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能力。
关键词:生活化理念;提问模式;教学方法
初中时期是学生各方面知识得到普及的关键时期。在针对学生的教育中,不能只是一味地在课堂中学习知识。学生在此阶段,心理思想等方面需要全面得到发展。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混乱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当前我们老师和家长要及时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在思想情操与个人理想上做好工作。因此,密切结合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利用基于生活化思维的教学模式进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一、针对生活化案例教学应用效果进行研究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当前的教育课本。内容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为主。意义是促进学生的思想成长。同时要求通过思想品德教学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和能力,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是每位思想品德教师应深入思考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案例教学法以其生活化、典型性等特点,能够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尤其是针对法律相关知识进行教学时起到重要作用。
二、以提问模式实施教学,提升学生思维
学生步入初中后,心理等方面已经得到一定的成长。在个人的想法、思考方式上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后续的成长中需要有人为他们引导方向。依据现在学生的发展情况,笔者建议教学中可以实施引导性的教学方案。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讨论研究能力,活跃思想品德课堂的气氛。同时能够给予他们一定的思考空间。我们知道初中思想品德内容源自于生活,新课程所提倡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的,这样一来就使得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设计开放性的教学活动。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的兴趣为基准选取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问题来诱发学生开展发散思维。如:在学习“法律规范经济行为”教学内容时,笔者以学生感兴趣的漫画《开门之前》为背景来提出问题,即:你觉得这幅漫画说的是什么?想要反映什么?想想怎样才能制止这种现象的发生?这样以问题为线索来引导学生思维,诱发其自主地探究法律规范的相关知识,让学生畅所欲言,拓展学生的思维范畴,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激发和培养。
三、生活案例教学法实施的流程
1.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实际案例
选择科学的实际例子很重要,是整个教学方案开展的基础。
教师在选择实际例子时要遵循上面的原则。选编案例的方法有
多种。
2.选择具有典范特征的案例
在我们初中的教学材料中就有一些案例供我们使用。这也是比较方便的选择,而且范例也具有典范特征。如:在学习《教师伴我成长》时,可选用教材中的案例:数学课上坐在副班长小强旁边的几个捣蛋学生正在“嘀嘀咕咕”地说个不停,弄得大家都很烦。老师再一次警告后,要求小强站起来坐到教室最后一排的空位置上,但小强气呼呼地坐在座位上就是不动,大家预感到一场冲突即将爆发……通过让大家讨论这个老师当时是怎么想的,如果是你会怎么办,冲突将如何发展,引导大家换位思考,构建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3.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发现案列
在平时的生活中对实际教学例子进行收集。这种办法也是选案中比较实用的方法。这需要老师在看电视、报纸或者上网浏览新闻时,注意到具有教育意义的例子。这些资料既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图片资料和影音资料。另外,还可以动员学生收集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案例。如:在人教版八年上《我与父母交朋友》这一课的授课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讲自己父母和自己的故事。让大家在自己的切身经历和身边事例中感受父母的爱。
四、灵活进行教育,培养学生多元化思考能力
当前教育模式发展较快,新课改不断延伸。在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本中,也进行了不断的改善。课改内容与以往相比,内容覆盖面广,形式也更加开放。如:现在课本中存在的名人名言、想一想等内容。这些内容还会配上一定的图片等,帮助学生理解。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依据这些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老师在教学中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研究能力、思考能力的发展。
总之,当前的教育理念以素质教育为主。素质教育是对学生的思考能力、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结合学科的内容多渠道地启发、锻炼、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大限度地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家书.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2(14).
/
关键词:探究前置;教材后移;金属的化学性质;探究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4?003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研究缘起
作为课程标准第一主题,科学探究已经走进初中化学课堂,并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提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的难点,不少教师对科学探究教学乏术,其教学基本按照教材呈现的内容及顺序进行,实施流程常选择“学生阅读教材动手实验记录实验现象比较、分析得出结论运用结论(练习巩固)”。以这种形式开展探究活动,由于学生探究之前已经对探究内容、实验现象或结论等有所了解,后续的“探究”对他们而言其实只是已知认识的验证,易导致探究流于形式和表面,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我们提出“探究前置,教材后移”的教学构想并加以实践。
2 实施策略
(1)教师依据课标在深度理解教材基础上重新组合、编排教学内容,将探究活动置于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之前。
(2)组织学生在没有教材暗示前提下开展探究性学习,极大利用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促成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并从中获取知识、经验、方法和建构观念。
(3)探究学习结束,教师再引导学生与教材“对话”,促使他们将探索获得的片面、零碎、甚至错误的认识进行梳理、矫正、内化,从而实现认知的全面化、准确化、系统化。
实施过程中,教师总是起着主导的作用,是活动的策划者、引领者和组织者;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1],是探究学习的实践者、体验者和思考者。学生会在探究活动中主动认知学习内容、获取科学方法和形成科学探究能力,也会在阅读教材中把探究认知获得的学习内容、过程与教材呈现的内容、思路加以比对,从而实现从“混沌”趋于“清晰”、从“感性”走向“理性”,进而使知识、经验等保持得更为持久。
3 实践案例
本案选取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2](第1课时)”。由于教材中将金属的“化学性质”与“活动性顺序”相互融合在一起,这不但给学生的学带来了诸多不便,而且有碍于真实探究活动的开展。为此,我们将教材内容重整为两个教学版块,一是学生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二是学生利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探究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3.1 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材中,金属的“化学性质”相对比较分散,为此我们将其集中并创设成以下问题链实施教学。
问题1:描述金属镁、铁分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问题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原理。
问题3:写出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回忆主要实验现象。
问题4:通过以上回顾,你认为金属具有哪些重要化学性质?
问题5: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类别上分析,“锌与硫酸、铁与硫酸铜”两个反应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以上问题链中,问题1、2、3是学生再现、复原已学知识的过程,同时也为学生自主探知金属“化学性质”做好铺垫,而关于“铝与氧气的反应以及抗腐蚀性能好的原因”等非学生已有知识的教材内容,我们则在问题1之后给予及时补充;在问题4引导下,经过整体思考与分析,学生会自主总结得出“金属具有与氧气、酸溶液以及某些化合物溶液反应的重要化学性质”;在问题5诱发下,结合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学生可以顺利建构“置换反应”概念。从课堂反应看,金属的“化学性质”通过问题链巧妙加以整合后,学生认识更为轻松和顺畅。
3.2 探究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实施本部分教学内容,如果采用“学生阅读教材学生实验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前后文本(如第9页中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特别是第12页列于数轴上的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等)会清楚知晓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通过观察教材中的彩色插图(如图8-8、9、10、11、13、14)后,还会直接获知“探究”活动中的实验现象,这样就会造成后续的实验探究活动“形同虚设”,而“探究前置,教材后移”则很好地解决了此问题。
教学活动一:首先由学生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问题6: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镁条却很剧烈。说明哪种金属活动性更强?
问题7:根据生活经验比较铁与金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并说出判断的依据。
问题8:结合金属的化学性质,猜想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
以上问题中,问题6的追问将学习内容从金属的“化学性质”过渡到“活动性顺序”;问题7源于生活,能促使学生在“铁比金的金属活动性强”的基础上感知“金属的‘化学性质’与‘活动性顺序’之间的内在联系”,之后通过由表及里的思索,悟得“依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或剧烈程度可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在问题8的引导下,学生经过由此及彼的思维,则会提出“金属与酸溶液反应的情况能否用来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等猜想,教学由此顺势进入实验设计、方案评价等活动环节。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教师挑选出如表1中实验①、②等方案,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活动。
教学活动二: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等学习活动。
实验③在学生分组探究完实验①、②后由教师完成,其目的是激发学生产生疑问。
讨论1:根据能否与酸反应,可以将上述5种金属分为几大类?
讨论2:依据实验现象,可以具体确定出哪些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讨论3:设计实验证明Cu、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表1实验探究结束后,学生参与讨论1,就会根据“金属能否与酸溶液反应”很自然地将金属分为两大类(Mg、Zn、Fe是活泼金属和Cu、Ag是不活泼金属);参与讨论2,就能利用“金属与酸溶液反应的剧烈程度”认知“Mg、Zn、Fe的活动性由强到弱且均比Cu、Ag强”,进而会产生“怎样确定Cu、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疑问;参与讨论3,就能结合已学知识(金属与氧气反应)设计出“分别将两种金属在空气中加热”的对比实验方案。接着,教师给予利用“金属与某些化合物溶液反应”的原理提示,追加设计、评价新实验方案等讨论活动,同时通过师生合作从中选出如表2中实验④、⑤等方案后,再追问:“如何利用该原理设计实验证明Al、Cu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学生则会独立设计出如表2中实验⑥等探究方案。
教学活动三:学生再次进行“实验探究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等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尹艳秋.公共教育学教程[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167.
