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安全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老旧住区 公共安全 机动车位 改造
中图分类号:DF622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老旧住区所占全部住宅总量的比重逐渐增大,由于建成时间较早,这些老旧住区在舒适度、安全性方面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国家对部分老旧住区进行了或即将进行改造。而在老旧住区的公共安全改造方面,机动车停放问题显得尤为棘手。
2.老旧住区停车现状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私人小汽车,但是在私家车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停车问题变得越来越困难。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早期规划考虑不足、历史原因等,如今这一尴尬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停车位数量不足
在许多已经建成的居住小区内,由于原有小区规划中未能预测到私家车的增长速度,普遍缺乏对汽车停车的考虑,使得小区内停车位不足,汽车占道、抢道,甚至堵塞消防通道的现象严重。
2.2道路宽度不满足规范要求
老旧住区的路面宽大多为6-7米,,刚好够两辆车相对行驶,但是大多数道路都被路边平行停车位挤占,除去路边停车位的宽度,大约仅剩4米左右供人和车行驶,这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早晚上下班人流高峰期,埋下了安全隐患,影响住区的公共安全。
目前,老旧住区内老人、小孩被私家车撞伤、死亡等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由于道路宽度过窄,停车位不足,私家车占用消防通道,导致火灾发生时,消防车无法进入,未能及时灭火,居民生命和财产都遭受严重损失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2.3建筑布局不合理,停车效率不高
类似2.2中提到的事故在老旧住区频发,究其原因除了司机、监护人的疏忽外,主要还是因为这些老旧住区建筑布局不合理,停车效率不高。老旧住区里面居民多以老人、小孩为主,而楼与楼间距过小,消防通道狭窄,在小区建筑布局不允许的情况下,私家车强行“见缝插针”停车,出入小区就会给居民生命安全造成极大隐患。同时由于私家车占用消防通道,使得小区发生火灾时,消防车无法顺利进入,错过最佳救援时间,给居民造成无法估量的生命财产损失。
3. 解决老旧住区机动车位问题的措施
大部分老旧住区的停车问题都是由于历史原因,没有考虑到机动车停放的问题,如今在私家车大量增长的背景下,停车困难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在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越来越强调需要加强保障的今天,停车供需矛盾成了老旧住区安全改造中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问题。针对之前提到的老旧住区机动车位问题现状提出了以下几点改造措施:
3.1对部分绿地和活动场地的改建
老旧住区内,宅间绿地常由于无人管理,杂草丛生,不仅没能够美化小区环境,反而使小区显得脏、乱、差,而一些活动场地因为各种原因少人使用。对于这些缺乏美观、使用率低的部分绿地和活动场地可以进行改建以缓解小区内车位紧张的情况。当然,绿地改建成车位的同时势必小区内的绿化率会降低,此时可以采用植草砖地坪以增加小区绿化面积,或者保留原有落叶乔木,将车停于树下,再或者在停车位之上搭设花架之类,种植一些攀岩植物,既一定程度上解决小区车位不足的问题,又能够弥补部分绿化的缺失,增添小区环境活力。
3.2对老旧住区内部道路改造
道路宽度不足,最简单经济的解决方式就是对小区内部道路进行改造。对道路进行拓宽、微调小区内的道路循环、打通住宅前被打断的道路等都是工程量小、造价低并能缓解小区内停车难和公共安全差的方法。在部分过窄车行道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会车区域,通过采取局部拓宽小区路面为港湾式,将平行、垂直或斜放式停车灵活布置,也能够一定程度减小机动车对小区公共安全的影响。
3.3其他措施
对于老旧住区来说,建筑与结构布局已经定型,不太可能对其进行大规模的开挖以求改变住区建筑布局,也可以考虑采取其他措施来改善停车难问题。
3.3.1错时停车
由于历史的原因,老旧住区在建设初期或许处于城市边缘地区,但随着城市范围的高速扩张,它们已逐渐呈现出处于区域中心化的特点。
这些老旧住区拥有成熟的周边配套设施,附近往往矗立着许多公司大楼、商场,停车时间有很强的规律性,大楼和商场的地下车库、地面车位往往大面积整夜空置,而老旧住区内则形成与之相反的局面。那么可以采取错时停车的方式改变老旧住区停车难的局面,在互不影响的情况下,既可以解决夜间老旧住区私家车的停放问题,又可将这些车库充分利用,还能给公司、商场带来一定额外收入。
当然,允许私家车进出公司大楼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商场地下车库收费又相对较高,这些问题解决起来似乎有些麻烦,可若能有效协调,那么错时停车无不是一个双赢的办法。
3.3.2附近建地下车库
老旧住区由于其特定原因无法进行大型开挖,但其周边配套设施齐全,多有公园、学校。在对老旧住区地下空间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对公园、学校操场的地下空间进行建设,或许可以成为解决老旧住区机动车位紧张的新思路。由于必须在不影响周围居民的日常娱乐生活、学生的正常学习活动及他们的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因此只有至少一面紧邻城市干道的公园、学校操场才具备建设地下车停车场的基本条件,并且地下停车场的入口处不应有人行通道通过。
3.3.3建造立体车库
在老旧住区附近常会存在一些因各种原因常年未建设,只作为临时停车场的小块空地。这些空地,如若能合理使用,因地制宜,可以解决附近不少老旧住区的停车问题。在仅利用地面作为停车位,场地利用率低的情况下,建造立体车库,是个省地又省钱的好方法。
虽然在诸如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城市,寸土寸金,一小块空地的价值不言而喻,但与目前民众的强烈需求相比,笔者认为更应该优先造福于民。也有部分地方已经试点建造立体车库,但据调查,由于立体车库收费较高,车主不愿多花钱停车,造成这些立体车库利用率不高。如果国家能够适当给予一些补贴,鼓励民众将车停放在立体车库,那么建立立体车库无疑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措施。
3.3.4新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又有一批新的技术出现,如建筑物移位等,但是由于不够经济,目前可行性较低,但是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或许新技术能给老旧住宅改造带来新的思考方向。
4.结语
为了满足居民需求,新建住宅在规划过程中都会考虑建设更多的停车位,而对于老旧住宅,一直以来机动车位的问题就如同一个无解方程式,能停车的地方已经停满,不能停的地方也停满。随着物质生活的进一步提高,拥有私家车的居民还会继续增加,本来就已拥挤不堪的小区根本无法满足需求,本已被安全隐患威胁的居民,还会经受更大的安全考验。
从目前有采取可能性的措施来看,似乎并不是完全没有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资金、利益、关系协调无法找到一个平衡点,这问题就显得无解。在日渐严峻的问题压力下,或许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在利益和大众需求之间我们更应该优先考虑什么。
参考文献
[1] GB 5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S].
[2]金美兰.对小区停车难问题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4).
