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安全战略范文

生态安全战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安全战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安全战略

第1篇:生态安全战略范文

【关键词】 生态文明战略; 内部审计; “免疫”; 重塑

一、生态文明战略呼唤内部“免疫”系统

近年来,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现状使全球的目光开始关注生态文明这一事关人类的代际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党的“十”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提至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是对科学发展观与和谐发展理念的践行,也是民主政治的进步。审计作为经济监督的手段,可通过拓展其现有功能,成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面融合的机制。生态审计并不是要求在现有的审计体系之外专设一种审计,而应当内嵌于现有的审计系统内。从审计主体的视角考察,国家审计可立足于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行为的监督,独立审计对可以市场化的生态问题加以监督,而内部审计则可以深入各级政府、各类企业和其他组织,将生态审计的内容内嵌于各类组织的日常活动与决策中,进行事前干预、过程控制和事后监督,功能拓展后的内部审计完全可以成为生态文明战略的内部“免疫”系统。

二、传统内部审计与生态审计功能基础

首先,传统内部审计与生态审计的本质是同一的。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2011)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的本质是组织的风险管理活动。生态问题,从宏观的国土开发、生态系统保护、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到微观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活动,是对生态风险的预防、控制和治理,是对生态安全的管理活动。从组织的微观层面来看,实施对组织的生态审计,其根本的驱动力在于减少组织未来的资产流出,从而保护与增加组织的价值,由此生态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的本质具有同一性。其次,内部审计与生态问题监控主体特征相契合。生态问题呈现出日趋广泛、多样化、严重化的特征,而内部审计是社会组成基本单元的内部“免疫”系统,其组织的广泛性、系统性、全面性,其评价结果的行动导向性决定了其最适合承担生态文明战略的一线践行者和组织中生态问题的“卫道士”之职责,对企业及社会各类组织的日常活动涉及的生态问题进行适时的引导、监控、反馈与应对。

三、传统内部审计的生态审计功能拓展

传统内部审计的内容主要涉及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生态文明战略的实践必须系统地拓展内部审计的功能,将生态审计整合至内部审计的每一项内容,贯穿于其工作的全过程。

(一)财务审计:兼顾生态资金安全

传统内部审计往往以财务审计为重点,即对内部资金的来源与运用进行监督检查,包括对预算执行、专项经费、财务核算、大额收支等进行监控。生态文明战略下,除了对财务资金的重点监督,对生态资金的来源与运用也应进行关注。生态资金运动可能涉及生态税费、生态补偿资金的支付方,进行生态资金转移支付的政府部门、生态补偿资金和生态转移资金的接收方。其中,支付方的内部审计应着重对生态税费以及生态补偿资金的确认、计量与报告情况进行复核与监督,一方面需要评估组织的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另一方面需要对这种影响所应给予的价值补偿的计量进行鉴定;政府部门的内部审计应对所建立的生态基金的资金来源与去向进行检查;接收方则主要对生态资金的入账情况、专款专用情况加以核实。在组织中,生态资金构成其财务资金的一部分,对财务资金的审计方法仍适用于生态资金,但对生态影响及其价值补偿的度量,还需要结合生态监测技术和经济计量方法,通过生态监测技术获取组织或产品生态足迹的变动数据,通过经济计量方法确定生态计量的边界,对生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进行认定。

(二)合规性审计:以生态合规为决策基线

合规性审计旨在确定组织是否遵循了特定的程序、规则或条例。从生态文明战略实施的角度,生态合规是指组织遵循了生态文明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程序。生态合规应成为各类组织所有运营活动的基线,成为各类项目决策的底限。政府部门在招商引资项目决策中,企业在实施新项目的决策中,均应有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除了程序上的合规,还应同时对其生态合规性进行评估。作为内部生态审计依据的生态建设相关法律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当前内部审计应遵循的法律法规主要涉及《环境保护法》、《循环经济促进法》、《节约能源法》等综合性法规和《水污染防治法》、《森林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土地管理法》、《渔业法》、《固体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专门性法律,以及一些部门、组织内部所制定的规则。未来在我国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成功后,还应出台环境产权配置与交易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一个完善的生态合规性法律体系,由此,生态合规性审计可能面临审查组织内的环境产权初始配置的依据、程序与结果的合规性,审查组织参与环境产权交易的主体、交易程序与结果的合规性等问题,通过对初始配置、交易和最终结果的合规性确认,实现对生态状况的全面监控。

(三)绩效审计:建立融入生态绩效的终端指标体系

十要求“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与此对接,政府与国有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应将生态绩效纳入终端指标体系,按自上而下的思路进行指标设计,按自下而上的方式开展审计实务,并将其与政治、经济、社会等的全面绩效考核及奖惩挂钩。生态绩效至少应当包括以下项目:(1)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否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进行,评价其开发强度与空间结构、发展格局的科学性与合理性。(2)资源节约绩效评价,主要包括对能源安全、资源利用和循环经济的审计。能源安全审计即对节能减排、低碳产业、新能源发展情况的审计;资源利用指对水资源、土地、矿产资源的开发强度、利用情况的审计;循环经济审计指对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情况的审计。(3)环境保护绩效评价,包括对组织内部建立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预防措施或预警系统的评价,以用于对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情况的评价。(4)对组织内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评价,政府部门的绩效审计应对本辖区、国有企业应对本单位涉及的生态问题形成制度化处理途径,针对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等环境产权交易和环境监管制度建立符合本辖区实际的实施细则,引导生态文明意识的普及。

四、内部审计的生态文明战略实现效果的提升途径

(一)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监督与强化功能

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应以对生态文明的引导、监督和强化功能的加强为目标,切实增强其内部“免疫”功能。由于生态问题渗透到组织每项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这决定了其完善程度的广度与深度,在范围上应涵盖准则层面的统一规范和组织执行层面的内部规范,在内容上应深入到每一个组织的每一项具体业务活动,由此,形成一个系统而全面的制度体系,引导与规范组织甚至个人的行为,监督组织活动,强化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与人们对环境的负熵行为,从而促使生态文明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二)开发内部审计技术对生态安全的评估与风险应对功能

随着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的开展,基于环境产权交易的生态问题解决路径也将逐步铺开。在环境产权的初始配置与交易的审计中,风险评估与应对是关键,包括对生态足迹的评估,对水、大气、土壤等的污染程度以及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程度的生态安全评估,对用于清洁环境的森林碳汇、水权、排污权的评估,以及从组织的角度开发针对评估结果采取的总体和具体的风险应对技术。

(三)增强内部审计人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执行功能

内部审计人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执行力取决于两个方面:(1)对内部审计作为生态文明“免疫”系统的深化认识与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应从宏观战略层面高度重视,更应落实于微观的组织层面,内部审计人才应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态度进行内部生态审计工作。(2)对生态审计技术的掌握。这决定了内部审计人才队伍建设的双重要求,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制度规范、内部宣传来加强认识,也可以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生态审计技术,进行人员生态审计技能的培训。同时,高校在人才培养中也应尽早适应国家战略调整的变化,调整内部审计人才培养方案,增设生态相关课程,为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内部审计“后备军”做好准备。

(四)提升内部审计机构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功能

内部审计机构对生态文明建设组织功能的提升,首先应增强审计业务的管理职能,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可以实施业务上由同级国家审计部门统领的模式,其他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均应加入地方内部审计协会,业务上可遵从其指导,由此形成一个信息传达高效、便捷的业务管理网络。其次应将生态文明战略内化至内审的所有业务活动,在财务审计、合规审计中全面融入生态审计内容,在生态绩效审计上通过构建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性质的不同分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其他组织等系统,进行评价指标的垂直设计与管理,实现系统内的生态绩效审计业务的对接与统一规范,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力”。

【参考文献】

[1] 蔡春,陈晓媛.环境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77.

[2] 项文卫.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审计的思考[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0(1):27-28.

[3] 郑俊敏.市场条件下的生态审计发展模式分析[J].特区经济,2006(7):130-131.

[4] 边静.生态审计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0(5):34-35.

第2篇:生态安全战略范文

概要:新世纪以来,内蒙古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发展,但由于经济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之间的矛盾凸显,本文就内蒙古如何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进行相关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内蒙古、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双赢

Abstract: since the new century, Inner Mongolia's economy in span development, but due to the economic extensive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not reasonable problem increasingly, increase the pressure 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of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is paper how to realize the beauty and Inner Mongolia win-win development related research and analysis.