[关键词] 学科理解;化学思维课堂;常见碱的化学性质;案例剖析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化学教学较为注重化学知识的传授,化学学科思维的培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不少学生将化学当成一门单纯依靠记忆的学科,学生很少能够在理解的水平上学习化学,这也是导致学生化学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教与学的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曾经,一位优秀男生对笔者说:“化学,都是些要记的东西,没有意思,不像数学、物理这么有得思考!”他的话深深地触动了笔者,化学课堂应该如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笔者曾采取加大习题的难度的做法,以为只有增大练习的难度方可增加学生思维,可那样做却让相当部分的学生对化学产生了畏惧。近年来,笔者开展了基于学科理解构建化学思维课堂的教学实践探索。本文以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常见碱的化学性质”为例,就如何基于学科理解构建化学思维课堂做一些讨论。
一、对化学学科的理解
新课程实施以来,多数一线化学老师能够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细细品味也发现相当部分化学课的呈现“生活味”“科普味”浓了,而“化学味”却淡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教师对化学学科的理解不够深入,未能够从化学视角寻找切入点。教师只有对化学学科深刻理解,才能在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中得心应手。
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宏观物质是化学学科最大的特点和魅力,这一学科特质决定化学教学要帮助学生形成从微观的视角看待物质及其变化,这是化学教学研究和施教的着力点。开展化学研究,往往基于实验与观察,从物质自身或变化过程表现出来的宏观现象或者反应事实入手,从原子、分子等微观视角分析与揭示宏观事实背后的本质,建立物质的组成与变化规律与原理,并用化学用语准确描述。研究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要落实化学实验教学,化学教师应认真组织、开展化学实验,让学生去体验、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将实验与思维相结合,使学生“看到”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感悟到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
二、什么样的课堂是思维课堂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思维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始终,只有高水平的思维参与,才能增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思维课堂不同于以往的知识课堂,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以学生思维的发展为核心。
目前,教学经常缺乏有效的学科知识教学与科学思维活动的融合,教师常常一讲到底,学生没有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例如,一位教师上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先演示几种物质(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泥土和食用油)在水中分散的实验,紧接着个别提问描述实验现象,然后直接讲解悬浊液、乳浊液,视频播放(或图片展示)食盐与蔗糖在水中溶解的微观过程,讲解溶液的定义,对溶液“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这一特征做解析,完成课堂练习与讲评。整堂课下来很顺利,但总感觉探究学习少了认知冲突,少了思维的碰撞。而如果教师在演示实验之后,提出如下问题:依据实验现象,你认为以上物质分散于水中所形成的体系可以怎样进行分类?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你能解释高锰酸钾、食盐、蔗糖在水中逐渐消失的原因吗?上述实验问题的创设,启发学生充分利用通过实验获得的感性材料去思考问题,有效发挥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概念原理建立的手段,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有助于促进学生深层思维的发展。由于微观无法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得到,通过“你能解释高锰酸钾、食盐、蔗糖在水中逐渐消失的原因吗”促进学生思考宏观现象的微观本质,认识溶解过程中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通过化学实验获得宏观的感性认识,由宏观事实引出问题,进入微观世界进行本质探究,有利于打通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三、基于学科理解的化学思维课堂教学案例剖析
下面以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常见碱的化学性质”为例,阐述如何基于学科理解构建化学思维课堂。
(一)挖掘教学知识的功能价值
教学设计要结合对学科的理解,开展教学任务分析,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提炼化学学科的观念和思维方法。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作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离不开进行实验、观察现象、符号表达。在对化学学科本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材内容分析: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属于同类物质,本节教材采用分组对比学习的编排形式,依据教材这一编写意图,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采取对比观察实验与分析的教学方式。
本课时的学习内容是具有代表性的两种碱(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在此之前,通过对“金属的性质”“溶液的知识”“酸(稀盐酸、稀硫酸)的性质”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从类属的视角来看待物质的能力,且对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能与CO2反应)已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因此,教学要帮助学生经历预测-观察-解释(POE)等概念转变教学策略,让学生体会基于类别研究物质性质的巨大价值[1]。
本课时涉及NaOH、Ca(OH)2的化学性质与用途、化学方程式均属于事实性知识,在对比NaOH和Ca(OH)2知识的学习中,二者因组成的相似导致性质的相似,加深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从微观上来讲,由于两种碱的水溶液中都存在OH-,导致两者有共同的化学性质。帮助学生领悟从微观的视角看待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思路,形成物质及其变化宏观事实背后一定隐含在微观本质的基本假设;通过NaOH与Ca(OH)2反应的实验探究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体验思考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如何通过已有的认知设计实验使“现象”可视化、领会化学现象只是帮助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进行,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不一定就没有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丰富了对化学反应的认识。
(二)利用实验创设问题,发展学生化学思维
利用实验创设问题,发展学生化学思维,发挥化学实验来探究和验证所预测的物质性质,帮助学生体会化学实验在物质性质研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常见碱的化学性质”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NaOH溶液能否与CO2反应,有谁愿意猜测一下吗?依据是什么?如果它们之间能反应,有谁可以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吗?
(学生思考、交流)
师:从类属的角度学习研究物质的性质,是学习化学很重要的方法。NaOH与Ca(OH)2都属于碱,依据同类物质性质具有共性,同学们的猜测从理论上分析合理的,化学实验是检验真理的重要途径,我们不妨做一做实验来验证。
生:动手实验。NaOH溶液与CO2混合后并没有明显的现象。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师:通过什么实验可以证明NaOH溶液与CO2确实发生化学反应?
(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师(演示):在盛有CO2的集气体瓶口放一个去壳的熟鸡蛋,然后在集气体瓶中倒入NaOH溶液、振荡。请同学们观察并描述现象,说明了什么?
师(演示):取一个盛有CO2的烧瓶,往烧瓶中倒入适量的NaOH溶液,将导管绑有气球的单孔橡皮塞塞紧烧瓶、振荡,请同学们观察并描述现象?
(通过课件呈现其他实验方案)
师:课件上提到的这些实验方案可以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大家有什么疑问吗?
……
师:通过化学实验的观察,应用比较、归纳的方法认识了一类物质共同性质和差异。
(三)提高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化学方程式是集物质、条件、规律、微观、定量等的化学用语。基于教师明确化学方程式的知识价值和认知价值,提炼其中所蕴含的学科思想方法与观念及宏观-微观-符号的三重表征学科思维,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设计学生活动或任务,帮助学生获得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思维与分析的学习成就,将“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内进行思维的最基本工具”这一思想传递给学生。
(1)引导从化学方程式的角度思考物质变化的现象
本课时之前,学生已认识了氢氧化钙溶液能与二化碳反应,对于化学方程式Ca(OH)2+CO2=CaCO3+H2O的学习,教学处理时不仅仅停留在重现与记忆,而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落实知识的巩固与提升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思维的能力。
“常见碱的化学性质”的教学片段:
[重现实验]往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
[布置学习任务]请描述实验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将化学反应事实与化学方程式联系,建立宏观现象与符号的联系,特别对于化学方程式的“”具有很好的感性认识。
请通过观察化学方程式思考:
1.要检验某气体是CO2,可以选择什么试剂?
2.久盛石灰水的试剂瓶,瓶壁上会附有白膜,其成分是什么?
3.一种牙膏磨擦剂是轻质碳酸钙,请指出CaCO3的一种生成途径?
4.请解释用石灰浆抹的墙壁刚开始为什么会有水珠?(会出现“冒汗”现象)。
(学生独立思考、个别提问、补充完善、教师点拨)
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该化学方程式,从反应物CO2看,该变化反映了CO2的一个化学性质,此反应可用于检验CO2;从反应物Ca(OH)2的角度看,该变化反映了Ca(OH)2的一种化学性质,让我们找到了它的诸多应用的根据;从生成物CaCO3的角度看,该变化指明了CaCO3的一种生成途径,此反应被用于生产牙膏的添加剂轻质碳酸钙;从生成物水的角度看,此反应可以解释用石灰浆抹墙皮上为什么会有水珠。[2]因此,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的有益的思维工具。
设计意图:“问题串”的设计既有利于化学知识的学习,还有利于“性质决定用途”观念的培养,发挥化学符号的功能和价值,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反应过程的理解、对实验现象的认识、提高化学方程式的思维能力,同时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2)引导从化学方程式的角度思考化学实验设计
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呢?课堂中设计了将适量的NaOH溶液倒入盛有CO2的集气体瓶,使二者混合,学生形成了“未观察到明显现象”这一感性认识,教师引导观察化学方程式“2NaOH+CO2=Na2CO3+H2O”,因 NaOH、Na2CO3都易溶于水,显然这一化学实验现象符合该化学方程式体现的宏观现象;通过设计“瓶吞鸡蛋”“气球膨胀”的实验,帮助学生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分析出是由于“压强减小”导致,进而反推到“气体减少”,引导学生发现这一实验现象,符合化学方程“2NaOH+CO2=Na2CO3+H2O”,反应物含有气体,而生成物无气体产生这一状态变化现象;通过对比观察实验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开展“交流讨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有许多共同的性质,你能归纳出多少?你能否根据之前所学知识,对“碱的水溶液有共同的化学性质”做出解释[3]。学生经历这一揭示宏观现象的微观本质的思维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从化学方程式的角度思考,揭示通过对比分析化学方程式得出结论:碱具有共同的阴离子OH-,不同的阳离子,这两部分分别决定了碱的通性与碱的特性。
四、基于学科理解构建化学思维课堂教学建议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基于学科理解构建化学思维课堂需要把握几个问题。
(一)要转变教学观
教师要改变由文本到文本的教学,纠正过去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学习不能没有记忆,但应该思考教学用什么手段帮助学生记忆最核心的化学知识。例如,化学用语教学,如果不帮助学生在理解化学符号的宏观与微观意义的前提,就布置大量的化学符号的记背任务,势必造成学生将符号当作“第二外语”进行死记硬背,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而如果化学符号的教学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思维,揭示化学符号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将有助于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和热情的激发。从而,逐渐帮助学生学会用化学符号表示物质及其变化,表征微粒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会用化学符号思维,做到理解基础上的记忆[4]。
(二)要基于学科理解审视教材内容
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学者们普遍认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对于教师来说并不缺乏,影响课程改革的关键之一在于教师对学科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以及如何将自己对学科知识内容的理解落实到课堂上。
教师要基于对学科的理解去审视教材、教学内容。教材呈现的是具体的知识、概念和原理,而学科的基本观念和思想方法内隐于其中,教师应结合自身对学科的深度理解,将蕴含于具体知识中的化学思想、观点、方法给予挖掘,从“知识教学”走向“观念教学”,以具体的化学知识为载体,促进学生高水平的化学思维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基本观念,增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层理解和掌握。
(三)要实施问题引导的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授―受”过程,而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是对事物不断解释和理解的过程,要促进学习者自主建构实现对事物、现象的不断解释,深化对化学知识原理的理解,核心的策略是实施问题引导教学,将教学内容转化成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问题串,能够引发认知冲突。提问能够促进思维的发展,但教师要注意控制教学活动的密度与节奏,在抛出问题后,要为学生探索、思考、质疑、想象留下时空,教师还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激励学生发问,基于学生相异思维的暴露,发动学习共同体完善认识。
[参 考 文 献]
[1]罗滨,王磊.初中化学教学关键问题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王祖浩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关键词:学生认知偏差;暴露途径;纠正策略;教学案例;分析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C-0072-02
