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劳动安全感悟范文

劳动安全感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安全感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劳动安全感悟

第1篇:劳动安全感悟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症状;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进富裕发达城市去寻求财富。在辉煌的背后,他们却要面对另一种无奈,即为了外出挣钱养家,他们不得不把年幼的孩子留给自己年迈的父母去照顾或是托付给别的亲戚。关于这些留守孩子,我从未真切地去关注他们的生活和他们存在的问题,直到我从我儿子身上感悟到这一问题的隐患。

下面就以我和我儿子的真实经历来讲起吧。我儿子出生的时候,我和他爸爸都有各自的工作,如此我一个人因为无法兼顾到工作和孩子,无奈之下,在儿子七个月大的时候,不得不狠心割爱地把他送到乡下他姥姥那里。儿子刚去乡下时,他每晚都哭得很厉害,这种情况大约持续一两个月,孩子才被迫学着适应了那里的一切,至今想起,还禁不住让我心酸。人都是有感情的,如果我曾给孩子完整的母爱,他又怎会如此没有安全感呢。

现在儿子三岁了,我要将他从乡下接回来上学,儿子虽然聪明可爱,但是身上多少带些问题儿童的特征,如,固执任性、胆小没有安全感、不合群等。教育心理学上说,早期的童年经历和家庭关系对人后天的人格和心理发展都有重要影响。有我儿子的实例,我不禁想到农村那千千万万的留守儿童,他们的处境又怎样,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他们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1.生活条件差

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父母又长期在外,难以顾及到儿童的日常生活情况,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发育受到影响。另外,这些孩子大多年龄较小,还不会自我照顾,他们的个人卫生也较差,我们可以经常在乡下看到几天不洗脸或是几周不换衣服的可怜留守孩子。他们没有玩具,没有零食,更没有娱乐爱好。

2.学校成绩欠佳

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有的上学经常迟到,有的甚至有逃学的经历。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毕竟自制力还差,父母对他们的总体期望不高,使得他们没压力,也没动力。他们的监护人多是老人,老人文盲比例大,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孩子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也由于隔代监护,存在明显的管理弊端。加之多数老人一人带几个孩子,还要承担家务和农活,他们基本上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3.亲情缺失的心理问题

父母远在他乡,缺乏及时沟通,孩子放学回家面对的是花甲之年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然而祖父辈的隔代教育,要么产生极度溺爱现象,要么就是严重的代沟。更不幸的是寄居在亲戚家的孩子,他们长期寄人篱下,过早学会看人脸色行事,这样的孩子要么是乐观懂事型的,要么则是脆弱敏感型,极小的失败挫折都能给他们的生活蒙上阴影。

4.道德行为出现偏差

中小学阶段的孩子,自律能力还很弱,父母不在,其他监护人和孩子关系又非比父母,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行为一般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不少孩子纪律散漫,出现行为偏差。在家不听祖辈教导,在校不遵守校规,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等不良行为,有的甚至迷恋网吧和游戏厅,因而沾染很多不良习气。如果说成绩差影响孩子成才,那么道德缺失将直接影响他们做人的高度。

5.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留守儿童中,年龄小的孩子还有爷爷、奶奶接送,稍大一点的孩子则是自己往返学校和家之间。因为家中没有母爱的温暖,孩子放学后会逗留在外面,或是三五成群的在河边或马路上嬉戏,这都令人担忧。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的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或代养人的看管若不到位,就更存在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二、针对留守儿童的上述现状提出的建议

1.家庭方面

父母应多分配给孩子一点爱和时间,不要总留给孩子离去的背影和长长的期盼。世上只有爸妈好,任何关系都无法取代亲子关系。特别是温暖的母爱是孩子童年幸福快乐的源泉。以我的亲身体验,我强烈建议年轻的母亲们,不要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过早地扔下不足学龄的儿童去外出打工,孩子的健康成长重于一切。

2.学校方面

对于学龄儿童,学校算是孩子们的第二个家。老师实际也成了与孩子们相处最多的人,最容易发现他们问题的人。老师要多关注留守孩子,了解他们的心声,并在学习和做人上多做榜样,积极引导孩子健康发展。另外,校方鼓励大龄留守孩子住校,专设教辅老师。这样便于学校加强集中管理,也可做到及时与家长沟通。同时,还应多组织一些校园或班级活动,以丰富孩子们的校园生活。

3.政府方面

第2篇:劳动安全感悟范文

关键词:校园音响系统;校园广播;背景音乐。

音乐,是我们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伴侣。从小培养学生好的音乐素养,是我们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驾驭学生正确健康的音乐审美取向,是我们校园美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学校是利用校园音响系统播放校园背景音乐。散学时分,放松的音乐伴着孩子们依依惜别校园。设置的上下课铃声摈弃了刺耳的闹铃声,欢快活泼的下课铃声告诉我们完全放松的课间休息时间来了,孩子们听着音乐从一节课中的紧张状态舒缓下来,暂时休息,为下一节课养好更充裕的精力。所谓背景音乐,主要是指在校园的午间节目穿插播出的,起到调节节目节奏、烘托节目内容、改变节目组成等作用的有歌词或无歌词的音乐作品。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体验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对生活保有乐观的态度,对未来充满热切的期待。有些学生的生活态度比较消级,心理问题比较突出;有些学生对未来信心不足,非常需要心理辅导。不过,学生们普遍喜欢音乐,午间校园广播不但起到新闻报道、宣传学校教育方针的作用,而且是极好的音乐心理调养的机会,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作用巨大。