Keywords: Inner Mongoli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a win-win situation

进入新世纪,内蒙古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实现了边疆民族地区的跨越发展。伴随经济的快速起飞,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压力明显加大,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之间的矛盾凸显,迫切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实际,把握规律,积极探索符合内蒙古实际的美丽与发展双赢之路。

一、充分认识内蒙古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生态地位和经济地位

内蒙古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早在2003年,总书记视察内蒙古时曾深刻指出,内蒙古位于我国北部边疆,地域辽阔,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做好内蒙古的各项工作,不仅关系到内蒙古各族群众的福祉,而且对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6月,国家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实施国家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出发,明确提出要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成为国家战略资源支撑基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加显示出新形势下内蒙古战略地位的重要。

保护好内蒙古的生态,事关全国生态安全。内蒙古地理位置特殊,横跨“三北”,拱卫京津,是黄河、海河、辽河、松花江的中上游,大陆风沙源的发源地和转移地,我国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重点治理区,生态上一有风吹草动,会直接波及大半个中国。内蒙古土地面积辽阔,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地面积的12.3%,而且又东西狭长,如此广阔的面积和漫长的战线,生态一旦出问题影响的往往不是局部。内蒙古生态系统脆弱,全区大部分地貌是高原、丘陵、台地,生态系统以草原为主体,土层薄、降雨少、生长期短,水资源东丰西贫、生态状况东优西劣,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逆性。正是基于生态地位的重要性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国务院《意见》提出要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发展好内蒙古的经济,事关全国经济大局。内蒙古地上地下资源富集,大宗农畜产品和重要工业品产量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地位。全区草原面积13亿亩,耕地面积1.07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首位,具备年产400亿斤粮食、230万吨肉类、900万吨牛奶、45万吨禽蛋、10万吨纯毛、10万吨水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羊肉、牛奶、山羊绒、马铃薯等农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年净调出商品粮200多亿斤。全区有74种矿产资源查明储量居全国前10位,有30种居全国前三位,其中,煤炭、铅、锌、银、稀土类等12种居全国第一位,煤炭探明储量7323亿吨,稀土保有储量7894万吨,天然气地质储量1万亿立方米,10种有色金属资源储量3400万吨,风能技术可开发量占我国陆地风能可开发量的50%,目前全区煤炭产量接近10亿吨,电力装机7000万千瓦,煤炭外运量和电力外送量居全国首位。立足于发挥内蒙古资源优势,国务院《意见》把内蒙古确定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明确提出要把内蒙古建设成为国家战略资源支撑基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战略地位决定战略定位。这种生态和经济上的双重定位,表明内蒙古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既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又肩负极其重要的责任。在今后发展中,内蒙古要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必须准确把握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生态定位和经济定位,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努力推动自身又好又快发展,积极为全国发展大局做贡献。

二、理性面对内蒙古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内蒙古发展到今天,资源环境矛盾已成为躲不开绕不过的重大问题。今后相当一段时期,我国人口总量仍将继续增长,能源资源需求还会不断攀升,资源环境压力必然持续加大。内蒙古肩负建设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支撑基地和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责任,自身又面临做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水平的双重任务,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进程中,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必须理性面对发展与保护的两难困境。

第3篇:生态安全战略范文

关键词:环境法治 公共健康 理论创新 制度创新

公共健康安全法律问题意识当前法律研究的重要题,党的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小康目标融入并体现了公共健康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突出了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的战略地位。

一、加强公共健康安全所面临的环境法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即实施“三步”发展战略以来,我国环境法制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1978年,环境保护首次被写入宪法,此后一直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被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实行国家宏观调控与指导,纳入依法治国方略中。

(一)西部开发中的生态恶化影响了公共健康安全

由于西部地处内陆腹地、幅员辽阔,系我国主要江河、季风及沙尘发源地,也是重要的水资源涵养区,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及历史人文因素,对我国其他地区生态环境有跨域性的巨大影响,是维护我国整体生态安全的要害所在;加上西部本身生态基础脆弱、人口承载能力低,历来不合理的开发及人为破坏已经导致其生态系统趋于恶化,若再不给予特殊保护或补救改善,将会出现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不仅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会落空,而且危及全国的生态安全即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存及发展。所以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恢复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其开发本身就是我国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生态安全保障工程。

(二)农村地区及城镇化过程中影响公共安全的环境法律问题

农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三农”问题关系到小康目标实现大局:“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不能偏离可持续性的城乡协调发展方向。但是,人口膨胀(包括农村富余劳动力亟待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耕地等生存资源稀缺且单向递减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退化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全面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现实危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粗放型、掠夺性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滥捕、滥伐、滥垦、滥牧,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贫困恶性循环的根源;乡镇企业的崛起,接受了不少城市转移的污染产业,而其自身又不具备整治能力,造成城乡污染转移蔓延;盲目城镇化带来污染物排放的增加,并引发耕地锐减、规划布局混乱,结果小城镇在建设之初极易成为新污染源。

解决上问题述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依靠法治创新,努力协调好农村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关系。农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自然科学技术问题,而且是人文科学问题,特别是环境科学、生态学、生物技术等运用面临诸多法律、经济、人文道德因素,其对环境法律综合调整创新的依赖性较强。这是由于传统环境法囿于自然科学格局,存在“法律役于技术”的偏向,关注的主要是工业污染防治与大中城市的环境利益,很少顾及农村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的安全性,或至多注意到单项资源或农产品污染问题。

(三)市场化条件下环保行政主导传统模式的不适应性

环境问题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的相互协调,环境保护当属国家的重要公共职能,各国大都注意发挥行政主导作用。我国环境保护亦从来就是强调政府起决定性作用,倚重于行政命令、政策协调及直接管制运行。我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国情复杂,政府全面直控型管制因过分强调环境指标而忽视地区环境条件、经济基础的不同,易导致新的社会不公平。

二、全面建设公共健康安全法律中环境法制创新的目标领域

在建设公共健康安全法律、目标指引下,我国环境法制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主要目标领域或基本内容包括环境立法指导思想、调整对象范围、立法体系、环保基本对策或制度、环境管理体制、生态系统及区域保护机制等。前文所述当前我国环境法调整的薄弱领域,既是新形势下环境法制建设的新挑战,也是将我国环境法制建设导入新境界的主要路径。

(一)环境与公共健康安全法律指导思想与调整理念的创新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针对我国人口膨胀、资源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国情-即抓住了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明确了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研究公共健康安全法律的根本。

(二)环境与公共健康安全法律问题立法体系的重构与立法空白的填补

梳理其中与环境基本法重复的条款、强化程序性与实施性的规定、吸收既定且已付诸贯彻的各类规章中的主要环境标准使之法律化、补充制定针对有毒废物、化学危险物品、核安全、放射性物质污染防治的法律规范。

加强人文生态环境资源的法律保护,建立健全我国人文生态环境法律体系。首先,在宪法中要有人文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原则,制定一部专门的《人文生态环境保护法》或在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列专章规范调整人文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基本原则、制度及程序;其次,《文物保护法》、《文化遗产和自然遗迹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单行法律法规进行协调整合,并逐层次按区域特点完善有关人文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利用的地方性法规。

(三)在法治基础上构建政府主导、市场推进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环境与公共健康安全法律新机制

行政主导中引入环境法治原则,依靠政府制订政策,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综合决策与统一监管调控机制;转变政府环境管理职能,贯彻依法行政,规范政府综合决策与执法监管行为;加强政府环境管理中的执法监督,提高执法效能,开展政务公开,推进廉政建设。

重视环境民主与公众参与,鼓励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决策、环境执法监督活动,在环境立法、环境标准制订过程中要充分听取民众、社会团体的意见,对公众利益影响重大的环境措施出台前,还要举行听证会。

参考文献:

[1]陈威、郭新彪. 日本的环境健康安全体系[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06(04).

第4篇:生态安全战略范文

关键词:大运河;国土安全;生态基础设施;南水北调

Abstract:Ecologicalinfrastrueture(EI)isthecrilicalnaturalsystemsthatprovidenature''''sservicetocitiesandtheirresidents,whichiscomposedofnotonlythetraditionallyrecognizedgreensystems,butalsosuburbanforests,farmlandandnaturalhabitatsthatareconnectedasanintegralinfrastructure.Justlikeacivicinfrastructurethatiscriticalto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acityandaregion,soistheecologicalinfrastructuretothesustainableenvironmentoftheregionandthecity.TheconstructionoftheElmustbebuiltacrossadministrativeboundariesandmustbestrategicallyallocatedforthenextcenturiestocome.Therefore,theplanningandconstructionmustbetakenaslong-termstrategyattheregionalandnationalscales.Thespeedyurbanizationprocess,andtheenormouslandscapechangeprojectssuchasthewaterdivertingprojectsfromthesouthtothenorth,offergreatopportunitiestotheformationoftheregionalEl.ThispaperproposestheplanningandestablishmentofaregionalecologicalinfrastructurealongtheGreatCanaltosupportthesustainabilityoftheeastChina,meanwhileprovidesopportunitiesforlocalandregionalrecreation,andprotectsahistoricalheritagecorridor.Step-by-stepapproachesarealsosuggestedfortheplanninganddesignoftheGreatCanalecologicalinfrastructure.

