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安全含义范文

社会安全含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安全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安全含义

第1篇:社会安全含义范文

关键词:挫折―侵犯理论;体育宣泄;安全阀功效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社会的快速变化导致社会成员的压力增大,挫折感增加,心理问题高发。挫折―侵犯理论指出,挫折往往容易引起侵犯行为。

一、挫折―侵犯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和米勒等人在1939年提出的挫折―侵犯理论认为,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必然会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他们认为挫折与侵犯之间是一种简单对应的因果关系。随着实践的检验和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感觉到最初的挫折―侵犯理论的一一对应关系过于绝对化。为此,米勒于1941年在《挫折―侵犯假设说》中修正并扩充了挫折―侵犯理论。他认为,挫折不一定导致侵犯,但侵犯行为肯定是挫折的一种结果。他把挫折与侵犯间的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修改为一对多的关系。当目的受阻产生挫折,挫折的情境唤起了侵犯的状态,侵犯又表现为对外侵犯和对内侵犯,对内侵犯表现为自虐、自杀等;若是指向外部,就表现为有意伤害他人的多种侵犯行为,轻者如嘲笑、讽刺、斥责,重者则打斗、毁伤或杀害使他人受到伤害。

作为一个社会的人,难免会遇到挫折,产生一些挫折感。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这些挫折感,不加以及时调节与释放,这种不良情感就会影响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继而导致人的身心疾病,危及人的健康;如果这种不良情感长时间积淀于人们情感深处,人们就容易产生不合理的宣泄行为或侵犯行为。因此,合理宣泄显得至关重要。

如何进行合理化宣泄呢?心理学家阿伦森在其所著的《社会心理学入门》一书中提出,合理化释放攻击性冲动的方法有几种,其中之一就是用体育宣泄来消耗侵犯性能量。

二、体育宣泄与社会安全阀的含义

1.体育宣泄

体育宣泄是指以体育运动为手段,以将人的生命的矛盾痛苦用欲望、激情和冲动的形式外化出来为目的而进行的活动。它是控制侵犯行为的一种手段,是体育的一种社会功能。

2.社会安全阀

社会安全阀意指各个社会都存在着这样一类制度或习俗:它作为解决社会冲突的手段,能为社会或群体的成员提供某些正当渠道,将平时蓄积的敌对、不满情绪及个人间的怨恨予以宣泄和消除,从而维护社会和群体的生存,维持既定的社会关系。

体育宣泄让人们通过运动将平时蓄积的敌对、不满情绪及个人间的怨恨予以发泄和消除,成为人们释放情感、调节心理的正当渠道。体育运动的最大功能是代替那些最不可或缺,但又最危险的攻击类型,为人们的战斗狂热安上一个保险而又灵活的阀门,即发挥了安全阀的功效。

三、体育宣泄的安全阀功效

1.体育宣泄可以减轻人们的心理压力

就个体而言,体育宣泄对人的心理能起到按摩和调节的作用。国外出现了新兴行业――运动消气中心。中心均有专业教练指导,教人如何大喊大叫、扭毛巾、打枕头、捶沙发、摔东西等,做一种运动量颇大的“减压消气操”。

目前我国一些大城市也出现了“运动消气中心”,这些消气中心为人们提供了宣泄郁闷的机会和场所,使人们降低心理压力,恢复心理平衡,从而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

2.体育宣泄可以维护社会和谐安定

每个社会都存在形形的矛盾和冲突,如何消化这些矛盾和冲突?70年代―80年代初的英国政府就是通过体育宣泄来缓解、减少因种种原因带来的社会震荡和各种矛盾。如:积极支持赛马业的发展,从而分散了人们对社会不满情绪的注意力,避免了社会情绪的聚集和转化。在我国,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体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利益分配等各方面的变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矛盾、蕴含了一些隐性和显性的冲突。我国政府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促进各类体育运动协调发展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充分发挥了体育宣泄的安全阀功能,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此外,体育宣泄对于维护社会安全、减少暴力事件也有一定的功效。我国的体育宣泄已为减少社会暴力事件、提高社会的安全度做出了贡献。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证明,凡是城市里有重大的体育赛事或电视里转播重大国际体育比赛,街上的行人、公共交通工具上的乘客就大为减少,城市的犯罪率就明显下降。一些国家为了给社会提供一个发泄不满情绪的场合,在一些球场上专门设立了没有座椅的看台,比赛中任观众跺脚、呐喊,把心中的一切郁闷统统宣泄出来,由此产生引起的“场效应”,达到宣泄其情感的目的。

3.体育宣泄可以缓解国际冲突

过去当国家之间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时,往往利用战争来解决争端。现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相互高度依赖,牵一发而动全身,战争已不再是解决冲突的最佳选择。而体育宣泄是消除战争、缓解国际冲突的绝佳手段。通过体育竞赛活动化解国际争端的事例屡见不鲜,古有希腊的“奥林匹克神圣休战”协议:早在公元前776年,为了平息古希腊各城邦间的战火,实现和平,伊里斯的国王、斯巴达国王和比萨国王签订了“奥林匹克神圣休战”协议;今有我国的“乒乓外交”:1971年在总理的大力支持下,中美通过两国乒乓球队进行互访,促进了中美两国的外交恢复,从此结束了两国20多年来人员交往隔绝的局面,使中美和解随即取得历史性突破。

总之,体育宣泄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目标人物的情绪和态度,从而化消极为积极、化破坏性力量为建设性力量,为人类及社会的和平作出一定的贡献。

综上所述,体育宣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到了一定的安全阀功效。当然,不要过高估计体育宣泄的社会安全阀功能,体育宣泄毕竟代替不了社会的道德和法制教育,更代替不了警察和法庭的威慑,体育宣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冲突问题,因此,我们既要反对过度宣扬体育宣泄的安全阀功能,又要反对淡化体育宣泄功能的思想,只有实事求是地看待体育宣泄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充分发挥体育宣泄的安全阀功能,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蒋俊梅.挫折攻击理论及其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启示[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5).

[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06.