一、“积极心理学”的视野是前提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然而在实际操作上往往以问题为中心。这种消极的价值取向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环境,忽视学生的成长潜能和主体能动性[1]。“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逐渐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回归本原,而音乐可以令学生精神振奋,使学生具有责任意识,最终成为具备一定知识,掌握一定技能,富有同情心的有用人才。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重点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教育是一种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发掘学生的表演潜能和创造潜能,使学生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情感,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享受美的愉悦,获得情感陶冶,进而快乐地学习和生活。这完全符合“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一种更宽泛的视野,重新整合心理健康的各种要素。毕竟,心理教育是一个系统,只有把各学科、各要素有机结合,互补与重组,才能发挥心理教育的最大功能[2]。从这个意义上看,音乐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不仅是必要的,更是可行的。

二、作品贴近学生是关键

“积极心理学”蕴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例如幸福、满足、满意、希望和快乐。音乐形象新颖而富于变化、鲜活而充满创意,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与情绪体验。因此,背景音乐要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价值,无论是目标、内容,还是手段,都要贴近学生。

首先,目标贴近学生的发展。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音乐教育也是如此。在音乐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就要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丰富学生的体验,健全学生的人格,净化学生的心灵。为此,教师要选择圣洁、高贵的音乐引导学生。当学生读书需要平和的心态时,教师就用速度缓慢的音乐使学生的心态趋于平和。当学生的学习需要热情时,教师就选择大乐团演奏激发学生的热情。

其次,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教育只有融入生活才能产生力量且成为真正的育人活动,而融入生活的育人活动必然具有真实、自然的品格[3]。在音乐教育中,音乐作品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爱好,完全可把思想内容积极、健康的流行歌曲引入音乐课堂,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悟现实,体验生活。

最后,方法贴近学生的能力。因此,音乐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为此,教师可将多媒体技术引入音乐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想象。因为音乐教育是将音乐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学生,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得到相应的感化与感悟。

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学生,重视学生个体成长的经验,给予学生积极的关注与评价,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得到尊重、懂得分享、充分感悟和享受快乐。

三、适合当下情境是重点

经过比较与思考,我们大体上把校园广播的背景音乐氛围四种:

1.恢弘大气、沉郁顿挫:这样的音乐大多很有气势,有有助于振奋士气,更好的帮助播音传达撰稿人的感情,也更有利于唤起听着的共鸣。例如《火之战车》、电影《珍珠港》主题曲等。

2.温婉细腻、娓娓道来:偏向于叙事类小说及访谈类节目,在传递感情方面,用音乐说话的效果可以表现的淋漓尽致,还有助于把听众带到一种意境,例如:音乐小说《只能谈情,不能说爱》的组曲。

3.轻快明朗、阳光向上:这种音乐适合放在节目的开头,能给人平易近人之感,具体到节目,更适合服务于访谈类节目。例如《Flowers in the river》。

4.节奏感强,热情奔放:这类背景音乐是很适合在体育类或娱乐类节目中播放的,可以激发感情、鼓舞斗志,至于娱乐性质的广播,就更需要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校园背景音乐一定要选好曲目。在好多中小学校园文艺汇演中,有些孩子演唱的是通俗的成人歌曲、网络歌曲,还有演一些与他们年龄不符的“哈韩”街舞,“RAP”(说唱)。一些浅俗的歌曲对孩子将来的音乐审美取向起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在适当的时间播放适当的背景音乐很重要。早晨,可放旋律轻柔,清新舒缓的世界名曲,如《蓝色多瑙河》、《月光奏鸣曲》以及中国民乐,如古筝、葫芦丝、琵琶、二胡等演奏的纯音乐。课间较长的休息时间可播放《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争当四好少年》、《诚信歌》、《礼仪歌》等歌曲,把我们需要大力推广的主旋律音乐当作背景音乐,孩子听来听去,耳熟能详,久而久之就会传唱了。劳动的时候可以播放我们熟悉又活泼的《劳动最光荣》,游戏的时候可以播放《春晓》、《跟彩虹一起成长》等优秀儿童歌曲。

四、播放技巧也不容忽视

第3篇:劳动安全感悟范文

【关键词】 美育 语言美 教态美 板书美 欣赏美 感悟美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地、有计划地进行美育教学。特别要抓住主阵地--优化课堂结构,渗透美育。在英语教学中,通过渗透美育,促使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把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所以美育也是小学生最易于和乐于接受的教育。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渗透美育?如何能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从而感受美,欣赏美,让学生始终对英语保持浓厚的兴趣。下面我就英语课堂中如何渗透美育内容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教师是美的传播者