Keywords:ecologicalinfrastructure;greatcanal;ecologicalplanning;south~northwaterdivert

1关于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实践与理论

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Infrastructure,简称EI),本质上讲是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续地获得自然服务的基础(NaturesServices),这些生态服务包括提供新鲜空气、食物、体育、休闲娱乐、安全庇护以及审美和教育等等。它不仅包括习惯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而且更广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上述自然服务的城市绿地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系统及自然保护地系统。

1.1早期规划实践和理论中体现出来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思想

早在100多年前(1879—1895),Olmsted和Eliot就将公园、林荫道与查尔斯河谷以及沼泽、荒地连系起来,规划了至今成为波斯顿骄傲的“蓝宝石项链”(KmeraldNecklace)。在1883年,景观设计师克里夫兰得(Cleveland)为美国明尼苏达的明尼阿波利斯做规划,当时明尼阿波利斯还是一个小镇,克里夫兰得让市长和决策者在郊区购买大面积的土地,用以建立一个公园系统。在土地还远未被开发时,就非常廉价地买到了大块土地。这一行动是为50~100年之后的城市所规划的。如今100多年过去了,城市已经扩大了几倍,但这些廉价购得的土地却成为城市中宝贵的绿地系统。这样一个绿地系统的形成,不光是要一个好的概念,同时需要城市决策者提前50-100年进行投资。在同时代,当堪萨斯(Kansas)和克里夫兰(Cleveland)都还是小镇时,就用便宜的地价在其郊外购置大量土地,结合区域的河流水系规划建设并一直保护了一个绿地系统。这一当时尚在郊区的绿地系统而今已成为城市的一个有机部分了,成为居民身心再生的场所。

所以,如同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一样,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需要有前瞻性,更需要突破城市规划的既定边界。唯其如此,则需要从战略高度规划城市发展所赖以持续的生态基础设施。而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为明智而又有良知的城市决策者提供了一个造福子孙的极好机遇。

1.2绿道和遗产廊道与生态基础设施

绿道(Greenway)是指不同宽度的绿色廊道构成的网络。根据功能,主要可分为三类:生态绿道,休闲绿道和历史遗产廊道。绿道主要指自然形成,或历史本来存在,如河流、山谷构成的廊道,也包括完全人工的,如城市林荫道,运河廊道当然也包括在内。

早在1960年代,Lewis的“环境走廊(EnvironmentalCorridors)”概念对于类似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认识到水系在生物等资源上的特殊生态意义,将水系作为城市和区域绿色通道的基本框架。McHarg在此后不久提出了“设计遵从自然”的生态规划思想,将区域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推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随着对大尺度景观的重视,绿道规划逐步成为开放空间规划的一个有效的、社会期望的方法。通过系统的线路选择和连接,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和廊道成为区域的综合性的绿道骨架,在景观生态学等相关学科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人们也渐渐认识到绿道对于物种的保护作用。许多科学家认为生境的破碎化,是对生物多样性的最大威胁。岛屿生态学理论认为,加强生境岛屿之间的生物运动可以降低由于生境碎裂化带来的物种灭绝的可能性,因此廊道连接各生境岛屿对野生生物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生态学家提出建立景观廊道线状联系,可以将孤立的生境斑块连接起来,提供物种、群落和生态过程的连续性。

1995年,Bueno等进行了南佛罗里达地区区域生态绿道研究,从而重新建立了联系不同区域的大尺度生态框架。由于区域的自然景观已随农业和城市化的扩张而日益破碎化,区域性绿道(RegionalGreenway)的提出是为了在破碎化的景观之间建立生态联系通道。这样一条区域生态廊道可以从自然和文化两方面联系原来破碎的景观,从而使之成为巨大的资源。原本为农业和城市发展而兴建的水利工程如运河、排水沟、水库和防洪设施等,经过生态恢复和管理可以作为区域生态网络提供生态服务,同时也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发挥其价值。

值得一提的还有建立在遗产保护区域化和绿道概念基础上的遗产廊道概念,它针对包含独特文化资源的线形景观提出,包括运河、铁路线都属于记载人类早期运动路线的遗产廊道。遗产廊道的目标是包括遗产保护、休闲、教育、生态功能在内的多赢战略。在遗产廊道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应注意连续性、多样性和关键区等。

经过长期发展,绿道由最初的单一目标(美化、休闲)规划已经发展成为包括栖息地的保护、历史文物的保护、教育、解释等在内的多目标规划。绿道规划的核心思想与生态基础设施实际上已经极为类似。

1.3生态足迹、生态服务和生态基础设施

生态足迹是由MathisWackernagel和WilliamE.Rees提出的。生态足迹是无限期地用以维持一定人口和物质水平所需要的土地(水面)面积。在一定的人口或经济条件下,生态足迹能够用有一定生产力的土地面积来评价资源消耗和废物降解的程度。它拓宽了人们对城市与区域关系的认识,指明城市必须依托于更大范围的区域而持续。

Costanza等学者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service)的概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与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功能。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医药及其他工农业生产的原料,更重要的是支撑与维持了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维持生命的地球化学循环与水文循环,维持物种与遗传多样性,净化环境,维持大气化学的平衡与稳定,提供启智的机会等。区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生命支持系统的活力,这个系统的活力取决于其关键性结构,也就是生态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及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

1.4景观安全格局和中国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战略

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高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关于如何高效地进行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俞孔坚提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SecurityPatterns)的理论与方法。该理论把景观过程(包括城市的扩张,物种的空间运动,水和风的流动,灾害过程的扩散等)作为通过克服空间阻力来实现景观控制和覆盖的过程。要有效地实现控制和覆盖,必须占领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性的空间位置和联系。这种战略位置和联系所形成的格局就是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生态过程具有异常重要的意义。根据景观过程之动态和趋势,判别和设计生态安全格局。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在区域EI建设中的意义在于它为在有限的国土面积上,以最经济和高效的景观格局,维护生态过程的健康与安全,控制灾害性过程,为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性提供了可能,而不同安全水平的存在更满足了建设前瞻性和高效的生态基础设施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战略,包括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维护和恢复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态、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建立非机动车绿色通道、建立绿色文化遗产廊道、开放专用绿地,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溶解公园成为城市的绿色基质、保护和利用高产农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乡土植物苗圃等。

2国土安全与中国东部生态基础设施战略

2.1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呈燎原之势,在未来近十多年时间内,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从目前的36%达到65%。快速城市化给中国大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压力。人口负重与土地资源的贫乏,使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危机四伏,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已经引起学术界和政府的空前重视。中国东部城市化水平远高于西部是中国城市化的特点之一。城市化速度过快使得自然条件限制和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危机更为明朗化,生态环境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威胁着中国东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前景。总的来说,东部地区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人口密度高,城镇密集,资源需求与资源承载力矛盾突出;

(2)水资源污染和浪费严重。污染问题不仅存在于城镇地区,新兴的农村工业化过程使得局部农村区域的污染甚至超过了城市。

这两个问题的本质就是对生态基础设施缺乏保护,同时现有生态基础设施也缺乏效率和前瞻性。京杭大运河是中国东部沟通南北的重要水系,其本身在长期参与和影响河域的生态演化进程的情况下,已经成为中国东部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其流域所面临的快速城市化影响下的景观生态问题在东部地区也有着广泛的代表性。因此,以京杭大运河为骨架建立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对中国东部区域国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2.2以南水北调工程为契机,建设中国东部区域生态基础设施

中国的京杭大运河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完全通航也有七百多年历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运河对区域景观和城市的发展形成了深刻的影响。例如在扬州城市水系的形成中,京杭大运河就是最重要的主导因素。而在苏、杭城市环境形成和发展中,大运河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京杭大运河跨京、津、冀、鲁、皖、苏、浙七个省市,穿越两个中国最富活力的经济带(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和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环渤海湾经济圈),在中国“开”字形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以来,随着快速的城市化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规划建设,运河廊道区域正面临着一系列威胁和挑战,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

在此新的历史条件下,维护景观和区域尺度上生态过程的健康与安全,使运河生态网络成为高效的、能够持续地提供多种生态服务(包括输水、物种栖息、遗产保护、休闲和防洪等)的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已迫在眉睫。为了缓解中国南北水资源分配不均所带来的发展困境,国家已经制定了南水北调战略的多套方案。然而,国际上的大型调水工程大多毁誉参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其主要负面意见所在。如俄罗斯北水南调等工程一方面满足了有关地区工农业用水,缓解了里诲水位下降,但也影响了调出地区的水量、水温、积水、含盐量等,带来巨大的环境负面效应;而巴基斯坦的调水工程直接造成输水管两岸数百米宽的地带沼泽化,使耕地锐减。

在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南水北调不应仅仅成为一项单纯的调水工程,而应成为工程所在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南水北调各线路的生态环境影响正在成为一个学术研究热点。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特别是在南水北调工程契机下,本论文提出在区域尺度上建立以京杭大运河为骨干的生态基础设施,并提出应尽快对此进行长期的科学研究和监测。