高中阶段是进行安全教育的关键时期 高中生多数为14岁至18岁,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学生身体发育已臻成熟,神经系统发育基本完成,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基本保持平衡,但神经系统的联系和机能复杂化仍在继续。在认识方面,高中生绝大部分能正确处理好个人命运与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但也有部分学生容易出现一些不良心理倾向:自我意识过强、抗挫折力差、自控力弱、缺乏辨别能力、叛逆心理严重等,从而导致种种漠视和践踏安全的行为屡屡发生。从高中生身心发展来看,已经具备了进行安全教育的物质条件,更有进行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可以说,高中阶段是进行安全教育的关键时期。
1.1高中思想政治课是进行安全教育不可或缺的学科
安全教育需要借助各门学科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基础性的、不可或缺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学科本身具有丰富的安全教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中,把安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领学生感悟、体验安全的意义,形成正确的安全观和健康的安全情感,提高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塑造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树立起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不仅是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也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1.2高中思想政治课可强化青少年学生安全意识
对于每一位政治教师来说,都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有责任把“安全至高无上”的思想传递给学生;有责任时常关注孩子的心理,培养他们“珍惜安全和健康”的意识;有责任呵护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是否拥有正确的安全观、他们安全意识的强弱,关系着未来中国的健康发展。
1.3高中思想政治课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价值。要深刻理解“以人为本”,就必须关注人的安全世界。人是以安全的方式存在的,没有安全的存在也就没有人的存在。安全是人的智慧、力量和一切美的情感的唯一载体。因此,教育的“以人为本”,首先应当是以人的安全为本。安全是人成长与发展的力量本源。其次,要弄清以“什么样的人”为本的问题。人是整体的人,是“有意志、有情感、有想象的存在物”。人是自然安全、精神安全和智慧安全的统一体,“以人为本”应当是以鲜活的、现实的、完整的人为本。教育要引导人追求安全的完善,追求安全存在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起点就是人,而安全教育就是教育的基点。
二、安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2.1师生共同提高自身安全意识
安全教育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培养热爱安全、积极生活的学生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但是长期以来,教师职业被工具化了。教师受制于升学指标等行政性压力,教师的精力过多地被各项考核和单一的考试机制所牵制,久而久之,教师成了教会学生取得高分的“教书匠”,失去了教学上的自和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思想政治课在高中学科中处于“副科”的地位,这就使高中思想政治教师陷入更为尴尬的境地,从而使部分思想政治教师处于无奈、倦怠的职业和生活状态中。试想,这些教师又怎能成为优秀的政治教师,又怎能成为安全教育的实施者呢?教师要融安全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就必须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一是自身洋溢着对安全的热爱,自爱才能传递爱,才能将自己对安全的理解和热爱通过互动传递给学生;二是要对自己的教育工作和学生真正热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捕捉安全教育的每一个有利机会,坚持以生为本,将安全教育的观念融贯于学科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安全教育不但要激发学生的安全热情,同时也要让教师焕发出安全的光彩。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挖掘安全教育内容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强化知识目标实现的同时却把认知功能从安全整体中分割开来,把完整的安全体只当作认知体来对待,从而使课堂教学丧失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功能。教师充当了教材的搬运工,单调的知识灌输使课堂教学显得死气沉沉,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乐趣。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改变传统教学侧重于知识、忽视学生体验生活的局面,要结合高中政治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安全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发现、感受安全意义,追求安全质量,使课堂教学透射出安全的气息。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内容的教学时,教师们不仅要讲述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正确消费观的基本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金钱观、消费观,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尊重他人劳动、孝敬父母的思想情感。再如,通过《哲学与生活》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等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觉抵制消极人生观的能力,确认安全的意义在于自身的精神安全,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2.2改变教学观念,倡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传统课堂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上,强调刺激——反应。而“安全课堂”则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基础,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把学习者看做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并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是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这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由和主动,尤其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要构建“安全课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自己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
2.3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安全教育新方式
[关键词]人力资源安全 系统支持 动态平衡
当人事管理走向人力资源管理的那一刻起,学者和企业家们就开始重新审视人作为资源的意义,人不再被作为简单的劳动力商品要素单纯地通过货币来交易,而是被认定为具有深度潜力的可再生资源,通过对其不断开发和挖掘,成为企业超额利润的源泉,拥有一批具有企业精神的高效能团队是衡量一个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指标之一,企业的人力资源更是决定该企业行业地位的重要要素。因此,如何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维护和提升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的安全性就成为了重要的时代课题。
一、人力资源安全的内涵
所谓人力资源是指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并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来表示的资源,是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人口的总称,或这部分人口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具活力、最宝贵的资源。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为人力资本的投资》的报告中指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除了靠增加劳动力和物质投资以外,更主要的是靠人的能力的提高。20世纪70年代初期,经济学家们研究发现,一个国家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于民族的兴衰,对于有效地利用物质资源,实现经济增长,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最终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是物质资本或物质资源,而是人力资源。