第2篇:社会安全含义范文

关键词:应急物流;组织结构;自然灾害;突发社会安全事件

中图分类号:F29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6日

一、应急物流及其机构

1、应急物流的含义。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由流体、载体、流向、流程、流量等要素构成,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

2、产生背景。应急物流是在传统的物流体系受到突发事件的冲击后,因为需求突变产生储备不足、运输能力有限、原材料短缺等问题最终导致失稳的背景下产生的。

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在我国起步较晚,2003年“非典”疫情之前,“应急物流”这一物流术语在中国尚鲜为人知,直至2006年年底,我国第一个从事应急物流的专业组织才筹备成立。

3、应急物流的特点。应急物流一般具有突发性、弱经济性、不确定性和非常规性等特点。它具有区别于一般物流活动的特点:①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②应急物流需求的随机性;③时间约束的紧迫性;④峰值性;⑤弱经济性;⑥非常规性;⑦政府与市场的共同参与性。

4、应急物流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指,对于工作任务如何进行分工、分组和协调合作,表明组织各部分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散状态、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是整个管理系统的“框架”,是组织全体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是组织在职、责、权方面的动态结构体系。

应急物流组织是指专门从事应急物流经营和管理活动的组织机构,既包括组织内部的应急物流管理和运作部门、组织间的应急物流联盟组织,也包括从事应急物流及其中介服务的部门、军队以及政府应急物流管理机构;应急物流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计划、组织和控制物流活动的指导思想,决定应急物流活动的具体运作方式。

二、新疆地区建立应急物流组织结构的重大意义

1、新疆地区基本介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边陲,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1/6,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周边与8个国家接壤,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又成为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保护中国边疆的重要军事基地;新疆是一个民族积聚地,新疆共有47个民族成分,其中,维吾尔族占总人口的45.73%;汉族占39.75%;另外,还有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锡伯族、满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等。

新疆地域广阔,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冬冷夏热,气温变化大,干燥少雨,光照丰富,多风,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天气变化多端,其中干旱、地震、雪灾、沙尘暴、冰雹、重霜冻、洪水等自然灾害众多。此外,众多的民族聚居,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使不法分子利用可乘之机破坏民族和谐,使民族冲突存在,使社会安全存在危机。

2、应急物流对新疆的重大意义。通过对新疆地区的基本介绍了解到新疆存在不容忽视的突发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事件,在应对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的时候,应急物流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应急物流要求指挥的及时到位、应急物资能够在第一时间运往突发地,把灾害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同时,应急物流的组织结构设计的有效性决定着应急物流在突发事件中能否有序有效的发挥作用,组织结构是应急物流系统中的心脏,所以应急物流的组织结构研究对应急物流系统的发展、优化起到很大的作用,基于这个情况,新疆应急物流组织结构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三、面向旅游业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组织结构设计

根据收集的2008年至2012年新疆公布的年度十大大气气候事件,干旱、冰雹、寒潮冻害、大风、雪灾、夏季局地暴雨洪水、沙尘、大雾等恶劣天气频频上榜。

新疆地域辽阔,独特的地貌特点“三山夹两盆”决定了旅游景区的独特与不集中。高大的冰峰雪山集中在新疆三山地带,美丽的湖光山色集中在新疆的北部,高山、沙漠、草原、民风等景观,景色迷人,但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如,由乌鲁木齐到喀什近1,500公里,相当于游历了内地几个省区。以下以2005年新疆天池旅游区发生泥石流事件为例设计研究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组织结构。

2005年8月9日晚18时许,新疆天池旅游区突降大雨,大水和泥石流将通往天池的山路多处冲毁,两个旅游团队的28名福建游客和部分散客被困山上。根据此类事件,我们构建如下应急物流组织结构,以作为优化应急物流组织结构参考,如图1所示。(图1)

各部门功能:

1、景区信息接收处理组。接收受困游客信息,根据实际情况把处理的信息传达给景区指挥中心和景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综合计划组。在本案例中,景区信息接收处理组接收气象局和景区、景区各部门、旅行社传达的天气、游客人数、目前状况等信息,分析整合这些信息。

2、景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综合计划组。根据景区信息接收处理组传达的信息和景区指挥中心的指示,制定出整体救援计划。如在本案例中,制定出需要联系那些部门援助,需要配备什么救援设备,需要派出多少景区工作人员、医护人员等等。

3、景区指挥中心。根据景区信息接收处理组传达的信息和景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综合计划组的计划方案,分派任务直接指挥各部门救援。

4、应急物资组。接受任务后,联系确认景区或政府的物资储备位置和物资数量、品种,及时联系安排运输队伍,确定运输工具、运输人员和运输路线,进行物资的配送、分发;救灾工作结束后及时通知物资储备库及时收集、购买、储备新物资。在本案例中,急需的物资为救生设备、食物、水、和保暖衣物、医药用品,若景区这些物资齐全、数量足够,景区可以自己解决,若景区缺少这些物资,可以请求政府或社会机构帮助。

5、抢险救灾组。景区组织抢险救灾人员或及时联系请求公安部门、消防部门、武警部门等政府部门援救。

6、人员抢救组。景区发生灾害,且新疆旅游景点地理环境复杂,发生自燃灾害极易造成人员伤亡,所以在自然灾害发生景区被困游客的情况下,一定要配备好足够的医疗人员和医药及合适的医疗器械。如本例中,景区如有充足的医疗条件可以直接命令其行动,若无相应的医疗条件,应及时与最近的医院或医疗机构联系请求支援,最大限度地保障游客的安全。

四、社会安全突发事件下新疆应急物流组织结构设计

突发社会安全事件是指因人民内部矛盾而引发,或因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不当而积累、激发,由部分公众参与,有一定组织和目的,采取围堵党政机关、静坐请愿、阻塞交通、集会、聚众闹事、群体上访等行为,并对政府管理和社会秩序造成影响、甚至使社会在一定范围内陷入一定强度对峙状态的。

2009年7月5号,新疆乌鲁木齐发生一起典型境外指挥、境内行动,有预谋、有组织的打砸烧抢事件,造成人民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人民利益遭到严重破坏;根据此类事件我们构建如下应急物流组织结构,以作为优化应急物流结构参考,如图2所示。(图2)

各部门功能:

1、信息接收处理分析组。接收信息,快速分析处理现状,把当时事态发展状况及时分析给指挥部,指挥部接到信息,立即部署作战计划和应急物流预案,迅速指挥各部门进入紧急状态执行相应的任务。

2、指挥部。反恐维稳行动物流保障中心,受军队直接指挥,军队直接制定反恐维稳计划,直接是上级直达下级,新疆地区军事应急物流计划方案应定位为战术、战役备战方案,整个过程处于一级警备状态。

3、应急物资组。根据突发事件性质、规模和执行反恐维稳任务的部队,提高给打击恐怖活动的部队专业武器装备、防暴器材,如防暴盾牌、防暴弹药、防暴服装等物资器材等。采用军队运输单位直达式配送,运输队为军队运输连。以军队物资收集中心、仓库为物资供应点,疆内疆外的军事物资供应点全部形成一个网络能及时地把所需物资运到位,同时反恐维稳应急物流特点根据恐怖活动临时指定、物资需求根据维稳任务单位需求临时指定。

4、日常演习组。军队应不时与政府联合进行反恐维稳演习,提高应对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在事件发生时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应急措施。

5、作战连。控制和制服、组织,遏制不良事态的延续,尽快使事态趋于稳定。

6、人员抢救组。在恐怖袭击发生时,流血事件不难避免,像7.5事件,性质极其恶劣,行人、居民等均受到严重的袭击造成严重的死伤状况,着实需要医院、卫生院等各医疗单位协助救助受害人员。