3京杭大运河的区域生态战略意义

3.1作为对区域生态结构有着广泛影响的半自然生态系统

以大运河为走廊、运河支流为廊道、以与运河毗邻的湖泊和湿地及城镇为斑块,以周边农田为基质形成区域尺度上的景观生态系统,简称大运河景观生态系统,是一个独特的、有着广泛影响的半自然生态系统。运河廊道长期横跨南北多种不同类型的自然、半自然、人工生态系统,通过长期的能量、物质、信息的流动和循环,河域本身形成了复杂、影响广泛的生态系统,形成了自身的生态调节能力。现在,其整体结构和功能虽然在人工、自然等多种外来因素的干扰下部分已处在瘫痪状态,但台儿庄以南部分仍然发挥着包括航运在内的多种作用。其整体在系统的生态修复之后仍然有可能恢复其区域生态功能。

3.2作为运河区域城乡EI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河廊道是运河区域多个城市环境形成的主要因素或主要因素之一,灌溉是运河历史上除去运输以外的最大功能。历代修运河,“贡赋通漕”之外,兼利灌溉都是另一个重要理由。其木断流的部分,至今仍是区域农业安全的重要基础。运河不但是中国东部区域城市和乡村重要的自然条件,而且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是河域城市和乡村EI的重要组成部分。

3.3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存留

湿地是人类及众多动植物的重要生存环境之一,它具有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多项生态服务功能,被誉为“自然之肾”。运河河道大多依据天然河道修筑,虽然这些天然河流在航运功能要求下大多渠化,但经过长期的生态变迁以后,仍然存留了大量的沼泽、泥地。历代为蓄泻洪水,同时也沿河修建了大量的人工池塘或修建、利用湖泊作为蓄泻之用,这些湖泊、池塘或存或废,都发挥着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3.4极为重要的遗产廊道

遗产廊道是美国在遗产保护区域化和绿道概念发展成熟基础上提出来的概念。由于京杭大运河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它实际上就是一条极为重要的遗产廊道。

所以,从区域景观生态角度出发,在南水北凋重大工程,遗产保护及区域城市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建立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4建立大运河EI的问题背景

4.1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问题

景观生态学认为区域由多个景观所构成,而每一景观都是由基质、廊道、斑块组成的异质空间镶嵌体。运河流经的中国东部区域是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从景观生态学的

角度看,快速城市化进程对于运河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区域景观生态问题。主要概括如下:

(1)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基质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京杭大运河区域的基质主要是农田,包括黄淮海平原主产小麦的耕地和长江三角洲主产稻米的耕地。城市化所蚕蚀的土地大多为城市周围地势平坦、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农田,直接影响了基质的数量和质量,对运河区域的景观生态造成破坏性影响。

(2)对运河及其支流廊道的功能和结构的影响。河流廊道是廊道的重要形式,是联接城乡并为其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通道。在区域景观生态格局中起着重要作用。快速城市化进程对运河廊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a)出于美化或治理目的的建设性破坏。城市美化在西方曾有过惨痛的教训,在今天的中国仍然阴魂不散,对中国大地的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人们出于美化或治理目的对运河加以整治,但往往只把河道作为对象,进行大规模的人工化整饬,堤岸的自然形态因此消失,其后果是对乡土生境的破坏,造成物种地方性与多样性的丧失,破坏生态效应的发挥。

(b)污染严重。污染严重是东部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水型型缺水已经造成水乡无水喝的尴尬局面。运河区域的水污染的主要问题来自于沿河城镇不断增加的排污,这正是快速城市化的后果。污染破坏了水质,直接导致运河廊道生态功能的丧失和瘫痪。同时威胁到运河区域生态网络的健康性与完整性。

(c)毁林开垦,水土流失加大。毁林开垦是城市化侵占农田的后果。水土流失则是困扰中国河流的三大问题之一。水土流失对河流廊道的功能和结构都造成重要影响。

此外还有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建筑开挖、表土扰动、硬质界面增大,航运通行、灌溉、供水等压力过大等,这些都影响到运河廊道的生态功能和结构。

(3)快速、无序的城市化导致区域景观格局急剧变化。运河区域的城市化多是在沿河城镇出于本身发展或各省区小于本地区发展、而不是整个区域的宏观背景所制定的政策主导下进行的。加之很多规划编制仍在传统的规划方法下进行,很少或根本没有考虑生态问题。城镇斑块不断扩张,农田、林地、湿地等自然斑块不断缩减,直至破碎化。区域景观格局的安全存在严重问题。

(4)快速城市化严重威胁遗产廊道的保护。城市的迅速扩张正在破坏运河的历史环境。一方面运河区域的各个历史文化遗产受到威胁,另一方面,运河遗产廊道作为一个人类与自然结合的工程遗产整体上受到严重威胁,在现有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架构下没有得到适宜的保护,其真实性(authenticity)和完体性(integrity)都受到损害。

(5)快速城市化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居民休闲需求。在经济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乡居民的身心再生要求是区域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早在1860年中期,Olmosted就把公园、河谷、荒地、沼泽连接起来,规划成令波士顿人感到骄傲的“蓝宝石项链”。1883年,Cleveland为Minneapolis做规划时,就主张购买大片土地作为公园绿地系统作为未来居民休闲场所。经过长期发展,证明这一主张十分英明。京航大运河区域有着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和风景审美资源,如何整合这些丰富资源,满足城乡居民的身心再生要求并具有一定前瞻性,也是运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4.2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区域生态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建设又使得运河河道被以新的方式、赋予了新的功能——输水功能。运河廊道的景观属性也因此面临新的改变。其结构和功能都将重新调整,从而对区域生态产生重大影响。

(1)南水北调是继京杭大运河开凿以来又一次对以运河为骨架和主体形成的、包括支流

和湖泊、池塘、沼泽等湿地在内的运河区域生态网络施加的人工干扰。南水北调作为大规模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将是人工因素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又一次大规模干扰过程。这一干扰在景观和区域尺度L的模拟和研究,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来说,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

(2)南水北调将在区域尺度上改变运河区域生态网络的功能和结构。调水改变河道的功能,进而影响到整个网络。水作为核心生态因子又影响和改变整个区域生态格局和过程。其影响的过程可归纳为:调水+改变原来的水文情势+自然环境变化+社会经济变化[o,。

这些都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3)南水北调是对大运河区域生态系统的巨大挑战,更是重要机遇。大规模调水形成的人工干扰,有机会使得已经成为生态基础设施的部分变得更加高效和具有前瞻性,并同时有机会对断流和生态功能瘫痪区域进行系统的生态系统修复,保护运河遗产廊道,从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5建立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的技术途径

基于以上讨论,提出制定以大运河景观生态系统为骨架的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对策,并提出具体实施战略与实施导则。导则分别在两个层次上进行:

第一个层次是区域景观格局的构建(oonfiguration),包括对景观元素的空间位置、形状、尺度和连续性等进行战略性规划;

第二个层次是景观元素的设计导则,包括如运河道整理断面及护岸设计导则、湖泊及湿地边界处理导则,城市边缘与水系边界设计导则,林带及斑块构成导则,文化遗产廊道设计导则。

参照Steinitz的景观设计框架,建立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的技术途径可分为六个步骤(表1):

(1)景观呈述:通过采集大量数据(借助遥感和GIS技术),归类整理,并用图、表和文字的方式进行表达大运河区域景观生态状况。

(2)过程分析:对上述成果根据研究的需要重点分析,并形成新的信息来源。

(3)评价:基于判断矩阵的综合比价和评判。

(4)改变方案: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预测在一定干扰下的景观生态状况,使用预测模型(ProlectionModels)和干预模型(InterventionModels)。

(5)影响评价:在上述干扰和预测模型基础上,进行影响评价。

(6)决策:在上述步骤基础上,用决策模型(DecisionModel)来进行决策。

6结论

以京杭大运河为骨架和主体形成的包括支流和湖泊、池塘、沼泽等湿地在内的运河区域生态网络长期参与和影响河域的生态演化进程,已经成为河域REI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景观生态学及区域生态战略意义。

但在经济高速增长、快速城市化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背景下,这一生态网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广阔的机遇。在这样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建立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对中国东部广大地区获得健康的生态服务、对中国东部城市带的可持续发展、对遗产廊道本身的保护和满足未来居民的休闲和教育需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一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的建立,需要借助一整套科学而系统的方法,多学科合作,当然还要借助国家政策和行政手段。

参考文献:[1]Mander,U.,J.Jagonaegi,etal.Networkofcompensativeareasasanecologicalinfrastructureofterritories.ConnectivityinLandscapeEcology,proc.ofthe2ndInternationalSeminarof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LandscapeEcology.FerdinandSchoningh,Paderborn.1988,35~38.

[2]Selm,A.J.Van.Ecologicalinfrastructure:aconceptualframeworkfordesigninghabitatnetworks.InSchrieiber,K.-F.(ed.),ConnectivityinLandscapeEcology,ProceedingsOfthe2ndInternationalSeminarof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LandscapeEcology.FerdinandSchoningh.Paderborn.1988,PP63~66。

[3]俞孔坚,李迪华,潮洛濛.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规划师.2001,17(6):9-17.

