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劳动文化范文

校园劳动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劳动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园劳动文化

第1篇:校园劳动文化范文

关键词:以文化校;校园文化;观念形态;组织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149-01

在学校发展中,只有重视人的作用,重视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树立“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 这样一种理念,学校管理文化才能真正得到确立,校园文化才能浸润每一个人。

校园文化的基本内容,根据学校的内部必备条件和外部的社会地位,应当具有文化风貌、精神素质、行为规范三个基本要素,由这三个基本要求展示出文化设施、观念形态、组织活动,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校园文化结构,从而体现出三种不同的文化,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从“三要素”着手,通过抓“三要素”展示出“三种形态”体现出“三种文化”。

观念形态是校园文化的内核,反映的是学校全体成员的精神特质。其表象是精神文化即思想文化,是以德育为首的思想正治工作的效应,是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这种表象,集中在价值观和道德观上,由此培养出学校精神,学校形象。因为价值观是指学校领导者和教职工对于学校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根本观点。是一种群体意识与个体意识的结合。群众意识的价值观,既隐于学校的全部教学活动和管理活动之中,又由全体成员的思想意识再现于学校的各种成效之中,如教学的成绩和科研成果,以及有形价值的发展和无形社会影响,社会地位、社会舆论和对人民教育的贡献。虽然教师是个体劳动,而成果仍然是集体的,要使教师的思维运动,即个人需要、期望、能力、理想所造成的个人目标、创造发明、荣誉、职称、经济收入等与目标统一起来,融洽起来,在实现集体目标的过程中,同时获得个人需要的满足和个人才能的发展,只有当个体意识的价值观与群众意识的价值观结合为一体,才是校园文化的价值观形成之时。校园文化的价值观形成,学校成员才有良好的群体归属感,认同感,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才能明显,集体的荣誉感、自豪感才能很强烈,才会产生“校兴我荣”的劳动热情。道德观是指学校全体成员的社会公德观念的职业道德观念,就学校而言,可以从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中来反映出的意志行为,即立场、态度、目的和情操。教师的职业崇高,责任重大,承担着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使命,只有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增强为教育献身的精神,把道德观与价值观紧密结合,才能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文化设施,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化,它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校容校貌。文化设施应分层次,第一层次是总体形态,是校园空间上的全貌。布局虽成定局,但环境的和谐安静还是可以创造的。第二个层次是校园建设分布的组合体,学校的绿化、美化、净化,对学校特色的渲染。第三层次是室内外的陈列、布置、张贴、卫生、节日、集会、标语、展览、版墙等乃至各种造型景观等,是最直接表示学校意图。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是在学校特定的环境中,以美的表现手法在各种物质载体上的表现,其用意凝聚着学校成员的观念意识,让人见物见人,让校园文化设施的型象体现出学校风貌、学校特色。

组织活动,表现出校园文化的行为规范,是学校精神的体现,观念意识的表象,是校园文化中最直接表现出来的组织文化。学校组织是分工协作的系统,分工恰当,结构合理,从而放大人们的功效,产生叠加效应,产生互补功效,抵消消极力量。学校的组织有主体组织和服务组织,只有主体组织的作用发挥越大,学校对社会的贡献越大。服务组织必须保证主体组织的任务实现。学校成员劳动有主体劳动和一般劳动,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突出教师教书育人的主体劳动,而教师是个体劳动,只有在集体劳动下才有成果,才能出成效。所以,校园文化的组织文化,要讲领导科学,管理科学,领导艺术,要发挥领导核心系统和中层班子的积极作用,下上协调有序,渠道畅通,充分调动教工的积极性,让良好师风得以发扬。活动作为一定的文化现象,也是校园文化动态的集中反映,可以是教育活动,群团活动,课外活动,校外活动。但各种活动必须有明确的方向和任务,都要贯穿一个中心――德育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核心,立足一条道――教学中心的轨道,突出一个目标――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目标。

组织活动需要制度文化导控。制度文化是观念意识形态反映在行为上的规范化,是文化建设见诸成文的反映。是校园文化中带有约束性的意志体现,也是校园文化赖以形成和坚持的条件。制度文化内容十分丰富,有规范学校全体成员行为的综合型,有根据各类人员特点,有针对性的岗位职责型,有对部门、岗位工作提出要求的职责范围型,有规范人们在各个工作环节及特定场所行为的规划办法型,有学校以外的有关上级部门颁发的需要全员遵守的外来型。一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办学精神,发扬本地区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文化特色,具有民族性。二是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不强求划一,具有独立性。三是校园文化的形成要有一个过程,形成的因素较多,一但形成就要有相对的稳定性,成为全校教职工的心理结构和行为习惯。四是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几个人能创造出来的,必须具有群体性。

学校文化要具有权威性,形成无形的约束力,使校园制度文化发挥出特有的功能作用。一是导向功能,通过制度的制订贯彻,执行引导教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二是约束功能,用一种以文字的文化力量来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保证学校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三是尺度功能,通过对制度的执行、检查、衡量人们的工作实绩,作为奖惩的依据。四是服务功能,让制度起源于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服务于教育教学。

第2篇:校园劳动文化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 公民教育 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095-03

公民教育就是将全体社会成员培养成合格的社会公民的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加强公民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公民意识,把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融为一体,正确理解和行使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区别于社会的在学校校园存在并传承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校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等。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掌握知识、陶冶情操、培养个性、发展能力、提高素质。

一、基于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大学生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

当前大学生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民主、权利、平等等现代化的意识。但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对公民意识的理解存在较大偏差,对公民意识的认识更多停留在书本上和口头上,没有真正内化为个人意识,更不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应有的公民素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公民意识的淡薄。对国家、社会的关注不够,更缺少作为公民应有的关于个人与国家、社会关系、权利和义务等知识层面的认知,因而表现为缺少主人翁意识,对社会缺乏责任心,做事情缺乏主动性。另一方面,公共精神的缺乏。缺乏现代公民应有的正义、责任、参与、奉献、自主、公心、宽容、理解、同情等风范和风尚。在校园,我们经常会目睹公共设施遭到破坏的现象,一些学生不关心学校发展和建设,不关心公共事务,自主、自律意识差等。