7、事后处理组。事态稳定后,一系列的后续工作,如本案例中,对的抓捕、审讯以及调查指示人员、头目、原因等一系列工作要紧急处理,同时,要结合各社区、医院、学校等机构安抚受害群众,作心理辅导工作,宣传安稳群众不安的情绪,做好政府补偿工作,尽快使生活、工作、学习恢复到正常。

8、新闻发言组。对于像7.5这类情节恶劣,影响严重的反对民族团结的恐怖事件,国内外都比较关注,为使不让外界散播不真实的信息和谣言,对安抚民心和民族团结不利,应急物流机构要及时向外界信息,保证信息及时被外界所了解。

9、军地联络组。在应对恐怖袭击事件,军队和政府要有一个很好的沟通和联系,以使各项任务更有效地完成。

10、全程信息监控、接收、记录、传达、反馈组。关注整个反恐维稳工作的过程,将整个动态及时反馈给指挥中,使指挥中心能够及时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略计划。

五、结束语

应急物流在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应急物流不管在自然灾害中还是在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应急物流的及时和有效会大大降低人民的各项损失,应急物流组织结构的优化使得应急物流流程更加明了,使应急物流更能发挥它的作用,使得指挥和执行更加有序和有效。

主要参考文献:

[1]欧忠文.应急物流[J].重庆大学学报,2004.3.

[2]朝伟.新疆地区反恐维稳军事应急物流系统研究[J].国防科技技术大学,2011.

[3]曾文琦.对应急物流系统特点的再认识[M].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论文集.

第3篇:社会安全含义范文

关键词:地方政府;协作管理;公共危机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3-0053-02

1 政府危机管理的概念界定

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增多,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主体,时刻都要面对不同程度的危机,而政府处理的危机是属于公共范畴的,被称为公共危机。所谓的公共危机是指“由于内部和外部的高度不确定的变化因素,对社会公共利益和安全生产严重威胁的一种危险情况和紧急状态,那么能够引起这种危机情况的紧急状态的事件就是公共危机事件”。学界通常对“政府危机管理”和“公共危机管理”作为等同的概念,不做严格的区分。但是以张小明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政府危机管理具有双重意义。政府作为一般的社会组织和其他的组织一样也会面临自身体系内外的一些危机状况,比如财政危机、生存危机或人力资源危机等,关于应对这些危机的管理活动是政府危机管理的第一层含义。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这个身份行使社会管理职能时,政府应对的危机是属于公共范围的,是对公共危机的管理,这属于政府危机管理的第二层含义。文中使用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危机管理”不做区分,且是从政府危机管理的第二个层面出发研究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由于公共危机普遍是由地方开始引发和蔓延的,地方政府在预防、遏制公共危机中处于主导地位,本文强调从地方政府的角度分析协作式公共管理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存在状况。

2 地方政府协作式管理普遍存在的原因分析

协作性公共管理“描述了在多组织安排中的促进和运行过程,以解决单个组织不能解决或不易解决的问题”。协作性公共管理从方向上可以分为纵向协作和横向协作。纵向协作强调政府组织内部层级间的协作活动,政府部门直接,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合作;横向合作强调政府和非政府直接的联络和合作,通过伙伴关系、网络、契约关系、结盟、委员会、联盟、公会和理事会,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管理者代表其组织共同制定战略,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本文侧重于研究地方政府的横向协作管理。

奥图尔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为何跨越组织(例如组织间网络的管理),普遍存在且有可能增加的五个重要原因。协作性公共管理普遍存在于地方政府的管理之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公众的需求多样化和政府失灵的矛盾以及协作主体的成长造成的。

处理艰巨或者复杂问题的政策可能需要这样的结构来执行。政府面临的公共危机和问题越来越复杂。问题的环境更加恶劣,单个部门已经不可能独立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更不用说严重的公共危机,协作成为了政府管理的必然选择。

基于政府直接干预范围上的局限性鼓励而不是抑制了基于网络的解决方法。随着社会和市场的发展,公众偏好政府提供更多的服务和产品而同时要求政府减少干预。此外。政府失灵一个重要的体现就在于不能为公众提供个性话的公共产品,为了满足公众的这些需求,政府只有与非政府组织和公民协作才能做到。

政治驱动力诱导出需超越因政策目标而可能必要的联网;行政管理者经常必须平衡清晰集中的项目权威的技术需要与要求包容和更宽广影响的政治要求。

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意识的增强和途径的增多,为政府横向协作管理提供了可能性;组织网络的建立和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为政府间纵向协作提供了平台。

3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协作主体分析

3.1 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非政府组织是指除了政府和企业之外的所有社会组织;狭义的非政府组织是指地方、国家或国际级别上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的、自愿公民组织。文中采用的是狭义的非政府组织的概念。非政府组织从产生开始就与政府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由于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性的特征,在我国政府成为非营利组织获得经费的来源之一。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协作形式主要是采取合作和赋权的方式,关键是利用非政府组织在专业技术方面的优势,取得在危机管理中的更好效果。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发生时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整合作用,由于非政府组织提供的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以公共利益为所有活动的最后依归,能够得到公众的信任,以最快的速度和号召力整合社会闲置资源为地方政府解决危机提供协助。此外,非政府组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社区中的活动频繁,为地方政府解决公共危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国家诚信机制的缺陷和公民志愿精神的缺失成为非政府组织走不出的困境。公共危机的管理中,政府仍然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参与主体起监督和指导作用。然而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甚至不能避免组织内部的寻租行为,更不用说能很好地监督和避免非政府组织在危机管理中谋取私利。

3.2 营利性组织

营利组织主要是指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组织,在地方治理理论中,企业作为政府协作的对象,主要以外包和委托的形式纳入地方政府管理的领域。营利性组织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利润最大化,提供的是多样化的私人物品。营利组织的高效性和对环境变化的高度适应性是区别于政府低效、反应迟钝的特点。现代政府面临的是更多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不仅要对公共危机事件作出快速的反应还要解决手段陈旧的问题。营利组织在这方面的优势弥补了政府的不足。公共危机管理是有一个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危机发生前和发生中更多的是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力量,但在危机发生后的重建阶段,政府需要营利组织通过契约和合同的形式将政府的部分工作外包给企业去完成。政府将危机管理的部分职能转移给企业,并不意味着放弃所有的监督管理权。与政府的协作关系并不能改变营利组织追求私利的特性,为避免营利组织的外部不经济行为,政府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协作模式,以达到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我国政府在管理中往往重结果不重投入,就会出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对等的结果。

3.3 公民

政府与公民的协作关系主要体现在公民和政府协调合作共同创造社会安全文化和在应对危机意识和能力上的提高。群众的危机意识、危机预防能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是影响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的重要因素。公民是公共危机的直接受害者,社会安全文化是需要在政府的管理下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在公民的广泛和积极参与下形成的,反映了一种社会的伦理和文化。在预防公共危机的管理中建设安全文化有三层次的要求:一是观念意识,主要是社会管理者和民

