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实践理论范文

管理实践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实践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实践理论

第1篇:管理实践理论范文

1.1实习观念存在偏差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习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学校积累一定理论基础后的一次实践,是学生体验真实教学环境、找到自身不足的重要途径。通过实习能够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正视自己针对自身不足找到改善方法,为以后更好的学习提供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习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作用重大。实际实习过程中,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认为实习过程只是校方强加安排给学生的形式主义,甚至有一些学生认为实习过程可有可无,并不会给自己带来多少帮助,在最终的验收环节应付式的提交一份实习鉴定草草了事。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并未将教育实习当做是一次历练,而是将其当做是一件必须完成的任务。

1.2实习环节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旅游管理不仅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能够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习给学生提供了培养自己专业素养的机会。然而在实习过程中,学校并未针对性设置实习内容,仅让学生从旁协助,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学生难以从实习中找到自身的不足,无法正确定位自己。导致实习失去其原有意义。实习模式基本沿用固定不变的模式,很多学生并未注重对自身创新理念的培养,为了完成学校下达的实习任务,很多学生都是照搬原先的任务模式,完成学校下达的任务即可。学校在考核过程中并未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忽视实习对学生的影响,评价手段过于单一。

2提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习效果的策略

2.1树立正确的实习观念正确的实习观念是学生取得良好实习效果的前提。实习作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重要一环对其整个职业生涯都有重要影响。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并未养成正确的职业观,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仍旧很模糊。通过实习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己日后即将从事的职业,形成初步职业体验,并在实习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日后的学习中针对性改善。缺乏正确的实习观念将会导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虚度光阴,无法通过实习获得经验,甚至会对日后的教学工作产生消极影响。

2.2创造多变的实习环境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是学校教育难以实现的,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习就是培养这些能力的良好平台。一成不变的实习环境难以带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尤其是学生在实习中仅以旁观者角度时,其实习热情将快速被冷却。教师可以适当在实习中加入一些突发事件,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让学生在实习中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针对性提升。未知的实习环境对学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让学生敬之畏之,端正实习态度,并将全身心投入到实习过程中,将自己学习的知识学以致用,并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

2.3制定科学的实习内容在一年级的暑假,让学生分组自行制定旅游线路,经过班级答辩最终评选出最合理的线路作为旅游认识实习的线路图。在出发前,各组需根据抽签分到的任务了解沿路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信息,然后在到达目的地后开展调查,做好日志登记。在二年级时,开设的理论课程有《市场营销学》和《应用统计学》,与之对应的实践课程有《旅游营销调研》、《旅游营销策划》、《Spss软件实训》,使得学生可以将理论学习快速的融入到实习中,通过对某个景点的市场调研、数据统计分析,最终制定一份策划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了课堂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对课堂教学更加重视,对实习实训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三年级时,专业课程开设更加集中,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就业,我们在酒店和旅行社方面都安排相应的实习实训,如《酒店实习》、《饭店管理软件实训》、《旅行社实习》、《旅行社管理软件实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开展实习,指导老师会不定期到实习地检查实习情况,并听取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反馈,作为实习成绩考核的一部分。四年级的实习是就业前实习,主要指学生在有签约意向的单位进行实践实习,如此确保学生不会陷入到毕业即失业的状况。

3结束语

第2篇:管理实践理论范文

关键词:经济效益;财务管理;理论实践;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在企业财务管理当中,需要管理者能够对财务风险管理有一定的预知性,能够全面的了解风险管理的来源以及特征。管理者要在此之上,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理的预防措施,即使企业的资金依然会受到一定的损失,但是一定要将经济损失降到最低的程度,从而,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对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1.对各高校中财务管理课程理论研究

财务管理是一门需要很强的实践性的课程项目,这就需要老师在教授财务管理时,不能够只进行理论教学,从而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老师一般都是以教材为教学工具,在课堂上系统的对学生讲授财务管理理论知识。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却降低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对高校中财务管理课程实践研究

老师在向学生讲授财务管理时一般都是在学校进行,在进行实践教学时缺少了一定的真实性,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财务管理系的学生在校外实习时,却因为在没有任何的资历,企业单位是不可能给学生一个财务决策者的身份,只容许学生查看关于财务管理的相关资料或者是财务会计。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本得不到提高。

二、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

1.由于一直受到我国计划经济的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有的还一直残留着传统的管理方式。比如:在进行财务管理时,财务的职能依然是传统的分工模式;在设计企业的财务流程时,利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是根本不能准确的计算出企业的财务以及企业的经营状况不能得到真实的反映;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看,企业不断进行一定的改革,而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是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以及企业内部的发展,也不能够对企业的财务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管理。

2.我国的企业一直都是以传统的分工分层结构来构建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但是,这种生产模式已经适应不了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要求。传统的企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以集权的方式呈现的,很容易导致在进行财务分工时分工细密,在一定程度上复杂了企业的管理。企业进行生产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但是得到的生产效率却非常低下。

3.现代企业管理者由于一直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导致出现一些无用的单位部门的分化还有财务分流的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造成了企业部门为了达到相互平衡和制约的关系,将企业的完整财务系统分割成了达到每个部门为了获得自身利益的工具。从而企业的财务部门成为了集考核和核算为一直的职能部门。在每一个企业当中,员工的业绩水平都是由领导所决定的,所以员工在进行工作时,只为了满足领导的喜好,不断让领导满意;但是,很少考虑顾客的需求,顾客的满意程度都与他们无关,导致财务部门在进行财务管理时遇到空白的或者重叠的管理工作时,很难达到财务标准的要求。

4.随着现代化信息的不断发展,各个企业也相应的引进了信息化手段。在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当中,只是单个部门引用了信息化。并且,这些拥有信息化的部门在进行工作时,只知道独自使用。信息化的少数以及独自享用造成了企业成为了信息孤岛,在进行财务管理时,缺少了一定的网络信息平台,无法做到信息资源的共享。

三、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

1.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当中,可能会受到企业的外部或者是内部的影响,导致未来企业在即将获得经济效益时会产生一定的变数,或者是因为这些变数造成企业产生赔偿或者是要破产的现象,这些我们都可以称为财务风险。目前,我国的企业集团通常都呈现着共同的现象,就是集团都是由多个企业组成的,各个企业的成员组成了集团的成员。在每个企业当中,各个成员身上都存在了或多或少的风险,何况是存在着多个企业的成员的集团。在进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控制时,要企业的各个成员对各自财务进行一定的分析与管理,然后对财务风险进行一定的控制。在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进行控制时要对企业中各个部门的业务进行控制以及一定的财务风险管理。

2.企业经营者在对财务风险管理时要制定一定的财务战略。企业经营者要根据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经营者在对财务进行分析后,要针对企业能够在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并且能够使企业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从而制定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发展战略。同时,企业要不断的创新,进行有效的改革,使企业能够顺应时代潮流。

3.一个企业必须要具备优秀的企业文化。一个有着优秀的组织团队,有着合理结构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都表明了这个企业有着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优秀企业文化的支撑。所以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时,要提高企业文化,提高企业每个员工的职业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

4.企业若想使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就必须要运用一定的信息化技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技术,促进管理手段的发展。

5.管理人员要提高对财务的预算水平。在对企业财务预算时不能只是从单一的方面进行提高,需要全方位的进行财务预算。这就需要预算人员要对企业财务的一切相关活动进行一定的安排与分析,然后通过预算管理,对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率,在最大限度上发挥企业的管理水平。

6.企业经营者在进行资金运作时,要对资金运作的过程实施严格的监管,对资金的流向地也有进行相关的调查和分析,要进行有效的安排和控制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

7.会计是财务管理中最主要的人员,会计在对财务风险管理时,要对会计中的流程进行全面分析与设计,必须要保证会计流程中各个环节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

四、总结

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水平,要对财务管理中的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提高财务风险管理的防范措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管理实践理论范文

一、明确探究主题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参与欲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首要步骤。以三年级学生为例,由于他们问题意识淡薄,教师有必要精心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问题的思考,以利探究主题的形成。

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可根据学生学习、生活中普遍存在却熟视无睹的问题引导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可以通过组织参观访问或引导观察、实验,使学生发现问题,形成探究的主题,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发思考,从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也可以即时捕捉一些突发性问题进行研究……如《植物种类知多少》的探究活动前,一教师特别准备了不同种类的两种花(一种草本,一种木本)请学生闻其味辨其形,并谈谈“更喜欢那一种,为什么?”因其味道、形状迥异,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弄个究竟,这样营造了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示了问题