1、教师的语言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小学英语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自然流畅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能,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培养学生良好听力和英语语音语调。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专业语言,要在简明、准确、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和韵律、节奏等方面下工夫。英语教师必须坚持用英语教学,让学生用英语来想英语。同时,相应的“体态语”要尽可能符合英美人的习惯,这种“仿真”,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并置身于英语语言环境之中,以满足学生语言美之心理需求。

英语教学的语言不仅要具有与其他学科一样的形象性与确凿性,还应追求语言的韵律感、幽默感、新鲜感。作为一名英语老师,除了口语流利外,还要学点洋腔洋调,注重语意与语境、语调与语速相结合。“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将为有效的口语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英语时,具有节奏感的语调,听起来像外国人特有的那种韵味会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到语言的另一种美。学生在欣赏中获得了令人陶醉的美感,就会增强说英语的欲望。

2、教师的教态美。要实现美育教学,首先要增强外语教师的审美意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修养。教师教态要亲切自然,态度端庄大方、热情活泼,衣着美观得体,既可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愉悦,又为教学活动创造了一个美的氛围。教态美包括仪容、风度、神情、目光、姿势和举手投足等等。教态是无声的语言,它能对有声语言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修饰作用,可以使教师通过表情让语言的表达更加准确、丰富,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所以,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

3、教师的板书美。板书是教师课堂教学思路的高度浓缩,是教师的微型教案,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是对教材的一种艺术再创造。板书设计要文字精练,一目了然,运用和谐的色彩,图形、表格等构图清晰。创造板书的形式美可以强化课堂教学效应。板书形式的美,顺应了学生喜新、好奇心理,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生发美的思索。科学实践证明,人对不同色彩的注意程度是截然不同的。色彩搭配合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单调的色彩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厌倦情绪。精心设计的色彩搭配、和谐美观的板面,更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也是课堂美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平时授课时我通常用黄色笔强调某一词,用同一色笔书写同一规律的知识。这种习惯有利于加强记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二、学生是美的实践者

1、在音乐中欣赏美。音乐是最能直接感动人的艺术。音乐活动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陶冶儿童的审美情趣,因此我们就应该把音乐引入课堂。与音乐课堂教学相比较,可以发现这两门学科存在着许多共同点。可见在审美能力的培养上它们也必然有很多的共同之处。教授根据课文内容重点编写的歌曲、韵文、小诗时、让学生边唱边跳,或边说边动,在优美的韵律中,在欢快轻松的气氛中,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课堂教学内容也因此较易为学生所掌握。

第4篇:劳动安全感悟范文

【论文摘 要】安全问题时刻警示着人们,学校当然更不例外,教育主管们明确提出“安全第一,教学第二”的口号,可还是星星点点出现一些问题。我——一名农村初中体育教师,从教十多年来,对学生体育安全方面做了一些深入的了解和调查,并得到一些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措施,希望能与广大体育教师共勉。  

 

一、分析农村学校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因素的影响 

现阶段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苗。在家里可算得上是“小皇帝”、“小公主”。父母固然喜欢,可要算最喜欢是爷爷和奶奶。受全民创业号召,年轻的都出去打工挣钱,只留下老幼留守。想关心孩子只能通过电话嘱咐,没实际效果。孙子辈在家要啥有啥,久而久之,养尊处优,不经“风雨”,没有事情阅历。 

(二)生活方式的影响 

过去的学生,生活条件较差。学生回去基本上能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少数的还下地干轻微体力活,在劳动中得到锻炼。那时学生的体能素质比现在的孩子好得多,社会阅历也较丰富。 

时代不同了,生活条件也好了,家庭富裕了,应该说孩子们的娱乐方式比以前更丰富、更方便。不像我们儿时空闲除了做些追逐跑,捉迷藏等游戏,要想打球那只是一种奢望根本就没钱买,但现在的孩子选择的方式却是上网、打游戏机、看电视,他们懒得去户外运动。再说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怕吃苦,好享乐。吃要吃好的,穿要穿名牌,行要专车。在校很少吃饭,零食不断,回去敞开肚皮暴食暴饮。以上这种“重营养,轻运动”的观念要不得,运动就易受伤。 

(三)家长期望,学校生存影响 

父母吃惯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苦,不愿孩子再回到农村,一心想孩子“走出去”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有空闲学生们既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又要面对父母们为他们安排的各种培训,不给他们丝毫的喘息机会,而学校为了生存,一心抓质量,把它视为生命线、生存线、风景线。质量如何抓,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学习、吃饭、睡觉这条规律线,从不打乱,直接抹杀了孩子们的灵性,学生成学习的机器,身体得不到锻炼,体质很弱。 

二、避免伤害事故的方法 

我们教师都知道,学生70%~90%时间在学校,对外界安全知识宣传知之甚少。学校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安全教育的重任。我们承认进行体育项目运动时的确有一定的危险性,但只要组织有序、保护得当、适当降低练习难度、有效地教学管理,伤害事故还是可以避免的。 