公民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道德原则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现出来。因此,依托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各种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作为校园的主角以及校园文化的受益者,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把我们的大学生培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民,这对于优化育人环境,实现时时、处处、人人的全面、全员、全程育人,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创建品牌化的高职院校以及增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推动大学生公民人格的成长和精神素质的提升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开展大学生公民教育实践活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切忌唱高调,也尽量不向学生灌输大道理,应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学生主体参与性强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熏陶和教育,获得正能量,从而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实现公民教育的目标。

(一)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培育学生公民意识。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在“花海林园・美丽南职”设计和规划校园硬件环境建设方面,在学生中广泛征求创建的方案,让学生意识到学校重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学校以校园环境为实践场所,在学生中开展劳动周和“体验日”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学生在劳动和体验过程中,不仅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光荣,同时也迫切地希望全体师生能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而这样的想法也促成了他们在劳动结束后能更加懂得重视劳动和主动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为进一步推动“美丽南职”建设,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共同营造更加优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将罗文校区金葵广场向日葵养护管理项目面向校内学生团队进行公开招标,学生团队通过竞标形式获得葵花地“领养、领管”权。公告一经,同学们竞相组队竞标,希望领养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最终共有五个学院获得向日葵地认养资格。

学校通过征集校园创建方案、校园劳动服务周以及认养、护理向日葵和绿化校园环境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体会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培养热心公益、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实行校园劳动服务周之后,学生乱丢乱扔现象明显减少,维护校园环境的卫生意识增强了。

(二)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和执行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规范意识和民主意识。一方面,督促学生严格遵守现有的规章制度,帮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针对学生出现的新问题也相应制定新的规章制度,同时鼓励和指导学生制定班级公约来规范群体的行为,逐渐形成制度约束习惯和有序的自我管理局面,促进形成和谐集体。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社团自主管理、体育节和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活动的策划与管理、食堂伙食监督管理等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最终的自主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教师“放权”让学生自主管理,给学生信任与尊重。比如由学校翰林演讲与口才协会承办的“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价值观”主题演讲比赛活动,从制定策划案、场地的确定和布置、人员的分工与安排(联络、接待礼仪、主持、拍摄、音响设备技术、计时等),再到会场秩序维持、后勤保障以及善后工作,一切都由学生全程负责,分工到人、责任明确。这期间会涉及与校内各有关部门、领导、老师、参赛学生以及其他社团(晨曦摄影协会、校礼仪队等)的协调与沟通。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学会了平等互助、团结合作、相互尊重,激发了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完善的欲望,形成民主意识。

(三)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公民意识。2013年以来,学校党委搭建师生与学校领导相互沟通的机制平台,举办了“校长有约共话南职”一系列主题活动,通过“师生、干群沟通平台”、校长热线、院长热线、部门热线等平台充分广泛听取民意,鼓励广大师生参与学校管理,让学校领导可以直接了解、倾听师生诉求和建议,促进学校科学决策。师生可直接与校领导交流学习上的困惑、烦恼,促进师生成长成才。同时对于向学校建设和管理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的师生,还设立和颁发“献言献策奖”。该活动引起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大家主动思考,集思广益,大胆献言献策,积极参与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主人翁责任感明显增强,成效显著。

为了指导学生科学使用网络,培养学生的公民媒介素养,学校充分利用各种校园媒介资源作为大学生接触和参与媒介实践活动的阵地与平台,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媒介活动实践的主体。2014年6月,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新媒体中心揭牌成立,这是一家由学生负责学校微博群、微信群、学校官方贴吧、手机报等新媒体的应用研究、运营管理的学生社团,在广西高校中尚属首创。新媒体中心成立和投入运营,有利于学生直接参与学校的建设管理,进一步筑牢网络宣传阵地,极大地畅通师生与学校领导、各二级部门的沟通渠道,不断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同时也为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明确个体对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充分挖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公民意识教育内容。通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内各项实践教学活动,对大学生进行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公德意识和法制意识、科学理性精神等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学校人文社科部在学校金葵花广场开展了主题为“共建‘金葵文化’,争做出彩南职人”的系列实践教学活动。此次实践教学活动旨在促进大学生学习和践行学校“金葵文化”,提高学生对“金葵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传递正能量,像校花向日葵一样“有点土壤就发芽、有点阳光就灿烂、有点雨露就成长、有点果实就回报”,力争做一名出彩的南职人。同时,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和实际,开展“校园文明状况”调查活动。利用一些平时易见的校园不文明现象作为切入点展开调查。通过观察与思考,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校园文明状况,进而明确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制定文明公约,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做到知行统一,不断提升自身文明道德素质。

三、开展大学生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效果

(一)加强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营造了良好育人氛围。以“花海林园・美丽南职”为建设目标,以“绿化、林化、彩化、香化”为校园园林景观标准,倾力打造一个2000亩的美丽校园。通过“花海林园・美丽南职”建设,立足于把校园环境建设成“陶冶学生情操的花园,育人启智的学园,发展兴趣的乐园”。在设计校园环境时,集观赏、教育、生态与一体,不仅注重优化校园自然环境,更着力于校园文化环境的优化,力争让校园内的每个字、每条路、每块墙壁、每个景都能成为陶冶情操,启智育能的好教材。

(二)拓宽了校园文化建设途径,丰富了活动内涵,形成了事事育人,人人育人良好局面。学校抓住新生入校、党团活动、主题班会等各种契机,抓住教室、宿舍等师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新载体和形式,通过开展一系列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深化认识,践行规范,促进行为操守养成。学校每个活动的开展,每项工作的过程,都要紧紧围绕“育人”这个宗旨,使学生真正获益,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娱乐、学会求知、学会做人。

