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战略计划的定义范文

战略计划的定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战略计划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战略计划的定义

第1篇:战略计划的定义范文

可口可乐瑞典饮料公司(CCBS)正在其不断发展的公司中推广平衡计分卡的概念。若干年来,可口可乐公司的其它子公司已经在做这项工作了,但是,总公司并没有要求所有的子公司都用这种方式来进行报告和管理控制。

CCBS采纳了卡普兰和诺顿的建议,从财务层面、客户和消费者层面、内部经营流程层面以及组织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来测量其战略行动。

作为推广平衡计分卡概念的第一步,CCBS的高层管理人员开了3天会议。把公司的综合业务计划作为讨论的基础。在此期间每一位管理人员都要履行下面的步骤:

* 定义远景

* 设定长期目标(大致的时间范围:3年)

* 描述当前的形势

* 描述将要采取的战略计划

* 为不同的体系和测量程序定义参数

由于CCBS刚刚成立,讨论的结果是它需要大量的措施。由于公司处于发展时期,管理层决定形成一种文化和一种连续的体系,在此范围内所有主要的参数都要进行测量。在不同的水平上,将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与战略行动有关的关键测量上。

在构造公司的平衡计分卡时,高层管理人员已经设法强调了保持各方面平衡的重要性。

为了达到该目的,CCBS使用的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一步是阐明与战略计划相关的财务措施,然后以这些措施为基础,设定财务目标并且确定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应当采取的适当行动。

第二步,在客户和消费者方面也重复该过程,在此阶段,初步的问题是“如果我们打算完成我们的财务目标,我们的客户必须怎样看待我们?”

第三步,CCBS明确了向客户和消费者转移价值所必须的内部过程。然后CCBS的管理层问自己的问题是:自己是否具备足够的创新精神、自己是否愿意为了让公司以一种合适的方式发展而变革。经过这些过程,CCBS能够确保各个方面达到了平衡,并且所有的参数和行动都会导致向同一个方向的变化。但是,CCBS认为在各方达到完全平衡之前有必要把不同的步骤再重复几次。

第2篇:战略计划的定义范文

为了研究采购战略,先分析采购战略在企业战略中的位置。什么是企业战略?从企业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战略表现为一种计划(Plan),而从企业过去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战略则表现为一种模式(Pattern)。如果从产业层次来看,战略表现为一种定位(Position),而从企业层次来看,战略则表现为一种观念(Perspective)。一般说来,战略计划是由高层管理者组成的团队制定的,它要回答如下的问题:组织开展什么样的业务、在这些业务中如何分配资源、这些业务在什么地方开展、目标是什么。从企业战略的定义可以看出,企业战略处于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一般来说,在高层管理者制定了企业战略之后,也就是确定了组织开展什么样的业务,企业一般还要制定企业的业务战略计划,以保证开展的业务能够成功。

在业务战略制定后,企业针对业务战略目标,就要开始制定职能层次的战略,这些战略包括采购战略、营销战略、财务战略、生产、会计、人力资源、客户服务以及研发职能。职能层次的战略回答的问题是:这一职能战略如何帮助业务战略和公司战略的实现,采购管理的核心工作是围绕公司的战略计划和生产计划制定采购计划。这就是根据企业层次的决策来确定采购的规模、区域,然后分配优先权、进度表、目标以及个人责任。

二、重视采购战略的意义

在目前的企业采购中,采购的战略地位并没有得到重视,大多数企业采用的一般采购流程是,生产部门根据生产的需要填写申购单,然后由行政部门审批后,交给采购部门。采购部门的责任就是根据申购单上填写的内容,去找供应商。日常工作中采购部门的任务就是等待生产部门和其他物资需求部门的申购单,然后再到市场上去寻找。目前的市场对于大部分商品来说是买方是市场,因而从常规状态下来看,采购部门的工作非常轻松,所以在国内很多公司,对于采购部门的重视程度远不如销售等其他部门。总认为采购部门是一个花钱的部门,采购工作很容易,在这样的背景下,重视采购战略的企业很少。

采购的作用真的如此不重要吗?其实不然,虽然采购成本在不同行业中的比例是不同,但总体来说,采购成本是非常高的。根据有关数据统计,降低1%的采购成本相当于增加10%销售额。把销售额增加10%,对于一个成熟的市场来说,是很难的事情。但把采购成本降低1%,对于目前社会平均采购水平来说,确实非常容易做到的。这就要求企业把采购管理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制定对应的采购战略。

三、采购战略的制定

1.采购战略制定的基础

在制定采购战略的开始,公司需要重新评估赋予采购部门的使命。以往强调的单纯的成本降低和质量的提高已经不能完全反映采购部门的价值。在一个要求管理精细化的新时代,对总体拥有成本(TCO,TotalCostoftheOwnership)的要求是最能反映客观情况的指标,所以企业制定采购战略也可以以TCO为目标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2.采购战略的内容和实施步骤

根据一般企业的特点,采购战略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资源战略、供应商战略以及采购控制战略。针对资源战略,TCO将成为核心得到重点运用。围绕这个核心,企业将从发现机会、实现价值到保持成果并不断发现机会的循环过程,这是整个价值采购的基础。该过程中包含主要模块是:进行支出费用的研究、部署跨部门的物料采购团队、对供应市场和采购寻源进行分析、制定物料分类及分类战略、采购寻价全过程和部署及实施分类物料战略。

(1)资源战略制定

在制定资源战略的过程中,首先要对企业的采购物料进行分类,过于复杂的维度又会给物料分类造成一定的难度,可以将物料的一些主要的因素全面地归纳为两个维度:风险和复杂度维度以及价值维度。前者涵盖如下因素:采购一旦中断对企业造成的影响,采购物料设计的成熟度和制造、服务、供应的复杂性,企业在采购该类物料方面的熟练程度以及供货市场的市场供给能力、竞争性、进入壁垒、供应市场范围、供应链复杂性等方面的因素。而价值维度体现的则是TCO和价格弹性。

采购物料细分模型以价值和风险两个因素把企业采购物料分为4类:第一类物料是高风险和复杂度及高价值的,定义为核心物资,这类物资需要和少数关键供应商结成战略性合作关系,实现TCO的优化;第二类是高风险和复杂度且低价值的物料,称其为瓶颈类物料,在采购战略实施过程中,对于瓶颈类物料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与供应商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在对方的积极性不高时,尽量做一个好顾客,包括准时付款、经常性与对方沟通等措施。二是修改自己的需求,将瓶颈类产品转化为其他物料;第三类是低风险和复杂度及高价值的物料,定义为杠杆型物料,杠杆类物料需要扩大寻源范围,通过招标降低TCO;最后一类是低风险、简单且低价值的物料,即常规类物料,这类物料可以通过标准化和自动化的采购流程简化采购过程、降低采购成本,重点应该放在采购管理费用控制方面。(2)供应商战略制定

对供货商的管理是采购管理过程中一项重要工作。公司可以从希望与供应商建立关系类型的角度对潜在供应商进行评估。针对某一特定采购物资,公司能够与供应商建立的关系类型是与该物资在采购物料细分模型中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该位置反映了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和支出水平。