(一)细致深入了解学生情况 

开学初,教师对新接触的学生一无所知,为了使以后的课堂教学安全有序,有必要及时对学生身体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建立详细档案,上课时做到区别对待。同时,教师应制定上课点名制度,且要长期坚持,对当堂课的学生情况做好记载,安排特殊学生见习。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了解学生后,针对教学内容实行因材施教,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有效练习。 

(二)抓课堂常规,用纪律约束 

每学期开学第一堂课,在室内进行课堂常规讲解。因为它是进行安全教育的第一步。课上对刚处于或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进行正确引导且就室外课提出要求,从服装、挂件饰品、运动前中后都作了详尽规定。最后,让学生签订《体育安全责任状》,给学生头上一个“紧箍咒”,做到警钟长鸣。 

(三)学习相关的保护帮助技能 

首先,了解的是进入初中阶段,学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开始发生变化。男生易冲动,好表现,做事往往不顾后果;女生进入青春期之后,产生害羞心理,再加上天生胆小怕事,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男女生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来引导。其次,《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对五个学习领域做了详尽的阐述。在运动技能领域的目标有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1]。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能对以后的学习、生活终身受益。而技能的学习离不开必要的保护与帮助,它是我们学习技能时避免伤害事故发生的手段和方法。例如,学习双手胸前传球时,初学者接球动作手型做得很好,但没球性,动作僵硬。接球时众多学生感到手生疼,有的甚至“崴手”。如何化解来球力量,成为急需解决的难题。这时应引导学生探究“以柔克钢”,探索出顺球的来路回收。 

(四)体验规则,珍惜生命 

体验,是组织和引导孩子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2]。我们知道体育运动项目和游戏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则。学生进行比赛、运动时必须遵守规则,否则比赛不公平,安全不保障。例如,我用垫子、栏架、标志筒、实心球、带“鱼钩”的体操棒、废弃的塑料瓶,上“野外训练营”的公开课时,就是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内容,自订规则。在练习中不断补充,趋于合理,再进行比赛。促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树立安全意识。 

(五)检查隐患,思考总结 

课前带领学生一道去检查场地是否存在隐患。在教师提示下,对器械的牢固性进行排查,把伤害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现在国家执行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07年常州市中小学在《标准》选择测试项目上作了规定,初中三个年级都有掷实心球这一项目。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既要组织严密,又要指导学生合作探究投掷方法。学生在练习中做到相互关心、帮助、共同提高,并且随时关注自身和他人安全。长期坚持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终身受用。 

第五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说明“学生的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及力量素质连续十年下降,而耐力素质持续20年下降;超重及肥胖学生检出率迅速上升;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3]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其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学校体育显得尤为重要。体育课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主阵地,化解体育安全事故似乎成为体育发展的绊脚石。其实只要我们不厌其烦抓实抓好安全教育,学生产生丰富的积淀,通过有效教学,定能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六)培养骨干,协助教学 

 现在一般都是大班教学,面对五、六十名学生,甚至更多,一般都采用分组教学,一名教师分身无术,就须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骨干,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学习中起到带头作用。教学骨干预先了解动作要领、保护与帮助的方法,练习时协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4] 

 

参考文献: 

[1]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国家新课程教学策略研究组·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方法指导,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2006 

第5篇:劳动安全感悟范文

谢娜约会四型男《我的男男男男朋友》

综述:爱情喜剧电影《我的男男男男朋友》由香港导演赵崇基执导,汪东城、谢娜、李承炫、谢依霖、胡兵等主演。胡兵饰演的王永成是一位有房有车有事业的成功人士,虽然有三个拖油瓶女儿,不过英俊成熟又多金,最能给女人生活上的安全感。李承炫扮演的动漫宅男许博文,一直活在动漫的二次元世界里。刘令飞饰演的陈翰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人,给他一架钢琴,随手就能边弹边唱情歌。汪东城饰演的郑皓,曾和谢娜一起来北京打拼,但10年过去了,仍然无房无车无户口。如何搞定这四款各具魅力又各有风险的男人,最后选择准才会更幸福?本片将为观众揭晓答案。

风靡微博的情感故事五个正在变成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作者:张嘉佳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综述:被誉为“微博上最会讲故事的人”的80后作家张嘉佳,目前出版了新作《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这是张嘉佳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33个关于情感的动人故事,其中部分故事早在出版前就已在微博上爆红,创下1,500,000次辖发、超4亿次阅读的惊人纪录。这33个让人心动的故事,《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人》、《骆驼的姑娘》、《暴走萝莉的传说》等,大多以张嘉佳身边的朋友或是同学为原型,讲述了发生在管春、胡言、幺鸡小人物身上的一段段情感经历。本书尚未上市,其中五篇故事已成功售出影视改编权,《你会不会说话》(书中的《老情书》篇)交给著名导演陈国富,将会展现出浪漫有趣的南京爱情故事。而《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暴走萝莉的传说》则交给幸福蓝海影业,前者目前已经确定要在四个国家取景。