的导向。使学生形成了强烈的求知欲,可见,对三年级学生而言,主题的选择与确定要贴近学生实际,切入口要小些、具体些,这样更受学生欢迎且易实施。

问题的提出是成功的一半,探究主题确定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围绕研究主题,充分发表看法,集思广益,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要确定好解决问题的行动步骤,即制定研究计划,教师可先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能力差异,引导学生组建研究小组;进而引导学生从研究学生的具体内容、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活动过程及所需要的大致时间,进行全盘考虑,制定出可行的研究计划。这样做既是尊重个性、优势互补,又让学生等得做事要有计划性,因而有利于研究实效的提高。

二、重视自主探究

这以阶段的活动大多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自主展开,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例如《研究温度计》的第二阶段(探究阶段):温度计里的液柱为什么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而医生用的体温计不能测量温度?为了解决问题。学生根据自定的研究计划,利用课余时间,多方调查,并统计学生自己使用温度计情况;请教师和家长关于“温度计的发展史”等相关问题,利用双休日到新华书店、图书馆等地方,查找温度计的种类、由来、用途等,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从而懂得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同时也了解古文化、现代科技,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再如,我在《保护环境爱我家园》这次活动中,利用双休日带领学生到赣榆县金山镇龙王河中游地带,全市有名的臭水河,在接近龙王河还不到一里的地方,一股刺鼻的气味扑鼻而来,来到河边,一条黑水河由南而去,再观察河两岸的植被的成活、生长状态……旋即,许多有价值的治污设想油然而生,由此可以看出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多方出击获取大量信息,获得了丰富而真切的情感体验,而后,我有组织学生交

流各自在多元互动的过程中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全面解读、筛选、整理、辩驳、释疑,促进学生信息加工能力、明辨是非和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升,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在学生迫切需要时,才给予适当的指点或协调,这也是课程自主性的需要。

由于活动的开放学生在探究中常会萌发出许多以外的新问题。如《保护环境爱我家园》活动中,有学生提出:大气也有毒,为什么有些地方的人要“抽铅”?其中的“铅”是什么东西?有什么毒?《植物与动物》活动中,学生提出:为什么施过肥的小麦可以吃?而人却不能直接食用肥料?为什么动物能冬眠?而人却不能冬眠?……学会求知,不断创新、不断建构——这正是自主探索学习的价值所在。

三、体验探究价值

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参与活动的发展性体验,是综合实践活动价值追求,从这一点上看,综合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行为的结果而是行为过程的本身,所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必须遵循“亲历体验、亲身体验、深度探究”的原则,学生自主参与问题探究与解决的全过程,亲身探究的艰辛、收获的喜悦。如《运用多种材料进行的小制作》这一主题活动,学生经历了:(一)确定主题,制定计划(1—2课时);(二)自主探究并解决制作过程中疑难而新鲜的问题(5—7天);(三)自行设计各种各样“佳作”,畅谈“进行小制作”的奇思妙想(2—3天);完成主题活动的自主评价(1—2课时),这样一个“长时历练”。在上述各种特定的“履历情境”中学生积极进取,实实在在的收集,处理各种信息,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主动与人交往、合作、分享,在活动过程中获取了宝贵的情感体验。有位学生通过制作的探究在自己的过程记录表中写下如此心得:我是一名农村小学生,每年到秋忙假,都要帮助家中摔花生。这种又脏又累的手工劳动,我多想尽快摆脱,一

次我无意中发现人们进行稻谷脱粒,激发了我的创作制作,我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钻研、研究,大胆创设并完成了花生脱粒机小制作,我将我的研究成果交给爸爸看,爸爸夸我是小爱迪生,并将我的小创制真的制成了小型花生脱粒机,今年我再也不用摔花生。显然这种独特的体验,正是学生自己亲历所得,这是任何说教形式都无法企及的教育效果。为了保证学生“长周期、慢节奏”得自主探究实效我们特地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记录表,让学生及时探究所得,进行记载整理,突出了重过程、显实效得探究价值。

四、构建自主评价体系,引导自主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得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得功能,根据这一指导意见,我从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效果评价研究。

首先,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针对学生情感、态度、兴趣等内隐性因素,设制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自我实践活动自我评价表,强化评价的感性认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建立自己得综合实践活动档案,教师或家长根据观察学生活动中的表现,档案袋中得活动成果等,用一般人能够理解的语言,说明学生活动另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便学生能够深入的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例如,巧用电磁的实践活动中,有位学生是这样书写自我成长记录的:这次,我实实在在的学会了正确使用电烙铁,我先把电烙铁接通电源,过了一阵子,电烙铁前段似乎在冒烟了,起它触到小锡盒了。咦!触点周围的锡立刻变软了,并通过松香的化合作用自动粘在了电烙铁上了,我又马上拉拢了导线与事先绕上数匝红铜的铁钉,在它们之间点了几下,又给吹了几口气,哈!导线与铁钉牢固的接在了一起,成了一支太公钓鱼的无钩钓竿了!我欣

喜万分,我也可以象老师那样,用它来给同学们表演无钩钓鱼的神秘幻术了……还要定期开展“协商研讨式”评定,将个人盒小组的经验盒成果展示出来鼓励相互之间充分发表意见盒评论,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有利机会,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行为有助培养学生敢于盒善于发现问题,并发表个人见解的优良个性品质。

第4篇:管理实践理论范文

关键词:管理理论;学派;实践运用

一、前言

迄今为止,西方的管理理论的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基本的阶段,即科学管理思想阶段、行为管理阶段和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其中,现代管理阶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学、计算机技术在管理领域中日益广泛的应用而逐渐形成的。这一阶段的管理理论不是一种管理理论,而是各种不同管理学派的统称。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1961年12月在美国《管理学杂志》上发表了《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他给管理理论中的各种学派分了类,并把这些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渊源和理论内容上互相影响和联系,形成盘根错节的局面称作“管理理论的丛林”。他当时划分的六个学派是:管理过程学派、经验学派、人类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和数学学派。

孔茨的目的是试图统一管理理论,希望他的文章能像一把锋利的砍刀,在这片枝节交错、簇叶蔓生的丛林中清理出一条穿越的道路,引领人们走上正确的方向,而不至于迷失其中。但是,孔茨后来也许发现,这片丛林比他想像的大得多,几乎无边无际。在他的砍刀砍过的地方,新的枝叶更快地生长出来,有的甚至转眼间长成了参天大树。孔茨试图统一管理理论的目的未能实现,反而引发了更多的争论。

19年后,孔茨又于1980年5月的美国《管理学会评论》上发表《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文中他认为管理理论丛林依然存在,而且已发展到了以下11个学派:经验(或案例)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数学(或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过程学派。

二、管理理论的丛林

(一)管理过程学派。该学派的研究对象是管理的过程和职能。管理是组织中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完成工作的过程,职能就是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管理的过程和职能是分不开的。该学派的目标是对这个过程和职能进行分析,建立起概念性的框架,确立这个框架的原则,最终构建一个管理理论。认为管理是个普遍的过程,而无论企业的类型,特定企业的不同层次,也不论各个企业类型和层次的管理环境如何的不相同;管理知识中有一个纯属管理的核心部分,如直线制、部门化、管理幅度、管理控制技术等是普遍用于组织和组织中的各个层次;认为管理理论是经验组织的一种方式,把这些经验加以概括,就成为基本管理理论。有了管理理论,就可以通过对理论的研究、实证检验和传授,来改进管理实践。

孔茨是管理过程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个学派通常被称作“传统学派”或“普遍主义学派”,它的创始人是法约尔,法约尔是法国人,是古典管理理论学派的代表人,是一般行政管理理论的创始人。他的是一名采矿工程师,他的成名作是《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根据他的实践和调查研究,他将企业经营归纳为六项活动: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和管理活动,其中管理活动就是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和控制,同时他还提出了管理的14项原则,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和六项活动的顺利进行都必须遵循着14条原则,管理知识中纯属管理核心部分的直线制和部门化等也源于这14条原则中。法约尔最先提出了管理过程的概念,之后到现在的管理教科书大都沿着管理过程来组织内容。

我们以教师为例,来理解过程学派。过程学派研究对象是过程和职能,作为教师,他的工作有:计划,编写教学日志,包括教学目标、一个学期和每堂课的内容;组织:组织课堂,保证整个学期这门课的顺利进行,安排学生干部,协助教学工作的开展;领导:指导和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对学习好的学生进行表扬;控制:对授课情况进行反馈,制定一系列课堂纪律,保证教学顺利进行,以达到预期的授课目标。

