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宏观环境定义范文

宏观环境定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宏观环境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宏观环境定义

第1篇:宏观环境定义范文

【关键词】 环境成本; 计量; 披露; 关联会计

引言

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热议的焦点问题之一,环境系统作为由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共同组成的开放系统,其核心的环境成本具有极大的特殊性,环境成本的成因及属性均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成本或经济成本。为此,环境成本成为理论与实务界广泛关注与探讨的议题。目前,研究者对环境成本的概念界定及其计量方法和口径尚未统一,企业对环境社会责任成本的信息披露也并不充分。2006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在成本核算方面进一步完善了成本补偿制度,同时将企业担负的社会责任引入到会计系统中,上述相关规定将有利于更加科学、合理、全面地反映会计信息,并为环境成本的计量与信息披露指明发展方向。鉴于此,考虑到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环境信息的不同需求,以及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新模式的迫切需要,文章从关联视角入手,拓展成本计量和信息披露的概念范围、主体范围、内容范围、计量范围、方法范围、披露范围等,试图在一个更为宏观的层面上,进行环境成本的计量与环境信息的披露研究。wwW.133229.cOm

一、关联法与社会关联会计

环境成本确认、计量、披露标准及方法的变化需具有一定的方法论基础。本文选择的关联视角源于会计关联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联会计理论体系。

所谓关联,是一种哲学的思维方法,其本质就是从事物的内在特征出发,基于客观规律及客观现实,建立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而使不同事物关联于一个有机系统之内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在我国,以关联为主要研究方法,较为系统地探讨社会关联会计的学者是王晓东。将关联思想应用于会计领域即产生会计关联法,主要是指在会计研究的过程中,遵循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的原理,从会计事物的本质出发,建立不同会计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到会计事物产生的根本因素及关键影响因素,进而通过理论设计、制度设计、方法设计等引导会计事物的发展方向,实现企业目标或社会目标。

在会计关联法下关联会计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关联视角下,以传统的财务会计为基础,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人力资源会计、增值会计等新兴的会计领域都被纳入到社会关联会计的研究范畴,而社会关联会计模式下的成本核算,将是传统生产经营成本基础上的完全成本,是包含了环境成本、社会责任成本在内的全部外部性成本。将关联思想应用于环境成本问题研究,其核心是拓展传统环境成本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企业主体边界,对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报告进行关联视角下的重新界定。

二、关联视角下的环境成本界定环境成本的已有定义

(一)国外会计机构对环境成本的定义

国外会计机构对环境成本的定义以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日本环境省及荷兰国家统计局(cbs)等为代表。

其中,isar的定义较为系统和完整的阐述了环境成本包括的主要内容。首先,在isar1998年第15次会议上,isar通过了《环境成本和负债的会计与财务报告》(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for environmental cost and liabilities)立场公告。在立场公告中,isar提出:“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而付出的其它成本。”这一定义从微观角度限定了企业环境成本的主要内容;其后,isar在《环境管理会计:政策与联系》中,进一步扩大了环境成本定义,将与环境破坏和环境保护有关的全部外部成本和内部成本纳入环境成本范畴。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将环境成本分为环境措施成本与环境损失成本。本质上来说,cica对环境成本的定义同样是微观的企业环境成本。cica将企业主动对环境进行保护而产生的成本定义为环境措施成本,即企业保护再生或不可再生资源而采取的行动成本或为减少、修复已造成的环境破坏而采取的行动成本;环境损失成本则是指企业因为环境问题而发生没有任何利益回报的净损失,比如,因违反环境法规或破坏环境而支付的罚款、赔偿金等。

日本环境省称环境成本为环境保全成本,主体界定仍然是企业,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将环境保全成本定义为企业为保全环境而付出的费用和投资。环境保全是企业为降低环境负荷而采取的一种环境保护活动,该成本定义类似于cica定义中的环境措施成本概念。此外,荷兰国家统计局(cbs)对环境成本的定义与日本环境省类似,同样将环境成本定义为环境保护成本,即“出于防止企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所发生的成本”。

国外会计机构对环境成本的定义一般基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目的,因此,主体界定为企业,是一种微观的环境成本。与此同时,环境成本内容多以环境保护为主,是一种积极的环境成本定义。

(二)我国会计学界对环境成本的定义

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对环境成本的界定以郭道扬、陈思维、朱学义等为代表,以上学者对环境污染控制成本以及污染本身造成的损失进行分类和计算,认为环境成本主要包括:资源消耗成本、环境支出成本、环境破坏成本、环境机会成本等。

近年来,有关学者对环境成本的定义有所拓展,但本质上仍然围绕企业微观的环境保护和维护成本展开,如黄蕙萍、成(2000)将环境成本分为三部分,一是正常的环境开发成本,二是环境净化和环境损害成本,三是环境的外部性成本,即因环境资源使用而对后代所造成的效益损失成本。惠尚文(2003)进一步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环境资源的使用、损耗、保护、恢复所支付的成本费用,归纳分类为耗减成本、损失成本、恢复成本、再生成本、保护成本及替代成本。

我国学者对环境成本的定义较国外会计机构更为细化,但从本质上来看,我国及国外会计机构对环境成本定义的立足点都是企业,其界定都是针对微观环境成本而进行的。

论文 联盟

(三)关联视角下对环境成本的界定

基于不同的主体视角,环境成本的界定有所不同。上述概念的差异即体现了不同主体视角下的不同概念范围。综合来看,会计学界对环境成本的界定是立足于企业主体的微观环境成本,根据主体的计量目的不同,又可进一步区分为微观财务成本和微观经济成本。李明辉(2005)将企业的环境预防、维护和发展成本,环境的治理成本以及因遵循环境法规而导致的环境成本等纳入微观财务环境成本的确认范畴,从财务确认、计量的角度将企业承担的、影响企业财务成果、与环境相关的直接和间接支出定义为微观财务环境成本。而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环境造成的经济损失总和定义为微观经济环境成本,其实质是企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微观经济成本包括了企业活动可能对外部环境造成的全部货币性或非货币性损失,其中货币性损失可量化,通过一定的方法可以在会计核算系统中予以反映,而非货币性损失,如因企业污染而造成的周围居民寿命降低、水质下降等等则无法在会计核算系统中量化反映,因此,在目前的会计体系下,微观经济成本不计入企业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因而对企业的财务成果没有影响。

由于当前能够进入会计核算体系的主要是微观财务成本,因此,环境成本的计量和披露范围在会计系统中被限制和缩小了。为了全面反映企业与其所在的社会系统之间的环境交互关系,首先要拓展环境成本研究的主体,即在关联视角下,重新界定环境成本。

关联视角下,企业的本质从社会契约转变为社会价值链中的一个节点,称为社会关联体。每一个社会关联体都存在于社会关联网络之中,通过不同的关系与其他社会关联体交互,同时负有向所有利益关系的关联体提供信息的义务。在关联视角下,企业本质的转变要求对成本的界定从整个物质世界循环的角度进行,即成本不仅要考虑人类劳动耗费的补偿,而且要充分考虑自然界各种物质资源的耗费、破坏的补偿及更新或复原的补偿,从而使自然界保持其原有的良好状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这个角度出发,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应该反映人们为制造该产品所付出的全部代价,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生产经营成本,也包括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社会成本。这种反映生产某产品或提供某种劳务人们所付出的全部代价的成本称为完全成本。因此在关联视角下,微观层面上研究的完全环境成本,是指包含了微观财务环境成本和微观经济环境成本的环境成本总和。