继《特种兵》系列后又一部铁血之作《热血英雄》

作者:李建林出版社:羊城晚报出版社

综述:李建林继《特种兵》系列之后又一部铁血佳作。小说叙述了无父无母的猪娃波澜起伏的人生经历和身边发生的一幕幕抗战故事,爱国精神与英雄主义、智与勇、信与爱交织辉映,用不同视角展现出极具破坏性的战争场面,以及残酷的现实激发出的劳动人民的爱国热情,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和画面感直击读者的头脑。作者用尽笔墨对游走在战场上的各类人物故事以及形态进行描写,向世人展示了充满热血抱负、坚定信念的普通百姓的百态人生。

最具浪漫情怀的“上尉诗人”詹姆斯·布朗特

James Blunt2014登峰捍月北京演唱会

时间:2014年1月4日20:00

地点:万事达中心(原五棵松体育馆)

综述:最具传奇色彩的歌手,最具浪漫情怀的“上尉诗人”。他是英国女王亲卫队中的一位皇家军官,也曾作为北约维和部队的一员被派驻到科索沃,在战争中,他对人生有了更加真切透彻的感悟,并将这些感悟融入他后来的音乐,风格温暖又夹杂着淡淡的忧伤,尤其是单曲《You're Beautiful》,被人誉为Elton John名曲《YourSong》的现代版。他在创造了专辑唱片发行量最大神话的同时,也获得了两项lvor Novello Awards大奖和2006年的5项格莱美奖提名。

国际名导还原最真实的《卡门》

国家大剧院制作乔治·比才歌尉《卡门》

时间:12月20日-23日19:30

地点:国家大剧院

综述:比才歌剧《卡门》是当今世界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数百年来久演不衰。如今,在西班耵,至全世界,“卡门”这个名字已成为爱情与自由最贴切的象征。本次国家大剧院院版《卡门》,是由国际著名导演弗兰切斯卡·赞贝罗领衔的顶级创作团队于2010年国家大剧院歌剧节为大剧院全新制作的皈本。此皈本着力突出歌剧本身的“真实主义”风格,视觉上以雄浑大气的历史感,将歌剧《卡门》时“大歌剧”气象充分展现。赞贝罗曾执导多个版本的《卡门》,并曾与美国大都会歌剧院、肯尼迪艺术中心、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歌剧院、斯卡拉歌剧院等世界一流剧院合作,为观众还原一个最真实的《卡门》。

为期12天 6组国际艺人Modem Sky Festival 2013摩登天空音乐节

时间:11月27日-12月8日

地点:ThinkPad space、愚公移山酒吧

综述:11月27日-12月8目,以国际化阵容和高品质音乐著称的摩登天空音乐节将强势登录北京、上海,变身中国最大型音乐节实验室,展开为期12天、6组国际艺人、双城各6场规模各异音乐现场、两个音乐创意高峰论坛等系列活动,都将以“Close-靠近”为主题,传递美好愿景,并从各个角度诠释音乐与生活息息相关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为两地观众送上全新蜕变的城中音乐节新方式。

身临其境体验冒险经历 INFINTITE无极限密室

时间:即日起-11月30日10:00

地点:INFINTITE无极限密室

综述:密室逃脱,是一种密室逃脱类游戏,一般需要玩家在游戏中寻找线索,一步一步逃离密室。自从作者推出第一个版本后,该游戏就深受世界各地网友的喜爱,随后掀起了一股“逃离房间热”。但如今,仅在电脑上轻点鼠标寻找线索已经out offashion了,真人密室逃脱热潮已经疯狂来袭!真人密室逃脱让你身临其境地感受来自封闭空间的压迫感和时间的紧迫感,一个个谜题都需要你亲手解开,让你体验从未有过的冒险经历。更棒的是,游戏需要团队的沟通与合作,因此还能增进同学、同事、家人、朋友间的互动和了解。

开心麻花2014爆笑贺岁舞台剧《小丑爱美丽》

时间:11月21日-12月15日19:30

第6篇:劳动安全感悟范文

关键词: 英语课堂教学 传播者 实践者

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也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何谓美育,它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既是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美育教学,特别要抓住主阵地——课堂,渗透美育。在英语教学中,通过渗透美育,促使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使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所以美育也是小学生最易于和乐于接受的教育。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从而感受美,欣赏美,让学生始终对英语保持浓厚的兴趣?下面我就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是美的传播者

1.教师的语言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小学英语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关系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自然流畅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中,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和英语语音语调。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专业语言,要在简明、准确、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和韵律、节奏等方面下工夫。英语教师必须坚持用英语教学,让学生用英语来思考。同时,相应的“体态语”要尽可能符合英美人的习惯,这种“仿真”会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并置身于英语语言环境之中,以满足学生语言美之心理需求。

2.教师的教态美

要实现美育教学,首先要增强英语教师的审美意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修养。教师教态要亲切自然,态度端庄大方、热情活泼,衣着美观得体,既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愉悦,又为教学活动营造一个美的氛围。教态美包括仪容、风度、神情、目光、姿势和举手投足等等。教态是无声的语言,它能对有声语言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修饰作用,可以使教师通过表情让语言的表达更加准确、丰富,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所以,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