安全(safety, being safety; freedom from danger)即平安、稳妥。安全科学技术对安全的定义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即消除能导致人员伤害、发生疾病和死亡,或造成设备财产破坏、损失以及危害环境的条件。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性是安全的隶属性。当危险性低于某种程度时,人们就认为是安全的。S.M.马拉斯基(1992)对安全进行了属性区分,即安全包括“功能性”和“状态性”定义,“功能性”定义是指消除能导致人伤害、疾病或死亡,或引起设备或财产破坏或损失,或危害环境的条件的属性;“状态性”定义可理解为“无危则安、无损则全”,即没有危险,不发生事故、灾害,不造成损失、伤害的状态。因此,“功能性”安全是一个过程、途径,“状态性”安全是目标、结果。
安全的概念最早运用于生产过程中,现有的研究对安全的内涵进行了扩张,它已广泛用于各个领域对该领域所面临的危机的一种客观描述,如粮食安全、技术安全、环境安全等。因此,广义的安全应该是人类在任何生产、生活或其他一切生存发展活动中不受任何伤害,没有尊严的威胁,能身心健康安全地从事活动。它具有四个特点,即有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之分;与危险性和破坏性有关;始终以人为本,与人的生命、生活、生产活动有关;具有一定主观认同性和相对性,不同主体、不同群体对安全的危险性和破坏性的主观心理感受不同。安全的本质属性应包括人本属性、优先属性、价值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相对属性等等,具有丰富的内涵。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现有研究中还没有正式对“人力资源安全”概念的解释,搜索到的相关概念主要聚焦于“人才安全”。人事部人才问题课题研究组针对国家人才安全立法提出了人才安全定义,即人才安全一般是指人才领域内当事主体(包括国家、地区、行业、单位、个人等主体)依据法定责任、义务与承诺(契约),维护各相关主体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保证人才培养、吸引、使用、流动和激励等相关环节的稳定、有序和高效运行,并面向未来的人才竞争为各相关主体提供综合、安全的环境保障。部分学者通过建构指标体系试图对人才安全提供评价依据和指导。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了“人本安全”“人口安全”等更为宽泛的相关概念。
通过对现有研究的综合分析,学者们对企业人力资源安全的关注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一般意义上的人力资源安全,即国家或行政区域内的人力资源安全,主要是指由区域内人力资源素质、人力资源结构以及人力资源流动情况等要素构成的安全等级;第二个层次是指企业的人力资源安全,是微观层面上的分析,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企业层面对单个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安全进行探讨和分析,并试图找出促进企业人力资源安全的相关措施。
从现有对人力资源安全微观层面解释的相关研究来看,大部分研究都侧重对人力资源现状静态结果的分析或评价,忽视了人力资源动态变化的特性。企业的人力资源是企业内部多人力因素的综合影响结果,它受到各因素的动力制约而保持着力量的均衡维系人力资源体表面的稳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外界力量的冲击导致内部力量失去均衡,使人力资源的内部网络结构解体,人力资源的要素重组形成新的高一级状态体,人力资源体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地“解体――融合――跃迁”螺旋提升且动态演进,如图1-1。
因此,企业人力资源安全不仅仅是企业现有人力资源力量作用结果的综合反映,更应该体现出这种力量结果的延续性,这种延续性能对组织未来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即能够为组织的战略发展和调整提供持续性的人力资源保证,通过培养员工创新力构建人才梯队和做好人才储备等。
基于此,本文从人力资源静态特征和人力资源宏观动态发展综合视角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整体把握和理论上的深层次研究,提出了人力资源安全这一概念。本文认为企业人力资源安全是对企业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系统的整体性描述,是企业内各类各层次的人力资源个体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企业人力资源的综合特征和属性,反映企业人力资源内部要素作用力的均衡状态,体现人力资源现有水平与未来竞争力大小,是其静态结果与动态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综合性概念。
二、人力资源安全的属性分析
鉴于企业人力资源安全的动态性,本文结合它对组织的功能差异的角度来理解人力资源安全的内涵,以便于本文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剖析和研究。本文认为一个企业人力资源是否安全应该从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体的综合实力是否具有对组织的系统支持功能和动态平衡功能这两个维度来判断,如图2。
系统支持功能是描述企业人力资源现有水平的属性,衡量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状态体是否能保持相对稳定、人力资源素质和结构是否适应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速度以及是否能满足现有组织绩效的需求、现有人力资源相关政策是否带来员工的满意度和促进人力资源的发展等,因此主要有稳定性和适应性两个二级维度。静态表象主要应该包括企业现有人力资源存量和现有人力资源结构等,动态表象可以通过组织内部人员配置的合理性和组织内外人员流动的有序性来体现。
动态平衡功能是描述企业为了提升企业预期增长力而期待获得自主创新和实施变革的能力从而对组织人力资源提出的更高要求。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从而获得真正的安全。根据创新力影响的不同,分为基础创新力和开拓创新力。基础创新力一般是指企业在浅层次创新的角度进行的创新,体现为企业在产品样式或服务方式上的创新、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的改进、吸收或应用市场出现的新技术,而且一般技术改革的速度比较缓慢等;开拓创新力是指企业在深层次创新的角度进行的创新,如企业通过大的研发投入来拥有一批行业领先的高技术团队、在产品研制上经常引入新理念和新技术、在产品性能上进行创新、与同行业相比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甚至是行业新工艺技术的创造者,而且企业进行技术改革的速度快、面对市场企业总是能迅速调整自己的技术等。
人力资源的系统支持力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它使企业能获得现有市场平均利润保持正常竞争状态,同时它又构成动态平衡力生成的平台,发挥其“社会助长”作用,组织可以通过团队的力量挖掘出成员的潜力,促进成员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动态平衡力也有利于系统支持力的增强。通过创新力的实现完善现有人力资源系统,促进现有人力资源体安全层级的跃迁,使整个人力资源系统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提高所在企业的竞争优势和行业地位,从而使组织成员产生强烈的组织优越感和依赖感,组织承诺得以加强,组织成员凝聚力增加,人力资源体更加稳定。
但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群体行为“社会抑制”和“从众效应”作用的影响,即在某些场合,有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时,工作效率并不会提高,根据群体行为这一特点,长期稳定的组织群体难以实现绩效突破,因此系统支持力会带来动态平衡力发展的瓶颈;其次,组织成员创新力的提高必然带来其人力资本的稀缺性,导致人员流动加速威胁企业稳定。组织内的人力资源个体一旦具有了高效的创新力,就会使组织成员产生强大的自我效能感,即组织成员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增强,“我能行”的感觉得以膨胀,从而引发员工对增薪、晋升和受重视的需求,而一旦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流动意愿,从而威胁组织现有人力资源的稳定。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动态环境下人力资源安全内涵的界定,从对组织影响的角度提出了人力资源安全应该具有系统支持力和动态平衡力两个属性,而且这两个人力资源安全属性相互促进和影响,组织应该试图找出二者结合的力量平衡点,提高人力资源安全的综合性能。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2]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004.
[3]安全科学技术词典[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
[4]S.M.马拉斯基.系统安全技术与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2.
[5]徐国平.安全的本质属性及实现安全健康的途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0):103-105.
[6]苗伟伦.知识经济视野下的人才安全观[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4):12-17.
[7]董伦超,李春淼.我国人才安全政策法规研究[J].组织人事报,2005,(1):31.
[8]王红乾.略论“人才安全”的概念与基本特征[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1):23-26.
[9]赵琦.保障我国人才安全战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大学,2005.
[10]薛晶.企业人才安全内涵及预警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大连:大连大学,2007.
[11]王文波,薛晶.生态位在企业人才安全内涵探讨的应用[J].价值工程,2007,(3):140-144.