“学生认知偏差”也有研究称为“学生认识偏差”,是指学生限于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或其他主、客观因素,导致对所学知识产生错误、片面或模糊的认识。学生认知偏差主要有干扰性认知偏差、概念模糊性认知偏差及注意表象,忽视本质性认知偏差。认知偏差一旦形成,就会隐藏在学生大脑中,对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及后续学习产生障碍或影响。因此,让学生将隐藏在大脑中的认知偏差暴露外显出来并及时纠正,是教师教学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笔者主持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认知偏差的暴露途径与纠正策略研究――以初中教学为例》,通过开发研究工具《“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认知偏差的暴露途径与纠正策略研究”课题・课堂教学记录表》(以下简称《课堂教学记录表》),运用课堂观察法、案例研究法,开展随堂听课、教学视导课、课题研讨课等,听取15位教师(均为课题成员)执教的25个课题48节课(含一课多师、一师多课),回收156份 《课堂教学记录表》,对表中记录的学生认知偏差及其暴露途径、纠正策略进行分类、统计、提炼,发现“(学生)实物投影――边批边讲”“(学生)实验展示――边演边讲”“(教师)提问――(学生)反馈”“学生板书――师生板批”等是暴露和纠正学生认知偏差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将上述研究成果应用于指导刘老师执教的九年级专题复习课《物质鉴别与检验》(1课时),对课堂教学中学生认知偏差及其暴露途径和纠正策略进行统计、分析,提出基于暴露和纠正学生认知偏差的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学生认知偏差及其暴露途径、纠正策略统计与分析
刘老师的课主要分四个环节:1.教师提出简单的有关物质鉴别的问题,学生从解决问题中初步接触并认识鉴别题;2.教师通过从简单到复杂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从会使用简单物理方法鉴别物质过渡到会使用化学方法鉴别物质。现将环节三、环节四及其教学内容、教学中学生认识偏差及其暴露途径、纠正策略统计如下表: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认知偏差 暴露
途径 纠正
策略
环节三、学生填写复习学案,整理、归纳物质鉴别与检验的基础知识,展示汇报。
环节四、教师提出物质检验的实际问题,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检验物质。
1.学生填写复习学案:(1)写出呈黑色、红色、黄色、浅绿色、蓝色等特殊颜色的物质。(2)写出溶于水放热、吸热的物质。(3)写出用化学方法鉴别物质的一般步骤(填空)。(4)写出常见气体(O2、CO2、H2、CO)检验方法、实验现象。(5)写出常见的放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6)写出鉴别酸和碱的常用方法(列表)。(7)当堂练习:4道简单的物质鉴别题。
2.学生上讲台展示、讲解、汇报。
3.教师展示一瓶学校实验室久置的氢氧化钠试剂,提出任务:(1)检验这瓶氢氧化钠试剂是否变质?(2)检验这瓶氢氧化钠是完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
4.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交流、讨论,分组实验、展示汇报、得出结论。
黑色固体只有Fe3O4、CuO A a
红色物质只有Cu、Fe2O3 A a
d
溶液呈浅绿色的只有FeSO4溶液 A a
溶液呈蓝色的只有Cu(OH)2 A a
液态氧是蓝色溶液 A b
溶液呈黄色的只有FeCl3 A a
含Fe2+物质都是浅绿色的溶液 A d
按字母顺序读Fe(OH)2、FeCO3化学式 B b
溶于水放热的物质有NaOH、H2SO4、CaO A b
氢氧化钠的化学式写成Na(OH)2 D c
按字母顺序读CO2的化学式 B b
酸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没现象 B d
氢氧化钠固体加水无现象,碳酸钠加水有气泡产生 B e
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可以将氢氧化钠溶液溶于水,因为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热,碳酸钠溶于水不放热 B b
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可以加入紫色石蕊 C d
检验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完全变质可以加硝酸铜。因为如部分变质,溶液中还有氢氧根离子,会与铜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铜 B b
检验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完全变质,为排除氢氧化钠溶液中碳酸根离子的干扰,可以加酸,酸会与碳酸根离子反应 B d
检验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完全变质,为排除氢氧化钠溶液中碳酸根离子的干扰,可以加氢氧化钙溶液,因为碳酸钠会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 B d
*暴露途径:A――学生上台实物投影填写的学案; B――学生口头反馈;C――实验展示;D――学生板书。
*纠正策略:a――学生边讲解评析,边用红笔批改 b――教师口头指出;c――教师红笔批改;d――学生口头指出;e――实验验证。
为了真实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暴露并纠正认知偏差,刘老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坚持“学生是暴露认知偏差的主体,教师是纠正学生认知偏差的主导”这一课题思想,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如填写学案、小组讨论、组内互批(改)、口头反馈、上台实物投影,边讲解边用红笔批改、分组实验、上台实验展示并讲解等,暴露出他们在“物质鉴别与检验”专题有关物质的性质(含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的鉴别实验(含试剂选择、基本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等方面存在的认知偏差。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口头指正、红笔批改、巡视指导,学生组内互批(改)、上台评析、口头指正等及时纠正认知偏差,解决了学生一些深层次、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接触、理解了物质鉴别中其他物质、离子的干扰以及为何除杂、如何除杂等内容,较好地实现了复习目标。从刘老师执教的这节展示课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中多参与实物投影、边讲边批(改)、实验(汇报)展示、口头反馈、板书等学习活动,是将隐藏在头脑中的认知偏差暴露外显出来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师生通过口头指正、红笔批改、示范操作等及时纠正认知偏差,是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二、基于暴露和纠正学生认知偏差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基于暴露和纠正学生认知偏差的课堂教学,要利用好教学媒体
这里的教学媒体是指书本、编印的学案、导学案、课堂练习、板书、实验以及投影仪、录像(相片)、计算机、口头语言等。学生的认知偏差具有隐蔽性,只有在思考问题或完成练习后,通过口头表达、练习反馈、板书呈现、投影展示等才能较真实地暴露出来。
教学中,要使学生认知偏差有效地暴露出来,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媒体非常重要。如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化学专业术语等容易出错、规范化要求较高、有固定格式要求的内容尽量使用板书;形成概念、得出结论、解释原因等内容尽量使用演示或分组实验;检测学生对内容的掌握情况最好使用学案、导学案及课堂练习,并在完成练习后及时用实物投影仪将练习投影出来;对基本实验操作、实验现象或结果可用相机、录像机拍摄下来,然后用多媒体将视频播放出来;对有一定思维容量且需了解学生逻辑思维过程的问题则让学生思考后口头表达反馈。
(二)基于暴露和纠正学生认知偏差的课堂教学,要设计好学生活动
学生认知偏差隐蔽在学生的大脑中,只有学生才是暴露认知偏差的主体。因此,课堂必须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行为的主动执行者,让学生在活动中多“说”、多“做”。
让学生在活动中多“说”,就是让学生多“说”问题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精心设计有一定思维容量的、有价值的问题,以问题串起课堂的重点内容,抓住时机向学生抛出问题,并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说”思维过程的时间。如刘老师的课堂设计了如下问题:1.学校实验室一瓶久置氢氧化钠溶液,如何检验这瓶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呢?2.我们现在已经得知氢氧化钠变质了,但是它变质得怎么样呢?是部分变质还是完全变质呢?这些问题思维容量大,能较全面地检测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说”的思维过程中会无意识地、自然地将解决问题时存在的认知偏差暴露出来。这个过程教师要做的不是急于打断学生的表达,而是耐心地倾听,敏感地捕捉学生的认知偏差,待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全部“说”出来及认知偏差充分暴露后,对学生的认知偏差进行分析和纠正。
让学生在活动中多“做”,就是让学生多做实验。这里所说的做实验,包括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首先是分组实验。分组实验要求学生及时做好实验过程记录,如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实验后及时写出实验报告。由于实验记录是最原始的课堂资料,学生根据原始记录,再结合自己的思考形成的实验报告能较真实地再现学生的认知偏差。另外,学生做实验时,教师要认真巡视,发现实验操作、现象、结果中的偏差,立即用手机或相机拍摄下来,在实验小结阶段用多媒体播放出来,让同学们指出并纠正。其次是演示实验。一般来说,演示实验是由教师演示给学生看,但如果将一些没有危险性的演示实验改由学生上台边演示边讲解,则学生认知偏差会外显于其行为操作和讲解中,会“一览无余”地暴露在师生面前,有利于师生发现、了解和纠正。又因学生认知偏差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纠正学生的认知偏差有很好的效果。
(三)基于暴露和纠正学生认知偏差的课堂教学,要做到追根究底
学生认知偏差往往会从学生口头表达、文字表达、操作展示中暴露出来。因此,教师要十分注意学生口头表达的过程、文字表达的结果及操作展示的过程,做一个敏感捕捉学生认知偏差并及时予以纠正的有心人。首先,要有追问意识,这样就容易引发大家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学生把思考后的结果反馈出来,同时也会暴露出在这一问题上的认知偏差,教师也就能够更广泛、更全面、更深刻地捕捉到学生的认知偏差。其次,要纠正到位。纠正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对问题重新讲解;二是加强变式练习;三是对学生的反馈追根究底。提出问题的目的之一,就是发现学生的认知偏差在哪里。学生给予了反馈后,教师要从得到的反馈中进一步发现和梳理学生的认知偏差,并通过互动、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纠正认知偏差。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认知偏差的暴露途径与纠正策略研究――以初中教学为例》(立项批准号:FJJK14-214)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关键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2-0060-04
自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以来,国家课程标准在全国中小学实施已八年。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全部进入新课程学习。国家课程标准的适应性具有双向性,即各地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要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要求,同时国家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要求也要适合各地义务教育的实际。这里我们以重庆市部分区县的调查为例,从课程标准内容要求与学生、教师和学校的适应情况分析国家课程标准的适应性。
调查于2009年3-7月在重庆市的一个主城区、一个城乡结合区和一个农业县进行,对两所城市小学、两所城市中学,三所农村小学、三所农村中学和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九年一贯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85名教师和240名学生进行座谈。所调查的学科涉及思想品德、数学、语文、外语、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问卷调查
教师调查问卷发出515份,收回有效问卷512份,其中初中教师295人(城市68人,农村227人),小学教师217人(城市59人,农村158人)。考虑到学生对问卷调查方式的适应能力,我们仅对四至九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6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95份,其中四至六年级学生801人(城市280人,农村521人),七至九年级学生794人(城市301人,农村493人)。
教师对实施课程标准是否适应,不仅与教师自身素质相关,也与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相关,还与教师所使用的课程教材相关。因此,我们从五个维度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教师的职业受训情况、课程标准的认同、教学内容要求、教学内容呈现和教学内容处理。
实施新课程的目的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对学生的调查主要从学习的兴趣、每天的作业量、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四个方面进行,以反映新课程下学生的学习状态。
(二)座谈
第一,教师座谈。我们对85位教师围绕学校新课程实施条件、教师新课程培训、课程标准内容要求、新课程实验教科书和课堂教学实施进行座谈。第二,学生座谈。我们从被调查学校随机选择240名四至九年级学生进行座谈。座谈主要围绕问卷调查中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包括喜欢学习的理由、学习困难的原因、课堂学习情况、课外作业的内容等。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新课程标准得到教师普遍认同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力量,教育改革首先必须获得教师的认同。人们对某项改革的认同是他们实施此项改革的前提,缺乏普遍认同的改革是难以实施的。调查中有42.4%的教师认为进行课程改革是很有必要的,认为比较有必要和必要的分别为25%和29.1%。对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是否适合现在中小学生发展的需要,有25.6%和54.3%的教师认为适合或比较适合。在这些教师眼中的新课程是什么呢?“教师不能只讲知识还要组织学生讨论”“教学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课堂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多学习,而不是教师多讲”“教学内容和要求有较大的变化”“教学内容更联系学生实际”等。可见,教师对新课程的认同度是比较高的。
被调查教师有98.2%接受过新课程相关培训。在区(县)和学校接受培训的教师分别占55.9%和23.6%,接受过国家级和重庆市级培训的分别占3.9%和14.8%。区(县)教育部门和学校是教师培训的主要力量。被调查的多数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接受过多次培训,五次及以上的占81.1%,10次以上的占50.4%。可见进行新课程教师培训是重庆市推进新课程实施的常态行为,这也是教师能够认同新课程的重要原因。
(二)新课程实施并未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新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为了反映学生对新课程的适应情况,我们从新课程实施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要求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否适应、学生的课外作业情况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新课程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学生问卷调查表明,喜欢和很喜欢学习的学生占绝大多数。学生谈到喜欢上课的原因有“老师对我们态度很亲切,我喜欢上课”“我喜欢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上科学课要做实验”“教材有许多图”等。学生喜欢学习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愉悦情感形成至关重要。情感和认知是紧密联系的,教师对学生的亲切态度和鼓励言语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习体验是与学习活动密切关联的经历,学生的学习体验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中学生学习困难面较大
对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要求是否适合学生实际,有53.7%的学生认为学习不困难,分别有41.3%和5%的学生认为比较困难和很困难。
教学内容要求对于学生是否合适直接表现为学生学习是否困难,而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第一,用一个标准要求城市和农村的所有学生。农村小学生多数都未受过学前教育,小学语文的识字量对于他们要求是高了,语文课外阅读材料连许多教师都未读过,且篇目太多。农村许多小学未开英语课,学生进入初中才开始学习英语,英语要求有些高。第二,教科书的题材多为城市题材。学生对问题情境不了解会造成学习的困难。第三,教师拔高了教学内容的要求。城市中学的学生谈到“教师除教教科书的内容以外,还要补充一些内容”。第四,小学与初中的衔接存在问题。调查发现,初一年级学生学习困难的比例远高于初二和初三年级。而我们调查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初中阶段的三个年级,学生有一定困难的比例大约都在40%-45%之间,并无明显差异。这说明九年一贯的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效果比中小学分离的学校好。