3.教师的板书美

板书是教师课堂教学思路的高度浓缩,是教师的微型教案,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是对教材的一种艺术再创造。板书设计要文字精练,一目了然,运用和谐的色彩,图形、表格等构图清晰。创造板书的形式美可以强化课堂教学效应。板书形式的美,顺应了学生喜新、好奇心理,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生发美的思索。科学实践证明,人对不同色彩的注意程度是截然不同的。色彩搭配合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单调的色彩会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厌倦情绪。精心设计的色彩搭配、和谐美观的板面,更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也是课堂美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平时授课时我通常用黄色笔强调某一词,用同一色笔书写同一规律的知识。这种习惯有利于加强记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学生是美的实践者

1.在音乐中欣赏美

音乐是最能直接感动人的艺术。音乐活动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因此我们应把音乐引入课堂。与音乐课堂教学相比较,可以发现这两门学科存在许多共同点,

2.在环境中鉴赏美

一个轻松活泼、生动有趣的环境能让学生愉快地享受学习的过程。所以,我一直认为英语教学应该有一个固定教室,有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要让自己的教室变成美丽的“大花园”,用一些漂亮的图画配上简单易懂的英文装饰教室,让学生有意无意地看或者读,在美丽的图片的吸引下把英语单词和图画结合起来记忆,这样不仅记忆的效果会比较好,而且能让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

3.在教材中感悟美

走进英语教材,仿佛进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宛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但这美丽远远抵挡不住教材灵魂的魅力。礼貌礼仪教育在英语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礼仪修养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和道德。英国和中国文化虽然相去甚远,但也都是礼仪之邦。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礼貌礼仪和言谈举止也是英语教师的一大任务。

4.在情境中感受美

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电化教育手段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迅速排除难点,把握重点,掌握英语知识,这种手段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小学英语教学中,让学生直观感受美。同时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中美和趣味性的因素,将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使美育融于英语知识学习之中。

5.在活动中体验美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各种活动能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动手创作,把单调的语言个体转化为具有生动形象的艺术个体,边听边做,边说边做,在发展听力、训练口语、培养创造性、运用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

美无处不在。美育的实施需要教师有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具备浓厚的美育意识,创设多姿多彩的美育情境,把大自然中的美、生活中的美、语言中的美、教材教法中的美化作阳光,变成雨露,深深地渗透到学生心里,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美、赏析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寓教于乐,寓教于美。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2]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第7篇:劳动安全感悟范文

一、人与职业的关系

理解人与职业的关系是关注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前提,人与职业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人对职业的需要――以人为本

从事一份职业是个体获取劳动报酬、维持生计的基本手段。职业岗位是个体发挥才能和职业能力乃至全面发展的主阵地,是实现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乃至社会价值的主渠道。这里涉及到个体对职业的期望、个体的现实职业能力以及所从事的职业要求三者之间的匹配问题,匹配度高,个体与所从事的职业关系则相对稳定,反之则不稳定。

2.职业对人的需要――以职为本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岗位对于个体职业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正是这种不断变化的需要,推动了职业教育日新月异的改革与发展,迫使职业人不断学习成长。人确定了从事某个职业,同样也涉及到职业对个体职业能力的要求与个体现实职业能力的匹配度问题,即使暂时不匹配,通过人的主动学习又可获得新的匹配,事实上大多数人的学习是入职后完成的。

无论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职为本”,都涉及到“人职匹配”问题,“人”与“职”的动态发展是永恒的,“人职匹配”只是人职双方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3.人与职业的融合――职业化

如果仅仅把职业看作是谋生的手段,那么个体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就难以体现主观能动性。当今社会,机械重复式工作的比例逐步降低,个性化、人性化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职业人将身心融入职业,探索、体会和感悟职业规律,力求个体与职业的“融合”甚至“化合”,以达到“人”与“职业”一体化的状态――职业化。

从“人职匹配”到“职业化”,人与职业的关系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中。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要跨越时空,把握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对学生进行扎实、全面的职业能力培养,就应该着力研究人与职业关系的动态变化规律,在发展变化中把握规律。依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预设个体职业生涯的动态发展过程,制定适合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据此制订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案,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路径的应然选择。

二、培育个体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1.需要的层次

根据心理学原理,当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叫需要,对于人来说缺乏的东西无非两种――物质(如食物)和精神(如安全感、成就感)。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如图1所示,人既有较低级的求职谋生的需要,也有较高级的社交、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与个体不断提升的需要层次相对应的是个体不断发展的职业生涯――从新手到专家(不同职业种类都有其对应的职业发展路径与层次),如图2所示,个体职业生涯发展是个体基本生存的需要,更是心理及精神需要。

2.需要的动因

(1)内在需要。一个人饿了想吃饭,渴了想喝水,就会产生寻找食物或水源的行为,并将行为导向直至找到食物、水源。这种生理本能的需要完全是个体自动解决的。

(2)外部刺激。外部刺激也会引起动机的产生,如商家的降价促销活动,能激发和诱导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和行为。