对候选供应商,可以对之采用SWOT分析的方法,通过将一个供应商的优势和劣势企业的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相对比,公司可以了解双方之间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可以相互弥补。公司可以通过对双方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对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可能给公司带来什么样的市场机会或产生什么样的威胁有一个总体的评价。

(3)采购控制战略制定

再好的战略都需要周密的计划和执行。而采购的组织和人员,对于采购的绩效考核,采购流程的精心设计都是保证有效管控的重要手段。此三者密不可分:采购战略确定了一个企业合理的集分权采购组织结构,根据采购组织及管控模式确定适宜的采购岗位,制定清楚明确的岗位说明书和采购职责描述,依据公司战略和目标设立采购组织和个人的考核指标体系,才能保证战略计划有效实施。

首先,采购的主体是人,所以对采购人员的管理十分重要。仅仅砍价能力强的采购人员不一定是合格的采购人员。为了帮助采购人员更深入地了解TCO的概念和以TCO为核心的采购战略,采购人员应当得到必要的培训。从人员招聘、岗位培训到采购文化的管理都必不可少,专业化的采购人员建设,也应当纳入公司人力资源建设中来,并坚持成为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

绩效考核对于采购人员完成既定目标至关重要,有效的绩效考核措施有利于既定目标的事项,相反不利的绩效考核措施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在制定绩效考核指标时,首先需要确定出详细的关键业绩指标(KPI,KeyPerformanceIndicators),这些指标应当尽量标准化和量化,通过这些项目的推行可以对采购进行全面评估。同样KPI还包括供应商的可靠性、每个物料类别的供应商数量、每个供应商类别的供应商数量。这些具体的KPI是可以量化并最终决定采购人员是得到奖励还是惩罚,这种明确的目标保证对采购人员工作的指导。

四、结论

国内重视战略的企业越来越多,甚至不惜重金请来外脑给企业制定战略,结果却不尽人意,主要是因为战略执行不力,真正要想实现企业目标,还需要脚踏实地做出来,只有把企业战略分解到操作层次,才能发挥战略的作用。本文研究采购战略具体实施计划,在操作层次上实现企业战略。通过灵活地运用TCO方法,具体实施企业采购战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W﹒钱﹒金:蓝海战略.商务印书馆,2007

[2]国际贸易中心:如何制订供应战略.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第3篇:战略计划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会计职能;管理决策

一、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银行业对会计的要求已从简单的事后算账、报账转变到参与经营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实施控制和考核上来。会计职能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反映和监督已不能完全概括会计的全部职能,参与决策、实施控制和考核正成为会计新的职能。这种内部管理的需要和会计职能的转变成为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内在动力,但目前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在实践中的应用大多还停留在探索阶段,尚未构成一个完整的应用系统体系。其存在的问题:一是系统功能较单一,大多只是简单地报表查询、汇总以及财务比率分析。二是系统提供的信息大多是货币性信息,而一些重要的非货币性信息(如:资产质量、风险控制、客户关系等)不能及时披露。三是系统缺乏丰富的数据分析工具,不能有效地支持管理决策的制定。四是系统需求的提出、实际开发和应用不统一,基本上是各部门各自为政,均从本部门的管理需要和角度出发来进行系统的开发和设计,存在着数据来源多头、数据格式不一、功能单一重复且各部门的系统数据不能充分共享、造成资源浪费的情况。

而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却发展迅速,从20世纪70年代的单机处理到80年代各类柜面业务处理系统和会计报表处理系统的应用,从90年代各行全国联网系统和多元化自助服务系统的广泛应用到目前以数据大集中为标志的各业务处理系统操作平台的统一集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相关数据库的建设。截至目前,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已发展成具备事前审批、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功能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应用系统。但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却一直进展缓慢,没有重大突破,学术界对何谓“管理型”也一直争议颇多。下面笔者将具体说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从管理的本质出发对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

二、构建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

笔者以为,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之所以发展迅速并能很快地被推广应用,主要是因为它有明确的理论依据——复式记账理论,系统采用的核算方法(即对数据的分类依据)与传统手工会计记账基本一致,而且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披露会计信息的财务会计报告格式也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因此以复式记账为理论基础,以对外披露会计信息为目标,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开发起来得心应手,相比之下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首先,理论上人们对于“管理”这一概念含糊不清,对于以何种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为开发依据,无论是学术界还是软件开发行业一直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而这关系到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思路问题。

其次,在实践中不同规模、不同经营范围的银行(包括同一银行内部不同部门)管理风格不同,要求系统提供的管理信息内容也不同,要求辅助决策的程序不同,这种需求的多样性也给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增加了难度。

因此要想构建一个有效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首先要有一个科学的理论作指导,要寻找一个科学的理论必须要先弄清楚管理的本质。自泰罗和法约尔开创管理学以来,学术界对“管理”的定义一直是众说纷纭,如:“管理就是研究系统运行的规律,据此组织系统的活动,使系统不断呈现出新的状态”:“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过程”:“管理的本质是决策,或者说是围绕着决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上述观点从不同角度描述了管理的特征,笔者以为最后一种观点最能体现管理的本质——即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赫伯特。西蒙提出的“管理就是决策”。西蒙的主要观点如下:

(一)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企业整个管理过程。决策是组织及其活动的基础。组织是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组织的全部活动就是决策活动,对这种活动的管理实质上就是制定一系列决策,如制定计划的过程是决策;组织设计、机构选择、权力的分配属于组织决策;实际同计划标准的比较、检测和评价标准的选择属于控制决策等。总之,决策贯穿于企业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

(二)决策过程。决策并非是一些不同的、间断的瞬间行动,而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工作构成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四个阶段:第一,情报活动——探查环境,寻求制定决策的条件。第二,设计活动——创造、制定和分析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第三,抉择活动——从可资利用的方案中选出一个适宜的特别行动方案。第四,审查活动——对过去的抉择进行评价。一般来说,上述四个阶段是顺序进行的,而实际执行过程中则要更复杂,在制定某一特定决策的每个阶段,其本身就是一个小范围的决策制定过程。

(三)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西蒙把企业的管理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例行活动,即一些重复出现的工作。有关这类活动的决策是经常反复的,而且有一定的结构,因此可以建立一定的决策程序。每当出现这类工作或问题时,就可以利用既定的程序来解决,这类决策活动叫程序化决策。另一类活动是非例行活动,不重复出现的,如新产品的开发、产品结构的调整等。这类问题在过去尚未发生过,或因为其确切的性质和结构极其复杂,或因为其确切的性质和结构捉摸不定,但因为其十分重要而需要用现裁现做的方式加以处理。解决这类问题的决策叫非程序化决策。

根据西蒙的决策理论,银行的日常管理活动(主要包括经营战略的制定、财务计划的制定、决策的执行、业绩的评价、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盈利能力分析等等)可划分为程序化决策活动和非程序化决策活动两大类。其中经营战略的制定通常关系到银行未来生存与发展的经营方向问题,且将会随着经济环境、竞争态势、技术、组织等因素的变动而变动,而这些因素很多又是事先无法精确预测的,没有一个固有的程序来遵循,更多地需要决策者的判断、直觉和创造。因此经营战略的制定通常属于决策理论中的非例行活动,一般由高层管理者(主要指总、省行的行长)制定,实行的是非程序化决策。而财务计划的制定、业绩的评价、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盈利能力分析等管理活动通常是常规性的、反复性的、且结构比较清晰明确,可以使用一些简单的数学分析模型来解决,这些管理活动则属于决策理论中的例行活动,一般由中层管理者(各业务部门的经理)制定,实行的是程序化决策。至于前台营业网点及其主管部门的业务活动则属于决策的执行活动,决策执行的结果将通过会计核算系统进行反映。从经营战略、战术计划的制定到决策的执行,到事后盈利能力分析和业绩的评价,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三、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体系构建