此外,当所有企业都成为社会价值链中的社会关联体时,由于负外部性而产生的微观经济环境成本在整个关联网络中可以被整合为社会视角下的净损失,即宏观环境成本。关联研究法允许将研究的主体范围拓展到关联体及其关联关系,于是,内含于整个关联网络之内的每一个社会关联体,可以作为环境成本的动因,与此同时关联体之间的关联关系也成为环境成本的驱动因素,整合了关联体及其关系的关联网络作为主体,环境成本的范畴便从微观拓展到了宏观,在单一的微观财务环境成本计量的基础上,微观经济环境成本及宏观环境成本的计量和信息披露成为可能。

三、关联视角下的环境成本计量

(一)传统环境成本计量模式

会计学中使用的狭义成本计量是指运用一定的计量单位,选择被计量对象的合理属性,确定应予记录的各种经济事项或交易活动及其影响的数量,进行成本归集和分配的处理过程。成本计量模式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从时间维度上看,分为传统成本计量模式、现代成本计量模式和未来成本计量模式。

传统环境成本计量模式嫁接于会计账户系统之上,是以微观财务环境成本计量系统为核心,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封闭系统。其成本计量过程如图1所示。

由于传统的环境成本计量系统依赖于会计的账户系统,因此,在结构上存在先天的缺陷,无法很好地满足多目标、多层次、综合性的信息要求,对于信息使用者而言,面临着相关性消失的严峻挑战,因此,需要在拓展的环境成本主体基础上,建立和发展新的环境成本计量模式。

(二)关联视角下的环境成本计量模式

会计的关联法将环境成本的计量主体拓展到社会关联体及其关联关系,由此在关联视角下,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需要建立新的计量目标、对象、系统以及相应的方法。

1.关联视角下环境成本的计量目标

环境成本的起因与产品成本不同,它以环境负荷的发生和消减为起因,而所谓环境负荷,概括地讲就是指社会关联系统中,社会关联体(包括个人与组织)对其系统内的环境所产生的负担影响,包括社会关联体直接利用环境资源所产生的负荷以及对环境造成损害所形成的负荷。因此,企业的环境成本就成为企业为减少环境负荷而付出的资源投入,这是传统环境成本进行计量的目的。与此相区别,关联视角下的环境成本计量以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帕累托最优为目标,为社会关联网络上的各个节点关联体(包括社会大众)提供利益相关的信息,为国家、企业、个人的战略、规划及发展决策提供有用信息。

2.关联视角下环境成本的计量对象

以关联为基础,环境成本对各个社会关联体的环境负荷进行计量;同时计算关联网络上由于外部性而造成的环境经济成本;最后,从整个社会的层面上计量整体的宏观环境成本。

3.关联视角下环境成本的计量系统及计量方法

多层次、多维度、复合结构、开放性是关联视角下环境成本计量系统的主要特征,操作中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建立环境成本计量系统。

(1)基础层:各社会关联体自身的环境成本计量

该层次的环境成本计量是实现环境成本关联计量的基础,是在吸收借鉴现有财务环境成本计量模式的基础上,突破会计账户框架,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将成本计量与企业的战略层、管理层、作业层相结合,满足“不同目的,不同成本”要求,将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目的的环境成本纳入微观成本计量框架,建立多层次、复合结构的开放式成本计量系统,以此为不同关联体之间建立关联关系奠定基础。具体可以采用作业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完全环境成本法等。

(2)网络层:关联体之间的环境经济成本计量

经济环境成本发生在关联体的关联网络之间,引起负的外部性从而使其关联网络中的其他关联体产生外部成本。外部成本,又称负外部性,是指由受益人之外的主体所承担的成本,即某种不良的环境后果由主体a引发,但相应的损失却由主体b来承担。这些不良的环境后果主要有:未得到补偿的健康影响、自然资源的折耗、当地生活质量的变化、噪音和美学的影响、长期废弃物的处理、残余气体和水的排放等等。当前理论研究中主要观点是将外部成本内部化,但在关联视角下,该外部成本可以单独计量,作为整个社会的净损失予以反映,可以采用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意愿调查法等。

(3)宏观层:社会综合环境成本计量

全部关联体的有机整合成为宏观环境成本的计量主体,宏观层面上的社会环境成本不是微观社会关联体环境成本的简单累加,因为在网络层面外部环境成本的作用下,经济关系之外的价值体系被纳入宏观环境成本的计量范畴之内,即宏观环境成本还需考量承担的社会环境责任成本。在社会环境责任成本中,除因外部性而产生的社会成本(如处理废水、废渣、降低能源消耗、对社会环境治理、居民身心健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外,还包括因对社会福利的贡献而付出的社会环境责任成本。对企业在全社会范围内付出的环境责任成本确认和计量的难度较大,当前较普遍采用的计量方法有:调查分析法、支付成本法、成本收益法、替代品评价法、社会公正成本法、影子价格法等。

关联视角下的环境成本综合计量系统如图2所示。

四、关联视角下的环境信息披露

与关联视角下的环境成本计量相对应,为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也应在上述三个层面上分别进行,由国家统一规范,并将信息汇总为一份综合报告。

(一)定量披露

关联视角下的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应首先包括定量信息,如微观环境成本费用、外部环境成本费用。环境成本报告可以采取环境成本与经济效益比较型模式(如日本富士通公司)或环境成本与环境负荷比较型模式(如日本理光公司)。

(二)定性披露

与企业社会责任成本有关的信息可采取定性披露为主的方式,在定性披露部分,可直接采用文字表达法进行叙述性反映,即以非正规形式或用文字说明企业经营活动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承担了哪些环境社会责任等,或者以附注形式反映。

(三)综合披露

以关联整体作为报告主体,还需要披露宏观环境成本信息,定量计算绿色gdp等或定性分析整个社会的环境责任履行现状。

五、结论

成本动因的特殊性导致对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与披露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成本。当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焦点问题之一时,对环境成本的量化必然突破单一的企业边界,需建立起多层次、多维度、综合性的开放计量系统。会计的关联法恰恰契合了这一需求。为此,本文从关联视角入手,深入探讨了与环境成本有关的要素及其影响关系,在关联视角下重新界定了环境成本的范畴、计量主体,构建了多层次、多维度的综合环境成本计量系统,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关联视角下,环境成本的计量主体为各关联体、关联体间关系及内涵了价值体系的整个关联网络;

第二,关联视角下构建的环境成本计量系统,其计量目标、计量对象、计量方法均有所变化和拓展,整个计量系统分为基础的微观环境成本计量层、多维交互的外部环境成本计量层以及整合的宏观环境成本计量层;

第三,与三层次的环境成本计量系统相对应,对环境信息可采用定量披露、定性披露以及综合披露等不同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王晓东.企业社会关联会计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 isar,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for environmental cost and liabilities[m],1998.

[3] 黄蕙萍,成.论国际贸易中的环境成本内在化问题[j].武汉工业大学学报,2000(6):97-100.