[4]Costanza,R.andH.E.Daily.Naturalcapital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ConservationBiology.1992,(6):37~46.

[5]Costanza,R.etal.TheValueoftheWorld''''sEcosystemServicesandNaturalCapital.Nature.1997,387(15):253~260.

[6]Daily,G..Whatareecosystemservices?In:DailyGed.NaturesServices:SocietalDependenceonNaturalEcosystems.Washington,DC:IslandPress.1997,1~lO.

[7]Walmsley,A..Greenwaysandthemakingofcityform.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5,33:81~127.

[8]刘东云,周波.景观规划的杰作——从“翡翠项圈”到英格兰地区的绿色通道规则.中国园林.2001,(3):59~61.

[9]Zube,E.H..Theadvanceofecology.LandscapeArchiteeture.1986,76(2):58~67.

[10]Steinitz,G.黄国平译.景观规划——思想发展史.2001年在北京大学的讲演.中国园林.2001,(5):92~95.

[11]俞孔坚.吉庆萍.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上,下).中国园林.2000,(1):27~33;(2):32~35.

[12]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3]Fabos,J.G..Introductionandoverview:thegreenwaymovement,usesandpotentialofgreenways.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5,33:1~33.

[14]Zube,E.H..GreenwaysandtheUSnationalparksystem.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5,33:17~25.

[15]Ahern.J..GreenwaysasStrategicLandscapePlanning:TheoryandApplication.WageningenUniversity,TheNetherlands.2002.

[16]Lewis,P.H.Jr..QualityCorridorsforWisconsin.LandscapeArchitecture.1964,54(2):100~107.

[17]McHarg,L..DesignwithNature.JohnWiley&Sons,Inc.1969.

[18]Linehan.J.,M.G.Meiretal.GreenwayPlanning:developingalandscapeecologicalnetworkapproach.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5,33:179~193.

[19]Neuman.M..Regionaldesign:Recoveringagreatlandscapearchitectureandurbanplanningtradition,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0,47:115~128.

[20]Harris.L.D..TheFragmentedForest:IslandBiogeographyTheoryandPreservationofBioticDiversity.UniversityofChicagoPress.Chieago.II..1984,211.

[21]Forman.R.T.T.andM.Godron.LandscapeEcology.NewYork.JohnWiley.1986.

[22]Forman.R.T.T..LandMosaies:TheEcologyofLandscapesandRegion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5.

[23]Bueno.J.A.V.A.Tsihrinzis.L.Alvarez.SouthFloridagreenway:aconceptualframeworkfortheecologicalreconnectivityoftheregion.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5,33:247~266.

[24]Forman,R.T.T.,D.Spring,andJ.A.Bissonette,etal.RoadEcology:ScienceandSolution.IslandPress.2003.

[25]MacArthur,R.H.andE.O.Wilson.Anequilibriumtheoryofinsulargeography.Evolution.1963,17:373~87.

[26]MacArthur,R.H.andE.O.Wilson.TheTheoryofIslandBiogeography.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67.

[27]Merriam,G..Connectivity:afundamentalcharaeteristicoflandscapepattern.InBrandt,J.andP.Agger,eds.,ProceedingsofthefirstInternationalSeminaronMethodologyinLandscapeEcologicalResearchandPlanning(VoL.1)Roskilde,Denmark:RoskildeUniversitetsfolagGeoRue.1984,5~15.

[28]Schreiber,K-F..Ed.ConnectivityinLandscapeEcology,Proceedingsofthe2ndInternationalSeminarofthelatemafionalAssociationforLandscapeEcology.FerdinardSehoningh,Paderborn.1988.

[29]Noss,R.F.landscapeconnectivity:differentfunctionsatdifferentscales.In:W.E.Hudson(Editor).LandscapeLinkagesandBiodiversity.IslandPress.Washington.DC.1991,27~39.

[30]Juliette,K..Landscapequalitybasedupondiversity,coherenceandcontinuityLandscapeplanningatdifferentplanning-levelintheRiverareaofTheNetherlands.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8,43:91~104

[31]宗跃光.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廊道效应研究——以北京市区为例.生态学报.1999,19(2):146~151.

[32]王志芳,孙鹏.遗产廊道——美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一种较新的方法.中国园林.2000,16(6):36~39,

[33]Seams,R.M..Theevolutionofgreenwaysasanadaptiveurbanlandscapeform.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5,33:65~80.

[34]Rees.W.E.andM.Wackernagel.EcologicalfootprintsandAppropriatedCarryingCapacity:MeasuringtheNaturalCapitalRequirementsoftheHumanEconomy,Washington:IslandPress.1994.

[35]Waekernagel,M.andRees,WE..OurEcologicalFootprint:ReducingHumanImpactontheEarth.NewSocietyPublishers.Philadelphia.PA.1995.

[36]Weizsacker,E.Von,A.B.LovinsandL.H.Lovins.FactorFour:DoublingWealth--HalvingResourceUse.EarthscanPublicationsLtd,London.1997.

[37]Yu,K.-J..SecurityPatternsinLandscapePlanning:WithaCaseInSouthChina.DoctoralThesis.HarvardUniversity.1995.

[38]Yu.K.-J..1996.Securitypalternsandsurfacemodelinlandscapeplanning.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36(5):1~17.

[39]俞孔坚.景观生态战略点识别方法与理论地理学的表面模型.地理学报,1998,(53):11~20.

[40]俞孔坚.生物保护的景观安全格局.生态学报.1999,19(1):8~15.

[41]张惠远,倪晋仁.城市景观生态调控的空间途径探讨.城市规划,2001,(7):15~18.

[42]周—星、曹广忠,改革开放20年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1999,(12):8~14.

[43]吴良镛.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10.

[44]胡序威.有关城市化与城镇体系规划的若干思考.城市规划,2000,(1):16~21.

[45]吴良镛.面对城市规划的“第三个春天”的冷静思考,城市规划,2002,(2):9~14.

[46]杨多贵、陈邵锋、王海燕等.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差距的系统学研究.系统辨证学学报,2002,10(2)19~23.

[47]汪达.论国外跨流域调水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发展趋势——兼谈对我同南水北调规划的思考.环境科学动态.1999,3:28~32.

[48]俞澄生.南水北调的资源、环境和社会效应.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4,3:41~42.

[49]阎占元,刘荷芬,侯怀恩.中线南水北调概况与区域发展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1995,(4):38~47.

[50]傅肃性,张崇厚,曹桂发等.南水北调西线下程与区域持续发展.地理科学进展,1997,2:22~25.

[51]尚宇鸣,丁自鲜,童海鸿.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人民黄河,2001,10:27~30.

[52]吴俊,王培.南水北调对长江口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分析.科技导报,2002,(2)12~31.

[53]王庆.陈吉余.淮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8.7(4):378~382.

[54]陈吉余.陈沈良.南水北调工程对长江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水资源保护,2002,(3):19~25.

[55]刘昌明,杨志峰,孙睿等.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海河水利,2002,(1):1~5.

[56]李晓储,孙传余,董志良等.扬州古运河生态环境林建设研究.江苏林业科技,2002,2:16~19.

[57]何小弟,赵御龙,蒋献忠.扬州古运河风光带生态景观建设规划.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2,23(3):75~78.

[58]汪斌,程绪水.治污先行建设南水北调东线清水廊道.水资源保护,2002,3(1):15~19.

[59]徐新伟,吴中华,于丹等.汉江中下游水生植物多样性及南水北调工程对其影响,生态学报,2002,22(11):1333~1338.

[60]杨杨胜天.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工程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评价.地理学报,2002,(1):41~44.

[61]傅祟兰.中国运河运河城市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94~96.

[62]吕宪国,黄锡畴.我国湿地研究进展.地理科学,1998,18(4):294~300.

[63]左东启.论湿地研究与中国水利.水利水电科技进展,1999,19(1):14~21.

[64]刘红玉,赵志春,吕宪同.中国湿地资源及其保护研究.资源科学,1999,21(6):34~37.

[65]孟宪民.湿地与全球环境变化.地理科学,1999,19(5):385~391.

[66]余国营.湿地研究进展与展望.世界科技研究与进展,2000,22(3):61~66.

[67]王瑞山,勇,杨青等.我国湿地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资源科学,2000,22(1):9~13.

[68]Flink.C.A.andR.M.Searns.Greenways.Washington:IslandPress,1993,167.

[69]姚汉源.京杭大运河史.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1~5.

[70]安作璋.运河文化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71]张文忠.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应注意土地资源减少的几个问题.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9(1):36~40.