根据西蒙的决策理论,一个企业组织的全部活动就是决策活动,一个完整的决策活动包括情报、设计、抉择和审查活动。因此构建一个完整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应站在企业全局的高度,不仅要满足中层管理者们日常程序化决策活动的需要,也要满足高层管理者们非程序化决策活动的需要;不仅要满足事后的财务分析、业绩评价,更要满足事前的市场预测、风险预警及战略、战术计划的制定。一个完整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要保证每个主要管理人员都能收到有用的数据信息和主要业绩指标,通过这些信息和指标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效率,对其负责的工作管理得更好,且随着机构管理层次的逐级下降能够提供越来越详细的管理信息。

(一)系统目标:辅助管理者决策、强化内部管理、合理利用经济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二)服务对象:银行内部中高层管理者

(三)数据源:包括内部和外部。内部数据源主要为会计核算系统反馈的经营数据和其他业务处理系统(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等)中的相关数据。外部数据源为同行业竞争对手的主要经营数据、竞争战略、市场份额、重要客户的分布、贡献及经营状况等。

(四)系统功能结构。如下图所示:

1.知识库:该模块主要是为中高层管理者制定决策时提供丰富的相关知识的支持。知识库主要包含政府、监管部门等的重要文件、本行的重要规章制度、同行业竞争对手的发展战略、主要经营数据、主要产品和市场份额、重要客户的分布以及需求等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库将不断更新,以便更有效地支持决策。

2.模型库:该模块主要是为中高层管理者制定决策,进行盈利预测、风险控制等管理活动时提供丰富的数学模型支持,如:投资决策模型、趋势分析模型、线性(曲线)回归分析模型、风险评价模型等。为便于用户操作,模型库在系统中可设计成模型字典,用户通过浏览模型字典选择不同的数学模型,系统再调用该模型相应的子程序进行运算分析。

3.经营计划模块: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帮助银行中高层管理者制定本企业未来发展目标的战略计划和战术计划。战略计划的制定如前所述属于决策活动的非例行活动,通常关系到企业未来3到5年的发展目标,制定过程中考虑因素较多,更多地需要决策者的判断、直觉和创造,这是一个参与人员最多、需要反复讨论、反复修改的复杂过程,因此就要求系统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机对话环境,如可采用问答式、图表式或菜单式来引导管理者制定出未来发展目标(即市场计划、产品计划、经营计划和危机处理计划)。战术计划是战略计划的具体实施和补充,属于决策活动中的例行活动,一般由计划制定小组中的各部门根据总体战略计划制定本部门一个年度内需要实现的市场、产品和经营计划(经营计划又包括资产负债计划、收入计划、费用计划和资本支出预算)。战略计划和战术计划的制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业绩评价、盈利预测以及知识库等模块的支持程度,在具体系统设计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两个因素:

一是要注意吸收新的管理思想。例如:在竞争战略管理方面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克利斯。斯泰尔斯(ChrisStyles)提出的“战略车轮”方法,该方法通过8个步骤(即1.目前的绩效;2.本行的产品优势;3.竞争对手状况;4.进行目前的行业典范分析;5.预测未来5年内本行业发展趋势;6.分析未来5年内客户的需求;7.确定发展战略目标;8.进行新业务、新产品的设计,确定盈利目标)来综合分析本企业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最终确定发展目标,该方法对于开发创新竞争战略就很富有启发性。

二是要注意吸收新的信息技术。该模块的设计应充分借鉴决策支持系统的部分设计思路,特别是要注意借鉴、吸收近年来人类对人工智能、计算机神经网络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

4.盈利能力分析模块:该模块是众多管理决策中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成本计算、盈利分析以及盈利预测三大子模块。其中成本计算是盈利能力分析的基础,该模块负责收集各项支出、费用和数量数据,并向特定的成本对象(如各项产品)进行分配,如:活期存款产品的成本就包括账户维持成本、每笔交易成本等内容。盈利分析则使用成本计算模块产生的数据,与收入相对比形成盈利能力报告,该报告可以按机构、按产品、按客户进行分类统计,盈利分析结果也将为业绩评价提供重要的评价数据。盈利预测模块主要是在考虑历史盈利状况、战略计划目标、市场变化等因素对未来的盈利情况进行预测,预测时可使用模型库中的趋势分析模型、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等数学工具来进行,预测结果可作为制定下年度战术计划和未来战略计划的依据。

5.业绩评价模块:该模块定期对各责任中心(可按机构、按产品、按客户)的经营计划执行情况、经营成果进行分析与评价,找出完成或未完成计划目标的主客观原因,为对责任中心的奖惩考核提供依据,其主要包括评价方案、财务业绩和营销业绩三大子模块。评价方案为管理者提供了各责任中心主要考核指标的评价标准,如:给出每一考核指标的权重系数、根据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打分、综合打分的算法等等。财务业绩主要是对本企业盈利能力、流动性、资本充足性等货币性信息指标的评价。营销业绩主要是对新增贷款、新增存款及所占市场份额、贷款质量等非货币性信息指标的评价。无论是财务业绩评价还是营销业绩评价,评价时除了同计划目标相比,还要同历史经营成果、同竞争对手经营成果相比,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本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

6.风险控制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对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衡量、监控并提供预警信息。银行是高风险的经营行业,在追求盈利最大化的同时如何降低、控制风险也是银行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资本充足性风险、信用风险、外汇买卖风险和营业风险等六种风险,对不同的风险可通过不同的比率指标来衡量。其中控制目标子模块负责定义管理者对各种风险管理的预期比率指标,风险监控子模块负责对各项比率指标进行计算并与预期比率指标对比分析,如发现风险向不利方向波动,系统将提示预警信息报告。此外对于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资本充足性风险等涉及资产负债管理的风险控制,系统还提供一些专用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控制,例如:利差管理模型、缺口管理模型、持续期分析模型和资产配置模型等。

四、结束语

本文仅对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体系构建提出了一些粗略的设想,真正开发起来还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考虑,如需要统筹考虑不同部门的信息需求、不同管理级次的用户权限设置、与其他系统的数据转换和加工、输出管理信息报告的格式等等。但笔者以为,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以复式记账理论为基础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应用,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如以决策理论为依托,抓住管理的本质规律,也将会走人一个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赫伯特。A.西蒙。管理决策的新科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赵瑞安。西方银行管理理念[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3]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摘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第4篇:战略计划的定义范文

人们普遍认为战略思考是首席执行官和高管团队的责任,这就导致某些董事会沦为CEO的橡皮公章,而对战略更自信的董事会则与管理团队争执不下。事实上,两种方法都过犹不及。

董事会可以通过三个问题变得更有效率――战略对意味着什么?公司经营的环境是什么?董事会扮演什么战略角色?