(三)培养了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了大学生的多种技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了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各项活动的开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与陌生人交流的过程,比如文明班级、宿舍文化创建以及调查问卷和采访活动,要求同学们每一次开口说话前,都经过深思熟虑,小组讨论,让自己的沟通更有效,让每次行动效益更高。

2.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重在合作,大家分工明确又相互合作、相互学习最后实现相互提高。在整个活动中,同学们相互间更容易发现彼此的优点,增进同学间的感情,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3.培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形成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无论是讨论采访对象,还是活动开展中出现各种状况的应对处理,都要求同学们集思广益,考虑问题和处理不断成熟和全面。在不断完善活动方案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相信这些磨炼对他们走上社会后,更加能面对遇到的挫折、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苦与甜无疑是有益的。

四、一些思考

校园文化的载体是校园环境中的设施、设备、景观和人等,在众多物质因素中的某一个方面要表现出某种稳定的精神品质和风貌需要进行长期的雕琢,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就人来说又包括全体师生。校园文化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形成,要充分认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不断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建设,为大学生融入学校或社区创造条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下转第119页)(上接第96页)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新载体、新方法,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的格局。同时,思政课改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加大课程的实践教学力度,鲜活课堂教学素材,实现理论讲授学习与行为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学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有机结合,为进一步深入探索思政人文课程知行合一的教学改革起到积极推进作用,打造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共享平台,共同承担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责任。

总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活动,其活动价值具有多元化。不仅有利于营造一个清洁整齐、文明和谐、民主平等的校园,而且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提高全民素质也将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王艳玲, 马欢欢.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

[2]黄平.对新时期大学生公民教育内容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8)

[3]许丹丹.探析高校大学生网络文化观[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1)

[4]伍琼中.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探析[J].广西教育(C版),2013(11)

第3篇:校园劳动文化范文

(一)职业教育校园文化的特征

1.显著的职业性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直接为地方经济和行业建设服务,它与市场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职业教育明显的特色体现在地方性与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市场导向性三个方面。因此,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就会打上职业性的烙印。

2.鲜明的时代性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要求职业学校始终与社会经济相伴发展,决定了职业教育校园文化的时代性特别明显。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赋予校园文化新的内容,如竞争意识、效益观念、谋生创业、诚实守信等。

3.突出的开放性

职业学校必须秉承教育的开放性,在办学任务与要求方面贴近市场设置专业,培养为区域经济服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这就决定了职业学校的办学必须是开放的。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将在一个开放的、多元文化交流的氛围中进行建构。

(二)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本课题组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对传统的校园文化内容进行整合改造,研究确立了从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成长规律来设计校园文化的建设内容,创新提出了构建金字塔式校园文化体系,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成人”的校园文化内容,简称为基础文化平台。这是每一个公民都必须具备的,是具有共性的文化平台,是校园文化结构的底层和基石,是校园文化体系的第一个层次,如诚信、团结协作、勤奋刻苦等文化品质的培养。

2.培养“成才(做技能型人才)”的校园文化内容,简称专业文化平台。这体现的是具有职业学校特点的文化,是与专业及岗位紧密结合的文化,如学生技能的培养以及安全、质量、效益、成本等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及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个性文化建设,这是校园文化体系的第二个层次。

3.培养“成功”的校园文化内容,简称发展提升平台。如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创新、创业和复合式综合能力,达到培养特色人才和具有“企业家”精神人才的文化高度,这是校园文化的第三个层次。

二、校企共建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试验

(一)基础文化平台建设

校企共建校园文化团队经过调查发现,企业要求员工的综合素养排名中,靠前的是勤劳、责任、团结、沟通等素养,而技能反而排在后面,企业重视的是学生基本素养,因此,课题组把培养学生“成人”的基础文化放在首位来建设。通过校园精神理念引领、德育管理规范、社团活动推动来建设基础文化平台。

1.融入企业精神,共建校园理念文化。研究团队对企业的价值观进行分类归纳、内化吸收,开发研究出具有企业特色的学校顶层价值观,形成了职业学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如江阴中专树立为幸福人生奠基、为企业发展加油的办学宗旨。

2.强化综合素养,建设积极德育体系。通过德育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江阴中专进行了创建积极德育的实践:积极的校园文化陶冶人――文化育德;严格的行为规范训练人――行为铸德;丰富的知识学习滋养人――知识养德;艰苦的技能劳动磨练人――劳动砺德。

3.拓展隐性课堂,共建校园社团文化。社团活动是培养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载体。江阴中专校注重社团建设,组建了书画社、摄影社、九狮队等二十多个文艺社团,成立了义务磨刀队、文明志愿者队、校园协警队、礼仪队等近百个志愿服务队。

(二)专业文化平台建设

1.营造专业文化环境。职业学校的专业环境建设要具有职业特色,必须引进企业文化,课题组从校园环境、系部环境、教室环境和实习环境四个层次来布置专业环境文化。在校园里,设立企业灯箱宣传牌,将校企共建单位的企业精神、管理理念、价值追求等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在系部,各专业设立专业文化长廊,有针对性介绍本系及本专业的专业特色、发展历史、就业前景以及合作的企业等;在教室和实习车间体现企业行为规范文化的各种标语、警句、规范和体现教学要求的项目化训练图解、技能训练的“名师标兵”剪影镶贴其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着企业文化熏陶。