众一起培养起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理念,只有在观念上形成了预防公共危机的意识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公共危机的发生,很多危机都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二是行为文化方面,行为文化是观念的反映,同时又作用于观念,“公民社会”的发展使公民增强参与政府管理的积极性和增加了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公民行为文化的发展为公共危机管理中快速动员社会提供了基础保障;三是制度文化方面,政府在长期的安全文化的培养和管理中形成有效地管理制度,为创造良好的社会安全环境提供制度的保证,为社会的安全创造良好的环境,出现社会、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协作关系。

4 地方政府协作管理的困境

4.1 公共危机协作管理的责任问题

责任是一个控制问题,明确责任是协作管理的难题。在官僚制体制内,组织的层级结构极其严密,严格规定了不同层级和职位的职责。而在协作性管理中纳入的主体本身是处于体制外的组织。这些政府组织外的组织要承担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中的部分职能的时候必然存在责任的分配问题。政府不管与那个协作主体合作都要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其他主体是否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要的话责任的大小如何分配,这是协作管理中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多组织条件下的责任丧失出现在合同关系中,现在已经大量存在。最让人担忧的是合同组织的雇员会追求与政府不一致的目标,实际上也存在这种不一致的现象。凯特尔描述了合同关系中的这种不一致的情况,他认为合同外包的哲学假定是,政府与承包人的基本关系是委托关系,受委托的主体是在政府的有效监督下进行管理的。现在存在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委托关系的双方达成一个不受政府约束和监督的内在的隐性的关系,致使行政监督和委托关系发生断裂。在法律和制度健全的发达国家会出现这种情况,中国同样也会出现这样的困境。由于体制上的漏洞,为政府管理者的寻租行为找到了机会。政府重结果轻投入的导向性为协作的破裂制造了更大的可能性。

第4篇:社会安全含义范文

关键词:期待可能性;罪过;刑法解释;社会安全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143-03

“期待可能性是向对强有力的国家法规面前喘息不已的国民之脆弱人性倾注同情之泪的理论。”[1]作为一项渊源于大陆法系对人性弱点发挥补偿性机能的免责理论,期待可能性的人道主义光辉对中国刑法学界的吸引力似乎也越来越大,然而,学者们对该舶来品的高度期待是否合适?基于域外、域内两个层面,我们要做一种反向思考,即在个人自由与社会安全的永恒冲突中,适度倾向于社会安全虽未必是最优的判断,但至少是当前中国刑法的一个最稳妥的选择。

一、期待可能性在域外刑法视域中之萎缩现状与省思

1.理论喧嚣难掩实践冷眼

期待可能性理论发端于德国一个世纪前的“癖马案”,它对人性的关怀及其所流露出的富有浓重温情的人性光环至今仍为中外学者们津津乐道。然而,理论的喧腾却难掩当今实践的冷眼,学说上的认知程度与其实践生命力之间依然有莫大的差距,期待可能性在审判实践中已经在向没落态势蔓延。“今天,该理论已经变得无足轻重了”[2],尽管刑法典中明确规定了期待可能性,但实务部门似乎从未将其拔高到普遍的宽免事由适用,“像往往所担心的一样,无限制地适用期待可能性理论有招致刑法的软弱化之虞”[3],在这个意义上,现今德国刑法学界较为一致的倾向是限缩期待可能性的适用范围,反对将其做超法规适用,实践部门亦严格在免责紧急状况的框架下有限度地执行期待可能性的标准[4]。

在日本,学界对期待可能性的热衷与法院的冷淡也形成鲜明的对比。二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期待可能性一度成为日本罪责免除的重要学说,学界亦对其超法规责任阻却事由的地位予以承认。然而,除在战后初期有下级裁判所的判例肯定过该理论之外,最高裁判机构却从未正面肯定过因缺乏期待可能性而做无罪的判决,就像其在1958年11月4日的判例中所言“即便承认期待可能性理论,但只要被告人的行为符合构成要件、违法且被告人具有责任能力以及故意、过失,而没有法律上认可的排除责任事由的话,就必须指出足以否定其罪责的证据……因为没有期待可能性而排除责任的场合极为罕见,而且,随便适用期待可能性理论会招致刑法的软弱化,因此,必须慎重。”[5]就算在某些维持原审无罪判决的场合,最高法院也采用别的理论进行处理。随着战后社会、经济混乱的终结,在下级法院的判决中期待可能性的作用也在逐渐缩小,并逐步淡出了实务部门的视野[6]。总之,法院审级的限制及社会时代的变迁已使期待可能性在日本的审判实践中渐行渐远。

2.困境省思及现实警示

期待可能性之所以在德日司法实践中日趋明日黄花,主要根源于其概念虚无和标准模糊的弊病。首先,期待可能性概念具有高度的涵盖性,这也意味着它的抽象性和虚无性,必然有损于法治国所追求的法律明确性,并可能导致审判实践中对其恣意滥用。同时,身为一个具有开放性范畴的免责理论,其本身的判断标准有模糊暧昧之嫌,何以确定影响期待可能性因素的客观情状的异常性?如何衡量附随情势所达致的行为人内心的受涉性?没人可以给出具体量化的标准。一旦这种伸缩性极强的标准被推至极端,势必给刑法的稳定性带来灭顶之灾,刑事普遍正义与刑法的一般预防功能均将无以实现。德国学者耶塞克称“该理论已经无足轻重”虽有言过其实之虞,但现在看来,其所以受到诟病也在情理之中。

二、期待可能性在域内刑法语境下之尴尬处境与根由

1.理论背景与时代有脱轨之嫌

从理论渊源上讲,由德国学者所倡导的期待可能性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在那个时代追求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以效率为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谋求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中的领先地位是时代的主旋律,过度追求生产价值导致产业工人保护制度的缺失,广大劳动者的利益日益处于边缘化的地位,故而,作为后盾法的刑法基于对人性的怜悯之心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补偿也就理所应当,期待可能性便天然地成了刑法医治劳动保护制度缺失的“偏方”,此种情形对于战后民生凋敝的日本同样适用。时过境迁,在社会发展相对完善的今天,国民在法律范围内通过正当渠道表达诉求的途径日趋多元,适用期待可能性解决的情形已是少见。面对风险社会的降临,刑法也必然要重新做出价值遴选,作为维护社会安定最有力的手段,刑法不应再一味醉身于期待可能性的人性光环,理应把社会安全利益置于首选,一视同仁地期待公民遵守规范。毕竟,当初的德国之所以认可期待可能性主要动因在于有倾向地弥补民众疾苦,而我国在当前经济平稳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的社会环境之下,再倡导具有独立理论价值的期待可能性显然不合时宜。