[12].“人本安全”的价值论争[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16-125.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深入开展,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内企业空前崛起,对技术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对技术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职业教育者培养的学生不但要掌握各种工艺流程,而且要具备强烈的安全意识和掌握好安全技术措施。在钳工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认识安全的重要性。
在钳工实习教学中,我将从对学生进行钳工实习安全教育、学习安全技术措施和加强监督检查三个方面来指导教育学生,使之成为合格的技术人才。
1 钳工实习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1 认识安全的重要性
从媒体上报道的山西某某煤矿瓦斯爆炸,造成几十人死亡;长沙某建筑工地升降机超载,造成升降机高空坠落,导致十几人死亡,使长沙市当年被取消评全国文明城市的资格;衡阳11·3特大火灾造成十多位消防官兵死亡;学院内91年一批学生在衡阳市柏坊煤矿机修车间实习时,一个女同学工作时一不小心头发转进机床内,最后将头皮从后面翻到额头;97年钳工15班学生进行钻孔实习时,一位学生怕脏,戴手套去钻孔被铁屑给挂住了,把大拇指给拉断了,成为四级残废;2009年3月,一批学生在湘潭水泵厂工作,前一个月内,学生就出了三次安全事故,其中一个同学手指压断了。学生在了解了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故后,必定会触目惊心。然后让学生共同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让他们知道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多数是由于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不尊重科学,不重视安全生产,不重视老师的教育,管理混乱,违反国家政策,违反规章制度,违章作业,安全意识不强,国家工作人员严重失职造成的。一桩桩惨痛的教训会自然而然的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让他们知道安全的重要性。
1.2 了解安全生产的重大意义
“加强劳动保护,搞好安全生产,保护职工的安全和健康,是我们党的一惯方针,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让学生知道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它代表着劳动人民的目前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直接关系到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经济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我国在国际上的声誉。同时安全生产又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是企业高效益、高效率的前提。安全工作搞好了,不仅可以减少物质消耗和劳动力的消耗,还能减少发生事故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让学生知道每一次事故的发生给国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千万元,而间接经济损失往往会大好几倍。让学生明白安全生产对于国家来说,是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经济意义的。而对于我们从事职业教育的学校来说也具有重大意义,如果我们的教师责任心与安全意识不强的话,教出来的学生安全意识也不会强,这样很可能在未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实习中,就造成身体上的伤害,影响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即使在工作之后也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因此我们一定要了解安全生产的重大意义,将它强化为意识,并转化到教学实践中去。
2 学习安全技术措施
首先我们每次讲工艺之前都把书上每小节后的“安全生产”、“工厂提示”先给学生讲透,在学生大脑里形成一个意识。如钻孔:①操作钻床时严禁戴手套,清除切屑时必需停车进行。②开动钻床前,检查是否有钻夹头钥匙或斜铁插在钻轴上。③操作者的头部不准与旋转的主轴靠得太近,头应高于钻夹头。④钻孔不准用手和棉纱头或用嘴吹,来清除铁屑,要用毛刷清除,钻出长长切屑用铁钩等拆断清除。⑤工作必须夹紧,特别在小件上钻大孔或钻盲孔,要尽量减少进给量,常退刀等保护措施。⑥清洁钻床或加注油,必须切断电源。⑦停车时才准变速。又如刮削:①刮削时,工件的锐边、锐角必须去掉,以防伤手。②刃磨刮刀时,应站在砂轮机的侧面或斜侧面,且压力不能太大。③刮削大型工件,搬动要注意安全,放置要平稳等等。我院按模块式进行教学,教师边讲理论边指导学生实习,学生不一定能将这些安全知识牢记于心。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动作示范,手把手地边操作边把安全文明生产的规范一一讲解,让学生明白,如果不按规范操作就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例如我们在钻孔时,停机再用手制动而违反操作程序,就可能产生下列后果:钻夹头上的棱角或贴着的铁屑,容易把手划破。更重要的是,人如果养成这个不良习惯动作,有时精神状态不好,一时糊涂,机还未停,手就去刹车,那就很危险。变速时,应先停车,后变速。有时不注意,不停机,就给机床变速,里面的齿轮一下给打掉了,机器就会严重损坏。在学校学习时还好,因专门有老师讲解、示范、跟踪,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每当学生进入工厂,虽然师傅会教你,提示你,但他也要完成工作任务,有时没时间去监督你,而有些学生又很好奇,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一点,不在师傅的指导下就好奇而又盲目地去操作,结果就出问题了,轻则损坏工件,重则造成人员伤亡。
3 加强监督检查
另外,作为教师要强化责任心,不但自己要提高安全意识,教学生学好安全技术措施,而且在实习中要加强监督,检查学生的行为是否规范。
①检查学生衣着打扮。要求学生必须穿上工作服,不准穿拖鞋、凉鞋、背心、裙子等。女同学还要注意自己的头发都必须扎在工作帽内。
②在上岗之前老师先讲工艺,讲规范,讲安全,让学生在操作之前脑海里有一个印象。或对前段实习工作做个小结,对好的进行表扬,对不好的一定要进行批评,不能含糊,对安全问题更不能马虎。
③所有工具必须齐全、完好、可靠,才能开始工作。并严格遵守常用工具安全操作规程。
④老师在巡回指导中,发现问题应及时更正,哪怕一点点违规动作,我们老师也不能放过。如锉屑时,同学有用口吹铁屑,经常用手摸毛坯件的不好习惯。看见学生用无柄或手柄开裂的锉刀,应叫学生更换;錾削时不应对着人錾,应对防护网錾以防切屑飞出伤人;錾子头部有明显毛剌,应叫学生去磨掉;发现使用手持电动工具的绝缘有破损,应马上制止其工作,把电动工具应送交有关责任电工检查。
⑤学生在实习中不准窜岗,不准打闹,不准动别人的机床,更不许恶作剧,要态度严肃。
⑥作业完毕或因故离开工作岗位,必须设备和工具电、气、水、油源断开,工作完毕必须清理工作现场,将工件和零件整齐地摆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只有时时提醒,加强监督检查才能让学生操作更规范、更安全,将安全事故防范于未然。
“安全重于泰山”这关系到人民的人身安全,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的财产安全,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国际声誉,不易忽视。教学中只有老师自己提高认识,才会转化为行动,将安全意识贯穿到教学工作中,教育学生,引起学生的重视,才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将学生们培养成为一个个具有安全意识的合格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安全技术;经济性
中图分类号:P62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支柱产业之一,随着建筑行业的激烈竞争,建筑安全问题就在于建筑行业中愈发突出,并且严重的影响到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基于建筑行业中的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它已经备受社会上各个阶层人士的高度关注,虽然在经过相应的措施减少了建筑行业中的安全问题,但是它所呈现的局势依然不容乐观。建筑行业中的安全问题,不仅会给施工单位的工作人员带来一定的生命安全,同时它还会给住户带来一定的生命威胁,并且会给社会以及建筑行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等。