3 城市初中学生课业负担较重
对于学生是否需要布置家庭作业,教师一致认为,用一小时左右的时间复习功课应该是可以的。被调查的学生平均每天完成作业大约一小时的占61.3%,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每天完成课外作业的时间也在增加,在九年级只有37.0%的学生在一小时左右的时间完成作业,53.8%的学生需要两到三小时,9.2%的学生要花三小时以上。在问及课外作业的内容时,九年级学生反映“教科书上的作业并不多,很多是练习册(复习资料)和老师补充的习题”。调查还发现,城市中学的课外作业量比农村中学多。仍以九年级为例,城市中学的学生需要用三小时以上完成课外作业的占21.2%,而农村中学的学生只有2.7%。可以看出,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课外作业仍然隐含着应试的趋向。
从调查结果看,学生的学习负担仍然较重,较多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学习困难,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却是比较高的,这似乎是一个相互矛盾的结果。但把三个方面结果综合起来分析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尽管总体上表现为较高,但是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与小学生相比有较明显的减弱,小学很喜欢学习的学生占43.1%,而初中则只有29.0%。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仅靠增加愉悦情感和学习体验是不够的,学习的障碍会削减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困难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情感,而消极情感又会降低学习效果。如果学生产生消极情感,会增加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同时还会增加他们的出错率。
(三)教师还未适应新课程教学
新课程改革并不是对原有课程文本的修补,而是对课程文化的重建。体现课程文化的最为重要的群体是教师。教师与新课程教学是否适应,是课程标准适应性研究的重要内容。我们从教科书使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资源利用和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分析教师对新课程教学内容的适应情况。
第一,教科书受到教师欢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教科书来呈现的。在被调查的教师中分别有43.9%和50.4%认为教科书较好地体现和基本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普遍将现行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教学内容要求与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要求看成是一致的。有64.8%的教师认为他们是按照教科书进行教学的,有73.0%的教师认为教科书利于实施教学,教科书的内容呈现为教师教学提供了线索。82.2%的教师认为教科书的内容题材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题材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因此,按照教科书进行教学成为多数教师的选择。可见,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帮助,这同时也显现出教师有过分依赖教科书的倾向。
第二,教师的教学方式在发生变化。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教师使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实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样地或灵活地呈现教学内容”是促进有效教学的关键行为。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了哪些教学方式?85.2%的学生表示,教师在上课时经常提问;44.9%的学生表示,教师经常组织他们进行小组讨论或实验操作;49.6%的学生表示,多数时间是教师讲偶尔有小组讨论;还有5.5%的学生表示课堂由教师一讲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教师们反映“我也知道,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采用多种方式教学,但不知如何进行”“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或操作,费时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第一,与新课程培训相关。教师认为“新课程培训更多是一些理念,但我们不知道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培训多是专家讲座,针对我们教学实际问题的很少”。第二,与教师的教学基本素质相关。调查中有10.9%的农村教师表示他们不知道在教学中除讲授外还有其他教学方法。第三,与教师教学经历相关。不愿采用除讲授以外其他教学方式的教师,教龄10年以上的占9.3%,教龄15年以上的占14.7%,教龄20年以上的占20.4%。第四,与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相关。教师采用单一讲授教学的比例随着学校教研活动次数增加而减少,每学期低于四次的占11.4%,每月一次的占8.3%,每周一次的占3.1%。
第三,教师教学资源匮乏。教师除了教科书以外还可利用的主要教学资源有教学参考书和网络资源。77.3%的教师有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这是教师的主要教学资源;53.5%的教师备课时会参考教学参考书中的同课题的案例;35.8%的教师备课时会上网查找相关的教学案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资源相对较少,有教学参考书的教师只有32.2%,尽管不少农村学校都可以上网,由于计算机太少,教师能够上网查阅资料的不多。
第四,部份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困难。对在现行的课时计划内能否完成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问题,有62.7%的教师认为可以完成,有37.3%的教师认为完成任务很困难,且主要是语文、数学、外语、物理等学科。其原因有四点:一是有的学科减少了课时数,如四年级数学的课时数由原来每周五课时减为四课时,但内容并未减少;二是教师增加了教学内容,调查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学科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增加一定的教学内容;三是有的学科内容有所增加,如在小学数学中增加了统计与概率;四是教师教学能力不够,教学效率低。调查发现,同一教学任务,有的教师可完成,有的教师则不能完成。
(四)农村学校尚缺乏实施新课程的条件
学校的教学条件是否能够满足课程实施的要求,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也是至关重要的。调查中,有37.3%的初中教师和21.1%的小学教师认为学校的教学条件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要求。这主要表现为农村中小学部分学科的教学仪器和设备较差,学校无法提供进行新课程教学的条件。被调查的农村中小学的实验仪器和活动器材是根据“普九”标准配备的,实施新课程后教学内容及要求有所调整,但没有在教学仪器和活动器材的配备方面进行相应调整。这使农村中小学无法开设新课程要求的实验课和活动课。
三、增强课程标准适应的建议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到,相关教育管理部门需从增强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要求的普适性和提升学校、教师的实施能力等角度来促进新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一,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要求应该具有弹性。由于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现实存在着一定(或较大)的差异,用同一标准要求,不仅不能使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具有普适性,而且会使一些学生“吃不了”,另一些学生“吃不饱”,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形成障碍。以英语学科为例,有32.4%的农村中学教师认为他们学校的英语教学条件实施新课程有困难,一是学生进入初一时完全没有英语基础,二是学校除了教科书无法提供其他教学资源。除了上述原因外,农村教师的英语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原因。调查中有10.9%的农村教师自认为还没有实施新课程英语教学的能力,而城市中学教师并不
认为英语课程难,91.5%的教师还要给学生补充一定的学习内容。
第二,按照实施新课程要求改善办学条件。由于课程实施计划和仪器配备与课程要求不一致,所调查的11所学校中有8所学校不能全部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要求开齐所有的学生实验课,农村学校的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无法达到新课程要求。学校办学条件已经制约这些学校新课程的实施,学校不能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要求进行教学活动。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使其达到按照课程标准内容要求进行教学的基本条件,是农村学校增强适应国家课程标准内容要求、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前提。
第三,重视教师教学能力建设。调查发现,尽管教师对新课程的认同度很高,却有高达37,3%的教师认为难以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其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没有达到实施新课程的要求。调查中反映出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分依赖教科书、缺少多样化的教学以及通过加强学生课外练习来保证教学质量的现象,都是教师教学能力弱的表现。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健全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制度,为教师提供发展的平台,采取多样的教师培训方式,激励教师自觉的发展意识,从外部条件支持和内在动力驱使两个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建构主义;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进行新的一轮改革,《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使高中生“经历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可见,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通过科学探究体验,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重间接经验的传播,轻视或忽略了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经验。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和探究的机会,分析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差。长期的化学教育大多只注重对知识的传播,轻视能力的培养,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对“讲、记、背、练”的方式习以为常,结果,学生虽学习了许多具体性的化学知识,做了大量的化学习题,但是在生活、工作中遇到和化学相关的问题却不会从化学的角度进行思维,表现不出受过化学教育的效果。
高一新生对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的相关知识知道很少,所以,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个难点。另外,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多,关系深,逻辑性和辩证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学生不容易理清概念间的关系。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理论是由瑞士学者让・皮亚杰(J.Piagct)最早提出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学习环境要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与对话是意义建构的核心环节,意义建构则是学习的目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三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1)用探索法、发现法去构建知识的意义。(2)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主动地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与资料,对所学习的知识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地加以验证。(3)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已知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三、教学案例――氧化还原反应
(一)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是中学化学知识系统的一条主线,它分段呈现、螺旋上升式地穿插在初高中化学不同的章节中。九年级《科学》中要求学生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分析反应。《必修一》要求:从电子转移和化合价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能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以及氧化性和还原性的相对强弱,能表示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能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必修二》要求: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认识原电池的原理,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选修四》要求: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和电池反应式,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工作原理,能解释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认识金属腐蚀的危害,通过实验探究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
可见,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在不同的化学教学阶段中,其呈现方式不一样,教学要求也不相同。在高中教学中,《必修一》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教学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基础,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与此同时,其概念关系较多,逻辑性和辩证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一直是中学生化学学习的难点。为了攻克这一难点,我运用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并进行教学实践研究。
(二)教学案例: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用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初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概念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用氧化还原反应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探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善于表达自我的情感。
教学环节:
1.教学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明确要研究的问题
教师活动:在生产生活中,我们会不少的化学变化,如,钢铁的生锈、煤石油等的燃烧。
学生活动:倾听、思考。
课堂实况:学生的认识:(1)在潮湿的环境中,铁与氧气、水反应产生氧化铁。(2)碳或甲烷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2.教学意图:联系已有知识,引出新知识。以旧带新,同时,引发个人认识
教师活动:请两位同学来谈谈对这几个反应的认识。
学生活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说出旧概念。
课堂实况:学生A:铁变成了氧化铁,铁发生了氧化反应。学生B:CH4或C变成了CO2也发生了氧化反应。学生C:得到氧的反应为氧化反应;失去氧的反应是还原反应。这样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3.教学意图:引入新知识
教师活动:这些反应在元素化合价方面有什么样的共性?