2.企业参与教学。学校每学期通过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行业、企业领导和专家参与专业设置及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或修订工作,听取企业意见。在课程改革方面,将企业最需要的知识、最关键的技能、最重要的素质提炼出来,融入课程之中。在学生教学实习方面,课题组运用企业管理中的9S管理方法(整理、整顿、清扫、清洁、节约、安全、服务、满意、素养)。9S管理是强化学生技能之外的职业素养培养,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在学生顶岗实习前,学校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及高技能人才进课堂兼任学校教师。学校也开办了“企业课程选修班”,为学生讲解企业文化、职业道德、企业规范、劳动纪律、安全生产要领等,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操、劳动纪律观念和安全生产意识,为顶岗实习和就业奠定思想基础。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仍旧属于学校教学的延伸,为加强管理,学校聘请大型企业内退或退休的基层和中层管理干部组成顶岗实习管理队伍进行现场管理。江阴中专在实践中摸索出“五员共管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管理,弥补了顶岗实习的管理真空。

3.校企合作办学。为加深校企合作,体现浓郁的企业文化,学校与企业联姻,先后与江阴华联、江阴国购、江阴华地、洪腾液压等企业签订协议,组建了相关企业冠名班,实现了技能人才招生、培养、就业的定向化,达到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引厂入校,校企合作办学是现在职业教育加强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课题组积极探索这种办学模式,江阴中专与江阴联合汽车修理厂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学校出场地,企业出资金和设备,建成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投资500多万元的校中厂。汽修厂除对外营业外,同时为学生的实习、创业提供平台,校企双方共同组织教学,毕业学生择优录用,实现实习、就业零距离。

4.校企合作培养师资。课题组制定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每位专业教师每年下企业实践不少于1个月。另外还制订了“访问工程师”计划,即每年选派骨干教师到大中型企业,跟随企业工程师进行3~6个月的工程实践锻炼或参与企业科研项目,近似于挂职顶岗。教务处、实训处与相关系部加强教师访问期间的业务管理及考核,将“访问工程师”经历作为专任专业教师评聘职务的必要条件。

(三)发展提升平台建设试验

1.创业教育“上课学专业,下课学创业”,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或具有创业特长的同学,学校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通过创办创业园、创业开放日等,由对内(学生)营业逐步转向对外(社会)营业,创设浓郁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目前参与课题研究的学校都设立有创业项目,江阴中专校实体创业项目25个,淘宝网注册项目5个。

2.创新能力是具有“企业家精神”员工的重要特征。课题组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企业的技术配合下,积极开展和参加各级创新大赛,成绩名列全省职业院校创新大赛前茅。

3.复合能力提升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应变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课题组通过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以及开办长电班等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三、研究成果

1.完善了校园文化体系

课题组成员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打破传统的对校园文化内容的分类方法,重新整合,创新设计了基础文化平台专业文化平台发展提升平台的三级校园文化平台的内容体系,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成效,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体系建设。

2.深化了校企合作内涵

校企合作往往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不平衡现象,合作层次也比较低,从最初的“学校送人”“企业选人”到企业能参与专业建设、提供实习基地等。虽然校企合作的力度在逐步加强,但企业共建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还不明显。本课题组以文化搭桥,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加以改造,让企业共同参与文化建设,深化了校企合作的层次,调动了企业的参与热情,深化了校企合作的深度。

3.加速了师生专业成长

学校的一切改革和研究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课题组构建的基础文化平台专业文化平台特色文化平台体系,符合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发展规律,培养的学生综合素养好,专业扎实,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4.提升了学校办学声誉

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办学成效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认可。2012年学校成为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学校,获得了“江苏省职业学校德育特色学校”“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四、研究反思与政策建议

研究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还不强,后续研究要由点及面,加大校企共建校园文化的覆盖面。企业的参与积极性还不高,后续研究要寻求支点,激发校企共建校园文化的积极性。

第4篇:校园劳动文化范文

一、良好的学校环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美化学生的心灵

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不但要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有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心灵,坚强的意志和丰富、健康的情感。绿树花草掩映着的高大校门,雄伟壮观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体育场、安静而整洁的实验室,引人入胜的图书馆,绿草如茵的中心花园,以及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都能给人以美的感受,都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奋发学习的豪情,激励他们为理想、为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一个没有规划、到处存在脏乱差现象的校园环境,一定是让人感到不舒畅、不开心的。身处其中的学生往往就难于形成丰富而健康的情感,美好的心灵以及高尚的情操。相反,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够对学生良好情操的养成,心灵的净化起到推动、涵养作用。

二、良好的教育环境是教书育人的重要条件,是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客观呈现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与教书育人活动息息相关。只有创造一个安静、整洁、优美的校园,防止污染、噪音等公害的出现,才能保证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才能保障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校园环境的布局要以育人为目的,要关注人文关怀。在校园内广植花草树木,要注意乔木、灌木、花卉相结合,巧妙联接丰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装点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使校园内一年四季绿树常青,季季有花,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富有生命力和凝聚力。这样的校园环境可以减轻师生员工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中的劳累,缓解他们的疲倦;同时又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进取、不断超越。

良好的教育环境还有利于良好校风的形成。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美”。一切美的情感品质,来源于审美主体(人)创造性的劳动。师生员工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优美、整洁校园的同时,也能逐渐加深对于美的认识,激发他们对美的渴求与再创造的欲望,并培育他们对劳动的热爱。古人云:“入庄严殿堂而敛声,至优雅胜景而屏息。”在优美整洁的校园里,人们将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更加自觉地注意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以至爱护一草一木,尊重他人的劳动,进而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讲文明,讲礼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等。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考虑,我校十分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把校园绿化和校园文化建设列入每年的工作计划和议事日程当中,并作为学校育人中的重要一环来抓。由于学校重视,目标明确,资金保证,狠抓落实,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的绿化面积已占学校总面积的35.3%,校园文化覆盖学校各个区域。尤其是2014年开展“教育创强”以来,我校的校容校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个清新、优美、整洁的育人环境已经形成。近年来,由于效果明显,我校多次被评为“县文明单位”。