第2篇:宏观环境定义范文

[关键词]压力测试;银行业;风险

[DOI]10.13939/ki.zgsc.2015.16.066

1 压力测试概述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给金融机构敲响了警钟,压力测试作为宏观审慎监管和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并被监管部门广泛应用。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抵御风险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以确保整个银行业的稳定性。

1.1 压力测试的定义

压力测试于1995年最早由国际证券监管机构组织(简称IOSCO)提出,并被定义为是假设市场处在极端不利的情形时,分析其对资产组合产生的影响。1999年再次指出压力测试是一个风险量化过程,将资产组合所面临的极端但可能发生的风险认定并加以量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压力测试是用于评估金融体系承受“罕见但可能发生的”宏观经济冲击时的脆弱性的一系列方法和技术总称。此定义与国际清算银行(BIS),全球金融系统委员会(BCGFS)做出的定义是一致的。均主要从宏观金融系统出发,强调了压力来源和测试目的,压力来源于宏观经济因素,目的是评估金融系统稳定性和脆弱性。在中国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中,压力测试被定义为是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分析方法,通过测算银行在遇到假定的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对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金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对单家银行、银行集团和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做出评估和判断,并采取必要措施。在银监会的定义中,没有对压力因素来源做出具体说明,压力测试的目的包括微观层面的单家银行也包括宏观层面的银行体系。

综上,金融机构的压力测试实际就是先设计特定压力情境(如GDP骤减,失业率剧增,经济增长骤减等),再运用适当的方法构建模型,评估被测对象(单个银行或是金融系统)在这一特定情景下的承受能力和可能造成的最大损失,并将损失量化。

1.2 压力测试的作用

作用一在于压力测试是传统的VAR方法及其他风险管理工具的重要补充工具。因为VaR方法中假设的市场是局限于正常变化情况下,无法评估被测对象在市场极端变化时的潜在风险,缺乏对最大可能损失的估计。而压力测试关注的正是非正常的市场变化,处理了这种尾部风险。其次,VAR模型是以大量的历史数据为基础,因而VAR方法无法度量新的金融产品或未来经济状况。而压力测试弥补了此缺陷,可对缺乏数据的资产进行风险衡量。另外,压力测试能够对非线性资产进行风险管理而VAR则无法处理非线性资产,且压力测试能够衡量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使风险评估更全面。作用二在于压力测试是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工具。宏观审慎是以整个金融系统监管对象,其中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其目的是监测金融系统脆弱性并进行政策工具调整。监管当局实施宏观审慎制度主要综合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作为定量分析的宏观压力测试,通过评估宏观经济极端变动对金融系统造成的不良后果,实现宏观审慎监管的目的。

2 压力测试的基本流程

压力测试旨在使监管当局充分了解被测对象的系统脆弱性,了解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多种风险与银行财务状况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前调整政策及风险管理措施,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2.1 确定压力测试覆盖范围

在进行宏观压力测试时由于资金和人力资源的限制,监管当局不可能对所有金融机构进行压力测试。所以要确定被测对象的数量和类型,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被测对象要能够最大程度地代表金融体系的特点;二是被测对象的数量要控制在一个可操作的水平。被测对象的选取直接影响测试结果。是否仅仅限于银行业内大的金融机构,还是将其他外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也包括进来,这个要取决于所处时期和经济环境综合考虑。例如,在金融危机时美国大多数小的金融机构和银行纷纷倒闭,也严重影响和带动金融危机的恶化。另外,还要根据所分析的风险特点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来确定金融机构要进行压力测试的资产组合。

2.2 识别脆弱性并确定风险因子

对银行或金融机构所面临的所有风险进行压力测试显然不太现实,因此识别银行的脆弱点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更有效的压力测试。充分分析宏观经济的总体环境以及历史数据,并了解所测对象的股权结构、资产负债表结构、市场份额等结构性指标,均有利于识别被测对象的脆弱性。脆弱性的不同决定了测评指标的不同,进而决定了风险因子的不同。例如如果银行的脆弱性主要是信用风险,则可测试资产质量,可选的测试指标有不良贷款率占总款的比率,按行业划分的贷款分布或者按地区划分的贷款分布等。如果脆弱点主要是银行的流动性,则可选的测评指标有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例、客户存款与总贷款的比例等。根据测评指标,选择最易影响测评指标稳定性的宏观经济因素,即为风险因子。

2.3 设计和校准压力情景

构建压力情景是至关重要的,设计的压力情景代表着现实中极端的但可能发生的经济冲击。确定经济冲击是由一个风险因子引起的还是多个风险因子引起的,即是用敏感性分析法(又称单因子分析法)还是情景分析法(又称多因子分析法)来设计压力情景。敏感性分析法只考虑一种经济因素变化,假设其他因素不变,计算简单易于操作且有针对性。但其无法考虑风险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因而测试结果有一定偏差,因此此方法有一定局限性。而多因子分析法虽增加计算负担但考虑全面,能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度。多因子分析法又分成历史情景分析法和假设情景分析法两种。其中假设情景分析法还包括最坏情景分析法、极致理论法和蒙特卡洛模拟法等多种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包括数据情况、计算情况等来确定所用方法。另外,压力情景的校准是校准冲击振幅的大小,即相关风险因子变化的幅度。振幅过大或者过小都会使测试无意义。应根据所处实际经济环境,以及在一定时期内相关经济因子最大波动幅度,或者基于条件的和非条件的历史方差来校准压力情景。

2.4 执行压力测试

用构建的压力情景,对被测对象进行压力测试,得出测评指标的变化,从而分析并评价被测金融机构的承受能力。压力测试的执行,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方法。自下而上法是金融机构根据自己的内部数据和模型各自进行压力测试,然后将结果汇总给监管当局。而自上而下的方法是监管当局设计压力情景,监管当局用宏观数据统一对金融机构进行压力测试。自下而上的方法的优点在于充分利用单个资产组合的数据,且避免数据保密性问题,风险类型的分析更全面一些,但是不同模型和数学方法的运用可能会导致某些偏差或者不一致的现象,且增加每个金融机构的成本。而自上而下的方法避免了不一致现象,且易于实施,但汇总的历史数据中数据间的相互关系在未来未必成立,也可能导致结果的某些偏差。因此,两种方法可交叉使用,然后比较结果。

2.5 回馈效应

单个银行经过冲击所受到的影响会传染或影响其他银行,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若假定某一银行受到经济冲击时,其他银行不受影响,使压力测试过于简单化,但此时的结果是不准确的。因为银行间是有关系的,是相互影响的。当一家银行受到冲击时,必然会重新安排其资产组合,则必然会影响到其他银行。因此回馈效应的分析是必要的。常用的来分析确定回馈效应的方法是使用传染模型。此模型主要反应的是当主要银行倒闭时对金融体系其他银行及金融机构的影响。

2.6 解释和公布结果

监管当局得到结果后,在解释和应用结果时需要特别注意压力测试的前提假设以及它的局限性。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相应的政策,并做出预备防范风险措施。

3 商业银行压力测试的建议

3.1 建立合理的压力测试框架,设计合适的压力测试情景

欧美国家开展压力测试时间较长,而中国时间较短。因而我国应在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压力测试流程,建立适合我国的压力测试完整体系。另外,压力测试情景要结合自身,压力严重程度要合理。对于我国而言,应考虑我国宏观经济数据的有效时间序列不长等因素,并选取最易影响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因素作为风险因子,确立最合适的情境设计方法来构建压力情景。

3.2 压力测试范围要全面,且需建立较高的信息透明度

压力测试应尽可能地涵盖银行的所有业务,还应反应商业银行组合内的特殊风险特性。另外,较高的压力测试信息透明度有助于市场主体了解银行体系的风险情况,且帮助恢复市场参与者信心,推动经济复苏。我国应使银行体系压力测试的信息充分披露,使得压力测试在宏观审慎中的作用充分发挥。

第3篇:宏观环境定义范文

根据研究,环境服务贸易的谈判应从明确环境的内涵和范围着手,环境服务范围要从传统概念分别向微观和宏观扩展,从微观扩展到室内环境服务,从宏观扩展到全球环境服务。

特别重要的是,环境服务贸易谈判中必须区分并协调好全球环境服务需求与中国环境服务需求的关系。从中国和全球的共同利益出发,谈判中需要:尽快重新定义环境服务;提出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环境服务清单;建议WTO应该明确将环境改善,至少是全球环境改善,作为WTO环境服务谈判的目标,而非仅仅靠成员自己的贸易利益驱动谈判。