学生活动:分析各个反应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情况。
课堂实况:学生D:铁元素前后化合价发生改变。学生E:C元素化合价前后改变。氧化还原反应中必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4.教学意图:与旧概念产生冲突,引起学生的疑问
教师活动:从微观角度来说,化学反应实际上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原子由什么组成?发生化学反应时与原子什么有关?氧化还原反应有怎样的微观本质呢?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倾听。
课堂实况:学生F: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学生G:反应主要与最外层电子排布有关。学生H:反应中有可能的电子,也有可能失去电子。
5.教学意图:通过实验来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先提出假设,然后用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教师活动:几位同学谈了自己的看法,他们的说法对吗?我们通过实验来检验他们的观点,一起来做金属锌与稀盐酸的反应。先描述现象。
学生活动:学生跃跃欲试,想做实验验证,小组内进行分工,各成员讨论,然后达成共识,找出依据后进行交流,形成对该反应的微观层面的认识。
课堂实况:学生I:剧烈反应,生成无色气体,杯口有少量的白雾。学生G:烧杯壁微微发热,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
(2)教师活动:通过现象来分析该反应的实质。
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己见,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课堂实况:观点一:活泼金属与酸可以反应产生气体;观点二:发现金属的化合价升高,氢的化合价降低;观点三:锌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氢之前,可以和酸反应。
(3)教师活动:将实验进行改进,进行演示实验。
■
电流计的指针发生了偏转,说明了什么?通过这一宏观现象,说明了什么微观本质?从电流计的指针偏转的方向可以判断出什么?又知,电流的方向和电子移动的方向相反?又能得出什么结论?Zn与盐酸反应产物是氯化锌,锌的化合价升高了吗?由此可以得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重点观察电流计的偏转,并如实记录现象:(1)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2)但是碳棒上有气泡,而不是锌极上有气泡;(3)氢气在碳棒上产生。
课堂实况:学生的几种不同观点:(1)盐酸能导电;(2)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说明有电流通过整个电路;(3)电流的形成,其微观原因是电子的定向移动;(4)锌极是电子流出的一极,碳棒是电子流入的一极;(5)锌失去电子,盐酸中的氢离子得到电子;(6)氢离子和氯离子的移动使整个电路为通路。
6.教学意图:为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打下基础。归纳、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共同本质
教师活动:总结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概念。
学生活动:经过思考、分析,得出结论。
课堂实况:Zn变为锌离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氢离子被还原变为氢原子,再变为氢气。
7.教学意图:应用与评价、深化、提高认识、反思评价
教师活动: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对下列反应进行判断:Cl2+NaOH=NaCl+NaClO;谈谈一这节课的认识和感受。
学生活动:思考、总结。
课堂实况:合作愉快,认识了氧化还原反应;思路开阔,参与性增强。
经过实证研究,程度相当的两个班,一个班采用上述教学设计,另一个班为对照班,经过后测发现:对照班有20%、实验班有45%的学生能较为深刻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在后续另外的小测验中,两个班成绩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实验班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明显高涨,化学课上敢于发言,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课堂气氛更热烈。而对照班的课堂气氛明显没有实验班活跃。
综上所述,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时,尤其是引入一个新概念的时候,教师要创设情境,使学生对现有的概念产生疑惑,并且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新概念的合理性、发展性。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放弃已有的旧概念,接受新概念。
总之,建构主义理论为优化教学设计提出了根本性的指导,以发展意义为先,训练为后。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为深刻,其学习热情、思维品质、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显著的提高。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初中数学 教学改革 心理素质 教学方法
现阶段,我国教育体制及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教育模式逐步从应试教育过渡到素质教育,初中数学教学也成为了素质教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中,怎样更好地体现和推行素质教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立足于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深入论述初中数学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模式的有效策略。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引领素质教育模式真正进入课堂教学
教学观念的转变,关键在于明确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地位,力促广大初中生能朝着全方位、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指引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学会探索,将学生能力的培养转移到提升知识水平和能力的轨道上来。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在知识及能力的现状,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的素养得以整体提升。此外,更为关键的是,教师在引进素质教育模式的同时,还要注重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变过往“灌输式”教学为“自主探究式”教学,使广大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公,教师仅扮演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角色,充分发挥学生数学教学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学习探究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断地推进知识和技能的有序提升。例如,学习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内容时,教师要摒弃以往单方面传授给学生知识的教学模式, 通过事先精心设计问题,将学生的兴趣点引入教学知识中,并以若干学生为一个学习小组,开展分组探究,通过各抒己见,调动和汇集每位学生的智慧,使学生们的潜能得以充分开发和提高,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加强。教师可不失时机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播放一条公路、一束光线及一根竹筷的图片,让学生们分别指出所代表的数学概念,如公路向两端无限延长便是“直线”;光线从一端射向另一端,便是“射线”;竹筷是固定两个端点,可度量长度,便对应“线段”。不难发现,通过设置生动的情境,使生本教学的理念得到成功运用,每一位学生均能投身于数学教学活动中,并通过彼此协作、独立思考,得到问题的答案,进而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降低了教学难度,提升了教学效果,这便是教学的素质观的生动体现。
二、教师要注重大力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
从宏观上看,思维能力直接关乎整个国民素质的高低。在数学教学中,为提高全体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探究学生思维活动的演变规律,熟知学生思维的类型、结构框架及功能,并弄清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数学教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脑力活动,为此,教师要充分借助于数学功能,将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打造贯穿在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得到系统地明确,做到既有个人独到的意见,又能直接查找到数学问题的实质。例如,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时,教师要提示学生,根据“不等式解法法则”,并参考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学生们通过类比,在解不等式时,即可将其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并按照“不等式变号法则”即可准确掌握不等式解法。通过教师的科学点拨与正确指引,学生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等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三、强化学生的心理素养教育
初中数学拥有较强的教育引导功能,对于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促使学生养成做学问的毅力有着重要作用。一般情况下,初中学生所具备的心理素养包括学习兴趣及合格的意志品格。教师在教学时,可灵活运用各类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钻研数学的兴趣,不断地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例如,学习人教版九年级数学“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时,教师可将其与“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作对比,并借助于教学投影设备展示两类三角形判定定理的比较,请全体学生自主观察和探究两者的异同。学生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会明确全等三角形是理想化的特殊的相似三角形,进而严格区分两者的判定定理,避免混淆,并快速掌握知识要点,从中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成功乐趣。在这期间,学生们无论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是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均得到了系统培养,心理素养加强。
四、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能力
【关键词】生态文明初中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248-02
作为初中基础学科的化学是一门和生态知识密切相关、交叉的学科,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问题关注度的增加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化学在生态环境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生态环境教育,有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化学学科、树立科学的化学观,获得有关生态学知识和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生态道德素质。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生态环境教育,笔者归纳了如下几点方法和途径:
一、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态环境教育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知识(包括资源,能源和环境污染等生态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精心设计和准备讲课内容,把这些生态知识自然地融入到化学课堂教学中,而不是生硬的穿去。通过联系实际生活等方式对学生加深印象,以达到内化生态知识和情感的双重目标,从而使学生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教学案例1]:在上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七章有关化学肥料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结合赤潮、水华等水污染问题,解释化肥、洗衣粉对水质造成的负面影响,通过给学生播放2007年爆发的太湖蓝藻污染事件,以及苏南某市市民在超市疯抢纯净水的新闻视频,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逐渐意识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案例2]:在讲授《金属的防护和回收》时,给学生们讲解了重金属中毒是痛痛病,水俣病的病因,并通过大量图片为学生们介绍重金属中毒给人民带来的危害。以触目惊心的图片冲击学生的视觉,使学生强烈地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重视化学实验,在学生实验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应很好地利用这一学科特点,通过实验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培养他们的生态环保技能。
1.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减少试剂对环境的污染
在实验教学中要经常向学生介绍试剂的性质以及预防环境污染的措施。如储存浓盐酸时要密封保存,防止氯化氢气体挥发污染大气;储存硝酸时应放在棕色瓶子避光保存,防止见光分解的气体污染空气,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试剂量的取用。实验不可避免会涉及到有毒、有害物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化学实验。因此,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力求利用最少的试剂,获取最佳实验效果,最大限度的减少废弃物。