结合我校创造良好校园环境及其良性效应的实践经历,以下谈几点我们在优化育人环境过程中的做法和思考。

第5篇:校园劳动文化范文

学校后勤保障着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生活的物资供应和管理,后勤人员是在进行一种潜移默化的无声教育,是着眼于学生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服务教育,这种教育是学生在课堂上、教科书中无法找到或看到的教育。而在"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言行育人"的后勤"四育人"中,校园环境文化的育人作用占有相当大的份量。

1.建设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实现环境育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当师生置生于整洁、优美、文化品位非常高的校园环境中时,就能使人精神振奋、愉悦、潜移默化地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积极向上。一个美丽的校园环境需要学校后勤人员的精心设计,通过学校环境建设,表现环境育人的功能,把教育体现在有形的学校后勤工作中。

1.1打造洁净优美的绿色校园。按照净化、美化、绿化、硬化的原则,把校园环境当作"隐形教育课程"来打造,一方面我们对校园进行正确定位,规划校园的教学区、运动区、绿化区(榕树林-龙文棋苑)、综合活动区的布局,整体美观大方,生机盎然。一进校门,就可看到绿树、花草,处处花红树绿,处处鸟语花香,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体现了高格调的文化环境氛围,如同走进一所美丽的花园。另一方面,学校的绿化与学生的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学生在参与绿化管理的劳动过程中,既学到了劳动的知识技能,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又培养了热爱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进一步内化为优良的品德素质。

1.2学校针对学生年龄小,对各种现象缺乏鉴别能力的特点,我们采取了以下两点做法:第一、巧设宣传标语。当你踏入高坪小学,细心的你会发现,校园里错落有序地竖立着精致的宣传标牌,或大或小,或方或圆,或机灵的动物造型或可爱的植物造型,点缀在优美的校园之间。宣传标语内涵意蕴俊美,融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对增长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情趣、增进学生热爱生活和学习有着极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二、在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同时,狠抓学校的环境卫生。学校严格落实"卫生评比"和"日常行为督察"制度,加强卫生评比,强调把搞好卫生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视为一体,德育处每天都要组织学生干部对各班的室内外卫生进行评比,对乱扔垃圾的同学给予曝光、通报,慢慢地学生就养成了不乱扔垃圾的习惯,都能自觉地把垃圾放进垃圾桶。学校各班还开展了"环保,从我做起"等环保主题队会活动,学生们积极行动起来,不乱扔废弃物,自觉收集饮料瓶和废弃纸张,这无形当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受教育的乐趣,提高了思想素质,如今,一走进我校你都能看到一个干净、整洁的校园,体会到一个拥有良好校风学风的精神文化氛围。

2.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针对校园文化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自觉性的特点,近年来,我校精心规划校园环境,注重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2.1学校在校门入口处,建成一个"现代科学精神,培育学生公民素养;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学生精神脊梁"的展示墙,在教学楼布置传统文化,主要以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为主题,一层一个方面,校园南楼的两层楼以"仁义"为主题,在每间教室走廊墙上悬挂"仁、义"的历史故事,而在校园北楼的三层楼则以"礼智信"为主题,在教室走廊墙上悬挂相关主题"礼、智、信"的历史故事。校园东楼主要是书画、音乐室,根据这幢楼的楼体功能,我们安装了"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图文并茂的解说展板。

2.2走廊文化是环境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走廊脊梁上设计安装了形状统一的双面展板,摘录了著名的文学名篇,如:《三字经》、《弟子规》、《大学》、《旬子》、《孟子》中的佳句名篇,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2.3根据学校建筑特色,在教学楼通往操场的过道两旁墙壁上安装中华美德"忠孝"文化展板,左侧为图文并茂的《二十四孝图》,突出"孝"的主题;右侧围墙有蜿蜒曲折之形,我们安装了"龙之脊梁"――古今名人介绍展板,突出"忠"的主题。

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言语时刻提醒学生,让他们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就会对他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逐步养成与环境相协调的好习惯,感受到学校是他们成长的乐园。

3.创设特色的班级文化

班级是学校的基础细胞,班级文化是每个学生都看得见、摸得着、时时刻刻能感受到的文化。

首先,学校对每个班级的教室布置做了基本的统一要求:黑板上方张贴学校统一制作的"诚实勇敢,文明好学"横匾,中间是鲜红的国旗图案,寓意是"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学生要确立为建设祖国而学习的奋斗目标;

其次,教室内两侧墙上的张贴名人名言,用以激励人心,催人奋进。

第三、各班级设置图书角-书柜里有琳琅满目的图书、开设读书专栏,开展班级文化沙龙,让师生进行心际交流。学校把读书纳入一项常规管理,引导师生品读经典,开展随笔漫谈,感悟教育,让师生读懂美丽、读懂人生的价值,通过读书振奋精神、健全师生的品格、提升境界。

第6篇:校园劳动文化范文

近年来,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校园美化、绿化工作做得相对比较好。如有些农村学校在校园中种植果树、松树、花卉、中药材等来美化校园,逐渐形成了优美的校园环境,师生闻着花香,迈着轻盈的脚步并带着愉悦的心情步入校园,享受大自然的气息,但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农村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只注重外在和硬件设施的建设,而忽略了软文化的建设,金絮其外,败絮其中;二是农村中学对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认识模糊不清,存在误区。认为校园文化就是校园风气,认为软文化建设就是搞活动,走走形式,没有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真正用途。针对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困难,我们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来解决。

二、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改善方法

(一)要丰富校园文化,首先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真正内涵

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指由师生以校园为主体,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设的,以文化冲突和整合为表征的亚文化系统,也是社会的亚文化,它是整个学校存在发展方式的总和,是学校特有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氛围的统一,是办学目标、校风、校貌、学校传统的综合体现,它主要包括校园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只有充分认识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才能建设好校园文化。