(二)人类行为学派。该学派对管理的分析建立在这样一个核心假设之上,即管理涉及到人。那么管理研究的焦点应该是人际关系,该学派有不同观点:“人际关系学派”“领导力”和“行为科学学派”等。在《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中,此学派分成人际行为观点和群体行为观点,两者的差别在于,前者研究单个个体的行为,主要强调人际行为。而后者主要关注群体中的人的行为,主要强调的是群体模式。

该学派重点关注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孔茨写道,不能否认管理必须考虑人的行为因素。无论在管理的环境中还是无法管理的情境中,都不能否认人际关系研究的重要性,领导和管理也很重要。但是,如果说人际行为研究就是管理,就像是将人类身体的研究等同于心脏病领域研究一样。人类行为学派可追溯到行为科学理论阶段的代表人梅奥等人对霍桑试验的研究,霍桑试验的目的是研究照明对工人生产率的影响。

(三)社会系统学派。该学派是从系统分析的观点出发,以协作系统为核心来论述企业内部平衡和对外部条件适应的管理理论,由美国管理学者巴纳德创立,代表作《经理人员的职能》。该学派在之后的20年里,分裂成为协作型社会系统观点和社会技术系统观点。前者的观点更依赖于巴纳德的理论,后者的观点认为技术系统对社会系统有重要的影响,着重在生产办公室业务以及在技术系统和人际之间有密切关系的其他方面。

(四)决策理论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是从社会系统学派中发展起来的。此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西蒙和马奇。决策理论的基础是经济理论,是消费者选择理论的发展。消费者选择理论从19世纪早期开始就一直是经济学家用以解决经济问题的有效工具,分析效用最大化、无差异曲线、边际效用、风险和不确定情况下的经济行为。该学派中的大多数学者都是经济理论学家,他们着重于模型的建构和数学的应用。孔茨认为,决策理论就是构建模型,数量分析。

决策理论的主要思想:

基本出发点: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渗透于管理的职能活动中。西蒙认为,“管理过程就是决策过程”。“组织是指一群人彼此沟通和彼此关系的模式,包括制定和实施决策的过程”。这一点跟社会系统学派中组织的观点一致。

用“决策人”代替“经济人”, 也就是由提高效率为中心转变为以合理决策为中心。决策人具有两个特征:一是用“令人满意”的决策准则来代替最优化决策准则(效用最大化);二是在决策时只考虑那些他认为最重要的因素。

决策是一个包括有四个阶段的完整过程:情报活动-设计活动-决策活动-审查活动。

一个组织的决策,根据其活动是否反复出现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决策理论的一个运用就是博弈论,我们知道,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达到资源合理的配置。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是:“人们面临权衡取舍”,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由此可见,管理学的研究不仅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还涉及到经济学。

孔茨在文中对决策能否支撑起人类知识的所有领域表示怀疑,决策其实就是选择,而选择既有可能是组织的管理行为,也有可能是纯粹的个人行为。所以,以决策理论构建管理学的核心可能是不恰当的。

(五)经验学派。该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通常是一些案例)来研究管理学问题。通过分析、比较和研究各种成功和失败的管理经验,可以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结论或原理,以有助于学生和从事实际工作的管理者理解管理原理,并使之学会有效地从事管理工作。孔茨认为,经验主义学派跟管理过程学派趋于相同。

(六)数量流派。该流派的核心观点就是模型。利用模型,通过最基本的逻辑关系并根据选择的目标来描述问题。换句话说,如果管理、组织、计划或决策是一个合乎逻辑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就能用数学符号和关系来表示,利用模型求出最优的解答,以达到企业目标。

从这个学派的思想,我们想到了一个例子:影响因子是用来衡量科研论文的质量,那么有关管理部门通过建立模型,得出影响因子,以此来衡量老师的科研成果,然后根据这个发给老师相应的劳酬。

孔茨认为,数学是一种工具而不是一个流派,它运用定量技术(运筹学、统计学、计算机技术)改进管理决策制定,提高组织的效率。这也是为什么孔茨在《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中将School 改成了Approach 的原因。《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虽然每个流派都对管理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有的流派(如数量、“管理科学”)却只能被看做是一种工具(Tools),他们并没有真正从事一种完全意义上的管理科学,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在运用精致的数量模型和符号而已”。另外,孔茨在讲到人类行为流派也提到:“该流派成员也有分化,某些成员将关于人类行为的认识看做管理工作者的一部分,而且是帮助管理者通过满足人们的需要、响应他们的动机来更好地理解并促使人们工作的一种工具”。

三、管理丛林形成的原因

孔茨在《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中提到:许多训练有素但过于专门化的教师进入我们的大学和学院他们虽然有很好的学术背景,…,也许是管理理论的丛林变得更加深不可测。…,令人沮丧的是,某些教授竟然坚信,当他们在教这些不同专业的课程的时候,就是在教管理。…,雇佣了大批来自经济学、数学、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学等专业的学者。在这期间非常缺乏即受过管理学科训练又有一定管理经验的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只好靠来自上述社会科学领域的博士毕业生来弥补。

归纳一下,管理丛林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商学院教师缺乏管理经验。

2.商学院教师凭借自己的专业背景,从不同的视角来对管理进行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3.为了填补教师稀缺,雇佣了大量非管理专业的教师。

四、陷入丛林的主要根源

孔茨分析了 “丛林中思想纠缠的主要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义丛林(什么是管理,什么是组织,什么是决策…)

如“管理”意味着通过别人并同别人一起把工作完成,但是,其中的“别人”仅仅指的是正式组织的人,还是包括所有非正式组织中的人?管理对人的影响是通过统治,还是引导,抑或是教育?

对于“组织”一词的词义混乱,分为三种情况:绝大多数管理过程学派成员用来表示一个企业的活动――职权结构,这里组织代表一个企业中正式的组织结构,为人们提供工作的环境;而许多“组织”理论家把组织看成是任何一种团体活动中人的关系的总和,这里组织成为社会结构的同义语;另外一些的“组织”则仅仅表示“企业”。

另外还有决策的语义混乱(简单的从各种备择方案的选择vs包括全部的管理工作和环境)、领导方式(管理方式的同义词vs管理和领导的区分)、信息联系的含义(极为广泛,一个书面或口头报告vs正式关系和非正式关系的网络)、人际关系的理解(对人的精神病的治疗手段vs对人和人际关系进行的研究和技能)。

还有,对管理这门知识所下定义的分歧,即对管理的内涵没有准确的界定。

2.是否把管理定义为知识主体(学科界限不清晰,管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还是管理就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3.先验假设(假设前提的不一致性)

4.对原则的误解(借单一管理原则的无效,来否定所有管理原则的正当性)

5.管理理论家们不能或不愿意互相理解(捍卫原创性)

五、走出管理理论的丛林

对于如何清理管理理论的丛林的问题,孔茨提出了以下几点:

1.给管理下定义。建议大家至少要同意,管理知识领域的定义应该能反映实际管理人员的活动领域,并为此目标而对管理实践做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

2.界定管理学是一门学科。将管理学看成是一门专门学科,而其他学科被看成是管理学的重要基础。如果这样的话,把管理学同其他学科区分和结合起来就有可能。

3.阐明管理学用语的语义。

4.提炼和验证基本原理。并记住以下准则:管理理论应该探讨知识的某一个领域和进行“能够处理的”调查,界定和集中一个研究的特定领域;管理理论应该有助于改进管理实践和管理工作,以指导实践为导向;明晰语义,特别是易于实际管理人员的理解;管理理论应该指导管理的研究和教学,并提高其效率;管理理论必须认识到,它只是一个更大的知识和理论领域的一部分。

六、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通过读《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我们发现,各学派之间都有着相互的联系,决策流派是建立模型,然后数量分析,从而决策出最优的解答。而决策又贯穿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管理涉及到人,人不是单独的个人,是社会中的人,他存在于组织之中,组织是一个把两个以上的人的各种活动和力量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体系,他是一个协作系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而构成的系统。

由此可见,管理学的研究涉必然及到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理论,同时必然要运用到诸如数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等方法和技术。任何管理都会涉及组织中人、才、物的合理配置和产、供、销的科学衔接。管理学涉及的范围很广。

管理的科学性表现在它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原理、原则和方法,构成了管理学的基本框架,是一门独立的科学。

管理的艺术性表现在,管理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管理,而环境是变化的,所以也就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此外,人是富有感情的,而感情是很难量化和模型化的东西,所以,管理者要根据具体的管理对象、管理环境、管理目的、采取相应的措施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所以说,管理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管理艺术性的发挥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发挥,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的管理,使理论服务于实践。