一、建筑安全的概况以及现状
(一)建筑安全的概况
一般情况下,社会的稳定前提以及经济的发展基础都是安全,安全对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我国建筑行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建筑行业的安全对于建筑单位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它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由于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出现了一系列的安全事故,给建筑行业带来较大的影响。
目前,建筑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重要瓶颈,严重的影响到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它是建筑行业的重大障碍。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它不仅给建筑行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还会给住户带来一定的生命安全,有损施工单位的形象信誉等等。
(二)建筑安全的现状
目前,建筑安全技术的经济性研究还较少,相关的研究人员只是在安全事故以及安全收入等方面展开了一定程度的研究。
国内对于研究建筑安全的投入相对较少,其中最有权威性的罗云,他认为建筑行业中的安全投入是对于建筑施工中的技术、施工人员以及劳动保护等方面消耗的费用,是关系到安全的全部人力、财力以及物力的总和;20世纪90年代,黄盛仁通过对相关建筑行业中的安全数据的分析,他认为在建筑行业中,主要将安全资金投入到劳保用品、安全措施以及相应的职业病防治等方面;强茂山等一些学者经过对于广东省的若干城市进行安全调查后,他们得出在建筑行业中的安全投入,主要分为劳动保护、安全设施、文明施工以及安全教育等等四个方面,它们的分布主要是:3.61%的劳动保护、51.44%的安全设施、43.4%的文明施工以及1.54%的安全教育等等。并且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细分我国建筑行业中的安全技术经济性分析。经过这一系列的调查分析,发现它们在建筑行业中的安全措施上分布严重不均匀。
二、造成建筑行业中安全技术问题的因素
建筑行业中的安全技术问题主要原因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即,管理因素、技术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这三个方面的因素都极易引起建筑行业中的安全技术问题。它们三个之间是相互连系、相互影响的,其中建筑安全技术这一因素起到最关键的作用,它制约着环境因素同管理因素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基于这种状况,施工人员在进行建筑行业的施工过程中,应该高度的重视这几个方面的因素,尤其是安全技术这一方面的因素。
三、建筑行业中安全技术经济性分析的目的
投入建筑安全技术是为了有效的预防建筑行业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以及由于安全问题带来的经济损失、生命威胁等。并且可以通过建筑行业中的安全问题来判定建筑行业中投入的安全技术是否经济可靠,这是通过建筑行业中投入的安全技术成本以及它带来的相对收益而得出的有关结论。如果投入的安全技术成本低于它所带来的安全收益,那么它就是经济性的;如果投入的安全技术成本高于它所带来的安全收益,那么它就不具备经济性。所以,建筑行业中投入的安全技术,还有利于体现建筑行业中投入的安全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当今,在我国这个市场经济主导的时代中,建筑行业自身主动的积极地投入更多的安全技术、相应的减少安全损失,以及提高建筑行业中安全技术的相应水平等方面的直接推动力就是正确的认识建筑行业中的技术安全经济性。与此同时,建筑行业在对于安全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时,也有利于建筑行业改善自身的安全现状、相应的减少安全损失等,有利于建筑行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四、建筑行业中安全技术经济性分析的意义
自古以来,建筑行业中的安全问题就备受大家的关注,究其原因主要是,它不仅关系到建筑单位的经济利益,还关系到建筑施工人员以及住户的人身安全问题。建筑行业中的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建筑行业的发展状况。所以建筑行业应该依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出现的安全问题。对于建筑行业中的安全技术经济性的分析,不管是从理论还是现实的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意义。
(一)现实意义
经过对于建筑行业中的安全事故成因的相应分析,从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寻找威胁建筑安全的相关因素,提供了相应的依据对于建筑行业施工中投入的安全技术、计量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以及相应的评价安全技术水平等。并且经过对于建筑行业统计的真实数据资料,进行仔细认真的总结分析,更进一步的明确在建筑行业中的所投入的安全技术,以及因安全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同建筑行业中安全技术水平之间的相应关系。从而这些调查的数据也展现了建筑行业中的安全技术本身的经济性,也让建筑行业的相关单位明晰的看出投入一定的安全技术可以相应的、有效的减少由于安全事故带来的一些经济损失以及人力、物力的损失,最终对于建筑行业给出相应的解决安全事故的相应对策。同时,这对于建筑行业自觉的、主动地投入更多的、相应的安全技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它还能减少建筑行业中的安全事故造成的相应损失,并且有利于改善建筑行业在进行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二)理论意义
从建筑行业中的安全现状可以看出,那些传统的、固有的关于建筑行业中安全问题的防范措施、理论研究以及相应的方式,现在都无法改变当下建筑行业中的安全隐患,不能降低建筑行业中频繁发生的安全事故的次数,同时也不能够减少现代建筑行业中因安全事故带来的较大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上的损失等等这种现状。若要解决现代建筑行业中的安全问题,就要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出发,摒弃已有的不符合现代建筑行业安全要求的思维,来发掘真正引起建筑行业中安全问题的根源,并且将其作为研究新的解决建筑行业中的安全问题的理论措施以及新的视角的依据,从而更好的解决存在的安全问题。对于建筑行业中的安全经济性的分析,就是一个另辟蹊径的新方法,从经济这一角度更好的警告建筑施工单位,让他们寻找更好的对策来解决在建筑行业中出现的安全问题等等。从而更好的保护建筑施工人员以及住户的人身安全,有效的降低建筑物的相应成本,提供建筑单位在建筑行业中的竞争力等等。
结语
基于现代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单位应该着重考虑建筑中的安全技术问题,它不仅会影响到建设单位的经济效益,还会给建筑施工人员以及住户带来较大的生命威胁,从而阻碍建筑行业的发展,所以建筑单位应该高度重视建筑行业中的安全技术。
参考文献:
[1]王玉凤.浅议建筑安全的经济学分析[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2,14(11):160--163.
[2]孙佳佳.建筑安全技术的经济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05:20--24.
[3]李爱华,席晓博.基于经济学视角浅论建筑安全[J].中国科技纵横,2012,14(06):40--42.
[4]张伟民,陈剑秋.加强建筑安全管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徐州市贾汪区多举措筑牢建筑安全屏障[J].江苏安全生产,2011,23(11):196--198.
[5]张爱玲,蒋海洋,夏勇.是谁动摇了建筑安全的根基――透视建筑行业转包、挂靠、非法分包乱象[J].中国安全生产,2010,06(05):1531--1533.
[6]张海骁,徐群磊.论建筑安全经济激励机制的构建[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10,11(04):44--46.
[7]赵银栓,胡芳莉.建筑安全防治投入与经济利益之权衡[J].科技信息,2010,09(13):158--160.
[8]姜杰 .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筑安全领域弊端与发展前景[J].中国科技信息,2010,14(20):66--68.