定义战略

虽然没有被普遍接受的战略定义,但董事会至少可以在五个层面更好履行其战略职责。

1、战略规划。在这种传统层面,战略建立起公司的愿景、使命、价值观和目的。它也有助于定义长期目标、行动和资源分配。上世纪八十年代,杰克・韦尔奇就曾在通用电气倡导这种结构化、循序渐进的规划流程。

2、重新战略定义竞争领域。近年来雀巢公司就重新定义了公司的战略领域,从食品转变为“健康”,三星公司的战略领域已从电子重新定义为时尚数码产品。

3、集中战略应对攻克关键挑战。在前任首席执行官彼得・沃瑟任期内,壳牌增加资本支出以解决有限的石油资源挑战,同时采取包括重塑成本和管理现金流等其他措施来支持这一策略。

4、明确战略和强化核心竞争力。从这个角度讲,战略是实现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和盈利能力的途径。例如,IBM的研究部门总是根据公司的核心战略反复重新配置,不断寻找和研究可以转化为新业务的方法。

5、战略优化股东回报率。2008年金融危机后,许多银行都试图回归客户为中心,如加拿大道明银行提前了平时的营业时间并增加了周日办公,以方便为客户提供服务。

董事会需要明确这五个层面中哪一个对其公司最为重要――这可以通过询问每个董事的个人意见后,收集并统计出结果。虽然看待战略的视角虽然会因时而异,但仍不失为减少董事会内部及董事会与管理层之间分歧的极好办法。

评估运营环境

公司所处环境也会影响董事会的战略决策。

1、简单环境由包含明确因果关系的重复模式组成,允许基于事实的管理。监督组织的设立过程,使用最佳实践和优化沟通以清楚表达等是这种环境下董事会工作的重心。

2、复杂环境需要经验丰富的董事会专家获取可能会威胁到公司健康的信息,在这样的环境下,董事会还应注意执行层的盲点并掌握相反的观点。

3、复合环境充满了歧义和不可预测性,远远超出了复杂的环境。董事会并不应该安于对CEO的战略事后诸葛,而应动用自己的信息资源,与高管团队频繁互动时刻注意市场变化。

4、混乱环境充满动荡、变化和高度不确定结果,即使专家也无法准确评估。这导致紧张和多个重大战略同时决策。强大的董事会可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较弱的董事会将威胁到整个组织生存。

确定董事会的角色

董事会还必须平衡可能扮演的三个不同角色,因为这将影响其如何使用他们的战略力量。

1、监督。在这个角色中,董事会监督公司绩效与高管团队行为对于战略的发展,设计和执行。德国董事会就是这种角色,但监督技能在中国等其他文化中通常在比西方更受重视。

2、合作。董事会通过增加董事经验并吸纳具备类似经验的管理者来共同制定公司战略。成功的合作可以延伸出具备更多长期选择的战略,通常比管理层独自制定的更为灵活。

3、支持。董事会从公司内部和外部予以支持(或者撤销并雇用新的CEO)。与管理保持距离可以让给董事会更具客观性和权威性,使其对重大战略转变批准增加了微妙的可信度和分量。

第5篇:战略计划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 产品创新管理 产品创新流程 精益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发展环境的逐渐改善,企业面临着全球竞争、产品更新换代迅速、用户需求多样化等不断加剧的挑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发展难题,迫切需要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要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挑战自我和超越自我,切实做好创新管理工作。但是,产品创新对于企业管理的挑战是全面的、深刻的,它在强调技术创新的同时也是一个管理模式不断变革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产品创新越来越依赖于管理的创新。因此,企业能否在这一残酷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保住市场,其自身的产品创新能力高低是一个关键的决胜因素。

一、精益管理

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丰田公司发展了独特的丰田生产方式,从一个日本的小公司一跃成为世界汽车业巨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詹姆斯沃麦克等在《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中,总结了以丰田生产方式为原型的制造模式,第一次提出了“精益生产”的概念。从此,精益生产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生产制造模式。近年来,“精益生产”理论又被延伸至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扩展到服务型企业和非盈利性组织,发展成为“精益管理”。

精益管理的战略思想是通过以人为本,以团队为主体,由顾客确定产品价值,实施适时、适量、适物的生产和供应,采用并行工程进行产品开发,最终实现“杜绝浪费”。本文针对企业的产品创新管理,提出了相应的精益管理方式――即将精益的思想融入到产品创新的流程中的一种新的企业产品创新管理理念、方法。在这种方法中,产品创新的价值流是其关注的焦点,如何构建一个全新的没有或者很少浪费的高效创新流程是其主要任务;高价值、无浪费、持续精益是其追求的目标,以人本思想的企业文化为基石,充分利用精益的工具和技术手段,使产品创新的过程“流动”起来,适应并充分满足客户快速变化的、多样性的、个性化的需求,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和各相关方的共赢,营造一种和谐的企业环境并持续改善,以追求完美的境界。

二、面向产品创新的精益管理优势

纵观国内外企业的产品创新管理和精益管理现状,借鉴精益管理的战略思想,将其应用于企业的产品创新领域,开创出适应于产品创新的精益管理方法,使企业创新精益化,已经成为产品创新管理发展的重要方向。

首先,从战略上来看,精益管理方法强调由客户来定义产品创新的价值,通过客户的想法来选择正确的项目,避免了以前盲目的主观决策,确保了产品的市场。它重视企业的前期战略规划,并且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特点,能有效地计划和实施创新。

其次,从人员和组织上看,精益管理强调以人为本的创新文化。尊重、发展及激励公司员工进行创新;鼓励“团队协作”和“创意自由”,运用跨部门的创新团队以提高创新品质与效率,解决困难的技术性问题,以改进流程。

再次,从技术可行性上看,使用精益的价值流图映射工具可以很好的显示整个产品创新的流程,识别浪费的来源。作为精益实施的基础,它是确定一个未来的理想的产品创新状态的最佳工具。

最后,从资源上来看我国人均资源相对短缺,企业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有效利用率低,因此以消灭“浪费”为理念的精益管理方式值得采纳,以便实现资源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因此,中国企业要在这个国际开放的环境之中成功地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和自主创新,从而使产品保持领先,获得优势,迫切需要一套立足于自身特点的、系统的产品创新管理方法。本文立足于当前现状和需求,提出了采用精益的原则和方法来构建的面向产品创新的精益管理方法,制定了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面向产品创新的精益管理框架,并提出了相应的目标和实施步骤。

三、面向产品创新的精益管理框架

1.总体目标

从员工、供应商参与创新的角度和企业开始认识到实施产品创新战略规划或战略管理的实际出发,产品创新的精益管理框架力求实现以下总体目标:(1)确保产品创新型谱管理的合理实施,在前期规划中就确定项目的优先级,选择正确的产品,降低风险,实现收益最大化;(2)企业的员工熟悉创新的流程,是参与创新的一份子。尊重、发展并激励企业的员工和团队,培养他们贯彻和实现公司的理念;(3)选择一个最好的供应商作为合作伙伴,是他成为企业的一份子,参与创新,鼓励并帮助他改进;(4)流程是整个创新的重心。用低成本、高安全性和高士气实现最佳流程,最终才能达到期望的结果;(5)深入分析出现的问题,省思、沟通,把所知的知识标准化,预防问题的再次发生,构建一个持续改进和不断学习的创新环境。