参考文献:

[1]Harold Koontz Is Dead at 75,Gave Advice on Management. Associated Press (New York Times). February 20, 1984. Retrieved 28 February 2014

第5篇:管理实践理论范文

一、认识共振(resonance)现象和共振理论

共振现象是一个物理系统在其自然的振动频率(共振频率)下趋于从周围环境吸收更多能量的趋势的表现。

例如,如图1所示,在一固定支架中用绳连接MN两点,绳上绑有拴着A、B、C、D四个小球的细线。如只让A球摆动起来,B、C、D会跟着摆动,但过一段时间后,B、C的摆动趋于停止,而只有相距最远的D球最终与A共同摆动,且摆动的幅度越来越大。即A、D两摆发生了共振。

共振理:共振是一个物理学专业术语。其定义是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当一个发生振动时,引起另一个物体振动的现象。产生共振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有弹性,而且一个物体受外来的频率作用时,它的频率要与后者的频率相同或基本相近。发生共振的物体能最大吸收振源的能量,如果振源能提供不断的能量,共振体就能始终保持同步振动。

管理学理论告诉我们,高效的管理一定是精准的管理。精准的管理要求年级管理者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必须是在深入学生、深入教师、深入级组,对年级有比较全面了解前提下的管理。年级管理者必须更多地站在教师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在不影响全局的前提下设身处地地为教师着想。同时,年级管理者还是一个协调员。对来自学校(教导处)、教师、学生、家长各方面的意见和事情进行协调,达成共识。还有就是,年级管理者必须是一个多面手。备课组、班主任、家长会、班会、级会、数据分析、财务后勤、饭堂宿舍、宣传等,事无巨细都会涉及。那么,管理者如何才能够在如此烦乱的事情面前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高效开展工作?

可以设想,在年级管理中,如果我们能主动寻找年级管理工作和工作对象的共振点,积极构建、创造共振条件,那么我们的工作就能化被动为主动;如果我们的工作或举措能对工作对象产生心灵的共振,那么其影响一定是巨大的;而如果我们又能辅之以制度或行动不断补充能量,那么其影响必定是持久、深远的。

二、学校年级管理的定位和年级管理架构的构建

共振理论告诉我们,年级的管理要精准,取得理想的影响力,开展各项管理工作之前必须找准工作对象与计划的共振点,并要制定持续的巩固措施,使参与者身心产生持久的共振。如何寻找到这些共振点,还需要我们对于年级管理本位进行认识和梳理。

首先,年级在学校当中的阶层关系如图2所示。可见,年级作为中间层,是连接校与班级之间的纽带,必须起到桥梁作用;而也正因为年级的位置,又决定了它的工作效益能对学校、班级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通过对年级工作对象各部门、各人员属性的梳理,我们构建了如图3所示的四大工作环(黄色部分所涉及框图),通过对各工作环的解析,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所包含因素的共振点是不同的,要想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需要分别找准年级与各大工作环以及各因素的共振点,分别设计出适当的工作或活动,激发共振点,再制定相关措施或制工度保证共振点持续作用。

针对四大工作环,我们按照共振理论分别找到了其共振点和相关举措。如下表:

三、具体实施例析与效果评估

在具体的年级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做好工作环1、2、3中所涉及的:科学的年级教师的管理、有序的年级学生的管理、和谐的家校关系的构建这三方面的管理工作。

积极创建科学统计平台,有效激发了年级教师管理中的“教师专业成长”这一共振点,使之成为年级教学管理的不竭的动力源。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越来越为人所关注,它也是年级与教师工作的主要共振点。表面上看,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最大的受益者是其本人,因为专业能力的提升会使其职业轻松度和愉悦度提升,但从最终效果来看,受益的是学生。由于其显现周期长,故较难做科学评估。为及时发掘教师的专业进步或适时干预,我们需要在年级管理中创建一个使之量化、可视化以及时效化的平台来激发这个共振点。

为此,年级创设了科学的年级教学评估系统,结合周测和月考结果,对教师教学数据进行跟踪统计和分析,使其教学评价曲线直接得以呈现,得到相关量化表后,我们不光能及时反馈年级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信息,做到及时表扬和干预,还可以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科学预测。当然,对于教师评价的设计必须科学。我们关注到,以往的平均分评价制度有很多的局限性,仅能体现学科内教师所任班教学均分,而其他的,例如:学科的分值权重差异、考题的难度不一、试卷的考察对象的起点不一等差异,导致评价失真,有时甚至出现完全颠倒的评价。例如,第一次考试年级均分为80分,1班为90分,2二班为70分。第二次考试,年级均分为70分,1班为75分,而2班为65分,如果单纯看均分,两次都应该是1班科任教师受表扬,但是如果从进步率来看,其实应该表扬的是2班。评价得不准确,非但不能激发共振点,反而会破坏共振的条件,产生负面影响。为此,在纵向比较(如图4)方面我们设计了学科“均分差率”的计算公式:(任班均分―全级均分)*100/全级均分,并用两次考试的“均率对比”,从而较为客观地评价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在横向比较方面,我们设计了各学科对总分的贡献率的计算公式,使各学科的考试成绩实现了科学比对。随着时间的推移,评价平台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生入学时,我们就发出了“当你走进教学楼的最高处时,你就成了高一年级的一员,你们就注定了要与她荣辱与共,风雨同舟。校兴我兴,级兴我荣!为了我们三年后的成功,为了我们年级光明的未来,为了让我们的高中生活更加多彩,高一年级的舞台需要你们的精彩演出!”的倡议,这一举措有效激发了学生内心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对积极报名的学生进行选拔和培训,我们组建了年级学生管理委员会,下设8个具体的部门,在年级的引导和培养下,全面参与年级的风纪、学习、宣传、纪律、卫生、宿舍管理,逐步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目前,管委会的工作情况已纳入到年级文明班评比的项目中。由于共振点选择得当,活动激发有效,引导得当,目前平台运行平稳,学生管理委员会已成为了年级不可或缺的管理力量。

我们一直有这样的理念:经得起家长的检查和考验的年级管理才是合格的管理。为了进一步扩大年级管理的影响,深化学校的德育成果,我们筹建了年级家长委员会,邀请家长委员会成员参与年级的管理,欢迎他们不定期抽检年级各项工作,然后通过年级家校通平台向全体年级家长反馈,由于选择了合适的共振点,家长们都很积极地参与年级管理。成立以来,家委会切实行使了自己的职责,开展年级管理的突击检查工作,既监督了我们的工作,又宣传了我们的工作,使年级的管理得到了全级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为年级的良好的管理环境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依据共振理论,我们进行了年级管理架构的构建,制定了年级管理策略并实践,从管理效果来看,实践是成功的。另外,运用共振理论,我们还有一些诸如处理突发事件、后进生转化等更为细节化的年级管理方面的成功案例,由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举。

第6篇:管理实践理论范文

关键词:管理层收购;股权激励;康辉旅行社

MBO发源于英国,1980年,英国经济学家迈克・莱特(Mike Wrighl)在研究公司的分立和剥离时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在被分立或剥离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被出售给了原先管理该企业的管理(或经理)层。在当时的研究中,这种现象还没有名字,人们笼统地把它称之为“buy-outs”。后来,英国对此类收购进行融资的主要机构工商金融公司(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Financo Corporation)把这种现象起名为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简称为MBO,该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本文重点对管理层收购(MBO)做一阐释,意在理清这种方式的合理性和激励作用,并以康辉为案例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中国的企业进行管理层收购提供一点思路。

一、文献回顾

管理层收购(MBO)作为一种管理创新方式,对于适应企业经营环境的变更、解决企业产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该领域已经吸引了国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截至目前,各领域的研究已相当深入,文献资料日臻完善。国内方面,益智(2003)通过对企业相关财务指标的计量,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MBO并未提高公司绩效,股东财富效应也不显著,且存在违反“公开、公平、公正”三公原则的现象。黄小花、李林初(2004)则通过建立的数学模型对我国管理层收购与上市公司治理绩效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赵小丽(2004)则对康辉旅行社进行MBO改制进行了分析,对管理层收购这种新的调整产权关系和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新手段在中国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白鸽(2010)则对管理层收购的制约条件和现实意义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而黄静(2010)则认为中国管理层收购具有与欧美企业所不同的特征,管理层收购在中国存在法律和融资政策上的缺陷以及收购价格上的不公正性,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公允价值、提高效率、完善相关法律、使信息更加透明化以及拓宽融资渠道等办法解决。喉佳曼(2011)通过对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基础、中西方制度的比较分析,结合收购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我国管理层收购法律完善的建议。另外,佟乐扬秋嫒(2011)通过分析管理层收购存在的一些核心问题以及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过程中的风险,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二、管理层收购的概念与特点