环境服务贸易谈判的前世今生

环境服务贸易谈判已经成为WTO以及双边和区域自贸区谈判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WTO希望促进贸易与环境中环境货物和服务的谈判以反映所有成员的需求,最重要的需求是WTO成员如何应对全球的环境挑战。中国进行的区域和双边自贸区谈判中,环境服务贸易经常被作为核心要价,很多涉及到与气候相关的全球环境服务。

中国如何在谈判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以维护负责任大国形象又最大限度维护自己的利益?其中,首要问题是要清楚认识中国在环境服务贸易中的利益,并找到全球的共同环境利益,以“共同呵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环境问题与环境服务的优先领域

中国对环境服务的巨大需求首先是因为其严重的环境污染。中国目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酸雨污染加重。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近20多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

未来15年中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有效解决这些环境问题,迫切需要量大先进的环境产品和服务。

探秘环境的真实内涵

我们传统上理解的环境保护或环境治理的概念一般包括室外环境、当地环境、国家环境和区域环境,而较少关注室内环境和全球环境。

随着全球化、科技信息化快速发展和以人为本理念的不断深入,对环境的定义、内涵和范围也必须进行扩展,从微观扩展到室内环境服务,从宏观扩展到全球环境服务。

室内污染:人类的第四大杀手

对人类而言,一生中80%-90%的时间在室内度过。室内环境污染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心脏病及癌症,人类68%的疾病都与室内环境污染有关。

世界卫生组织(WHO)研究发现,许多发展中国家,室内空气污染是位于艾滋病、疟疾等之后的第四大杀手。而且,儿童是室内空气污染的首要受害者。保守估计,全球每年由于室内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数达200多万人,其中,100万是由于引发了急性呼吸道疾病的5岁以下儿童。中国大陆每年因室内空气污染超额死亡11万多人 。

室内环境服务可以减少、消除、解决室内环境污染问题。以中国每年新增16-20亿平方米住房为例,室内环境污染也为环境服务提供了更多机会,包括室内景观和园艺设计服务、室内污染消除和预防服务等。

室外污染:荧光屏下的人类之痛

一般属狭义的环境问题,具体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具体类型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生态系统破坏、噪声等。这类环境问题也是我们环境保护工作具体和重点的对象。

“十一五”(2006-2010)规划所提的单位GDP能耗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COD降低10%、污水处理率达到70%、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达到60%的环境目标为环境服务提供了巨大机会。这些目标的规定特别是对能源和温室气体、二氧化硫等的减排方面的环境服务需求是非常大的。

全球环境:守候人类共同的家园

全球环境问题是最近二、三十年最新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POPs、危险废物越境转移以及其他国际环境公约所针对的全球环境问题。

这些国际环境公约的签署和实施也将为全球环境服务提供很大机遇,例如:节能和其他温室气体控制方面的环境服务进出口;为消减影响臭氧层的ODS物质的无氟碳化物的环境服务贸易;实施POPs公约有关的环境服务进出口等等。

环境服务的优先领域:横看成岭侧成峰

环境问题解决的优先领域设置原则应该是:健康影响优先于其他影响;直接影响优先于非健康影响;不同级别的政府和组织根据不同授权有其不同的环境优先领域。

从原来中国狭隘的国家利益出发,环境问题优先顺序是:室内环境问题>室外/当地/国家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从中国当前战略来看,环境问题的优先顺序应该是室内环境问题+室外/当地/国家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

对于国际组织而言,例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首先是多边环境协议所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其次是其职责范围内的室内环境问题,而室外/当地/国家环境问题并非他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因为这是国家政府的职责。也就是说,对他们来讲,环境问题优先顺序应该是:全球环境问题>室内环境问题>室外/当地/国家环境问题。

从服务提供模式来看,全球环境服务需求优先领域顺序应该是模式4>模式2>模式1>模式3;而中国的环境服务需求优先领域顺序应该是模式3>模式4>模式1>模式2。

可以看出,不论是从环境服务类别上看还是服务贸易提供模式上看,中国和全球的环境服务需求优先领域都有很大的不同。

环境服务贸易谈判凸显中国利益

根据如上分析,环境服务贸易谈判中必须区分并协调好全球环境服务需求与中国环境服务需求的关系。从中国和全球的共同利益出发,谈判中需要:尽快重新定义环境服务;提出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环境服务清单;将环境利益作为最重要的利益。

环境服务的重新定义

当前,WTO中进行环境服务谈判的机构主要在服务贸易理事会而非贸易与环境委员会。谈判仍然停留在环境服务的定义和分类方面,而且这是一个主要问题。与此对照,中国正在开展或已经完成许多关于环境服务的双边自贸区谈判,例如中国-智利、中国-新加坡、中国-澳大利亚、中国-新西兰等,环境服务的定义也是谈判的焦点。

当前中国在环境服务贸易谈判中仍然使用其在入世承诺时采用的联合国中心产品分类(CPC),也部分考虑了欧盟的定义,向谈判方作出比入世更多的出价。

基于相关研究,当前环境服务的定义不能满足环境质量的需求,尤其是对全球环境质量和室内环境质量的需求。基于对环境谱带和范围以及中国的环境问题优先领域新的理解,需要从环境需求的角度在整个谱带范围内重新定义环境服务,如上所述,将环境服务分为室内环境服务、当地环境服务和全球环境服务。

室内环境服务:用于改善室内环境的环境服务;

地方环境服务:用于改善室外、当地和区域环境的环境服务,即传统环境服务;

全球环境服务:用于改善全球环境的环境服务。

该定义引入了全球环境服务和室内环境服务两个新的分类,范围要比OECD、APEC及WTO使用的范围宽。它清晰地显示了人类对全球和室内环境的需求。微观层次上,它与联合国禁烟公约相一致;宏观层面上,它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臭氧层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多边环境公约相一致。

在WTO中使用该定义进行谈判,将会与多边环境协议实现很好的协调一致。另外,根据该定义,全球环境服务是为了保护全球环境以及通过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措施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地方环境服务是为了保护当地的环境以及通过贸易措施在当地、国家和区域层面上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室内环境服务是保护室内环境以保护人类健康并通过微观层面上的贸易措施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服务清单也应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为更好满足环境服务需求,建议基于环境服务贸易的四种提供模式,并以联合国中心产品分类为基础,进行环境服务的重新分类。所建议的环境服务清单基于中国自己的利益应该包括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面:室内环境、当地环境和全球环境的环境需求;扩大就业;环境服务出口;环境技术研发;总体环境外交战略。

通过SIA方法,重新发现中国的利益,应该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几个方面:环境利益:进口环境服务以满足中国和全球的环境需求;出口服务以改善中国和全球的环境质量。经济利益:出口贸易利益;国内环境服务业发展利益。社会利益:就业利益,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就业;外交利益,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和发展中成员的国际政治利益。

在可持续发展的几个方面,利益的优先领域是:现阶段,环境利益是最重要的,其次是社会利益。经济利益并不是一个最优先的领域,这是因为:第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国家战略;第二,“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战略;第三,“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环境目标;第四,中国有巨大的贸易顺差希望平衡贸易;第五,就业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因素。

第4篇:宏观环境定义范文

关键词:GDP;绿色GDP;比较分析;可持续发展

1 GDP的定义、核算、缺陷

1.1 定义

GDP是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简称,中文即国内生产总值,是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核心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因为它不仅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1.2 核算