作者简介:
王亚伟[1]:第一作者,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本科学历,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
至今,人们对于安全原理的认识还处于最初级阶段,发展安全文化的一个最重要任务就是要探讨清楚安全的基础原理和规律。目前,安全理论界已认识到如下安全科学原理。
安全哲学原理:即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总结安全的哲学道理和原则。远古人类的安全认识论是宿命论的,方法论是被动承受型的;近代人类的安全认识提高到了经验的水平;现代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类的安全认识论进入了系统论阶段,从而在方法论上能够推行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综合型对策,甚至能够超前预防。有了正确的安全哲学思想的指导,人类现代生产与生活的安全才能获得高水平的保障。
安全系统论原理:包括安全系统原理、安全控制论原理、安全信息论原理、安全协同学、事故突变论等安全系统科学的机制和规律。从系统论的角度,不仅研究清楚事故系统的要素及其结构和关系,更要探讨各种技术的安全系统要素及结构。认识事故系统,对指导我们从控制事故来保障人类的安全具有实际的意义。这种认识带有事后型的色彩,是被动、滞后的,但从安全系统的角度出发,则具有超前和预防的意义。因此,从建设安全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安全原理,则更为理性,更符合科学性原则。安全控制论给我们揭示了事故控制和防范的规律,安全信息论是安全科学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安全协同学和事故突变理论还处于研究和探索之中。
安全经济学原理:是阐述事故损失的规律与评价技术,安全的效益理论和投入产出规律;研究与事故相关的非价值因素的价值化技术;研究不同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时期,事故保险(伤亡保险、财产保险、意外事故保险等)的运行机制及其与事故预防,实现本质安全的关系和动作机制等理论。安全经济学的理论对国家安全投入政策的制定、指导企业有效地控制安全投资结构,为企业提供安全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支持提供理论基础。
安全管理学原理:现代社会能安全科学管理,需要研究安全管理的科学原理,如安全法学的基本原理,安全法制的基本规则;安全管理的组织学原理;国家安全管理的棚制及理论;企业安全科学管理的模式及体系;安全行为科学的原理;台理安全投资的保障机制等。
安全工程与卫生工程原理: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理论原理,在安全科学技术学科是相对完善和成熟的领域。安全工程技术原理是针对不同行业的生产技术及工艺,研究相适应的安全原理,如防火原理、防爆原理、机电安全原理等;卫生工程技术原理主要是与职业病相关的物理和化学因素的理论的规律,如防尘原理、防毒原理、噪声控制原理辐射防护原理等。
关键词 蓝莓;食品安全;监管;研究目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 S66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301-01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人类生存、社会进步时刻离不开食品,离不开安全、卫生和营养的食品,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食品种类越来越丰富,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近几年的食品市场屡屡发生的质量安全事故,频频曝光的假冒伪劣产品,在物质极其丰富的今天,食品安全日益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较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缓、问题较多,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也促使我国政府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加大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蓝莓学名越橘,原产于北美,是地球上少有的蓝色食物之一。我国的野生蓝莓资源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地区。伊春市的野生笃斯越橘资源主要分布在8个产区内,即北部的友好、上甘岭、五营、红星、新青、汤旺河、乌伊岭7个林业局和嘉荫县,这些地区笃斯越橘集中分布面积为2.4万hm2,产量占全市总产量的75%以上。蓝莓因具有独特风味及营养保健功能,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人类五大保健食品之一。蓝莓被誉为“美瞳之果”。
蓝莓食品是一个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森林食品[1-2],由于伊春市所处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使蓝莓产业成为一项新兴的非林替代产业。目前,伊春现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59户,其中以小兴安岭特色山野果蓝莓为生产原料的企业达到60户,占食品生产企业3成以上。但是蓝莓产业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在监管中发现,各个企业生产的蓝莓食品除蓝莓果酱外,采用的都是企业质量标准,无论是从原材料生产与采购方面,还是生产加工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这势必加大了对蓝莓食品安全的隐患。伊春市在经济转型中,要使蓝莓食品成为林区绿色食品业最具有发展行业的产业,促使蓝莓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加强蓝莓食品质量监管,保证蓝莓食品安全至关重要。对蓝莓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作为课题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进行产品研发和保证质量安全。
1 研究目的
野生蓝莓的保护由林政部门负责,蓝莓的种植质量归农委负责,蓝莓食品在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由技术监督局负责,蓝莓食品在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是工商局管理,蓝莓食品的企业标准由省卫生厅制定。现有的多头管理体造成了各扫门前雪的现状,无法从整体上,根本上保证蓝莓食品质量安全。因此,应该以蓝莓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蓝莓食品发展情况,从伊春市蓝莓产业发展与管理现状入手,查摆问题,条分缕析,对伊春蓝莓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加以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伊春蓝莓食品质量控制的对策建议,并希望通过实践的操作能够将这些对策建议转化为促进伊春蓝莓产业发展有效措施,从而保证人民吃上安全放心的蓝莓食品。
2 研究意义
任何理论研究都要具备某种应用价值和现实效用,并最终成为指导实践的范式,否则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的角度讲,研究蓝莓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都具有深远的意义[3-5]。
2.1 理论意义
从理论意义来讲,对蓝莓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进行研究,将会进一步丰富我国食品安全理论,对于我国蓝莓食品产业规范化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十分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由于蓝莓具有独特的风味及广泛的药用价值,其鲜果及加工产品在国际上长期被作为一种功能保健食品而风靡世界各地,而且当前国际粮食组织已将其列为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因此,全国各地掀起发展蓝莓食品风暴,保证蓝莓食品安全,加强对蓝莓食品质量监管,就成为食品业发展的应用之义。
2.2 实践意义
从实践意义来讲,《黑龙江省蓝莓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指出,蓝莓因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特殊的生物活性物质,被国际粮农组织列为五大健康食品之一,市场需求量逐年迅增,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野生蓝莓蕴藏量大,具有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蓝莓产业发展初露端倪,势头强劲,效益显著,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多种经营、增加产区群众收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区经济转型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伊春市地处小兴安岭,独特的地理环境 ,有大量的野生蓝莓生长,发展蓝莓产业与蓝莓食品具有其他省市无法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对于经济转型林区而言,大力发展蓝莓产业是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是发展替代产业的优势项目,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是富余劳动力充分就业、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基于这样的发展态势,如何加强蓝莓食品安全监管,保证蓝莓食品安全,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进行蓝莓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参考文献
[1] 吴兴壮,李利峰,李晓东,等.越桔果实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预测[J].辽宁农业科学,2003(6):27-28.
[2] 李亚东.越橘(蓝莓)栽培与加工利用[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 郜海燕,徐龙,陈杭君,等.蓝莓采后品质调控和抗氧化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学报,2013(6):7-14.