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MBO)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麦克莱特(Mike W right)于1980年首次发现并予以界定,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自有资金、外部融资购入本公司股份,从而改变公司的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的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通过收购使企业的经营者变成了企业的所有者。管理层收购是一种特殊的杠杆并购,事实表明,该并购方式对降低成本、有效激励并约束管理层、改善经营状况以及推进公司成长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管理层收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MBO主要投资者是目标公司内部的经理和管理人员;他们往往对本公司非常了管理层收购解,并有很强的经营管理能力。通过MBO,他们的身份由单一的经营者角色变为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的双重身份。目标公司的股权或资产的价格往往远远超过管理层的支付能力;MBO的目标公司往往是具有资产增值潜力或存在“潜在的管理效率空间”的公司。

2 MBO主要通过借贷融资来完成的,因此,NBO的财务由优先债(先偿债务)、次级债(后偿债务)与股权三者构成。目标公司存在潜在的管理效率提升空间。管理层是公司全方位信息的拥有者。公司只有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经营潜力的情况下,才会成为管理层的收购目标。MBO属于杠杆收购,管理层必须首先进行债务融资,然后再用被收购企业的现金流量来偿还债务。成熟企业一般现金流量比较稳定,有利于收购顺利实施。

3 MBO一般是在投资银行的总体策划下完成的,是通过公司的资本运作实现的;NBO完成后,目标公司可能由一个上市公司变为一个非上市公司;MBO通常伴随着企业结构的重组,管理层通过出售公司的非核心业务,来加快还贷的节奏。

三、管理层收购在中国实践中的变异

中国管理层收购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一些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在MBO的实践中往往以廉价获取国有资产为主要目的,所以导致中外的管理层收购在目标、主体、融资方式、定价模式、法制环境、风险资本以及控股比例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详见下表1所示:

由于与国际上规范的MBO存在许多差异,导致我国企业的MBO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2003年3月,国家财政部在发至原国家经贸委企业司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有关问题的复函》中建议:在相关法规制度未完善之前,对采取管理层收购(包括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行为予以暂停受理和审批,待有关部门研究提出相关措施后再作决定。财政部认为,由于法律、法规的制定相对滞后于实践活动,对管理层收购等交易行为,用现行的法规和管理水平难以严格约束。这么做是为了防止一些当事人刺用新的交易形式谋取不当利益。

四、康辉改制选择MBO的案例分析

1 康辉改制选择MBO的概述

中国康辉旅行社隶属于实力雄厚的首旅集团,是国内最具竞争实力的全国性大旅行社之一,近几年来一直名列国际旅行社前三甲。笔者分析,首旅集团先拿该公司“开刀”,进行MBO的主要考虑是挑一个好公司进行试点,成功后再向其它子公司推广,而康辉这种人力资源为公司主要财富的公司无疑是最佳选择。另外,旅游行业既不属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也不涉及国家安全,是典型的竞争性行业,国有资本应该从这样的行业中退出。

2002年11月26日,中国康辉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新的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产生,标志着公司历时3年的MBO终于尘埃落定。

其具体方案为:经评估,康辉旅行社净资产为5000万元,每股作价1元,共5000万股本,管理层出资2450万元持有2450万股,占总股本的49%,其余股份仍由首旅集团公司持有。而在康辉总社内部,管理层持股被分为5级:总经理为第一级,需要支付60万元;第二级副总经理、董事长需支付45万元;第三级总经理助理与国际社分社的总经理,需支付35万元;第四级部门经理,需支付25万元;另外,负责出境游和国内游业务的部门处级经理

支付10万元也可持股。

康辉的MBO有一个特殊规定:管理人员只有在相应的职位上才能占有相应的股份。比如,总经理60万股份,副总经理45万股份,如果总经理退到副总的位置,则必须转让出15万的股份,而副总经理升任总经理,则要购买15万股份。一位MBO研究专家分析,康辉的MBO与国外MBO有相当多的不同,多少带有些股份合作制的影子。

2、康辉改制选择MBO案例特点

(1)管理层直接收购。与大多数案例中管理层组建公司或持股会收购不同的是康辉案例中管理层实现了直接收购,这样做最大的原因是成立公司会受到《公司法》中关于对外投资不能超过净资产50%的限制。但自然人直接持股使股东人数分散,一旦管理层内部发生不和现象,这种分散的股东结构使管理层无法和其它大股东相抗衡。管理层没有选择贷款作为MBO的资金来源,其考虑一是额度不大,最多的总经理也只要出60万;二是不愿让公司的分红被银行利息挖走一大块。

(2)引进信托投资公司。康辉的管理层直接现金收购方案虽然最为简单,但实施起来却有点麻烦――康辉参与MBO的有78人,而根据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要控制在2~50人之间,显然78人再加上国有股东,已经超过法定公司股东人数。康辉的解决办法是引入信托。公司高层管理人员38人为直接持股人,余下40人通过华宝信托投资公司而成为间接持股人――资金交由华宝信托管理,成为一个直接持股人,这样一来,公司股东人数就不会超过法定人数了。华宝信托代表40人参加股东大会,每年收取3万元的信托费用。

(3)设计中介基金为后来者预留持股通道。由于旅游行业中人力资本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而行业内人员流动又比较频繁,为了吸引优秀人才加盟,必须设计成开放式股权,给新加盟者提供持股机会。为此,康辉在持股人中引进了一个中介基金,持有500万股份,当有新的管理人员加盟时,该基金必须按约定将股份转让给新股东,而平时则根据所持有股份参与分红。

(4)首旅集团仍然占控股地位,管理层没有绝对的控制力。但这样做的好处为公司董事长仍然由段强先生担任,康辉可以继续利用首旅集团的强大国有背景资源。首旅集团董事长段强对外界表示,将49%的国有资产卖给康辉管理层,不仅使国有资产成功变现,也有利于解决目前公司治理不完善、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而对于经营者来说,持股经营可以时刻感受到企业业绩增长的好处,进而达到国家、企业和经营者“多赢”的效果。

五、结论与启示

通过上案例和以往一些别的经验,笔者得到以下启示:能够实行管理层收购的企业应该处于竞争性比较强的行业,而且一定要有企业家团队。当企业家的价值没有完全实现时,需要通过持股或收购来实现。

第7篇:管理实践理论范文

关键字:生产企业,现场管理

一、生产企业现场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一)生产企业现场管理的任务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全面完成生产计划规定的任务,包括产品品种、质量、产量、产值、资金、成本、利润和安全等经济技术指标;

2、消除生产现场的浪费现象,科学地组织生产,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开展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实现生产的高效率和高效益;

3、优化劳动组织,搞好班组建设和民主管理,不断提高现场人员的思想水平与技术业务素质;

4、加强定额管理,降低物料和能源消耗,减少生产储备和资金占用,不断降低生产成本;

5、优化专业管理,完善工艺、质量、设备、计划、调度、财务和安全等专业管理保证体系,并使它们在生产现场协调配合,发挥综合管理效应,有效地控制生产现场的投入与产出;

6、组织均衡生产,实行标准化管理;

7、加强管理基础工作,做到人流、物流运转有序,信息流及时准确,出现异常现象能及时发现和解决,使生产现场始终处于正常、有序、可控的状态;

8、治理现场环境,改变生产现场“脏、乱、差”的状况,确保安全生产、文明生产。

(二)现场管理的内容

1.从优化现场的人、机、料、法、环等主要生产要素分析:

1.1“人”,是生产管理中最大的难点,也是目前所有管理理论中的重点,围绕这“人”的因素,各种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管理方法。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就首先从现有的人员中去发掘,尽可能的发挥他们的特点,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人力资源课程就是专门研究如何提高员工在单位时间内工效,如何激发员工的热情的一门科学。简单的说,人员管理就是生产管理中最为复杂,最难理解和运用的一种形式。应当在公平的前提下区别对待,对不同性格的人用不同的方法,使他们能“人尽其才”。

1.2“机”,即机器设备的管理。机器设备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条件,是进行安全生产的首要保障。作为一名生产车间管理者,应根据设备保养的复杂性,对每台设备定制 “设备责任牌”,落实专人负责。公司不定期开展现场管理检查,并建立相配套的奖罚制度,使每个设备责任人形成自觉保养设备的良好习惯。员工在交接班的时候,必须有机器设备运行情况的交接记录,一旦发现机器设备运行异常便可及时报告、及时维护。此外,还应定期组织安排机器设备操作培训或理论培训,以达到安全操作的目的。