GDP是当前世界各国衡量总产出的最主要指标。目前,GDP已经形成比较确定的核算指标和核算方法,其具体衡量方法有三种:即增值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1.3 缺陷

总的来讲,GDP是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宏观经济总体规模、经济增长水平的一个很好的重要指标,然而GDP也存在很多缺陷:其一,不能完全体现经济总量的所有指标;其二,不能全面反映人们的福利和公平状况,主要是收入以外的其他福利和公平指标;其三,GDP只考虑当代人的收益最大化,没有考虑长远的收益最大化(代际均衡),即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要全面客观地看待GDP这一宏观经济指标,在强调它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它的缺陷。

2 绿色GDP的定义、核算、现状

2.1 定义

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简单地讲,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2.2 核算

目前,绿色GDP也有三种核算方法:其一,从生产角度看,是国内生产净值扣除环境投入之后的余值。公式为:绿色GDP=总产出-中间投入价值-固定资本消耗-非生产自然资产的经济使用=国内生产净值-非生产自然资产的经济使用;其二,从收入角度看,是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之和扣除环境投入之后的余值。公式为:绿色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非生产自然资产的经济使用=国内生产净值-非生产自然资产的经济使用;其三,从产品最终使用角度看,是消费、净出口和所有资产上的净投资之和。公式为:绿色GDP=最终消费+净投资+净出口-非生产自然资产的经济使用=国内生产净值-非生产自然资产的经济使用。

不过,无论什么方法,都是在GDP上考虑了资源成本、环境成本、社会综合成本之后的净值。因此,绿色GDP应该是剔除了自然资产损失之后创造的真正国民财富的总量指标。总公式应为:绿色GDP=GDP-资源成本(资源损耗、恢复费用)-环境成本(环境退化损失、恢复费用)-社会综合成本(环境损害预防费用、因非优化利用资源而进行调整核算的部分)。

2.3 现状

早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就开始研究和推广绿色GDP,有些国家已开始试行绿色GDP。近年来,我国也在积极开展绿色GDP核算的研究。但是,由于世界各国都普遍采用GDP核算体系――目前国际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所以,国际上至今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绿色GDP核算模式,也没有一个国家以政府的名义绿色GDP结果。

绿色GDP没有登上国家政府的“大雅之堂”,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认识不够;其二,技术难度大;其三,制度空白。当前,我国没有统一的统计标准和数据制度,与绿色GDP核算理论相关的环境法规不够完善;与绿色GDP核算有关的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不够健全;相应的监督机制实施不力等。

3 GDP与绿色GDP的比较分析

3.1 相同点

与绿色GDP相比,两者有共同点:其一,都是国民经济的核算方法,反映出国民经济发展变化情况;其二,都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工具和重要依据;其三,都是检验宏观经济政策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其四,都是对外交往的重要指标,以此衡量一个国家享受国际权利和承担国际义务的比例。

3.2 不同点

其一,绿色GDP能更加全面地反映经济发展,如反映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综合成本以及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其二,绿色GDP能更加全面地反映社会进步,如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生态维持、就业保障、居民住房等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其三,绿色GDP能反映资源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消耗成本和环境损失代价,如消耗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产生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地污染等;其四,绿色GDP能更全面地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如环境损失和环境改善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

4 绿色GDP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由选择

由于绿色GDP能全面地反映人们的自觉行动对自然环境的改善,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由选择。具体体现在:其一,绿色GDP是科学和全面地评价我国的综合发展水平的需要;其二,绿色GDP是创新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标准的需要;其三,绿色GDP是吸纳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需要;其四,绿色GDP是促进政府转变职能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5篇:宏观环境定义范文

【关键词】非饱和;原状土;土弹塑性损伤耦合本构模型

中图分类号:TU20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膨胀土的成分当中,蒙脱石是其中最为主要的膨胀矿物,气候的变化对蒙脱石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最终还会造成被破坏,因此,在工程的实践过程中,建设的每一个部分都需要加强对非饱和土的地基变形、强度方面的认识。在对原状土进行研究数值的计算方面,目前,耦合本构模型,广泛得到认同的一种是Alonso模型,该模型将非饱和状态下的弹塑性模型作为基础,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观察其在结构上出现的变化,清晰的描述出原状土在干湿两种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反复出现的缩胀变化特性。

建立本构模型

1.1非饱和土的塑性变形

膨胀土缩胀变形:在这个方面,首先需要进行计算的是微观结构变形,采用的公式是

(1)

公式里,eµ是集聚体内微观孔隙比;dεvm是集聚体的体应变增量;式中Km是集聚体的弹性刚度系数;P′是有效应力,根据Bishop中有效应力公式为P′=P-Uw=P-Ua+Ua-Uw=P+S,Uw是水压力;Ua是气压力。

宏观参数t的计算公式为:

(2)

公式当中,t代表反映微观和宏观结构相互耦合的作用之后发生的变形耦合参数,影响的因素有很多,组成的及具体矿物的化学物理性质、形成出来的及具体的宏观结构和结构类型的颗粒之间所排列出来的特征等;微观结构体的应变增量就是:

(3)

微观结构层次弹性并行的耦合,一直到宏观塑性变形,它的塑性屈服面是P′=(P+S)+C,也就是NL屈服面,在相关平面上的45°的斜线,微观上的膨胀SD屈服面为:

(4)

除此之外,宏观结构缩胀和微观结构中的集聚体膨胀变形有关之外,还与宏观的应力状态有一定的关联,因此,在对宏观应力状态进行考虑的同时,还需要对宏观结构的耦合膨胀变形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

(5)

而宏观应力状态有关的计算时,P0是在某个吸力的情况下,屈服净平均应力,而fD和fI的计算公式为:

(6)

(7)

在公式中,nD,fD1,nIfD0,fI0,fI1分别为材料参数。

于是,公式(5)就成了

(8)

公式(8)中表明,微观和宏观的耦合所产生的缩胀变形和土体初始孔隙的比e0,土体上受到作用的外荷载p,吸力S的变化量以及大小等存在一定的关联[1]。

对微观结构层次中的变形进行计算时,SI和SD的屈服面硬化规律是:

(9)

(10)

非饱和原状土宏观结构的塑性变形:

LC屈服面的计算公式为:

(11)

(12)

(13)

公式中的Ps=k*s;k是反映粘聚力随着吸力增长而变化的参数;M是临界状态下状态先的斜率;Pc是参考应力。

对于吸力屈服水平线,根据上面的定义可以得出,此处和吸力之间的相关宏观结构苏醒屈服面,只能够定义成SIM,而该方程就成为:S=S0(S0是吸力增加,宏观结构硬化参数)。

当吸力增加时,宏观结构塑性体的应变增量就是:

(14)

模型当中的LC屈服面硬化规律就是:

(15)

公式当中,就是宏观结构的总塑性体的应变增量,其中包含了犀利增量,净平均应力的增量所引起宏观结构塑性体的应变。

SIM的屈服面硬化规律是:

(16)

1.2非饱和土的弹性变形

膨胀土弹性变形,主要是由于土体的宏观结构中的p,q,s发生了作用之后出现的,按照Alonso中的计算,计算公式为:

(17)

(18)

在公示当中,得出来的两个最终值分别是土体弹性体的应变增量和弹性体的偏应变增量;其中的p,q,s三个分别为净平均应力、偏应力、吸力;Patm是大气压;κ是和净平均应力p有关的弹性刚度系数;G是剪切模量;κs是和吸力s有关的弹性刚度系数;v是土的比容。