2.妥善处理实验过程中废物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废渣、废水的排放日益增加,环境已恶化,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化学实验中同样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有害的废弃物。为此,我们不仅要少用试剂,减少废弃物,同时也要学会对其废弃物妥善处理,决不能随意乱倒。有的废弃物还可以变废为宝。例如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残留固体可以用于双氧水分解制取氧气的催化剂,最终的残余物还可以用于钾的焰色反应,或用于花、木、草系的肥料。对于学生做实验后将药品随意倾倒的行为,我们必须即时制止,并严格要求学生将实验中的废液倒入废液桶中,或要求学生把实验中的废酸、废碱都收集起来,这样既减少了对下水道的腐蚀,又能利用废物。对实验药物的回收和综合利用,首先教师应坚持实行,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学生时起言传身教的作用。另外也应教育学生自觉地实行。鼓励学生利用废物,处理废物。教育学生不可因事小而不为,这样做是一种精神文明的行为,持之以恒,必有成效。
三、重视生态实践,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
实践是最基础的教学。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通过动手、动脑,亲近自然、感受自然,掌握第一手资料,体验良好的环境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以及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促使学生争取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此,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环境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知识的理解,环保的技能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逐渐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并且把这种意识内化成自身的素质,最终外化成自觉的环保行为。
因此对于中学生,在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方面,我们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环保知识竞赛、环保演讲比赛等。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环保知识讲座、主题辩论会、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广泛、深入、持久的环保宣传。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收集像塑料瓶、易拉罐等一些可回收利用的物品,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
[实践案例]:由于今年秋冬季江苏地区空气污染严重,出现了长时间的"雾霾"现象。为此,笔者组织班级里的学生,每日关注空气质量情况和记录PM2.5、 PM10等数据,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的重要性。下图为学生每日查阅的空气质量整理的报告之一。
2013年12月25日苏州各区空气质量报告
四、利用试卷资源,在教学评价中强化生态文明教育
试卷往往是评价学生的学习以及学校教育效果的最好的工具,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习评价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对学生的调控和监督,从而不断矫正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考试的检测与反馈功能是教育目标管理的主要手段。考试提供的信息比考试成绩还要重要。在学生的化学试卷中增多有关生态知识的测试题,从而强化他们潜在的生态意识和道德情感。
总之,新世纪初的二十年,是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时期。而中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国家的接班人,他们生态意识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态危机能否得到有效改善,决定着人与自然的和谐能否实现。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对我国新时期实施科学发展观战略和建设生态文明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在化学实验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在课后活动中实践生态文明教育,在教学评价中强化生态文明教育,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生活观,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陈丽鸿,孙大勇. 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3-123
[2]赵红丽. 试论加强我国的生态文化教育 [J].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7,4
[3]汪倩倩..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析 [D].苏州大学,2009-4
[4]刘伟, 张万红.从"环境教育"到"生态教育"的演进[J].煤炭高等教育,2007,6
[5]黄强. 生态教育.立足现在走向未来的教育 [N].文汇报, 2010-01-06
[6]赵静. 化学教学中的绿色化学教育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 2003
2021初中学校教学计划怎么写?学校工作重心转向教学研究、机制创新、特色建设,教学改革取得初步成果,毕业班工作纳入教学常规,教学质量保持了持续发展。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1初中学校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学校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加强宏观调控与微观量化管理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方式,规范常规管理,做到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化、具体化、规范化、网络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抓好学生信息录入,完善和规范学籍管理,信息平台管理,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继续做好学生“双控”工作,抓好“两基”成果巩固工作。
二、工作思路:
加强教师教学常规和课堂教学的管理、督导与检查,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与业务水平;加强班级和学生学习管理,全面提高各年级教学成绩;以中考升学为契机,加强毕业班工作管理与教师的考试应对能力。真正做到向规范管理要质量,向提高业务能力要质量,向教学创新要质量,向敬业精神要质量。
三、工作目标:
1、毕业班工作目标:力争中考总平均分居全市前三名和升入高级中学的学生绝对数比201_年有所增长,报考和升入中职的学生数较上年有大幅度增长,中考力争实现“保三争二”的目标。
2、七八年级工作目标:力争七八年级教学成绩有大幅度提升,争取期末统考中每学科都有进入全市前五名,七八年级期末统考确保进入全市前五名。
四、工作内容:
1、教学管理:
(1)搞好“挂帮带”网络立体工程:行政领导挂帮毕业班,行政领导挂帮教研组,党员、骨干教师挂帮年轻教师,社会督导委员会监督教务处和教师工作,使教学工作上台阶。
(2)抓好体、卫、艺迎检工作,作好学生体质数据的检测、统计和上报工作,力争在迎检中获优异成绩。
(3)切实抓好非统考科目的管理和考查工作,力争各项竞赛取得好成绩。
(4)拟订毕业班工作方案,成立学科组,抓好毕业班工作。同时在七、八年级各学科成立相应学科组,发挥学科组职能,提高教学质量。
(5)各年级组长拟写年级组工作计划,年级组长统筹和协调好年级组工作,推进各年级教学工作有序开展,提高各年级各科教学质量。
2、学籍管理:抓好学生信息录入工作,完善和规范学籍管理,建立健全学生相关档案,使学生学籍管理常态化,规范化,有序化。
严格转进、转出、复学学生相关手续的完善。
3、实验教学开发与管理:在“两基”迎“国检”成果的基础上,认真开展实验教学工作,确保实验开出率达标,继续完善各类资料,维护好实验室各类器材,巩固“两基”成果。
①进一步规范实验表、卡、册及仪器的管理;
②确保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开出率达标;
③坚持实验室开放和搞好科技活动;
④抓好任课教师实验教学技能培训;
⑤配齐各类实验器材,加强维护和管理工作。
4、图书室的开发与管理:
①继续做好图书室新到及各类图书的整理、归类、建档工作;
②充分利用我校几万册藏书,开阔师生视野;
③加大乡土教材的开发和利用;
④准时开放图书室、阅览室,为师生提供方便,提高学生的借阅率;
⑤规范管理,凭卡借阅,按时归还。
5、档案管理:教学档案分类归档和完善教师个人业务档案。
6、学科竞赛培训: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学科竞赛,力争让更多学生获奖。
7、新课程实施:加强培训,让教师全面运用新课程理念进行教育教学。
抓好两个生本教育课题实验班的实验工作,出成效,出特色。
8、常规工作:
(1)强化常规教学管理和督查力度,对教师备课实行教务处每日抽查制度,教研组对教师常规工作实行周查制度,教务处每月最后一周对教研组、教师工作进行抽查并及时汇总张榜公布,兑现奖惩。
(2)充分发挥教研组的职能作力,坚持每周的教研会议制度和加强常规教学检查制度。教学常规工作实行备课,作业批改周查(教研组),抽查(行政)。
(3)切实开展好示范课、探讨课、汇报课、评估课、优质课活动,不流于形式,使其真正起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的作用。
(4)实行教师随堂听课和教研组安排听课制度:随堂听课后听课记录立即交教务处登记,公开课听课记录在评课后由教研组长统一收交教务处。每学期听课量:任课教师不少于10节,教研组长不少于15节,行政、督导员、教研人员不少于20节。
(5)作业布置量原则上不能少于一页,次数按要求及时布置,批改要认真仔细,杜绝打大勾现象,教务处每周对作业进行抽查,教研组周统月报。
(6)搞好形式多样的检测,各学科教师每月进行一次月考,评卷完后把试卷交教务处统计,任课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并采取补救措施。
(7)配合相关部门开好五会,新教师培训会、班委会、科代表会,任课教师会和家长会,为搞好教学质量营造良好氛围。
(8)开展好学科竞赛培训,建立学科兴趣小组,激发兴趣,推尖展优。
(9)加强实验室和图书室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两室”的利用率,并纳入常规管理,每月最后一周由学校行政进行大检查,及时兑现奖惩。
(10)狠抓毕业班的思想、学习、升学工作。
每月召开一次班主任会议,加强班级管理;定期召开年级任课教师会和学生大会;制定毕业班工作方案,使年级、班级工作有计划有目标开展;定期抓好年级学生的成绩检测和摸底工作,别于查缺补漏。
(11)完善学生学籍管理,及时办理新生学籍,做到表、卡、册、账目分明。
(14)加强学风、考风考纪建设。
(13)在校园内全面使用普通话。
(14)加强体育及安全卫生工作、开办好男、_青春期教育讲座。
(15)加强片区督查与辅导,开展家访接待日,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
(16)加强远程教育工作的管理力度,提高多媒体教室的利用率。
9、“双控”工作
①作好流失学生的统计,组织教师分片下乡动员流失学生入学;
②对动员后仍未入学的学生,及时上报政府部门;
③作好对困难学生及留守儿童的帮助和关爱,预防学生流失。
五、新课程的实施:
1、加强对教师的新课程培训,真正做到转变观念,优化过程,更新方法,积极主动地适应新教材,并在教学中加以运用。
2、及时选派各学科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培训。
3、从课堂教学入手,狠抓教师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改进,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初中学校教学计划2一、总体工作思路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全面落实省市区各级教育工作指导意见,围绕“深化改革,内涵驱动,保安提质,特色发展”的总体目标,坚持立德树人,进一步优化教学教研工作机制,完善质量评估监测体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塑造特色教研文化和特色学校,推动我区初中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攀升。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建立有序高效的教学教研工作机制
1、不断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教师的课程执行力。
各校要配齐配足各学科教师,保证课程开全、开足、开好。本着立足学生成长需要、突显办学特色的原则,精心开发校本课程,努力完善校本课程体系,现有课程抓规范开设,课程研发抓品位提升,逐步实现校本课程由量的开发到质的飞跃,抓好校本课程的精品化实施。加大国家课程校本化改造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整合力度,积极探索实施三级课程内容与课时的整合策略,尝试推行虚拟班或“选课走班制”教学,保证教学时间、场所的相对集中,整体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2、抓实抓牢教学常规管理,提高备、讲、批、辅、评等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进一步探讨备课形式多样化,尤其要强化备课实效性研究,重视教师研究课标、解读教材、学法指导等方面的实际教学能力。理化生等学科的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开出率要达到规定标准,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大作业质量监控力度,加强自助餐式作业的研究,严格控制学生的在校时间和作业量。举办电子白板运用交流会、专项调研、教学比武等活动,探索教学手段现代化与传统方式有效结合的方法和途径。
3、各校组织开展的每项教学教研活动,都要做到开始有计划、有方案,中间有推进措施、跟踪问效,最后有归纳、总结、提升,使每个环节处于环环相扣的良性运行状态,确保工作的实效性。
本年度将组织全区初中教学精细化管理现场会,推进有效教学的常态化,教学管理的精细化,学校发展的内涵化。
4、各校要进一步落实《关于进一步完善分片联研机制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指导意见(试行)》,加强初中学校之间、初中与小学、初中与高中之间的校际合作,扎实做好分片联研和学段衔接工作。
从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学习方法指导、心理调适等方面,增强初中与小学衔接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创造条件,广泛开展与市内外县区教研室和高校的教研合作与学术交流,学习借鉴先进课改教改考改经验,共同探讨当前形势下初中教研工作的方向和目标,切实提高教研员的综合素养和团队的整体实力,进一步提升我区的教研水平和教育质量。
5、建立分层管理的三级培训网络。
教研室重点加强对青年教师、近5年内转教学科的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进行培训,通过课标和教材培训、教学基本功大赛、课堂教学展示等活动,建立全区青年教师、近5年内转教学科的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课堂教学水平档案。学校负责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教师个人进行自主研修。各校要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