第5篇:生态安全战略范文

关键词:舟山群岛新区;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S757.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1年6月3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群岛新区范围与舟山市行政管辖区域一致,包含定海区、普陀区、岱山县和嵊泗县两区两县,海岛1390个,陆域面积144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08万平方公里。新区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引领海洋经济发展、深化沿海对外开放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主要从舟山群岛新区规划设计角度作一点探讨。

一、舟山群岛新区现有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空间开发模式不科学,导致开发绩效底下

从空间上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一些大岛仍然在延续全能开发、自成体系的固有模式。然而,这些产业功能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而且对有限的用地和岸线资源产生争夺,一些低门槛的开发项目甚至破坏了优质战略资源的价值。另一方面,大多数小岛则以项目导向,普遍开发船舶制造、储运码头等项目。由于缺乏城镇服务和设施配套,这些项目往往局限在比较低端的产业环节和层次,产业升级困难,而且对深水岸线和后方用地的利用却普遍粗放低效。 这样的开发方式,导致舟山群岛新区的核心资源粗放利用,空间开发绩效不高。首先,舟山群岛新区发展海洋经济的核心资源是深水岸线,但是深水岸线普遍存在多占少用、粗放利用的问题。2010年舟山群岛新区岸均工业产值为14.3亿元/公里,如果延续目前的利用方式和产出水平,以新区规划深水岸线245.8公里,未来即使消耗全部深水岸线,最多只能产出3500亿元工业产值,将无法支撑未来新区发展。

(二)总体功能目标不清晰,导致战略地位低下

舟山群岛新区现状的空间开发方式,使得海岛的功能目标不清晰,不仅造成了单个岛屿的经济总量在全国不占优势,而且在专业职能、专项领域难以形成国家层面的战略地位。以舟山六横岛与上海长兴岛比较,岛屿规划建设用地面积均为5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规模均10万人左右,然而上海长兴岛不仅在海洋装备和船舶制造方面处于全国领先的战略地位,而且工业产值也相当于舟山六横岛的5倍。其关键原因在于上海长兴岛以海洋装备制造业为主导功能,围绕中船集团、中海长兴、振华重工等核心企业,配套相关产业和服务设施,形成特色鲜明、分工明确的开发模式。

二、舟山群岛新区的规划

(一)优化提升开发开放主体区域

舟山本岛产业基础较好、城镇化水平较高,是舟山群岛新区开发开放的主体区域,也是舟山海上花园城市建设的核心区,要重点构筑“南生活、中生态、北生产”三带协调、功能清晰的发展格局。

1、南部花园城市带

依托定海、新城和普陀城区,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品质,推进旧城改造,打通南部海岸城市发展走廊,联动开发南部诸岛。加快第二产业转移和第三产业培育步伐,发展以金融商贸、海事中介、医疗服务、研发创意、教育培训、休闲旅游、会展节庆等业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

2、中部重点生态带

加强舟山本岛中央山体生态保护,构筑绿色廊道,形成以山体为核心的指状绿地系统。结合水系设置沿河绿带,建设成带成片的城市结构性绿地与成网成园的生活型绿地。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严格保护海岛生态景观和田园风光,切实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和海岛生态安全。

3、北部海洋新兴产业带

在小沙镇至展茅街道区域范围内,重点发展临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海洋探测装备、高端海洋电子信息、水产品精深加工等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产业转型升级先导区和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区。

(二)全力打造港航物流核心圈

岱山岛、衢山岛、大小洋山岛、大小鱼山岛和大长涂岛等是舟山群岛新区深水岸线资源最佳、发展潜力和空间最大的区域,是建设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加工交易中心的核心区域。

岱山岛近期积极发展临港制造业,远期规划建设大宗商品加工和区域性国际港航服务平台。衢山岛及周边的鼠浪湖、黄泽山等岛,规划建设国际燃油供应中心和矿砂、煤炭等大宗商品深水中转中心。大小洋山岛以集装箱运输、保税物流及相配套的加工增值综合服务功能为重点,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港航配套服务中心。大小鱼山岛主要发展临港工业和大宗商品加工。大长涂岛主要发展原油储运。

(三)建设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加工交易中心

将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加工交易中心,全力打造国际物流枢纽岛,进一步提高对国家战略物资供应安全的保障能力。东部地区重要的海上开放门户。充分发挥舟山港综合保税区的功能、政策优势,集聚国际贸易、金融、航运、科技等方面的人才和资源,将舟山群岛新区打造成为对外开放门户岛,进一步提高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

三、舟山新区规划设计理念

首先坚持海陆统筹,区域联动。发挥陆地和海洋资源的互补关系,正确处理好舟沪甬之间的协调联动发展。

其次是坚持保障安全,生态优先。作为中国面向太平洋的国防前沿,舟山群岛的开发建设必须优先保障国防安全,成为中国维护海洋权益、保障国防安全的战略要地。同时舟山群岛新区的开发建设还应当重视保障生态安全,促进海岛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平衡。

第三是坚持岛群分区,功能集聚。通过划分岛群,实现分组成群的联动开发,最大程度发挥岛屿资源组合优势;产业功能相对集中,并相应配置城镇和基础设施,以提高综合服务效率。

第四是坚持产业突破,城市引领。舟山群岛新区承担着海洋经济创新示范的战略任务,需要充分发挥核心资源的战略优势,集中建设若干个产业特色鲜明、职能分工明确、战略地位突出的产业功能区块,同时从城市服务能力、城市环境营造、公共城市建设等方面入手,吸引高端专业人才,引进新兴高端产业,真正实现建设海上花园城市的目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舟山群岛新区尊重文化历史及自然山水,从海岛经济发展及市民生活、城市运行等多个角度多层次地考虑空间,最大限度地优化空间格局。创造富于现代文明的新兴城市,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生态友好型的城市空间,为其他正在转型中的城市树立了榜样,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和平,蒋文.区位论在旧城改造中的应用[J].城市建筑.2011(08)

第6篇:生态安全战略范文

1.森林是最大的储碳库和吸碳器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并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所以,森林具有碳汇功能。森林以其巨大的生物量储存了大量的碳。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被公认为最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同时又是最经济的吸碳器。与工业减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更具经济可行性和现实操作性。森林的碳汇功能和其他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一样,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和气候安全一直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

2.森林锐减造成大量温室气体排放

毁林和森林退化以及灾害导致森林遭受破坏后,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联合国《2000年全球生态展望》指出,全球森林已从人类文明初期的约76亿hm2减少到38亿hm2,减少了50%,本文由收集整理难以支撑人类文明的大厦,对全球气候变暖造成了严重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据,2000~2005年,全球年均毁林面积为730万hm2。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2004年,源自森林排放的温室气体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7.4%,仅次于能源和工业部门,位列第三。而且,目前全球森林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围绕哥本哈根乃至今后的国际谈判,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倡导通过恢复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以推动“减少毁林和退化林地造成的碳排放(redd+)”等政策的制定,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

3.森林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森林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如大规模植树造林、治理荒漠化等,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作用;建设农田林网,起到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用;建设沿海防护林、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对抗御海洋灾害,保护沿海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价值。而采用抗旱抗涝作物品种、加固海岸提防、减少森林火灾和病虫灾害、加快优良林木品种选育等,有助于提高森林本身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森林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增强,反过来又会提高森林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4.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

低碳经济的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通过碳汇功能,在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中贮存了巨量的碳,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愈益认识到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林业既是产业建设的载体,也是生态建设的载体。现代林业的发展就是按照林业的基本属性和内在规律,致力于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系统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生态中有产业、产业中有生态的双赢目标。通过发展现代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就有了充裕的物质基础条件;林业产业的生态化,又促进林业潜能的循环释放,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强有力的依托和保障。森林是实施新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资源。

发展林业,增加林业生物质能源供给,对于维护我国能源安全、修复生态系统、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调整能源结构、解决生态问题的国家战略。

5.林业低碳经济的基础理论

所谓林业低碳经济,是指在林业经济活动过程中, 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 增加森林碳汇,减少林业碳源,从而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

森林碳汇功能: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库, 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估计,陆地生态系统中储存了2.48 万亿t的co2,其中1.15 万亿t 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当中。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大量的co2形成生物量, 从而减缓温室效应。森林的生物量、植物碎屑和森林土壤固定碳素而成为碳汇,这就是森林的碳汇功能。森林具有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固碳效益的潜力。造林就是固碳,绿化等同减排,森林的碳汇功能是林业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6.低碳经济背景下林业发展的建议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

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加大科学研究,提供科技支撑。

深入开展森林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基础研究。加强林业减排增汇的技术潜力与成本效益分析;继续加强森林灾害发生机理和防控对策研究;加强气候变化情景下森林、湿地、荒漠、城市绿地等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问题研究并提出适应技术对策;加强森林作为重要可再生能源库的研究和开发利用。通过科研,推进科技兴林、科技富林、科技强林的进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加强宣传,引导全社会参与低碳发展。

第7篇:生态安全战略范文

在宏观经济下行趋势明显、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等外部压力下,当前,我国煤炭企业生态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围绕破解资源环境制约的目标,本文从科学规划与战略优化、资源勘查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人才培养与创新驱动四个维度提出促进我国煤炭企业生态发展的实现路径,旨在为煤炭企业生态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生态文明;煤炭企业;生态发展;路径