2.产品创新的精益管理实施框架

鉴于精益思想在产品创新中的优势,本文将精益管理和企业的产品创新结合起来,首先提出了基于产品创新的精益管理框架。

产品创新的精益管理从它的执行阶段来说,主要可分为前期创新规划、定义创新价值、明确产品创新价值流、构建未来价值流和实施流程五大部分。具体见下图:

图 产品创新精益管理实施框架

如图所示,这五大实施阶段实际上是一个企业产品创新精益化的转变路线。企业通过这五步来重塑自身的产品创新流程,虽然这会是一个长期而持久的过程,但是这一框架的正确实施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现在的产品创新低效高耗,高风险的现状。

3.框架的优点

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产品创新管理方法是门径流程管理,但是这种管理方法中,员工无法对企业流程进行全局把握;对每个门径进行判断,效率也较低。而基于产品创新的精益管理框架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弥补它的不足。精益管理框架主要有以下特点:

(1)创新涉及每个人,包括员工和供应商,企业内的创新强调紧密的团队合作,而不仅仅是某个部门或某个专家的事。

(2)新产品的定义和价值不是由企业高层或者某一部门决定的,而是由客户来定义产品创新的价值。

(3)在产品型谱初期,进行产品选择和产品战略规划时,有客户参与,通过客户的想法来选择正确的项目。

(4)员工熟悉并能全局把握企业的流程,具有创新的敏感度与能力,从中培养能拥护并能实现企业理念的领导者。

(5)专注于企业流程的改进,形成无间断的拉式创新流程,追求减少浪费和增加价值,提高创新效率。

(6)库存的减少不仅有益于降低成本,还能使产品创新过程中的问题易于暴露,在发现并找出、改进问题方面,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

(7)以企业长期稳定,持续改进的理念为基础而不是仅仅关注短期的财务目标。

4.精益管理的实施步骤

前面已经介绍了精益管理的实施框架,基于这一框架,本文从人员,活动和目标三个方面具体阐述每一步实施的步骤:

(1)前期创新规划

①人员:(a)获得高层管理认可;(b)成立精益创新实施团队(跨部门组成),选出负责人;(c)解决地域文化问题;(d)培训关键人员;(e)鼓励精益学习。

②活动:(a)创建精益商业案例;(b)在战略计划中引入精益思想;(c)建设精益构想;(d)建立需求;(e)制定实施计划;(f)建立目标(度量)。

③目标:(a)精益创新实施团队成立;(b)关键人员培训成功;(c)企业员工理解精益思想(d)将精益思想成功引入企业的战略计划;(e)精益构想和需求建立;(f)目标建立。

(2)定义创新价值

①人员:(a)企业的销售部人员进行市场调查;(b)创新设计人员与销售人员组成团队,分析客户意见。

②活动:(a)选择初步实施范围;(b)分析市场;创新的性质、目的和环境;(c)定义客户并确定客户的需求;(d)由客户定义产品创新的价值;(e)安排进度;(f)计算目标成本。

③目标:(a)实施范围确定;(b)有清晰的市场调查结果;(c)明确客户对产品的需求;(d)完成价值定义;(e)完成后续进度安排。

(3)明确价值流

①人员:(a)精益实施团队对企业产品创新流程进行全面调查;(b)由负责人负责对团队成员进行分工;(c)明确并涉及关键利益方。

②活动:(a)收集企业数据;(b)记录当前状态产品创新的价值流;(c)整理、分析数据;(d)绘制产品和信息流。

③目标:(a)分工明确;(b)构建当前价值流图。

(4)构建未来价值流

①人员:(a)每位员工均可参与产品的创新;(b)明确并授权创新负责人改变商;(c)创新团队复合制造或采购决策;(d)调整激励机制。

②活动:(a)分析当前的价值流图;(b)消除当前状态中的浪费;(c)明确活动的优先级,规划新布局;(d)集成供应商;(e)估算和落实成本;(f)制定详细计划;(g)开展精益活动。

③目标:(a)消除浪费;(b)建立一个连续的产品创新流程;(c)成本落实。

(5)实施流程

①人员:(a)从每个人-员工、供应商身上吸取知识和创新;(b)给予负责人直接支配创新资源,团队成员的人事调动、任免和考核权;(c)建立评估团队;(d)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

②活动:(a)实现过程控制;(b)实施自我检测;(c)执行标准化;(d)持续精炼计划;(e)错误防止过程;(f)实施可视控制;(g)定位和平衡生产流;(h)重新分配资源;(i)建立评价体系。

③目标:(a)实现过程控制和自我检测;(b)持续渐进性提高;(c)努力追求完美;(d)良好的评价度量指标。

5.结论和展望

本文从国内外企业在产品创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入手,总结了产品创新管理的理论现状和精益管理方式的理论发展及其实际应用现状,研究了精益管理在产品创新中的应用优势,并将精益的管理思想以及其相应的理论、原则、方法和工具与产品创新管理进行有机结合,提出了产品创新的精益管理的实施框架及实施的具体步骤,并分析了它的潜在实用性,为企业产品创新管理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和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

本文中所提出的框架和实施方法,离真正实现在企业中的推广并实际应用还有一段距离,而且实施也并不应该是一个全盘照搬的过程,而是需要根据各个企业的创新实践的差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这也是一个精益的过程。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针对产品创新和精益管理的研究很多,比如产品精益创新的绩效评价方法,产品创新的精益管理方法,以及具体在中国企业中的实施的途径等都是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成标胡树华:基于产品创新的管理集成初探.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

[2]Michael N. Kennedy,product development for lean enterprise, first printing,2003.4

[3](美)杰弗里.莱克:丰田汽车案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王洪星等:精益管理:让我们做的更好.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6.5

[5]胡树华:国内外产品创新管理研究综述.中国管理科学,1999.3

第6篇:战略计划的定义范文

一、财务成本管理的定义

财务,顾名思义为一切财产性经济业务。企业要想创造利益,一定会进行必要的财产活动,如拥有财产、占有财产、消耗财产以及回收财产等,这些财产活动都属于企业的财产性经济业务。在这些财产活动项目中,拥有财产是企业经营的前提条件,占有财产和消耗财产、回收财产则是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过程和活动目的。在商品经济环境下,资金就是财产的货币表现体,所以说企业的资金活动就是其财产活动过程。企业财产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企业创造应有的经济效益,也就是所谓的资金活动结果。所以,企业财产的所有经济性活动,就是指企业资金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企业传统财务成本管理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现阶段已经有一些企业开始进行财务体系改革,在未来发展中逐步推行管理会计制度。譬如,预算管理、差异分析、量化管理等,这些新的尝试对于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经营模式的创新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从企业内部成本结构可以看出,企业成本的归集和分配都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管理会计制度的实行对于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作用较为明显,但目前很多企业的管理会计制度只是运用于内部控制,对已发生费用、成本归集和分配等的运用还不足。新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相互之间不再只是综合实力的竞争,更多的是企业管理水平的竞争。