6、不断拓宽教研渠道,理顺教研层级,针对教学管理和教学工作实际,分别组织召开学段核心组成员、学科核心组成员和学科兼职教研员专题会议,听取他们对学段以及学科教学教研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充分发挥学段核心组、学科核心组和学科兼职教研员的研究、引领、指导、评议等作用。
7、创新教研员工作方式,搭建教研员与学校、教师互动式教研平台。
教研员在保质保量完成“教研员每年需做好的十件事”的基础上,尤其要遵循“三三制”工作原则,全面推行“订单式教研服务”,定期到学科基地学校与教师共同备课、共同听课、共同评课,创新性地开展集调研、设计、总结、报告于一体的教研活动,变“工作检查”为“专业服务”,不断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8、全面推行“诊断性教学视导”。
围绕课程实施、课堂教学、常规落实、教师发展等重点,通过听课、评课、座谈、问卷、查看资料等方式,变“常规检查”为“诊断视导”,切实帮助学校发现和协同解决问题,大力提升学校教学品质。
(二)健全全面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
9、在学校自行组织阶段性检测和期末考试的基础上,组织全区教学质量监测,实施好《兰山区教育教学质量定期分析会商例会制度》,使教学质量分析制度化、常规化,为指导和改进教育教学提供切实有效的参考和帮助,为学校提供科学的教学质量分析数据。
10、修订和完善《兰山区初中教学质量监测评估方案》,加强全面性、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研究,发挥评价对教学活动的正确导向作用和监控结果对改进教学的反馈指导作用。
教学质量评估,增加评估的项目和标准,既注重学业考试成绩,又注重过程监控,还要突出办学特色。学业考试成绩评估包括高分率、优良率和合格率,充分体现初中教育普及性要求和选拔性特点。同时在学校办学特色、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素养提升等方面也要有充分体现。为质量分析会提供科学数据。
11、修订和完善《兰山区初中学校教学工作综合评估方案》,突出对课程实施水平、教学质量、办学特色、高效课堂、教师教学水平、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评价,加强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学质量的调研与监控,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学校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初中办学水平。
为年终综合督导提供科学数据。
(三)构建多元本真的高效课堂策略
12、要积极营造高效课堂的气场,以省规划课题《区域推进高效课堂构建的研究与实践》为抓手,深入开展做“现代教育人”的大讨论活动,让广大教师懂得教育的真谛、把握教育的本质,深刻理解高效课堂的内涵和外延。
13、进一步落实校长引领课堂机制,充分发挥校长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示范带头作用。
进一步突出教学全过程管理,完善教学常规、教研常规以及学生学习常规的督查考评机制,夯实课堂教学改革基础。
14、制定《兰山区初中“本真”课堂推进方案》,精心谋划高效课堂构建的流程,鼓励教师探索出适合教情学情的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发现、培植富有创新精神和推广价值的典型,编辑出版《兰山区初中本真高效课堂教学案例》,形成具有兰山鲜明特色的教学品牌。
15、要把课题研究作为撬动高效课堂构建的支点,以《区域推进高效课堂构建的研究与实践》为总课题,发动一线教师以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基础,形成具体鲜活的草根课题。
教研室将成立专题指导组全程跟踪指导。
16、修订并完善《兰山区初中高效课堂评估标准》,引导教师对课堂结构进行细化研究,精心研究学生个性特点和不同的发展需求,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把学习的责任和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地、个性化的学习。
教研室将组织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课堂教学指导团队,对全区初中所有一线教师进行分阶段、分学科、分批次的听课、评课,建立系统全面的课堂教学档案,全力推进区域高效课堂的构建和特色课堂教学模式的推介。
(四)打造富有个性品质的教育教学典型
17、要关注学生学业成绩与关注多方面发展潜能相结合,关注学生成长与关注良好的思想道德形成相结合,着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
要积极开展主题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建立特长生信息库,支持学生参加高层次学科竞赛和特长培训,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和特长发展,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18、教研室将对省、市、区级教学能手持续进行过程性考核和集中培训,使名师在指导青年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推广教学成果、开发教学资源等方面,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特色。
以名师为引领,以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为指导,搭建促进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名师自我提升的发展平台,建立名师后备人才资源库,打造一支在全区学校教育领域中有成就、有影响的高层次教师团队,带动全区教师专业向精深发展。
19、各校要准确把握“学校特色”的内涵本质和“特色建设”的基本要领,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和谐发展为根本,基于学校自身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办学优势,积极整合乡土人情、地域文化资源,选准切入点、找准突破点,在办学实践中持续推进特色建设,逐渐形成独特、优质而且相对稳定的办学气质和育人风格。
教研室将举办特色学校发展论坛,适时召开特色学校经验交流会,评选首批兰山区初色学校,努力实现“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
初中学校教学计划3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学校工作的主阵地。结合201_年市教育科学技术局关于本学期工作要点及我校实际,力求做到以提高教师教学业务素质为根本;以“一心一意抓教学,全心全意为师生”为教务工作服务宗旨,以“早思考、早安排、细致实施”为工作部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特拟定本学期工作计划:
一、工作要点:
1、以201_年中考为目标,扎实抓好九年级复习备考工作,结合上级的中考目标安排,努力做到在保持201_年中考成绩的基础之上,力争实现上级下达的中考排名进入前8名的任务并做到在升一中人数上有突破。
2、加强过程管理,完善各类制度(如常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奖惩制度),并使之落到实处。
3、夯实七、八年级学生的基础,培养能力,为以后打下坚实基础;
并力争在期末考试中的成绩在全市学校的排名中提升2-3位。
4、抓实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5、深入开展教师业务学习,转变教育观念,适应课改的需要。
6、以学困生的转化为突破口,改革评价体制,搞好培优补差。
7、以巩固率求生存,努力抓好、抓实“控辍保学”工作。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保证。争取做好培养3—5名校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工作。
坚持重点培养,普遍提高的原则,对我校任课教师进行分层培养,做到培养有层次,努力有方向。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在做好常规工作外,要有一名重点培养对象,要求切实起到帮、扶、导、领的作用,多深入课堂听课和指导,并协助其在学期内上一节汇报课。
三、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1、充分发挥教研组的阵地作用,组织教师利用教研活动时间,争取带题上课,理论解析,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学习《新课标》,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提高对学科性质、任务和规律的认识。
处理好“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行政领导分管各年级,要深入课堂听课指导,及时把握教学动态,了解教学情况。
四、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力争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1、加强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培优补差等工作的管理。
(1)备课:做到“三备”,即:备课标,了解本年级段的特点;备教材,了解本单元课程的特点;备学生,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案中增加“自我反思”栏,主要体现教师对学生认知、自学过程和重点环节安排的指导理念。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加强集体备课、说课。
(2)上课:要围绕课堂教学改革的思想,明确“改”的方向,使课堂教学有实效、有活力、有价值,出现新的局面。课堂上注意抓好教学的组织管理,科学有效地利用40分钟,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学生的思考、想象、表达的_,利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提高教学效果。
(3)练习与辅导:加强听说读写各项能力的训练,加大听说练习的力度,培养学生认真听、细思考、多动脑的好习惯;针对练习,做到三个及时:即及时认真地批阅,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补充练习和帮教。注重培优补差工作,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加强单元过关的训练力度。加强竞赛辅导工作,争取多出“品牌”学生,以此促良好学风的形成。完成班级巩固率,减少学生辍学,做好控辍保学。
2、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强化教师“以生为本”的意识。
采取多种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激励,要多肯定学生的进步,发现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对待学困生,一定要多帮助、多发现、多表扬、多暗示,用教师高尚的教学艺术和真挚的关爱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兴趣。
3、以教学质量为核心,完善评价制度。
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实实在在地抓好学生基础,培养学生能力的做法。
4、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全面发展。
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真正做到使学校成为学生的学园、乐园,避免学生的流失,抓好实控辍保学。
5、认真组织好学生各项竞赛,争取获得好成绩。
五、以培养教科研型教师为目标,充分发挥教研组的阵地作用,深入扎实地开展教科研工作。
1、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的真正转变还有一个过程,教和研要确保脚踏实地,研究创新,以《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围绕“以生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宗旨,开展好市、县、校级专题的研究,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更新教学手段,力求取得显著成果。
拓宽“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教研渠道,逐步形成_、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
2、开展以优化教学过程为重点的教学研究,对课堂教学中有效和无效的教学行为进行归因,对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的班级和薄弱学科展开教学调研和针对性地视导,总结、推广先进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
3、继续扎扎实实抓好新课程的教材培训和教学研讨工作,继续开展新课改实验情况调研、指导工作,及时总结,反馈,纠偏。
六、全体毕业班教师齐心协力,加强毕业班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本学期学生中考进入倒计时,为更好地促进我校中考成绩的提高,要求各毕业班任课老师要早思考、早准备,拟定好备考方案和教学计划,做到分层教学、查漏补缺、真抓实干,多深入课堂与学生交流、沟通,及时找学生谈心,及时发现学生的不健康心理,疏通学生思想,不得出现言语上对学生的打击行为,教师应当用自己的言行、观念去引导学生永不放弃。同时做好后进生的思想工作,抓好中职引导,力争完成9+3的工作任务。
认真组织教师研究学习《中考说明》,理清命题思路,研究新教法,探讨新模式;定期召开毕业班教学质量分析研讨会,及时摸清命题方向与思路,确保复习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切实做好“扶优补差”工作;组织好中考专题和综合复习,组织中考摸拟考试,及时点评,提高复习效率。提高毕业班中考体育成绩,是摆在体育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20__年中考体育以50分纳入中考总分,我们要在前几年的经验上,抓好考试项目的强化训练,继续抓好课余锻炼工作,以良好的心态、科学训练,采取分层、分组教学锻炼,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体育成绩。
七、未尽事宜在工作中逐步完善。
八、工作安排
三月份
1、开学报名工作。
2、制定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3、及时下发各类教材和教辅资料。4、对少数学科的任教教师作适当调整。5、清理学生到校情况,及时安排教师进行走访。
四月份
1、九年级新课结束,各学科制定第一轮复习计划。
2、三月份的常规检查。3、九年级体育中考。4、做好中职的动员工作。5、九年级第一模拟考试及质量分析
五月份
1、贯彻落实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召开毕业班工作科任教师联系会。
四月份教学常规检查。2、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及质量分析。3、中考报名工作启动。4、七、八年级期中考试及质量分析。
六月份
1、五月份教学常规检查。
2、九年级第三、四次模拟考试。3、九年级中考前学生动员、考试技巧培训。4、九年级中考。5、作好教学常规检查并纳入期末考核。
七月份
1、安排期末考试,成绩登统工作;
2、上交各类总结材料,学校教学工作评优选先;3、把相关资料收集归档备查。
初中学校教学计划4现在国家的深化教育改革已经不能让我们感到高兴了,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同时,我们的中学教学任务更加的重了。因为国家规定布恩那个给学生过多的压力,可是我们还是要把学生教好,在有限的时间里必须要把学生的成绩保持住,这是对学校和老师的巨大考验。