1.3“料”,即物料的管理。物料管理是安全生产中的基本因素,由于化学物料的特殊性, 物料性能的转换相当快,也就是说,从低温到高温,从低压到高压,由稀变稠等一系列反应,伴着一种物料的加入,只在瞬间便可完成。车间从领料人员开始着手,应进行专业的培训,使他们熟悉工艺流程,通晓每种物料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对一天所需物料能做到计算精确。对于不适存放的物料,严禁在车间停留,做到现领现用。领料人员必须对仓库原料进行及时检验,严禁将不合格原料领进车间。为此,车间还应建立专门的考核制度,培养员工认真、仔细的工作作风。

1.4“境”,即环境的管理。环境可直接影响到安全生产,也是创造优质产品的前提。作为一名生产车间管理者,应结合“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节约、安全” 的7S管理思想,以现场管理为出发点,通过开展自查与互查的方式,结合车间实际制定相应细则。车间各种用品、工具的摆放应当规范,并成为一种习惯。生产车间管理者应鼓励员工积极参加“合理化建议”活动,发现、探索各类提高现场管理的有效建议,并对相关建议进行分析,完善,付诸实施,以达到不断改进的目的。

1.5“法”,即操作法,指导书。操作法是引导操作的路线,在操作过程中路线不能变。有的操作工特别是新员工对操作法常有疑惑,作为生产车间管理者,除了解释,还应派出经验丰富的老操作工进行手把手教导,直到他们完全理解和掌握。为了减少安全隐患,车间还应根据原始记录、显示记录仪,不定期地进行检查,提醒操作人员时刻保持警惕,做到操作与规定完全一致。针对每个不同岗位,车间还应制定各岗位的职能考核细则,一周一小评,一月一大评,奖罚根据考核细则所规定的条例进行,进一步提高操作工在操作工序中的细心程度。

二、生产企业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制度准则的保障

在执行的过程中没有准则,靠现场观察,必没有推广标准化,制定规章制度;或者制度有了没有按照规定执行、执行的过程打折扣、又或者是部门障碍,管理没有跟进,没有细化。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如财务,工艺,常常从部门主义出发。结果造成管理的断档,出现问题相互推诿。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没有一定的考核机制进行支持,导致管理者很难将制度执行下去。所有为了保障制度的执行,必须与人力部门沟通,将执行与考核结合起来。

(二)现场生产秩序混乱

生产无计划,操作无标准,供应不及时,生产不均衡,物料消耗高,产品档次低,出现大量的废品和不良品;工时利用率低,安全、质量事故频繁。 在车间的管理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定因数的存在,而这种因素一旦产生必将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运营,比如在计划巨大,发生特殊情况下,必须有一整套危机流程,以保证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应对,避免一次混乱导致不可收拾的损失。

(三)现场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抓市场是完全必要和应该的,问题是不能把抓市场同抓生产现场割裂开来,这两者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向市场提供质量好、品种多、价格便宜、能按期交货的产品,而这些产品是在生产现场制造出来的,要靠现场管理来保证。因此,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竞争实力。为什么在同样严峻的外部环境中,有些企业的经济效益连连滑坡,生产难以为继;而有些企业则应付自如,其产品仍能在市场上畅销不衰?原因之一就是这些企业有一个良好的后方基地,注重现场管理,能及时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和不断地提高产品质量。所以,企业的领导者要一手抓市场,一手抓现场,不能抓了市场丢了现场,也不能只顾现场忘了市场,要以市场促现场,用现场保市场,通过加强现场管理去适应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

三、提高生产企业现场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一)加强设备的管理和提升

第8篇:管理实践理论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理论;体系;实践;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建筑工程管理理论是近年来发展的管理学科,随着当今社会步入信息化与科技化时代,人们创造财富与福利的方法、途径等有了新变化,不再是重复传统的生产活动,而是更加注重项目开发与项目实施。良好的建筑工程管理,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越来越成为社会主要管理领域,并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具体项目的应用而不断调整与改进。

1、观念的改变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筑工程企业主要完成上级交付的计划任务,并以追求产值为目标。但是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建筑工程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适应时展的需要。在实际应用中,应将市场观念取替计划观念、利润观念取替产值观念、管理观念取替行政指令,以此促进工程管理者的科学决策,同时改变经验主义,实现科学技术管理,强调创新,促进建筑工程的发展。

2、施工材料管理理论

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加强对原材料进场检验与取样检测,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由于材料控制是工程的经常性工作,具有涉及项目多、工程量大的特点,应由施工单位与监理单位联合管理。监理单位主要负责抽查进场材料的质量,如石骨料、砂等是否具备出厂合格证、检验报告,水泥、机械、钢材等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对于不符合施工标准的材料坚决不能使用。钢筋、混凝土等作为建筑施工的重要材料,对其监理取样工作必须有见证人在场监督的情况下进行取样试验,并经各方签字认可。另外,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率较高,对质量控制也起到关键作用。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温度应力和温度控制也十分重要,在运转过程中,结构的应力状态受到温度的影响较大,如施工中常见的温度裂缝问题。经大量实践证明,混凝土中常见的裂缝,多是不同程度上的表面裂缝,如由于温度梯度而造成的寒冷地区温度骤降也会带来裂缝现象,因此混凝土的保温也对表面的早期裂缝起到决定性作用。

3、施工技术管理理论

施工技术管理是建筑工程企业的重要制度。一般情况下,现场技术管理人员应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并实现相互监督与协调,以提高企业的技术管理能力。任何企业中的建筑工程都应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作为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者,应参与图纸会审、编写施工方案等各环节,并根据建筑工程的技术措施,合理安排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并尽力做到节约成本,加强监督管理手段。根据具体情况,应实现对特殊结构及特殊部位的技术交底,组织日常检查顺利开展,包括样板活动等。另外,建筑工程管理理论体系中还应涉及新技术、新工艺的质量鉴别,实现分部工程与一般工程的质量评定、竣工验收等,加强对工程质量与安全的事故调查、分析及处理。如果是大事件应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并负技术管理责任。通过全面质量管理组织,再加上小组活动,实现技术创新与技术开发的监督,并对监督资料进行整理和归档,加强技术业务的学习与安全教育。

4、完善技术交底制度

技术交底管理理论体系的建立健全,可让所有施工人员在正式施工前了解施工设计、建筑特点要求等,并在心中对工程项目有详尽了解,便于科学施工。建筑工程的技术交底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工程合同交底。其中应涉及到施工范围及相关技术要求,便于今后图纸审查与索赔。项目管理论坛

(2)设计图纸交底。让施工人员对图纸有所了解,包括建筑的功能、特点、主要部位和特殊部位等。

(3)施工组织交底。让所有施工人员对施工组织设计内容有所了解,并掌握施工方法、施工部署情况、施工计划以及完成任务的手段、方法与组织形式。

(4)设计变更交底。主要对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的交底,必须迅速、及时,避免不必要的返工与浪费。(5)新技术项目交底。主要将新技术中涉及到的工艺、材料、结构等,向技术人员与施工人员进行交底,尽量全面详细,必要情况下需要管理与技术人员的现场施工监督。一般技术交底多采取分阶段进行,以便根据实际情况而随机应变。

5、施工质量管理理论

若想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必须提出质量战略,在企业中塑造质量体系。因为单凭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是没有办法从根本解决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只有通过战略策划,并加入更多的质量文化内容,才能真正实现建筑工程质量的变革。实际上,建筑工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并不是管理思想与理论的缺陷,而是市场竞争压力增大的必然结果。因此,这也对建筑工程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工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则需要在技术与方法上进一步改进,质量管理作为建筑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应考虑与其他系统的结合、一致,实现整个系统的全局最优化。质量管理作为建筑工程管理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其方法与手段的实施需要随着工程管理目标而改变。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正面临经营革命,由传统的生产导向、产品导向以及销售导向转变为更深层次的市场导向、成本导向以及人文导向。也就是原本内向的质量管理需转变为外向型、系统化的管理体系,根据管理学原理,建筑工程中的质量管理应随着方针、政策及目标的不断变化而调整,这也是未来理论体系的必经之路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与质量体系必将在未来得以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已经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建筑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成本管理、人员的安全、企业的经营效益,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但是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在现阶段存在许多的不足:(1)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大部分的建筑工程为了节约人员开支,减少了建筑工程管理机构的人员数量和质量。(2)管理制度深入性不足。建筑行业的相关管理制度都是由一些著名的建筑行业专家等共同研究制定的,但是在各建筑单位中就只是一张纸,他们也都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并不能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上。