二、财务成本管理的主体

财务成本管理的主体指的是能够进行独立资产的拥有、独立资产的财务活动、独立资产的预算和决算能力的单位。财务成本管理主体具备独特性,主要表现为:(1)拥有独立资本,此项为财务成本管理主体必备的前提条件;(2)拥有独立财务活动权利,财务成本管理主体能够具备自主安排财务活动的权利,并可以进行财务控制,此项为财务成本管理主体的主要表现形式;(3)能够独立承担财务责任以及享有活动成果,此项为企业财务活动控制机制和激励机制。理论研究表明,只要企业具备独立法人的地位,就可以被认为属于财务成本管理主体的范畴。因为财务成本管理活动能够利用价值运动来制约企业其他的活动项目,并且贯穿于活动的整个过程。所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是否占有主体地位,决定着企业生产经营的好坏。

三、财务成本管理的对象

从上述财务成本管理的定义中可知,财务成本管理的本质在于:财务成本管理是一种价值运动形式,其活动主要表现为货币关系。财务成本管理的本质体现形式是利用资金的活动来表现的,企业在实施财务成本管理的过程中,采取一系列的财务成本管理手段把持资金运转正常,进而最大化实现企业价值。所以,财务成本管理就是指资金活动,又因为资金活动的形式具有多样性特点,影响着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对象的特征形式也具有多样性。

四、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体系构建

企业实施财务成本管理项目是为了实现自身的经营计划,为了确保经营计划的完成,企业应当监督和管理自身经营计划实施的全过程。此外,企业的经营计划都是在开展经营活动前必须制定好的,而影响经营活动的各项因素较多,所以,企业的经营计划难免会有漏洞,在经营计划执行管理过程中经常暴露出不足之处,并且必须要利用管理经营活动来调整计划。因此,只有提高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水平,才能确保企业经营计划的可靠执行。伴随着战略管理会计的问世,企业也逐渐把注意力放在了外部因素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外部环境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产品寿命不断缩短、市场化竞争加剧。同时,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出现,推动了很多新兴事物的出现与发展。最终导致企业决策者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模式。

(一)依实际情况应用战略管理会计。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一般应具备计划性和程序性。首先,企业应当了解分析自身所处的实际状态,以长远为目标制定合理的战略发展计划。在战略计划的制定过程中,企业必须清楚自身的优点和缺陷,综合考虑,分别制定不同的计划。针对企业的优势,应当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针对缺陷,应当从整体战略角度考虑,利用合理可行的措施加以改良。其次,对现有市场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客户的状态,同时跟踪市场消费方向,研究客户的需求方向等。再次,了解竞争对手的实际情况,主要是分析对手的资源占有情况、产品结构状态、产品市场占有率以及新产品研况、经济战略计划等,同时研究竞争企业的优势和缺陷,在市场竞争中做到知己知彼。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前提下,认清企业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重点把握引进国内外同行业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制定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制定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计划,主要内容有产品的引进、开发、创新;人才的招收和培养;资金的融合和运转;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的共享和市场化等等。经过上述过程,企业的战略管理地位就被确定下来,接下来就要制定相应的战略管理会计。

(二)采取先实行、后推广,理论结合实际的实施方案。现阶段,国内企业很少能实现战略管理,这就给战略管理会计的开展造成困难。但是逐渐地,战略管理观念受到各阶层企业管理者的青睐,战略管理会计被广泛应用到企业管理当中,战略管理思想的应用是有目标性的,主要是为了利用战略管理会计的优势,让企业加快发展进而融入到国际化当中,但是如果不顾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实施战略管理会计,将会使企业脱离实际。目前,国内逐步建立了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战略管理会计的推广提供了技术性和组织性的可靠支撑。不过,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的信息化基础还较为薄弱,不能有效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的财务信息管理体系。所以,企业要想推广应用战略管理会计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当遵循逐步推进的方式,由简人难,由低级到高级,由点到面。

(三)完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在现代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体系指的是对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综合管理,它具有高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其主要内容有生产管理、销售管理、技术管理、人事管理以及财务成本管理等。财务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管理内容,其体系构建也具有综合复杂性。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成本控制是财务管理的核心目标,节约成本就意味着增加利润。所以,控制好企业各环节的费用成本,既可以减少企业的成本投人,又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因而在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企业的成本控制体系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具体措施,抓住关键环节,针对资金周转过程中的每个关键点和关键程序,建立相应的制度,严格控制各项支出,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建立财务风险防范体系。现阶段,企业经营风险需要由投资人来承担,经营者以及债权人也会承担较大一部分风险。企业希望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以提高资产负债率,大大增加了债权人的风险。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应当建立财务风险防范体系,一是为了健全财务监管机制,保证财务风险预警的准确性,进而及时有效地化解财务风险,为企业筑起牢固的第一道风险防线。二是确立清晰的企业财务风险监管步骤,确定监管职责,分级落实个人责任制。三是建立规范的风险报表制度,用以分析企业的风险趋势,主要是分析月份流动性、季度资产质量以及年度会计报告等,进一步完善风险监测系统,以先进的技术实现风险预警。四是充分借助中介机构的功能,例如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实现风险监管作用。五是企业在决定投资方向时,必须进行科学论证,做到谨慎行事,全面考虑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风险以及企业将会获取的经济效益。

五、结语

第7篇:战略计划的定义范文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

所谓战略管理是是指企业确定其使命, 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 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度谋划, 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 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而企业文化则是该企业对于内部和外部各种事务与资源的价值取向, 是企业在长期企业价值观念指导下的共有价值观, 是选择企业行为的指导性方针。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战略制定并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它能突出企业特色, 形成企业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念, 而且因其鲜明的个性, 更有利于企业制定出与众不同、克敌制胜的战略。战略制定是集体行为的过程, 建立在组织成员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和信仰之上。以组织成员的意愿为基础, 即以特定的文化为指导, 企业的战略围绕企业文化制定形成。因此,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规划,制定以及实施的基础。

二、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的关联性

为了保持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相互协同作用,需要全面了解文化在企业中对战略管理的积极和消极的作用,才能分析出怎样变革企业战略中的文化。

(一)企业文化对战略管理的积极作用

1.企业使命和价值观是构成企业文化的重要因素,它使员工能认同组织的经营哲学和信条。

(1)企业战略的制定必然会受到使命的影响。企业使命定义了企业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经营活动的范围和层次,表述了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身份与角色。

(2)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价值观引导企业将自身战略的制定建立在顺应市场和企业自身发展要求的价值理念基础之上。当员工们能够认同企业的价值观时,会认为他们为企业所做的努力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得到集体认同的价值感会给员工带来更大的满足感, 而这种满足感反过来又会更加促进员工对企业的奉献精神。

2.文化在企业战略设计、实施中起到了稳定组织的作用。它引导与塑造了员工的态度及行为, 使员工接受企业规范, 而规范则具有引导员工表现出企业所期望的行为的控制机制作用。从时间上来看企业战略控制可以分为事前控制、事后控制和随时控制。事前控制要求在战略实施之前,要设计好正确有效的战略计划,然而战略计划的设计必须与企业文化相协调,若两者出现偏差,企业文化会发挥其调节作用使事前控制顺利进行。企业文化对战略控制的作用更显著的表现在对事后控制的调节上。它是从企业的精神出发,充分发掘员工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运用人性化的方式进行调节,这样大大减少了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人员摩擦和沟通成本,从而促进战略在企业内部的实施。