关键词:农药;生产安全;措施
中图分类号: F76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前言
农药的概念在时时更新,我国农药的发展目标已经从高效、低毒、低残留、低价格发展到高效、专效、安全、环保、方便、廉价。可以看出,安全已成为农药发展的重要标准。我国目前农药研究的侧重点也向着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同时,我国生物农药研究已从动物源、微生物源向植物源过度。现代农业有两个特点,即高产和优质,也就是维持生命,和让生命活的更好。要解决其中的矛盾,发展现代农药必须要将四农和四工,即农业、农村、农林、农药,和工厂、工人、工作、工艺结合起来,要将农药研究和扶持企业结合起来,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人才效益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我国农药创新能力,并确保农药生产的安全。
1农药生产安全的意义
农药生产的安全不仅关系到生产工人的安全,也关系到工厂附近人畜的安全和环境保护,因此确保安全生产是预防农药中毒的重要措施之一。特别是目前,我国有相当部分农药企业是小型工厂,设备简陋,缺乏必要的安全操作规程、措施和设备,安全生产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农药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安全问题多而复杂,因此应采取积极的措施,以确保农药生产的安全,确保农药生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2确保农药生产安全的措施
2.1工厂设计方面。农药生产厂的厂址选定必须慎重,应做到不管是在现在还是将来,其对人类健康和安全的潜在危害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小,同时必须为今后的可能扩大和发展做好准备。厂址选择除必须考虑环保要求外,还必须考虑其他一些问题,如不可邻近居民区、医院、学校、河流或水系,工厂不得在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厂址地质结构具有较好的承载性和渗透性等。工厂设计和规划,农药生产过程是复杂的,它包括多项操作技术和程序,因此工厂设计和规划必须科学合理,以确保生产能在良好的安全、卫生和环境条件下进行。各生产活动要连贯,在各车间或各区域之间应有保持通畅的紧急通道。如果各个生产作业区要分开设置,要设有必要的隔离墙,污物池也要分开,分开的污物池还应设有围堤,原料、溶剂、半成品和成品也要分区放置。
2.2生产过程的安全操作和劳动保护。安全操作,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者与有害物质接触,中毒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必须采取措施确保生产者安全操作。要制定安全生产规则,并列入操作手册,由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严格遵守。对操作手册的执行要定期加以监督和检查,对生产和管理危险品的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培训。生产设备要定期检查、维修和校准,以防事故发生。生产中的各环节都应安装必要的安全性设备和仪器,各生产车间必须有足够的通风换气设备,要有气体、蒸气和粉尘的监测仪器,还必须配备足够的灭火器材。工厂险情高发区要设立警戒区。操作工人必须配备合适的个人防护装置,如橡皮手套、口罩、保护服等。 净化技术和废物处理,必须采用适当的净化技术,努力减少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和排放物的排放,特别是要严格控制有毒气体的排放。农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一般是有毒的,必须对其进行再循环回收和处理。不能再回收的废物,必须用法律手段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安全处理,确保最小程度的废物排放,确保排放的废水、废气、废物符合国家的规定和要求。健康监测和医疗设施,农药工厂内应配备必要的医疗设施和人员,以满足与工厂生产的农药类型和产量有关的各种医疗需求。工厂要设立专门的医疗室,配备充足的医疗急救设备和必要的药品和解毒剂。医疗室与当地急救医院和救护站经常保持联系,对一线工作人员要进行定期身体检查,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2.3加大对农药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治理的力度。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出来后,最后关键环节是整改措施的落实,这是隐患排查的最终目的。领导重视和参与,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等隐患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二者在同一时空交汇并相互作用才会产生事故后果,无论是人的不安全行为还是物的不安全状态,都能在管理缺陷层面上找到其根源,或者说管理上的缺陷的外在表现往往体现在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存在两方面,因此我们在制定隐患整改措施或是分析事故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这个层面上,更重要的是深入到管理层面上,查找隐患根源,比如制度、规程、程序是否健全,是否科学和合理,是否随时间和条件的推移和改变而需要改进,改进的方向在哪里,是否需要请专家进行技术和管理评审;人员安排是否合理,是责任心的问题还是知识技能的问题或是两者都有等,这些关键性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只有找准了根源,在制定防范措施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达到药到病除、斩草除根的效果,才会真正达到杜绝同类事故屡次发生的目的,确保目标的完成。而管理层面上的整改只有领导才具有实际的决定性的推动作用,所以领导的重视并参与隐患排查、整改的重要性和意义就在于此。加强对农药生产隐患的管理,隐患管理的内容包括职责、资金、档案、报送、整改、核销、隐患检查、评估。对各级排查出来的隐患要按有关信息申报要求对隐患进行登记,按一般、重大进行分类管理。一般安全隐患台账的内容应当包括登记时间、隐患名称、隐患类型、具体部位、整改资金、整改措施、整改期限、责任部门、整改责任人等。重大安全隐患档案还应当包括:基本情况、隐患形成原因、危险危害程度、隐患确认报告、整改治理方案、整改结果、验收意见等内容。隐患整改和治理应根据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原则,确定整改的优先顺序,限期整改。一时不能整改的,还要制订可靠的安全管理方案,明确各级职责;对制定的管理方案和隐患整改措施(包括技术、管理、组织措施)必须按有关的程序和权限经过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审查、批准。制定整改、治理措施应首先考虑工程技术措施,确保本质化安全,实现本质化安全有困难的再辅以管理、教育和个体防护等措施,重大隐患大多要采用综合治理和预防手段才能达到防治效果。对于重大的隐患整改,要制定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其内容包括:治理的目标和任务,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的落实,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治理的时限和要求,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隐患整改后,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和单位进行验收和评估。重大隐患整改后整理归档,其内容应包括: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治理时间表和责任人,治理完成报告,治理效果评价。
关键词:建筑安全管理;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 TU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安全涉及使用者生命财产的安全,对社会稳定大局有着重要影响。因为建筑项目工程具有特定对象、有时间限制、资金限制及经济性要求,其管理具有复杂性及系统性的特点,所以,建筑领域的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据有效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1年,我们国家建筑企业伤亡事故平均每年发生1500多起,死亡也有上千人,给国家及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所以,对建筑安全管理进行深入的探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当前建筑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安全监管力不够
目前我国建筑业安全执法队伍的现状与其快速发展的形势极不适应,全国建筑队伍与执法队伍的总量比例严重失衡。有的地区则将安全与质量监督机构合并, 致使安全专职监督名存实亡。还有一些监管人员,安全业务素质低,安全预见性差,监管效能出现层层衰减现象。
2.安全意识淡薄
在一些政府和建筑企业中,抓安全生产得过且过,存在着“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普遍现象,对建筑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许多建筑企业没有把安全生产工作真正摆在应有的位置,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健全,责任不落实,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只做表面工作,安全管理形同虚设。
3.安全培训教育不到位
在我国的建筑行业,建筑工人的主要组成人员大多数来源于进城务工农民, 由于其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因此对安全知识的掌握方面也比较缺乏。此外,由于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较快,数量也较多,因此出现了比较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施工单位都把大量的资金运用在对设备的更新和对新项目的投资上,从而忽视了对施工人员的技能以及安全意识上的培训,因此从这两个方面而言,我国目前存在着普遍的建筑安全培训教育不到位的现状。
4.责任主体行为不规范
建筑施工存在的很多安全问题,都是由责任主体行为不规范所致。有的建筑单位和监理单位对应负的安全责任认识不清;有的建材商提供不合格的安全材料;有的建设单位任意压缩合理工期, 拖欠工程款;还有一些所谓的“重点工程”游离于监管之外,出现监管的“盲区”。
5.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不足,施工现场普遍安全防护不到位