(二)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1.美化校园环境文化

学校环境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场所,优美的校园环境能陶冶情操,激人上进,给人舒适感,同时也是一所学校硬文化建设好坏的评价标准,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理念,所以学校可以从美化校园入手,提升学校的社会地位。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建设行动,让学生负责植树、种花、除草和浇水等任务,还可以安排班级参加“大扫除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劳动最光荣”,在他们的参与和创造中使校园变得更美丽,这样会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要关注班级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文化环境中能愉快的学习和生活。

2.完善校园制度文化

每个学校的制度文化都千差万别,我们要尽量完善自己学校的制度文化,大到校风、校训、校纪、校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等,小到中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对教师的管理制度,其中包括作息时间、课堂教学、开会制度、请假安排、福利待遇等。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做到精益求精。如某中学的校训“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体现了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办学理念。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完善校园制度文化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丰富校园精神文化

在长期的工作和学习中,师生常常会感到校园生活的单调和乏味,生活常常被繁琐的工作和课业占据,时间久了,不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不耽误工作和课业的基础上,应该丰富师生的业余生活,如在教师中开展一些书法比赛、体育游戏活动、野炊、自主旅游等活动,学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参与课外的人文活动,例如文艺演出、诗歌朗诵、讲故事、公路越野、校运会、庆六一文艺汇演赛等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多做一些助人为乐的好事,帮扶附近的老弱病残,进行感恩教育活动,丰富师生的校园精神文化生活,让师生们在校园中感受“爱”和“快乐”。

4.规范校园行为文化

第7篇:校园劳动文化范文

关键词: 校园文化 社会关系 语文课程

如果从本质上界定,则学生首先是人,是以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人。因此,要对学生和学习做本质性的分析,应该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以人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和逻辑终点,就必须认识人的本质。

依据的观点,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一句话,人的本质,在于人具有社会性[2]。

由此看来,学习也是一种劳动,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包含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即学习者、学习对象和学习资料。学习者就是学习的人,即学生,这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对象是指学习者自己,也就是学习的客体;学习资料是指学习者用来学习的一切手段和材料,即中介系统,包括教材与教具,知识与技能,方式和方法,等等。

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人际和谐的基础。人是社会的细胞,人与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谐。[3]

文化,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下,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社会教化的过程,即后天行为的社会化过程。可以说,文化是特定条件下的社会关系的总和。[4]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各种课内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和全体学生,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校园文化,也就是在校园这一特定条件下的文化,是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的特殊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校园文化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关系,但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的目的是创设一种社会关系的练习体系。可以这样理解校园文化:它是教育者依据现实生活中大社会关系,为了帮助学生将来适应现实生活中社会关系的需要,根据实际的社会需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精心设计出的一种处于模拟状态的社会关系。校园文化是提供给学生在校园里的接受、学习社会文化的训练场,是社会文化的教育体系;是学生学会培育、建构社会关系的演习场,是学生学会培育、建构社会关系的练习和实习体系。

一般都认为,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完整统一。[6]我认为,所谓工具性和人文性只是语文本质属性的体现途径和表现方式,而不是语文的本质。

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和其他生命的被动性、适应性的活动相比,人的劳动必须在和他人的关系当中产生和发展,人的劳动必须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体系当中展开和进步。人的劳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实践活动。[7]真正意义上的人不能生活在没有他人的、绝对的真空中。人和他人来往和交流,必然要以语言和文字为工具,用语言和文字来抒发感情、传递思想、沟通信息。人用语言和文字,把自己思维的经过和结果构造出来,表达出来,传播出来。语言和文字,即语文,就成了思维的载体,思维的外壳。人的思维、感情、理智,是在社会关系中,是在人与人的交流和来往中产生、发展的。语言和文字,即语文,也就成了构建、创设社会关系的工具。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发展历史,不同的思想意识,不同的生活习俗,也就有了鲜明的民族特征和独特的民族精神,也就有了与众不同的构建、创设自己社会关系的独特的工具,也就有了本民族的个性卓然的语言文字,即本民族的语文。从这个角度讲,语文本质上是一个民族长期生存和发展、展现民族独特魅力的精神文化的结晶,又是一个民族继续生存和发展、保持民族独特魅力的精神文化的标志,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总是经由其“语文”建构和表达出来的。很多学科可以是特定的国家和民族的,也可以是全人类的,而语文从来都是特定的国家和民族的。语文担当着连接民族的历史与现实、彰显民族的理想与追求的职责,从而在“根”的意义上构筑该民族个体成员与民族整体之间的心灵联系。如果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的话,那么语文就应该是民族精神的精华。[8]从这一角度出发,语文的本质应该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表现途径和方式的、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社会关系体系的根源性的构建方式。所以,王蒙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根基是中国的语文。他说:“我坚决相信汉字是废除不了的,汉字废除了,等于中国就没了。”[9]

校园文化的活动方式有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宣传教育、社会实践、组织管理、后勤服务等,课堂教学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另一个角度看,校园文化也是一种隐形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10]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在诸多学科中,语文最能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最能锻炼学生构建社会关系体系的能力。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家长的关心,需要同学的帮助。学生就可以借助学习语文,和现实中的教师和家长交往,和现实中的同学交往。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阅读教材,审美品鉴。这就要求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教材文本的编著者的期望,分析辨别文学批评家鉴赏家对文学作品的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学生甚至可以和作品著者、教材文本的编著者、评论家鉴赏家和其他读者交往,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哪怕他们遥于古代、远在天涯,都丝毫不妨碍学生和他们神交。相比其他课程,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受到的束缚最小,发挥的能动作用最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创设社会关系的能力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学习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普通的社会关系是指现实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语文学习中的这种社会关系的特殊性在于不仅包括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如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还包括与文学作品、作者、批评家、鉴赏家的虚拟的人际关系。语文学习中的社会关系,跨越时空限制,几乎毫无阻隔,是一种既有“实交”又有“神交”的、处于更加自由状态的人际关系。