3.企业文化作为战略的一种推动力量在不断提高企业效能、获利能力和生产力,成为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文化能够使成员了解企业的历史传统和现行经营方针, 提供给员工一种对企业过去事件合理的解释, 因而便于员工了解他们在未来类似事件中应有的表现。这一非制度因素便以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来约束管理者以及员工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而推动企业战略的有效实施。

(二)企业文化对战略管理的消极作用

1.组织的各个层次之间由于文化有差异,所以当总体战略下达到各部门,他们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冲突和矛盾,这种冲突造成的矛盾会降低整个部门的整合程度和阻碍企业战略的实施。但是,由于企业实施的这种分工,将导致组织文化的分裂和次级文化的形成。企业的战略管理,就是为了将企业内部的各种文化统一起来,形成统一的发展理念,还需要协调各部门出现的分级情况,但这需要企业支付相当的成本,还要对具有冲突倾向的部门做思想调整。

2.企业现有的文化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进步。很多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所谓的外部环境,实行新的战略,开始改变企业的原有的企业文化。而企业原有的文化已经在企业内部根深蒂固了,突然的转变,会有较大的发展阻力。

3.企业所雇佣的是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人,他们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很大差异。企业认为这种做法可以刺激组织,实现企业多方面发展。但员工承受强势的组织文化时,就会自然而然的接受这种文化,在行为上趋于一致,自身特点也不会体现出来,从而导致企业形成单一的环境体系,缺乏有建设性的声音和意见,员工也不会花更多时间来更新和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毫无创新力可言。

三、战略管理中企业文化的变革

对于原有的组织的价值观要重新审视,作出适当的修改、调整。因为战略变革和实施最终会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行动中,所以促进组织中的人拥有变革的观念, 对既有的价值观进行创新, 使之匹配新的战略实施框架, 是战略能否实施的价值基础。其次,培养企业的创新理念,让员工主动参与企业的创新。和员工讨论企业的战略实施计划, 树立他们对外部和内部环境变化的清醒认识, 告知变革的观念给企业和员工能够带来的意义, 加强员工对战略管理实施的认同感。最后,要在组织中建立信息反馈和及时调节机制是文化矛盾体充分沟通。如果没有快捷高效的信息接受和反馈系统, 没有对全局工程的有效协调和监控系统, 那么企业的战略管理实施势必因为得不到及时正确的信息反馈而产生实际的偏差, 使得整个实施过程不好控制, 影响最终的实施效果, 达不到既定的战略目标。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与综合竞争力, 推动企业优质、快速、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建强.企业文化战略管理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6,(6).

第8篇:战略计划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滴滴出行;动态能力;战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3-19 -02

在战略管理领域,企业竞争优势的寻求以及如何@得并保持竞争优势,一直是管理学者和企业界人士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近日,一家企业引起了笔者的好奇,该企业创业仅三年余,但已经成为了一家估值超过165亿美金的公司,且入选全球最大的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领英)公布的“2015最in雇主榜单”,排名仅次于华为、阿里和华晨宝马。

笔者所述的企业便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出行平台――滴滴出行。目前,滴滴出行已是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台,拥有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巴士等多条业务线,每天平台上的订单数量近千万张。据易观智库的第三季度中国专车市场报告显示,2015年第3季度,滴滴出行以83.2%的比例牢牢占据中国专车服务活跃用户覆盖率首位,Uber和神州专车分别以16.2%、13.4%的比例占据着第二、三位。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促进滴滴出行通过变革与创新使内部能力和外部环境匹配从而获得持续成长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一、动态能力理论概述

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过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波特的企业竞争力理论,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企业契约理论,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能力理论,直到现在的企业动态能力理论。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是战略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它是Teece在对企业核心能力刚性问题的思考时,于1994年提出的一种企业能力理论。

Teece和Pisan于1994年在《The dynamic capability of firm:An introduction》一文中正式提出企业动态能力的概念,他们将企业动态能力定义为“能够创造新产品和新过程,以及对变化的市场环境作出响应的一系列能力”。于1997年,提出著名的动态能力研究框架和更为完整的企业动态能力定义,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调整、整合和重构内外部资源、技能和能力的流程。他强调“动态”是指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能力”的作用是更新企业自身能力以满足环境变化的要求。

在动态能力被提出后,不同的学术流派在不同的范式基础上阐述动态能力的内涵、理论架构和构成要素。Helfat(1997)认为企业动态能力是企业的一种能力,他可以是企业通过产品流程重组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Dosi(2000)认为企业为了识别市场机会、合理配置、重构企业现有资源需要不断地更新企业现有的能力,企业动态能力就是更新企业现有能力的能力。Eisenhardt/Martin(2000)企业动态能力是企业为了匹配和创造市场通过释放/重组/获取资源的一种组织过程或者为了不断满足环境更新资源配置的一种惯例。Subba和Narasimha(2001)用生物免疫视角来定义企业动态能力,认为企业动态能力是识别多种抗原和在需要的时候产生抗体的能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动态能力应该理解为企业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准确的感知,通过战略结盟、产品研发和战略制定等方法及时调整、整合、配置企业资源的能力。动态能力能够被学习、掌握和应用,掌握动态能力能够使企业在动态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

二、基于动态能力的战略管理过程模型

企业面对的环境不断变化,因此企业需要一个能够有效根据内外部环境来制定和执行企业战略的过程模型。本文以林康康于2010年提出的基于动态能力的战略管理过程模型为基础,并以实例说明该模型的可操作性,通过该模型分析滴滴出行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战略。

该模型将战略管理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战略制定、战略执行和战略评估。

在战略制定阶段,企业首先需要进行环境识别,判断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分类收集企业内外部信息,并以信息的有效性和时效性作为选择标准,对分类的信息进行初步筛选。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提出或修正企业的发展使命,据此制定企业的战略,提出长期发展目标。分解长期目标生成实施计划和策略。

在战略执行阶段,企业需要将战略目标分解成可执行的计划,调动、整合、配置企业内外部资源实施计划。对战略计划实施所涉及的关键过程设立内控指标集,制定内控目标,并生成危机应对方案,为企业战略的实施协调内部资源,及时发现企业内部问题和危机,选择应对方案解决问题并反馈信息。

在战略评估阶段,企业需要利用收集的战略执行信息和企业内部环境情况的信息,对战略执行情况和内部环境构建情况做出评估。

三、动态能力理论在滴滴出行中的应用

作为我国国内第一家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网络智能打车的应用型软件,滴滴出行已经运用动态能力获得了良好的绩效。

自成立以来,滴滴出行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战略结盟、产品研发和战略制定。2012年6月6日,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经过3个月的准备与司机端的推广,9月9日在北京上线。2012年12月,滴滴打车获得A轮金沙江创投300万美元的融资。2013年陆续与高德地图、百度地图以及携程旅游合作,开展与地图类应用、旅游服务类应用的合作联运新模式。2013年4月,完成B轮融资:腾讯集团投资1500万美金。2014年1月,与微信达成战略合作,开启打车费“补贴”营销活动,获得C轮中信、腾讯等机构一亿美元的融资,成为移动互联网最大日均订单交易平台。2015年2月14日,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宣布进行战略合并。10月8日,成为第一家获得网络约车租车平台资质的公司。