2.哲学根基隐含道德风险

任何犯罪在某种程度上说都存在不得不为之理由,然而,百分之百的理解必然导致百分之百的无责任。期待可能性自身的缺陷使其极像一个“无底的口袋”,任何人的犯罪之行都可纳入其中,这必然是一个值得警惕的危险倾向,至少令当前社会陷入了一个鼓励弱者犯罪的道德风险。可以说,期待可能性在本质上是一种单向度的个人主义思维,它把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公共利益之上,尤其在涉及重大人身利益、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的犯罪中,一味地为期待可能性让路,无疑使现代刑法的人本取向与制度救济的多元化之路无足轻重,换言之,在期待可能性的视野下,看似无期待可能之人在完全能够采取其他措施脱离窘境之时,却依然可以把自己的痛苦转嫁给无辜的公众,且并不因之遭受惩处,这是极其危险的。只能说,在任何人的生命健康都具有不能承受之轻的压倒性地位时,在我们无法预期和控制适用期待可能性的危险成本时,压缩其适用空间就是最安全的选择。

3.概念与标准潜在先天弊端

期待可能性自身的理论特性是内涵模糊、极具抽象性。在其发源地德国,期待可能性概念被理解为“自由的法律科学概念”而适用,作为一个与自由价值法学相联系的概念,即便期待可能性后来获得了法律规范的地位,其内涵模糊、外延不清的理论特征也决定了人们很难对它的实质内容进行客观、准确的界定。另外,期待可能性的人性根基也使它的内涵充满了伦理性和价值的相对性,这便极易模糊刑法与道德的分界,势必冲击刑法规范的稳定性和国民的预测可能性。判断标准之主观性同样令期待可能性饱受批评。责任的判断必然是实质、个别而非类型化的,期待可能性之有无本来就是立足于被期待人自身之立场、对行为时之特别情况给予的特别考虑,尽管西方学者曾提出期待可能性判断的行为人标准、平均人标准和国家标准等观点,行为人标准无疑更切罪责判断的实质和初衷,成为目前采纳的通说。然而,行为人标准内在的主观化、感性化又是期待可能性难以攻克的顽疾,极有可能使判断堕入极端的个别化的深渊。何况,让法官去探求具体行为人在行为时的真实心态同样是不合实际的。

4.难以契合现行犯罪论语境

一方面,在我国犯罪构成要件内,期待可能性并不能得到良好栖息。学界比较典型的做法是将期待可能性置于犯罪主观方面的罪过中来探讨,无期待可能性便阻却罪过进而阻却责任。这种做法显然忽视了我国犯罪论语境下以社会危害性为根基的实质罪过与大陆法系下中性无色的形式罪过的差异,用西方这种“事实价值二元论”视野下的期待可能性来分析我国“事实规范相统一”思维方式下的罪过性,难免陷入理论交叉重叠的窘境。另一方面,在我国犯罪构成要件外,现有理论对期待可能性同样容纳乏力。当前有学者主张的将期待可能性置于我国刑事责任中,同样很难与我国通说的刑法理论兼容:首先,期待可能是用客观情况判断行为人主观罪过的理论,能同其紧密相联的仅是罪责判断问题,但我国的刑事责任理论被视为同犯罪论、刑罚论并列的理论范畴,完全迥异于大陆法系同罪责相关的责任论,其仅是成立犯罪后的法律后果,必然无期待可能性的立足之地。再者,用超法规的期待可能性排斥行为罪责,势必动摇构成要件作为我国刑法定罪依据的唯一性和终局性,架空我国犯罪构成的实质性,陷入否定定罪标准一元化的困境。由于历史因素,我国刑法带有较多的前苏联刑法色彩,前苏联刑法学家将心理责任与规范责任的冲突等价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把罪过当作客观存在的事实而非以法官意志为转移的评价性范畴。由此,同样以唯物主义辩证法为指导的中国刑法理论,在前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刑法体系影响之下,便顺理成章地抵制了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规范责任论,进而抵制了期待可能性。

三、期待可能性问题在我国刑法中的解决办法

1.我国刑法已包含类似人性关怀的理论设计

其一,我国刑法中的刑事责任理论建立在相对意志自由的哲学根基之上,与期待可能性解决问题的实质有一脉相通之处。正如犯罪学大师马里奥・帕加诺所言“一个人应对其所犯的罪行负责;如果其在犯罪之际,只有1/2的意志自由,应当负1/2的责任;如果只有1/3的意志自由,则只负1/3的责任。”期待可能性正是通过对客观情况的分析,确定行为人行为时的意志自由情况,进而反映其主观恶性并确定刑事责任。当然,绝对的自由并不存在,现代刑法更多的以行为时的选择自由来判断相对的意志自由,否认行为时意志自由的可选择性就不存在适法行为的可期待性,也就无须承担刑事责任。可见,我国刑法虽没有期待可能性字样,但刑事责任下“法不强人所难”的人文理念却一直弥散其中。

其二,我国刑法的排除犯罪性事由与事后不可罚理论本身蕴含着人性宽容的精神品质。对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义务冲突、被告人承诺等阻却犯罪的正当化事由,我国刑法一直有排除社会危害性或排除犯罪性理论为其提供理论支撑;对于不可抗力、意外事件等无罪过行为,亦可通过罪过理论在法律上给予谅解;对于行为人犯罪后的窝赃、销赃、指使毁灭伪造证据等事后不可罚行为,可通过一罪性的吸收犯理论、尚未侵害新法益的法益侵害理论或犯罪客体同一性理论阐释,另不再评价为犯罪,这便从实践的角度表现出刑法对深陷犯罪境地之人趋利避害本能的理解和尊重,在很大程度上与期待可能性异曲同工。

其三,姑且将期待可能性作为一种刑罚轻缓化的法理依据,也会陷入与我国犯罪论体系下既有的刑罚轻缓化之法理交叉重叠的窘境。现有社会危害性、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被害人过错等理论与系属期待可能性范畴之内容并无实质分界,另行引入期待可能性实乃不必要。何况,刑法在量刑时必然会对犯罪原因、目的、动机等系属情节的因素予以考察,此处的情节显然不限于法定,作为刑罚恕免因素的、超法规的期待可能性理念无疑已被含纳其中。

2.通过现有理论完全可以解决期待可能性问题

一个法律问题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理论进行分析,很多时候并非一定用期待可能性才能实现人性关怀之目的。我国刑法完全可以通过罪过理论、刑法实质解释论应对期待可能性所欲解决的问题。

其一,采用罪过理论可以实现期待可能性的合理目标。在主客观相统一的犯罪论视野下,我国刑法中的罪过是事实与价值的糅合体,不像大陆法系下的罪过,即使存在故意过失的心理事实,仍需依期待可能性作出规范上的否定评价。可以说,我国犯罪论语境下的罪过本身就已涵盖了期待可能性思想,只要谨慎地判断行为人是否具备罪过,实际上就暗含了刑法对其选择实施某种行为值得谴责与否的规范评判,何况在判断行为人罪过时,若着重从客观方面考虑其做出某种行为是否受到客观环境的强制或压迫等因素,该评价同样就更显人性,这便与期待可能性的处理思路如出一辙。