一、我国煤炭企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

(一)资源综合利用程度较低

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我国煤炭产业链进行了多次重组与调整。过去的煤炭产业只是单纯的开采,经过多次调整,现在已经形成资源的综合利用。但是,目前煤炭产业链较短,我国大多数的煤炭企业还是实行粗放式的生产方式。企业还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忽视了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的重要性。并且,支持资源综合利用的资金和技术力度不够,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的水平不高。

(二)从业人员多素质偏低

我国的煤炭行业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行业从业人员人数众多,文化水平不高,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技术含量低,整体的人员素质偏低。煤矿的产量逐渐下降,造成一部分的人员下岗,这些人员的特点就是年龄大、整体素质不高,经过培训再就业的难度比较大,因此这些煤炭工人的分流比较困难。

(三)安全状况亟待改善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煤炭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一直把这项工作作为头等重要的大事,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安全生产理念已经基本形成。煤炭事故发生率呈下降趋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瓦斯事故发生率也明显下降。煤炭企业安全生产问题严重,煤炭事故主要有顶板事故、水害事故、瓦斯事故、运输事故、机电事故等,其中瓦斯事故是影响煤炭安全生产的最主要问题,严重威胁着从事煤炭开采及生产人员的生命安全。目前经济的发展对煤炭的需求量比较旺盛,因此煤炭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的责任依旧重大。

(四)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技术的限制,煤炭的生产和开发引发了一些环境问题。开采煤炭资源会引发土地塌陷,根据统计数据表明,每采一万吨煤会造成0.17公顷的土地塌陷。并且,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还会引发水资源破坏问题,煤炭的开采和加工也会排放大量有害气体,这些有害气体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和一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碳都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臭氧层造成破坏。除此之外,煤炭的开采还会对地下水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根据统计数据,我国每年因为煤炭开采而受到污染的地下水达到22亿立方米。这些问题都影响着煤炭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对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很大的危害。

二、科学规划与战略优化维度

(一)制定科学规划

第一,建立科学的规划管理体系。根据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对未来的规划,以及对未来长远发展的期望,应分析企业的资源,优化发展战略,更好地配置资源。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政策,完善监控、反馈及决策体系。煤炭企业董事会和经理层对企业的规划进行协调,建立各层次、各部门之间的战略规划协调机制,形成由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各部门协调配合的规划管理体系。不论是企业发展战略还是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不论是组织机构的调整还是重要政策的执行,都有合理科学的规划,自上而下有效率地执行。第二,实施动态化规划。在发展规划不断落实的工作进程中,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调整和完善发展规划,再进一步地落实推进。首先,将阶段性的目标准确地划分,煤炭企业根据分解目标实施。在实现分解目标时,要注意考核目标的实施情况,调动企业各部门的积极性,力求完成每项阶段目标;其次,各部门的职责应当明确,业务流程应当规范;再次,国家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变化时,企业的规划也应该进行修订,以应对变化的环境,使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健康快速地发展。

(二)优化企业战略

对煤炭企业现有的战略进行优化,就是要发展。根据煤炭企业目前的情况,制定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第一,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具有企业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产业链。第二,推广低碳运行示范项目。促进企业内部资源循环利用,建设低碳运行的生态矿山。第三,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核心,依据企业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展望,制定符合自身的发展战略,以在变化的经济形势中保持不断的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和科教兴企战略。

三、资源勘查与资源利用维度

(一)加强资源勘查力度

对煤炭资源进行详细的勘探,对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及利用奠定基础。由于煤炭地层中具有多种共生、伴生的矿产资源,若不一起开发利用,就会被当作废物丢弃。这样不仅是资源的浪费,更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负担。因此,在开发煤炭资源的同时,可以对其共生、伴生的资源进行勘探,形成以煤炭资源为基点的大循环。在煤炭资源勘探过程中,广泛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形成自动化管理,改善管理质量。立足于矿井资源的实际情况,坚持综合开发利用,加强对资源的管理。

(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合理布局,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提高机械化水平,优化开采工艺,提高回采率,解决煤炭开采过程中资源严重浪费的问题。在煤炭洗选过程中,优化洗选工艺,对开采的煤炭进行集中洗选,减少洗选工艺重复次数,节省能源。在煤炭加工过程中,推广煤炭清洁技术,开发煤炭的附加产品如甲醇、二甲醚和活性炭等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在综合利用资源方面,将煤矸石、煤泥、煤层气、岭土、铝土矿、耐火黏土、陶瓷黏土、铁矾土以及与煤共伴生资源进行综合开发与利用,形成一套循环系统,减少资源浪费,加强资源的重新利用。调整产业结构,淘汰严重耗费资源的生产方式,使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模式,坚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再利用。利用工业生态学的原理,利用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机理,让一家工厂的废弃物成为另一工厂的原料和能源,使得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起来,建设生态工业园,形成资源的合理综合利用及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使资源的再利用和再生化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应该大力延伸煤炭产业链,发展煤炭的衍生产品及下游产品。以煤炭产业为核心,大力发展相关联的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技术创新,优化和升级产业链。煤矿产业链的延伸也表现在对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中,在煤炭生产过程中展开。例如洗选煤炭时,通常生产高质量的煤炭去除原有的杂质,在此过程中高效地利用资源,并且可以减少成本避免无效运输。同时对伴生矿进行开采,深加工附加资源,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煤炭企业绿色高效的发展。

四、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维度

(一)强化环境保护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科技水平,走“绿色”经济发展道路。煤炭企业应寻找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方法,在煤炭开采、加工、利用的全过程中减少排放污染物,实现清洁生产。在煤炭开采区,实行绿色开采绿色建设,保护植被防沙固土,保持水土。实施清洁生产,研究和开发煤炭开采的新技术,并将绿色清洁生产的新技术推广应用,将煤炭生产对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加强对环境的监管,建立健全矿区环境保护机制,建立环境检测系统,以便了解煤炭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环境的实时监测和数据传输,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煤炭企业应学习先进的经验,借鉴好的保护环境的方法,保护环境,绿色发展。实现环境保护技术升级,加大科学技术基金投入,确保科学技术在环境保护的作用,以先进技术为依托,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方法、生产设备,大力推广绿色高效的新工艺和新方法,提高资源回收率。

(二)推进生态修复

我国对矿区的生态修复的工作明显落后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等国家,对矿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等方面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力求把生态修复贯穿于煤炭生产活动的每个环节。加强对矿区的生态修复意识,从我国矿区的实际生态环境出发,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在修复生态方面,水资源循环利用逐渐被重视,实施矿井水、自来水等设施的建设,水资源循环利用,使水资源消耗最小化,能量利用最大化;治理土地塌陷,治废还地;种植树木,恢复被破坏的植被;修复生态环境,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合理安排耕地和林地。生态文化是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理念形成的生态文明观。生态文化的内涵就是要求人人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创建和谐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化,结合煤炭企业的特点,从各个层面作全面的规划并进行大力推进,使生态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并且将生态修复落到实处。

五、人才开发与创新驱动维度

(一)加大人才培育引进

首先,应营造健康的人才培养氛围,改善办公环境,宣扬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风气,建立和谐的人际交往模式,使员工对企业形成归属感与忠诚度。建立适宜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利用高薪、补助、奖金等物质福利奖励员工,另一方面利用鼓励、关心、信任等精神奖励激励员工,共同吸引优秀人才,减少人才流失。其次,应建立合理的培训与考核机制,定期开展员工培训,推动员工在职教育发展,进一步提高员工专业能力,挖掘员工发展潜力,同时组织开展员工考核工作,提高员工竞争意识,增强员工学习、工作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促进员工综合素质向更高水平发展。最后,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产业、高校、科研机构的有效合作,培养满足煤炭企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全面推进创新驱动

在技术创新方面,第一,煤炭开采加工技术创新。创新煤炭开采技术,减轻对地表结构的破坏,提高煤炭开采效率,充分利用煤炭伴生资源,减少煤炭及其共、伴生品的浪费,争取以最低的开采成本与最小的环境破坏,实现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革新煤炭生产加工技术,优化产品质量,提高煤炭附加价值,减少污染排放,减少煤炭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对机械设备的污染和损害,延长机器的使用年限,节约成本,降低能源损耗,促进绿色清洁生产。第二,废物处理技术创新。推动废物处理技术的改革、创新,绿色化处理煤炭生产加工形成的废渣、废气、废水,减少环境污染,积极研发新工艺,改善开采、加工、运输、销售等各阶段产生的废弃资源的回收利用情况。第三,环境保护技术创新。加速企业环境保护技术创新进程,解决当前生态系统失衡问题,修复矿井土地结构,加快土地复垦进度,净化空气污染,治理水源污染,促进生态循环,复原生态系统环境,保持生态系统良好活力。在管理创新方面,以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为导向,实行管理创新建设,利用多种企业发展管理理论,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有效化、信息化、规范化以及法制化发展,推动企业全过程动态管理,融合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经济理论的重要观点,改变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使其由传统的经济模式向“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1.王书伟.河南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煤炭技术,2011(1)

