犯罪,如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罪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如放火、爆炸、投毒、涉枪犯罪以及造成严重后果的过失犯罪,如重大责任事故罪、重大工程安全事故罪等;有组织犯罪,如恐怖组织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等。这些犯罪对社会的危害严重,群众对此反映强烈,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其严重社会危害性决定了对这类刑事犯罪必须给予从严从重打击,决不手软。
【关键词】公共治理 学生管理 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4-0031-02
一 公共治理理论
1.公共治理的内涵
公共治理,作为一种新的行政管理的范式转换,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现已逐渐被各国政府应用于社会管理的社会实践中。公共治理含义主要包括:(1)公共治理的主体除了政府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公私合作。(2)公共治理主张由各种私营部门或第三部门承担以往由政府部门承担的功能,将政府的部分职能转移给社会。(3)公共治理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和合作,注重管理对象的参与性和主动性。(4)公共治理主张政府在管理社会事务方面可以而且应当拥有多种手段与方法。
因此,我们可把公共治理理解为:公共治理是政府与多种公私机构共同管理社会,以市场为基础,以公共利益为共同利益,并且政府在管理社会事务时可通过多种方式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新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模式。①
2.公共治理的社会基础——公民参与
治理是对管理的扬弃和对行政的深化。公共治理的核心在于打破公私界限,通过政府与社会、公共部门和私人机构共同行使公共权力,强调合作,最大限度地增进和实现公共利益。公民参与是其存在的社会基础。②
3.公民参与对公共治理的重要性
公民参与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公共治理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从政治上看,公民参与可对公共权力和政府行为进行约束和监督,避免“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和“社会失灵”等由于权力扩张而带来的不良后果,对整个社会政治生活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从经济上看,公民参与可让市场更有活力、经济主体更加自由,这有
利于市场主体的完善以及经济主体的利益诉求和权益维护,弥补政府无暇顾及的市场空白,是经济现代化驱动的综合动力之一。从文化上看,公民参与有利于“公民社会”、“法制观念”的形成,对各种新的需求和机会做出迅速反应,在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组织方式、制度安排等各个领域,承担新职能,积极引导社会发展的潮流。
二 目前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满意度调查及结果
1.温州医学院学生满意度调查案例研究
2.调查结果
就调查结果来看,温州医学院向来以友好校园的形象示人,在校园里学生有安全感并能得到帮助。学生对校园安全的满意度极大地肯定了这一看法。在学生满意度调查的16个项目中,有11个项目的满意度超过了美国同类院校的相关数据,仅有5个项目低于美国同类院校的数据,这5项分数较低的调查项目均是学生自益不能完全表达的项目,究其原因主要有:
第一,“学生自治”精神缺失。学生自治制度在国外大学比较流行。19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在推进选课制时,就有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接受成败,自我管理的意思。④ 复旦大学李登辉校长管理学校时,曾提倡“师生合作”。⑤ 而对于学生而言,则“提倡学生自治”。当初的复旦学生,维持校内治安,还自理膳食,自办各类义务小学、合作银行、平民学社等,直接为社会服务。学校倡导这种精神用意深远,目的是让学生将来置身社会,能时时处处都顾全大局,任劳任怨,努力奋斗。但是这种学生自治精神无论是对于学校还是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难实行的。它要求学校管理者敢于放手,学生具备良好的素质,学校有严明的校风和规章,教师有强大的模范力量等。但是,所有这些都与教育实践互为前提。
第二,高校学生管理体制存在障碍,学生参与学校事务渠道不畅。我国高校在制度设计方面侧重于管理和规范。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上旧观念的思想惯性,政府将学校与大学生的关系定义为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基于这种管理与被管理关系上建立起来的相关制度存在严重的弊端,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们真实想法的反馈。校园内,学生们自主参与学校事务的渠道很少,只有向教育主管部门投诉和向学校申诉等。但事实上,这些渠道在我国当前的执法和管理水平下,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 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管理的路径
1.培育“治理”学生管理文化
治理理论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强化自主意识。但根本在于营造校园文化,以文化管人,实现学生管理的“治理”精神。目前,多数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是直接性的管理行为和强制性的管理方式,但是这种管理在实践中被证明是粗放而低效的,治理理念的管理意味着管理需要以间接、柔软的行为方式来对学生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对学生行为的软约束,而这种软约束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来实现的。⑥ 校园文化的管理理念的实现途径则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学生在这种理念统领下,感觉身心是轻松的、校园管理是柔和的。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主体精神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其个性也能得以自由展示,学生能够在自我意识引导下、在自我约束中实现自由发展。这正是今后各高校所要追求的主体价值之一。
2.学生事务管理的民主化
民主化的学生事务管理的本质在于平等地对待学生,保障学生权益,支持学生参与校政。学生的校政参与也称“学生参与”,是指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关于学生参与学生事务,笔者认为,关于学生的许多事务应该尽量由学生负责参与。这些事务主要包括学生纪律、学生生活和咨询服务等。学生纪律管理是学生参与中典型的方面,借助旨在促进学生自律的“荣誉准则”和有众多学生参与的学生纪律委员会,许多高校的学生实际上负起了学生纪律的主要责任,学生事务处处于辅的行政业务支援地位。在学生生活方面,许多高校学生生活服务的大部分事务是由学生会承担的。学生会活动的内容和作用在于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组织开展学生课外活动、代表学生参与校务、与社区联系提供社区服务计划。此外,它还根据自己的章程在学校内部发挥管理、协调自律的作用。在咨询服务方面,学生可以参与新生接待与入学定向指导,住宿安排与住宿生活指导、学术问题等。
3.建立大学生参与诉求表达机制
笔者认为,参与诉求的表达主要可从三个方面完善:(1)建立听证制度,是大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尤其是参与涉及自身重大利益事项的决策。(2)建立校务公开制度,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有针对性地公开有关校务,如招生、新生收费、毕业生就业、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各类奖学金和荣誉称号的评定等。(3)完善大学生自治组织建设。几年来,各高校中越来越多地涌现出大学生自治组织,学校也日益重视学生的自治组织。但是,学生自治组织的规范性、运作的科学性、模式的有效性仍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如何完善大学生自治组织,使其作用有效地发挥出来仍是高校学生工作中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注 释
①任维德.公共治理:内涵 基础 途径[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1)
②刘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公共治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
③韩玉志.现代大学管理:以美国大学学生满意度调查为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④舸昕.从哈弗到斯坦福——美国著名大学今夕纵横谈[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182
⑤刊登于2005年9月1日“复旦校刊”百年校庆专刊。
⑥李荣华.论“无为而治”的高校学生管理[J].求实,2009(S1)
参考文献
[1]赵军山.大学生维权误区与对策探析[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2]孙磊.试论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引导语匡正[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