其二,通过实质解释完善我国刑法规范的人性内涵。社会的发展必然导致刑事案件适用法律愈加复杂,一味的将问题归咎于制度的疾患或许并不合理,不顾一切的批判甚至修改现行刑法亦非理智之举。在法制的实然离应然还有差距的今天,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不超出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下,尽量以善意将其朝着正义的方向解释,努力采用各种适当的方法将刑法解释为良法、正义之法,当然也是人性之法。这或许并不排斥以隐藏在条文背后期待可能性法理发挥对刑法的解释论机能,正如德国的雅科布斯教授所言“不可期待性事由仅是免责的例外的解释”,如此,作为一种实质解释理念,期待可能性也仅严格限于法律的范围内发挥解释论机能而已。

四、结语

鉴于期待可能性在域外刑法视域中的衰颓现状和在我国刑法语境下的尴尬窘况,鉴于我国既有刑法理论已然体现了人性色彩,期待可能性在当下中国应当缓行。通过既有理论解决期待可能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安抚了风险社会下民众对社会环境的担忧,体现了我国刑法为控制犯罪侵害、确保社会安全所做的最大努力。毕竟,刑法真正应该做的不只是对行为人表示怜悯和慈悲之心,更要赋予他们在左右为难的困境中竭尽善意之责任,由此,刑法基于期待可能性对人性所掬的刑法的“同情之泪”就不应泛滥,否则酿下的苦酒不仅仅是道德的困惑,也将是刑法的悲哀。

参考文献:

[1][日]大仁.犯罪论的基本问题[M].冯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168.

[2][德]海因里希・耶塞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M].徐久生,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603.

[3]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56.

[4][日]大谷实.刑法总论[M].黎宏,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67-268.

第5篇:社会安全含义范文

【关键词】 建设 幸福之都 幸福指数

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研究和探讨幸福指数具有重要意义。幸福指数是衡量一个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指标。一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最根本的标准是这个社会是否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是否能够为人们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是否坚持社会发展目标上的以人为本。[1]

一、幸福指数的含义

幸福感是由人们所具备的客观条件、需求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它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其一,它是人们对生活总体以及主要生活领域的满意感;其二,它是人们所体验到的快乐感;其三,它是人们由于潜能实现而获得的价值感。幸福感是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的有机统一。从形式上讲,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表现为客观主体自觉或不自觉地自我反省,而获得的某种切实的、比较稳定的心理感受;从内容来讲,幸福感是人们所体验到的一种积极的存在与发展状态。

二、当前影响人们幸福指数提高的主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财富的积累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无论是人们的收入、就业、社会保障,生活水平、健康状况、人际关系、个人事业成就感,生活的安全感和对工作的满意度等等都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升,人们比过去拥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更高的幸福指数[2]。我们认为影响民众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六大因素。

生存质量状况。主要有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接受社会救济比例、人身财产保护满意率、社会参与率、居民消费价格(CPI)满意率等。

身心健康状况。主要有人均寿命、病死率、精神病发病率、食品卫生达标率、医疗状况满意率等。

婚姻家庭状况。 主要有婚姻和家庭满意度、离婚率、子女孝敬满意度、居住方式满意度、家庭成员数量满意度、儿女就业满意度等。

职业发展状况。主要有职业满意度、工作现状和工作环境满意度、平均工资水平、失业率、跳槽频率等。

人际社会状况。主要有对政府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人际交往满意度、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自身价值体现满意度;群众办结率、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满意度等。

环境条件状况。主要包括反映生态建设情况的森林覆盖率、退耕还林情况反映环境污染和保护情况的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单位能耗指标、环境治理达标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3]。

三、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建设幸福之都的途径和措施

(一)切实解决影响幸福感的最突出问题――贫富差距问题

提高全民幸福指数必须正确处理好全体民众的利益关系。要适度调节收入分配和利益享受机制,要“保低”――保障并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控高”――调控过高收入,“打非”――打击并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对垄断行业收入、福利待遇过高,个别行业暴利经营、非法经营等影响社会公平的客观因素进行合法调节,缩小收入差距,缓解社会矛盾压力。同时,要把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民生之本、和谐之基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增强广大市民的主人翁地位感和成就感

加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政务公开等民利保障体系的建设,同时加强机关的作风建设、效能建设、廉政建设,积极推进政务创优工程,民主参与工程,切实做到体察民情,尊重民意、集中民智、汇聚民力、发扬民主,最大限度地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成就感。要进一步强化公共管理职能,完善公共服务职能,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公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三)建设经济强城,不断提高广大市民生活质量的满意度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和民众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就谈不上民众的幸福感。大力发展经济,不断积累社会财富,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瞄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水平,加快构建南部沿海经济走廊,整合钢铁资源打造七大主导产业链,建好科学发展示范区,在富民强市中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四)大力发展公益事业、强化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个体与社会的和谐融合度

致力于“幸福学”研究的芝加哥大学教授奚恺元在接受《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人们幸福与否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很多和财富无关的因素”。这说明,经济越发展,非物质因素对幸福的影响就越来越大。国际经验也明,在人均收入1000美元之后,人民对公共服务包括公共医疗卫生、公共教育、社会保障、环境、安全等方面需求会越来越迫切,反应也会越来越敏感。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有序,广大群众拥有社会安全感的前提下,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以解决住房、看病难、上学难、工作难等“四难问题”为突破口,完善社会保障、救助、帮扶三大体系,大力推进安居工程、扩大就业工程、社保扩面工程、教育辅助工程、全民健康工程、诚信平安创建工程,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健康服务水平,和谐人际关系,提升人民群众对家庭、对工作、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

(五)形成幸福指数调查评价长效机制,持续推进幸福之都建设工作

要从长远和战略上关注和提升幸福指数,注重从体制机制上保障幸福长效。要建立制度,采用幸福指数对城乡居民的主观生活质量、不同地区或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主观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目的在于对以往的发展思路与政策选择进行评估,为现行政策的调整和未来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据。要将幸福指数写入城市发展纲要,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不仅要确定国民生产总值的预期目标,同时也要确定国民幸福指数的预期目标。要在探索中密切关注市民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幸福指数”的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下转第99页)

(上接第34 页)

[1] 罗新阳.幸福指数:和谐社会的新追求[J].桂海论丛,2006,22 (6):21-24.

第6篇:社会安全含义范文

大家好!