2.李堂君等.我国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师论坛,2003(3)

3.聂政纲,张麟.煤炭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J].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4.黄奂果.谈国有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5.刘元明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煤炭企业构建对策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1(3)

6.杨磊等.生态文明矿井建设模式的探索[J].中国矿业,2011(6)

7.唐恩贤,王怀平.探索煤炭企业生态文明建设途径,创建绿色矿山[J].国土资源情报,2013(9)

8.胡娟,徐亮.关于煤炭企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探讨[J].中国煤炭,2010,36(10)

第8篇:生态安全战略范文

>> 国内外城市品牌建设经验与启示 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和对比 国内外金融CBD开发建设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国内外生态旅游者行为与态度特征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大学城融资经验与启示 国内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经验对黑龙江的启示 国内外“智慧教育”建设成功经验及对南京的启示 国内外生态投资研究综述 国内外生态住区之比较研究 国内外生态建筑技术对比研究 国内外生态正义思想研究综述 国内外生鲜电商运营模式分析与启示 生命:国内外生命教育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国内外大遗址保护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国内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国内外山区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自贸区建设的国内外经验 国内外建设低碳城市的理论与经验综述 国内外城市轴线的建设经验与作用分析 国内外区域发展中政府协调机制建设的经验与借鉴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7]科技支撑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科技支撑助推甘肃构筑生态安全屏障[J].甘肃科技,2011(27):38-96.

[18]李星,柴禾.日本林业治山第八个五年计划[J].世界林业研究,1992(3):92.

[19]国家林业局.日本林业[EB/OL].(2015-12-19)[2016-01-19]..

[20]余刚,井文涌.加拿大的绿色计划及其实施进展[J].环境保护,1994(10):43-45.

[21]杨少军.加拿大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J].全球科技经济t望,2008(9):29-32.

[22]马建明,许静,等.国外洪水风险图编制综述[J].中国水利2005(17):2-3.

[23]胡建.德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启示[J].中国水土保持,2012(10):32-35.

第9篇:生态安全战略范文

成功实现由技术专家向投资人转型并负责过多个成功退出项目的莉莎・兰伯特,分享了她的投资心得和准则。

收购不是最终目的

对一家VC/PE(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公司来说,最主要的考量指标是投资盈利。而对代表母公司英特尔的利益进行投资的英特尔投资来说,它的主要任务除了从投资中获得现金收益之外,更重要的是为英特尔壮大其生态体系,为英特尔发现哪些公司适合进入这一体系,进而为英特尔的长远战略目标提供支持。

翻开英特尔投资的投资列表,英特尔投资确实为英特尔发掘到了很多颇具发展潜力的公司,但实际上这些公司最后的归属各异,花落英特尔的并不多。

在面对“英特尔投资所投资的公司中,被英特尔看中,通过收购纳入怀中的公司占的比例并不高,这是为何?”的问题时,莉莎・兰伯特强调了英特尔投资的基本战略。

英特尔投资的战略不是最后实现对一家企业的收购,而是满足英特尔的战略发展需求。英特尔要求英特尔投资帮助其建立一整套生态系统,并弥补产品路线图中的某些欠缺,或者说英特尔需要在某些地区实现扩张时,英特尔投资就会为了满足这些战略需求而进行相关的投资。

在这个投资过程中,如果整体的战略需求要求这家企业进行收购,那么英特尔就收购这家企业。基于这一原则,英特尔收购企业的数量并不是很多,目前仅有上百家。

英特尔投资的理想是,投资一家企业,然后与之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一起建设企业,推动企业的发展。该家企业符合英特尔的战略发展路线,英特尔投资就帮助推动该企业的建设,促使企业发展,使企业进一步地成长。如果最后在英特尔的生态系统中,这家企业作为一家独立的企业出现,这对英特尔投资来说就是非常成功的一次投资。通过投资来实现生态体系的壮大,并不意味着对前期投资的一家企业进行收购才是最成功的、最理想的状态。

有时候,英特尔投资前期进入的企业会被其他的企业收购,这除了资金意义上的成功退出之外,还有另一层益处。因为英特尔投资选中的企业,基本都是基于英特尔的IA架构,并在此基础上提供解决方案的。收购方把一家提供IA架构解决方案的企业收购后,它自然会对自己的平台进行相对的校准。这会为英特尔生态体系的发展带来推动作用。

“如果最后实现收购是英特尔投资的标准,那英特尔要买的公司太多了。”莉莎・兰伯特表示,英特尔是要建立一个庞大的生态体系,而不是自己变成一个巨无霸。

围着“互联计算”转

“互联计算”是英特尔目前的核心愿景。9月,在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IDF2011)上,英特尔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欧德宁阐述了“互联计算”体验的三个要素:第一,必须是栩栩如生、令人愉悦的体验(engaging);第二,必须是在不同设备上的一致性体验(consistent);第三,必须是安全无忧的体验(protected)。而围绕着这三个要素,英特尔投资以AppUp为依托,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投资。

AppUp 主要分成三个部分,其中一个是应用商店。英特尔投资对于应用商店的投资方向和其他家应用商店是一样的,都是投资于内容,比如游戏、音乐、视频内容,旨在通过提供丰富的移动应用,给用户带来更丰富的体验。莉莎・兰伯特举了两个在游戏领域的投资实例――KABAM和CrowdStar两家公司。

随着智能设备的多样化,用户会要求不管是在客厅看智能电视还是用智能手机,或是在车里听音乐、看视频,都得到一致性的体验。在为用户提供一致性体验方面,莉莎・兰伯特表示这是英特尔投资的一个投资重点,并且已经开始行动了。最近,英特尔投资在美国投资了一家叫做SWEETLABS的公司,这是英特尔投资在该领域投资的首家公司。这家公司使用HTML5技术,让应用商店有这样一种能力――不管用户通过什么设备、使用什么平台接入到应用商店中,用户都可以获得一致性的体验。举例来说,用户打开PC,或者平板电脑,或者笔记本电脑,点击图标,不管是Facebook,还是Twitter,或者其他图标,不需要使用浏览器就能直接进入到相关的应用中。要想实现互联计算,跨平台、跨设备的工具必不可少,而提供这些工具的公司是英特尔投资在努力寻找的目标。

此外,莉莎・兰伯特还表示,英特尔投资还对能在芯片层面上为用户带来一致性体验的软件公司很有兴趣,因为这样的合作方式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英特尔芯片的优势,使软硬件相得益彰。

至于安全,英特尔早有部署――2010年8月,英特尔以溢价60%的高价收购了安全软件厂商McAfee。莉莎・兰伯特介绍了收购McAfee一年后,英特尔在安全无忧体验方面所做的努力与成果。

早在英特尔收购McAfee的消息传出后,就有人猜测英特尔的目的是把Macfee的安全技术直接嵌入到底层架构里,目前来看,的确如此。Deepsafe项目是最好的证明:安全软件的服务被直接嵌入到芯片底层当中。这种嵌入的做法主要针对恶意软件,防止设备受到恶意软件的侵害。如果在软件层面来防止这些恶意软件,一定是在操作系统之上来实现的。Deepsafe在芯片层面实现对恶意软件的防御,在操作系统接入之前就把恶意软件排除出去,通过芯片和软件服务的结合来实现操作系统之下的安全防护。英特尔收购McAfee初有回报。

终端产品越来越多,并且很多在使用软件即服务的应用。在使用这些应用的过程中,大量的恶意软件会出现。用户需要专业的方式对数据、资产以及身份进行保护。更进一步,设备在遭受了恶意软件的攻击之后,还能够恢复到以前的状态。基于这些考虑,英特尔投资进行了大量的在安全方面的投资。

英特尔投资选择的企业涵盖了安全保护的多个层面:实现IT反欺诈的iovation、做数据加密的PGP、完成智能设备安全管理的mocana。而在在线反欺诈领域,英特尔投资前期进入的一家叫Accertify的企业,已被AMEX收购。

莉莎・兰伯特总结道,英特尔从三个方面满足用户对于安全的需求:收购McAfee提供芯片层面的安全保护;收购智能安全管理公司Natural Security;投资一些企业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开发出细分领域的安全软件。

差异化生长

在旁人看来,莉莎・兰伯特的首要任务是让AppUp茁壮成长。根据她的规划,英特尔投资确实有能力通过差异化来提升AppUp的吸引力。

在AppUp里有一个组件商店。组件商店能够让开发者使用AppUp 里的组件,更好地建立接口。对于独立软件供应商来说,他们想要建立社交游戏平台,提供基于位置的服务,就需要地图服务、广告服务、通知推送服务以及电子礼物服务,这些服务都需要平台来与AppUp进行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