为了应对教育改革的对学校的重点要求,我们必须要有新的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市教育大会和区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学校的教学工作,教学工作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本学期教学工作将以义务教育法为引领,以课堂教学实效为核心,以素质教育督导验收和课堂教学比赛为契机,以教学评价为机制,以教学管理为保障,以规范落实初中建设工程及教学质量为目标,为保证学校教育与地区经济发展同步,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全面发展的特色学校而努力奋斗。
二、工作目标:
1、初中一年级要狠抓养成教育,力争做到严格、规范、科学,使学生真正做到重学、勤学、笃学、博学。
2、初中二年级教学要确保扎实、规范、科学,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力戒两极分化,确保全面提高。
3、初中三年级的教学要确保夯实基础,全面提升,充分发挥年级的整体优势和优秀教师的潜质,力争在首届初三年级毕业、升学考试中取得突破。
4、学校的教学工作将立足于全面育人办有特色,全面发展学有特长。
5、初中一、二年级教学成绩指标,要达到区平均值之上,在教委直属学校中要力争进入前五名;
6、初三年级毕业生学考试的目标,年级总评及格率要达到100%,平均分、优秀率要确保进入前十五名,力争进入前十名;
年级学生分要进入全区的前100名;要有二至三个学科各项指标进入全区前十名。
三、工作内容:
1、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职能作用,使学校教育得到家长、社区及社会的有力支持。
2、结合新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以此为主题开展征文活动,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学理论,并撰写读书心得,用于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3、初中各年级实行月考制度和晚自习制度,通过阶段性的质量监控,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解决。
4、各学科要结合年级学科特点,确定适合于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典型教改课、教学案例,培养学校的名师。
5、依法治教,以德育人,严格执行、全面落实原国家教委颁布的课程方案,继续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进一步规范中学各年级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6、认真做好十一五的课题立项工作以及第十六届教科研论文的征集工作;加强教科研的课题认证工作,确保所有教师都有研究的教学课题;
7、继续完善我校40+5的课堂教学模式,强化课堂教学的特色,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改革课堂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向课堂45分钟教学要效率,要质量,课堂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是全面发展减轻负担提高质量发挥个性培养能力。
8、认真贯彻落实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评价标准》。
任课教师月听他人课时不得少于3节,全年累计听课数应达到12——-15节,有3——-5节课应为中、小学互听课。
8、规范教研组活动,加强校本教研工作的力度。
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学校将成立初中学科备课组,分为数学组备课组、语文备课组组、英语备课组组、理化生备课组组、史地政备课组组,本学期的第一学期是开展各学科教研、教科研的时期。初中各学科要以备课组为单位,备课组组长具体组织实施,备课组活动要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有音像资料,有典型个案总结。围绕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观摩课展开教研活动,各备课组确定观摩课教师人选,采取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评课的方式推荐优秀教改典型课。
10、实验教学工作,本学期学校将全力以赴做好实验教学的检查工作。
学校行政会要继续坚持每学期不少于二次研讨实验教学工作,确保实验教学开出率100%,实验员教师要严格管理学生,保证实验教学课的课堂纪律,保证学生安全,加快我校实验教学工作特色化进程。
11、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规范教学行为,本学期学校将在中学各年级中实行推门课活动,以提高教师们的适应能力。
12、各年级侧重抓住两头学生,促进中间状态的学生向优秀生转化,把后进生控制在最低限度,通过分层教学和分类指导全面提高初中各年级学生的学习成绩。
初中三年级的具体工作详见《初三年级工作方案》。
13、建立学校骨干教师队伍,积极培养、选拔市、区级骨干教师。
校级骨干教师应达到任课教师的15%以上。
14、进一步规范教师教案的书写,学校对教师的优秀教案将编印成《学校优秀教案集》和《学校优秀课例集》供教师交流、学习提高。
四、工作重点:
1、充分发挥学校教学评估与指导小组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学的常规工作和电化教学工作。
2、加强学校“研训一体”工作,使课堂教学不断向纵深发展。
3、建立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发挥他们的表率、辐射、示范作用。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切实加强新教师业务方面的培训工作,在昌平区东南部打造一支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
5、进一步加强学校特色教学的贯彻与落实,逐步形成教学特色。
6、以区课堂教学基本功大赛为契机,实实在在的上课,上实实在在的课!狠抓中学各年级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只要我们学校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深化中学教育改革,在不提高学生的压力情况下,实现学生教学成绩的大爆发,这才是一个历史的进步,这才是我们国家多年以来教育改革的最终成果!
不过理想是美好的,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的困难,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没有任何的退路。不过只有直面困难,战胜困难,到达成功的变,才是我们多年以来追求的效果,我相信我们学校会能够达到历史的!
初中学校教学计划5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沿河县中小学教学管理实施方案》,强化学校教学管理,落实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现制定如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沿河县中小学教学管理实施方案》目标要求,完善落实各项管理制度,狠抓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养成,关注教学质量,关注教学过程,关注师生情感,关注师生成功,力争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新的突破。强化教研教改,提高新课堂创建水平。
二、重点工作
从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教师教学常规管理、学生学习常规管理、教学评价、学风和考风建设、改进工作作风等方面入手,采取得力措施,增强管理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效能,构建高效课堂,打造名师队伍,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沿着低耗高效的道路健康和谐发展。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素质提升。
1、精心挑选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青年教师参加市、县教育局组织的各项培训学习活动,促进骨干教师、名师队伍建设。
2、认真开展校本培训活动。
学校教务处、教科室、教研组要依据学科特点,精心、高质组织以“新课堂”为主题的校内精品课、公开课、示范课、教研课活动。深入进行课改大探讨,召开各种主题的专题讲座,组织教师观看名师风彩课堂实录,探讨教法和学法。
3、针对学校教师特点,继续抓好“青蓝”工程,促使新教师、新班主任尽快成熟。
创造条件,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将教师培训活动创出特色,让教师增加新营养,补充新理念,借鉴新方法,再添新后劲;鼓励教师多读教育专著,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4、以教育局本学期要对全体教师进行教材教法考试为契机,组织教师重温各科课程标准,用近几年的中考题让教师做来拓展知识面。
5、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学习活动。
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增强广大教师敬业奉献的精神,让每一位教师都真正具备“求真务实、敬业爱生”的作风,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教育理念。通过教师互评、学生评教师、家长评教师等多种形式促进师德、师风建设。
(二)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抓教学过程管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本学期在注重教学质量目标管理的同时,将着力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①加大听、查课的力度:采用两人检查制度,一查授课情况,根据教学常规考核细则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严禁不按时上下课和无故缺课现象发生。继续加大对听常规课的力度。教师听课每周不少于一节。二查早晚自习辅导的情况,要求辅导老师准时到班按时下班,严禁教师在早晚读时间将学生放到教室以外来读书,而下班的教师聚到一块摆瞎扯或自己个人玩手机等。做好学生的考勤、辅导工作,切实履行辅导教师的工作职责。②加大教学工作检查的力度:本学期除严格每月一次的常规检查外,将不定期检查教师备课及作业批改情况并及时记载,作为学期结束考核的依据之一。③要重视作业的时效性,做到“四必”:即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加强对学生作业的有效控制,作业、练习布置要科学合理,重在质量,做到有效作业,练有效果,切实做到“减负增效”。严禁乱印乱订,教务处定期检查,严格控制。抓好学生教学日志记录,抓好每学期学生评教工作。④严抓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落实,科任教师制定计划要细心、用心,教研组长把关专心、精心,教务处审核耐心、尽心。实行每月必考制度,学校统一控制学科教学进度,确保计划、进度有效落实。⑤严格考试纪律,加强考风建设。⑥加强理化生教学的管理、规范实验教学,在学生实验期间加强巡回指导,严格操作规程,质量第一,安全至上。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保证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操作技能,效率优先。开足开齐各种实验课。⑦加强老师业务档案管理。
2、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强化学风班风建设,优化班级管理模式,培养学生良好习惯。①培养学生遵规守时的良好习惯,做到不迟到,晚读前预备钟一响,操场上的一起体育活动就要停止,为上课做好准备;②上课认真做好笔记,引导和培养学生课后巩固预习;③注重形成学习策略,主动学习,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提倡教师设计出质量较高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发问、发现”意识。同时要正确对待学生,全方位的衡量学生、评价学生,给学生以人格尊严;教师要关怀和帮助出错的学生,师生共同关注珍惜有价值的错误;从而引导学生重视错误,纠正错误。
3、抓好教研组建设,提高新课堂创建水平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走出特色路子。要抓好教研组建设,发挥教研组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组织和牵动作用,适时开展高效课堂研究活动。活动主要以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为目标,以“一人一品”为平台,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打造高效课堂为核心。在课堂教学上,我们要贯彻“高效教学”理念,引导老师逐步将课堂上的“说教”让位于学生的“学练”,真正把课堂变成“演兵场”、“训练场”。新学期开始,学校一定要加大课堂教学的督导力度。要加强课堂教学经验交流,取长补短,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科研要立足学情,立足课堂高效,要突出激发兴趣、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要根据学科特点制定有效教研计划。活动要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计划,做好活动记录。本年度要切实落实好我校在县级立项的“情景式心理主题班会课堂”的开展过程、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
4、做好教务处常规管理工作,发挥教务处职能
进一步督促本学期各教师、教研组完成各自的工作计划和总结。为学校教学的正常运转作好工作。教务处将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教师座谈会,以及相关测评,及时了解各年级的教学情况,有的放矢地调整相应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做好各类教育教学科研的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工作。完善各项记录,抓好任课教师的绩效评价工作。加强对各专用教室的使用和管理。图书室要做好服务工作,确保正常提供借书和阅览。电教人员要主动与各教研组联系,使各教研组及时利用电教资源。做好各类账册的登记工作,加强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保养。实验室做好学生实验及演示实验的实验准备及教学工作。
5、协调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完成好各项工作,完善电教工作、教师培训、继续教育工作,并加强对计算机课的指导。
6、抓好语言文字工作,全面加强“读儒家经典、做君子少年”的读书活动和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扎实推进写字课的开展。
(三)抓好毕业班的教学,做好迎接中考的研究工作。
1、认真抓好毕业班的教学管理工作。
定期召开“三会”:毕业班教师会、毕业班学生会、成绩分析会。学生会学期2次,其它会每学期至少3次。跟踪好毕业班的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毕业班的教学策略。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做到有计划、有目的,落到实处。
2、做好迎接中考的研究工作。
毕业年级各科都要研究《考试说明》,明确考什么和怎么考;研究近三年中考卷(教师必做),弄清题型、题量和难度变化,把握命题特点和趋势;研究中考复习的策略及措施,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抓好月考、模拟考试和体育考试工作。
(四)完善考核方案,加强常规管理。
1、加强常规检查、督查力度,及时反馈、及时反思、及时总结。
坚持常规管理,强化教学日常规范管理,突出精细化管理和实效性管理。
2、加强常规工作考核,结合上级和学校绩效考核办法,达到以考核促工作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