迎着冉冉升起的太阳,十里矿区洒满朝霞。连绵起伏的大山中,走出一群提着电石灯的矿山人。作为班组工人中的一员,站在这里发言,我感到非常荣幸。

大家都知道经营企业不是一个人的事,管理企业也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所有的人分工合作和共同努力。每个人都是分子,而班组就是我们的大单元。只有我们班组健康发展了,整个企业才能健康地发展。

如何才能使我们的班组健康成长?俗话说“群雁不乱靠头雁,羊群不乱靠头羊”,“万马奔腾,需一马当先”。一个优秀的组班,一定有一个了不起的组班长。班组长在生产一线,最接近工人,对每一名工人的素质和安全意识及生产现场状况,也最了解,对“三违”现象看得最清,发现最早。平时只要我们的班组长能在现场生产过程中多留一个神,多说一句话,多提一个醒,多一点查看,巨大多数事故就可以避免。而且组班长的言行直接影响到班组成员对待工作的态度、工作质量的好坏和工作效率的高低。我们班组的同志,刚开始,对高强度的工作大不适应。工作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需要学习的东西多。在班组成员的带领下,学习到要调整好积极的心态,发挥工作激情。将感恩社会和对企业负责任的心带入本职工作中,他积极向班组老师傅学习工作所需的技术技能,不断充实自己。虚心好学,努力奋进,积极参加公司培训,最终他以优异的考核成绩,成为了班组中的骨干。由于他的表现出色,使得班组曾多次被公司评为先进工作班组,得到同事的一致好评。

班组建设也需要激励的班组文化。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加强班组建设的过程中,生产班组要重视培养先进典型、树立典型、宣传典型的效能,并运用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比学赶超,建立争当先进的创建机制。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在创建先进班组活动中,不搞一刀切,而是采取了有的放矢、因组而宜、突出亮点、形成特色的工作机制,使先进班组的经验近在咫尺、真实可信、学有方向、赶有目标。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我们班组,我们依靠团结的力量,信奉工作迅猛不失章法,高速不失稳健,创新不失本分,激情不失理性,才能称上真正优质的班组风采。而优质的班组风采得益于先进的团队。我们班组对班组成员的职业生涯进行很好的规范,提出高效的要求。

安全文化是煤炭企业工作的灵魂,平平安安上班,安安全全回家,咱们的工作不少人常年在外奔波,与亲人聚少离多,想想两鬓班白父母的惦念;想想年轻妻子苦苦的期盼;想想年幼孩子殷切期待,要使我们深深认识到“安全”这两个字的重要含义。所以我们更需要从自身做起,做到懂安全、会安全,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认识转变。

第7篇:社会安全含义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现在,计算机通信网络以及Internet已成为我们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网络被应用于各个方面,包括电子银行、电子商务、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信息服务业等都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安全性是互联网技术中很关键的也是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在网络广泛使用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了解网络安全,做好防范措施,做好网络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一、网络安全的含义及特征

(一) 含义。

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二)网络安全应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

保密性:信息不泄露给非授权用户、实体或过程,或供其利用的特性。

完整性:数据未经授权不能进行改变的特性。即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修改、不被破坏和丢失的特性。

可用性:可被授权实体访问并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当需要时能否存取所需的信息。例如网络环境下拒绝服务、破坏网络和有关系统的正常运行等都属于对可用性的攻击。

可控性:对信息的传播及内容具有控制能力。

可审查性:出现的安全问题时提供依据与手段

二、网络安全现状分析和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

(一)网络安全现状分析。

互联网和网络应用以飞快的速度不断发展,网络应用日益普及并更加复杂,网络安全问题是互联网和网络应用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网络攻击行为日趋复杂,各种方法相互融合,使网络安全防御更加困难。黑客攻击行为组织性更强,攻击目标从单纯的追求“荣耀感”向获取多方面实际利益的方向转移,网上木马、间谍程序、恶意网站、网络仿冒等的出现和日趋泛滥;手机、掌上电脑等无线终端的处理能力和功能通用性提高,使其日趋接近个人计算机,针对这些无线终端的网络攻击已经开始出现,并将进一步发展。总之,网络安全问题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影响将不断扩大,很难在短期内得到全面解决。总之,安全问题已经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网络安全如果不加以防范,会严重地影响到网络的应用。

(二)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

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威胁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对网络中信息的威胁,也包括对网络中设备的威胁,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人为的无意失误。如操作员安全配置不当造成系统存在安全漏洞,用户安全意识不强,口令选择不慎,将自己的帐号随意转借他人或与别人共享等都会给网络安全带来威胁。二是人为的恶意攻击。这也是目前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比如敌手的攻击和计算机犯罪都属于这种情况。三是网络软件的漏洞和“后门”。任何一款软件都或多或少存在漏洞,这些缺陷和漏洞恰恰就是黑客进行攻击的首选目标。绝大部分网络入侵事件都是因为安全措施不完善,没有及时补上系统漏洞造成的。此外,软件公司的编程人员为便于维护而设置的软件“后门”也是不容忽视的巨大威胁,一旦“后门”洞开,别人就能随意进入系统,后果不堪设想。

三、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对策措施

(一)明确网络安全目标。

要解决网络安全,首先要明确实现目标:

(1)身份真实性:对通信实体身份的真实性进行识别。(2)信息机密性:保证机密信息不会泄露给非授权的人或实体。(3)信息完整性:保证数据的一致性,防止非授权用户或实体对数据进行任何破坏。(4)服务可用性:防止合法拥护对信息和资源的使用被不当的拒绝。(5)不可否认性:建立有效的责任机智,防止实体否认其行为。(6)系统可控性:能够控制使用资源的人或实体的使用方式。(7)系统易用性:在满足安全要求的条件下,系统应该操作简单、维护方便。(8)可审查性:对出现问题的网络安全问题提供调查的依据和手段。

(二)采用相应网络安全技术加强安全防范。

(1)利用虚拟网络技术,防止基于网络监听的入侵手段。(2)利用防火墙技术保护网络免遭黑客袭击。(3)利用病毒防护技术可以防毒、查毒和杀毒。(4)利用入侵检测技术提供实时的入侵检测及采取相应的防护手段。(5)安全扫描技术为发现网络安全漏洞提供了强大的支持。(6)采用认证和数字签名技术。认证技术用以解决网络通讯过程中通讯双方的身份认可,数字签名技术用于通信过程中的不可抵赖要求的实现。(7)采用VPN技术。我们将利用公共网络实现的私用网络称为虚拟私用网VPN。(8)利用应用系统的安全技术以保证电子邮件和操作系统等应用平台的安全。

(三)制定网络安全政策法规,普及计算机网络安全教育。

作为全球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美国非常重视信息系统安全,把确保信息系统安全列为国家安全战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加强网络基础架构保密安全方面的政策措施。因此,要保证网络安全有必要颁布网络安全法律,并增加投入加强管理,确保信息系统安全。除此之外,还应注重普及计算机网络安全教育,增强人们的网络安全意识。

四、结语

总之,网络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涉及技术、管理、使用等许多方面,既包括信息系统本身的安全问题,也有物理的和逻辑的技术措施,一种技术只能解决一方面的问题,而不是万能的。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已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人类社会各种活动对计算机网络的依赖程度已经越来越大。增强社会安全意识教育,普及计算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水平,改善其安全现状,成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杨义先.网络安全理论与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第8篇:社会安全含义范文

关键词:湖北省高校 大学生 体育品牌 体育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b)-0233-02