一、建立新型建筑工程管理思路体系

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难以全面确立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思路体系,主要是因为我国缺乏管理理论和经验。建立建筑工程管理思路体系是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其实施必须由资深的建筑学科专家和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来组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外建筑行业无论是技术还是理论都比较先进,因此我国在建筑工程管理思路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必须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另外,还必须吸取先进的建筑工程管理方法,并对各方面的资料加以综合和整体。总之,要想确保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必须以健全的工程管理思路体系作为建筑工程总体管理水平提升的基本保障。项目经理博客

二、加强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

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建立合理可行的质量保证体系,将工程的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工程施工企业要根据质量保证体系,形成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系统,树立质量方针,从而让其更加有指令性、系统性及可操作性。要将人、材料和机械各个要素有效结合起来。首先,人是质量控制的核心,要把人作为控制的推动力,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树立工程质量第一的观念。其次,施工材料作为建筑产品的主体,对材料质量的控制是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最后,工程施工的机械是进行施工机械化的主要标志,对现代化项目施工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它直接影响了施工项目的进度和质量,所以,选好用好工程机械设备非常重要。所以,应该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特点,综合考虑各种环境因素,实施有效的施工现场控制,为保证施工质量及安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项目管理者联盟文章

三、加强建筑工程成本管理

现阶段建筑工程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项目成本管理是工程管理不可或缺的内容。工程管理本质特征可以由项目成本管理体现出来。首先,建立项目成本管理责任制。项目管理人员的成本责任,不同于工作责任,工作责任完成不等于成本责任完成。在完成工作责任的同时,还应考虑成本责任的实施,进一步明确成本管理责任,使每个管理者都有成本管理意识,做到精打细算。其次,对施工队实行分包成本控制。项目部与施工队之间建立特定劳务合同关系,项目部有权对施工队的进度、质量、安全和现场管理标准进行监督管理,同时按合同支付劳务费用。再次,施工队成本的控制,由施工队自身管理,项目部不应该过多干预。

四、加强法律建设以及提高部门执行能力

为了保证政府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应该提高监督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质量管理的学习,从而使得监督队伍的业务素质得以提高。另外,质量监督手段也要不断进行完善,增加检测设备,使得监督工作具有较大科技的含量,实现监督工作的现代化。从建设市场的整体来看,市场运行的规则不够完善。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常常会出现。工程质量受到危害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建设市场的混乱所造成的。因此,政府必须建立健全的运行规则,保证这些规则能够真正落实。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对建设单位和建立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督进行加强。在建设单位质量监督方面,对执行工程建设程序的监督进行重点加强。尤其是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质量监督手续办理、施工许可证办理和竣工验收四项程序的监督。

五、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

管理水平提升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就是管理理念,在建筑工程管理水平提升方面,管理理念也是重要元素之一。在我国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中,其理念的表面层析内容比较多,但是对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和意义的研究与分析忽略掉,这也就是说只注重表面工作,忽略实质的工作,这对于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发展和进步有着不利影响。现代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并不是从新发明出一种理念,而是在原有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并对现代化的管理元素和思想进行不断地填充,从而使得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得到彻底实现。值得注意的是,在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确定准确的发展方向,不能片面追求新理论、新思想、新观点,而是要始终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并且创新发展的速度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逐步地建立一套具有我国特色的建筑工程管理理念。

六、统一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

正是由于质量与安全监管体系的合并统一使得质量与安全各自的管理力度大大加强。当前,安全监督机构的工作不好做,很多的相关人员都抱怨施工安全监管较难,手中没有权,也就是没有相应的制约措施和处罚依据,使得安全监督机构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有些企业阳奉阴违使得管理更难落实。因此,对于以上这些情况,部分地方主管部门制定出了地方性的方法,例如,把安全指标与招投标、奖牌联系起来,实践证明,虽然这种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片面性较强,对于大部分的工程还是起不了作用,只能对较少工程起作用,也就是说整体性不强。安全与质量监管体系合并统一后,安全就可以利用质量的手段来进行,质量的保障由安全措施来进行;无论是在查质量时还是在查安全时都要兼顾安全和质量,保正安全不达标的就不进行质量验收,质量不合格的就不进行安全达标评定,二者密切相连,相互制约,这样明显增强了工作力度和强度,并且方法更加科学合理化,使得监管工作由被动局面转化为主动局面,大大提高了监管水平。转自项目管理者联盟

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和安全监督是法律赋予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权利,两者监管的成效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着密切联系,把人们赋予的权利行使和利用好对国计民生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的大问题影响是非常大的;两者体制的合并统一管理,实现了利用质量手段促进安全、利用安全措施保证质量的目的。这种措施大大地弥补了现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精减了管理机构的工作、更加明确了管理机构的责任,并且工作更加科学有序,实现了企业负担的减轻、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时展需求的适应等目标。总而言之,从整体水平上提高了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水平。

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并且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各行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建筑行业也是如此。现代建筑工程要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不仅能够促进建筑工程管理的自动化发展,而且还能够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在建筑工程管理中采用信息化系统的同时,必须与建筑工程企业自身特点相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工程管理人员要清楚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重要性。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为企业施工管理提供其所需的各种信息以及为管理人员组织生产提供辅助决策手段,这也是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最大优点。在建筑工程管理中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及时地、清楚地了解工程进展情况,这对于工程项目的质量以及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有很大的帮助。

第9篇:管理实践理论范文

一、建设社会主义的创新型人才的德育目标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已经到来的时代,学校德育目标的确立必须充分思考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优秀人才。从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结合我校多年的实践,我们提出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的创新型人才的德育目标体系。

(一)国际视野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经济全球化要求学校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人才。为此,学校要在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国际理解、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的意识;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多元文化的吸收,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大气大度、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爱国主义者。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要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国家意识首先是公民意识。学生到高中阶段,有关国家的相关知识已基本掌握,因而重点高中的公民教育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有关体验,学会不同情景下的选择判断,形成一种自觉的意识,这需要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其次,国家意识是法制的意识,这就要求公民自觉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服从社会公认的伦理道德。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它指人发自内心的对国家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信念基础之上的。因而,这种信念只能是建立在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

然而,我们的爱国主义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还要使我们的学生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国际视野要有国际意识,这就是要在审视国际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的情况下,明确自身优势与不足的意识,从而能走出一条自强自立的道路;国际意识要有国际竞争的意识,要能在找到自身相对优势的基础上,敢于与别国竞争;国际意识要有国际合作的意识,要善于学习别国的长处,在国际竞争中把别国的长处变为自己的长处;国际视野还要求我们学生能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有着对世界各国文化的理解。只有在广泛地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的基础上,中国才能发展得更好,我们的文化才能更灿烂。

(二)基于科学认识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一些人的享乐主义,而高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导致了重物轻人、重事实轻价值、重物质轻精神的倾向。在这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学校教育更要倡导精神追求胜于物质追求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在求真求善求美的艰苦探索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思想创新、方法创新的成功,从而树立远大理想,拒绝不思进取;崇尚精神追求,拒绝享乐主义;增强事业心、责任感,远离平庸,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竞争基础上的团队合作精神

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要求社会每一成员有很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与团队精神是应对经济全球化需要的重要措施。

社会交往能力与团队精神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是个体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力量影响生活各个层面的关键性品质因素,它可以分为:1.情绪控制:这是个人摆脱和消除焦虑状态,控制冲动与愤怒,保持镇静与信心、化解不良情绪的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需要在人际交往中锻炼提高。2.认知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体谅他人的感受,是共同生活的基础。目前中小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学生受到太多宠爱,容易形成这方面的心理缺陷,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因而正确地理解他人已经成了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方面。3.人际交往:纠正中小学生,尤其是个别“偏才”和“怪才”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问题,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重要问题,因为任何“卓越”的人才首先应是身心健康的人。4.竞争意识。现代人要有敢于参与社会竞争,在竞争中推动社会发展的勇气。要把竞争与合作在更高的水平上结合起来。

(四)富有激情而又持续稳定的心理品质

在我国中小学的学校教育目标中,心理品质的目标常常受到人们的忽视。然而,事实证明,不管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还是从事社会其他工作,富有激情才会有工作的动力,持续稳定才能保持工作动力经久不衰。因而,培养学生富有激情而又持续稳定的心理品质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至关重要。具体而言,它包括:1.自我感知和自我激励;2.胜不骄,败不馁,勇于挑战,具有承受失败与挫折的勇气;3.处惊不乱,冷静地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