可以说,校园文化是提供给学生在校园里接受、学习社会文化的训练场,是社会文化的教育体系,是学生学会培育、建构社会关系的演习场,是学生学会培育、建构社会关系的练习和实习体系。语文应该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表现途径和方式的、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社会关系体系的根源性的构建方式。也可以说,对学生而言,语文就是微观的、狭义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就是宏观的、广义的语文课程。校园文化就是微观的、狭义的社会文化体系和雏形的社会关系体系,社会文化和社会关系就是宏观的、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更丰富、更深刻的校园文化。

如果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语文是民族精神的精华,校园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缩影,那么可以说,语文就是校园文化的精华和根源。

参考文献:

[1]张奎良.关于马克思的人的本质问题的再思考.《哲学动态》,2011(8).

[2]王浩斌.巴黎手稿对人的本质及其表现样态的阐释.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第33卷(2).

[3]刘婷.人的社会关系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构.《法制与社会》,2007.9.

[4]宋德新著.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8.

[5]郭广银,杨明等著.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2.

[6]佟勖功,李灿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本质属性.《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1.

[8]钱广荣.语文的本质内涵――质疑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学语文》,2010(3).

[9]曲荣芳.由工具到文化.《语文教学研究》,2012(1).

第8篇:校园劳动文化范文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职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融合

作者简介:芈志坚(1966-),男,安徽宿州人,苏州大学保卫处,助理研究员。(江苏 苏州 215131)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5-0147-01

高职教育在“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指导下推行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战略,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然选择和唯一路径。校、企要想达到全面合作和无缝对接,实现合作效益的最大化,就不仅要搭设校企间知识技能合作的桥梁,更要坚持以人为本,搭建“合而不同”的校企文化交融的桥梁。

一、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校企文化融合“合而不同”的主体结构

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的灵魂,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创建符合高职学生发展规律、满足人才培养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校园新文化是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中心任务,也是校企文化融合的目的。因此,校、企文化的融合是两种文化优秀元素的交融,是对原有校园文化的提升,在两种文化融合中“合而不同”,优势互补,对解决学生从“校园人”到“企业人”的转变将起到文化引领与导向作用。

1.弘扬主体,博采众长,在融合中坚持高职校园文化的主体作用

相较于国外职业院校动辄上百年的办学历史,国内高职院校组建时间一般比较短暂,校企文化融合只有成功合作的示范,缺乏规范理论的指导。有些高职院校在对接、融合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对原有的校园历史文化、本体文化和传统文化没有很好的依托和继承,对融合后的校园文化发展前景也没有明晰的规划,没有遵循文化发展与创新的规律,盲目的与各类合作企业文化进行硬性的组合,从而割裂了校园文化自身脉络,失去了文化源头,导致校园文化的自我式微与发展的自我迷失,造成了校园文化的趋同化、异化与媚俗化。

校企文化融合不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简单叠加,更不是用企业文化代替校园文化。在校企文化融合中,校园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体”的方针。因此,高职院校要在培养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任务指引下,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理念指导下,遵循全面培养人的教育规律,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依托校园本体文化,主动选择核心价值观与学院精神、办学理念、校训基本一致的企业文化;主动选择强调社会效益和历史责任的企业文化;主动吸收这些企业文化中有利于校园文化发展的积极因素,积极培养学生符合企业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努力创造出独具特色、个性突出、内涵彰显的创新型、素质型、技能型校园文化。

2.优势互补,多元拓展,在融合中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主导优势

高职院校要实现与企业的深入合作,真正发挥为地方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和保障作用,唯有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性,让产业文化融入教育,工业文化融入校园,企业文化融入课堂。让行业、企业在高职院校的发展规划、教育教学、实习实训、教材编写、质量评价、队伍建设、人才需求、专业布局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主导作用。真正使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求“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变”,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对接与融合。

3.尊重人格,激励创新,在融合中突出“以人为本”的纽带作用

探求校、企文化的内涵,两者面对的主体都是“人”,两者都是围绕“塑造”与“熏陶”对人进行教育和提升。高职校园文化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发展”,在“怎样培养人才素养”理性价值中发挥作用;企业文化是“尊重员工的劳动,关注员工的价值”,在“怎样发挥人才作用”理性工具中发挥作用。校企文化融合的本质就是把学校培养人(使人具有社会价值)与企业使用人(进一步发挥人的价值)两个过程连联接起来,把“学习驱动”与“就业导向”有效衔接起来,把“校园人”与“企业人”有效统一起来。由此,高职院校要紧紧抓住“以人为本”的纽带,构建“人本”校园文化,实现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

二、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校企文化融合“三位一体”的路径机制

纵观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结构,都大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与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是文化的灵魂;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和标志;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保障和基础。因此,校企文化融合可以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按照对应的层次,构建“三位一体”的融合路径与机制。

1.把握重点,构建校企精神文化融合的核心

高职院校应大力挖掘学校历史文化资源,在承袭办学传统,凝练办学理念,弘扬学院精神的同时,使学校的办学理念、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徽、校歌等,主动融合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等企业精神文化的元素和精髓,形成以诚信敬业和服务责任为重点的职业道德,经世济用、开放协作的职业情怀以及价值凝练、风格独具的校园文化新风。校、企文化精神层面融合可以从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和实训文化四个方面构建。

(1)构建合作型教师文化。学校要面向企业广纳贤才,聘请一批在企业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优秀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在教育教学中实施“双师制”、“双班主任制”,同时要引导教师转变心理视角,注重与学生平等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精神和创新思维。

(2)构建开放型学生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培养学生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协作意识、责任意识和独创精神,使其具有良好的交际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