“以钱换健康”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消费者们逐渐追捧运动消费,并将之视为一种时尚。就运动品牌而言,青少年是目前最大的消费群体,而且他们在体育用品上的花费越来越追求多样性、时尚性。现在,绝大多数青少年将体育上的消费视为与时尚接轨的标准。当然,这些青少年对体育用品的承受力也会遭到一定的限制,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们的费用基本上是来自于父母的,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大学生们对体育品牌的青睐往往与其最终选择的实物大相径庭。但是,他们对品牌的倾向会对将来体育市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 体育品牌论述

1.1 品牌的定义

品牌“brand”一词来自于古挪威文,表示“烧灼”。品牌特指名称、专业用语、标的、图符以及其组合,是专门用来区别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同时可以用以作为与其他竞争者相抗衡的核心竞争力。

1.2 体育品牌的含义

市场上售卖的与运动有关的体育用品所注册的名称就是体育品牌,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许多运动品牌也随之荣升为国际型品牌。常见的有耐克(NIKE)、李宁、361度等。

1.3 体育品牌的分类

依据运动品牌的内部意义、外部含义和产业结构的特点,运动品牌主要包含三层,分别是内部核心品牌、结合的支持品牌以及外部产业品牌。其中,赛事和运动员是内部核心品牌的两大支撑部分,运动物品及设施是支持品牌的内容,而与体育有关的旅游、赛事安排、媒体等,则属于外部产业的内容。我们探究的关键在于企业在体育市场中探究并创建的,被社会一致认同的,比其他运动产品更有竞争力的,且社会认可度较高、社会效益较高、社会商标较高的产品。

2 湖北省高校大学生对体育品牌的消费动机

2.1 动机的含义

动机,心理学将其归属为有关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它一般是名词,而作动词时表示“激励”。组织行为学表示,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发和鼓励,使人们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使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动机是一种内在的前进动力,专门用来激励并维系个人活动的。动机包含内驱力和目标两个内容。动机拥有激励、指向以及强化三种作用。而人们的动机往往体现出原创性、内部性、社会性等特点。

2.2 动机的理论解读

社会从各个层次探究了动机,而马斯洛需求理念、内驱力理念、双因子理念等是当今社会比较常见的几种理论。马斯洛需求理念将生理、安全、社会、受尊重程度、自身价值的层级按高到底进行了划分。

3 湖北省高校大学生对体育品牌的消费动机的总体情况

按照问卷调查量化分析得出的百分点,我们关于不同的动机的统计为,有27%是“对体育运动存在兴趣”,17.7%是同“消费换身体健康”,15.8%支持“维持健美的形体”,10.8%的人认为是“社交的需求及友情的培育”,而“赶时髦”占8.6%,“明星效应”占7.5%,“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占6.6%,以及“发泄不良情绪”占5.9%。

马斯洛需求理念认为生理和安全两个需求层次包含“消费换健康”以及“维持健美的形体”,特别是“消费换健康”也是发展性消费的一种,属于理性消费。一般地,虽然被访问者的运动消费动机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可是生理及社会安全方面的动机依然位于主导地位。

4 湖北省高校大学生对体育品牌的消费现状

4.1 湖北省高校大学生的体育品牌选择

按照问卷调查量化分析得出的百分点,湖北省高校大学生的品牌选择排序“国内品牌(35.1%)、国外品牌(18.2%)、普通品牌(23.5%)、一般品牌(20.3%)、其他品牌(2.9%)”,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被访问者青睐的运动品牌大多是国内品牌。结果表明访问对象不一样,其在对国内外品牌的挑选上也不一样。此类情况也许和消费者自身的经济情境、个人爱好以及家庭环境的作用相关。

4.2 湖北省高校大学生对体育品牌的消费不满意的主要原因

按照问卷调查量化分析得出的百分点,湖北省高校大学生体育品牌的消费不满意原因排序“质量差(36.1%)、买到假货(20.3%)、售后服务差(17.4%)、他人评价不高(15.9%)、性价比低(10.3%)”,由此可以看出,被访问者不满意的最主要的3个缘由分别是质量差(36.1%)、买到假货(20.3%)以及售后服务差(17.4%)。

4.3 湖北省高校大学生对体育品牌的消费地点选择统计

对于体育品牌消费地点的选择,湖北省高校大学生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偏好性,在各大商场消费的情况都存在过。在和各大高校的学生进行会面时我们发现,大学生在周末出校门的占48.9%,他们基本都是去各个卖场,而这些卖场就有各个体育品牌店。

4.4 湖北省高校大学生对体育品牌的消费金额调查结果统计

调查发现,基本上各个学校的大学生在体育用品方面的单次支出都达到了100元,我们还发现有19%的学生在此类项目中的单次支出竟然超过了1 000元。

4.5 体育品牌文化拓展了湖北省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定向

调查显示,固定在某2~3个体育品牌消费的大学生占18%,而固定购买一个体育品牌用品的学生占26%,但是他们有时会改变品牌,但是只消费一个体育品牌用品的大学生占21%,而认为品牌无关紧要的占35%。

5 结语

在面对体育品牌的诱惑时,湖北省高校大学生应该能够把握住自己,在消费相对合理的范围内,利用体育品牌带给自身物质与精神满足感。在一定的生存范围内能够合理地利用现有的经济能力,从而正确引导湖北省高校对体育品牌做出合适的选择,避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参考文献

[1] 吴小茹,吴纪饶.对我国大学生运动鞋品牌消费的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8):59.

[2] 陶群.大学生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的分析[J].消费导刊,2008(4):62-63.

[3] 戴斌辉,高维.男大学生运动服装消费行为研究[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院学报,2010(9):33-36.

第9篇:社会安全含义范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时才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

这次实习虽然时间只有两年,但我觉得这样的经验却是很宝贵的。我零距离的接触到了煤矿工作者的生活,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了解到做一名好矿工的不易,每一吨煤、没一米进尺里都有这些矿工辛苦的汗水。他们的生活规律完全被打乱,有时为了井下生产连饭也顾不上吃,正是有了这些敬业的煤矿工作者的努力,才有了今天平煤的强大发展。经过这次的实习,让我对矿工这个职业更加肃然起敬,更想加入到他们的行列,成为一名优秀的矿工。

下面我就吧实习情况做以总结报告:

一、实习单位简介:

平煤集团公司现有生产矿井14座,201x年原煤产量2669万吨;选煤厂3座,精煤生产能力500万吨/年。公司资产总额114.7亿元,年销售收入76亿元,先后荣获全国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煤炭行业质量信得过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等荣誉,在201x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222位。企业设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级矿山救护中心、国家A级劳动安全卫生评价咨询中心。

平煤集团以“以煤为主、相关多元化”为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逐步建成煤炭主业突出、煤电一体化、核心竞争能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特大型能源企业,成为国内重要的火电基地、煤化工基地和冶金用煤基地,步入全国企业百强行列。

二、生产知识-——采煤机

参考采煤机课本15页:抄习题及答案——2,什么是综合机械化采煤?它有什么特点?和3、5、7题及答案。

三、生产知识——综掘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