部分施工单位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管理混乱、投入不足,安全生产保证能力低下。部分施工企业由于中标价格低、追求高额利润等原因,在安全投入上明显不足,安全生产设施不能及时到位,施工作业安全防护不到位或使用不能满足安全要求的防护材料,造成安全隐患严重,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二、改革的思路与设想
综上所述,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提出的“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方针,借鉴国际先进的安全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笔者认为应着重对以下方面进行改革和加强:
1.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监督机制
在认真执行现有建筑安全生产的各项法律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从法规上合理划分建设各方主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对于重大伤亡事故,强调建筑施工单位按事故鉴定结果承担相应责任的同时,业主应对安全事故承担相应的间接责任,监理单位承担安全事故的监督失察责任,使得建筑施工安全人人关心,建立起一套良性的安全运行制约机制。此外,大力发展安全中介技术咨询机构,给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政府监督部门提供专业性的安全咨询服务。
2.完善建筑安全事故的记录、检查、申报制度
我国《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了安全事故的记录申报制度,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往往不能很好的贯彻和落实,建筑安全事故瞒报、漏报,甚至不报现象普遍存在。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从管理制度上堵塞漏洞,建立施工企业安全事故纪录的公告制度, 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其次加大对安全责任事故中的受害人赔偿额度, 根除“私了”现象;第三严厉惩处在安全事故中违法乱纪的人员。从而真正建立起一套权威和透明的、受群众监督的施工企业建筑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和记录资料的档案制度。
3.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杠杆对安全的巨大调节作用
仅靠法律的外部力量,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真正调动建设各方主体积极主动参与安全生产管理的积极性,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杠杆调节作用。为此,需要大力培育和规范我国建筑保险市场,完善保险立法,促进保险市场的竞争。强制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为其所有雇员办理工伤保险,否则不能取得开工许可,保险公司依据项目情况及企业安全业绩实行弹性保险费率。利用市场杠杆, 形成一种良性的市场运行机制,使安全业绩良好的企业获取实实在在的利益,安全业绩不良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被淘汰。
4.大力弘扬和培育建筑企业安全文化
我国建筑安全事故中,有相当部分的伤亡事故是由于项目管理者不重视安全生产、当事人存在侥幸心理造成的。有些企业领导把正常的安全投入认为是额外支出,漠视生产工人合法的劳动保障权益,该配备的劳动保护用品不配备,肆意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工人长期处于超负荷、高强度的工作状态(根据笔者调查很多工地工人工作时间均达十小时以上);另外,工人(绝大多数为农民工)由于就业压力和自身素质较低等因素不能通过合法的途径主张自己的权益,往往成为安全事故中的受害者。
要彻底扭转这种状况,不仅需要依靠法律的威严震慑和市场经济的有效调节, 还需要常抓不懈的安全生产的思想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企业建筑安全文化, 使得“安全为天”,“生命为大”,“珍惜生命”,“人命关天”,“生命重于一切”, “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杜绝违章作业”等思想成为企业上下普遍认同的基本准则,切实提高企业各级领导和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生产的意识,在我国现阶段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建筑安全管理研究展望
建筑安全管理的研究,经过研究人员30年的共同努力,已经获得了相当丰富的、有意义的成果,对工业界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建筑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新趋势,建筑安全管理的研究也会有一些新的趋势。
1.由于建筑业生产模式的特殊性(单件性、离散性和劳动密集型等),任何成功的建筑安全管理理论和方法都必须具备较好的灵活性(能够适用于不同项目、不同建筑企业)、实用性(操作简单、可靠,易于被现场施工人员掌握)、整体性(能够同时帮助施工企业实现质量、劳动生产率和成本控制等目标),才能够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起到切实有效的帮助作用。
2.目前建筑安全的研究工作大都基于对具体施工项目和事故案例的分析,要保证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就必须对大量有代表性的建筑项目和伤亡事故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因此,对建筑安全的研究往往需要投入较大的成本和较长的时间,而研究结果的适用范围则取决于研究的条件和基础材料。
3.建筑安全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交叉领域,不仅仅需要安全科学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还需要结合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工效学、医学以及建筑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相关理论。无论是对于文化、成本、组织还是技术的研究,都必须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影响。
4.从世界范围来看,建筑业仍旧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因此,在设计研究方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人为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调查和研究方法应该尽量简单直观,能够清楚地表明与研究结果之间的关系。
5.加强定量研究,建立具体的操作规程和标准。只有明确可量度的指标才能够有效控制风险。在现阶段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安全知识匮乏的条件下,建立可以量化的操作标准,不仅有利于为从业人员建立工作目标,而且便于管理。
展望建筑安全研究的发展趋势,以下一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对安全的管理和控制要消耗一定的资源,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对施工现场影响安全的因素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系统研究,对事故发生的规律进行大规模统计研究,探索安全管理和安全控制,应注意的关键环节仍然是建筑安全研究的重要方面,对建筑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安全问题贯穿于工程项目管理的始终,安全管理是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但当与工期、质量和费用等发生矛盾时,安全要求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尽管诸多成功的工程实践证明安全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引擎之一,但安全的投入、绩效和损失仍然不能像工期和质量等一样被企业看作是经营的驱动力。因为安全的投入、绩效和损失还不能像质量和工期一样被科学地度量,因此也就很难进行定量的管理与控制。只有这个问题得到解决,安全管理才可能真正成为项目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由于建筑业个体性强、工作分散、变化无常和安全控制难于全面到位等特点,建筑安全文化的培育与发展对安全管理非常重要。同时,项目管理中不同企业分工合作的总分包体制也要求企业间安全文化的沟通与融合,当然也包括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安全文化。对不同的安全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为项目各方的合作特别是安全方面的合作提供指导性意见,从而使整个项目具有高水平的安全管理。
4.建筑安全从技术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①工程结构本身的安全性,它与工程设计和施工技术有关;②施工设备的安全性,它与设备供应商的设计、制造以及使用者的操作技术有关;⑧施工过程中的设施、工具等的安全性,如脚手架、基坑支护的安全设计与施工、限制空间进人等;①施工现场和个人保护措施,它们主要与现场的技术管理有关。这四个方面都有大量的研究工作亟待进行。
5.近年来,新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机械不断被应用,对建筑安全提出了新的伺题,同时,计算机、网络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也为安全管理提供了新的可能的手段。建筑业作为一个变化较慢的行业,需要对新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相关行业的应用)保持持续的关注,探讨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新途径。
四、结束语
建筑安全事故每年都给国家、家庭和个人带来巨大的损失,但安全事故并非不能预防,不能进一步降低。根据研究和大量的实践证明,提高企业现代安全管理水平是减少安全事故最有效、最经济、最直接的手段。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建筑安全管理还有很大差距, 但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因此,在理论上深入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建筑安全管理方法, 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升和推广,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