确定模型参数并应用

根据上述中的内容,对相关模型进行改进,模型在计算宏观结构变形和微观结构变形的时候,所有的参数都属于宏观结构层面上的参数,里面的参数都是可以通过4中非饱和土的三轴试验来获得。子在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耦合的参数t,主要是根据膨胀试验以及测值的体积变化而得出来的最终计算结果,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之后得到的,根据不同吸力情况下,三轴排水的剪切试验结果。

模型的结果表明,变形性质和土体所处在的状态有着一定的关联;膨胀土处在干湿循环的环境状态下,塑性变形整体表现为不完全的可逆塑性变形特征;韩式循环的过程中,累计变形量的表现是,膨胀变形值的绝对值比较大,而压缩变形的累计量则相对比较小,这也是膨胀土试验和现象所得出的最终结果一样[2]。

结束语:

在对膨胀土的模型进行改进的同时,不需要对微观结构层面上的参数进行测试,只需要充分的利用宏观结构层面中的数据以及微观和宏观结构耦合时的相关参数t,就可以计算出微观结构上的变形;对膨胀土模型的参数进行改进,可以通过四种非饱和状态下原状土的三轴试验来对其进行确定;对模型进行改进的同时,依然可以很好的反映出膨胀土在干湿环境不断交替的循环变形性质,并且和三轴排水试验所得出来的最终结论十分相近;微观和宏观结构的耦合膨胀变形以及宏观上结构塑性变形,二者进行合并之后构成了膨胀土塑性变形的总量。

本文由河南理工大学深部矿井建设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 卢再华,王权民,陈正汉.非饱和膨胀土本构模型的试验研究及分析[J]. 地下空间. 2010,(S1);29-30.

[2] 卢再华,陈正汉,方祥位,郭剑峰,周海清.非饱和膨胀土的结构损伤模型及其在土坡多场耦合分析中的应用[J]. 应用数学和力学. 2012,(07);15-16.

第6篇:宏观环境定义范文

关键词:股票定价;价值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0月26日

一、股票的价值、价格

价值是企业内在资本及其产生经营能力的表示。企业的盈利能力、发展能力、抗风险能力等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创造价值。企业存在的目标是赚取利润,追求股东投入资本金产出的最大增值,提升价值。因此,在股份经济条件下,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目标,也就演变为股票市场价格最大化这一目标。

当股票进入资本市场后,股票价格就成为企业价值的可观察的市场表现。股票价格是企业股权价值与资本市场中证券投资者的股权需求之间的市场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权益价值的合理评判,是权益价值的市场近似,也是权益价值的唯一的市场表述方式。

股票价格是价值因素、环境因素等各种影响因素集合的表现。在信息纷繁的证券市场中,投资者有其理性的一面。他们购买的标的是股票,付出的是股票交易价格,买卖差价是他们的理性追求。为了减少投资风险,他们会从盈利能力、发展能力、抗风险能力等方面研究反映公司价值的价值因素,决定公司的价值水平,降低以高于公司价值的价格购买公司股票的风险。但投资者追求买卖价差的理性也可能是建立在股票价格严重偏离公司价值基础上的,通过炒作偏离价值基础的股票价格,投资者同样可以获得买卖价差,这是投资者建立在不理性分析基础上的理性追求。

二、股票价值的影响因素

(一)价值因素决定股票价格。价值因素是反映在企业经营者控制下企业生产活动、经营成果等有关财务指标的总称。价值因素主要是指反映企业在内部生产过程中能够产生价值的因素。

价值因素的指向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事实上,生产经营是创造企业价值的核心环节,企业使用内部有关资源,或以低于市场平均成本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创造出满足市场需要的以高于市场平均价格出售的产品。

价值因素定义的另一个要求就是企业经营管理者控制下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经营者控制整个生产经营活动,掌控价值创造的过程。公司价值的创造是经营者努力的结果,是经营者智慧的结晶,是经营者能力的体现。在实践中,有一些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可能会影响企业价值,但不在经营管理者所可以控制范围之内的因素,不属于本文所定义的价值因素。例如,已有实证研究证明,企业规模可以影响股票价格。但鉴于规模因素在企业设立之初就已经形成,在企业存续期由股东控制,并且一般较少发生变化,不是经营管理者所能控制的。

价值因素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描述,是企业价值创造的表征,从内部创造价值的角度来看,价值因素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企业价值。而股票价格是企业价值在资本市场中的表现,是企业价值的市场标示。因此,价值因素不仅决定企业价值,而且影响企业价值的市场表现(股票价格),价值因素与股票价格间应该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

(二)环境因素影响股票价格。环境因素是不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企业经营者无法控制,但可以影响股票价格的环境因素指标。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对企业内部生产价值有密切影响的,企业内部特质对股票价格有影响的因素,而不是与企业特质无关的纯粹的外部因素。

纯粹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财政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宏观经济形势等。这些环境因素对公司股票价格的影响是明显的。例如,市场利率的提高会引起股票价值下降。扩张的财政政策可以刺激经济发展,增加企业盈利,提高股票价格。宏观经济政策可以影响股票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进而直接影响股票价格变化。受政治、经济、社会及经济周期的影响,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也会对股票价格产生较大的影响。社会传统和心理情感模式的影响,可以使股票价格系统性地偏离理性,并造成股票价格大幅波动。上述这些因素均属于纯粹外部因素,不属于本文所定义的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虽然并不从价值创造的角度影响企业的价值形成,但环境因素可以通过定义企业的特质环境来有效地影响股票价格的最终形成。例如,企业规模并不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也不是企业经营管理者所能控制或改变的,但规模因素也不是企业的外部宏观环境,而是标示企业独有特质信息的内部环境因素,属于本文所定义的环境因素。

(三)反映价值因素和环境因素的指标。企业价值主要从生存能力、发展能力、获利能力等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盈利是企业的终极目标。盈利能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盈利的企业才能生存下去,盈利保证了企业的价值存量,连续亏损的企业将失去生存的基础。只有盈利的企业才能继续发展,盈利使企业创造出高于投入资本的价值,是企业继续发展和扩大生产的前提。因此,盈利能力是企业价值的根本,是企业价值增量的来源,盈利能力越强,股票价格越高。

发展能力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基础,是企业市场占有率的反映,是产品竞争力的象征。企业发展的首要条件是市场对企业产品的认同度,这是公司盈利增长的坚实基础。发展能力强的企业有较大的市场空间,较高的股票价格。

生存能力也是评价企业价值的重要指标。生存能力也就是抵抗风险能力,是企业取得发展、实现盈利的前提。公司经营越稳健,抵抗风险能力越强,企业价值就越大。对于股票交易价值来讲,现实价值状况是基础、未来发展潜力是核心、抗风险能力是前提,微观结构是补充。

三、结论

总之,在价值因素直接表述生产过程、经营成果、决定公司价值及股票价格的同时,环境因素则通过不同的内部环境来影响价值相关关系及股票价格的最终形成。与价值因素相比,环境因素不仅可以显著地影响股票价格的波动,而且环境因素种类繁多,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形式纷繁复杂,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程度也大小不一。

主要参考文献:

第7篇:宏观环境定义范文

关键词:银行间隔夜质押式回购;流动性:流动性测度指标

JEL分类号:G10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12)05-0069-08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我国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市场以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合格机构投资者为主要参与者,承担着调节货币流通和货币供应量,调剂银行等市场交易机构之间货币余缺以及金融机构货币保值增值三大职能。2011年,我国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市场累计成交109.2万亿元,为同年深交所各品种交易总额的5.7倍、上证A股市场的4.6倍、债券市场的1.6倍、上海期交所的1.3倍,交易规模遥遥领先其他金融市场。无论从成员类型、市场职能看,还是在交易规模上,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市场均处于金融体系的核心位置。而在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市场上,隔夜品种交易量占比逾七成,是我国金融机构在获取流动性时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是我国回购市场乃至整个金融体系中最基础的交易产品。显而易见,银行间隔夜质押式回购市场的稳定与否直接关乎我国金融市场能否顺畅、健康、有序发展。

然而。随着我国金融体系快速发展,银行间隔夜质押式回购市场对外部环境的敏感性增强,市场交易利率波动加剧,市场流动性大起大落现象频现。以2010年至2011年三季度为例,央行连续推出上调准备金率、正回购等从紧的货币政策。各项紧缩工具的运用使我国宏观货币条件逐步恢复常态,同时也对市场流动性产生直接影响。特别在存款准备金上缴日前后、每季度季末等关键时点,市场成交利率和交易量波动剧烈,多次出现隔夜回购利率飙升、中小商业银行资金筹集困难等现象(见图1)。整个市场流动性减弱、系统性风险上升。2011年四季度起,央行逐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但市场紧张程度依旧超出市场预期,回购成交利率依旧频繁大幅波动,人行清算窗口多次开启。

有鉴于银行间隔夜质押式回购市场的重要地位,如何科学度量银行间隔夜质押式回购市场流动性、正确判断市场流动性现状,继而有的放矢、将市场流动性控制在合理水平,对市场监管者而言尤为重要。然而,从已有文献看,我国对流动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货币层面、银行体系、股市或债市、资产组合等方面,涉及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市场的研究相对有限。

二、文献综述和相关概念阐述

(一)流动性相关文献综述

1、流动性定义的相关文献。

通常认为,最早的流动性描述定义由Keynes(1930)在分析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时提出,即如果一种资产与另一种资产相比“更容易在短期内不受损失地变现”,则该资产比另一种资产更具有流动性。从这一描述性定义可知,早期的“流动性”是一个相对概念,包含着对资产变现时间和资产变现价格的双重要求。此时,所有资产均具有流动性,货币被视为是最富有流动性的资产。继Keynes之后,Black、Amihud、Schwartz等西方学者从交易成本、等待时间等不同角度出发对流动性给出了多种定义。近年来,流动性开始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宏观经济、公司金融、银行管理以及市场结构等诸多领域。

研究领域的差异,使研究者对流动性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在中国人民银行撰写的《2006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流动性被划分为市场流动性和宏观流动性两个层面的概念。《2006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认为,某个具体市场的流动性,就是在几乎不影响价格的情况下迅速达成交易的能力:而在宏观经济层面上,流动性被直接理解为不同统计口径的货币信贷总量,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国债、政策性金融债、货币市场基金等其它一些高流动性资产都可以根据分析的需要而纳入不同的宏观流动性范畴。

考虑到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和货币创造方面的特殊地位,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2008)根据主体不同将流动性进一步分为市场流动性、银行系统流动性和货币流动性三个层次;其中,后两个层次的定义关注总量变化,第一个层次(市场流动性)则强调变现能力。由于银行间隔夜质押式回购市场本身不具备货币创造能力。只能在特定情况下通过改变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间接影响货币乘数和货币供应量,因此本文所研究的流动性属于市场流动性范畴。

2、市场流动性测度的相关文献。

流动性测度指标构建与流动性度量是市场流动性研究的一大主线。Harris(1990)明确了深度、宽度、弹性和即时性这四个当代市场微观流动性测量的主要维度。其中,宽度衡量交易价格与有效价格的偏离情况。深度为在当前价格水平下能够被交易的市场容量。弹性体现因随机冲击而发生价格偏离后价格回归有效价格的速度。即时性主要指交易完成的时间长度,体现了交易的时间成本。流动性的四维体现了在金融市场上资产变现的交易成本(宽度)和时间成本(即时性)、市场参与者交易意愿的可满足程度(深度)以及市场自我修复的能力(弹性),较完整地诠释了市场流动性的多重维度。

第8篇:宏观环境定义范文

【关键词】市场环境;变化;企业;营销方法

一、影响企业营销环境的市场因素

美国著名的市场学家菲利普・科特勒曾经对市场营销环境下了一个定义:“市场营销环境是指影响企业的营销管理能力,使其能否卓有成效地发展和维持与其目标顾客交易及关系的外在参与者和影响力。”其实营销环境是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的,一般来说,它包括两大类:市场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下面我们将从这两个方面分别研究影响营销环境的各种因素。

(一)宏观因素

宏观营销环境是指对能对企业的营销环境形成市场中的机会和威胁等情况的社会力量。对宏观营销环境的分析是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大环境的变化,把握系统风险。

影响宏观营销环境的因素有几大类:人口、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科技环境以及一些重大事件。

1.人口是决定市场规模大小关键性因素,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增加,那么意味着本地区的需求增加,企业需要把握时机扩大生产,满足需求。另外,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人口因素也对市场营销环境有着影响。

2.经济环境对营销环境的影响又可以细分为收入、消费支出、经济增长率等因素对营销环境的影响。其中收入因素的衡量可以参考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GDP越大,说明居民收入越高,反之则越低。另外,人均国民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家庭收入都是对收入因素的直观反映。消费支出主要由恩格尔系数来衡量,恩格尔系数越小,说明居民生活质量越高,反之则越低。

3.其他影响因素

除了人口和经济因素外,其他的5点因素也对营销环境有着各种影响。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的时候要关注当时国家的一些相关政策,如进口关税、税收、外汇等等。当然法律、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科技环境等也需要纳入考虑范围。

(二)微观因素

营销环境的微观影响因素一般是由企业自身或者其周围一部分活动造成的。

1.企业自身环境

企业自身环境是指企业的经营现状、财务状况、人事关系等。企业是由各个部门协调合作来运作的,因此企业内部的人员分工、调配就形成了一个微观环境。在企业中,决策人员做出决策后,将由营销部门具体执行。他联络着货品供应部门、生产部门以及财务部门,如果材料供应部门没有及时供应材料,那么生产部么将不能即使生产,营销部门没有货品可以出售就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企业营销是需要很多部门相互配合的,企业应该认真分析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制定与外界环境相协调的营销策略。

2.市场环境

企业是市场中的一份子,市场中的企业之间相互竞争,各自追求着利益最大化。因此,在制定营销策略时,必须要考虑同行业的竞争者们的情况。处于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需要清楚的认清自己的市场地位,明确对手情况,在众多竞争中的脱颖而出,吸引顾客。

3.其他微观因素

除了上述企业内部环境和市场环境因素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微观因素也在影响着企业营销方法的选择,如顾客的偏好、企业所在地区的人文情况、媒体机构等。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时要去全面考虑各种因素。

二、市场环境变化下企业营销策略的选择

(一)企业在宏观环境变化时应采取的策略

宏观环境的改变一般影响层面较广、影响程度较深,企业要根据其变化不断调整营销策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1.适应环境法

当宏观环境变化时,企业可以考虑在原有基础上做些许调整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但是要作调整必须要保证企业原有的市场占有率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不会受到太大损失,不会对企业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如果不能保证企业的利益,那么就需要考虑用其他方法来应对宏观环境的变化。

2.阻止环境变化法

在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法律条文时,企业可以针对不利影响而对国家相关部门提出意见阻止相关政策、条例的实施。但是这种情况一般极为少见,企业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市场地位才可以有发言权。一般的小中型企业不适合使用这种方法。企业在实施这种方法时要注意没有越权、没有给公众留下不好的印象、没有损害自身利益。