(3)构建多元型课程文化。坚持理实一体的教学过程,设置与岗位需求对接的教学课程,明确以培养学生技能素养和认知能力为目的的教学目标,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材编写指导思想,实现由“教材”向“学材”的战略转变;注重校本教材开发,注重与技能的衔接,注意适应不同地区、专业学生的特点,充分考虑职业院校学生的年龄结构与知识水平,形成既赋编写规律又富人文关照的“学材”。

(4)构建人本型实训文化。注意学生实习实训的合理诉求,注重人文关怀,努力优化学生实习实训的环境、氛围,尽力使学生的专业与实习岗位相匹配;安排的岗位和操作要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实习实训的内容、时间和劳动强度要符合学生的年龄、体能和知识;劳动前注意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教育,同时制定安全事件发生的紧急预案,切实使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训过程成为学生专业能力深化、个人素质提高和个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2.着眼长效,创建校企制度、行为文化融合的机制

没有文化的制度是落后的制度,没有制度的文化是无根的文化。因此,应把无形的文化建设落实为有形的行为方式,形成规范的制度程序。把制度渗透到每个环节,通过制度的强制性使其在执行中不断强化,最终变成校园成员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从而达到促进和深化校企文化融合的良性循环。

由此,高职院校要大力创建校企文化融合的各类制度和机制,用制度把融合后的文化固化下来。

3.抓住重点,夯实校企物质文化融合的基础

物质文化建设是校企文化融合建设中的基础载体,是维系学校与企业文化融合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校企物质文化融合可以以实习实训设施建设和环境布置作为突破口,建设重点在于“仿真”。

(1)加强实习实训设施建设。积极联合企业实行共建,创立校企共用、共享实训基地,教学实习实训设施的结构和功能上应是“仿真”职业环境,此外要建立理实一体化的专业教室,融实验展示、演练实训、考工、生产多种功能为一体,能够体现企业高职实际操作流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2)校园环境布置突出行业特点。作为高职院校,校园环境建设和布置要融入行业特点、企业特色,让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式教育。一是完善对学校设施合理命名;二是营造具有职业特色的道路文化和广场文化;三是创建具有行业、企业特色的楼道文化。实现教学环境、校园环境与职业氛围、工业文化零距离的融合。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校企文化融合建设中要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校园文化的主体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文化主导性优势,把握重点,着眼长效,确立机制,优化路径,有力促进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对接与融合,切实培养出满足企业需要、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世界名著导读[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2]马树超,郭扬.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9篇:校园劳动文化范文

一、细节管理。常抓不懈

(一)健全制度,重在落实。学校围绕着校舍的保修、室内外环境的保清、备品的管理、学生食宿的管理等,先后制定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定期检查验收,该奖则奖,该罚则罚,严格执行,坚决兑现,决不敷衍。有件事我还记忆犹新,那是2009年的一天,八年级的李波和同学开玩笑,一失手把教室的玻璃打碎了,班主任说虽然你不是有意的,但按学校的制度理应赔偿,他听很是不满,班主任就通知家长,家长来校后,也很不理解,气冲冲地要把孩子领回去,还愤愤地说:“我们不念了行不行!”班主任和相关领导见此情形,就耐心细致地做家长工作,希望他能理解学校,制度不是针对某个人制定的,执行起来要一视同仁,如果你的孩子不兑现,别人怎么办?再说,对孩子的成长也没有什么好处,这绝不仅仅是几个钱儿的问题。那位家长听后,理解了学校的用心,最后心悦诚服地交了赔偿款,对他刚才的态度表示了歉意,并坚决地表示一定要让孩子好好念书,听老师话。

(二)小处着手,点滴做起。关注细节,关注小事,从点滴抓起,这是我们抓管理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可说是一个成功的经验。公寓楼建成后,学生入住率已达90%以上,家距学校不到一公里的学生,也住宿了,学生家长反响都很好。舍务管理也是从平时的点抓起。如对餐具的存放,被褥的折叠,拖鞋的摆放也都不放过,舍务老师指导到位、叮嘱到位,有些学生很少做家务,被子叠得不规整,老师就手把手地教,直到合格为止。习惯成自然、成自觉,这样坚持经常,学生逐渐地形成了做事有序、做事有样的好习惯。

(三)内外兼顾,不留死角。校园卫生环境的保持和清理,不管校园内外,教室内外,一概到位,不留死角,连厕所每天都按时清扫。学校领导班主任老师以身作责,躬身示范,为净化美化校园和学生同劳动,副校长张振东分管体、卫、艺的工作,他不光动15,还亲自动手,身体力行,和同学们平垫操场,清除杂草,种花栽树,打扫男厕所。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同学们都抢着干,每天,卫生都打扫得非常彻底。这样,同学们既创造了整洁清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又培养了责任意识。

二、优化环境,重在育人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我们常说:“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育人,育人有多种方法,而环境对育人的作用更不可小觑,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同样可以改变人、影响人,也可以熏陶人、陶冶人。环境对学生习惯的培养和人格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寝室和教室的清扫中让学生懂得“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在公物的爱护和环境的保持中,让学生记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古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让学生认真做好每件小事,通过校舍校园管理的一些小事来育人,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贵在坚持,重在养成。在校园校舍的管理中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一种是没有什么习惯的习惯。”让学生在清扫校园的劳动中,在整理寝室的内务中,在擦洗教室的玻璃、桌椅和地面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热爱劳动的习惯,吃苦耐劳的习惯,培养集体荣誉感。

(三)文化建设,书香四溢。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校舍建设中一项重要内容,让学生在感受校园舒适、洁净、温馨的同时,还时刻浸润在浓厚的校园文化之中,典雅的楼内墙面文化,内容丰富,以及每个楼层和教室窗台上摆放的姹紫嫣红的鲜花,与教室内个性化班级文化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营造了高雅的教育氛围,在教育改革中创造了独具魅力的校园文化,达到了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