当外部条件不变时,内在需要是一个人产生动机的根本原因。需要是一个人产生欲望的驱动力,但不是所有的需要都能转化为动机,需要转化为动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需要必须有一定的强度,就是说,某种需要必须成为个体的强烈愿望,迫切要求得到满足;二是要有适当的客观条件,即诱因的刺激。动机能够达成行为结果的条件是:目标明确,行为路径清晰、可执行(个体能力范围之内),即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怎么做且通过努力是否能够做到。

3.个体职业发展需要的培育

生理和安全的内在需要是维持生命生存的本能反应,对于个体来说这类需求目标很容易明确,完全是一种自发的行动。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事实上,在应试教育大环境培育出来的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对于未来职业的发展普遍是“学习无动力、发展无意识、生涯无规划”,“茫然”是许多学生的常态。学生们的这种“零需求”状态,突出反映了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在个体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教育不对称。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学校往往把职业生涯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就业指导,以报告会、讲座甚至文本形式,灌输求职技巧和就业程序,这种灌输远离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利于确定清晰的学习目标和职业发展目标,难以转化成学生内在的需求动机。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首先要解决“教什么”与“学什么”、“怎么教”与“怎么学”的问题。课程“教什么”取决于学生应该“学什么”,学生“学什么”取决于学生将来想要“做什么”,即由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决定,职业岗位的选择与确定应该服从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愿望与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教”与“学”的起点是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意识,唤醒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育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确定合适的职业生涯发展领域,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能够真正有效开展的前提。

三、让学生赢在职业生涯的起跑线

培育个体职业生涯发展需要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行动的起点,帮助学生架构起专业学习与职业生涯发展的桥梁是学校和教师的基本职责。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清楚自己的生涯发展路径,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那么赢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起跑线上将不再是一句空话。

第8篇:劳动安全感悟范文

你觉得孤独就对了,那是让你认识自己的机会。你觉得不被理解就对了,那是让你认清朋友的机会。你觉得黑暗就对了,那是你发现光芒的机会。你觉得无助就对了,那样你才能知道谁是你的贵人。你觉得迷茫就对了,谁的青春不迷茫。

“我曾谈过一段恋爱,分手理由是因为我不够有钱。后来我拼命赚钱,却再也没有遇见过那个人。

我曾被同事排挤,因为我不懂规矩。后来我懂了规矩,但再也不会用这个理由去刁难新同事。

我一直和父母抗争,因为他们一直觉得我不那么好。后来我过得越来越好,我才知道他们只是怕我一个人过得不好。

这些年,我一直在试着了解:了解这个世界,了解更完整的自己。”

《谁的青春不迷茫》是送给所有年轻人的心灵指南,是送给所有同龄人的成长礼物。30岁的刘同回看自己北漂十年的成长岁月,对这十年过往经历的总结,感悟及思考,在时间和空间交错中,用文字搭建一个立体世界,去看一看他走过的路,发生过的故事以及相逢的人。然后发现,我们就是这样成长的,青春不是一个年纪,而是一种状态,你觉得孤独就对了,你觉得迷茫就对了,谁的青春不迷茫?

《人人时代》:

变革未来的力量在崛起

一而再,再而三出现的公众事件,绝不仅是来自草根的随兴狂欢,而是在昭示着一种变革未来的力量之崛起!基于爱、正义、共同的喜好和经历,人和人可以超越传统社会的种种限制,灵活而有效地采用即时通信、移动电话、网络日志和维基百科等新的社会性工具联结起来,一起分享、合作乃至展开集体行动。人人时代已经到来。

互联网2.0、3.0时代,新技术已使得新式群体的形成成为可能,群体及其成员的分享能力、合作能力、采取集体行动的能力都大大增强。《人人时代》这本书经案例佐证并分析指出,“具备新能力的群体在形成,它们的工作无须遵循管理规则,克服了限制其有效性的传统桎梏。”无论是百度百科、维基百科,还是微博、团购平台,新群体“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形成了一条明确的链条:从共享、合作到集体行动。

我们身处的这个网络时代,关系链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微博诞生、团购网站、facebook成为新的瞩目焦点……一切的一切,正在向我们昭示,“自媒体”时代正在到来,在传统产业经济时代我们所习以为常的组织型态,正变得越来越不敷重用,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新的关系模式。答案的寻找过程中,不妨阅读一下克莱·舍基的代表之作《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看看社会关系型态如何从“硬框架”变成“软组织”,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湿关系链”,或许能给我们很多新的启示。

《我们的生活为何艰难》:

为什么大众的工资这么低

工资到底是怎样制定出来的?为什么大众的工资这么低,而高管们的工资是我们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为什么大众的钱更不值钱?工资应该如何制定才能使得大众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 财富分配制度是怎么来的?莫什·阿德勒的《我们的生活为何艰难(普通人的经济学)》揭开了一个普通人睁着眼睛却没看到的秘密:主流经济学其实是一种为富人服务的理论,是一种为利益集团辩护的主张。富人在种种政策中一点一点掠夺掉我们的劳动所得,普通百姓的日子越过越艰难。