3.多元法

有的时候环境的变化是多方面的,当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造成很大影响时,企业可以考虑将产业迁至不利影响较小的地区。比如我国对烟酒生产有着严格的规定,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来约束,这一行业的企业就可以将产业迁到受管制较少的地区来生产。当然这种做法仅仅是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来考虑的。

(二)企业在微观环境变化时应采取的策略

微观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要把握机遇,应对好每一次环境变化。

1.开发法

企业是处于竞争激烈的市场当中的,企业必须要注意顾客的反馈,才能有较大的销量。因此当市场中的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有了更高的要求或者有不满意的地方时,企业要及时的对产品进行改进。如果有必要还要开发新的产品,如果开发时间长、难度大,企业可以实时向消费者反映开况,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样不仅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还可以提升企业的声誉。

2.同步法

当市场中出现了和本企业的产业结构相似的企业时,企业如果处于优势地位,则需要想办法保住优势;如果企业处于劣势,就需要保持和竞争企业一致的步调。在市场中基本不会有垄断发生,因此企业在竞争中尽量不要过于出风头,当企业处于遥遥领先状态时会受到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排挤、攻击。因此企业只需要与同行业其他企业保持步调一致,可以稍稍领先,带动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娟.市场环境中的企业对策分析[J].北方经济,2012(02)

[2]陈朗.我国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市场营销策略探讨[J].商业经济,2009(16)

[3]颜青.略论企业市场营销创新[J].中国外资,2011(18)

[4]陆杰.新时期如何做好企业市场营销工作[J].财经界(学术版),2011(08)

第9篇:宏观环境定义范文

(一)宏观环境会计核算模式 当前,我国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主要采取的是“主体—附属”的模式。这一模式由两个部分构成,即主体核算与附属核算。主体核算方面,主体核算的核心为国民经济账户和基本核算表,依据货币计量和复试记账法来实施核算。国民经济账户包括国外部门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经济总体账户,基本核算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国际收支表、现金流量表、投入产出表、国内生产总值表。附属核算方面,以主要账户和主体核算方法维持不变为前提,建立能够对经济与环境内在联系加以反映的账户独立体系,将环境资源间接地纳入到国民经济的核算范畴当中。其中,附属核算脱离了货币计算和复式记账的约束,来对环境资源实物的流量和存量进行显著特征的描述。我国通过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的编制来实施附属核算。

(二)微观环境会计核算模式 当前,我国微观环境会计核算主要采取“中心—卫星”的模式,这一模式由两部分构成,即中心核算与卫星核算。中心核算方面,指的是核算同会计确认包括可靠性、相关性、计量性、可定义性等标准相符合的自然资源环境和人工资源环境。对于能够以法规或市场定价来实施可靠计量的环境资源,应当在会计系统中纳入,进而开展计量、确认、记录及报告。对于中心核算的进行可以相关会计理论、制度、准则、方法为依据,并进行资源资产减值准备、累计折耗、资源资产等科目的设置,对于环境资源同确认条件相符的,需实施耗用、取得、减值、补偿、处置等方面的核算。卫星核算方面,对于只能以估价技术实施粗略计量,而无法以法规或市场定价的环境资源,因同会计确认标准并不相符,故在现行会计系统中不能将其纳入并实施确认。卫星核算可以环境资源的种类为依据,来进行辅助账薄的设置和价值量表与生态环境实物量的编制。企业以“价值最大化”为目的,在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不会考虑自然资源的消耗、废弃物的利用以及环境成本,传统会计在核算和监督企业的财务信息时也只考虑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成本和效益,并未考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给社会带来的影响,这与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不一致,也就是说循环经济给传统的会计核算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具体表现在: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财政部令[2006]33号)第四条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这就是说传统会计的目标中强调三点:一是服务的对象是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即会计信息使用者,或也叫相关利益关系人,主要指的是是潜在的投资者、经营者、债权人和政府等;二是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主要指财务状况、经验成果和现金流量,而这些信息主要强调的是财务信息,所以企业在信息披露的时候也只针对这些内容;三是管理层实行受托责任,而受托责任只局限于“财产托付论”。这些都是在“末端治理”经济下无视生态环境的一种会计目标,而循环经济强调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因此传统会计的目标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范围上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二、宏观环境会计核算模式与微观环境会计模式的内在联系

(一)内在目标存在一致性 宏观环境会计是以实施全面的行业、地区环境资源,来对经济与环境的内在联系作出系统的显示,从而为国家制定政策和实施宏观调控提供参考依据,进而促进我国社会与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微观环境会计的目标则在于对企业环境受委托责任进行反映,从而为债权人、投资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决策,进而促进社会和企业的持续性发展。两种环境会计核算在基本目标上存在着一致性。

(二)信息质量特征基本相同 宏观环境会计在信息提供方面,表现出重要性、可比性、可靠性、相关性的一般质量特征和效率性、公平性、协调性、社会性的特殊质量特征。而微观环境会计在信息提供方面,更多表现为明晰性、一贯性、重要性、可比性、可靠性、相关性质量特征。两种环境会计在信息的主要特征上基本相同。

(三)核算对象相似 宏观环境会计的核算对象是自然资源的流量、存量及其产生的经济影响,进而弥补GDP中没有扣除资源价值和环境资源成本的缺陷。而微观环境会计则是以企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消耗、恢复及补偿为核算对象。宏观环境会计核算对象中包含着微观环境会计核算对象,两者存在相似之处。

(四)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基本相同 宏观环境会计和微观环境会计在确认时,均应满足同时满足可靠性、相关性、可计量性、可定义性,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方面基本相同。

三、企业环境会计核算实务研究

(一)环境成本研究 环境成本主要包括环境污染预防成本、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废弃物回收利用成本、环境损失等。对于环境成本的确认,应当以配比原则来进行,即企业成本与企业收益间的彼此配合。这一原则的运用,应对成本和收益间的关系进行判断,当期成本只能配合当期收益,如需到未来才能实现收益,则就应对在未来期间进行相应费用的递延分配。依据环境会计指南,环境成本不仅包括本期支出环境成本,未来环境成本支出也应包含其中。而本期环境成本又包括资产化环境成本和处理环境成本,对于前者的处理在日后的使用中逐步摊销。对于环境成本支出的预计,应当以金额和发生可能性为依据作出合理的评估,或视作环境负债处理,或视作环境损失处理。在环境成本的计量方面,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基于传统会计期间损益计算,于会计系统内部实施计算;二是进行单独环境会计核算系统的建立来实施计算。而对于不同的计量目的和环境成本性质,则应用不同方式来作出处理。

(二)环境资产研究 环境资产主要包括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设备、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环境许可证、资源开发与使用权。对于环境资产的确认,应依据环境成本确认原则进行。相对应当期收益的环境成本被视作本期费用,将其归于本期损益当中实施计算。而相对于未来收益的环境成本,则落实资产化,在之后的年度收益中逐步实施摊销。在环境资产计量方面,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全部成本法、勘探成功法、现值法、发现价值法。其中,全部成本法是将环境资产的全部成本纳入资本化,并在日后的生产期内逐步进行摊销,但在这一方法的操作上表现的主观性很大;勘测成功法是将勘探成功确认可产生预期经济效益时,才可视作资本化,反之则被视为本期费用;现值法则是将预期环境资产的期末现值作为资产价值,但因选择贴现率会很大程度影响计量结果的可靠性,故不建议采用此种方法;发现价值法是对所发现的环境资产价值实施计价,之后再依据资源储存量的变化作出价值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