在对社会需要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几个关键词:认知与情感的全面发展、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学生主体意识的逐步增长等。

二、自主发展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我校在多年实践的探索中形成了“自主发展”的德育模式,这一模式是建立在对学生情感发展认识的基础上的。

1.思想品德形成是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学生在情感领域“自主发展”的过程就是一种知情意行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知而行,由行而成情,最终成为他的意志品质。在这一意义上,只有学生自主的发展,才有学校德育的实效,这是学生态度、情感发生发展规律本身所决定的。

2.思想认识提高是不断内化的过程。把社会期望学生具有的态度、价值观真正转化为学生自己观念的过程,是态度与情感内化的过程。大量的研究表明,在这一过程中,外部的条件是重要的,但这一转化能否最终成功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学校教育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在于精心设计德育环境。

3.德育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当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革,教育体制由筛选型、集权型转向综合型、分权型,教育结构由刚性、封闭式转向弹性、开放式,师生关系由权威型转向以独立性、相互负责和交换意见为特征的平等和谐型、民主型,教育方式由灌输式转向启发式,教育评价由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与发展,教育管理由集中、封闭式转向参与式、自主式。对于民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而言,造成一代具有民主意识、能够妥善使用民利的一代公民,其任务自然由教育来完成。由此,实施师生之间民主对话、教学相长的教育,是当前社会发展与当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自我发展”的基础是良好的自主性水平与自主性品质。这就是说,学生已经具有较高水平的自主学习、生活、社会活动的认识与能力,并且学生的自主性活动具有积极的、符合社会价值观的效应。“自我发展”的目标是具有前瞻性的发展空间,即每个学生依据自主发展状况,确立一个可能的发展位置。“自我发展”的载体是学生集体性活动,通过各类有序、健康的学生集体活动,使自身的发展得以实现。

三、自主发展模式的教育实践

我校师生立足学校教育的实践,在教育活动和教育情景中加以不断修正与完善,逐步构建了一套与“自主发展”德育模式的理论模型适应的实践操作体系。

(一)自我教育

我校一贯注重大德育环境的营造工作,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教育的主渠道,把它当作学生自主教育的基础途径。从寓德育于教学开始,挖掘教学的教育性,然后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再后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教育自己。

1.把思想政治课的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我们提出了“将课堂还给孩子”的口号,这不仅是学生智能发展的要求,同样也是学生情感发展的要求。政治课教师难教、学生不愿学是当前政治课教学中遇到的普遍问题,也是困扰政治课教学的一大难题。为此,我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学生参与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所谓政治课中的学生参与教学,就是在政治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主动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应用、实践的能力,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我校教师在尝试和运用参与教学方法的实践中,采取了以下方法:共同参与教师的备课,客串教师进行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自己回顾、小结归纳,由学生根据教学的要求自己来组织和筹划社会实践,设立公民论坛。

2.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我学习、自我教育

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任务与其他学科相比,最大的特点是要求学生在掌握马列主义基础理论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必须重视学生的“内化”,也只有在学生的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内化”。

为此,教师在让学生通过“学生导读”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根据“导读”内容自编自排小品等活动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向社会请教。在自愿组合的基础上,3至5人为一组。先由组长召集,确定考察专题、联系考察单位、设计考察提纲以及考察报告的撰写和打印等分工负责。同学们在社会考察中,采用多种形式,如实地参观、听领导介绍、采访职工、收集资料、摄影、摄像等。考察结束后,在政治教师及语文教师的指导下,每组完成一份图文并茂的考察报告或论文。最后由课代表或班干部主持,召开各组的考察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学习。

(二)自我评价

在学校德育中,开展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自己与学校要求的差距,作出恰当的学习决策;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促进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判断能力的提高,将在德育自我评价中形成的能力迁移到其他学习领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日常行为的评价。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往往通过活动与交往表现出来。因而,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评价首先通过考察和评价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来进行的。

2.对学生班队活动的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各种活动之中。因而,一方面学校把开展各种活动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活动本身来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的指标是:活动的独创性、活动表现形式的艺术性、内容的思想性和学生的参与程度等,分别赋值并加以综合评价。评委由学生自己担任。

3.对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对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进行评价的依据是:选题的现实性,看选题是否具有现实意义;报告的独特性,看选题的视角是否新颖,是否有独到见解;报告的思想性,看报告内容是否健康向上,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成就等;报告的逻辑性,看报告的分析是否合理,逻辑性是否强。有时还举办一些社会实践的汇报展览,既让全校同学接受了教育,又检验了同学们社会实践的成果,并要求学生自我作出评价。

4.个性心理素质评价。随着社会的变化,独生子女的增多,个别成绩优秀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问题:学校奋发向上的精神给一些同学带来了沉重的学习压力;个别学生由争强好胜发展到自私自利;个别学生有较严重的内向型性格;少数来自全国各地来的学生所面临的适应性问题等。学校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中所存在的不同心理问题,结合中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特点,将心理教育与个性心理素质评价结合在一起,注重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教育性。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每天向学生开放,由富有经验的心理咨询教师接受学生的咨询,做到诊断、咨询相结合;心理咨询室除坐堂咨询外,还设立了“悄悄话”信箱,解答同学们所提出的各种问题,解除同学们的心理困惑。依据这些材料,心理咨询室的老师会同教育研究室和其他各方面的老师,对一些学生进行个案分析,较全面地评价他们的个性心理素质,对症下药,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法。

(三)自我管理

1.树立学生示范群体

在学生中树立示范群体,是我校“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发展”学校德育的重大实践活动之一。它对学生自我教育、主动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我们先后培养了四个示范群体。

一是政治上要求进步的学生党建示范群体。我校已坚持高层次德育多年,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党建工作,进行党的基础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举办了数十期青年业余党校,参加培训人数达2000多人。每学期发展学生党员7-8名,近几年来已发展学生党员70人,学生党员不仅自身要求严格,而且在班级、年级、学校各层面都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他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同学,成为学生中的表率。

二是发扬“金牌精神”、品学兼优的示范群体。这部分同学不仅学习目的性明确、学风端正、成绩突出、成果累累,而且品德优秀、表现突出,在班级、年级和学校中的影响很大,是同学们羡慕的“成功者”,这批学生成为学生中科技与人文结合比较完美的榜样。

三是不断注重人格完善的团队干部示范群体。这部分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乐意担任社会工作,珍惜学生干部岗位,不辜负同学们的信任。他们在实践中注重自我修养,无论在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技艺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等方面锻炼很大,提高很快,他们最终以胸怀宽广、为人诚恳、情趣广泛、学习努力、成绩优秀、言行一致、工作主动、办事公正等优良作风赢得全校学生的尊重。

四是在逆境中不断成长成才、自强不息的示范群体。这部分学生虽然身处逆境,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面对困难、正视困难、自强不息、刻苦顽强、克服一个个困难,最终取得成功,受到全校师生的好评。

2.创建特色班集体

学校的特色班创建工作是根据自主、自愿、自动的原则展开的。首先各班同学根据本班学生个性、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讨论制定班级特色,而后在充分吸取同学意见的基础上主要由班委、团支部围绕特色讨论并制定特色班级创建计划,向学生处提出申报。学期末学生处将根据各班申报计划和小结对各班特色创建工作进行审核,再对审核合格的班级进行表彰并举行特色班挂牌仪式。

特色的创建是一个自主建班的过程,它给每个集体留下了自我发展的空间,让同学们能够自己选择自我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从而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一选择过程中,班级的凝聚力更强了。在同学们的努力下,一份份有班级特色的班级公约出台了,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活动开展起来了。班级集体在同学心目中产生了更为强大的吸引力,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一个家。

3.开展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是同学们自主活动、自主学习的重要阵地之一。在这里,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课外学习内容,自己策划、组织学习的形式和过程。我校学生爱好广泛,兴趣浓厚,喜欢钻研,原本都是个体行为,学校及时把他们组织起来,成立了学生社团联合会,下设27个社团。学生社团联合制定了章程,学生社团、协会、俱乐部等也制定了管理条例。每个社团由社团成员自己聘请一名指导教师。社团小型活动两周一次,参观、制作网页、沙龙、咨询、讲座等,活动形式多样,生活活泼。同学们在自己喜爱的社团里施展着自己的才华,社团活动的开展弥补了课堂学习的不足,尤其让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在社团活动中找回了自信,找到了发挥自己价值的土壤。

4.构建自主管理、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