《我们的生活为何艰难(普通人的经济学)》深入浅出地梳理了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叙述了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鼻祖和先驱)提出的经济学理论,这些理论曾指导人们掌握经济规律,发展生产力,为人类获得更美好的生活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书还指出了以维弗雷多·帕累托和约翰· 克拉克等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在何时以及如何背离了原来的经济学传统,他们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通过别有用心地把经济学大厦的基石——效率定义(早期版本的定义是很关注收入分配的)——蓄意加以改变,使那个早期定义失去权威性。从而釜底抽薪地将古典经济学理论指明的方向一举扭转,把经济学变成了为统治者服务的“伪科学”,从而导致世上出现小部分人“朱门酒肉臭”、大部分人“路有冻死骨”的贫富悬殊局面。

最后,本书告诉你,我们怎么做可以获得我们应得的利益。

《没有计划的人一定被计划掉》:

人生规划需趁早

第9篇:劳动安全感悟范文

关键词:有效;探究;效率

随着我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课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课学习的方式,同时也是科学课学习的中心环节。它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分析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科学课堂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阵地,它可以引领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和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精神。因此,提高科学课堂探究的效率至关重要。本人在摸索科学探究模式的同时,感悟到了一些提高课堂探究效率的做法。

一、合理处理教材,保证课堂探究的有效性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是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教师通过解读教材来理解课程标准,同时用课程标准来驾驭教材。为了充分理解教材,有效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应深度解读教材,合理运用教材,懂得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从而发挥教材的最佳作用。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肺和呼吸》一课,教材是这样编排的:认识呼吸器官,了解呼吸的意义,认识呼吸器官的作用,测量肺活量,保护呼吸器官五个环节。

我是这样设计的:由问题“人为什么每时每刻都要呼吸?”来导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弄清呼吸的意义(人体吸进富含氧气的空气,呼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后,让学生认识呼吸器官及呼吸器官的作用,再引导学生保护呼吸器官,最后比较学生体检时测出的肺活量数据,安排学生课后查找有关肺活量大小对健康的影响及决定肺活量大小因素的相关资料,同时将教材中测量肺活量活动给删减了。这样条理清楚,环环相扣,既突出了本课探究的重点,又节省了时间,保证了课堂探究的有效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促进课堂探究的有效性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求知欲。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尽可能通过各种途径提出问题,唤起学生注意,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从而把学生引入“问题―探究”的学习过程中。

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加热和冷却》一课时,我做了一个实验,在烧瓶里装满红水,塞上插有细玻璃管的活塞,把烧瓶放进热水里,不一会儿,红水从玻璃管里喷出,形成了小喷泉。这一奇特的现象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什么水会喷出来?”“放在冷水里还会不会形成喷泉呢?”“用其他液体还会不会出现喷泉?……”一个个问题自然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物体热胀冷缩现象的探究过程。由于有了探究的欲望,明确探究目标(围绕问题探究),从而促进了课堂探究的有效性。

三、提供有结构的材料,确保课堂探究的可行性

所谓有结构的材料是指这些材料在使用时能揭示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有的是材料本身体现出来的,有的是材料相互作用产生的。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研究材料的特点,选择那些与揭示科学概念有关的、有吸引力的、使用时有安全感的,并适合儿童自行探索的材料。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神奇的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通过比较找出能使水上升的一类物体与不能使水上升的一类物体之间的本质区别,我和学生一起准备了铝片、木块(表面粗糙,有缝隙)、玻璃片、布条、吸管、塑料膜等实验材料(以上材料除吸管外,其余长短相同,大小也相同)。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为什么水能沿着布条、木块、吸管上升,而不能沿着铝片、玻璃片、塑料膜上升呢?学生带着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分观察、分类、比较,发现在这些材料里,同样是“软”的物体,有的可以使水上升,如布条,有的则不能使水上升,如塑料膜;同样是“硬”的物体,如玻璃片、铝片不能使水上升,而木块、吸管却能使水上升。而当两块玻璃片夹在一起时,水又能上升了。在这样有结构材料的暗示下,学生通过分析,就会发现物体的“软硬”并不是决定水能不能沿着它上升的因素,物体中是否有孔或缝隙,才是水能否沿着它上升的原因,即水能沿着有空隙的材料上升这一现象,形成探究共识。

教师作为有结构材料的提供者,也必须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点,根据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去找材料,选择材料,适时、适量地提供材料。而且,凡是学生可以自备的材料,教师应指导学生自带,因为儿童身边的材料能使他们感到亲切而不陌生,使他们感到科学研究并不是那么神秘,高不可攀,它其实就是研究我们身边的事物,从而有效提高探究的可行性。

四、小组合作,实现课堂探究的高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于20世纪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是目前我国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也是科学课堂常用的主要方式之一,因为在科学课堂上,许多的实验探究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或者说,一个人完成的效率很低。因此,我们常在实验探究课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共同完成实验探究。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5课《摆的快慢》一课时,为了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小组成员有的设计摆线的长度,有的设计摆角的大小、有的负责摆的操作、有的负责计时、有的负责数摆的次数、有的负责记录,各有任务,各司其职,大家一起合作,人人动手,全程参与。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鼓励,共同提高,面对疑难问题相互争论,在争论中解决问题,很快弄清了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高效完成了实验探究任务,有效提高了课堂实验探究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