滴滴出行的飞速发展不是偶然,而且合理准确的识别、整合了内外部资源并且执行灵活有效的战略的结果,它有效结合了各方环境的变动,制定合理目标,在动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优势与核心竞争力。接下来将重点结合滴滴打车发展历程中“补贴营销活动”进行分析动态能力理论的应用分析。

(一)战略制定阶段

滴滴打车上线之初并不是独占市场,快的打车等软件也陆续推出,仅在一年r间内市场上就出现了40多款打车软件,形成严峻的外部竞争环境。与此同时滴滴打车获得了腾讯的大额融资,这成为一个巨大的企业内部优势,这笔资金将在战略执行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新型行业的发展之初,尽快抢占市场份额是首当其冲的战略目标,拥有强大的市场份额基础,是今后发展的重中之重。滴滴打车在市场环境与企业内部环境发生变化时,结合外部环境压力与内部融资优势,明确了提高市场份额的目标。

(二)战略执行阶段

滴滴打车在明确目标之后,接下来进行就是战略目标的执行,开展可执行的计划,调动、整合、配置企业内外部资源实施计划。提高打车软件的市场份额就是要提高乘客的使用率。在充斥着各种打车软件的市场中,能吸引消费者必须是价格的折扣与使用上的便利。在使用便利方面,各打车软件差别不大,滴滴打车就从价格折扣下手,利用拥有的大额融资,开展“打车补贴大战”。滴滴打车宣布每单微信支付乘客返现、司机补贴,很快抢占市场份额,成为打车软件行业的大头,为其在市场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同类其他软件被迫纷纷退出市场。

滴滴打车在执行战略计划时,关注内外环境变化,面对时刻变化的情况与危机,调整战略与方向。在补贴大战中,有阿里巴巴投资的快的打车也不甘示弱,成了滴滴打车的劲敌。因此,在补贴暂停后的一段时间,滴滴打车针对其实施了世界杯期间打车抢红包与专车补贴种种活动,避免自身的市场份额受到不利影响,并且逐渐形成滴滴与快的两分天下的格局。

打车软件市场不断变化与发展,打车软件未来的主要方向是专车,神州专车与uber又成为劲敌。滴滴与快的的专车业务发展较慢,恶性竞争肯定会带来不利,这又是新一轮的危机,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宣布进行战略合并,结合两家信息资源与独特优势,提高竞争力,在专车业务上进行赶超。

(三)战略评估阶段

补贴大战与合并战略让滴滴打车增加了市场份额,充分利用自身企业优势资源,成功地彻底拉开了滴滴打车与竞争对手的距离,使得打车用户养成了习惯,成为了全球最大智能移动出行信息平台,并且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在大数据时代下,不断进行革新与发展。

四、总结

市场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企业要顺应市场的发展与变化,具有动态能力的企业才能在不同阶段实施恰当的战略管理,不被市场所淘汰。在战略管理中,明确战略制定、灵活战略执行和重视战略评估。企业要根据内外因素的情况、不同阶段的资源情况,并且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整合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运用动态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优势。

参考文献:

[1]Teece DJ,PisanoG, Shuen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management

[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 1997,18(7): 509.

[2]宝,祝小慧.企业动态能力理论评述[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06):66.

[3] 林康康,柯振福蒋琬.基于动态能力的战略管理过程模型[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99.

[4]罗仲伟,任国良,焦豪,蔡宏波,许.动态能力、技术范式转变与创新战略――基于腾讯微信“整合”与“迭代”微创新的纵向案例分析[J].管理世界,2014,(08):152.

第9篇:战略计划的定义范文

“工业4.0”最早由德国提出,通过信息技术与工业相融合以提升工业水平的国家产业战略,正在深刻影响今后的全球工业产业布局。德国将之称作“工业4.0”,美国定义为工业互联网,中国或沿用德国的定义,或称“互联工厂”。

德国的“工业4.0”规划

德国提出并实施“工业4.0”战略,是其应对最新技术发展、全球产业转移,以及自身劳动力结构变化的国家级战略。

由默克尔政府发起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的“工业4.0”,希望重塑德国在工业领域的全球龙头地位,并解决老龄化等问题的积极应对战略。在这一高度下,德国的“工业4.0”规划,侧重借助信息产业将原有的先进工业模式智能化和虚拟化,重视智能工厂和智慧生产,并把制定和推广新的行业标准,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即德国“工业4.0”的产业集成。

以在其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智能工厂战略为例,其设计中,人、机器和资源将会如同在一个社交网络里自然地相互沟通协作。生产出来的智能产品能够理解自己被制造的细节以及将如何使用,并积极协助生产过程。这种设计集中体现了德国的变革思路:将信息技术引入其有着传统技术优势的“刚性”工厂,通过大数据和虚拟化等工具增强其产品的柔性,也就是生产过程适应变化的能力和定制化的程度,达到以信息技术的“器”为其制造业所用的目标,并将此模式标准化,加以推广。

美国的工业互联网规划

近年来,虽然美国依旧在航空航天、芯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但其制造业内部空心化的局面,和在全球市场份额中的丢失已经很难通过简单的政策调整或商业方式加以扭转。同时,美国同样面临类似的人口结构问题,和国际消费者对产品定制化多样化的要求也从内外部促使美国利用其在信息产业方面的优势对制造业加以改造。

美国于2012年启动“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被称为“再工业化”的思路得到全面阐释。提出发展包括先进生产技术平台、先进制造工艺及设计与数据基础设施等先进数字化制造技术,核心是鼓励创新,通过信息技术重塑工业格局,激活传统产业。这种从CPU、系统、软件、互联网等信息端,通过大数据分析等工具“自上而下”重塑制造业,与德国的从制造业出发,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造制造业的“自下而上”的思路不同。

近年来GE等制造业公司倡导的将重心放在互联网上的“工业互联网”策略,以及谷歌等高科技公司向机器人、汽车等制造业领域的渗透,可以说是美国“工业4.0”思路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工业4.0”规划

身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尚未成为世界级制造业强国,发展时期上也处于“工业2.0”和“工业3.0”并行发展阶段。既没有德国在传统工业领域的雄厚基础,也缺乏如美国般引领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的先进技术。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还要解决产品质量提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制造业升级转型等基本问题。这种“边跑动边调整”,最终达到“工业4.0”的理想水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挑战性非常大的课题。

中国的规划思路是在继续大力发展先进工业技术的同时,紧盯新的信息产业发展动向,实现二者共同进步,推进二者的深度融合。中国领先的家电企业、电子类高科技企业正在对“工业4.0”进行布局,一个切入点是“智能工厂”或“互联工厂”。在企业内部统一的信息管理体系基础上,集成MES系统,计划、调度、生产,做到人和机器的高度匹配,从而在较低成本下实现大规模的定制化生产。但是中国距离全面有效的管理信息和综合使用信息、大数据还有一定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